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十篇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十篇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24:32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篇1

【关键词】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107

高中阶段被公认为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最为重要的阶段,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的中学学习将告一段落,继而开启大学学习生涯。同时,在这个阶段学生可能会迎来自己一生中最叛逆的时期,并且面对的学习压力也是最重的。正是因为高中阶段学生发展与学业要求的特殊性,导致了许多学生出现了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比如学习问题,包括学习压力的缓解等。应对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要做到及时疏解,就需要学生自己、家长、朋友、老师的共同努力,但与疏解心理问题相比,防患于未然,杜绝心理问题的发生显得更为重要。由此可见,在高中阶段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结合笔者自身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提出了相对应的应对措施。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

(一)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对该课程不重视

很多高中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甚至很多学校在初中都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到了高中,由于学习压力和应试压力的增加,很多学校因此取消了该课程。而部分学校虽然依然保留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却对该课程不够重视,导致很多其他学科的老师占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象。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如果学生存在心理问题,那么即便其他学科学得再好,于他们的成长和健康发育都是有害的。心理问题没有大小之分,只有提前发现心理问题并及时处理,才能防止学生的心理问题进一步严重或影响到他人。

(二)缺乏心理学专业教师

当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缺乏专业老师的现象十分严重,很多学校正是因为没有专业的老师而没有开设这门课程,而部分学校让其他教师兼职担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种现象更加普遍,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班主任的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纳入到班会中,虽然班主任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有一定的帮助,但无法替代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老师。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老师捕捉学生极其细微的心理活动,从而做出应对措施,如果缺乏专业的老师,兼职老师不懂得心理学知识,很有可能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不仅没有疏通学生心中的郁结,反而进一步刺激了学生的心理。

(三)心理健康教育结构单一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学校还应该有心理咨询室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这不仅仅是针对学生,部分教学压力大的老师也可以合理利用心理咨询室来缓解压力。而就学生而言,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生理发育正处于快速发育阶段和逐渐成熟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一个老师对应几十名学生,难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心理健康教育,也难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在认真听讲。所以除了课堂教学外,还需要学校采取其他的办法来配合老师的教学,其中包括硬件上的配备,诸如建立心理咨询室,还要包括结合多方的力量,包括家长、同学等进行联合心理健康教育。

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分析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引起重视

对于部分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校必须要引起重视,我国几乎每年的高考季都会发生考生跳楼自杀或是与父母吵架离家出走。这些问题的出现,就是因为学校没有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和疏导,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第一步,应该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部分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校,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反而让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被其他学科的老师占用,对于这类现象,学校应该进行严处,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应该占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果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繁重的教学任务只会加重他们的心理疾病,最终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二)进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对老师进行相关培训

想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建立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只有专业的老师才能够给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才能疏解学生心中的郁结,降低心理问题出现的几率。其中,招收专业的老师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对于学校感兴趣的老师或有天赋的老师,要进行专业培训,以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培训可以选取两个办法,一个办法是让老师到高校深造,学习相关知识,另外是请心理学专家来学校举办讲座,老师参加讲座并认真学习。相比之下,第一个办法虽然较为繁琐且成本较高,但老师深造之后,专业性程度更高;第二个办法比较简单实用,但只能应对一般的心理问题。

(三)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学生、家长、老师、社会的力量

应对当前我国高中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结构单一的问题,主要解决措施有两个:一是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由专业的老师担任心理咨询老师。这一个办法比较被动,主要是等学生上门咨询,但对于部分比较害羞、不愿和老师接触的学生而言,这样的办法是行不通的。二是结合多方力量,包括同学、家长、社会的力量进行心理疏导。很多老师会忽略同学的力量,但事实上,如果一位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最先知道的应该是和他最为要好的同学。这种情况下,老师不要出面,但是要私底下教这位同学该如何进行简单的心理疏导。学生对自己的同学没有过多的戒备心,如果专业的老师教学生对自己的同学进行心理疏导,其效果比老师直接参与或家长的直接参与要好得多。除此之外,家长和社会方面也应积极参与,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奉献力量。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篇2

【关键词】大学生量表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心理卫生的重要性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与关注。有关资料显示:对全国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表明,有28.7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压抑症和焦虑等心理问题。心理的亚健康状况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较为普遍的现象,在心理健康问题上,大学生仿佛成了社会新的“弱势”群体[1]。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的第二断乳期[2],其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身心两方面的不平衡、不稳定,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大学生有很大的可塑性,是心理多变的高峰期,很容易受到内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程度的身心反应,导致心理障碍。如果他们没有及时得到适当的引导与调适,就会影响身心的健康成长,甚至出现严重的后果。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广州十所高校的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每所高校发放问卷120份,分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不同年级进行,共发出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2份,回收率93.5%。

1.2量表编制

本研究采用的调查问卷主要是结合scl?90量表,但由于scl?90量表已经是1986年的常模,以此得出的结论从理论上讲是缺乏科学性的,也是不合理的[3]。因此,我们把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归类,选取其中适合大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针对性的题目,并增加了量表中没有但又与当今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内容,通过预测和复测剔除相关性差(相关系数<0.35)的题目,最后共保留50道题目作为正式测量问卷,涉及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恋爱、性、学业、情绪、人际关系、学校、职业及其他10个领域。

1.3调查方法

所有调查问卷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和统一的答卷,委托各高校负责人在班级集体同时发放,统一回收。正式调查在2004年9月1日~10月1日一个月内完成。为了考察量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我们的调查分两个时期进行,时间间隔约1个月。

1.4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在excel17.0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和amos4.0进行χ2检验、t检验及f检验等相关统计学检验。

在问卷调查结果的数据统计方面,为了统计方便和具有可比性,我们把各因素各方面的得分均转换成百分制,选项从严重到没有得分依次增高。因此,得分越高,表明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2结果与分析

2.1一般资料(见表1)表1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略)

由表1可以看出,有效问卷的男、女生比例约为1:1,大部分被访者的家庭是融洽的,有冲突的被访者约占总数的13%。

2.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因素分析结果

由表2可以看出,10个因素共解释项目总变异的51.025%,由各因子所包含题目的共同含义对各因素命名为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恋爱、性、学业、情绪、人际关系、学校、职业及其他共10个方面。对这10个方面进行二阶因子分析,结果发现可以合并为两大重要因素,共解释总变异的55.929%,其中前4个可归结为个人自身因素,后6个归结为社会环境因素,之所以这样划分量表维度,是为了更突出主要矛盾,寻找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本质因素。表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因素负荷矩阵(略)

2.2.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信度及其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

本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各因素及维度进行了同质信度、复测信度、分半信度及相关系数的检验。由表3可知:该量表内部一致性a系数为0.892,稳定性系数为0.597,符合心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同时各因素及维度的分数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总分的相关(0.488)超过了0.48(p<0.001),表明该量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很好,能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起到良好的预测作用。表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信度及其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略)

2.3调查统计结果

2.3.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男女大学生主要在性问题和学业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在这两个方面所受到的心理困扰比女生严重得多,而在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恋爱、情绪、人际关系、学校、职业和其他等方面,两者没有多大的差别。从整体上看,男女大学生主要在个人自身因素方面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而社会环境因素方面,两者差异不显著。表4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分析表(略)注:*p<0.05,**p<0.001;n表示人数。

2.3.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分类分析

由表5可以看出,医学生和非医学生仅在性和学业方面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但差异间的距离并不是很大,体现为非医学生在性方面的心理压力比医学生的大,由表可知其得分较低,而医学生则在学业方面比非医学生的心理压力大。总的来说,医学生和非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整体水平上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这由两者总分的情况可以看出。表5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分类分析表(略)注:*p<0.05,**p<0.001;n表示人数。

2.3.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差异分析

由表6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的融洽程度息息相关。家庭融洽与家庭冲突仅在恋爱、学校和职业3个方面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而在其他7个方面,两者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并且所有差异中得分高的均是家庭融洽的学生,说明家庭融洽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家庭冲突的学生。表6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差异分析表(略)注:*p<0.05,**p<0.001;n表示人数。

2.3.4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分析

从表7中可以看出,在整体上,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年级方面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心理健康状况由好到差表现为大二>大三>大一>大四,并且其中社会环境因素对其影响极显著,而个人自身因素则不显著。具体体现为:①大一和大二、大二和大三、大二和大四之间在恋爱和情绪两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大二的得分最高,大四最低,说明大二学生在恋爱和情绪两方面心理健康状况比其他年级的学生好,大四在这两方面的压力比较大。②学业方面,大一和大二、大四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一学生得分最低,说明大一新生在学业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应引起重视。③人际关系方面,大一和大二、大一和大四之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并且大一和大二之间的差异更大,大一得分最低,说明大一新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要求我们应重视新生入学后的心理健康教育。④在学校与职业两个方面,大四得分最低,并且与其他三个年级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三个年级之间在这一方面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其总体趋势为大二>大一>大三>大四,这说明大四学生更关注职业和所处的学校,其心理压力较大,大三的学生在这方面的心理压力也有所体现,而大二在这方面则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表7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分析表(略)注:*p<0.05,**p<0.001。

3讨论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一个区域性的问题,更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当前的大学生正处于社会急剧变革时期,新旧价值观念的碰撞、高校招生分配改革措施的不断出台,都使他们面临的竞争形势日益严峻,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强[4],因此,系统、全面地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有针对性地采取疏导和教育措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广州10所高校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

(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方面差异并不显著。根据有关报道,在中学阶段,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男生[6],而到了大学,两者在整体水平上的差异并不显著,他们仅在性和学业两个方面存在差异,表现为男生的心理压力比女生大,这与男女自身原因有关:女生在性方面较男生难以启齿,且她们更主要地把精力用于学业,故在问卷上体现为女生的平均得分比男生高。而社会环境因素对两者的影响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调查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专业分类上差异并不显著。医学专业的学生与非医学专业的学生也仅在性和学业上存在差异,表现为非医学生在性方面的压力比医学生大,这与他们所学的专业息息相关:医学生通过专业的学业,在性知识这方面远比非医学生丰富,这提示我们不能忽视非医学生的性教育。而学业方面,医学生比非医学生感到压力大,这可能是因为医学生从事的专业是人类神圣而特殊的专业,需要过硬的本领,因而学业要求相对严格,因而感到压力较大。

(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家庭因素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由表6及其分析可知:家庭融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而家庭冲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两者在个人自身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方面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说明家庭融洽与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父母们能从孩子的利益出发,创造融洽的家庭气氛,使孩子们向着健康的心理方面成长。

(4)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心理健康状况最好的是大二的学生,其次为大三的学生,再次为大一的学生,最差的是大四的学生,这与王滔等的研究相符[7]。其原因可能为大二的学生通过大一一年的锻炼,基本上适应了大学的生活,对学业和未来充满自信,暂时无就业压力,因此自我评价也较高,有较好的心理状态,故在量表上的统计得分最高。大三的学生通过两年的大学生活,其适应性更强,但由于他们已经考虑自己未来的职业和发展方向,有着新的困惑,因而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大二的学生。由表7可以看出,大三学生在职业方面的得分比大二的低,两者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排在第3,其原因可能是他们刚刚从高中走出来,一下子适应不了大学这种高度自我管理的新生活,许多人可能是第一次离家出远门,甚至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庭,在此期间他们会碰到很多问题和困惑,因此反映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便比大二、大三的学生差。这就要求我们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信念,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大四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差,这主要与他们的就业压力有关。当今就业形势的严峻、人才竞争的激烈对大四学生构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这也提示学校应该注重毕业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应对未来新生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严云岗,罗翔.关注新“弱势”群体,警惕心理疾病“入侵”象牙塔.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11.

2赵冰洁,陈幼贞.大学生心理咨询问题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1):13~14.

3王全道.scl?90量表使用的现状及检测心理健康的异议.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51.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篇3

在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国内修订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包括90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具有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更能准确刻画被试的自觉症状、省时间易操作等特点。要求被试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回答所有90个项目,反映的是近一周时间内的身心状况。

田玉荣等人(1993)在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中,采用了症状自评量表(SCL-90),通过对高校教师各因子的分析可知,高校教师各因子分及阳性分数均高于全国常模,高校教师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躯体化、强迫症、抑郁症、偏执症。黄晓芸等人(2009)在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中,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东莞市厚街镇236名小学教师进行评测,东莞市厚街镇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成人一般水平,且不同性别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差异。王海丽等人(2014)在有氧运动及健康教育调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应用研究中,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在训练前后的对比分析,躯体症状、强迫病症、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睡眠和饮食情况得到显著改善,敌对、恐怖、偏执三项指标训练前后教师均处于基本正常范畴。

二、问卷调查法

潘孝富等人(2007)在对中学组织气氛测量及其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中,采用问卷调查法,编制了中学组织气氛量表,探讨学校组织气氛与教师心理健康的关系,发现了学校管理气氛与教师心理疾病中的敌意因子,学习气氛与强迫、人际敏感、焦虑和敌意因子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教师心理疾病各因子与学校组织人际气氛具有负相关,但不显著;学习气氛与敌意和焦虑、管理气氛与敌意因子回归显著。冯艳慧等人(2014)在幼儿教师心理授权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中,采用问卷调查法,包括心理授权量表和职业倦怠问卷,幼儿教师心理授权与职业倦怠问卷的验证性分析模型与数据拟合良好。回归分析指出,心理授权对职业倦怠具有很显著的预测作用。

三、访谈法

周智慧(2008)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原因及其对策研究-以包头市幼儿园教师为例一文中,采用访谈研究的方法,对幼儿教师心理状况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表现和原因,提出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郑名(2005)在贫困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特征与相关因素分析中,采用量表法,结合访谈法,对387名农村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与其婚姻、职业满意度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常模,但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和恐怖等方面存在着心理问题;36岁以上的幼儿教师在躯体化和强迫方面的症状,显著高于36岁以下的幼儿教师;乡村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城镇幼儿教师,未婚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已婚幼儿教师。

四、实验法

曹莹莹(2012)在萨提亚治疗模式下,提升高中生师生关系的干预研究中,采用了实验法,也结合了其它方法,得到了运用萨提亚治疗模式改善高中生师生关系的实验,将每个组的前后测差值进行对比,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运用萨提亚模式改善师生关系是有效的。萨提亚治疗模式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萨提亚的治疗工具形式灵活多样、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属于高中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本研究设计的团辅课程切实可行,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可以进行应用。通过实验班学生的个案报告体现萨提亚治疗模式在师生关系干预中的独特优势,通过学生行为的改进证明其在促进师生关系中的作用。方静(2013)在教师心理弹性对注意偏向和记忆偏向的影响中,采用实验室实验法,揭示教师心理弹性与加工负性情绪信息时认知特点间的关系。结果说明了心理弹性对消极词汇的颜色识别产生显著影响,低心理弹性者对消极词汇有情绪Stroop效应,对消极词汇表现山明显的注意偏向效应。心理弹性对消极词汇的再认产生显著影响,低心理弹性者对消极词汇更为敏感,表现出明显的记忆偏向效应。

五、文献分析法

王力娟(2008)在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研究中,采用文献分析法,也结合了其他方法,结果揭示了中小学教师工作事件和状态焦虑水平与其人格倾向显著相关,与其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也显著相关.其中人格倾向是中小学教师工作事件影响状态焦虑的中介变量,社会支持是工作事件影响状态焦虑的调节变量。张璞(2013)在对瑜伽运动对南昌市高校女教师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中,采用文献分析法,以及其它几种方法,结果揭示了与对照组比较,经瑜伽训练后,高校女教师身体素质明显增强,平衡能力和柔韧性显著提高(p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篇4

【摘 要】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亚健康调查表,对保健人群786 人进行亚健康调查,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 亚健康发生率为59.7%,亚健康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心理因素,工作压力,生活不满意,工作环境差,睡眠质量差,人际关系不融洽等。结论 保健人群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单位、家庭以及全社会应针对亚健康危险因素,采取积极的预防干预措施,建立亚健康预警机制提高健康水平。

【关键词】 亚健康;危险因素;干预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 年5 月至2010 年12 月对在我院保健体检中心体检786 人,其中男性426 例,女性360 例,年龄35~70 岁,进行亚健康状态的临床流行病学调研。

        1.2 调查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整群抽样及现场调查的方式,对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保健人群进行现场发放亚健康状态流行病学问卷调查表,问卷调查表在调查员的指导和监督下由调查对象自己填写并当场收回。

        1.3 调查内容

        自行设计了亚健康状态调查问卷,共分3 部分:①一般状况及健康认知;②亚健康症状(23 条);③亚健康影响因素(27 条)。每个条目下都设有“完全没有”、“很少有”、“有”、“多数有”和“总是有”五个等级的选项,得分0、1、2、3、4、5,分值越高亚健康状态越明显。

        1.4 亚健康状态的判断标准

        一到三个月之内反复出现下列16 项症状之一诊断为亚健康。

        1.4.1 生理因素

        ①持续的疲乏感;②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③头痛、头昏;④耳鸣;⑤肌肉酸痛;⑥容易感冒;

        ⑦性能力下降。

        1.4.2 心理方面

        ①烦躁不安;②孤独感;③注意力不集中;④失眠或多梦;⑤记忆力减退。

        1.4.3 社会方面

        ①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②工作效率低;③人际关系紧张;④ 对生活失去信心,闷闷不乐。

        1.5 体检内容

        包括一般情况(血压、身高、体重)、血尿常规、生化、胸部x 线检查,心电图,腹部b 超等。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5 软件处理数据,采用频数统计,卡方检验及longistic 回归分析,显著性水平为=0.05

        2 结果

        2.1 亚健康状态发生率

        本次调查问卷收回786 份,合格752 份,有效回收率为95.6%,年龄35~70 岁,469 例出现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发生率为59.7%,其中女性亚健康状态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而不同职业学历亚健康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亚健康知识知晓率见表1。

        2.2 亚健康状态的临床症状频数分析

        本次调查显示该保健人群亚健康状态临床症状多种多样,涉及躯体及心理等多种症状。其中出现频率为10%以上的症状有:疲惫乏力,失眠,腰肌酸软,脱发,情绪低落,出现10%以下的有:头晕脑胀,眼花干涩,胸闷气短,焦虑及注意力不集中。亚健康人群的体征表现:“六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度高、高体重、负荷高,“一低”免疫功能偏低。“一多”疲劳的感觉多。 

        

        2.3 亚健康状态的相关因素分析

        2.3.1 单因素longistie 回归分析

        以10 项相关因素为自变量,并按专业知识根据其是否可能对亚健康产生影响进行赋值,单因素lon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与亚健康相关因素有:居住条件,周围环境,人际关系,体育锻炼,加班,工作紧张,作息无规律,熬夜及饮食(p<0.05);而出现挫折或事故,吸烟饮酒因素与亚健康无明显相关。(p<0.05)

      2.3.2 多因素longistic 回归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结果得出的9 项相关因素(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性别因素也与亚健康有关故纳入多因素分析),再次进行多因素lon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只有4 项进入回归模型,表明女性,人际关系,工作压力,及饮食搭配不合理为亚健康发生最危险因素(p<0.05)

        3 亚健康干预措施

        3.1 提高对亚健康的认识,调适心理,自我保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律,培养乐观向上,豁达平和的人生态度。

        3.2 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是健康四大基石,少熬夜,保充足的睡眠。控制总热量,减少动物脂肪和甜食的摄入,增加豆制品,多进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减少钠的摄影入量。 

        

        3.3 体育锻炼:贵在坚持,重在适度。制定个性化的锻炼计划,通过锻炼来转移心理疲劳,中老年人的运动还应遵循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动静结合、安全监护等。

        3.4 健康管理,建立预警系统:收集保健对象的个人健康档案,进行健康评价,亚健康评估,有效的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通过健康体检中心这个平台,利用综合手段,如健康教育宣传、电话咨询、心理疏导、运动指导、中医调理、互联网、健康管理门诊治疗、建立亚健康监测预警机制,对亚健康人群进行跟踪随访,定期查体,给予生活方式指导等,对保健亚健康人群进行个体化的健康管理,从而使亚健康状态向健康方面发展,避免慢性病的发生。对个人、群体、社会均有经济效益,获益最大的是获得了健康的保健人群。

参考文献

[l] 于智敏.走出亚健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0-23.

[2] 林顺治.国民亚健康状况之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3:109-111.

[3] 汪晔君.浅析高等学校教师健康状况及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4,6(2):206-207.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标准;心理素质标准;内涵;结构;关系

中图分类号:B844,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2)03-0069-06

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必须弄清楚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含义的具体化,它是心理健康量表制定、心理健康诊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系构建及促进临床心理治疗的基础,不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亟待回答的实践问题。关于心理健康标准,国内外心理学界数十年来发生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可以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来形容。有研究者对1987—2006年间我国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论文进行计量学分析后发现,讨论心理健康标准的论文数量逐年增长。但迄今为止,学者们仍没有形成一个共识。本文通过对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内涵结构的深入探讨,系统分析两者的关系,澄清两者的混淆,为心理健康标准及心理素质标准的制定及相关测量工具编制提供科学依据,促进该领域研究的深化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有效开展。

一、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探讨的现实价值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9月)要求“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2002年4月)强调:“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林崇德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不要过多地强调学生心理如何不健康;我们一直强调“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本途径是培养其健全的心理素质”。科学探讨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对于从根本上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弄清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本质区别及其关系对于科学创建中国本土健康心理学和有效指导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都至关重要。从心理健康教育实际需要角度看,可为心理健康指标的确定及量表的编制提供理论基础,有助于化解心理健康标准和心理素质标准的众说纷纭,从而改善目前研究者们将心理健康标准的心理状态与心理素质标准的心理品质混为一体的现状,建立在正确把握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本质内涵结构的基础之上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测量指标和评价标准。从学科建设需要角度看,可以进一步从实证的角度开展相关问卷调查、追踪和实验研究,从而阐明两者的关系机制,“从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发展的动态过程对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归因分析”,为维护心理健康,预防和缓解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促进学科发展。

心理健康的标准各异,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其确定的依据不同、对“标准”把握的宽严尺度不同,而实际上这种方法论层面的差异可能隐含着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内涵结构及其关系缺乏科学的分析和明确的认识。“长期以来,学者们就心理健康标准本身的研究较多,对心理健康内涵与实质的探讨较少。心理素质研究领域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虽然编制了不少心理素质问卷、对心理素质进行了许多探索性的研究,但是其问卷、其研究往往没对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梳理,内涵结构混淆不清,两者相互混淆使用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有研究者在不同程度上用心理健康的一些指标来测量心理素质,或用心理素质的一些指标来测量心理健康,更有甚者则直接用心理健康的问卷来测试心理素质,只是将心理健康的概念换成了心理素质。这些均严重制约了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相关研究的深入及教育实践的效益。为此,有学者就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标准问题争论不休的一个根源就是没有区分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可见,对心理健康、心理素质的内涵结构及其两种关系的正确认识,是解决和真正回答心理健康标准问题的重要理论前提,对于该领域及其相关研究也至关重要。

二、心理健康的内涵结构

(一)健康的内涵结构分析

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和“健康”结合而成的复合概念,因此要从根本上分析心理健康的内涵结构,有必要分析其属概念健康及其本质。

关于健康这一概念,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中认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且是一种在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状态”,这是至今为止应用最普遍的、认可度最高的健康概念。该定义认为:健康不仅包括个体健康,还包含群体健康(社会健康),并从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基本侧面形成了三维立体的健康观,SRHmS等国内外知名健康量表也是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三个方面对健康概念进行操作化处理的。此外,我国学者在国外四维健康新概念的基础上也认为:“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身体不虚弱的状态,而是包含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的全面的状态”,即除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外还包括道德健康。实际上道德健康也是社会健康的重要方面。

从上述关于健康的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健康的本质是一种状态,它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等基本方面。作为健康的子概念和人的整体健康状态的必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本质上也应是一种状态,即一种完全的心理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内涵结构分析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离退休老人;高校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mentalhealthstatusofretiredelderlyfromuniversitiesinBeijinganditsrelatedfactors.methods304retiredolderadultsfromuniversitiesinBeijingweretestedbymentalhealthinventoryforChineseelderly(UrbanVersion)andselfmadequestionnaire.ResultsResultsthescoresofmentalhealthofretiredelderlyfromuniversitieswe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oseofnormsinChinaandthesetrendsweremoreevidentinoldoldagegroupthanthoseintheyoungoldage.therewerenosignificantage,sex,educational,marriageandfamilystructurerelateddifferencesinmentalhealth.inaddition,adaptiveabilityofelderlyfromrelativeemptynestfamilywasbetterthanthosefromabsoluteemptynest.mentalhealthstatusofthoseretiredwerepositivelypredictedbysatisfactionwithparentchildrelationshipandhealth,physicalexerciseandeconomicstatus.ConclusionseducationisastrongprotectivefactorofmentalhealthstatusofretiredelderlyfromuniversitiesinBeijing.Relativeemptynestfamilystructuremaybethebestfitforthem.Satisfyingparentchildrelationshipandgoodhealth,physicalexerciseandeconomicstatuscouldhelptoimprovementalhealthlevelofthem.

【Keywords】mentalhealth;Retiredelderly;intellectual

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北京市老年人口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占总数的6.24%〔1〕,全市老年人口的文化水平显著高于全国其他城市。但“空巢”现象也十分突出,尤其是相对空巢(子女都在北京或有子女在北京,但不在一起吃住)率较高。因此,关注北京高校离退休老人群体,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前瞻意义,目前关于这一群体心理健康的研究还很有限。有报道关于北京市高校离退休干部的心理健康研究,使用老年抑郁量表(GDS)作为心理健康的评估工具〔2〕,而抑郁作为一种特殊情绪问题不能全面反映正常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且研究没有关注到家庭结构对高校离退休老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关于北京市科教系统离退休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3〕,所得数据未能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且没有深入分析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因此,本文以北京市高校离退休老人为研究对象,以最新的全国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常模为参照标准,探讨现阶段北京市高校离退休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北京市海淀区大学离退休处及职工居住区随机取样,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387份,回收有效问卷304份。被试年龄60~85岁,平均(71.7±5.2)岁。被试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4.52±2.55)年。其他人口学资料见表1。

1.2方法

以“老年心理健康量表(城市版)”作为心理健康的测量工具。该问卷共68题(其中3道为重复题,以考察作答有效性),四级评分,包含认知效能、情绪体验、自我评价、人际交往、适应能力五个维度。总量表一致性信度为0.95,分量表的一致性信度为0.75~0.88。总量表重测信度为0.92,分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71~0.93。此外,调查还包括人口学变量信息(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结构),以及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因素(健康、经济、居住、锻炼、家庭、医疗)的自评和满意度报告。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频次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

2结果

2.1高校离退休老人健康、经济收入、居住、锻炼、家庭、医疗等情况分析

健康、经济收入及居住条件按“差、较差、较好、好”四个等级进行自评,身体锻炼情况以“从不、较少、较多、经常”四个等级进行自评,婚姻、子女关系和医疗满意度按“不满意、较不满意、较满意、满意”四个等级进行自评。总体而言,高校离退休老人在这些方面都较好。见表2。表1被试人口学特征(略)注:婚姻状况分为在婚(配偶健在)和其他(离婚、丧偶、未婚)。

2.2高校离退休老人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以中科院心理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2008年全国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常模数据为参照标准进行比较,常模中年轻老人(60~74岁)2854名,年老老人(75岁及以上)970名。研究发现高校离退休老人心理健康的总分及其各个维度的得分都显著高于常模。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无论是低龄组还是高龄组,高校离退休老人的心理健康总分都要显著高于常模。此外,低龄组只在适应能力和情绪体验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对应常模,而高龄组在所有维度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对应常模。见表3。表2各相关因素的频次分布〔n(略)〕

2.3高校离退休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高校离退休老人心理健康状况性别、婚姻差异的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文化程度差异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心理健康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都不具有显著的性别、婚姻状况和文化程度差异。除在情绪体验维度上高龄组的得分显著高于低龄组的得分(t=2.51,p

对不同家庭结构的高校离退休老人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只在认知效能和适应能力维度上得分具有显著性差异(F=3.332,p=0.037;F=3.658,p=0.027),之后Scheffe检验发现: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在认知效能维度得分上都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在适应能力维度上除相对空巢组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空巢组的得分(p=0.039)外,其余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都不显著。见表4。此外,还发现相对空巢组在经济收入自评、居住条件自评以及子女关系满意度自评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非空巢组对应的得分(p=0.021;p=0.001;p=0.011)。表3离退休高校老人与常模的心理健康差异比较(略)表4三组家庭结构老年人之间心理健康的比较(略)

2.4高校离退休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对心理健康总分和健康自评等表2中的7个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两两变量之间都具有显著的正相关(0.161≤r≤0.321,p≤0.005)。

为了进一步考察诸因素对于高校离退休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以心理健康总分为因变量,以上述与心理健康总分有显著关系的7个因素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其中4个变量对于心理健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按其相对重要性依次为:子女关系满意度、健康、身体锻炼和经济状况。这四个变量对心理健康状况总变异的解释量为23%。见表5。表5诸因素对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的回归分析(略)

3讨论

总体上说,高校离退休老人健康、经济收入、居住条件和身体锻炼情况都较好,婚姻满意度、子女满意度和医疗满意度都较高,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群体的真实情况。高校离退休老人的心理健康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都显著高于常模,表明该群体心理健康总体良好,尤其是在高龄阶段,高校离退休老人的心理健康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对比常模的优势更加凸出,表明教育因素可能对于高校离退休老人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并且这种作用随增龄逐渐累积。

新近开展的全国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调查发现,年龄、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对心理健康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都有显著的影响〔4〕。此外,对北京城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发现,除人际交往维度外,男性老年人在其余各维度上的得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女性〔5〕。而在本研究中,高校离退休老人的心理健康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都不具有显著的性别、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差异。原因可能在于高校离退休老人作为高学历群体,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对自我、对他人和社会具有较深刻的认识,同时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性别、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差异所导致的心理健康差异。有关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该结果〔6〕。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在心理健康总分和人际交往、认知效能、适应能力和自我评价四个维度上年龄差异也均不显著,但是在情绪体验维度上,年老老人的得分显著高于年轻老人。这说明在高校离退休老人这个特殊群体中,也验证了国外的社会情绪选择理论〔7〕,即随着生命终点越来越临近,老年人从关注与获得知识相关的社会目标转向与情绪管理相关的社会目标,高龄老年人越来越重视生活的情绪元素,更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从而比低龄老年人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

本研究中空巢老人(包括绝对空巢和相对空巢)占总样本的65.13%,空巢率较高,再一次表明了高学历特别是高校离退休老人群体中空巢现象非常普遍。从社会学或人口学研究及大众传媒的报告来看,空巢老人似乎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8~10〕;实证心理学研究也发现,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11,12〕。而且相对空巢老人比绝对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13〕。然而本研究发现在高校离退休老人群体中,三组老人心理健康总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提示空巢并不一定导致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而且相对空巢老人也不一定比绝对空巢老人心理健康水平高。这再一次表明,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保护因素,能有效降低其他人口学变量所导致的心理健康上的差异。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相对空巢高校离退休老人的适应能力要好于非空巢高校离退休老人。适应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相对空巢离退休老人适应能力好于非空巢老人,这可能跟相对空巢老人在经济收入自评、居住条件自评以及子女关系满意度自评上的得分较非空巢老人对应的得分要高有密切的关系:相对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经济收入和居住条件)和重要的社会关系(子女关系)都要好于非空巢老人,因此他们的适应能力也好于非空巢老人。本研究的结果同时也为相对空巢高校离退休老人选择与子女“分而不离”的代际居住模式提供了很好的注脚,一方面他们具有独立的经济能力,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居住条件,避免了与子女居住在一起因为生活习惯及观念的不同而发生代际冲突;另一方面与子女有适度的亲子往来,在保证个人独立需要的基础上与子女在生活上互相照顾,从而其体验到的子女关系满意度也较高。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结果发现,子女关系满意度、健康、身体锻炼和经济收入状况对高校离退休老人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表明,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家庭和谐对于现阶段的高校离退休老人同样非常重要。此外,良好的经济条件能够保障高校离退休老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良好的身体条件使高校离退休老人更好地享受生活,经常参加身体锻炼能够丰富高校离退休老人的晚年生活,这些因素都有利于促进高校离退休老人的心理健康。

由于本次研究的对象主要针对北京市高校离退休老人,研究所得结果是否能推论到全国范围内的高学历群体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受调查条件限制,空巢老人中的独居老人人数太少,未能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但他们很可能是尤其需要关注的对象,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对此开展探索。

参考文献

1北京市老龄问题研究中心.北京市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口的基本现状、特点〔eB/oL〕.ocan.com.cn/zjltrk2.htm.

2蒋宗凤,陈立新.北京市高校离退休干部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4):37880.

3李德明,陈天勇,李贵芸.北京市科教系统离退休老年人的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4;24(9):77980.

4李娟,吴振云,韩布新.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中国老年学会编译.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6570.

5李娟,吴振云,许淑莲,等.北京城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2;22(5):3368.

6陈天勇,李德明,李贵芸.高学历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1):7424.

7CarstensenLL,isaacowitzDm,CharlesSt.takingtimeseriously:atheoryofsocioemotionalselectivity〔J〕.ampsychol,1999;54(3):16581.

8熊汉富.空巢家庭:一个应当关注的老年群体——北京大学身边无子女家庭探析〔J〕.人口研究,1998;22(3):513.

9齐麟.析“空巢家庭”——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社会问题〔J〕.南方人口,1999;(4):1720.

10穆光宗.家庭空巢化过程中的养老问题〔J〕.南方人口,2002;17(1):336.

11王玲凤,施跃健.城市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2):11822.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篇7

关键词:沟通分析理论;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我们借鉴国外心理健康研究方法,结合本国国情、文化背景以及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创造性的本土化研究,探索沟通分析理论(transactionalanalysis,ta)在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旨在推进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有针对性、实用性、时效性。

一、沟通分析理论及其应用现状

1.沟通分析理论的基础

沟通分析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伯恩(ericberne)创立的一种人格理论。沟通分析法在理论的架构上,虽然承精神分析学派而来,从本我、自我、超我的观念里,析出父母、成人、儿童三种自我状态的概念,强调的不再是生物性的驱力,而是偏重于感觉和情绪。并且这三种自我状态是具体可观察的,不是精神分析学派对于本我、自我、超我的抽象性的概念,在这一方面,沟通分析法有其突破性的成功之处。ta对人格结构的看法是:若此三种状态能顺利转换,便可形成良好的适应性人格;假如其中产生混淆、污染、排除的情形,不适应的行为会因此而生。从沟通方面来说,若在三种自我状态下,能以互补式沟通进行,那么沟通是顺利、延续性的;若出现交错式、隐藏式的沟通则会使沟通产生问题。对于有心理问题的人而言,沟通分析可以帮助他减轻症状,改善适应,增进健康;对于没有心理障碍的人而言,沟通分析可以帮助他深化对自我的认识。学习人际沟通技巧,可以有效地在现实环境中寻求最佳发展,实现自我价值,贡献于社会发展。

2.沟通分析理论在国内外应用的现状

国外学校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使用沟通分析理论于各种教育,主要应用在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领域。johnston[1]研究发现ta是有效地增强交流意识、加强学生人际交流的方法。wonjs[2]发现批判性父母心态的学生应对方式为问题中心、放松紧张;教养性父母心态的学生应对方式为积极关心、寻找社会支持、问题中心;成人心态的学生应对方式为问题中心、积极关心、放松紧张;自由性儿童心态的学生应对方式为放松紧张、积极关心、寻找社会支持、冷漠、问题中心;顺从性儿童心态的学生应对方式为希望、冷漠、问题中心。国外把ta理论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主要涉及在人际交流、自信、团体训练、自我实现、个案咨询等。目前我国ta理论应用研究在心理咨询与治疗方面研究比较少,主要是在师生沟通等方面的研究[3]。

二、沟通分析理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沟通分析理论在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已有20多年。前人的研究证明了沟通分析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它在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自我意识方面,在提高学生自尊、自我概念、适应性方面均有很好作用;对有行为障碍的学生有治疗作用;对择业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该理论引用到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必将发挥重要推动作用。

1.理论通俗易懂,实用性强

人际沟通分析的概念架构有他独特之处,它的最大优点就是通俗易懂,学生易理解掌握。以往的心理学理论专业性强,深奥难懂,学生只是泛泛学习一些,有个印象,谈到实际用途,学生感觉无法应用,仿佛是没什么用途。相比之下,人际沟通分析的概念架构不但浅显易解,而且更为实用。它没有咬文嚼字的定义,一个人不必具备心理学背景,只要受过短期的人际沟通分析培训,便能利用该理论分析自己和他人。对于自己不满的人,还可以马上用它来谋求改善的途径。这种立竿见影的功效大学生是非常渴望的。

2.以发展性为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人际沟通分析所提出的pac体系,也具有它的正面价值。它把人的“自我”划分为“父母”、“成人”和“儿童”三种状态,该概念架构的“自我”是具有理性的,它既能思考,又能作判断。

我国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既承袭了中国人的一般人格特征,又存在着自身特点,即大学生群体所独有的人格气质和行为表现。这当中既有积极的进步因素,也有不适应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

个人利用该理论分析自我状态,客观地分析自我成长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如果对自己不满,他可以下定决心,坚定意志,将其自我状态进行改善。换句话说,人际沟通分析的人格理论模式认为:人是自己的主人,不是环境或潜意识的奴隶。只要他愿意,他便能决定自己的未来。这种积极的看法使得人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也比较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它强调,不管从前发生过什么,人类对自己的行为仍要负起责任;它要求我们主动地改变,而不是被动地适应;它促使我们达到自我控制、自我意向,并且发挥选择的自由。另外,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该工具,参加辅导的学生也无需为参加而感到“担忧”。

3.推广性强,弥补供求间的差距

交流分析特别适用于团体辅导。在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极缺乏的情况下,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很显然的,特别适用于团体治疗,推广性强,能够弥补供求间的差距。近几年,心理学方面的知识透过课堂教学、杂志报刊、各种宣传,不断向大学生倾销,但基于各种原因,期望和实际间总是有很大的裂缝,交流分析正好能够弥补这个裂缝。因为,基本上,它是个教与学的设计,训练我们如何分析自己的行为。它特别适用于在团体环境中生活的人们。相互作用分析在团体环境中的效果最佳。交流分析最大的贡献,在于提供人们自己能使用的工具,教给大学生一种自己能够使用的工具,有利于贯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三、沟通分析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尝试研究

1.编制自我心态图

我们应用沟通分析理论,根据自我心态的五种功能编制了我国大学生自我心态图(egostate)问卷[4]。该问卷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7129。应用该问卷对我国五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实测,揭示了我国大学生自我心态功能结构。根据对546名大学生的测试数据统计的结果,把原始分数转化为标准分数,分析出了大学生的自我心态图的9种类型:开朗型、苦闷型、任劳任怨型、自我主张型、合理型、矛盾型、压抑型、幼稚型、平凡型。测试显示,性别、生源地、是否学生干部、不同专业的方差检验有显著性差异。另外,对自我了解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82%的大学生了解自己,还有18%的大学生对自己认识不清。对人生态度(对他人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我不行、你行的占大学生数的4.4%,认为我不行、你也不行的占5.5%,认为我行、你不行的占大学生的9.3%,认为我行、你也行的占大学生的80.8%。

2.团体心理辅导

应用沟通分析理论对20名大学生进行了团体心理辅导。通过16pf、scl-90、egostate、主观量表、活动心得及访谈,结果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对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维护心理健康有显著性效果[5]。其中,16pf问卷中聪慧性、敢为性、自律性、稳定性、敏感性、忧虑性、紧张性7项人格因素及“适应与焦虑因素”、“内向与外向型因素”、“新环境中有成长能力的个性因素”、“心理健康因素”4项相关因素有显著性改善;对scl—90症状问卷中的各项症状得分的平均数及标准差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此次团体辅导显示了阳性总均分有显著差异,除敌对症状无明显改变以外其余9项症状有显著性改善;通过对辅导前后学生自我心态图问卷中的五种心态得分的平均数及标准差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此次团体辅导显示了教养型父母心态、成人心态、自由性儿童心态有显著性改善,心理适应性有显著性改善。

3.个别心理咨询

运用沟通分析理论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起到良好效果。交流分析法是指在咨询过程中咨询者与访谈者通过合作,使彼此的三种自我心态进行交流,从而达到揭示心理障碍的原因和克服心理障碍的目的。在咨询中,最关键的是使访谈者的自我从儿童水平或父母水平逐步上升到成人水平,并用自己的成人水平与之对应。交流分析实际上是一个教育过程,它通过让访谈者尽情的倾诉内心痛苦,发泄内心的情感,来了解他的人生态度,借以确定访谈者的pac三种自我水平;接着向访谈者解释pac,找出干扰、影响、混淆a、p和c,从而教育他放弃消极策略,改变生活态度,在实际生活中努力发挥成人心态的作用。

心理咨询的目的,在于使来询者成为一个统合之人,使个人从“父母式自我”与“儿童式自我”的交互模式中解脱出来,增强“成人式自我”的效能,而不再受他人的支配。由此,学会与人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并在交往中学会自我反省,是“交互分析疗法”的核心任务之一。

咨询的四个阶段:预备阶段——考虑学生来咨询的动机、求助原因;脚本分析——了解学生的生活脚本、探讨如何脱离脚本;破除脚本——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行为改变建议;重新决定——学生做出新决定取代童年时期的脚本,尝试新的生活模式。

个别心理咨询的个案说明,沟通分析理论在个别咨询中能起到一定作用,能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研究结果证明,沟通分析理论在语言上通俗易懂,所要分析的正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经历,特别适用于在团体环境中生活的人们,能够弥补供求间的差距,相互作用分析在团体环境中的效果最佳,是一种教与学的机制,能教给人们一种自己能够使用的工具,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该工具,参加辅导的学生无需为参加而感到“担忧”。该理论的优势可以推进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普及性、模式发展性、目标有效性、学生自主性。沟通分析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是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发展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研究过程中还发现,影响大学生自我心态图结构的因素更多地是来源于社会不同的文化。本研究只是一项初步探索,旨在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探索中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继续深化研究。该理论在中国学校教育中有更广泛的推广意义。本研究的结果不仅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指导作用。同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该成果将推动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向更新的领域迈进。

参考文献:

[1]johnston,christineann,theeffectsoftrainingintransactionalanalysisuponthe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transactionsofgraduatestudentsinsupervision(egostates,productive,non-productive).rutgersthestateuniversityofnewjersey-newbrunswick,1985,159pages.

[2]wonjs.studyontheegostatesandcopingstyleofnursingstudents.journalofthekoreanacademyofwomen'shealthnursing.2002sep;8(3):608~619tatodayp.89~91.

[3]孙智亮.pac分析理论对教育工作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2(8):79.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篇8

【关键词】自我评价(心理学);对比研究;精神卫生;学生

【中图分类号】R395.6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10)10-1203-03

Self-healthassessmentStatesanditsinfluencingFactorsofUniversityStudentsinHainanprovince/YUai-ling.Collegeofphysicaleducation,QiongzhouUniversity,Sanya(572022),Hainanprovince,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self-healthassessmentstatusamonguniversitystudentsinHainanprovinceanditsinfluencingfactors,andtoprovidereferenceforimprovingphysicalandhealtheducationinuniversityandhealthself-managementofuniversitystudents.methodstotallyfivehundreduniversitystudentsinHainanprovincewereinvestigatedbySRHmS1.0andanalyzedtherelatedinfluencingfactorsincludingdifferencebetweenurbanandruralareas,timesofexerciseeveryweek,dailysleeptime,sexandgrade.Resultsthescoresoftheself-ratedhealthofuniversitystudentsinHainanprovincewerefrom(57.0±18.8)to(92.6±15.5).thescoresinsubscaleofphysicalhealthwashighest(79.9±10.7),mentalhealthwaslowest(64.2±14.5).therewerestatisticalsignificantdifferencesamongthestudentswithdifferencebetweenurbanandruralareas,timesofexerciseeveryweek,dailysleeptime,sexandgrade.ConclusiontheinfluencingfactorstouniversitystudentsinHainanprovincearedifferentbetweenurbanandruralareas,timesofexerciseeveryweek,dailysleeptime,sexandgrade.

【Keywords】Selfassessment(psychology);Comparativestudy;mentalhealth;Students

健康自我评估,是指个体对其健康状况的主观评价和期望。它基于个体对自己生理、心理等方面的认识,把主客观的各种健康信息融合在一起,形成对自身总体健康状况的认识。它是获得全面健康状况的一种常用方法,也是健康自我管理的出发点[1]。自测健康评定是开展自我健康评估的一个有效工具,便于了解个体健康状况在躯体性、心理性和社会适应性3种表现类型上的归属,有利于探讨影响个体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为改善人群或个体健康状况提供定量化的参考信息[2]。近年来,许军等[3]修订的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在国内得到较广泛应用,该量表具有较好信度和效度[4-5]。有关研究表明,自测健康在性别、年龄、种族、婚姻、职业、经济状况和文化程度方面存在差异[6]。据国外报道,个体自测健康状况与其自我报告的躯体和情感的体验高度相关[7],而健康自我评估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上。笔者采用SRHmS和相关影响因素问卷,综合考察了海南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订改善措施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选择琼州学院、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3所高校的本科大学生500名为研究对象。为了使样本更符合研究的需要,提高可比性,在抽样时尽量控制男、女数量和院系年级之间的平衡。

1.2方法采用SRHmS1.0版本和相关影响因素问卷进行调查。该量表由10个维度48个条目组成,包括个体健康的生理、心理和社会3个子量表。相关影响因素包括:城乡差异、每周健身次数、睡眠时间、性别、年级。从2009年4月下旬-6月下旬,在院系领导、辅导员和任课老师的协助下,以班级为单位,发放调查表,采取匿名形式,按要求完成测试。调查后共获有效问卷417份,有效率为83.4%,平均年龄为(21.12±1.48)岁。本研究采用“重测法”,在1周后对60名大学生进行重测,得出相关系数r=0.97,p

1.3统计分析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和方差分析。单题错答或未答则单题不进行分析。SRHmS各维度,生理、心理社会健康子量表分及量表总分采用终得分。

终得分的计算公式:终得分=维度实际粗得分/组成某一维度的理论最高粗得分100。

2结果

2.1自测健康测试结果海南大学生自测生理、心理、社会健康3个子量表终得分和总分均在64.2~92.6分之间,其中生理健康子量表的终得分较高,为79.9分。终得分均分低于70分的维度分别为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认知功能、社会支持4个维度,见表1。

2.2自测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见表2。

2.2.1城乡差异城市、郊区和农村组大学生除了生理健康子量表得分外,其他各子量表和总得分为城市>农村>郊区,但仅生理健康子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2每周健身次数因素分析随着每周健身次数的增多,各子量表得分和总得分也相应提高。每周健身次数不同的学生在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子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社会健康和健康总体自测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2.3睡眠时间睡眠时间在8h左右的学生在各子量表和总分得分为最高,且除了社会健康子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2.4性别因素除了在社会健康子量表得分男生低于女生外,其余子量表分、总分均是男生得分高于女生,且在生理健康子量表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5年级因素4个年级学生的生理健康子量表分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项指标均以大四年级学生得分为最高,大一学生心理健康得分最低,大三学生生理健康、社会健康和总分得分最低。见表2。

3讨论

本研究发现,海南男女大学生SRHmS总分均大于70,总体健康状况较好,但在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认知功能3个方面相对较弱,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方面问题较为突出,这与国内很多研究结果[8-11]基本一致。提示要加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城市、郊区和农村大学生自测健康比较,农村大学生生理健康方面比城市学生有显著性优势,但在其他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以及对健康的总体感觉则不如城市学生。其原因可能是农村组参与户外运动和体力活动的机会比城市学生多,体能较好。而城市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与强度可能要高于农村学生[12],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支持较多。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郊学生各项健康得分均处在劣势。提示由于我国长期存在城乡差异,大学生在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上也存在诸多差异,开展体育与健康教育要有针对性,尤其需要加强对城郊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注。

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每周健身次数增多,大学生健康状况各方面都得以改善。每周健身次数不同对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改善社会健康和整体健康感觉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能是经常参加健身的大学生往往容易获得来自朋友、同学的理解和帮助,其主观体验到的社会支持较好,社会健康就好,整体健康自我评价也就高。提示大学体育要重视大学生健身习惯的养成。

从不同睡眠时间对比看,能保证8h左右睡眠时间的大学生健康状况最好,但有15.6%的学生睡眠无规律,还有23.1%的学生睡眠不足6h,也就是说还有1/3以上的学生存在睡眠不足和障碍问题,而睡眠无规律的学生各项健康得分最低。这一结果提示,对大学生卫生习惯的指导仍需进一步加强,要开展睡眠健康重要性的教育及加强宿舍作息制度管理。

性别对比结果显示男生在生理、心理健康子量表分和总分方面均高于女生,而在社会健康子量表分女生高于男生。这可能是男、女生性别角色不同特征的表现,女生在与人协调和沟通、获取社会支持方面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优于男生[13],而女生可能受“一白遮百丑”审美心理的影响,加上海南长年气温较高,紫外线较强,室内体育设施又明显不足,健身方式上,暴露出女生参与健身的依赖心理,而男生的自主锻炼意识强于女生[14]。因此,开展体育与健康教育时,在性别上要有所侧重。海南省高校应为女生开设其喜爱的轻松愉快、陶冶性情的体育专项选修课,增强其健身动机,提高其生理和心理健康水平[15]。

大一新生由于远离家乡父母,心理健康得分最低,提示应加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其尽快适应大学环境。大三学生健康状况不佳,有可能是随着大二体育课程的结束,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大大减少,且大三阶段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学习强度与压力增大,所以他们的自测健康状况相对较差。提示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特征来制定不同年级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计划,多方位多层次连续性地开展健康教育[16],努力提高学生的健康自我管理能力。

4参考文献

[1]王健,马军,王翔.健康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3.

[2]谢娟,刘莉,苗汝娟,等.天津医科大学学生自测健康水平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8,29(3):243.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5-45.

[4]许军,李博,胡敏燕,等.自测健康评定量表修订版的信度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3):341-343.

[5]许军,解亚宁,李博,等.自测健康评定量表修订版(SRHmSV1.0)的效度研究.中国临床康复,2002,6(14):2082-2085.

[6]董婷婷,卫平民.某高校大学生自测健康评定量表的测试分析.江苏预防医学,2005,16(4):12.

[7]BRiSSettei,LeVentHalH,LeVentHaLea.observerratingsofhealthandsickness:Canotherpeopletellusanythingaboutourhealththatwedon'talreadyknow?Healthpsychol,2003,22(5):471-478.

[8]董婷婷,卫平民.某高校大学生自测健康评定量表的测试分析.江苏预防医学,2004,16(4):10-12.

[9]赵静波,许军解,解亚宁.大中专学生自测健康状况的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6):546-548.

[10]吴晔.丽水学院学生健康状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8,29(6):553-554.

[11]王小丹,高允锁,郭敏.海南大学生自测健康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2):1341-1343.

[12]耿玉洁,王东华.382名大学生自感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国校医,2007,21(6):631.

[13]董晓梅,王声,池桂波,等.广州市大学生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学校卫生,2003,24(3):225-226.

[14]吴钟权.海南省大学生余暇健身调查与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2):140.

[15]符晓航,符晓峰,袁存柱,等.海南省大学生健康状况的调查与研究.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4):100.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篇9

【关键词】亚健康;防治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747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3022-01

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它介乎于疾病与健康之间,是一种临界状态,虽然没有明确的疾病,但出现精力、活力、和适应能力的下降,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及时纠正,非常容易引起身心疾病,故又称“次健康”“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1]。实际上是身心疾病的潜临床或病前状态。被认为21世纪危害人类健康的新杀手。[2]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护士职业是世界上公认的压力性职业。[3]本文通过分析手术室护士亚健康状态形成的原因,探讨防治亚健康状态的主要措施,以至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分析如下:

1亚健康现状

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目前大约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有研究表明医护人员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达65%,[2]我院手术室护士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约70%。

2亚健康状态原因分析

2.1环境因素手术室是一个与外界封闭的科室,外来人员很少出入,但室内使用电刀产生的废气,电刀、吸引器、心电监护仪、空气消毒机等仪器产生的噪音及空调、全麻机等排出的废气得不到及时更换、净化,很容易使室内缺氧,长时间停留使机体易感性增加,导致人体机能失调处于亚健康状态。

2.2社会因素社会生活的复杂多变,社会竞争形成的危机感、风险感、失落感等对护士及家庭造成一定的侵袭,小心谨慎的工作得不到理解,卫生事业补贴不到位满足不了医院的发展,护理工作得不到重视,职称晋升护士靠边站,护士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迫使护士心理压力加大,影响睡眠,以至生理机能发生改变处于亚健康状态。

2.3工作压力手术室护士作为一种特殊职业,工作的复杂度、繁重度、紧张度较一般职业高,来自工作的压力就大,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对手术室护士也有着更高的要求与标准,知识的更新、高超医疗设备的应用、复杂疑难手术的配合等,无疑增加了手术室护士的负担,长时间超负荷工作造成亚健康状态。

2.4自身状态与心理素质手术室护士人员少、夜班勤、急症多、速度快,手术时间长短不一,护士起居无常,饮食无节,劳逸失衡,生物钟节律被打乱,加上体力消耗、神经紧张,常常处于身心疲惫状态。久而久之,产生焦虑、恐惧、抑郁、愤怒等情绪,导致心理健康不佳,极易造成疾病。

3防治措施

3.1面对现实接受现实手术室护士应正确认识和分析现实,并主动适应现实,进而去改造现实,而不是一味的逃避现实,满腹埋怨。而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发展兴趣和爱好,丰富业余生活,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理事处事能力。热爱本职工作,怀着满腔热情,接受工作的挑战。

3.2完善管理制度政府对医院的投入和补偿应落实到位,采取机制,满足护理人员的需要,保障其社会地位,使护士角色期望恰当,行为准确;使护士的技术价值、知识价值、和风险价值充分得到体现,努力发展自身潜能。

3.3增加人员减轻负荷由于手术室工作量大、任务繁重、风险度高,其正确性和准确率要百分之百,不能出现任何差错,所以尽量减少值夜班的次数,适当的减少紧张工作时间,减轻负荷,有一定的时间用来休闲和自我调整。因此医院要增加手术室护理人员,适时培训,保证质量。

3.4调整心态控制情绪能适当的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谦逊不卑,自尊自重,在多种制度和社会规范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调整好心态,争取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通过心理科普教育,了解心理症状,进行自我调节,合理膳食,合理搭配,保障睡眠,适时参加各种锻炼,以减轻人的应激反应和降低紧张情绪,保持良好心态。

4讨论

亚健康作为一个当代医学的新概念,在21世纪必将对医学尤其是保健医学产生深远的革命性的影响,[4]所以对人类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手术室护士,她们的身份、职业、地位、环境与众不同,肩负着人类生命健康这一重大使命!牵扯到千家万户每一位手术患者的心!影响到成千上万家家庭的幸福!所以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对亚健康这一现象要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体魄,才能对工作满腔热情,对病人无微不至;才能提高生活质量,保证手术安全,确保人类健康。

参考文献

[1]郭阳阳.护士亚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24):94-96.

[2]贾秀琴.临床医生亚健康状态成因与预防对策[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120-122.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篇10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参考相关文献资料,根据以往研究经验,本研究主要依据样本含量为调查条目的10~20倍的原则对研究对象样本量大小进行估计。本研究中所采用的调查问卷共包含68个条目(其中艾森克人格问卷包含48个条目,一般健康问卷包含20个条目),按照调查条目15倍的原则,共需要调查1020人(68×15=1020人)。考虑到调查问卷具有一定的不合格率,故拟调查1050人。以潍坊医学院在校医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以年级为层、以班级为群,从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各随机抽取6个班,对随机抽取的18个班级的全体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共调查1050名医学生。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050份,收回1050份,回收率100%。对收回的问卷进行审核后得有效问卷972份,有效率为92.6%。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工具本次研究所用的调查工具有:(1)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ysenckpersonalityQuestionnaire-Revised,ShortScaleforChinese,epQ-RSC)[3],该量表包括精神质(psychoticism,p)、外向性(extraversion,e)、神经质(neurocicism,n)和社会掩饰性(Lie,L)4个分量表,各量表12个条目,共有48个条目。其中第2、6、18、26、28、35、43、27、8、12、20、24、29、33、37、40和47条目反向计分,其他条目正向计分。4个分量表的信度在0.54~0.88之间。(2)一般健康问卷(Generalhealthquestionnaire,GHQ-20)[4],该问卷共包含20个条目,均为“是否式”选择题。除第7题和第10题反向计分外,其他题目选“是”得1分,选“否”得0分。一般健康问卷包括自我肯定、忧郁和焦虑3个维度。其中1~9条目反映个体自我肯定的内容,得分越高,表明被测个体自我肯定程度越高;10~15条目反映个体忧郁状况,得分越高,个体忧郁程度越高;16~20条目反映个体的焦虑状况,得分越高,被测个体的焦虑状况越明显。

1.2.2调查方法资料收集前集中培训调查员,统一施测调查程序和指导语。问卷调查在学生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采用不记名方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测试,现场填答完毕后收回问卷。

1.3统计分析

应用epiData3.1软件双份录入数据构建数据库并进行逻辑查错,采用SpSS13.0及SaS9.2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构成比、均数、标准差等指标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方法对医学生人格特质及心理健康状况得分情况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典型相关(Canonicalcorrelation)分析方法分析医学生人格特质与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典型相关分析是一种研究两组变量相关关系的统计学方法。典型相关分析根据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寻找少数几个关系简单的综合变量对,将两组变量的关系集中到少数几对综合变量的关系上。若典型变量对为Vi与wi,其线性组合公式表达如下:Vi=lilX1+li2X2+…+lipXpwi=lilY1+li2Y2+…+lipYp其中Vi与wi之间的典型相关系数为ρi。当i=1时,V1与w1为第一对典型变量,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为第一典型相关系数,依次类推。一般要求ρ1≥ρ2≥ρ3≥…。本研究中对典型相关系数进行假设检验时,其检验水准α取0.05[5]。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的972名医学生中,男生386人,占39.7%,女生586人,占60.3%。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分别有340人(35.0%)、334人(34.4%)、298人(30.7%)。生源地为城市的292人(30.0%),生源地为农村的680人(70.0%)。独生子女326人(34.6%),非独生子女人636人,占65.4%。大多数学生(82.3%)的家庭经济情况呈中等水平。

2.2医学生人格特质及心理健康状况得分情况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医学生人格特质中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外向性(7.99±2.24)分、精神质(7.01±1.31)分、社会掩饰性(6.57±1.86)分和神经质(5.22±3.10)分,4种人格特质的得分不同(F=129.861,p<0.0001)。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分情况如下:自我肯定(4.99±1.80)分,忧虑(1.57±1.02)分,焦虑(1.46±1.50)分,三者得分情况有统计学差异(F=897.515,p<0.0001)。

2.3医学生人格特质与全国人口比例构成的epQ-RSC常模比较

对不同性别医学生人格特质的4个分量表与全国人口比例构成的epQ-RSC常模进行比较。比较结果显示,男性医学生人格特质4个分量表与常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医学生4个维度人格特质中,除掩饰维度得分与常模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具体分析结果见表1。2.4医学生人格特质与健康状况典型相关分析2.4.1典型变量及其相关系数检验结果医学生人格特质与健康状况的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第一、二对典型变量的相关系数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0.6140和0.2334,其中第一对典型变量包含了全部相关信息的90.07%,第二对典型变量包含全部相关信息的8.97%,表明人格特质组与健康状况组可以由这2对典型变量表示。第三对典型变量的相关系数较小,无统计学意义。以X1,X2,X3和X4分别表示精神质、外向性、神经质和社会掩饰性4种人格特质;以Y1,Y2和Y3分别表示自我肯定、忧虑和焦虑3种心理健康状况。则第一、二对典型变量的线性组合表示为:第一对典型变量:V1=0.1173X1-0.4140X2+0.8050X3+01110X4w1=-0.3510Y1+0.2099Y2+0.7600Y3第二对典型变量:V2=0.4110X1+0.8001X2+0.4032X3-0.4410X4w2=0.9264Y1+0.5901Y2+0.1573Y3由以上2对典型变量可知,医学生人格特质主要体现在神经质(X3)和外向性(X2)2个方面,系数分别为0.8050和0.8001;而心理健康状况主要体现在焦虑(Y3)和自我肯定(Y1)2个方面,系数分别为0.7600和0.9264。2.4.2各变量与典型变量间的相关分析各变量与两对典型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各指标与2对典型变量的关系如下:(1)各X变量与V1和V2的关系:X3(神经质)与V1的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8997;X2(外向性)与V2的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7145,说明神经质和外向性包含人格特质的信息量较多,是反映人格特质的主要指标。(2)各Y变量与V1和V2的关系:Y3(焦虑)与V1的相关性较大,相关系数为0.5559,说明焦虑包含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信息量较多。(3)各X变量与w1和w2的关系:X3(神经质)与的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5524,说明神经质人格与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密切。人格特质4个变量(X)中只有X2(外向性)与w2有关系(p<0.01)。(4)各Y变量与w1和w2的关系:Y3(焦虑)与w1的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9053;Y1(自我肯定)与w2的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7616,说明焦虑和自我肯定包含健康状况的信息量较多。2.4.3典型变量间的冗余度分析典型冗余分析结果显示:人格特质的变异有13.15%被健康状况典型变量组所解释;健康状况的变异有20.04%被人格特质的典型变量组所解释,表明人格特质对健康状况的影响作用大于健康状况对人格特质的作用。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