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音乐学科中的核心素养十篇音乐学科中的核心素养十篇

音乐学科中的核心素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57:07

音乐学科中的核心素养篇1

关键词:核心素养;青少年宫;音乐教育

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是我国学生培养与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性原则,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其核心思想。核心素养是中国每一位学生应当具备的、支撑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我国的核心素养教育及实施现状

有学者提出,核心素养通过“提出”“研制”“整合”“渗透”“深化发展”五个阶段渗透教育过程[1]。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关系紧密,教学内容及其实施的过程应当是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载体与途径。我国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时间并不长,或存在部分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不够准确,如西北示范下雪教育学院、西北少数民族发展研究中心李泽林教授曾指出许多教师对核心素养认识不准确,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有“被泛化的危险”[2]。我国大多数地区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刚进入从理论向实践转化阶段,实践成果略显不足,转化经验也不甚统一,教育政策要相对滞后。

二、青少宫实施核心素养教育的优越性

“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教育评价”是核心素养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的三个途径[3],有学者认为,在此项三途径中,难点和焦点在于形成核心素养评价体系[4]。当下教学评价的改革涉及教育教学的各个核心领域,然而,究其本质,教学评价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社会矛盾在教育中体现,包括人才标准、社会价值取向和经济发展状况等,这些都会直接制约和影响教育发展的理念和改革进程。青少年宫教育形式能很好地规避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形成过程中的阻碍。青少年宫的教学目标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空间,这正契合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同时,青少年宫教育作为学校教育补充形式的性质,决定了青少宫教学评价理念不同于学校教育,青少年宫的教学评价理念可以回避诸多社会矛盾,从这一点出发,在青少年宫推广与落实核心素养教育,将更有利于核心素养教育教学经验的累积及其对教育的全面渗透。

三、青少宫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1.学科课程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原则实践活动强调以实践和探索为主地注重学生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与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相契合。将学科课程与实践活动课程紧密结合的指导思想,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2.跨学科核心素养相结合原则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分科课程有其优势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分科使得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被破坏遭到,学科之间的界限以及排他性和独立性也非常突出的。这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碎片化,知识很难还原到问题情境中。因此,传打破传统的学科边界,促进学科融合,是推动和落实核心素养课程变革的有效手段。3.学生自主与教师主导相结合原则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养成是教学重点关注的问题,打破填鸭式讲授教学模式,开展合作、探究、启发式教学势在必行。将教学过程开放、作业开放、评价过程开放,加强课堂教学与社区、家长等多方面的联系,能够更好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作用,让核心素养积淀的过程与学习的过程共生。

四、青少年宫音乐教学模块核心素养目标设定

1.文化基础了解中国以及世界音乐历史文化,能够自觉尊重和维护音乐财富,在各种音乐实践中积累音乐审美经验,形成健康的审美取向和表达欲望;通过音乐表现和音乐基础理论的学习,帮助孩子在感性的音乐活动中坚持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理性思维形态,在构建丰富的想象力的同时培养勇敢的探索精神。2.自主发展学会学习音乐,乐于学习音乐,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调解自己的学习方法,能够利用现代化信息设备和手段辅助音乐学习;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培养自觉、自信、自制的能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3.社会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互助精神,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理解音乐的文化的多样性过程中建立民族音乐自豪感和中华音乐文化自信,形成传播中国音乐文化的意识和行为。

五、青少年宫音乐教学模块课程设置

1.年龄结构5~10岁儿童。原因:依据植物神经学观点,生命早期,许多神经元决定了皮层上有多少神经元控制身体的各个具体部位,10岁以前所有关于运动的经历决定了皮层上究竟有多少神经元控制身体的各个部位,因此,对于音乐动作技能的学习来说,10岁以后才进行已经比较迟了;心理学家认为,音乐动作技能开始血是时间最佳时间在5岁左右;音乐心理学家爱德华•戈登认为,音乐才能的发展似是在9岁时达到平衡[5];柯达伊认为,儿童的音乐学习最好在6岁之前,最迟不能迟于9岁。此外将年龄设置为5~10岁也是青少宫教学的一般性质与特殊性决定。本纲领为青少年宫音乐课课程设计的总体指导纲领,旨在为青少宫各音乐门类学科教学大纲设置提供指导方案,是青少宫各音乐学科在制定教学内容时的指导依据。以声乐1课程为例,在实现“人文积淀”核心素养教学材料的选择上,以“选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学材料4~6首”,则可以确定教学材料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将核心素养的其他基本要点相结合,如:教学材料《悯农》,在实际教学中需关注的核心素养应包括:如上所述,同一教学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多个核心素养基本要点目标的共同培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师应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考虑核心素养各基本要点的实现路径,缜密设计教学计划以及教学过程。综上所述,自我国《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以来,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正逐渐从理论向实践转化,但是实践成果仍不足,转化经验也不统一,教育政策相对滞后。在核心素养推广的众多难点中,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评价问题是其中之一。青少年宫的教学评价理念可以回避诸多社会矛盾,更有力于做试点项目,推广与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本文通过核定青少宫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确立青少年宫音乐教学模块核心素养目标,研究核心素养在青少宫音乐教学中各教学课程设置纲领,为青少宫推广核心素养教学打下基础,为核心素养在教育的各个层面的实现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田秋玲.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生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9.

[2]李泽林.防止核心素养被泛化的危险——兼论贯彻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科化倾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6(05):158-163.

[3]一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6(9):34-37.

[4]孔凡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评价难题的破解对策.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1),总第366期.

音乐学科中的核心素养篇2

【关键词】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立德树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生实践智慧

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235-01

近年来,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是音乐教育研究领域中迅速发展的一个学术生长点。从国外情况来看,学术界诸如美国的戴维・埃利奥特、加拿大的韦恩・鲍曼、美国的托马斯・里吉尔斯基等学者,已纷纷提出了行之有效的音乐实践理论;从国内情况来看,中国的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理念。本文将立足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和中国新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音乐教育中提出“学生实践智慧”。

一、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兴起

21世纪以来,在社会性质的影响下,音乐教育呈现了由“审美”向“实践”的哲学范式转换。工业文明时代中,西方重视实证科学和工业化社会的发展,追求世界的客观知识,形成了以传统认识论哲学为基础的教育哲学。随着西方宗教神话的“去魅”,审美成为社会文化的主导性精神,音乐教育形成了以“主客二分”为主的审美音乐教育哲学;然而,在当今后工业社会和全球多元的文化时代中,交往、对话包括相互理解成为生态文明的文化哲学和音乐教育哲学,审美音乐教育则造成了对人文知识的遮蔽,阻碍了人们对音乐文化多样性的认知,加之教育界越来越注重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因此,学术界提出了“实践音乐教育”。

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

2016年9月13日,中国教育部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音乐学科也应对学生发展起到积极的重要作用。实践音乐教育哲学要求音乐教育越来越关注音乐的实践经验,那么,学生的德育发展,可以通过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参与实践的经验加以提高。

三、学生实践智慧的提出

古希腊“实践”一词包含生命智慧和政治伦理的实践行为方式。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是带有人类正_生活的方式和目的引导的实践,是从人的伦理生活的“善”和“幸福”本身出发的。由于最重要的是人的幸福或发展,所以我们要带有道德责任地去参与实践活动。实践是根据人的需要而采取行动的问题,它的正面形式是“实践智慧”(phronesis)。以往的教育理念更多关注教师的实践智慧,从而忽视了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实践行为。因此,在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参与音乐实践(musicing)的能力尤为重要。

作为专业和实践的音乐教学的伦理规范,强调教学的伦理维度来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音乐教学具有反思性,教师虽把自己看作专业人士,但教学成果也还是会发生未达到预期的情况,那么此时,教师应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自我反思和批评,以“善”为核心,仔细、谨慎、“无害”地授予学生有益的知识,和学生共同“做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经验,共享音乐实践过程中的快乐,才能获得愉悦的教学成果。

四、结语

本文立足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和核心素养,力求多角度、多层次地做综合分析,从更广泛的音乐教育课程理念上对学生实践智慧的提出做出正确评价,这对学生的发展无疑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另外,这为实践音乐哲学在课堂中的应用提供了很好的实例。

注释:

①1919年,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慕尼黑发表了题为《以学术为业》的讲演,第一次使用了“去魅”(deenchanted)这个词。他当时的原话是:“只要人们想知道,他任何时候都能够知道,从原则上说,再也没有什么神秘莫测、无法计算的力量在起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掌握一切,而这就意味着为世界去魅……”“去魅”也可称“脱魅”。“脱魅”的最终指向,应是日常的生活情感,这种情感既不狂热躁动也不阴冷冰寒,是温静和谐的,不是纯粹逻辑推理,也非盲目迷狂执著,是很实用的人生理性,是很理性的价值观念。去魅是对现代性的一种概括:现代化过程是去神秘化和神圣化的过程。用这个词的逻辑,现在流行的有“去意识形态化”。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

音乐学科中的核心素养篇3

【关键词】学科素养高中音乐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79-03

建立科学的、可操作的、全面的音乐教学评价体系,一直是课改以来音乐教师们研究的课题。但在高考制度尚没有根本改变的背景下,课程目标很难从传统的双重目标(升学和就业预备)转变为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新课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观就很难实施。因此,建立以学科素养为背景的音乐教学评价,是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实施,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

一、确立学科素养内涵,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1.构建学科素养的理论依据

研究制定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是教育部倡导的深化课程改革的新举措:“构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是国际教育发展和变革的趋势。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主要是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1]”。

面对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评价体系中的改革脉搏。笔者依据《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因地制宜地把音乐学科基本素养确定为:“热爱民族文化、促进个性发展、拓展文化视野、培养良好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发展持续潜能”。

2.构建音乐教学评价的目标与理念

①重视和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倡导的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②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做法,打破考试或考察评价学生学业的单一方式,认真制定评价量规的指标、内容,把握好评价的信度和效度,使教学评价指标更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

③加强日常教学评价的改革,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对课程和教学过程应有的检测、反馈、调节作用,推动音乐课程的实施与改革。

④完善学校音乐教学的评价体系,充分认识音乐学科的教育功能,开齐、开足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保障音乐学科教学的规范实施,构建以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发展为最终目标的评价体系。

二、完善音乐评价体系,发挥学科多维育人功能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课程改革深化阶段要解答的问题。我校在2013年音乐鉴赏教学评价校本研究的基础上,延伸开展了基于音乐学科素养的教学评价构建研究,旨在以评促教,调节教学环节,纠正考什么教什么、单纯以考试分数评价教育质量,改变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育人的教育现象,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

1.制定合理的评分规则,保证评价的信度

信度是衡量评价质量的指标之一,好的信度应该有对评价主体、评价维度以及评分规则的合理制定。多元的评价主体、多维的评价指标和具体的评判标准,以不同的权重对评价的各项指标、描述语、多主体等要素进行等级评估,可以有效保障评价分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发挥学生评价的诊断、激励和改进功用。

2.制定多维的评价指标,保证评价的效度

效度是另一个衡量评价质量的指标。评价内容多元化是当前评价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多一把尺子衡量,就多给学生一个机会。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加纳德把人的智能分为音乐、身体运动、数学逻辑、语言、空间、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七种[2]。因此,单一的评价方式,即从单一的评价维度评价学生的学习,不能对学生的学业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也无法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如何把握学生音乐素养的评价,发挥其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提高,我们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制定指标,以增加评价效度的平稳性和准确性。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态度及课上表现;②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或选修模块学习的表现;③参加校内外活动的实践情况;④期末或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此外,课程改革提倡的过程性评价要贯穿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了便于教师的课堂监控和节省学生的学习时间,采取小组学习的评价方式,每组指定一名具有一定素养、认真负责、爱好音乐的学生任组长,以评价量规为技术手段,对学生上课的表现(每位学生每学期至少2-3次课堂抽查)进行多维度的观察、评判,以保障评价的全面性和实效性;每次上完课后,组长要把本组的情况汇报给文娱委员,汇总后反馈给老师,以便反思课堂教学,及时对教学做出适当调整。

量规1:学生音乐素养评价量规

制定目标:对学生音乐学科素养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现高中音乐学科结业时的质量水平。

三、制定学校评价量规,保障音乐教学规范实施

1.制定学校评价量规,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p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各地和学校要全面落实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方案,要将综合实践活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开设情况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新课改以来,广大教师认识到教育评价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评价制度不配套、不完善的问题,仍然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实施课程改革以来,音乐教育的大环境有了很大改善,音乐学科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得到广泛认可和重视。但不可否认尚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制约或干扰着音乐教学的正常化。比如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某些学校还存在没有专职音乐教师,音乐课开设不足、不全,甚至被任意叫停等状况……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新课改的实施,减弱了音乐学科立德树人的育人功效。因此,建立学校音乐教学评价制度,是落实《意见》精神,加强和完善课程教学制度建设,推动课程深化改革的重要制度保障。

2.制定学校评价量规,是保障学校音乐教学的必要措施

学校是实施课程改革的载体,构建音乐学科素养离不开学校的大环境,良好、规范的音乐教学是构建学校音乐教学评价体系的前提,只有学校音乐教学正常化、规范化,才能够保障好的学习效果;只有实施教学评价探索,构建全面的学科素养评价体系,才能促进课程评价的改革与完善,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及审美能力。

量规2:学校音乐教学评价量规

制定目标:全面评估学校的音乐教育状况,保障音乐课的正常开设、教学质量及教学设施的配套完善,促进学校音乐教育的规范发展与稳步提升。

改革完善评价机制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作为新课改的重要目标,虽然在学科课程标准中已有明确体现,但由于认识、理解的不到位或偏颇等原因,在教育实践中尚没有引起足够重视。2014年4月,教育部《意见》的颁布,预示我国的课程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在提出加强五个统筹、聚焦课程整合、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完善教学制度建设等要求的同时,特别提出关注教学评价研究、探讨评价策略,形成多元的、可操作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这为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提出了长期要求。

高中课程改革已过去了十年,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有哪些?如何培养,怎样体现、评价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尚在研究、探索阶段,它的应用和效果还有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验证。处在一线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为深化课程改革贡献新的智慧。

参考文献:

音乐学科中的核心素养篇4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逐渐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校中进行音乐教育,不但丰富了教育的内容,还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和品味,因此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使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得以不断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研究音乐教育对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具体表现,研究音乐教育在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音乐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途径。

关键词:

文化素养;大学生;音乐教育

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主要是指在大学生个人应当具备的素质和处事的态度。通过教育的形式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其能够在德行、智力和情感等方面达到理想的标准,从而帮助其更好的处理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音乐教育以其独特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音乐教育对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相关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一、音乐教育对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具体表现

(一)有利于健全大学生的人格

音乐教育可以通过直观生动的感性形式表现社会理性,利用优秀的音乐作品帮助大学生养成高尚的人格,在社会不断发展背景下,社会对全面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多,通过音乐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可以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养成文明和高尚的品格。

(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音乐教育的过程是不断创造、提供审美体验的教育活动,同样的音乐作品,不同的人听来会有不同的感受,触动内心的效果也会产生差异,从而唤起大学生不同的个人情感,再通过教育的形式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思维和激发的情感相结合,就会使大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1]。

(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审美兴趣的重要课程就是音乐教育,同时音乐教育的核心也是审美教育。通过优美动听的音乐,潜移默化的升华大学生的情感、陶冶大学生的心灵。从而丰富大学生的心理和情感,提供审美能力。

二、音乐教育在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音乐教育考核制度存在不足

现有的音乐教育考核制度还有待完善,而且健全的考核评价体系也比较缺乏,造成学生和教师对音乐教育的兴趣较低。同时音乐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也缺少学生主动表现音乐、讨论、欣赏的动力,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非常不利[2]。

(二)有待加强音乐教师队伍

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尤为重要的角色就是音乐教师,但是在高校中音乐教师队伍的实际水准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标准,而且专业的音乐教师人才极为缺乏,即使在高校中设立了相应的艺术教育中心、音乐教研室等,但是更多的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充足的教师数量,而且还存在音乐教师身兼数职的情况,致使对音乐教育没有过多的深入研究,难以实现理想的音乐教育效果,因此急需加强音乐教育的教师队伍。

(三)音乐教育自身的不足

在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上,除了本专业将其设置为专业课程,其他的专业大多将其设为选修课程,而且课程设置的时间较短,课时较少,通常音乐教育课程的学分2分。从而造成教师和学生对音乐教育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而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对于音乐相关知识的学习较少,音乐学习的连续性也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于是导致音乐教育课程的设置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很难发挥作用。

三、音乐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途径

(一)开展音乐教育科研活动

目前音乐教师关于教学科研的活动设置的较少,开发有价值的科研活动不但可以提高教学的深度,还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而音乐科研活动的选择也要从实际教学的角度出发,为音乐教学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服务作用。不断加强本校音乐教师和其他院校音乐教师的学术交流活动,拓宽音乐教学视野,及时了解音乐教育的新动态,在音乐教育科研活动中遇到问题的时候,音乐教师应当主动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及时解决问题,保证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3]。

(二)加强音乐教师队伍的整体能力

针对高校缺乏专业的音乐教师队伍问题,在组建音乐教师队伍的时候应当积极引进专业的音乐教师人才,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对音乐教师的实际需求情况,改善不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另外还要不断加强已有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通过定期进修学习、向优秀院校参观学习等形式,使音乐教师的自身能力的提高推动整体队伍的能力的提升。

(三)丰富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音乐教育课程

在设计音乐教育教材内容的时候,应当选择大学生普遍喜爱和熟识,并具有教育意义的曲目,使学生可以在欣赏的同时达到教育的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教材内容可以选择的范围有:选择具有较强民族性、普遍性的音乐作品,将色彩各异、不用风格和区域的民族音乐作品编入教材中,可以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提高文化素养。或者选择具有较强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音乐作品,突出劳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感[4]。

综上所述,通过对音乐教育的研究,可以了解到音乐教育对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采取有效的手段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培养更多全面型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作者:朱亚楠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晓虹.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2:218+228.

[2]陆钰娟,兰海涛.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音乐素养的思考[J].音乐大观,2012,03:81.

音乐学科中的核心素养篇5

关键词:音乐修养大学生素质教育

今天是一个经济与信息的时代,时代呼唤高素质人才。怎样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题。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人才标准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全面发展,以德为先;二是突出创新,贵在能力。素质是通过其行为表现出来的人的各方面能力的总和。内在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业务素质、人际交往素质、身体运动素质等。内在素质可以通过外在素质表现出来,而外在素质则是内在素质积累的体现。思想道德素质是素质的灵魂和核心,在全面素质中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为智育、体育、美育等其他教育提供精神动力,为学校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思想政治保证。业务素质是核心,是一个人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奉献青春年华的重要载体、手段和资本。文化知识素质是基础,对提升业务素质起着保证作用。身心素质是条件和保障。简而言之,我们当代大学生素质内涵要包括拥有现代化科学文化知识,拥有运用现代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创新能力和具备现代化意识。我们加强大学生的人文、艺术教育,目的正在于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涵养、有事业心、有奉献精神、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文化”人,进而建设一种“艺术人生”,全方位地达到当代社会文明要求的最高水准。

二、艺术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普通高等学校中加强艺术教育,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需要。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样的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入。搞好音乐艺术教育对于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学科,音乐被认为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终身教育的内容,是全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人才即将出炉的神圣之地的一个教育内容。音乐是一门在各个层次贯穿、连续的学科,无疑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校十分重视音乐课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确立了该门课的重要地位。1995年,学校成立了文艺教研室,为学生正式开设了《音乐修养》选修课,1996年,在省内外普通高校中率先主编出版了《大学生音乐修养》教材,并为省内外多所普通高校采用。2003年,受全国音协组织教材研究与编写委员会指派,我们主编了全国第一部普通高校统编教材《大学生音乐》并投入使用。

在教学中,我们对该门课开设了乐理知识、器乐演奏、声乐、合唱等四个子课程。采取开选修课(计学分),开设专题讲座,指导班级及全校性节目排练演出,指导校大学生艺术团工作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们进行音乐艺术修养的素质教育。这其中,既有听、读、唱、欣赏的音乐实践,又有基础的理论常识;既有视唱练耳,也有艺术性实践;既重视技能培养,又注重鉴赏引导;既有普及,又有提高。所以它符合大学生音乐修养的需求,符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大学生选修该门课程的热情从一开课时就高涨,至今有增无减,选修的大学生比率超过95%,而全选四门子课程的大学生比率不低于98%。实践证明,我校《音乐修养课》的开设,既为大学生全面素质作出了积极贡献,又有力地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四川省唯一一所普通工科高校,我校于2001年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殊荣。

三、音乐修养课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

音乐修养课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功能,是由于它具有重要而特定的功能决定的,是为全面教育服务的。简单地说,可概括为四种主要功能:1.育人功能,使人品德高尚;2.智能功能,使人聪明起来(由于调动形象思维,使左右脑平衡发展,相互促进);3.健康功能,使人心理、生理健康(心理学家周先庚先生说:“生命在于运动和音乐。”);4.美育功能,培养人的创美、审美功能。“高晶位”的音乐,会对人的心灵、性格、情感、意志、思想有所陶冶;对人的精神、心理、生理健康产生良好的影响;不仅对人的智力增长有所促进,而且对美的艺术感受得到升华,这些方面相互渗透,能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音乐修养课是学校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科目之一。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判断,使他们在精神上、心理上、行为上处于和谐的健康状态、平衡的心境和开阔的胸怀,从而树立起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

综观古今中外历史,音乐对人的思想情感、品德修养、理想信念有着至深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贝多芬说,音乐能使人类爆发出思想的火花。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欧洲人认为音乐能净化人的心灵。东方人认为音乐能陶冶人的性情。我国素称“礼乐之邦”。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在20世纪20年代任教育部部长和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曾极力提倡“美育”,他主张“以美育代替宗教”。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和谐的人。”他认为,感情的纯洁是形成高尚道德的基础,而这种感情正是音乐和歌曲培养出来的。可以说,音乐是影响青年心灵的一种无可取代的手段。好的音乐能使人们的心灵得到陶冶、净化,并升华为高尚的道德情操与远大的理想。心理学家也认为,感情是形成思想和概念的基础,是导致行为规范的直接原因。因而,感情的积蓄能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并外化为行动,且蓄之愈久;发之愈烈。正因为如此,当我们把爱国主义思想与美好的理想信念用音乐的特殊形式表现出来时,便能广泛持续地拨动人们的心弦,爆发出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产生为之奋斗的行动和动力。如《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在希望的田野上》、《江山》、《曙色》、《红旗颂》、《永远跟你走》等歌曲,在人们的心中产生过不可估量的精神力量,而且经久不衰。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却有高下文野之别。一个人有无审美的教养和气质,在其心理上、仪表上、精神状态、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将表现出个人素质的千差万别。可以说,对于当代青年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广博其知识,高尚其志趣,澄清其品格,加强艺术素质的全面修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重点实施四项素质教育,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音乐修养课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授该门课程中,要根据对人才的宏观培养目标和课程的微观培养目标的要求、任务,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让他们了解并大力弘扬我国民族悠久、辉煌、灿烂的音乐文化,寓教于乐、乐中求学,以达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情操、理想信念、意志品格、历史文化等全面的素质教育。在讲授音乐修养课中,我们结合音乐的几种功能,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情操、理想信念、意志品格等方面的素质教育。

1.音乐修养课中实施素质教育以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为先为重

思想政治素质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核心,是立人之本。政治坚定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每个大学生都成为马克思主义者,都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但是他们应该成为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的人。我们在课内课外,以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歌曲为范文,例如《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歌唱祖国》、《江山》、《永远跟你走》等等,让同学们在学习乐理知识、欣赏高雅音乐的同时,接受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和巩固他们的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人民的教育。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音乐修养课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旋律

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个民族精神就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其核心是爱国主义。这个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通过教师讲、演,学生观、赏、视唱、合唱等形式,将革命历史歌曲如《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义勇军进行曲》等以及现代优秀歌曲如《曙色》、《江山》、《跟你走》、《红旗颂》、《祖国之恋》等中外名曲以及我国民族乐曲作为教材,对同学们进行教育,收到显著成效。

3.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音乐修养课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高校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修养课要根据自己的特色和功能,加强和渗透道德教育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问题,要把集体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应承担的法律义务及道德责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把“三德”教育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通过音乐的育人功能、智能功能、健康功能、美育功能去讲清楚,道明白,以帮助和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和道德境界的不断升华。

音乐学科中的核心素养篇6

关键词:联合教研;教研主题;教研策略;课程改革

联合教研模式的研究是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教师进修学校联合本区小学音乐、美术教师以新课改精神为理论依据通过跨领域、跨学科的教学研讨实践活动形成的有核心价值及对教育教学启到促进作用的实践经验探索。在通过对小学音乐、美术学科这两门艺术课程的联合教研模式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教师在不淡化学科特征的前提下,寻找音乐、美术学科的共通点,为实现学科间的相互促进及全面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发挥了有效的作用。小学音乐、美术学科的联合教研模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美的敏感力、鉴赏力与表达、创造力,通过两门学科教师间的互动影响到师生间乃至生生间的互动,对形成良好情操与终身学习的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联合教研模式已成为有效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主要形式。

一、联合教研模式形成阶段的教研主题与策略

1.教研主题

由于全区各所学校的规模差异,对于音乐、美术这类总课时量不大的学科,师资情况存在差异。在校内开展能够形成理论及实践成果的教研活动存在一定的困难。由此为了更好地开展音乐及美术学科的联合教研模式形成了以全区教研为核心,以相邻学校组成片区的教研为载体的形式,定期开展学进度、进行教材分析和听评课活动。教研活动更多的是解决教师如何利用音乐、美术学科的共通点,实现学科间的相互促进及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这样的教研活动有效地确立了两门学科需要共同探究和解决的核心问题,通过形成教学研究的规范化对有效教学策略的生成起到促进作用。从儿童的心理与生理角度来看,一味地强调“分科”,并以知识和技能为主的教学,忽略了综合性特点是不科学的,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就小学生的学龄特点出发,活泼好动、思维跳跃是天性特征,利用音乐与美术学科特点因势利导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开启音乐与美术学科的联合教研模式是课程改革中课程结构综合性的体现,通过教研的实践尝试及丰富的课堂教学成果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教研策略

联合教研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寻找音乐、美术学科的共通点,实现学科间的相互促进及学生的个性发展,改变以往过于注重分科的教学方式。同时关注促进不仅包含微观的纵向综合(自身学科体系中的),也重视宏观的横向综合(跨学科领域的)。针对跨学科领域的教学研究,我们采取两步走的方法开展实践教研,即学科内挖掘实践教学课例与两门学科共同挖掘教学课例的方法策略。两门学科的教师定期组织核心实践教学课,通过实打实的研讨、备课、磨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教学课重点展示音乐与美术学科共通性与相互促进实现“美育”的共同目的。每节课前由核心研究人员开设相关的专题讲座,并进行深度讨论。授课教师设想自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呈现联合教学的核心教学思想,然后中心教研组集体备课,并进行两轮试教,中心教研组成员充分参与讨论修改;正式上课后,每位教师评课,对照自己的设想参悟教学理念。这样联合教研共同备课模式不仅提高了艺术课堂的教学质量与两门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多元化的艺术熏陶,有利于塑造完美人格与个性的发展。

二、联合教研模式发展阶段的教研主题与策略

1.教研主题

音乐与美术从学科属性都为艺术教育的范畴,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两者紧密相连,有机融合,不仅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而且在教学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针对跨学科的教研模式探究意旨在帮助教师有效传递、分享专业知识和经验在各种艺术能力之间建立起丰富的联系,在联合教研模式发展阶段更要深入学科内部知识结构建构起丰富的联系,促进教师视觉、听觉、触觉、言语等多种能力发展的同时以利于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教研模式从而改变以学科技能为主线的教学。将音乐、美术学科置于大文化艺术背景下来教学,扩大了学科教学的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拓了他们的视野。

2.教研策略

音乐、美术学科之间的综合是自身发展完善的结果,根据小学音乐与美术学科的课程标准将小学音乐学科教学领域划分为“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将小学美术学科教学领域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领域,区内音乐与美术教师以学科共通性的有效开发与整合为主题,突出艺术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的特色,优化艺术课程结构,以临近学校形成片区形成联合教研共同体,使每一位音乐与美术教师都能在骨干教师的带领下实实在在地投入到开展区音乐、美术联合教研的活动中,通过形式多样的教研模式,做到以学生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兴趣发挥为动力,立足课堂教学活动,广泛渗透音乐、美术的艺术特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和艺术综合能力,提高其审美能力。

三、联合教研模式创生阶段的教研主题与策略

1.教研主题

在联合教研模式研究不深入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通过促进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间的交流、合作、探讨,寻求并利用学科间的共通点,音乐、美术学科联合教研模式保留了学科的自身特点寻求两门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契合点,实现学科间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最终使得音乐、美术学科发挥互通性与延续性,达到更佳的“美育”效果。

2.教研策略

在模式创生阶段,我们关注音乐与美术学科的有机整合。为了有机整合我们进一步拓展教研模式的内涵,形成了一个更为开放的教研环境。利用学期里相通的课程如三年级音乐学科的《四季童趣》与美术学科的《四季歌》,区级实践课的观摩整合了音乐与美术学科共通的知识点,比如四季的颜色与给人的感受通过时而欢快时而宁静的音乐进行表达,同时也将四季的变化直观的用音频影像进行展现,让学生更加深入的感受四季。同时随时配合实践课开展综合性的学生课后调研活动,及时地掌握与收集学生对艺术课程联合教学的感想、感受与收获。同时进行有效地意见整合与资源共享形成良好的反馈模式,以此来搭建共生智慧的教研平台,努力帮助实践音、美学科联合教研模式创设广度、深度与可实施性。

在新课程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小学音乐与美术学科联合教研模式的研究直接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对学生艺术素养与综合素质的有效形成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立梅编.综合艺术课程与教学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音乐学科中的核心素养篇7

【关键词】小学校本;音乐课程;途径设计

音乐教育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引领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好的音乐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主要途径,笔者主张应是在课程领域之下,将课程分为以学科教材为实施载体的知识课程和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的经验课程。

一、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指向性认识

小学音乐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中的作用相当重要,少年儿童正处在发育成长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音乐教育对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度的文化和艺术修养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础教育小学阶段必须高度重视音乐课程建设,发挥其育人作用。

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指向性,是指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课程建设如何根据学校的情况,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兼顾、从分散教育实践到音乐课程化、注重传统与现代的多向交汇、精英化发展与大众化需求的协调、注重多元文化音乐的融合、活动化与学科整合等课程建设的几个大的方面的影响作用整合,确定好课程建设的总体方向。研究表明:小学音乐课程建设对于小学音乐教育的深化课程改革具有重大的价值和广阔的前景,不少的学校做法是把校园文化作音乐课程开发的思想指导和制度保障进行导向的。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音乐课程理念下开展音乐课程建设的做法是:依据2011年《音乐课程标准》:音乐教育要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分析“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课程理念落实中存在的问题,从音乐艺术的特点、音乐教育的历史、音乐教育的哲学三个方面重点导向开展音乐课程建设是比较有效的。一方面,作为时间艺术的音乐的特点:非造型性、非语义性等决定了音乐的特殊性;在另一方面,音乐所具有的这些其他艺术所不具有的特点也决定了必须要以审美的方式去体验它,而这就决定了音乐区别于其他门类艺术的审美本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音乐课程理念让音乐引导课程建设,可以满足人良好的听觉感性,满足人微妙丰富多样的情绪体验,更充分地呈现现出音乐所独有的审美价值。

事实上,学校课程建设有五个指向性的要求:一是校本化,也就是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转化为符合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条件、教师素养和学生实际的课程;二是整合化,就是课程内和课程间跨领域整合;三是个性化,课程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给儿童课程选择的权利;四是生活化,生活是课程的来源,生活是理解课程的基础,生活是课程的目的;五是特色化,课程建设需要遵循儿童本位,要有对人的培养价值有独特的认知,有对学校资源的独特凝聚,有关于学校品牌的独特塑造。

二、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主要途径

研究表明:学校课程建设的依据有6个:一是通过教育方针贯彻落地,搞清学校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二是国家课程方案;三是国家课程标准;四是儿童认知规律;五是学科教学规律;六是资源环境条件。小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可以有三个逻辑思考:一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建设德育课程、智育课程、体育课程、和美育课程,二是按照课程领域建设语文课程、数学课程,三是在课程领域之下,将课程分为以学科教材为实施载体的知识课程和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的经验课程。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主要途径,个人主张应是在课程领域之下,将课程分为以学科教材为实施载体的知识课程和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的经验课程。

1.认真学习领会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目标。音乐课是一门具有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综合性育人功能的课程,它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目标在于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

2.把握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特点。音乐不是一种技能教育,而是审美教育,应当通过音乐的熏陶,通过声音艺术,提高学生的情趣。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制定,从根本上理解了音乐课的价值,突出了艺术教育的特点,渗透了对学生理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课程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强调让学生感悟、理解音乐,喜爱音乐,为学生一生爱好音乐打下基础。

3.促进小学音乐素质教育活动开展。小学音乐课程的实施,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变、有趣的方法教授学生,引导学生更积极更快乐的学习。如从节奏入手,以语言、动作、舞蹈、表演、音乐游戏等方式去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去解释和再现音乐。如音乐课程的引入应该通过听、看、动、想、说、导的方式来进行,用以深化、强化学生的理解、感受、表现音乐的能力。

4.确定新的音乐课程实施评价指向。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的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评价的教育。评价需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准确性、流畅性,要善于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重视学生参评的重要性。

5.开发形成校本化的音乐课程。开发校本课程一方面能够大力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拓宽学生所学音乐知识的范围,培养、提高学生音乐能力,并且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音乐、学习音乐的机会,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修养,充分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另一方面,开发校本课程是提高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建设,需要探讨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如何根据学校的情况来满足学生需求的音乐课程开发上,注意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兼顾、从分散教育实践到课程化、传统与现代的多向交汇、精英化发展与大众化需求的协调、注重多元文化音乐的融合、活动化与学科整合等要求,开发形成学校特色的音乐校本课程。

三、小学音乐实践课程建设的设计思考

小学课程建设的主要指导思想在于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实践成为课堂的中心”。对于小学音乐实践课程建设的设计思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用“清心为学,玉琢成器”的校园文化建设主题作为校本音乐课程开发的思想指导和制度保障。充分调动音乐文化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促进作用,落实好了玉的五德“仁爱、诚信、纯洁、勇敢、智慧、高尚”灵魂内容。

音乐学科中的核心素养篇8

【关键词】中学 音乐教育 现状 对策

【项目基金】本文为江苏师范大学2011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立项项目:音乐新课程标准观念下的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观研究(项目批准号:2011YwB063),研究成果,本项目得到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基金资助;同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立项项目:新课标体系下江苏省苏北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及其研究(D/2008/01/183),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02-02

一、引言

音乐作为人类活动中的一项重要艺术形式,是人类陶冶情操、娱乐身心的重要手段,也是人们精神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音乐课程新课程标准也提出:“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但是,音乐素养不是自发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获取的,需要通过后天的科学化教育才可实现。这就涉及到音乐教育问题,多年来我们不断提倡素质教育,让学生告别应试教育,强调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主体性”,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全面健康成长,国家从上到下都在倡导这样的理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美育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益于开发智力,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要尽快改变美育工作的薄弱状况,就必须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可见在我国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中,美育所占的分量是逐渐加大力度、是绝对不可以忽视的,而音乐教育又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应的各级教育机构开始针对国家导向纷纷改革教学模式,大学本科教育在专业教育中在继续强化音乐技巧与素养提高的同时,加入其它相关学科知识的教育,比如美学、史学、心理学等,使学生朝着综合性人才方向发展,同时也为音乐基础教育发展提供实用型人才,这也是我国目前音乐本科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

而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中学音乐教育则肩负着提高学生音乐基本素养的重要使命,中学音乐教育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正如著名学者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在主要培养人,这里的“人”指的就是“身心健康发展的人”,而这正是我国中学音乐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出于对这个问题的客观清醒认识,国家不断强化指导,从筹备到付诸实践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就是朝着这个目标迈进的。其中中学音乐课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并突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等十个基本理念,可以说这一新的课程标准为我国的中学音乐教育指明了方向。

二、我国中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我国自从实施中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以来,中学音乐教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学生不再拘泥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也相对有了表达自己观点意识,能够灵活看待社会生活中的音乐,上音乐课时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等。虽然我国中学音乐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有效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但我们不可沉湎于现状,我们的教学改革毕竟刚刚起步,一切都在思考和探索之中,既要看到成绩,更要看到问题。经过几年的试验教学,我国的中学音乐教育还存在一系列制约因素,影响着其长效健康发展。

第一、观念更新不够,对中学音乐教育全面认识不足。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带来视听的享受,而且可以陶冶青年学生的情操,净化其心灵,同时有利于塑造其完善的人格。正是出于对音乐教育认识的不足,诸多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音乐美学价值的传递,只顾传授音乐技巧和发声手段,模仿多于对音乐本身的鉴赏;更有甚者,中学的音乐课只是在进行着音乐欣赏。这有点本末倒置之嫌,没有透彻理解音乐教育理念的真谛,没有平衡好音乐欣赏与审美情趣的关系。

第二、受传统束缚影响过大,导致对中学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尽管我们已经走进新世纪,课程改革也实施多年,中学音乐教师也不断参加培训,但其受传统观念束缚的阴影还是挥之不去,思想不够解放,诸多教师认为音乐是一个学习副产品(By-product),无法与英语、语文、数学等“主要”学科相比,音乐只能辅助中学教学,只是教师和学生学习之余的一个娱乐放松手段而已。不仅学校和教师不够重视,就是广大家庭也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任由发展,可见音乐教育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之低。

第三、中学音乐课程内容陈旧,创新不足,师资力量不强。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出身在2000年之后的个性较强的孩子,对外界事物都有着独特的看法,尤其在多元化音乐大肆充斥的现在,他们已经有了自己对音乐的判断,然而中学音乐教材上的内容还主要集中于上个世纪中前期的音乐,与他们的时代差距较大,致使理解有所障碍。另外就是,广大中学音乐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部分教师并不是音乐教育专业出身,只是出于对音乐的喜爱和特长,加上学校工作的需要,被推上讲台。针对教材的局限性,相当部分教师不能灵活变通,有效引入当下适合中学生的流行音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社会意识。

第四、考核评价体系实效性不足,致使引导效果不明显。基于学校、教师和家庭社会的不重视等因素,中学音乐考核体系不够完善,在新课程改革情况下,考核标准弹性比较大,强调学生的自主评价,而没有得到科学合理音乐知识引导的中学生在自主评价方面迷茫性较大,就是教师和学校也难以把握。因而,当前中学音乐教育仍旧以一次期末考试作为一次终结性评估,形式单一,指导性较差,无法有效引导教学方向,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不利于其思维多元化发展。

第五、中学生音乐基础参差不齐,难以协调教学。我国人口众多的问题在各个方面都在发挥着影响,同样我国中学生基数较大,而且来源于不同家庭背景,对音乐的认识和了解存在着很大差别,即中学生的音乐知识基础差别较大,在有限的中学音乐课堂上很难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

三、我国中学音乐教育发展对策

通过简单地对我国中学音乐教育现状的梳理,虽然没有覆盖到方方面面,但已经发现的问题就足以令我们反思,中学音乐教育界不能囿于现状,应当针对存在的问题一一寻求突破,找出合理的对策,以促进中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的真正实现。

第一、中学音乐教师要及时更新观念,全面理解认识中学音乐教育。观念是一切行动的向导,中学音乐教师首先应该彻底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对中学音乐教育的认识。中学音乐教育不是教会学生几首歌曲的演唱,让学生在疲惫之余娱乐放松而已,而是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促进,通过音乐艺术让学生能够了解艺术之美,陶冶情操,甚至传递文化。这是一个严肃的美学教育问题,不是让学校和教师把之当作“形式工程”的练兵场,否则,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依旧只是空谈而已。经常听身边的中学音乐老师在抱怨:对于音乐课,学校是如何的不重视,学生是如何的不听话,导致老师无法认真备课上课,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得过且过的上课模式。我们可以进行一个换位思考,当我们音乐老师都能一以贯之的认真备课上课,让学生能够喜欢上音乐课,学生还会上课不听话么?当学生都说最喜欢上音乐课时,学校还能不重视么?曾有学生这样评价刘欢:上课比唱歌更专业,这样的课会有人不认真听课么!

第二、教育机构和教师要敢于突破传统,全方位重视中学音乐教育。在彻底解放思想的前提下,学校和教师要大胆改革,破除传统,提升中学音乐教育的地位,让它与语文、数学、英语等传统学科平起平坐,包括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用编排、课堂环境的布置、考核体系的变革、教师的待遇等。在德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目标为“培养学生情感”、“美化人的生活”,强调音乐教育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把音乐融入个人的生活世界中,使音乐成为个性的表达方法。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多次指出:“音乐是人的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教育就不完整,离开了音乐就谈不上是个全面发展的人。”在前苏联,人本主义音乐教育价值观也被音乐教育界广泛认同。在日本最新颁布的“学校音乐课程框架”,“领略音乐之美,培养音乐兴趣,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使学生养成通过音乐体验充实日常生活的习惯和态度”等人本主义目标被明确地列入到学习目的之中。在美国,1993年美国政府颁布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把包括音乐在内的艺术课程增列为美国普通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科。

第三、加强中学音乐师资建设,革新教学内容,勇于创新。中学音乐教育质量的提升最终还要依靠广大音乐教师自身的努力。首先,音乐教师在转变思想的同时,要扩大视野,博览群书,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而能够很好驾驭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同时要积极走出去,通过单位和自身双重努力,进修提高,学习外面的先进理念和知识。还要关注社会实际,包括学生的情况和社会思潮,革新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获取音乐知识的同时,一定要对社会有所了解,提高其社会参与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把健康向上的当下流行音乐融入到课堂教学。比如美国歌星迈克尔·杰克逊的歌曲,可能杰克逊并不是一个较完美的、甚至于是有一定缺陷的人,但不能否认,他的音乐最少影响的是两到三代人,他还是以个人名义捐助慈善事业最多的艺人。仅在1985年,他所做的单曲“we are the world”就为非洲灾民带去了5000万美元的援助,我们音乐老师一定要正视这样音乐的存在。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音乐的社会价值,比如利用节日庆祝等引导组织学生开展音乐会等。

第四、重新认识中学音乐考核体系,适当修改,正确引导中学音乐教育发展方向。要破除传统的考核体系,真正理解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加强学生的形成性评估,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考核,从而能从过程中一层一层监督,进而逐步指导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同时,终成性评估要与学生学习实际相结合,不能为了考试脱离社会需求,从而失去理性的指导意义。

第五、社会全方位推广音乐教育,普及中小学生音乐知识。社会各界应当把音乐教育当作一个社会任务,不能只寄希望于教师和学校。一方面,教育机构和各个社区应当加强合作,积极开展有意义的娱乐活动,使学生从各个层面可以接触到音乐艺术的熏陶。另一方面,家庭作为教育的一个主要场所,也要转变观念,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音乐的感知环境,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获取美的享受。

四、结语

中学音乐教育作为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改革取得了诸多成绩,有效提高了广大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其身心健康成长。但一切事物在起步阶段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中学音乐教育界应当不骄不躁,立足当前现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要锐意突破,寻找新的渠道,大力推进中学音乐课程新标准理念的贯彻实施。

参考文献:

[1]袁春生.浅析中学音乐教育的困境与对策 [J].科技文摘报·教育周刊, 2010,06:97.

[2]李艳昆、李占红等.在新课标指导下看中学音乐教育中的“流行潮”[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7,07:92—93.

[3]王岚.谈中学音乐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影响[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2,02: 36.

[4]康丽.浅谈我国中学音乐教育的现状[J].高校招生(理论研究), 2010,04:54.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2.

音乐学科中的核心素养篇9

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突出了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价值,提出了音乐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意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理念。提倡弘扬民族音乐,学科交融,理解多元文化和完善评价机制学等。从新教育理念中我们看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而人文素质的缺失正是现实音乐教育的一个困惑。新理念要求深入挖掘音乐教育内在的人文因素,充分发挥音乐的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激发创新意识的功效。将教学内容中那些最富美感,最富艺术感染力的亮点挖掘出来。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在这短暂的时刻里,沉浸在一片纯净完美的幸福中,摆脱了一切怀疑、恐惧、压抑、紧张和怯懦,这正是音乐赏析能带给人的人文精神感受。”阳刚的作品包括反映人与自然斗争与命运斗争的作品,能让学生的意志变得坚强;结构宏伟、气势澎湃的音乐能让学生胸怀壮阔;坚毅热情、乐观的音乐有助于培养学生拼搏向上的性格;宁静柔和的音乐可以使学生安定、气息平和;欢快优美的音乐可以使学生精神焕发,摆脱冷漠孤寂的心境;委婉的音乐使学生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我们要挖掘音乐赏析的人文深度,在培养审美的同时,养成学生的良好个性与品格,满足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需求,使个性得到发展与完善。教学中要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触动他们的想像力,极大的实现音乐赏析的人文教化作用和审美功能。

要使音乐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教学中还可以通过人文环境的创设,引发学生的共鸣,促使学生形成鲜明的人文个性。现代社会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交往体现着一个人的综合人文修养。那种我行我素、惟我独尊的个性是寸步难行的。所以说要强化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并从课程设置、教学设施各个环节给予关注。要为学生尽可能多的开创人文学习的空间,形成基础人文学科的合理配置。结合人文情怀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挖掘;加大人文素质教育的力度,发挥音乐的引人向善的功能,将人的心灵与美好的音乐融为一体,陶冶美的情操,形成高尚的审美观。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文化的热爱。提供集体活动内容,搞好合唱、合奏等活动,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人文修养。

音乐学科中的核心素养篇10

中学音乐素质教育创新人才

一、前言

创新是时代的特征,是发展的动力。同志就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以及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方面,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中学的音乐教育正面临着素质化教育的要求,创新中学音乐教育成为广大音乐教师所亟待解决的教学问题。

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感情的速记”。音乐课不但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基础教育阶段中的一门必修课。随着《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音乐教育改革翻开了新的篇章。新课程重点突出了一个“新”字,代表着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新”是整个素质教育的灵魂。音乐是提高学生素质以及培养学生创新力的重要内容,所以说,怎样在中学的音乐教育中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是音乐教师必须努力研究和实践的新课题。

二、中学音乐教育及特征

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跟其他形式的音乐教育不一样,中学音乐教育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性

在中学的音乐教学大纲中有明确指出,通过音乐教育“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所以,素质教育是音乐教育的目标。

2.愉悦性

在进行音乐的实践活动中,一定会产生相应的愉悦的心情,而且积极的、高雅的艺术能够让生理愉悦上升为审美愉悦,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3.审美性和创造性

通过音乐教育的审美以及创造活动,培养起学生对音乐艺术美的鉴赏和表现,并提高他们审美创美的能力。具体可以表现在形象性和情感性两个方面。音乐中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强弱、和声的张驰以及音色的变化等,都可以直接的表现人的情感,从而塑造一种美的形象,以美感人,以情动人。

4.实践性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任何形式的音乐教学都无法离开音乐操作的实践活动。因此,要想更好的让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提高学生在音高、节奏、力度、调式以及曲式等方面的技能操作,使得学生能够在歌唱、欣赏、奏乐、创作活动中去表现音乐,张扬个性,抒感,并从中接受教育。

三、如何培养音乐创新人才

1.更新教学手段,符合时展的要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进的教育科学技术的引进一方面能够极大改善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劳动强度大的问题,而另一方面也能够尽量的减少主观因素,使得音乐教学更加的直观。比如在技能课上,教师可以充分借助电声技术、视听等多媒体手段来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亲眼看到声音的波形以及同步的五线谱,并且亲耳听到自己训练或者演唱时的声音,从而给予学生一些有针对性的声音调整建议,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与此同时,通过对实际音响的聆听,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激发其演奏与歌唱的欲望,帮助学生树立其理想的声音形象以及目标。如果教学条件允许的话,教师也可以将上课的情况进行录音录像,并在课外观看联系,使课堂教学得以向课外延伸。

2.营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

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产生了以合作为形式的新型教学模式,体现了一种和谐与民主的教学氛围,也突出了以学习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新思想。因此,音乐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要摒弃传统的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和时间,消除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恐惧心理,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尝试。例如,在音乐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春之声》的曲子,让其反复的倾听,展开想象,但是不要急于向学生发问而使其产生一种紧张的情绪,限制想象力,而是要鼓励他们充分发挥各自想象的空间,在音乐的气氛中追寻春天的脚步,让思绪自由的飞翔。另外,也可以提供一些相应的乐器来让学生在乐器上敲打视听,寻找音乐里的音色进行伴奏,让教学活动更加的丰富多彩,生动形象。

3.加强音乐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

毫无疑问,音乐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灵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以及影响力,它是以其知识传递知识,以其灵魂塑造灵魂的伟大工程师。因此,只有音乐教师自身拥有了创新意识,才能够培养出创造型的人才。笔者个人,首先,要改善目前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状况,进一步加强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加强对音乐教学中创新教育资金的投入。其次,中学音乐教师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及水平。最后,要培养中学音乐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迎接一切挑战,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为创新型的教师。

4.倡导学生采取自主评价,弱化教学考核

在新课程的要求中,考核标准逐渐的开放,大力提倡学生进行自主评价,使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但是,就目前我国中学的音乐教育而言,成绩考核的形式还是以期末一次性考核为主,不仅内容和形式单一,而且考核的标准也非常的僵硬化。学生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一味的迎合教学的考核标准,这就严重的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所以,作为音乐教师,应该让让学生成为评分的主人,发挥其在评价中的主体性。如在乐器考试时,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乐器来进行演奏,并根据相关的评分标准,先让学生自我打分,再让大家一起审评,最后确定分数。这种新的考试方式,不但能够很好的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学生们往往会为了一个同学的正确评分,激烈的进行争辩。由此,争辩产生不同,不同产生创新。

参考文献:

[1]王俊莹.新课标下的中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之思考.文学与艺术,2010,(3).

[2]陈晓梅.中学音乐新课程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刍议.科技信息,2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