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污水治理工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22:48

乡村污水治理工程篇1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开展“五水共治”专项行动,以发挥水优势、治理水污染、美化水环境、恢复水生态、严防水灾害、倡导水文明、建立水机制为着力点,以“村点覆盖全面、群众受益广泛、设施运行常态、治污效果良好”为标准,坚持全面治理与扩面改造并重,全面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标准低、自然村覆盖率低、农户受益率低、运行负荷低和设施正常运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花最少的钱、尽最大的努力、发动最广泛的群众参与、建设质量最佳的民心工程,确保完成三年和年度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加快建设“魅力毛垟,边界集镇”。

二、工作计划与目标

全乡7个行政村中全部列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分三年(2014-2016年)完成,第一年实施三个村;第二年实施炉西、两个村;第三年完成、两个村(具体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年度计划安排表)。地处偏僻且在家人口较少的村、以实施农民异地搬迁工程为主,部分不异地搬迁的农户,按以奖代补的方式补助其做卫生厕所,或集中连片以稳定塘的形式进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争通过3年努力,全面完成全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提高到100%,农户受益率提高到8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无序排放现象得到根本改变,洁净村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三、工作任务

(一)新建一批,提高美化水平。乡农村污水治理办公室按照工作计划中的时间节点完成年度治理任务,全面推进新建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人口聚居区建设生活污水处理池,纳管户数大于50户,可选用微动力处理模式;纳管户数在10户至50户,可选用人工湿地和无动力厌氧组合模式;在个别人口散居区、纳管户数少于10户的情况下,可以选用无动力厌氧处理模式。污水处理池建设和管网配套应符合规范,雨污分流,出口水质达标排放。)污水处理池建成后,做到污水净化、村庄绿化,人工湿地种植亲水性植物,对池面进行覆土、绿化,美化环境。

(二)整改一批,提高处理效果。⑴加快污水管网建设。对于毛垟、沙垟、库头、炉西四个村,建设污水管网并实现纳管排放。⑵修复原有处理设施。对原有处理设施存在管网破损、污水池内无水或水量较少、处理效果较差的毛垟、库头村及沙垟的移民点,完成管网修复、窨井防渗、配套管网建设等,并达标排放。⑶对毛垟、沙垟、库头村(按照上级环保部门的要求,纳管户数大于50户的已建无动力厌氧设施,对处理效果较差的、位于环境敏感区的村庄),增加人工湿地或微动力,提高处理效果。

(三)维护一批,落实长效管理。⑴各村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⑵各村住村干部既为本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指导员,综合指导农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⑶清掏沉淀池、管道和窨井内杂物,对缺损的人工湿地亲水性植物进行补种、修枝等养护,保持人工湿地不堵塞,保障治理设施完好、正常运行。

四、工作计划与步骤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分三个阶段来完成: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1—4月)

每年度,列入年度计划的村要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入户调查,配合设计单位完成工程施工图设计,同时,要对全村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清扫,对“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养、乱占、乱排、乱丢”等“八乱”现象进行全面整治,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洁净村庄、卫生家庭创建活动和“好媳妇”评选活动。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5—6月)

乡政府于6月份之前完成项目招投标工作,各村要配合施工单位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并发动群众积极主动地“截污纳管”,把生活污水全部接入工程管道,没有完成卫生改厕的农户必须加快改厕进度,确保与总体工程施工同步进行。

各村根据实际情况,向乡政府申请改栏、改厕、改路、绿化、清水绕村、阴水沟治理等以奖代补项目资金,并广泛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实施这些惠及面广、影响深远的基础设施项目,通过全村上下的共同努力,让村容村貌发生根本变化,为建设美丽乡村、洁净家园打好基础。

第三阶段:验收阶段

每年度12月,乡政府对实施村工程进行验收,各住村干部指导施工单位做好验收工作,并制作好工程项目验收材料,报县农办统一备案。对以奖代补项目,乡政府根据各村实施的工程量,综合考虑资金量大小、重要性和绩效高低等方面因素,统一报县农办争取以奖代补资金。各村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及相关配套工程后,要建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长效管理机制。

五、工作要求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的民心工程。乡政府建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领导小组,由乡长陈勇同志任组长,党委委员吴丽平同志任副组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叶吉祥同志为联络员,负责实施农村污水处理工程和推进农村“五水共治”。各村要建立相应组织,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并认真做好相关政策处理工作,政策处理原则上采取“零处理”。各村要加强对农村污水治理工程施工全过程的监督检查,确保工程惠及每家每户,确保工程质量不出问题,确保本村干部不直接参与工程项目建设,确保工程实施时间进度。各村要结合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认真落实门“前三包”和垃圾户收集制度,修订村规民约,广泛开展“好媳妇”评选活动,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和农村日常环境卫生管理紧密结合起来,确保通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后,村容村貌有明显改观,群众环境卫生意识有明显改进。各村每月3日前向乡政府上报建设进度,由乡政府统一汇总报县农办。

乡村污水治理工程篇2

关键词:“十二五”;农村;环境保护;探讨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9-0094-03

1引言

“十一五”期间,随着宁安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村各项建设与管理同步推进,农村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十二五”期间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为了切实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各项工作,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结合宁安市实际进行专题研究。

2“十一五”期间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宁安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一定发展,环境保护基本任务得到落实。做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有效缓解;大力开展生态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和部分村屯环境得到改善。

2.1“十一五”期间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状态

2.1.1农村可持续发展体系建立

宁安市编制和实施生态建设、新农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项规划。开展“牡丹江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建立了“市长环保目标责任状”制度,试行了覆盖市、乡、村3级的沿江村屯环境环保目标责任体系。

2.1.2农村环境法制建设进一步健全

“十五”期间,宁安市相继出台了《宁安市牡丹江流域环境管理办法》、《关于加强畜禽养殖环境保护的意见》等规章制度,使农村环保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宁安市政府对农村环境监督的力度逐年加大,各部门联合开展各种专项行动。宁安市纪委、监察局在全国率先将生态市建设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列入效能监察内容。全市环保系统建立了环保举报热线,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2.1.3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全面展开

以“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等创建活动为载体,推进生态建设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十一五”期间,宁安市荣获省级生态示范区称号,建成省级生态村2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部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沿江59个村屯纳入《宁安市牡丹江流域环境管理办法》范畴,每个村屯配备两名环保管理人员,村屯的环境管理得到加强。

2.1.4农村环境污染源普查开展顺利

宁安市有7镇、5乡和5个国营农场,243个行政村,387个自然屯,农村总人口29.2万人。耕地面积10.7万hm2其中水田面积1.8万hm2,坡耕地3.8万hm2;工业污染源147个,大牲畜年末存栏92181头,其中奶牛630头,猪年末存栏198344头,羊年末存栏115606头,存栏蛋鸡27万只,肉鸡144万只。

2.1.5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途径探索

(1)开展畜牧业养殖污染治理试点工作,针对建新牧业为龙头的大型生态养殖和石岩爱路5户小户型生态养殖改造项目推广生态发酵床养猪技术,加快等典型项目建设,并取得成功,完全实现粪尿污水零排放。

(2)农村垃圾综合治理重点的转移。自2006年宁安市市区垃圾卫生填埋场正式投入运行后,垃圾治理工作重点转向了小城镇及村屯,逐步建设江南乡四方村垃圾综合治理工程、东京城渤海镇垃圾场。

(3)浅层地能的开发。针对农村燃煤燃薪材对大气污染极为严重这一环境问题,在渤海镇积极推广浅层地能(热)替代燃煤燃薪材供暖或是替代空调制冷,建筑面积35万m2,推广4450户。使项目区大气污染实现了零排放,项目区取缔了煤及薪材,开辟了农村大气污染治理的崭新途径。

(4)污水集中治理。宁安市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行的同时,重点对东京城镇、渤海镇污水处理项目做了前期工作准备。

(5)分散村屯合并社区综合治理。针对江南乡的12个朝鲜族村因出外务工人员多,房屋空置率高,村屯分散,难以治理的现状,在江南乡明星村建设社区,对垃圾、污水等进行集中处理。

(6)沿江流域综合治理。“十一五”初期宁安市政府下发了《宁安市牡丹江流域环境管理办法》使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有轨可循。建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为首的沿江流域治理领导小组、乡级设立专职环境管理员、沿江村屯实行环保协管员制的三级环境管理体系。于2009年正式把乡镇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宁安市委市政府对全市乡镇每年绩效考核目标管理。

2.2“十一五”期末农村环境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

(1)工业污染不容乐观。随着招商引资和自身经济的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一些资源利用型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这些企业由于选址问题、规模较小、治理设施滞后往往成为影响农村生产生活的污染企业。

(2)畜禽污染日趋严重。分散式庭院养殖型造成村庄环境极度恶化,而且养殖业户也普遍存在污染治理能力弱、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合理及“重养殖、轻防治”等问题,养殖污水、粪便成灾。

(3)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程度低。宁安市农村普遍饮用地下水,由于地质原因,一些区域的地下水村存在锰、铁和氟超标问题,并仍有部分村屯饮用浅层地下水。

(4)农药、化肥污染比较突出。长期过量使用农用化学品,使污染物在土壤中大量残留,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5)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污染突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宁安市12个乡镇只有宁安镇建设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厂,垃圾污水处于随意排放状态。

(6)局部地区生态安全问题突出。一些村屯依山而建,附近山地集水面积大、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植被稳定性差,水土流失严重,极易发生生态安全问题。

2.3农村环境污染的影响。

宁安市现387个自然屯,自来水普及294个自然村屯,普及率为76%,受益人口为236226人,受益率为82%。宁安市大约有35个村屯,23334人饮用含氟超标的饮用水,主要分布在沙兰、三陵、卧龙等乡镇;有42个村屯34602个饮用含铁超标的饮用水,有11个村屯7605人饮用含锰超标的饮用水,主要分布在江南、镜泊、宁安等乡、镇;有16个村屯19300人饮用碘缺乏的饮用水,主要分布在马河、海浪等乡镇;有2个村屯2506人饮用水源污染严重的地下水。受周边环境的污染及农村养殖业的发展的影响大部分村屯的地表水受到严重的污染,有67个村屯36058人饮用细菌学严重超标,污染严重未经处理的地表水及iV类地表水。

全市有95%的村屯有庭院养殖业户,只有极少的养殖户建有污水和粪便储存池,较大规模养殖厂也缺乏治理设施。近两年由于鼓励农民发展养殖业,养殖污染已成为威胁牡丹江水质和影响村庄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全市有村屯规划的村屯只占10%,并且规划没有得到较好的执行,村庄环境建设处于无人管理状态,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且破损严重,道路、房屋、企业建设混乱;全市98%村屯垃圾随意丢弃,无垃圾、无堆肥场、无柴操场,村庄脏、乱、差问题严重。

3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

3.1管理缺失,农村呈环境管理真空区

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薄弱,环境污染种类繁多、产生量大、分布面广,治理难度大,目前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空白状态,相关立法及农村环境管理体制也极不完善。农村基层组织不力,村规民约形同虚设。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3.2农村村镇经济发展水平低

村镇无力进行村屯基础设施建设,宁安市财政收入较低,城镇投入尚且严重不足,根本无力顾及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致使污水及垃圾治理严重滞后。

3.3农村生产方式落后

农业生产仍处于粗放式生产阶段,科学种田只停留在纸上,农民只是简单认为农药、化肥“多投入,多产出”,农药、化肥大幅度超过国家平均值。

3.4农村环境意识较低

存在一些不良的环境习惯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对农村环保的宣传教育不够。

3.5农村工业污染不容乐观

农业龙头企业和资源企业建设在农村,往往距离村庄较近,城镇工业区附近也散落部分农村居民,部分农民在自家庭院内办加工厂等,都成为影响村庄环境的重要污染源。

3.6养殖方式的落后

农村养殖多以户养方式发展起来,农民的原始积累不足,引导不力,监督不严,扶持不足,难以发展成规模化养殖,对达不到规模养殖的中小养殖企业监管不足,规模化养殖治理不力,养殖企业比较分散,多在偏远地区,致使养殖污染治理未得到应有重视。

4“十二五”期间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总体思路

坚持从农村环境污染的点源治理与面源治理相结合入手,全面开展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重点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161”工程(“1”指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6”指畜禽粪便、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农业废弃物、农药化肥、乡镇企业的工业污染防治;“1”指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质量)。全面开展生态建设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健全农村环保机构建设,加大农村环境执法力度。把乡镇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对全市乡镇每年绩效考核目标管理。

4.1畜牧业养殖污染治理思路

(1)大力开展生态养殖试点积极推广生态发酵床养猪技术,加快以建新牧业为龙头的大型生态养殖和以石岩爱路小户型生态养殖改造等典型项目建设。

(2)重点扶持一批畜牧小区和专业大户建设沼气等综合治理,加快发展畜牧业生态化改造。

4.2农村垃圾综合治理思路

通过村屯收集,乡镇中转,宁安市统筹处理,因地制宜就近处理,把宁安划分4个区域,宁安市垃圾场辐射区、东京城渤海镇垃圾场辐射区、石岩镇垃圾场辐射区、镜泊乡垃圾场辐射区进行就近处理,辐射范围可达200个村屯。“十二五”期间,宁安市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重点转到小城镇及村屯,全市环境保护基础工程建设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4.3清洁能源开发思路

(1)浅层地能的开发。地能热泵技术在小朱家村试点成功,为农村大气污染治理开辟了崭新途径,今后因地制宜推广浅层地能(热)替代燃煤燃薪材供暖或是替代空调制冷,实现大气污染物零排放。

(2)推广沼气太阳能等其他清洁能源,逐步改变农村能源结构。

4.4污水治理思路

市污水处理厂“十一五”期末建设并运行,“十二五”期间小城镇污水集中治理工作重点将由城区延伸到乡镇。把宁安初步12个乡镇分成4个区域市区、东京城渤海区、石岩区、镜泊小镇。分别建设污水处理厂。目前,东京城渤海镇污水处理厂、石岩镇污水处理厂、镜泊乡污水处理厂列入“十二五”环保规划。

4.5实施分散村屯合并社区综合治理思路

“十一五”期末宁安市针对江南乡的6个朝鲜族村因出外务工人员多,村屯分散,难以治理的特点,实施合并成江南乡明星村朝鲜族社区的措施,大气、污水、垃圾等进行集中处理。目前此项目稳步推进,为“十二五”期间分散村屯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探索出一条可行的出路。

4.6农村环境保护机构建设思路

做好农村环保机构建设试点,建立完善乡镇环境监管制度。选择2个乡镇进行试点,再将试点地区的好经验和做法在全市范围进行推广,实现农村环保机构全覆盖。“对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口密度和不同国土面积的乡镇,可考虑采用不同的模式进行乡镇环保机构的设置。对于经济较发达、工业企业较集中、人口较多、环境监管任务较重的乡镇单独设立环保机构,对于偏僻的乡镇以及小流域范围乡镇分片设立环保机构,对地理空间相连的几个乡镇进行统一的环境管理。编制人事部门要加大建立农村环保机构的调研和支持力度。结合政府机构改革,研究出台农村基层环保机构建设的指导性意见,对全市乡镇环保机构建设做出规划和部署。”

5“十二五”期间农村环境保护措施

5.1典型引路,重点突破

农村环境保护是环保整体工作的薄弱环节,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面广、量大、经验不足,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以及垃圾污水一直是治理难题。重点开展研究,依托新技术、新工艺、新政策着重解决,树立污水处理、垃圾治理、畜禽生态养殖等各类典型,并加以引导,将促进农村综合整治工作的逐步深入。

5.2统筹安排,统分有度

农村环境历史遗留问题难以在短期内解决,应进行近远期、区域间的统筹规划,优先解决影响大、矛盾突出、短期内可以见效的问题,分步实施,逐步推进。在治理投入上要有所侧重,如松花江流域治理项目、村屯突出的环境问题、生态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的治理,从而收到投入产出的最大效益。优先鼓励系统、连片、区域综合治理,鼓励依托污水处理厂、垃圾厂等重点环境工程,开展污水收集管网和垃圾收集范围覆盖的村屯集中治理,同时兼顾个别村屯突出的环境问题解决。

5.3宣传到位,加大投入

环境宣传是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应发挥各级宣传、环保、农业、水利、林业等部门的渠道优势,开展有的放矢的宣教工作。针对严重危害居民健康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饮用水安全、畜禽养殖污染、村屯垃圾污水处理和村屯整体环境脏、乱、差突出污染问题,采取有力措施集中进行整治。对经过整治污染问题得到解决的村屯,进行“奖励”,使“以奖促治”成为推进农村环保工作的有效手段,逐步引导广大农村地区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全面展开。

5.4加强管理,建立机构

乡村污水治理工程篇3

一、目标任务

6月底,30个重点村全部开工,50个实施村完成图纸交底;7月底,80个行政村污水工程全面开工建设;10月底,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建设,确保12月份我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通过市级验收。

二、基本原则

1.量力而行,掌握平衡。以《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常政办发〔2014〕51号)为依据,掌握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资金补助的对象、范围和标准,有的放矢地落实治理工作。

2.务实规划,突出重点。要突出水源地、农家乐集聚区、集镇所在地、村庄人口相对集中区等重点区域,做好分类设计,落实“一村一规”,确保各整治村的重点区块加快推进建设。

3.因村制宜,灵活治理。工程实施中,不一概照搬照抄规划文本或不按规划随意施工,要结合村庄实际需求,采取集中治理与分散治理相结合的灵活治理模式,按需施工,讲求实效。

4.统筹兼顾,确保验收。坚持一手抓主体工程推进、一手抓农户改厕和化粪池改造工作,谋划好农户改厕和纳管的措施,确保有水进、有水出,工程整体通过验收。

三、工作措施

1.统盘考虑,多途筹资。各乡镇(街道)、行政村要盘算和清晰资金及筹措情况,在设计变更、治理模式和群众投工投劳上减压减量,重点在农户改厕和纳管的资金措施上想办法,力求资金总体平衡。对部分乡镇(街道)整治前已按要求实施的村(户),掌握实情后给予一定补助。

2.一村一规,重点推进。各乡镇(街道)、行政村要进一步理清思路,在分区规划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各自实际,突出重点区域,分区块推进。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分区块推进工作方案,保证一定比例的重点区块严格按规划设计高标准实施,对能纳入集镇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的要纳入污水处理厂实施。

3.客观评审,村户联动。各乡镇(街道)要从实际出发,施工图纸评审时相关责任人必须到位,评审意见必须具体、细实、全面。在开展农村污水治理时,既要把握原则,又要讲求实际实效,对一些农房布局分散难以纳管的,在符合出水标准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分散模式处理,减少管网铺设。个别确实零散的农户,则由农户自行做好处理。

4.倒排时间,同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是一个由预处理、管网及终端处理三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工程。各乡镇(街道)、行政村要统筹考虑,明确筹资渠道、技术路径,倒排时间,明确工程推进节点,克服天气等因素,抓好预处理建设方案的落实,同时同步有序开展农户改厕和化粪池改造,确保工程整体通过验收。

四、工作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是贯彻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治污先行”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更是深入实施县委、县政府“实力工业、休闲城市、美丽乡村”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乡镇(街道)要把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摆在重要位置,倒排时间节点,加快推进速度。

乡村污水治理工程篇4

一、认清形势,高度重视农村环境污染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国务院、省政府相继召开了农村环境保护电视电话会议,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在“十一五”期间,下发了《关于贯彻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泸委发〔2006〕23号),把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纳入到生态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实施,切实加大了农村污染源整治的力度,取得了明显进展,全市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缓解。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全市农村环境保护还明显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生活污染、工矿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农村面源污染日益加大,农村饮用水源存在严重隐患,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环境和食品安全、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综合整治的重大意义,积极行动,突出重点,加强领导,扎实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二、狠抓重点,大力改善农村环境

按照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能源为基本任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一)加强农村饮用水源的保护。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落实好省委、省政府民生工程中的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目标。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要巩固取缔一级保护区内排污口的成果,加强对二级保护区内排污口的整治,特别是5000人以上的集中式饮用水源,2009年必须完成二级保护区内排污口的整治任务。要抓紧建设和完善农村饮用水源环境监测体系,密切关注饮用水源水质变化情况,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监测,每年不得少于两次。各级政府要加强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管理,严防养殖、种植、旅游等开发活动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源保护区。建立和完善饮用水源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预案。加强农村地下水资源的保护,认真开展小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小流域所在地各级政府应制定污染整治实施计划和达标规划,濑溪河流域和龙溪河流域污染整治要按照规划实施,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安排,确保饮用水源安全。

(二)积极开展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各区县人民政府要加快县城污水处理场和垃圾处理场的规划建设,县城周边乡镇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要尽可能地纳入县城集中处理。离县城较远的乡镇场镇,生活垃圾要做到就地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要因地制宜建设处理设施。从2009年起,各区县政府每年要选择1—2个乡镇进行生活污水治理试点示范,稳步推进农村场镇生活污水治理。把农村污染治理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同积极发展清洁能源结合起来,要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采用城镇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工艺处理生活污水和粪便,“十一五”期间,农村卫生厕所的普及率要达到50%,清洁能源的普及率要达到30%。农村生活垃圾能沤肥的则沤肥,不能沤肥的则提倡组保洁、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模式,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乡镇要建立监督奖励机制,禁止焚烧秸秆。各区县要加大对农家乐的环境管理,“十一五”期间,所有农家乐必须建成污染治理设施,禁止其生活污水直接排向环境。

(三)强力整治规模化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污染。各区县政府要以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整治为突破口,按照省委省政府十大民生工程的要求,对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污染实施限期治理。治理要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配置有林地、蔬果地、粮食作物地的养殖场,且能全部消纳沼液,提倡采用畜禽——沼气——林(果菜粮)还田模式治理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没有配置沼液消纳土地的养殖场,推广零排放粪污治理技术。新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围栏养殖,取缔肥水养鱼。各区县政府要划定规模化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积极争取农业部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实现粪污资源化、无害化和综合利用。

(四)综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运用农业污染普查成果,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要着力提高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能力,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十一五”期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与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率要提高10%以上,推广病虫草害生物防治技术。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管理,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发展节水农业。加快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强对农村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防止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防止“十五小”“新五小”在农村死灰复燃。推动分散在农村的企业向园区集中,加强园区内和园区之间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

(六)深入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生态小区、生态家园创建活动,推进生态市创建。各区县政府要加强领导,按照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引导和推动一批具有较好社会基础、较强经济实力、良好生态环境的乡镇村庄,率先达到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要求,推动农村环保工作自下而上全面展开。“十一五”期间,全市要建成环境优美乡镇14个,建成生态村(包括生态小区)70个。生态细胞创建活动,重点是治理农村“脏、乱、差”问题,尤其是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生态细胞创建工程是生态市建设的基础工程,市、区县、乡镇政府将生态细胞创建工程纳入年度工作目标,实行目标考核,通过实施项目,以奖代补,资金推动,为生态市建设夯实基础。

(七)加强农村环保宣传教育,树立全民环保意识。要按照环保宣传教育“四进”的要求,以提高农民环境意识为重点,广泛开展环保知识下乡活动,增强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自觉性、积极性。

三、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政策措施和组织领导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的重要工作,涉及面广,要求高,必须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各项政策,广泛发动群众,确保取得实效,让农民群众受益得实惠。

(一)建立健全部门协调机制。要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环保牵头、部门协同、联合推进”的工作机制,协调和调动各方力量,发挥部门联动优势,形成农村环境保护齐抓共管、分工合作、协调推进的工作局面。环保部门要负责加强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统一监督管理和指导协调。发改、财政等部门要牵头研究新时期有关农村环境保护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对治污工程实施以奖代补。水利部门负责牵头抓好解决农村居民安全饮水和规范水产养殖。国土部门要做好农村水土流失防治工作。规建部门负责对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的组织实施。农业部门负责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指导合理施用化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实施好农村沼气“一池三改”项目,指导业主争取农业部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工程项目和工程建设监督。林业部门负责加强森林资源管理,野生动植物多样性保护。卫生部门负责指导农村改厕、改厨、改圈工作,指导乡镇医疗机构和卫生村建设。畜牧部门负责解决好畜禽养殖环境污染问题。宣传部门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和环境保护知识的普及。

继续推行区县乡镇环境质量行政首长和主管行政首长负责制,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实行年度和任期目标管理。

(二)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发挥环保宣传教育作用,以提高农民环境意识为重点,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宣传载体,引导农民群众正确处理好政府扶持和自身努力的关系,发动农民群众对直接受益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善环境条件,建设美好家园。要把环境管理作为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推动村民自治的重要内容,确保农民群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民主决策权。凡是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都要按照有关规定征求村民的意见。

(三)多渠道增加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向农村环境保护投入的机制。重点支持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污染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生态细胞创建工程。对获得省级以上称号的环境优美乡镇奖励10万元,对获得省级以上称号的生态村(包括生态小区)奖励3万元。各区县要落实相应的生态建设资金基数,确保每年有增长,专项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建立适合农村环境保护的“以奖代补”机制。要积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探索和建立农村“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筹集农村环境保护资金。

乡村污水治理工程篇5

近年来,我县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改善农村生产和人居环境,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农村环境状况不断改善。但是,农村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活污水普遍未得到有效处理;农村“家园清洁行动”长效管理机制还未健全;畜禽、水产养殖污染依然严重;农业面源污染未得到有效的防治;局部地区重点行业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环保宣传和农村环保协管员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农村环境保护是我县环境保护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着力解决影响广大农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问题,是提高经济发展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内容,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生态支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生态省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全县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创建活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建设摆上重要位置。

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实施“生态”的战略,紧扣“应先行、走前头、争上游”实践载体,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为原则,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基本任务,加快推进生态创建,促进我县生态良性循环,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生态宜居型的城市组团。

(二)主要目标

通过持续开展三年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创建活动,至2012年底前,农村环境污染得到较好的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得到较好的治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恢复与建设取得较大进展,重点区域环境质量明显好转。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90%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0%以上,开展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比例达到20%以上,开展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的行政村比例达到80%以上,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比重达到4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6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分散养殖户建设有沼气池,工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80%以上。全县“四绿”工程达到市要求,60%的乡(镇)街道、30%的村(居、社区)完成市级以上系列生态创建。建成农村三级环境管理机构,环境监管能力得到持续加强,公众环境意识得到提高。

三、围绕农村环保工作重点,解决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

(一)深入开展流域(段)水环境综合整治

要按照县政府关于流域(段)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政文〔〕80号)的要求,持续深入地推进我县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有效遏制我县支流(内河)水质恶化趋势,保障饮用水安全。

1、以整治畜禽养殖污染、生活污染为重点,加强干流沿岸村镇及各乡镇境内所有支流(内河)的综合整治,逐步改善支流(内河)的水质。

2、继续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和建设

一是加快实施县、建制镇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规范化管理。年底,各级政府要加强水源保护区内排污口排查,拆除水源地保护区内与水源地保护无关的违法建设项目和排污口,设置饮用水源地地界标志、宣传告示牌及水源保护区隔离设施,重点要抓好溪源宫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治理和三溪口水库的围网建设、生活污染治理及关闭取缔福清调水源地一级水源保护区内的码头及与供水无关的项目;建设二级保护区内生活污染处理设施,加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农田退耕等工程措施;制订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至年底前,成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人员。二是加快乡集中饮用水源地保护建设。各地政府在年6月底前完成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调查与卫生评估、水源地划定及规划编制并上报;至2012年底前,完成乡、村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成立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人员,制订水源保护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及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90%以上。

(二)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

1、制定县畜牧业发展规划。县畜牧渔业局在年底前完成全县畜牧业发展规划编制和规划环评工作,上报县政府批准实施,将全县畜禽养殖总量分解落实到相关乡镇街道,各乡镇街道并依照所下达的养殖总量控制和布局规划,积极引导养殖场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2、加快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各地政府根据《市畜禽养殖禁养区、禁建区划定方案》和《县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方案》,在年底前,依法取缔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完成禁养区外超标排污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整治,特别是高速公路两侧、青口片陶江流域及支流两侧、荆溪镇荆溪、桐溪上游、上街溪源宫水源保护区的畜禽养殖场;建立畜禽养殖长效管理机制,对无法达标排放的养殖场依法予以关闭,对未完成治理任务和出现回潮的地方和责任人,予以通报并严肃追究责任。山区、半山区乡镇要根据畜禽养殖布局规划,合理安排,加强管理,防止畜禽养殖无序盲目的发展,造成环境污染。至2012年底前,全县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

3、严格审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建设。县直各部门在实施全县畜牧业发展规划前,暂停审批新建、扩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

4、加强分散畜禽养殖管理。各乡镇街道要严格控制可养区分散养殖规模,分散养猪存栏原则上不得超过3头,且必须配套建设沼气池,通过沼气、堆肥、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生态养殖等综合利用方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5、制定县水产养殖规划,加强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县畜牧渔业局在年底前,完成本辖区的水产养殖产业规划编制,并报本级政府批准实施;通过推广名优新品种和生态养殖模式,扶持和壮大一批生态型养殖企业和加工基地。各乡镇街道政府在年底前全部取缔现有分布在干流的投饵类、施肥类网箱养殖,年底前,要依法取缔和搬迁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水库、敏感水域养殖、无证经营、不符合水功能区划的水产养殖。

(三)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全面完成污染物减排任务

1、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制定规范化管理机制。在底前南通、青口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运行;荆溪污水处理厂应按照小城镇建设的要求,对选址规模进行进一步论证,争取年内动工建设。加快完善青口汽车城污水处理厂、上街大学城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完成汽车城内所有企业污水、上街旧城区和南屿片区的污水管网接驳工作,污水处理负荷率达到60%以上。各乡镇街道政府在年底前,完成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乡(镇)、村污水处理设施和截污工程建设;结合生态县创建活动,分批在创建生态乡(镇)、生态村中同步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并进行规范化管理,至2012年底前,全县开展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比例应达到20%。

2、加大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建设力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年各乡镇(街道)建成1座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年底前,完成80%乡(镇)和80%行政村垃圾整治工作。

3、大力推广使用农村卫生户厕。各地政府要积极实施农村卫生户厕建设整村推进模式,加快卫生户厕改造,至2012年底前,全县农村卫厕普及率达到50%以上。

4、提高农村清洁能源使用率。各地政府要加强农村清洁能源使用推广,因地制宜,积极普及电能、沼气、秸秆、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及天然气、清洁油等化石能,减少薪炭使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至2012年底前,全县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40%以上。

(四)控制农村重点行业污染

1、规范工业集中区建设,加强污染整治。县直各部门要加强农村新建项目的审批管理,规范工业区管理;县经贸局负责制定各乡镇街道制定工业集中区整治方案,并指导推进工业集中区整治工作。至2012年底前,全县乡(镇)、村工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80%。

2、加强工业污染重点行业整治,对列入工业污染整治重点的重金属、造纸、制革、制药、纺织印染、化工、食品加工(包括定点屠宰企业)等重点行业开展专项治理,对超标排放或不能稳定达标企业列入限期治理企业名单,并严肃查处企业偷漏排行为。限期治理仍不能达标排放的,予以关闭。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深入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促进废水的减量化、再循环和再利用。

3、加强医疗行业的污染治理。年建成青口、上街、南屿、荆溪和鸿尾等五个乡镇中心卫生院医疗废水处理设施;卫生系统的医疗废物按规范处置。

4、加强制砖行业的污染治理。根据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粘土砖厂拆除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的要求,于年6月30日前拆除全县违规违法的53家机砖厂;于年6月30日前拆除我县交通干道两侧土砖窑。

5、强化矿山污染整治,实施总量控制方案。相关县(市)区政府要尽快关闭未达到最小开采规模的矿山,及时公布年石材开采总量,达到逐年递减10%的目标,并分解落实到每个矿山企业;责令矿山企业配套规范的污水处理设施,落实水土保持、生态恢复措施;禁止在矿产资源规划禁采区内设立矿山开采企业或开采点。

6、加大整顿和规范河砂开采力度。县水利局负责监督落实河砂开采的整治,牵头组织清理取缔在禁采区开采以及无证照开采河砂的违法企业,严厉打击超量开采、盗采偷挖河砂等违法行为,确保防洪、通航河水利工程安全,保障河砂资源可持续利用。

(五)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循环农业基地建设

1、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及有机农业。各地政府要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及有机农业,逐年提高种植面积比例,开展生态创建乡(镇)街道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种植(养殖)面积应达到60%以上。

2、积极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化肥施用量及施用强度。县农业局、科技局在年底前制定本辖区农业化肥施用控制方案,化肥施用强度应逐年递减5%以上;开展生态创建乡(镇)街道的农用化肥施用强度应小于250公斤/公顷。

3、大力推广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减少农药施用量。县农业局、科技局在年底前制定本辖区农药施用方案,重点解决农药施用量、农药流失量大的突出问题;开展生态创建乡(镇)街道的农药施用强度应小于3公斤/公顷。

4、加大农膜回收再利用。各地政府要大力推广既能降解又能被土壤微生物分解的降解膜,提高农膜回收再利用,从年开始,农膜使用量及流失量均要逐年递减15%,至2012年底前,全县各乡(镇)、村的农膜回收率达到60%以上。

5、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加强田间露天焚烧管理。县农业局、科技局在年底前制定本辖区秸秆综合利用方案,积极推行秸秆还田、秸秆堆肥、秸秆气化等资源回用技术,严格禁止露天焚烧;从年开始,秸秆综合利用率逐年提高10%,至2012年底前,全县各乡(镇)、村的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

6、积极防治农村土壤污染

建立土壤环境质量常规监管体系。县农业局在年底前,摸清全县土壤污染现状,建立适合我县实际的土壤环境质量监管体系,每年要对主要农产品产地、污灌区、工矿废弃地等区域的土壤污染实施监测,并向社会公布,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六)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

1、加强乡(镇)、村绿化建设。县林业局牵头制定全县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建设方案,启动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工程建设;各乡镇及相关部门按照“四绿”工程的要求抓好落实。

2、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县水利局牵头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制定农村水土流失治理方案,组织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3、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环保、水利、林业、畜牧渔业局等部门要加强内陆水域生态系统的保护,逐步恢复农村地区水体的生态功能。

4、保护生物多样性,防范外来物种入侵。农业、林业、畜牧渔业、环保等部门要加强对外来有害入侵物种、转基因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环境安全管理,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在农村的引进与推广,保护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

(七)大力开展生态创建活动

全县从年开始,全面启动国家、市级生态县创建工作,2016年前完成部级生态县创建。在年底前,县发展改革局牵头负责完成县生态规划编制工作;各乡(镇)街道、县直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生态县、生态乡(镇)街道、生态村(居、社区)创建,完成生态县、生态乡(镇)街道建设规划编制并公布实施,制定生态创建实施方案,作好创建的各项准备工作和保障措施,积极动员和发动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生态创建,落实创建责任制,按期完成创建目标。年创建一个部级生态乡(镇)街道、一个省级生态乡(镇)街道、一个市级生态乡(镇)街道、3个省级、16个市级生态村。

四、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长效机制

(一)推进农村环保管理体系建设

1、加快构建农村三级环保管理机制。各级政府要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年底前,建立县、乡(镇)街道、村三级环境保护管理体系,成立县环境保护委员会,组建乡(镇)街道环保所(站),村明确环保专干。

2、提升农村环境保护地位。环保工作重心要适当向农村倾斜,重点加强环境监察的硬件设施、技术手段和人员队伍建设,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环境预警监控体系,使城市环保与农村环保并重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二)建立健全农村环保投入机制

1、提高生态创建奖励资金。实行“以奖促治”、“以奖代补”、“以奖”等鼓励政策,对成功创建各类生态乡(镇)街道、生态村(居、社区)的,在积极争取中央、省市级财政奖励基础上,县级财政安排一定的预算予以奖励。

2、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县、乡(镇)街道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经费,同时积极争取中央、省市级资金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和项目,重点支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水质改善和卫生监测、农村改厕和粪便管理、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农村环境健康危害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外来有害物种入侵防控。

3、逐步提高农村环境管理工作经费预算。县政府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县农村三级环境管理、监测标准化建设专项工作经费,提高农村环境保护、监测和监控能力。

(三)严格实施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岗双责”制

1、严格执行《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岗双责”暂行规定的通知》(政{}1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贯彻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岗双责”暂行规定实施意见的通知》(榕政综{}35号)。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本部门职责范围内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农村环保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分管农村环保工作的负责人对农村环保工作负综合监管领导责任;其他负责人对分管业务工作范围内的农村环保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

2、农村环境保护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部门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地方各级政府全面负责行政区域内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县财政局对全县农村环保及生态创建资金投入实施编制预算;县发展改革委负责编制全县生态创建建设规划,对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和乡(镇)街道生态创建规划编制实施指导;县环保局对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评估、划定、规划、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农村环保三级管理体系建设,环保产业协会建设,生态创建等实施指导;县水利局对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建设、水质监测实施指导;县卫生局对全县饮用水卫生合格率的监督监测实施指导;县农业局负责编制全县生态农业建设、农业化肥农药控制、秸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利用、农业土壤污染治理、农村普及清洁能源等实施指导;县畜牧渔业局负责编制全县畜牧业发展规划和水产养殖规划,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实施指导。县建设局对全县农村污水处理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实施指导;县爱卫办对全县农村爱国卫生和农村改厕实施指导;县经贸局对农村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技术推广应用,淘汰污染严重和落后的生产项目、工艺、设备,农村工业集中区污染防治实施指导;县国土资源局对全县矿山整治和植被恢复实施指导;县林业局对农村绿化建设实施指导;县科技局对全县农村环保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实施指导。

(四)完善乡(镇)环保工作年度考核制度

建立乡(镇)街道环境管理考核机制。各乡(镇)街道政府应适时提请当地党委组织部门开展辖区内乡(镇)街道年度环境保护工作考核,将农村环保三级管理机构建设、重点流域整治、重点行业整治、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畜禽与水产养殖污染整治、农村生活污水及垃圾治理、生态乡(镇)街道及生态村(居、社区)创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各项内容纳入其中,将乡(镇)街道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年度环境保护工作完成情况作为干部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五)增强环保科技支撑能力

1、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技术研究和开发。各地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将农村环境保护技术研究列入重大科技专项,用于农村环保科研和开发的资金应逐年提高2%。

2、加大环保实用技术推广。县科技、环保、农业、建设、畜牧渔业等部门每年应推出一批适合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农村健康危害评价等方面的环保实用技术,政府将对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

(六)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监管

1、规范环境监测职能分工。环保部门负责农村饮用水源地、农村工业行业环境监测,卫生部门负责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林业部门负责自然保护区环境监测,建设部门负责风景名胜区环境监测,农业部门负责农业土壤环境、水土保护流失区监测,水利部门负责流域、湖库环境监测,渔业部门负责水产养殖水域的环境监测,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矿山地质环境监测。

2、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发展改革局同经贸、环保、国土资源、农业、畜牧渔业等部门加强农村引进项目的政策把关,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等环境监管,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开展环保执法监管年活动,严肃查处违法行为。

3、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县环境监控中心,在重点区域和重点排污企业有计划按步骤安装在线监测监控装置,并与当地环境监控中心联网。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设水质、空气自动站,完成三级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加强环保监察能力建设,监察机构通过省级标准化达标验收。

(七)加大环保宣传力度

乡村污水治理工程篇6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美丽乡村建设

1、引言

党的十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1]。近几年,廊坊市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按照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总要求,以霸州市省级重点片区建设为引领,继续深入推进固安县和北三县两大往年省级重点片区,同步打造9个市级片区,突出抓好265个省级重点村。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及面、串点成片,不断向全域拓展,逐渐步入由“建设美丽”向“经营美丽”转变的新阶段。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做法,巩固建设成果,深入谋划下步工作思路,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廊坊版建设。因此,针对廊坊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下大力气,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的任务目标和规划,采取治理与修复措施,从根本上改变廊坊市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顺利进行。

2、廊坊市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经济不断发展,据统计,目前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全国50%以上GDp,尤其是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农村的经济发展上起到关键作用,但是在促进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表现在:

2.1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规模的扩大,一些城市周边原有的工业项目,已经不再符合城市发展规划要求,同时受到地价、环境治理成本升高的影响,这些企业从城市向农村转移成为一种趋势。一些不法企业,钻法律的空子,打球,只顾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把环保不达标、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从城市转移到农村,使工业污染在农村蔓延,加剧了农村环境的恶化。一些乡镇企业中从事电镀、有色熔炼加工、废塑料加工、包装印刷等,由于工业技术落后、设备简陋、管理和各种制度不健全,环保意识淡薄,经常出现偷排偷放现象,具有企业规模小,排放量大、造成污染严重的特点。粗略统计,乡镇工矿企业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排放量,目前已占到廊坊市工业污染物总排放量的50%左右[2]。随着农村现代化步伐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走向快车道,乡村级“工业园、工业小区”如雨后春笋般遍地成立,一时间招商热席卷各地。廊坊市许多的企业相继在乡村各种不同的工业园(区)落户建厂,在当时确实对当地乡村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增长作用,但由于乡村园区规模小,而各种配套设施不健全,特别是应该建设的污染治理措施不到位,造成园区工业废气、废水、工业垃圾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致使乡村环境污染问题日趋显现,因环境污染而引发的民事纠纷集中暴发。另外,廊坊市农村工业企业大多以一家一户的家庭作坊式工业为主,分散、规模少为特征,主要包括文安县废塑料(造粒、吹塑)加工,安次区的包装印刷,霸州的小电镀,大城的有色熔炼加工和岩棉等,其部份企业工业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排环境,污染危害非常突出,环境压力加大。

2.2农村环保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依然存在

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落后状态,大部份农村没有建立有效的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随意丢弃生活、生产废弃物,到处排放污水等成为普遍现象。在一些农村呈现出“村中污水成流、村外垃圾成山”的景象。这些严重的污染现象,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随着污染加剧,同时也将严重污染了空气、水源、耕地,进而影响农作物生长环境,影响粮食蔬菜等农产品质量,最终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3]。

2.3农业废物综合利用率低,畜禽养殖污染日益加重

随着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和新型农业种植方式的不断普及,大棚蔬菜、地膜覆盖已在广大农村大量使用,除带来农业丰收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棚膜废弃物,其中棚膜由于便于利用,得到了一定程度回收利用;而废弃地膜因回收成本高,综合利用价值低而普遍得不到有效回收,更谈不上利用;上述废棚(地)膜长期滞留于土地中,对土壤质量构成污染。农作物秸秆利用方面,由于受到传统农业意识和农机综合处理能力的影响,加之回收利用的成本问题,当前农村除常规的秸秆还田、用作畜禽青贮饲料外,秸秆现场焚烧为主要消纳方式,每到夏初秋末,焚烧烟尘是造成大气严重污染重要来源之一。廊坊市畜禽养殖业发展迅猛,但以农户散养和小规模养殖占主体,在畜禽养殖过程中,畜禽粪便随意堆砌排放,基本未做无无害化处理及肥料化利用,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2.4水污染日趋严重,部分农村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

近几年,廊坊市受大气降水减少和地表水上游入境水量不断减少的双重压力,已使本区域内河流水体水质不能达到地表水环境功能要求。另外农村中的生活污水和一些企业存在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污水超标排放到附近地表河流,更加加重了河流污染程度。一些村庄水源地靠近地表河流,河流下渗到补给地下水,则造成了农村饮用水的污染。此外,农村供水设施基本上靠农民和村委自筹资金建设,受投入不足影响,多为小型规模,长期在设备简陋、处理工艺落后情况下运行,加之输水配套管线老化严重,跑、冒、滴、漏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农村饮用水给水水质难以得到安全保障,是当下农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5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我国农村大部份仍然处于粗放型经营,单纯追求提高农产品单产数量,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的结果为土壤板结和酸化、有机质含量流失下降、导致部分农产品农药残留超出安全水平,对人体健康和生物安全构成威胁,破坏了农业生态平衡。目前,我国农业已超过工业成为我国最大的面源污染产业,总体状况不容乐观[4]。有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农村化肥、农药利用率不足35%,比发达国家低将近20个百分点。化肥、农药的大量流失,长此以往,不仅增加生产成本,还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形成了恶性循环,首先在土壤中沉积,通过下渗进入地下水,被雨水冲刷流进河流、湖泊,有部分挥发到空气中,造成土壤、空气、水源污染。

2.6环保工作重城市轻农村

前些年环保工作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使得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在人力、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情况下,已经成为全国环保工作的短板;部分领导为了追求GDp的高速发展,不惜牺牲生态环境,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敷衍塞责,并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有为难情绪,干劲不足,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村民自身环境保护意识相对淡薄,缺乏自主性,对农村的"脏、乱、差"现象见怪不怪的不良习惯仍有一定市场。

3、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力度,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

3.1加强农村环境监管与执法力度,严格依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长期已来,在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与执法工作都非常薄弱。一是要加大组织建设,有计划分步奏进行人员培养,尽快成立一支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管的综合执法队伍;二是要加大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水平和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环境违法行为采取高压态势,坚决严惩,使生产者经营者不想污、不敢污、不能污,自觉做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者。三是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地、典型湿地等环境敏感地区,制定并颁布地方行政法规和政策及污染治理技术标准;加快制定农村环境质量监测、评价标准和方法。

3.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

在农村各地由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对广大农民进行环境科学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对村镇有关人员和工业企业负责人进行有针对性环境法律法规讲座,让农民意识到保护环境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为,是关系到子孙后代,关系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的大事;让农民时刻牢记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光荣,着力增加群众在环境管理中的参与权和决策权,让群众在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中承担责任,获得荣誉,做到发展与保护并行,建设与美丽并重。要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成为城镇居民的美丽乡愁。

3.3加大对农村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力度

长期以来,在环境治理方面,国家层面对农村污染防治投资严重不足,地方各级政府又缺少资金投入,专项治理经费也难以申请到位,导致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压力大、任务重。今后应采取财政和村集体补贴、住户付费、社会资本参与的投入运营机制,加强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扶持措施,培育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市场主体。强化县乡两级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责,把农村的环保指标纳入当地政府政绩考核体系中,促进地方政府对农村环境工作的重视[3]。廊坊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狠抓农村环境清理整治工作,在大力开展“两改一清一拆”专项行动基础上,推进“ppp”市场化运作模式,基本建立了有清运车辆、有保洁队伍、有资金保障的“三有”长效管护机制。2016年全市省级重点村清理垃圾杂物297.5万立方米,清理残垣断壁和路障1.6万处,建立垃圾处理长效保洁机制的村庄达到3128个。据统计,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全市省级重点村铺设供水管道408万米,完成村内主要道路和街巷硬化5026公里,改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22.5万个,铺设污水管网129万米,建设污水处理设施9934处。在推进农村“电代煤”和“气代煤”工作中,深入推进荣乌高速以北涉及8个县(市、区)的全域“电代煤”“气代煤”,省级重点村已完成煤改电、煤改气2万户[5]。

3.4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技术支持力度,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

在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要统筹考虑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治农村污染。尽快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快推进化肥、农药、农膜减量化以及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鼓励生产使用可降解农膜,完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制度。健全化肥农药包装物、农膜回收贮运加工网络,减少农业生产和畜禽养殖过程中的污染。制定促进企业污染治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安全农产品生产、有机肥推广使用的税收、价格、信贷等优惠政策。对因秸秆禁烧引发的生产方式改变、农业结构调整、秸秆综合利用设备购置等投入,应给予一定财政补贴。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有利于有效化解农村生态恶化趋势,保障农业健康发展[6]。

3.5大力推动农村生态工程建设

围绕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和建设绿美乡村目标,廊坊市启动了“两年大提升,创建森林城”工程。省级重点村完成村内街道和休闲游园绿化427万平方米,建成环村林带绿化4034万平方米。三年多来,我市持续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共铺设供水管道408万米,覆盖全市农村的10个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中心全部建成,随时监测农村水厂饮用水水质[5]。

4、2017年工作思路

2017年,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省、市委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部署,站位全局,统筹推进,以提升北三县、固安县和霸州市三大省级片区引领,突出打造香河省级重点片区和9个市级片区;以倾力打造40个省级精品村为抓手,全力实施“12个专项行动”,建设好268个省级重点村和161市级重点村;以推广垃圾处理“ppp”模式为主导,全力提升“两改一清一拆”工作水平;以打造旅游精品村为亮点,全面启动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培植新业态,突出“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工作中努力实现“四个跨越提升”。

5、结语

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必须采取合理措施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快、更好的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行为,同样也是广大农村群众的热切希望,要充分调动县、乡、村三级政府的积极性,上下同心,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让更多的农民分享建设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彦随,周扬.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挑战与对策[n].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4,32(2):97~105.

[2]周颖辉,贾春雨.廊坊市农村环境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0,29(11):220.

[3]张长娟.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美丽乡村[n].河南日报,2015-11-01.

[4]京华时报.农业部:农业已超工业成我国最大的面源污染产业[n].2015-04-1501:22:30.

[5]串珠成链别样美—2016年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记录.发表时间:2017-02-08.来源:廊坊文明网.

乡村污水治理工程篇7

关键词农村污水治理;责任分担体系建构;西咸新区

中图分类号X79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18-0148-02

2014年1月6日,陕西西咸新区正式获批,其在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等方面发挥着示范和引领作用。然而,西咸新区农村环境治理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面临着体制障碍和管理瓶颈。要想破解必须寻找全新的治理方式。

1西咸新区农村污水治理责任分担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1.1指导思想

1.1.1全面建设、建成小康社会思想。西咸新区农村污水治理责任分担体系构建既是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题之一,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来源,两者的目标具有根本一致性。农村污水治理必须面对日益严峻的治理形势,将治理目标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满足农村居民污水治理的各种需求,改善家庭生活卫生状况,提高自身居住环境质量,保护区域环境,促进农村社会、经济、民生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2]。

1.1.2美丽乡村建设思想。西咸新区农村污水治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内容与应有之义。农村污水自身特点、农村污水治理工程特点以及农村污水治理资金与治理技术能力的不足,要求克服治理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障碍,建设具有西咸特色的治理模式。西咸新区农村污水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两者相辅相成,密切联系。应充分利用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条件与政策环境,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着力推进农村污水治理,进行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共赢。

1.1.3“十三五”规划纲要。“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具体任务。农村生活污水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加强农村污水治理是预防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途径。以西咸新区农村污水治理为契机,加强新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和水污染综合治理,有利于推进新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通过农村污水治理来改善家庭生活卫生状况和提高自身居住环境质量,这也正是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1.1.4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为西咸新区农村污水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方式和路径:西咸新区农村污水治理要与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镇、乡、村庄规划相适应,要尊重农民意愿,在科学引导乡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以及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要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村庄整治、农村河道整治、农村水环境整治紧密结合。

1.2基本原则

1.2.1随机制宜原则。在加强国家对农村污水治理工作宏观调控的同时,要给予西咸新区农村污水治理业务主管部门更多的自,充分发挥业务主管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务实地开展本区域的治理工作。一方面,要认真贯彻国家的治理政策、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另一方面,要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具体工作上要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开创性地搞好农村污水治理。

1.2.2能级分布原则。能级分布原则主要是针对环境管理组织机构建设而言的,是管理组织的能级结构优化的根据,其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管理组织的能级必须按照层次形成稳定的组织结构;不同能级的主体应被授予不同的权力,实现不同的利益;不同专业岗位的能级必须动态对应[3-4]。西咸新区农村污水治理机构设置应当体现管理的能级分布原则,确保农村污水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1.2.3管理动力原则。环境保护中的管理动力分为激励和惩罚2种。在西咸新区农村污水治理实践中,刺激应以实现治理目标为标准。对不仅完成已有的目标,而且于整体环境质量改善有较大贡献的行为予以超常正刺激。对近期目标有贡献,而对中、远期目标无益,甚至有害的行为,不予以刺激或予以负刺激。另外,激励措施与手段要符合新区农村污水治理的实际需要,惩罚措施与手段要健全、可行。

1.2.4管理反馈原则。西咸新区农村污水治理,要以国家的方针、政策为指导,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理对策、措施和目标,且需要不断调整和反复修正。为此,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西咸新区农村污水治理信息反馈机制,以确保信息反馈渠道的畅通,而且需要农村污水治理决策者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

2西咸新区农村污水治理责任分担体系建构的制度条件

乡村污水治理工程篇8

一、当前我县农村环境的状况

近年,省委、省政府开展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各级政府组织力量对农村环境卫生进行了集中整治和连片推进,农村环境面貌大为改观。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强化治理,为改善农村环境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基数的增加,农村综合开发日益扩大,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日趋严重,农村环境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仍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生活污染越来越多。

历来我县农村以群居的形式发展,农村建设缺乏规划,环保基础设施严重缺乏,环保意识淡薄,生活污水乱流乱排,到处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生活垃圾乱堆、乱丢、乱倒、乱放,农药瓶、塑料袋、泡沫、煤渣、烂衣烂鞋等生活废弃物随处可见,遍地开花,不少垃圾堆放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边,有的还成了垃圾山、垃圾河。另外,由于农村天地广阔、管理松散,城市生活、建筑、工业、医疗垃圾往往也向农村转移,更加快了垃圾围乡围村现象的形成。我县农村每年约产生生活污水约万吨,生活垃圾近3万吨,大部分得不到有效处理,严重影响农村环境卫生。

(二)面源污染越来越大。

农村面源染主要来自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物资使用不科学和处置不妥当。据统计我县化肥使用量为65582吨(226公斤/亩),农膜的使用量为1178吨,农药使用量为801吨,一般来讲,化肥、农药只有少部分利用,而其他的部分则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给农村空气、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带来不小危害;不少农膜及各种塑料废弃物,没有及时收集处理,散落在田间地头,破坏了土壤结构,影响了农作物的品质。农村小规模和散养的畜禽粪尿大多直排或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导致水体环境污染,过去清澈的溪水已不存在,“70年代淘米洗菜,80代年勉强灌溉,90年代垃圾覆盖”已成为了真实现状。据统计,我县规模化养殖业已有28家,喂一头猪的污物排放量相当于10个人的污物排放量,养一头牛的污物排放量相当于35个人的物污排放量,一只鸡、鸭的污物排放量相当于3个人的污物排放量。另外,秸杆焚烧是一个新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我县每年要产生60多万吨的秸杆,至少有一半以上就在田间地头焚烧,产生大量烟雾浮尘,不仅浪费了资源,破坏了土壤结构,还污染了农村和城区的空气和环境,还影响了公共交通安全。

(三)企业污染越来越重。

全县现有的乡镇企业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排放总量极大,据统计so2(二氧化硫)年排放量487吨,cod(化学需氧量)年排放总量3328吨,远远大于环境承载能力。少数企业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惜以身试法,有的虽有治污设施,但长期闲置,没有正常运行,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有的企业甚至私设排污口,偷排现象严重;不少锅炉、窑炉、生活大灶烟尘超标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村的环境质量。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和根源

我县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因环保宣传教育的力度不够大,人们对“什么是环保,为什么要环境,怎样才能环境”缺乏充分的认识和认知,导致部分领导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政绩,在

招商引资过程中没有把环境和生态优先考虑,没有将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在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时,片面强调眼前和局部利益;广大群众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有些根本就没有环保意识,没有想过环境污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部分群众往往会对涉及自身利益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或投诉,而对自身破坏或影响环境的行为缺乏自我约束。(二)传统习惯难以改变。

我县农村生产技术较落后,科学文化水平不高,几千年来农民养成了许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譬如缺少科学种田的指导,滥用化肥、农药;生活垃圾随处扔、污水随便排;稻草、秸秆一烧了之等等,这种淡薄和落后的环保意识在人们身上根深蒂固,难以根治。

(三)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全县338个村(居)中除几个城中村和乡镇镇区村省市县乡财政安排了少量环境治理资金,其它大部分村几乎没有投入,村中缺乏基本的环保设施,也没有环卫人员。近年组织实施的一些示范村由于治理资金不足,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没能配套建设,后续管理跟不上,也出现了脏乱差反弹现象。

(四)科技推广尚欠到位。

因科技在农村中没得到根本的重视,尤其在农业生产中,测土配方施肥,合里使用农药、除草剂,作物病虫防治,畜禽养殖场合理设置和规范运营、水产养殖与农村饮水安全等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存在科技普及不到位。

(五)监管体系还不健全。

农村环境治理的范围广,涉及部门多,目前我县农村环境治理缺乏统一管理,出现多头管、重复建设、存在死角的现象。

三、农村环境整治的建议

面对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开展城乡同治,统筹城乡发展。

(一)要形成统一认识,以强大的合力组织整治。

环境整治不像项目建设那样创造财富、不像城市建设那样立竿见影,但事关未来发展、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必须要有高度的认识和强大的合力组织实施。

一是统一思想认识。

形成治理共识,环境整治涉及范围广、人口多、投入大、任务重,全面开展难度非常之大。但当前开展城乡环境整治逐渐成社会的热点和各级政府工作的重心,因此,我们要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站在为民谋福祉、谋健康的高度,用抓项目建设、生态建设的力度抓环境整治工作,上下齐心,统一认识,全县“一盘棋”推动环境整治工作的实施。

二是组建高规格班子。

环境整治牵涉的职能部门多,为统一指挥调度,县委、县政府要组建由县委书记任顾问,县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高规格领导小组,设立常设办公室(或与“三创办”合并设立城乡环境同治办),由一名处级干部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全县环境整治工作的组织实施。

三是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在县委、县政府的组织下,各单位和各乡镇要迅速将行动统一到工作安排上来,全县动员,全民参与,全力投入,下定决心,坚决打赢环境整治这场攻坚战、持久战。

(二)要深化宣教形式,以浓厚的氛围推动整治。

环境综合整治,政府是主导,群众是主体。要以营造环境保护氛围,提高环保意识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环境整治宣教力度。

一是注重宣教媒介立体化。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宣传资料等媒体,制作丰富多彩的视频、画册、读本等广泛宣传和普及环保知识,让广大民众明白“什么是环保,为什么要环保,怎样才能环保”。

二是注重宣教内容多样化。

要科学归纳宣传的内容,突出宣传的重点,如将环境整治的政策、环保带来的效果、环境污染的影响、垃圾分类处理、文明习惯等内容制成内容丰富的宣传资料,向广大居民广泛宣传,让广大居民积极投身到环境整治行动中来;要结合县城建设、新农村建设、三创工作,引导农民群众正确处理好政府扶持和自身努力的关系,发动群众积极投工投劳搞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要通过正反典型案例向居民、群众说明“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柴草乱垛、畜禽乱跑”对生活环境的危害,增强居民群众爱护生活环境的自觉性,促进广大居民观念由“要我环保”向“我要环保”转变。

三是注重宣教形式广泛化。

要积极搭建参与平台,充分发挥工共妇、义工、协会等群团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组织企业、学校、居民广泛参与以城乡环境治理为主题的活动,引导群众积极投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形成全民参与、携手共建的社会氛围。

(三)要强化工作举措,以有力的措施开展整治。

环境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用科学的理念、创造性的工作,持之以恒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才能组织开展,推动深入,达到效果。

一是抓住治理重点。

要加强饮用水源的保护,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建立水源保护牌,切实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力度,消除养殖废水污染,实施雨污分流,确保饮水安全

垃圾的治理要出台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方案,制定对现有垃圾和今后产生垃圾的处理措施,如攸县形成了“户分类、村收集、乡集运、县处理”处置流程,每家设“四筐三桶”,户处建焚烧池,能回收的垃圾就回收,可以焚烧的焚烧,有机垃圾田土中填埋转化有机肥,剩下不多的收集处理。同时,进一步加快城乡环卫基础设施和保洁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城乡生活垃圾清运处理体系,形成垃圾清运处理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污水的治理要坚持区域统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技术可靠、经济适用的原则,加快城乡污水处理厂、村级污水集中处理池、人工湿地、沼气池等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配套完善生活污水收集管网,有序推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要加强日常运行管理,严格执行相关规范和标准,提高企业污水收集处理率,减少废水废气废料排放,确保达标排放;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积极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加

强农药、化肥控制,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继续实施生态绿化攻坚,加快路边、水边、山边生态建设,美化居住环境。陋习的破除要加强文明礼仪宣传教育,着力破除随地吐痰、乱扔乱放、乱写乱贴等顽症陋习,营造“洁、齐、美”的城乡环境。

二是着力多元投入。

城乡环境整治是一项只有投入、惠泽于民的民生工程,要拓宽筹资渠道,形成多元投入路径,逐步建立政府保障、项目带动、居民尽责、社会参与的投入长效机制,保障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持续开展。财政预算投入就是县乡两级财政要加大环境整治投入力度,有计划地用于“三清四化五普六改”和垃圾池、垃圾站、垃圾车、污水管网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治理有基本的资金保障。县财政还要建立“以奖促治”的管理机制,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争资立项投入就是县乡两级政府要整合项目,如:新农村建设、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废水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农村饮用水的安全和保护和小城镇建设等方面的资金,聚集资金,集中整治,整体推进;职能部门要抓住国家加大对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资金投入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大争资立项力度,争取更多地项目资金,用于乡村环保规划编制、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生活垃圾处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生态文明创建等工程建设,确保农村环保投入稳定。投资捐助投入就是拓宽融资渠道,用积极有效的政策吸引和鼓励民营企业、个体私营业主投资、捐资支持城镇、乡村建设,带动环境配套设施建设。制定奖励政策,鼓励在外的工商业主、民营企业家以及有良好社会影响的代表人士联系,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关系争取外援,推动农村环境治理。

三是严格监督考核。

加强督查监管,建立健全舆论监督制度,报刊、电视台、网站设立城乡环境治理曝光栏目,对治理不扎实、整改不到位和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推进整治的开展。严格考核考评,将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实行年终考核与日常考核、单项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做到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并依据考核结果严格奖惩,对治理工作开展得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公开表彰,并作为年度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对治理工作中不履行职责、失职渎职和治理效果差的单位和个人通报批评,并严肃追究责任。乡镇参照考核办法实行到村考核,考核结果全镇公开,村考核到组,组评比到户,形成后进赶先进,先进更先进的竞争氛围。(四)要建立长效机制,以科学的模式持续整治。

环境整治是一项多部门、多人员的全局性系统工程,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长期性、艰巨性工作,因此,要建立长效机制,加强考核监管,形成工作合力。

一是坚持认识的高度。

明确一把手负总责、具体要求抓,落实年度目标考核“一票否决”,筑牢打攻坚战、持久战的思想基础,确保人力、物力、财力,促进全县环境保护工作的平衡发展。

二是坚持管理的密度

。把管理内容具体化、管理指标区域化、管理责任网格化,推进治理工作制度化、常态化,真正形成城乡环境治理联动机制,推进无缝隙管理。

三是坚持发展的速度。

把整治工作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国际宜居城市建设等结合起来,统筹思考、协调推进,逐步实现城乡环境治理的全覆盖。

四是坚持问责的力度。

建立健全城乡环境整治的领导机制、考核机制、运行机制,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能和干部职责,探索建立问责制,强化督促检查,做到奖惩分明。职能部门要加大日常环境监督执法力度,对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违反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不正常运转治理设施、超标排污、违规采矿造成生态破坏等违法行为,要坚决严厉查处,决不姑息迁就。

乡村污水治理工程篇9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生态省的战略部署和丽水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坚持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通过扎实有效的创建活动,使我县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省级生态县。

(二)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县直各部门的职能及各乡镇的资源、环境、自然优势,着重解决影响本县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分步实施,城乡联动。根据创建整体安排,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城乡联动,整体推进,努力实现城乡环境整体优化。

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在着重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园区生态化改造、完成污染减排任务的同时,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加快推进生态乡镇和绿色系列创建,加大生态修复工作力度,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环境。

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落实政府保护环境的责任,维护群众环境权益,加强民众环境宣传教育,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和引导公众及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环境保护和生态县创建。

二、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工作目标:我县已于年启动生态县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为省级生态县的创建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今年上半年,着手制订《县—年省级生态县创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创建实施方案》),并经县委常委会和县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结合本县实际,省级生态县创建要以污染减排和“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为重点,加快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增强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确保年省级生态县创建成功。

(二)主要工作任务

根据《县生态县建设规划》和《创建指标》,结合我县实际,着重完成农村生态环境、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工业污染防治等三大工程建设。

1、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环境建设是创建工作的难点。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进程。以“农村五整治一提高”、“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农村破旧房改造”为契机,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村庄整治和环境治理。按照省级生态乡镇的建设标准,加强对生态乡镇、村的指导,分批分阶段创建省级生态乡镇,到年,必须有80%以上乡镇通过省级生态乡镇验收,30%的村建成县级以上生态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经济,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的种植面积的比重达40%以上;积极开展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治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乡镇所在地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0%以上,垃圾无害化集中收集处置率达90%以上;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率达90%以上;加强水源涵养林、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力度,确保森林覆盖率达72%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加快“三沿五区”坟墓治理和生态葬法的推广步伐,“三沿五区”坟墓治理率和生态葬法行政村覆盖率达90%以上。

2、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和“城市与自然共存”的原则,进一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水平。继续深化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的建设,区域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加快城市截污管网建设,确保城市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60%以上;污水处理厂污泥实现无害化处置;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要求,抓好县城垃圾填埋场改造,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医疗废弃物实行集中处置;提高城镇绿化率,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以上。

3、工业污染防治。坚持“防、治、管”结合的原则,进一步提升工业污染防治水平。以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为平台,加强新污染源控制,强化现有污染源的监督管理,建立工业污染长效达标管理机制;大力开展工业废水资源化工作,提高废水回用率,努力降低万元产值用水量和废水排放量,实现全县工业循环用水率达到60%的目标;促进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提高固废的综合利用率,工业固废处置利用率达90%以上;切实加强危险固废监督管理,大力推进危险固废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进程,从源头减少危险固废的产生;强制实行清洁生产,促进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优化产业结构,完成污染物减排任务。辖区内无省、市级重点督办的环境问题,无重较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以及因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重大。

三、实施步骤

从今年开始,到年底,我县省级生态县创建分攻坚、完善和迎验3个阶段。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攻坚阶段(年-月)。建立生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库,排列生态工程建设进度。抓好新兴、樟溪、斋坦、象溪、四都5个乡镇中心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示范工程及其它乡镇、村的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抓好绿谷牧业、横山冯杰养殖场等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治理;抓好高速公路、龙丽公路沿线乡镇、村的垃圾收集、处置及长效机制建设;基本完成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及孵化基地、乡镇功能区块的污染整治任务;加大城市污水管网建设力度,确保城市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加快生态乡镇创建步伐,确保6个以上乡镇基本达到省级生态乡镇验收标准。

完善阶段(年月-月)。全县所有乡镇完成省级以上生态乡镇创建任务;全面完成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规模化畜禽养殖治理;城市生态工程、工业园区污染防治设施基本完善;深入实施生态农业、生态林业、万里清水河道治理、废弃矿山治理、生态公墓、“绿色工程创建”等建设;并逐项对照《创建指标》进行认真自查,发现问题及时完善、提高。

迎验阶段(年-月)。召开全县迎验工作动员大会,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建宣传活动,营造良好氛围;开展城乡环境卫生大整治活动;进一步做好创建工作的查漏补缺,完善、巩固、提高工作;抓好迎验相关材料的收集、汇总、整理和起草,撰写工作总结、创建技术报告等;县政府向省生态办提出省级生态县考核验收申请,做好迎接检查考核。

四、保障机制

1、生态奖励、补助机制:制定实施《省级生态县创建专项资金奖励补助办法》,对新创建成功的省级生态乡(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予以奖励;对开展乡镇农村污水集中治理、规模化养殖治理等工程予以一定补助,对被列入《创建实施方案》的一类工程项目予以倾斜。

2、生态考核机制:把生态县创建和环保工作纳入有关部门和乡镇的综合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作为检验领导班子工作实绩和领导干部工作能力的重要依据。要落实创建工作责任制,按“创建实施方案”的任务分解,各部门乡镇要保质保量的完成,对创建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县委县政府将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力,影响生态县创建目标实现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领导班子和干部职工当年不得提拔使用,不得评优评先。

3、生态基金保障机制:将生态专项基金列入县财政预算,主要用于区域污染防治、重点污染源防治、农村环境整治、污染防治新技术研发及推广等,县生态办负责每年的重点生态项目安排,基金的安排使用严格按《县生态县建设专项基金管理办法》执行。

4、生态督查机制:县人大、政协对创建重点工作、重点工程要分别组织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开展专题视察和民主协商,强化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县纪委监察局、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要围绕各阶段的创建工作进行经常性的跟踪督查,确保生态县创建各项任务的落实。

5、公众参与机制:建立公众参与生态建设的制度,发挥公众参与生态县建设的积极性,向公众公开环境信息,开展公众环境监督机制,在媒体设立环境曝光台,形成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的氛围。

五、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形成合力。生态县建设是一项涉及全县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系统工程。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县里建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常务副组长、分管县长为副组长、县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县创建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创建的日常工作。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都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把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认真履行职责,以创建为己任,抓好落实,各职能部门、乡镇要树立全局观念,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同作战,齐抓共管,确保创建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2、分解任务,落实责任。生态县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各乡镇党委、政府,县直部门要把思想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上来,围绕县委、县政府创建省级生态县工作的总体部署,开展全方位的宣传、组织、创建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创建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领导分工,落实责任,将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定部门、定领导、定任务、定进度、定责任、定奖惩,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创建合力,扎扎实实地完成各项创建任务。

乡村污水治理工程篇10

按照污水治理一张网的总体思路,科学编制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域规划》,制定出台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实施意见》,明确了476个行政村作为污水治理村的总任务,并分解落实了三年分步治理目标。同时,为确保做出成效,形成利益导向,政府在综合考虑群众意愿、行政村实际、基础设施条件等基础上,前期专门筛选出55个典型村,而我单位就是这55个工程的首个监理单位。

二、强化机制保障,齐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

坚持以“穷也要富治水”的勇气,以“不达目的不收兵”的决心,扎实推进农村治污工作。

一是组织机构实体化。

二是职责分工明细化。

三是工作推进项目化。制定农村治污三年行动计划,并以项目化的形式,细化到每季每月每周,定人定时定责抓推进。比如将今年的治污工作分成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明确工作内容和时间节点,目前,农村治污试点村和其他村都进展顺利,开工建设26个,完成设计98个,其中完成预算16个,送审13个。按照当前的推进速度,预计2016年上半年能够基本完成三年治理任务。

三、强化规范管理,严把关口保证工程质量

在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过程中,紧紧盯牢工程建设质量这一“生命线”,全过程介入监管,重抓“四个三”,努力实现“一次建设,长久使用”目标。

一是工程设计上抓好“三关”。从33家省内外设计单位中,择优选定10家,建立预选库,供各乡镇、街道选择。把好对接关,要求设计单位实地踏勘、入户调查,加强与乡镇街道、项目村的对接,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目前,通过“两上两下”反复论证,完成了图纸、现场、镇村、定点等对接,并进行公示。把好审核关,设计方案必须经过村级初审和专家会审才能确定,特别是接户工程要经过每个村民签名同意。

二是工程施工上抓好“三重”。工招投标平台下移,扩大乡镇(街道)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平台的招标权限,由原来的30万以下提高到300万元以下,建立乡镇(街道)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平台四个统一制度(即统一招标公告、统一招标文件、统一评标方法、统一合同主要条款),提速工程建设。材料采购重质量。对于管材管件、玻璃钢化粪池等材料供应,实行里统一政府采购制度。在招标过程中,严把材料质量关,比如HDpe管材的原材料树脂全新料,使用比例必须高于国家允许指标值。材料随机送检,发现不合格,供应商需支付违约金10万元/次,并承担工程一切损失费用。施工管理重绩效。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技术规范开展工程施工,按月向乡镇(街道)报送建设进度。强化沟槽开挖、管道安装等隐蔽工程的检查,在填土前要进行防漏检查和专业监理,经业主和监理签名后方可覆土。

三是工程监管上抓好“三全”。专业监理全过程,每个标段、每个乡镇(街道)都相应配备监理工程师,并进行专项考核,建立诚信体系档案。巡查监督全员化,治污办落实专人,定期巡查;各乡镇(街道)负责建立一支项目管理队伍,抓好日常管理;各项目村负责选择1-2名责任心强、比较熟悉相关业务的村民担任联络员,协调、监督施工建设,形成“乡镇(街道)主管、专业监理、村民监督、级巡查”的工程质量监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