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与教学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49:41

音乐教育与教学法篇1

[关键词]儿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自1984年,笔者首次接触到奥尔夫音乐教育以来,迄今已有20多个春秋,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理念和精神深深感动了我,它诠释了儿童音乐教育的真谛,它通过音乐打开了一扇知识能力共同提高、智商情商协调发展、体格人格全面进步的大门。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它的理念是自然、有个性、有变化,倡导音乐、舞蹈、语言的融合,提倡人人参与并在音乐中通过感官体验理解音乐。那么,它的思想核心是什么呢?

一、抓住奥尔夫原本性的思想核心,使儿童音乐教育回归自然

奥尔夫说:“儿童阶段是孩子想象力最丰富的时刻,我们应当把握机会予以启发,这对孩子未来有极大的影响。若在此阶段不去培养它,造成的损失将难以弥补。”奥尔夫原本性教育思想,探究的就是如何通过音乐教育使音乐回归于人的生命,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是一种人们必须亲自参与的音乐,它探究的是通过音乐教育使音乐回归人的生命本身,它注重人对音乐最基本的感受和体验。这种体验和感受的获得,依靠的是人的自身参与,而不是外在知识的灌输。在奥尔夫教育中,儿童对音乐的认知,通过亲身体验,是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而不是在困难和压力下获得的。因为它最接近大自然,所以它最适于儿童。在教师指导下,儿童可以亲自参与甚至自行设计和创作,即兴地进行表现全面的学习和掌握原本性音乐。这种表现的产生是儿童内心的需要,是从儿童的本能中诱发出来的。

每个儿童都要学说话,将语言赋予音乐的节奏,利用说话这一形式作为起步的音乐教学,可以充分体现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那就是从儿童熟悉的环境与事物入手。奥尔夫音乐教育在语言的发展上就有多种方式、方法。

1.用声音“唱”话。对儿童来说,年龄越小唱的兴趣就越浓厚,就越想把要说的话用自己熟悉的旋律唱出来。自由即兴的演唱,不受音高、节奏的限制,孩子们很喜欢。这也是孩子最初的作曲。这种教育方法,将复杂的创作用最简单的形式表现出来,既有利于孩子连贯性语言的发展,也可以让孩子充分体验音乐创作的快乐。

2.用节奏讲话。在奥尔夫音乐中,节奏是比旋律更为基础的材料,几百首歌不可能是同一种旋律,但完全可以是同一种节奏。人们说话有阴、阳、顿、挫,这里面有一种旋律。我们可以在说话时加上节奏。比如,用“”说一个字,如“花”、“我”等,用“”说两个字,如“春天”、“美丽”,等等,用“”说三个字,进而发展到让儿童用“”说一句话,如“我是一个好孩子”等,鼓励儿童将语言进行规范、押韵,这便是诗歌的最初形式。这种方法对孩子语言、乐感的发展十分有益。

3.儿歌创编。在语言活动中,我们可以对儿歌进行部分或全部创编。如“小鸭子,嘎嘎嘎,摇摇摆摆嘎嘎嘎”这句儿歌可以变换小动物及其叫声,或者改变成“小青蛙,呱呱呱,跳上跳下呱呱呱”等,请孩子创编许多不同的儿歌。再比如,儿歌《小蚂蚁》:小蚂蚁,搬大山,搬呀搬,搬呀搬,大山有多大,一点小饼干。

由二拍子儿歌转换为三拍子儿歌。

4.听音乐讲故事。当孩子欣赏到一段音乐之后,他们会有与成人不同的情感体验,这时可以鼓励他们大胆想象音乐中会有谁?它在做什么?发生了一件什么样有趣的事情?儿童通过自己的讲述,发展了语言,理解了音乐。

奥尔夫音乐教育适于从0岁的婴儿到七八十岁的老人,它将人的身体作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表现不同的节奏音响,是人类宣泄、表现、交流情感最原始、最直接的方式,如拍手、拍腿、捻指等。这种歌、舞、乐三位一体的方法,给人以一种全面、丰富的审美体验。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即兴原则

即兴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最突出、最核心的一个原则,它是指在活动中以即兴活动的形式发掘儿童的音乐潜能,培养孩子尝试创作音乐的能力。即兴的目的不是让儿童创作音乐作品,关键是要充分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在日常生活中,儿童的即兴创造随处可见。

1.利用身边信手拈来的一切作为打击乐器。儿童可将桌面、椅子、玩具等作为打击乐器使用,他们也可以让报纸发出不同的声音,用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做节奏击拍训练。

2.即兴创编节奏、声势。儿童在固定节拍的伴奏下即兴创编不同的节奏,为儿歌进行伴奏,将和声、卡侬、配器等融入游戏中,可以充分体验即兴创作的乐趣。

3.多种方法为音乐伴奏。奥尔夫音乐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的情感。优美抒情的,高亢激昂的,欢快活泼的,不同的情绪激发不同的灵感。听音乐绘画也是一种重要的即兴方式。一是充分利用线条表现。跳跃的旋律,儿童会用表示;急促而坚定的声音用∷表示,而则表示延续不断的声音。另一种则是完整欣赏音乐后,勾勒出音乐的意境,成为想象画,这就给了孩子足够的创作空间。

儿童在即兴创造与全体合作中,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遵守社会秩序,这充分体现了奥尔夫“培养社会的人”为最终目标的教育思想。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原则

奥尔夫说过:“尝试和做在这里意味着一切。”儿童是通过自己的实际唱奏甚至伴曲来体验并理解音乐,而不是通过教师、成人的说、教、示范。奥尔夫音乐教育鼓励每一个创作的闪光点,让儿童在轻松、鼓舞的氛围中将深奥、枯燥的音乐元素以最原始、最简捷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合奏、合唱、歌舞表演、戏剧表演及其他领域的知识培养儿童的综合能力。在奥尔夫音乐学习过程中,儿童会惊讶的发现,原来音乐可以变成图画,图画也可以是一首美妙的音乐。在欣赏音乐《狮王进行曲》时,教师用故事分析音乐中的渐强渐弱的对比,儿童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活动中,大家自主分配狮王、王后、小狮子、各种小动物等角色,用旧的毛巾、丝巾、报纸、玩具互相为各种角色装扮,融入戏剧的成分,再分配台词,排练成童话剧的形式。整个活动充分体现儿童的自主性,综合合唱、舞蹈、戏剧表演等诸多因素,培养了儿童参与的意识。

四、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民族性、本土性原则

奥尔夫不倡导使用统一的音乐课本和教材,而是鼓励大家根据本国、本民族的不同特色,以奥尔夫的观念为指导,去不断创编和改进。奥尔夫的教学中,多采用其本土的民歌与童谣。我国的民族音乐和文化是一笔积淀丰厚的文化遗产,一些表面上形式简单、短小的音乐作品,往往朗朗上口,是雅俗共赏的经典作品,如《两只老虎》、《小老鼠上灯台》或经典古诗都是极优秀的创作题材。学习这些民歌、歌谣,可以让儿童通过节奏、旋律、乐器、动作创编,感受学习音乐的乐趣。这些学习活动,既提高了儿童的音乐素养,也可以让他们领略到祖国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五、结语

我眼中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是为了儿童的音乐,它的可贵之处在于培养儿童的情感和兴趣。它的教育方法符合人类生活的原始性和原本性,符合儿童特点和学习音乐的自然天性,它推崇儿童主动学习音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鼓励儿童的创作精神,在教学活动中倡导孩子的即兴创作,通过这种即兴性的创造开启了儿童想象力的闸门,让孩子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让孩子在探索中体验创作的乐趣,进而通过音乐培养健全人格,提升整体素质全面发展,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廖乃雄.儿童的音乐.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音乐教育与教学法篇2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幼儿园;综合性策略;创设情境法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从对自然界各种音响、事物的感知和对自身情绪的体验出发,用最简单的声音、节奏、动作、乐器来加以准确、细致、生动的表达,这便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它集原本性、即兴性、创造性三大原则于一体。在思想上,追求“原始性”的音乐,倡导综合性音乐教育;在课程内容上,强调一切从儿童出发,选择最符合儿童天性的民歌、童谣、谚语等教学素材并应用于儿童音乐教学中。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园民间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1.综合性策略的运用

奥尔夫音乐教育提倡综合性。音乐活动不是单纯的唱歌、跳舞,而是和语言、节奏、故事、肢体、乐器、表演结合在一起,也就使音乐与不同的领域产生有机联系。如《鸭子拌嘴》,通过让孩子听乐器声音画画,再通过画面重新配器,让孩子感受“音中有画、画中有音”,陶冶了孩子的心灵。童谣《拉大锯》,是一首民间童谣,在活动中将语言念白、乐器演奏、声势动作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综合性特点。

2.即兴性策略的运用

奥尔夫认为,即兴是最古老、最自然的音乐表现形式,是情感表露最直接的形式,“原本性的奏乐的出发点,就是即兴演奏”。奥尔夫音方萄Щ疃通过儿童的积极参与,以即兴活动形式发展儿童音乐创造的能力。如:大班《对山歌》让孩子即兴创编山歌歌词,并加入乐器的演奏,以全新的教法让孩子感受到山歌的美。《采茶扑蝶》中请孩子根据音乐即兴创编蝴蝶飞舞的舞蹈动作。《老鼠嫁女》中请幼儿听音乐即兴创编故事等。

3.创设情境法的运用

在民间音乐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音乐作品本身的内涵因素,创编内容简练、情节与音乐特点贴切的故事、儿歌等,创设良好的音乐情境氛围,在生动形象的情境氛围中激发幼儿认知,触发内心深处纯真的感情,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民间音乐活动中。如《猪八戒背媳妇》,就是通过孩子背布娃娃,模仿猪八戒背媳妇,跟着音乐的节奏感受音乐的诙谐;《摇啊摇》就是让孩子在“摇船摇到外婆家”的游戏情境中感受亲人间的温情。

4.游戏表演法的运用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民间音乐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音乐的特点,巧妙地将游戏融入活动之中。如《化蝶》,难点在于乐句的理解,教师让幼儿分别扮演蝴蝶和花随音乐做游戏,帮助幼儿理解乐曲的四个乐句,以便让幼儿感受乐曲的特点与结构;《手指谣》通过手指游戏学念童谣;而《丢手绢》则是在游戏中学唱歌曲。

5.图谱法的运用

“图谱”就是教师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图片、符号、图案或线条,经过一定的排列,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内容、了解音乐结构、协调各声部演奏等。它能形象直观地帮助幼儿感受音乐旋律的变化和曲式的结构,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获得对音乐作品完整的表象。如:大班的《鸭子拌嘴》,用符号来表示情节及故事形象,设计出一张音乐图谱,以此来启发幼儿用身体动作、用乐器来表现故事内容。教师再与幼儿一起根据故事情节创编的图谱节奏,用不同的脚印表示蛇与青蛙的角色,用单声部以及声部的插入来表示青蛙、蛇的先后出场,用声部轮奏的方式来表示两者之间一前一后的跟踪方式,还分别用不同的声势动作和乐器来制造不同的音响以表示两个角色的性质。通过图谱,将抽象的民族音乐直观地再现于幼儿面前,实现了音乐的直观化、形象化,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记忆音乐作品。

三、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园民间音乐教育中运用的思考

1.如何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音乐素质发展要求,合理编排众多的民间音乐活动,以形成一个随年龄阶段螺旋式上升的、融入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的、幼儿园民间音乐课程体系?

2.如何更加充分地利用民间音乐教育,以点带面,进一步深化幼儿对我国民族、民俗文化以及其他民间艺术形式的体验?

在下一阶段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带着这些问题,秉持着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坚持走一条富有奥尔夫音乐教育特色的以研促教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1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02.

音乐教育与教学法篇3

如何利用音乐教育的优势,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美德渗透教育,是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思考的问题。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美德的几点做法与体会。

一、把握教材、挖掘美德要素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中小学音乐教材基本按照教育性原则、以学生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进行编写。教材内容囊括审美、德育、创新等综合、系统的知识点。音乐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美德要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在丰富、灵活、有趣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拓宽音乐教学的空间,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循序渐进地把同情、尊重、善良、宽容和公正等美德的要点融入教学中去。

1、利用音乐作品的内容进行美德渗透。音乐教材中一些音乐作品本身就具有明显的德育功能,例如:《我们多么幸福》、《歌颂祖国》、《咱们从小讲礼貌》、《好朋友》等。还有一些作品具有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比如,在上欣赏课《翻身的日子》之前,我先播放了一段《白毛女》舞曲的片断,并用声情并茂的音调简单介绍白毛女的身世,多数学生看完后反应强烈,对喜儿的不幸无限同情,痛恨黄世仁的欺霸行为。这不仅为欣赏《翻身的日子》做了很好的铺垫,而且让学生在音乐的引导下表达出自己对弱者的同情和对恶者的痛恨,取得了很好的德育效果。

2、利用音乐作品的情景进行美德渗透。例如:欣赏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音乐老师可以在音乐声中运用叙述、多媒体给学生展现当时的情景,使学生体会到老一辈当时的艰辛,从而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又如:在教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我通过启发学生在“起来!起来!起来”的歌唱中,想象着中华人民万众一心,为争取国家解放、人民渴望独立,冒着硝烟战火,与敌人战斗的画面,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国劳动人民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不愿做亡国奴,甘愿用鲜血和生命来捍卫伟大的民族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及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让学生在欣赏中接受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诸如此类优秀的作品多之又多,向学生展示这些优秀作品的同时正是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教育的过程,使学生通过表现音乐引起心灵的跳动,情感的升华,不断学习音乐的骨髓,渗透音乐的精神实质,培养出爱国奉献、尊老爱幼的良好品质。因此,在音乐教育中,让学生自己参与到这些经典的音乐作品中来,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辅之以适当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训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他们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这会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实施。

二、开展多种音乐教学形式,在教学中培养美德

音乐教学灵活多变,丰富有趣,可以通过开展多种音乐教学活动开展学生的美德渗透教育。

1、在音乐的实践中去培养美德。音乐实践是培养美德的良好机遇,隐约有独特的渗透力,耳濡目染,身心受到洗礼,不仅对生活态度有极好的启发,而且对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音乐教育者适当的多安排音乐实践,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经历了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转变,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育,更有助于美德的培养,使理性认识进一步提高。例如执教八年级音乐下册《剪羊毛》一课,我教这首歌目的在于通过本节课,指导学生热爱劳动,也让学生感受劳动的辛苦和快乐。我在范唱歌曲时,加上表演。我是这样进行处理的:在前几句歌词处配上相应的动作,尤其在“锋利的剪子咔嚓咔嚓响”我再配上表现出用力的声音,使学生感受到了劳动的辛苦;在歌曲最后一个句,我把手向上举,表现出胜利动作,而且歌声也表现出高兴、自豪的情绪,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劳动后的喜悦与自豪之情。在我范唱后,同学们就对我的歌声和动作进行模仿,再加一些语言提示,同学们对这首歌曲的演唱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而且能非常准确的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尤其是最后一句,同学们几乎都要站起来演唱,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2、结合分组比赛的方法,增强学生的集体责任感。集体荣誉感是指学生自觉意识到作为集体一员的尊严和荣耀,从而更加热爱集体,珍惜集体的荣誉,并能推动学生积极向上的一种情感。集体荣誉感的形成,会促使班级进步、人人向上,为学生今后适应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我在音乐教学中注意激发与强化学生积极为集体争光的意识。例如执教《赶圩归来阿里里》,歌曲富有彝族民歌特色,但很短小,只有四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精心设计了让学生自己组队、编排,尝试用领唱、合唱、轮唱等不同的演唱形式再现彝族人民一唱一和、此起彼伏的唱山歌情景。在表现活动中,通过穿插由老师精心设计的这些音乐小活动,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还可以提高和培养情商、德商。在每一组学生进行表演时,老师都要求其他学生为他们鼓劲,无论表现得好坏,每组同学都得到了热烈的掌声。通过这个小小的活动,学生在音乐声中锻炼了自己的创造能力和与他人合作能力,提高了自信心,更懂得怎样宽容、尊重对方。此外,在每节课歌曲学完后,我就会让同学们进行分组演唱,刚开始时,由于学生年纪小,集体荣誉感比较淡薄,大家的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一点,我为比赛设置了奖励,并让全班同学为优胜组鼓掌。同学们都为自己是优胜组的一员感到骄傲。因此,在每次的分组演唱中同学们都会把自己最好声音展现出来,大家都在为自己的小集体争光,不仅提高了演唱的水平,也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和责任感。又如,在一次红歌大合唱比赛中,十几个参赛班级,大部分班级都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排练时要求严格,态度认真;有个别班级标准不高,要求不严,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结果在比赛中,效果可想而知。通过此类比赛,使学生们认识到,在工作学习中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有不服输的精神,有强烈的荣誉感,只有吃苦耐劳的意志力才能取得成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努力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帮助学生培养“我学习,所以我快乐”、“快乐是我的美德”等优良品质,培养良好的作风,让学生从小打下学会自主、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坚实基础。

音乐教育与教学法篇4

abstract:theestheticanthropologyandthehighmusiceducation'sfieldinvestigationmethodhasplaceofitsequallygoodresultsfromdifferentmethods,howtoprofitfromtheestheticanthropologytheresearchtechniquetoenrichtheconnotationwhichthehighmusiceducation'sfolkmusiccollectsfolksongs,theexplorationandthesolutionfolkmusiccollectfolksongsfacedwithmanyquestions,isthisarticletheestheticanthropologyfieldmethod,theintroductionmusiceducationresearchareaoriginalintention.

关键词:审美人类学音乐教育田野调查

Keywords:theestheticanthropologymusiceducationfieldinvestigates

【中图分类号】J6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9-0134-02

审美人类学是把美学与文化人类学结合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学科,是未来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该学科运用人类学的方法和概念系统来研究和阐释美学问题和审美现象。它的最大特征是运用田野调查方法搜集实证材料,比较分析不同种族、民族在审美习惯、审美制度、传统方面的区别与联系,试图发现它们的审美规律。

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田野调查方法原意是民间音乐采风,它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对中国民间音乐的审美,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科研创作能力,而且它还是挖掘民间音乐宝藏,使民间音乐精品得以继承与发扬的重要手段。本文就审美人类学与音乐教育的田野采风方法进行比较,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为高校音乐教育的田野采风注入更为丰富的学术内涵。

一、审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

(一)田野调查的计划

田野调查的计划也称为调查之前准备。田野调查的对象也就是研究项目的选题,首先制定提纲。在选题确定后才能制定调查的内容和地方,时间以及方案。调查对象也就是研究的“田野”,可以是任务、文化、地域考古、民俗风情、某一事件的始终等等作为对象来研究。

为了有目的、有内容的去实地考察而达到预期收获,研究者必须首先是选择研究的题目,比如在选题时要尽力去选择研究领域中的空白题材,事先还要收集了解信息,要避免重复“撞车”,成为“后启之见”。选择有研究意义,有价值的项目。这就取决于研究者的理论水平。(选题的构思、独特、新颖,要有现实意义等)然后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出调查的提纲和调查的手段(文字记录、拍照、摄像、绘图、测量等几种),最后写出具体的内容,制定调查计划、日程、路线。根据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准备必要物质工具。还应准备查阅资料的工作,即从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查阅与之相关的文字记载资料,对被研究对象有一概念上的了解,再进入开始实地的调查工作。根据调查对象内容而定。

其次是准备记录的、拍照片的、摄像收集的设备,经费等准备。如果准备工作不充分,匆忙奔赴到目的地,无法记录下现状、实况,得不到全面的采样就会影响调查的质量。

(二)田野调查的技术方法手段

田野调查技术或称手段。比如:以最基本的文字记录为必不可少,文字记录要尊重原人、原事、原意的真实,记录中不得加如调查者的主观的分析结论,只能是原始记录,其次是用拍照或摄像,绘图,测量等,记录下原始证据。

(三)田野调查的方法类型

1、调查:不能去的地方,信函调查。

2、问卷式调查:设计需要提出的什么问题。

3、填表式调查:设计表格填写调查内容。

4、观察式调查:直接观察、居住体验法。

5、数据式调查:统计分析法。

6、群体访问式调查:“会议提问”实验法。

7、个别访问式调查:个案调查(个人为对象)。

8、抽样式调查:几百人以上的百分比。

9、相对比较法式:非主观意识的比较,而是以原始材料比较法。

10、综合调查法:宏观调查法。

(四)田野调查的内容

田野调查的内容首先要根据调查对象而定,不同的对象,调查的内容有所不同,对所调查的历史、现状、存在的问题,三大类进行调查。包括传统文化、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

精神文化:包括、传统文化、民间神话传说、说唱艺术等。

物质文化:劳动生产工具、建筑工艺、金属冶炼、加工艺术、雕刻、塑雕等等。

民俗文化:民间音乐、舞蹈、服饰、婚俗风情、丧葬文化等。男性专题、女性专题、审美观等等。

自然科学文化:科技、天文、历算、医学。

生态环境――高原植物、野生动物、金、银矿产资源。

(五)田野调查的成果形式

1、田野调查报告:在整理收集记录资料、数据、表格后,综合的分析实地调查资料。这是很重要的后期工作,编写调查报告的重点是尊重原意。如实编写纪录,不得随意加入调查者个人的理解,不加作者个人的分析观点,解释和结论。客观的反映现象、历史和存在的问题。作为历史档案存档的重要依据。

对所调查的资料按历史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文字规范整理。如实的记载调查原始资料应尊重人物、事件、对象的原文、原件和原意的原始记录。如实写出报导文、调查报告。并注明调查地点、调查时间、报告人。

2、研究报告:在以上整理、编写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看法、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措施和研究的对策,这就是研究报告。即在对所调查对象的历史、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依据上,提出研究综合分析建议和对策,作为学术论证报告。给相关部门提供决策的参考依据,也就是综合分析田野调查中所获得的资料,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编写调研报告的目的并非简单地描述调查的见闻,而是对调查资料的解释,分析出可靠性结论。研究报告的质量高低取决于调查工作者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知识面、写作水平对资料的分析、组织能力。

二、音乐教育的民间采风方法

(一)采风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采风活动能顺利开展,在采风前必须做好周祥的准备工作。第一,确定采风的内容,选择好采风地点。民间音乐采风可以选择不同音乐类型,如民歌、器乐、歌舞音乐、说唱音乐等。确定类型后还可以选择不同的侧重点,例如在民歌采风中还可以选择多声部民歌为采风重点。当然,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多种音乐类型的采风。如民歌和器乐共同采集。采风内容确定之后,便可按此内容来选择合适的采风地点。这时需要查阅大量与采风内容相关的资料,了解并熟悉这些资料。这将有助于采风地点的准确选择和采风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与采风地有关方面事先取得联系,争取对方有关人员的支持与配合。这有助于正确安排采风时间和采风路线。因为有些地区只在特定地点、特定时间内才举行当地特色音乐活动。例如:壮族的歌墟节分别在1月15日、3月3日和4月8日才举行。第三,要制定采风计划。它包括:采风的目的、任务、内容、地点、时间以及参加采风的学生人数、带队教师的安排、经费与经费来源、采风的行程安排等。制订一份具体可行的采风计划,可引导采风工作有步骤、有次序地开展。第四,在采风前要准备好录音机、照相机、摄像机等器材。采风过程中音乐资料的记录非常重要,单靠耳听手记是远远不够的,还需用录音机录下歌手、乐手当时演唱、演奏的音响;用照相机拍下音乐活动的表演场面,演唱、演奏者的姿态和民族乐器的形状等;用摄像机有声音有动作地记录下音乐活动表演的全过程。

(二)实地采风工作

到了目的地,与事先联系好的有关单位人员接上头后,采风工作便可以全面开展了。在实地采风过程中,经常采用与当地民间艺人、文艺团体的歌手、乐手谈话访问的方法以及亲身参与正在进行的当地特色民间音乐活动的方法来采集资料。

采用谈话访问时,应邀请一些熟悉当地特色音乐的民间艺人、歌手或乐手进行座谈或者个别访谈。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地询问、观察和启发对方,要消除对方的各种顾虑与拘束。语言要通俗易懂,语气要平易近人,尽量营造出自然轻松、和谐的谈话气氛。同时要边谈边做笔记,对方的表演也要当场录音、照相和录像。

采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方法,应深入民间音乐活动现场,参与活动,亲身体验和感受当地民间音乐的特征。并且做仔细的观察与记录。具体操作时可以分工进行。录音、拍照、观察记录、参与活动等工作可指定学生分别完成。在音乐活动结束后,还可以对表演者进行专门采访。

在整个采风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尽量完整、准确地记录资料。第一,及时做好尽可能详尽的现场笔记。每次采风工作结束后要尽快整理现场笔记,以便发现遗漏,及时补充。第二,做好采风日记,对当天的工作进度、遇到的问题加以记录、分析,为下一天的工作做好准备。第三,录音拍摄要完整、清晰。录音、拍摄所获得的音像资料需及时整理,并注上文字说明。另外,对当地的一些特色乐器、民间乐谱、唱本等也可适量购买做为实物资料保存。

采风是一件繁琐、细致、复杂的工作,在整个采风过程中,只有按计划有条不紊、仔细认真的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才能确保采风活动的顺利完成。

(三)采风后的成果展示及经验总结

采风后的成果展示与经验总结是高师音乐采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最后环节。成果展示可分为展览与音乐会两个部分。在举办成果展示前,应组织学生开展座谈会,谈谈采风的心得体会与经验总结。同时要布置学生整理挑选出展览用的采风资料,如照片、乐谱、录像片、特色乐器、采风日记、采风心得等。并且对采集来的民间曲调、歌谣进行创作与改编,排练成声乐、器乐节目,在采风创作音乐会上进行表演。最后,将本次采风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好的经验,以及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需注意的事项做书面总结,以利于对下次采风活动的指导,达到提高采风质量的目的。

三、两者之间的比较

从田野调查方法的形式来看,审美人类学和音乐教育的田野方法形式基本相同,都是经过调查前的准备工作、实地调查工作、调查后的成果展示及总结研究。调查对象都是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民风民俗。所不同的是,音乐教育的田野调查注重于民间音乐的采风,包括原生态的歌民间器乐,民间舞蹈,说唱音乐等,它侧重于音乐形式的调查与研究。单一的采风形式使得其内容缺乏很多学术内涵。而审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在调查前准备、技术方法、方法类型内容较之民间音乐采风更系统、更细致之外,它更注重成果的要求,即不仅写田野调查报告,而且要撰写研究论文,其中包含了至关重要的文化多元观念。

四、结论

纵观审美人类学和音乐教育的田野调查方法比较,笔者作为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之一,感到审美人类学的田野方法之所以值得注重,在于它会给当前高师音乐民间音乐采风带来注重实学的研究风气,并且给采风工作带来更丰富的学术内涵。寻找更多学术途径,利用更多采风方法,通过更加多维的视角,以探索和解决高师音乐教育改革面临的诸多问题。就目前而言,倡导和借鉴审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对于高师民间音乐采风不仅非常之必要,而且非常之迫切。

参考文献:

[1]覃德清.《审美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4年9月

音乐教育与教学法篇5

一、“分散”导致音乐教育的多种模式

美国是一个教育行政权高度分散的国家。它有50个州,州以下为县。从教育体制上讲,州以下设学区。全国共有600多个大学区(中小学生万人以上),3000多个中等学区(中小学生2500至10000人),12000多个小学区(中小学生2500 人以下),学区的教育权利机关是教育委员会,负责制订教育政策和教学计划(含各科教学大纲)。

美国联邦教育部对各州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等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各州可以制订自己的教学计划和大纲,但这种计划与大纲是非粗略的,对各个学区只具有指导性,并不具有指令性。只有学区才是真正的教育实体。哈佛大学著名儿童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博士在其《中美艺术教育的区别》一文中这样写到:“美国教育的高度分散与此(中国)形成鲜明对照,50个州的方针各不相同,有时16000个学区也各行其事,这造成了很大的自主权。差异不仅被容忍,而且受到鼓励,地方性也受到尊重。正因为教育行政权的如此高度分散,再加上多种民族,多种文化的背景,因而,导致中小学教育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现象,音乐教育模式自然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现象。

在美国学校音乐教育的众多模式中,如下几种占有主导地位:即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斯教学法和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等等。这些教学模式既各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又相互交融混合,它们交相辉映,使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园地呈现出色彩纷呈、生机勃勃的景象。上述几种音乐教育模式虽多系外来的,但由于与美国的实际结合紧密,早已被兼容、吸收成为美国音乐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当把它们看作是美国式的音乐教育模式。

二、“创造”成为多种模式的主题思想

美国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模式甚多,从表面上看,会觉得五花八门,甚至会感到杂乱无章。如前所述,16000多个学区的音乐教学大纲都不一样,教材也是多种多样,甚至学校与学校,乃至同一学校不同教师所采用的教材、教法也不尽一致。然而,我们从这表面的混乱中却不难看出它内在的秩序,在这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中确实存在着这样一个主题——创造。

我们认为,以创造为主题的音乐教育模式必定是鼓励儿童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探索、创新的模式,而决不是要儿童只作被动地模仿的模式。以下,笔者就几种当代美国的音乐教育模式与创造主题作一简析。

1.奥尔夫教学法与创造

卡尔·奥尔夫(Carorff)的儿童音乐教育方法是一种重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实验方法。其实质是通过节奏让儿童以此来创造他们自己的音乐。儿童通过一系列不断深化的表演活动来掌握一些音乐的词汇:谈话、运动、唱歌、演奏和玩耍。该教学法并不要求很快就能教会学生歌唱、奏乐的方法,而是让学生接触音乐实践。奥尔夫认为如果学生能唱得好、奏得好,首先要使他们喜爱音乐,要使他们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融合到音乐中去。不要求学生对老师所传授的一首歌曲或一个舞蹈去进行不折不扣的模仿,而是要求师生在一起共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共同来形成一些新的东西。

一堂成功的奥尔夫课往往会给人以神奇的、不可思议的感觉,它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幻觉,即感受音乐似乎并不费力,在轻松愉快的玩乐中,顷刻之间即可产生美妙的感受。参与者(学生)虽然并没有很多的技巧或理论背景,却也能创造自己的音乐。孩子们在奥尔夫教学法的训练过程中能够经历着一种通常只有专业音乐家才有的合奏感。简言之,奥尔夫教学法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音乐活动、用元素性的音乐来培养儿童的创造性。

这一教学法从德国传入美国后,受到美国音乐教育界欢迎。他们将此教学法与美国实际相结合,在固有的奥尔夫乐器中又加入了一些美洲和非洲的民间乐器,在教学中既坚持了奥尔夫教学法的精神原则,同时也使这一教学法本土化,使之成为美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2.柯达伊教学法与创造

柯达伊的音乐教育思想主要是一种民族的、全民的音乐教育思想,他希望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匈牙利的民族素质,主张通过音乐让孩子们形成创造性并丰富其生活。柯达伊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1)培养音乐文化水平——用传统音乐语言思考、读写和创作的能力。

(2)通过使用学生自己祖国的民间音乐遗产给予他们一种文化认同感,通过本民族的民间音乐知识进一步了解其他民族和文化。

(3)提高所有学生的表演能力——在班里、在合唱队里演唱、参加重奏团与管弦乐队——把参加集体音乐活动作为丰富生活的一种方法。

(4)让全世界伟大的音乐作品成为学生的财富。

为达到上述目的,柯达伊强调每课时必须集中于若干不同的音乐目标,如:齐唱和分声部唱;乐谱的读写;练耳、内心听觉、记忆技能;识别、使用曲式;随音乐运动;听赏音乐;即兴创作。显然,作为最高阶段的创作是该教学法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柯达伊教学法传到美国后,得到了美国的一些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采纳,其中包括t·巴赫曼,L·乔克西,m·H·理查兹和D·培根。

巴赫曼博士把柯达伊教学法与美国的音乐教育实际相结合,在向儿童介绍记谱法时用一线谱的方法进行,其余几条线待必要时再导入。他把节奏从旋律中分离出来,通过让学生学习和运用节奏而进一步强调节奏(正是这导致人们将柯达伊教学法与奥尔夫教学法结合运用)。他很重视用听写发展儿童的音乐记忆,尤其是重视音乐创作的教学。他认为,“如果儿童熟悉音乐写作,他们就能更好地掌握照谱演唱音乐。使儿童在初期就意识到他们所学的音乐能由他们自己或其他人表演。”

在使用柯达伊教学法的唱歌教学中,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美国人在实践中还非常重视使用黑人灵歌这一带有很强的即兴性的演唱形式,使学生的音乐创造性得到更好的发展。

与奥尔夫教学法一样,柯达伊教学法已成为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方法。美国人还将二者结合使用,形成了以发展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主的柯达伊——奥尔夫教学法。正如迈克尔·L·马克所说“两种方法彼此强化,使儿童更富有创造性,更理智地学习音乐。

3.达尔克罗斯教学法与创造

爱米尔·雅克·达尔克罗斯(emileJaques -Dalcroze)所创立的教学法传人美国已久,现在该教学法在美国仍非常流行。这是一种以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及创造性为目的的教学法。虽然人们常常以为体态律动就是达尔克罗斯教学法,但实际上这仅仅只是其三大内容之一。该教学法的另外两方面的内容分别是视唱练耳和即兴演奏。

在体态律动的课上,学生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自由地运动,教师(有时是学生)用钢琴即兴演奏。学生通过走、跑、跳自行创造表现与他们所听到的音乐相应的动作,每个人对自己所听到的音乐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做出相应的动作。这就最大限度地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视唱练耳课上,要求学生用唱名演唱音程和歌曲,尤其重要的是要进行声乐的即兴演唱,这种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视唱练耳”课与传统的专业视唱练耳课是有极大的差别的。

即兴演奏多在大钢琴上进行,也可在其他乐器上进行,目的是帮助学生在演奏过程中形成与对音乐进行体态反应的自由,学生进行任意速度的即兴表演练习。

达尔克罗斯甚至在理论课上也采用了这种即兴演奏的方法,他让学生即兴演奏旋律或旋律片断,作为发展他们对音程的理解的一部分,并帮助他们熟悉和声。

凡此种种,达尔克罗斯教学法对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目的非常明确。因此,自1915年前后此方法从瑞士传到美国以后,至今仍盛行于美国各地中小学,并在美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衍,形成为一种美国式的音乐教育模式。

4.综合音乐感教学法与创造

综合音乐感教学法是真正产生于美国本土的一种教学法。它是根据著名的《曼哈顿维尔音乐教学大纲》中的“螺旋形上升素质培养大纲”而开设的课程,最初是作为专业音乐学习的一门课程(包括七个方面的素质培养:乐音、节奏、旋律、和声、曲式、调性、结构。音高、音色、力度都包括在乐音内).后来推广到非专业的音乐教育领域,而且发现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使用该教学效果更好。由于该教学法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美国人又直接称之为“发掘创造力教学法”。

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的基本内容有如下几条:(1)教学思想。彻底改变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主的传统教学法,通过自觉乐感的培养,发展人的创造性思维,以适应新的工业革命浪潮。(2)教学内容。综合音乐史与音乐理论知识进行素质训练(五方面素质,十六个周期)。(3)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引导者,发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帮助他们产生创造的欲望,实现创造的结果。(4)课堂结构。自由探索,引导探索,即兴创作,有计划即兴创作,巩固概念(五个环节)。(5)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的教学活动为六个方面:(1)听觉——素质训练的基础,探索的工具,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探索的意义和乐趣。(2)演出——发挥学生的独立见解和艺术创造,不强求最后的统一。(3)指挥——各种素质的综合反应,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失去指挥的机会。只要能表现音乐,不追求指挥技巧。(4)创造——即兴创作和有计划的即兴创作。作品不受任何程式限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由创新。(5)与(6)为分析和评论估价——对学生的发现、创作、演出随时作好的记录并录音,及时放给学生听,组织分析和评价,提高审美能力,发展思维能力,使已获得的知识得到延伸、归纳和综合。

上述活动、能鼓励学生自己就音乐的综合理解和知识作出判断,并积极参与音乐创造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音乐分析与创作的能力及经验。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已成为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为培养和提高美国国民的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除以上教学法以外,在美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所使用的还有卡拉博——科恩教学法;铃木的天才教育方法;流行音乐的教学法(主要为爵土乐教学)等教学模式。无论何种模式的音乐教学法,均贯穿着“创造”这一主题。在此,还应一提的是爵士乐的教学法。

爵士乐是美国对世界音乐文化做出的杰出的贡献,应该称为真正的美国民族音乐。从40年代起,爵士乐的性质开始发生了变化,它由普通的娱乐音乐转向智力音乐,即演奏者更追求主观化的即兴演奏。这种新型的爵士乐所采用的旋律、节奏以及和声同流行音乐非常不一样,这标志着爵土乐已脱胎换骨,开始告别流行音乐,同时,它也告别了原有的大部分普通听众。

就在爵士乐由俗入雅而曲高和寡、其演出走人不景气的低谷之时,教育家们却正好看中了其即兴演奏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这一大优点,渐渐将它纳入音乐课程,爵士乐得以在校园复兴。

1968年,全美爵土乐教育工作者协会宣告成立,这被认为是对著名的国民音乐教育会议——唐哥伍德会议精神(创造性教育的精神)的贯彻。该协会在所制定的目标中写到:“促进爵士乐原则在各种教材和教学方法中的应用;培养并鼓励建议和采纳开设当代作曲、改编和即兴演奏的课程。”由此可见,虽然爵土乐的教学尚不能构成一种完整的模式,但它的原则已被鼓励应用在所有音乐教学中,而这一原则正是创造性原则。

三、音乐学科中创造性教育思想的由来

1.西部拓荒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美国人的创造性教育思想源自先辈的西部拓荒精神。当哥仑布1492年初抵美洲新大陆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的土地,而五百多年后的美国却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国,其核弹爆炸、卫星上天、飞船登月、信息高速公路的网络遍布全国乃至走向世界……,看到这些,不得不使人想到他们的精神国宝——开拓与创造。多少年来,移民的开拓精神,尤其是西部开拓精神在美国被视为历史的骄傲和美国人进取的象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创造精神逐渐形成为美国的传统,也可以说成为美利坚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在他们的教育中得到充分体现,音乐学科自然会受到这样的影响。

2.“斯巴达尼克一号”上天所引起的震撼

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学校教育进入了一定的误区,其教育的目的从根大程度上停留在为提高生活水平这一较低的层面上。当时,整个基础教育水准下降,艺术教育更是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1957年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巴达尼克一号,它使美国朝野受到了一场不小的震惊。美国人意识到:苏联在空间技术方面已经超过了美国,“因此,改进教育的需要不再仅仅是基于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而是基于民族生存的斗争。”他们研究认为:“俄国大唱片时代建立了一个教育系统,为其统治者训育了一批达到技术高峰所需要的男女人士……”。他们更看到,苏联十分重视基础教育,而且很重视那些能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学科,如音乐学科。这样,美国人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到了教育系统,并深入到艺术教育领域。他们领悟到:“要成为世界上科技最先进的国家,培养大量的先进人才,必须重视艺术教育,因为艺术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于是,联邦政府开始对基础教育予以重视,尤其是对艺术教育予以重视。1959年,在科学院、联邦教育总署、空军和兰德公司的支持下,由国家科家院教育委员会主持,在马萨诸塞州召开了著名的伍兹霍尔会议,这是美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次会议的目的是讨论科学教育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建议,其中包括重视艺术教育的建议。

同年,美国学校管理者协会(aaSa)针对艺术教育所受的冷遇而发表声明:“我们主张课程均衡,在这种课程中的音乐、表演、绘画、诗歌、雕塑、建筑应该与其他重要的学科、如数学、历史和科学并驾齐驱……”

由美国科学家们组成的教育研究与发展专门小组是联邦政府的专家顾问团,他们提出如下看法:科学成绩的优秀与个体人类经验的广度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最好的科学家并不一定是那些仅仅潜心于本专业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对艺术和人文学科的熟悉会使一个好的科学家的观察力更为敏锐。爱因斯坦的成功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这位被称为“20世纪的哥白尼和牛顿”的科学巨匠同时还是一位音乐家,他自认为自己在科学上的成功与音乐密不可分。他说:“在科学思维中,永远存在着的音乐因素,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由此,音乐有利于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的观点在美国得到了人们的认同。

1963年6月17日至28日在耶鲁大学举办的耶鲁音乐教育研讨会的与会者一致认为:在音乐教育中,有必要刺激个体的音乐创造性和独立性。并强调创造性是发展音乐能力的一种方法。由此,在音乐教育中要注意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的观点也进一步得到确认。

于1967年7月23日至8月2日在马萨诸塞州召开的唐哥伍德会议是美国音乐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一次会议。会议的目的是讨论和明确在社会面临迅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革时期,音乐教育在当代美国的作用,同时,与会者也提出了提高音乐教育效率的建议。

他们认为:音乐的教学和体验是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的,如果要成功地进行音乐的创造性教育,那么,从教学设施到教学方法都必须适应教育的具体要求,而不应该受到局限。教师应具有足够的想象力并愿使教学常新。会议还强调:“在教师的职前和在职培训中都应强调创造性。”这就再次强调了音乐教育中的创造主题,同时也鼓励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勇于创新,不拘一格。“斯巴达尼克一号”的上天竟使美国人如此清醒地认识到了音乐教育与科技兴国的关系,从而重视起音乐教育,并形成音乐教育中的创造主题。

四、美国音乐教育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启示

具有创造主题的多种音乐教育模式,有利于培养提高美国国民的素质,充分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适应于象美国这样一个多种族大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实际。同时,它对我国的国民音乐教育也不无启示。

启示一:要明确超音乐的音乐教育目的

在美国,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国民的素质,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培育人的创造性,这是建设跨世纪的现代化强国的需要。正如美国著名作曲家、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博士所说:“学习音乐不仅是为了艺术、为了娱乐,而是为卡训练头脑,发展身心,在这方面,音乐是非常重要的。”

据《音乐周报》报道:1996年,美国政府又立新法,将音乐课正式列为中小学必修课,与数、理、化、文、史五科齐头并肩,成为基础教育的“大六门”。1996年全美音乐教育年会的主题即为“音乐是把钥匙”,与会者认为音乐是打开通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大门的钥匙,虽然音乐本身并不等于这些领域。

在我国,尽管人们也已开始注意到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是全民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可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又往往忘记了音乐教育的超音乐的目的。要么,音乐课根本就得不到重视,(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名曰必修课,但与美国的“大六门”之一的音乐课是不能与日同语的,在广大农村地区,音乐课的开课尚不能落实!)要么,把普通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当成专业音乐教育来狂热地实施,培养出来却是“四不象”的人。基于这样的情况,我们有必要理解美国人为何要将音乐学科列为中小学的“大六门”之一,同时,我们也应该深深地理解“音乐是把钥匙”一语的含义。

启示二:我们应该兼容、消化外来音乐教育模式。

美国在实施以“创造”为主题的普通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局限于美国本土的音乐教育模式。而是大胆吸收外来的各种有利于培养人的创造性的先进音乐教育模式。如前所述的“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斯教学法”、“铃木教学法”等等。这些外来的音乐教育模式在使用的过程中,结合美国的实际,逐步被兼容、消化,最终形成美国式的音乐教育模式,继而为培养、提高美国公民的素质发挥极大的作用。

在我国普通音乐教育界,也早已开始引进外来的先进音乐教育模式与方法,但成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本土”观念太强,狭隘民族主义作祟,再加之“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远不及我们的老祖宗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古时的“胡乐”、“高丽乐”尚能引进融为本土音乐,外来的乐器如唢呐、琵琶、胡琴等亦能转化为汉族的民族乐器。与此相比,外来的音乐教育模式只是教学上的某种观念、方式与方法,它还并不会有损于中国音乐的内容与风格,我们更应该能够接纳它,用之服务于我国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当今的世界已迈入信息时代,地球早已缩小为一个“村”,“邻居家”的好经验、好方法我们为什么不学习呢?当然,我们在学习外来音乐教育模式时,不要生搬硬套,而是要结合本国实际,象美国人对外来音乐教育模式那样能兼容、消化,变为自己的东西。在此方面,我们应好好思考。

音乐教育与教学法篇6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发展;流变

伴随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德国奥尔夫的音乐教育理论被更多的人所知晓。人们越来越看重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中体现出来的教育价值,众多教育家对这一理论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同时也进行了许多教育实践活动。

一、中国学者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研究

第一,立足于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体系,对奥尔夫的教育思想进行介绍分析和讨论。2000年杨立梅、李妲娜合著了《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她们认为当今中国的音乐教育体系亟需改革,随之引入了著名的世界三大音乐教育体系的具体介绍,并且强调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作用;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于2002年出版了《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这本书主要是从各个方面对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进行介绍和研究,并提供了许多教育实例作为研究依据,使文章更具说服力。整本书由许多篇独立的文章构成,比如王德君的《论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与特色》、黄二鹏的《浅析奥尔夫音乐教育》、任华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特点》和察觉民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构成》等,这些学术研究成果大多数从奥尔夫的基本理论入手,体现了作者对奥尔夫音乐教育法的不同认知。

第二,将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带入到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中进行研究。比如1986年廖乃雄率先将奥尔夫思想运用到儿童音乐教学研究活动中,其代表著作为《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法初步》;陈蓉在2009年出版了《从头到脚玩音乐》的儿童音乐教程,她在书中将理论与教学活动的每一步骤都对应结合起来,并且从教学的方法、心理活动等各个不同角度对教学的具体步骤进行归纳分析。1986年廖乃雄将奥尔夫的《〈学校儿童音乐教材〉――回顾与展望》翻译成中文教材,这本书主要是在奥尔夫音乐思想的基础上,提倡家长积极参与到儿童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增强与儿童的互动。并且,这个教材对不同的学习阶段都有一个共同点:倡导人们自己去进行安排和设计。教材中涵盖了众多学者的文章,比如李冰妮的《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思想探析》、陈雯的《奥尔夫教育理念在幼儿园的运用》、李亚秋的《奥尔夫教育理念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董骞的《幼儿园奥尔夫音乐教学实施现状研究》等。这些文章大多数是分析了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在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意义,并且论述如何在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运用奥尔夫思想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各种迹象表明,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在我国已经深入人心,许多学者和教育家都在对其进行研究,这有利于改善我国儿童音乐教育的传统方式,促进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表明,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但是现在对奥尔夫思想的研究还侧重于理论阐释方面,真正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还过少,尤其很难见到的是有关幼儿音乐教学的实例分析。所以专家学者理应将目光投向这个点,并进行具体的实证研究。本文从课程设计以及实际教学过程的角度出发,对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与儿童音乐教育的结合进行研究分析。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幼儿教育中的可适性

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与学前教育一样,它是对儿童进行相应的基本知识教育,但不同的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教育让儿童学习音乐感受音乐。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一个基本方面就是让儿童了解相关的基本音乐知识,如各种音乐符号。在了解知识的基础上教授儿童必备的演唱和演奏技能,使儿童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学会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并通过说、唱、表演等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掘儿童的音乐才能,同时这也是音乐教育的目的。通过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儿童在认识音乐的基础上逐渐学会理解音乐并感受音乐,在学习的过程中儿童的身心、性格、智力、情感等都获得了全方面的发展。这也达到了通过音乐手段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学前教育目的。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音乐教育对于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相对于儿童而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在教会学生基本的音乐知识的基础上让儿童能够理解感受音乐所带来的魅力,增强了儿童的理解能力与感受能力,通过音乐的熏陶,儿童的身心都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对其以后的个人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在这一观点上,许多学者都曾给出了相应的研究。

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法则对于儿童音乐的教育具有天然的可适性。奥尔夫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人是作为直接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坐在一旁的听众。教学需要将音乐、语言和舞蹈动作结合起来,通过这种动静结合的方式使人感受音乐所带来的魅力。因此,在儿童音乐教学过程中需要引进弹奏乐器、游戏、跳舞、拍手等多种形式,通过这些形式来弥补单一的音乐教学的枯燥无味,增强儿童的兴趣。让儿童在这样一个有趣的环境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达到音乐教学的效果。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也能增强儿童的表演能力与理解能力,对于活跃儿童的思维,增强其学习欲望,协调其反应能力以及促进其性格活泼发展。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应用

1.基于原本性的思想观点,顺应幼儿的天性

说话与走路是家长在儿童出生后必须要教的内容。将语言作为幼儿音乐教学的开端,有助于加深幼儿对音乐的好感与亲切感。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并不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或特殊的准备,仅是借助幼儿对环境与事物的熟悉度来实现对幼儿的教育,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的原本性教育观念正是如此。语言、动作、音乐是构成音乐节奏的最基本要素,在音乐入门教学中,节奏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十分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在语言节奏训练中,教师可以通过匀速的鼓点来形成一种速度标准,让幼儿跟着鼓点的速度进教室或者报自己的名字。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幼儿对节奏掌握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幼儿对自我的控制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另外,幼儿年幼,生活经验有限,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创造,但是也正因为这种经验有限,所以幼儿相对来说并没有受到更多的图染,其个性还处于变化之中,对音乐的感知与想象尚未固定,他们可以根据自己对画面的理解利用乐器进行丰富的创作。鉴于此,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尽量从生活和自然中选取教学题材,让音乐教学与幼儿的生活相融合,注重幼儿的自主性与个性发展。

2.基于即兴性的思想观点,培养幼儿的想象

事先毫无准备,仅是根据当时的感受进行创作表演的行为即为即兴,即兴性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重要特点之一,主要指通过即兴活动来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同时借此来培养幼儿想象力与创造能力。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创造力发挥是即兴教育所强调的。不同于以培养没有音乐经验的幼儿进行音乐作品的创作为目的的传统教学,即兴教学旨在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即兴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起着启发幼儿的作用。比如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唱一首幼儿比较熟悉的儿歌,以作示范,然后再配上节奏,让学生跟在后面喝。在引导几遍以后,让幼儿尝试结合所学的内容说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注重幼儿的倾听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对声音的辨识能力,其中声音包括周围人的声音、大自然的声音等。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幼儿倾听不同的声音来锻炼和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在舞蹈教学中,幼儿会根据所听的音乐给出一定的肢体反应。那么这样一个过程,其实就是幼儿对所听到的声音进行想象,然后给予肢体上相应的动作的配合。所以在幼儿教育中增强幼儿的想象力是扎实幼儿音乐基础的关键,是提高幼儿创造能力的基础。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正是凭借其在幼儿想象力培养方面的优势在幼儿音乐教学与舞蹈创编教学中获得广泛的应用。

3.基于综合性的思想观点,陶冶幼儿的情操

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在这段时期,幼儿对外界的认识主要依赖于其感官上的直觉体验以及其自身的一些经验。幼儿对音乐的体验以及对音乐教育的接受程度和好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实际的音乐演唱感受。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一些肢体动作来强化音乐情感的传递,增强幼儿对音乐的感受,比如声势、身体各部分的动作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通过组织幼儿进行合奏、合唱、歌剧表演等综合性较高音乐表演形式来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

另外,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一些操作性材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它们是辅助教学进行重要力量。比如利用各种形式的音符来装饰教室、餐厅和走廊,在课件为幼儿播放奥尔夫的乐曲光盘,为学生营造出一个适合的音乐学习环境等,且长期坚持下去,幼儿将在不知不觉中将音乐的节奏记住,同时幼儿的内心和情感也将受到此干扰,从而达到用音乐陶冶幼儿情操的目的。

4.基于参与性的思想观点,激发幼儿的兴趣

口耳相传、重复唱练是传统音乐教学所常用的教学手段,在这样的教学下培养出来的幼儿思维规定,趋于僵化,他们是听老师话、听家长话的“好学生”,但却未必是一个真正将音乐学好,领会音乐真意的学生,也就不可能是音乐的主人。所以在幼儿教学中不能仅是对幼儿进行音乐技能技巧方面的训练,有注重幼儿的参与性。将奥尔夫音乐教学与我国的幼儿教学相结合,基于幼儿爱玩的天性,采取游戏的形式,将歌唱训练融入歌曲情景表演之中,实现音乐教育内容与游戏的接轨,做到“寓教于乐”。比如在学习《锯木头》时,可以让幼儿分别扮演伐木工人与木头,让扮演木头的幼儿随着“伐木工人”的动作而变换造型,在增强幼儿对音乐感知的同时,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美琳.幼儿奥尔夫音乐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以辽宁省鞍山市为例[J].音乐时空,2014(11).

[2]迟艳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中实施的可行性研究[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9(01).

音乐教育与教学法篇7

关键词:审美教育;音乐教学;音乐素养

一、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音乐是一门古老的艺术,音乐教育则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广义的音乐教育在人类音乐诞生之日就已产生。从《吕氏春秋·古乐篇》关于“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的历史传说中,我们可以想象到昔日葛天氏之民载歌载舞的情景。儿童与成人在参加或观看这类音乐歌舞表演时,自然地就接受了音乐教育。

新世纪以来,我国出台了新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和《音乐课程标准》,这些改革举措都是我国音乐教育领域兴起的新浪潮。回顾我国建国以来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的提出,为我国当今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我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是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它对我国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以及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等内容进行了系统地阐述。《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欣赏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音乐教学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在音乐教学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各种体裁、题材的音乐作品,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增进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理解、鉴赏以及表现和创造能力。

(二)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

音乐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一种具有平衡性、节奏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完美音响运动形式。在这样的状态中,受教育者参与的感知、联想、想象、理解等心理过程可以在一种自由、和谐的状态中发展。

(三)选择恰当的、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工作方法,它包括教师的教授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决定教学方法的基本要素是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教材)。这三者中教学对象处于中心的位置,学生的实际状况是三者中最重要的因素。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音乐教学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教学的内容包括歌唱、器乐、律动、欣赏、创作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音乐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特殊性,而学生的不同状况也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

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发挥音乐教师的重要作用。注重对音乐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对音乐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力地推动和实施创新教育,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一)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一般修养

音乐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应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必要的教学能力;以及一定的文化修养。

(二)音乐老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第一个方面是音乐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方面的素质。第二个方面是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教育实践)方面的素质。第三个方面是音乐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素质。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具有许多特殊性,这些特殊性既有别于音乐工作的其它领域,又未被普通教育理论所涉及,它是跨于音乐与教育之间,体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专业的独立地位的知识体系。

(三)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业务能力

音乐教师应该要具备从事音乐课堂教学的能力。普通学校的音乐课具有多项内容的综合性,因此,音乐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歌唱教学、器乐教学、律动教学、欣赏教学、创作教学和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的能力。音乐教师要具备组织辅导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音乐教师还应该具备从事音乐教育研究的能力。由于教育理论和音乐教育实践的迅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借鉴新的教学体系,是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自我完善”的能力,尤其是在学习和运用现代教学理论、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和音乐教育的理论与技术,进行音乐教育实践的研究方面,应是当代音乐教师所具备的一项重要的能力。

文章屋在线:

音乐教育与教学法篇8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高职;音乐教学;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面对目前学前教育教学的形势,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提升学前教学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当前,由于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全社会普遍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教师、儿童、课本、教学环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着力点放在儿童主体性意识的培养方面,实现了“资源整合”与教学改革发展的目的,促进了儿童的全面发展。

一、新形势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知识普遍教材化,不能很好地运用于实际教育工作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除了要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也要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音乐素养作为人文修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前教学专业学生必备的素养。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侧重于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对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进行改革,能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音乐知识,更好地参与到学前教育工作中去。新形势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是培养优秀学前教育人才道路上必须要跨越的一道障碍,只有越过这道障碍,才能提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水平,才能推进国家素质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学习压力较大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与幼儿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别。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学生的学习水平差异较大。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所接收的学生缺乏音乐方面的基础知识,而幼儿师范学校接收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就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学习压力偏大。

(二)音乐课程设置不符合实际需求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课程包含理论和实操两个方面,教学中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操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理论方面涵盖声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音乐教学法、音乐欣赏等理论;实操方面涵盖实践技能课程、钢琴、舞蹈等。从当前课程设置情况中发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设置更加偏重于理论方面,对实操方面少有涉及,不符合学生的现实需求。

三、新形势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将音乐教学内容与实际课程有效结合

近年来,许多幼儿园在选择教师方面更加注重教师的音乐水准,新形势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方法和内容有了较大的变化,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的个人素养也因此得到了显著提升。为了做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工作,应将音乐教学内容与实际的音乐课程有效结合,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其一,规划内容,安排教学进度,在课程的难点和重点方面进行循环式的教学;其二,在规划课程内容时,除了重视简单的视唱外,还要突出和引入基本的乐理知识。通过上述两种方法将教学内容与音乐课程有效结合,可切实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有效实现音乐教学的改革。

(二)创新音乐教学方法

新形势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要重视创新音乐教学方法。创新音乐教学方法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将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根本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创造有利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和谐愉悦的环境中进入学习状态。此外,教师还可以选用发现法、问题教学法、情境法、讨论法等不同的音乐教学方法,并将其灵活应用在音乐教学中,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助力。

(三)优选音乐教材

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对提高其音乐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当优选音乐教材,保证所选的音乐教材符合具体的音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特点。

四、结语

众所周知,学习一门乐器需要不断的坚持,只有锲而不舍的努力才能真正掌握乐器弹奏的方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是一个持久性的工作,需要教师不断探索,通过合理的教学改革优化音乐教学,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其成为社会需要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作者:高雅琴单位:集宁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柳潇.新形势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大众文艺,2012(21):286-287.

音乐教育与教学法篇9

关键词:审美教育;音乐教学;音乐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227-01

一、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音乐是一门古老的艺术,音乐教育则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广义的音乐教育在人类音乐诞生之日就已产生。从《吕氏春秋・古乐篇》关于“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的历史传说中,我们可以想象到昔日葛天氏之民载歌载舞的情景。儿童与成人在参加或观看这类音乐歌舞表演时,自然地就接受了音乐教育。

新世纪以来,我国出台了新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和《音乐课程标准》,这些改革举措都是我国音乐教育领域兴起的新浪潮。回顾我国建国以来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的提出,为我国当今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我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是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它对我国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以及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等内容进行了系统地阐述。《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欣赏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音乐教学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在音乐教学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各种体裁、题材的音乐作品,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增进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理解、鉴赏以及表现和创造能力。

(二)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

音乐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一种具有平衡性、节奏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完美音响运动形式。在这样的状态中,受教育者参与的感知、联想、想象、理解等心理过程可以在一种自由、和谐的状态中发展。

(三)选择恰当的、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工作方法,它包括教师的教授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决定教学方法的基本要素是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教材)。这三者中教学对象处于中心的位置,学生的实际状况是三者中最重要的因素。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音乐教学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教学的内容包括歌唱、器乐、律动、欣赏、创作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音乐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特殊性,而学生的不同状况也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

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发挥音乐教师的重要作用。注重对音乐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对音乐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力地推动和实施创新教育,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一)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一般修养

音乐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应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必要的教学能力;以及一定的文化修养。

(二)音乐老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第一个方面是音乐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方面的素质。第二个方面是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教育实践)方面的素质。第三个方面是音乐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素质。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具有许多特殊性,这些特殊性既有别于音乐工作的其它领域,又未被普通教育理论所涉及,它是跨于音乐与教育之间,体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专业的独立地位的知识体系。

(三)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业务能力

音乐教师应该要具备从事音乐课堂教学的能力。普通学校的音乐课具有多项内容的综合性,因此,音乐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歌唱教学、器乐教学、律动教学、欣赏教学、创作教学和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的能力。音乐教师要具备组织辅导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音乐教师还应该具备从事音乐教育研究的能力。由于教育理论和音乐教育实践的迅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借鉴新的教学体系,是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自我完善”的能力,尤其是在学习和运用现代教学理论、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和音乐教育的理论与技术,进行音乐教育实践的研究方面,应是当代音乐教师所具备的一项重要的能力。

音乐教育与教学法篇10

【关键词】音乐教师教育师范性基础音乐教育教学方法教育实习

2004年以来,教育部对音乐师范教育做了一次正名,把传统的“音乐师范教育”更名为“音乐教师教育”。这次正名的背景,是对长期以来师范音乐教育照搬专业音乐教育的培养计划、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以及评价方式的一种反思;正名的动因是对本世纪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呼应;正名的目的是为了彻底明确音乐教师教育的专业特性,即音乐教师教育不是专业音乐教育,培养的人才不是专业音乐人才,而是中小学音乐教师。迄今为止,音乐教师教育专业之名已为广大教育界所接受。然而,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原因,时下音乐教师教育专业主要体现于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师范性不够明显。据了解,既然音乐教师教育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育,那这一教育就一定与基础音乐教育紧密联系,以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为核心。因此,要加强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师范性,必须从上述两方面着手。

一、联系基础音乐教育

把音乐教师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结合起来考虑,是加强其师范性的第一个根本策略,因为音乐教师教育是培养基础音乐教育教师的教育,这些培养对象必须在受教过程中熟悉他们未来的工作,形成相关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这好比产品与市场的关系,生产何种产品,必须迎合市场的需求。那么,到底如何联系基础音乐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把握基础音乐教育理念

把握基础音乐的教育理念,就是指应该明白基础音乐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明白这些目标,在音乐教师教育中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向学生传递这些理念,以及传授达成这些目标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教学方法。

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就课程目标而言,新课标共提出了“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发展个性”“强调实践,注重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及“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理解多元文化”等5项指标。其中一、二、四项强调的是素质教育,三项和五两项强调的是音乐课程的知识技能、原理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概括起来,其核心理念就是素质教育。

把握素质教育这一基础音乐教育的核心理念,有利于定位音乐教师教育的专业教学,就是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素质教育的理念,音乐教师教育,一方面应该是素质教育,而不是专业音乐教育;另一方面,在学科知识的教学中,尤其应该强调其音乐性、审美性及人文性。惟其如此,才能把握好音乐教师教育的专业方向,培养出合格的基础音乐教师。

(二)熟悉基础音乐教育内容

熟悉基础音乐教育内容是指要明白基础音乐教育的内容是什么,结构怎样,重点在哪里。如果我们对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有深刻的了解,并把这些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中,这将帮助学生提前熟悉未来的工作,并获取间接经验,形成相关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中小学音乐课程内容作了四大模块的分类,即音乐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以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熟悉这四大模块结构,可以指导建立音乐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熟悉某一模块的具体内容,可以指导建立某类课程的具体内容;熟悉某一模块的学段目标,可以指导我们制定某类课程的评价标准。换言之,如果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教学评价都考虑了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内容的需要,那教育的师范性就在事实上得到了加强,所培养的学生就一定能胜任基础音乐教育工作。

(三)改革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

改革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是指一方面应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内容而建立专业必修及专业选修课程四大模块系统,另一方面,还应适应中小学教学需要建立教育通识必修及选修课程体系。就课程体系来看,时下我国音乐教师教育专业与基础音乐教育有较多联系。但笔者认为,基于师范性的需要,目前相当多的教师教育专业,其课程体系还有进一步调整的必要。比如,为加强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对中小学生生理、心理的了解,我们可以在教育通识课程中开设中小学生发展心理学、中小学生学习心理学等课程;为加强学生在未来从教工作中的道德观念,可以在教育通识课程中开设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课程;为加强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可以在音乐教学法课程中融入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小学音乐教材分析及中小学音乐教学优秀课例分析等内容。

相应的,我们在加强师范性较强的课程的同时,还应该适当弱化部分专业性过强的课程,如声乐、钢琴、作曲等专业选修方向课程,因为音乐教师教育追求的不是学科知识或技能的专、精、深,而是全、正、质――只有学科知识全面、技能方法正确、通晓教育本质,才能胜任素质教育工作。

二、创新音乐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方法

在学科课程教学中,通过强调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的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是加强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师范性的第二个根本策略。音乐教师教育本质上是培养音乐教师的教育,这一根本性质决定了衡量其成败的标准首先是学生在受教过程中是否获得了优质的音乐教学能力,而不仅仅是获得了会学习、研究、创作或是表演的能力。基于此,这里的教学方法创新不是指如何有效培养研究、创作或者表演人才的方法创新,而是指如何有效培养音乐教育人才的方法创新。

(一)改“教”为“如何教”

音乐教师教育的传统课程教学,除音乐教学法课程外,教师主要是在传授学科知识和技能。在这种教学思维下,无论如何创新教学方法,比如启发式、情境式或谈话式等,其意义都只是提高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效率。也就是说,这种模式的创新,充其量还只是在培养好学生。这类教学方法,就是笔者所谓的“教”,它们不是本文所谓的方法创新,而是在音乐教师教育教学中应该被改进的对象。

笔者这里所谓的方法创新,是指打破单纯传授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思维,改单纯的“教”为融入“如何教”的方法创新。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要使学生学会学科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使学生学会如何传授这些学科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这种方法不但是在培养好学生,同时还在培养好老师。具体来说,教师在这种教学中,至少应该完成这样一些工作:指明教学内容、重点及难点;指明教学目标;指明评价标准;指明教学原理及方法;引导和提示学生关注整个教学过程等。

(二)改“教师教”为“学生教”

为加强教学的师范性特征,我们在课程教学中还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选择适当的内容,改教师授课为学生授课。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获得教学实践的经验,从而锻炼教学实践能力。对于这种方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这样进行:先把学生按4―5人分为若干小组,每组指定一个授课内容,接着在提早两周的时间里,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设计教案、制作课件,并在组内说课、讲课,最后在预定的课堂里,由每组推出一位代表面向全体学生讲课,随后老师点评指导。根据多年来笔者在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及中国民族音乐课程中使用这种教学方式的经验来看,这种授课法基本上能达到预期的知识传授目的。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可见,组织合理的学生授课方式,较之单纯的教师授课来说,其价值和效率要明显高出很多。

三、强化音乐教师教育专业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是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学生直接参与基础音乐教育、获得实践经验、形成教学能力的关键。正因为如此,教育实习在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其师范性特征最为明显。然而,在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中,该课程所得到的重视却又远远不够。所以,强化教育实习成为加强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师范性的第三个根本策略。

(一)强化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

强化教育实习基地建设,是指要建立一定数量的、常备的、合格的挂牌实习场地,以保证教育实习工作能有序、保质进行。其中,“数量”指实习基地必须能合理容纳每届实习学生,以保证每位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参与实习的每一个环节;“常备”是指实习基地相对稳定,以保证实习工作的次序和规范;“合格”是指实习基地具备为学生提供有效教育实践的能力,以保证教育实习的质量。这里所提出的“数量”“常备”及“合格”等指标都很重要,因为很多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效果不佳,其原因都与实习基地的建设达不到上述指标有关。所以,强化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的重点,就是要在基地建设中切实达成这些指标。

(二)强化教育实习的指导团队建设

强化教育实习的指导团队建设就是指要建立一支常备的、包括基础音乐教育教师在内的教育实习指导团队。这里提出的“常备”及“基础音乐教育教师”两个指标同样非常重要。其中指导团队具有常备的特性,也就意味着它可能具备丰富的指导经验,这有利于开展教育实习的各项工作;团队中包括基础音乐教育教师则更加重要,因为基础音乐教育教师对基础音乐教育的规律非常熟悉,实践经验也相当丰富。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的指导,较之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师来说要有益得多。所以,强化实习指导团队建设的重点,首先是要保证团队的相对稳定,其次是要实行“双导师制”。

(三)强化教育实习的过程管理

强化教育实习的过程管理就是要使整个教育实习过程在有序与规范中进行。这里提出的“有序”与“规范”,是指教育实习应有组织纪律的保障;实习中备课、设计教案、制作课件、说课、试讲、上课、评课、班主任工作以及课外活动的组织都能保质保量完成,对教育实习的评价科学、合理、客观等。事实上,目前还有相当多的音乐教师教育单位,其教育实习缺乏有序和规范。学生用实习时间寻找工作,实习中没有上过一次讲台,实习鉴定成绩凭关系做判断等屡见不鲜。显然,这种实习已完全流于形式,失去培养目标的实质意义。所以,要想真正发挥教育实习在实现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上的重要作用,必须加强教育实习的过程管理。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师范性,是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性质要求,是教育改革的时势所趋,是对当下部分音乐教师教育单位教育管理理念及行为反思的结果,更是所有音乐教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m].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