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42:08

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篇1

【关键词】财权配置;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核心

一、研究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背景

(一)教育部提出“深化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

最近三年来,有两个文件中提到“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引起了我们对研究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重视。

1.2007年1月15日,教育部、财政部的《关于“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二条规定:“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和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2.2008年9月17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贯彻落实实施办法》第十六条规定:“深化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健全高校各级经济责任制,探索建立直属高校总会计师制度,继续推行和完善高校内部会计委派制。”

这两个文件都强调了“改革”,改革是事业发展的动力,也是高校财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之所以需要改革,是高校财务环境的变化要求“深化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

(二)建国以来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类型的演变

改革是为了开创未来,但必须总结历史经验。建国以来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已经历了六次变革。

1.“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统一核算”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校实行的是“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统一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

2.“统一领导、集中管理”

1982年1月11日,教育部的《部属高等学校财务管理试行办法》第四条规定:“部属高等学校的财务工作应当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分工负责、权责结合’的原则。”

3.“统一管理、一级核算”与“统一管理、两级核算”

1986年10月15日,国家教委、财政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改革实施办法》第十条规定:“高等学校内部的经费管理,原则上实行‘统一管理、一级核算、定额包干、节余留用’的办法。规模较大的院校,对本校财务管理基础较好的单位,可以实行‘统一管理、两级核算、经费包干、节余留用’的办法。”

4.“一级核算、二级管理”与“二级核算、二级管理”

1989年5月13日,国家教委发出的《关于适当集中财权加强财务管理的意见》第二条规定:“根据当前实际情况和管理要求,各院校原则上应实行‘一级核算、二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规模较大而且具备条件的院校也可以实行‘二级核算、二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

5.“统一领导、集中管理”与“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1991年4月8日,国家教委、财政部的《高等学校“八五”期间财务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一条规定:“完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校内财务管理体制。”

1997年6月23日,《高校财务管理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规模较大的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

6.“统一领导、集中管理”与“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

2007年1月15日,教育部、财政部的《关于“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五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规模较大的学校也可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

上述六个规章显示了高校财务管理体制这样的发展轨迹:“统一管理、两级核算”“一级核算、二级管理”或“二级核算、二级管理”“适当集中财权,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或“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从上述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类型演变的轨迹可以看出,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类型完成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化过程,经过了逐步完善与成熟的过程。

(三)“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校内财务管理体制”应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一般认为,我国高校“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的”。如仝乃礼、赵莉萍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的‘分权’体制,即‘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上述学者的依据可能是《高等学校“八五”期间财务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第一条规定:“完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校内财务管理体制。”但是,1986年10月15日的规定已有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雏形,而1989年5月13日的规定已明确了“统一领导、二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因此,1991年4月8日的规定就提的是“完善”和“继续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

(四)这次改革缘于21世纪以来高校财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1.校外财务环境的变化

(1)实行部门预算制度;(2)实行政府采购制度;(3)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4)实行收支两条线制度;(5)实行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

2.校内财务环境的变化

(1)高校后勤实现社会化;(2)校办企业改制与高校脱钩;(3)独立学院独立于母体;(4)扩招引起筹资活动凸现,并大建新校区;(5)并校造成多校区格局;(6)非义务教育收费成为高校筹资的重要渠道。

二、财权配置是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

(一)财权的涵义

所谓财权,是指财务主体拥有财力方面的一组权利束,财权的核心是支配权。《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权力: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市场经济大词典》解释:“财权指某个地区、部门或单位对一定财力(资金)所具有的支配使用权,即控制、管理、使用权。”

(二)财权配置是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

在论述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时,学者们注意到“管理权限的划分是管理体制的核心”。

王大勇认为:“‘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权限划分和按照这种划分所设置的机构,所形成的组织、制度与体系。’其核心是管理权限的划分。财务管理体制是调节和反映财务关系的制度和办法。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体制是正确处理高校各种财务关系的重要管理制度和组织形式,是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具体化,是教育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经济活动正常运转的核心和基础。”

白云龙认为:“体制问题是管理工作中的根本问题。完善高校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其实质是学校内部财务管理权限的调整和再分配,其中隐含着利益关系的界定和划分。”

罗小红认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体制是高等学校财务关系的表现形式,是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权限划分和财务管理机构设置的体系制度。”

程相斌认为:“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划分财权,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制度财务管理体制是通过合理划分财权,建立责权分明、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以理顺财务关系,使高校的财经工作和财务活动在校(院)长、总会计师和学校财务机构的领导和组织下顺利进行。”

可能限于论文篇幅,上述学者未进一步论述财权配置中集权与分权、事权与财权以及财权配置的载体。本文下面论述高校财权配置中的这些问题。

三、集权与分权

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在于对集权与分权的有效选择。高校的校级与二级单位之间,不同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也不同于母公司与子公司,因为二级单位不是具有“决策权”的自主办学的实体,而是只有“执行权”部门。这个关键点是研究高校集权与分权问题必须注意的,也是研究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必须注意的。

(一)我国学者关于“适度分权”的论述

刘启胜认为:“在新财务管理体制下,学校保留统一制定学校财务方针政策和财务规章制度、制定经费分配政策的权力,通过适度分权、授权,将人事、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权力下放给学院,同时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也将部分财权下放给学院分级管理。”

曹勇认为:“适度分权、授权,在合理制订具体到每个院系的预算的基础上,对各院系实行目标管理,将部门预算框架下的权力下放给各院系领导,并将其作为各部门执行任务的控制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对各院系的预算执行过程进行必要的控制,保证各部门的活动不偏离企业的目标,并对各院系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根据各院系的预算完成情况确定奖惩,充分调动各院系的积极性。”

(二)笔者认为,即使“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也应“适度集权”

1990年明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后强调“适度集权”。1990年4月12日,国家教委的《关于委属高校一九九o年财务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三条规定:“适当集中财权,加强财务工作的统一领导。”

1991年4月8日,国家教委、财政部的《高等学校“八五”期间财务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一条规定:“适当集中财权,完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校内财务管理体制。完善高等学校内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在继续实行高校内部财务分级管理的同时,必须加强财务工作的统一领导,坚持“一支笔”审批制度,集中财权。”

2000年6月12日,教育部、财政部的《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第二条第五款规定:“高等学校校内结算中心的主要任务是适当集中财力,加强内部资金管理,防止体外循环,不得超出业务范围从事非法集资、高息揽存、储蓄或发放贷款等金融业务。”

2002年2月11日,教育部、财政部的《关于清理检查直属高校资金往来情况,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的通知》第二条规定:“加强资金集中管理,实行会计委派制。”

从上面的部门规章可以得出结论,在规定“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时,都强调了“适当集中财权”;并提出“集中核算”、“加强资金集中管理”、实行会计委派制。上述政府实行的实行部门预算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收支两条线制度等这些高度集权的措施,高校财务必须执行。

恩格斯曾在《集权和自由》指出:“集权是国家的本质,国家的生命基础,而集权之不无道理正在于此。每个国家必然要力求实现集权,每个国家,从专制君主政体起到共和政体止,都是集权的。美国是这样,俄国也是这样。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不要集权,联邦制国家需要集权,丝毫也不亚于发达的集权国家。只要存在着国家,每个国家就会有自己的中央,每个公民只是因为有集权才履行自己的公民职责。”

谢志华指出:“最好的集权就是有效的分权、分权职责明确,并相互协调一致本身就实现了集权的要求。这两者之间尤其要调剂有度,协同使用。而有效控制此‘度’的根源就在于,明确财务申批者的权、责、利。这个无形的尺度使集权与分权并存而不产生矛盾,谁的权责所在,谁来控制财权。清晰界定各自的权、责、利。”

四、财权与事权的关系

(一)财权与事权概念的由来

前已述及财权的概念。财权与事权的概念首先来自财政。许毅、陈宝森指出:“财权和事权也是联系在一起,我国的社会制度决定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国营企业与事业。国营企业和事业归哪一级管理,即事权放在哪一级,财权也相应放在哪一级。……地方财权的大小和中央划给地方的事权应当一致起来。……地方财权的大小,表现在事权的划分上,反映在各项支出的支配权上。”这可能是最早的经典解释了。

李刚认为:“事权和财权的概念为中国财政理论所特有,国际财政分权理论基本上不使用这样的表述。这一理论和概念的形成,与中国计划经济历史密切相关。事权和财权及两者的统一,比较权威的表述,是财权和政权总是联系在一起,有政权就必须有财权,否则无法实现其政治经济任务。”

张扬认为:“事权是按照各部门的职能分工、业务性质进行划分,并以经济责任的形式得以体现,同时通过业绩考核对其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评价。但是,事权的行使和经济责任的履行必须有财权作保障,才能有效保证各预算单位严格按预算完成预定目标,各司其职。事权是本质,财权是保障,赋予财权才能使事权得以落实。财权集中表现在收入权和支出权两方面,各责任部门履行其职责就必然发生支出,即通过支出行使事权。所以,要考核其业绩就必须使行为人能通过支出权的行使调整其行为,以实现预算目标。否则脱离了财权的事权就是一种空洞的权利,履行职责就是一种被动行为。”

(二)“财权与事权统一”还是“财权与事权相结合”

1.提到“财权与事权统一”的有:

1994年7月3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的实施意见》第二十二条规定:“为实现事权与财权的统一,要进一步改革教育经费管理体制。”

1994年11月17日,国家教育委员会的《关于当前国家教委委属高校财经工作中几点意见的通知》第二条规定:“学校内部应建立和完善各级经济责任制,按照财权和事权统一的原则,明确学校领导、校级财务部门和二级财务部门及有关管理人员的经济权限和应承担的职责,进行定期检查和考核。”

2.提到“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有:

2007年1月15日,教育部、财政部的《关于“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第十二条规定:“高等学校应根据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探索建立与目标、任务、绩效挂钩的资源分配机制。”

(三)采用“财权与事权统一”与“财权与事权相结合”哪个为宜

1.关于对“财权与事权统一”争议

原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6年会上表示,事权与财权要统一是“一个错误的概念”。还有的学者认为:“事权与财权的不统一是多数国家的通常做法。”“在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中,我国一些实际部门和学术界似乎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观点,即‘事权与财权统一论’;有的甚至把它作为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准则,作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这个论点在理论上是否站得住,在实践中是否行得通,很值得进一步探讨。究竟采用哪一种改革思路?我们主张按照世界多数国家通常的做法,财权适当集中在中央,事权以地方为主。”

2.“相匹配”的提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强调:“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调整和规范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间的收支关系,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

3.笔者的观点

类似的表述还有财权与事权“相一致”、“相对应”、“相对称”、“相平衡”等等。刘维民、齐红更明确指出:“建立‘钱随事走’的预算观念。”

笔者认为,采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财权与事权相结合或事权与财权相适应为宜。注意:这两者关系是“财权”在前,“事权”在后,即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办多少事有多少钱保障),而不是事权与财权相匹配(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了)。

五、高校预算是财权配置的载体

(一)高校预算在财权配置中的作用

1.财权配置中主导作用

2007年1月15日,教育部、财政部的《关于“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第十三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充分发挥预算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预算执行的责任应分解到校内各部门、各单位。”

2.全校经济工作的指挥棒作用

2000年6月12日,教育部、财政部的《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第一条第一款规定:“学校预算一经正式确定,就应成为全校经济工作的‘指挥棒’。”

已有的研究成果还表明,“高校预算管理体制”是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财务管理体制的主导环节,它负责高校的财权配置问题。

(二)高校预算的定义未突出“财权配置”

刁育敏认为:“高等学校财务预算是高等学校根据自身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收支计划。高等学校预算是国家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经济命脉的中枢神经,是带动学校经济工作的龙头,是整个学校财经管理的核心,它反映了高等学校事业计划和工作任务的规模和方向,是高等学校财务工作的基本依据。”

于辉认为:“高等学校预算是指高等学校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也可以说,高等学校预算是高等学校年度内所要完成的事业计划和工作任务的货币表现,是高等学校日常组织收入和控制支出的依据。同时,它是一个学校的规模和事业计划的财力保证,也是高等学校对事业发展方向的综合反映。”

张和生认为:“高校预算是指高校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也可以说,高校预算是高校年度内所要完成的事业计划和工作任务的货币体现,是高校日常收入组织和支出控制的依据,也是一个高校的规模和事业发展方向的综合反映。”

林慧卿认为:“高校财务预算是指高校根据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是学校经济状况的综合反映,包含高校全部资金的收支内容。预算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高校的财务状况和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如何做好预算管理工作,对推进学校稳定、协调、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编制高等学校预算时,经常用到经济学上的“切蛋糕”理论。中央宣传部理论局指出:“经济学家们往往把国民收入总量比喻成‘蛋糕’,而把收入分配比喻成‘切蛋糕’。‘蛋糕’的切割和分配是个变量,切多切少、切大切小、怎样分配很有讲究。”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指出:中国已到了“不分好蛋糕就无法做大蛋糕的关键阶段。”“切蛋糕”理论实际上就是财权配置理论。

因此,笔者认为,高等学校预算是指高等学校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依照高校预算管理体制,运用财权配置的方式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是学校年度内要完成的事业计划和工作任务的货币表现,是高等学校组织收入和控制支出的依据,反映了高等学校事业计划和工作任务的规模和方向,是高等学校财务工作的的核心。高等学校预算是财权配置的载体,要充分发挥高校预算在财权配置中的作用,学校预算一经正式确定,就应成为全校经济工作的“指挥棒”。

(三)高等学校预算体现“财权配置”时应注意的问题

1.编制高校预算在财权配置上应有一定比例

(1)美国

孟庆鹏的考察显示:“在预算支出方面,美国高校主要包括人员经费支出和日常公用经费支出。在经费支出构成上,工资支出占相当高的比例,一般为学校支出的50~60%。在公立院校中普遍达到了60%,例如,在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北岭分校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其工资支出均达到了学校支出的60%。美国高校为了吸引人才,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对教师都采取适度的高薪政策,其待遇随着政府物价指数的增长而增加。在工资支出之外,高校较大的支出项目是教学费用、科研费用、办公用品和水电费。”

(2)德国、法国、瑞典

冶金高校财务管理考察团的考察显示:“编制的内容:在年度计划经费核定的基础上,首先按大项目分类,主要有人员、教学、科研、公共条件和维修等方面的费用。人员经费在财务计划中占的比例较大,如亚深工业大学,人员经费占总经费的65%~70%,隆德大学的人员经费也占总计划的53%。”

(3)澳大利亚、新西兰

盛裕良等的考察显示:“各学校一般可将经费分为人员经费和非人员经费。澳、新高校经费预算中65%~75%写的经费为人员经费,25%~35%为公用经费,两者有效的调整系数为1.5%~1.9%。”

(4)中国香港

王舒、张文娟的考察显示:“大部分香港高校预算分配上采用了按一定的比例切块的资源调配模式。例如,香港城市大学按5%的机动费(3%校长储备及2%特别储备,以应对非常开支的需要)、65%学术及科研经费、30%行政及学术支援经费来切块;总教学预算中按教学80%、科研20%切块。教学预算中各课程的资源分配主要以学分数(或学生数)为主要基数来分配,同时考虑的因素还有:教职员薪金及部门运作开支、电脑及各项资讯开支、专科教学设备开支(如专项实验室)以及绩效综合指数等。科研预算主要考虑以下两个因素:纯科研预算根据部门中的研究人员数目来制定,应用研究预算根据部门中的教职员人数来制定。”

2.编制高校预算应有专家参与

张贵龙认为:“学术委员会在预算制定过程中的作用。同美国其他大学一样,伯克利大学的学术委员会(academicsenate)由学校全体教师组成,学术委员会下设预算委员会(budgetcommittec),该委员会负责全校人员经费预算的政策制定,委员会成员由主管计划和预算工作的副校长、行政部门负责人以及院、系教授组成。委员会的设立保证了在制定预算时既能反映行政权力的要求,也能反映学校力量的声音。”

王舒、张文娟认为:“预算制定的科学性。这主要体现在其实施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高校的预算工作先由五名工作人员组成的工作小组撰写草案,组成有九名专家组成的预算建议顾问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分管的副校长负责,由各学院教授、财务处长和各学院代表组成。该委员会向分管校长和执行委员会提出建议,如:总体预算的政策与结构;计划目标与预算之间的关系;预算支出与实际支出之间的关系等等。”

3.预算执行刚性

王舒、张文娟认为:“美国高校的预算控制相当严格。学校财务处下设专门的控制办公室,校内各单位均设置预算员,负责执行本单位的预算,任何单位都不得突破预算。高校校长尽管掌握一定的机动资金,但无权动用,在特殊情况下经校董事会同意后方可动用。”

王林昌、薛秀清也认为:“预算的编制与使用。美国高校预算编制有严格的程序,要提前一年编制,层层审查论证,不断完善,最后上报到州长。州长批准的预算,各高校必须无条件遵守。为严格控制预算,高校财务处下设有专门的控制办公室,校内各预算单位均设有预算员,负责执行本单位的预算,任何单位都不得突破预算。”

【参考文献】

[1]仝乃礼.论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及其创新[J].事业财会,2007(4):48-50.

[2]赵莉萍.高校财务二级管理体制改革及创新[J].新西部(下半月),2009(1):101.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1978:938.

[4]厉以宁.市场经济大词典[m].新华出版社,1993:469.

[5]王大勇.对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体制问题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4):161-164.

[6]白云龙.关于高校内部财务管理体制的探讨[J].唐都学刊,2000(4):125-127.

[7]罗小红.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体制之我见[J].审计与理财,2004(2):41-42.

[8]程相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科学规范的高校财务管理体制[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3):40-42.

[9]刘启胜.以全面预算为基础构建高校财务管理新体制[D].暨南大学2003年度会计学硕士学位论文.

[10]曹勇.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以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为例[D].石河子大学产业经济学2008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m].人民出版社,1982:396.

[12]谢志华.财务管理的集权与分权[J].北京经济了望,2000(9):40-41.

[13]许毅,陈宝森.财政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4:587.

[14]李刚.“解读‘事权与财权统一’”[J].辽宁经济,2006(10):14.

[15]张扬.基于全面预算的高校内部财务管理体制设计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6年度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16]孙雷.楼继伟对话林毅夫:“求解第二次财政改革之道”[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3-22.

[17]论事权与财权的关系[J].经济研究参考,1993(Z5):20-27.

[18]刘维民,齐红.高校预算管理必须科学精细[n].光明日报,2009-7-22.

[19]刁育敏.浅议高校预算管理[J].教育财会研究,2003(2):27-28.

[20]于辉.普通高校预算管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度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21]张和生.转型期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困境、原因及对策[D].南京农业大学2007度硕士学位论文.

[22]林慧卿.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改革对策探析[J].财会通讯,2009(23):57-58.

[23]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18题[m].学习出版社,2004.

[24]陈静思.不分好蛋糕就做不大蛋糕[n].东方早报,2010-6-25.

[25]孟庆鹏.中美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比较[D].长安大学2008年度会计学硕士学位论文.

[26]冶金高校财务管理考察团.关于德国、法国、瑞典高校财务管理的考察报告[J].冶金财会,1998(1):23-26.

[27]盛裕良等.澳大利亚、新西兰高校的财务管理考察――教育部赴澳、新高校财务管理考察报告[J].教育财会研究,2001(1):55-58.

[28]王舒,张文娟.国(境)外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特点与经验[J].教育财会研究,2007(1):50-52.

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篇2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指高校后勤将自身的生产、服务、经营和管理活动自觉纳入社会经济活动的整体框架,把自身活动化为社会整体活动的一部分。”其实质就是将高校后勤从一个以封闭型、供给型、福利型为主的高校附属部门转化成以企业赢利型、服务型为目标的后勤经济实体;“既要引入竞争机制,又要注重适应教育工作的特点和我国国情,重视社会效益和长远利益”,逐步建立具有高校后勤特点的企业服务体系。从我国高校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社会化改革,解决了高校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机构臃肿问题,促进了人员交流,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引进社会资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办学经费的紧张局势,保证了高校经营性资产的保值增值;重塑了后勤部门与学校的经济关系,打破了旧的财务管理模式,确立了后勤实体的独立的财务主体地位。

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后勤实体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核心问题就是财务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目前还没有一套具有高校后勤实体特点的财务管理体制,形成制度缺失;会计管理机制与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会计监督职能弱化;会计核算违规与会计造假现象存在,会计信息失真;财务内控制度不健全,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企业概念认识不到位,全成本核算制度运行滞后;后勤实体经营的财务风险界定不清、责任不明等等。针对我国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体制的制度缺失和目前的现状,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高校后勤实体的财务管理体制进行大胆创新。

一、完善后勤实体的财务管理制度,试行新的财务管理模式

(一)建立责任成本或利润中心,实行“统一管理、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模式

1.建立责任成本或利润中心,强化高校后勤实体的财务管理目标

高校后勤实体本质上是高校的校办企业,由于社会化改革时间较短及本身服务性质的影响,后勤实体跟校办企业仍存在很大差距。目前,高校的校办企业已初具规模,业绩卓著。据统计,2001年底,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75所普通高校创办了5039个企业,基本上涵盖了国民经济的所有部门,全国校办企业资产总额956.33亿元,注册资金232.51亿元,收入总额602.98亿元,实现利润总额48.17亿元,向国家交纳税费28.41亿元,为社会创造的净利润和交纳的各种税费总计63.73亿元。刚刚独立出来的后勤实体则没有这样的业绩,据统计,全国有近56%的高校后勤实体在营运过程中存在亏损现象;由于体制与机制原因,保亏不保盈已是高校目前的主要做法。因此,强化高校后勤实体的责任成本和利润意识、实现后勤实体扭亏为盈已是迫切需要。责任成本或利润中心是综合考虑各成员企业的性质、规模、经营方向,将其划分为大小不等的责任中心,集团公司将整体目标分解到各责任中心,对各责任中心实施有效的财务管理,采取有效的监督与奖惩激励机制,以充分发挥中心责任人员增收节支的积极性,确保各责任中心经营目标的实现,保证后勤实体资本的保值增值。

2.实现“统一管理、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模式

高校后勤的财务管理模式“既要宏观管住,又要微观放活;既要发挥集团的整体优势,又要调动各中心、各单位的积极性。”目前,高校后勤实体财务管理模式多样,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内部各责任中心之间没有形成统一的财务管理模式,在缺乏成本效益可比性的同时,无法实现集团会计信息的资源共享。因此,高效规范的后勤实体财务管理模式是目前各高校努力探索的一个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对高校后勤实体在建立责任成本或利润中心的基础上,实行“统一管理、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模式不啻是一种有益的尝试。“统一管理、集中核算”模式就是对后勤实体执行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实行财会人员集中、会计核算集中、财务管理集中、财务资金集中的新型财务管理体制。与目前有些高校后勤实体实行的“分散核算”、“部分分散核算、部分集中核算”模式相比,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便于统一各责任成本或利润中心的财务政策,防止各种违规违纪行为发生;有利于后勤集团整体资金的统一调控,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效益,抵御后勤实体的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能充分调动成员中心的积极性,实现后勤实体企业最大化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与工作效率,减少财会人员数量,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集中核算还可以加强对后勤实体的成本核算与财务分析,做到对责任成本进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相结合的责任成本控制制度。实践证明,“统一管理、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模式是我国高校后勤实体较为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

(二)推行会计委派制,实行总会计师和财务总监分别设置制度

2000年9月7日,财政部、监察部下发了《关于实行会计委派制度工作的意见》一文,加快了全国各地会计委派制工作的开展。会计委派制是由上级有关部门或投资者向所属单位或投资单位派出会计人员,通过对企业具体经营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核算和监督,以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和国有资产流失的一种监督方式。会计委派制工作在高校后勤实体的开展,对加强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治理会计造假行为,堵塞管理漏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推行总会计师委派制,是《会计法》强制规定和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

高校后勤实体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新生事物,大多数都是由学校出资或控股。通过对2001年度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校办产业统计工作的全国所有普通高校的5039个企业来看,现有高校5039个企业中高校独资的有4227个,占83%;国内联营为718个,占14.25%。在实践中,它们多组建为由学校控股或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那些经营范围广、资产存量大的后勤实体则多数成为高校新生的中型国有企业。《会计法》规定:“国有的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必须设置总会计师。”这就为我国高校后勤实体实行总会计师制度做出了强制性的法律规定,总会计师由总经理提名,经董事会批准。在高校后勤实体设置总会计师的目的在于:便于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总会计师对总经理负责,总经理对董事会负责;便于加强后勤实体的会计核算与管理职能,完善内控,避免经营风险,促进经营者经营目标的实现。

2.推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加强对内管理和对外监督,确保资产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在高校后勤实体推行财务总监制度是解决后勤实体所有者与经营者目标冲突的有力措施,是加强对后勤实体内部管理与财务监督、确保所有者合法权益的需要。高校后勤实体所有者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或股东财富最大化,希望压低员工薪水,以降低成本,实现高投资、高风险、高收益;而后勤实体作为经营者,其目标是增加薪水,避免高风险,完成经营目标。可见,两者的目标不同且互斥,根据现代财务管理理论,要处理经营者与所有者目标之间的冲突,可采取激励、解聘与接受的约束机制。而建立科学的缴励、约束机制是财务总监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职能;另外,对后勤实体推行财务总监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监督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控制了企业经营风险的发生,完善了国有企业法人的治理机构,保证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完善后勤实体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健全校财经后勤管理委员会的综合考评机制

1.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控制企业经营风险

完善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真实,保护资产完整,控制企业经营风险,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管理机制。针对目前我国不少高校后勤实体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形同虚设,舞弊行为时有发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完善后勤实体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已是当务之急,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1)完善内部会计人员控制,建立内部会计人员的回避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考核制度,人事管理制度;(2)完善内部会计核算控制,建立“收支两条线”和“一支笔”审批制度,财务分析与财务风险预警制度,依法建账、记账制度;(3)完善预算管理、收费管理、内部稽核制度。

2.建立校财经后勤管理委员会,健全后勤实体服务的综合考评机制

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引进了市场的竞争机制,要求高校后勤实体在运营方式上既要按市场规律办事,又要按教育规律办事,实行经营服务型与有偿服务型相结合的运行方式。其改革后的服务质量、收费价格制定、经费预算及结算方式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效果。因此,建立高校后勤财经管理委员会,对后勤实体的服务质量、收费价格等实行考评与听证制度,可有效地防止后勤社会化改革带来的负面影响,防止个别行为问题的发生,促进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全成本核算制度,强化高校后勤实体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念

(一)引进现代企业制度,强化后勤实体的现代财务会计管理理念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将高校后勤从高校剥离出来,使后勤实体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但从我国目前许多高校后勤实体的现状来看,许多刚独立出来的高校后勤实体还没有实现完全的独立,产权不明,体制不顺,现代企业经营策略滞后,投资、融资机制缺失,市场风险意识淡薄,不能正确地处理好市场竞争和服务教育的矛盾,不能很好地整合资源,利用高校知识、人才汇集的优势,促进后勤实体的发展。因此,在后勤实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可以引进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理念与方法,如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经营杠杆与固定杠杆的机制调节,项目投资与融资的决策分析方法等等,这对实现高校后勤实体的规范化经营与跨越式发展,真正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后勤实体产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实行全成本核算制度,强化后勤实体的成本管理理念

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篇3

(1)融资渠道单一

资金问题是我国民办高校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我国民办高校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方式上主要以学费为主,通过收取学费筹集办学经费,学费收入是其经济收入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占其全部收入的80%左右,这就导致民办高校经费随招生情况而波动,生源及学费收入的多少直接制约高校的运转与发展。

(2)预算管理滞后

民办高校推行预算管理有利于促进学校规划工作的开展和完善,很多民办高校的财务活动仅限于会计的核算与监督工作,只有在事后发挥作用。未建立起预算资金使用的计划、跟踪、分析和评价机制,无法衡量资金的使用效率,造成资金安排的不合理和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

(3)内部控制不健全

内控制度是一项有效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能够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有效防范风险。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内控制度仍不完善,存在民办高校内部控制形同虚设的现象,在实际管理中董事长或校长直接管理财务,财务负责人承担日常业务执行职责,财务部门的职能弱化等。

2全面预算管理体制构建

全面预算是由一系列预算组成的有机整体,包括营业预算、资本支出预算和财务预算等内容,全面预算运行体制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控制、预算调整和预算监督。

预算编制机构主要包括各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预算组织机构实际上是学校财务处会同各学院财务人员共同负责实施;预算监控机构主要包括财务处、审计处和人事处;学校最高预算决策机构是学校董事会,主要负责将年度预算与学校战略规划相结合,提出预算方向,并最终确定和完善年度预算。

全面预算运行体制主要包括:(1)预算编制。预算的编制是整个全面预算运行的开始,预算目标的确定必须体现学校的战略导向,以学校总体年度目标为预算目标,以学校年度目标利润为预算目标利润,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确定预算指标,构建预算指标体系并分解。预算编制方法最主要的是零基预算和滚动预算,通过滚动预算编制方法确定年度预算,通过零基预算编制方法确定费用预算。最后确定预算编制程序,首先下达预算目标,由各部门具体编制上报,进而审查平衡,由董事会审议批准。(2)预算执行。预算的执行是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为更好的执行和落实全面预算各预算单位必须全面落实职责任务,将预算指标细化分解,将预算指标充分分解到各单位内部、各个环节、各个工作岗位,形成全面、全方位的预算执行体系和责任体系,确保预算目标的完成,同时还应将年度预算分期,细分为月预算和季度预算,以此作为所有业务活动的依据。(3)预算调整和监督。预算调整和监督是全面预算执行的有效保证和重要措施,当市场、政策、经营方针等因素出现变化导致结果与预期相差较大时,通过预算目标与实际执行结果的对比,评价执行情况对预算方案加以调整,以此保证预算的效率和效果。

3全面预算管理体制的作用

(1)优化资源配置。全面预算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学校通过编制总体预算和部门预算实现各类资源在全校的二次配置;其次学校制定和执行预算的过程,就是学校不断使用量化工具配置资源、整合资源的过程,使自身多所拥有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篇4

结合高校财务管理实际,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受到外界因素和学校内部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整体管理效果上还不是十分理想,在具体的财务管理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财务管理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制度、财务管理缺乏良好的资金管理体制,以及财务管理缺乏完善的审计监督等方面。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不但要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特点进行分析,还要对常见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具体的解决策略,提高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质量,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二、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从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来看,由于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财务管理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制度

在当前高校财务管理过程中,预算管理制度是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果的规范性的重要手段。但是,受到财务管理理念和重视程度等多种因素的限制,高校目前还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制度,现有的预算管理制度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在具体的财务管理过程中,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制度,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制约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高校财务管理缺乏良好的资金管理体制

随着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高校在财务管理中的资金量比较庞大,如何加强资金管理并提高资金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但是,从高校现有的资金管理制度来看,缺乏良好的资金管理体制现象比较突出,使得高校的资金管理存在用途不明确、支出不正规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财务管理的工作效果。因此,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体制是关键。

(三)高校财务管理缺乏完善的审计监督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具有特殊性,为了提高财务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应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建立完善的审计监督体系,实现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审计。但是,从目前的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来看,审计监督机制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在具体的审计监督中,还存在一定的麻痹和放松思想,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

三、高校财务管理中常见问题的形成原因

基于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常见问题的分析,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常见问题具有较大的危害,并且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财务管理对预算管理制度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财务管理与其他企事业单位类似,在具体的财务管理中需要预算管理制度作为基础支撑。但是,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管理层认为高校财务管理比较特殊,对预算管理制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实际的财务管理中也没有得到落实和执行。由此也导致了高校财务管理过程出现了不按照预算管理制度执行的现象,不利于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二)高校财务管理对资金管理风险认识不足

高校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收入和支出的资金量是比较大的,加强资金管理不但是降低资金风险和提高资金管理效果的关键,同时也是高校财务管理的必由之路。但是,这一管理思想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并没有得到及时贯彻,而是直接被忽视,由此导致了高校财务管理中的资金管理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对资金管理风险的忽视,使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难以取得积极效果。

(三)高校财务管理没有认识到审计监督的重要性

高校财务管理受到高校财务管理制度本身的影响,对审计监督工作开展不利,不但现有的审计监督机制不成熟,审计监督工作在实际中也没有得到有效开展,使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在审计监督上存在缺位现象。也正是这种主观上的忽视,导致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没有得到有效的审计监督,严重制约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效果。所以,认识到审计监督的重要性十分必要。

四、高校财务管理中常见问题的解决对策

基于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效解决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结合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实际,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高校财务管理应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

基于预算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以及预算管理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应着手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对现行的预算管理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同时重点推进预算管理制度,使预算管理制度能够得到有效实施,提高预算管理制度的施行效果。因此,建立并完善高校预算管理制度,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着力点。

(二)高校财务管理应建立有效的资金风险管理机制

考虑到资金风险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影响,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应正确认识资金管理风险,并通过合理分析高校财务管理形式以及资金管理风险,达到掌握高校资金管理风险的目的。为高校财务管理提供有力的资金风险管理机制,使高校财务管理中的资金风险能够降到最低,有效解决高校财务管理中的资金风险问题,满足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需要。

(三)高校财务管理应强化对财务行为的审计和监督

基于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特殊性,以及高校财务管理行为的重要性,来规范高校财务管理行为,使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在整体性和实效性方面达到预期目标,就要建立完善的财务审计和监督机制,形成对财务管理行为的有效监督,保证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得到良好的监督,提高审计和监督效果。所以,强化对财务管理行为的审计和监督,是提高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关键。

五、结论

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篇5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问题;措施

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财务管理在高校整体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高校内部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财务管理是其他各管理环节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高校如果得到持续性发展必须在学科建设、教学质量、专业设置等方面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就必须要进行资金运用所引起的财务活动。由此可见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地位,高校必须重视财务管理,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一、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务信息前瞻性不强、指导性不高。

目前的高校财务工作范畴仍然比较保守,局限于记账、算账、报账,对内、对外只能提供有关的历史数据和基本信息的解释。工作流程侧重事后监督,忽视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

2.财务管理体制需进一步完善。

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是高校财务管理的基础,没有财务管理制度就无法按章办事,财务管理就失去了依据与标准,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和制约高校的管理和发展。

现阶段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部分高校对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不重视,管理思路单一,缺乏与其它环节的有效联系,学校各经济主体的经济管理意识差,内部管理制度不全面、有关内容不合理,造成经济责任不明,有章不循,财务信息失真,资产不清,债权债务不实,使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对学校的整体发展极为不利。

3.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高校发生的各类违纪违法情况,无不与单位内部控制内容、范围不全面、内部控制执行不严、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没有达到《会计法》规定的内部控制的要求有关。

4.预算编制不完善,执行不严格

高等教育教事业迅速发展,基建规模不断扩大,物资采购大量增加,但往往因制度不健全造成财务预算管理与实际收支相脱节,预算失控。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预算编制时间过短,预算编制过程透明度不高、预算方法不科学、预算的约束力较弱等原因造成了部门预算不准确,预算内容不全面,编制的部门预算没有客观反映学校财务收支全貌和体现学校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

5.高校财务管理缺乏风险意识

市场经济把高校经济活动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高校的财务活动在激烈的竞争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各种风险。因此,高校应树立财务风险意识,积极分散风险,这是高校取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键。高校必须将风险防范意识贯穿于整个决策工作的始终。

二、改善高校财务管理的措施

产生以上诸多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体制层面的原因,也有运行机制层面的原因,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高校领导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同时按照市场经济规范要求建立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财务管理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要切实采取一定措施,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

1.转变高校会计内部控制与管理的理念,将会计人员业务操作过程的时候监督变为事先预警,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三管齐下,真正使会计内部控制机制得以有效运行。

2.完善高校财务管理体制

要完善高校财务管理体制,首先必须要加强高校财务的规章制度建设,并不断进行完善。在此基础上严格规范高校内各类经济活动,保障预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完善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

高校应根据其学校规模和内部管理需要,应遵循“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高校财经管理工作原则和体制进行。各高校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在不违反国家和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的情况下,建立符合学校校情、合理有效的财务管理体制。加强对校内各单位会计人员的管理。明确高校财务处作为学校以及财务机构,统一管理学校的各项财务工作。

3.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控制制度

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控制学校内部的一切经济业务,使之严格按照计划规定的预期目标进行,以保证学校计划任务的完成,最直接的目标是防止差错和舞弊行为。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以预防控制为主,事后控制为辅;注重程序制约,对主要业务的控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执行、记录、检查等控制程序;注重责任牵制、明确责任、制定措施。强化内部控制,完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真正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是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有效措施。

4.强化预算管理,严格执行部门预算制度。

强化预算的管理,要把部门预算和校内综合预算合二为一;推行校内部门预算,细化预算编制单位;实行预算经费定员、定额管理;完善预算的调整制度;建立预算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

针对高校财务检查收支特点,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科学编制财务预算,做好事前分析和调查研究工作,加强预算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切实将预算落到实处。

5.要提高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加强高校财务管理人员业务培训,不断学习、提高和充实专业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是改进高校财务管理、提高办学效益的关键所在。使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的高校财务制度、会计制度等内容;切实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利润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多方面、全方位地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专业判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保证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顺利完成。

6.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在高校现有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基础上,设置相关的指标,分析和评价高校资金使用的合理程度、财务预算管理水平和实际财力情况,及时揭示潜在的财务隐患,对潜在的财务风险和连带责任风险进行预警报告。高校应借鉴企业、其他高校的财务预警指标,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一套符合自己的财务预警体系,对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预警,以便提前或及时掌握信息,将风险逐步化解,从而把损失降低到最小,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徐建光:高校财务管理问题探讨[J].经济师,2006(4).

[2]陈伟光.新形势下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6(09)

[3]谢谋盛.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审计与理财.2005(S1)

[4]姚秀琦: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与对策[J].会计之友,2006(3).

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篇6

关键词:高校;多校区;财务管理体系制度

近年来,在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政策的号召下,尤其是国家现阶段中长期教育规划的指导下,高校进行大规模的教育改革,扩大办学规模,进行可持续性合并以及扩建,推动自身的发展。为此,部分高校也逐渐形成了多校区的现状。高校的办学规模扩大,校区增多,也奠定了高校财务管理体系的独特性。为了适应多校区的发展模式,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是高校现阶段十分迫切的工作。为此,本文对高校多校区建立、优化与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制度进行研究和探讨,对其具体的措施进行了分析。

一、高校多校区财务管理概述

在多校区的模式下,高校财务管理与单一校区的财务管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为高校多校区的办学环境较之前相比发生了变化,办学的规模不断扩大,学校内、外部的经济关系逐渐延伸,内部的办学层次更加丰富,也为全面财务管理带来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凸显特殊性、多重性和复杂性。在多校区的模式下,高校务必对各个校区资源进行利用,扩展渠道,进而提升高校的办学效率,加强全面财务管理。

二、现阶段基于多校区模式下高校财务管理状况

(一)教育效益观念不足

现阶段,大部分的高校是非经营性事业单位,主要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银行贷款有所限制,资金使用不足,资源管理与配置方面缺乏一定的合理性;会计核算仍然沿用实收实付制,教育成本效益观念方面不足,注重社会效益,不着重体现经济效益。以上种种现象,对高校的发展之路有一定的制约。

(二)预算收支缺乏可比性

现阶段,由于多校区的分散,高校中的资金渠道也逐渐凸显多元化,在财务管理中,财务预算口径缺乏可比性和一致性。这样容易导致财务预算与执行相脱离,财务收支核算的口径也存在差异性,缺乏合理性,对预算的执行缺乏有效的制约条例。

(三)财务人员专业素质需提高,缺乏执行力

现阶段高校中的一些财务人员缺乏专业的技术水平,财务管理观念缺乏更新,对于新观念、新技术掌握不及时。为此,高校财务人员务必要致力于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升工作,全面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3]。除此之外,在多校区的模式下,因为高校资金投入分散,在管理体系建立方面缺乏完善,为此导致高校的财务管理缺乏执行力。为此,高校中的财务管理部门要突出财务管理的作用,为高校中的资金管理提供支持。

三、优化高校多校区财务管理体系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系制度,加强财务管理监督力度

高校中的财务管理机构必须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系以及组织架构,重视二级财务管理的作用,确定高校各个校区的财务管理层,全面优化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4]。加大财务部门的监督与管理力度,对各个校区的财务状况进行实时监督与管理,保证财务监管的独立。对于各个校区的财务分设点,要对其财务状况进行监管,定期了解各校区的财务状况,及时的检查核对资金和财务报表。高校中的财务管理要注重创新,全面突破传统财务管理的限制,由传统形式的核算型财务管理逐渐转变为财务预测、监督与控制,为此,财务管理部门要遵循财务核算、财务监督分离原则,将财务管理部门中的人员设置、工作职责进行合理划分,体现财务管理的科学性,以此全面突出高校财务管理的作用。

(二)优化创新财务管理预算制度,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在多校区的办学模式下,为了保证高校预算管理制度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健全优化预算管理制度十分重要,高校中的财务运行中所面临的资金流向比较大,不仅包含了来自政府的拨款,同时也包含了学校的事业收入等资金,其一要保证日常运行的正常性,其二要维持资金调控的有效性,所以,在此基础上重视预算管理,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是当前阶段的主要工作。

1.提升预算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作用。预算管理工作的涉及面比较宽泛,尤其是在高校办学的各个方面。进行高校财务预算编制的同时,需要对各级预算部门人员贯彻积极参与的观念,激发预算部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预算部门人员能够实现协调配合,参与到预算工作当中[5]。设置预算参与制度,以此实行零基预算,全面实现参与性预算,可以有效的促使高校中的相关部门领导参与到预算工作当中,进而提升预算工作指标的可行性、科学性。

2.预算管理科学化,在高校中实行全面预算。在多校区的模式下,高校为了加强宏观调控水平,务必要遵循高校财务的相关制度,在学校内实行全面预算,建立大收入与大支出的预算观念,对高校中的预算进行管理,要求高校内要区分可控财力与不可控财力,将全面收支管理纳入预算工作中,体现预算的全面性。

3.运用零基预算的方法进行预算。所谓零基预算主要是预算人员基于现在、放眼未来,积极创新预算观念,体现预算的展望性特点,以此不断适应财政政策。具有多校区发展的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发展实力,实施零基预算,对资金支出进行全面管理。

(三)提升学费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成本使用效率

在多校区的办学模式下,高校普遍面临教育经费紧张的现象,为此,高校中的财务管理部门需要提高教育成本使用效率,提升学费管理水平[6]。一方面,对高校中的学费进行有效的管理,提升高校学费的管理水平,提高交易事业收入资金的运转效率。另一方面,学校要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对学费进行合理的规划,使学校中的资金都能够合理的运用到办学中。

(四)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

高校要重视财务人员专业技术的培养,培养专业道德素质,不仅要熟练的掌握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要熟知相关财经法纪、财务制度,善于运用信息技术,以及掌握高校财务状况,建立高水平的财务管理队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受教育改革的影响,高校为了推动自身的发展,开始逐渐推行多校区的办学模式,然而这一模式下,便对高校中的财务管理带来了一定的要求,为此,文章中对于高校多校区财务管理体系制度,首先分析了多校区财务管理的特征与原则,围绕其发展现状,从预算管理、账务管理、学费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对其措施进行了阐述、建议。希望通过文章中的分析,探讨加强高校财务管理水平,进而促进高校管理体系的完善和优化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马红红,蔡雪芍.高校多校区财务管理实践与思考[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132-135.

[2]魏欣,梁倩.关于高校多校区财务管理机制设置模式[J].时代金融,2015,32:305-308.

[3]黄黎.加强多校区高校财务管理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5,12:50-51.

[4]阳萍.多校区高校财务管理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5,05:200-201.

[5]黄麟.强化多校区高校财务管理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1:79-80.

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篇7

关键词:内部控制;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高校教育行业发展迅速,根据社会发展不断做出调整,完善教育机制,改善教学条件,高校财务管理对高校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内部控制,为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基于内部控制下,确保高校财务新的真实性、准确性,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系信息化建设,严格把控预算管理、科研经费、基本建设管理等相关的费用,降低财务风险,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现阶段高校财务管理仍旧存在一些问题,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财务收支管控不严格等等,造成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低下,影响高校长远的发展。

一、高校财务管理

(一)内部控制视角下高校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财务资金的收集与投入,高校必须加强财务管理,完善财务管理相关的制度,推动高校财务管理改革。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迅速高效,改革刻不容缓,在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新形势的情况下,必须加强高校财务管理。不断完善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维护高校内部资产的安全,确保高校教学课程、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不断完善高校财务管理体系,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的、严谨的财务管理控制系统,推动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财务管理风险1.投入风险。高校财务投入工作承担一定的风险,高校资金有限,在资金投入方面需要选择合适的对象,具备一定的资金管理风险。资金投入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能够有效缓解高校贷款风险,科研投资回报时间长,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不能承担高校主要资金来源的重任[1]。2.筹资风险。高校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在筹集资金方面形式单一,不能够灵活地从多方面获取资金,高校需要认真有计划地采取贷款行为增加高效的信用额度,筹集资金带有一定风险,没有计划的筹集基金费,导致高校教学活动受到影响。3.回收风险。高校受社会变化影响较大,在资金回收方面承担一定的风险,并且这些风险是难以避免的,高校贫困生贷款受学生不同因素的影响,还有银行政策方面的影响,高校财务资金管理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需要加强资金管理。

(三)内部控制视角下高校财务管理原则1.资金预算管理。为了完善高效财务管理系统,需要确保收支平衡,优化内部结构,做好统筹规划管理。合理的系统的编制高校财务预算,建立精细化、准确化的预算管理机制。财务管理体系的完善需要根据高校实际发展状况,根据综合实力进行发展规划,基于内部控制视角下,高校财务管理方面需要严格把控资金预算,合理分配科研资金管理,降低财务风险,提高工作人员的财务管理水平。合理规划高校工作重点,做好资金方面的合理分配,做好预算管理工作,同时需要加强预算管理以控制,严禁出现超出预算的现象。高校一切财务管理工作都需要纳入预算管理中,预算管理贯穿于各项活动当中,强化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充分发挥预算管理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先把前期做好统筹规划管理,将支出预算做到突出重点,高效勤俭[2]。2.科研费用管理。高校财务管理部门需要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大大提高其使用效益。财务管理工作中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完善,建立健全的科研经费管理体系和监督制度,做好详细的规划管理,将每一笔经费支出进行详细记录。统筹化管理科研经费能够大大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逐渐完善成本核算体系,明确详细的资金支出。科研经费的使用必须严格按照科研活动的实际情况进行分配,需要做好监管工作。科研工作负责人必须旅行经费使用和管理的职责。相关的审计人员需要重视审计工作,对科研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做好全程跟踪审计工作,杜绝出现资金的浪费行为。3.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加强资产的管理,对基本建设资金管理需要做好合理规划,成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统筹规划高校相关资产,确保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应用,实现资源共享,避免资金出现不必要的损耗,对于大型固定资产实现资源共享,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确保实现资源的合理共享。做好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对资产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可以大大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3]。

二、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意识淡薄内部控制是一个有机动态的系统,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监控五个部分,控制环境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对高校财务工作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态度和行为对高校财务工作而言十分重要。高校领导人员和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下的财务管理意识较为淡薄,对内部控制理论认知不到位,内部控制只是限于表面上的规章制度和文本当中,没能真正的应用到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导致财务信息化建设。缺乏专业的管理工作人员从事相关管理工作,领导人员对财务管理工作意识较为淡薄,忽略了财务管理工作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视角下,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高校管理工作当中对财务管理工作意识较为淡薄,导致缺乏严谨的、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没有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责任和义务界限不清楚,导致工作人员无法发挥自己的作用。财务管理工作当中内部审核流程缺乏监督管理,高校财务工作缺乏相关的制度约束,对财务明细使用情况管理工作不到位。财务预算管理不到位,财务预算在财务管理工作当中占据重要地位。高校相关开支需要做到合理的预算,然而对财务管理工作不重视,缺乏耐心,实际执行方面容易出现问题,领导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对预算的重视程度不够,容易导致收支不平衡[4]。

(三)信息化建设不到位在实际工作当中,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较为落后,信息化管理意识淡薄导致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不能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导致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高校财务管理人员会定期对内部进行审计,但是缺乏严谨的监察力度,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不能有效监管。信息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财务管理工作缺乏监督和管理,缺乏内外部的监督导致监督机制不完善,影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不利于开展信息化建设。

三、基于内部控制视角下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管理人员工作素养为了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需要相关的专业人员。因此,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有助于高校开展内部控制工作。需要将内部控制理念深入到高校管理工作人员当中,才有助于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管理体系,才能确保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有助于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工作人员能够自我约束,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建立法制观念,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道德素养保证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大大降低财务管理风险,能够确保高效教学的正常运转[5]。

(二)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学习外界管理模式,完善自身内部管理体系,确保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依据教育部门相关规定完善财务管理体系,根据高校自身实际的运营情况,制定合理的内部管理制度,确保制度完善,保障基金正常运作。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有助于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保障高校资金的安全和资金的使用情况,做好财务预算工作,确保高校资金收支平衡,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小组,明确职责范围,确保信息沟通及时,各个部门能够随时掌握财务信息[6]。

(三)完善内部控制细节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完善内部控制体细节。从高校整体发展来看,合理定制目标,并对财务波动情况进行宏观调控,财务管理工作中资金流动是必要活动,每日资金的收入与支出都需要做好合理控制,确保收益的同时,又需要把控风险。需要完善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细节,尤其是基础建设,更需要做好财务细节工作,将每一笔账目细节做到公开透明,有助于实现财务监管[7]。在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模式下,尽可能完善细节部分,对每日的资金流动做好全程监督与管理,避免资金的浪费,做到资源的共享。

(四)完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财务管理工作琐碎复杂,工作人员需要抓住管理工作当中的重点,避免出现错误。对于预算控制工作,需要将学校年度经济活动做好宏观调控,加强对预算的监督与管理。高校资金运转正常,才能够确保高效教学工作正常开展,因此需要加强对资金运作的管控,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降低资金运作风险。收费管理工作中,需要严格按照物价管理部门的相关标准,由学校统一进行管理,收费由专人负责,做好留档工作,确保收费信息公开[8]。做好培训工作,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开展培训工作,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道德素养,根据财务管理相关制度,严格按照内部控制体系完成日常管理工作,进而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财务管理工作相对琐碎复杂,需要工作人员极具耐心、细心、责任心,才能完成日常的管理工作。在财务管理制度下,各司其职,明确责任范围。

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篇8

【关键词】高校后勤;财务管理;集中核算;集中管理;授权审批

一、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的主体不明确,其职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主体,“法律上指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法人或国家”。根据上述词义,财务管理主体应该是依法享有财务管理权利和承担财务管理义务的自然人、法人或国家。

根据上述财务管理主体的定义,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主体应该是高校或非高校的后勤管理部门。高校财务部门是在校长授权下进行高校日常财务管理的唯一的职能部门,应该根据授权全面行使后勤财务的日常管理权。但实际情况是,一些高校的财务部门对后勤财务的日常管理权并没有做到“全面行使”,存在日常管理权缺位或真空的现象。换言之,一些高校的财务部门对后勤的某些财务事项不能管、管不到、不想管,致使高校财务部门对后勤财务的管理职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

职能是“人、事物、机构应有的作用”。财务管理的职能就是财务管理本身应有的作用,它至少应该包括预测、决策、预算、核算、控制、监督和分析这七种职能。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这七种职能目前能够发挥的程度很有限,究其原因,是在于后勤财务管理的主体不明确。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主体法理上应该是高校,但在某些方面却是后勤部门,出现了财务管理主体迷失的情形。

(二)财务管理的客体不全面,其触角无法得到全面的延伸

客体,“法律上指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物品、行为等”。财务是“机关、企业、团体等单位中,有关财产的管理或经营以及现金的出纳、保管、计算等事务”。

根据上述关于“客体”和“财务”的解释,财务管理的客体应该包括三大部分:一是财产及其经营、保管、处置的过程,二是现金及其出纳、保管和计算的过程,三是财务管理的行为过程。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客体不全面,主要表现为只重视现金的管理,轻视甚至忽视财产和财务管理行为的管理,使财务管理的触角不能全面延伸到财产的经营、保管、处置的过程和财务管理行为的始终,从而导致财产经营不善、保管不好、处置不当和财务管理行为失范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财务管理的体制不合理,财权过于分散

体制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体制作为一种组织制度,其主要内容是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职权划分,核心内容是权力的分配。财务管理体制是财务管理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职权划分的组织制度,核心内容是财权的分配。

由于高校后勤涉及的对象范围比较广而且复杂,因此,其财务管理的对象范围也比较广而且复杂,既有水电、通讯、校园绿化卫生、餐饮、市场、摊点、商铺,又有日常的房屋修缮、机动车船维持、学生公寓管理、外教及留学生后勤管理、幼儿园管理等。各种管理对象的业务活动和财务收支具有不同的特点,有的完全依靠学校拨款维持;有的虽然略有经营或服务收入,但仍由学校安排经费维持;而有的则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在这种业务活动和财务收支特点之下,一些高校为了迁就这种特点和协调相关部门的权责利关系,而将后勤的财务实行分块管理,设置多个财务管理机构,分别配备财务管理人员,各自履行自己的财务管理职责,将整个后勤的财务划分为几个“块块”,却没有“条条”对之进行集中管理,从而使整个后勤的财权配置过于分散,实际运行过程中不时出现一些管理不到位、部门利益冲突、管理难以协调的现象。

(四)财务管理的目标不明确,财务管理的效果不理想

目标是“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这种境地或标准通常可以理解为财务效果、经济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或者四者之中的任意一种组合效果。

根据管理的层次和对象不同,财务管理目标可以划分为总体目标、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三个层次。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取决于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在整个学校财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什么?是利润最大化、价值最大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还是服务最优化、效果最优化或者效率最大化?这个问题在一些高校的后勤财务管理中显然还没有得到明确的定位,从而造成总体目标的偏离、迷失、缺位。

高校后勤管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导致其财务管理的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都具有复杂多样性。水电、通讯、校园绿化卫生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什么?餐饮、市场、摊点、商铺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什么?房屋修缮、机动车船维持、学生公寓管理、外教及留学生后勤管理、幼儿园管理等的财务管理目标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在一些高校的后勤财务管理中似乎也没有引起相关领导的足够重视和认真思考。

由于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一些高校的后勤财务管理在实际运行中缺乏正确的目标导向,不知道为了什么目标而去管理;有的甚至受到错误的目标导向的引导,认为后勤财务管理越迷糊就越能实现少数人的利益最大化。在正确目标导向的缺失下,后勤管理人员固守着“看米下锅”的思想和“等、靠、要”的观念,按照传统的管理习惯和思维来进行管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没有改革创新的意识、精神和行动,致使财务管理的一些痼疾和顽症长期得不到整治和根除,财务管理的效果不佳。

(五)财务管理制度不统一、不完善,各个高校或者同一高校的各个后勤单位财务管理不同程度的存在各行其是的现象

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制度是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它至少应该包括会计核算制度、投资管理制度、筹资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收入管理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薪酬管理制度、利润(结余)管理制度等。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制度不统一、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应该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制定、要求各个高校的后勤财务管理都必须共同执行或遵守的一些财务管理制度(比如后勤会计核算制度等)至今仍然未能统一制定,致使各个高校在处理后勤的一些同类财务管理事项时无“法”可依,各行其是,从而造成各个高校之间后勤财务信息无法可比、甚至严重失真,使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后勤的业务指导和行业管理失去了可靠的信息基础。二是应该由各个高校自行统一制定、要求校内各个后勤单位的财务管理都必须共同执行或遵守的一些财务管理制度(比如资产管理制度、薪酬管理制度等),有的高校也未能统一起来,统一了的也未能达到完善,致使同一个高校内部不同的后勤单位之间在处理一些同类的财务管理事项时也是无“法”可依,各自为政,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势而异,从而滋生了一些不规范、甚至违法乱纪的行为和事件,不仅给后勤财务管理造成了一种乱象,而且也给学校的财产造成了损失。

(六)财务管理的观念落后,财务管理的创新性不强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观念落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财务管理主要是管钱,只要把钱管好就行;二是认为财务管理主要是财务部门的事,与其他部门无关。前者导致财产得不到有效管理,后者导致财务得不到各个部门的齐抓共管。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创新性不强,主要表现为财务管理的体制、制度、模式、方法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能做到与时俱进、科学创新、大胆改革。

二、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改进对策

第一,进一步明确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主体是高校本身而不是其后勤部门,明确高校财务部门是唯一得到校长授权的全面行使高校日常财务管理权的部门。后勤财务的日常管理权属于财务部门而不是属于后勤部门。充分发挥高校财务部门对包括后勤财务在内的全校财务进行预测、决策、预算、核算、控制、监督和分析的职能。

第二,全面认识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客体,把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客体确定为财产及其经营、保管、处置的过程,现金及其出纳、保管和计算的过程以及财务管理的行为过程;把财务管理的触角全面地延伸到财产及其经营、保管、处置的过程,现金及其出纳、保管和计算的过程以及财务管理行为的始终,不留死角、不剩空位,不仅要做到处处有人管、时时有人管,而且要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人管。

第三,改革高校后勤现行的财务管理体制,重新配置后勤财务管理的机构、人员和职责,对高校后勤的财务实行集中核算、集中管理、授权审批的管理模式。撤销高校后勤部门及其下属单位现有的财务机构,高校财务部门设置后勤财务科,集中分账核算后勤各个单位的会计业务,集中管理后勤各个单位的会计要素和投资、筹资、经营、分配等财务活动。对涉及现金收支和财产使用、保管、结转、处置、报废、毁损、清查的财务事项和财务行为实行学校领导、财务部门领导、后勤部门领导、后勤基层单位领导逐级授权审批的制度,明确各级领导、各级部门和单位在后勤财务管理上的职责权限,贯彻集权为主、适当分权的管理思想,彻底改变财务管理体制不合理、财权过于分散的现状。

第四,明确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强化后勤财务管理的效果。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应该确定为服务最优化和耗费最小化,在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和师生员工的生活福利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使各种资源的耗费尽量达到最小。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应该根据各个业务分部和具体业务来加以确定,在服务最优化和耗费最小化这个总体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细化、具体化。

第五,在集中核算、集中管理、授权审批的基础上,统一和完善高校后勤的财务管理制度。首先是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制定各个高校统一的、完善的后勤会计核算制度和一些重大财务管理制度,把各个高校后勤的会计核算行为和一些原则性的财务管理行为统一并规范起来。在此基础上,各个高校再组织制定各个后勤单位统一的、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和其它财务管理制度,把校内各个后勤单位的会计核算和其它财务管理工作也统一并规范起来,有效防止各行其是的现象再次发生。

第六,全面更新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观念,树立财务管理的全面管理观念、全员管理观念、成本效益观念、社会责任观念、人力资本观念、风险价值观念、战略管理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动员相关部门和人员对高校后勤财务齐抓共管,用最小的资源耗费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注重社会效益的提升,重视人力资本的投入,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用战略的思维来推动财务管理体制、制度、模式和方法的持续改革创新,促进后勤财务、高校财务和高校整体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商务印书馆,1996年7月第3版第1643页.

[2]《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商务印书馆,1996年7月第3版第717页.

[3]《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商务印书馆,1996年7月第3版第115页.

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篇9

【关键词】数字校园;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在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下,数字化科技深入到高校管理中,数字化校园建设进程加快、高校财务管理作为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其发展对高校管理资金应用、师资力量、内部管理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现阶段高校财务管理没有建立完备的信息化系统,财务管理凸显问题。为了更好的规范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相关人员对数字校园环境下的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一、数字校园和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关系

数字校园和高校财务管理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数字校园是一种新型的校园,应用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在网络上构建数字空间,实现资源的数字化应用和管理。数字校园的构建能够改变原有学校功能的不足,实现对学校信息管理的全面管理控制,最终实现教育全过程的信息化,提升教育管理水平。高校财务管理依托校园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够进一步拓展自身职能和内涵,通过技术手段充分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重组,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应用科学管理手段和完善制度实现对高校财务活动的灵活管理。

二、数字校园环境下的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

1.确立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构建目标

(1)建立决策型高校财务管理体制

决策型高校财务管理体制需要考虑高校财务发展的历史变化、时间预测等。通过考虑这些因素为高校财务管理决策提供重要的帮助。决策型财务核算体系的建立能够进一步完善高效会计核算功能,从事前、事中和事后对高校财务管理发展事宜进行全面的预测和控制。

(2)加强高校财务业务和其他部门业务之间的关联

高校财务业务和其他部门业务发展存在密切的关联,高校的财务业务一方面服务于其他业务;另一方面财务工作是对其他业务发展过程资金应用、资金流通等全过程的监控管理,从而保证高校财务资源的应用科学合理,提升高校财务资金的利用率。

2.建立高校财务信息服务体系,实现资源共享

想要实现高校财务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对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规范,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工作:第一,重视高校财务管理调研工作。通过调研工作的进行确定高校财务管理重点,对高校财务管理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减少因为漫无目的建设管理对高校财务管理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资源的不必要浪费。第二,高校财务管理信息服务系统需要充分利用系统中的信息,进行深度的业务数据挖掘,形成客户分析系统、高校校园个人信用评估系统、高校i导决策系统等,提升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服务档次和水平。第三,建立安全的高校财务管理网络,应用高效的财务管理软件进行财务管理,制定高效性的财务管理安全预警机制。高校财务管理的良性、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高校财务网络、高校财务软件、建立合理的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同时,要实现高校财务管理业务和各部门管理发展的业务系统,应用多种方式进行高校财务管理。第四,以数字校园为出发点实现高校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结合数字校园对高校财务管理的要求,在提升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同时还需要提升高校财务管理的总体水平,通过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现进一步促进数字校园发展。

3.完善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保障

第一,组织保障。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实现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为此,在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准备阶段需要在校领导的支持下,调动各部门力量开发高效运行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组织结构。在高校财务管理运行阶段,需要建立自上而下、权责分明的高效财务管理监督管理组织机构,规范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各项工作。第二,资金保障。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需要充足资金的支持。在高校信息化管理的不断衍变下也需要在各个发展过程中配备充足的资金。第三,风险防范保障。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实现是一项系统化、复杂化的工程,加上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过程存在各种形式的风险。为了实现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稳定发展,需要采取有效的手段来规避这些风险,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信息化项目风险管理机制来规范风险。第四,监督保障。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现需要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建立严谨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内部监督制度。第五,提升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人员素质。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即需要结合社会发展变化和发展变化,在提升财务信息化管理人才管理水平、服务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财务管理信息化人才的责任意识、服务管理意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财务管理信息体系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在数字校园基础上进行,并需要随着社会发展变化来从内容、体制、监督、人员等方面进一步强化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积极转变传统财务管理理念、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制度、提升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人员素质,从而借助高校财务管理信息体系为数字校园建设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马艳宏.数字校园环境下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与发展[J].现代商业,2016,(25):143-144.

[2]魏建芳.基于数字校园环境下的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研究[J].新经济,2016,(23):108.

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篇10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问题;措施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高等教育是由政府统一管理的公益利事业,高校属于国家的全额预算单位,资金、招生、学生分配等由政府统一管理。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高校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等学校的校长为高等学校的法人代表。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这就使得高校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高校从依附于政府的事业单位到独立自主的法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种角色的转变迫切要求高校财务管理从理念、目标到手段方法等各方面进行科学化、规范化改革。

一、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由精英教育逐步进入大众教育阶段,招生人数不断扩大与办学经费不足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某些弊端日渐成为制约高校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信息前瞻性不强、指导性不高。财务部门提供的会计信息主要是为学校领导进行各项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目前的高校财务工作范畴仍然局限于记账、算账、报账,对内、对外只能提供有关的历史数据和基本信息的解释。工作流程侧重事后监督,相对忽视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财务管理只停留在财务数据的核算,而没有深入地进行财务分析、效益考核、奖惩兑现。所以,目前财务部门提供的财务信息存在前瞻性不强、指导性不高的弊病。像学校融资筹资能力、负债能力测算、经济效益分析、办学成本测算以及如何根据国家对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学校发展规划进行经济预测等财务信息向学校领导提供反映的不多,不利于学校领导运用财务信息进行工作决策。

2效益观念淡薄。由于体制原因,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缺乏科学的理财意识,普遍存在着“等、靠、要”等现象,在开拓市场、开辟财源等方而缺乏积极进取精神。高校重大的投资决策没有科学、真实、可靠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盲目性较大,造成了部分高校一方面办学经费不足,另一方面有限的资金产生的效益却又低下。许多高校在利用自身优势、挖掘自身潜力方面显得不足,高校的智力资源和科研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高校作为科学技术商品化的孵化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校办企业和高校科研优势及智力资源优势尚未有机结合,限制了高校的发展。

3预算编制不完善、执行不严格。预算是财务工作的指挥捧,高校各项经费收支应按部门预算来执行,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预算编制时间过短,预算编制过程透明度不高等原因造成了部门预算不准确,预算内容不全面,编制的部门预算没有客观反映学校财务收支全貌和体现学校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在资金使用上,有些校领导未按预算安排使用资金,而是随意开口子、批条子,造成预算变更频繁,预算执行刚性不强的现象;还有些业务主管领导缺乏全校一盘棋观念,从自己分管部门或事务出发,不按部门预算使用经费,随意批经费,或者对于补助标准、提成方案等完全从本部门的情况考虑,很少顾及校内其他部门,这样就容易造成互相攀比,挫伤了一些部门和职工的积极性,同时也使部门预算丧失了约束力。

4财务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高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的好处是行政权力集中,便于直接管理,可以集中财力办大事。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高等学校没有从根本上理顺财务管理关系,陷入了传统国企“一统就死,一放就乱,一乱就统,一统又死”的恶性循环。现在大部分高校以财务处为学校的一级财务管理机构,作为上有校级领导、下有各个部处的财务处,很难从中协调上下的关系;其次,由于小团体思想作怪,个别基层单位亏损了向学校伸手要钱,盈利了向学校少交钱甚至于不交钱,更有甚者其会计资料严重失实,无法真实地反映本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这都造成了财务管理上的漏洞和资金的流失,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5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纵观各高校发生的违纪违法案件,无不与单位内部控制内容、范围不全面、内部控制执行弱化、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没有达到《会计法》规定的内部控制的要求有关。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在:(1)内部控制范围不全面。有些高校往往强调对财政性资金的内部控制,而弱化对预算外资金的内部控制;有些高校未将二级单位财务和校内结算中心纳入内部控制的范围,或控制不严,监督不力,致使校内结算中心出现非法集资、高息揽存、发放贷款等违规资金运作现象。(2)内部控制的内容不全面。如有些高校未建立重大建设和投资项目论证、决策机制等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对外投资决策失误,造成投资损失。(3)内部控制执行不严。有些学校虽建立有内部控制制度,但没有严格执行,制度形同摆设。

二、改善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措施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体制层面的原因,也有运行机制层面的原因;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首先高校领导要提高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规范要求重建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使高校向理性的经济人转变,为高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财务管理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要切实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1提高财务分析能力,为重大决策提供依据。以往的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重点是财务数据的核算,忽视了对学校重大决策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提供积极建议。因此,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不但应该重视记账、算账、审核、报销等各项日常工作,同时也要拿出必要的人力和精力,研究会计报表和日常核算资料,开展经济效益的分析。通过财务分析工作,降低学校重大决策的财务成本,为学校的健康发展提供优质的财务顾问服务。

2强化高校成本效益观念。高校财务制度改革必须强制要求高校加强成本费用核算,编制和报送成本报表,为高校发展计划、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成本费用信息资料。为更好地建立高校成本核算制度,高校会计核算基础必须作根本的改革,即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合理规定高校活动成本范围、成本项目、成本计算方法和费用支出分配办法,以便真实、可靠、准确、完整地核算高校活动的资源耗费情况。高校成本核算不仅是完善高校会计核算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开展绩效管理、考核评价高校财务运行绩效的必然要求。同时,还是建立科学规范的高校活动成本补偿与成本分担机制、制定高校财务政策的客观需要。

3强化预算管理,严格执行部门预算制度。部门预算改革是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一项根本改革,它要求高校从预算编制开始严格按照部门预算的有关规定进行基本数据收集,按照高校计划、高校规模和定员定额的有关规定准确地编制部门预算,按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批准的部门预算严格执行和有效控制,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预算调整。高校财务制度应当按照部门预算管理的要求,对高校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以及收支核算管理及财务报表编报等进行重新规范,确保部门预算改革措施在高校的贯彻实施,有效防止部门预算与单位预算“两张皮”现象的再发生。

4理顺高校财务管理的体制。《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应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规模较大的高校可以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不管执行那一种财务管理体制,各个高校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在不违反国家和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的前提下,经校领导集体研究确定并明文颁布,一经确立,不得随意变更。其次明确高校财务处作为学校一级财务机构,在校长或主管副校长的直接领导下,统一管理学校的各项财务工作,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全校范围内的财务管理和确定范围内的会计核算,任何单位和部门的财务活动都不能游离于学校财务处的管理监督之外,财务处要参与学校经济活动方面的决策,凡学校的重大开支、校内有关部门代表学校签署涉及学校经济活动方面的协议、合同和其他文件,均应征求财务处的意见,学校所有涉及收费的业务均应由财务处负责组织实施,任何单位或个人没有财务处的委托或同意均不能向学生收费。

5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控制,完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真正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是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有效措施。当前高校要特别重视货币资金、校内结算中心、实物资产和工程项目的内部会计控制问题,并针对不同的控制对象,相应制定不同的内部控制制度。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2)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3)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4)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明确。

6建立科学规范的高校运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为高校绩效考核评价提供依据,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参考。现行《高校财务规则》虽然对高校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作出规定,但财务分析只停留在对单位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状况、收支情况及经费自给水平、定员定额情况、财务管理情况等一般性分析层面。这些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只能反映高校财务运行的一般情况,根本不能反映高校整体的业绩和效率、效果、效益,离绩效考核评价还有很大的距离。建立科学规范的高校运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政府主管部门对高校的绩效作出客观的评价。

7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高校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对财务管理队伍整体管理水平、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不能仅仅满足于记账、算账、报账,而要将视野扩展到管理活动的广阔领域。高校事业的大发展,要求财务管理必须作为高校基本的管理控制机制之一,这对财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财务管理人员通过业务培训,不断学习、提高和充实专业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是改进高校财务管理、提高办学效益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要在做好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的同时,做好学校财务的预测、控制、分析和管理等各项工作,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开拓资金来源、提高办学效益上来,保证和促进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绍德。新编预算会计。暨南大学出版社[m],2002,(10)

[2]阎达五,赵西卜。关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合一问题的思考[J].当代财经,2003,(3)

[3]章晨。关于高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会计思考[J].教育会计研究,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