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学校管理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34:07

培训学校管理方案篇1

为了进一步落实安居区教育局相关教师及管理干部学习培训精神,以“转观念、提效能、讲担当、强执行”为原则,以“消除教师职业倦怠,提高职业化、专业化”为重点。通过培训,努力提升教师的政治素质、师德修养,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管理干部思想认识,进一步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培训对象:

聚贤中学、聚贤小学、聚贤幼儿园、同盟小学、保山小学和玉峰初中等学校部分教师及学校管理干部。

三、培训教授: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舒文

四、培训内容:

(一)、教师方面:

《践行教育思想,树立新时代教师职业信念》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

2、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3、新时代如何做好一个职业化教师?

(二)、管理干部方面:

《管理者管理方法与领导艺术》

1、什么是管理?

2、管理者的职责与素质要求

3、管理者有效沟通技巧

4、管理者领导艺术修炼 

五、培训形式和学时安排:

1、采取集中培训方式进行。

2、2018年12月11日下午:

教师培训2:00-4:00 ;管理干部培训4:20-5:30;

六、培训地点:

聚贤初中乐育楼三楼会议室。

七、培训经费

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列支,培训总费用由六所学校均摊。

八、参训人员要求:

1、请所有参训人员注意会场纪律,不得在会场抽烟,手机置于关闭或振动状态,不得在会场内随意走动,不得中途离场或早退。

2、请所有参训人员带上笔记本,认真做笔记,各校根据情况要求教师撰写培训心得体会。

3、请所有参训人员无论与教授所讲观点存在异同,都不得在会场窃窃私语,甚至高谈阔论,影响培训效果,有失礼仪。

4、各学校负责组织本校所有参训人员组合乘车,1:50准时到场,并确保往返途中安全。

附:

舒文,管理学教授、国际注册管理咨询师(CmC)、四川省经济学会理事、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学术技术带头人、教学名师。授课领域为哲学、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

兼任中共遂宁市委党校、遂宁市人事(军转)培训中心、四川省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与提高培训授课专家。同时是四川省职业院校教师(校长)省级培训专家库成员。

培训学校管理方案篇2

关键词:中小学;校本培训;管理员队伍建设;策略

基于学校自身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资源,由学校发起、规划和实施的校本培训,能满足学校及教师的发展需要,提高学校每位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学校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落实新课程改革,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佳途径。校本培训是全员性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主要形式和主要渠道。我院作为市(地)级教师培训机构,承担着金华地区各县(市)高中和市本级中小学近万名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指导中小学开展好校本培训工作也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和义务。针对当前中小学校本培训的现状和发展现实,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个学校校本培训管理能否规范,校本培训活动开展是否扎实,教师的专业素养能否有效提高,校本培训的预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除了与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校长对校本培训的重视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外,还与学校校本培训的管理和实施者――校本培训管理员密切相关。

一、中小学校本培训管理员的职责和要求

校本培训管理员是在学校校长领导下,在校本培训上级主管部门、培训机构的指导下,负责其所在学校校本培训开展与实施的管理者,是下情上达和上情下达的沟通桥梁,代表学校行使校本培训的管理职能,是校本培训的“第二责任人”。明确职责是管理员开展校本培训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本要求,校本培训管理员职责主要有如下几条:

1.认真做好校本培训的需求调查。校本培训的特点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其实质是通过培训解决学校、教师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校本培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要实现校本培训的上述功能,其前提是对本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进行有效的调查分析,找准问题。一般可采用问卷调查、教师座谈会、教研组讨论等形式进行。摸清了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问题及需求,找准了学校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及突破口,就为制订好针对性强的校本培训计划,实施有效的校本培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项工作主要由校本培训管理员在校长的领导和支持下负责完成。

2.认真制订好校本培训学年计划。校本培训计划是校本培训的“蓝图”,可分为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学年度)计划。校本培训的中长期规划一般应由校长亲自制订,可包含在学校中长期规划当中,主要对学校3-5年内的发展以及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总体的规划及要求。校本培训年度(学年度)计划则根据学校的中长期规划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情况,由校本培训管理员制订,一般以学年为周期,最后交校长审定后实施。校本培训学年计划内容包括校本培训的总体目标、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分析、学年校本培训具体安排、制度及激励措施等。

3.负责对校本培训的实施。校本培训学年度计划制订好后,校本培训管理员要按计划做好各项培训的落实和检查工作。在实施过程中,要督促相关部门做好校本培训的场地、人员、设备、发放资料等的准备工作,及时掌握校本培训实施的进度、内容。要主动积极参与学校校本培训活动,并尽可能多的全程参加(原则上要求每学年参加一半以上的培训活动),并指定人员如实记录校本培训的实施情况,如培训要求、培训内容、参训人数、培训形式等。因为,校本培训管理员只有参与到校本培训活动中,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各项培训计划落实的情况,取得第一手的材料,并及时发现和解决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和改进培训的实施,从而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4.认真做好沟通和协调工作。校本培训从计划制订到工作落实,这个过程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并不一定能按照计划顺利实施,如有时外聘教师的上课时间有变动、学校培训场地可能有冲突、学校原来的校本培训时间安排与县(市)教研活动有冲突、学校的课题研究活动不能按计划完成等。面对校本培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向校长反映,并与校本培训指导中心(业务主管部门)、学校相关部门进行协商与调整,及时解决各种问题,使校本培训工作顺利有序地开展。

5.认真做好校本培训的档案整理工作。校本培训档案包括学校组织实施的校本培训过程档案和教师专业发展业务档案两部分,其中教师专业发展业务档案主要内容包括学年度教师成长手册、教育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分析、一学年中撰写和发表或获奖的论文、学年个人总结等内容。档案建设在校本培训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是管理部门对学校校本培训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评估的重要依据,建档的过程也是对校本培训工作的梳理过程,通过对获得的资源进行整理、加工使知识进行重组、资源再开发,保证校本培训工作得以进一步完善。因此校本培训管理员必须抓好校本培训的考勤、记录、考核、书面总结等过程管理工作,全面、系统地做好校本培训各类档案的整理、归档和管理工作。

6.做好每学年校本培训的总结和自评工作。我院作为校本培训业务主管部门每年组织相关人员成立考核评估组,依据学校自评和培训档案展示的结果,通过“听、看、查、谈、评”等措施,全面了解校本实施情况,作出考核评估意见,然后核定参训教师的继续教育学分。因此,校本培训管理员需要在每学年工作结束前,将学校一学年来的校本培训实施状况做出自评,并写出工作总结报告,上报到业务主管部门。

二、中小学校本培训管理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做好校本培训工作,既需要作为第一责任人的学校校长的高度重视,也需要有良好的开展校本培训的条件;既需要上级主管部门(教育局、教师培训机构)的指导支持,也需要有良好的制度、机制作为保障;既需要校本培训管理员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管理实践能力,也需要有一支较稳定的校本培训管理员队伍。但是,考察近年来中小学校本培训管理员队伍现状,发现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队伍不稳定。根据我们的调查了解,校本培训管理员一般由负责教师业务提高的教导处或教科室负责,有的学校则由学校办公室负责。从近几年我们组织对辖区校本培训管理员进行培训的情况看,很多学校参加校本培训管理员培训的人员是不断变动的,这意味着负责校本培训的管理员队伍是不稳定的。而校本培训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时间跨度长、内容安排多、工作要求高,是一项比较复杂而十分重要的工作。由于校本培训管理员队伍不稳定,导致管理员职责不明确,培训工作不落实,校本培训的管理工作不熟悉,只能应付了事,使提高培训质量成了空头支票。

2.认识不充分。从与管理员的接触、座谈中发现,许多校本培训管理员对校本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部分管理员认为,搞校本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拿到教师校本培训的学分,可以评职称,因此仅根据培训机构的要求做一些书面材料(甚至为应付检查而做一些虚假的材料)应付了事,而不是真正从学校发展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实际出发,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富有实效的校本培训工作。再加上校本培训管理员多由学校里的中层干部兼任,如教务主任、办公室主任或教科室主任,这些人同时大多也是学校的骨干教师,本身已担负了繁重的行政管理和教学任务,接手校本培训管理工作后,往往分身乏术而感到力不从心。

3.业务不熟悉。校本培训管理员是本校教师的教育者和研究者,应该是培训工作的内行,懂得校本培训工作应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应该能独立地制订培训方案,开发培训课程,组织培训活动,开展培训研究,反思培训中的各种现象;应该能主动探索培训的新经验、新思路,不断使培训工作走上新的台阶。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许多校本培训管理员对校本培训的内涵、特点、规律、内容、方法、要求等心中模糊不清,对本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不甚了解。由于对校本培训的计划如何制订,培训实施要抓好哪些环节,校本培训的档案应如何建立等校本培训业务不熟悉,大大影响了校本培训的质量以及管理的规范性。

4.落实不到位。校本培训管理员的工作任务重、责任大。校本培训工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快慢,关系到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水平提高的高低。然而有不少学校校本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如培训计划上报不及时,内容不完整或过于简单,没有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分析;执行中打折扣,有的校本培训计划做得比较好,但执行马马虎虎或根本不执行,计划和执行成了“两张皮”;有的校本培训过程记录不健全,没有教师专业发展业务档案;有的校本培训的总结闭门造车,应付了事等。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校本培训管理员的工作得不到学校足够的重视,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激励措施是主要的原因。由于不少学校的领导对校本培训管理员工作的重要性及工作职责认识不充分,对负责这块工作的老师既没有独立核算其相应的工作量,也没有任何的津贴。再加上校本培训管理员的职责不明确,缺乏相关的任后管理、评价机制、奖惩和激励措施等,极大地制约管理员工作能力和积极性的发挥。

三、加强中小学校本培训管理员队伍建设的若干对策

要提高中小学校本培训的实效性,就必须加强中小学校本培训管理员队伍建设,促使他们认真履行管理职责,提升他们的管理能力和水平。首先,学校校长必须十分重视校本培训工作,大力支持校本培训管理员大胆开展校本培训工作,主动送校本培训管理员参加各种培训,提高管理员开展校本培训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作为业务主管部门的教师进修学校,理应在管理员队伍建设上发挥管理和指导的职能,要联合各中小学校共同参与,上下联动,内外结合,全面推进校本培训管理员队伍的建设。我院作为金华市(地)级教师培训中心,近几年来积极探索加强中小学校校本培训管理的路子,并在加强校本培训管理员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以观念“导”。“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要想提高校本培训管理员的工作效能,首先应该转变校本培训第一责任人――校长的观念。有不少学校由于学校领导不够重视,使学校校本培训过程流于形式,校本培训管理员的工作无法顺利开展起来。认识的偏差和观念的滞后是阻碍校本培训在学校顺利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影响校本培训管理员工作积极性的最核心因素。为此,作为市(地)级教师培训机构,我院近几年来,首先组织了数次以校本培训研究为主题的校长培训或论坛,提高中小学校长对校本培训的认识,转变观念,调动各校校长领导、支持本校教师开展好校本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转变管理员的管理观念。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校本培训管理员存在畏难情绪,工作中缺乏激情和主动性,态度不积极,被动应付。为此,我院通过组织每年一次的校本培训管理员培训班,请市教育局的领导讲校本培训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向市教育局建议开展优秀校本培训管理员评比等,引导他们提高对校本培训管理员工作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工作激情。

以指导“引”。为了提升管理员的校本培训管理能力,将校本培训管理引导到规范化、科学化操作的轨道上来,我院加强了对校本培训管理员的工作指导。自2006年以来举办每年一次的校本培训管理员培训班。通过培训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校本培训管理员的管理素质:明确职责,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举办校本培训操作技能讲座,组织实地(校本培训优秀单位)参观考察,提供借鉴;进行怎样开展好校本培训的研讨;加强对校本培训的宏观管理,规范校本培训的基本要求及管理员的基本管理程序。实践证明,举办校本培训管理员培训是提高校本培训管理员的工作责任心、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以制度“束”。校本培训在指导思想、组织领导、培训基本内容、教学计划、考核验收等方面都要有规范的要求,以避免“形式主义”和浮夸。为此,金华市教育局于2004年5月出台了《关于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的意见》(金市教职成高[2004]23号)文件,在政策上确立了校本培训工作在我市中小学工作中的地位。为了提高校本培训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我院根据市教育局的文件精神,又进一步细化了校本培训管理细则,出台了《金华市校本培训管理方案》,使校本培训管理员在实施和管理校本培训中有章可循,促使各校的校本培训工作走向正常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也为校本培训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以评价“促”。本着通过评价激发管理员工作热情,增强管理员工作能力的原则,我院在《校本培训管理方案》出台后,在金华市教育局的支持下,又推出了校本培训示范学校和优秀校本培训管理员评选活动,制订了操作性很强的评估标准和评选细则。一方面通过召开校本培训研讨会、表彰会等形式推动各校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工作,另一方面通过考核和评选,发现、挖掘、树立典型和榜样,进而达到“先进促后进,先进更先进”的管理目标。

以交流“带”。校本培训状况校际差异、城乡差异、区域差异明显。高度重视校本培训的学校已经形成了校本培训体系化管理,而不少薄弱学校的校本培训并未得到有效开展。校本培训管理员的素质也良莠不齐,从思想观念到理论素养再到实践操作能力,从工作态度到工作作风以及方式方法都差距明显。加强校本培训校际之间的交流,加强管理员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是提升管理员素质的重要途径。我院多管齐下为管理员创造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举办管理员专题培训班,通过专家理论讲座、学员论坛交流、现场观摩诊断等专题培训的形式,组织管理员们定期交流;构建网络互动平台,借助现代化网络平台,加强管理员间的日常交流,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培训机构对校本培训的宏观指导和管理作用。

培训学校管理方案篇3

一、领导高度重视

我县教育局对该项工作十分重视,成立了以教育局局长为组长的“景东彝族自治县中小学校长培训领导小组”,制定了“景东彝族自治县中小学校长培训实施方案”。同时出台许多有利培训开展的政策,有两位局领导亲自参与授课,主管教师培训的副局长全程参与培训和管理,领导的高度重视为培训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充分准备

1、在教育局制定“景东彝族自治县中小学校长培训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教师进修学校制定了详尽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实施计划”,计划对培训目标、培训时间、培训内容、教学要求、培训方式、培训管理、培训考核作出明确规定。

2、培训资源方面。结合校长工作中的需要,参考了众多的培训方案,我县选择了11个专题作为主要培训资源,内容涉及教育政策与法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安全管理、校园文化管理、学校规划和校长自我管理、农村小学寄宿制管理探究及思考等。

3、师资方面。校长培训对师资要求较高,仅依靠我校教师很难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取得教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在我校选出三位教师的基础上,校外聘请了县教育局杨海、李卓君两位副局长、职中罗中华校长、县小周家荣校长、民小马丽校长、幼儿园黄显芬园长、这些教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有较丰富的管理经验,教学得心应手。

其他方面,诸如后勤学员吃、住等的准备也有条不紊地开展,确保了培训的顺利开展。

三、精心组织实施

参加此次培训的学员有中心校校长(副校长)、中学校长(副校长)、中心完小校长(副校长)、幼儿园园长(副园长)、中心校支部书记为主。培训采用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分组讨论、互动交流、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为能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针对不同类型学校校长的实际进行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培训中充分考虑到校长需求和成人在职学习的特点,积极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学员边学边用、学用结合、促进改革。每门课程均保证一定的时间用于问题讨论、经验交流、案例分析等活动。由于授课教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较丰富的管理经验,教学紧贴实际,针对性、实效性很强,教学得到学员广泛好评。教学开设校长论坛,论坛上各位校长各抒己见,结合学校教育和管理案例相互交流,实地考察到了四所学校,每所学校各有侧重,四中侧重学习学校管理,县小侧学习重校园文化建设,民小侧重学习师资队伍建设,幼儿园侧重学习校本教研的开展。考察注重实效,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

四、严格管理

县中小学校长培训领导小组负责对此次培训工作进行组织、管理、协调、检查、考核和评价,我校派专门负责人担任班主任,对各期培训班进行管理,成立班委会,制定、明确班委职责,处理班级日常管理事务,执行严格考勤制度,由于管理到位,培训开展井然有序。

五、认真考核

学完课程,按规定进行了考核。考核包括对学员出勤、结合工作实际撰写的专题论文、研究报告或教改方案的评判,以及学员自学、研讨情况的考查。成绩考核合格者发给《景东彝族自治县中小学校长培训合格证》,经我校考核成绩合格者上报省继教中心批准并给予登记5个学分。本期275名参训校长经考核,均达到学校合格要求,取得了合格证书。

六、培训取得的成绩

通过培训,帮助校长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熟悉国家的教育法规和政策,具有依法治校的意识和能力。通过了解当代社会发展形势和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动态,了解教育科学新知识,掌握素质教育基本理论,提高组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通过了解现代管理科学知识,掌握现代学校管理理论和方法,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情况,提高科学管理学校的水平。树立开放性的终身学习观,增强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总之通过培训,使参训校长具有履行职责必备的思想政治素质、品德修养、知识结构和管理能力。

培训学校管理方案篇4

【关键词】高校 档案管理者 综合素质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作为记录和承载学校历史沿革的档案,在学校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中第三条明确指出:“高校档案工作是办好学校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各高校必须把档案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由此可见,档案管理工作是整个学校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档案管理者素质的高低,职业道德的优劣直接影响和制约高校档案管理的功能。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档案管理者急需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全面的人才,而要做好高校档案工作,档案管理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懂得党和国家关于档案管理方面的政策;懂得档案工作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熟悉档案管理内容,进行档案信息深层次研究和开发。因此提高高校档案管理者的素质势在必行。如何才能提高高校档案管理者的素质呢?试从以下方面阐述:

一、树立三大意识

1.服务意识。以往,档案管理具有极强的被动性,将工作定位于保管为主。然而,随着当前形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档案的经济价值、市场价值逐渐显现出来,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树立超前服务、主动服务意识,深入社会调查研究,了解信息需求方向,充分发挥好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2.安全意识。有些档案涉及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有些档案关系到企业竞争与发展,有些档案影响到个人隐私与生活,因此,档案管理人员应该树立较强的安全防范意识,防止档案泄密事件发生。

3.创新意识。创新是工作持续改进、不断再上新台阶的动力,新形势下,以往那种因循守旧、墨守陈规的工作做法将不再适应。因此,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不断研究共性的、规律性的新问题,提出创新的决策对策和办法。

二、打造三类能力

1.操作能力。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最基本的是要具备实际操作技能,具体包括档案文书立卷、档案整理、编目、鉴定,档案著录、标引、档案的保护等。

2.管理能力。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档案管理人员,除了具备基本操作技能外,还需要打造自己的管理能力。档案管理工作涉及到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开发利用等一系列程序,如何能够协调处理好这些程序的衔接,必然要求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

3.学习能力。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还必须具备学习的能力。当前已经进入终身学习的时代,不会学习将会成为新时代的“文盲”。同样。档案管理工作内容、技术也在日新月异,不主动学习、不善于学习,将最终会被淘汰。

三、新形势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对策

档案管理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人才素质的提升,这既是当前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也是实践中的难点,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具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营造良性竞争氛围。首先,单位要改变对档案管理部门的认识,树立“档案管理也能出效益”的理念,将其置于与其他部门同等重要的地位;其次,部门内部要建立以“竞争、激励”为核心的文化氛围,引导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行为;最后,要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措施,落实和保障竞争理念的实施。

2.建立完善的激励体系。理论上,激励包含正激励和负激励两个方面,即奖励和惩罚。实践中,激励机制的运行可以极大地促进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能力的提高。奖励措施:针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表现,可以制定一系列的奖励措施。例如,对做出创新贡献、业务能力突出等相关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奖励可采取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方式,并充分利用提拔晋升、发放奖金、精神鼓励等具体方法。惩罚措施:建立以“末位淘汰制”为核心的惩罚体系,对工作不思进取、成绩落后的档案管理人员采取待岗培训、停职停薪、辞退等处罚措施,切实改变以往那种“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和“鞭打快牛”的错误思想。

3.健全考核评估制度。激励机制的实施必须以公开、公平、客观的考核评估结果作为依据,这就要求健全考核评估制度。制定考核标准从意识、能力、精神三个方面考虑,评价内容细化为服务态度、服务效率、创新成果、安全保密、业务操作、管理水平、学习成效、工作作风等多个项目,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设立相应的评分标准,进行定量和定性评分。

4.加强培训学习。培训和学习是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直接途径,在培训方面:第一,促进培训的经常化、制度化。实践中,许多单位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缺乏培训『,或采取随机培训的方式,这实际上不利于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可以考虑将培训工作纳入单位发展规划或年度工作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确保实效。第二,培训方式多样化。以往大多采取听报告、讲座的方式,内容枯燥无味,应用性不强。如果能够结合参观访问、实习交流等多种形式,培训的效果将会更加突出。第三,及时检验培训成果。以往都是重视培训组织,轻视效果检查,这难以调动档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建立培训后的考试、考察制度,及时巩固培训成果。在学习方面,要积极营造学习氛围,打造学习型组织。一是要以终身学习为目标,倡导经常学习、时刻学习;二是要全员学习,带动全员参与,提高整体素质;三是要全过程学习,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个流程进行深入学习改造;四是要团队学习,促进成员问的互帮互助。此外,单位或部门应该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例如,保证档案管理人员的学习时间,报销一定比例的书费等。同时,还要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包括知识竞赛、技能比赛等,调动档案管理人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档案工作连续性强,基础业务和规章制度建设需要档案人员较长时间的学习,积累经验。才能逐渐适应,逐步完善。档案人员的频繁调动无疑将影响到高校档案工作的连续性。因此,抓好高校档案人员的稳定工作对维护档案工作的长远利益有很大的好处。

5.引入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

高校档案部门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造就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外部环境,要改变“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状况。这就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岗位考核标准与措施,把考核与评优、晋级挂钩。使每个档案人员所担负的岗位职责适当高于其能力,因人而异安排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样就会让他们产生紧迫感,并充分调动档案人员的积极性。

总之,高校档案人员是高校档案事业的主体,档案人员素质的高低,关系到高校档案部门的职能发挥,全面提高档案人员的整体素质,是高校档案工作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尹宝君,范宏如何提高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J].科技导报,2011,(21).

培训学校管理方案篇5

自2008年以来,福建教育学院干训处、校长研修部承担省教育厅的各项校长培训工作,取得突出成绩,受到中小学校长们的欢迎,主要目标任务有四个方面。一是努力推进名校长培养工程,促进闽派教育家群体崛起,并在国内名校长办学治校中有广泛的影响;二是精心设计骨干校长培养方式,创新培养模式,系统提升骨干校长的学习能力、育人能力、管理能力、应变能力,争取在校长年轻化、学历化、现代化方面走在全国前面;三是探索校长专业化的普遍发展规律,贯彻落实校长专业标准,强化校长的任职资格要求,通过不断探讨和经验总结,摸索出建设一支富有理想使命,勇于改革创新,善于管理育人,具有突出引领能力的校长队伍的科学方式方法;四是改进和完善校长的培养制度和培训方式,根据不同类型校长的办学治校需求,改革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培训课程,改进实践研修环节,提高校长的应知应会的综合素质,尤其要创新培训目标,提升校长的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管理能力、育人能力;推进培训组织的创新,力求做到培训管理环节优化、培训方式多样化、培训成果共享化;着力探讨并拓展高端培训,通过名校长工作室和跟岗培训等实践培训方式的创新,塑造出一大批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校长群体。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亟须一大批有理想、敢追求、素质强、业务精的校长群体、我们将校长构成分为两大类型,以便于因材施教、按需给训。这两大主要类型可以分为:

第一,培养教育家型校长。探索、研究教育家型校长成长的基本规律,进一步挖掘符合高素质校长培养的教学内容,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服务。以教育家为培养目标,而不局限于培养教育工作者。教育家型校长应具备如下特征:其一,教育家型校长能够探索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教育家型的校长应在办学的过程中,对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并积极进行探索和实践。我们通过专业课程培训,使校长们对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正确和深刻的认识,甚至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从而成为教育家型校长,更好地引领学校不断前进。其二,教育家型校长的培养有助于探索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路径。通过学校教育发展课程学习,带动参训校长探索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路径,从而逐步成长为教育家型校长。例如,帮助校长从教育资源的外部投入和内部生成分析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把握扩张优质教育资源与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契合点;把经济资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等充分结合起来,实现基础教育中人财物的现代化;等等。

第二,培养职业化校长。探索职业化校长的特点,研究培养职业化校长的策略。职业化校长应具备如下素养:其一,职业化的校长知识结构。学校管理的教育性、综合性与复杂性要求中小学校长应该具有符合教育者、领导者和管理者角色要求的知识结构,因此,通过教育经济与管理课程的学习使他们掌握国内外最新的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校长职业化的知识,对于实现校长的职业化非常有必要。其二,职业化的校长行政管理能力。通过教育经济与管理课程学习,帮助校长了解自己的职业角色,熟悉职业要求和职业规范,从而培养他们作为职业化校长在校务发展、行政管理、教学领导、公共关系、专业责任等方面必备的专项能力。其三,职业化的校长依法治校的办学能力。通过教育经济与管理课程学习,帮助校长在学校的实际教育和管理活动中更好地落实依法治校的原则。即帮助校长了解和把握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管理学校、教师和学生,实现法治而不是人治。

为了做好校长培训工作,高质量、高成效地培养中小学校长,我们大胆进行培训模式的创新,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主要做法有下列几个方面:

一、按岗位分类开设培训课程,理顺校长培训和晋升的关联性

调查发现,校长大多认为培训与考核晋升缺乏对应关系,但也希望二者能增加关联性。在调查中,高达69%的校长认为参加培训与其晋升没有关系,这看出了现实生活中晋升并不是校长们参加培训的主要原因,这也与前面的调查相呼应。当功利性的需求比例下降后,培训机构的能力和水平能否满足校长们的真正成长需求,是需要培训机构和培训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从校长参加培训课程选择差别需求角度思考培训针对性和吸引力的提升问题,我们发现,比例最高的是岗位分类,已达76%(见表1:校长参加培训课程选择),即绝大多数校长希望校长培训按照岗位分类,以使培训更具有针对性。也有65%的校长希望按照地域差别进行培训,这点反映出校长们希望更多考虑能够针对不同地域经济和教育发展的不同有针对性的进行一些模式的改进和差别课程的设计。这是以往我们在培训的时候比较忽略的问题。只有23%的校长考虑任职档期的问题,可见这个问题对校长们的培训需求影响并不是很大。

表1校长参加培训课程选择

进一步了解校长参加培训与考核晋升关系是否存在期望?从结果来看(见表2:校长参加培训与考核晋升关系期望分布),希望有关系和相反态度的人基本各占一半。与上一条指标比较,这样的信息告诉我们校长们的希望与实然状态有些差距,差距大约在20%。前面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有70%的校长培训和晋升没有关系,而本项指标中有50%的校长希望培训和晋升有关系,这个数据差提醒教育行政部门要考虑如何理顺校长培训和晋升的关联性,以增加校长的参训动力。

表2校长参加培训与考核晋升关系期望分布

二、平衡理论课、应用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并增加省外先进地区经验考察安排

校长参加培训的目标需求是持续动机范畴,这个动机的实现与否决定着校长能否在培训上有收获,培训是否取得实效。从对校长参加培训目标需求之提升要素的调查来看(见表3:校长参加培训目标需求之提升要素),学校管理水平、教育改革新理念、个人综合水平的提高被排在了校长培训希望提升的要素目标的前三项,比例分别是97%、88%、88%,说明校长们能否在培训过程中学到这些理论对他们是否能够坚持认真学习有影响。学术能力提高和社会关系的增加被排在最后(分别为46%和25%),说明大部分校长们依然认为校长的学术研究能力对学校管理水平提高影响不大,学校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校长们更愿意通过学习和考察来获得管理能力的提升,而非通过学术研究。对于学习可以增加社会关系校长们考虑的不多,只有25%,可见校长们更多的认为增加社会关系是功利的,这些东西对学校的发展影响不大。

表3校长参加培训目标需求之提升要素

研究发现,培训课程是校长培训工作的核心,培训课程设置直接影响校长培训的效果。在传统的校长培训课程设置中,过于注重单一的理论性课程,培训效果不能满足校长专业发展的需求。设置包含理论课、应用课和实践课的模块化培训课程,以形成综合优势,多角度、多方位帮助解决问题,是构建校长培训课程内容体系的有益探索。理论课内容着眼于校长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须的教育、管理等方面知识的获取;应用课内容是为了达成提升校长管理能力的课程;实践课内容是基于校长培训是一个交流系统的基础上,目的是开发校长的实践智慧。调查结果表明(见表4:校长培训课程设置中理论课、应用课和实践课的适合比例),校长希望在培训中要适度增加应用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尤其是有近半的调查对象认为实践课的比例应占50%。这应成为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

表4校长培训课程设置中理论课、应用课和实践课的适合比例

在这次调查中,“管理实务”与“素质提升”成为需求较迫切的培训模块。在培训模块需求中,《管理实务与学校发展》模块需求是88%,《校长素质提升与专业化发展》模块需求是86%,需求比例较高。《管理理论与教育政策》模块需求是65%,《教师素质提升与专业化发展》模块需求是46%;而《时事政策与教育形势》模块需求是42%,相对较低(见表5:培训模块需求迫切性比较)。访谈中有些校长表示校长要管理学校,需要能够解决学校管理中出现问题的实用方法以及提高校长自身素质;所以对《管理实务与学校发展》和《校长素质提升与专业化发展》这两部分需求更迫切些。而对另外三个模块的内容迫切性会稍弱些。

表5培训模块需求迫切性比较

透视校长对学校考察类型的期待(见表6:校长参加培训学校考察目标),学习省外发达地区先进经验是校长对学校考察的一致需求。排在前二位的分别是借鉴他人办学经验和学习先进理念,比例高达92%和82%,可看出校长们希望借助于考察(特别是省外发达地区考察)来借鉴他人办学经验和学习先进理念。这就为考察的设计提出了一个问题。以往的培训,有的班级考察安排甚至不能出省,不能到发达地方去看一下教育前沿现状如何(比如农村校长教育管理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班)。这些校长只能在省内考察,而省内由于地域相近、理念相近,对于满足校长们这样的考察需求就显得力不从心,这样的考察无法满足校长们的高层次需求,效果易打折扣。而对于扩大人际交往范围、参观游览这样功利性、娱乐性相对强的指标,校长们的回答比例分别为20%和15%,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校长们并不把考察当成扩大人际交往范围、参观游览的手段,对校长们考察主要是为了游山玩水的担心是缺乏根据的。

表6校长参加培训学校考察目标

三、改进研讨应用类课程,强化操作性、前瞻性和针对性等特质

校长在培训内容特质侧重点需求存在差异(见表7:校长培训内容侧重点需求)。有88%选择“实践操作性”,有81%选择“前瞻性”,有75%的校长选择“针对性”,有60%选择“专业性”,有32%校长选择“理论性”。校长对纯理论的内容不甚兴趣,更希望培训能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能够学到一些可操作的方法,同时也希望能够学到较新的知识,更新自己的观念,还希望学到的内容能够解决实际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富有针对性。

表7校长培训内容特质侧重点需求

调查中几乎所有的校长都很愿意参加校长班的讨论,并希望讨论话题集中于实践中的问题或困惑要求。对研讨内容,有97%的校长选择“学校管理中的实践问题或困惑”,有71%校长选择“当前社会教育热点问题”,只有25%选择“由专家组织的主题学术研讨”,有16%校长选择“教育政策文件的解读与研讨”(见表8:参加校长讨论话题内容需求)。校长最愿意“讨论学校管理中的实践问题或困惑”,认为大家虽然不在同一个学校,但大家遇到的问题有共性,通过讨论,汲取别的校长的经验或教训,这一点特别受用。校长也对“当前社会教育热点问题”感兴趣,教育热点问题校长们都能感受到,经过讨论可以获得更深的了解、引发更多的思考。校长们对“由专家组织的主题学术研讨”兴趣不高,主要是觉得专家有些讨论题目过于理想化,脱离中小学实际;校长也对“教育政策文件的解读与研讨”不太感兴趣,觉得过于枯燥,针对性不强。

表8参加校长讨论话题内容需求

四、为学校教育发展提供决策咨询

发挥团队的研究功能,为政府与教育管理部门的教育发展规划及各种决策提供咨询。尤其是紧扣教育发展重点,在影响教育发展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上进行针对性地探索和研究,例如,为省教育厅提供“福建省基础教育质量评价”课题研究与政策咨询;为省科技厅提供“福建省城乡教育一体化研究”的课题研究咨询,为省教育厅提供“福建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课题研究与政策咨询,为教育部人事司提供“中国西部地区校长培训”的政策咨询报告,为泉港、平潭、龙岩新罗三地政府制订三年教师发展规划,同时还为众多的中小学提供“学校诊断”。这些咨询活动能够从教育经济与管理角度,一方面对校长工作中的重大教育经济与管理问题作出符合时代和实践要求的新的阐释和说明,提出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新观点、新理论;另一方面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经济与管理的新的实践经验,吸收新的研究成果,揭示新的发展机制和特征,从而满足了决策咨询的需求。

五、探索案例式、参与式、情景式等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案例式、参与式、情景式等在教学中的特点和应用条件,逐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其一,通过案例式教学提高教学的实用性

案例式教学是指把实际工作中的真实事例加以典型化处理,通过学生的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五个步骤:

一是准备案例。授课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要精心选择学校教学和管理中具有实际意义、突出典型性、代表性和能说明问题的案例。这是案例式培训的关键。

二是案例简介。通过叙述、实物演示、多媒体等多种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且蕴涵教育学、心理学或管理学原理的案例。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是案例讨论。旨在说明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分析讨论解决的方法,学生对同一案例阐述自己的看法,相互辩论,形成热烈讨论问题的气氛。

四是案例分析。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案例广泛讨论,分析案例的复杂实际问题,使学生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五是案例总结。交流讨论结果,进行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的辩论和质疑。培训者应当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全面设想解决方案,对各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并不断加以修正和完善,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其二,通过参与式教学提高学生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

参与式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愿望,以主体性为内核,以自觉性选择性为特征的学习。学生论坛成为本课程教学的保留节目。

一是通过参与式教学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主导的,引领着教学的方向,但是参与式教学打破了“学生身份”,通过共同研讨和磋商体现了学习的主人翁地位。

二是通过参与式教学实现理念和实践的相互衔接。①找准新旧理念的连接点、展开思考的激发点、活跃思维的生长点;②要以实践中的问题为纽带和主线设置培训内容;③培养学生运用新理念的实践能力为重点设置培训内容;④以学校教育发展中出现的困惑为重点设置培训内容。

三是通过参与式教学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足够的空间和机遇,如举办成果展示活动、建立学生论坛、教育快讯、学习小报、网络空间及网络平台、资源共享等形式开展讨论交流,使每个人都踊跃展示自己,彰显个性,发挥才智。

其三,通过情景式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培训学校管理方案篇6

关键词:校长培训;专业化;设计与策略

一、研究的问题

为了使国家政策落地生根,陕西省教育厅先后下发了:陕教师[2013]32号、陕教[2017]231号、陕教师办[2017]35号、陕教师办[2017]36号文件,其中陕教师办〔2017〕36号文件公布了陕西省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省市级培训机构。为贯彻落实党的精神,营造教育家脱颖而出的大环境,建设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校长队伍,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培训对校长专业化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共渭南市委办公室、渭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也出台了《关于印发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渭市办字[2015]4号)。从渭南市的实际来看,目前公办初中有258所、公办小学265所,在岗的正副校长超过2300名,参加过任职资格培训且超过300学时的正副校长不足10%。“培训需求,既是培训的起点也是培训的终点。”[2]结合实施渭南市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与“千校达标”工程、“提升千名校长、打造教育强市”的工程,市教育局也先后组织了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营造了校长专业化成长的氛围。但是,要谱写新时代校长培训专业化的新篇章,仍需不断研究政策、调研诊断、设计方案、课程研发、绩效评估、增强实效。本研究以渭南市新时代校长培训专业化为切入点,适应校长专业发展的新需求新趋势,准确寻找存在的问题,使措施更加具有针对性。本研究将建立培训与培养一体化的平台,注重个性化培训实践,不断推动渭南市县区校长培训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的现状

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养成”过程,离不开教育培训与培养。通过培训与培养,为校长提供理论的支持、交流的场所和表现的舞台。目前,渭南市的校长培训专业化既存在实践误区,又存在理论困境。市级层面上专业化的理论研究及培训机构力量薄弱,基本上是委托域外机构培训或者“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训学习,与参训校长的需求契合度不高,对渭南学校教育管理缺乏指导与实践。世界上众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校长的专业成长,通过知网检索、梳理、分析,校长培训各具特色,对本研究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第一,校长培训工作要适应实践的需要、提高培训的长效性、加强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第二,完善个性化培训方案,建立“从培训到培养”的长效机制。第三,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学校发展,对症下药。第四,成立专门的机构,开展决策咨询、业务指导、专家培养、团队建设、专业培训与经验推广。第五,加强区域性的宏观调查分析,进行多样化的实证性研究。总之,本研究以渭南市新时代校长培训专业化为切入点,克服过往不足准确寻找问题,增强针对性,提高校长培训专业化的实效性。

三、研究的意义

从理论建设方面来看,校长培训专业化的许多问题都与教师教育理论建设有密切关系。教育部原副部长陈小娅指出:“要成长为新时代的人民教育家,迫切需要校长的专业化发展,建设专业化的校长队伍。”专业化校长是时代奋进所赋予的责任,校长的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课题之一。本研究结合《专业标准》对新时代校长培训专业化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探寻原因、分析影响因素,提供可借鉴的新模式、新思路、新方法;不断丰富的校长培训理论,对校长教育培训培养策略研究具有积极意义。从教育实践来看,本研究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实践应用性。“要倡导教育家办学。教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一个好老师,可以教出一批好孩子;一个好校长,可以成就一所好学校;一批教育家,可以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3]虽然渭南市在中小学校长培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进入新时代,结合《专业标准》,在深入调查研究渭南市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培训现状的基础上,以校长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为方向,详尽分析存在问题的成因并提出若干对策。同时也有利于培训机构对培训理念、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与改革,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和水平。培训专业化是校长专业发展对培训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校长发展性培训的必然选择。

四、设计与策略

校长专业成长要“注重校长综合素质的养成、注重校长实践智慧的获取、注重校长专业成长的自主性”[4]。精准把握、有效设计培训路径,注意培训的“应然”诉求和校长及所在学校的“实然”需求。

(一)研究目标

本研究依据《专业标准》,运用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教师教育等方面的理论知识,通过调查分析渭南市中小学校长培训专业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发现中小学校长队伍中存在的不足,借鉴校长专业化发展、培训中的成果与经验,寻找路径完善优化新时代渭南市校长培训模式,以提高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通过灵活有效的培训方式,使校长更新管理理念,掌握管理知识,提高管理水平,造就职业化特征鲜明、专业化素质突出的校长队伍,使更多的校长成长为合格校长、名校长、好校长、教育家型校长,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渭南教育。

(二)研究内容

内因是基础,外因是条件。按照《专业标准》中的五大基本理念,引导校长培训内容的设置,重点关注校长的道德使命、办学宗旨、角色定位、培训内容的实践导向、个人素养的时代要求;结合六项专业职责(60条专业要求),将校长的领导力与培训的学科、课程和专业相联系,根据校长职业生涯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总结经验形成一种系统性、实效性和操作性强的校长培训模式,形成校长学体系,促进渭南市中小学校长培训走向专业化。

(三)关键问题

当前渭南市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发展普遍存在:专业思想不坚定、专业追求不积极、专业履职能力不均衡等问题,其专业发展水平与《专业标准》《学校管理标准》的要求存在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实践学习流于形式,走马观花;案例教学过于精致,忽视校长的主体需要和自身发展;影子跟岗盲目性大,缺乏诊断反思和理论提升。校长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状态和要求。以提升校长整体素质、适应学校和校长未来发展需要为目标,把满足需求和引领需求相结合,把主题统领、问题导向、课程支撑、任务驱动、改革实验、训后督导相结合;坚持“职业道德与实践智慧双研修”的培训要求,形成“主体互动、训用结合、开放合作、实践创新”的培训模式;形成市、县、校三级培训培养质量协同管理长效机制。

(四)技术路线

“乡村校长培训应具有外化于行的科学导向与内化于心的艺术取向。”[5]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案例分析、行动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开展工作。先“修正”:以《专业标准》的五大基本理念、六项专业职责标准为纲,以渭南市合阳、澄城、大荔三县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培训培养为点,“问卷调研、反思实践、专家指导、专业诊断”,列出现行校长培训中的问题清单,研究相应对策,引领需求引导发展,完善优化形成渭南市校长培训专业化模式。再“拓展”:运用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教师教育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学习教育家办学精神、办学实践及成长路径,借鉴校长培训的成果与经验,解决好“谁学习?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怎么学习?”的问题,“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做成了什么?”激励校长研修。构建比较完善的渭南市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培训培养体系,构建适合校长培训的“案例教学”课程体系,探索适合校长培训的“参与式个性化学习”教学模式,指导渭南市校长培训不断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

(五)实施方案

本研究以促进校长专业发展为主线,遵循中小学校长成长发展规律,落实“校长为本、分类施训、连续培养、注重实效”的指导方针,围绕《专业标准》,针对不同层次、类别、岗位的校长,建立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高级研修和专题培训的体系,形成培训培养一体化的长效机制[6]。优化培训内容,提高针对性:落实“四有好教师”、“四个领路人”的时代要求;分岗培训,实施个性化培训(按照校长分管工作的不同,进行不同内容的培训);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设置课程(按需施教,设计出体现校长主体参与性和培训个性化的课程方案);统一编写特色教材,使培训教材新颖化(实现培训教材的科学性与针对性)。培训形式多样化,培训手段现代化:采取专题讲座、分组研讨、情景模拟、案例解析、对策研究、行动反思、课题研究、双向交流、读书沙龙、行动计划撰写等方式;发挥网络优势,开展远程教育(利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网络平台,学习校长培训网络课程);整合榜样引领、专家指导、同伴切磋、实践革新、读书研习、反思感悟等方式,激发校长个人的内在生长动力和办学活力。加强对参训校长的考核与评价,提高校长培训的参与度:考核方式多样化,注重校长能力的检测(撰写心得体会、学习总结、反思札记、中小学管理案例、汇报展示);培训反馈、跟踪指导与阶段性评估相结合。完善校长的评价制度、校长的任期目标考评制度。

培训学校管理方案篇7

一、重视学习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首先,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学校组织教职工系统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十精神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使教师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

其次,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学校一方面加强《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小学校安全工作规定》等教育法律法规学习,另一方面加强管理知识学习,校领导努力掌握先进的教育管理与教学理念。

最后,加强专业培训学习。通过参加全员教师教育培训、学校发展规划培训、校长培训、网上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我校教师们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丰富了思维。

二、制定完善制度科学有序管理

我对一句古语很有认同感,那就是“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范的学校管理,是工作顺利开展的强有力保障,也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必要前提。由于我校是一所地方接管不久的学校,生源来自县城和农村不同的几所学校,所以规范管理显得更为重要。

为此学校进行了七项管理方面的创新和改革:

一是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学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根据上级课程计划,开足课程,学校建立日常课堂巡课制度,要求教师严格按课表上课,杜绝节假日补课和有偿家教,让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为了促进教师做好教学常规工作,学校制定了多项考核制度,做到有检查、有登记、有考核,结果与教师绩效工资挂钩。

二是规范学校制度管理。学校建立健全了学校行政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和后勤管理制度,并且汇编成集,实行用制度管人,让学校在管理上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三是规范学校资料归档管理。学校对教师层面上建立教师业务档案、党员教师档案、工会会员档案、退休教师档案和育龄教师档案和学校安全教育档案。学校对学生层面建立了学生成长档案、留守儿童档案、学困生档案、贫困生档案和学生诚信档案。学校层面则建立资料室,要求各线工作和活动要有计划、过程、总结和图片,要有工作台帐。

同时,学校还规范对学校的公文处理和归档管理,所有来文和发文均有登记,有传阅人、落实人签字,把工作落到实处,规范办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益。

四是规范学校工作管理。学校要求学校每位老师每学期初上交学期工作计划,学期底进行工作总结反思,规定每周一为全校师生升旗活动日,并召开校务会和每周一下午第三节课全体教师例会。

五是规范学生学籍管理。学校的学生都是从不同的学校划拨过来,学籍衔接工作量大,为了进一步理顺学籍管理,对学生学籍实行了科学化管理,对学生的转、借学等手续进行了梳理,对学区内、外学生在我校就读情况进行了整理。

六是规范学校财务管理。学校制定了财务预算审批制度、大宗物品采购制度和财务公开制度。

培训学校管理方案篇8

关键词:高职;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3)09-0063-03

一、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原则

(一)校企深度融合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修订既要深入行业企业广泛调研,又要结合本学院专业办学条件设计制定。根据专业调研准确定位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实现“无缝接轨”,提升本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甚至引领区域产业行业发展。

(二)课程优化整合原则

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整合,根据职业岗位群系统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设计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三种课程类型,合理选择教学形式和培养模式,为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强化实践教学原则

遵循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安排。建立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的职业能力培养、培训与考核体系,实施“课证结合”改革,实现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双证制”人才培养模式。

(四)规范化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由本专业建设的专家指导委员会集体讨论通过,经本系部审核批准、教务处审核、主管院长签字后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内容要全面、结构应完整、表述应准确、行文要规范。经审批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本专业开展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

(五)持续改进原则

专业建设具有动态性、开放性的特点,结合行业、企业及专业教学等方面反馈的信息,将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持续改进,最终构建出独具本专业特色的“2+1”人才培养模式。

二、人才培养方案调研与设计

(一)人才培养规格调研。

1.行业企业调研。专业教师通过现场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选取饮料制造、汽车制造、安全等典型行业开展企业调研。调研结果显示:近年大量环境安全事故凸显,引起国家和企业对环保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广大企业对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这一新兴复合型人才需求旺盛。广东省内企业数量较多,尤其是外资、合资企业约占全国30%,外资、合资企业及重点污染行业均非常重视设置工业环保与安全管理部门,工业环保、安全与健康(eHS)人才备受该类企业青睐。企业中eHS岗位的高职学历人才比例约占20%,从学校招收应届生约占60%。

2.专业教学调研。专业教师对同类专业院校、教育专家进行了教学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复合型人才在全国培养缺口较大,广东省高职院校开设该专业更是凤毛麟角,远未能满足企业对该类人才的需求。行业教育专家还强调,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应体现环保、安全、特种设备、消防、卫生等岗位群;根据岗位知识能力需求,合理整合教学课程,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实训课程,拓展职业资格证书领域,应重视职业能力培养。

(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1.人才培养规格。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主要面向企业环境安全和职业健康管理(eHS)部门、环境健康认证咨询机构、安全技术服务机构、基层环保管理部门、基层安监管理部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从事企业环境保护、安全和职业健康管理、企业环境安全健康认证咨询、环境监察、安全监察等工作的复合型高技能管理人才。

2.就业岗位群。本专业招生对象为普高生或三校生,修业年限为三年(两年在校学习、一年企业顶岗实习),主要就业岗位(群)为:企业环境安全健康(eHS)管理人员、环境安全健康认证咨询技术服务机构人员、基层环保部门环境监察人员、基层安监部门监察人员等。

3.构建环境、安全、健康“三方一体”课程体系。通过企业调研,分析eHS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结构需求,根据工作过程导向构建本专业环境、安全、健康“三方一体”专业课程体系,见表1:

4.学分制及职业资格证要求。本专业实行学分制,推行“双证制”,学生必须修满学分并获得职业资格证方可毕业。本专业必考职业资格证书为iSo14000&oHSaS18000内审员资格证,选考职业资格证书为特种作业管理(操作)证、初级急救员证、消防员证、污水处理工证、水环境监测工证等,职业资格证书可置换公选课学分。

5.实践教学要求。根据高职教育重视实践技能培养的特点,按“工学结合”的要求探索独具本专业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图1)。本专业实践教学按照分散实训与集中实训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原则,在校一、二学年结合专业课程安排企业参观、课程实训(实验)、集中实训,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第三学年重点培养综合技能,安排不少于16周的顶岗实习,进一步学习企业管理运作模式,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技能。

三、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保障

(一)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学保障

本专业通过“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项目”初步建成环境/安全管理实训室、工业安全实训室、环境应急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及一批校外课程实训与顶岗实习基地。未来将进一步深化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包括“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环境建设、实训室管理文件建设、实训教学文件建设;同时,根据工业环保与安全专业岗位具有专业性、复合型、广泛散布于企业等特点,还要开拓更多校外企业实习基地,确保一年校外顶岗实习与校内实训在内容上有机衔接、环境上互为补充,共同完成实训、实习等内容完整的实践教学要求。

(二)专兼结合“双师型”师资保障

通过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及专业教师培养计划,强化高职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专业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上有丰富实践管理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参与课程标准制定、课程开发及专业授课,保证学生职业素质及能力的培养。

(三)校企深度融合保障

按照“政校联动、依托行业、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原则,本专业将通过与当地政府联动,依托环保行业优势,逐步与广东省内环保、安全行政管理部门及各类型企业、eHS咨询与认证部门广泛建立联系。以实质性项目为牵引,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提升本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本专业持续良性发展提供保障和动力。

参考文献:

[1]肖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8,(11):39-40.

[2]罗先进,黄霞春,葛庆,周啸.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创新——以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成教育研究,2011,(6):111-112.

培训学校管理方案篇9

【关键词】拓展培训功能助力企业腾飞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一流的产品需要一流的技工。荆州市很多企业高级以上技工严重不足,人才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人力资源数量质量成为制约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企业职工稳定就业已是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作为部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单位,荆州市高级技工学校有责任主动拓展社会培训,服务企业发展需要,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高技能人力资源。这也是学校办学内涵的积极延伸。

一、企业快速发展需要职业院校有所作为

荆州市地处湖北长江经济带开发的中段、江汉平原的腹地――“湖北之腰”。荆州不振兴,湖北“腰杆”不硬,难以实现快速发展。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工作重点就是大力推进工业壮腰、技能壮腰工程,同时着力提升软实力。荆州市的城市建设定位在江汉平原中心城市和鄂西南中心城市,属长江中游的重要港口城市和旅游城市,是“两湖(湖南、湖北)平原”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集散地。工业企业以生产轻纺产品、汽车零部件、机械加工制造和制冷设备产品、化工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等为主,绝大部分为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范畴,产业发展前景良好。但是,近年来,荆州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缺乏人力资源,尤其是缺乏高技能人才,用工荒及人才流失严重困扰着企业的发展。

面对企业发展的困境,解决企业的人才供需矛盾,迫切呼唤优质的职业教育机构提供培训支持。作为荆州市品牌职业院校,我校理所当然应为地方企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为荆州经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在荆州市乃至全省全国职业教育界起到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二、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训方案,提升企业职工技能水平

校企合作制定培训方案,以企业实际工作中的典型任务为载体,配备适当的基础理论知识,突出岗位技能训练。采用适应企业生产特点的教、学、做一体化方式进行教学。学校先后与27家企业联合制定培训方案,并完成培训工作,培训企业员工2005人,社会培训10153人次,从业人员的整体技能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有效促进了地方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量身订制教、学、做、考培训方案,高效培训紧缺人才

1.针对企业实际需要设计职工培训方案

学校指派骨干教师到企业实地调研,与企业工程师、员工交流,了解员工的技术状况及岗位能力提升方向。教师根据考察情况,拟定培训方案,呈递企业倾听反馈。企业工程师提出修改意见,完善细节,反复沟通多次,达成最终培训方案,提交企业负责人审定。

学校参与的“荆技职业教育集团”加盟单位达18个,这为校企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学校培训中心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建立了适时沟通机制,实施规划、联络、协调职能。学校分批派驻教师深入企业生产和管理一线,更新知识与观念,获得生产技术第一手资料,保持与市场同步。

学校定期与企业专家召开研讨会,探索校企合作培训的形式与内容,拓展培训范围与内容。目前校企合作制订了27份企业人才培养方案,涉及专业有汽机检修、汽车技术、品牌管理、钳工、维修电工、装配钳工、车工、金融、保险销售、客户服务、市场营销、会计、酒店管理等。受到企业和劳动就业管理部门的高度好评。

2.汇聚优质教学资源,扎实开展社会培训

(1)配备优良硬件资源,创建生产性培训环境

通过国家示范校建设,学校的硬件设施再上一个台阶,规模与性能达到了市场同期水准。如数控加工体验中心、汽车运用与维修体验中心、汽车数据检测室、汽车维修实验室、电子技术试验中心等实习场所以生产性环境构造,无缝对接企业。教师除在企业现场教学外,还带领企业员工到我校车间实习,让员工更多机会接触和体验新设备,学习新工艺。

校企设施场地优势互补,拓展企业员工视野,使稳岗培训生动、有趣、直观、,达成企业满意、员工进步、教师提升,校企双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2)开发数字教学资源,模拟情景中拓展培训

校企深度合作共建了数控加工等3个体验中心、20个实训基地和1个数字化校园。数控等相关专业实现数字模拟操作,即员工先期通过电脑模拟操作环境与试验产品工艺,待熟悉操作和工艺模拟正确后,再上机床实际操作。这大大节约时间并提升实践效能。同时,通过电脑模拟,让员工能更多体会和运用不同操作系统,达到触类旁通。

酒店管理、金融等服务类专业,教师则注重案例讲授与情景模拟教学。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互动性、趣味性、竞争性,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使学员在培训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充分运用听、说、学、做、改等一系列学习手段,开启一切可以调动的感官功能,对所学内容形成深度记忆,并能够将学到的管理思路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很快实践与运用。这样的教学不再是空洞乏味的概念、理论,而是极其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深层次的领会与感悟,真正做到了突出实效实用。受到学员的好评。

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密切合作,共同开发《数控车工技能实训》等15本校本教材;《网页设计与制作》等16种试题库;《数控编程与操作》等6门课件,企业为学校投入设备和资金共计38.5万元。同时以“荆州市汽车驾驶员培训学校”为依托,为社会提供汽车驾驶员培训、技术咨询与服务等,共计11153人次培训,实现为荆州“技能壮腰”做贡献的办学宗旨。

(3)挑选优秀教师任教,树立社会培训良好形象

在教师队伍配置方面,学校通过综合考核和评价,遴选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现代信息技术熟练、科研能力基础扎实、教学功底深厚、教学效果优良的“双师型”教师担任企业和社会培训工作。老师们采用项目化教学方式、结果分析评价方式展开培训工作,实现了教师与培训对象的双提高。金牌教师尹述军、李德富;湖北技能名师高万新;骨干教师谈小菊、周晓鸣、雷振国;湖北省优秀实习指导教师周正国、胡新华;明星教师李银涛、唐宗清在培训过程中如同文艺明星,受到企业和社会各界热烈欢迎,展示了社会培训良好形象。

3.优化教、学、做、考四大环节,确保培训质量

(1)教、学、做、考互相交织,彼此渗透,完成培训任务

培训过程中,必须优化教、学、做、考四大环节,使之互相依赖,交织渗透,循环展开,螺旋递进。强调在“学中教、做中教、做中学、考中学”,深奥的知识浅显化、理论概念通俗化、操作程序具体化。通过检测结果反馈教学评价,以利于改进教学方式,确保培训质量。

企业职工和社会从业人员培训工作不同于常规教学。人员成分较复杂,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面对如此复杂的人力资源群体,要求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结合企业的生产要求、员工的特点,采取因材施教、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要达到培训目标,须采用多种培训方式。首先运用现场教学(“学中教”),通过现场教学带出理论问题。然后将培训地点转移到教室,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解决疑难问题,再把教学地点转移到实践现场(“做中教”)。整个过程围绕教学目标,每做一个课题就是一场考试,也是对教学质量的检测。

(2)考训结合、评价导向培训质量

没有考核的培训将是不完整的培训、没有目标和成果检验的培训。为达成培训目标,校企共商建立培训考试制度。培训结束后,按照企业的要求,培训教师对所授理论内容进行总结、归纳,进行考试;实际操作考试内容则与实操培训相结合。考试结果将作为员工晋级、年终考核依据,并和年终奖挂钩。对于考试成绩(理论和实际操作考试综合成绩)前1、2、3名的员工给予奖励,最后一名的给予淘汰。结业考试对员工产生压力,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考试结束之后,还要针对员工考试试卷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找出培训成功之处,加以发扬传承。员工没有做好的地方要认真分析原因,真正发现不足,制定新的方案,融入下一轮回的培训过程中,以提高培训质量。

四、构建三位一体保障体系,确保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为了做好企业稳岗培训工作,学校在制度上,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了充分的保障。

一是人力保障。在师资队伍配备上我校采取德、能、勤、绩优先的原则,实行综合考核和评价的方式,使培训教师团队精良。

二是物力保障。在设备现代化、交通工具、教学设施等方面给予充分的保障。

三是财力保障。企业稳岗培训一般安排在星期六、星期日授课,为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从稳岗培训费中拿出部分资金对参加稳岗培训的教师实行课时津贴优惠、电子教案或课件补贴的办法。

五、主要成果与成效

1.专业行业覆盖面广,参与企业众多

我校拓展社会培训涉及专业有汽机检修、汽车技术、品牌管理、钳工、维修电工、装配钳工、车工、金融、保险销售、客户服务、市场营销、会计、酒店管理等13个专业27家企业。

2.受训对象多,社会效益好

学校共为27家企业13个专业提供稳岗培训共1845名员工,获得收益508.4万元(到校金额127.1万元)。社会培训10513人次,实现为荆州“技能壮腰”做贡献的办学宗旨。

通过教、学、做、考的培训体系,既是对培训教师产生压力,同时也给受训对象以一定的动力,压力和动力的融合产生了良好的培训效果。受训员工通过受训后能正确看懂图纸、正确制定工艺、有效完成工作要素,有的受训员工走上基层管理工作岗位,企业产品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得到了荆州市人社局、荆州市就业管理局、培训企业和社会组织的高度好评、为我校拓展社会培训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3.培训工作促使教师提升水平

教、学、做、考培训体系的形成,使培训教师产生一定的压力。项目化、一体化教学需要培训教师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现代信息技术熟练、科研能力扎实、教学功底深厚,所以需要教师刻苦学习、精心备课、认真施教。在培训过程中既是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又是对培训教师的再培训。通过拓展社会培训,我校教师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为示范校师资队伍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六、体会与思考

职业教育的春天不会自己来,是通过职教人打拼出来的,职业教育改革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由于学龄人口的不断下降,职业教育要靠多条腿走路。一方面招收从普通学校毕业的学生,另一方面要大力拓展社会培训,以解决企业的用工荒和人才流失的尴尬局面。而企业员工层次复杂、理论基础和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如何使社会培训达到预期的效果和良性循环的格局,给我们“后示范建设”布置了严峻的研究课题。

培训学校管理方案篇10

关键词:校本培训;定义;特点;现状;可行性建议

doi:10.1608.3/ki.1671-1580.2016.01.013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1-0062-03

校本培训是“基于学校的培训”、“为了学校的培训”、“在学校中进行的培训”,是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途径。教育部在2000年3月发出的《关于印发及其实施意见的通知》中就明确要求,要“加强县以下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建立乡镇中小学教师培训点,组织中小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并强调:“中小学校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中小学校长是教师继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各中小学都要制定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培训档案,组织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天台县教师进修学校是全县中小学及幼儿教师的培训基地,承担着全县200多名中小学校长、1400多名初中教师、2000多名小学教师、120多名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或培训任务,并且支持骨干教师进行部级培训。学校会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对各学校的校本培训进行督促、检查、指导、评估。按照要求,各校每学年培训不少于48学时,其中师德培训不少于16学时,集中培训不少于10学时,小组培训不少于10学时,个人自学培训不少于4学时,以有效开展校本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校本培训的定义及特点

1.校本培训的定义

校本培训又称为校本教师教育,是指以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为指导,以学校发展为需要,由中小学校长出面组织和领导,在遵循“加强针对性,强调互动性、注重实效性”原则下,立足于本校文化特点,自主制订和开展的有计划、有目标、切实可行的本校教师培训项目,是教师在职培训的一种形式。目的在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职业修养,以训促研,以研促教,最终实现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目的。

2.校本培训的特点

校本培训的授课和听课教师大部分是本校教师,是针对教师的实际情况开展的培训。教师之间对彼此的教学水平、授课风格等都十分了解,更能抓住培训的重点、难点,从而有助于教师们在活动中不断反思,在互动中交流学习,在实践中练习模仿,更加直观地掌握高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主要的培训方式有:课题研究、集体备课、观摩听课、外出学习、专家讲座、自我反思、师徒结对等。主要的培训内容为:学科的教学研究,学生成长和环境创设,自我认知和师德修养,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的课程改革、教育教学理论以及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诉求和自身生活需要的职业生涯规划等。

二、目前天台县中小学校本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校本培训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取得的效果远远不能令人满意。这是因为,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单位、由学校自行组织的培训活动,带有一定的自主性,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1.重试程度不够,过于自主和随意

部分的校本培训中,校长重视程度低,活动随意性大,常常流于形式,缺少特色和个性,难以联系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部分教师认为教学任务繁重,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参加校本培训;部分教师固守现有的教学状态,缺乏反思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愿意接受校本培训而带来的改变。另外,个别培训内容太多,针对性弱,且没有管理和制度的保障,加重了教师参与动力不足的现象。

2.条件差异导致校本培训发展不均衡

城区学校拥有多方面的优势,活动容易开展,且形式多样。根据调查,城市及重点学校校本培训方式有专家的专题报告及指导、公开课的实践观摩学习、名师工作室活动的开展等,教师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相对较大,主动要求增加外出学习机会的教师能够达到百分之三十左右。农村学校相对于城市学校而言,在信息化程度、师资力量配备、经费配给、数字化装备等方面严重不足,只能单纯依靠校内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培训方式稍显单一,教师参与程度不高,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主动要求者更是寥寥。另外,一些学校培训项目设计成分过大,不好确定具体培训内容,导致可行性差。

3.研、培分离造成校本培训有效性的缺失

部分学校将校本培训“变相”理解为校本教研,并试图以校本教研代替校本培训,但由于受限于经验、偏重于教学研究和指导,并且缺少教师专业知识和课程改革整体上的把握,最终不能上升到应有高度的理论层次,从而造成校本培训有效性的缺失,达不到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素质的目的。

4.评估与监督制度不健全

目前,校本培训并没有统一、完善的评价机制。培训项目、计划由各校自行制订,评价标准和方法也是自行安排。由此,校本培训被认为是自己学校的事,被随意对待,实施不能得到应有的保障,也缺少必要的监督与管理。监督机制的缺失和不健全直接导致了校本培训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的局面,普遍存在“评而不议、议而不改”的现象。

三、提高校本培训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1.以教师专业标准为导向,提高校本培训质量

教师专业标准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要以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因此,首先,校本培训中的目标设定上要以发展专业态度为重,突出培养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专业知识;在培训内容上,要注重联系教学实际,以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班级管理、学生教育等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在培训方式上,应该尽量避免集中讲座式的培训形式,多采用开放式的活动,使教师能够畅谈和讨论日常工作及学习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在培训评价上,应注重教师的情感态度和专业技能的发展,确保教师的全面发展。

2.立足本校,联系实际,加强对外合作

校本培训是“以校为本”的培训,并非要局限于本校,应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1)专家指导。邀请校内外实践或理论专家莅临指导,理论专家举办专题讲座进行理论指导,实践专家指导教学实践,解决实际问题。(2)与其他学校合作。可以是教研区也可以是非教研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校间、跨区的教师交流学习。(3)建立信息共享。信息是校本培训决策的依据,应横向与兄弟院校信息共享,纵向与教育行政部门信息共享。

3.建立规范灵活有效的培训制度

(1)规范化机构。建立以校长为首的校本培训管理机构,以保障培训经费,整合教学资源。并由教导处负责监督,课题组、年级组、学科教研组等具体实施。(2)制度化管理。以教师培训五年规划为蓝本建立完善的培训管理制度,把教师的学习提高、科研能力锻炼、实践经验总结等各项指标纳入考核范围,克服教师的惰性,落实培训目标。(3)监控化过程。建立教师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和学员网上评价系统,全程掌控施训和受训情况,做到培训工作的规范性和信息化。(4)考核化培训。每次培训包括培训中的每个项目都要进行考核测试,并且将考核成绩纳入教师的综合评定,作为转正、聘用、加薪、晋级、职评的必要条件,并在年终的奖励性绩效考核中加以落实。

4.以新课程为契机,开展教师论坛

通过论坛,鼓励校内外优秀教师走上讲台,发挥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优势,可以通过讨论国内外教育热点、时事,探讨最新的教学理念,分享自身的教学经验,分析典型的教育教学案例等方式,帮助教师在行动教育研究中注入新的思维活力。总之,在论坛互动中,可以实现“正能量”的辐射和传递,使教师们的思想得到碰撞,观念得到更新,业务能力得到提升。

5.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对教师进行分层培训

(1)新教师培训:实行导师帮教制。开学期初,师徒结对,制定计划;学期中,导师赐教,“徒弟”学习;学期末,师徒一体,捆绑评价。

(2)成长中教师的培训:以年级教研组为单位和依托,每学期确定培训的主题、时间、地点、内容和人员,并负责落实。

(3)骨干教师的培训:“走出去”――每年派出教师参加省、市级各类培训;“请进来”――每学期邀请新当选的校、市级优秀教师上展示课,感受其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

6.完善校本培训的评价体系

(1)评估主体: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机构。

(2)评估周期:中期检查+终期考核;评估方式:查阅档案、问卷调查。

(3)评估指标:教师自身是否有培训需要;教师是否有参加培训的机会和时间;教育管理机构的支持程度以及教师的普遍参与程度;校本培训所需配套资源的配置程度;培训内容是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与教师的需要和发展相关;学校对校本培训的准备程度;是否对培训的成果积极推广,并对培训中的经验加以总结,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

7.搭建全国联网的校本培训服务平台

在政府的支持下,建设标准化、开放、公共的校本培训服务平台,为教师提供学历提升及培训支持服务,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培训服务平台可包括:专家讲堂、教师论坛、数字化图书馆、实时教学系统、学分认证系统、教育资源共享服务、资源检索服务等,实现“人网”、“天网”和“地网”的整合,“三网合一”。

8.建立可供操作的统一档案分类文档

为了在培训实施过程中按照计划培训项目或其他校级培训专题的管理思路抓好培训,必须整理、储存培训档案。在信息化时代,虽然可以用电脑进行存储,但由于校本培训所需材料数量、种类众多,仍不便于归档保存。因此,为了提高效率,便于管理,进修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了在每一次培训中都需要收集、归档的材料清单:目录、方案设计、管理人员分工、短信通知、参训人员名册、课程安排表、学员出勤记录、管理者的培训日志、学员的培训反思或心得体会、有效学时登记情况等,将复杂、繁琐的校本培训资料进行细化分类,并以三天时间对材料档案进行更新保存,大大提高了校本培训档案的条理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