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固定资产审计常见问题十篇固定资产审计常见问题十篇

固定资产审计常见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22:36

固定资产审计常见问题篇1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固定资产;管理;应用

固定资产管理是企事业单位日常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固定资产管理中,一般都要采用内部控制审计的方式来进行管理,才能真正实现有效合理的固定资产管理。目前我国的很多企事业单位并没有做到有效的内部控制审计,其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中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以下本文就来详细分析内部控制在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指出内部控制审计在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

一、当前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现状

由于目前我国的企业单位在资产管理控制中,大都重购置而轻管理。对于固定资产的成本、计提、折旧等不能进行有效控制与管理。使得固定资产不能合理发挥应用的经济效益,并且管理层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工作也不够重视,使固定资产管理较为混乱,不能很好的实现内部控制。事实上,当前我国企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过程中还存在着其他的问题,大致有以下两点:

1.固定资产的预算不合理,会计核算方法不够科学

在单位的固定资产购置中,一些单位并没有进行全面的评估预算,以确定是否应该购置固定资产,使得固定资产的采购过于随意,从而影响了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内部控制。另外,单位的内部控制审计监督力度不够,造成了固定资产管理与采购严重脱节,造成了大量的资金浪费,影响到单位的健康发展。另外,对于固定资产进行会计核算是明确单位固定资产现状的重要手段,也是唯一了解固定资产现有价值的途径。但当前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却并没有真正反应出资产价值,使得会计信息失真,实际资产状况与账面显示不符。

2.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执行力度较弱,对固定资产的处置不规范

由于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中重购置而轻管理,使得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存在较多问题,并且关于固定资产的验收制度、盘点方法都不够合理,甚至一些固定资产已经报废却没有在账面上反映出来,使得固定资产账实不符。这些都是因为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中,其内部控制执行不力而造成的。另外,有些固定资产因为更新或损害不得进行报废处理,这时候对固定资产的处置方式就成为一个问题。而目前很多单位在处置固定资产时并不能够按照合理的会计核算计算其价值,并作出最佳的处理决定。这就使得资产出现一定程度的流失,并且也很容易出现腐败现象。

二、内部控制审计在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企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科学、规范、合理并行之有效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单位领导应充分重视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与管理,营造良好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环境。

1.对固定资产管理职责分工的内部控制审计

固定资产管理要坚持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对固定资产的取得、记录、保管、使用、维修、处置等,均应明确划分责任,并由专职部门和专人负责。应将固定资产处置的审批与执行、固定资产的取得与处置业务的执行与相关会计记录进行分离,以防止固定资产管理职责分工不当造成差错、舞弊、欺诈而导致资产损失或者资源浪费。固定资产取得、处置等业务应当由经授权的机构或者人员进行办理,审批人应当根据固定资产业务授权批准制度的规定,在其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越权;经办人在其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办理固定资产业务。

2.对固定资产预算编制的内部控制审计

在安排年度固定资产采购预算时,应充分结合同级财政部门的政府采购预算和本单位财务部门的年度预算编制,使固定资产购置和决策预算科学合理、合法合规,对于重大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以聘请独立的中介机构或者专业人士进行可行性研究与评价,并由单位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应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较大的部门或单位应该设立专职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与管理,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提高其使用效率,及时消除风险;同时应建立固定资产定期盘点制度,组成固定资产盘点小组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并将盘点结果和分析结果及时上报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和措施,上报授权部门批准后进行处理。

3.对固定资产处置的内部控制审计

固定资产的投资转出、报废、出售、调拨转出等处置都需要符合一定的申请报批程序,并由独立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的其他部门或人员进行办理,内部控制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检查固定资产处置的报批程序是否合理,有否严格遵循“先审批后处置”的原则,其处置价格是否合理、处置执行是否有效等,以防止固定资产处置不当造成国有资产损失。

单位应当赋予内部审计独立、客观的身份,内部审计应当保持相对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应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进行检查,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报资产管理部门,按审批权限批准后,督促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及时加以纠正和完善,起到查错防弊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中,必须要加强内部控制审计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增强固定资产的经济价值。针对目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积极应对,采取有力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以促使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更好的发挥其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固定资产审计常见问题篇2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1概述

目前,中学实验室固定资产存在登记制度繁杂,设计不够科学合理;信息化水平低,动态管理滞后;多渠道投入,缺乏有效管理;评估手段不完善[1],可执行性不强等情况。为此,本文基于中学实验室管理现状,首先设计了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流程,基于该管理流程,站在资产使用单位、资产管理单位、财务三方对完成该流程进行了需求分析。

2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流程

2.1建立管理制度

由财务负责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C2)提交学校分管领导审批(a2),审批通过后由资产管理单位具体执行(D2)。

2.2编制采购计划及审批

按照《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要求,各固定资产使用单位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提交采购申请(e3);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审核是否应该采购固定资产(D4)并汇总提交部门领导审定(B4)由学校分管领导审批(a4),最终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汇总编制采购计划(D5)。目的是按照《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根据工作需要编制固定资产采购计划。

2.3采购固定资产

财务部门对采购资产所需资金进行计划及安排,资产管理单位实施采购(D6),同时由财务部门签批发票(C6)报分管领导审批(a6),由财务完成支付即报销发票(C7),资产管理单位将固定资产配发给资产使用单位(e6),从而完成固定资产采购。

2.4填制记账凭证

对新增固定资产,由财务部门建立资产台账(C8),资产管理部门建立资产卡片(D8),从而完成新增资产信息统计,便于后续财务部门定期审核(C9)。

2.5报废、转移申请

资产使用部门根据固定资产实际使用情况,递交报废、转移申请(e9),报资产管理部门核定(D10)所管理资产是否达到报废条件、转移条件,由财务部门审定(C10)报废、转移固定资产的账面原值、净值并报学校分管领导审批(a10)。

2.6组织清理

财务部门根据分管领导审批意见下发固定资产报废文件并组织盘点(C11),资产管理单位进行卡物核对(D11),资产使用单位协同盘点(e11)将清理残值上缴财务部门。

2.7凭证处理

财务部门根据资产使用单位上缴残值和报废清理记录调整固定资产台账(C12),资产管理单位依据报废清理记录变更固定资产卡片(D12),最终完成资产盘点清理。

3资产使用单位具体职能及需求分析

3.1采购申请。

资产使用单位根据需求,填写“采购申请”,提交资产管理单位及财务部门审核,并可“查询审批情况”及“查看以往的采购申请情况”。同时可“调整(增、删、查、改)采购申请”。最后将“采购申请”流转给装备管理部门进行审核。

3.2报废申请。

对于报废、报损、出售、无偿调拨的固定资产,资产使用单位提出报废申请,填写“报废申请”,提交资产管理单位和财务部门审核,同时可调整“报废申请”、“查阅审批情况”以及“查看以往的报废申请情况”。最后将“报废申请”流转给装备管理部门进行审核。

3.3维修申请。

根据使用及检查情况,对出现故障的实验室固定资产及时提交/调整“维修申请”,报装备管理单位审核。同时可“查阅审批情况”及“维修申请记录”。最后将“维修申请”流转给装备管理部门进行审核。

3.4资产信息变更申请。

由于使用人员、编制体制、存放地点、使用方向调整等内容的变更,造成资产信息变更的,资产使用单位要填写“资产信息变更申请”。同时可根据审批情况调整“资产信息变更申请”。最后将“资产信息变更申请”流转给装备管理部门进行审核。

3.5固定资产查询。

以简单、直观、方便的操作方式,查询到所需信息,生成各类查询表格。可以按日常管理活动中最常用的按资产种类、按使用单位、按购买时间、按存放地点、按使用人查询,从而替代“教学装(设)备登记簿、教学装(设)备仪器使用(维修)登记簿、实验室工具分类账、营产营具登记本、实验室教具器材分类账、资产设备卡片等”纸质材料。

3.6固定资产教学使用登记。

各资产使用单位根据教学计划填写“教学使用登记”。

3.7盘点清理。

根据按使用单位查询结果,定期进行实验室固定资产盘点。在清查、盘点完毕后,基于清查结果,依据有关规定提出“资产信息变更申请”、“报废申请”、“维修申请”,确保实验室固定置产完好率和信息完整性。

3.8信息。

固定资产用于教学、科研及实验室建设管理等信息。

4资产管理单位具体职能及需求

4.1审核采购申请。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根据“采购清单”查验库存是否有匹配资产,出具审核意见。审核意见包括:同意采购、内部调配、不同意采购及原因说明。最后,将审核后的“采购申请”流转给财务部门。

4.2审核报废申请。读取资产使用单位提交的“报废申请”清单,根据相关规章制度组织技术鉴定后,作出报废审核意见。最后,将审核后的“报废申请”流转给财务部门。

4.3审核维修申请。读取资产使用单位提交的“维修申请”清单,根据相关规章制度组织技术鉴定后,作出维修审核意见。最后,将审核后的“维修申请”流转给财务部门。

4.4审核资产信息变更申请。读取资产使用单位提交的“资产信息变更申请”清单,核实资产信息变更情况,完成审核资产信息变更申请。最后,将审核后的“资产信息变更申请”流转给财务部门。

4.5固定资产查询。与资产使用单位固定资产查询相同。

4.6管理评估[3]。根据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规定,制定并评估标准,供资产使用单位进行填选,进行自行评估。同时有针对性地指导固定资产使用部门资产管理工作。

4.7信息。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及相关信息,便于各部门查询、下载,减少各部门纸质文档保存。与资产使用单位信息相同。

5财务部门具体职能及需求

5.1审核采购申请。财务部门对资产管理单位流转过来的“采购申请”进行财务审核,出具审核意见,审核意见包括:同意采购、内部调配、不同意采购及原因说明,并写入采购申请数据表,供以后查询采购申请信息。

5.2新增固定资产入库。财务部门联合资产使用单位、资产管理单位,完成采购验收,由财务部门根据固定资产验收单信息、购货发票及“采购申请清单”,完成新增资产信息入库,写入固定资产基本信息表。

5.3报废资产信息管理。财务部门对资产管理单位流转过来的“报废申请”进行财务审核,出具审核意见。将报废的固定资产信息从固定资产信息表中删除,并写入报废资产信息表。

5.4资产维修信息管理。财务部门对资产管理单位流转过来的“维修申请”进行财务审核,出具审核意见。将资产维修信息写入资产维修信息数据表。

5.5资产信息变更管理。财务部门对资产管理单位流转过来的“资产信息变更申请”进行财务审核,出具审核意见。更新固定资产基本信息数据表,并记入资产信息变更表,完成资产信息变更。

5.6统计报表。利用系统中的各类数据,根据管理需要,设定各类统计、分析的条件,可以对实验室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的统计与分析,并生成样式丰富的分析图形和帐表,直观实用,为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的依据,改变现有系统统计、分析功能有限,与精细化管理理念相悖问题。根据设定条件,生成各种常见的统计表,包括:(1)固定资产(增)减情况明细表;(2)年代构成统计表;(一个数量、一个价值);(3)精密贵重及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情况;(4)资产资金来源分析;(5)仪器设备价值分段统计表。

5.7固定资产查询。与资产使用单位固定资产查询相同。

5.8信息。相关财务制度及相关信息,便于各部门查询,减少各部门纸质文档保存。与资产使用单位信息相同。

6结束语

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又很复杂的管理工作,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式,不但要求有完善可行的制度保障,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综合素质过硬的管理人员一同配合,而且有很多问题随着学校的发展,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探索、解决,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完善院校实验室固定资产的各项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史爱翠.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汪中求.精细化管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固定资产审计常见问题篇3

关键词:计划;购置;固定资产;利弊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1)36-0152-02

为了强化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规范性,配合企业财务预算和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按计划和投资要求购置固定资产这项制度在不少大中型企业运行了很多年,这种固定资产购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企业盲目投资,减少了资金浪费,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及信息化程度的迅猛发展,这种模式的弊端愈加明显。本文从4个方面提出了有利于按计划购置固定资产这项制度驶入良性运行轨道的应对措施。

1按计划购置固定资产给企业带来最直接的好处

1.1遏制了盲目投资

年初各单位根据自身技术改造、业务拓展等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上报固定资产购置计划,经集团公司相关部门审核后下达批复计划,各单位严格按批复计划购置固定资产,严禁无计划购置固定资产。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遏制了盲目投资,避免了部分企业想到哪儿干到哪儿的办企思想,逐步养成凡事三思而后行的办企理念。

1.2减少了资金浪费

企业要购置固定资产,首先必须要满足本单位生产的需要,其次,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相关产品或劳务的市场需求,第三,考虑折旧对成本的影响,综合考虑后确实需要购买的,便可据此上报固定资产购置计划,并按要求购置所需固定资产,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资金浪费。

2按计划购置固定资产给企业带来的弊端

2.1批复时间较长,影响部分投资计划的实施

由于有些固定资产购置是根据项目投资的规模、市场定位、预计经济利益的流入及未来可预见行业发展的需求而定的。往往年初固定资产计划已上报,数月后方接到批复计划,此时,要么所报计划得到批复,紧锣密鼓开始购置,全套程序完成大半年甚至多半年、一年的时间已过,贻误了最佳投资时机,具有长远眼光的私营企业早已抢先投产并提前抢占集团内部市场,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或滞后;要么所报计划因规模或整体规划影响不能上马,投资项目搁浅,投资计划无法实施。

2.2计划外购置资产现象凸显

迫于经营压力和竞争压力,部分单位采取先斩后奏的办法购置所需固定资产,这样出现了计划外购置固定资产的情形,虽然想上马的项目如期投产、获得如期效益,但固定资产的购置要么计入“预付账款”科目,要么计入存货科目长期挂账,这样做既未真实反映资产真实状况,也因不计提折旧影响企业当年的经营成果。

2.3账外资产现象凸显

部分单位考虑到计划上报批复的时间限制,基于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及因沟通不及时导致的部分计划批复结果的不可预知,便采取材料消耗的办法暗度陈仓,这样做势必形成了账外资产,若单位领导变更频繁,加之账外资产管理不严,那资产逐步流失便在所难免。

3应对措施

3.1早沟通,早定夺

集团公司所属单位要提早未雨绸缪,根据生产工艺、流程或项目需要等生产经营实际情况确需购置固定资产的,则应提前出具书面材料上报上级主管部门,详细陈述固定资产购置原因及所要达到的目标,上级主管部门在会签书面报告材料的过程中,采取调研、座谈等形式详细了解情况后提出意见或建议,根据集团公司整体规划确定购置或投资与否。通过提前沟通并得到上级首肯后,即可按照原计划实施购置事宜,这样既有利于所报计划不被否决,又为尽早投产、尽早抢占市场先机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3.2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固定资产计划上报毕竟有时间限制,有些项目是有心人看到新闻报道或与别人闲聊时突然意识到具有投资价值或投资空间,这时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了。抓紧时间出具可行性方案,召集相关方面的专家进行论证,论证通过后便可与上级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必要时便可要求集团领导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结果进行投资取舍。如果得到首肯,便可按正常程序开展该项投资事宜。如果未得到首肯,其中原因上级部门会出具相关意见,申请单位可根据意见进行改进继续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或听取上级部门意见另辟蹊径寻找其他投资机会。

3.3定期进行资产核查,确保账实相符

定期组织所属单位进行资产核查,出具核查工作总结。根据核查结果由集团公司组织相关业务职能部门进行抽查,通过到车间进行实物抽查与资产明细账相比对以及利用资产明细账与实物比对相结合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查出账外资产又有利于查出盘亏资产,若查出前述问题,责令该单位领导书面上报相关情况说明,经集团公司研究决定后出具意见。

3.4以审计为抓手,发挥企业内部审计职能

集团公司内部所属单位较多,根据经营性质和所属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从不同角度进行审计,例如:通过实地盘查,审查固定资产账实相符与否;在熟悉生产工艺流程的基础上,结合该企业不同年度之间产品的投入产出比,对材料消耗进行审计,采用纵向审查与横向审查相结合的方法,检查材料消耗是否正常;对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进行审计,重点审查年度之间变化较大且没有正当理由的费用支出;审查与资产有关的费用支出和账面反映的资产是否存在某种联系,查看有无与单位资产无关的费用支出。

总之,通过事前沟通、事中调整、事后监督、审查等可以采取必要的手段,使企业按计划购置固定资产这项制度逐步驶入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为国有企业的做大做强奠定良好的基础。

ontheprosandConsofplannedpurchaseforFixedassets

LiLingfei

固定资产审计常见问题篇4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执行款管理。审计发现,虽然有关文件对诉讼费用、执行款的管理均有明确规定,但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滞留问题,造成这一状况的客观原因上是执行工作涉及当事人多、收支金额大,部分执行案件情况特殊,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主观原因是法院执行款管理中存在重收款轻管理的倾向,面对结案率和执行率等考核指标,相对于收款(执行)而言,退款(执行款支付给权利人)重视不够。针对审计提出问题,××区法院表示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执法为民意识的高度来提高认识,加强执行款管理工作。

二是注重整改,狠抓审计反映问题的落实。在审计报告征求意见期间,区法院业务部门协同财务部门对多年来滞留账上的预收案件受理费、申请执行费和履行款进行了一次清理核对,并将审计已认定的滞留账上3-8年和已结案件的规费等200余万元资金缴入了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对办公大楼搬迁后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已落实人员,下步着手清查盘点。

三是完善制度,从源头上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把审计整改与建章立制相结合,对《物品购置、管理及财务审批制度》等制度进一步修订完善,从源头加强管理。

××市审计局在开展20*年度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对市中级人民法院20*年度预算执行审计的问题整改和建议采纳情况进行了检查。结果表明:市中院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深入分析原因,责任落实到人,改进财务管理,严格责任追究,从机制上预防各类违纪违规问题的产生、堵塞漏洞,实现了从积极整改、被动纠正到主动采纳审计建议、自主规范、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市中院首先从理顺机关财务管理体制,建立和实施内部监督、控制制度着手,一是加强诉讼费的收取、管理和监督工作,制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诉讼费管理工作的通知》,强调绝不下达创收指标,不得将诉讼费收入与工资、奖金挂钩,从根本上杜绝为钱执法;二是加强对执行款及利息、羁押款物的管理,确定执行款物管理机构,按财政部门要求设立专户,明确管理原则、操作程序及审批手续;三是收回各部门印章,所有诉讼费都由银行代收,由银行开具专用票据,再安排专人与银行核对诉讼费收入情况,保证收费及时缴进财政专户。四是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由政治部、纪检组对全院各部门是否设立“小金库”等财经纪律纪律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检查过程和结果记录在案,并与各部门负责人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凡私自或以白条形式收费者,一律视为个人行为给予严肃处理。

二、严格财务管理

市中院在20*年对财务管理机构在进行调整,全院财务统一划归司法行政处管理,机关财务收支及固定资产、装备购置及处置等均由司法行政处负责,改变过去由办公室和司法行政处分开管理机关日常经费收支和诉讼费、执行费、罚没收入收取及装备经费支出等多头管理的模式。一是取消原有庭室包干经费办法,院机关经费开支实行总额控制,定额包干,实施经费审批一支笔制度,杜绝多头审批,乱开支现象。二是对会议费、招待费、办公费的使用实行限额控制,对财务报账手续报销票据作出了16条具体规定,补助福利由院统一发放,杜绝损失浪费现象;三是严格执行银行开户、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财政政策,大型购置和基建开支由院长办公会讨论决定。

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审计常见问题篇5

关键词:资产管理;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对策

一、资产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分析

在资产管理中,一般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些看似影响不大的问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企业的运营,增加了企业的潜在风险,下面主要从资金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两方面就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

1.资金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1)原始凭证审核不严

原始凭证审核不严是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原始凭证的审核中,不少会计从业人员缺少仔细认真的工作态度,对一些没有加盖公章的报销凭证、没有具体数量与单价的售货单据、没有经手人与验收人签字的原始凭证,都照单全收,这就使得作假情况时有出现,增加了公司财产的损失,同时,也为资产管理埋下了隐患,不利于公司的成本控制和长远发展。

(2)银行账户管理混乱

资金管理通常是指流动资产,在这部分资金管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银行账户混乱。在核算过程中,资金分散、管理混乱增加了核算的难度,虽然,国家出台相关的政策对此进行规范,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执行力度不到位和监管不力,众多银行和储蓄机构都存在多户头现象,资金的分散使得资金管理变得繁琐,工作量增加,整体的工作效率降低。

(3)账目记录不规范

不少公司的财务人员在账目记录时非常不规范,并没有注明具体的财务支出情况,相关的记录非常简单,这种记录方式在日后进行查账时,就难以做到账证相对与账账相对,而且,有的财务人员在记录过后,自己都难以与报账凭证进行匹配。如,在由拆借费用时,有的是出差人员提前拆借,有的是员工用于其他事项进行的结款,而财务人员在记录时没有二级明细科目,在进行报销时就常常出现漏报或者误报的情况。

(4)信息化的财务系统发展不到位

由于受企业经营规模的制约,不少企业仍然没有采用现代化的会计核算系统,而是沿用传统落后的记账方式,单纯凭借一张财务报表就来反映企业的运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而且,人为操作出现的误差也不能消除,这种模式已经完全被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不能为企业提供有价值和参考意义的信息,不能为投资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2.固定资产管理的常见问题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少企业都进行规模的扩充,办公规模也变大,从而,在固定资产方面的投入力度也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就非常重要了。但是,从当今的发展状态看,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很多。

(1)资产管理中权责不明晰

在不少企业中存在的明显问题就是缺少明确的资产管理制度,管理权责不清晰。甚至有的企业没有资产管理制度规范,对固定资产不进行定期盘点或清查,导致众多资产流失,而一旦进行盘点,才发现漏洞很大。这种不健全的管理制度,导致不少内部人员监守自盗,从而长期下来,企业大量资产不明去向。

(2)盲目购置固定资产而造成的资产闲置

在进行资产购置时,比较盲目,没有对企业的原有资产进行盘查,也没有结合具体需求进行采购,随意性很大,这种情况下,造成很多固定资产采购后就处于闲置状态,大量资金被占用,增加了企业运营的风险,使资金流动性变差。而且,有些相关人员利用采购固定资产来捞取回扣,侵占公司财产。

二、完善资产管理的有效对策

1.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企业资产管理的效果,提升财务从业者的素质对于完善企业资产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在财务人员的规范方面,要实施持证上岗制度,从业人员要具备从业资格证,提升从业人员的硬件配备。企业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进行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与业务能力,并且制定考核办法,从而在客观上督促从业人员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满足企业不断增长的需求。

2.加强会计凭证的审核力度

在众多企业中都存在着会计凭证审核不严、记账不规范等情况,这使得会计核算工作在实际操作中问题重重,也加大了资产管理的难度。加强企业的资产管理,首先要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管理力度,增加从业人员对于会计工作重要性的认知,端正工作人员的态度,能够认真对待财务工作,仔细认真的进行凭证审核,没有公章或者项目填制不完整的凭证拒绝接受,从而增加工作的规范力度。在进行记录时,要对一级科目和二级明细做好记录,以免出现账证不符的时候,无法追根溯源,增加工作的审核难度。

3.构建系统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

在资产管理活动中,缺少有效的行为管理规范,就使得管理工作没有章程可循,影响管理的整体效率。构建完善的资产管理体系,规范资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从记账到凭证审核等方面,都要严格把控,按照章程进行,规范管理流程与会计操作流程。在制定完善规范的管理流程后,各个部门要按照章程执行,不能使之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对于违反操作流程与规章制度的人员要进行惩罚,做到责任到人,加强审核,对于情节严重的人员,除了处罚甚至要追究刑事责任,使公司的整体管理流程规划有效,提升在人们的重视力度。

4.严格控制固定资产的采购环节

固定资产占用了公司的大量资产,在固定资产采购时,要进行层层审批,进行逐级报告,确定有利用价值的资产才能列入采购范围,并且制定可行性分析报告,只有采购计划书通过审批,才能进行固定资产的采购,降低固定资产采购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同时,在进行固定资产采购时,要严格把控,对于中间拿回扣、借助采购固定资产捞取好处的人员进行制裁,如果屡教不改除了追回损失外,可以根据情节而进行调岗或者辞退。只有控制好固定资产的采购环节,才能够降低资产闲置情况,增加公司资产的流动性。

5.加强对闲置资产的合理处置

企业的闲置资产主要指连续一年或者一年以上没有动用的固定资产,或者是技术出现更新,新的采购设备取代旧的使用设备,导致旧设备闲置等情况。这部分闲置资产占用了企业的大量资金,不当的固定资产处理会增加企业资产的流失,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损失。因此,在进行闲置的固定资产处置时,要进行固定资产评估,可以成立专门的评估小组,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处置,从固定资产采购到处置,都需要完善的审核制度配合,加强内部监督与调控,降低处置固定资产的随意性,降低企业的资产损失。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压力越来越大,要在市场站稳脚跟,就要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资金运作效率,加强企业的资产管理就成为重要环节。面临新的发展形势,企业要加强资产管理的内部管制,保证资产管理的安全性与完整性,不断进行资产的优化配置,提高资产利用效率,从而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加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文芳.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及其模式分析[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4(10).

[2].韦德洪.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现状分析与问题思考――来自广东企业的问卷调查报告[J].财会通讯,2004(07).

[3].孟凡利,殷明.强化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构想[J].国有资产管理,2005(9).

固定资产审计常见问题篇6

关键词:it投资;审计决策;审计意见;审计收费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浪潮推动市场经济主体快速步入大数据时代,企业日益注重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it)的投资与运用,其中企业资源管理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是企业重要的it投资之一。eRp技术融合了先进的it技术与管理思想,针对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再造,运用it技术整合协调贯穿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信息流以提高管理水平。企业eRp类it投资不但改变了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还使得审计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it审计环境可能对审计人员面临的审计风险产生影响,其采取的审计方法、审计范围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对其审计决策产生影响。对于事务所而言,最重要的外部审计决策表现在审计收费与审计意见两个方面。it投资对外部审计决策产生了什么影响?究竟会通过何种路径影响审计收费与审计意见?本文对此展开研究。已有审计理论主要从企业和审计师特征这两个层面来构建审计费用和审计意见模型,而在企业特征层面很少有研究将企业信息技术因素纳入其中。本文把企业it投资作为企业层面的信息技术特征,将其纳入审计费用和审计意见的模型中,能够丰富it审计环境下的审计理论研究,拓展对审计师决策影响因素的研究。此外,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师的风险识别能力以及决策行为会对审计质量产生重要影响,通过研究我国企业it投资对审计师决策的影响,有助于了解我国审计师在面对it审计环境时的风险识别能力与风险管理战略。本文的后续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第三部分是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第四部分是实证检验与分析,最后是研究结论与启示。

二、文献综述和研究假设

(一)文献综述现有关于it投资对企业运营管理影响的研究文献较多,一方面主要考察it投资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另一方面则主要考察it投资对公司业绩的影响。较多证据表明企业it投资不仅能够改善经营业绩与加强成本管理,而且能够改善管理层经营决策所需要依赖的信息环境,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和精确性,增强高级经理人投资决策行为的科学性[1]。morris和Laksmana(2011)发现it投资企业报告了更少的内控缺陷[2]。it投资会提高企业日常管理业务活动所需信息的及时性、完整性和透明度[3],改善管理层对未来的盈余预测质量[1]。然而,关于it投资对上市公司会计审计活动影响的研究仍然较少。Brazel和Dang(2008)发现实施eRp类it投资企业的会计盈余信息质量下降[4],但morris和Laksmana(2010)在研究设计中控制了内生性问题后,发现it投资企业盈余信息质量有所提高[5]。张子余等(2016)在控制内生性问题后,发现没有任何证据反映我国企业it投资会降低会计盈余信息质量,有微弱证据表明盈余信息质量有所提高[6]。关于eRp系统对审计费用与审计意见的影响,Han等(2015)认为it投资增加了审计风险,提高了风险溢价;以Ci(computer intelligence)数据库2000~2009年的美国公司为样本,他们发现企业it投资与审计费用正相关,在it审计环境下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概率降低[7]。综上,我国企业it投资对外部审计决策影响的实证研究较为匮乏,不利于理解it投资对我国企业外部审计决策的影响路径与机理,不利于理解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在面临it审计环境时所采取的风险管理策略。为此本文展开相应研究,本文与以往研究的显著不同之处在于:国外相关研究认为it投资会增加审计风险,从而提高风险溢价与审计收费;而本文则揭示了我国企业it投资对审计决策行为的影响路径与影响机理在于:it审计环境下外部审计收费的提高不是由于重大错报风险变化引起的,而是由于追加审计程序以及学习成本增加,造成审计效率降低引起的。

(二)研究假设如果外部审计的重大错报风险加大,出于法律与自身信誉风险的考虑,审计师在出具审计意见时会更加谨慎,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会提高[8];反之,审计人员出具清洁审计意见的概率不会降低。因此,在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下,审计师要审慎评估企业的重大错报风险,需要对审计的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分别进行识别与评估。首先,需要对控制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如果在业务流程再造过程中,it系统中恰当植入关键控制点,会降低外部审计的控制风险;反之,如果eRp系统没有较好整合系统与植入关键控制点,it投资企业存在较多内控缺陷,外部审计控制风险将可能提高。morris(2011)发现eRp类it投资企业报告更少的内控缺陷[2];曾建光(2012)发现it投资能降低两种内部控制实施成本———企业管理层与员工之间以及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监督成本[9];张子余等(2016)认为我国企业it投资能提高财务报告内控有效性[6]。据此我们倾向于认为it投资并没有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控制风险。其次,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还需要对固有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企业it投资能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以及舞弊动机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审计固有风险。第一,当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较差时,其固有风险水平较高;反之,当it投资改善了企业经营业绩时,其固有风险会随之降低。而有较多经验证据表明企业it投资会对其经营业绩改善产生积极影响[10][11]。第二,当被审计单位存在有提供虚假会计报表动机时,固有风险相对较大。企业it系统投资不仅为财务报告编制提供基础,还为各部门业绩考核与评价提供重要业绩数字,数字篡改会引发企业内部业绩评价部门相关人员的激烈争议。此外黄志忠和张娟(2012)还认为it系统中数据更改需要高层授权,不精心设计容易导致系统崩溃[12],对系统崩溃的担忧以及业绩考核相关部门对业绩数字的高度关注,这两种力量有利于制约被审计单位提供虚假报表的动机。因此,我们倾向于认为企业it投资不会提高审计的固有风险。最后,如果it系统本身存在明显系统缺陷,在eRp系统设计与运行过程中,操作者有意或无意造成的缺陷所产生的安全漏洞会增加外部审计的固有风险,某一环节问题可能波及其他相关联的诸多环节,此时被审计单位的固有风险可能增加。但我们不倾向于认为现在较为成熟的eRp类it投资会存在明显安全漏洞与系统缺陷。尽管如此,基于上述诸多方面的分析,我们谨慎提出下列竞争性假设:假设1: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对于实施eRp类it投资企业,审计师出具清洁审计意见的概率会降低(不会降低)。外部审计的审计收费首先会受到审计人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变化的影响。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it投资使得企业的重大错报风险增加,此时审计人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程度降低,需要增加审计程序,审计费用增加。反之,如果it投资使得企业的重大错报风险减少,此时审计人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程度提高,不需要增加审计程序与审计费用。外部审计的审计收费还会受到审计效率的影响。当it系统提高了数据输入的及时性,降低了数据输入错误率时,审计工作效率提高,审计费用降低。然而,当企业进行it投资时,审计师需要扩大审计范围,增加新的审计程序,这将降低审计效率,增加审计费用;审计师在面对it审计环境时需要学习新的it审计知识,学习在it审计环境下专业审计判断的能力,增加的学习成本降低了审计效率,提高了审计费用。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下列竞争性假设:假设2: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我国企业it投资会提高(不会提高)审计收费。

三、研究设计、数据来源与模型设定

(一)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为控制其他不可观测因素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我们采用对照组方法进行研究,给it投资企业寻找配对样本,将没有进行it投资的配对样本与进行it投资的上市公司样本混合在一起进行检验,对照组研究方法能够解决遗漏重要变量带来的内生性问题以及估计偏误问题。譬如,近十几年来审计监管逐渐加强,对事务所审计决策产生了影响,如果只运用it投资样本进行检验,很容易将审计监管变化因素与企业it投资带来的变化混为一谈。运用对照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选取2003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在年报中首次公开披露实施eRp类it投资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然后给每家当年实施it投资的企业寻找没有进行it投资的配对样本。本文按照不放回抽样方法抽取配对样本,给it投资企业按照行业相同、年度相同、总资产规模最接近原则寻找配对样本,每个配对样本的总资产在it投资企业资产规模的正负20%以内。表1列示了成功配对的361组it投资公司与配对样本的描述统计量,it投资公司与配对公司资产规模的描述统计量非常接近。我们保留it投资企业与配对样本在it投资企业投资前三年与后三年的数据,研究样本时间的跨度是2000~2013年。其中,年报来源于巨潮资讯网以及新浪财经公告,内部控制指数来源于迪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数据库,其他变量数据均来自CSmaR数据库。本文使用的统计软件是sta-ta12.0。为了避免极端值的影响,对连续型变量在上下1%水平上进行了winsorize处理。

(二)模型设定我们采用如下logit回归模型对研究假设1进行检验。模型(1)中被解释变量是表示清洁审计意见的哑变量Cleanopin,变量定义见表2。Cleanopin=k1it_post×eRp+k2it_post+k3control+εit(1)为了检验假设2,本文在Simunic(1980)、Ke等(2014)的研究基础上构建了如下固定效应模型[13][14]。模型(2)中被解释变量是审计费用Ln(aF)。Ln(aF)=β1it_post×eRp+β2it_post+β3control+εit(2)另外,本文参考Simunic(1980)与Ke等(2014)的相关研究[13][14],控制了影响审计收费与审计意见的其他因素,最终将上市公司规模(SiZe)、业务复杂程度(aRinV、FoRopS)、财务风险(LiQ、LeV)、盈利能力(Roe、LoSS、CFo)、审计师特征(BiG4)等作为控制变量,各变量定义见表2。四、实证检验与分析(一)描述性统计表3列示了主要变量的描述统计量。与已有研究一致,将审计费用取对数,取对数后的均值为13.213,标准差是0.646。审计意见的平均值为0.953,说明绝大多数公司被出具了清洁审计意见(不附加任何说明段的无保留审计意见)。内部控制指数得分的最小值是0,最大值是999.75,均值是679.66,符合得分分布特征。应收账款存货与总资产的比值(aRinV)的最小值为1.4%,最大值为73%,样本间差异较大。流动比率(LiQ)的平均值为1.743,表明样本公司短期偿债能力较好。资产负债率(LeV)的平均值为0.485,表明样本公司资本结构整体合理。聘请国际“四大”事务所的样本企业仅占6.7%。净资产收益率(Roe)的均值为6.2%,表明样本公司净资产收益水平一般。

(二)回归分析表4列示了我国企业it投资对清洁审计意见影响的logit模型的回归结果,(Ⅰ)为不考虑控制变量的logit模型估计结果,交叉项it_post×eRp的系数为0.387,在10%显著性水平上大于0,意味着我国企业在it投资后被出具清洁审计意见的概率提高。(Ⅱ)为考虑控制变量的logit模型混合回归结果,(Ⅲ)为考虑控制变量的面板logit随机效应模型估计结果,这两种情况下交叉项it_post×eRp的系数虽然都大于0但并不显著,表明我国企业在it投资前后被出具清洁审计意见的概率无显著变化。控制变量LeV与LoSS的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小于0,与现有研究结果一致,资产负债率越高的企业以及亏损企业获取清洁审计意见的概率显著降低。总之,表4表明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我国上市公司在it投资前后被出具清洁审计意见的概率并没有显著变化。接下来利用模型(2)来检验我国企业it投资对外部审计收费的影响。Hausman检验发现固定效应模型优于随机效应模型,因此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来控制与被解释变量相关的不可观测的公司层面因素。表5列出了相应的检验结果。(Ⅳ)为不考虑控制变量时的估计结果,交叉项it_post×eRp的系数为0.072,在1%显著性水平上大于0,意味着我国企业在it投资后审计费用显著提高。(Ⅴ)为考虑控制变量时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交叉项it_post×eRp的系数为0.052,仍然在1%显著性水平上大于0。另外,表5两种回归中it_post的估计系数都在1%水平上显著大于0,意味着对应的非it投资企业审计费用也随时间显著提高。原因可能在于,对于没有进行it投资的配对企业,逐年的通货膨胀物价因素也使得事务所审计收费显著提高。在控制变量中,SiZe、BiG4的系数在1%水平上都显著大于0,这表明被审计单位规模越大以及由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时,审计费用显著提高。

(三)稳健性检验在稳健性检验中,我们将来源于迪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数据库的内部控制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考察企业it投资对内控有效性的影响,检验结果见表6。表6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检验,是因为Hausman检验发现随机效应模型优于固定效应模型。(Ⅵ)列示了不考虑控制变量时的回归结果,交叉项it_post×eRp的系数为11.951,在5%显著性水平上大于0,我国企业it投资后内控有效性显著提高。(Ⅶ)列示了考虑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交叉项it_post×eRp的系数不显著,这表明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我国上市公司在it投资前后内控有效性水平无显著变化。除此之外,我们重新定义审计意见,设置变量opinion:当审计意见为标准无保留意见时o-pinion取值为4,审计意见为无保留意见加事项段时opinion取值为3,审计意见为保留意见或保留意见加事项段时opinion取值为2,审计意见为无法发表意见时opinion取值为1,审计意见为否定意见时opinion取值为0。然后运用ordinal logit模型进行检验,结论与表4保持一致,这说明我国企业it投资后被出具更好审计意见的概率无显著变化。另外,在前面本文是按照年度相同、行业相同、资产接近的原则进行配对,其中行业是根据字母行业编码选择相同行业,现在我们根据更加细分的字母加两位数字行业编码进行行业配对,为227个it投资公司成功配对了227个没有进行it投资的上市公司。运用新的样本,我们按照表4~6的分析顺序再次进行相关检验,研究结论保持不变。

(四)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分析根据上述检验结论我们对重大错报风险展开进一步分析,重大错报风险分为财务报告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与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首先,考察我国企业it投资是否会影响财务报告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通常,如果企业财务报告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显著增加,此时出具清洁审计意见的概率会降低。该命题的逆否命题为“如果企业出具清洁审计意见的概率没有显著降低,则企业财务报告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没有显著增加”。由于原命题和逆否命题是等价命题,逆否命题也应当为真命题。根据本文发现的“企业it投资后被出具清洁审计意见的概率没有显著降低”,可推断我国企业it投资后财务报告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无显著增加,这与张子余等(2016)发现的盈余信息质量无显著变化的证据保持一致[6]。其次,还需要考察我国企业it投资是否会影响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细分为控制风险与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取决于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根据本文的分析结果———我国企业it投资后的内控有效性水平无显著变化,可知我国上市公司it投资后的控制风险无显著变化。王立彦等(2007)、张露等(2013)均发现企业eRp投资对经营业绩改善有积极作用[10][11]。当eRp类it投资改善了企业经营业绩时,其固有风险会随之降低。因此,我们认为it投资没有提高控制风险与固有风险,没有提高我国上市公司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综上,本文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it投资不会提高财务报告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也不会提高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我国企业it投资没有影响重大错报风险,意味着我国企业it投资后外部审计费用显著提高的原因不在于重大错报风险增加。外部审计面对企业新的it审计环境时需要重新设计或追加审计程序以及增加it审计学习成本,这会降低审计效率、提高审计费用。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实证检验了我国企业it投资与外部审计决策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我国企业在it投资后被出具清洁审计意见的概率无显著变化,与张子余等(2016)发现的我国企业it投资后盈余信息质量没有显著变化的证据相吻合[6]。(2)我国企业it投资后外部审计的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没有降低,与曾建光(2012)发现的内部成本降低的逻辑保持一致[9]。(3)我国上市企业在it投资后的外部审计费用有显著提高。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可理解会计师事务所在面对新的it审计环境时的风险管理策略包括:提高审计收费,调整审计程序,客观出具审计意见。从对影响路径的深入分析中可知,我国企业it投资对外部审计的影响机理在于:首先,我国上市公司的it投资没有降低内控有效性水平,没有提高外部审计的控制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无显著变化,企业在it投资后被出具清洁审计意见的概率没有显著变化;其次,外部审计费用显著提高的原因不在于重大错报风险所带来的审计风险提高,而在于追加审计程序以及it审计学习成本的增加,两者降低了审计效率,提高了审计费用。关于进一步的研究,我们认为可以运用调查问卷等形式,深入考察事务所对it审计环境下重大错报风险的分析检查判断过程。基于本文分析可得出以下启示:第一,企业it投资后在流程再造过程中需要合理设置内控关键控制点,将内部控制关键控制点合理嵌入eRp系统运行中,以进一步提高内控有效性,降低外部审计的控制风险。第二,与系统供应商保持紧密联系,加强对it系统缺陷的后期维护。系统供应商作为系统的生产者,对该系统的缺陷以及运作流程了解较多,系统使用者应该与供应商加强沟通,以降低it系统的固有风险。第三,会计事务所需要不断加强对it审计人员的培训学习,学习与研究如何运用大数据背景下的it审计技术,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收费,以提高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Dorantes,C.a.,Li,C.,peters,G.F.,Richardson,V.J.the effect of enterprise Systems implementation on theFirm information environment[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13,30(4):1427—1461.

[2]morris,J.J.the impact of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System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nal Con-trols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11,25(1):129—157.

[3]Klaus,H.,Rosemann,m.,Gable,G.G.what is eRp?[J].information Systems Frontiers,2000,2(2):141—162.

[4]Brazel,J.F.,Dang,L.the effect of eRp System implementations on the management of earnings andearnings Release Dates[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08,22(2):1—21.

[5]morris,J.J.,Laksmana,i.measuring the impact of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Systems on earningsmanagement[J].Journal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accounting,2010,7(1):47—71.

[6]张子余,杨慧,李常安.我国企业it投资对财务报告内控实施成本与盈余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J].审计研究,2016,(5):98—103.

[7]Han,S.,Rezaee,Z.,Xue,L.,et a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vestments and auditRisk[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15,30(1):93—116.

[8]Lennox,C.S.audit Quality and auditor Size:an evaluation of Reputation and Deep pockets Hypotheses[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ccounting,1999,26(7—8):779—805.

[9]曾建光,王立彦,徐海乐.eRp系统的实施与成本———基于中国eRp导入期的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12,(3):131—138.

[10]王立彦,张继东.eRp系统实施与公司业绩增长之关系———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7,(3):116—121.

[11]张露,黄京华,黎波.eRp实施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117—121.

[12]黄志忠,张娟.eRp实施、信息质量与公司绩效———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当代会计评论,2012,3(2):1—13.

[13]Simunic,D.a.the pricing of audit Services: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0,18(1):161—190.

固定资产审计常见问题篇7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

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意义

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优化内部管理的重要措施,固定资产对于任何企业都是内部管理的重中之重,行政事业单位也不例外。内部控制可以全过程对固定资产进行管控,在内部控制下,预算按固定资产的需求情况、重要程度、紧急情况等因素进行编制,合理增加固定资产,从而合理控制固定资产购置预算,提高资金的使用绩效。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通过内部控制措施明确资产的具体归属,责任落实到人,避免出现问题后互相推卸责任,将责任落实到日常工作中,从而保障资产的安全性和使用的有效性。固定资产报废环节,按照内部控制制度严格管理,对报废必要性、合规性做出客观分析,从而减少资产的损失和浪费。固定资产审计过程中,同样利用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主要考量标准,使审计内容有据可依,审计结果客观公正。对固定资产管理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保障单位固定资产在存续期内的安全性、完整性、可用性,完善并优化固定资产管理,有效提升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

二、内部控制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内部环境一是缺乏相应的资产管理部门。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独立的资产管理部门,大部分是由财务部门、后勤保障部门、使用部门等分别管理,各个部门都只负责资产管理的其中一部分。由于没有协调性的统一管理,无法分清主体责任,一旦发生问题就会责任不清、扯皮推诿,使固定资产管理得不到有效的内部控制。另外,由于没有明确的资产管理部门,固定资产管理对于任何一个部门来说都不是主体工作,都只是管理工作的一部分,缺乏对固定资产管理的专业知识,不能形成有效管理,也造成固定资产管理的缺失。二是不重视固定资产管理。行政事业单位与其他企业不同,其资金大部分来自于政府资金,更加注重资金管理,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尚未建立“有偿使用”和“成本补偿”机制,对固定资产购置计划没有严格的内部控制措施,导致实际工作中固定资产盲目购置、重复购置、使用率低等现象大量存在,在近年来的审计中甚至披露了有些行政事业单位部分固定资产购置多年未投入使用的情况,既造成国有资产的浪费和损失,又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

(二)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流程一是没有完善的固定资产预算流程。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提交固定资产预算时,编制及审批较为简单,往往由使用部门提交预算需求,再由管理部门统一汇总,最后提交给财务部门进行审核,而财务部门审核的标准是不超过往年的预算规模,如果没有超过就直接审核通过,并编入到当年的固定资产预算中。而各个部门提报的预算需求,都是以部门需求为基础,而不是以整体单位需求为基础,这就造成固定资产重复购买、部分资产闲置,而且缺乏战略目标的长远考虑,降低了资金的使用绩效,影响行政事业单位长期发展。二是缺乏必要的管理流程。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流程,对固定资产日常的申请、采购、领取、使用、存放、盘点等没有完整的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相对落后,没有建立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基础工作不扎实,数据准确度差。比如采购的固定资产由于数量较大、种类繁多,就按照品类、总量进行简单化登记;资产领用时只登记领用部门而没有明确的领用人、部门负责人;或者一些容易忽视的资产,由于没有定期进行盘点,一旦损坏或丢失,却因为责任人不清无法进行合理的追责等情况。三是缺乏完善的处置流程。固定资产的处置最主要的是转移、报废等情况,但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缺少完善的处置流程,在盘点时出现很大的差异,比如一些通用性强的固定资产在使用中的调拨,只是口头协调而没有及时办理资产调拨、交接记录,从而给日后盘点工作但来很大的困难。另外,部分资产已达到报废标准但未及时进行报废流程,再者损坏的资产未报损等情况,都导致账面与实际资产情况不符,账面价值高于实际价值,导致固定资产无法有效进行利用。

(三)缺乏合理的管控措施一是内部控制评价不细化。我国新规范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内部控制手册,通过手册进行内部控制的评价,但部分单位针对手册的制定,只是按照指导意见进行大致的编写,仅有粗犷的框架体系,没有结合单位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细化,这就造成内部控制手册形同虚设,不能作为评价结果的支撑基础。而且因为仅是框架性内容,也无法实现管控的精细化,更多是方向性的政策,没有具体的管控措施,在固定资产管控过程中无据可依,无法形成有效的制度来起到约束作用。二是缺乏严格的审计。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建立独立的审计部门,而是由财务部门部分人员兼任,或者是内部审计人员数量较少,而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重点多是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工程审价等方面,开展固定资产审计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不能真正对固定资产提出针对性的审计意见,使固定资产审计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造成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较差。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完善内部控制环境一是建立资产管理部门。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独立的资产管理部门,对固定资产从购置到报废进行全过程整体性把控,确保国有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升固定资产的效能。资产管理部门需要对资产进行划分,对固定资产的归属、使用等情况明确责任部门,部门再落实到个人,并明确相关的奖惩措施,对非客观因素造成的固定资产损失进行追责。资产管理部门人员需要定期进行培训,提升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强化专业度,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二是强化领导层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度。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重要性的宣传,增强责任意识,真正提升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氛围,以点带面、以身作则,在日常工作中做出表率及监督作用,从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顶层设计,形成管理工作的闭环,发挥实际作用。

(二)优化内部控制流程一是提升预算的合理性,在编制预算时既要结合部门需求,又要遵从勤俭节约原则,将部门内部存量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后,摸清存量、存续状态,并从当下需求优先性、长远发展战略性等多个维度考量是否需要对固定资产进行采购。在各部门上报预算后,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需要对各部门固定资产进行摸排,将部门之间的固定资产进行调配,盘活存量资产,减少不必要的固定资产购置预算,对于专业型强、技术含量高的大型仪器设备购置应聘请行业专家对购置必要性、预期使用效率及可产生的效益等方面进行论证,有效提升国有资产的使用绩效。二是完善整体管理流程。行政事业单位须根据批复的预算进行资产的采购,减少和杜绝无预算的随机采购行为。采购的固定资产需要有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财务部门三方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进库,进库过程中利用信息化系统将所有资产明细统一录入,做到账实相符。固定资产领用环节需明确领用人并进行领用登记,使固定资产管理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个人。加强固定资产的盘点,定期盘点制度化,并进行不定期抽查。在盘点抽查过程中发现的固定资产损坏或丢失要进行说明,非客观因素造成的损失要进行追责,部门或个人进行赔偿,使整体管理流程形成闭环。三是优化处置流程。固定资产转移需要上报资产管理部门,进行签批后方可进行资产移交,移交单上传至信息化系统,更改资产所属部门或个人。固定资产报废需要进行资产残值审核,对于有残值的需要评估后进行处置,残值收入应全额上缴国库,报废的固定资产同步在资产管理系统中进行核销,确保固定资产处置流程规范化。

(三)完善管控措施一是细化内部控制评价。根据财政部的相关要求,结合当下实际情况,进行内控手册的细化,相关评价指标进行内部讨论,并结合各部门不同意见,纳入单位决策程序,通过后将内控评价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部分,与绩效发放、干部考核等相结合,使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评价能够得到正向反馈,实际效能得到有效提升。二是注重固定资产审计。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独立的审计部门,确保审计具有独立性,能独立客观地开展工作。审计人员须具备专业性,熟悉国家政策法规,掌握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实际情况,经常深入固定资产管理业务一线了解情况、查找风险点。有效的审计能够及时发现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和问题,为持续优化和提升管理水平提供重要依据。

固定资产审计常见问题篇8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会计核算的制度依据有《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补充规定》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按上述规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单独建账、单独核算。2012年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又提出了基建并账要求,建设单位至少按月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会计账册数据并入单位会计“大账”,以全面完整反映单位会计信息。2013年4月,财政部公布了《基本建设财务规则(征求意见稿)》,就《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的拟修订内容征求意见,目前正式文件尚未出台。需要注意的是,“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会计科目,同项目批复概算中的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工艺设备及安装费用、工程其他费用并不是完全对应关系。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同时根据项目概算对单项工程、单台(套)设备及工程其他费用具体内容进行辅助明细核算,既满足会计核算要求,又能与项目概算批复内容建立对应关系,便于概算执行情况对比分析。

二、了解项目管理流程,参与项目全过程管理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有着严格规范的管理程序,通常划分为四个阶段: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在具体流程上,涉及项目从立项、可行性研究,到初步设计、施工图或工艺设计,再到招投标、合同签订、组织实施、工程验收、工程结算,以及竣工财务决算审计、单项验收与整体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会计人员应积极参与项目过程管理,工作范围不能只局限于财务部门内部,应积极、主动地同项目管理部门联系,建立协作配合机制,了解项目进展,掌握财务管理所需的项目信息。在决策与设计阶段,重点关注建设内容、投资额度、建设规模、建设周期、招标方案与资金来源。在实施阶段,重点是做好年度预算及资金用款计划编报,筹集安排建设资金,参与招投标与合同签订,了解项目进度,关注建设内容调整变化情况,按合同约定及内控制度办理资金支付,核实单项工程(设备)投资是否控制在批复概算内,及时准确进行会计业务处理。在竣工验收阶段,重点是配合完成竣工财务决算审计工作,完成竣工财务决算报告的编报,做好交付使用资产的账务处理、台账登记与资产移交工作。

三、学习招投标及合同管理等法律法规,了解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知识

招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应遵循的三项基本管理要求。会计人员应了解招投标及合同相关法律法规,参与招标文件会审、合同谈判与合同签订工作,对合同的合法性、有效性及合同要素的完整性进行审核,并重点关注资金支付与变更调整相关条款,确保资金使用安全,维护单位利益,避免法律风险。合同实施过程中,应树立法律意识,严格按合同约定执行。在具体的合同管理上,可采用建立合同台账的方式,对合同金额、合同付款、合同票据等情况进行登记,及时掌握合同执行信息。关于监理制,主要是指建设工程施工阶段的监理,会计人员要了解监理制对建设工程管理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完善监理合同的约束机制促使监理企业真正履行职责,协助建设单位对建设工程的质量、进度和投资进行有效控制,保证建设工程施工合同顺利履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建设内容上,可以分为建设工程和工艺设备购置两大类。工艺设备购置一般较为简单,通常按采购程序执行即可。而对于建设工程,国家有健全的管理制度规范,会计人员也要进行适当了解,尤其是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知识。在此,建议重点学习《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与《建设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熟知建设工程专用术语及业务流程。具备一定的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知识,也是对固定资产投资财务管理人员的一项要求,如此方能真正有效参与建设工程的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作。

四、对过程检查中反映的财务管理问题进行整改

为加强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上级主管部门通常会组织开展针对项目的监督检查或其他专项检查工作。对此,会计人员要积极参与。在检查过程中,会计人员要了解检查的重点、方法与流程。对检查中反映的财务管理问题,会计人员应认真分析查找原因,弄清来龙去脉,及时与项目管理人员沟通,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完成整改工作。同时,还要学会举一反三并引以为戒,避免在后续项目财务管理中再出现同样或类似的问题。对非财务类管理问题,会计人员也应予以关注,了解其整改落实情况。针对项目开展的专项检查工作,对会计人员来说是一次良好的学习机会。通过此类检查,会计人员对固定资产投资财务管理乃至整个项目管理工作会有更深的认识,对自身综合管理能力水平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五、做好竣工财务决算工作

竣工财务决算是反映项目建设成果、正确核定新增资产价值(主要是固定资产,部分项目涉及无形资产、流动资产或待核销基建支出等)的总结性文件,是办理资产交付手续的依据。近年,国家加强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工作,把审计作为项目办理竣工财务决算及竣工验收的前提条件。在审计内容上,对项目实行全方位的综合性审计。为此,项目完工后,建设单位应对项目建设过程进行系统性梳理,收集整理汇总过程资料,及时办理工程结算手续。审计进场前,会计人员应编制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初稿,并会同项目管理部门、生产使用部门对形成的资产进行盘点,确保账实相符。项目审计时,财务部门应会同项目管理部门一起全力配合,与审计组充分沟通,做好相关事项的解释说明工作。审计结论下达后,要对反映的问题进行整改,项目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由项目管理部门负责,财务方面的问题由财务部门负责。审计整改完成之后,会计人员应根据审计结论重新编制正式的竣工财务决算,向财政部门履行报批手续。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批复文件,既是办理资产交付手续的依据,也是项目竣工验收的依据。对交付本单位使用的资产,会计人员应及时进行产权登记。对需移交其他单位的资产,应及时与接收单位办理移交手续。在项目竣工验收环节,会计人员要完成竣工报告中财务决算内容的编写,关注竣工报告中前后财务数据的一致性,并协助做好财务验收工作。

六、结语

固定资产审计常见问题篇9

关键词:合作社;固定资产;内控制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是新时期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确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主体地位,与之配套的重要法规之一――于2008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改变了以往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科目不统一、财务制度无章可循、内部控制制度未成体系的状况,促进合作社的财务会计工作朝规范化、制度化方向正常发展。据了解,截至2008年9月底,全国依法新登记并领取法人营业执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7.96万家,大部分建立了各项内部控制制度,但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的要求仍有一定距离,在执行过程中暴露出较多的问题,尤其是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一、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原则

(一)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目标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工具、器具、农业基本建设设施及单位价值虽然低于规定标准,但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的主要生产工具和设备,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根据有关财政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的目标一是规范合作社固定资产管理行为,保证固定资产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确保各项固定资产的实存数和账面数一致;二是防范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差错和舞弊,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护合作社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三是确保固定资产政策在合作社的贯彻执行,促进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总之,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目标是规范合作社固定资产管理行为,保护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发现错误、舞弊、盗窃、非法占有等行为,及时纠正,维护合作社及广大社员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固定资产在合作社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确保合作社发展计划和经营目标的全面实现,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原则

为有效防范风险,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广大社员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建立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法性原则。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其前提条件必须遵循《会计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不能有悖于相关法律法规。

2、制衡性原则。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建立固定资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确保办理固定资产业务的岗位有合理的设置和分工,明确职责和权限,坚持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

3、有效性原则。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应定期检查其执行情况,发现薄弱环节及时改进,出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目标的有效实现。

4、适应性原则。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定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应适应本社生产经营或服务的特点和实际,并随外部环境的变化、本社业务的调整、管理要求的提高而不断改进和完善,与时俱进。

二、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部分按照《会计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及有关财政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了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但实际形同虚设,运作的随意性较大,以致现象经常发生,没有发挥其在合作社经营管理活动中应有的作用,严重影响了广大社员的积极性和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固定资产管理观念淡薄,制度不全

合作社“重生产经营、轻监督管理”的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固定资产的购置、登记、保管、领用、处置等制度不健全,没有专职人员负责相应的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管理和监督。

(二)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主要是由于合作社的管理人员来自农民,大多业务素质较低,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导致固定资产账务处理不规范,未按性质、类别进行明细登记,不能如实反映本社固定资产的数量、价值及其变动情况,账账不符、账实不符。

(三)固定资产添置的随意性较大

既不考虑综合利用,也不考虑是否符合本社当前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由负责人的意志决定,导致盲目购置、重复购置,使用效率不高,浪费严重。

(四)固定资产存在账外经营

合作社的固定资产大多是由社员入股和劳动积累所形成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接受政府或其他部门捐赠和政府支持合作社发展的建设项目完工后形成的,这部分固定资产未按规定入账,游离于账外,用于经营或租赁,取得的收入由部分社员支配,有的甚至被个别社员或负责人无偿占有,严重侵害了本社及广大社员的利益。

(五)固定资产处置不合规

合作社的固定资产是一项重要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较大,是社员的共有资产,享有占有、使用和处分的权利,但固定资产的处置由部分人员决定,重大固定资产的处置也未经社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透明度不高,社员反响较大,影响了社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

建立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必须要按照有关财政法律法规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并结合本社内部管理的实际,才能确保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保障合作社业务发展和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促进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一)坚持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控制和授权批准控制制度

1、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坚持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控制制度,建立固定资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固定资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同一部门或个人不得办理固定资产业务的全过程,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不宜设置过多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但以下几个岗位必须分离:固定资产的授权批准与业务执行;固定资产的取得、验收与款项支付;固定资产的审批、执行与会计记录;固定资产的保管与清查;固定资产的处置申请、审批与执行等。

2、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坚持授权批准控制制度,按照《合作社章程》规定,由社员(代表)大会授权理事长为本社固定资产业务审批人,经办人应当在职责范围内,按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办理固定资产业务,严禁未经审批人审批办理固定资产业务,对于审批人超越授权范围审批的固定资产业务,经办人有权拒绝办理,并及时向社员(代表)大会或监事会报告。

(二)建立固定资产购置制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建立固定资产购置制度,固定资产的购置既要符合本社的发展和生产经营的实际,又要注意节约,避免浪费,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一般固定资产的购置,由使用部门提出申请,审批人在授权范围内予以审批,获批准后,有关部门方可购置。对于重大固定资产的购置应由理事会提出,交社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并进行公开招标,确保固定资产购置的公开、公平和公正,防止购置过程中出现的舞弊行为而损害本社和广大社员利益。

(三)建立固定资产验收制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建立固定资产验收制度,无论是合作社自行购置的、社员投入的、建设项目完工后形成的还是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都要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牵头,会同财会部门、使用部门、技术部门或监事会等参与验收,只有在验收合格并经登记后,财会部门才能办理有关账务处理,使用部门才能办理领用手续。同时,对外购、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应当符合《货币资金》、《采购与付款》、《工程项目》等内部控制制度的有关规定。

(四)建立固定资产处置制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建立固定资产处置制度,明确固定资产处置范围、标准、程序和责任。固定资产需要报损、报废时,由使用部门提出申请,填制资产报损、报废报告单,经资产管理部门、财会部门、技术部门或监事会共同鉴定,并提供处置依据、处置方式、处置价格等材料,报理事会批准后,资产管理部门和财会部门方可办理资产的注销手续,进行账务处理,否则,不得随意处置。还有,处置价款应由财会部门及时入账,避免其他部门接触。对于重大固定资产的处置应由相关部门报理事会并提出方案,经社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方可处置,防止资产流失。对于国家财政直接补助形成的固定资产,不得分配给社员,不得记入社员账户,仅作盈余分配依据之一,社员退社后不再享有。

(五)建立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制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结合本社特点,建立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固定资产账簿登记制度和固定资产卡片管理制度,确保固定资产账账、账卡、账实相符。二是做好固定资产维护保养工作,保证固定资产正常运行,消除安全隐患。三是定期或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尤其是年度终了前必须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盘点,对盘盈、盘亏或毁损的固定资产应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并进行处理,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

(六)建立固定资产监督检查制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建立固定资产监督检查制度,接受社员的民主监督,要充分发挥监事会或执行监事的职能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使之贯穿整个固定资产业务的始终。其重点一是检查是否存在不相容岗位混岗的现象。二是检查在办理固定资产请购、审批、购置、验收、付款等业务时是否有健全的授权批准手续,是否存在越权审批和未按审批意见办理的违规行为等。三是检查购置固定资产程序是否适当,购置的固定资产是否符合本社发展的需要和生产经营的实际,重大固定资产的购置是否经社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并进行公开招标,有无舞弊行为存在。四是检查处置固定资产是否履行审批手续,作价是否合理,处置款是否及时由财会部门入账,重大固定资产的处置是否经社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五是检查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监事会或执行监事在检查中发现薄弱环节和问题应及时指出并加以纠正,重大问题应向理事会或社员(代表)大会报告,如有必要,可考虑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审计,真正体现农民专业合作社“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办社原则。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Z].财会[2001]41号.

2、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固定资产(征求意见稿)[Z].财办会[2004]23号.

3、陈学军.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构建[J].农村财务会计,2007(4).

固定资产审计常见问题篇10

关键词:审计方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用

固定资产投资资金需求多,技术要求高,且投资期限较长,即使是短期投资也需要一两年才能完成,而期限较长的甚至需要十几年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其他投资项目面这这更大的风险。因此,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审计十分有必要。针对当前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中的问题,笔者在文中就审计方法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对相关人士有所帮助。

一、审计方法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前期审计中的应用

(一)确定审查内容

在投资项目前期,审计工作的内容即审查项目决策。审查资料主要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设和审批文件等。审查以上文件是否经过了相关部门的批准,是否是按相关规范编制,是否存在漏项、虚列、多列概算等现象;还应审查相关项目执行人的施工、监理和供货,及所签订的合同是否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并监督其执行是否存在违约行为等。

(二)审计方法的选择

在前期审计中,须进行严密的审计调查,审计调查方法包括调查方法和审计方法两个方面,审计方法主要包括顺查、逆查、抽查、详查等,而审计方法则包括审阅、核对、复算、分析性复核、函证等,抽样审计、计算机审计和内部控制测评则是审计技术方法。审计方法的选择要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灵活搭配,以便于顺利完成调查任务。

(三)审查中应把握的原则

首先,应遵循审计方法、调查方法相结合的原则。综合运用审计方法和调查方法进行审查研究。其次,遵循调查范围与调查层次适度的原则,调查层次的选择要保证获得能够说明基本情况的数据,能说明发展局势的信息与典型事例,并分析原因,给出对策。第三,坚持集体访谈、个别访谈相结合的原则,二者各有优劣,在实际审计调查中要将二者结合应用。最后,遵循调查、研究相结合的原则,调查是研究的基础,研究则是调查的发展和深化。

二、审计方法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建期审计中的应用

(一)确定审计内容

在招投标时,审计人员要检查招标文件是否符合相关国家法规政策的要求,审查评标方法的合理性,公平性,向各参与方函证招标情况,派专人进行实地调查,检查监理、施工和设计是否符合招标制度,审查招标程序,保证其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进行。发包时,审计人员要审查承包法合同及其他相关文件,以函证法与内查外调法检查结算单、往来账目和材料采购等事项是否合理。

(二)审计方法的选择

在建阶段的审计十分繁琐,也十分关键。在该阶段,可使用关键点测试法对项目的关键点进行测试,排查问题,找出审计重点,并派出审计专员,以掌握第一手资料,对项目实施监督。在本阶段,可采用的审计方法包括内查外调法、实物图纸对照法、实地丈量法、重点内容详查法、现场取样法等。

(三)审计中应把握的原则

首先,应遵循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原则。与普通项目相比,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过程复杂,工程量大,需要多个方面、多个部门的配合。其次,要坚持重要性原则,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要进行详尽的评价,保证审计效益、最后,坚持公正客观准确的审计评价原则。

三、审计方法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验收期审计中的应用

(一)确定审计内容

在实行跟踪审计后,通过在工程实施阶段得到的审计成果即可初步审查竣工结算的真实性,再通过市场调查、工程盘点、专家验证来确定完工工程的准确性、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等。在资金使用审查方面,首先要审查资金是否合理拨付和使用,并审查是否存在挤占和挪用情况。

(二)选择审计方法

决算审计是验收阶段的重要关节,审计人员可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帮助下提高审计的准确性,如利用远程通信技术、实现审计档案和证据的电子化等。

(三)审计中应把握的原则

首先,要把握重点环节突出原则,把握承包合同签订、工程计算定额套用、监理单位职责、材料价差、工程取费等环节的重点。其次,遵循资料送审承诺选择,结算审计既是对承包单位报送的结算的审计,也是对发包单位项目管理、项目造价审核的审计。最后,要遵循三级复核的原则与责任考核、责任追究相结合的原则。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投资量大,设计方面和人员较多,其审计也十分复杂,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更高的考验。审计人员只有不断掌握更加科学的审计方法,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才能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计把好关,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丽.浅谈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中的常见问题[J].现代农业.2009

[2]谢玉环.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趋势分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3]富任湘.浅谈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