首页范文大全中医大专毕业论文范文合集33篇中医大专毕业论文范文合集33篇

中医大专毕业论文范文合集33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14:50

中医大专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的中医中药技术也有了显著的发展,其不再停留于原始用药方法(汤剂、膏药、丸剂等),也推出了片剂、胶囊、缓释剂、颗粒剂等多种现代药品。同时,中药药剂学的发展也在逐渐加快,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加入西医技术,不断完善我国的中医中药疗法的效果,同时提高中药有效成分的利用率,使得中药产品能够适应现代患者的需求。本文即是对中药制药技术的现代化发展和中药药剂学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概述,并对国内外中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简要论述,探讨了未来我国中药领域的发展前景,以期能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药制药;现代化;中药药剂学;发展

中药是我国中医的主要代表,其根据制作工艺分为药材和中成药两种,其最早的起源时间已不可考,根据典籍中记载是由神农氏传下,神农氏尝百草了解每一种中药的药性,并将其传给了华夏子民。中药分为几大类型,主要包括植物类、动物类、昆虫类、介壳类以及矿物类等,其中大部分中药产自我国,少部分产自国外(例如高丽参、西洋参等),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的智慧结晶[1]。

一、我国中药制药现代化和中药制剂学发展

我国的中药制药现代化是从1996年开始实施的,经过了二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医疗界的支柱产业之一。提出这方面发展理念的主要原因在于现代医学中大部分研究的均为西方医疗技术,而我国的中医技术没有得到有效发展。因此,相关专家就提出了利用西方优势技术完善中医中药理念的提案,借助于传统中药的相关优势,利用现代化技术的完善,提高生产、种植、饲养以及加工等方面的技术,满足现代患者对于中医中药的需求。对于中药现代化的理念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中药基础理论研究现代化和中药制药现代化。而其中的中药制药现代化主要就是生产工艺的现代化和药材种植、养殖的现代化。虽然中药药材属于可再生资源,但其生长的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环境污染情况的逐渐严重,我国中药药材的生产和养殖业的发展也受到了较大的阻碍。

中药药剂学的现代化发展主要依赖于现代科技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中医理念中,对于中药的基础研究仅停留在中药的表面药效上,无法对中药材的有效成分进行深入研究。而现代化的药剂学研究中,其可以利用现代科技对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和了解,这样就能够了解中药材的主要药效和副作用,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同时了解其中的有效成分构成,还能够使中药制药现代化的发展更进一步,有效提纯和萃取中药材中的精华,增加药材的使用效率。另外,对于有效成分的了解还能够使生产工艺得到有效提高,增加中成药的种类,降低中成药中的毒性副作用物质的含量,提高患者对于有效成分的吸收率,最大程度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2]。

二、国外中药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一)德国中药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在德国,其也有着较为悠久的植物类药物使用历史,在德国的生物学药品种类中有超过40%的植物类药物,有超过70%的德国人在使用植物类药物。同时德国人在大部分感冒、消化不良等常见疾病中使用植物药物,随着中医中药的传入,德国对于本国的植物类药物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时至今日,德国每年都需要从我国进口大量的中药材进行治疗,而我国也从德国进口了大量的外来药材。

(二)美国中药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美国作为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医疗技术也名列世界前茅。在上个世纪时期,美国药监局对于药物成分的要求非常高,其规定了国内出售的每种药物都需要在包装上注明其中的有效成分,对于外国申请进入国内销售的药品更是需要解释每种有效药物成分在治疗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还要说明这些有效成分之间是否存在相冲关系,或与哪些药品存在相冲关系,由此可见美国的医疗管理工作的严格性。但由于我国中药成分较为复杂,难以清晰阐述药物作用的机理,因此在上个世纪我国中药在美国市场中发展较为缓慢,受到了较大的制约。但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的中药现代化发展越来越完善,对于中药中有效成分的了解程度越来越深入,同时由于美国医疗研究者对于植物类药物有效成分的了解,使得其对于我国中药的销售制约逐渐减弱。美国对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主要是依靠化学家来进行,对于药物有效成分的分离研究较为先进,但由于其对于中药的认知还不够深入,因此美国中药的发展仅停留在单独有效成分药品的制造商,对于复方类药物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三)日本中药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日本地区的文化受我国影响较大,其中中医的影响也比较大,汉方就是我国传统中医在日本的衍生形式,同时由于日本先进的现代化科技,其已经发展成为具有日本特色的中医理论体系。根据相关统计可以看出,目前日本已经拥有查过900种汉方药,虽然其源出我国,但日本汉方对于药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更加看重,对于颗粒剂和缓释剂的制造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其对于药方中有效成分的解释更加明确,在美国市场发展中受到的阻碍较小,值得我国中医中药研究者进行学习[3]。

三、我国中药制药现代化和中药药剂学的未来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未来我国中药制药和药剂学的发展必然会朝着高技术化发向发展,对于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的研究也会逐渐深入,同时对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并对其有效成分之间的毒副作用进行详细分析。在我国未来的中药发展过程中,对于动物类和昆虫类中药的研究必然会更加深入,了解动物类和昆虫类中药的治病原理,进一步提高我国中医中药的利用效率,扩展中药药剂学的研究范围,同时以绿色中药为发展契机,减少农药对于中药药性的影响,提倡对环境的保护[4]。

结语

中药作为我国中医理论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其现代化的发展能够进一步提升中成药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不仅增加了我国中药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更提高了我国国民的医疗安全,促进了相关行业和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明.中药药剂学学科研究进展与发展思路[J].中药与临床,2011,02(04):1-2.

[2]朱广东.浅析制药新技术与重要现代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8):51-52.

[3]王莹.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因素与研究方法[J].中国民间疗法,2013(10):52-53.

[4]周文杰.中药制药现代化和中药药剂学的发展讨论[J].中国实用医药2012,09(28):270-271.

中医大专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药学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对湖北省某高校药学专业在校生职业道德素质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和分析药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现状,针对目前药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词:药学专业;职业道德素质;大学生

药学工作与人们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其从业人员除了要求具有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近年来,药学行业连续出现诸如“齐二药”“欣弗”“毒胶囊”以及不合格疫苗等事件,极大地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究其原因,主要是少数企业或从业人员目无法纪,职业道德沦丧,视人命为儿戏,只追求个人的私利造成的[1]。提高药学专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关键在教育。药学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否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廉洁自律意识,将直接关系到医药行业职业道德素质和社会公德建设水平[2]。本研究对我校药学专业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和分析药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现状,剖析目前药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本专业课程改革、培养高素质的医药卫生人才提供依据,现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以我校级与级药学专业在校大学生(以下简称药学生)为调查对象,以网页链接的形式发放问卷。共收到176份有效问卷,其中收到2012级药学生有效问卷52份,2010级药学生有效问卷124份。方法问卷调查以无记名方式作答,使用软件录入数据和校验,采用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药学生的择业标准

对药学生毕业后对职业的选择要求进行的调查显示,36%的药学生看重个人发展空间,33%的药学生看重薪资待遇,只有16%的药学生看重专业对口,选择社会需求的人只占3%。结果表明,大部分药学生在择业时首先考虑个人的利益与发展,然后才考虑行业与社会对药学人才的需求,可见其乐于奉献与服务大众的道德素质有待提高。药学生认为优秀药学人才应具备的素质见表1。调查结果表明,药学生比较注重全面发展,对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修养比较重视。在问及药学人才职业道德素质对于自身与行业的作用时,80%以上的药学生认为职业道德素质重要并且会对行业发展产生显著影响。药学生在毕业求职时基本上把自身职业道德素质放在较重要的位置,并且能认识到职业道德素质对于自身价值以及行业进步的关键作用,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意识。近年来,医药行业的不良现象屡屡出现,如药品造假掺假、工作人员收受回扣、以药制毒、药品天价等,还有像“欣弗”“齐二药”“毒胶囊”等影响恶劣的典型事件,75%以上的药学生表示对这些药学领域的不良现象有所了解。对药学领域不良现象的高度关注体现了药学生对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视,以这些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伤害的反面事件为警示,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药学人才。

药学生对职场利益与职业道德素质的利弊权衡

对于未来的职场工作,当职场利益与职业道德素质有冲突但矛盾不大时,68%的药学生选择坚守职业道德,见表3。这说明大多数药学生内心认同并坚守职业道德。对于职场潜规则,选择依然支持道义与视情况而定的药学生分别占44%和42%。此次调查还比较了不同年级药学生在面对职场潜规则时的选择,作为低年级的2012级药学生主要接触的是大学校园这个小型社会,而2010级药学生即将毕业,并且开始面对社会中竞争激烈的面试求职,两者的处境与心态不同。相比较于2010级,2012级药学生在面对有违职业道德规范的职场潜规则时,选择“宁愿受罚甚至辞职也不违背自己的良心”的人数比例更高(p<),说明2012级药学生对于坚持职业道德的态度更为坚决;而半数2010级药学生在面对职场潜规则时,选择“视情况而定”,人数比例高于2012级药学生(p<),见表4。总体来说,2012级药学生对于潜规则拒绝得更为直接果断,而2010级药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做决定则显得更加灵活。药学生了解职业道德规范最主要的途径是社会经验,其次是学校的职业道德类课程。本次调查对象所在的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药学职业道德教育类课程,药学生只是在药事管理学课程中简要地了解过这方面的知识,但这是远远不够的。来自就业单位的职业道德培训仅限于毕业即将就职的'药学生,对于在校生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培训。另有一些药学生则是通过网络、媒体宣传获取相关信息,但这些信息缺乏统一规范性。

3讨论

通过本次对药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情况的调查发现,大多数药学生对职业道德素质重视度较高,对优秀药学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有统一的认识,对目前药学领域存在的不良现象有一定了解,但是具体到职场中应如何权衡职业道德素质和个人利益的利弊、面对职场潜规则应如何应对也会迷茫。这些情况都说明药学生对于药学职业道德素质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入,有必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增设针对药学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类课程

目前,职业道德教育类课程在设置药学专业高校中的覆盖面并不广泛。大部分学校在大学阶段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主要通过_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政治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来实施,主要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对提高药学生道德修养的作用微乎其微。而有的高校虽然设置了相关课程,但课时不多,重视度也不够。针对以上情况,高校应增设与专业相符的职业道德教育类课程,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将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结合起来,充分满足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职业道德教育具有更强的适用性与实效性[3]。

专业教师引导教育

药学生在校期间与专业任课教师的接触较多,其道德观受到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药学专业教师应做好职业道德表率。教师在上药事管理、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时,可就职业道德素质专题组织药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并模拟工作现场,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药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就能明白药学职业的道德规范,提前让药学生了解从业时可能遇到的问题与解决的方法[4]。尤其是在即将毕业的时候,许多药学生在求职方面有困惑,就会咨询自己的专业教师,而教师对药学的发展动态比较了解,对从业要求比较清晰,可结合药学生的实际与专业要求对药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这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在实习中培养药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实习阶段是培养药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有利时机,在以往的实习教学中,学校往往只注重引导药学生进行本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对其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造成药学生适应能力不强、缺乏团队精神与吃苦耐劳精神、逃避问题、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等。因此,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高校除了要传授药药学生必要的实践技能外,还应该在实习中培养他们相应的职业道德素质。在实习期间应提早让药学生进入职业角色,让他们在相应的职业环境中进行充分的交往与合作,利用企业优秀员工的激励作用与企业优秀文化的引导作用,将优秀的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充分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5]。

参考文献:

[1]吴丽贤,许建华.药品安全危机呼唤培养药学人才规范化职业素质[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6):1008-1009.

[2]刘新社,刘镇宇.药学职业道德规范理论体系内容初探———探索“社会主义药学职业道德”教育理论的研究[J].中国药事,2003,17(3):194-195.

[3]叶姣云,李范珠,葛松松.高等医学院校开展药学职业道德教育新探[J].药学教育,,29(6):13-15.

[4]李维涅,曾渝,刘明生.药学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途径与方法[J].药学教育,,27(4):21-22.

[5]王大明,王云庆.在实习实训中学生职业道德的着重培养[J].民营科技,2011(5):68.

中医大专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中医药食美容思考

1、人体体质与损美性疾病的关系

根据人体气血阴阳津液的多少,可将人体分为9种基本体质类型,即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2】。平和质者体形肥瘦适当、匀称、健壮,头发盛长色黑,面色红润,肤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目光有神,精采内含,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口唇红润,肢体轻健有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性格平和开朗,因而体内气血阴阳平和是美容的内在依据。当体质偏颇时,就容易出现损美性疾病,不同的体质会出现一定的损美倾向。

气虚质的常见美容问题:干性皮肤较多见,也可见敏感性皮肤,易出现消瘦,面色萎黄,眼脸或肢体浮肿,黄褐斑等。阴虚质的常见美容向题:皮肤明显偏干,易生皱纹,肤色苍白或潮红,易出现失眠,黑眼眶,便秘,白发等。阳虚质的常见美容问题:中性皮肤多见,皮肤松弛,肤色发白,易脱发、肥胖等。痰湿质的常见美容问题:油性皮肤多见,面色多油腻,易出现肥胖、黄褐斑,黑眼眶等。湿热质的常见美容问题:油性皮肤多见,易出现体臭、口臭、痤疮、酒糟鼻、黄褐斑、脱发等。瘀血质的常见美容问题:干性皮肤多见,肤色较暗,面部或有雀斑,易出现黄褐斑,黑眼眶等。气郁质的常见美容问题:干性皮肤多见,毛发无光泽,易患失眠,抑郁症等。特禀质的常见美容问题:皮肤多为敏感性,易出现皮肤过敏,哮喘,鼻炎,荨麻疹等。

2、中医美容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原则的指导下加以应用的。

它是广义的美容,包括颜面、须发、躯体、四肢的美感及心理上、社会和环境适应上的全方位的美化【1】。根据中医学理论,不同人的体质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根据人体体质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采取辨证的中医药食美容,以达到最佳的中医美容效果。

3、不同体质的药食美容原则及方法

中医美容多采用自然疗法,如中药、食疗、针灸等。通过内服、外治等手段,起到美容保健和治疗损美性疾病,以保证身体健康和外在之美【3】。对于常见的损美性疾病如肥胖、皮肤瘙痒症、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酒糟鼻、斑秃、皮脂溢出、痤疮、多汗症、雀斑、黄褐斑、黑眼眶等。在治疗中若注重改善体质,常能事半而功倍【4】。

气虚质的药食美容气虚质的美容原则是培补元气,健脾养颜。药物美容的代表方为四君子肠,补中益气汤。常用药为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陈皮、大枣等中药。由于肾为气之根,因此,可酌加菟丝子、五味子、枸杞子等益肾填精。食疗举例:气虚质应多食具有益气健脾的食物,如粳米、糯米、小麦、黄豆、扁豆、红薯、牛肉、莲子、大枣、桂圆、饴糖、蜂蜜等;美容药膳可食用人参粥、人参莲肉汤、黄芪炖母鸡、薯蓣粥、大枣粥、山药粥、薏苡仁粥、黄芪粥等。对气虚消瘦,面色无华,神情疲惫等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阳虚质的药食美容阳虚质的美容原则是温阳补肾,益火养颜。药物美容的代表方为金匮肾气丸、右归丸、还少丹等,常用药物有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杜仲、鹿角胶、附子、肉桂等。由于阴阳双方互为根基,所以多酌加熟地、枸杞子等养阴助阳之品。食疗举例:阳虚质应多食温性食物,如高粱、牛肉、狗肉、羊乳、鳝鱼、带鱼、虾、韭菜、辣椒、葱、蒜、栗子、核桃等。美容药膳可食用韭菜粥、胡桃仁粥、苁蓉羊肉羹、壮阳狗肉汤、枸杞酒、当归生姜羊肉汤等。对阳虚体胖,浮肿便溏,怕冷倦怠等有改善作用。

阴虚质的药食美容阴虚质的美容原则是滋补肾阴,壮水养颜。药物美容代表方为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等。常用药物有熟地黄、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女贞子、何首乌、菟丝子、龟版、阿胶等。但滋阴之剂应用时应防止过于滋腻。食疗举例:阴虚质应多食滋润养阴的食物,如梗米、猪肉、兔肉、牛乳、鸭肉、禽蛋、海蜇、龟鳌、海参、枇杷、杨梅、菠萝、香蕉、葡萄、荸荠、芝麻、百合等。美容药膳可服用枸杞子或石斛泡茶长期饮用,或食用山萸肉粥、天门冬粥、枸杞肉丝、雪羹汤、百合鸡子黄汤等。对阴虚质出现的皮肤干澡、失眠、消瘦、黄褐斑、便秘等有改善作用。

痰湿质的药食美容痰湿质的美容原则是健脾化痰,泻浊养颜。药物美容代表方为参苓白术散,三子养亲汤等。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山药、扁豆、砂仁、莲子肉、白芥子、冬瓜皮、荷叶等。痰湿质肥胖者,可加入海藻、昆布等。食疗举例:痰湿质饮食以清淡为宜,可多食化痰降脂食物,如海藻、海带、黄瓜、丝瓜、冬瓜、萝卜、芥茉、桂花等食物,并少食猪肉、猪油及一切滋腻的食物。美容药膳可服用山楂汤,荷叶薏仁梗米茶,橘皮粥,燕麦粥等。对痰湿质肥胖,浮肿,神疲等有改善作用。

湿热质的药食美容湿热质的美容原则是分消湿浊,清热养颜。药物美容代表方为枇杷饮、甘露消毒丹等,常用药物有枇杷叶、桑白皮、金银花、黄芩、茵陈、苦参、地骨皮、贝母、茯苓、泽泻等。因清热药多为苦寒之品,易伤脾胃,服用不宜过量。食疗举例:湿热质应多食凉性食物,并宜戒烟限酒,少食辛辣香燥之品。常食绿豆、冬瓜、苦瓜、黄瓜、蔬菜、荞麦、玉米、赤小豆、泥鳅、黄花菜、丝瓜、莴苣、菱白、竹笋等。美容药膳宜服用银花露、扁豆薏苡粥、绿豆车前子汤、薏苡仁汤、赤小豆鲫鱼汤。对湿热质出现的痤疮、口臭、浮肿、黄褐斑、酒糟鼻等有改善作用。

瘀血质的药食美容瘀血质的美容原则是活血祛瘀、通络养颜。药物美容代表方为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常用药物有桃仁、红花、生地黄、赤芍、当归、丹参、茜草、蒲黄、山楂等。食疗举例:瘀血质应多食具有活血作用的食物,如荞麦、黄花菜、蘑菇、木耳、紫菜、山楂、红酒、醋、玫瑰花、桂花、绿茶、咖啡等。美容药膳可服用丹参酒、红花酒、玫瑰花汤、鸡血藤首乌卤黑豆、茜草猪蹄汤、月季花茶等。对瘀血质出现皮肤干燥、黄褐斑、雀斑、黑眼眶等有改善作用。

气郁质的药食美容气郁质的美容原则是疏肝行气,解郁养颜。药物美容代表方为逍遥散、柴胡疏肝散、越鞠丸等,常用药物有柴胡、陈皮、川芎、香附、枳壳、白芍、甘草、当归、薄荷等。食疗举例:气郁质应多食行气解郁作用的食物,如小麦、黄花菜、芹菜、百合、佛手、金橘、橙、柚、榛子、玫瑰花、绿茶等食物。美容药膳可服用百合粥、小麦粥、酸枣仁粥、玫瑰花茶、百合鸡子黄汤。对气郁质出现的失眠、抑郁、黄褐斑等有改善作用。

特禀质的药食美容特禀质的美容原则是益气固表、养血养颜。药物美容代表方为玉屏风散、消风散、过敏煎等,常用药物有黄芪、白术、荆芥、防风、蝉衣、乌梅、益母草、当归、生地黄、黄芩、牡丹皮等。食疗举例:特禀质的美容疗法主要是针对过敏性损美疾病,饮食宜不含致敏物质的食物如少食荞麦、蚕豆、白扁豆、牛肉、鹅肉、鲤鱼、带鱼、蛤蚌类、田螺、牡蛎肉、贝类、鲍鱼、虾、蟹、乌贼骨、海参、酒、辣椒等。美容药膳可服用如薏苡仁山药粥、黄芪红枣汤、玉屏风粥、人参黄芪粥。对特禀质出现的皮肤过敏、过敏性鼻炎等有改善作用。

中医大专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1]胁痛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2]发生学视角下中医肝藏实质探溯

[3]口疮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4]基于数据挖掘中医古籍中肺热病症状及证型分布规律分析

[5]基于数据挖掘中医古籍治疗肺热病遣方用药分析[

[6]“冲气”观与中医学

[7]基于现代文献的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型与证素分布规律研究

[8]肝硬化腹水的中医药治疗现状

[9]疏肝健脾法治疗肝郁脾虚型卒中后抑郁的疗效meta分析

[10]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脊髓损伤内治处方分析

[11]中医治未病·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专家共识

[12]氟骨症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13]三子养亲汤加减对肺气虚型尘肺病患者中医证候的影响

[14]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医四诊中的应用研究

[15]热敏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预后的影响观察

[16]中医综合护理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17]基于“脾肾相关”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18]无症状颈动脉狭窄人群认知功能障碍与中医体质分布特点研究

[19]基于数据挖掘对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组方规律的分析

[20]温脾散穴位敷贴联合理中复元方对脾虚痰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21]中成药在子宫腺肌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2]中药复方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疗效meta分析及用药规律分析

[23]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沈舒文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规律

[24]中药膏方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临床观察

[25]温阳通络方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心室重构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26]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中医体质和中医证型调查研究

[27]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镜像及病理表现相关性分析

[28]透刺配合热补针法治疗风寒湿阻型膝关节滑膜炎疗效及对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前列腺素e_2和滑膜动脉血流指数的影响

[29]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防治克罗恩病

[30]循证医学与中医学的反思

[31]艾灸治疗肛肠术后尿潴留研究进展

[32]基于中医理论的智能养生餐厅探析

[33]基于文献研究与专家共识法的原发性痛经中医证候研究

[34]基于虚实辨证的补泻平衡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研究

[35]从“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探讨失眠的辨证论治

[36]郭志华运用桔梗治疗心衰经验

[37]谢林运用风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38]基于病历数据的中医临床能力数字化评价体系研究

[39]基于临床调查的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证症状组成的文献分析

[40]安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寒热错杂证的临床观察

[41]学龄期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诊疗方案验证

[42]后循环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血管造影结果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43]柴胡类方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44]基于android的药膳养生科普系统设计与开发

[45]中医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266例的临床效果观察

[46]中医综合疗法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的临床应用

[47]腹针疗法联合养心汤加减对抑郁合并心肾亏虚型睡眠障碍患者的疗效观察

[48]脑梗死后便秘患者采用中医适宜技术的干预效果及护理体会

[49]六味地黄丸联合加味逍遥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

[50]急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诊疗临床分析

中医大专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中医药学个人简历

大学生简历网()为您提供以下文章:大学生求职个人简历表格    应届毕业生个人简历表格、为参考资料。

尊敬的领导:

您好!衷心的感谢您在百忙之中翻阅我的这份材料,并祝愿贵单位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我是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学校药物制剂专业08届实习生李新星,自从进入大学之后,中考后的轻松、获知被录取的喜悦随风而逝,因为我得从新开始,继续努力奋斗,迎接新的挑战。大学四年是我思想、知识结构及心理、生长成熟的四年。学校浓厚的'学习、创新氛围,熔融其中的我成为了一名复合型人才。时光飞逝,我将怀着我童年的梦想、青年的理想离开我的母校,走上工作岗位。

中药学校师生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今天你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你为荣”,从入学以来,我一直把它铭记在心,立志要在大学四年里全面发展自己,从适应社会发展的角度提高个人素质。将来真正能在本职工作上做出成绩,为母校争光。

我以“严”字当头,在学习上勤奋严谨,对课堂知识不懂就问,力求深刻理解。在掌握了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忘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对课外知识也有比较广泛的涉猎。我还很重视英语的学习,不断努力扩大词汇量,英语交际能力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为了全面提升个人素质,我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这些经历使我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也学到了很多社交方面的知识,增加了阅历,相信这对我今后投身社会将起重要作用。

现在,我以满腔的热情,准备投身到现实社会这个大熔炉中,虽然存在很多艰难困苦,但我坚信,大学生活给我的精神财富能够使我战胜它们。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希望贵公司能给我一个发展的平台,我会好好珍惜它,并全力以赴,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为贵公司的发展贡献力量。

中医大专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通过学习中医学,我对它有了个初步的了解。中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人民在生活、生产以及同疾病斗争实践的经验总结。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内容。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自古以来,行医者十分注重道德修养,将“大医精诚”封为圭桌,更以行动诠释着,他们以德养性,以德修身,德艺双馨,正因为他们毕生恪守着这样的信念,才真正成为历代医学家和百姓敬仰的伟大先师。“精”为先,“诚”为辅,只有具备“精诚”着,可承大医之名,“精”于高超的医术,“诚”于高尚之品德。纵观慢慢中华几千年医学历史,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医:扁鹊济世救人,敢于直言:华佗施人道不分贵贱:叶天士谦逊好学承先启后重树医德。他们撰写的`每一篇医案谨慎真实让我懂得实践真理的统一。医者中的智者应是众智者中的佼佼者,因为他们担负着挽救生命和发扬中医的双重责任,每一篇医案便是他们留给后人们最好的纪念品,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学习这门课后有一些小小的建议,希望老师可以看看。

有时候,对我们这种初学者授以长篇大论的医学知识其实我们是吸收不了的,比如我相比之下更喜欢看一些图片啊,实时的医学视频等,可以提高大家的兴趣。所以建议老师可以在讲课中给我们加一些相关视频,或者相关图片及新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其实在很多时候,不论是我们的这个专业还是医学专业学生都会多少有些迷茫关于我们学习的这些知识可以用到哪儿,如何可以让他们运用得更好,希望老师在讲课时可以为我们指点一下。还有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兴趣,加深对中医学的印象,老师可以在课程的初期给我们放一个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引入到课程内,或者实践教学,其实我们非医学类专业的学生也想过把医生瘾,老师可以实际教我们如何把脉,如何辨别疾病的发生之类的,而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提前实习。

中医大专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从近几年多种中医药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看,以下几个问题是带有共性的,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1、论文类型单调,缺乏学科特色

中医药理论虽然有学术上凝固性的一面,表述上也形成了一定的习惯性程式,但同时又存在着学术上不断发展的一面,其表述形式也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以不变应万变”这句老话所表现的,正是中医药论文在不断延续、出新过程中“不变”与“变”的辩证关系。这里,关键就在这个“变”字上。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实际上这种变化举步维艰,打开中医药期刊一看,大部分论文所表述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几乎是几十年一贯制:一些理论性论文缺乏新意,甚至是一些论点的反复克隆和重复。应用性论文更加突出,充斥版面的个案、群案报道,使人有“百刊面孔雷同,千篇似曾相识”的感觉。也有期刊开辟出医话、医论、研讨、解答等形式,但还没有形成特色和个性,充其量是同类问题的汇集,缺乏有机交流的深层次内涵。一些专科性质的期刊,本身具备个性特色,却习惯于跟着综合性期刊的路子走,结果失去了个性。如以“民间医学”为宗旨的杂志,却找不到民间医学的内容;以“急救医学”为宗旨的杂志,反映的大都是寻常的治法。一些期刊还出于单纯的经济利益,把缺乏科技根据、夸大实际效果、明显带有广告性质的内容直接或变相强塞给读者,最终导致对读者基本利益的伤害。

2、论文设计粗糙,缺乏科学依据

中医大专毕业论文范文第8篇

医学模式的转变为现代医疗卫生工作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护理工作的重心也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对护理人员专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学生学习上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薄弱、畏难的问题。而内科护理内容繁多、抽象,涉及临床内科各科的护理是中职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对任课教师而言,要获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教学中,笔者有一些感触,总结如下。

一、高职高专院校中专护理专业学生现状

二、基本理论知识以讲授法为基础、多种方法结合教学

内科护理学是理论性较强、较为抽象的学科。讲授法是我国各类医学院校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该方法能很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内获得大量知识。中职学生自控能力较差,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时间短,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授课,笔者观察到多数学生会在开课后二十分钟左右就不能专注于课堂。任课教师需要根据当时所讲授内容,及时设计调整“作战策略”,让课堂氛围及内容更加灵活生动,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笔者尝试采用了一些方法,有较显著效果,愿与同行交流:①讲授法与问答法结合。可以安排一小段自学,自学结束后随机提问。由于问题及回答问题的人存在不确定性,学生为争取本次平时成绩,多会认真自学。也可以采取随机提问或请学生小结教师已讲授内容的方式,提醒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集中注意力。②与演示法结合。可采取情景扮演的方式进行,请学生分别扮演护士和患者,演示医疗过程中某一场景,教师在一侧指导,使整个过程更符合实际。另外,很多疾病的临床表现,如关节畸形、皮疹等用语言叙述很抽象,常用的诊疗技术也存在学生难理解的情况,这时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展示疾病的典型表现和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让学生有更多感性认识。③学生自学某部分知识后为全班讲授该部分内容,要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不对不全面的地方,听课学生和教师均可纠正补充,令学生充分感受到其在课堂中的主人翁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计划性及表达能力。

三、充分发挥问题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是目前较流行的教学方式,也是研究热点[1]。案例教学法,始于20世纪初的哈佛大学法学院,是学生通过对特殊事例的分析,掌握一般分析原理,并借助这一原理独立解决和分析问题的教学方法,是多学科的基本教学方法[2]。

以上两种方法都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恰恰是医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内科护理学教学的目的是学生能掌握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疗要点和护理措施,教师若只是单方面讲授,学生很难有深刻印象,需要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就是问题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大显身手的时候。笔者在每一系统疾病的理论课完成之后,会安排一下病案讨论分析课,教师根据该系统临床常见病作为案例,多媒体展示案例中的部分表现,将每个疾病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部分作为问题,将学生分组,先由学生分析讨论,并按成报告,每组派一名代表陈述报告、回答问题,教师再根据学生表现现场给每个组打分,得分纳入平时成绩的计算。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疾病的认识明显有了改善。

内科护理学是一名合格的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中职学生有其特点,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助于融洽师生关系。另外,学校和学生应尽可能争取更多见习机会,为学生将来工作打下良好理论及技能基础。

中医大专毕业论文范文第9篇

【摘要】从古至今,许多养生学家都认为睡眠与养生息息相关,良好的睡眠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如睡眠的时间和时限、睡眠的环境、睡眠的姿势、睡眠的情态等等,而在这些方面前人已为后世积累了许多经验,值得我们重视与借鉴。

【关键词】睡眠;养生

睡眠,通常认为是由于身体内部的需要,使感觉活动和运动性活动暂时停止,给予适当刺激就能使其立即觉醒的状态。良好的睡眠是产生和储备能量的过程,就像车子开一段时间后需要进入加油站充电加油一样,良好的睡眠可以修复我们疲乏的细胞,产生新的能量,造就更强的免疫力。

1睡眠时间和时限

时间:我国古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已逐渐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对四时的起居时间作了相应的论述。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明谢肇撰的《五杂俎》卷十三事部一里说:“读书不可过子时,盖人当是时,诸血归心,一不得睡,则血耗而生病矣。”晋葛洪在《抱朴子极言》也说:“寝息失时,伤也。”

时限:吴清忠认为人体造血的最佳时段是从下午天黑之后到午夜一点,而且必须是达到深度睡眠的状态,一个人每周至少保持午夜12点以前累计有8小时的睡眠。[1]

清代著名养生学家、文学家曹庭栋著的《老老恒言昼卧》曰:“每日时至午,阳气渐消,少息以养阳。时至子,阳气渐长,熟睡所以养阴”。《灵枢大惑论》也说:“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在中医来看,睡眠其实就是一种人体阴阳交替的现象,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人体经气“合阴”与“合阳”的时候,睡好子午觉,就有利于人体养阴和养阳。

由此看来,睡眠更注重质量与有效性,即以精神和体力的恢复作为标准。古人说:“凡睡至适可而止,则神宁气足,大为有益。多睡则身体软弱,志气昏坠。”[2]

2睡眠环境

明高濂撰的养生专著《遵生八笺》中的《起居安上卷》说:“所寝之室,名安乐窝,冬暖夏凉,遇有睡思则就卧。”生命的三分之一都要在这“安乐窝”中度过,所以应该注意它的美化。《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道林养性第二曰:“居处不得绮糜华丽,令人贪婪无言,乃祸害之源,但令素雅洁净,无风雨暑湿为佳。”

宋代养生家温革在《琐碎录》中说:“卧处不可当风,恐患头风,背受风嗽,肩受风则臂疼,善调摄者,虽盛暑不当风及坐卧露下”。风为百病之长,最容易侵袭人体而致病,出现头痛、耳聋、面瘫、瘾疹、肩背冷痛等。所以卧处有风,应该急避开,尤其是体虚年老之人。《琐碎录》还说过:“卧处不可以首近火,恐伤脑。”如果在卧具边安放火炉之类的东西,日久便会引动火气,妨碍睡眠,而且由于近火,温度可能过高,睡着后容易掀被,反而容易着凉。

北宋张君房攥写的道家典籍《云笈七签》云:“夜寝燃,令人心神不安。”南宋真德秀《真西山卫生歌》也曰:“默寝暗眠神晏如。”中医学也有“神安则寐”之论,就寝即灭灯,则目不外眩,神守其舍也。日光为阳气之精华,故日间人的阳气得以增强,处于优势,体内的生理活动亦处于升、动的状态,神志清醒,不易入睡。若夜间燃灯而卧,灯光虽然不及日光纯盛,亦为阳热之源,可扰动体内阳气不得安伏于营阴,阻碍人体进入睡眠的状态。[3]此即宋末元初人_飞撰养生学著作《三元参赞延寿书》中所说的“灯烛而卧,神魂不安”。另外,齐梁时代著名医家陶弘景在《养生延命录》里也说过:“凡卧讫头边勿安灯,令人六神不安。”

3睡眠姿势

在《希夷睡诀》中提倡右侧卧时屈右足,屈右臂,以手承头,伸左足,以手置于股间。[4]佛门称此式是“吉祥卧”。《道藏混元经》曰:“仰面伸足睡,恐失精,故宜侧曲。”《道藏》中《修真十书卫生歌》云:“卧不厌觉贵舒”此即“睡不厌屈,觉不厌伸。”孔子在《论语》中也说:“寝不尸”。《千金要方养性道林养性》说:“屈膝侧卧,益人气力,胜正偃卧。”《老老恒言安寝》也指出:“如食后必欲卧,宜右侧以舒脾气”。

于上可知,古人们均认为右侧卧睡比其他任何睡姿都好。而现代研究也证明了右侧卧有利于心脏功能,还有利于消化系统的运化吸收。因为,心脏位置较高,有利于心脏排血,并减轻其负担;肝脏位于右侧最低处,可获得较多的供血;胃向十二指肠和小肠通向大肠的开口都向右侧,所以右侧卧位有利于食物在胃肠内运行。[5]

4睡眠情态

中医大专毕业论文范文第10篇

1病证通用药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药的记忆

《中药学》教学内容多,而目前教材多按药物功效不同分章论述,此法能令学生掌握单味药的功效和临床应用,但缺乏系统性、连贯性,不便于学生掌握药物的个性特点,区分药与药之间的功效差异,尤其不利于学生今后在临床中根据病证选择使用最佳药物。思前贤陶弘景将防风、防己、秦艽等集聚一起列为风药,把茵陈、栀子、紫草等归为一类用治黄疸,首创“诸病通用药”,故仿此说根据病证总结药物,名为“病证通用药”,针对医学专业学生采用讲座形式分4个层次讲授。首先以临床实用为宗旨,选择咳嗽、喘证、痰证、泄泻、痛证、失眠等常见病证,归纳“通用药”,使学生明确此病证有哪些药物可选;然后介绍药物“所取功效及主治特点”,使学生对本病证所选药物之特点能一目了然;接着论述药物“机制分析与临床应用”,根据药性理论分析该药为什么具有某种特点及怎样辨证应用;最后综合功效特点概括“随证选药简则”,根据本病证所选各药的特点,提示本病或本病兼有他证的最佳选用药物。以痰证为例,先归纳半夏、天南星、白芥子、川贝母、莱菔子、瓜蒌、竹茹等通用药。再简括半夏的功效及主治特点为燥湿化痰,善治寒痰、湿痰;白芥子温肺祛痰,多用于寒痰及痰湿流注之阴疽肿毒;川贝母清肺热,润肺燥,化痰涎,以治热痰、燥痰见长。此后,结合古今研究,分析半夏味辛,性温而燥,为脾胃经之主药,其辛温散寒、温燥胜湿,故为治寒痰、湿痰之要药,尤善治脏腑湿痰;白芥子辛温走散,“痰在皮里膜外,非此不达,在四肢两胁,非此不通”(《药品化义》),故除主治寒痰外,还可用于痰湿流注的阴疽肿毒;川贝母性寒能泄肺热化痰,味甘质润能润肺止咳,其治热痰、燥痰为众所周知。最后,总结寒痰宜用半夏、白芥子、天南星等;热痰宜用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等;湿痰宜用半夏、天南星、佛手等;燥痰宜用川贝母、瓜蒌;痰湿流注之阴疽肿毒最宜用白芥子;痰涎壅盛,气滞胸闷兼食积者最宜用莱菔子;痰火内扰,心烦不寐者最宜用竹茹……如此层层深人,能令学生不仅知道某病证应选何药,还明0为何选择该药,更清楚如何选择最适宜的药物。在教学中以药物功效主治纵向归纳为主,结合病证通用药横向综合为辅,纵横交错,融会贯通,能令学生对繁杂的中药产生兴趣,让学生对中药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记忆,才能i己得牢,而且学得活,今后也能用得上。

2病证通用药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病证通用药的讲解不仅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屮药,加深理解记忆,而且在论述药物“机制分析与临床应用”中可融会古代医籍摘要及现代研究成果。如在讲解痛证通用药威灵仙、二七、桂枝、冰片、甘草时,可引用古代医家的精彩论述:威灵仙“宜行五脏,通利经络,其性好走,亦可横行直忭”(《本草汇言》),“二七气味苦温,能于血分化其血瘀。故凡金刃刀剪所伤,及跌扑杖疮血出不止,嚼烂涂之,或为末掺,其血即止”(《本草求真》)。再介绍既往实验研究结果,威灵仙、三七、桂枝均对弗氏佐剂所致风湿痹痈证大鼠、外伤所致瘀血肿痛证大鼠具有一定止痛作用,而威灵仙止痹痛的作用尤为明显,三七止伤痛的作用尤为明显。如此古今研究相结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可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进行桂枝治疗冷痛、冰片治疗热痛、U?草治疗拘挛疼痛的实验研究。《屮药学》教学任务G经非常繁?,再进行病证通用药的讲座,是否存在教学时间不够用的问题?其实大可不必担心这一问题。“病证通用药_教学本身就是为《中药学》教学目标服务,让学生换个角度学中药,学习才不会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对中药的理解也会更加深人透彻,因此挪用几堂课的时间是非常值得的。况且病证通用药的讲座不以广收博采为宗旨,只以清晰明了为目标,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只是选取喘证、痰证、痛证等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讲授,将这几种病证的通用药讲清楚、讲明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能够启发学生&d总结汗证、血证、胸痹、失眠、呕吐、泄n等多种病证的通用药,如此一来,既避免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也符合现代“启发式”教育理念,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育的円的不在于“授之以鱼”,而在于“授之以渔”。病证通用药讲座能让学生思考如何对中药的功效主治进行实验研究,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总结临床常见病证的通用药,这就令学七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找到成就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实现了教育的目的。

3病证通用药便于学生奠定辨证用药的基本功

4总结

总之,对于学生而言,《中药学》是一门好学难记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结合本学科a身特点,在传承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尝试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程度改革,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

中医大专毕业论文范文第11篇

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存在的问题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本院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存在的问题,以促进本院门诊安全、有效、合理以及经济地用药。

方法收集1~12月本院门诊处方,分析处方用药情况,统计不合理用药现状。

结果不合理用药比例为,不合理用药类型包括重复用药、择药不当、用法不合理、影响吸收代谢、合用相拮抗、合用增加毒性和不必要合用等。

[关键词]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合用互相拮抗

据统计,每年因不合理用药死亡患者约1万人。

因此,不合理用药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一大因素,科学合理地解决不合理用药已经成为临床治疗刻不容缓的问题[1]。

本调查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对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探讨了诱发不合理用药的原因,旨在努力营造一个安全、有效、合理的临床用药环境,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收集201~12月本院门诊处方中每月随机抽取1周的处方,每周大约3000张,共计36000张。

方法

根据《处方管理办法》、《不合理用药分析手册》、药品说明书和临床药理学知识判定处方用药是否合理[2],并对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类。

2结果

通过对36000张处方进行用药合理性分析,不合理用药处方3640张,占所查处方的,其中,2750张处方存在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情况。

不合理用药的主要种类包括合用互相拮抗(691张)、重复用药(475张)、合用增加毒性(488张)、影响吸收代谢(326张)、药品使用方法不当(359张)和择药不当(289张)等(表1)。

3讨论

合用互相拮抗

①克林霉素与阿莫西林合用、林可霉素与头孢羟氨苄胶囊合用、青霉素与阿奇霉素合用等:以上两种合用药物均属于快速抑菌剂和繁殖期杀菌剂的合用。

抗生素合用原则中明确提示,快速抑菌剂和繁殖期杀菌剂合用会导致两种药物的药效减弱[3]。

而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以及氯霉素等药物均属于快速抑菌剂,阿莫西林、头孢拉定、青霉素、头孢哌酮、头孢羟氨苄西林等则属于繁殖期杀菌剂,因此这些抗生素不能合用。

②碳酸氢钠片与维生素B片、维生素C片合用:由于碳酸氢钠片为碱性药物,可以提高肠道pH值,但是维生素B和维生素C片呈酸性,两种药物合用,会导致药效减弱,削弱疗效[4]。

③右旋糖酐铁片和维生素e合用:由于右旋糖酐铁片为三价铁离子,能与维生素e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形成醌式化合物,导致药品无效。

④地衣芽胞杆菌胶囊(商品名:整肠生)和头孢拉定胶囊合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与头孢克洛干混悬剂合用、金双歧片和诺氟沙星胶囊合用等:由于地衣芽胞杆菌胶囊、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和金双歧等药物中均含有益活菌,如果与抗生素合用,抗生素会抑制或者杀死抑菌活性,因此两者不宜合用。

重复用药

①尼莫地平片与脑力隆胶囊合用、地尔硫与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商品名:西比灵)合用:这四种药物都属于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合用会导致血管的过度扩张,进而产生头昏、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②双氯芬酸钠肠溶缓释胶囊(商品名:诺福丁)和布洛芬合用:由于两种药物均为非甾体类镇痛消炎药的缓释胶囊制剂,合用会加重肠胃不良反应,严重者会导致溃疡[5]。

③维生素片和脑力隆胶囊合用:由于脑力隆胶囊中含有维生素B,如果与维生素B6合用则会产生严重的周围神经炎,导致患者出现神经感觉异常、步态不稳、手足麻木等情况。

中医大专毕业论文范文第12篇

临床中药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患者为对象探讨中医辨证实质及其与中药四气五味归经的关系,从而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应用学科[1]。

术语,又称为技术名词、科学术语、科技术语或技术术语,是在特定专业领域中一般概念的词语指称,一个术语表示一个概念[2]。最近几年,临床中药学的标准化、现代化、国际化等方面,出现在学术文章、政府、媒体和企业文件的频率有所增高,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且标准化是现代化和国际化基础,更是倍受关注,本文就对临床中药学名词术语标准化的研究进行简单分析。

1研究现状

临床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及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临床需要对中药进行加工、配伍、调配、临床效验的评估以及指导临床应用的一门应用型学科,是中医临床与中药应用联系的纽带,也是中药学学科中的核心和基础,既古老又年轻[3]。

近几年,世界卫生组织对传统医学术语的规范、标准等问题的关注度有所提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把中医药标准化、规范化研究作为当前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基础与重点,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对于临床中药学术语标准化的理论方面研究是远远不够的。目前临床中药学的用语与其他相关学科有很多地方出现重合或交叉的现象,使得临床中药学学科特点不突出,特色不鲜明,对临床中药学学术交流和推广起到了阻碍作用。

因此,建立一套统一规范的临床中药学名词术语体系,对临床中药学的术语标准化研究、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2临床中药学术语特点

具有鲜明的民族语言特色

中医起源于远古时期的中国,古汉语文有言简意赅、句式对称、语法灵活等特点。历史上的医家多为儒医,故形成具有浓厚的中国儒家文化的临床中药术语,特别体现在中药学中的①药物命名,如泽泻、灵芝、胡椒、车前子等;②炮制方法命名,如酒蒸、酒泡、润透、煅等;③药物功效阐述,如《草本求真》记载:“三七,世人仅知功能止血止痛。殊不知痛因血癖而疼作,血因敷散而血止。三七气味苦温,能于血分化其血癖”。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临床中药学的语言描述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研究重点偏向于文献

临床中药学术语有其不同于其他自然学科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它形成于古代,在这点上与其他大量的中医术语都一样,有的甚至有数千年的历史,并且构成了自己的体系。临床中药学术语的标准化从文献入手,能使中医中药理论相互渗透,最大限度地体现出中医药理论对临床中药运用的指导作用。从文献中收集临床中药学的词条,例如“酸甘化阴”等词,是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中首次体现的,故可以将这些具有学科特色的术语列出再进行标准的规范整理。通过广泛的了解和深入的归纳总结,将具有学科特色的术语进行规范化整理。所以,临床中药学的术语标准化具有研究重点偏向于文献的特点。

3临床中药学术语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临床中药学术语体系复杂性高,标准化工作难度大

在中医学的发展历史中,临床中药学的术语是汉语语言文字伴随中华民族的发展始终处于动态演变之中的,临床中药学与其他传统学科有相似之处,有些术语保持其原始的含义,在当前工作中普遍使用;有些术语在内涵上发生了本质转变,不经常使用;甚至有些术语已经完全被弃用。随着中医事业千年历史的发展,中国人对中医的信任度越来越高,人们对于临床所用的中药的主观印象是治根本且副作用小。但是在百年以前,就有大量的西医学术被引进到国内,这样使临床中药学术语体系与现代医学术语体系相比较为复杂,也决定了临床术中药学术语标准化工作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任务。

与科学实验研究和临床相结合不够

随着中医药和临床的学术发展,临床中药学也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相关研究人员表示,单纯的继承挖掘及回顾性研究,远远不能适应临床中药学术语标准化研究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将研究模式转变为质疑、探求、创新和发展,尽可能使临床中药学术语标准化研究具有前瞻性、客观性,从而实现全球化。

临床中药学术语标准化研究应该从中药的功效、传统临床应用、现代临床应用以及现代基础研究等方面与临床相结合,与西医药学理论相结合,与生物技术理论相结合,与实验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与临床中药学发展趋势相结合不够

在未来的发展中,临床中药学是学科发展的重点之一,其发展的趋势也是学科发展重点的预测,为了响应临床中药学现代化、科技化、全球化的要求,应做好临床中药学术语标准化的工作。在临床中药学术语标准化发展过程中,与临床中药学发展趋势相结合不够,不能充分运用规范的语言去探讨临床中药毒性与药物基源、服用方法、用药剂量、个体差异的关系以及体内代谢过程中毒性成分与毒性效应的关系,成为临床中药学术语标准化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5]。

4对临床中药学术语标准化建议

进一步加强临床中药学术语名词的规范整理

临床中药学术语,是经过长期医学实践发展而来的,作为新时代中医药的接班人,首先要深刻认识中医药文化,更好地挖掘中医药宝库带给我们的财富并将其发扬光大。临床中药学名词术语特点也是临床中药学的特点,所谓特点都是本身具有的创新点,保持自己应有的特色,分析和巩固现有的术语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术语。

根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制定的《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规范正名。临床中药学也涵盖于科学技术中,所以在进行术语标准化定名过程中还应遵循这些原则[6]:①术语的准确性;②术语的简明性;③术语构成派生词的能力;④术语的单义性。此外,从事临床中药学术语标准化工作时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术语不能与日常使用的语词有过多的联系,容易产生歧义,也容易沾上作为术语所不应有的感情色彩;(2)从几个同义称谓中挑选标准术语时,要优选派生能力强的词;(3)术语有约定俗成性,己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术语,不能因其“理据错误”或“理据不足”而被轻易更换。(4)术语的概念要国际化,形式也要尽量国际化。

重视中药功效名词的整理

中药的主治、功效是临床中药学最为密切的环节,由于中药功效的定义区别,直接影响到临床医生在患者身上所用的中药,在完善临床中药学术语标准化的工作当中,应对中药功效名词的定名和定义作相应的重视,可通过对该术语的传统理论、传统临床应用、现代基础研究和现代临床应用等方面对中药功效名词术语进行整理,更利于反映其科学内涵。

建立临床中药学术语数据库

术语库又称为自动化词典,是术语研究和词典编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阶段。要建立临床中药学术语数据库,主要是因为:随着临床中药学的不断发展,临床中药的术语数量也必然增加,记录并储存这些临床中药术语是必须的,但更重要的是为了以后查找方便以对临床中药学的术语进行分类;其次,临床中药学的术语数量太大,必须寻找新的途径,以缩短查找术语信息的时间;再次,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临床中药学术语一定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自动快速地对大量而又复杂的临床中药术语进行处理。所以,建立临床中药学的术语数据库,将会加快临床中药学的现代化脚步。

5结语

临床中药学术语标准化的研究需要长期、大量的专业人员的细致工作,应以中药功效为线索,遵循临床中药学特征,通过基础研究,可修正药性认识的偏差,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药性理论。对中药功效的统一,中药功效的表述规范化研究是关键。应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系统地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为临床中药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进而促进临床中药学的现代化进程,为中医药全面走向世界开辟道路。

参考文献

[1]高学敏,钟赣生,张建军,等.临床中药学学科界定要点[J].中医教育,2004,23(4):43-46.

[2]粟武宾,于欣丽.术语学与术语标准化(三)[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1996(4):13.

[3]魏赟.临床中药学:古老学科的现代化命题[n].医药经济报,2006-12-15(a05).

[4]王璟,包·照日格图,却翎,等.临床中药学术语规范化研究与中医全球化[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1,10(5):8-9.

[5]高学敏,钟赣生,张建军,等.临床中药学的发展趋势[J].中医教育杂志,2008(2):1-4.

[6]潘书祥.汉语科技术语的规范和统一[J].科技术语研究,1998(1):10.

[7]唐志国,却翎,包·照日格图.浅论“酸甘化阴”—临床中药学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探索[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2):6-8.

中医大专毕业论文范文第13篇

浅析中医临床医学面临的挑战及策略

【摘要】中医临床基础医学成立至今,尽管在学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在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

因此,面对现状,应当有策略、有计划的积极应对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经典以弥补不足,并尽可能发挥学科原有的优势,大胆进行改革,努力推陈出新,以促进学科的迅速发展。

_学位委员会对中医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传统经典课程合并组建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

此后,各中医院校以此为模式,纷纷进行了学科的改革,以新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开展各项工作。

尽管临床基础学科从组建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进行着。

回顾新学科成立后近8年的时间,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步,尤其学科的整体面貌有灿然一新之感。

但若从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言,其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对策

1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

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学科面临的困境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

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

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

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

而简单地合并之后,就冲淡了三门课程的原有优势。

也许初衷是以优促建,以好带动全体共同前进。

但结果却是相互牵扯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

其三,没有新的统一的教材,教学还是保持着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现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之处。

三门课程的合并,结果就象是“拼盘”一样,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

学科长处面面观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因此,临床基础学科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以理推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其一,拓宽了专业范围。

由于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的丰富内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围较之原有学科明显扩大,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则可更为灵活。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学内容,但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上,又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

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框,可以对这些交叉内容进行深人的研究,改变以往此类研究较少的现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学术思维模式。

以前三门课程单独而立时,在学术思维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

比如,虽然温病学理论的形成与《伤寒论》有密切关系,但在具体的研究思维方面,却很少联系到《伤寒论》来展开思考。

再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为张仲景所作,尽管各自涉及的重点不同,但学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然而从这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

所以,三门课程合并之后,对学术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仲景学说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为该领域研究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

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伤寒论》中亦有许多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讨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后者则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

二者在这一点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分而研究均不全面。

在原有学科之中,研究生在选题时,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必然会受到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因而对其整体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

而学科合并之后,突破了这个“瓶颈”,研究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导师也将从外感热病辨治的角度进行培养,从而使研究生实际诊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学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基础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关键环节至关重要。

笔者认为,当前临床基础学科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性质模糊、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僵化。

中医大专毕业论文范文第14篇

1、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肿瘤化疗患者消化道毒副反应的疗效观察

2、基于玄府理论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思维模式的构建

3、中西医结合防治干预对社区糖尿病患者中医体质的影响

4、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5、消化心身疾病中西医结合整体诊治专家指导意见

6、功能性便秘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7、中西医结合新思维辨治脓毒症核心病机

8、社区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9、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

10、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11、消化性溃疡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12、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13、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14、癌症防控需“消灭+改造”的持久战——中西医结合值得期待

15、中西医结合消化内镜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16、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研究述评

17、中西医结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18、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

19、早泄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试行版)

20、中西医结合改良肌内效贴对膝骨性关节炎影响的临床研究

21、中西医结合疗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激素水平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22、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23、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疗效meta分析

24、中西医结合早期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30例疗效观察

25、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26、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27、放射性肺炎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28、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肺损伤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29、中西医结合医院开展合理用药咨询门诊的实践与分析

30、慢性前列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

31、慢性荨麻疹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32、中西医结合治疗腺性膀胱炎研究进展

33、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34、痔疮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3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

36、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37、短期规律中西医结合运动康复对冠心病病人心肺功能及运动能力的影响

38、心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重点、策略及方法

39、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肝性脑病的效果分析

40、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肝胆胰疾病的现状与展望

41、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病的现状与展望

42、原发性肝癌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43、中西医结合是系统化管理和个性化治疗的统一——从中医院管理和突出中医特色看中西医结合

44、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45、恶性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研究现状与展望

46、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疗效评价

47、《中西医结合老年衰弱评估量表》的构建研究

48、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

49、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脂及血糖水平的影响分析

50、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病睡眠障碍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中医大专毕业论文范文第15篇

大学可以从专业设置和教师培养方面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中。在专业设置方面,可先将有关中医的精华及基础知识有关的书籍作为选修课程纳入大学教学专业设置当中。给予中医知识一定的学时要求,可按考查或考试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和班级老师进行培训和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中医这门学科不是一门可有可无的选修课程,而是一门和必修课几乎等同的重要课程。在教师培养方面,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因此,如果想让学生通过中医知识上获得学术、身心甚至生命层的改变,首先应从教师入手,对教师队伍进行中医学术知识的培训。这个培训不应是短期的形象工程,乃是与教学相结合,贯穿于每一个教师的整个教学生涯中。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使教师对中医知识有一个不断积累和融会贯通的过程,从而为教学质量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学习中医,对教师本身的身心灵也带来了福音,使教师能够将所学的做人之道行出来,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此外,由于中医作为一门课程,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同样新颖。这大大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都懂、学生都不懂而只能跟着班级老师走的节奏,拉近了学生和班级老师之间的距离。

不断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教师谦卑受教、和学生共同学习的心态,在学生面前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随时和学生交流学习的心得。

中医大专毕业论文范文第16篇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或称医学的转化科学(translationalscienceinmedicine)是2003年由美国ea。Zerhouni在Science上发表的niH路线图计划中提出并确定的[1]。niH将转化医学定义为:在实验室体外发现和动物体内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人体试验,强化临床研究,验证其效果及安全性,并在临床实践中加以推广应用。转化医学就是从实验台到病床,再从病床到实验台连续反复,不断完善的过程。

中医大专毕业论文范文第17篇

试谈中医学专业的生理学教学改革

摘要:在医学课程中,生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

根据教学要求,中医学专业学生也要学习生理学。

针对该层次学生,我们认为采取“中西医融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中医学专业生理学中西医融合

作为一名生理学教师,面对中医学专业同学,如何能够既突出中医学的特点,又讲好生理学的基础知识,是学好中医学专业的重点。

在中医专业教学工作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一些较为有效的方法,即:“中西医融合”。

1对教师的要求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学好西医的基础。

但中医专业学生在学习生理学之前,往往先学习中医学基础理论,特别是中医学基础的“脏象学”部分,相当于中医的“人体生理学”。

中医学对生理过程的认识自成一套体系,当学生接触到西医生理学时,这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会对学生学习和理解造成困难。

因此,作为西医院校毕业的教师,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药学以及中医诊断学等内容,既可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又有利于更好地与学生探讨[1]。

另外,教师还需正视一个新问题:如何应对已从网络获得大量信息的学生?它迫切要求高校教师不断补充学术养份、拓展学术视野、更新学术理念,以保持对学术新知的热情,从而主动及时地给自己的学术生命输入新鲜血液[2]。

本教研室要求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外,在课余时间也要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另一方面,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积极关注前沿学术动态,了解学术热点,参加科研活动,撰写科研文章。

2理论教学中要做到“中西医融合”

中西医都是科学,只是各自的研究方法、手段、发展背景的不同而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3]。

在理论教学中,尽力寻找到一些生理学与中医学的共通点,在讲授的时候加以结合,以此构建中西医理论体系之间的沟通平台[4]。

第一,我们对中医学和西医学中内涵一致,仅仅是提法不同的内容进行整合。

打个比方,学习绪论这章时,根据内环境稳态内容,把生命活动的对立统一、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等普遍存在的规律与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的阴阳对立统一学说相比较,使学生在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基础上,对于中医理论的总纲―“阴阳学说”[3]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又如,在讲授器官生理作用时,把中医理论中脏腑的相关功能与之相比较:西医中心脏的泵血功能与中医学中心主血脉的功能是一致的;西医中肝的主要功能是:贮血和消化,这与中医学中肝主藏血、主疏泄的功能是一致的;西医中生成尿液是肾脏的主要功能,这与中医学中肾主水的功能是一致的。

通过“中西医融合”的方法将两大理论体系不断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从而达到融会贯通,为学生架设起一座沟通中西医学的桥梁。

第二,除了比较这些共通点,我们还特别提出中西医之间对器官生理功能和意义理解上的差异,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理解和记忆。

例如:中医学对心功能的阐述是“藏神,主血脉”,它除去包含西医生理学中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其中还囊括神经系统的部分功能。

3实验教学的“中西医融合”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其一切理论都源于实验[5]。

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如动脉血压调节实验中,学生通过给家兔耳缘静脉注射肝素、乌拉坦等药品,随后进行颈总动脉插管,就可以掌握静脉注射、动脉插管等操作方法。

同时通过牵拉、夹闭颈总动脉以及电刺激迷走神经等操作,来验证降压反射的相关理论,使学生对此知识点理解得更透彻,记得更牢固。

实验教学是最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研思维,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如何做好生理实验,如何通过实验得出相应的理论知识。

同时,在常规的实验项目中,我们还特地加入一些中医药学内容,以提高中医系同学的兴趣。

例如,实验5:调节动脉血压中,可以建议同学观察三七这种中药对动脉血压的影响;还可以观察中药木香对小肠平滑肌的影响。

4根据不同专业区别对待

在我校,中医专业学生既有文科生,又有理科生,学生起点差异比较大,而且生理学教学课的时间有限。

因此,作为生理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同水平,对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当然是在保证掌握基本内容的前提下。

例如:生物电现象的形成机制,对于药学专业,这部分内容熟悉即可,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其详细过程;但对于中医专业,该部分内容要求全面理解和掌握。

通过这种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区别对待,在有限的课时内,既做到了生理学基本原理和知识点的覆盖,又突出各专业的特色和重点。

5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对于中医学专业学生而言,生理学内容较多,而课时少,如果采取“填鸭式”的讲授方法,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所以在要使学生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掌握好基本知识,作为教师必须抓住各章重点,突破难点。

抓住重点就是对教学大纲中所要求掌握的重点知识,进行详尽地讲解。

如呼吸运动的调节重点在于呼吸的反射性调节,而其中又以化学感受性反射尤为重要。

因此授课时主要讲授化学因素Co2,o2和H+对呼吸的影响,这样才能突出重点,做到层次分明。

也利于引导学生把握住重点进行自学和复习。

至于难点内容,也就是学生认为难以理解、难于掌握的内容,可采取比喻的方法,从而化难为易。

教学中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就能抓住要点,分清主次,更深入地了解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余畅,余华荣.“中西医结合”在生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4):339-340.

[2]文菊华,陈懿,邓冰湘,等.五年制中医学专业生理学教学的体会[J].医药教育,,18(3):116.

[3]李保兰,韩曼.我校中医实验班生理学教学模式改革之探究[J].中国社区医师,,15(8):363.

[4]肖爱娇,闵建新,伍庆华.pBL教学法运用于中医院校医学专业生理学教学的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3,35(3):154-156.

[5]刘海梅,闫福曼,徐进文,等.中医院校生理学推行tBL教学法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7):489-491.

中医大专毕业论文范文第18篇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药物经济学在中药配方颗粒调剂中的应用,对中药配方颗粒调剂的的优势和价值进行论证。方法选取逍遥散、平胃散、三仁汤、良附丸与风热感冒方5种中药配方颗粒及其中药饮片进行分析,记录其直接成本、间接成本与治疗有效率,计算其成本-效果。结果平胃散、三仁汤、良附丸与风热感冒方中药配方颗粒的成本-效果均低于中药饮片,但5种中药配方颗粒的有效率均高于中药饮品。结论在进行药物价值评价的体系中,药物经济学评价是其中重要的评价方式之一,药物经济学评价关系到了药物生产和投入使用的重大决策。成本太高的药物并不适合在市场上进行大量推广,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使得药物让大多数的人受益。而药物使用的认同性和其推广程度有很大的关系,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使得中药让大家所接受,为中医药的优势提供客观的、科学合理的依据,对中医药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药物经济学评价;中药配方颗粒调剂;应用研究

当今我国医院的财政收入很大一部分来自药物,而治疗中的用药是让患者经济变得困难的重要原因[1]。从医院财政以及患者经济的角度上看,选择疗效好、成本低的药物是临床用药的追求,而如何达到这个目的成为当前药物经济学亟待解决的问题[2]。中医在中国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而由于中药疗效较好、副作用小而使其越来越被患者所接受[3-4]。中药配方颗粒调剂的一般程序分审方、计价、调配、复核、包装、发药等六个程序。而成本-效果分析方法是衡量药物价值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通过对传统中药饮片和中药配方颗粒的成本和有效率、成本-效果比分别进行循证,探讨药物经济学评价在中药配方颗粒调剂中的应用。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逍遥散、平胃散、三仁汤、良附丸与风热感冒方5种中药配方颗粒。其中,逍遥散方中炙甘草与薄荷各6g,白芍、当归、白术、生姜、柴胡与茯苓各15g;平胃散方中炙甘草3g,陈皮与厚朴各6g,苍术9g;三仁汤中厚朴、竹叶、白蔻仁与白通草各2g,半夏与杏仁各5g,生薏苡仁与飞滑石各6g;良附丸中香附与高良姜各10g;风热感冒方中甘草与薄荷各3g,黄芩5g,牛蒡子、柴胡、连翘、金银花、菊花与桑叶各6g。参照所选中药配方颗粒所涉及的中药选择中药饮片再行治疗。

分别由4名具备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药师,用散装称量方式和配方颗粒直接调配的方式进行调配时间记录,可发现,调配相同处方,相比于使用饮片称量方式,使用中药配方颗粒可使工作效率提高4倍以上。依次给予中药配方颗粒治疗与中药饮片治疗方案,记录治疗有效率。所观察药物经济学指标包括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分别表示药物价格与煎煮费用,同时根据其应用效果计算成本-效果,其计算公式为(直接成本+间接成本)/治疗有效率。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平胃散、三仁汤、良附丸与风热感冒方中药配方颗粒的成本-效果比均低于中药饮片,但5种中药配方颗粒的有效率均高于中药饮片。见表1。

3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药物经济学对于医学事业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药物经济学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评价越来越准确,这也无形中促进了我国研究和评价中药药物经济学机构的增多,以此形成了良好的研究、评价的氛围,为其发展不断的在努力[5]。但是众多文献研究显示,临床用药中真正涉及到中药药物经济学评价的非常少,我国还没有对成本-效果的界限进行确定[6]。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药的价值逐渐被重视,但其相关文献研究数据研究却非常少。依据我国尚未确定成本-效果阈值的实际情况,对于CBa、CUa及Cma、Cea几种标准,应该尽量避免选择Cea。对于无需认为设定卫生的判定经济学标准CBa和Cma,它们也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药物的疗效是医师和患者的关注点,其疗效的好坏是决定使用者是否认同的关键,同时也是决定药物经济价值的首要因素,而药物的成本是否与药物的经济价值相当是我国当前中药研究的重点[7]。为了证明中药的价值,本文从药物疗效和经济学价值出发,深入研究,探讨药物经济学评价在中药临床应用中的作用,也为中药日后的研究奠定基础。本次研究分别将中药配方颗粒与中药饮片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选择逍遥散、平胃散、三仁汤、良附丸与风热感冒方5种中药配方颗粒及其中药饮片,依次观察其用药成本、有效率与成本-效果。研究结果显示,上述5种中药配方颗粒的临床有效率明显较高,并且成本-效果显著好于其相应中药饮片,证实采用中药配方颗粒不仅能够保证良好临床应用效果,也可大幅度降低患者的治疗经济压力,与传统中药饮片相比较更具临床用药优势。但我们在进行中药药物经济学研究与评价时,不仅要注重中药药物经济学,还应关注其与西药之间的共性,在日后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增加中西医结合用药的研究内容,以完善对中药配方颗粒调剂的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1]耿涛,李文华,梁晓燕.药物经济学评价在中药配方颗粒调剂中的应用.中国药房,2011,(7):577-580.

[2]刘晖晖,李盛青,詹若挺,等.中药配方颗粒发展现状与临床推广应用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1):9-17.

[3]芦青.循证—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及其在中药临床配方调剂中的应用.浙江大学,2009.

[4]屈建,刘高峰,朱珠,等.我国医院药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4,34(16):1327-1337.

[5]鹿岩,李妮,段梦雅,等.2010-2013年357种中药配方颗粒的临床使用分析.现代药物与临床,2014,(9):1050-1053.

[6]孙源源,施萍.借助中药配方颗粒推进中药国际化的对策研究.中草药,2013,44(8):929-934.

[7]张洪峰,陈晨,王乐,等.中药药物经济学研究进展.中国药房,2013,(31):2969-297.

中医大专毕业论文范文第19篇

拔罐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这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郁血现象的一种疗法。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它来吸血排脓,后来又扩大应用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唐代王焘著的《外台秘要》,也曾介绍使用竹筒火罐来治病,如文内说:“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子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良久,以刀弹破所角处,又煮筒子重角之,当出黄白赤水,次有脓出,亦有虫出者,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除,当目明身轻也。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

当人体受风、寒、暑、湿等外界侵袭或跌打损伤后,就会扰乱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并且致病因子通过人体经络走窜于全身,并充斥于经络上的穴位,打乱了气血的运行,致使气血凝滞。拔罐可通气通血、舒经活络,它的温热作用可使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增强血管壁的通透性。

每个人接受拔罐之后会留下罐印,而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这些罐印也会不同。主要表现在颜色的差别上面。罐印紫黑一般表示供血不足,行经不畅有血淤现象。罐印呈散在紫点状,且深浅就一,表示气滞血淤症。罐印鲜红而艳:一般表示阴虚,气血两虚或阴虚火旺。罐印红而暗:表示血脂高,且有热邪。罐印出现水泡,说明体内湿气重,如果水泡内有血水,是湿热毒的反应。

在课堂上面,有多位同学接受了拔罐的演示,其中有一个男生的罐印呈紫色发黑,当时所有的同学都十分的惊讶。老师解释说这位同学湿气太重,身体并不是太好。而另外一个女同学的罐印呈粉红色,那么这两位同学的身体差别根据罐印就可以显现出来了。

我也接受过拔罐的治疗,在治疗之后又实用了红枣桂圆生姜糊。可以明显的感受到起色的红润和身体的舒畅。

中医大专毕业论文范文第20篇

《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这是将脉按大小、深浅的差异分别称为“经脉”、“络脉”和“孙脉”。中医把经络的生理功能称为_经气_。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感应传导;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四个方面。《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经脉则“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故针灸“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由此可见,经络理论对指导中医各科实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通过针灸之类的中医方法可以对身体进行调节。

中医大专毕业论文范文第21篇

中药师应如何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工作

[摘要]通过分析中药师全方位面向临床工作的具体情况,讲述几点药学服务在临床药学活动中必须考虑的问题,探讨如何充分体现中药师在开展临床药学服务中的作用,提高临床医疗的质量。

[关键词]中药师;临床药学服务;重要作用

临床药学是临床工作与药学相互连接的纽带,两者之间的密切结合是提高医疗质量、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保障患者医疗安全的的重要途径。我国的临床药学已有近二三十年的历史,目前普遍存在进展较慢,发展不均衡等许多问题,临床药学的价值和重要性没有体现出来[1]。

中药师要为中医的临床工作提供更多、更新的药学服务,就要求中药师不断拓宽专业知识、熟悉现代管理的模式、规范药品的管理,还要不断研发新技术、新剂型,提高中药专业整体素质,充分密切配合临床工作,还要积极开展临床药师工作,全方位发展,才能为中医临床提供更好的支持[2]。实践证明,临床药学的核心是“临床”,是医、药结合共同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途径,现代药学的服务模式是将药学与临床有机地结合,充分合理利用药学领域中的知识为临床诊断、治疗服务[3]。其目的也就是要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笔者就临床实际工作中的一些经验,讲述药学服务在临床药学活动中必须考虑的几点问题。

1中药师必须符合临床药学服务中的要求

临床药学服务工作中,中药师必须具备广泛的知识,扎实的基本功,能应付一些突如其来的事件。中药师是指国家在中药生产和中药流通领域实施执业中药师资格制度。中药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业务能力,对中药材、中成药、中药饮片、中医药保健品的各个环节非常了解,对中药的原料、产地、炮制、保存等,通过实践工作,能够非常熟悉。

在医师和患者之间起到连接作用,能够协助医生在正确的时机为患者开具药物和剂量正确的处方,还要避免药物间不良相互作用,能够解决影响药物治疗的相关因素等方面的问题。对于患者,能够帮助其充分了解处方的使用方法、药物的炮制和服用方法,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2临床药学服务是中药师对临床全方位的服务

这其中包括:要求药房中药师对临床所用中药材、中成药等的采购、库存、调剂的准确、合理、安全及药品质量的保障负责。中药师在调剂工作中,准确地按照处方配方,对患者耐心地解释、交代用药的注意事项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一些药物的注意事项、炮制方法要给患者交代清楚,同时使患者对自己的用药情况有个基本了解,以免患者产生药物的不良反应[4]。

3临床药学服务中中药师要对相关药物的知识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由于现在药品更新换代较快,随着科技的发展、炮制技术的进步,不断出现了很多中成药物,这就要求中药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这个问题讲起来容易,但是,由于工作人员面临年龄偏大、记忆力下降、晋升压力较大、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下降等问题,导致知识更新跟不上形势需要。对一个新进的药物要充分认识,就要求掌握其药理作用、药物理化性质、吸收、分布、代谢情况及与其他药物之间的配伍变化。

例如黄芪注射液说明书上均要求不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以免出现配伍变化。但临床中经常将其混用,这就要求中药师提醒医务人员这种配伍可能不合理。但是普通的提醒并不能取得很明显的效果,这就要求中药师必须能从理论上解释,通过讲课、书面讲解的途径加深临床医务人员的印象。配伍过程中有可能导致输液的微粒增多,浑浊或出现理化性质的改变,因为中成药注射液成分复杂,提纯的难度大,各批号间成分和杂质有很大差别,随着加入药品的不同,药品之间的pH值不同,有可能出现微粒和浑浊现象,甚至出现各种药物之间的化学变化。但是临床上除了能观察是否有浑浊、沉淀等现象,不能普遍用实验方法检测,所以,应该尽量避免合用。

4建设实验室要与临床药学水平相适应

随着医疗体系的完善,医院临床药学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药学实验室的重要地位也日渐突出。对于综合医院来说,应具备中药实验室、中医基础实验室、中医临床实验室等相关科室,还应设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化学分析、中药标本存列、中药制药、中药方剂等科室,能为中医药学各专业提供良好的实验物质基础和条件保障。可以帮助中医师、中药师提高其理论水平、科学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除了争取支持外,还必须从提高药剂科自我发展能力着手,通过积极引进新技术,开发新制剂,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可以逐步改善实验条件,逐步增添仪器设备,使实验室建设与临床药学所承担的任务相适应。通过不断发展才能确保临床药学工作的进步,更能充分地体现中药师在临床药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卫华.论开展中药临床药学的重要性[J].中国误诊学杂志,,3(3):454-455.

[2]敬玉锡,蒲碧芳.中药房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探讨[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15(6):434-435.

[3]梅全喜,曾聪彦.中药临床药学的现状与发展思考[J].中国药房,,19(36):2801-2804.

[4]陈坤全,张养琳,陈益强.中药师应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工作[J].海峡药学,2007,19(8):151.

中医大专毕业论文范文第22篇

中药学是我国医学的一块瑰宝,中药学专业是中医药院校主要学科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药学大专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中药学大专毕业论文篇一:《中药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一、目前中药学科学学位培养模式的缺陷本校作为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国内首批授权点,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自身发展规律出发,制订了一整套培养方案,以热爱中医药事业,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系统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结合实际工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胜任中药生产、质量评价与控制、新药研发、注册申请、流通管理、药物合理利用及社会服务等工作高层次、应用型的中药学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更加突出了专业学位的应用型特色。但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于中药学专业来说,毕竟是一个全新的事物。由于中药学专业学位在我国设置时间较短,人们对这两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差异性认识不够,造成培养过程中可能存在培养模式雷同等现象。具体而言,我国多数科学学位研究生单一导师制缺乏复合性;指导教师只负责研究生专业或研究方向,培养模式缺乏多样性;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僵化,缺乏灵活性;学术交流的范围有限,尤其缺乏国际性;研究生科研与社会需求脱节,缺乏创新性。传统模式使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造成研究生走出校门之后不能迅速融进社会,缺乏竞争力。二、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新方向经过两年多的调研、摸索和不断总结,笔者认为应建立一种适合专业学位的新型培养模式,即培养模式多样化、课程设置实用化、教学方式灵活化、指导教师双轨化、科研实践社会化、学术交流国际化的新模式。这种模式以校外实践基地为依托,营造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创新环境,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育,促进企业和社会生产实践基地优质教学和科研资源的共享,不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从而为打造创新型社会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1.培养模式多样化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同于科学学位,专业学位发展目标和定位都是培养高层次的专业性、技能型人才,而非为以后高深学术研究做准备。这种强烈的实践品质必然要求学生研究与应用两者兼顾,因此传统的培养模式不能再适应新的专业学位发展要求。新的培养模式要求建立在研究与实践两者相互结合之上,学生需要参与两方面的研究并获得研究与实践的双重指导。为此,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应坚持与实践结合、从实践中学习的原则,注重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可采用“校-企合作”或“校-企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学生可在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药政部门、医院等单位进行培养。这种培养模式是研究生培养的一种有益尝试,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学位教育应在坚持“实际问题导向”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知识和基本研究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有较好理论基础的应用型研究人才,但应该更突出专业性,以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从而改变单纯培养某一个专业或研究方向的单一化培养模式。2.课程设置实用化按照_学位委员会制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以前,人们往往认为研究生教育是专业化教育阶段,课程设置过于狭窄和单一,甚至脱离生产实际。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内容要突出知识交叉性、实用性、创新性的特点。因此,课程的设置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进行设计,而不是以掌握某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为目标,从专业化课程向实用化、综合化课程转变,形成新的课程体系。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进行构建,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四者按照一定比例组合成有层次、相关联的课程体系,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的技术与管理人才,他们应具备一定的理论,同时更应是一流的实干家,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3.教学方式灵活化传统的教学方式灌输多、启发少,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也应该更加灵活,以能力与技术培养为核心,重视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中,学校聘请在中药研发、生产、流通、应用和监管等环节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参与教学,教学方式注重教师讲授与学生研讨有机结合,辅之专题讲座、学术研讨会等形式,重视运用案例分析和模拟训练,大胆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本、以职业导向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素养。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教学在学校完成,实践环节到产业相关部门实施;所选课题强调实用性、创新性及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实验课与校企联合实践基地相结合,在实践中完成,强调现场研究、团队学习,形成完善的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注重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限,提高就业、创业能力。4.指导教师双轨化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两类教育在导师队伍上的差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吸收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作为校外导师,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实现“产学研”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在遴选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指导教师时,强调必须具有较好的实践经验,并承担一定的科学研究课题;在校外,有一定数量的来自中药企业的高级工程师作为兼职指导教师。从实际效果来看,“双导师”制更有利于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校内导师一般科研功底较强,但他们对各部门的实际问题并不十分熟悉;而校外导师对实际问题有清楚的了解与认识,因此,他们以指导实践为主。通过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发挥导师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可以大大提高研究生的专业技能。5.科研实践社会化实际操作中,本校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要求必须保证不少于18个月的校外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专业实践中,充分吸纳和利用社会资源,在生产和经营企业、医院制剂室、药品检验机构等建立校外联合培养基地,改革和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由校外培养基地提供并保障实践教学的条件。研究生本人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并按期撰写实践报告。指导教师应在实践报告及最后的实践总结上签名。对学生科研实践的评价要由高校与实践单位双方同意,评价标准应符合行业实际,并能真实体现研究生的专业技术水平。研究生教学培养单位要对实践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实践教学质量。这种科研实践社会化的培养模式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使学校与社会和企业之间紧密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毕业后与社会、与企业迅速融合,既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又锻炼了研究生的适应能力,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学术交流国际化从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来看,专业硕士培养代表着未来的发展趋势。据2010年的统计数字,英国专业学位硕士占50%以上,美国占80%以上,我国仅占20%,这个比例显然是很低的。另外,全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基本是以面向实际应用为主,我国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受教育者,必须考虑未来全球的发展方向,因此要积极投入到国际化的学术交流氛围中。中药学硕士要培养出具有较高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研究生,活跃的学术氛围必不可少,而活跃的学术氛围,离不开国际化的交流和借鉴。为此,必须采取全方位的、切实可靠的措施保证学术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比如邀请全球知名企业的专家作高水平的报告,导师应该利用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在“请进来、走出去”中与国际同行交流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进入加快发展、全面提高的新的历史阶段。随着我国社会分工日趋精细,职业结构分层日趋合理,专业学位教育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也将进入崭新的时代。在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定要解放思想,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开放的眼光审视中药学领域内这一全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探索出一种新的适合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中药学大专毕业论文篇二:《循证医学中药带教学习分析》1传统中药带教方式目前,药库的高资历药师经长期积累,充分利用眼观、鼻闻、口尝、手感和耳听以鉴别药材,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起来,并以传统的带教方式传授给学生:自由跟带方式自由跟带方式是目前普遍的带教方式,主要是在保证药库日常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采取让学生自行到中药格斗中认药,引导学生在认药过程中熟悉中药饮片的性状鉴别。这种方式学习不够系统,内容不够全面。集中讲解式集中讲解式主要由带教老师按实习安排事先准备好实习内容,再将所有实习的学生集中起来以授课的形式讲解。这种带教方式由于需要组织较多的人员和占用一定的时间,安排讲解的次数和时间有限,学生对知识接受有限。传统的带教主要为师承方式,能够有效地继承经验,但也有效率较低、学生积极性不高、信息更新慢等不足,在信息爆炸式增长的新形势下必须改革,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在有限的带教时间内取得更好的效果,是现阶段药库带教所面临的问题。2循证医学带教方式循证医学的思维方式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是:以客观研究结果为依据,即在个人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从日新月异的医学科学的发展中获取最新、论据强度最高的证据,以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2]。循证医学实践的过程,主要包括5个步骤:①把所需要的信息转化为一个可回答的问题;②查找可以回答这一问题的最佳证据;③严格评估证据真实性和推广应用性;④把严格评价的结果与临床经验、病人的生物学特点、价值观和个体情况相结合,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⑤评价执行①到④过程的效果和效率,并尽力去改善它们以便今后更好地应用。在现阶段,借助循证医学的思维方式带教可以克服传统带教中信息更新慢、学生积极性不高等不足。在传统带教方式引入循证医学思维方式探索在充分应用传统的带教方式基础上,尝试运用循证医学思维方法进行实习带教。在传统带教中运用循证医学的观念进行教学,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①树立循证医学观念:循证医学的教育模式与传统医学教育不同,它的核心内容是大量查找文献,这必须依托于网络信息化工具,也是现代学生所擅长和乐于接受的手段。②训练循证医学思维方式:实习学生通过传统的自由分散式学习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学会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药学图书资源和互联网上的药学文献资源,根据所提的问题,制定可行的检索策略,搜索众多的数据库,收集大量的研究证据,再评价这些证据的作用,并解决实际问题。③循证医学思维方式要与传统的带教方式相结合:传统带教方式在培养中药师方面有较好的经验,引入循证医学思维方式是对传统的有效补充,其目的重在能力培养,即教会实习学生如何学习,有助于激发实习学生的内在兴趣,培养他们科学的医学观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填鸭式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旧模式,避免在脱离带教老师的监管后不知道如何继续学习,使他们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和主动者,从死学转变为巧学,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索,由获取知识转变为探究知识,从终结性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3讨论中医专业的临床中药学实习带教是实习学生与中药材实践亲密接触的很好机会,通过中药的实习,能通过眼观、鼻闻、口尝、手感和耳听来了解中药,传统的中药实习方式注重于日常经验的师承,但对于中药日益发展的信息不大重视,如对中药的来源、药用部位、不同炮制品种、中药的用法、用量等每年都有大量的信息在更新,如何吸收应用这些信息往往被忽略。通过循证医学思维带教,让学生围绕着一个问题进行发散式查找文献,遴选总结资料,学生的实习效果可以得到明显提高,学生对掌握知识的方法得到有效改善,学生对中药实习的兴趣大大增强,信心增加。借鉴循证医学的方法引入中药带教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带教老师在这方面的经验还不够丰富,在完善质量评价工具和技术方面,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对国外知名临床试验评价量表和技术的系统学习,以及针对中医药临床研究的现状和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比较困难[3]。由于在收集和评价都没有统一目标,有时候找到的文献资料比较偏向于某一方面,内容较单一,在这过程中,需要加强注意干预,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在学习实践中,笔者只是引入了循证医学的方法,未能严格执行其评价程序,在系统评价和分析方法上,还有许多技术和方法需要认真的学习。如多个对照组临床试验的分析方法,倾向性评分等。虽然相于传统的粗放式带教,效果有一定的提高,但仍然需要大量的学习—实践—提高过程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带教工作。中药学大专毕业论文篇三:《中药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来源、采制、性味、功效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各专业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本文就中药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做了简要的探讨。关键词:中药学;教学问题;教学对策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及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各类从业人员必备的专业知识。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1.学生缺乏学习中药学的兴趣。中药学是一门涵盖内容广泛,衔接众多课程的一门学科。学生初次接触中药学,觉得专业术语晦涩难懂,药物数量众多,需要理解、记忆的内容多,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感觉困难,难以入门,久而久之,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2.教学内容繁琐,教学方法单一。中药学这门课程需要讲授中药的各种知识,与中药炮制学、方剂学等课程以及临床知识紧密联系,因此学习内容多。但在整个教学计划中,课时安排量不多,导致教师教学任务重,成天忙于应付教学,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只注重传授课本知识,采取单一的“灌注式”的教学模式。3.学生缺乏实践。长期以来,中药学教学就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教学计划中,理论课时多,实践安排少;另外,实践条件有限,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实践学习,导致了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和实践能力之间相脱节。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相应的提出了几点对策,以改善中药学的教学,提高中药学教学质量。1.增强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兴趣中药学是一门涵盖内容广泛,衔接众多课程的一门学科。与《中医学基础》、《方剂学》、《中药炮制学》等均有密切联系。学生开始接触中药学时,设法引导学生对中药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初学中药学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要引导他们善于运用中医理论作指导,在充分理解中医理论的基础上记忆中药学的内容,这样既省时又记得牢。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讲述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对于难点和重点,应反复讲授,并且运用联想、对比、分类和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以加深记忆,使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在课堂上,适当穿插有关中药的典故,民间传说、神话等,活跃课堂气氛,以增加学生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比如讲白头翁,传说唐代诗人杜甫困守京华之际,生活异常艰辛,往往是:“残杯不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一日早晨,杜甫喝下一碗两天前的剩粥,不久便呕吐不止,腹部剧痛难耐。但他蜗居茅屋,身无分文,根本无钱求医问药。这时,一位白发老翁刚好路过他家门前,见此情景,十分同情杜甫,询问完病情后说道:“你稍待片刻,待老夫采药来为你治疗。”过不多久,白发老翁采摘了一把长着白色柔毛的野草,将其煎汤让杜甫服下。杜甫服完之后,病痛慢慢消除了,数日后痊愈。因“自怜白头无人问,怜人乃为白头翁”,杜甫就将此草起名为“白头翁”,以表达对那位白发老翁的感激之情。白头翁虽是野草,但药用价值却很高,历代本草专著多有记述。中医认为,白头翁有清热解毒、凉血、明目、消赘的功效。学生侧耳倾听,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而且还记忆深刻。2.改革教学内容中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中药学基本理论和中药的功效及实际应用,是中医药临床实践的基础。在中药教学中,教学内容必须参照教学大纲的目的精心地在教材中选择、增删、重新组合,着重讲解每一章节中的代表药,介绍i临床常用药。如解表药,发散风寒药,主要针对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白芷、细辛的性味、功效、应用重点讲解,其余只针对主要治疗作用简单介绍。这样即能达到,精简内容,突出重点,避免重复。并且将中药按照掌握、熟悉、了解的程度来划分,使学生明确记忆对象,有效的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以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材中有些比较浅显、易读易懂的章节,安排学生自学,如消食药、驱虫药、涌吐药、截疟药等章节内容。教师可指定阅读参考书,指出学习要点,提供学习思路,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和分析问题。逐渐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潜能。而且在讲解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进新知识,充实新内容,能将传统中医药与现代中药理论联系到起来,比如,贯众性味苦,微寒。有小毒。归肝、脾经。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主要用于虫积腹痛,吐血衄血,崩漏下血,风热感冒,温热斑疹,痄腮喉痹。现代药理研究,贯众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兴奋子宫、驱虫作用。这样可以更为全面的掌握中药的应用。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改变单一的“灌注式”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对比式教学方法。中药学章节多,药物多,不通过对比,学生很难找到重点,也难以记忆。同章节药物往往是同中有异,通过同章节药物之间的对比,可执简驭繁,事半功倍。比如消食药,这一章中所介绍的药物均有消食的作用,同中有异的是,山楂善于消肉食积滞,并能活血化瘀;神曲健脾;麦芽和谷芽消面食,且麦芽兼能回乳消胀;莱菔子降气化痰作用强;鸡内金有固精止遗,化坚消石的功效。这样通过列表对比,把相似或相反的内容作比较,学生可以一目了然,清楚记忆。解决学习问题学习法。解决学习问题学习方法是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方法,通常包括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教师评估学生的成果等几个环节,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在讲授中药时,尽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如,在日常生活中,生姜熬汤加红糖可以治疗风寒感冒轻症。在中药学中,生姜属于发散风寒药,既可温中止呕,又可清热止呕;既可用于胃寒呕吐,也可用于胃热呕吐,因为方便易得且具有良好的疗效,故被称为“呕家圣药”。因为学生对生姜非常熟悉,对自己在生活中了解的中药也非常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在介绍完生姜后,提出问题“请在教科书中找出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药物,比较其药用价值和应用价值。”这样就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意识到中药的实用性。直观教学方法。中药种类及内容繁多,且相互间性味、功效不易区别,而且语言描述比较抽象,学生感到很深奥,不易理解和记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对教材特点采用直观教学方法,把中药标本或者中药挂图带人课堂,按照中药的形态、分类、性味、功效、应用进行启发性讲解,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内容形象、具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中药学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因此还需结合多媒体、录像等现代教学手段。例如黄连的“鸡爪连”、川乌与附子的药用关系、白术的“如意”云头等利用图片展示,会印象深刻。多媒体教学还可大大节省教学时间。将授课内容展示于屏幕,只需花少量时间进行板书讲解补充。由于授课内容图文并茂,内容直观学生容易理解教师只需精讲点拨将节约下来的时问用于教学内容的复习和深化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实践表明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是目前中药学教学方式的最佳选择。4.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习中药学,目的是为了学生能更好的应用于实践中。因此,在教学中,可多增加实践课时,让学生多次观看中药标本,此外,安排学生到中药植物园、药房等地方实习,让学生多接触中药,让其辨认中药植物的种类、形态,并与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相联系,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总之,中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是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中药学的教学质量。参考文献:[1]陈芳,高职教育中如何提高中药学课堂教学质量[J],卫生职业教育,[2]楚胜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兴趣[J],医学理论与实践,[3]姜醒,苑光军,李明杰中药学教学改革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管理杂志,[4]朴光眷,李镐,吕惠子,解决问题学习法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应用[J],药学教育,猜你喜欢:1.关于中药学毕业论文2.本科中药学论文范文3.关于中药毕业论文4.关于中药学毕业论文5.本科中药学论文范文6.2016中药类市场营销毕业论文

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下文是中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1】

试谈中医学专业的生理学教学改革

摘要:在医学课程中,生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

根据教学要求,中医学专业学生也要学习生理学。

针对该层次学生,我们认为采取“中西医融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中医学专业生理学中西医融合

作为一名生理学教师,面对中医学专业同学,如何能够既突出中医学的特点,又讲好生理学的基础知识,是学好中医学专业的重点。

在中医专业教学工作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一些较为有效的方法,即:“中西医融合”。

1对教师的要求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学好西医的基础。

但中医专业学生在学习生理学之前,往往先学习中医学基础理论,特别是中医学基础的“脏象学”部分,相当于中医的“人体生理学”。

中医学对生理过程的认识自成一套体系,当学生接触到西医生理学时,这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会对学生学习和理解造成困难。

因此,作为西医院校毕业的教师,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药学以及中医诊断学等内容,既可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又有利于更好地与学生探讨[1]。

另外,教师还需正视一个新问题:如何应对已从网络获得大量信息的学生?它迫切要求高校教师不断补充学术养份、拓展学术视野、更新学术理念,以保持对学术新知的热情,从而主动及时地给自己的学术生命输入新鲜血液[2]。

本教研室要求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外,在课余时间也要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另一方面,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积极关注前沿学术动态,了解学术热点,参加科研活动,撰写科研文章。

2理论教学中要做到“中西医融合”

中西医都是科学,只是各自的研究方法、手段、发展背景的不同而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3]。

在理论教学中,尽力寻找到一些生理学与中医学的共通点,在讲授的时候加以结合,以此构建中西医理论体系之间的沟通平台[4]。

第一,我们对中医学和西医学中内涵一致,仅仅是提法不同的内容进行整合。

打个比方,学习绪论这章时,根据内环境稳态内容,把生命活动的对立统一、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等普遍存在的规律与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的阴阳对立统一学说相比较,使学生在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基础上,对于中医理论的总纲―“阴阳学说”[3]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又如,在讲授器官生理作用时,把中医理论中脏腑的相关功能与之相比较:西医中心脏的泵血功能与中医学中心主血脉的功能是一致的;西医中肝的主要功能是:贮血和消化,这与中医学中肝主藏血、主疏泄的功能是一致的;西医中生成尿液是肾脏的主要功能,这与中医学中肾主水的功能是一致的。

通过“中西医融合”的方法将两大理论体系不断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从而达到融会贯通,为学生架设起一座沟通中西医学的桥梁。

第二,除了比较这些共通点,我们还特别提出中西医之间对器官生理功能和意义理解上的差异,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理解和记忆。

例如:中医学对心功能的阐述是“藏神,主血脉”,它除去包含西医生理学中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其中还囊括神经系统的部分功能。

3实验教学的“中西医融合”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其一切理论都源于实验[5]。

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如动脉血压调节实验中,学生通过给家兔耳缘静脉注射肝素、乌拉坦等药品,随后进行颈总动脉插管,就可以掌握静脉注射、动脉插管等操作方法。

同时通过牵拉、夹闭颈总动脉以及电刺激迷走神经等操作,来验证降压反射的相关理论,使学生对此知识点理解得更透彻,记得更牢固。

实验教学是最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研思维,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如何做好生理实验,如何通过实验得出相应的理论知识。

同时,在常规的实验项目中,我们还特地加入一些中医药学内容,以提高中医系同学的兴趣。

例如,实验5:调节动脉血压中,可以建议同学观察三七这种中药对动脉血压的影响;还可以观察中药木香对小肠平滑肌的影响。

4根据不同专业区别对待

在我校,中医专业学生既有文科生,又有理科生,学生起点差异比较大,而且生理学教学课的时间有限。

因此,作为生理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同水平,对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当然是在保证掌握基本内容的前提下。

例如:生物电现象的形成机制,对于药学专业,这部分内容熟悉即可,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其详细过程;但对于中医专业,该部分内容要求全面理解和掌握。

通过这种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区别对待,在有限的课时内,既做到了生理学基本原理和知识点的覆盖,又突出各专业的特色和重点。

5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对于中医学专业学生而言,生理学内容较多,而课时少,如果采取“填鸭式”的讲授方法,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所以在要使学生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掌握好基本知识,作为教师必须抓住各章重点,突破难点。

抓住重点就是对教学大纲中所要求掌握的重点知识,进行详尽地讲解。

如呼吸运动的调节重点在于呼吸的反射性调节,而其中又以化学感受性反射尤为重要。

因此授课时主要讲授化学因素Co2,o2和H+对呼吸的影响,这样才能突出重点,做到层次分明。

也利于引导学生把握住重点进行自学和复习。

至于难点内容,也就是学生认为难以理解、难于掌握的内容,可采取比喻的方法,从而化难为易。

教学中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就能抓住要点,分清主次,更深入地了解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余畅,余华荣.“中西医结合”在生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4):339-340.

[2]文菊华,陈懿,邓冰湘,等.五年制中医学专业生理学教学的体会[J].医药教育,2011,18(3):116.

[3]李保兰,韩曼.我校中医实验班生理学教学模式改革之探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8):363.

[4]肖爱娇,闵建新,伍庆华.pBL教学法运用于中医院校医学专业生理学教学的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3,35(3):154-156.

[5]刘海梅,闫福曼,徐进文,等.中医院校生理学推行tBL教学法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7):489-491.

中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2】

浅析中医临床医学面临的挑战及策略

【摘要】中医临床基础医学成立至今,尽管在学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在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

因此,面对现状,应当有策略、有计划的积极应对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经典以弥补不足,并尽可能发挥学科原有的优势,大胆进行改革,努力推陈出新,以促进学科的迅速发展。

_学位委员会对中医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传统经典课程合并组建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

此后,各中医院校以此为模式,纷纷进行了学科的改革,以新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开展各项工作。

尽管临床基础学科从组建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进行着。

回顾新学科成立后近8年的时间,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步,尤其学科的整体面貌有灿然一新之感。

但若从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言,其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对策

1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

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学科面临的困境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

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

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

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

而简单地合并之后,就冲淡了三门课程的原有优势。

也许初衷是以优促建,以好带动全体共同前进。

但结果却是相互牵扯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

其三,没有新的统一的教材,教学还是保持着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现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之处。

三门课程的合并,结果就象是“拼盘”一样,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

学科长处面面观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因此,临床基础学科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以理推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其一,拓宽了专业范围。

由于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的丰富内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围较之原有学科明显扩大,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则可更为灵活。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学内容,但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上,又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

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框,可以对这些交叉内容进行深人的研究,改变以往此类研究较少的现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学术思维模式。

以前三门课程单独而立时,在学术思维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

比如,虽然温病学理论的形成与《伤寒论》有密切关系,但在具体的研究思维方面,却很少联系到《伤寒论》来展开思考。

再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为张仲景所作,尽管各自涉及的重点不同,但学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然而从这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

所以,三门课程合并之后,对学术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仲景学说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为该领域研究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

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伤寒论》中亦有许多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讨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后者则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

二者在这一点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分而研究均不全面。

在原有学科之中,研究生在选题时,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必然会受到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因而对其整体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

而学科合并之后,突破了这个“瓶颈”,研究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导师也将从外感热病辨治的角度进行培养,从而使研究生实际诊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学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基础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关键环节至关重要。

笔者认为,当前临床基础学科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性质模糊、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僵化。

中医大专毕业论文范文第23篇

在医学领域中,中药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药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临床中药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临床中药学是指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患者为主体,研究中药或其制剂在人体内的作用及机制与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有效性、安全性评价及应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随着西药临床药学在各医疗机构的深入,临床药学在不良反应监测、合理用药及作用机制研究等多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但是,由于中药与西药在结构、配伍、功能主治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差异,西药临床药学在中成药、中草药方剂方面的应用捉襟见肘,故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与临床药学为背景的临床中药学应运而生[1-3]。临床中药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其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处于摸索阶段,本单位于2015年成立临床中药学硕士招生点,且于当年成功招生,现对该学科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方案及经验做一归纳总结,以供同仁参考引智。

1培养对象及培养目标

与西药临床药学类似,临床中药学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具有临床及科研能力的临床中药师为最终目标的学科,而为满足临床的需求,临床中药师需具有中医学、中药学及科研等多重教育背景及能力,故临床中药学的培养对象需至少具有中医学或中药学的本科教育背景,在培养过程中,需掌握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化用药的方法与手段,并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中药问题、解决问题为最终培养目标[4-6]。

2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

培养时限及安排

本学科的培养时限为3年(6学期),第1学期于校本部完成理论课的学习,第2学期至第5学期于本单位着重进行临床实践及科研,第6学期完成学位论文及答辩,即“1+4+1”的培养模式。

培养方式

本学科由研究生导师、医院药学部门及行内专家组成导师组,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及培养。自研究生入学始,导师组根据培养方案、课题背景及个人特点讨论并制定培养方案,并于研究生完成理论课学习后开始实施。研究生需定期向导师组汇报学习及课题进展情况,导师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或纠正,并组织专家进行开题、中期汇报、答辩等环节。

理论课培养方案

本学科的理论学习目标旨在思想政治端正的前提下,拥有基本的科研思路及专业理论知识,故将课程分为3种类型: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见表1。公共必修课进行政治思想、自然辩证法及英语的学习;专业必修课进行科研思路及科研统计方法的培养;专业选修课则是根据研究方向的需求及个人兴趣,个性化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储备(至少选修3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临床中药学正处于萌芽阶段,其课程类型并不丰富,无法满足各个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摄取,故允许研究生于其他教育部直属院校修习相关专业选修课,成绩合格后,学分亦予以承认。此举不仅满足了各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更能促进该学科的迅速发展与完善。

临床实践培养方案

总体要求与目标临床中药学是与临床医学密不可分的学科,故需本专业研究生亲身融入到临床工作中去,这是整个培养历程中的重头戏,故临床实践的总学程为24个月(4学期),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着重实践的原则,以研究生毕业后具备临床中药学实践技能及自主解决中药学问题的能力为总体目标,参照西药的《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进行临床实践培养,由导师及轮转科室的临床教师对研究生进行临床实践培养[7-9]。

实践内容与安排本学科临床实践主要分为2个阶段,各阶段学程均为12个月。

(1)通科实践阶段

该阶段需研究生在医院药学部门各岗位轮转完成,其包括门诊药房、中草药房、病房药房、药库、药检室、制剂室等部门,旨在通过实践,熟悉并掌握临床中药师的主要职业技能。

①门诊药房培养方案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呈报方法及流程与“精、麻、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与流程;需了解“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文件,中成药的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

②中草药房培养方案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草药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熟悉至少100种常用中药饮片的鉴别特点,特殊饮片的管理方法与流程;了解煎药规程、操作及设施维护,煎药成品的质量控制技术。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

③病房药房培养方案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常用中成药的名称、功能主治、规格、用法用量、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与审核医嘱、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麻、精、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方法,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药房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及维护,需了解病区基数药品的管理办法。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

④药库培养方案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药饮片的鉴别与保管方法,中成药采购、贮存工作流程和要求,特殊药品的贮存方法;需熟悉药品价格信息管理,医院药事制度及药品采购管理规程;需了解药物经济学基本知识。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

⑤药检室培养方案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药品的质量管理方法及常用医院制剂检验方法;需熟悉药品质量控制工作的内容及流程,“药品管理法”及《中国药典》中关于药品质量检测的相关内容,需了解药品质量问题追踪流程与评估报告。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

⑥制剂室培养方案研究生于该岗位需熟悉中药煮提操作方法,中药前处理、提取、精制、制剂成型等技术;需了解中药材炮制方法,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需至少完成10个批次的制剂配制,需至少进行1次日常设配的维护。

(2)专科实践阶段

该阶段分别在临床中药学室与各临床科室完成,研究生通过在临床中药学室的学习,掌握临床中药师的基本工作流程与技能,再根据各导师的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选择某个临床科室,进行较为深入的临床中药学专科实践。在导师与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参与日常医疗活动,培养临床思维及处理临床中药问题的能力。

①临床中药学室培养方案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审核医嘱及干预技能,治疗药物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估,提供个体化用药建议,中药的治疗原则或治疗指南,药物信息检索和评估,药物咨询,患者教育,药历书写,与医护患的沟通技能;需熟悉药学监护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方案,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临床中药学室工作内容和流程;需了解药学查房,临床会诊及病例讨论。

②临床科室培养方案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或临床需要,将研究生派往相关临床科室,通过与医生、护士、患者的交流,发现及解决临床中的中药问题,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提高对临床中药学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能力,同时通过专业化中药学服务,规范临床用药,促进医生与患者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用药。

科研培养方案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自主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中药问题,确定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及文献综述。于第三至第四学期在学院内进行开题考核,考核专家小组主要就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及临床实用价值三方面进行评议。

根据考核专家小组的意见,进一步修改选题内容并制定详细的科研计划后,深入基层现场和中药学工作第一线,围绕中药临床应用研究与评价、个体化用药与实践、药物安全性与用药安全等方面展开研究,最终获得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一定实际参考价值的结论或解决方案,并撰写毕业论文。

3思考与设想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它们均以“人”作为主体,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即为培养人才,培养出的人才更能推动该学科的迅猛发展[10-12],对于临床中药学这一新兴学科更是如此。该学科的建设始终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临床中药师作为出发点及最终目标,只有专业人才的输出与配置,才能真正规范临床合理用药,而临床中药师在临床实践及对研究生的“帮、传、带”中,又可促进该学科向规范化、合理化发展。就本单位对该学科的建设方案,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与设想。

整合教学资源,扩大培养规模

诚然,临床中药学这一学科现阶段正处于摸索阶段,缺乏公认的、规范化的人才培养流程,故在本阶段的第一要务即为整合现有的全部临床、教学、科研资源,努力为研究生提供一个丰富、正规、严谨的培养环境,供其在学有所专、学有所长的基础上,开拓眼界,无缝接轨临床。第二方面,各医科院校应开设临床中药学专业,扩大招生份额,使本专业的人才数量呈梯度增长,以免出现人才断层。第三方面,应加速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在个别单位形成优势学科,迅速推动该学科的建设。

政策适度支持,规范培养模式

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没有政府_门及各医疗单位的支持会举步维艰,而临床中药学能够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是有目共睹的,故望决策者们加大对该学科的建设,以促进其快速发展[13-15]。另一方面,临床中药学应参照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于较有专业实力的三甲医院设立临床中药师培训基地,选拔各基层单位的中药师进行为期1年的规范化培训,结业后对考核合格者颁发临床中药师证书,以规范各单位的临床中药学工作。此外,还应大力开展各种在职培训及继续教育,这一方面可以迅速扩大临床中药学的培训范围,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各单位中药师的技能提高及专业延伸。

吸纳多学科知识经验,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临床中药学本属一交叉学科,是中医学、中药学、西药临床药学、循证医学及临床科研等多学科结合的产物,故该学科的建设不应仅局限在现有师资的教学上,应根据不同研究方向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充分汲取其他学科优势,同时也丰富了本学科的内容与深度,本单位的理论课跨校选课即是在此方面的一大突破!

当然,临床中药学的立身之本乃传统中医药理论,故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不能完全套用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该学科必须依据传统中医药理论,发挥中医药的特点,围绕中成药配伍、中西药复方制剂与中西药配伍、中草药剂量与煎服法、不良反应监测、临床用药咨询及中药宣传与教育等方面开展工作,并以临床用药咨询、中成药处方点评为切入点,规范医护患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使用中药。

结语

诚然,本单位于2015年刚刚开展临床中药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其各个方面的建设均在摸索,恰恰与临床中药学在国内的现状相一致,但我们相信,通过大家不断的探索、挑战与尝试,最终会摸索出一条适合临床中药学快速发展的特色之路;临床中药师也会随着在临床的发光发热得到医生、护士、患者的信赖与支持!望同仁们共同努力,共铸临床中药学明日之辉煌!

浅谈中药学发展的前景

继承和发展是前提,发展是最好的继承,中药学发展离不开中西医药学结合。然而,无论是中药学发展还是中西医药学结合,在当前都还存在一些令人困惑不解的问题。其中既有理解的问题,也关系到科学观念的转变。现以中药学科学探讨对此问题作如下探讨。

1中药学现代研究的困惑与思考

中药西药化

以往所进行的中药学科学研究,大多探讨的都是中药西药化。因为无论它们是怎样表述的,其核心都是从现有的中药中寻找、分离及提纯所谓的“有效成分”或化学单体,其针对的大多都是西医学的疾病,而这不正是西药的发展历程吗?如青蒿素、黄连素等,大都失去了中医药学理论的表述和应用原则,我国《药典》也已将它们归入西药收载。中药西药化也许是新西药发现或创制的一条捷径,然而,其作为中药发展之路尚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其一,从已有的中药西药化的结果来看,其虽然有成功的范例,但与整个中药的数量比较就显得非常之少。其二,从西药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现代西药的发展本身就似乎陷入了一个走不出的“迷宫”。鉴于已有药物的临床毒副作用和病原耐药性等问题,人们忍痛地否定了一批又一批药物的使用价值,不断寻求合成新的药物。

中西药合用

中西药合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由于中药辨证与西药辨病治疗侧重和经验积累的不同,使中西药合用在很多情况下都收到了好于单纯中药或西药的临床疗效。然而,由于中西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临床适应症也各有不同,在没有合适的结合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尤其是在当今西医药学理论愈来愈强势,中医药学理论愈来愈弱化的条件下将它们合用,不仅难免发生用药理论和方法上的牵强附会与偏差,而且亦会常常影响它们的临床疗效,甚或导致严重的临床毒副反应发生。

2中医药学科特点认识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古希腊的一个哲学观念。然而,由于在“单因素线性分析”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现代医药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都将这一点忽略了。如现代医药学不仅注重对疾病发生的每一种因素的单独认识与把握,其虽然也用复方,或在处方中也常有两种以上的药物使用,但多是针对不同“病因”而各自为战的大拼盘;其也重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其多局限于两种药物之间。而中医药学辨证施治不仅在诊断上强调要“四诊合参”,形成一个整体“证候”,而且在治疗上,也是采用君臣佐使理论将其多味中药组成为一个整体处方来进行试验与观察的。如研究发现,龙胆泻肝汤与关木通加六味地黄丸及关木通加滋阴药的配伍,能显著减少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关木通加利水药与关木通加清热药,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减少不显著;而关木通加甘草与关木通加附子,均可显著地增加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关木通经过炒焦、与滑石粉炒和与麦麸炒后,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均有显著性降低(p<)[1]。当代名医用附子,李可最大量一昼夜达600克,祝味菊最大量在45克,姜春华用9克,而李翰卿则用克治愈过心衰的患者,其间最大相差达到2000倍,而都取得了“起沉疴”的临床疗效[2]。这用传统科学的理念是无法理解的,对此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整体并不等于宏观

整体观念是中医药学的一大优势,但整体并不等于宏观。后者只是对宏观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前者则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由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使整体具有了“非线性”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等复杂性科学的特点;从而使其整体的特性不仅取决于其物质的构成,而且更是由物质之间的关系与构成方式来决定的。如“蝴蝶效应”只能在特定的复杂气象条件下产生;由于中药的配伍、剂量与炮制等不同,使其处方的作用有很大区别等等。那么,中药学发展不仅要重视其有效成分等物质性研究,更不能忽视对其复方配伍、炮制及其临床辨证施治规律等的认识。中药的疗效与毒性,既不能唯成分而论,也不能简单地依据剂量的大小来确定;而是要综合考虑其辨证施治、处方配伍与药材炮制等诸多因素。

整体认识需要微观化但必须转变科学观念

整体认识不仅需要微观化,而且可以随着认识方法与观察指标的微观化而微观化,只是要以复杂性科学的观念为指导。这是因为:(1)证候状态的认识、分析与处理,不断需要新指标、新方法与新药物来提高、发展与丰富其水平、能力与手段。如有人将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X光、B超等)称为“放大眼”,把听诊器等叫做“放大耳”,它使我们看到和听到了以往未能见到的现象。再如温病学向称湿温缠绵难愈,因湿邪重着黏腻,湿与热合,如油入面;但诸如肠伤寒、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杆菌病等湿温类温病,今天已知并非“缠绵难愈”,因为用特效抗生素治疗,多能迅速遏制病情[3]。(2)中医药学的辨证施治或对证候状态的认识、分析与处理,虽然说传统上以宏观指标与天然的动植物药物为主;但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每一次随着新指标、新药物与新方法的引进,都给其临床疗效与辨证施治规律的认识带来了飞跃与发展。中医药学现代研究既要重视对每一种因素、每一种药物甚或单体物质的作用特点与规律的认识,更不能忽视对中药复方综合作用、处方配伍、剂量与炮制,尤其是其临床辨证施治规律的研究;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不断引进新指标、新药物与新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新的辨证施治(证候状态分析与处理)规律,以更好地丰富与发展中医药学。

中医大专毕业论文范文第24篇

充分体现中医学特色和优势中医学是我国医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发展之始就体现了转化医学的基本理念,即从临床到基础理论再到临床的发展过程,但是由于其与现代医学研究方法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在中医学中建立转化医学研究模式必须在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和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特色和优势,针对证候的辨证分类、治则治法、方药运用、证候传变、疗效评价等关键环节,从临床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广泛吸收和应用多学科交叉知识,合理运用现代科技研究成果,开展不同层面的症候发生、发展、分类、治法方药和疗效评价相关联的敏感性生物标志物群的筛选,并给予其脏腑和四诊信息定位等的中医内涵及其临床应用研究[2]。

在中医学中全方位推进转化医学体系建设转化医学的兴起和发展给中医学的发展带来了可喜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其建设将为进一步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为中医学走上国际医学之林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所以全面推进中医学中转化医学体系建设将开创中医药辉煌发展的新纪元。

首先,应该重视中医界转化医学人才培养。当前中医药基础研究的人才队伍建设还比较薄弱,整体科研水平相对较低,知识结构也比较单一,学科渗透和交叉能力欠缺,对国际医学进展和前沿动态信息了解迟缓,创新动力不足,因此在中医教育,特别是高层次的研究生阶段,培养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技能扎实又具有良好的现代医学研究知识和技能的中医复合型人才,是决定转化医学在中医界未来发展的重要方面。

其次,必须从顶层设计和制定中医学转化医学研究体制。中医学转化医学研究的过程涉及诸多学科、众多部门,包括基础研究、临床工作、新药研发、市场营销、患者需求及其他多个边缘学科,目前各个环节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只有在顶层及政府部门设计和制定行之有效的体制,才能将各部门、各学科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研究团队,从而为建立体现中医学特色的转化医学体系奠定基础,仅靠一般的研究和医疗机构是无法完成的。

最后,还要积极探索适合中医学发展的转化医学运行机制。中医学积极开展转化医学研究,紧跟国际医学发展的潮流,将促进中医药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但中医与西医存在诸多不同,其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独立的理论体系,所以必须探索适合中医学发展的转化医学运行机制,比如虽然中医学具有先进的防治疾病的理念,但其技术手段仍比较落后,存在严重的创新不足,在基础研究方面还很难规范化和标准化,而且中医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标准尚不完善,因此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困难还很多。所以,转化医学的兴起对中医学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以临床为基础的中医药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为中医药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中医大专毕业论文范文第25篇

若想对中医的概念做较为透彻的了解,首先要避免对中医概念不合理或片面的理解误区。很多人可能认为中医就是用中国传统手法医病救人,只属于医术的范畴。其实,医病仅仅是中医领域中一个非常微小的部分,中医的理念远超过治病养生的范畴,囊括了为人、修身、成功等哲学文化范畴。中医即中和之道,行事为人符合规律。其本质是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医是唯一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得如此完美的中华文化,其余如哲学、文学、音乐、绘画等,对人的生存皆无实用价值,即使是里面真有实用价值的部分也被中医所吸纳。中华文化的精髓即是包容,中医则是包容体现之大成者。说到中医,就必须要提及“中医人”这个概念。中医人是将中医的理论与实践展示给人们的群体,是中医之践行者,是中医之守护人。中医作为自然调控的手段,中医人已不再是单独的治病救人,其承担的更多的是天地对生命的宏观调控职责。中医治病讲究“平治于权衡”,而圣人治世讲究“平天下”,二者极其相似,都是体现天地间宏观调控的能力,故古人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说。中医人是真正的智者,能人所不能,把握病人生命状态,解病人之危,;中医人又是真正的明者,他们不断超越自我极限,用生命阐释着对中医理解。真正的中医人其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可以达到人的最高体现,而且其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可以高度的完美协调。当代大学生若掌握一定的中医知识,必然对其窥视生命之真谛有巨大的带动力。

中医大专毕业论文范文第26篇

浅析对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落实情况的探讨【1】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

对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的落实,对于一个临床药师来讲,长期以来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每一个医疗机构专职做此项工作的人员(大多是临床药师)都有这样体会。

通过笔者几年工作及许多有识之士的指点,做以下总结,与大家共同探讨。

1老百姓对不良反应的误区

中药也有不良反应利巴韦林、抗病毒颗粒是西药,鱼腥草注射液和板蓝根则是中药针剂或传统中药。

人们习惯性认为:中草药是无毒无害的纯天然药品,但新闻背景中报道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恰恰是由中药鱼腥草注射液引起的。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任何药品,包括中药,其不良反应都是客观存在的,对此我们根本无法避免,而只能考虑如何把不良反应降到最低。

有关中药没有副作用的观念是错误的。

从国家不良反应监测报告中可以看出,由中成药引起的不良反应,约占药品不良反应10%~15%或更高,并呈较明显的上升趋势。

一些常用中成药,如壮骨关节丸、感冒通片等,均可引起肝肾损害、出血等不良反应甚至死亡。

中药应用已有上千年历史,古代中药书籍中对其所存在的毒性或不良反应也有所记载,中药取材也不仅限于人们常见的草药,还包括动物、矿物等,尤其是来源后者的中药材,若误服滥用则很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常用药并不等于保险药板蓝根是中成药,也是防治感冒的常用药,这类药品也有不良反应?越是常用药,因其使用面广,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更大。

以板蓝根为例,其服法、用量必须严格遵照包装上的药品说明,滥用也可能出现副作用。

有患者因连续服用了板蓝根冲剂,出现头昏、胸闷等症状。

人在健康状态下过多服用板蓝根,会伤及脾胃;极少数过敏体质患者,也可能因服药引发过敏等不良反应。

鱼腥草注射液是一种中草药复方制剂,临床上使用也较普遍。

该注射液中含许多大分子物质,若经静脉输入后,未除尽的半抗原有可能与血浆蛋白结合,才可能导致过敏反应。

使用该注射液前,应认真检查药物,如果出现混浊、沉淀、变色、漏气等问题不得使用。

此外还要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控制给药剂量、浓度、滴注速度、给药途径。

注射后观察病人尤其是老人、儿童用药后的反应。

有不良反应不等于无安全性药品出现不良反应,并不意味着其安全性大打折扣。

因为,不良反应是所有药品都可能出现的情况,药品不良反应只是个概率问题,即它总会出现,无非是出现多少的问题。

只是这种药品对绝大多数患者而言,依然是安全的。

用药产生不良反应基本无法预测,因为一种药物往往具有多重的药理作用,药物的剂量、剂型、用药途径的不同,药物的相互作用及赋形剂的影响,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还有胖瘦程度、营养状况、血型、遗传因素、病理生理状况的不同,以及环境因素,都会使每个人反应的情况不一样,对药物产生的敏感性不一样,而产生不尽相同的不良反应。

但其实,如果药品本身不是假劣药品,再排除以下情况:误服误用,超量服用,服用时间过长,服用方法不当(如一些中药煎煮时间不足),用药途径不当(如作为肌肉注射用的中药注射液被用于静脉注射)等等,正确服用药物,还是能够保障用药安全的。

假劣药品才会引起不良反应的误区许多人认为,只有使用了假药、劣药,或用药不当,才会引起不良反应。

事实上,许多经过严格审批、检验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的情况下,也可能在一部分人身上出现不良反应。

据介绍,由于受到医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许多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在审批上市前难以完全掌握,包括有些原来不知道的、严重的不良反应。

由于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种药品的不良反应表现会有很大差别,有的人反应轻,有的人反应重;有的人是这种反应,有的人是那种反应。

说明书里列举不良反应少的就是好药的误区目前,国际上对于药品使用说明书中描述不良反应的部分要详细到什么程度,还没有具体的规定。

但有的药品说明书中对药品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叙述很少,实际发生的不一定少。

一个负责任的生产企业,才会充分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把产品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尽可能详细地告诉用药者。

非处方药不会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误区非处方药本身也是药,总体来说其不良反应比较少、比较轻,但这不是绝对的。

有些非处方药在少数人身上也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能导致死亡。

因此,非处方药也要严格按照药品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服用,不能随便增加剂量或增加服用次数,改变用药方法或用药途径。

中药的不良反应比西药少现在许多中成药、中药新剂型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并不少。

使用中药讲究辨证施治、合理组方、一人一方、随证加减,还需要质量好的药材、科学的炮制方法。

在这样的情况下服用中药,有助于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

但如果不遵守辨证施治的原则或辨证不当,组方不合理,或中药材质量有问题,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例如,不少人用人参滋补身体而引发不良反应。

新药比老药的不良反应少的误区总的来说,必须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国家才会批准一种药品成为新药。

但是,新药的优点不一定都表现为疗效高、不良反应少。

新药上市时间短,有时难以发现一些罕见不良反应、迟发性反应、发生于特殊人群的不良反应。

因此,新上市药品的不良反应更要警惕。

近年来,人们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关注与日俱增,但目前,作为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中最基础部分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工作,却存在着报告主体上报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报告的数量和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甚远等诸多不足,导致迟报、漏报的状况时有发生。

针对这样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现状,有关专家表示,站在医疗前沿的广大临床医师以及药师,应负起更大责任,成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尖兵;同时,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也应积极参与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

2医生对不良反应报告的误区

医师顾虑重重。

临床上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医生的观点是:患者出现的症状有可能是药品不良反应,但如果上报,不仅过程麻烦,而且调查起来也有很多说不清的东西,究竟是用药不当,还是后续输液的方式不当很难说清;不仅如此,药物使用过程涉及不同的医生、不同的护理人员,如果因为报告而引发纠纷,处理起来会很麻烦。

尤其是已经处理完了,患者的症状好转、无大碍时,就不再自找麻烦去报告了。

经调查示:我国临床医生在处理不良反应上报时,态度十分消极。

曾有人调查,了解我国临床医生对药品不良反应上报的一些情况。

调查发现,参与调查的500名临床医生中,46%的医生在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后选择“等一等,看看能不能解决,能解决就不上报”,11%的医生选择“不会上报”。

不上报的理由中,占较高比例的是:医生、药企和患者本身的责任划分不清晰(23%);上报机制不完善,报了也没用(23%);医患关系紧张,上报了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21%)。

可见,临床医生在处理药品不良反应过程中顾虑重重,是影响不良反应报告的重要原因。

临床医生普遍认为:在处理疑似与用药相关的病例时,肯定会考虑究竟是药品不良反应,还是患者的原发疾病发展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医师缺乏药理、药物代谢、药品配伍等专业知识,判断较为困难。

之后医师还会进一步考虑,这些结果是否与自己对病程发展的判断失误有关,尤其是引起严重后果的事件,医生的顾虑会更多。

因此,他们在处理类似情况时,大多会选择“冷处理”,不会选择及时上报。

3药师难为无米炊

发现并上报药品不良反应是目前国内医院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基础工作之一,也是临床药师的重要工作内容,体现了临床药师在合理用药中的关键作用。

但是,目前医院药师所获得的一手不良反应资料非常少,质量又差,使医院药师不良反应汇总、分析和上报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医院发现药品不良反应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临床医师主动上报给药剂科;门诊用药咨询时,以及为患者提供药物服务咨询时发现;药剂科在处理退药时发现;医院药师深入临床,了解用药情况时发现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等。

上报渠道中,最主要的本来应该是临床医师的主动上报,但是由于临床医师的顾虑,这条通道却成为获得不良反应报告最不可靠的途径。

相比之下,药师直接在用药咨询、处理退药及下临床参与用药指导时,直接与用药终端接触所获得的不良反应报告更加可靠。

但遗憾的是,这些报告由于药师队伍人力及工作精力的限制,数量很少,而且相对于医师的报告显得更为被动和滞后。

即使药师能够从医师手中得到一些不良反应报告,但是由于报表质量较差,很可能会出现报表不具研究意义的情况。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第十四条明确要求:《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的填报内容应真实、完整、准确。

但是,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曾经对基层不良反应报表质量进行过相关研究,发现比较规范的4级和3级报表仅占,基本没有使用价值的2级以下报表占之多。

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资料记录比较简单,突出表现在药品不良反应过程及处理情况两方面。

药品不良反应过程要求详细记录患者用药后多长时间出现反应,对不同的表现要有详细的描述,如“皮疹”,要对皮疹的形态、部位、面积等内容详细记录。

在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的报表中,有的仅仅记录了“皮疹”。

不良反应处理情况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治疗不良反应用药记录不详细或未记录,二是不良反应好转或治愈时间未记录。

尤其后者,直接影响对药品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的评价。

其次是用药情况记录不规范。

如使用“先锋4号”、“左氧”、“硝甘”等简称,致使药品商品名、通用名记录不规范;药品的剂型选择错误,如把“胶囊”写成“片剂”等;药品生产企业名称使用不规范的简称;用药原因未使用规范的医学术语,如“抗感染、支持”等。

不仅如此,《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规定,医疗机构负责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人员,发现可能与用药有关的不良反应应详细记录、调查、分析、评价、处理。

但是,目前国内医疗机构药师的主要责任仅仅停留在记录、调查、分析阶段,评价和处理两部分经常无法做到。

专门负责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人员不足,有限的几个人所做的工作是每天收取各科室通过院内系统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每季度汇总制作《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定期汇总表》,向上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部门上报。

由于人力和精力限制,在兼顾日常工作的前提下,基本没有能力通过调查病史、详细了解药历甚至直接查看患者等形式去了解详细的情况,更不用提通过查阅文献或实验室试验的方法去确认是否为不良反应,因此很多时候这些报告都以“可能”或“待评价”的形式上报了。

中医大专毕业论文范文第27篇

1传统中药带教方式

目前,药库的高资历药师经长期积累,充分利用眼观、鼻闻、口尝、手感和耳听以鉴别药材,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起来,并以传统的带教方式传授给学生:

自由跟带方式

自由跟带方式是目前普遍的带教方式,主要是在保证药库日常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采取让学生自行到中药格斗中认药,引导学生在认药过程中熟悉中药饮片的性状鉴别。

这种方式学习不够系统,内容不够全面。

集中讲解式

集中讲解式主要由带教老师按实习安排事先准备好实习内容,再将所有实习的学生集中起来以授课的形式讲解。

这种带教方式由于需要组织较多的人员和占用一定的时间,安排讲解的次数和时间有限,学生对知识接受有限。

传统的带教主要为师承方式,能够有效地继承经验,但也有效率较低、学生积极性不高、信息更新慢等不足,在信息爆炸式增长的新形势下必须改革,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在有限的带教时间内取得更好的效果,是现阶段药库带教所面临的问题。

2循证医学带教方式

循证医学的思维方式

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是:以客观研究结果为依据,即在个人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从日新月异的医学科学的发展中获取最新、论据强度最高的证据,以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2]。

循证医学实践的过程,主要包括5个步骤:①把所需要的信息转化为一个可回答的问题;②查找可以回答这一问题的最佳证据;③严格评估证据真实性和推广应用性;④把严格评价的结果与临床经验、

病人的生物学特点、价值观和个体情况相结合,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⑤评价执行①到④过程的效果和效率,并尽力去改善它们以便今后更好地应用。

在现阶段,借助循证医学的思维方式带教可以克服传统带教中信息更新慢、学生积极性不高等不足。

在传统带教方式引入循证医学思维方式探索

在充分应用传统的带教方式基础上,尝试运用循证医学思维方法进行实习带教。

在传统带教中运用循证医学的观念进行教学,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①树立循证医学观念:循证医学的教育模式与传统医学教育不同,它的核心内容是大量查找文献,这必须依托于网络信息化工具,也是现代学生所擅长和乐于接受的手段。

②训练循证医学思维方式:实习学生通过传统的自由分散式学习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学会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药学图书资源和互联网上的药学文献资源,根据所提的问题,制定可行的检索策略,搜索众多的数据库,收集大量的研究证据,再评价这些证据的作用,并解决实际问题。

③循证医学思维方式要与传统的带教方式相结合:传统带教方式在培养中药师方面有较好的经验,引入循证医学思维方式是对传统的有效补充,其目的重在能力培养,即教会实习学生如何学习,

有助于激发实习学生的内在兴趣,培养他们科学的医学观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填鸭式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旧模式,避免在脱离带教老师的监管后不知道如何继续学习,

使他们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和主动者,从死学转变为巧学,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索,由获取知识转变为探究知识,从终结性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

3讨论

中医专业的临床中药学实习带教是实习学生与中药材实践亲密接触的很好机会,通过中药的实习,能通过眼观、鼻闻、口尝、手感和耳听来了解中药,传统的中药实习方式注重于日常经验的师承,

中医大专毕业论文范文第28篇

中药学是阐述研究中药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之一,它是中医辨证论治立法方药的重要环节,中医药教学在内容、教法、管理方面的改革尤其重要。

中药学是阐述研究中药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中药学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中医辨证论治立法方药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医的基础课程之一。中药学涉及面广,中医学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方剂,临床各科,药学包括药理,药化,炮制,药用植物等,各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中药学不好,其它各科很难保证学习,为保证学习效果,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适当的更新教学内容

中药药性与与现代药理相联系中医中药学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更新缓慢,古代中医药的相互传承,就是靠师傅和徒弟的口手相授,西药知识完全不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随着现代医学的引进和发展,中西医相互结合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把现代科学的前沿科研成果融入到中医药学的教学中去。例如:艾叶具有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之功,现代临床证明其还具有明显的平喘镇咳祛痰作用,还可治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哮喘等疾病。泽泻具有利水、渗湿、泄热之功,现代临床验证其还有降脂作用。

2.根据学校类型及培养目的进行分层次教学科学设置课程及课时

对于中职院校及西医院校的学生,课程可以选择安排,课程不必过于深。对于致力培养临床中医师及中医药科研人才的学校,课程设置要完备、课时要充足、学习要全面,否则就失去了中医特色,使中医西医两套医学理论体系都没有学好,所以无论是学习中医还是西医,都要有所侧重,主攻自己的学习方向。将中医院校的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分别培养成为不同中医人才的医师,为中医医学体系的生存、继承、繁荣和发展而工作。

二、教学方法改革

1.突出重点,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中药学是学习中医必修课,是连接中医理论与临床的枢纽,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每次上课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对于本节课重点,大量查阅相关的资料,同行间相互讨论,讲课时不能留下死角和遗漏,尽量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通俗易懂,便于学生接受。对于重点内容,一定反复的训练提问考试等强化训练,不断加深记忆。学生只有拥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2.多元记忆法教学,加深学生的记忆

中医很多的知识内容需要强行记忆的,如何掌握中药的复杂药性,大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记忆。(1)趣味记忆法:在讲授每味中药之始,注重介绍其来源、产地、采制以及实物标本介绍的同时,就其外形特点、名称涵义、传说等入手作趣味性的引导记忆;(2)歌诀记忆法:具有语言精练、节奏明快、句式整齐、押韵简短、朗朗上口的特点;(3)对比记忆教学法:中药有很多功效相似的,可以进行列表对比之异同;(4)分类记忆法:可以把一类要放在一起对比记忆;(5)直观教育记忆法:通过实体标本记忆,老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记忆,记忆方法不是千篇一律的。

3.学为主教为辅自学式教学

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安排学生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网络资源去培养学生检索文献的能力。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相处,比如和学生进行角色互换。课前布置学生对课本中某一内容查阅资料,充分准备,并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代表走上讲台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讲解。我们这样实践的效果是非常好的。笔者非常注重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关系非常的融洽,这在多年之后的工作中,仍然是我引以为自豪的回味。

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一个好的教学管理制度,是保证高效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我校根据自己的特色,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既是学生的每科毕业成绩不再是最后的一张卷,把平时的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二十,平时的提问和表现占总成绩百分之十,考试不及格给予补考一次,再不及格,不能毕业,而且严格执行,学生每天都有强烈的紧张感,学习不会放松。效果自然明显。另外,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教书育人和人才培养方面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它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再有教师的业务水平更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需要不断的到跟高级学校听课学习,学习他人之多长,补己之短,从笔者的自身经验来讲,以前的教学很死板,没有灵活性,甚至是有些东西是照本宣科,后来经过了几年的临床学习和锻炼,现在讲课是非常的得心应手,中药运用的非常灵活,病例举的非常恰当,学生听课效果非常好。

传统的临床中药学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中医药学生的需求,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与学生探讨总结了一些拙见,希望有更多更好的教学办法,培养出合格的中医师。

中医大专毕业论文范文第29篇

中医护理毕业论文

中医护理是祖国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技术,为大家分享了有关中医护理的毕业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随着生活环境的不断恶化,影响人类生存质量的疾病不断严重,人们对养生保健的需求日趋强烈,而中医护理所具有的优势和特点都蕴含着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医学是一种研究人体生理机能、病理变化及其疾病的诊断和预防的学科。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强调抓好患者的基础护理,提升护理机能,提高护理质量,减轻患者的负担的活动。

1对中医护理的认识及特点分析

对中医护理的认识

中医护理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强调“三分治、七分养”的基本原则,坚持“防重于治”的观念。中医护理应用现代护理的理论和方法,结合西医操作技术,取长补短采用多种治疗方法,比如:中药外治、推拿疗法、拔罐疗法、针灸疗法和刮痧疗法。人体是一个具有多种不同的功能的组织器官,但却构成了一个功能上互相协调平衡,结构上互不影响、病理上相互干预的有机整体。

中医护理的特点

中医护理学是我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护理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为国人的健康做了千百年的重要贡献,现代医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中医护理不断向多元化发展,突出护理工作的系统性,应用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的同时,提高全方位的护理服务质量。

中医根据临床的不同病种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手法了解患者的病情、心理和身体状况等信息。步步高论文发表网是为广大评职称客户提供全文方位的药学论文下载、临床医学论文快速发表服务的首选网站。

中医的护理工作要做到三因制宜的护理方法,即因时因地因人,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法和手段,根据不同的发病症状所处不同的环境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中医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人要想保持健康的体魄就要做到“顺四时调阴阳,避时邪养形神”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发展规律,人体也会做出相应的变化来适应外界的变化。生活起居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就会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患者的病理发展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七种情绪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因素的反应。不同情绪变化都相应的产生人体某些组织或器官的病变,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和突发的强烈精神刺激,都会导致人体气机逆乱发生气血阴阳失调、功能紊乱等疾病发;而心情的愉悦,则会使气血平和、气机调畅,从而有保持身体的健康与强壮。

2中医护理在临床上的应用建议

中医护理小组具体护理管理制度

建立专业的中医护理小组,并制定出相关的管理计划,组织各科室的护理人员学习相关中医护理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和服务意识,对各科室护理人员结合病室的特点进行相关的中医护理知识培训,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并根据各科室患者的需求,制定出有效的护理方案。制定出完善的中医护理操作程序和考核制度,将中医护理技能纳入护理人员考核中,相关部门对此进行不定期抽查,根据患者的感受、评价和复原效果等因素做出合理的评估。

护理人员及时进行护理记录

中医护理人员的角色不仅是服务者,同时还是健康教育的研究者和管理者;中医护理人员的职能不局限在以疾病为中心,重复与执行医嘱对患者进行生活护理,而是为患者提供全方位护理。加强临床护理人员对患者症状、病情的记录同时也要记录下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中医护理操作的时间、方法和效果的记录。护理人员还应对患者的饮食搭配、四季养生、起居保健、体制辨证、膳食调护和情绪的波动等方面进行相关记录,并向患者宣传相关的疾病保健知识并指导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护理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工作。

提高中医护理操作相关技术的改进与中医理论

随着我国医疗制度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改革与发展,临床护理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根据疾病的改变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也需要将一些新的中医治疗技术应用到临床实践中,比如加强无痛针刺、中药离子导入术、刮痧器具的改进,电针与水针、无烟艾灸方法的研究和新型灌肠器的研发,穴位埋线等先进的医疗手段。同时还应规范和研究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即相关中医护理操作指标的量化研究。把中医中辩证治疗的整体观思想运用到临床护理中,可将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变得更加深化、全面,中医的辨证施护法更为完善,并便于形成客观规范化的操作指标量化的研究方法和科学评估体系。

3结语

“治未病”是中医的经典理论,将“辩证施护”作为中医护理的必要手段,中医护理人员应不断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并结合中医护理理论的基础,加大对护理科研的力度,在应用西医的护理为方式,提高临床护理效果。三因制宜的中医护理理念体现了中医护理对患者的个性化治疗与护理特色。

参考文献

[1]徐秀敏.中医护理和整体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民间疗法,,07:68-69.

[2]彭秀丽.中医护理的特色与临床应用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2,29:350-351.

[3]李璐彤,毋琪渝,王艳杰,么金红.中医护理的特点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1,28:6020-6023.

中医大专毕业论文范文第30篇

pBL教学法药剂学毕业生实习探讨

摘要:本科毕业生带教实习时,运用pBL教学法结合立题、论文查询、实验方案制定及结果处理分析等方面,探讨本科毕业带教实习注意事项,总结带教经验,为其他学科本科生毕业实习带教提供参考。

关键词:药剂学;毕业实习;pBL教学法

药剂学是一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很高。

药剂学专业本科毕业实习是本科学习阶段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实习可以将本科阶段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验实践中,充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初步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因此怎样带领和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科研实践有机结合,顺利完成毕业实习便成为每位实习带教老师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导向式学习,教师不再只是授课,而是把握教学的进度和方向,让学生自主地探索如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到相应的知识[1]。

pBL作为一种优秀的教学方法,已在世界多所医学院校逐渐推广应用,在国内已广泛渗透到普外科[2]、麻醉[3]、护理[4,5]、血液科[6]、检验科[7]、乳腺病科[8]等多个学科。

笔者结合自己带教本科实习生的教学实践,将pBL教学法和药剂学专业本科学生的毕业实习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科研立题

立题是实习阶段的第一步,传统的带教方式是带教老师给出一个设计好的实验方案,学生按照实验方案中的流程按部就班完成实验,不能很好理解立题依据,实验设计原理,这样学生就很少思考为什么这么做,通过这样的实验设计解决了什么问题,

不能把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验设计结合,在实习之初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做这样的实验,失去了对实验兴趣和热情。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在实习之初,就将pBL教学理念和立题相结合。

首先由带教老师提出将要开展的科研项目,详细的介绍给全体实习生,同时提出该项研究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自由选择科研项目,学生的选择权得到了尊重,主动性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从而满怀信心地投入到毕业实习中去。

中医大专毕业论文范文第31篇

1、超声刀切割产生气雾的危害与防护

2、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切口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3、退热清解汤联合西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分析

4、温冲汤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所致不孕症临床研究

5、中西医结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51例

6、火针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概况

7、从真武汤证看“水肝病”辨证论治

8、应用单穴治疗落枕临床研究进展与探讨

9、卒中后便秘研究进展

10、颈项部穴位治疗中老年便秘的临床探讨

11、晚期结直肠癌中药用药规律分析

12、证素及证素辨证研究的思考

13、《伤寒论》之经方煎服及调护方法浅谈

14、浅析活血法在胎黄中的应用

15、慢性前列腺炎伴抑郁症的中医证候特征研究

16、热证可灸的理论基础及作用机制探讨

17、《针灸大成》妇科病治疗规律浅析

18、针刺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86例临床观察

19、艾灸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

20、贵州苗药酢浆草水提物的抗炎镇痛作用

21、失眠的中医非药物传统疗法

22、中医药治疗癫痫研究概况

23、肝经风药理论及临床运用

24、浅议仲景桂枝汤、麻黄汤

25、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晚期乳腺癌骨转移临床研究

26、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临床对比观察

27、刺络拔罐放血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28、固脬涩泉汤治疗小儿遗尿疗效观察

29、补肾健脾方配合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先兆流产临床研究

30、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作用机制的现代研究

31、从中医阳虚探讨亚健康状态

32、从系统辨证脉学解析少阴之人特征初探

33、从阴火论治老年原发性高血压

34、临沂市手足口病患儿中医体质类型的初步调查

35、真珠丸治疗睡眠障碍临床研究

36、针灸治疗荨麻疹的选穴规律

37、针刺结合推拿治疗产后缺乳临床疗效观察

38、经方辨治围绝经期睡眠障碍临证心得

39、桂枝汤妇科临床应用举隅

40、针刺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

41、培土生金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研究进展

42、小续命汤治疗急性中风研究进展

43、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刺机制研究进展

44、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45、高血压中医辨证施护

46、捏脊疗法治疗小儿厌食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47、叶桂胃阴学说治疗消中的学术思想探析

48、痤疮处方用药规律研究

49、论痰瘀关系在间质性肺疾病病机演变中的意义

50、乌梅丸解郁理论探讨

中医大专毕业论文范文第32篇

药学毕业论文模板

药学干预促进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应用的价值评析【1】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中药汤剂逐渐以注射剂的形式于临床获得了广泛应用。

但是应用过程中,中药注射剂仍然表现出系列的问题,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中药注射剂报告万例次,其中严重报告占。

与相比,中药注射剂报告数量增长,高于总体报告增长率。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月~09月实施药学干预后选择中药注射剂进行治疗的患者75例,作为a1组(观察组);选择我院09月~年09月药学干预前选择中药注射剂进行治疗的患者75例,作为a2组(对照组);a1组:男50例,女25例;年龄22岁~77岁,平均年龄为(±)岁;住院时间为6d~25d,平均住院时间为(±)d;a2组:男53例,女22例;年龄23岁~79岁,平均年龄为(±)岁;住院时间为7d~26d,平均住院时间为(±)d;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

方法针对两组中药注射剂治疗患者的用药方法、用药剂量、用药疗程、适应症、联合用药情况以及药物配伍禁忌合理性进行对比。

具体的药学干预方法为:

将培训力度有效加大,确保用药质量针对医务人员进行药物合理使用的培训以及相关宣传,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中药注射剂使用方法、应用剂量、药物适应症、配伍禁忌以及用药合理性等。

在实施培训过程中,针对考核制度需要进行明确规范,能够将培训理论有效落实,确保医务人员针对中药注射剂适应证以及禁忌症有一全面了解,将医务人员针对中药注射剂的认识度有效提高。

在准备实施培训以及宣传的过程中,主要选择科内培训的方法、全员培训的方法、楼层培训的方法以及为患者合理发放用药宣传资料[3]。

合理进行药品检测,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在选择中药注射剂进行治疗过程中,患者一经表现出不良反应的现象,要求临床医师需要对患者进行认真检查,分析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同单纯选择中药注射剂治疗是否具有相关性。

与此同时针对患者不良反应表现进行认真观察,对患者进行准确记录。

如果证明单纯选择药物治疗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需要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进行上报。

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主要选择对患者实施血液检测、对患者实施唾液检测以及对患者实施排泄物检测等。

在实施调查过程中,需要确保观察的持续性。

针对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需要密切关注,做好记录工作[4]。

将用药监管有效完善,避免不合理用药要求医院有效创建临床合理用药监管小组。

针对临床医师对患者选择药物治疗的情况进行认真指导以及监督。

在进行监管的过程中,主要选择两种方法,分别为定期检查以及不定期检查。

在实施监管过程中,要求临床药师需要针对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进行认真审查以及点评,针对用药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合理能够及时发现。

之后针对最终的点评结果进行认真反馈,避免在用药治疗过程中再次出现不合理用药的情况。

通过反馈,将医师针对中药注射剂合理应用意识有效提高,从而有效降低出现用药不合理的概率[5]。

统计学方法采用对两组中药注射剂使用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字2检验以%形式表示药物使用情况以及干预效果,以p<为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a2组适应症:52例();用法:51例();用量:52例();疗程:55例();联合用药53例();配伍禁忌49例();a1组适应症:73例();用法:72例();用量:69例();疗程:71例();联合用药67例();配伍禁忌72例();

在用药方法、用药剂量、用药疗程、适应症、联合用药情况、配伍禁忌合理性几方面,同a2组患者进行比较,a1组表现出明显优势(p<)。

3讨论

当前中药注射剂存在形态主要包括两种,分别为乳状液或者溶液。

对于此类药剂,同以往中药熬制进行比较,表现出的生物利用度较高,并且能够直接于患者的血液中将药物进行注射,能够将药效发挥速度有效提高。

对于中药注射剂而言,是临床上具有争议的一类药品。

首先,中药注射剂在优势上特别的突出:中药注射剂在药效方面非常的迅速,针对患者所产生的作用比较可靠;患者选择中药注射剂以后,可充分避免不宜口服药物所带来的不良情况,提高了临床治疗的效果;中药注射剂针对某些疾病和症状,能够产生局部的定位作用、产生延长药效的作用。

同时,利用中药注射剂还可以对某些疾病,实现准确的诊断。

其次,中药注射剂在缺点方面也比较突出: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并不是特别的方便,注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疼痛感。

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有不少的患者都出现了不良反应,具体的因素包括药物本身的因素、使用因素、患者因素三个方面。

药物因素分别为药物的成分、质量等等;使用因素则包含了配伍的影响、用药失误的影响等;患者因素则表现为自身体质的差异和用药状态。

本次研究中,在用药方法、用药剂量、用药疗程、适应症、联合用药情况、配伍禁忌合理性以及干预效果几方面,同a2组患者进行比较,a1组表现出明显优势(p<)。

有效证明药学干预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之,在使用中药注射剂对患者实施临床治疗过程中给予药学干预,能够将临床疗效有效提高,降低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有效确保药物应用安全性,最终显著提高用药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药饮片识记课对中药学教学质量影响研究【2】

一、中药饮片识记课程的设置背景和现状

1、中药饮片识记课程的设置背景

21世纪的专业技术人才既要有一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中药人才,是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

以往以强调理论为主的中药学授课的培养模式,学生仅通过老师的多媒体课件看药材的原植物形态及饮片形态,缺少对中药的直观认识,以至于对理论的记忆也不够扎实,而且学生普遍反映学了5年中医却连中药都不认识。

这样造成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综合素质欠佳,在当今强调素质教育的社会环境里,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放在一个真正平等的位置,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而不可相互替代的。

2、中药饮片识记课程的现状

近年来我们学校中药学教师和学校领导越来越认识到饮片识记在中药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为医学类专业学生中增设了中药饮片识记课,而且纳入正常的教学工作计划中,每学期学校出资购进中药饮片,一小部分用于饮片识记课讲授使用,其余发到学生手中用于学生日常看、摸、闻、尝的需要。

课程进展顺利,且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在期末的饮片识记考核中90%以上的学生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而且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一个规模更大、药物品种齐全、功能完善的中药饮片标本馆。

二、中药饮片识记课程的设置对中药学教学的质量影响分析

现在很多学校都积极建设中药饮片的标本馆,通过搭建良好的平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将知识转化在实践中的能力。

此课程的设置为中药学整体教学带来的了推动力量,也给我我们一定的启发,我们必须要转变教育模式,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理论、实践都要牢牢掌握,为日后学生行医济世打下基础。

1、中药饮片识记教学课程的设置顺应了中药学教学的发展

(1)我们培养学生的不仅仅是其对理论的掌握度,是在实际中对知识运用和理解,学习医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我们能够以医术治愈他人,所以学生的学习要多方面发展,具有综合能力。

中药饮片识记课程的设置,可以弥补学生只懂理论的学习缺陷,为学生创造一个直观、感性、有实际意义的课程,不仅提高了专业课的学习质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其有良好的动手能力,能够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去记忆。

(2)中药饮片的类型、药用、特质,这些仅仅靠教师的口述是难以达到教育目的的,所以我们积极开展此课程,是教学更加的直观,为学生日后的临床用药打下基础,而且对学生来说,这对今后的从业是十分有益的。

(3)在每学期的课程中,都会有中药饮片对学生进行发放,使学生亲手触摸、亲自感受、由于其亲身接触,对于中药饮片的知识就会印象深刻,并主动对其特性予以分析,为接下来的中药学课程奠定基础,有利于下一个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这样的教学方式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度也会提高。

2、中药饮片识记课程可以舒缓学生的学习压力,丰富课业内容

中药学的学习内容杂、任务重,课业负担很大,通过中药饮片课程,可以帮助学生舒缓压力,还可以对知识进行巩固。

可以定期的根据所学的中药饮片知识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比赛、辩论、摄影展、由老师带领进入药材基地,了解中药饮片的生生产和药用特点,通过自我知识的开拓,实现学习热情的提升,这样的课程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并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升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老师要鼓励学生多说、敢说、肯学,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得到了知识的巩固,还能在相互交流中树立刻苦钻研、迎难而上的优秀精神。

3、中药饮片识记教学是锻炼和培养中药教学、科研人才的平台

中药饮片识记教学主要由讲授中药学的教师实施,这就要求他们除了掌握中药学课程知识外,还要系统学习相关的中药鉴定学知识,日常工作也要多关注并学习中药饮片的真伪鉴别,药用植物的来源、科属等。

总之,这要求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必须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不断更新知识,锻炼和提高中药饮片识记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及相应的'管理水平,为教学和科研工作创造便捷条件。

因此中药饮片识记教学的实践过程,也是一个锻炼人才、培养人才的过程。

4、中药饮片教学还起着对外开放和学术交流的窗口的作用

中药饮片识记教学不仅要面向学校,当中药标本馆建设成熟后还要面向社会。

中医中药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其厚重的知识、独特的治疗方法、突出的治疗效果为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所肯定,也被国外的朋友所接受。

我们也欢迎兄弟学校教师学生、同行业人士、国际友人和学者来到我校中药饮片标本馆参观、学习并进行学术交流。

较好地发挥对外交流的“窗口”作用,实现中药资源的共享,成为宣传中医药知识、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窗口,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科学文化之间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

三、中药饮片课程的未来发展

我们的中药饮片识记教学起步的时间不长,还处于发展状态中,在现有的基础上,我们还要积极购进更多的药用植物生态标本、动物标本以及一些常见的中药伪品。

另外,计划建设一个“模拟中药房”,就是以仿真的形式在学校里开设一家“中药房”,柜台、货架、药品、营业执照和药品广告,与真正中药房没有区别,学生到“模拟中药房”进行实践可以学习到中药从采购(包括同一药物不同的等级标准及相应的价格)到销售、管理各个环节的相关实践内容。

为了更好吸收兄弟院校成熟的经验,在一定时候,派送1到2名教师到优秀中医院校取经、学习,使中药饮片标本馆的建设逐步规范、完善,更好的服务于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

中医大专毕业论文范文第33篇

目前,国内转化医学整体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全国各地也逐渐建立了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召开转化医学高峰论坛,传播其方法和理念,而且其已经被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将其纳入了《健康中国2020》科技支撑战略,加强了政策的导向作用,在转化医学研究的道路取得了良好的开端。但是尽管如此还是应该认识到,我国的转化医学研究水平与国外比较尚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中医学的转化医学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以后的中医学研究中重视转化医学研究模式的应用和体现,加快中医转化医学体系建设,是中医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挑战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