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的重要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34:44

化学的重要作用篇1

付秋玲吉林省舒兰市第十一中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化学实验,我们

可以观察到大量生动、有趣的化学反应现象,从而了解大量物质

变化的事实,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著名的化学家戴安邦先生

曾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

式。”那么化学实验课在化学学习中究竟有什么重要作用呢?下

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来谈一谈。

一、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初三学生刚接

触化学这门学科,缺乏理解、接受化学新概念、新知识的心理基

础和认识基础,学生往往会出现学化学到底有什么用处的疑问和

对学化学的畏难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在初三教学伊始阶段,不

要急于授课,先从诱导兴趣入手。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

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激发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实验做为化学

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有目的的使自然界中的现象在特定条

件下再现,他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并驱使

他们积极思考,探究其中的奥妙。学生对化学的喜爱,大多源于

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因此,开学第一课可以首先做几个化学游戏

或趣味实验,如鸡蛋能自动游动。在一个玻璃杯中,放入大半杯

清水,使水的深度比鸡蛋的长度高几厘米。把一个完好的没有变

质的鸡蛋放入水中,这时鸡蛋逐渐沉于水底。然后往水里加入一

定量的浓盐酸,使浓盐酸的体积是清水体积的1/15左右。同时往

茶杯里滴入一滴洗涤剂,并将溶液搅拌均匀,不久蛋壳表面出现

气泡,气泡由小变大,由少变多。过一会儿鸡蛋便缓缓上升,并

且还会上下沉浮或不断翻转。再如,利用白磷的着火点低,将白

磷放在纸上表演气功,用手将纸搓燃等等。这些现象使初学化学

的学生看来十分有趣,于是同学们就会带着疑问主动的接触化

学,使其产生我要学、乐学,而不是要我学的局面,以达到预期

的教学目标。

二、化学实验,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化学知识

化学实验是化学家研究的基础,我们学习化学同样离不开实

验。如讲“金属活动顺序”时,我们做这样两个实验:(1)取

少量镁、锌、铁分别放入盛有稀盐酸的试管里,观察现象。同学

们都能观察到金属表面有气泡产生,镁与盐酸反应速度最快,锌

次之,铁与盐酸反应速度最慢。(2)再取一小片铜和银分别放

入盛有稀盐酸的两支试管里,观察现象。金属表面无气泡产生,

证明铜、银不跟稀盐酸反应。从上述实验现象可知,金属是否与

酸反应与金属本身的性质有关。在此基础上我给出金属的化学活

动性顺序。这时在同学们的脑海中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我们

结合实验讲解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根据实验现象可以看

出: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

能置换出酸里的氢;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在水溶液中就越容

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也就是说,在上述反

应中镁的化学活动性最强,锌次之,铁的化学活动性最弱。上面

这些化学知识,如果离开了实验教学,学生学起来既抽象,又空

洞,还乏味。化学实验教学则能变抽象为形象,变空洞为生动,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更直观,更深刻的掌握这些化学

知识。

三、化学实验,帮助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因此,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也就显得

尤为重要,实验教学也就成了我们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完成化学实验的基本功夫,单靠死记

硬背,则容易遗忘。当前,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我国不少

学校仍然存在功利性强、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等现象。由于

化学实验要花费不少时间,为了节约时间,老师只是在课堂上演

示实验,甚至把“做”化学实验变成了“讲”化学实验,而学生

只需要“看”实验、“听”实验和“背”实验,这就造成了现在

很多学生不愿意动手、动手能力差的现象。如果把实验基本操作

的教学搬到实验室里,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动手实践,既可以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又可以使学生掌握容易、印象深刻;几次练

习,操作自如。在教学中我采用边实验边介绍的方法,让学生在

实验中得到实验技能的培养。如:试管如何加热;酒精灯的使用;

如何取用药品;如何连接装置等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正确地

操作实验,既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的技能,又提高了学生知识运

用的能力。所以,化学实验教学的直观性,起着其他教学方法不

可替代的作用。

四、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和严谨治学的学

习方法

化学实验教学,应该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的基础

上,着眼于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了o2,Co2

两种气体的制法后,可组织学生利用学校现有的仪器和药品,让

学生自选仪器,亲自动手操作制取这两种气体。从o2,Co2两

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开始对实验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

集方法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归纳。然后再通过实验来

复习这两种气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实验现象及有关的化学

反应方程式等。并列比较,对比进行掌握。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

得到系统的认识。

五、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化学是一门与自然、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自然、社

会、生活中的许多事物或问题是学生似是熟悉,实则陌生的。教

师如果能巧妙的将这些问题与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孕育悬念,

使学生进入“心求知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必将极大

的激发学生揭示悬念的兴趣,从而积极探索。在揭示悬念的过程

中,必将启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调动学生

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后,将会主动探索,独

立创新。

总之,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我们对所学知识不断从感知到理论,从肤浅到渊博的重要手段,

是我们认识世界、研究世界、创造世界的基础。每一位化学教师

都应该认真组织好化学实验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增强学生

主动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个人简介:

化学的重要作用篇2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理解力;观察力

化学实验不仅是化学教学的一部分,而且是其本质所在。且不说化学原理从实验的探索中得到,只说在教学上的意义,就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化学从本质上讲,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一切认识,是万物的根本,所以,其原理比较多,而且也更抽象,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对化学畏而生俱,没有信心学好这门课程。实验是其中的调味剂,让化学变得更有意思,也更利于从现象到本质的记忆。下面就详细介绍其教学作用。

一、化学实验作为课堂导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导入是老师将知识首次展现在学生面前,是学生首次接触新知识的过程。所以,要求导入简单、有趣味,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探索欲望,从而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化学实验具有形象、趣味性的特点,符合课堂导入的要求。老师在选择相关的导入实验时,要注意选择难度低、现象明显或者是比较有震撼力的。简单的化学实验能让学生一目了然,增强其学习信心,要想继续探究,还需要深入学习,因此,成为其学习动力。例如,在教学“盐溶液的酸碱性”时,可以给学生准备几个烧杯,里面装有不同的盐溶液,然后用pH试纸测其酸碱值,让学生根据颜色的变化推断盐溶液的成分,之后老师再公布答案,不一样的地方便成为本节课要探讨的重点,课堂导入成功完成。

比较有趣的实验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目光,聚焦他们的学习注意力,让他们可以带着问题和对实验原理的想象进入课程学习,使整个学习过程更加有意义。

二、化学实验能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化学实验还具有巩固课堂知识,使课堂知识更加清晰化的作用。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因为比较抽象、理论性过强,如果再没有直接客观的表现,就很难在脑海中留下印象。化学实验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己设计实验,这样目的性更强。或者是老师提供几个实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实验方案,这样自主性更强。教师还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同时进行两到三个实验,丰富实验接触的种类,这样可以开拓大家的眼界,锻炼实验操作能力。想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这个功能,还需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思考,将实验和学习的知识点联系起来,由知识点到化学实验现象,再由表象到本质,对学生化学知识点的加深非常有帮助。

例如,在教学“化学反应为什么有快有慢”时,如果老师只是将温度、溶解度、催化剂等作为记忆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会让他们觉得难以理解,并且容易忘记。但是如果在本节课的知识基础上,以实验进行探究、验证结论,就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进一步巩固知识。

三、化学实验作为课下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高中化学实验具备一定的基础性,一些化学实验可以在生活中做,或者是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能透露出化学的本质,可以用化学原理解释。这些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加熟悉化学,对化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更强。

以化学实验课作为课下的探索,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可用的材料。比如,氧化还原反应,完全就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铁作为反应材料。这样取自生活的学习能让学生对化学更加熟悉,而一些生活中的化学变化也成了实验设计的初衷。将化学实验作为课下探索的一种方式,记录所得所想,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营造一个积极学习、思考的氛围,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四、化学实验可以提高化学应用能力

高中化学是一门实践课程,它为高等化学教学奠定了基础,但是与初中化学相比,其实验的比重更大。首先,大学的学习不可能从基本的实验技能开始,而这些基本的实验操作对我们的生活却是非常有帮助的。即使将来不从事化学行业,也能顺利解决生活中关于化学的小问题。其次,重视化学实验是对化学本质的重视,可以给学生传递正确的学习观念和科学的探究方法,从生活中来,又回归到实践中去。单纯对高中教学来讲,可以为学生打开视野,提供更加科学的求知办法,对化学中的一些应用类题目也很有帮助。例如,对“金属与非金属”的认识,如果没有各种小实验的辅助,学生难以在生活中分清并且利用金属。

总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老师在这个方面给予重视,既是化学教学本身的要求,也是新课标的要求。

化学的重要作用篇3

【关键词】有机化学高中化学作用

对于高中化学课程来讲,其包含的内容相对较为复杂、枯燥,包括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两大块,学生很难对化学知识提起学习兴趣,这就降低了教学质量。高中化学老师,应利用多种教学措施促进学生认识化学、喜爱化学、更愿意主动探究化学,提高学生们的化学成绩,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

一、有机化学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组成,由于其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往往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考的热点

《化学科考试大纲》中有机化学部分要求:

1.了解有机化合物数目众多和异构现象普遍存在的本质原因;碳原子彼此连接的可能形式。

2.理解基团、官能团、同分异构、同系列等概念;能够识别结构式(结构简式)中各原子的连接次序和方式、基团和官能团;能够辨认同系物和列举异构体;掌握烷烃的命名原则。

3.以一些典型的烃类化合物为例,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碳架结构,掌握各烃类(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中各种碳碳键、碳氢键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并能结合同系列原理加以应用。

4.以一些典型的烃类衍生物(乙醇、溴乙烷、乙醛、乙酸、乙酸乙酯、脂肪酸、甘油酯、多羟基醛酮、氨基酸等)为例,了解官能团在化合物中的作用;掌握各主要官能团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并能结合同系列原理加以应用。

5.了解有机物的主要来源;了解石油化工、农副产品化工、资源综合利用及污染和环保的概念

6.了解在生活和生产中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7.以葡萄糖为例,了解糖类的基本组成和结构、主要性质和用途。

8.了解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主要性质和用途。

9.初步了解重要合成材料的主要品种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理解由单体进行加聚和缩聚合成树脂的简单原理。

10.通过上述各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掌握有机反应的主要类型。

二、有机化学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做好实验、多做实验,对学生学好化学知识至关重要。然而,目前的中学化学教学多侧重于如何做好实验,而且,教材中的实验多为验证型,学生实验“照方配药”,只动手不动脑,缺乏必要的理性思维。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既能做好实验,又能多做实验呢?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给了我们答案。用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这样一种模式来完成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当然,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完全照搬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也是不可取的,但是,我们可以取其精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我们自己的实验教学模式。比如在某些实验中,适当地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现有的装置或原理进行改进或完善,将装置中的仪器进行变换或替代,虽然有时实验结果不会很好,这对学生本身来说,是非常有好处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

最后,有机化学在中学化学总复习中占据重要作用。总复习是中学化学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其目的在于通过总复习,进一步加强学生在中学化学知识纵横联系上全面深入地理解和巩固,形成中学化学知识的细密网络,并在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学化学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运用中学化学知识的能力和化学自学能力。

三、高中有机化学教学发展趋势的展望

化学的重要作用篇4

关键词:中学化学;化学实验;能力培养

为了适应构建创新型社会人才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须进一步改进化学实验教学,发挥实验的特有优势,加强操作能力培养。实验不仅使学生掌握有关化学知识,而且培养他们不迷信课本,敢于对科学方法进行创新的精神。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教师应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重视知识的传授

知识是人类认识自然过程中一定阶段上经验的总结,因此知识在不断地发展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会蒙上时间的灰尘,原来认为是正确的知识就不那么正确了。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传授探求知识、认识真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任何一位同学都可以在任何一个时间打断教师的教学,向其教学内容提出质疑。当然,作为教师,碰到这样的事件,教师应该耐心的回答学生的提问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如果是一个简单而明了的问题,本人就会当即举出一个反例,让学生自己发掘错误的原因;如果遇到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时,就应当正视之,并且请教其他教师及参考书籍,要尽力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这样,学生不但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专业知识,还可以学习到一种钻研的敬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师也可以从学生身上掌握他们的理解水平和考虑的方向,获取新的知识,调整教学进度,实现教学相长。

二、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用"探索法"组织教材和教学

通常情况下,学生实验都是安排在讲完新课后进行的,而且大多是让学生重复教师课堂上演示过的实验。这样的实验只是起到巩固书本知识和训练操作技能的作用,属于验证性实验。它有如下弊端: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挫伤了学生的探索积极性。验证性实验的一切现象和结论都是学生已知的。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方法把学生的智慧、手脚束缚得死死的,不利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反正书上的结论是正确的,做不做一回事。""如果实验事实与书上有矛盾,照书上写的填不会错。"这些想法反映了学生们的惰性和无可奈何。与验证性实验相反,探索性实验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实验前学生不知道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这就要求他们认真、正确地操作,仔细敏捷地观察,忠诚老实地记录。谁不认真谁就不能获得正确的结论,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科学实验的基本品格。有利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化学实验的现象总是多方面的,而这些复杂的现象又是人们认识物质变化的向导。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有一定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还要求把观察实验的过程和抽象思维的过程结合起来,要求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方法,通过宏观现象,认识到微观世界的本质变化,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探索法”的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直接地让学生去掌握前人的科学结论,而是要引导学生"像以前的科学家"那样,通过实验探索规律、发现真理。

三、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所谓探究能力是指学生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运用所学知识来探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能力。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必然会碰到一些新奇现象,在探究现象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实验操作失误、现象理解的偏差以及由实验衍生出的知识问题。教师则要注意观察,注意提炼,适时点拨、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寻求问题准确的答案。由于学生长期沉浸在自学自悟的实验认知探究活动中,学生学习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问题倾向就会越来越大,求知欲望就会越来越强烈。教师则要引导学生大胆发问,大胆想象,互相争议,通过辩论、评论,有利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出多向思维和换角度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形成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出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勇于表达和勇于表现的能力,在问题讨论中养成合作探究、团结互助的良好习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问题讨论,获得比较园满的答案,从而产生了成功的喜悦,知识颖悟能力、学习自觉性必然增强。教师则要再次举例,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类比,让学生通过联想,形成新的发现,得出新的规律,在面临新的问题情境时,能迅速找出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的共同要素,从而确定所需解决的新问题可归属于已有的何类知识的延伸或扩展,使学生获得知识合理迁移。

四、化学实验后,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化学的重要作用篇5

近几年来,笔者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组织领导下,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中医学学术标准化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本文就中医学标准化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作用简述如下:

1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1983年由卫生部中医司组织编写,并于1989年7月1日在全国各级各类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试行的《中医内、外、妇、儿科常见病81个病证的诊断疗效标准》基础上,经国家技术监督局认定,1991年6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标准”包括中医内、外、妇、儿、眼、耳、鼻、喉、肛肠、皮肤、骨伤等九个科,共406个病证的诊断疗效标准。

“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1995年1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执行。这个“标准”对中医各科常见病的病证名、证候分类、诊断依据与疗效评定均作了规范,有利于中医学术概念的统一,有利于中医诊疗效果的验证、总结与交流。医学??育网搜集整理为中医医疗、教学、科研提供了权威性的规范和客观的依据,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将对中医学术的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脑病、胸痹、热病、厥脱、脾胃、多脏衰竭等九个中医急症协作组编制了《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第一辑),1989年10月定稿,1990年7月1日在全国试行。在此基础上,又经过修改和补充,编写了《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于1994年3月1日起在全国各级各类中医医院试行。这个“规范”反映了中医治疗危急重症的诊断、疗效判定的规范化成果,提出了对危急重症的抢救治疗原则和具体方案,统一了认识,建立了准则,为中医内科急症的临床疗效评估、抢救成活率统计、疗效总结、经验交流等,提供了依据。这个“规范”在学术上继承和发展了中医治疗急性病的特色和优势,在临床上改变了那种认为“中医只能治疗慢性病”的偏见,扭转了中医急诊阵地萎缩的趋势,提高了中医药治疗急性病的临床疗效。根据有关资料统计,1994年全国中医医院治疗急诊病人占病人总数的35.3%,其中省级中医医院为36.54%,地(市)级中医医院为35.39%,县级医院为33.98%,中医急诊人数有了明显提高。

3中医病案书写规范

1991年5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中医病案书写规范》,并在全国中医医院试行。此“规范”首次规定了“中医病案首页格式”和病案书写规范,突出了中医学术特色,体现了中医理论和病案内容的完整结合,是中医学术在大量临床治疗实践中的不断继承、论证、总结与发展。“中医病案”是中医医疗机构业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培养和考核临床医师基础知识、技术水平以及上级医师指导作用的重要资料,是衡量一个中医医院医、教、研水平和管理质量的依据。特别是“中医病案首页”在中医技术标准化工作中,成为大量的、统一的、规范的临床医疗信息源,为中医临床医疗信息的收集、传播、应用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4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术思想的精髓,是指导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的基础。所谓“辨证”,就是对病人表现的证候进行辨别并确立诊断。因此“证候”既是中医疾病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概念。1982年在长春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中医整理研究会上提出《中医证候规范》,1984年中医病证规范研究第一次会议提出《病、证、症的规范》,1986年第二次会议又提出修改草案,1987年欧阳琦发表《中医病名诊断规范初稿(附证候规范)》,医学??育网搜集整理1990年邓铁涛发表《中医证候规范》,这些都为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创造了条件。

199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的研究列为重点科研项目,1994年通过国家局鉴定,评为国际先进水平,同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11月经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为国家标准,1996年1月起在全国执行。该标准对中医病证的分类原则和编码方法作了严格的规定,并确立了以《中医病名与证候名并列诊断》作为中医疾病诊断的辨证格式。原卫生部陈敏章部长在国家标准新闻会上指出:《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是中医界的巨大突破,同时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医学术的范例。“标准”既继承了中医传统,又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代码化,大大促进了中医信息事业的发展,为中医信息事业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5中医护理常规、护理文件书写、技术操作规程

此项规程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加快中医学术标准化进程中,制定的又一个重要的中医医疗技术标准。这个标准始于1984年,经反复论证、修订后,于1993年6月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试行。标准全面提出了中医内、外、妇、儿、肛肠、皮肤、针灸、骨伤、肿瘤、眼、耳鼻喉及口腔科的护理常规;制定了急诊病人一般护理常规;制定了中医护理文件书写的规格、内容、要求和考核标准,规定了体温单、医嘱本、危重病人护理记录、危重病人护理计划、病室报告、中医护理病历的标准,以及20余种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这个标准反映了目前我国中医护理学水平,突出了中医辨证施护特色,规范了对中医医院护理工作的要求。“标准”从理论上和技术上,发展和提高了中医护理内容,为中医护理人员的岗前、岗位培训提供了实用教材,为中医护理的临床工作建立了一套科学的、权威的、实用的、统一的法规,为中医护理学科的建设奠定了基本框架。

化学的重要作用篇6

关键词:化学教学家庭小实验重要作用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化学知识广泛地渗透到生活和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化学物质、化学变化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因此,适时适地地设计贴近生活和社会生产的家庭小实验是十分有意义的。学生如能按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对其学习成绩的提高,能力和智力的发展,良好的科学品质的培养等都将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也将对课堂教学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一、家庭小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以达到学习目的的内在动力。学生某一学科学习较差,常常是因为学生本身对这一学科缺少学习兴趣。因而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适当布置一些生动、直观地展示化学现象的家庭小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家庭小实验的内容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能把学生的惊奇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学生一旦通过家庭小实验的实施有所收获,有所创新,有所进步,都会激励他们继续探索,激发他们探索化学奥秘的强烈求知欲望。

二、家庭小实验能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能力是人们完成某种活动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在活动中形成,也在活动中体现。新课程标准中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强调在学生探究学习活动中培养科学探究能力,而且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质上也就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也能得到锻炼。因此,家庭小实验的实施过程,也就是对学生各种能力培养整合的一个过程。

三、家庭小实验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创新是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和升华,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和要求。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必须从小培养。因此,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保护青少年的创新意识是十分可贵的。“家庭小实验”集科学性、探索性、创新性、趣味性于一体,而且不同于实验室里的分组实验,此类实验没有固有的模式,无需成套的仪器设备,也没有教师的亲临指导,全靠学生自己独立设计实验步骤、制作实验器材、独立完成实验。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四、家庭小实验能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的意识

新的化学课程突出关注社会现实,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实际经验提炼学习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逐步认识和感受化学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在学习主题中,“身边的化学物质”为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化学与社会发展”以能源、资源、材料、健康、环境为线索,引导学生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化学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五、家庭小实验能促进后进生的转化

家庭小实验能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引发矛盾和冲突,有效地调动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积极性都特别高,教师在结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同时,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科学性、实用性、简便性的家庭小实验放到课外做,既可以调动后进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引导后进生学会总结规律,不断地提高其对化学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水平,还可以巩固知识、提高实验技能,从而使后进生得以转化,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化学的重要作用篇7

教育信息化管理,是将学校的各种常规的教育教学管理、人事考评管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籍等管理方法采用现代化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管理,以便形成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新的模式,达到新的学校教育教学日常管理的理想效果,从而有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校常规建设发展水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程度已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教育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也把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发展的重要步骤。毋庸置疑,教育信息化管理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将成为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和主流。教育的信息化管理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都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培养创新人才更具深远意义。

2006年5月,国务院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这是我国首次制定和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按照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应用体系分类,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基础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石,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对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我国现代化进程,都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

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推进中起着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重要作用。

一、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理论意义

信息技术在学校中的广泛应用,将对学校产生十分深刻的变革。学校教育中,教师、学生、教学设施是基本的构成要素,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展开,使教师的作用、学生的能力、教育设施的性能都有深刻变化。学校信息化管理的精髓是信息集成,其核心要素是使用信息化平台使学校管理的数据通过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化管理,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把学校的教育教学设计、教学设备管理、课程整合、学生学籍管理、学校财务管理等各个环节集成起来,共享信息和资源,通过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发掘学校的一些潜在的教育教学资源,有效地支撑学校管理的决策,达到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效能和质量、快速应变的目的,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教育信息化管理要求改变学校的传统管理模式,实行扁平化管理和网络化管理,实现面向学生教师的集成化管理目标。它要求对学校管理进行重组和变革,重新设计和优化学校的业务流程,使学校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传输更为便捷,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使管理者与教师、学生、各部门之间及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更直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此外,教育信息化管理需要运用信息技术对学校的课堂教学、课程资源、教学评价和人事管理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逐步实现课堂教学、课程资源、教学评价和人事管理的同步发展,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将原来的管理金字塔体系打破,实现科学的流水线管理方式,通过这个信息化管理平台这个主线衔接,重建每个教职员工、每个课程资源、每个部门的信息化基础,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可随时调用课堂、评价、财务等部门所有数据,既可实现资源共享,又可实现实时监控,同时防微杜渐。这样,在新的管理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的数字化管理才能成为学校管理走向网络化、信息化的坚实基础。学校教育只有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融合,转变学校教育模式、教学方式、业务发展、传统管理方式和组织方式,重新整合现代教育的内外部资源,才能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效率,增强学校竞争力。

二、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现实意义

从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层面考虑,为了使教育信息化管理建设更为有效,必然需要在制度和技术上提供一定的保障,不仅需要学校各部门力量的整合与参与,而且需要在管理上有高度的专业化,需要既懂信息技术,又掌握管理和教育方面知识的双料人才。但是,目前的状况不容乐观,许多学校主管信息化管理建设的领导要么偏重技术的运用,忽略了学校管理和教育;要么偏重管理,影响了教育和技术在管理中的运用,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管理手段的学校管理者可以说少之又少。在这种状况下,很容易导致学校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的战略规划性不强,甚至是战略规划失误,导致资源浪费严重,更有甚者,将直接导致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失败。学校信息化建设由于同高科技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它涉及的资金往往不是小数目,需要政府及教育部门投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经费。所以在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平衡的今天,这些巨大的浪费尤为触目惊心。另外,信息化建设项目完成后,个别学校由于种种原因致使许多设备闲置或者得不到充分利用。还有在项目建成后,设备维护管理上也常常存在不少问题,学校信息化管理手段能否得到师生的认同及在教育教学中合理的运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向其他信息化管理建设成功的地区学习,在制度及理念上积极作为。

三、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解放思想以科学发展观树立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新观念,观念问题是制约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以“十一五”发展规划为指导,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按照沙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纲要相关要求,坚持“以节省实用为原则、以高效应用为目的、以学科整合为根本、以应用创新为动力、以惠及师生为方向”的建设方针,扎实高效地推动区域资源统筹建设的发展。在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给教育乃至社会带来的革命性影响的基础上,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融合上下足工夫,在应用上下足工夫,在适应信息社会生活上下足工夫。让教师迅速融合到信息环境之中,尽快掌握信息环境下教学、学习设计的方法并应用实践,站在新课改的高度指导学生在信息境下探究和协作学习。

化学的重要作用篇8

关键词:渗透文化初中英语重要作用

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分析

(一)教学特点

首先,从英语语言学习的学科特点看,英语学习不仅仅是记忆的训练,更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除此之外,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还涉及很多设计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英语的学习需要记忆背诵很多内容,例如单词、词组、句型等,因此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有很多教师要求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掌握课程知识。

其次,从初中英语的教学对象看,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阶段中的重要转型阶段,在这一时期,学生从生理到心理上都在不断成熟。因此,初中英语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教学现状

从我国将英语学习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中后,我国的英语教学一向以语法结构、字词句翻译等为主,尤其注重词汇和语法知识的教学,往往忽略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的教学。改革开放以后,语言教学已经慢慢普及,在新课程理念的传播之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也在不断转变。虽然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渗透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初中阶段,受到应试教育的限制,大部分教师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课本中出现的文化知识,只在遇到时说一下,并没有深入讲解,忽略文化背景的渗透。除此之外,在对学生的考核中,大部分仍旧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重视词汇和语法等的考试,对于文化方面涉及的比较少。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文化教学

(一)东西方文化差异分析

文化的载体是人类,人类生活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因此形成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核心思想是以孔子为主导的儒家思想,强调“仁”和“礼”。在这种哲学理念之下,中国文化中的群体主义思想要远远高于个人主义思想。除此之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意会”,这些都与西方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区别。西方文化发源于古希腊,海洋文化使得西方人充满了冒险精神,强调个人主义,与中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相悖,并且在西方人的交流中,重视“直抒己见”,而不是所谓的“意会”。因此,如果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话,在使用英语交流的过程中也会闹出很多笑话。英语作为一门实践性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文化教学是极为重要的。

(二)渗透文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学习英语除了基本的英语技能训练外,进行有意识的文化学习是很有必要的。英语教学中应当增加文化对比教学,让学生在感悟外国文化的同时,也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好的理解。

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对教学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做好总结归纳。对于学生来说,在课前准备阶段需要搜寻和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做好预习。例如在阅读课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准备相关的背景材料。

在课堂教学阶段,在正式的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在每节课的开始五分钟,介绍一些经典的英文谚语,并介绍谚语的背景,让学生感悟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对原有知识进行复习之后,要向学生介绍大致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师主导情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式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图像、影像等资料呈现在课堂上,构建真实的英语文化氛围。在情景课堂中,让学生分组学习,不同小组完成不同的人物,自主探究。教师只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存在,指导学生完成分组任务。

在课后阶段,教师除了布置日常的作业外,还可以根据渗透文化教学的内涵,让学生利用节假日观看有简单而具有教育意义的英语电影,并让学生用英语交流观后感,或者撰写英文小作文。学生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在。

在教学评价中,应当将文化知识作为考核的重点。传统的英语考试往往集中在听力、阅读及词汇的积累上,这种考试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英语基础,但难以考核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感悟。因此,在英语考试设置中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关于文化的小考核,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尽量使考核更全面。

三、渗透文化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渗透文化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已经逐步开始推广,从学生的反映来看已经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英语教学让很多学生觉得学英语枯燥而乏味,增加渗透文化教学后,学生感悟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其次,在渗透文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丰富课堂内容,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及在英语方面的实践能力,提高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结语

课程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英语课程的改革和所有教育改革一样,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之下,我们不可能完全将英语教学转变为一个充满活力,吸引学生的有趣课堂,基础知识的传授仍旧是重点。但是渗透文化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从被动地学习英语变成主动地学习英语,让英语学习可以真正学以致用。只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创新,就一定能找出令学生喜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可以“感悟文化,快乐学习”。

参考文献:

[1]尚丰芹.跨文化交际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探析[J].学周刊,2015(02).

[2]刘淑芬.互动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咨询,2015(31).

化学的重要作用篇9

 

一、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断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逐渐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除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把20个分组实验全部做好外,还把教科书上65个演示实验(有毒气、危险性较大器材不足的),其中的55个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分组实验。通过实验,学生不仅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而且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认识,进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例如:初三化学中考成绩和化学毕业实验操作考试,学生成绩年年显著。

 

二、变验证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是新课程改革中的又一个亮点,在过去的教学中化学实验室为了验证化学理论的正确性来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认识,为更好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二氯化碳实验室制法,传统的做法是直接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得Co2气体。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我把这个演示实验搬到实验室进行分组实验,准备几种酸溶液浓硫酸,稀硫酸、浓盐酸、稀盐酸、硝酸、醋酸和石灰石、大理石、碳酸钠、碳酸钾等药品,让学生自己选择药品、分别按表组合实验,并将现象填入下表:通过以上实验,以现象的发生快慢和产生气体的纯度上看哪个组合的反应最适宜在实验室制取Co2气体。同时还鼓励学生观察和思考;哪些反应较快,但为什么不用反应快的?哪些反应较慢原因是什么?哪些药品危险性较大?……这样,通过实验学生不仅对这些问题有了清楚的认识,而且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方法,再如在讲解酸的性质时,首先为学生提供药品,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通过实验综合课本知识自己得出结论。即使有的学生得不出系统全面的结论,也可使他学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了动手的机会,即便得到一点、两点的性质,也会使认识更加深刻达到了用实践来检验理论之功效。

 

三、利用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而且也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因素,而动机则是直接推动一个人活动的内部动因和动力。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化学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具有千变万化的现象,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升入初三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用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来吸引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如化学的第一节增添几例趣味性实验:1、魔术课(用稀氢氧化钠溶液写出课题上课时用小喷雾器喷出无色酚酞,显示出色彩鲜艳的课题)。2、牛奶去污(用“人造牛奶”巧洗烧杯壁附着的白色困体)等小实验,让学生带着惊奇走进化学,使学生觉得在生活中处处都有她的身影,同时使学生觉得自己变得越来越有本领,越来越聪明,许多以前不能解决的问题,不会做的事情都能做得很好了,实验使学生带着渴望、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走进化学殿堂,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因此说善用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深厚兴趣。

 

四、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观察是认识的窗口,是思维的前提。对于事物,如果没有进行敏锐而细致的观察,就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在化学实验中,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重要性,要自始至终,从明显到细微的认真细致的观察,同时注意排除其它因素的困扰,此外还要实事求是地做好实验记录。

 

在具体实验中要求学生,实验前观察药品状态,仪器形状,连接使用方法等;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反应中产生的多种现象,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要作全面观察,及时纠正学生的片面性。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学生往往只注意火星四射,而忽视瓶底产生的黑色固体(Fe3o4);又如“磷在氧气中燃烧”实验,要引导学生既要观察白烟,又要注意观察燃烧时火焰;再如“酸碱中和”实验,酸碱中和达到等当点时,酚酞指示剂的变化时间很短,要指导学生捕捉瞬间突变现象,从而培养学生观察的敏锐性。此外,在实验室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不仅仅“看”还要“摸”(放热、吸热现象),“闻”(气味),从而增强学生的认识能力。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课,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把化学知识与观察,实验和思维技能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他们主动的获取知识,促使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进而从学习中获得积极情绪,成功体验以满足自己的探求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自身素质,最终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栋梁之才,真正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光荣使命。

化学的重要作用篇10

【关键词】校园文化;音乐欣赏

李岚清曾说过:“音乐的魅力在于它能使生活更有情趣,思维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人生更加丰厚。希望大家都成音乐的爱好者。”[1]近几年,音乐欣赏已在全国高校大学生中悄然兴起,很多高校都已开设音乐欣赏课程,但其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音乐欣赏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加强艺术教育,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已经成为大学素质教育的主题。音乐欣赏课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它以音响、聆听、体验、审美为教学手段,融文学、艺术、历史、自然、心理等多学科知识为一体,让欣赏者从中获得美育的艺术教育形式。这对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思想行为、美好的道德情操及塑造健全的人格等都具有积极、独特,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3]。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及高校音乐欣赏的目的是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体验和鉴赏音乐的能力,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促进学生身心和谐与健康的发展。

高雅的、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教育、鼓舞青年一代,通过音乐欣赏树立崇高理想,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大学阶段是青年基本确立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通过音乐这种青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向广大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欣赏人类音乐艺术精品的同时,得到高尚思想品格的熏陶,从而奠定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

二、音乐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现象。其中精神文化建设尤为重要,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而音乐欣赏又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音乐是活生生的艺术,美好的音乐可以净化人得灵魂,表达思想,是深层次精神世界的产物。在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欣赏是提高当代大学生文化素养、实施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引领着当代大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吸纳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对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可谓功不可没。但音乐欣赏在高校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如何实现音乐欣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途径:

1、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高校文娱活动是大学生才艺展现的舞台,许多大学生在这里实现了自我的价值,从而树立了自信,不但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而且实现了自我。受耳濡目染的影响,学生们跃跃欲试,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等方面更加积极主动,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形成,为校风建设奠定了基础。而音乐在其中发挥了最为主要的作用,音乐是文娱的基本构成元素,正是有了音乐,才有了大学生情感的表达,精神的升华。

2、舒缓积极的校园铃声。校园铃声作为上课、下课的信号,常常单一而且刺耳,往往会破坏学生渐入佳境的学习状态。如果校园铃声不再以刺耳的噪音作为提醒的方式,代之以优美的音乐声,对舒缓学生情绪、稳定上下课秩序有巨大的帮助作用。比如上课的信号音乐采用较舒缓一些的,下课的信号音乐采用较快速些的,用音乐取代噪音,让优美的声音传入学生的耳朵,可以减少学生烦躁情绪的发生,有利于校园秩序管理。

3、优美动人的课外音乐。课外生活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营造校园文化的主要渠道,如果利用课外的校园广播在不同时段输送优美的音乐,无论是对学生课余生活的丰富,还是对学生紧张精神的舒缓,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例如,早餐时,播放我国民间轻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让学生有个好胃口。上午第一节课前和下午第一节课前播放一些轻松活泼的歌曲,疏缓学生紧张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中午下课和下午下课期间播放一些优美宁静的歌曲,让学生的心灵从紧张烦躁的学习中解脱出来,获得平静。

4、积极庄严的校歌。校歌是学校校风的表现形式,而校园文化建设重在校风建设。校歌的内容是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学生潜移默化形成的整体的道德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好的校歌具有深刻的感染力,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校歌的传唱催人奋进,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

总之,校园音乐能让学生沐浴在美育的校园文化里,自然中增进学生对校园的感情。让学生在音乐中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克服困难努力学习。在音乐中汲取人类大爱的情操,关注苦难,心生同情,与人友善,保护环境及与自然和睦共处等高尚的情怀。

音乐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音乐的魅力是不言而喻的。推行素质教育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音乐欣赏是其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岚清.音乐笔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周成祥.高度重视农村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D],2008.3

[3]中国论文下载中心.大学音乐欣赏教学新思考[C],2009,1

[4]胡树祥.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导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5]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复旦大学的改革与探索[m],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