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程概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18:08

高中数学课程概述篇1

本书共六章。第一章介绍了高宽课程早期数学教学法。作者开宗明义,指出“高宽课程不采用单独的数学课程(模式),而是将数学内容与高宽课程的其他组成部分整合在一起。”数学是对物质世界的逻辑抽象,数、量、形、时间、空间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都有其真实的存在,儿童天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探索世界。其中就包括对数学概念的探索。作为成人,高宽课程提出“我们的角色就是为儿童提供适宜的词汇和实践经验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增进他们的理解。”后面五章是对高宽课程模式的五大数学关键经验的介绍。每一章都提供了以下信息:1.时间;2.材料;3.开始;4.如何在活动中扩展儿童对数学概念的探索;5.其他可选材料/活动:6.孩子们的话;7.结束;8.延伸;9.关键经验;10.学前儿童观察记录量表(CoR)中的数学项目;11.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标准(nCtm)。

第二章是分类,介绍了高宽课程有关分类的七种关键经验:1.探索并描述事物的相同点、不同点和属性;2.区分并描述形状;3.分类与配对;4.以多种方式使用并描述事物;5.同时掌握一种以上特征:6.区分“部分”和整体;7.描述某事物不具备的特征或不属于哪种类别。本章还介绍了10个分类活动,围绕着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学会根据物体的大小、颜色、材质等外部特征分类,

第三章是排序。排序是指根据事物的不同点进行排列,或根据一个重复的序列或模式进行排列。高宽课程中排序的关键经验包括:1.比较属性(长/短。大/小);2.将若干事物按某种序列或模式依次排列,并能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大/更大/最大,红/蓝/红/蓝);3.经过摸索,将一组有序的物体与另一组有序的物体一一配对(小杯子和小茶托/中杯子和中茶托/大杯子和大茶托)。本章举了10个排序活动的案例,这些案例与艺术活动紧密联系,可以让幼儿在艺术创作中体验排序的内涵。

第四章数。数概念的获得伴随着其他数学概念。如分类、排序、一一对应等的产生。高宽课程中的数经验,包括:1.比较两组物品的数量,决定哪个“更多”,哪个“更少”或者“数量相同”:2.将两组物体一一对应地排列;3.点数物体。本章有10个活动案例,帮助幼儿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发展幼儿的数感,引导他们理解测量、分类、排列、空间方位、时间顺序等数学关键经验。

第五章空间。空间是幼儿对身边的物理世界的一种感受能力。高宽课程中的空间经验包括:1.填充和清空;2.组装和拆分;3.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排列(包裹、弯曲、拉伸、堆叠和围绕);4.从不同的空间视角观察人、位置和物体;5.体验和描述游戏场地,建筑物中和附近区域中的位置、方向和距离;6.解释绘画、图片和照片中的空间关系。本章提供了10个活动。展示教师如何提供各种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帮助幼儿通过各种游戏获得空间感。

高中数学课程概述篇2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文化;教学策略

高中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综合性等都较强的学科,高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感觉到压力大,甚至有的学生会丧失学习的信心,导致数学成绩和水平无法提升。而数学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感染他们的学习情绪以及培养他们良好的个人品质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善于将数学文化与章节教学内容相结合,以促使高中生在知其然的同时做到知其所以然,从而帮助他们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一、在概念、公式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

高中数学教材中包含了很多的概念、公式、定理等,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常常以死记硬背的形式对这些知识进行记忆,但是由于掌握不扎实和对知识不理解等现象的出现,导致学生在运用公式和概念时,经常出错,学习的效果较差。为此,在新课改下,教师可将数学文化渗透到概念、公式等的教学中,以帮助高中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学习《三角函数》部分知识时,涉及到了正弦函数sinx、余弦函数cosx、正切函数tanx和余切函数cotx等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转换公式,高中生在学习时,经常会搞混,导致学习的难度加大。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渗透相应的数学文化,给学生们讲述三角函数符号的由来,即正弦函数是由阿拉伯人雷基奥蒙坦提出的,他是西欧数学界的重要人物,而余弦和余切函数是由英国人根日尔首先使用的,他在1620年出版了《炮兵测量学》……通过讲述三角函数的由来及其最初的用处等,高中生学习的兴趣会更加浓厚,这能促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效果相对较好。

总之,在概念、公式等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能促使高中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渊源,可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等。

二、在新课讲述中渗透数学文化

迫于高考的压力,很多教师在讲述新课时,依然以“一言堂”、“满堂灌”等的形式为主,高中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较低。为此,在渗透数学文化的前提下,教师可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组织新课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为高中生服务。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学习《函数与方程》部分知识时,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关系,并能熟练解方程等。这样教师在新课教学的过程中,就可渗透中国古代著作《九章算术》中的教学思想,并鼓励高中生利用课下时间阅读该著作,从而深入了解其中的数学方法和思维等,以夯实高中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总之,在讲述新课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文化,能有效降低教学的难度,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等,这能促使高中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从而帮助他们发现更多的数学规律。

三、在解题过程中渗透数学文化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很多的历史典故和名人轶事,很多的数学题也被记载和流传了下来。这样教师就可在讲述数学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文化,以帮助学生树立起解题思路,从而促使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点,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学习《等差数列》部分知识时,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数学家张邱建曾在《张邱建算经》中写道:今有十等人,每等一人,宫赐金以等次差将之,上三人先入,得金四斤,持出。下四人后入得金三斤,持出。中间三人未到者,亦依等次更给,问各得金几何,及未到三人复应得金几何”。该数学题是以等差数列为核心理念的,根据题目的叙述,学生可先求出公差d,并可根据题意计算得出每人所得金有多少。通过数学文化的渗透,高中生的解题思路会更加清晰,这也能增加他们对数学课程的探究兴趣,可促使他们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实现他们数学素养的全面化提升。

总之,在解题过程中渗透数学文化,能帮助高中生打开思路,促使他们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入手对问题进行解答,可真正提升高中生的数学水平。

综上所述,新课改下对数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促使高中生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还应注重他们数学思维和综合能力等的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积极渗透数学文化,并将数学文化融入到知识教学中,从而感染高中生的学习情绪,促进他们的全面化发展。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课程概述篇3

abstract:theapplicationofcase-basedteachinginthecourseof"probabilityandmathematicsStatistics"wasdiscussed,andseveralspecificteachingcaseswereprovided.

关键词:案例式教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

Keywords:case-basedteaching;probabilityandmathematicsStatistics;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o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5-0204-02

0引言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理工科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理论方法独特,抽象,既有严密的数学基础,又与众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其理论方法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的一切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它在经济,管理,工程,技术,金融,物理,化学,地理,天文,生物,环境,教育,语言,国防等领域的作用愈益显著。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概率统计思想方法已成为信息处理,制定决策,试验设计等的重要理论与方法。可以说,凡是有数据出现的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应用到了概率统计提供的模型与方法。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科的发展,适应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文献[1,2]对本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做了一些探索。本文对案例式教学法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作一些探讨。

1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特点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是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的数学分支。其理论方法独特,抽象,它建立在公理化结构之上,理论严密,体系完整,同时,它的实践性又很强,很多重要的统计思想,方法都是来自于实践,又运用于实践。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这种实践特点决定了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必要通过引入案例分析,以问题解决为驱动,提高学生的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的实践能力。

2案例式教学法

现在,有一种流行的教育教学方法称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就是通过实际问题的描述、假设、建模与求解,演示理论与方法的应用过程。数学上,这样的教学方式就是所谓的“问题解决”的数学建模的思想。这种方法不拘泥于对理论和方法的阐述,更注重对理论与方法的实际应用过程的展示:包括问题的描述、所涉及的变量及其相互关系、问题的假设与简化、问题的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即案例式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方法,以问题为主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结束。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方法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案例式教学法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的应用

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中,在介绍完每一章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之后,适当的引入一些相关的教学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基本知识的理解,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分析,可以强化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介绍几个在本课程中使用的案例。

3.1运气问题此问题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运气问题的分析,加深了大家对古典概型中相关知识与方法的理解[3,4]。问题如下: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某件事(结果)连续发生,如打牌时连续摸到好牌(或臭牌),是否存在我们所说的运气?下面运用古典概型相关方法对此进行深入分析,以使学生对此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

我们运用掷硬币试验对打牌问题进行描述:第i次掷出正面表示第i次得到好牌,用“1”表示;第i次掷出反面表示第i次得到臭牌,用“0”表示。

参考文献:

[1]邓华玲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大学数学,2004,(1).

[2]施庆生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高中数学课程概述篇4

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课程特点改革生物统计是应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生物界遗传变异现象的数量特征的科学。试验设计是科研工作未进行之前对整个试验研究课题的设计,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二者相辅相成。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作为畜牧兽医类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统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处理和分析试验数据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和毕业论文设计奠定一定的基础。该门课程相对于其它课程内容广、概念多、公式多。教学过程中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加之大部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学生怕学,教师怕教。针对课程特点,对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教学改革提供帮助。

一、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课程特点

1.章节内容关系紧密,连贯性强

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的教学内容前后章节关系密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如本科教材中,常用统计术语、资料的整理、资料的统计描述、常用概率分布属于描述性统计部分,是理论基础;而假设检验、方差分析、X2检验、回归与相关分析是统计的核心内容,属于理论的应用部分;描述性统计与理论应用又为试验设计提供相应的原理和实验分析方法。如果学生对描述性统计部分尤其是常用概率分布内容理解不透的话,则后续章节中的假设检验部分将很难理解,进而导致学生越听越不懂,越听越没兴趣。

2.公式多,计算多,内容多,概念抽象,理解记忆难度大

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以及生物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学习过程中,涉及的公式和计算等多而且难记,概念也抽象易混淆,导致学生兴趣不浓。如常用概率分布包括正态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t分布及样本平均数的抽样分布等,各种分布的特点不一,内容复杂难懂;基本统计量及三大显著性检验涉及大量的计算公式,多且难记;总体与样本、精确性与准确性、参数与统计量、自由度、秩次距等概念抽象易混淆,导致学生感到难懂、难记、难用。

3.以概率论和高等数学为基础,内容广,理论抽象

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是一门边缘学科,需要较好的概率论和高等数学为基础,涉及内容广泛。一些计算公式都是通过最小二乘法原理,运用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等知识推导出来;一些原理,如平方和与自由度的可加性原理、小概率原理、无效假设原理等理论抽象难懂,需要在一定的概率论与数学基础上理解,常常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会灵活运用。

二、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课程的显著特点决定了它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①教学模式传统,手段单一。该门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大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是主讲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由于内容抽象,原理枯燥,计算繁琐,导致学生厌学,积极性不高。②教与学脱节,实践环节薄弱,该门课程公式多,概念多,理论抽象,在讲授过程中,虽然能结合一定的生产和科研实例,但仍显抽象,难理解,直接导致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懂,难记,不会灵活运用于生产实践。③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之前,对试验设计、试验结果统计分析等科研过程没有直观的认识和接触,直接导致学生认为该门课程不重要,学习也没用,萌生不爱学、不想学的思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是一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科学,其课程特点决定了这门课程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为了培养更多的实用型和开拓创新型人才,只有认真分析课程的特点,针对教学现状,我们要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不断的改革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汤赵云,田朋萍,张霞.《生物统计学》课程改革的实践[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21(2):82-83.

[2]叶子弘,崔海峰,陈春.生物统计学课程“能力素质培养计划”的构建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0):6268-6269.

[3]章元明.生物统计学在农科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2.12(138):68-69.

高中数学课程概述篇5

关键词:问题情境探究质疑

数学概念是中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数学规律、建立数学公式和完善数学理论的基础和前提。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如果概念不清,就不可能掌握公式、法则,就谈不上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因此,加强概念教学应成为新课标下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从平时数学概念的教学实际可以看出,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重解题、轻概念,造成数学概念与解题脱节的现象。有些教师仅仅把数学概念看作一个名词而已,概念教学就是对概念作解释,要求学生记忆。学生也不重视基本概念的学习,不求甚解,对概念的理解比较模糊,局限于死记硬背,而不去真正透彻地理解,只有机械的、零碎的认识,久而久之,会严重影响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数学素养的高低,取决于对数学概念掌握的程度。

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如何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呢?

一、精心创设数学情境,体现文化底蕴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它是形成概念的基础。在概念教学中,如果把教学活动设计成类似科学家提炼概念并不断完善概念的过程,教师根据相关内容精心创设生动而合理的数学情境,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向往、探索的欲望,并经历猜想发现的过程,那么,他们在运用概念时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潜能。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通过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体现数学在实践中的巨大作用。如,创设函数单调性概念的情境,播放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音乐,给出2008年国庆节这一天24小时内的气温变化图。引导学生观察图象,提出问题,(1)说出气温在哪些时段内是逐步升高的或下降的?(2)怎样用数学语言刻划上述时段内“随时间的增大气温逐渐升高”这一特征?问题是学生兴趣的开始,通过这两个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好奇心。通过揭示数学知识结构的魅力,让数学知识在积极的数学体验、比较中形成。如:等比数列的教学,(1)设置概念类比发现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回顾等差数列的概念及研究方法,(2)引导学生类比体验,观察给出两个数列①5、25、125、625…②…各有什么特点?(3)启迪发现阶段(你能否一般性描述这两个数列的特点吗?)(4)表述定义(用符号)通过引导学生体验、比较、研究得到“等比数列”概念的本质,即认识新概念的属性,使学生觉得这一概念是已有等差数列概念的一种自然发展。通过深层次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展示,体现数学学习对自然、历史文化即人类自身关注和热爱;通过数学故事或数学史的讲述,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对科学研究,特别是数学研究工作中的伟大人物介绍,帮助学生形成坚强的个性;问题情境的展示,可以充分体现数学教师深厚的人文底蕴,对形成学生终身受益的认知结构、学生人格的塑造、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巨大的作用。

二、概念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推动学习方式的转变,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是数学新课程理念之一。概念的记忆固然重要,但得出概念的过程更重要。概念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是建立概念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针对教材中的关键处、重点与难点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自主探究活动。给学生更多的交流机会,澄清模糊认识,正确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对于探究活动,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自主探究,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使学生学会探究。如在“异面直线”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应先展示概念产生的背景,如长方体模型和图形,当学生找出两条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直线时,教师告诉学生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异面直线,接着提出“什么是异面直线”的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尝试叙述,经过反复修改补充后,给出简明、准确、严谨的定义:我们把不在一个平面上的两条直线叫做异面直线。学生经过以上过程对异面直线的概念有了明确的认识,同时也经历了概念发生发展过程的体验。

三、积极引导学生质疑,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学贵质疑”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学生头脑中产生一个问题比得出结论更重要,因为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带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少主动提问的锻炼,自主学习能力难以得到发展。新课程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这就要求广大数学教师在概念教学中不仅是自己准备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比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

(1)从课题上提出问题,如在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教学中出示课题后便引导学生提出:“诱导”的含义是什么?

(2)从知识结构上提出问题,解析几何中各节研究的内容是: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方程及性质性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课题称为《圆锥曲线》?揭示了三种曲线的对立统一性。

(3)从文字描绘中提出问题。如排列、组合中的两个计数原理:分类计数、分步计数。完成一件事情如何进行分类和分步?

(4)引导学生举反例加深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学习函数单调区间的概念时,如:函数单调递增区间可以表示为吗?

新课程下的中学数学概念教学,应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构建数学概念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形成清晰准确的数学概念,并灵活应用和转化,全面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顺利推进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

参考文献:

1.河北省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课程与教学论.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

2.孔凡哲,王汉岭.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高中数学课程概述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习方法;过程

同学们从初中进入高中,见到的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大家由陌生、新鲜、到熟悉,逐渐进入紧张的学习中。由于大家来读高中都有一个学习目标,希望通过高中三年的学习,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了达到目标,掌握学习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通过对高中数学学习方法的探讨,来掌握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

一、克服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中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着以下问题:不订计划,惯性运转;忽视预习,坐等上课;不会听课,事倍功半;死记硬背,机械模仿;不懂不问,一知半解;不重基础,好高骛远;赶做作业,不会自学;不重总结,轻视复习。要克服以上问题,必须掌握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中学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一般指的是:制订计划,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独立作业,学结,课外学习,掌握课前、课堂、课后、作业常规。中学数学学习的课前常规:了解新旧知识联系,理解概念,掌握规则,看懂例题,适当练习。课堂常规:课前准备,集中精力,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认真观察,充分理解,掌握方法,抓住重点,做好笔记,注意交流,配合练习,听师总结。课后常规:认真读书,整理笔记,深思熟虑,勇于质疑。作业常规:复习内容,再做作业,字迹清楚,表述规范,计算正确,按时上交,重做错题,注重总结。

二、掌握数学特有的的方法

数学的特点一般指的是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应用的广泛性。

数学高度抽象性的特点,要求学习数学首当其冲是学习抽象,而抽象离不开观察、概括、比较、分类、联想。例如通过观察桌面、水平面、黑板面等概括得出数学中平面的概念。因此数学学法要求掌握观察、比较、分类、概括、抽象等思维方法,多观察和制作模型,并把实物和模型联系起来。

数学逻辑的严谨性的特点,要求观察和实验不能作为论证的依据和方法,而要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才能得到承认,而逻辑推理在数学中主要通过证明和计算来完成,所以数学学法也就是具体的证明和计算方法,而证明和计算主要依靠是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因此数学学习方法须掌握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综合法。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表现在数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大至宇宙,小至粒子,快至光速,无处不用数学。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主要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准确地用数学语言表述,建立数学模型,证明和计算,检验评估,因此数学学法必须掌握建立数学模型,用数学语言描述客观事物,并对之证明、计算、检验。

三、抓好数学学习中的“读、听、讲、写”四个环节

数学学习中要求会学,会学的基础当然是会读,“读”包括:①读课本,数学课本是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是编写得最好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读课本包括课前、课堂、课后。课前读课本属于了解内容,发现疑问,课堂读课本则更能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掌握有关知识点,课后读课本达到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②读书刊,如《中学数理化》报刊,《数学通讯》等.它能使我们捕捉身边的数学信息,体会数学价值,了解数学动态;数学学习中的读,需要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

数学学习中的“听”主要是听课,它是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系统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包括:①听老师讲课,主要是听老师讲课的思路,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疑议,检验假设的思维过程,既要听老师讲解、分析、发挥,更要听好关键性的步骤、概括性的叙述。特别是预习读课本时发现和产生的疑难问题。②听同学发言,同学间的思想交流更能引起共鸣。从中可以了解其他同学学习数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加之老师适时点拨和评价,有利于自己开阔思路,激发思考,澄清思维,引起反思。

数学学习中的“讲”是培养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是提高数学素质的重要方式。包括①讲体会,通过读教材、书刊、听讲课、听发言,再讲教材内容体会,书刊中数学内容概要,讲老师讲课,对同学发言的看法,讲自己存在的疑问。②讲思路,通过大胆地讲,才能反映学生的思想,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有利于教师掌握准确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高中数学课程概述篇7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情景;概念教学

一、创设高中数学概念问题情景的方法概述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数学概念作为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对其也要有足够的重视。如果能让学生更加轻松地掌握数学概念,对今后的数学应用也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教师不能一味地讲解理论,要在概念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题作用,创设合理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能够充分融入课堂,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进一步理解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有些是从理论发展中产生的,有些是由实际生活问题中总结出的,许多数学概念都要依附于实际生活情景。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数学概念类型,结合实际生活来创设问题情景,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1.通过概念对比来提出问题

在高中数学概念中,有许多概念存在着共同属性,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要注意对这些共同属性的总结和归纳,然后创设相应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发现新的概念性质,这样可以加深其对新学概念的认识。

例如在异面直线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回顾平面直线的相关问题,有平面直线的关系、平面直线所成的角、平面直线的距离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可以掌握直线的共同属性。接着教师可以引入异面直线的特殊概念,为了避免复杂的抽象思考,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的事物来举例:以黑板和教科书为两个不同的平面,用粉笔在两个平面上各画出一条直线,黑板所在平面作为固定平面,教师通过改变教科书所在平面的位置,让同学们观察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观察,学生可以对现实情景做出相应思考,不同平面的两条直线关系不仅有平行和相交,由于平面的差异性还存在着不同的位置关系。在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思考之后,教师可以对异面直线的概念及属性做出总结和归纳,这样会减少学生对新概念的陌生感,有效推进概念教学的开展。

2.根据概念属性举出实际生活案例

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该意识到不同概念的特殊属性,如果能针对这些特定性质设立相应问题,就能够让学生在思考中获得新知识。现阶段高中教学都在使用新课程教材,教材内容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从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标出发,创设出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间。

例如在向量加减法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板书讲解,而是要创设出相关问题供学生进行思考。向量作为数学运算的一个重要工具,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来呈现向量运算:

小明早上出门上学,在他离家大约一百米远时突然想起忘了关门,这是他要往回走的话――(这时老师要提出向量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你能用向量表示小明路途中来和回的运动过程吗?

2.请你仔细观察所画向量,简单描述一下他们的关系?

3.联系实数的有关知识,你可以对这两个向量给出定义吗?

这样,教师创设出生动的问题情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学生会发挥自身的课题主体作用,容易对向量运算产生深刻的理解。教师要在创设问题情景之前,对数学概念有全面的认识,体现出“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数学概念是人们意识水平不断提高的产物,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体现数学概念的事物和过程。在上述案例中,学生通过对不同向量的定义和比较向量关系,可以加深对向量工具的认识;通过类比实数运算的法则,学生也可以更好地掌握向量运算方法。此外,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将课堂变得更加活泼生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推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创设高中数学概念问题情景的作用及建议

(一)创设高中数学概念问题情景的积极效应

(1)化抽象为形象

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创设问题情景。高中学生还处于人生的成长阶段,对具体事物还保持着浓厚的兴趣,理解抽象事物还有一定困难。因此,创设问题情景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是十分有必要大力推广的,其可以将数学概念化抽象为形象,不仅使概念变得更加生动,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做到主动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翁。

(2)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对课堂效率有着显著影响,因此,教师要意识到课堂气氛的重要性,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创设出一个活力四射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对数学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对课堂教学有一定的经验积累,才能将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转变理解方式

实际生活是给数学概念创造了应用空间,新课程教材要求学生以实际生活为出发点,将理论知识同生活情景有效结合。从认识的角度来看,这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过程,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让学生更加熟悉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丰富其生活经验。

(二)创设高中数学概念问题情景的注意事项

(1)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时,需要合理掌握问题的呈现方法,重视问题的提出和思考过程,而不是急于将答案告诉学生,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空间,发挥其思维的敏捷性和广阔性,教师可以从中发现学生思考问题的不足,并加以教导和点拨,让学生可以自主体会到数学概念的重要性。

(2)灵活变化课堂形式

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不应该满足单一的教学模式,要力争做到课堂形式多样化,加入小组讨论等环节,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达到学习目标。教师要根据数学概念的难度合理安排教学流程,较容易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来完成,有难度的问题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完成。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融入到课堂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创设问题情景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将数学概念同实际生活有效整合,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使课堂教学更加顺利地进行。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课程概述篇8

各级学校课程教案中教学目标表述举隅

(一)高等学校课程与课时教学目标某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案中的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群体及群体心理的概念,理解学校群体的心理功能及效应;理解集体和班集体的概念和心理特点,掌握班集体形成的过程和班集体建设的措施,掌握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特点;理解人际关系的概念和重要作用,了解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某大学心理学课程教案中的教学目标[2],教师使用的是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心理的实质以及心理学研究的任务,了解心理学研究的意义、原则,初步认识心理科学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心理的兴趣与愿望。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育心理学的教案[3]使用的是教学的目的: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理论(学习理论、动机理论、学习的迁移理论等),了解本学科领域新近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能够运用人的心理与行为改变的规律,以及以本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观察、分析学校教育教学中现实问题,并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可行的建议。可是有一个管理心理学的教案使用的是教与学的目标[4]:准确掌握管理心理学的概念和管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深刻领会研究管理心理学的意义,在一般意义上掌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河北宣化师范学校申书景设计的教育技术学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是[5]:(1)知识与智能:认识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了解教育技术学发展过程中,影响较大的学习理论;掌握各个学习理论的起源时间,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能够概括出各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的关系;能够理解信息技术条件下有效学习的特征。(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能够找出问题,并体验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影响;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将查找的学习理论进行加工整理与其他同学共享或交流的愿望,体验写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矫正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能够在学习新知识中,感受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对学习的支持,制定出自己的学习方式。某大学人体解剖学的教学目标是:(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人体各大系统肉眼结构的总规律,正常、变异和畸形的概念,基本的描述方法,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形态结构与发生发展的关系、内部结构和体表标志的关系等;掌握人体各系统的组成、基本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机能意义,临床常用的骨性和肌性标志。(2)智能的培养:自学能力,人体解剖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学生通过解剖实践和阅读教材,掌握要求的内容,教师只作少量的重点讲解。神经解剖学的理论性较强,故讲课内容稍多,但仍强调重点和难点为主,学生要掌握要求的内容仍然离不开实践和自学;基本技能,人体的检查,切开、剥离、暴露和检查器官的方法,正规和系统地观察和描述各器官肉眼结构和显微结构(神经解剖学)的正常形态。(3)通过有选择的病例讨论,初步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了解人体解剖学与临床的密切关系。(4)组织学生参加课外读书小组,查阅有关文献并写读书报告,进行学术交流。(5)组建课外科研小组,指定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6)外语能力,七年制班要求教材、课程讲授和考试的论述题都用英语。其他班则要求熟悉常用的解剖学英文词汇及阅读部分英文参考资料。(二)中等学校课程和课时教学目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大道之行也》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要求[6]:反复朗读,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大意,理清课文层次;领会文章的丰富内涵,理解“天下为公”。再看中学教学目标设计。某高中化学教案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学目标[7]:知识技能,初步了解分散系概念,初步认识胶体的概念,鉴别及净化方法,了解胶体制取方法。认识胶体的一些重要性质和作用;能力培养,通过丁尔现象、胶体制取等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科学思想,通过实验、联系实际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依靠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观点,教育学生关心环境;科学品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依靠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观点;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比较、逻辑推理等方法。某高中心理教育课程教案《让世界充满爱》[8]:使用的是活动目标概念:活动课的目的就是想通过该课让学生懂得助人为乐的美德。认知目标:认识到生活中友爱和互助的重要性;情感目标:使学生体验“助人自助”的快乐感受;行为目标: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学会主动对身边的人伸出友爱之手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活动方式是游戏活动,讨论分享经验。人教版初三《数学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教案[9]第一课时素质教育目标:(1)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了解圆柱的侧面、底面、高、轴、母线、过轴的截面等概念,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矩形;使学生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或全面积。(2)能力训练点:通过圆柱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通过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3)德育渗透点:通过圆柱的实物观察及有关概念的归纳向学生渗透“真知产生于实践”的观点;通过应用圆柱展开图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向学生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通过圆柱侧面展开图的教学,向学生渗透化曲面为平面,化立体图形为平面图形的“转化”的观点;通过圆柱轴截面的教学,向学生渗透“抓主要矛盾、抓本质”的矛盾论的观点。(4)美育渗透点:通过学习新知,使学生领略主体图形美与平面图形美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层次。(三)初等学校课程与课时教学目标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0]是:(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熟练地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形成数的概念;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在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和对应思想。(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形成估算意识。(3)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4)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5)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形成初步的统计观念。(6)在日常生活中能用2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7)在与同伴交流认数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合作意识。培养学习数学兴趣,养成观察并提出问题的习惯。(8)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少年闰土》教案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1]:(1)预习课文,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畜生、胯下”等词语。(2)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思路。(3)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部分,指导课后思考练习作业。(4)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目标理论与课程教学目标的表述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前苏联教育学理论支撑下的教学目标设计概念,教学论部分使用的概念仍然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学进度计划、教学方案(教案)、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过程、考试、考查、考核等前苏联的概念。查阅当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中使用的教育学教材,基本沿袭着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的教育学体系,素质教育思想也只是作为一种理念,并没有成为学科理论进入教材。由于这样一种现状,无论是小学教师,还是中学、大学教师,在教学大纲或者课程标准制定中,许多教师继续使用传统的概念,比如把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掌握目标、能力发展目标、技能训练目标。教学大纲制定和教师备课中,采用了解什么知识、掌握什么概念、理解什么原理、发展什么能力、运用什么技术、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识记什么、理解什么、应用什么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以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为逻辑结构设计的教学目标理论,这就是德育目标、智育目标、美育目标。我们的教育学要求教学活动中完成智力开发目标的同时,也要渗透德育和美育,因此每堂课程和课程整体都要设计德育和美育目标。但是,具体到教师的备课中往往很难实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有关美国教学目标设计理论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的理论为代表。他把人类学习分为3个主要的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我国中小学生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分类主要依据的是布鲁姆等学者的分类方法。九年义务教育阶段17个学科的18种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表述,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领域,也称“三维目标”,并作为教师设计教学目标、衡量学生学习水平时重要参考依据。在这3个领域中,知识是指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是指动作技能以及观察、阅读、计算、调查等技能;过程与方法是指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特别强调在过程中获得和应用知识,学习和运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包括对己、对人、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做事应具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这实际上可以看作20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本土素质教育理论支撑下的教学目标设计概念。

高中数学课程概述篇9

【关键词】一重一轻开放型;教学模式

对学习数学的人往往有以下体验:小学数学的实际意义非常明显,绝大多数学生能学得不错;到了中学数学,其实际意义也比较明显,但有很多学生开始觉得难学,数学的概念理解和计算要求有些接受不了;到了高等数学,其实际意义就不那么明显,所以就有学生问“学这门课有用吗?”。为了解决这个怪圈和适应高职院校学生“重实用”的特点,课题组提出了在“一重一轻开放型”教学下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即重视概念教学,弱化计算要求,突出实际联系。

课题组认为,高等数学教学中基本概念的教学是根本,是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创新力的平台。而概念的使用与基本概念的认识是相互相成的,只有重视基本概念与使用,学生才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运用数学。同时,应该重视基本概念衍生结构的构建,弱化对计算的考核,把从传统教学中的用在计算练习的部分时间用在对基本概念内在衍生推广上,了解数学知识拓展的过程。此外,要更加重视与实际相结合,增加知识的使用性。最后,应该建立新的高等数学考核方式,改变以前数学考核就是做习题的传统方式。中小学的数学内容的实际意义背景还是比较强,在中小学的考核方式侧重于培养推理和计算技能是必要的,但是高等数学的内容实际背景较少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对于技能考核方向上应改成对思想形成与应用方面进行考核,形成面向实际问题“开放式”的考核。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职学生在实际应用上技能的素养,也避免了“学这门课有用吗?”之类的困惑。

一、基本概念的引入

基本概念是指在高等数学中处于基础的数学概念,其地位是重要的,衍生的内容是丰富的。比如:函数的概念、极限的概念、导数的概念、积分的概念、级数的概念等。

数学概念的学习是一个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并且主体的建构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对数学概念的研究,需要深入到概念形成过程的内部,对数学概念本身独有的基本发展特征作细致的认知分析。

在此,这一建构过程要经历四个阶段:操作或活动阶段,为了引出数学概念需要进行的活动或操作;过程阶段,把上述操作活动综合成数学概念;对象阶段,把数学概念上升为一个独立的对象来处理;模型阶段,形成包含上述三个过程的综合心理图式。[1]

(1)操作或活动阶段:引入概念

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分析,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学习处于“操作或活动阶段”。在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的数学概念选取应用背景或纯数学背景引入概念,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概念的直观背景,并通过学生对接触到的实例进行组织整理、分析归纳来直观地帮助学生形成定义,也即从具体到抽象。

【函数概念引入】针对函数的概念可以采取这种方式:世界万物都是运动的(举例),运动是绝对的,所谓的运动就是变化,运动不是无序的,而是有规律的,我们如何来揭示这种变化规律呢?首先我们有各种量来刻画不同的变化,这就是我们学过的变量,然后我们研究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来揭示世界的运动规律,而研究这种关系就是函数。

(2)过程阶段:表述概念

概念的表述可以借鉴美国微积分教学的“四原则”,即对数学对象尽可能地用图像、数值、符号和语言四个方面加以阐明。[2]这里的语言既包括自然的描述性语言,也包括形式化的数学语言。不同的表征能够传达不同的信息,从整合的表征中获取的信息量比从单一的表征中获取的信息量要多得多。

【函数概念的表述】量与量的关系是复杂的,其中最简单的、最基本的就是1对1的关系,一般一个是占主动位置,一个是占被动的位置,因此就由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活动相对自由,因此概念中对于任意一个来描述,而因变量活动相对不自由,概念中用唯一与自变量相对应来描述,其关系就对应法则。用符号:y=f(x),用图像就一个二维平面图像,用数值就可以形成一个二维数表。

(3)对象阶段:解剖概念

“对象”阶段是通过前面的活动和抽象,认识了概念的本质,对其赋予形式化的定义和符号,使其成为一个具体的对象,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以此对象去进行新的活动,此对象就转变为作的“实体”。

【函数概念的分析】函数一般包含三个方面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前两个是概念的外延,最后一个是概念的内涵。

(4)模型阶段:形成心理图式

此时的数学概念已经以一种含有具体实例、抽象过程、完整定义乃至和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的综合心理图式在头脑中形成。教学中要在概念的应用中加深对所学概念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形成数学意识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函数概念的模型】举例:如物体的各种运动模型。

二、基本概念的衍生结构

基本概念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后,就可以对其进行衍生,派生出以基本概念为基础的知识结构体系。针对基本概念的衍生,一般涉及有基本概念的符号、特征、类别、运算规则、求解方法,证明思路等。

【函数概念的衍生】函数的表示方式、函数的几种特性、函数的类型及其结构、函数的连续性态等。

三、概念的应用范例

在理解基本概念及其衍生概念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一些实例来增加对其实际应用体验,通过的这些实例来增加对这类概念的认识。

【指数函数的实例】1、疾病控制与统计方面的应用;生物学上的应用;物理学的应用;国民经济活动中的应用;存款利率上的应用;工业生产上的应用。

四、概念的开放式使用

通过对基本概念及其衍生概念的理解和实例的讲解,学生基本可以对这类概念有深刻认识。针对其掌握的程度,应该可以采取概念开放式使用的模式建构起相对应的考核体系。比如,对函数的考核,可以要求学生拿出一个或几个有综合性的实际应用实例,并对其应用理论来解决所碰到的问题。教师只需从实例的综合性、使用性和学生查找这类实例并求解的真实性入手来考核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程度,给相应的考试评定。采取的方式也不在仅仅是闭卷考试的方式来进行,可以采取高职院校现在比较普遍的做法----1至2次实训课来完成考核和检验的任务。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课程概述篇10

一、动手操作过程中体验与感受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直接存在密切关系。因此,应该将日常生活中实例合理运用在初中数学教材中,然后把数学模型和图形及各种图标等充当媒介,使其作为感性材料,并以此作为基础,这样初中数学教师便可合理引导初中生通过合理、科学的模式去获取数学概念,还能帮助初中生慢慢理解数学概念相应的本质与属性。例如,在七年级下册“平行线”概念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初中生通过实际物体切入教学,比如镜框、方桌等相关长方形物体,其上边与下边、左边与右边全部是平行的,且永远不会相交,通过实际物体,让初中生体会平行线的概念与本质特点。此种教学方式比较简单,但可以使初中生理解得更加透彻,分析得更为准确。特别是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运用感性材料,有效融合数学教材知识,合理引导初中生积极参与观察和分析以及归纳等,从而使初中生改变以往孤立看待问题的方式,并在学习时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知识相联系,采用启发模式的教学方法,慢慢产生科学、有效的数学概念。

二、通过感性材料引入概念,深入理解概念本质和属性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已经不再是枯燥、单一、机械练习等为主体的模式,转变为生动、活泼与充满活力的学习过程。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为初中生创建部分情境,为初中生提供自主探索平台,为初中生的思考留有充足空间,使初中生可以像数学家一样钻研数学,并且在观察、实验与分析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数学概念产生及发展,充分体验数学概念具体建立流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初中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比如,在七年级下册“幂的运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因为“幂的运算”关系到许多生活素材,如存款利率问题。此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安排初中生去银行了解各种存款模式的利率,并且进行归纳与总结。同时,教师还要依据实际生活素材进行数学教学设计。如小芳在2013年7月1日,在银行整存一年期款m元,若是当时年利率是n,同时依据复利完成计算,在2014年7月1日小芳应该取出多少现金。从实际生活中提取的问题,能够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合理引导初中生列出对应公式,由此可以看出,利用此种教学模式完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不仅使初中生体验“幂的运算”概念形成过程,还能使初中生深入体会数学理论知识应用在现实生活中的情况,从而加强初中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运用初中生认知结构已有概念,同化初中生心理过程

初中生对于事物的理解能力依然处在形成阶段,教师必须针对此种特点,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案,其中概念的同化,为初中生把握数学概念的主要方式。其是运用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与知识认知,让初中生在学习新事物以及新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揭示各种新事物和新知识存在的共同点,然后同化初中生的心理,深入了解数学概念对应的本质与属性,最后得到经历数学概念的途径。比如,在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使初中生理解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概念,可以选择同化教学方式,由于教师先向初中生讲解相交线,初中生对于相交线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与认知,这样初中生将平行线与学习的相交线进行有效区分与联系,并且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与推动下,能够进一步强化平行线概念。在初中生解题时,把线分为相交线与平行线,此种概念的同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巧妙讲解新知识,同时把原有知识与新学习的知识实现串联讲解,有效加强初中生对于新知识的记忆与掌握,提高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创建自身的数学知识网络。

四、引导初中生应用概念处理问题,应用在生活实践中

数学概念基本是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而数学概念运用在实践生活中也是比比皆是,而且新《课程标准》要求重视素质教育,以受教育者为核心,使初中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综合分析初中数学教育自身特点,融合实际生活,制定与研究新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以初中生具有的社会经验作为出发点,加强初中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比如,在八年级上册“用图表描述数据”概念教学过程中,在初中生理解“图表描述数据”概念,掌握“图表描述数据”知识后,就要培养初中生“图表描述数据”应用能力。在日常学习中,初中生运用的学习资料比较多,其中一些学生的成绩提高较快,而部分学生成绩提高较慢,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组织学生针对每一位学生日常应用的学习资料进行调查,然后收集与归纳。并且要求初中生利用图表描述数据,比较直观地展现出初中生应用各种资料对成绩带来的影响。此种情况下,教师就能够了解所有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发现初中生成绩提升偏慢的原因,利用此种方法,还能够强化初中生在实践过程中利用“图表描述数据”的能力,充分激发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习成绩。对此,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时,必须综合考虑实际生活常识,从而培养初中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