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相关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39:17

辩论相关知识篇1

一、知识及其类型

何谓“知识”。这或许是历来最难解的哲学问题之一。难处不仅在于解答本身有多种角度,欲得公允的观点殊为不易;更难者恐还在“知识”概念的弥散性,指称内容充溢于各理智领域,难以划出确切的认知界限。本文对知识的界定采用传统“三要素”理论,即仅当(1)命题p是真的,(2)S相信p,(3)S的信念p恰当地得到辩护(justification),三个条件都得到满足时才能说“S具有关于p的知识”[1]。为更加明确“知识”的涵义,特将其与“理论”概念相比较。广义上“知识”包括“理论”,但知识论视野中的“知识”有别于“理论”。一方面,知识含有“信念”成分,某命题若不为人相信则绝无可能成为知识,知识具有“亲主体”(pro-subject)的性质;理论一旦产生则竭力凸显其“中立性”,含有“去主体”(de-subject)意蕴,成立与否皆力避主体信念的影响。另一方面,“辩护”是知识的构成要素之一,没有获得辩护的命题不能称为“知识”;与知识的辩护相对的是理论的证明,但证明并非理论本身的构成要素,如常有所谓“有待证明的理论”。由此,知识和理论不容混淆,否则将失去其独有的学术视角。

知识的辩护类型。根据“三要素”理论,“辩护”是知识生成的关键,辩护类型可作为划分知识类型之依据。已有研究主要从形式(即辩护方式)上将辩护类型分为“内在主义”、“外在主义”与“语境主义”等。本文重在从实质(即辩护证据)上分析辩护类型。知识的辩护证据大致有“事实”、“价值”以及“意念”三类,相应的辩护类型即为“事实辩护”、“价值辩护”与“意念辩护”。“事实”与“价值”解读者甚众,其涵义明晰易晓,“意念”则须稍作说明。所谓“意念”,简而言之,是一种心理力量,含有认识和逻辑成分[2],是研究主体对人类主体的自觉归附,以类主体的精神力量专注于求解某一知识难题的特殊意识。我国古人很早就开始关注“意念”,例如,“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3],论者已认识到,意念的对象并非简单的事物形象,而是更高级的某种存在;又如,王弼的“言意论”认识到,意念是“圣人”制定的,可根据意念所表现的内容探寻圣人的本意[4]。此处若把“圣人”理解为人的“类主体”而非“个体”主体,则无疑是十分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知识类型与辩护类型密切相关。依据上述划分,可将知识分为“事实知识”、“价值知识”与“意念知识”。“事实知识”指,知识辩护的最终证据是“事实”,命题的指称对象与“事实”一致;“价值知识”指,知识辩护的最终证据“价值”,命题涵义以一般价值取向为支撑;“意念知识”指,知识辩护的最终证据是知识主体的意念,这种意念不是个人的意念,而是知识主体向类主体的自觉归附而感悟出的坚定意念。综观三类知识可得,其一,知识的辩护证据皆非“个体”的主观臆想。“事实”证据的非主观性自是无庸赘言,“价值”与“意念”作为辩护证据,是知识主体以人类主体的精神力量对知识的深度确证,并非个体的价值偏好与意想信念。其二,比较“事实”、“价值”与“意念”三个范畴,事实属于客体范畴,“价值”属于主客结合范畴,意念属于主体范畴,三者包含了所有辩护的证据类型。从逻辑上看,上述知识类型的划分是周延的。其三,知识类型的判断依据是“知识辩护的最终证据”。“最终证据”对应的知识体系中的命题可称为“基本命题”,基本命题是知识体系中的“阿基米德点”,其辩护证据的类型是决定知识归属的重要参照。

二、教育知识的划归依据

据上述,分析某种知识的辩护与类型,须找出支撑其体系的基本命题,基本命题的辩护证据是判断知识归属的重要依据。那么,教育知识体系中是否存在“基本命题”呢?本文认为,教育知识体系中有两类基本命题,一是本体性命题,二是目的性命题。本体性命题,即关于“教育是什么”的命题。各种教育知识体系都预设了对“教育是什么”的回答与辩护;回答与辩护既标明知识主体的教育本体立场,又确保和支撑整个知识体系的一致性与稳定性。作为其他命题的辩护基础,本体性命题常以隐性的方式渗透于整个教育知识体系。分析隐性的本体性命题,需要对教育知识体系作整体考察,才能归纳和概括出表达“教育本体”思想的命题。目的性命题,即关于“教育为了什么”的命题,引导教育知识体系的发展方向,是显在而“活跃”的要素,在教育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历史上各种教育学说都是从教育目的的假设中推衍出来的建议体系;目的性命题是教育知识的一大逻辑前提,其不同用法和含义决定着教育知识的不同性质[5]。

本体性命题的辩护证据。对“教育是什么”的辩护,从根本上说不能以“事实”为证据。现实的教育错综复杂,“教育是什么”基本上是个无法求解的知识难题[6],更是难以用确定的事实或价值证据对其辩护。本体性命题的辩护是形而上的论证过程,辩护证据是人的类主体“意念”。本体性命题的辩护需要知识主体自觉感悟、移入人的类主体意念,借助类主体意念深刻反省辩护命题,最终形成坚定的个体意念。不同知识主体对同一本体性命题的辩护程度不同,这缘于个体对类主体意念的感悟能力不同,个体的“感悟能力”集中反映了其自身的人文素养,决定其对人类主体的归附程度。一般而言,人文素养越高对类主体意念的反省和认识越深刻,然而深刻的感悟极有可能一时间得不到其他知识主体的认同,如赫尔巴特曾为此悲叹道:“我那可怜的教育学没能喊出它的声音来。”[7]但随着人类素养的普遍提升,最终必然获得更多认同,也正如随后赫尔巴特思想影响的迅速扩大。

本体性命题辩护的历史考察。拉开历史的帷幕不难发现,一部教育知识史就是一部知识主体感悟类主体意念,并以此辩护教育基本命题的历史。大体说来,人们对本体性命题的回答和辩护形成有“工具论”—“适应论”—“生活论”—“教化论”等知识体系。“工具论”贯穿古代教育思想。以柏拉图教育思想为例,柏氏以教育可将各类素质的人“筛选”出来过正义生活为意念,以此辩护教育是建构“理想国”不可缺少的工具,提出“工具论”的教育知识体系。此后,卢梭以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崇拜”思想反对“工具论”,他以“出自造物者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8]为意念,以此辩护教育就是适应人发展,提出“适应论”的教育知识体系。杜威从另一角度批判了“工具论”,他以“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教育即生长”为意念,辩护教育本身就是生活而非生活的预备,提出了“生活论”教育知识体系。近来我国论者提出,教育是一种促进人精神发展的而避免规训的教化[9],论者以人的“自由”本质为意念,辩护教育是一种自由的实践(即教化)而不是束缚自由的实践(即规训),提出“教化论”的教育知识体系。综上,知识主体感悟类主体所获的意念,既为本体性命题提供坚定信念,又作为主体性证据助其辩护,不断催生新的知识体系,是教育知识演进的内在动力。

目的性命题的辩护证据。目的性命题的辩护以社会一般价值为证据,体现了知识主体对社会一般价值的认同。在辩护中,知识主体须自觉感受社会价值取向,深沉追问“教育何为”?并将所得化为教育自身的追求。本体性命题是知识主体内向反思教育本体而获得辩护,目的性命题则是知识主体外向导入社会价值而获得辩护。教育活动总是以具体的人为对象,社会价值通常在教育活动中凝结为人的理想模型,因此关于人的理想模型自然成为目的性命题的核心要素。据有论者研究,教育思想史上有关人的理想模型大致有,“宗教人”—“自然人”—“理性人”—“社会人”等[10]。各自的辩护逻辑大致如下,“宗教人”(HomoRiligiosus),以热爱、赞美、信仰和服从上帝的价值取向为证据,辩护教育就是为完善人的神性;“自然人”(Homonaturalis),以遵循和尊重自然的价值取向为证据,辩护教育应帮助人发展自身固有的内在倾向;“理性人”(HomoSapiens),以崇尚理性生活的价值取向为证据,辩护教育应该培养有理性的人;“社会人”(HomoSociologicus),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取向为证据,辩护教育应促使人的社会化。

三、教育知识的归属及启示

教育知识的类型。知识类型的划归须依循其基本命题的辩护证据,此论若属不谬则可得出下述结论:教育知识体系包含“本体性命题”与“目的性命题”两类基本命题,其辩护证据分属“意念”与“价值”,由此,教育知识当横跨价值知识与意念知识两大类型,具有“两栖性”特点。此特点表明,不能将教育知识仅作为价值知识而忽视了沉思与追寻类主体的意念,也不能将教育知识只作为意念知识而忽视了感悟与遵循社会一般价值取向。由于意念知识与价值知识的辩护遵从不同的理路,各自拥有不同类型的辩护证据,故教育知识既相当丰富和复杂,又充斥着各种争论和“迷惘”。不少争论甚至伴随着教育知识的始终,例如,教育知识的科学化问题,教育知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教育的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问题等等。不清楚教育知识的归属特点或许正是许多争论“山重水复疑无路”之症结,利用教育知识归属理论或能为解决理论纷争提供新的思路。限于篇幅,现以“教育知识的科学化问题”与“教育知识与教育实践的关系问题”为例粗作分析。

“教育知识科学化”既应放在整个知识史中反思,又应结合知识的辩护理论分析。据福科(michelFoucault)研究,“所有门类的知识的发展都与权力的实施密不可分”[11],知识演变是各种权力争斗的痕迹。在知识史上,意念知识,如远古神话知识与古代宗教知识,因其是统治阶级解释君权的理论根据,最先被认可为人类知识。随着市民社会发展成熟,社会本身需要以正义、公平等一般社会价值来维护,市民阶级也需要以世俗价值体系反抗神权。以社会一般价值为辩护证据的价值知识开始获得统治阶级承认。工业革命后,追求物质利益的资产阶级居统治地位,自然科学因能助其攫取物质利益而被宣称为“知识”,不符自然科学辩护特征者被贬为“非知识”。在事实知识主导知识界的背景下,教育知识为辩护自己的“知识身份”便努力改变辩护方式,取向事实知识的辩护路径。然而,吊诡的是,当知识主体改以“事实”作为教育知识的辩护证据,教育知识却失去了“知识”的身份。甚至有人称道,“理论(知识)”对于教育来说只是一个“尊称”[12]。可见,“教育知识科学化”并不是出于深刻认识教育知识的辩护性质与类型归属的结果,实乃教育知识在知识“场域”中的迷梦。若以上述归属理论观之,教育知识属于意念知识和价值知识,“事实”并不能为其提供最终辩护,其基本命题的辩护证据属于“价值”与“意念”。因此,只有“价值”与“意念”才能为教育知识筑就坚实的基础,建成辉煌的知识体系的大厦。

教育知识与实践的关系通常有两种表述,一种常见表述为:“教育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结合”以一定程度的“符合”为前提,教育知识与实践相“符合”意味着,实践活动直接为教育知识提供辩护,教育知识自动发挥对教育实践的影响。然而据前文所述,能为教育知识提供最终辩护的不是客体性证据,而是非客体性证据的“价值”与“意念”,而且知识具有“亲主体”特性,教育知识只有以主体信念(包括知识和实践主体)为“中介”才能影响实践活动。因此,上述表述显然是“去主体”的“理论”思维的认识结果,而非从“知识”角度出发得出的研究结论,其中“教育知识”只是“教育理论”的“替身”,整个表述不过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翻版而已。另一常见表述为:“教育知识指导实践。”判断这一常识性表述宜先明确,上述三类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各不相同,处理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时,需要区别对待而不能相互僭越对知识的期望。事实知识以客观事实为辩护证据,客观事实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由它辩护而成的事实知识可以“指导”实践主体对其余同类事实的认识和改造。价值知识以社会价值为辩护证据,社会价值的可变性使此类知识不具有确定性,它只能通过“引导”教育实践主体的价值追求来影响实践。意念知识以知识主体感悟的类主体意念为辩护依据,它可“启发”实践主体感悟类主体意念,助其祛除实践主体的“洞穴假相”,使其以类主体的气度从事教育实践。教育知识属于价值知识与意念知识,它只能“引导”教育实践主体的价值追求、“启发”实践主体积极感悟类主体意念,“间接”地影响教育实践。由是观之,“教育知识指导实践”以事实知识作用实践的方式类推价值知识和意念知识,是对教育知识与实践关系的又一误解。

参考文献

[1]徐向东.怀疑论、知识与辩护.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金丹元.传统艺术思维与意念.文艺理论研究,1999(6).

[3]庄子·秋水.王岩峻,吉云,译注.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4]任继愈.中国哲学史(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瞿葆奎,等.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1978~1995).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6]顾明远.对教育定义的思考.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7][美]S·e·佛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吴元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

[8][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9]金生鈜.规训与教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0]石中英.重塑教育知识中人的形象.教育研究,2002(6).

辩论相关知识篇2

【关键词】英语辩论赛英语教学改革侧重点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97-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世界正在向着全球化的方向飞速发展,英语作为国际语言,对各国的经济政治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1]。作为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主体,每所高校都承载着提高国内英语水平的重担。综合英语这门课也作为提高大学生英语水平的途径而显得越发的重要。

英语辩论赛出现于大概二十年前,并且在国内迅速发展,其影响不断的扩大――越来越多的辩论赛在国内出现,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其中,在所有英语辩论赛中,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就要属“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了。它所带来的积极意义不仅仅在于关乎学生的前途,学校的名声,而对于普遍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通过观看“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的比赛视频,作为一名普通高校英语老师的我,认识到了把英语辩论引入教学现场的重要意义。

一、英语辩论赛给新时期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带来的启示

从英语辩论赛中得到的第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开口说的重要性,现在国内的英语教学并不重视开口说英语的能力培养,总是在抓学生学单词学语法学课文,殊不知英语口语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每一个现代人都必须掌握这种能力,因为他是我们与世界交流的途径。对于个人而言则是就业的保障,英语对于现代化的推进,对于中国的经济政治的发展,对于中国走向世界并且屹立于世界之巅有着太重要的作用。开口说英语代表着“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的结束[2]。从辩论赛中得到的第二个启示就是英语的教学不仅仅要围绕着课本,并且要围绕着社会,英语水平提高的最终目的是在于运用它去发展我们的社会,作为大学生本就应该时时关注着社会的发展,一个人从一出生,一个国家从一建立,一个社会从一开始都是要求不断发展的,固步自封的人不会有太大的成就,闭关锁国的国家不会有很大的发展,停滞不前的社会也终将会被消灭然后被取代。所以我们的英语学习也不能局限于课本上面死的知识,而是应该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英语辩论赛,就是一个让成千上万的学生去深入思考各种社会问题的平台,比如说:世界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利弊;死刑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转基因研究的得与失等等。围绕着辩题,学生们需要去关注这种社会问题,查看大量的资料,最重要的事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以及这些思考所引发的一系列的想法。这对于促进社会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有很重要的影响。

二、英语辩论赛中所反映出来的几个现象

首先,目前国内大学生对于世界的了解是不够的,比如说类似于:

weshoulddevelopthecar?鄄industryinChina;

ShouldtheUSaanditsallieshaveinvadedafghanistan?

这种类型的辩题就会让很多辩手束手无策,他们对于这一方面的知识了解的很少,或者有些辩手能够说出一些片面的观点,这说明目前国内的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待提高,俗话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3]”作为一个大学生,一个即将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的人来说,所学习到的知识一定不能只局限于书本上,而应该开拓眼界,放眼全球。假如辩手能够在平时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多接触时事,多接触相关的文章,相信在遇到这一类型题目的时候一定可以有话说。假如新时期高校的英语教学改革中能够多多改进学生对于这类知识的获取的话,不仅在辩论赛上可以大放异彩,对于学生的英语能力提高也是极有好处的。

另外,辩手对于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不深。

例如对于这样一个辩题:Shouldwerejecttheamericanwayoflife?大部分辩手能够读懂这句话的意思,但是若要他就这个话题开展辩论还是相当的有难度,这就表明了辩手对于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了解的不够多。有些双语国家,像新加坡,印度,加拿大等,拥有双语言环境,这样的条件使得他们的外语水平提高速度比中国快的多,中国缺乏那样的环境条件,所以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如果能够多侧重于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去掌握英语这种能力。

三、英语辩论赛给新时期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带来的意义

把辩论引进英语课堂并努力推广,使之成为通用的课堂教学形式之一,这对当今的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教学改革具有非凡的意义。

1.有利于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

首先,表现在教材上。传统的思维注重教材的系统性、完整性、教师强调按照教材顺序系统地、完整地传授知识,给学生留下自主思考的空间很小,辩论则要求老师以教材为依据,设计不同的辩题,打破教材的知识系统,内容涉及不同的学科,不同领域,给学生提供自由思考的空间。第二,表现在思维方式上。传统的教学思维重演绎推理,轻分析、综合与归纳;辩论则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重分析、综合与归纳,要求学生通过分析众多材料和观点,从中综合,归纳出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逻辑框架。第三,表现在教学目的上。教师传统的教学目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辩论则使得教师注重培养能力和传授知识相结合,重在培养能力。第四,表现在教学方式上。辩论有助于推广适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师如能够掌握辩论的教学方法,相应的教学能力就大有进步,其他教学方法便游刃有余。这对于教学方法改革的整体推进有促进作用。

2.有利于学生的潜力开发和能力培养

(1)辩论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在辩论的准备阶段,要求学生广泛查阅资料,分析、综合、提炼自己的主要观点,充分考虑对方会提出的反辩观点,自己何以应付。整个过程在于帮助学生审视自己对事物的观察、理解及辨别能力。

(2)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辩论是知识的综合体,其选题一般是教授根据所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而确定,辩题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学生则需要就此进行深入分析,这一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理论的过程,学生要把过去学习的与本课有关的知识迅速调动起来,故而有利于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

四、英语学习过程中主客关系的转换

前文中有提到,在目前国内的高校中,教师大多是出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大多是跟随者。这样不仅学生学习的内容很局促,并且很少有学生能够全部接收老师所教的,总是会在学习的过程中遗漏很多知识,最后收获到的往往比学校所期望的少很多很多。在辩论赛的准备过程中,辩手必须自己自觉的去学习相关的英语知识,去练习自己的口语能力,可以明显的感觉到他们英语能力的提升。新时期的高校英语教学应该学习辩论赛的这种模式,把老师带着学生学习英语变为老师指导学生学习英语,老师由原来的主要人变为次要人,学生从原来的次要人变成学习的主要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自己接触英语,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肯定会对英语产生相应的兴趣,然后就会慢慢的去拓宽自己在英语方面的眼界。所学到的英语也必定不会局限于课本,而应该是整个跟英语相关的知识,比如社会的发展,比如英语国家的文化等等。这样对于提高全民英语水平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现代社会对于中国的外语教育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迫切的需要改变自己的英语教学模式,让学生能更好的学习外语,掌握更多的学习外语的能力。英语辩论赛对于新时期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带来了一些重要的启示,也提出了一些相当有建设性的意见。从辩论赛的各种现象以及启示中,我们可以知道新时期高校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几个侧重点是:1.注重口语的培养;2.注重培养学生对时事的关心;3.培养学生对于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4:教学过程中主客关系的转换。英语辩论赛对新时期的英语教学改革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高校的英语教学改革也必定会反过来对英语辩论赛起促进作用,它会给辩论赛提供更具有资质的选手,更高的辩论水平,同时也让英语辩论进一步推动英语教学改革。

五、与社会接轨

随着全球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领域的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开始从地区,国家扩展到不同大陆乃至全球。与此相适宜,在外语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已被融入外语教学的目标之中。为了充分利用中国和西方外语教学的优势,有必要探究一条能将交际教学融入传统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方式,从而有效发展学生语言交际能力,而辩论赛则正好满足这个要求。学生在准备辩论期间,需要不断的调查、研究、比较、思考。学生也许不知道答案是什么,但是需要知道到哪里才能寻找答案,而这个寻找准备的过程也会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提高。培养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既是学生本身的迫切愿望,也是社会发展对每一个英语学习者所提出的迫切要求。当然,这种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究,需要广大中国外语教师的共同努力。

综上所述,把英语辩论赛引进课堂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能给学生以施展才能的机会。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是切实提高了英语水平。总之,把英语辩论赛应用到高校英语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对于培养全方位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万江波.刍议议会制辩论赛及其影响――以“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赛制研究为例[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0,01:128-139.

[2]张艺琼.英语辩论与英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英语辩论规则为指导思想[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06:105-108.

辩论相关知识篇3

一、什么是毕业论文答辩

毕业论文答辩是答辩委员会成员(以下简称答辩老师)和撰写毕业论文的学员面对面的,由答辩老师就论文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当面回答。它有“问”有“答”,还可以有“辩”。

答辩是辩论的一种形式,辩论按进行形式不同,分为竞赛式辩论,对话式辩论和问答式辩论。答辩就是问答式辩论的简称。与竞赛式辩论相比,论文答辩有以下几个特点:

1.答辩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首先,人数不对等。毕业论文答辩组成的双方人数是不平等,参加答辩会的一方是撰写论文的作者,只有一个人。另一方是由教师或有关专家组成的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人数有3人或3人以上。一般地说,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始终是处在主动的、审查的地位上,而论文作者则始终处在被动的、被审查的地位上,并且双方的知识、阅历、资历、经验都方面都相差悬殊。

2.答辩委员会具有双重身份。竞赛式辩论除了参加辩论的双方外,还设有专门的裁判,即有个“第三者”对辩论双方的高下是非作出评判。而论文答辩虽然也要作出评判,但它不是由特设的裁判员来评判,而是由参加答辩会的一方——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对另一方即论文作者的论文和答辩情况作出评价。可见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答辩老师是具有双重身份的:既是辩论员,又是裁判员。

3.毕业论文作者的答辩准备,范围广泛。为了顺利通过答辩,毕业论文作者在答辩前先需要作好充分准备。然而,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的题目是由参加答辩会的一方——答辩老师根据另一方提供的论文拟就的,所要答辩的题目不是一个,而是多个,一般是三个或三个以上,并且答辩小组拟就的题目对另一方——论文的作者事先是保密的,到答辩会上才亮出来。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让学员即论文作者独立准备一段时间(一般是半小时以内)后再当场回答;另一种情况是不给学员准备时间,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学员就要当即作出回答。因此,虽然在举行论文答辩会以前,学员.也要为参加答辩会作准备,但难以针对答辩会上提出的问题(因为事先不知道)作准备,只能就自己所写的论文及有关的问题作广泛的思考和准备。(这个问题将在本章第二节详细讨论)

4.表达方式以问答为主,以辩论为辅。论文答辩一般是以问答的形式进行,由答辩委员会成员提出问题,论文作者作出回答。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有时也会出现作者与答辩委员会成员的观点相左的情况,这时也会而且也应该辩论。但从总体上说,论文答辩是以问答的形式为主,以不同观点的辩论为辅。

二、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

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对于组织者——校方,和答辩者——毕业论文作者是不同的。

校方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简单说是为了进一步审查论文,即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论述到的论题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审查毕业论文是否学员自己独立完成等情况。

第一,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是高等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之一。一般说来,从学员所提交的论文中,已能大致反映出各个学员对自己所写论文的认识程度和论证论题的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问题没有充分展开细说,有的可能是限于全局结构不便展开,有的可能是受篇幅所限不能展开,有的可能是作者认为这个问题不重要或者以为没有必要展开详细说明的;有的很可能是作者深不下去或者说不清楚而故意回避了的薄弱环节,有的还可能是作者自己根本就没有认识到的不足之处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提问和答辩就可以进一步弄清作者是由于哪种情况而没有展开深入分析的,从而了解学员对自己所写的论文的认识程度、理解深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

第二,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是组织毕业论文答辩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二。通过论文,虽然也可以看出学员已掌握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但是,撰写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不是考查学员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而是考查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学员在写作论文中所运用的知识有的已确实掌握,能融会贯通的运用;有的可能是一知半解,并没有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还有的可能是从别人的文章中生搬硬套过来,其基本涵义都没搞清楚。在答辩会上,答辩小组成员把论文中有阐述不清楚、不祥细、不完备、不确切、不完善之处提出来,让作者当场作出回答,从而就可以检查出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是否有深广的知识基础、创造性见解和充分扎实的理由。

第三,审查毕业论文是否学员独立完成即检验毕业论文的真实性是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之三。撰写毕业论文,要求学

员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但它不像考试、考查那样,在老师严格监视下完成,而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一般为一个学期)内完成,难免会有少数不自觉的学生会投机取巧,采取各种手段作弊。尤其是像电大、函大等开放性大学,学员面广、量大、人多、组织松散、素质参差不齐,很难消除捉刀代笔、抄袭剽窃等不正之风的出现。指导教师固然要严格把关,可是在一个教师要指导多个学员的不同题目,不同范围论文的情况下对作假舞弊,很难做到没有疏漏。而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有三名以上教师组成,鉴别论文真的能力就更强些,而且在答辩会上还可通过提问与答辩来暴露作弊者,从而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对于答辩者(毕业论文作者)来说,答辩的目的是通过,按时毕业,取得毕业证书。学员要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就必须了解上述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然后有针对性的作好准备,继续对论文中的有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推敲和研究,把论文中提到的基本树料搞准确,把有关的基本理论和文章的基本观点彻底弄懂弄通。

三、毕业论文答辩的意义

通过答辩固然是大学毕业生参加毕业论文答辩所要追求的目的。但如果大学毕业生们对答辩的认识只是局限在这一点上,其态度就会是消极、应付性的。只有充分认识毕业论文答辩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才会以积极的姿态,满腔热忱地投入列毕业论文答辩的准备工作中去,满怀信心地出现在答辩会上,以最佳的心境和状态参与答辩,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水平。

第一,毕业论文答辩是一个增长知识,交流信息的过程。为了参加答辩,学员在答辩前就要积极准备,对自己所写文章的所有部分,尤其是本论部分和结论部分作进一步的推敲,仔细审查文章对基本观点的论证是否充分、有无疑点、谬误、片面或模韧不清的地方。如果发现一些问题,就要继续收集与此有关的各种资料,作好弥补和解说的准备。这种准备的过程本身就是积累知识、增长知识的过程。再说,在答辩中,答辩小组成员也会就论文中的某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这样,学员又可以从答辩教师中获得新的知识。当然,如果学员的论文有独创性见解或在答辩中提供最新的新鲜材料,也会使答辩老师得到启迪。这正如一位外国学者所说的:“如果我们彼此交换想法,本来各自只有一个想法,而现在大家都有几个想法,因此一加一就等于四了。”

第二,毕业论文答辩是大学生全面展示自己的勇气、雄心、才能、智慧、风度和口才的最佳时机之一。毕业论文答辩会是众多大学生——包括已走上工作岗位的电大、函大学生——从未经历过的场面,不少人因此而胆怯,缺乏自信心。其实毕业论文答辩将是大学生们在即将跨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关键时刻全面展示自己的素质和才能的良好时机。而且毕业论文答辩情况的好坏,对于国民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影响的不仅仅是毕业论文的成绩,而且还很可能影响工作分配的去向。人生能有几回搏?毕业论文答辩就是大学生们的一次重要拼搏。大学生们应该用自己的拼搏,为今后自己的发展奠定基础,为组织上合理分配自己的工作提供依据。对于在职学习的函大、电大毕业生来说,虽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来改变工作岗位的机会较少,但它也是人生中二次难得的经历,一次最宝贵的体验。所以,大学毕业生们对毕业论文答辩不能敷衍塞责、马虎从事,更不可轻易放弃。

第三,毕业论文答辩是大学生们向答辩小组成员和有关专家学习、请求指导的好机会。毕业论文尤其是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一般是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专业水平的教师和专家组成,它们在答辩会上提出的问题一般是本论文中涉及的本学科学术问题范围内带有基本性质的最重要的问题,是论文作者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却又是论文中没有阐述周全、论述清楚、分析详尽的问题,也就是文章中的薄弱环节和作者没有认识到的不足之处。通过提问和指点,就可以了解自己撰写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研究其他问题时的参考。对于自己还没有搞清楚的问题,还可以直接请求指点。总之,答辩会上提出的问题,不论作者是否能当场作出正确、系统的回答,都是对作者一次很好的帮助和指导。

第四,毕业论文答辩是大学毕业生们学习、锻炼辩论艺术的一次良机。在当今社会,人们愈来愈认识到,能言善辩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一个人如果掌握了高超的辩论技巧,具有雄辩的口才,他在事业上,在人际交往中就会如鱼得水,左右逢源、逢凶化吉、遇难呈样。正因为如此,自古以来那些胸怀大志的人,都非常重视辩论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把拥有精湛的辩论艺术视为其事业成功的得力臂膀。

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能言善辩更是竞争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在学校擅长交际、善言能辩的学生要比一个成绩优秀但性格孤僻内向的学生被聘用的机会多,在社会上成就事业的可能性更大。

辩论相关知识篇4

关键词灵活教学组织辩论探求新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等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是学生能否进行探索和实现问题解决的关键。”相关的调查表明:30%的学生能记得课堂上听到的知识的75%;40%的学生记得读到或看到的75%;而15%的人通过触觉获得知识;另外15%的人通过活动参与学习。因此,课堂教学要追求灵活多变。如在数学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辩论可以使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寻求新知规律、统一分歧意见等。

一、教师善于抓住机会,适时组织学生辩论

随着新课改革的深入实施,我们发现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发生意见分歧的现象越来越多,这就创造了让学生辩论的机会,通过辩论无疑会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为透彻,同时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都将是很好的锻炼。这样的过程也必将增强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传递,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分数化小数》时,我再次进行了尝试。当学生对分数化小数的两种方法各持己见时,便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让他们阐述各自的理由以说服对方。虽说最后双方并没有分出输赢,但却在辩论中学生明白了“将分母转变成10,100,1000……再化成小数”和“用分子除以分母来化成小数”这两种方法各自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这样的处理即使学生对分数化小数的方法有一个较深的印象,也使学生意识到灵活运用方法的优越性,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教师是旁观者,让学生进入自我辩解的情境

在课堂中,当学生产生意见分歧时,教师不要发表任何意见,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进入辩解的情境。

在100以内数的认识中,有一道题目:一个数的右边第一位是2,第二位是6,这个数是()。我让学生说说这个数是几?学生的答案有26和62两种。这时,我不发表任何意见,让答案是26的学生先说说自己这样做的理由:第一位是2,第二位是6,所以是26。这时,答案是62的学生马上反驳:2是在右边第一位,又不是在左边第一位。右边第一位是个位,说明2在个位上,第二位是十位,说明6在十位上。许多人向这位参与辩论的同学投来赞许的目光,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同学们在激烈的对抗中取得了胜利,展示了风采,而这恰好也是他们在人生中渴望体验的经历。

通过学生的解释明确了这道题目的解题思路,也让错误的同学找到了正确的思路。辩论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两种答案形成了冲突,因此辩论的真正使命不是在两者之间决一胜负,而是寻求对两种答案的理解,更好地为掌握知识作准备。

辩论的程序大致分为陈词、自由辩论、总结三个部分;四位选手在场上的合作和配合能够以整体作战的形式呈现。所有的学生都参与了辩论,辩手在整场比赛中都处于高度紧张和极其兴奋的状态;学生都将自己的观点陈述出来。课堂情境要动静结合,才能促学生成功学习。

三、课堂教学巧妙设计,通过辩论,使学生意见统一

众所周知,较强的好奇心是低年级儿童的最大特征,而较差的持久性则是他们的明显弱点。好奇心和持久性是息息相关的。一年级实验教材显然对这方面相当重视,教材把各个教学内容设置成小单元,并把它们交叉安排。而一堂传统的课,其轨迹好比一条抛物线,学生从复习旧知中慢慢进入状态,在接受新知时达到高潮,最后又在练习巩固中恢复平静,这与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征不相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适当安排一些小高潮,时刻揪住学生的心,从兴奋点切入,让他们始终保持高涨情绪,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利用辩论,使学生完全进入角色去参与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作出评价,整堂课高潮迭起,学生精彩的表现层出不穷。

在教学零的除法中:生1(正方):“0除以任何数都得0。”生2(反方):“不见得。”生3(正方):“把0颗糖平均分成7个人,每人分到0颗糖,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举不胜举。”生4(反方):“我们知道1÷1=1;100÷100=1……相同数除以相同数都得1,那么0÷0=?不是也等于1吗?”生5(反方):“对呀,0÷0=1,是个特殊的例子,我用乘法来验算也是可以的。0×1=0,也是可以的。”生6(正方):“由此可知,零不能当除数。”

辩论相关知识篇5

【关键词】思辨文化;独立学院;行动研究

思辨源于古希腊的哲学思潮,在希腊文明中发展和传承了两千年。思辨从纯哲学的思考以衍生到社会生活中人们对同一问题正反两面的辩证分析,能极大地锻炼人们对问题分析、推理、判断、归纳、总结和反驳能力。孔子在《论语》中的“一日三省”即使强调反思,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价。而墨子在《小取》中也强调“明是非之分,明同异之处”,在社会中辩证地看待事物。思辨能力能提高大学生课外的活动的层次,以辨促思提高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并且在思辨中提高自己判断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思辨能力的培养和思辨文化在大学生能力中不可或缺。

我院2005年9月,学院成立了辩论协会并于同年10月举行了首届“新生杯辩论赛”开始,陆续取得了一些成绩:2006年12月荣获陕西省大学生辩论邀请赛冠军,得到了省内兄弟高校和媒体的普遍关注;2007年7月受邀赴台湾参加第三届亚太华语辩论公开赛,首战就遇到华语辩坛强队——澳门大学辩论队,经激烈角逐胜出,最终取得8强;近几年学院辩论队也曾参加两届世界华语大专辩论赛、两届iDea-SUFe中国公开辩论赛、首届独立学院辩论公开赛等等。实践证明,独立学院辩论队和辩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国内、国际高校进行同台竞争的潜力。然而,思辨文化却没有持续得到的发展和推广,各独立学院的思辨文化却不甚活跃。本文将对思辨文化的萧条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一、管理模式落后是校园思辨文化活动处在低位主要原因

笔者在带学生在省级和部级的比赛中,对同级院校的辩论活动进行了了解和调查。独立学院的校园思辨文化活动不能得以发展和推广,主要存在如下原因:

第一,学生自身方面:独立学院的学生虽然个性突出,但自制不足。学生整体暴露出知识面狭窄的不足,不能够满足涉及面广的辩题的需求;对时政问题的分析和思考过于形式化、表面化,缺乏个人见解;部分学生个人主义和本位主义思想严重,带有功利思想,大局意识不强。由于独立学院的学生个人主义意识较强,也导致了团队打比赛中集体意识薄弱,不利于协调和统一。

第二,社团运作方面:专业的辩论队和大学生辩论社团没有区分,导致辩论的精英化专业训练被降格为大众化的娱乐活动。辩论队队员现大都是辩协成员,辩协过于繁重行政事务和组织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拖累着辩手对辩论的热情追求、能力提升和精神投入,辩协与辩论队的“合二为一”发展模式成为大学校园辩论近年来一直处在低位发展的重要原因。另外,辩论队员人员不固定、更替过于频繁,辩论队管理较为松散,造成思辨文化和辩论技能传承的断层现象十分严重。社团管理的单一模式使团队不稳定,使思辨文化不能得到有效传承。

第三,学院指导方面:独立学院成立较晚,文化积累比较薄弱,依附于母校的管理模式使院校对思辨文化的关注薄弱,造成对辩论活动重视不够、理解不深、活动单一、脱离常规管理规范等问题。另外,团委人员队伍的不稳定,对辩论的理解和认识差异较大,造成对辩论的重视和组织常会出现忽冷忽热,制度执行断断续续,缺乏长效的运行机制。

总之,学生辩论队管理松散,思辨社团建设缺乏文化传承,学院的指导和关注较少,是导致校园思辨文化活动处于低位的综合原因。因此如何有效地打破恶性循环,积极建设思辨文化,并在校内外进行推广,需要在学生队伍管理,社团机制管理和学院导向管理上的整体配合。

二、“多点开花,分层促进,重点配置”的思辨文化发展思路

为了加强思辨文化的推广,激发学生的自主管理和批判性分析能力,提高思辨团队的竞争和协作精神,配合建设创新活力的校园文化,笔者基于思辨文化的特点,对兄弟院校的调查和建设学院辩论社团和取得佳绩的经验,提出如下“多点开花,分层促进,重点配置”的思辨文化发展思路。

(一)辩论队去行政化

近几年,辩协学生负责人和辩手多次反映学院思辨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辩论队的指导老师也觉得有些被动运作。学生反映,学院辩论队有被“忽略或异化”的感觉,很多时间被一些与辩论无关的事情所干扰,队员激情减退。将辩手从繁杂的行政事务和组织工作解脱出来,使辩论队和辩协错位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真正将辩论队建成一个“博学、多闻、慎思、明辩”学术型、交流型和竞技型学生团队,让辩手在一种开放、自由、活泼和激情的氛围中,扩展知识层次,交流辩论技巧,提升思辨素养,坚决避免有辩论潜质和热情的辩手因不喜欢繁杂的行政事务和社团内部的“官僚”作风过早地离开辩论队,造成辩手结构和层次上的断层现象。辩论队应该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比如学生对学校的严格管理方式有抵触,我们提出“大学严格管理与宽松管理哪个更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样的辩题,让学生在正反思辨后更客观地认识社会现象,而不只随波逐流简单抱怨。

(二)区分辩论队与思辨社团的职能

辩论队的主要职能:引领学院的思辨文化发展方向;普及辩协会员的思辨知识和技能;指导、担当学院“新生杯”辩论赛和辩论群英会的技术指导和评审;代表学院与校外辩论团体进行学习与交流,参加各类辩论比赛;完成学院在思辨文化建设方面的其他事宜。思辨社团的主要职责:聚集有辩论爱好的学生;“新生杯”辩论赛和辩论群英会两大赛事组织工作;给学院辩论队培育和输送有辩论潜质的新鲜血液。辩论队和辩协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合作与共赢的关系,互相制约、互为促进的关系。辩论队伍的成立需要提高层次,并加大本院与兄弟院校的参赛、交流和学习,以提高认知水平,拓展交流视野。

(三)积极构建“以赛促建”的长效机制

目前,在校外竞赛机会较少的情况下,尽最大可能开辟校内竞赛平台。基本模式:第一学期的新生杯辩论赛以发掘具有辩论潜质的新生力量;第二学期:的辩论群英会以锻炼新生代,充实辩论队,完善辩手结构。再从长远的角度分析,逐步成立系级学生辩论队,不定期组织系级辩论队学习与交流,拓宽我院学生在思辨文化的继承和延伸,营造良性竞争氛围,不断提升全院学生的口才技能和思辨素养,真正起到文化育人的功效。在院内选拔完毕后,推荐学生参加部级的各类辩论赛,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四)开设《演讲与口才》公共实践类选修课

演讲与口才是一门艺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的发展,演讲与口才已经成为现代人适应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能力,其作用越来越大。演讲是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交际的重要技能;是求职成功的桥梁;是树立自我形象的渠道。该课程主要介绍演讲与口才的实用知识,各种演讲词的写作方法;介绍演讲、辩论、求职等通用口才的技巧和职业口才的技能。强调基本知识理论与实际训练相结合,突出人文性、交互性、参与性、操作性。利用公选课这一平台,普及广大学生的写作、思维、演讲、辩论等方面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思辨文化品牌建设的深度与广度,实现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的终极目标。

总之,“一言之辩,重于九鼑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思辩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对一所学校来讲,可以有效地将辩论与青年学生思想引领相结合,与青年学生的思政教育相结合,引导广大学生学生以博大的胸怀和兼容并包的态度,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的个体来讲,也是一个提升个人素质、锻炼个人能力的有效载体。学校层面可以适度加以组织与引导,让思辨文化在大学校园里起到活跃第二课堂,辅助第一课堂,强化批判性思维的作用。

【参考文献】

\[1\]Roywood.StrategicDebate\[m\].illinoisUSa:nationaltextbookCompany,1995.

\[2\]孔子.论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郑晓燕.论校园辩论活动的优化\[J\].江西教育科研,2006.

\[4\]陆楚真.开展辩论活动,提高学生自我发展能力\[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

\[5\]钱激扬.不同辩论模式引发的文化思考\[J\].东南大学学报,2004.

\[6\]韩献芬.谈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J\].内江科技,2009.

辩论相关知识篇6

法学教育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把学生从被动听课的角色转变为主动学习的角色。“教”与“学”是一门,是两大主体0教师和学生3围绕知识的传授和吸收,能力的培养和适用而展开的双边教学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教法,即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笔者认为: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是培养法学大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拟就此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引起同行们的关注,共同、实践。

一、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概述

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是教师、学生就某一单元教学以为纽带而展开分析、讨论、辩驳及总结,从而获得真知的教学方法。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展开辩论;学生要开动脑筋对教师所提问题进行分析、辩论并提出新的问题,实现师生之间、学生相互之间知识的互动。其特点是:

(一)以问题为纽带。首先要求教师善于用问题引导学生,就其教学内容精炼出一些有争议的或假设性的问题。其次也要求学生敢于根据自己所读书籍或现实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质性或假设性的问题,用问题来穿针引线,因为问题是知识获取之源,发现问题是智慧动力之源,解决问题是能力形成之源。

(二)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打破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首先表现在课前的阅读和查找资料上,学生根据教师所列书目,主动阅读,动手摘录,动脑思考甚至主动查找新的信息资料。其次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参与分析、辩论并根据自己的所读、所思主动提出问题。

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是一个将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总结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过程,具体包含了“导读——提问——分析、辩论——总结”这样一个基本的教学思维过程。

第一阶段是导读,在每个单元教学内容开课前,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一些书籍,查找相关的信息、资料等。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收集整理一些资料发给学生。选编出教学资料(包括一些案例)都应当是具有代表性的,它们应包含多层次的不同学派的观点、思想,或者是曾经确立过或过某一重要法学和原则的案例;其次,列出多层次的书单,让学生大量阅读书籍(包括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等),吸收各种信息。在广垠的知识海洋里,教师也无法穷尽某一学科的全部,同时永无尽头的知识的,使“知识不断老化”。因此,教师鼓励学生潜心阅读,在知识的宫殿里独自寻找所需,最终通过课堂上的互相辩论、研讨,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知识的交流、融合;最后,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资源目录,包括法律机数据库,法律光盘和法律资源站点等,鼓励学生利用先进的法律检索方法主动去查阅更多的相关资料、信息。随着信息进程的加快,法律文献检“索”“国际法检索”、“历史法律文献检索”等法律实用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是法学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之一,除学校开设“法律实用技能”课之外,辩论式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实际操作运用的环境。在导读阶段,教师只是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即指导学生记课堂笔记、做分类卡片、使用法律工具书、撰写读书报告等,指导学生正确地检索并阅读已有的科研成果资料,为课堂的研讨、辩论作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阶段是课堂提问与辩论的交错进行。这是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的关键环节。以问题为纽带,学生主动参与研讨、辩论是该方法的基本特征。梁漱溟认为:思想进步的源泉是问题。他说:“思想或云一种道理,原是对于问题的解答,他之没有思想正因为其没有问题,反之,人之所以有学问,恰为他善能发现问题,任何微细不同的意见观点,他都能觉察出来,认真追求,不忽略过去。问题是根苗,大学问像是一棵大树,从根苗上发展长大起来。”0&1课堂提问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可以是教师一问到底,也可以是学生一问到底,还可以是师生交错提问。课堂上的学术理论“辩论”不同于法庭上的“唇枪舌剑”式的辩论,主要是带着问题,以批判的态度对所阅读、查找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进行研讨、质疑、评价和交流。思辨是法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敏捷严密的逻辑思维是法学专业学生的一个基本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可视具体情况采取下列三种方式中的一种:1、在课前学生对教学内容基本知识、信息己初步了解、掌握的基础上,由教师提出实质性问题,要求学生回答、研讨,并随着讨论的展开,不断地提出一些实践性的或假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串联起所读、所学的各方面知识;2、在课前学生对教学内容基本知识、信息己初步了解、掌握的基础上,由学生提出实质性的问题,要求教师答辩、分析。其间学生们可以根据教师的思路、观点不断地提出实践性或假设性的问题,让教师展现出其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较新的思维方式,学生从中得到启发,获得真知;3、通常,在教学过程中最经常运用的是师生互相提问、互为辩论的方式。不仅提问与辩论交错进行,而且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提问、辩论也交错进行,形成热烈的学术氛围,在互相的交锋与碰撞中闪烁出智慧与理性的火花。

在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扮演一个经验丰富的“引导者”、“辩护士”的角色,而不是纯粹的“教师”角色,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多的时候,他们如同会议的主持人,要有效地控制好主题和节奏,既要体现自身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新的思维方式,又要鼓励学生“破旧”,大胆质疑,大胆论证,并为在“破旧”的同时能“立新”的学生喝彩,那怕支持其观点的“理由”有点惊世骇俗,有点牵强附会,如果一次课不能完成该单元的教学内容,可以多安排几次,直到问题解决,结论形成。

第三阶段是进行学习总结并写出总结报告。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过程,是对某一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整理和思考,通过对前面两个阶段的教学过程全面系统的分析与研究,使零星的、散乱的感性认识上升为条理性的、系统的理性认识,实现知识的升华。教师可以以作业或小论文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要求,以训练和培养学生主动动手、动脑进行书面总结的习惯与能力。学生交上作业或小论文之后,教师应详细阅读,必要时应安排时间,预约个别辅导,针对总结中发现的问题或学生仍模糊不清的问题,进行指导性的分析、论证。

二、采用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一)采用辩论式法学教育方法是贯彻素质教育,培养法律人才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并且特别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司法部《法学教育“九五”发展规划和2010年发展设想》也明确提出:法律人才不仅为立法、司法、行政执法和法律服务、法律监督部门所必需,而且日益成为全社会急需的通用人才,成为管理国家各项事务的主干人才。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就必须摒弃传统法学教育过分强调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观念,不断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而不是对一些法律条文的单纯注释和解说,以及一些技术操作层面的简单训练。如果“只有法律学问而缺少社会常识,那是满腹不合时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即不能算作法律人才”。2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通过资料的准备,“问”与“辩”的交锋,结论的总结,引导学生高度关注我国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各种法律问题,最大限度地使知识本身转化为一种认识法律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和实践的能力。这些能力又赋予了知识的无限创造性,使知识本身不断地增值从而有所创新,成为真正的法律人才,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采用辩论式法学教学是法学教学方法的扬弃

早在古希腊,苏格拉底在与他的学生对话或讲课对,就总是扮演“魔鬼辩护士”的角色,不断地向学生提出各种假设性的,让学生处于必须主动扩大且深入思考的位置。在柏拉图对话集开篇《克力同篇》中,当苏恪拉底受到雅典法庭不公正的审判,学生们奉劝他越狱而逃时,苏格拉底以雅典的名义与克力同展开了论争。在这一段对话中,苏格拉底以假设性的提问和理性的、辩驳,表明了他忠于法律、誓死捍卫法律的观点。在苏格拉底以及柏拉图的对话集中,还有许多充满哲理和智慧的精彩对话,充分显示了辩论式教学方法的优越。而在我国古代,家孔子、孟子都运用了辩论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树国之栋梁。,技术日新月异,法学知识所包含的也越来越宽,法学教育再也不能是“填鸭式”的满堂灌,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不论古代教育家们是自觉地还是不自觉地运用了辩论式教学方法,对我们今天的法学教育改革都是极为有益的启示。对它的借鉴是历史的扬弃,是在新的丰富与。

(三)采用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是法律职业的实际需要

我国政法院校培养的学生大多集中在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公安机关,都是国家的法律工作者。法律职业要求就职者不仅要熟悉法律,还要有雄辩的口才、敏捷严密的思维。而且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法律的内容、法律的形式甚至它的操作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法律职业者需要不断的知识更新,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方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要。而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导读、分析、辩论和,将法律职(口头与书面的)习惯,成为能力提高的无形力量。

三、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的优势

(一)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

在我国,政法院校学生大多在接受“演讲式教学”,教师口若悬河,学生缄默无语。学生总是被动的,教师在教学中很少考虑学生的需求,学生也很难表现出自己的能动性,发现自己的潜在力。而辩论式教学方法能迫使学生思考:老师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我该如何回答,我又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老师又会怎样辩驳?迫使学生主动地阅读、查找资料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深入思考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积极发言以表现或锻炼自己的口才。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质问、辩论会出现高潮,形成热烈的气氛,刺激学生对一些问题刨根问底,产生极大的兴趣。同时,通过阅读、思考也容易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才有可能实现某一学术领域的创新与突破。

(二)将法律基本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维能力、表达(口头和书面)能力的锻炼有机地融合在导读———提问、辩论———总结这样—个教学活动中,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所要达到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得出一个在法律社会中被普遍接受的某一项法学原理、法律原则或法律精神,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去感受、思考获得这些法律知识的过程,去亲身体验法律职业的思维方法和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具体运用,并在这种感受和体验中锤炼出学生自己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甚至创新的精神。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注重多种能力的培养,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其它法学教学方法往往只强调某一项能力的培养。比如,科研式侧重于、创作能力的培养,启发式侧重于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案例式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等。

(三)将课前的准备、课堂的教学和课后的总结、辅导等教学环节有节有机地结合传统的法学教学强调的是课堂知识的传授,教师一般并不要求预习或复习,学生往往是在前突击复习备考。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中,课前的阅读、查找资料等准备环节是课堂教学顺利展开的前提,它不同于一般的课前预习,它要求学生大量阅读相关书目,主动查找相关信息,结合现实深入思考,提出问题;课堂的提问、辩论活动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关键,是获取知识,拓展视野,锻炼口才、胆识,学习新的思维方式的过程;课后的总结、辅导是深化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进一步理清思路,整证要点,归纳结论,积累经验,汲取教训的过程。

综上所述,在法学专业课的教学中,采用辩论式教学方法对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法律人才,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不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种挑战。迎接挑战,在挑战中发展自己、充实自己,我们会发现:其乐无穷,受益终身。

1吴福辉,钱理群*粱培宽.粱漱溟自传[m]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

辩论相关知识篇7

关键词:《演讲与口才》;辩论技能;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H0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120-0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入,高等职业教育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其发展脚步明显加快了。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然而高等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部分,在大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高职院校毕业生语言沟通能力不仅关系到学生求职的过程中,而且还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发展。现代社会具有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有时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为重要。为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高职院校广泛开展《演讲与口才》课程。然而当前《演讲与口才》课程的教学目标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无趣,从而使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寻找适宜的教学模式,不但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推动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培养出适宜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专业人才,而且还对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对我国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辩论技能教学模式

辩论是在人类语言产生时就产生的,与人类语言一样有着久远的历史。中国古代有名的“百家争鸣”,就是辩论发展的集中体现。如最著名的庄子与惠施公的辩论;孟子也曾自述:“余岂好辩哉?余不得已也”而得到古今好辩之名;墨家辩者,简称墨辩等。辩论可以分为二种:一种是竞技式辩论,另一种是自由辩论。日本在1990前后,将辩论赛引入课堂教学。不但对教科书产生了影响,也丰富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我们把辩论式教学分为论文答辩、辩论赛和自由辩论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应用。

辩论技能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学习。体现了教学活动的公平性,能使学生主动学习,从而发挥其个性特征,使其去全方位发展。促进学生知识水平和素质的提高,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它能创设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平台,促使学生亲身参与研究和探讨,并通过自由辩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态度及对事物的全面评价。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表的及沟通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二、比较研究

虽然在《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活动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辩论技能教学模式本质上都属于语言学习的教学模式,然而其他许多方面二者都各不相同。其中最主要的区别是:前者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知识传授过程,后者是一种平等的思辨演绎过程。下面就其他方面加以比较研究。

1.教学目标

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学生所掌握的内容是教师所提供的,学生只是对现有的东西进行认知性学习。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都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明显。在辩论技能教学模式教学中,学生所掌握的内容不只是教师所提供的,同时包含学生争辩过程中的各种知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是对知识和语言表达水平的综合运用。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处于平等的地位,学生主动的学习,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学习效果明显。

2.教学内容

辩论技能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就是辩题。首先辩题的选择就是很广泛的。其次辩题具有教育性、可辨性、公平性和适宜性。最后,在辩论过程中会牵涉到许多知识,这是无法预测的。所以,我们说辩论技能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不仅局限于教师所掌握的,而是广泛的。所以《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内容的广泛性,不但与语言表达能力息息相关,而且还能检验自己缺乏哪方面知识,以尽快弥补。

3.教学形式

辩论技能教学模式则是学生通过辩题的引导来发现问题,从而分析问题,运用自身知识解决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论文答辩、辩论赛和自由辩论的形式开展辩论技能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态度、思考、判断以及技能、表达等学习能力。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提高思想素质品质,学会表达自我观点,学会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要进行的是探索式和发现式的学习,也就是语言知识和技能由学生自己去挖掘而不是直接由教师传授,学生成为了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这样既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由此可以看出,辩论技能教学模式已经打破了传统教学“概念技巧”或“理论技巧”的层面,以实际训练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努力做到“学中练,练中学,学练结合”,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4.辩论技能教学模式

辩论技能教学模式创设了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环境,并且在辩论过程中,学生经过思考确定自己的观点和立场,然后各自去寻找相关资料依据,或者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辩论,这不但集合了所有学生的知识与认知,而且产生了海量的知识和信息资源。所有,运用考试来对教学效果进行判断是片面的。只有通过以教学过程为主,考试结果为辅的评价标准,才能准确判断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高等职业院校《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各种新理论和新方法也层出不穷,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会不可避免地带来某种缺陷和不足。辩论技能教学模式虽然能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言交际水平,为学生终生发展提供帮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教学过程中如教师引导不当,极易导致课堂混乱。所以,正确运用辩论技能教学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演讲与口才》课程是一个良好的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美)布鲁纳著,姚梅林,郭安译.教学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07-109.

辩论相关知识篇8

关键词:使用塑料的利与弊;教学准备;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232-01

一、内容简析

本课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化学教材下册第十二单元《有机合成材料》中合成塑料结束后课本上安排的一道讨论题。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合成高分子材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塑料制品比比皆是。从我们起床后使用的各种洗漱用品、早餐食用的餐具、到工作学习使用的文具、休息时使用的座垫、床垫,以及电视机、洗衣机、计算机的外壳,还有夜晚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各种造型的灯具,除了日常用品外,甚至塑料更广泛应用与航空、航天、医疗机械、石油化工、机械制造、国防、建筑等各行各业。塑料的使用确实给我们生活带来许多的方便。但是,废弃塑料带来的“白色污染”尤为严重。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为了我们的校园、地球更加清洁、更加环保,远离“白色污染”。在平时的教学中,由于课堂时间所限,教师只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讨论,草草收兵,尚未做深层次的探讨。学生认识不够充分,因此,我把教材的讨论题设计这样一场辩论赛,让学生充分认识使用塑料的利与弊之间的辨证关系,通过组织这样一次辩论活动,让学生在辩论、研讨中升华思维,是本节课的重头戏,特别是是通过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深刻感受化学的价值,得到社会责任感的提升,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目标定位

使用塑料的利与弊的知识,与我们的社会生活非常密切,在教学过程可以发现,这些知识没有对学生造成多大的障碍。而且这部分知识相对简单,学生很容易搜集到相关,学生比较感兴趣。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当通过辩论活动让学生从更广阔的领域认识塑料,在对使用塑料的利与弊的辩论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增长,让他们在学习实践中,体会化学对社会生活的作用,能够自觉地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使用塑料的利与弊的知识,强化环保意识,学会解决“白色污染”的方法。

(2)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搜集资料、分析、归纳、应变、合作学习等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等途径,了解使用塑料的利与弊的知识,充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环保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搜集资料、分析、归纳、应变、合作学习等能力。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2)通过辩论让学生感受化学的价值,增强责任意识。

三、方法阐释

本节课的授课方式不同于新授课,它立足于学生对知识已经较为熟悉的基础上开展的一次活动课。本节课主要采用“让学生进行辩论”的形式展开,各环节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为原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辨证看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价值观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给他们提供“辩论”这个大平台,给予他们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也是促进他们综合能力提升的一种有效途径。特别是着其中隐含的“竞争因素”,能让学生保持旺盛的“斗志”,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流程

环节一、教学准备:

课前组织选拔本次辩论赛的主持人、辩手、计时员等相关人员。

为了使活动扎实、有效,有条不紊地开展,对主持人、辩手、计时员等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包括辩论赛的规则、程序、辩论技巧等方面)。

教师对辩手进行分工,让他们准备资料(包括幻灯片的制作、视频等),并审核资料。规范辩论材料后进行。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辩论赛前的准备工作。以辩论为契机,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资料的查找,是让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的一条重要的途径。辩论既是一个平台,也是一个任务,在竞争因素的驱动下的任务型的学习,学生乐于去做。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教师善于伟学生搭建平台,善于利用学生的表现欲,善于通过活动挖掘学生的潜能,只有善于,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快乐积极地走进学习的氛围。

环节二情景创设

1、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朗诵引入(用轻音乐做背景烘托)

题目化学的作用

化学是一门神奇的学科

它的的身影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我们的衣食住行、社会发展

都与它紧密相连……

今天我们学习化学

明天我们就将化学演绎成一个美丽

让化学的魅力在我们心中绽放吧

我们将因为拥有了化学而拥有健康的生活

请大家看吧,一批具有化学智慧的人才

正向我们走来

下面有请本次活动的主持人闪亮登场。

2、主持人登场后先自我介绍

【设计意图】开场白的精心设计,一是源于渲染辩论赛的气氛,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此次活动的重视,使他们能在认真准备之后,感到这样做有价值。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设计,让学生感受化学的理性与人文的情怀是连为一体,从文学的角度感受化学的魅力。三是通过轻音乐背景的渲染,给学生感官的刺激和心灵的震撼,从而更加集中精力投入到这次学习活动之中。

环节二主持人宣布本次辩论赛的程序及其相关的要求。

辩论赛的程序:

介绍评委

宣布辩题――使用塑料的利与弊。

主持人让双方辩手进行个性化的自我介绍,并阐述自己一方的观点。

主持人宣布辩论比赛开始(见下面的表格)按表内的程序进行。

环节环节解释参与辩手时间

环节一

正方立论正方对本方观点进行阐述正方一辩2分钟

反方立论反方对本方观点进行阐述反方一辩2分钟

环节二

反方盘问反方二辩手对正方一辩进行盘问,正方一辩只准回答,不准反问;每次提问不超过20秒,每次回答不超过30秒反方二辩

正方一辩总时间:3分钟

正方盘问正方二辩手对反方一辩进行盘问,反方一辩只准回答,不准反问;每次提问不超过20秒,每次回答不超过30秒正方二辩

反方一辩总时间:3分钟

环节三

双方攻辩先由正方三辩依次挑选反方三、四辩进行对话,反方三辩依次挑选正方三、四辩对话;然后再由正方四辩依次挑选反方三、四辩进行对话,反方四辩依次挑选正方三、四辩进行对话。正方三,四辩

反方三,四辩每位辩手各有1分30秒

总时间:12分钟

环节四

小结陈词任意辩手对之前环节进行小结正方任意辩手1分30秒

小结陈词任意辩手对之前环节进行小结反方任意辩手1分30秒

环节

自由辩论正方四辩先发言,双方交替发言所有辩手各4分钟

环节六

反方陈词总结陈词任意辩手2分钟

正方陈词总结陈词任一辩手2分钟

总时长33分钟

【设计意图】学生以辩论方式开展学习,不只是为了活跃学生的学习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更重要的是给予学生深度参与学习的机会,为他们搭建起一个可以自由驰骋的平台。这和新教材的教学理念、《化学课程标准》是相吻合的。辩手依据辩论赛的程序,有序进行“舌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分析和归纳的能力等。

环节三活动总结

主持人对辩手的表现进行总结。

学生评委打分,并由学生评委代表点评。

任课教师根据评委的打分,宣布比赛结果,总结活动情况。评出最佳团队、最佳的辩手并进行表彰奖励。

主持人采访辩手谈感想。

教师宣布辩论赛结束。

【设计意图】本环节既是为了总结辩论活动,提升学生理论水平,还体现教师不可或缺的作用和价值,那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升华学生的认识高度,提高他们的各项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又处于学生世界观的建立,从而将辩论活动引向高潮。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将更加重视彰显语言的魅力,把学生活动中的表现不太好的地方,及时指出,帮助学生梳理凌乱的思维,让他们感受到如何掌握研究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提升他们的辩论的水平。

环节四、教学反思

近年来,随着新教材的使用和自己对《化学课程标准》的学习,对化学综合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是我深刻的认识到:教师对活动课的有效设计和准确把握,是彰显课程价值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不论改变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但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这个是一成不变。教学中教师心中始终装有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把最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健康活泼的发展。为此,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辩论相关知识篇9

【关键词】辩论法;英语教学;作用;运用

英语作为一门大学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通过这一语言工具,学生可以学习掌握各种先进技术,成为当今社会的全能型人才。这一目的使得大学英语教学与初高中时期的填鸭式“哑巴”英语教学有了很大的不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得到全面的发展,其中辩论法是一种在教学中容易被忽略但却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辩论法的概念及作用

当我们提到“辩论”时,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争吵”,其实不然,当面对冲突时,双方(或多人)乱无章法地以言语陈述自己的立场,坚持己见,就称为“争吵”,而辩论却是以有条理、有系统的言辞来辨明是非,希望能在理性的前提之下解决冲突。辩论法则是辩论双方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意见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的作用在于它以下几方面:

(一)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在当今社会,英语已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交际语言技能,而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英语已经不再只是单纯的学习“哑巴英语”,更要学会如何将英语当做一门工具,学会使用它来表达自己和与他人沟通。因此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成为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辩论法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如何正确运用各种单词、语法以及语音语调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通过对语言的组织,高效、凝练地对对方观点进行反驳,与此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直接英语思维能力,解决了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通病---间接英语思维,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习惯将听到的英语在大脑中翻译成中文进行理解或是先将要表达的意思用中文组织起来再翻译成英文。通过辩论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全英文语境,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时间紧迫,学生将逐渐放弃间接英语思维而习惯直接用英语进行思维,以达到语言的流畅性及流利性。

(二)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辩论法与常规教学方法的区别之一,在于它的不可预测性,每个学生的立场观点、表达方式都具有不可知性,因此,在辩论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当对方提出的观点与预期不符合时,当对方利用己方疏漏提出疑问时,如何在极短的时间调整自己的辩论方向,化解对方的疑问,如何在对方的话语中快速发现漏洞并加以指出。在这样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的反应力提高,使学生在面对超出预期的突发状况时,能够保持冷静,不轻言放弃并且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去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对于的应变能力,这一能力是现今职场对新人的要求,也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三)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辩论教学法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首先,当我们提出论题之后有准备辩论这一环节,在这个时候学生为了积极参与辩论或是赢得辩论就必须去搜集与辩论题目相关的背景知识和资料作为辩论时的论据,所以这一准备过程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同学们将会对与论题相关的知识抱有极大兴趣并主动去学习和接收它们,这一种模式比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收教师传达知识的效果要好得多,记忆得更牢固。其次,辩论的论题涉及面很广,涵盖了历史、时事、政治、文化等等,而这些方面的知识不一定能全部从课堂上获取,因此,丰富的辩论题目可以使学生在无形中增加知识面,提高知识储备,为将来从容面对各种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辩论的目的是通过对论题的充分探讨得出正确的结论或是达成共识,而大多辩论论题目会涉及到社会现象或伦理道德,学生通过充分的学习和探讨,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这是将辩论法运用到大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目的。

二、辩论法的运用

辩论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每一个步骤学生都可以学到不同的知识,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成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全方位发展的人才。

(一)提出论题

这一步骤可以由教师拟定,也可以由学生自行讨论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辩论题目,要求是难度适中,贴近生活,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对题目的讨论和拟定可以使学生变得善于发现事物的两面性,学会用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同时,让学生逐渐与社会接轨,关注社会问题而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二)准备辩论

提出论题后教师要适当提示学生应该准备的大致内容,学生将自行着手辩论的准备工作,这是辩论教学法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大量与辩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例作为辩论的论据,由于辩题的多样性,学生可以学习到许多课堂上没有涉及到的新知识,不但扩大了自身的知识面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积极性,让学生发现学习知识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任务从而积极地主动地去学习,极大的改善了大学生自学效率不高的问题。其次,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代大学生的一个通病是缺乏实际行动力,遇到问题不懂得主动想办法解决,而这一准备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养成遇到困难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具备这一良好能力可以使他们在以后的求职工作中更具有竞争力。最后,在准备分组辩论的时候,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在准备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的方法,加强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才能迅速融入新的环境,被他人接纳。

(三)参与辩论

辩论是辩论教学法的中心环节,通过对题目的充分讨论和对相关知识的充分学习了解之后,学生参与辩论的积极性将达到最高,这时由老师组织进行的辩论将会达到最好的效果。一方面,通过精心的准备之后,学生有了想要表达自己想法的意愿,积极的有准备的发言可以让学生不再惧怕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使大学英语不再是“纸上谈兵”。另一方面,当自己的努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或是获得了同学的认可之后,可以促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最后,通过辩论这一活跃的课堂组织形式,让学生对大学课堂有新的认知,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一言堂”形式,使得学生得到参与感,从而激发对课堂的浓厚兴趣。

(四)点评

辩论完成后,应对学生的辩论进行恰当的点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教师有针对性的直接进行点评,对于学生刚才的语言是否流利,有无明显语法错误,论据是否清晰,是否明确反驳了对方的观点等等做出评论,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回顾之前的辩论过程,改正在辩论中的错误,因此,教师应注意适当给予鼓励而不要对每一个错误都逐一批评从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另一种方式是由没有参与辩论的同学进行评论,常言道“旁观者清”,通过这种方式,让旁观的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来发现参与辩论的同学的问题,从而学会换位思考“当我面对这种情况时,应该如何处理?”变被动接收为主动学习,无形中提高了旁观同学的参与感,调动了全班的积极性,不致于发生参辩论与的同学说的口沫横飞,其他同学百无聊赖的情况。

(五)总结

总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的总结,每一次辩论完成后应该对每个环节进行回顾,思考自己在哪一部分发挥的不够好,是准备不充分导致论据没有说服力还是语言表达不清晰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通过对每一环节的反思来调整自己下一次辩论的重难点,通过总结发现问题并着手解决问题。第二部分是教师的总结,辩论完成之后,教师应当回顾本次辩论的过程,学生的反应以及辩论所达到的效果,通过本次辩论的经验来调整下一次的辩论的难易程度以及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等等,要让下一次的辩论有新的亮点,才能激发学生参与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辩论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体现了现代英语人才培养的需求,使其成为具有实践性、功能性的英语教学方法。而对于本方法的适当运用,可以使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变得更为灵活多样,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为今后成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全能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曾丹.辩论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效果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2006.

[2]吴宾凤.运用模拟辩论法提高学生交际英语能力[J].教学与管理,2008.

辩论相关知识篇10

1、唯物论理论。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投影和反映。哲学里关于本体论的一种基本观点。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世界独立于意识之外,主观能动性区别于其它生命意识;

2、辩证法理论。辩证法即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第一阶段是认识论的辩证法,第二阶段是本体论的辩证法,第三阶段则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对称辩证法;

3、认识论理论。认识论即个体的知识观,也即个体对知识和知识获得所持有的信念,主要包括有关知识结构和知识本质的信念和有关知识来源和知识判断的信念;

4、价值观理论。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及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是对什么是好的、是应该的总看法,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标准,是个性心理结构的核心因素之一。

(来源:文章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