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15:14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篇1

关键词:临床心理学;质的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R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116-01

1前言

在心理学领域,一直以来一些心理学家都比较重视量的研究,而对质的研究较少,他们认为其方法的应用不具有科学性。在目前已存在的很多心理学研究成果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用量的研究方法研究得到的,例如问卷调查法等,很少有质的研究方法的研究成果。

21世纪,临床心理学得到了快速发展,一些临床心理学家逐渐发现量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解决所有心理问题,同时,在对病人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其心理和行为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质的研究在体现其心理和行为变化过程方面比量的研究更适合,在临床心理学中适合调查和解释。因此在临床心理学中重视质的研究方法对寻找新的医疗路径,完善治疗方法意义重大。

2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现状

对于量的研究来说质的研究比较新颖,目前在国内社会科学界了解质的研究的本质及特点的学者不是不多。对于“质的研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auerbac等人定义其为“质的研究是为了发现特殊现象的意义模式而对文本和访谈进行分析和解释的一种研究”。而Denzin与Lincoln给出了一个“一般性定义”,即他们认为这种方法是一种多元方法,很典型,主要是自然情况下针对一个主题进行解释的研究方法。这表明质的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下研究,并且试图理解和解释研究对象带给他们的现象的意义。

质的研究很复杂,质的研究包括大量收集和使用经验性的资料如个体体验、生活故事、历史事件等以及能够体现个体日常生活行为等的视觉文本。质的研究方法具有一个典型特点:研究者本身即为研究工具。基于这一特点,质的研究方法在临床心理学别适合。

3质的研究方法在临床心理学中的应用

随着许多临床心理学家对质的研究的重视,关于质的研究方法逐渐进入到临床心理学应用中,一下将简单介绍几种质的研究方法。

(一)深度访谈

深度访谈没有结构特征,访问较为直接的,也比较私人化,相对来说没有限制,通常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和临床访谈不同,深度访谈谈论的问题一般没有限制,相对比较开放。一对一的访谈中,通过开放的、私人化的交流能够获取一些调查问卷中无法获取的敏感问题,对了解人们做出促进或损害心理健康的行为很有帮助。在进行深度访谈之前,如果能够在其治疗师等了解其心理状态的关键人物处获得信息对深度访谈也很有利。

(二)焦点小组

与一对一的深度访谈不同,焦点小组面向对象很多,是一个集体,所以在研究这种集体的时候,集体意见与共享知识等都会对焦点小组产生影响。焦点小组能创造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回答者在这种环境中愿意交流思想并与他们相似的人共享知识以及人生经验,同时这种多人在场交流的环境赋予他们他们充足的安全感。相比于深度访谈,焦点小组的优势在于其创造的这种环境削弱了医患等级关系的影响,在这种情形下参与者更愿意交流分享。

(三)参与式观察

参与式观察指在心理诊所、精神病区等真实情境中,研究者研究观察描述并系统分析患者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和行为。研究者通过对研究对象每天的人际交互、服饰、语言和行为等进行记录,这些记录日志将成为日后分析研究对象的资料基础。参与式观察通常应用于深度案例。这与人种志的报告类似,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心理学中。研究深度案例要求研究者对某个同质的、相对较小情境有着非常细致的了解。很多案例研究应用范围有限,而且要求特定的情境,研究者在推广时要量力而行。

(四)叙事分析

叙事分析是通过讲述生活故事和建立对话来研究并分析问题的―种研究方法。研究者对叙述者叙述的故事、表达方式等都要视为收集资料,因为它可能是叙述者经验的一部分。在这里语言不仅用于表达交流,更表达出一种行动以及行动方式。叙说者叙述故事时同时也传递着相关的信息,他们讲述出一些相关的事情。叙述分析法可用于资料收集,访谈者在听故事者的时候要摆脱听报告的态度,邀请、鼓励他人讲述自己的故事,这种情况下访谈者的倾听态度以及引导技巧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篇2

关键词心理学,质的研究,定量的研究,效果值。

分类号B841

1定量的研究方法与质的研究方法

1.1定量的研究方法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的大多数研究者都采用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并且认为一个好研究应该走实证的道路。实证主义的认识论基础是客观主义与经验主义。经验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世界上存在“真正的客观实体和事件,这些客观存在的特征完全独立于任何有可能伴随他们而存在的信念之外”[1]。实证研究的目标就是发现客观关系,并且尽可能地减少研究误差。实证研究的假设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的,一旦假设被证实,就可以让人们对被研究的行为有更深的理解。定量的研究方法的认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的,并且遵从科学主义的研究范式。科学主义的研究范式采用假设-推理的方式,也就是说,研究者始于某一个理论命题,并且在此命题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符合此命题的研究假设,这些假设尝试去预测两个或更多现象之间的关系。为了验证这些假设,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均对要进行调查的现象进行严格的控制和设计,没有严格的控制和设计,研究者就无法下结论说现象之间的关系是真实的、客观的。一般说来,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研究”指的是定量的研究(quantitativeresearch)[2],认为定量的研究指的是“计算与测量现象”。总的说来,定量的研究立足于收集事实,强调测量程序的信度和效度,遵从科学的方法,强调研究结果的一般性与可重复性。

1.2质的研究方法

质的研究(qualitativeresearch)通常被人们译为“定性研究”,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等地被译为“质化研究”、“质的研究”等。有学者认为“定性研究”的概念过于宽泛,通常把所有非定量的研究都归入到“定性研究”的范畴,如哲学思辨、个人见解、政策宣传和解释,甚至包括在定量研究中对问题的界定,以及之后对有关数据的理论分析[3]。总体上讲,“质的研究”与“定性研究”有类似之处,例如,都强调对意义的理解和解释,但又有很大不同。简单说来,“质的研究”更加强调研究的过程性、情境性和具体性,而“定性研究”比较倾向研究的结论性、抽象性、概括性。我们在这里采用“质的研究”这一称谓来表明其独特性。

术语“质的研究”有着广泛的定义。auerbac等人将质的研究可以定义为“质的研究是为了发现特殊现象的意义模式而对文本和访谈进行分析和解释的一种研究”[4]。Denzin与Lincoln认为质的研究对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含义。他们给出了一个他们称之为“一般性定义”的定义,即质的研究方法是一种典型的多元方法,包括一个针对其主题的解释性的以及自然主义的方法。这表明质的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下研究,并且试图理解和解释研究对象带给他们的现象的意义。质的研究包括有计划的使用和收集大量的经验性的资料(个案研究、个体体验、反思、生活故事、访谈、观察、历史事件描述以及交互)和视觉文本――描述个体生活中的日常行为、问题情境及其意义[5]。质的研究方法与传统的定量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设计上有很大的不同,定量的研究是一种假设检验研究(hypothesis-testingresearch),而质的研究被认为是一种假设生成研究(hypothesis-generatingresearch)。从某一程度来说,质的研究方法是建立理论的典范,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扎根理论(groundedtheory)。在质的研究中,理论来源于数据并且扎根于数据而不是抽象或者假设。与假设检验的方法相比,扎根理论通过以下方式发展起来:(1)不带任何假设的进入到研究现场;(2)描述发生了什么;并且(3)基于观察的基础之上,对于事情为什么会发生给出明确的解释。与从概念层面到经验层面相反,扎根理论开始于经验层面(收集数据),中止于概念层面。

2心理学研究中“质”与“量”之争

将质的研究研究引入我国的学者陈向明教授在对定量的研究与方法与质的研究方法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质”与“量”的研究方法的差异[6]。从表1可以看出,“质”与“量”的研究方法之间确实存在着诸多看来似乎难以调和的矛盾,这两种从哲学基础上来看就存在矛盾的研究方法在心理学的研究中也一直是各行其道。

表1“质”与“量”的研究方法的差异

在心理学领域,质的研究方法的应用通常不被视为科学研究的正统,而被置于一个非传统的、哲学的框架中。20世纪大多数心理学研究都遵循19世纪约翰・斯图亚特・米尔所总结的一组假设:“精神科学(例如心理学)的还原状态可以应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进行修正,只不过是自然科学的适时的拓展和延伸[7]。”这个被广泛接受的观点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实证主义,或者逻辑实证主义。实证主义者的目标是假设-演绎系统。所有的科学论断均依赖于直接地观察或者对观察的推论。Rennie等以“Qualitativeresearch”、“Groundedtheory”、“Discourseanalysis”、“phenomenologicalpsychology”、“empiricalpsychology”为关键词对整个psycinFo数据库20世纪的文章进行了检索,结果发现,从1900年~1969年,检索到的文章占当期文章总量的0.01%的;从1970年~1979年,检索到的文章占当期文章总量的0.04%;从1980~1989年,检索到的文章占当期文章总量的0.08%;从1990年~1999年,检索到的文章总量占当期文章总量的0.36%[8]。从数据上来看,虽然在“质”与“量”之争中,定量的研究方法仍然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但是质的研究方法的应用在心理学研究中所占的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提升。这一点在临床心理学领域尤其显著。一项针对1991~1992年间181位获得博士学位的咨询心理学家的调查发现,有15%的人是使用质的研究方法;研究者对加拿大心理学界的调查也发现,与其他专业方向的心理学家相比,咨询心理学家对使用质的研究方法更为接受和更为活跃[9]。如,Goffman在一个针对精神病医院的案例研究中利用质的研究中的参与式观察的方法从一个“局内人”的视角来发现和记录生活的错综复杂。他的研究为那些认为精神病院要进行“去机构化”的人的观点提供了佐证[10]。mcewan等利用质的研究中的焦点小组的方法对患有癫痫症的青少年的生活质量以及心理发展进行了研究[11]。Janine对老年乳腺癌女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叙事分析[12]。与此同时,心理学中质的研究方法也开始被一些大学列为必修课程,并于2004开创了第一本专门探讨质的研究在心理学中的应用的杂志――《QualitativeResearchinpsychology》。

3心理学研究中“质”与“量”整合的可能

一些倾向于质的研究的心理学者拒绝基于数理统计的研究,他们认为基于统计的研究由于忽视历史文化脉络以及只能关注部分现象而非整体,因而是无效的。他们同时认为定量的研究者所认同的一元客观是不存在的,因为每一个研究者最终揭示出来的“客观”均受他们自身的主观的认知所影响。而量的研究的支持者却认为质的研究更多的是依据个体对现象阐释性的理解,形成的结论不具有客观性。客观地说,“质”与“量”的研究方法各有优缺点。目前最为主流的观点认为不同的研究方法都对心理学的研究有贡献,而割裂了任何一种都是巨大的损失,我们最应该进行争论和探讨的是质的研究方法和量的研究方法究竟在何种情况下使用最为恰当。质的研究能够对微观的、深层的、整体的心理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描述与分析,能了解被试复杂的、深层的心理生活经验,但不适合于宏观研究,也不能发现某一心理现象趋势性,群体性的变化特点,研究结果不能进行大范围的推广。而定量的研究在弥补质的研究的不足的同时也具有期自身的劣势,因而,考虑如何将“质”与“量”的研究方法进行整合,以达到扬长避短的效果是心理学家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命题。有研究者认为,多种方法并用可以帮助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面貌和性质,从而达到近似地把握事物的全部。对此,人格心理学家赫根汉[13]曾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研究对象就像是漆黑房间里一件不能直接触摸到的物体,研究范式则是从各个角度投向该物体的光束。全部的光束都是有用的,光束越多,照射越角度不同,人们就能获得更多的信息。主张将“质”与“量”的研究方法进行整合的学者认为,方法毕竟是“方法”,是为研究服务的,只要有用,任何方法都可以拿来使用,而不应该受到名义上的限制[14]。

针对一些质的心理学者认为“质”与“量”的矛盾不可调和这一状况,Capaldi和Robert从质的研究的学者的世界观层面进行论述,指出他们的世界观是强调主观经验和事实的多样性,而他们若想为心理学做出更大贡献,需要更好地理解当代的科学,更正他们对量的方法的基本原理的认识偏差[15]。Harré也对质的研究的科学性进行了阐述,并且指出科学应该包括对于现象的分类的系统化的概念体系以及一整套用来建构分析模型的法则。传统的定量研究方法将数据作为分析的对象,同时,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并不排除运用数学的方法[16]。将质的研究方法与量的研究方法进行整合的一个必要的前提是,走出应用质的研究的误区――即似乎只有用统计的方法或者其他量的方法不能达到的目标才转而使用质的研究。总的来说,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揭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无论是运用质的研究方法还是应用定量的研究方法,都是对于心理现象和规律的探寻,即具有不同哲学认识论基础的研究方法是可以用在同一个研究领域和同一个研究问题上的。比如,有学者对人格的控制点因素与事业成功之间的关键进行研究,研究者首先通过开放性的问题――你认为导致你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对研究对象进行访谈,并且用访谈得来的资料nUD.iSt(non-numericalUnstructuredDataindexingSearchingandtheorizingcomputersoftware)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得出了内控与外控两个维度,这个结果与通过定量研究所获得的结果是一样的[17]。由此可见,质的研究方法与定量的研究方法在同一研究问题上可以做到并行不悖。

既然心理学研究中“质”与“量”的整合的有益的,也是可行的,那么具体到操作层面,进行两种研究方法的整合需要做到哪几点呢?首要的一点就是“去范式”。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不同的研究范式在对同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各自具有自身的优劣,弱化范式,聚焦于研究问题是进行“质”与“量”的整合的一个首要环节。onwuegbuzie与teddlie认为在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中重新建构研究方法的一种方式就是弱化“质的研究方法”与“量的研究方法”两种研究范式,而将研究方法区分为探索性的方法与验证性的方法[18]。这样就可以在同一个框架下进行“质”与“量”的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在这里,定量的探索性分析的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因素分析、聚类分析等;而质的探索性分析的方法包含传统的主题分析;定量的验证性的方法包含一系列的推论性的分析,而质的验证性分析的方法包含验证性的主题分析[19]。其次的一点就是,将研究变量分成为观测变量与潜变量。我们知道,观测变量不能直接与潜变量进行比较,只有在同一个层面上才能进行比较。Gray与Densten认为在进行质与量的研究方法的整合的时候应该将所有收集到的资料分为观测变量与潜变量[17]。这样,质性的观测变量可以转变为定量的观测变量,质性的潜变量也可以与定量的方法分析出来的潜变量进行比较,通过这一有效的区分,“质”与“量”的观测变量与潜变量之间就能进行转换与比较。

4一个整合的案例

虽然国内已有讨论心理学中“质”与“量”的研究方法进行整合的文章发表,但是国内已发表的文献仅仅介绍了“质”与“量”的研究进行整合的必要性,以及整合的理论模型,并没有介绍此两种研究方法的整合在操作层面的可行性,以及具体如何进行操作[20,21]。由于p值有时候是含混不清的,它同时包含样本效应与效果值,因而apa建议研究者在报告研究结果的时候采用效果值(effectsize)[22]。为了让大家更进一步的了解在心理学研究中,如何具体的将“质”与“量”的研究方法进行整合,在这里我们大家介绍一个运用“质”与“量”的整合的方法计算效果值的例子。

witcher等人对219名即将从事教师工作的被试进行了关于“优秀教师的特征”的调查[23],研究者要求每个研究对象列举出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3~6个特征。研究者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连续混合方法分析”(Sequentialmixed-methodologicalanalyses,Smma)。这种分析方法包含一套连续使用“质”与“量”的分析方法的技术,分析始于质的分析,随后在质的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量的分析并且结束于质的分析。Smma一共包含5个阶段。

第一阶段:不带任何假设的进入现场,对研究对象进行访谈,在这一过程获得研究对象自己对研究问题的理解,并对收集到的质的资料进行现象学的分析,这些现象学的分析是演绎的、生成的、建构的。在这一阶段,研究者通过几个步骤来产生主题(theme),它们分别是:整合资料、水平化数据、一致性比较、双重编码等。

第二阶段:使用描述统计的方法来分析第一阶段分析出来的主题的等级结构。在这里,每一个主题都是一个二分变量,根据研究对象的表述中是否存在某一主题,每一个主题都可以用“0”和“1”表示。如果研究对象的表述中有包含6个主题中的某一个,则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这样,每一个研究对象在每一个主题上就有了一个“0”或“1”的得分。通过这一个步骤,质的资料就可以进行数据化的处理。这样就会产生两个矩阵――被试内矩阵(如:被试内某主题矩阵)与被试间矩阵(如被试间某主题矩阵)。研究者可以计算被试间矩阵中的每一个主题的出现频次,并且通过其转化为百分等级,通过这些百分等级可以得出频次效果值(frequencyeffectsize)。研究者还通过每个主题在整体特征中所占的比重计算出程度效果值(intensityeffectsize)。

研究对象以列举出了125个优秀教师的不同特征,通过现象学的分析方法,研究者发现了优秀教师的6个特征,它们的效果值分别为:(a)学生中心(79.5%);(b)对教育事业的热忱(40.2%);(c)道德(38.8%);(d)教室与行为管理(33.3%);(e)教学方法(32.4%);(f)学科知识(31.5%)。可见“以学生为中心”这个特征是最常被被试列举出来的主题,将近80%的被试列举出了与之相关的一个或以上的特征,与“学生中心”相关的描述包括:热爱学生、热心、关怀、耐心等。

第三阶段:这一步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被试间矩阵探索潜在的主题结构。这是一个探索性因素分析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可以发现潜在的“元主题(meta-themes)”的数量。每个因子所解释的方差量就可以理解为每一个元主题的潜变量效果值。同时,通过计算每一个元主题之中的各主题组合的频次效果值,可以计算各元主题的观测效果值。

通过第三阶段的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出此前萃取出来的6个主题可以归为4个元主题,它们分别是:教室氛围(包含对教育事业的热诚与教师与行为管理),学科与学生(包含学生中心与学科知识),道德,教学方法。其效果值如表2所示。

表2优秀教师的特征的元主题分析及其效果值

第四阶段:研究者利用被试间矩阵进行两项工作:(a)用一系列的费舍尔精确检验(Fisher’sexacttest)来确定各背景变量与每一个主题之间的相关;(b)用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来考察人口学变量与各主题之间的关系。

典型相关的结果揭示女性、低年级的大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倾向于认为优秀教师需具备道德和教学方法这两项特征,而较不在意教室与行为管理、学科知识这两项特征。

第五阶段:第五个同时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形成叙述性的剖图。witcher等人解释研究对象对某一个主题的作答,这一解释要建立在他们对其他主题回答的相关上,然后确定大致有多少个剖图。这个过程的步骤如下:(a)对每个被试来说,根据他们在6个主题上的回答,每个被试在每一个尺度(主题)上获得一个“1”至“6”之间的值;(b)将每一个剖图内的主题得分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并以此为基础测量其相似性。通过对每一对剖图的相关测算可以形成一个个体内部相关矩阵,生成(n)(n-1)/2个Spearman’sRho值(n为被试数)。这一相关矩阵可以通过聚类分析来形成每一个研究对象自己的,具有特征性的个体模式。这一形成一般剖图的方法体现了此前“量化”的主题的“质”性。

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研究对象针对6个主题的应答可以归为4类,即4组剖图。各组被试对各类特征的应答倾向性表3所示。

表3被试对优秀教师的特征应答的聚类分析结果

注:表格内的数字为该类被试对某一主题作出应答的可能性

在这五个步骤里,第一阶段主要是采用“质”的分析的方法,将经过访谈得到的质性的资料进行现象学的分析与处理,并且形成主题,第二阶段将每一个主题处理成一个二分变量是“质”与“量”的方法进行整合的关键性的一个步骤,在这个过程中,质性的资料就成功地完成了其数字化的转变,进入具备了定量的分析的基础。第三步与第四步是利用转换成数字的数据行进定量的分析。第五步通过聚类分析的方式来描述每一个个体的反应模式,恰恰体现了量化主题的“质”性。通过这五个连续的对数据分析的阶段,即得到了质性的主题,这些主题是不带任何假设进入到研究现场所获得的,体现了质的研究的“假设生成,hypothesis-generating”的特点,能够得到研究对象自己对此问题的全面的看法,而不是对调查项目的反应,同时,通过阶段五的分析,可以得出每一个研究对象独特的反应特征模式,可以对每一个个体进行更深入、细致的考察,体现前面所提及的质的研究的优势;我们同时还可以得到定量分析的结果,这些定量分析的结果具有一般性和群体性,适宜于同类比较和推广,体现定量的研究的优势。这样,“质”与“量”的研究方法实现了优劣互补,实现了较为理想的整合。

5小结

心理学研究方法中“质”与“量”的分歧由来已久。虽然“质”与“量”的研究方法各有其优势,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弱点。如果将质与量的方法进行整合,使之进行优势互补,并且更大可能地揭示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是我们所面临的课题。要对质的研究方法与量的研究方法进行整合,首先必须“去范式”,将研究的重点聚焦于研究问题,而非范式;其次必须将质性的资料与定量的资料放在同一个层面上进行比较。目前国外已有的一些研究结果表明,质与量的研究方法可以进行有效地整合[17,23]。Christina等人认为[24],将“质”与“量”的方法进行整合,将会增加对所要研究的问题的不同的理解的视角,方法与方法之间没有好坏之分,与此同时,质的研究方法和量的研究方法一起使用,将使数据分析更加深入,并为数据分析带来更广泛的前景。

参考文献

1RabinowitzVC,SechzerJa.Feministperspectivesonresearchmethods.in:DenmarkFL,paludimaed.psychologyofwomen:ahandbookofissuesandtheories.westport,Ct:Greenwoodpress,1993.23~66

2BergBL.QualitativeResearchmethodsfortheSocialSciences.needhamHeights,mass.:allynandBacon,1995.3

3陈向明.质的研究:一种非常适合教育领域的研究方法――访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中国教育报,2002-5-16:8

4auerbachCF,Silverstein,LouiseB.QualitativeData:anintroductiontoCodingandanalysis.in:QualitativeStudiesinpsychology.newYork:newYorkUniversitypress,2003.3

5DenzinnK,LincolnYS.HandbookofQualitativeResearch.Ca:Sagepublications,1994.2

6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11

7millJS.asystemoflogic.BookVi.onthelogicofthemoralsciences.in:weinerpped.ReadingsinthephilosophyofScience.newYork:Scribner’s,1953.255~281

8RennieDL,watsonKD,monteiroam.theriseofqualitativeresearchinpsychology.Canadianpsychology,2002,43:179~189

9JosephGp.integratingqualitativeresearchrequirementsintoprofessionalpsychologytrainingprogramsinnorthamerica:rationaleandcurriculummodel.QualitativeResearchinpsychology,2005,(2):97~116

10millerCL,DrussBG,RohrbaughRm.Usingqualitativemethodstodistilltheactiveingredientsofamultifacetedintervention.psychiatryService,2003,54:568~571

11mcewanmJ,Colinae,Juliemetcalfeet.al.Qualityoflifeandpsychosocialdevelopmentinadolescentswithepilepsy:aqualitativeinvestigationusingfocusgroupmethods.Seizure,2004,13:15~31

12Janineao.UsingnarrativeresearchtounderstandthequalityoflifeofolderwomenwithBreastCancer.oncologynursingForum,2004,31(6):1153~1159

13赫根汉.人格心理学导论.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6.12~13

1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471

15CapaldieJ,Robertwp.istheworldviewofqualitativeinquiryaproperguideforpsychologicalresearch?theamericanJournalofpsychology,2005,118(2):251~270

16HarréR.Stakingourclaimforqualitativepsychologyasscience.QualitativeResearchinpsychology,2004,(1):3~14

17GrayYH,Densteni.integratingquantitativeandqualitativeanalysisusinglatentandmanifestvariables.Quality&Quantity,1998,32:419~431

18onwuegbuzieaJ,teddlieC.aframeworkforanalyzingdatainmixedmethodsResearch.in:tashakkoria,teddlieCed.HandbookofmixedmethodsinSocialandBehavioralResearch.thousandoaks,Ca:Sagepublications,2002.351~383

19onwuegbuzieaJ.effectSizesinQualitativeResearch:aprolegomenon.Quality&Quantity,2003,37:393~409

20秦金亮,郭秀艳.论心理学中两种范式整合的趋向.心理科学,2003,26(1):20~23

21赵俊峰,李志凯.论心理学中量与质的研究.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6(2):19~21

22wilkinson,apa.taskForceonStatisticalinference,1999.599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篇3

【关键词】高中物理核心概念学习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5-0127-01

一高中物理核心概念学习的重要性

1.能完善高中生的知识结构

高中物理的核心概念是高中物理知识的高度概括与抽象总结。在初中的物理知识中,往往是对实验现象的认识和对知识的表象认识。在进入高中物理的学习阶段后,学生需要更多地摆脱表象认识,试着从原理的角度来认识和解决问题。对高中物理核心概念的学习,能丰富和完善高中生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加强各个知识点的联系,强化学习效果

我们知道,高中物理有力学、电学等核心知识点。在传统的学习中,不注重对核心概念的学习,往往造成学生各个知识点的学习是割裂的,没有一定的内在逻辑。通过对核心概念的学习,学生能把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体验来迁移到另一个知识点上,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使学生在已有的理解的基础上支持后来的学习。

二高中物理核心概念学习方法探讨

1.核心概念的简介与梳理

“运动”是力学的重要概念。在这一节中,有两个重要的知识点,首先是位移这一概念和初中时学的不是同一个概念,这是第一个要注意的点。第二个重要的点是加速度概念的引入。“机械能守恒”主要在于介绍动能、势能及其之间的转化。通过机械能守恒,我们可以引入到“动量守恒”。这也就是文中提到过的,让学生通过对核心概念的学习,可以把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因为这些知识点本身就不是割裂的,而是有着自身的内在逻辑关系。

在电学的一系列概念中,有四个是比较核心的概念,分别是静电场、恒定电流、电磁波、磁场,因为这四个概念是贯穿在其他概念中的,如果能深入理解这四个核心概念,才能为其他概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分子动理论”这一章节中,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热力学定律”还是物体的三大形态之间的转化,都与“分子动理论”有着内在联系,因而我们把“分子动理论”作为这一章节的核心概念来学习,通过这一概念的深入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物体的形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等神奇的自然现象。在光学的学习中,我们把“几何光学初步”和“物理光学初步”作为两个核心概念来学习。因为不管是光的折射,还是光的偏振和光的色散都和这两个概念有关。

其他的核心概念还有原子的结构、原子的变化、波粒二象性和相对论这几个概念。这些核心在它们所属的章节中,都是核心概念,此处不再赘述。

2.核心概述的学习方法探讨

在总结的11个核心概念中,在五大领域的分布如下:力学2个、电学2个、热学2个、光学2个、近代物理3个。接下来,我们主要谈谈这些核心概念的学习问题。

第一,以“能量守恒”的学习为例。在“能量守恒”这一概念的学习中,学生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衔接。我们知道,在小学和初中,我们对“能量”这一概念有所认识。小学生对能量的理解是肤浅的,如电能发光、热能传递,这种表象化的理解是我们在小学阶段对“能量”的主要理解。在初中阶段,我们对“能量”的理解有所深化,但是在初中阶段并没有引入“分子动能”这一概念的理解,所以也不能真正理解能量。

进入高中阶段后,对能量的理解,要更多的和能量的定量、守恒这些性质联系起来,自觉地对能量守恒这一概念进行前后衔接的深入理解。此外,教师可以介绍原子能与其他能量的转化、核能产生的具体机制及其转化,电势能与其他能量的转化、定量掌握各种机械能之间的转化和机械能守恒等能量守恒的形式,帮助学生对“能量守恒”这一概念深入理解。

第二,教师对学生概念性的引导。通过上文我们以“能量守恒”这一核心概念的学习为例,我们发现,在核心概念的学习中,教师起着很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概念性的引导方面,体现在知识扩展的引入方面。老师们不用担心过多概念的引入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因为知识有着系统性的特点,单一概念的学习反而会引起学习效果不佳,而旁及概念的引入,多概念会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理解高中物理中的核心概念。

第三,学生自觉地衔接前后对概念的理解。通过我们对“能量守恒”这一核心概念具体学习方法的介绍,我们发现,学生自觉地衔接小学和初中对某一概念的理解,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强化对现阶段的物理知识的理解。

三结束语

通过对高中物理核心概念的界定,可以发现,这些核心概念贯彻了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在对这些核心概念的学习方面,一方面老师要做到概念性的引导和拓展,同时,学生更要在对核心概念的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常言道:教学相长,通过核心概念的教学,教师本身也在不断地丰富自己对高中物理核心概念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范增.我国高中物理核心概念及其学习进阶研究[D].西南大学,2013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篇4

十九世纪自然科学涌现了大量发现,无论是韦伯和费希纳关于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发现,还是赫尔姆霍茨关于青蛙神经传导速度的发现[1],都促进了心理学研究从思辨转向实证的进程。1879年,冯特建立的心理学实验室成为现代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拉开了心理学科学研究的序幕。从学科性质看,心理学是一门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的交叉学科。从近三十年的发展及趋势看,无论是探讨心理本质的理论研究,还是强调社会现实需要的应用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越来越向自然科学靠近:借助一定的仪器或工具,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实证研究,并收集研究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来验证研究假设,获得对人类心理活动的认识。方法论问题是任何学科研究的重要问题,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熟练运用相关的统计技术、实验技术实现研究目标,是国内外心理学专业学生培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心理学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的能力特点。在2012年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2],心理学专业的核心知识领域有11项,其中与研究方法有关的包括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及其常用软件、心理测量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等,占三分之一强。这种重视充分说明了掌握专业研究方法与技术,在心理学科的专业能力及培养中所占的地位。但是,虽然这些方法类课程是心理学科的重要基础课程,但是由于其学习难度比较大,尤其是对于那些高中学习文科的学生来说,心理上的惧怕及学不好的自我暗示极大地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效果。因此,如何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效率,是心理学科本科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1当前心理学方法类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对方法类课程往往存在一种矛盾的心理:认识上高度认可研究方法类课程都是非常重要的课程,都应当学好;行为上又因为感到高难度而惧怕和逃避。这在任何类型的心理学院、系、专业中都普遍存在,其原因除了受课程本身的内容与性质的限制外,也与当前方法类课程在教学时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关。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之间存在断裂

国内心理学专业发展的早期,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等方法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理论介绍为主,随着教学条件的提升及专业发展的需要,现在普遍增设了诸如SpSS统计软件的应用、实验设计与编程、认知神经技术的应用等课程,但在教学安排上理论课程与这些应用课程之间并没有有机结合在一起,导致教学效果不好。

1.2技能性课程与实际研究之间存在断裂

方法类课程如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及其技能性课程往往都开设在前两个学年,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时,心理学的专业素养还比较低,接触的专业研究比较少,大部分学生对方法的理解与应用往往局限在教材提供的例题上,颇有隔靴搔痒之嫌。学生即使掌握了方法的应用条件与特点,掌握了工具与仪器的基本操作,但遇到具体的研究时,仍然不知道如何实现。

1.3技能应用类课程缺乏合适的教材

目前有关统计软件、实验软件应用的教材或书籍,在内容上更多偏向于介绍工具的菜单应用,强调的是操作指导[3],缺少与完整的心理学研究相对应的方法介绍,如实验研究如何统计分析、调查研究如何统计分析等,导致学生在面对自己的研究时,无从下手。不利于培养学生利用工具实现个人研究的能力,因此特别需要具有针对性的应用类教材。

2心理学研究方法类课程的优化改革

结合当前心理学专业本科教育的现状,上述心理学科方法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师资力量配置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方面的原因,若要改善和提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建设教学团队,加强教学研究

优秀的教学团队是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学发展,提升教学水平的基本前提[4-5]。心理学研究方法类课程,在内容上有着明显的递进性关系,比如在学习实验心理学之前需要掌握心理统计的相关知识,才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但这些课程之间又是相互渗透的关系,在学习心理统计的时候,如果对心理学的实验设计、各类研究不了解的话,则统计的学习就变得形而上。其实这也是方法课程学习让学生感到难且枯燥的原因,也是造成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割裂的原因。因此,将教授方法课程的教师组建成为一个教学团队,开展教学讨论与研究,处理好不同课程之间的逻辑顺序与相互渗透,在讲授内容、讲解深度、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等方面,对各课程教学进行明确的界定,避免不同课程重复讲授的浪费或出现知识点缺漏,全面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2.2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

心理学方法类课程一般由理论课程和实操课程构成,如实验心理学与实验课、实验设计与编程、心理统计与SpSS应用、心理测量与问卷编制与应用等都构成一个个相对完整的知识链条。这些实操课程的开设是随着心理学科的发展而慢慢开出的,每一门课程的开出都使学生的知识获得由自学式的零散、模糊、杂乱,变得系统、清晰、准确而高效率,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在总学分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统筹理论课程与实操课程,根据学生培养与发展的需要以及师资力量条件,多开设高水平实用性的实操课程,才能将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落到实处。

在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内容整合中,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

(1)理论与实操的平衡。由于实操课程可以快速地让学生掌握研究工具、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能力,在课程设置时易出现“重实操、轻理论”的现象,认为理论课学不学没关系,掌握了研究工具的使用就可以了。但实际上,理论是应用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不以理论为指导,工具的应用就会出现问题。例如在统计学习中过于强调SpSS统计软件的掌握,忽视统计思想的指导作用,就会出现用错统计方法、无法解释结果、甚至提取错误的统计结果的现象。

(2)理论与实操的联系。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操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往往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因此同一范畴的理论与实操课程在内容上往往有重复的地方,如果不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就会使教学出现冗余或缺漏。例如,实验心理学学习中,理论课布置了实验设计的作业,而实验操作、实验设计课也布置了类似的作业。如果把这些科目的作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完成从理论构想、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到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的全过程,实实在在地将作业变成一个有价值和意义的研究,既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也可以让学生体验研究的成就感。实践中已经有学生将实验课、测量课的作业进一步优化,成为自己毕业论文的内容,并公开发表[6]。

2.3改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任何学科开设方法类课程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从事专业研究的能力。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操课程,如果不以此根本目的为指导,都会沦为“为了教而教”,不是枯燥的理论说教就是枯燥的技术操作,让学生无法领会课程学习的意义与价值,也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专业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包括了文献阅读、问题分析(提出假设)、研究设计、工具选择(实验编程)、数据收集、统计分析、撰写文章等一系列技术模块,这些内容渗透于所有方法类课程的学习中,如果教师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寓理论于应用,则可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1)将文献阅读与问题分析融合于理论课程的学习中。在理论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主题论文阅读,在专业研究论文中找到理论学习内容的应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专业研究思路与流程,另一方面也深化了对理论的理解,促进思考。笔者在《心理统计》的授课过程中就尝试了这种办法。经过两届学生、每届2-3轮阅读的试验,发现通过论文阅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心理学专业研究的认识,深化了对心理统计专业地位的认可,一些学生由此找到了自己的研究兴趣与方向,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去。

(2)采用基于问题的教学,将专业研究融合于技能课程的学习中。无论是统计软件的学习,还是实验编程与实验仪器的使用,教学过程中在介绍完最基本的操作之后,以完成研究任务为载体,让学生进行“基于问题的学习”[7],掌握工具与仪器的使用。例如,SpSS教学可以从一个具体研究的数据分析为线索来介绍软件功能;实验编程软件的学习以完成不同的实验设计为目的进行教学和学习,尤其是让学生把当前的学习与其他理论或实操课程中的研究结合在一起,不是去完成教材上的例题,而是去完成自己的研究课题,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篇5

关键词:产学研实验教学中心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a)-0170-02

民办高校实验教学中心是民办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加强统筹建设和科学管理,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使用率,是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新形势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本保障。

近年来在教育部的大力倡导和社会企业热心支持下,许多民办高校开始实行实践教学改革,加大投资力度,建设比较完善的实验室硬件和软件设施,初步形成了实验教学与服务社会、与勤工助学、与专业学习、与择业就业、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良好局面。高校实验教学中心由实践教学功能转化为生产、教学、科研为一体综合机构,实验教学中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得到了快速发展,不仅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是学校提升为地方经济发展建设服务能力的关键。但是实践教学目前依然是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很多民办高校从文件和精神上加大实践教学,但是具体怎样能加强实践教学的措施和方法还不是很多,所以加强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已经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1民办高校实验教学中心管理现状

高校实验教学中心的结构不断地向精细化、多元化发展,这一方面促进了高校实践教学、科研水平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使高校实验教学中心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在民办高等教育教学实践改革深入开展的过程中,发现当前实验教学中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制定出适用有效的实验教学中心管理办法是实验室中心管理需探讨的主要内容。

目前民办高校实验教学中心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1管理机制不健全

管理工作职能过于分散,产学研没能实现一体化管理,不能有效的整合资源,实践教学资源利用率低,并且管理机制不健全,没有出台具体的管理文件。

1.2实践教学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

因为民办高校办学资金有限,导致实验教学中心建设规划不明确、有些实验室硬件资源闲置率高,而有些教学科研的需要的配套软硬件设施却跟不上实际需要。

1.3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实验教学中心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实验教学中心专职师资力量的建设严重滞后于科研、教学管理上的要求。在民办高校校中,实验室教师往往被统称为实验员,无论是工资待遇、职称评定、评选优秀教师等各个方面都和理论教师区别对待,却忽视其在人才培养中和实验室教学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以往的办学思路、教育理念和现行的制度影响了实验教学中心师资队伍的建设,造成了有管理创新能的教师不愿意加入实验教学中心师资队伍中来。

1.4产学研各自为政,没有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管理

现在民办高校实验室产学研的管理大都是比较分散的,因为产、学、研三个方面都是自成体系的,一般也都是由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创建和管理的,这样就导致产学研各自为政,不能很好的相互借鉴和有效的利用资源,没有实现一体化管理。

2民办高校实验教学中心管理研究具体措施

民办高校应根据自身学科发展的现状和办学特色,充分考虑现有教师、实验室资源、学科分布及未来学科、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发现当前实验教学中心管理与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的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统筹规划好实验教学中心实践教学管理和充分利用实验教学中心的教学资源,积极加强产学研一体化管理体制,制订实验教学中心教学管理制度,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中心产学研管理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为了更好的加强民办高等学校实验教学中心的服务职能,加强各个实验室的资源共享,提高民办高校实验室建设管理水平提出以下方法措施。

2.1将实验中心管理目标进行分解

实验教学中心的包括人员、设备、成果、资金等的管理,并对其中关键的实践教学体系、科研体系、生产体系、保障体系逐一分析,制定管理方案,统筹规划好实验中心实践教学,管理和充分利用实验中心的实践教学设备。例如人员的管理,根据现有实验中心的教师和实验室情况,进行分配,每个教师负责具体的几个实验室,包括设备的维护、实验室卫生、实验课前准备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做到有专人负责。另外民办高校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及专业发展和实践教学需要,科学设置实验室,合理配置相应岗位和人员。加强实验室主任及实践教学人员的聘任工作,通过政策导向,如实验教师享有专任教师待遇,参照教师系列评审专业技术职称,按相应教师系列考核。实验教师主要承担实践教学工作,具备承担理论课程教学能力的教师,可适当承担理论课程的讲授。吸引一批双师型、高水平的教师和实验技术骨干到实验室工作,促进实验教学队伍管理素质的提高。以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为重点,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2.2完善实验教学中心管理制度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篇6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爱情观引导方法

“90后”在青春期特有的好奇心强、盲从心理以及攀比欲望强烈等特点对其恋爱行为和恋爱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恋爱的懵懂和感情上的困惑让缺乏正确爱情观的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感到困扰。如何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心理找出问题所在,如何进行正确的爱情观念引导以及应采取怎样的引导方法等问题都迫在眉睫。

一、当代艺术类大学生的爱情观

(一)当代艺术类大学生的恋爱特点分析

大学生的恋爱特点大致可从以下方面分析:

1.盲从恋爱心理与择偶的理想化

大学恋爱已经越来越普遍,甚至在大学期间没有恋爱经历的同学会受到其他同龄人的调侃和嘲讽,很多大学生的恋爱的动机越发凸显了盲从之风。很多大学生认为“单身”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情,而“非单身”显得很有面子,甚至不少“90后”表示大学恋爱只是一种过程的完成,而不是“因爱而爱”。并且由于社会的恋爱风气影响,大学生对的爱情观越发显得现实。其中,大部分艺术类的大学生对恋爱对象家庭背景和个人形象的标准和要求都逐渐趋向于理想化。艺术类大学生对恋爱对象的经济实力和形象气质较高,恋爱心理趋向于完美主义,而随着对方缺点的逐渐暴露,他们便会有失望之感。

2.矛盾的恋爱心理与较差承受力

90后的艺术类大学生个性较为张扬,对于新鲜的事物都有着好奇的心理,他们在思想上欠缺深思熟虑,在行为上容易冲动。在爱情的诱惑面前,他们渴望体会恋爱中的美好和激情。而在追求刺激的同时,却对恋爱中对于这份感情能否长久,是否现实的问题过于纠结,恋爱心理十分矛盾。并且很多大学生无法面对失恋的痛苦,难以走出失恋阴影,在分手后对之前的恋爱对象进行苦苦纠缠的现象也有不少。当爱情的美好变成泡沫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脆弱,容易陷入感情的困境而误入歧途。

(二)影响当代大学生爱情观的常见因素

《非诚勿扰》等电视相亲节目的兴起,对当代艺术类大学生的爱情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其一,这类相亲节目对大学生造成了不正确的引导,拜金主义和梦幻主义与传统的爱情价值观念相冲突。其二,节目中类似于“心动环节”和“以貌取人”等内容对大学生的审美观念产生了负面影响。其三,闪电式的恋爱现象以及离婚率的逐年增涨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婚姻的认知,让大学生对传统婚姻观念产生疑问。另外,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爱情观也产生了明显的冲击。由于网络和传媒的发展,各类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生活中不同的爱情价值观念和恋爱行为对大学生的恋爱心理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另外,我国在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中一直以学习为主,而艺术类的学生更是偏向于对其艺术天赋的培养,忽略了在爱情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

二、对艺术类大学生爱情观引导方法的思考

(一)找出当代艺术类大学生爱情观存在的问题

根据上文对当代艺术类大学生恋爱特点分析,当代艺术类大学生在爱情观大致存在一下三个较为明显的问题:(1)恋爱动机多元化,恋爱过程简单化。思想不成熟的学生们抱着各种各样的心态恋爱,闪电式恋爱非常之多,而QQ和微信等网络交友平台都成为了追求对象的方式之一。(2)恋爱存在明显的波动性。由于男女双方的个人条件不同,一些在恋爱中出现的自卑心理以及感情上的困惑求助无门等因素,都会对一个人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造成明显的影响。(3)对爱情抱有太多幻想。对爱情的完美主义以及对童话故事中美好的爱情有着过分憧憬,而现实中和理想形成落差,让爱情出现裂纹。

(二)在和谐校园环境中体会爱情本质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与恋爱问题讲座

很多大学生恋爱的真正原因是处于大学生活的孤独感、寂寞感和空虚感,这也是导致大学生盲目追求爱情的重要原因之一。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以及举办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是培养良好的校园环境风气以及帮助学生排除寂寞空虚感的有效手段。大学年龄阶段的人已经具备了对爱情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所以作为老师,在正视大学生恋爱现象的同时,不能对学生不正确的恋爱行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其中,开展大学生恋爱行为讲座也是一个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引导的不错的方法。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与培养爱的能力与道德责任感

很多大学生一旦陷入爱情便开始沉沦,而迷失自我,因此,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正确对待爱情尤为重要。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过程中应该学会找准爱情的位置,不要误把友情当爱情,并且功利化地和片面地对待爱情。同时要处理好爱情与学习、亲情、前途和理想之间的关系。大学的恋爱中应以彼此共同的理想、追求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为前提,以学业为重爱情为辅,做到对爱情严肃认真、忠贞专一。当代艺术类大学生在恋爱中的主动性很强,经常无法在爱情中真正做到尊重、包容和理解。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对恋爱中健康心态的保持和正确爱情价值观的树立十分重要,恋爱的过程应该体现出一个人良好的道德素质修养。因此,在培养他们爱人的能力和学会怎样表达爱,学会如何为对方着想的同时,也需要他们懂得爱是一种责任。

三、总结

生活的压力和各种社会现状让当代人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社会舆论导向和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爱情观的负面影响,也间接导致了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和恋爱行为与传统的爱情价值观大相径庭。除了学校和老师对大学生的恋爱行为和恋爱心理作出正确的引导,社会的舆论环境以及新闻媒体的导向也应该担起应有的教育职能和责任。

参考文献:

[1]倪秀娟.当代大学生恋爱现状探析及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5.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篇7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特点;针对性体育教学;教学方法

在小学教育中,体育课程的开展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由于长期素质教育的影响下,一些老师和学生家长对体育课程没有正确的认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的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漏洞。在下文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按照小学生心理成长特点,提出可行性的措施,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

一、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开展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在小学教育中,体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开展体育教学活动,能够增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能够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1)在小学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小学体育教育活动,完善教学质量,让小学生对体育有全新的认知,进而提升他们的体育竞技水平;(2)老师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制定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兴趣;(3)有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让其受益终身。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开展一系列的体育教学活动,能够引发小学生学习的动力、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热情,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

二、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心理特点

1.绝对信住和依赖教师

从儿童心理的发展历程来看,每个阶段都是以主导活动的形式作为标志。儿童进入小学阶段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有计划的系统学习活动,可以说,儿童把对家长的依靠转变为对老师的依靠。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对老师有种特殊的依赖性,将老师看做是自己最信赖的人,老师在小学生的心理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会根据老师的指示、老师的要求做一系列的活动,小学体育老师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展开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小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喜爱。

2.直接动机起主导作用

小学生之所以喜欢体育活动是因为兴趣和好玩,同时,能够进行一系列的尝试。在小学生的心里,只有感兴趣和好玩的事情,才愿意去尝试,表现出乐此不疲、全身心的投入、不计输赢,享乐其中。但是对于不感兴趣和认为不好玩的事情,就表现出懈怠,不愿意参加的情绪。

三、针对性体育教学方法研究

1.依据教材创设教学情境

体育老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可以围绕学习重点设置一些教学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借助教学设备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融入其中,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任务和小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设置小学生喜爱的教学情境,调动小学生的热情,这种方式将教材和实践进行很好的融合,使体育教学活动变得更加有趣。例如:老师为了激发小学生跑步的热情,可以将小红帽的故事添加到教学内容中,设置一个贴近生活的故事情境,让他们身临其境,让小女孩扮演小红帽,让小男孩扮演大灰狼,进行赛跑。设置这样的故事情境,能够激发小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喜爱之情。

2.给学生留有自由时间

在体育教学的课堂上,如果老师单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停地讲解各种理论知识,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难实现教学的目的。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课堂上,老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留出自由空间,让他们自由发挥。给小学生留出学习空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在教学内容上,为学生留出空间。比如:在短跑课堂上,老师教会学生基本动作后,可以让学生自行表演,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2)课堂上老师教授的时间不要太长,给学生留出自由活动的时间,让学生做自己喜欢的活动,享受体育教学的乐趣。譬如:老师为了引导学生练习弹跳力,可以让小学生回家帮妈妈摘衣服,利用一定的弹跳,够到比自己高的衣服。在课堂上,老师也会教授一些练习弹跳的方法。

3.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小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竞争心理和求知欲望,喜欢研究刺激的游戏。因此,老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可以设置一些比赛活动,让他们透过比赛找到成功的喜悦。譬如:在学习篮球运动的时候,老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进行对抗比赛,让他们感受体育活动的竞争性。他们在比赛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这项运动的技巧,同时,也让他们找到了成功的滋味。在对抗比赛结束后,老师可以给予获胜的队伍一定的夸奖,同时,也要给予失败的队伍一定的鼓励,还要在适当的时候,让失败的学生找到成功的感觉,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发展,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约束,根据小学生成长过程的心理变化,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优化体育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篇8

李志斌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清源镇第二小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二五”2013规划重点课题《家校互联合作,提高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

法的有效性研究——以甘肃省渭源县清源镇第二小学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13]GHBZ021;本文作者是课题负责人。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特别是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心理学

家和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实验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融合,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

育的必要补充,只有家校互联合作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理健康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家校互联合作;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途径与方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分析和理健康教育实施现状及

存在的问题。“现在,许多孩子都有心理问题,自私、叛逆、厌

学、辍学,乃至上网成瘾、早熟、自杀等等。”如今孩子们的心

理健康出现了问题的几率不断上升。

小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学习的路上跨出充满希望的一步、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为他们将来的工作、生活奠定扎实的

基础。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立足于

学生未来的成长,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发展的,可就我来看,

虽然学校已有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但实施时,普及性

不够、意识不强、方法不佳。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据资料显示,10%以上的小学生存在学习焦虑,比较突出的

是缺乏学习自信,厌学和学习困难。大约有10%的小学生存在明

显的情绪问题,人际交往方面的突出问题是自我中心、不遵守集

体规则,自主性行为习惯强烈。

二、家校互联合作共同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策略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之外最重要

的辅助部分,才能提高教育质量,家校互联合作就是最有效的教

育手段。学生除在学校时间最长之外,家庭依然是生活活动的主

要场所。最为家庭教育的直接责任人父母等直系亲属对他们健康

心理培养至关重要。鉴于此,家庭教育不仅不能懈怠更应成为学

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积极

协作,相互支持,形成教育合力,使学生更加优秀,协调可持续

发展。也就是说,没有家庭教育支持和融合的学校教育,不可能

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健康人才来。

三、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养、教失调。一些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孩子

的物质生活、衣食住行自已责无旁贷。只要能满足了孩子的一切

物质需求,就算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把孩子送进了学堂,就是履

行了自己的全部教育义务。把教育的任务全部推给学校;要么是

对孩子的事情不热心,只顾忙自己的事。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爱理

不理,不和孩子谈论问题,对孩子的学习不督不促,更谈不上帮

助。只有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酿成大错时,才没头没脑地加

以训斥,而平时只要看孩子表面没事,就撒手不管。

(二)教不得法。教不得法有四种表现类型:一是过份溺爱。

这种类型的家长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宝贝心肝,宠孩子为小皇帝,

小太阳、小霸王,明知孩子犯了错误,也不批评教育。二是过高

期望。这种类型的家长对孩子的生活学习不是从实际出发,不能

客观地顾及孩子智力的差异,基础的好坏,而单纯以考试分数来

确定孩子的优劣。对孩子的要求是每次考试都得100分,而不能

低于95分。事实上,有时学生的成绩80分就可能在班里是头名,

但这还要受到家长的责骂甚至殴打。三是激励过度。即家长一味

的给孩子许愿,以一定的物质奖励为诱饵。孩子本该自己干的事

情或力所能及的家务,经家长的错误诱导,便渗入利益关系,成

了等价交换,每事必先讲条件而后做。做道题,写页字都要伸手

要钱,考试得60分也要缠着买东西,导致孩子心理扭曲,斤斤

计较个人得失,一大批不良的心理行为随之而来,家长的良苦用

心与收获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四是过多干涉。即家长不了解孩子

的年龄心理特征,处处以自己的成人标准或孩子的同龄人标准要

求他们。在对待孩子发展上,不是因材施教,细心教导,而是咄

咄逼人呵斥打骂,使孩子心理经常处于紧张无助状态,自信的心

灵在无尽的打击下受到创伤,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大大降低,

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甚至产生严重后果。

四、家校互联合作教育模式中实施的措施

家校互联合作教育模式要求学校在与家庭联系和指导中,必

须坚持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尊重家长,要站在帮助孩子成长的角

度平等地对待家长,不论孩子是优秀的还是后进的,在家校互访

中,教师首先应该树立尊重平等互助的合作理念。即使学生有缺

点错误、家长有责任,但毕竟不是家长自身的问题。只有尊重家

长,以平等合作的态度对待家长,同家长共同商量,才能采取有

效的措施和方法教育好学生。二是指导家长原则,许多家长凭自

己的主观愿望和一般经验来教育孩子,缺乏教育科学的理论指

导,不了解孩子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难以做到

科学育人。要利用适当的形式如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向家长介

绍家庭教育的内容、原则和方法,介绍家庭教育的成功做法和先

进经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在指导的过程中,注意一切从

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统一的学校要求同个体家庭教

育的可能性可行性结合起来,把群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

从而使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和家庭教育的补充作用真正地发挥

出来,有效充分地发挥出来。

总之,家校合作教育模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人类社

会的进步发展,教育领域正在发生深刻而广泛的变化。家庭教育

在学校中的作用已引起全世界范围的关注。家庭和学校的合作成

为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研究课题。成功的合作,需要学

校和家庭的沟通,而沟通能否取决于沟通中合理的内容和有效的

形式。学校和家庭之间只有选择合理的内容和有效的形式进行沟

通,才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统一认识。减少观念上的分歧,促进合

作关系的建立,实现合作目标。”

参考文献:

[1]孟子.《仁者爱人》.

[2]班华编.心育论.安徽教育出版社,9-10页,10-14页,1994.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篇9

摘要:法律心理学是一门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整合学科,本文从法律心理学的概念、研究意义、研究对象范围、研究方法、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方面,对法律心理学的理论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我国法律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当前我国法律心理学研究不足方面及研究的方向,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法律心理学;法律心理;司法心理学

我国对法律心理学的研究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的法律心理学工作者以自然科学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犯罪成因问题,将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相结合,以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为突破,建构了我国法律心理学科的雏形。虽然当代我国法律心理学研究取得了众多成果,但我国法律心理学仍被界定为介于法学与心理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其学科价值均未得到充分的挖掘。本文拟对近年来我国法律心理学的研究进行梳理,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一、法律心理学概念与意义

法律心理学是研究与法律有关的各种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也称法制心理学。它是介于法学和心理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研究人们在实施与法律有关的活动时心理上所表现出的特点与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科学。研究人们在司法活动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法律心理根据不同的方面,又可分为犯罪心理学、侦察心理学、审判心理学等。犯罪心理学研究犯罪的动机及其对犯罪的教育改造等问题。侦察心理学研究在侦破案件过程中所应依循的心理规律。审判心理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分析犯人供词及证人证词的可靠程度。法律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是司法鉴定心理学,这是运用临床精神病学专业知识,对被怀疑有精神障碍的被告或其他诉讼当事人进行心理鉴定,为确定其法律责任提供科学依据。法律心理学还包括警察心理学,包括警察的选拔,警察的培训,心理援助等内容。

通过法律心理学的运用和研究,一方面从理论意义而言,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另一方面从实践意义而言,作为边缘法学的一个分支,它有助于国家法律制度的建设、改革与完善,在现行法律执行过程中,它有助于提高司法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在对犯罪的改造工作中,它有助于提高改造犯罪的效益。笔者认为,法律心理学的研究完善了与法律有关的各种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应用社会心理学理论。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经济转型期,法律心理学的研究正在进一步深化中,研究法律心理学有助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学体系。心理学家们也正在致力于为国家和人民作出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贡献。

二、法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研究对象决定了学科的价值与独立性,依据科学性要求,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必须具备变量的基本特征。目前我国法律心理学界,对学科研究对象仍然缺少共识,而是存在三种假设:假设一,法律心理学以法律现象中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在广义层面,该假设不存在问题,属于心理学介入任何学科都可使用的基础性判断,但明显外延宽泛,不具有针对性。假设二,研究立法、执法、守法与违法中的各种心理现象。此判断虽然明确了研究对象的基本范围,但没有指出研究对象的具体状态,只是以分支学科替代学科研究对象,而且对心理现象一词的使用无法体现研究对象的可操作性。假设三,研究某类主体在立法、执法、守法与违法中的各种心理现象。该判断虽然指出了研究主体和主体行为的范围但并未明确那一种心理现象属于法律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法律心理学是运用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研究犯罪现象、法律社会化与立法、执法过程中的心理因素的学说,它隶属于社会心理学的研宠范畴。法律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起初只限于对法庭证据、审讯技术以受案件侦查等几个方面。近年来.由于社会实践的需要和心理科学的进步.法律心理学研究的范围迅速扩大.目前大致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法律的制定与社会化过程的心理依据;犯罪主体的心理分析;审判过程中影响对被告作出正确判断的心理因素;影响证人证据准确性的心理因素;预防犯罪与改造罪犯的心理因素。

三、法律心理学研究方法

法律心理学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既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又具有社会科学的雇性。因此,研究法律心理学,要求既有严格的科学态度,又有鲜明的人格特性。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篇10

【关键词】西方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借鉴与完善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西方学者就针对传统心理学存在的诸多矛盾、冲突及弊端展开深入研究,在长期的分裂、反思与整合过程中,不同的理论流派和思想观点相互斗争与融合,当代西方心理学获得突飞猛进发展,逐渐形成了大心理观。当代西方心理学研究成果对我国管理心理学研究具有借鉴意义,也促使我国相关研究领域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完善。

一、概述当代西方心理学研究具有的借鉴意义

随着当代西方心理学研究的深入进行,出现了众多的心理学研究理论,如自我效能理论、自身心理学理论、联结主义理论、超个人心理学理论和新皮亚杰学派理论等,也实施诸多心理学专题研究,如后现代心理学思想、质的研究方法、认知智力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神经科学等。当代西方心理学研究对我国管理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有着借鉴意义,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

一是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取得离不开相关研究者的发展创新与开拓进取,西方心理学经历了一个分裂、整合、发展和创新的过程,构成了充满活力的、先进的心理学理论体系,也为我国管理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二是当下脑科学、脑生理机制、认知神经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大量有用的数据,也扩大了强化管理心理学研究的需求。

三是当代西方心理学研究建立在过往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有着本土化发展过程,是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的。

四是当代西方心理学的应用范围更广,对人们的日常学习、工作、生活有更为直接的影响,发挥的作用也日渐深远。

五是当代西方心理学研究置身于更为广阔的社会环境及历史文化氛围中,反对将实验室研究结果作为最终结论,反对采用唯实证研究方法,而是倡导采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思路。

二、探究我国管理心理学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当代西方心理学研究取得诸多新进展,这对我国管理心理学研究形成积极影响,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人们日益重视对西方心理学的引进与借鉴。现阶段,我国管理心理学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管理心理学与时俱进的步伐。现简要总结如下:

理论体系不够完善问题。我国心理学理和管理心理学理论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较多地吸收借鉴了西方相关理论知识,西方理论框架甚至占据着主导地位,甚至沿用传统心理学的理论观点,虽然时代有所发展,新教材不断涌现,但大多仅是在原有基础上做出补充与修改,仍然存在诸多有待成熟与完善之处,我国管理心理学理论体系仍然不够完善。

研究方法过于僵化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在管理心理学领域惯用实验法、测量法、问卷调研法、统计模型法等方法,对管理心理学发展曾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但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国内管理心理学研究存在研究方法过于僵化的问题,有时虽然有所探索,但往往是浅尝辄止。

理论实践研究中国化问题。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在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历史文化、民族心理和个体心理等诸多方面都有所差异,某些西方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理论并不适用于我国,如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既是如此。除此之外,受各自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同心理学家所具有的生活方式、时代精神、价值观、民族心理等诸多因素也有所不同,直接影响到心理学家的学术活动。

研究领域的强化拓展问题。我国管理心理学虽然历经多年的发展,仍在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管理内容与管理方法、管理研究与管理实践等方面存在西方相关领域研究的印记,而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当代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应用领域应有所拓展,需要进一步的革新和完善。

三、完善我国管理心理学研究的策略

针对上述我国管理心理学研究领域所存在的问题,可采取如下几项策略予以完善:

构建合理的管理心理学理论体系。我国管理心理学研究需立足我国国情,一是认清管理心理学是一门涉及到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交叉性、综合性、边缘性学科,准确把握管理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二是积极利用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行为科学等诸多相关理论知识,为学科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三是合理继承当代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并做到补充不足与纠正错误;四是研究活动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及社会特点,从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心理学理论体系。

采用多元化的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原有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因忽视了科学研究中人的地位及作用,易于使管理心理学研究陷入困境,为此,应采用多元化的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在贯彻质与量分析相结合原则的基础上,可运用社区研究、观察研究、谈话分析、新闻调查、历史研究、传记研究等形式多样的研究方法,强化研究方法对管理心理学发展的作用。

认真对待理论实践研究中国化问题。总体而言,我国管理心理学中国化过程大致经历了酝酿期、孕育期和整合期三个阶段,当前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管理心理学理论实践研究应该关注中国化问题,研究讲究针对性,立足于中国国情基础上,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展开细致的研究活动。

积极拓展管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当代西方心理学研究为我国管理心理学发展提供了借鉴和支撑,但大量研究实践表明,在社会发展新时期,人们对管理心理学的研究需要拓宽研究领域,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及新工具的引导,也需要在组织文化、激励措施、领导艺术等诸多方面予以完善。

参考文献:

[1]肖冬梅.心理激励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从管理心理学角度分析[J].商情,20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