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语言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22:55

学习语言的问题篇1

关键词:英语;汉语;差异;迁移

语言是人类具有的表达思维和讲话的能力,是人类的交际手段。不同地区之间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千差万别,进行跨文化交流,首先必须掌握交流的载体,即语言。英语和汉语处于两种迥异的文化背景,语言差异性表现在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结构、语法和篇章结构上。随着国际交往日益密切,英语成为各国沟通往来的首要语言选择。但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无法彻底摆脱母语的干扰。根深蒂固的汉语模式总是给英语学习者在掌握英语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结构、语法和篇章结构时带来迷惑,以至于产生问题或错误。

母语的正负迁移

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语言学习环境和情感因素等都是学习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实际上,这些因素中也不乏母语的影响。母语交际能力在学习另一种语言时会发生正负迁移现象。美国语言学家Lado认为,语言迁移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广泛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经常将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以及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习得中去。在欧美国家,由于学习者所要学习的第二语言一般都是与他们母语有着同源关系的语言,相近的文化背景和相似的语言特征使得他们语言能力的正迁移远远超过负迁移。但中国学生由于所学外语一般与母语分属不同语系,文化传统、语言特征迥然相异,他们在外语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远远超过欧美学生。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汉语也存在着部分有助于英语学习的语言现象或规律。但对于两个不同语系的语言来说,其差异性远大于共性。因此,汉语对英语学习者的负迁移大过正迁移,是提高学习者英语水平的重要阻碍因素之一。

英汉语言差异及英语学习中的问题

(一)语音差异及其对学习的影响

首先,对比英汉元音、辅音音位表,两种语言包含不同的音。英语音位中,单元音几乎成对出现,并分为长、短音,如/i:/,/i/;/u:/,/u/。这种区别致使部分英语学习者在发音时容易出现部分到位或完全不到位,长、短元音有时混淆,长元音发的过短,不饱满,短元音口型不到位;双元音发音也往往不到位,不饱满,典型的就是i[ai]读成[e],kind读成[kend]。

英语中还有8对清浊成对的辅音(如/p/,/b/;/t/,/d/;/k/,/g/;/s/,/z/);但在汉语中,除了4个浊辅音声母(m,n,l,r),其余的都是清音。这使得学习者容易忽视清与浊的区别,出现清辅音浊化。而且汉语中没有[θ]和[?奁]的咬舌音,这使得学习者通常发音不标准。

其次,英汉音位组合方式不同。音标组合的辅音连缀读音问题是英语学习者最常犯的错误之一。所谓辅音连缀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辅音同时集中在一起的情况,如scream/skri:m/,contexts/knteksts/等;而在汉语中,一般辅音后面紧跟着元音。因此,初学者对辅音群常感到困难。

在汉语中,音节末尾只出现/n/或/?耷/两个辅音,而英语除了/h/,/w/,/j/从不出现在词尾外,其他的辅音都可以出现在词尾,所以中国学习者往往会在词尾加上一个元音,如/kwik/读成/kwik?藜/,/luk/读成/luk?藜/。

最后,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英语的语调在表明说话者的态度或口气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靠语调辨义;而汉语的句调受字调的限制,所以语调不能自由地、大幅度地变动。因此,中国学生讲英语时往往对重音、次重音、声调、降调掌握不准,说起英语往往语调平平,升降起伏不大。以上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口语交际障碍。

(二)文字差异及其对学习的影响

人类所有的语种都是通过声音来传播的,而文字的产生克服了口语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汉字以形写意,直接去描物状景,而且形、声、义一体,是平面文字,并不是单纯为记录口语而设计,相反,它抛开口语。如果说重形象是中国人思维的一种习惯,那么重形象也是中国文字的一大特点。实际上,“寻象观意”是古代人造字的原理,也是汉字习得和认知的规律。

英语是由字母组成的音素文字,它直接赋予文字表音功能。音素文字其义直接与音相联,形只是用来表音。进一步分析,英语由26个字母构成,而这26个字母“不仅使形和声分离或抽象出来,而且使一切语义和字母的声音分割,除了毫无语义的字母和毫无语义的声音的联系之外,什么也没有了。”抽象作为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成就了西方文字的一大特点。

因此,在英语学习的初期阶段,在没有掌握英语本身内在规律的时候,英语学习者在记忆英语单词时会存在一定困难。教育部设在解放军306医院的认知科学与学习重点实验脑功能成像中心与香港大学合作的一项最新科研成果表明:使用表意象形文字的中国人与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人的大脑中,语言区不在同一个地方,中国人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区。该研究成果发表在世界科技类最具权威的刊物——英国《自然》杂志上。因此,要舍弃原有的语言区,建立一个全新的语言区,开发和完善这一区域必定需要一个过程。

(三)词语差异及其对学习的影响

首先,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同导致词汇空缺现象。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中的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的词。生活环境、生活经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不同以及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同都能引起词汇空缺现象。例如:在英语中attheeleventhhour表示“在最后时刻”、“在还来得及的时候”,源自《圣经·新约》的典故;watergate指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总统尼克松制造的“水门事件”,现用来泛指类似“水门事件”的丑闻。二者都不能以字面意义理解,生硬地翻译成相对应的汉语。

其次,词义联想和文化寓意的不同导致语义不同。中国奉为至尊的龙(dragon)在西方人眼里是一种能喷烟吐火、凶残可怕的怪物,是灾难的象征。这从英国撒克逊人的伟大史诗《贝奥武夫》中主人公Beowulf大战喷火巨龙的故事中可见一斑。又如,雪莱笔下的西风(westwind)是指温暖的春风,相当于我国从太平洋吹来的东风,这在英国谚语中有反映:“whenthewindisinthewest,theweatherisatthebest.”(风从西边来,气候最宜人。)此外,一些跟颜色相关的词,汉英翻译也不完全对等,例如汉语中商标名“白象”翻译成英文whiteelephant(表示“大而无用的东西”),结果导致了产品滞销而损失惨重。

再次,汉英的词语还存在意义不等值的现象。例如汉语中的“知识分子”和英语中的“intellectual”在中美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含义也不相同。在中国,“知识分子”一般包括大学教师、大学生以及医生、工程师、翻译人员等一切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但在美国和欧洲,intellectual只包括大学教授等有较高学术地位的人,而不包括普通大学生,所以这个词所指的范围要小得多。此外,在美国intellectual并不总是褒义词,有时用于贬义。

汉英词汇由于以上种种因素存在不对应现象,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不知所云和没有字斟句酌的情况下就按字面意思随意选词,往往会出现搭配不当、词不达意、表达生涩等问题,在阅读或交流时也容易发生理解上的错误。

(四)句子结构与语法差异及其对学习的影响

首先,在句子结构上,英语的句子线形扩展性强,因此句子长度往往大于汉语的句子,而且英语的句子在扩展时除了并列式外,更多的是层级环扣式,一层包着另一层,呈现句尾开放,句首收缩的状态。汉语则与之相反,汉语的句子线性扩展可能性小,因此句子相对较短,但重视句子内在思维的连贯,有句首开放而句尾收缩的趋势。受汉语的影响,学生喜欢用英语简单句来表达,虽然降低了犯错误的可能性,但却使文章显得松散,不紧凑;而且学生习惯套用中文的句子顺序来表达英文句子,无法正确地分析和运用英语的复杂长句。

其次,从句法上来说,汉语的语序比较固定,而英语的语序既有固定的一面,又有灵活的一面。比如,汉语状语的位置一般在谓语之前、主语之后;而英语的修饰性状语可以根据强调的部位或上下文的需求调整位置,既可放在句首,也可放在句中或句尾。汉语的定语无论多长一般都在中心词之前;而在英语中,单个的形容词、名词、分词或数词等作定语时可放在中心词之前,而有些单个的形容词或分词以及介词短语和定语从句则放在中心词后面。英语的定语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是最难掌握的部分,原因之一是定语的位置不固定,原因之二是定语的性质、成分复杂,原因之三是定语从句严格区分关系代词。

另外,汉语是一种文字系统形态稳定、自足的语言,不具备屈折形态,特别是动词,没有定式与不定式之分,不必恪守动词形式的各种规范,如数、时态、语态和语气等,运用起来灵活自如。而英语是有形态的语言,词法特征比较明显。英语在语法上明确区别出数、时态、体、语态和语气,并用屈折词缀在名词和动词上做标记。此外,英语中的派生词缀可以用来粘附在独立的单词前后,以改变单词意义或词性。这样的差异给英语初学者带来很大的困扰,尤其数和时态的变化更是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

(五)篇章结构的差异及其对学习的影响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直觉、具体和圆式为特征,因而在写文章时往往会把思想发散出去后再收拢回来,落在原来的起点上。这就使其话题或语篇结构呈圆式,或呈聚集式。人们说话习惯绕弯子,常常避开主题,从宽泛的空间和时间入手,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由远及近。往往会把自己的想法、对别人的意见等主要内容或关键问题保留到最后或含而不露,逐步达到高潮。

西方人倾向于把人类活动当作一个“主动发现答案”或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篇章段落中强调段落必须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每段只有一个中心思想,段落内容必须与主题句直接相关。同时,段落语句、语义必须按照一定的连接手段、固定的顺序和思想逻辑清晰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直线流动的实体。下面的表格可以大致表示出英汉篇章结构的差异。

中国学生在写文章时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模式是问题解决型,他们写故事时得心应手,但写英语说明文却常常带上隐伏型特点,阐述时不从主题入手,而是用各方面的情况和问题给以暗示或明示,因而写出的文章往往会表现出主题不明确、层次不分明等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Coupland,nikolas,Giles,Howard,&wiemann,Johnm.“miscommunication”andproblematictalk.newburypark:Sagepublications,1991.

[2]Samovar,Larrya.,porter,Richarde.&Stefani,Lisaa.Communicationbetweencultures.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asearchpress,2000.

[3]Yule,George.theStudyoflanguage.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asearchpress,2000.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学习语言的问题篇2

论文关键词:语言自主学习中心 自主学习 管理 辅导

论文摘要:语言自主学习中心是伴随着外语教学和研究不断深入而产生的一个新生事物,为大学生的语言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目前,中国很多高校都建有语言自主学习中心,但仍处于初级阶段。文章从管理的角度,针对自主学习中心、进行自主学习的学生及辅导老师三个方面来分析武汉高校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存在的管理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更好地满足高校学生语言自主学习的需要和促进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在当今语言学习研究领域,自主学习已深入各大学者的研究范围中,成为热点话题。20世纪80年代它在欧美兴起,90年代在东南亚包括港澳地区的院校大批涌现。高校语言自主学习中心不仅为不同外语水平的学生提供了一个便捷的语言学习场所,创造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也推动了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而自主学习的定义是由著名学者Holec在1981首次提出的,他认为自主学习是通后天培养在学习过程“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能力”。自主学习表现在五个方面,即确立学习目标、正确的内容进度、选择方法技巧、监控学习过程、评估学习过程。所以建立语言自主学习中心是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方便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确保学生语言自主学习的顺利进行。

为了准确分析武汉高校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管理问题及对策,本文对武汉9所高校(国家211重点院校3所、一本院校2所、二本院校2所、三本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各1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共发放问卷530份,收回432份,其中英语专业总计200份,非英语专业总计232份,有效率达81.5%。同时,本文也对陶水英等30名同学进行了访谈,以便进一步了解武汉高校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武汉高校学生提出的对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高校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和促进自身语言自主学习进步的建议。

一、武汉高校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在对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管理上

虽然目前武汉大部分高校都设有语言自主学习中心,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在管理方面还存在问题。本文根据调查数据从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规模、语言学习基本设备、语言学习资源开发和规划模式三个方面来阐述武汉高校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武汉高校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规模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所调查的9所武汉高校中,其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同步容纳人数在1000人以下的占77.77%,1000人-1700人的占22.22%,1700人以上的为0%,而面对武汉各个高校扩招的形势,高校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可见武汉高校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规模难以满足更多的高校学生的语言自主学习的需要。调查中,各大高校学生都反映学校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规模过小,学校应该扩大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规模,以有利于更多的学生能在语言自主学习中心进行自主学习。

2、在语言学习基本设备上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43.52%的学生认为其所在高校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用于语言学习的基本设备如电脑、打印机、录音机等比较完善,但部分学校的语言学习基本设备功能不全;有49.77%的学生称其设备不很完善或不完善,很多设备老化,用起来很不方便;只有6.71%的学生称其设备很完善,能够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

3、语言学习资源开发和规划模式

根据表1数据显示,有48.15%的学生认为其所在高校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语言学习资源开发和规划模式还可以,但有些内容需要更新改进;也有44.91%的学生称其不够好或很不好,内容很落后,更新慢,不能满足学习;只有6.94%的学生称其很先进,能满足各个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语言学习需要。另一调查表明,有32.41%的学生称其所在高校语言自主学习中心提供的语言学习资源对学生自主学习有帮助,提供了很多有利于语言学习的相关专业资料和课外知识;有40.28%的学生称其有点帮助,但也有些学习资源对语言学习用处不大,且很多资源更新慢、内容落后;27.31%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希望学校能根据学生的需求来配置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学习资源。由于大学英语课堂更强调听、说,再加上四、六级英语全国统考对听力有一定要求,很多学校纷纷建立语言自主学习中心之后,在语言学习资源的开发和规划模式上把重点放在听、说上,资源配置不平衡。除了提供好的听说资料外,学校也应该适当提供有利于语言学习的相关专业资料和课外知识,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英语水平。

(二)在对进行语言自主学习的学生的管理上

建立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提供一个固定的语言学习场所,以增强不同学习阶段和不同层次学生的语言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语言应用水平。但是,由于语言自主学习中心是近几年在高校兴起的,对于广大高校学生来说可能还是新鲜事物,为此,本文从高校对学生进行语言自主学习的宣传和管理政策两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

1、对学生进行语言自主学习的宣传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45.94%的学生称自己主要是通过老师的引导和鼓励来了解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相关信息的,而这也与本文调查结果一致;有16.66%的学生则称不知道学校是否有宣传语言自主学习中心,他们主要是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到相关信息,如偶尔自己发现或通过学长、同学推荐;通过学校网络宣传或通过学校海报宣传的占23.42%。武汉部分高校建立语言自主学习中心之后并没有向学生积极有效地宣传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相关信息,因此高校学生对其所在高校语言自主学习中心也只是表层上的了解,并没有深入认识到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对他们进行语言学习的积极作用,这样,各大高校自然不能从根本上激发高校学生到语言自主学习中心进行语言类自主学习的动机和积极性。

2、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自主学习的管理政策

根据表2数据显示,有71.91%的学生称学校采取了相关的鼓励和引导措施来激发学生在语言自主学习中心进行语言学习,而根据调查可知,很多学生一直坚持去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学习一方面靠自觉,另一方面是为了应对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有28.09%的学生称学校没有采取相关的鼓励和引导措施,这就说明武汉部分高校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应该适度采取一些管理政策鼓励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自主学习,如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成绩来增加平时分或是给予一定奖励,督促辅导老师对学生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等,使学生对在语言自主学习中心进行语言学习产生兴趣,与传统的课堂学习相结合,更好地帮助他们学习外语。

(三)在对语言自主学习辅导老师的管理上

从广义上讲,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管理问题就已经包括对自主学习中心工作人员的管理,即对专业辅导教师的培训、图书管理员和技术员的管理以及对自主学习中心管理者的要求。但无论是授课老师还是语言自主学习中心中相关工作人员,其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作用都是很重要的。对此,本文特地从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对辅导老师的管理上做详细的调查分析。转贴于

1、辅导老师的人数问题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59.49%的学生称其所在高校语言自主学习中心提供的辅导老师人数不足;有19.21%的学生称其所在学校没有提供辅导老师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一点与上文提到的部分学生不知道学校是否有对语言自主学习中心进行宣传相符合;也有17.59%的学生称自己不知道所在高校是否有提供辅导老师。可见,大部分高校语言自主学习中心辅导老师人数不足甚至没有,不能够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所需的建议和指导。虽然在语言自主学习中心里学生进行语言自主学习是自主性的,老师只是隐性地在发挥作用,但语言自主学习中心毕竟是近几年才在武汉高校兴起的,它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新生事物。由于大部分学生仍依赖于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进行语言自主学习方面还需要辅导老师在场进行辅导,教他们如何更好地使用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设备设施和利用那些学习资源来辅助自己语言学习,这就使得辅导老师人数是否充足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2、对辅导老师的培训问题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58.77%的高校学生称其所在高校辅导老师有定期或不定期接受培训,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同时掌握计算机等相关设备应用技术和多媒体网络应用技能,能很好地辅导督促学生进行语言学习。根据问卷分析结果显示,这类情况主要集中在国家211重点院校当中;有41.23%的高校学生称其所在高校很少有或是不知道有没有对辅导老师进行培训,根据问卷分析结果显示,这类情况主要集中在二、三本院校及高职高专院校当中。这一数据说明,就武汉高校语言自主学习中心辅导老师培训问题,由于国家211重点院校师资力量和财政力量都比其他院校充足,其辅导老师经过定期或不定期培训,培训内容丰富,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自主学习,适时检查学习进度,利于提高学生外语的学习水平;二、三本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对辅导老师的培训欠缺,培训内容少,不能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自主学习,很难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在这方面需要改善。

二、对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管理建议及对策

首先,根据问卷调查分析,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在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宣传工作上应加大力度,从老师引导,学长推荐扩大到学校大量的网络和海报宣传,让学生了解其功能和作用,提高其在学生中的影响;对学生进行语言自主学习采取一定管理政策,如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成绩来增加平时分或是给予一定奖励等,从而真正从根本上激发高校学生去语言自主学习中心进行语言自主学习的动机和积极性。

其次,在规模上,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应该扩大,增加自主学习网络教室数量,改善自主学习环境;在语言学习设备上,希望学校能更换老化设备,改善电脑的配置,完善录音机、打印机等基本设施,提高网速,以便于学习;在语言学习资源开发和规划模式上,高校语言自主学习中心除了提供与外语四、六级考试相关的、与语言课堂学习相关的听说学习资料外,应更多、更好地提供与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信息、考研信息、典型的各类电影、教学视频、外语学习网站资料及增加更多的辅助语言学习的应用软件,如有道词典、日语丸、法语助手等,同时要加大信息量,促进语言学习资源的定期或不定期更新;实现高校间网络资源共享;从而达到资源平衡配置,使学生全方面地提高英语水平和丰富知识量。

再次,对辅导老师的管理上,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应提供足够的辅导老师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且对辅导老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从而使其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耐心的教学态度,同时精通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应用技能以更好地引导督促学生投入到语言自主学习中。

三、结束语

高校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产生标志着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的问题。高校语言自主学习中心不能搞形式主义、表面现象,而是要合理地管理,实实在在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帮助,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了解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积极作用,进而真正爱上自主学习,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和就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龚文辉.浅谈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管理[J].安康学院学报,2007(6).

学习语言的问题篇3

[关键词]基于问题教学模式;语言输出;英语专业技能课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60055050引言

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分为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种类型。基础阶段课程强调通过全面严格的语言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从单项技能类听、说、读、写课程到综合技能类的《综合英语》课程,都体现以技能为导向(Skillorientedinstruction)教学理念的课程设计,因此在课程学习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固有的问题:机械训练过多,学生获得的知识信息过少;在语言技能上投入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却对语言所表达的深层文化的研究和学习做得远远不够[1];英语专业学生在思想深度、知识结构、思辨和创新能力方面都出现了差距。这一问题的出现与英语专业以听、说、读、写技能训练为中心内容的课程设置不无关系[2]。

与此同时,随着新教学环境的出现,学生获得语言技能训练的课外途径越来越多,网络、视频、音像、图书等,只要善于利用,都能成为个人提高技能训练的途径。尤其是随着各类教学app软件的开发与利用,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够独立获得语言的面上学习,这为英语专业技能课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挑战:技能类课程教学应如何体现课堂教学的价值?技能类课程如何改进重技能训练轻知识思维的教学传统?换言之,英语技能课在坚持语言技能学习的同时,更应培养“语言行动”的能力;课堂教学应促进有真实交际意图的语言使用。基于问题教学模式(pBL)在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同时,完成语言知识和语言内容的学习[3]。因此,在英语技能课程中运用pBL教学模式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1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pBL)与语言教学实践1.1pBL教学模式

pBL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理念中体验式学习的一种延伸,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在教学中出现。该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过程体验的重要性,教学中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维、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以问题为主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反思学习过程获得提升,并成为积极的学习者[4]。问题是pBL教学模式中最核心的要素。好问题是复杂而开放的,使学生有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同时又是现实的,与学生的个人经历有共鸣,激发学生探究与讨论的热情,并能够有利于学生公开清晰地表达个人的理解,促进知识的建构[5]。pBL教学模式借助于问题促进学习者的思维与认知。学习者围绕问题解决活动确认学习要素,进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能力。pBL模式有利于学生通过合作和个性化相结合的方式,从多角度反复感知概念并应用思维技能,从而促进自己深入学习[6]。

1.2pBL教学模式与语言教学

在二语教学中,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与任务型教学模式(taskbasedlearning)及内容依附式教学模式(contentbasedlearning)有着相同的构建原则,都是通过目标语的使用学习语言。pBL模式强调语言学习放在复杂、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主动学习,构建知识[7]。与传统常规的语言学习的问答任务不同,pBL教学围绕真实问题设计,各项活动任务都以问题的各个层面推进。学习过程中,语言的内容和语言的形式不断复现,问题的认知也不断更新。因此,二语教学中pBL教学模式不仅能有利于语言知识学习,还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有效交际。

第6期俞霞君英语专业技能课运用pBL促进语言输出的探究

教学研究2015

近年来pBL教学模式在语言教学应用的研究正不断展开,neol和Deanna[8]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通过基于问题的体验机制,pBL有利于新知识与现有知识结构的整合;Semra和Ceren[9]比较了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差异,得出pBL教学法在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及学习策略的使用上更有效;Cindy和michel[10]在实证研究中得出,pBL模式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策略同等关注,更有利于培养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国内学者的实证研究中也证实了在二语教学中,pBL模式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11],能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12]。此外,pBL在具体课程教学中也正尝试性应用,如阅读课[13]、写作课[14]、eSp教学[15]等。

从以上研究中可以看出,二语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模式是结合语言学习内容与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主线,查找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通过课内外学习的结合,在问题的逐步解决过程中,学习相应知识与技能,同时以问题的分析解答完成学习过程,提升学习能力。但在英语专业技能课的实际教学中,如何确定学习问题,如何使问题兼顾语言技能与语言内容的学习,如何利用问题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动并最终以语言输出为检验,仍是一个需要探索的话题。因此,以英语专业主干技能课《综合英语》课程为例,笔者开展了以语言输出为导向的pBL课堂教学模式实践。

2《综合英语》课程pBL教学模式的构建

学习语言的问题篇4

【关键词】计算机;C语言;算法;教学

【中国分类法】G633.67

一、认识C语言

C语言是1972年由美国的DennisRitchie设计发明的,它由早期的编程语言BCpL(BasicCombinedprogrammingLanguage)发展演变而来,在1970年,贝尔实验室的Kenthompson根据BCpL语言设计出较先进的并取名为B的语言,最后导致了C语言的问世。

要让学生学好C语言就要让学生了解它,并充分认识它的强大功能和用途,提高他们对C语言的学习兴趣,C语言是典型的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具有强大的运算功能,可移植性,即有高级语言的特性,也有低级语言的特点,而且有较好的通用性。C语言即能编写象windows这样的系统程序,也能编写视频、声音播放程序,windows里近30%的程序代码是用C语言编写的。

二、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关键,培养学习兴趣很重要。中职学生普遍基础不扎实,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习惯差,教师应该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向学生展示一些趣味性的问题并演示实用性的程序,想方设法吸引学生。如给学生讲解“水仙花数、猴子吃桃、翻译密码、判断素数”等问题,并让学生用编程软件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运行C程序,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到乐趣;另外,可以通过一些影片向学生介绍一些it人士的经历和成功经验,增强学生学习C语言的信心和动力。并尝试在教师的指导下编写一个小小程序,即使是很简单的算术运算,学生只要程序能调试通过,让他们尝试一下让计算机乖乖听话的感觉,让他们体验一下成功的感受,说不定就一个小小的实例就能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为他们打开计算机编程的一扇大门。

C语言最主要的教学方式除了教师上课就是让学生上机实践。教师讲得再好,学生感觉“能看懂”“能听懂”。如果不动手实践,仍然掌握不了知识,更谈不上运用。在组织学生上机实践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设计一些难度适中的作业,激发学生开动脑筋,让学生自己在有目的的情况下,去寻找解决的方法,让其真正当学习的主人,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设置教学目标

根据中职学生的现实特点,应合理设置教学目标,明确培养的方向。C语言是以后学习其他编程语言的基础,通过C语言教学可以为使用C++、java等语言进行程序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掌握好C语言后也能较快地学会非C语言为母体的高级语言,通过C语言培养起来的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却是伴随其学习的整个过程的。学习C语言的目的,一方面是学习C语言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学习编程基本思想,培养编程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的目标不要定得太高,就中职学生而言,主要是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程序设计过程,形成程序设计过程理念。能够读程序,编写一些简单程序,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程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编程能力。C语言的学习只是程序设计的开端,所以我们教师不要设置好高鹜远的教学目标。不要期望学生学习后成为C语言高手,随心所欲地编出程序。我们只是给他们打下C语言的基础知识,知识的掌握应循序渐进。对于中职学生而言,让他们学习良好的编程习惯和程序设计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比学习程序语言本身有更好的效果。

四、树立正确的编程的理念

编程一项系统工程,要求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总体的分析和把握。要进行程序设计,需要具备语言、算法、数据结构和程序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其中,算法尤为重要,可以称其为编程的核心,算法可以理解为有基本运算及规定的运算顺序所构成的完整的解题步骤,或者看成按照要求设计好的有限的确切的计算序列,并且这样的步骤和序列可以解决一类问题。算法是解决问题的入口,只有有了算法才能编写程序,所以找到合适算法是编程关键,有了算法还需要工具按算法步骤一步步完成,这就是计算机语言。如果没有算法,即便你掌握了计算机语言也无法编出程序。在C语言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提示,尽量让学生自己找到适合的算法,不要每次都由教师给算法,然后让学生去编程。教师不应该只注重理论内容的讲授,不重视算法的开发,如果这样,学生们即便学会了C语言的理论知识,因为不会分析问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无法编写出程序。通过C语言的学习,学生应该学会编程的一般思路,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出一个问题,应该知道该怎么做,应该按什么方向去做。

五、教学方法

在C语言的教学中,教师如果只采用传统的语法讲授型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虽然能较好地保证所讲授知识的系统性,但因为知识枯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较差,同时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方面也暴露出许多弊端。

因此,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法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比如,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师精心准备与本次课有关的一个项目,先举出简单的与本次项目相似的例题讲解,然后部署任务。教师只对本次项目进行简单的提示,剩下的过程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辅导,让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做到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再如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在复习课中,给学生部署简单的一个编程任务,整个过程让学生自己找出算法编写程序完成,在完成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也可以指导。完成任务后学生会拥有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达到了“学有所用”的目的。教师应在教学中根据每次课的特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一次课可以用一种教学方法,也可以用多种教学,因情况而定。

六、对学生的评价

C语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评价不应该以传统的方式来评价,如考试得分的多少,记忆背诵知识点的多少。学习C语言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算法思想的培养,给出一个问题,能提出解决的方法,即使不能用程序来完成,也是非常难得的。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逐步培养提高他们的编程素养。

参考文献

学习语言的问题篇5

关键词:C语言;课堂教学;学习兴趣

C语言是目前比较流行而且使用最广泛的计算机语言之一。它具有表达能力强,功能丰富,使用方便灵活,应用面广,生成目标代码程序质量高,可读性和可移植性好等优点。而且也是学习其他计算机语言的基础。因此C语言成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托儿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C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C语言兴趣,调动学生学习C语言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对C语言的求知欲望具有十分重要在意义。

一、在C语言教学活动中发现的问题

1.学生在中学教育阶段无学习计算机语言的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中学阶段,学生接触的计算机知识,只是为了应付会考,背诵一些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理论知识,大部分学生连基本的woRD和eXCeL操作都不会,因此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很差。C语言又是计算机专业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没有任何学习语言基础,对学生而言学习新类型的课程,适应很困难。如果沿用中学的学习习惯来学习这门课程,会产生很大的不适应性。在学习之初,C语言需要记忆及注意的语法点很多,经常让初学C语言的学生感到抽象,枯燥,导致学生在听讲过程中,感觉像听天书,容易使得部分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从而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

2.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C语言的主要目的是应用,对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是学习后续课程JaVa程序设计的基础。由于目前最流行的语言是JaVa和安卓,所以学生对学习C语言的应用缺乏深层次的了解,部分学生认为学习C语言没有任何用处,因此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我们的教学活动是在机房进行。一般情况下,教师先在多媒体机房讲授知识点,并演示操作,学生在下面听,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刚开始的教学方法,主要讲授C语言的语法,和基本的输入输出格式,要求学生必须记忆很多规则,不能出错,因为学生觉得全是英文字母,就感觉学习起来很吃力,失去了学习C语言的动力和积极性。

4.学生上机实验效率不高。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一是因为学生打字速度很慢,指法不熟练,因此输出一个简单的语句需要很多时间,二是教师讲授完基础知识,学生接着练习,学生没有完全吸收和理解所讲授的内容,因此在编写代码时候无从下手,即便比着教师的课件和案例去原版照抄,也会输入很多错的字符,程序不能运行,学生自己不能查找错误去解决。因此感到茫然,逐渐就失去学习C语言的兴趣。

二、如何激发学生学习C语言的兴趣,采取的主要措施:

1.明确学习目的,抓好第一堂课是关键

学生上第一堂课前,就对C语言有很大的恐惧感。第一趟课的教学设计关系到学生学习C语言的第一印象。因此教师应该先向学生讲清楚学习C语言的重要性和目的性,用生活中的例子讲解C语言的广泛用途,让学生明确C语言在计算机语言中的重要地位,也是后续学习JaVa等其他面向对象语言的基础。为了消除学生对学习C语言的神秘性,降低学习的难度,在课堂上即兴编写有趣的小程序,比如简单的四则运算并当场演示,然后和学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采用启发式教学和问题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同时在讲解案例时采用问题教学法。比如讲解iF语句双分支结构,案例以60分为分界线,评定成绩为及格或不及格。教师讲解基本语句格式,并编写代码。在演示结果时候,先输入0到100的数据,显示结果。然后再输入大于100或者小于0的数据时,让学生们观察结果,并让学生思考。如何让成绩限定在0到100范围之内,除此之外显示数据输入有误。从而,引出了iF语句的多分支结构。这样由简到难,让学生先有个基础的认知和了解,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从而再逐步完善程序,既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同时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3.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教师讲授基础知识,应多以生活中学生熟知的例子为主,这样有助于和学生有良好的沟通,让学生先思考并讨论,进而再引入新知识点,讲解如何解决此问题。对于课堂重点和难点,在教学双边活动中,多以小组讨论、竞赛、互评方式,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同时让学生自主发现编程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4.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从枯燥的理论中解放出来

对于C语言基础语法部分,开始就讲解基本数据类型和输入输出格式。学生从课本上预习,感觉枯燥无味,很难看懂、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多采用案例教学。比如,讲解整型时,关于短整型、整型、长整型的数据的使用范围,学生很难去记忆。而且对于不同的编译环境和处理器的位数不同,得到的实际结果也不一样。因此要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明白各种整型的使用范围。

5.课下要巩固练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要想真正能够灵活运用C语言编写一些适用的程序,仅仅靠课堂的时间远远不够,因此学生必须课下进行大量编程代码的训练。教师布置一些相关的习题和编程题,比如读程序分析结果题,程序填空题,程序纠错题,编程题等。前几种类型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况,编程题更侧重编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实践练习,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6.分层次教学,关注全体学生的兴趣点

学习语言的问题篇6

在幼儿学习过程中,语言学习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幼儿教师应结合幼儿语言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对幼儿自身学习需求以及幼儿个体差异进行充分重视和关注,对幼儿求知欲望和好奇心理进行爱护,对探究精神以及进取意识进行有效激发。因此,教师应将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幼儿,对幼儿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充分培养。下面就分析幼儿语言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阐述幼儿习得语言的特点,提出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一、幼儿习得语言的重要特点

幼儿习得语言具有重要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积累性、创造性以及模仿性。幼儿的语言学习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幼儿不仅要掌握以及学习语音、词汇以及句子,还要学会与他人沟通和交流。教师在幼儿习得语言过程中,帮助幼儿学习语言,促使幼儿从完全不理解,发展为完全理解,最终能够自如运用语言,这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因此,幼儿习得语言具有积累性特点。此外,在幼儿习得语言的同时,幼儿不仅会模仿语言,还会选择和变通。也正因如此,幼儿习得语言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幼儿个性化过程以及创造过程。幼儿通过运用自己学习、掌握和积累的语言和同学、老师、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并且会在频繁交流和沟通的同时,通过不断创新,掌握新的词汇以及语法,这恰巧体现了幼儿习得语言的创造性特征。最后,幼儿学习语言结构组织方式以及语言符合这一行为,并不是一种被动行为。而是幼儿选择出自身可以理解以及可以模仿的语言范型,而后幼儿下意识进行训练和学习,最终模仿语言范型。可以说,幼儿习得语言的整个过程,其实是不断模仿的过程,这也是幼儿习得语言模仿性的体现。

二、幼儿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策略

(一)通过设计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在对幼儿进行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对学生语言学习的合理引导。针对幼儿学生的认知习惯及心理特点,应当对课堂导入加以精心安排,通过新课程的导语及阅读引导方案,积极营造和带动令人愉快的课堂学习气氛。这样才可以使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的调动,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使学习们在情感和情绪上做好自主学习的准备。可以围绕课文的具体内容设计引导式的提问,带动学生的思维,必要是可以发起讨论。这样不仅可以使课堂氛围得到放松,也可以带动学生积极进行思考,进而更为顺利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即将进行的教学主题内容。由此可见,在语言教学工作中,设问的引导方式往往可以起到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设计引导问题时,不仅可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也可以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先由身边较为常见的问题入手,通过多个问题的逐层深入,一步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授课内容的相关主题上。设问引导的方法如果运用得当,往往可以使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较好的激发,带动学生更为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进而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加强对预习工作的指导力度,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

语言学习应当主要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不能仅仅被动地依赖教师的课堂灌输。学生们只有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之中不断加深思考和巩固记忆,才可以真正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因此,在进行新课程的课堂讲授之前,可以先为学生安排课前自学和预习工作,让学生亲身经历研究和探索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使他们的自主精神得到更有效的发挥。通过自学和预习,学生们对于课文内容可以形成更为明确的认识,同时也可以使他们对于不懂的地方形成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认真思考,可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更加有的放矢。在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工作时,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相互交流讨论等方式尝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一般情况下,在对课文的预习过程中,至少应当对课文内容进行三次通读。第一次通读的目的主要在于发现生字词,通过查阅字典等方式解决阅读障碍问题;第二次通读则应当着重于理解和把握课文的文本内容;在两次通读的基础之上,第三次通读即应当注意对文本的思想内涵及思想感情加以体味。同时对于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以记录,查阅资料尝试解决或与同学共同研究讨论,或者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向教师提问。通过课前的三次通读,不仅可以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而且也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锻炼。

(三)通过实践性的语言教学活动,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幼儿语言教学工作应当更多地为孩子们创造实践性学习的机会,通过课外的各种实践活动来调动和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在课堂上为孩子们创造更多的练习机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性的口语训练。例如将课本内容改编为小剧本供学生们表演,分配不同角色进出排练并演出。由于幼儿在表演上往往具有很高的积极性,很多小朋友都希望获得展示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在课堂表演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语言知识,施展各自的本领,展现自身的才华。笔者在进行《小马过河》的课堂教学工作中即采用了上述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表演活动。先随机组成若干学习小组,组内成员分配不同角色并自行制作和准备各种道具、服装和头饰等,再经过小组学习和排练,最后进行表演。表演结束后再由学生们自己评选出最佳小组和最佳演员。由于引入了竞争机制,学生们主动学生的积极性被大大激发出来,他们对各个角色的性格、特征、动作和语言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揣摩,通过表情、动作和语言来表达和刻画角色的情绪和心理,在表演活动中表现出了相当高的积极性和投入度,因而使教学效果也非常理想。实践性语言教学活动很好地锻炼了学生们的口语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实践性的语言教学活动,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临场应变的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主动研究和探索的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更好的培养。

学习语言的问题篇7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教学方法实践实践能力积极性

【基金项目】2013年防灾科技学院教研教改项目(2013B24);2012年防灾科技学院教研教改重点项目(2012a04)。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246-01

公共基础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开设的,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理论学习和编程训练,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掌握C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语法知识和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初步具备运用C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启发学生主动将计算机引入到其他基础课和专业课[1]。

C语言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要学好C程序设计不仅要掌握好理论知识,实验教学更不容忽视。通过上机实验,不仅可帮助学生消化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也可帮助学生验证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更重要的是可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的兴趣[2]。

1.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课存在的问题

通过进行问卷调查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有69%的学生认为C语言课程对自己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比较有用;有81.25%的学生希望理论和实验课时比例为1:1,有56.25%的学生把影响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原因归咎于教师、课程内容等方面;主动研究、解决问题的学生仅占37.5%,68.8%的学生课下基本不看有关C语言程序设计的书籍,75%的学生基本不会进行学习小结,68.75%的学生课下基本不会主动复习、预习新课;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出错时希望得到教师辅导的占51.3%,只有37.5%的学生课下会花时间编写程序。

笔者从事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工作多年,通过实际教学和综合调查分析,学生层面问题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课程认识不够重视

有的学生对C语言认识不足,觉得没什么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的同学又觉得C语言很难,学习缺乏信心,对计算机程序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有的学生对实验课不重视,抱着应付的态度,不愿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3]。

2)学生学习兴趣有待提高

在C语言的教学中,实验课的时间仅占课程的三分之一,明显感觉学生无法按时完成当次实验所要完成的任务,只能依靠学生课下自己找时间再继续完成,这样势必会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可能抄袭现象严重,还可能因为在完成实验任务的时候,对于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辅导与解决,而会“知难而退”,大大消减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4]。

3)课下投入精力不足

有的学生只是在课堂上听讲,课下没有进行总结归纳、认真复习、做习题、主动查阅学习资料、不能将实验作业提前预习准备。导致知识掌握不牢固,不能有效利用实验课有限时间。

4)有效学习方法欠缺

有的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过分依赖指导老师,有任何问题就找老师,自己缺乏必要的思考。在学生逐渐掌握并积累一些常用的编程方法和技巧后,可以把总结归纳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由于以上的各种问题,使得实验课效果不佳,从而影响了C语言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

2.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教学方法的探讨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观察总结以及研究尝试,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总结提出几点建议来改善实践教学的效果。

1)明确学习目的,加强对C语言认识的重要性

让学生认识到学习C语言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根据各专业的不同特点,使学生明白C语言作为一门基础性程序设计语言,对理工科各专业后续课程的开设起着开路先锋的作用,而且通过C语言培养起来的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是伴随我们学习全程的。另外,要使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能正确地认识到自己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学习以后是可以编写程序的,可以通过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

2)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之一,兴趣源必须由教师来创造,并贯穿于教师授课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针对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特点教师可采用以下方法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

教师在课程刚开始时,能够对学生指出日常生活中哪些产品或工作可以是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完成的,并能够演示,以便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日后的课程中,逐渐利用已学知识来解决生活和专业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3)充分利用实践课程

在实验教学中,由于实验课时间相对有限,建议老师在布置作业时一般要难易适当,使学生在经过努力后,基本都能编程实现,这样学生编完程序后就有一种成就感。如果作业太简单,学生轻松实现,印象不深,成就感不强烈,觉得太容易,没有兴趣。如果作业太难,学生难于实现,就会出现放弃或抄袭现象,也会丧失学习本课程的兴趣,更无从谈起学生的成就感。

对于后续课程的综合程序设计,可以将实验任务提前布置,留给学生更多的准备和预习时间,可以要求学生将作业在实验课之前写在作业本或编辑为电子版,对于出现的问题在实践课上进行独立、求助老师来解决,这样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和提高学习效率,并且能够督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进行复习和预习。这样学生对每个题目已经了解,避免学生上机时现看教材、现编程序的现象。

4)建设课程资源平台

创建资源丰富的课程资源平台,网站资源包含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材料、课程通知、答疑讨论、教学邮箱、课程作业等丰富的基本教学资源,所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学生可以自行下载课件、学习资料,并进行交流讨论,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率。

3.结束语

本学期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在实践环节采取了上述教学方法后,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学生虽然有压力,却很有成就感,感觉学有所用。实践证明,以上实践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动手实践等综合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课程教学中切实可行。当然,要真正上好《C语言程序设计》的实验课,还必须将各种有效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要在教学实际中总结新经验、勤于探索新方法并不断改进,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用C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冰.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2):142-144.

[2]程志梅,刘光萍,李荣.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课程教学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7):1649,1660.

学习语言的问题篇8

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主要是使用其进行相应表达的能力。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一般是没有问题的,基本都能熟练使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意愿。但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却经常发现学生们虽然已经理解并且完成了相应的英语知识的学习,其实际运用这些英语知识进行表达的能力却非常低下。这种问题存在的最突出的表现,是涉及到英语运用的两项最基本的能力,即英语会话和英语写作的能力,绝大多数的学生相应的成绩都非常低下。英语会话的过程中,其往往需要通过将听到的英语信息转换成汉语,然后使用汉语得到答案后再转换成英语。因此,不仅反应速度慢,跟不上对方的节奏,而且因为汉语思维的影响,应答方面经常出现汉语化的错误。而英语写作,则干脆变成了英译汉、汉语写作、汉译英三个组成部分,且同样因为汉语思维习惯的原因而导致错误百出。

二、语文教学不存在英语教学中常见问题的原因

(一)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不存在其他语言习惯对其干扰的可能

语文教学的对象是汉语,而汉语是学生出生之后一直使用的母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使用汉语进行思维是其从小形成的习惯,可以毫无障碍地使用汉语对语文教学中涉及到的语言知识进行理解和分析。汉语习惯是其日常思考时养成的习惯,不存在能对其汉语思维习惯产生影响的其他语言习惯。无论是入门式的语文教学,还是中高级的语文教学,其都只是将学生业已形成的汉语思维习惯进一步理论化,并增加其语言运用技巧和能力而已,不存在英语教学中要解决的学生独立使用所讲授的语言直接进行思维的问题。正是因为这一原因,语文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往往同其记忆错误或者逻辑错误相关,当然偶尔也会出现因为口头语和书面语之间的差异导致的错误,但绝不会出现因为别的语言习惯造成的错误。

(二)语文教学中学生对其不存在陌生感的可能

语文教学虽然和英语教学一样,都是以某一种语言作为教学对象,但语文教学所涉及到的语言和英语教学是完全不同的。英语教学之所以会让学生产生陌生感,继而产生挫败感甚至对其本能地厌恶,最关键的原因是其在很多方面同学生习惯使用的母语存在较大差异。而对于语文教学涉及到的汉语来说,其本身即为学生一直使用的母语,虽然在接受语文教育之前一直停留在口头的使用上,但对其基本发音和语法结构乃至常用词的词义以及其文化涵义,都是非常熟悉的。因此,其在使用汉语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并不需要借助别的语言作为工具来解决对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理解和分析的问题。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只是将自己已经形成的语言习惯进行强化和进一步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学生使用的语言工具仍然是作为其母语的汉语本身。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因为其以学生的母语作为教学对象,学生不可能产生学习外语的陌生感,更不会由于陌生而导致错误百出,最终损害其学习的积极性。虽然语文教学中同样存在需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但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的原因是因为其他方面,和学生对语文教学中讲授的语言的陌生感无关。

(三)语文教学中不存在对汉语难以实际运用的问题

语文教学中虽然也需要对学生运用汉语的技巧和能力进行培养,但主要是对其业已形成的汉语使用习惯进行适当地矫正和提高使用水平的问题,学生对汉语的日常使用是不存在大的问题的。而在英语教学中,大多数学生都不能自如地运用英语进行日常使用。造成这种区别的根本原因,是学生日常使用的语言本身是汉语,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所有的学生已经具备使用汉语进行思维并表达自己意志的基本能力,因此语文教学中不存在对汉语难以实际运用的问题。对于语言运用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即会话和写作,语文教学中同样不会出现普遍性的学生会话困难或写作时词语和语法运用错误的问题。当然,使用汉语进行会话或写作时,也会出现水平高低不同的问题,但这已经上升到了语言运用技巧甚至艺术的高度,而不是停留在简单地使人能够听懂看懂的基础上。

三、语文教学下英语教学问题的解决路径

(一)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减少使用汉语教学的频率

语文教学中不存在别的语言习惯干扰的原因,是其讲授使用的语言和其讲授的内容都是汉语。而对于英语教学来说,教学过程中过于频繁的汉语使用就会造成其讲授使用的语言和其讲授的内容的不一致,从而加强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对汉语思维习惯的依赖,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形成严重的干扰,导致各种汉语化错误的形成。[3]因此,必须学习语文教学的经验,在英语教学中尽量使用其讲授的语言英语进行教学,除了学生确实难以完全通过英语进行理解的入门阶段以及新的英语知识如新的英语单词的学习阶段,适当借助汉语作为工具帮助学生尽快掌握相关知识外,其他阶段均应杜绝汉语教学方法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独立使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并在英语教学中最终过渡到完全使用英语授课,以最大程度降低汉语思维习惯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二)对初中级英语学习者,适当使用其熟悉的汉语教学方式提高其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中学生之所以对学习的语言不存在陌生感,是因为讲授使用的语言为其熟悉的汉语。对于初中级英语学习者,其英语独立思维能力尚不具备,无论是英语入门方面的知识,还是后续的新的英语知识,单纯使用英语进行讲授是很难达到使其理解的目的的,反而会加深其对英语学习的陌生感和挫败感,进而影响其学习兴趣。因此,虽然也应当尽量减少汉语思维习惯对其英语学习的干扰,但对这些学生来说,适当的汉语教学方法还是有必要的。和语文教学一样,使用其熟悉的语言对相应的知识进行讲授,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这些学生克服对英语学习的陌生感,提高其英语学习的兴趣。

(三)增加其对英语实际运用的机会,提高其英语应用水平

学习语言的问题篇9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202-01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随着时代的变迁,存在的问题也在不断变化,详细来说主要问题包括:第一,从教师队伍角度来分析,目前汉语言文学教师队伍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实施者,自然在教育过程中属于不可缺少的主体,教育成功与否与教师有着非常大的关系,甚至直接影响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进程。另外一方面,一些教师在语言文学方面缺乏专业素养,依然采用比较落实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造成课堂气氛比较沉闷,不能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也无法达到教学目标。一些教师在具体教学策略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不能与学生进行学习上的互动,导致很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排斥汉语言教育等问题。我们经常可以在课堂上看到:教师滔滔不绝进行知识讲授,但是学生接受教育比较消极,甚至在做其他无关的事情,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升。有些学校还存在师资力量缺乏等问题,导致很多教师身兼多职,同时负责多门课程,造成很多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制约了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发展。有些教师在职业修养方面也不够,上课不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甚至出现打骂学生的行为,长期以往就会对学生其他方面产生不良的影响。

第二,从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角度来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然应该成为教育的接受者和继承者,他们学习质量直接影响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成功与否,但是目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汉语言文学教育认识不足、参与度较低等方面。很多学生认为汉语言文学属于并不重要的课程,并且容易掌握,导致他们对这门课程并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甚至出现闲散和怠慢等问题,而这种学习态度必然会导致汉语言文学教育无法正常进行。汉语言文学有着自身的特性,需要学生长期的付出,而有些学生急于求功进利,希望能够在短时间提高这门课程,一旦不能达到目的就会出现负面情绪,甚至有抵制和反感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行为。还有些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缺乏兴趣,并不愿意看类似的书籍,语言文学素养比较贫乏,而这些都对汉语言文学教育非常不利。

第三,从社会、家庭和学校等方面来分析,目前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有些地方教育水平比较有限,对汉语言文学教育没有给予重视,教材、教学设备、教师水平等方面明显落实,影响了教育的普遍性,导致汉语言文学这门需要长期投入的学科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就目前我国国情来看,我国教育明显偏向于理工类,在汉语言文学等文科方面投入明显不足,这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家庭存在汉语言文学素养不高的现状,教育明显偏向于实用性科目,在汉语言文学等方面没有给予重视,甚至对孩子阅读课外文学作品都要给予限制和制止,而这就成为语言教育的一大绊脚石。学校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设备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很多学校对汉语言文学这门课程没有给予重视,甚至没有安排相应的课时,虽然有些学校设计了比较多的课程,但是与实际相脱离,没有达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目的。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学校、社会、教师、学生等各个方面,严重影响汉语言文学的继承和发展,也影响学生自身语言素质的提高,因此需要提出相应的对策给予解决。本文认为,解决汉语言文学教育方面存在问题的对策主要包括:第一,深入领会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正确理念,应该结合课程改革的需求,准确把握汉语言文学基本教育理念,提升学生汉语言文学素养,倡导科学学习方法,构建充满活力的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教育理念应该贯彻到日常教育实践中,帮助教师从宏观上把握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把握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本质,体现出这一学科的人文性、符号性等特征,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汉语言文学的能力,将之灵活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二,不断完善汉语言课程结构体系。汉语言文学的价值不在于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是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所以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从宏观角度把握课程内容结构,为其进一步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在课程建构过程中,本文认为仍然需要以教师为主导,并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到学习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切实提高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三,努力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师的教育技能。通过上文分析我们知道,汉语言文学教师队伍良莠不齐是导致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因此应该大力提升教师的理论素质,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教师应该不断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和策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变为课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与学生开展课堂互动,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爱上课堂学习,并能够主动参与其中。教师应该善于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汉语言文学学习成为学生真正的内在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枫.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赤子(中旬),2014,18:83.

[2]龙绚丽,许峰.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语文建设,2014,36:13-14.

学习语言的问题篇10

关键词:语言学概论问题探究式语言资料丰富化趣味性

作为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语言学概论”在其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该课程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语言资料脱离实际、教材编撰陈旧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不少专业教师从教学模式、教学技巧、增补新知等角度提出应对策略。就增补新知而言,除了增加新的理论成果,在教学中适当丰富语言资料尤其值得重视。

一、语言资料是问题探究模式的组成部分

(一)语言学概论的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在建构主义理论视野中,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这种方法强调设置复杂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通过学习者互相合作,研究和探讨隐含于问题中的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疑则思,思则究,究则知”[1]的精神,旨在倡导有质疑才有进一步思考,有思考才能探究,通过探究才能得到真知。由此,我们把“基于问题学习”和中国传统的“疑思究知”精神融合起来,称之为“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其旨趣在于,借助问题的展示和学生的质疑问难,形成教学过程的互动交流,促使学生围绕教学问题,借助学习材料,通过独立探究或协作讨论等得出结论,从而提高探究语言问题的能力,增强实践能力和提高创新意识。

(二)语言资料是问题探究的关键

“语言学概论”课程探讨语言的性质、结构、演变规律等方面的问题。尽管该课程理论性较强,但是更应加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不宜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而应是一场感知、认知、寻求、发现的“探索之旅”。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也不仅限于知识传授,而应是有共同话题的对话关系。围绕问题、展开对话、实现探索,理论知识只是骨架,语言资料才是血肉。凭借生动、贴切的语言资料,可以说明概念、原理和规律,可以化抽象理论为具体感知,化枯燥说教为趣味对话。只有这样,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才能充满活力。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我认知、独立探究、协作讨论、平等对话。教师对问题的展示、学生对问题的探究,都应在充分的语言事实基础上展开,空对空的理论学习会导致学生思考乏力,学习不得要领,以至于失去兴趣。要通过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目标,语言资料是关键。

二、语言资料的运用现状及认知价值

(一)语言资料的运用现状

现行通用的或有一定影响的“语言学概论”教材有数十种,其中绝大部分理论都源于外语言学界,建立在印欧系诸语言分析基础上。无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占统治地位的所谓“斯大林语言学理论”,还是60年代以来西方的结构主义、转换生成理论,乃至功能主义、认知理论,都与中国语言文化存在不同程度的膈膜。一方面,基于印欧语材料概括出来的理论,自然不完全适合汉语的特点;另一方面,基于汉藏语系、南岛语系,尤其是汉语的研究成果和材料没有及时吸收到教材中来。由此可见,“语言学概论”教材和语言实际难免有所脱节。同时,由于20世纪形式结构主义的影响,讲的是所谓“纯净的语言学”,而把与语言息息相关的许多重要因素,比如历史、社会、文化、心理因素排斥在外,与中国传统语言学大相径庭。所以,李葆嘉提出:“尽管从普遍唯理语法学派开始,西方学者就追求‘普遍’,但是迄今为止的‘普通语言学’其实并不那么普通,距离世界普通语言学的目标依然存在着很大距离。”[2]

高校“语言学概论”通行教材中的语言资料(这里不涉及民族大学的语言学概论中的各种民语资料),汉语资料以普通话为主(也有涉及一些汉语方言),印欧语资料以英语为主(也有涉及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学生除了对教材中的普通话、英语有些认识外,对其他语言大都没有语感,而自己的方言、语言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却跟课程没有联系。面对这样的“语言学概论”教材,学生会认为语言学理论与中国语言现状和语言研究脱节,感到枯燥无味、陌生难懂,甚至怀疑其实际价值和应用价值。

“语言学概论”对授课教师的语言理论修养要求很高。授课教师若能掌握或了解多种语言,具备较为广泛的其他语言的知识,有助于对教材中的某些例证做出精辟的分析。实际上,中国高校该课程授课老师的语言背景,多以汉语普通话和方言为主,外语一般为英语,对其他语言涉猎很少。由于老师懂的外语有限,有效的语言资料就少,学生对理论理解的难度无疑就会增大。由于教材中有趣的语言资料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能就会降低。因此,在问题探究式的“语言学概论”教学中,充实语言资料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语言资料的认知价值

1.提升学习兴趣的需要

“语言学概论”课程相对比较枯燥,由这门课程的性质决定。如果完全按照教材授课,会在表述和理解方面难免板滞,从而影响了生动性。问题探究式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如果在探讨中没有结合实际的语言资料,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吸收仍会很难。

许晋、李树新(2009)提出,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主要有“根据学生需要备课”“讲授内容和方式体现学生特点”“安排课堂讨论和社会调查”等[3]。汉藏语系语言有明显的特点,汉语语言学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如果这些成果在语言学教学中得不到很好的阐发,未免遗憾。反之,如果能调动学生联系自己熟悉的方言资料,或者分析当代社会语言生活现象,势必能吸引学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只有这样,学生出于实用的学习兴趣,方能提升到学术认知层面的兴趣。

2.培养思辨能力的需要

所谓思辨能力也称为批判性思维,保罗和埃德尔(Richardpaul&Lindaelder,2005)把思辨能力定义为“为了判断事物的价值,使用恰当的评价标准,经过思考而作出有理据的判断”[4]。西方国家的教育高度重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把思辨能力作为核心技能,将旨在训练思辨能力的课程纳入整体教学计划中。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与“语言学概论”思辨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为了使抽象的语言学理论变得具体、生动、有趣,在教学中广泛运用语言资料,增加语言体验环节,编制实践性或体验性问题,鼓励学生观察并发现语言现象和规律,单独或合作完成对问题的分析讨论并写出报告,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成功实施,与语言资料的运用密切相关。以身边的语言现象创设情景,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基础理论课不那么乏味,将问题研究落到实处。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将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敢于质疑的创新精神。教学实践表明,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语言学教学中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语言资料的丰富化和趣味性

(一)语言资料的丰富化

语言学概论的理论来自于具体语言,又反过来作用于具体语言,对具体语言的学习和使用具有指导作用。因此,教学中应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概论中主要的理论观点,除了使用教材中的例证外,还需要从汉语普通话和方言、古代汉语以及少数民族语言中撷取例证。教学环节要站在普通语言学的高度,培养学生建立普通语言学的思维认识,重视而不囿于某一具体语言,从具体语言中探寻人类语言的一般规律,促进学习者从语言知识习得走向语言规律悟得,进一步实现语言理论对语言学习和使用的指导作用。唯其如此,才能全面充分地凸现课程的普通语言学性质。

学生来自不同方言区,如果在教学中能结合学生实际,尽可能地选取方言资料,以其母语为例说明问题,将会大大增进学生的感性认识,弥补教材语言资料的不足,减少学生对语言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理解的难度。汉语方言十分丰富,各地方言常有普通话中没有的一些音素、音位及其变体,若能合理地联系方言就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有关语音的要i。在语法教学中,对于抽象的“语法手段和语法范畴”,教材中几乎全是印欧语实例,若能指导学生打开方言和民族语言的窗户,将会是另外一番景象,如:客家话中存在形容词“级”的形态变化、人称代词的格变形式;宜昌方言中的体标记丰富,有“哒、倒、起、着、在、过”等;某些方言用“内部屈折”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吴方言采用变形法、前加法和后加法表示形容词级的语法意义;藏缅语族的嘉戎语、羌语有丰富的词形变化;藏语动词有“式”和“时体”的语法范畴;土家语有六个“格”等。

毋庸置疑,当代大学生对当下的语言现象十分敏感。为理解语言学概论中的抽象理论,需要进一步加大联系现实生活的力度。近30年来,新的语言现象层出不穷,吸收了相当数量的外来词,形成汉语史上吸收外来词的“第三次浪潮”。大量的流行语、新词语层出不穷,普通话南下、粤语北上、强势方言拒不退让等现象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有不少生动表现。这些资料贴近“新生代”学生的语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奋点,优化课堂学习的效果。另外,目前不少高校都招有相当数量的海外留学生和港澳生,他们大多有双语能力,语言多具特色。将这些发掘并补充到课堂上来,可以让内地学生看到语言生活的多样性。

(二)语言资料的趣味性

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看,充满趣味的事物最能刺激接受者,使之既不难吸收,又不易遗忘。在语言学概论教学中,适当选用准确而不失趣味性的语言资料,对于学习该课程有着重要意义。所谓趣味语言资料,包括语文游戏、相声、绕口令、幽默小品、笑话及时下的微信小品。它们新鲜奇特、不拘一格,因而往往一出现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为了说明语音和文字的相对独立性,赵元任曾编过一个极“好玩儿”的单音故事,叫《施氏食狮史》,通篇只有“shi”一个音,写出来,人人可看懂,如果用口说,那就任何人也听不懂:“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像这样的语言资料,会让学生大开眼界,对语音和语义、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渗透趣味性语言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语音概念的认识。语音教学中,单纯地介绍四呼会觉得难记,但如果渗透有趣的故事就大不一样。据说,有一位唱京韵大鼓的姑娘,不小心把两颗洁白的门牙磕掉了,为掩盖缺陷凡答话都用闭口音(即合口呼)。问:多大年纪?答:十五。问:属相是什么?答:属鼠。问:家住哪里?答:保安府。问:干什么职业?答:唱大鼓。后来门牙镶上了,再答话时就改用开口音(即齐齿呼)。问:多大年纪?答:十七。问:属相是什么?答:属鸡。问:家住哪里?答:城西。问:干什么职业?答:唱戏。学生在笑过之余,也就理解并记住了这些概念。

渗透趣味性语言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感受词汇的丰富性。三八妇女节看到了一则微信:女人全是优点――瘦的叫苗条,胖的叫丰满,妖的叫美女,刁的叫才女,木的叫淑女,蔫的叫温柔,凶的叫直爽,傻的叫阳光,狠的叫冷艳,土的叫端庄,洋的叫气质,怪的叫个性,匪的叫干练,疯的叫有味道,嫩的叫靓丽,老的叫风韵犹存,牛的叫傲雪凌风,闲的叫追求自我,弱不禁风叫小鸟依人……同样是对女性的赞美,不同的对象可以用不同的词语。这些有趣的表达与我们的语言生活密不可分,学生很容易产生认同感。

渗透趣味性语言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语法规则的理解。有这样一则关于汉语连词使用的笑话:啥叫代沟?小学语文关联词填空题:他――牺牲生命,――出卖组织。“60后”填“宁可……也不”;“70后”填“害怕……所以”;“80后”填“与其……不如”;“90后”填“即使……也要”;“00后”填“白白……忘了”。这就叫代沟!

四、结语

“寓教于乐”是我们应坚持的教育观点。学生在课堂上轻松愉快地学习,与沉闷枯燥地学习相比,效果明显不同。趣味语言资料的收集是一个长期过程,它要求教师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把日常生活中积累的语言现象运用到课程教学中去。

(本文为中国矿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建构主义理论和‘语言学概论’创新教学”[项目编号:2014YB4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李葆嘉.为母校题词[Z].东台县中学六十周年校庆专刊1925-1985,1985:46.

[2]李葆嘉.理论语言学:人文与科学的双重精神[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277.

[3]许晋,李树新.高等院校《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