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招投标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57:53

高校招投标管理办法篇1

关键词:采购招标廉政制度廉政条款

高校采购大多实行政府采购,招标工作多由中介机构完成,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制度机制风险、权力运行风险、思想道德风险”三类廉政风险。制度风险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决定性和关键性的作用;权力运行风险包括权力配置不合理、自由裁量权过大、权力过于集中三个方面;思想道德风险包括违反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方面,它们都取决于制度的顶层设计。

有关专家指出,政府采购制度设计亟待进一步完善,理顺政府管理体制,提高监管力。政府采购主要是采购人和市场的问题,不能期待仅仅通过技术革新和交易方式的改变解决问题,还是要靠法律制度和道德来解决。

1高校廉政制度的内涵

1.1高校廉政制度的概念分析

所谓高校廉政制度,是指为了预防、制止和惩处高校党员领导干部和教师利用其掌握与教育相关的权限和资源所发生的各类腐败行为,保障高等教育公平、公正,保证高等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应用,由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高校制定的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或条款。

高校廉政制度主要包括两类:一是专门规定廉政建设内容的规范性文件(以下简称“廉政文件”),二是嵌入在各职能部门管理办法之中的规范性条款(以下简称“廉政条款”),廉政条款一般由职能部门制定学校统一签发。

1.2廉政条款:廉政文件的有益补充

如上所述,高校廉政制度包括“廉政文件”和“廉政条款”两个方面。廉政文件是指高校纪检监察部门根据上级文件、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制定的反腐倡廉规范性文件;廉政条款是指具体业务工作,根据流程中权力运行的廉政风险,设置科学合理的分权机制,对集中的权力事项进行必要的确权、分权、限权等,通过廉政条款对权力运行中的廉政风险进行有效防控。廉政文件和廉政条款在高校廉政制度建设过程中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2高校采购招标领域相关廉政立法探析

2.1我国高校采购招标领域制度建设现状

我国高校采购招标领域制度建设主要来源于国家立法、国务院行政法规以及各部委的行政规章。这些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层面:

2.1.1国家立法

《政府采购法》内容包括政府采购内容、采购方式、采购程序、采购合同以及相关的风险防控制约和追究机制;《招标投标法》对政府采购的招标、投标、开标、评标、中标过程中的程序作出明确规定。

2.1.2国务院行政法规

《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对投标、开标、评标和中标各个环节中投标人、评标专家、机构、中标人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规范了招投标工作的具体操作过程。

2.1.3部委规章

教育部《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教育部直属高校和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使用财政性资金办理的政府采购,适用本办法。”

2.1.4地方政府规章

以北京为例,对于招标采购的管理,人事局、财政局、发改委等根据各自职能分别出台相关规定,对专家评审、采购、资格预审、招标监督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定。为了规范政府采购和招投标活动,确保政府财政资金有效使用,切实防范政府采购运行中的廉政风险,政府层面分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资金使用到位。

不难看出,采购招标领域国家法律法规比较健全,但直接言明廉政因素的“廉政条款”严重匮乏;高校采购招标领域廉政立法有待加强。

2.2我国高校采购招标领域廉政制度缺位与原因

有研究认为,现有高校采购招标“一校一模式、一校多规章”的现象严重,存在执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过程中,决策结构、管理模式、组织运行、监督体系的多样化和自主性。

2.2.1廉政制度缺位表现为采购招投标活动不规范行为

采购招标业务流程中的重点环节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目前,高校采购招标业务的基本流程是:受理采购申请编制招标文件招标公告进行资格预审开标、评标、中标签订采购合同。各高校负责招标采购的主管部门基本上是将采购招标工作交由1~2人负责,主管部门的负责人以专家身份直接参与评标,不相容职务未能有效分离,容易导致标书制作、资格预审、参与评标等重点环节由同一人经手,存在一定的廉政风险。

采购招标中的标书制作存在技术陷阱。高校招标采购标书中的技术参数和货物品牌往往由使用人提供,招标文件中技术指标具有倾向性,技术参数具有唯一性等,虽有监察人员评标现场监督,但由于技术壁垒,监察人员往往很难辨别出招标文件技术上的陷阱。

评标委员会原则上由校方专家按比例组成。评标委员会是通过评标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的专家组成,相对比较公正。招投标文件明文规定评标专家中可以有校方专家代表。校方专家出席评标现场,客观上有利于帮助学校遴选出合适的中标供应商;但由于校方专家对学校情况知情,评标过程中其个人观点一定程度上影响评标结果,参与评标也存在一定的廉政风险。

设备使用人以释疑为由出席招标现场。评标委员会成员有时会以明示或暗示的方式,让设备使用人发表带有倾向性的观点,认为哪一个投标人更符合招标要求,到场的设备使用人往往会明确表态,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设备使用人考虑到设备使用需要,确实认为某供应商提供的设备更符合要求;另一种可能是招投标程序之外双方已经达成某种默契,直接导致风险发生。

借壳围标现象严重。受财政部门对专款执行的硬性规定等客观条件限制,有些不适宜公开招标的项目或者不具备公开招标条件的项目,不得不一律采取公开招标方式,导致一部分借壳围标现象发生,致使部分高校采购招标流于形式;同时也有一些投标单位通过内部操纵,以借壳围标途径保证中标几率等。

2.2.2高校采购招标“廉政条款”缺位的原因

招标主体多元化。调研发现,当下多数高校没有成立统一的招投标管理部门,许多高校的招标采购分别由基建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以及后勤部门等分块采购,招标主体多元,招标制度各家自成体系。“多头采购、分散管理”问题突出。

招标制度有缝隙。由于高校统一的招投标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特别是没有将廉政风险防控因素嵌入业务管理制度的规范条款,导致采购招标制度存在缝隙和漏洞,招标采购各个环节中存在一定廉政风险。

既得利益者自保。健全完善的制度设计既有利于受众群体的公平、公正,使公共资金用在实处。高校采购招标的廉政条款缺位很大程度来自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自保,规范详尽的“廉政条款”难免会给既得利益者造成“限权”和“断财”。

3高校采购招标领域廉政制度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廉政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的制度约束难奏效,需要通盘考虑,从整体进行布局和设计,要在制度建设方面打一套“组合拳”。高校廉政制度的位阶表现为以下几个层次:第一位阶,校党委或校纪检监察部门出台的专门性廉政文件第二位阶,学校各职能部门或二级学院出台的专门性廉政文件第三位阶,学校职能部门各类具体业务管理制度的廉政条款。

3.1完善高校采购招标“廉政文件”的法理思考

高校采购招标廉政文件的制定必须符合高校管理体制实际,服务于学校教学、科研等主要工作;同时又要保证学校用于采购的财政资金合理运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防止腐败。从法理角度看,高校采购招标“廉政文件”的顶层设计需要考虑廉政制度框架,做到制度明目齐全。笔者认为:

第一,作为廉政制度第一位阶的规范性廉政文件由学校党委或者学校纪检监察部门制定出台,其适用范围是全校各工作单位、各职能部门以及全体教职员工,这类规范性廉政文件包括《××大学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办法》《××大学信息公开办法》《××大学道德诚信守则》,理所当然地适用于高校采购招标领域的各个环节。

第二,作为廉政制度第二位阶的规范性廉政文件出台与制定,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统一学校招标管理体制问题,建议高校应成立统一的招标管理组织机构,由该部门起草制定《××大学招标管理办法》,按照校内行政程序,由学校统一签发,再由招标管理部门统一实施,通过制度明确招标主体的职责和权限、招标采购范围、招标采购方式、招标采购程序等内容,特别是要明晰采购招标的管理者、操作者、使用者之间的权限范围,建立三者之间的权力分离机制,同时学校监察部门要立足监察和纪律监督的角度,制定专门的《××大学招投标监督办法》,明确规定高校采购招标需要监督的具体环节,监督部门的职责权限、监督方式、监督内容以及监督之后的问责机制等。

3.2高校采购招标领域“廉政条款”立法建议

在高校采购招投标领域,作为廉政制度第三位阶的廉政条款,应由学校统一成立的招标管理机构统一制定出台,具体廉政条款的拟定应考虑以下相关因素。

第一,根据当前高校对招标采购管理的现状,第二位阶的廉政文件《××大学招标管理办法》下辖制度应包括《××基建工程采购招标实施细则》《××物资采购招标实施细则》《××仪器设备采购招标实施细则》,这些文件应由高校各职能部门负责制订,细化各管理口径的采购招标行为,完善各个环节的廉政条款。

第二,必须直接将高校采购招标中廉政风险的防控因素直接嵌入具体业务管理条款当中,例如:招投标重点流程中的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等;也可以制定专门性的制度,例如:制定招投标专家管理制度,招标评标专门办法等,对于经常委托招标机构的,还应该制定招标机构委托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

第三,细化并完善制度的具体条款,特别是要将廉政风险防控的分权、限权、放权、减权等方面的廉政因素写进具体条款,从业务管理制度设计本身健全内控机制,综合考虑权力运行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宏军.科学推进北京高校廉政风险防控管理[J].北京教育,2012(2):4-6.

[2]周燕.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高校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J].北京教育,2011(10):18-20.

高校招投标管理办法篇2

【关键词】高校;基本建设;财务;对策

基建工程是高校发展的需要,关系到高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基建规模不断扩大,基建投资规模少则几个亿,多则几十亿。如何充分、合理、有效的利用好基建投资,让其发挥最大的投资效益,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加强和完善高校基建财务管理。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就如何加强高校基建财务管理谈几点思考。

一、目前我国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在基建投资决策上存在缺陷

高校基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阶段对高等教育在短期内实现跨越式发展预见不足,缺乏前瞻性,思想保守。在可行性论证和决策上存在缺陷,缺乏细致的调研和民主监督意识,一些项目建设未遵循基本建设程序,在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后即开工建设,为了取得立项和可行性研究批复,投资规模报小建大,使得工程项目中“三超”现象普遍存在,边建边改、建完后再改变用途、资金不到位造成工期延误和浪费。

(二)基建项目招标不规范,影响工程决算成本,甚至危及工程质量

基建项目公开招投标制度虽然是国家一项重要的法律规定,但在实际招投标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基建项目存在抓大放小的现象,学校监督重点往往只对50万元以上的主体工程由省市招标办进行公开招标,而对一些附属工程或将本应放在市招标办进行公开招标的工程化整为零逃避招标,然后以增减工程量或者变更工程设计来追加工作量。

2.根据《招标投标法》的规定,招标方式有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两种形式。一些学校组织邀请招标方式进行招标的材料、设备及小型工程招标没有报批手续。招标文件中没有明确公正的评标办法。

3.招标人员专业性差,素质不高,在实际招投标过程中,存在不按规定程序选择队伍,甚至陪标、“转包”,评标办法不够科学,专家素质和水平不高,以及对招投标过程中的违法、违纪现象执法监察力度不大等问题。

(三)基本建设会计核算工作不规范

未按扩建项目进行单项工程和单位工程设立账户进行财务管理,工程明细项目核算列支没有细化到位,有较多的零星工程未按明细核算。入账票据不规范,如:购物的系公司开具的自制收据、待摊投资中列支一些实物资产(如:家具、电脑、硬盘、自行车、装订机和电脑桌等)和无形资产(如:基建财务软件),不符合基建会计制度的规定,预付工程款和预付备料款没有及时结转,以“急事急办、特事特办”为理由,跳过规定程序以暂付款名义,经办支付给施工单位的工程款、科目设置、费用归集不正确,如在“建筑安装工程投资”科目下设城市建设配套费、勘察设计费、招投标费、商业网点费直接计入成本等。

二、高校基建工程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通过对目前高校基建工程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其主要成因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对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的重要性和严肃性认识不足

如许多高校办学规模扩大,纷纷上马建设新校区,由于担心丧失发展机遇,过分强调与本省、本市高校建设同步发展,仅重视建设内容的合理和工程进度,而忽视有关的审批手续,违反了项目审批程序。部分基建项目计划与实际相差太远,导致超概算、超规模、超标准的不良后果。另外,由于科技迅速发展,对一些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很难在短时间内全面掌握,造成在建设过程中,建材价格大幅上涨,加之一些配套项目如果不与土建工程同时施工,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使用功能,且分阶段实施会造成重复施工等。

(二)对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不到位,法制观念意识不强

其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我国招标业务起步晚,招标市场发育尚不完善,一些相关的配套制度还不健全,致使一些机构在实际工作中缺乏自律,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帮助业主选择有倾向性的中标单位。其次对于机构的工作成果,还没有一个很好的可操作、量化的评价标准。二是一些高校在招标时有意无意违规,比如根据《招标投标法》的规定,招标方式有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两种形式。对50万元以上投资的建设项目,必须公开招标。而在实际操作中,因公开招标程序繁琐,有一些高校仅从加快新校区工程建设进度考虑,为了抢时间赶进度、缩短期限、降低费用,采取少报多建、化大为小、化整为零的做法,把本应公开招标的项目改为邀请招标。当然也不排除有些招标人为了谋取私利,而节约费用、赶时间。保证工程质量为由,要求采用邀请招标方式以便照顾自己施工队伍有意规避公开招标行为。

(三)一些高校领导和财务人员对会计核算的重要性缺乏清醒的认识,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由于高等学校主要是承担从事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任务,对不是长期性任务的基本建设项目大部分忽视了建立完善的基本建设管理制度。此外大部分高校亦缺乏基本建设管理人才。由于存在以上两大缺陷,造成部分高校在基本建设管理上由于管理制度不够建全,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基建财务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财务监管不到位,使许多财务行为不规范,手续不完备。基建会计只是被动的接受项目计划和按合同拨付大笔工程款项,从基建会计核算情况来看,由于许多会计是“半路出家”,缺乏系统的基建会计以及基建工程预、决算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导致在会计科目设置和账务处理中出现不规范的行为,不能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工程成本,难以满足会计核算需要。

三、加强高校基建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高校基建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必须遵守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

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包括:项目建议书(或立项)、可行性研究、设计任务书、初步设计。项目建议书是确定建设工程造价的源头,其投资估算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着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及项目整个建设期的投资。要控制基本建设投资必须从项目建议书抓起,要依据学校的总体规划,建设期的预算安排,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合理编制投资估算,既不能有意抬高,又不能故意压低,投资估算要有准确性,如果误差太大可能会导致项目的决策失误,给工程项目后几个阶段的投资控制留下隐患。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对投资控制具有决定性作用,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要对拟建项目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调查分析、进行经济评价,作出科学的论证,使项目在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实施上可行,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切实加强高校招投标的管理工作

1.坚持依法行政,完善监管制度、进一步规范招投标人行为。要根据《招投标法》及结合地方的补充性文件,把招标人、投标人、招标办以及招标办与招投标中心、招标办与建设工程招标机构的权力、义务、活动范围、行为准则、操作程序、工作纪律建章立制,使建设工程招投标活动管理有规定、责任追究有依据。

2.严格招标管理,择优选用施工队伍。学校在选择施工队伍时,应对其信誉、资质、技术装备水平、项目经理及主要施工管理人员的素质等诸多因素进行认真的调查、考核,通过公开招、评标择优确定施工队伍。针对目前建设领域的腐败问题,学校要加强对招标工作的监督管理,应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组织人员对招标过程进行全程监督,杜绝各种形式的暗箱操作,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真正发挥招标竞质、竞价的作用。

3.工程标底是控制投资、确定招标工程造价的重要手段。在计算工程标底时,要做到全面、严谨、不留缺口,针对建筑市场存在着“围标”或者“先低价中标,后高价结算”的不规范行为,可采用工程量清单的招标方式,这样确保了计算口径的一致,有一个统一的竞争基础。通过招投标确定中标施工单位后,应以签订合同的形式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对于材料规格、质量和价格,适用定额,取费等级,违约责任,索赔方式等一系列对工程有重大影响的条款,以减少潜在的经济纠纷,依法维护建设单位的合法权益。

(三)规范会计工作,整顿会计工作秩序,努力提高基建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1.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基建会计制度的规定,建账、算账、报账,保证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完整。如果一个单位应当建账而不建账,或者建账却不符合《两法》规定的,必须追究单位领导人的责任。另外,财务核算程度要符合标准,在核算中应减少会计确认的收缩性,减少人为因素。

2.要进一步加大对基建财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多途径、全方位优化基建财务人员的业务知识结构,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的现代的财会人员。要紧随时代的要求,不断完善高校基建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向“广深型”和“多能型’发展。使基建财务人员不但能够熟练掌握基本建设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流程,而且还熟悉基建财务制度和相关的政策法规以及工程技术、工程概算、工程预算、工程招标、工程投资计划等方面的专业知识。逐步由传统的核算型人才向现代的核算型和管理型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转变。实现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飞跃,成为具有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的高层次的基建财务管理人员,为高校教育事业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虞志霞,陆惠民.内部审计在高校基建投资控制中的应用[J].江苏教育基建,2010(5).

高校招投标管理办法篇3

摘要:高校的招标采购管理工作是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和推进高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招标采购活动是实现效益最大化得一种手段。本文谈论了高校管理工作的原则及对高校招标采购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

随着高校的扩招,全国各个高校的招生人数大幅增长,各个高校的办学规模、办学条件都急需进行改善,政府和学校对基础建设、设备购置等方面都在大力投入经费。办学条件的改善关系着高校的管理及社会经济效益问题,如何能够使用最少的资金投入达到更大的使用效益,这就需要各个高校在经费的投入与使用的过程中加强招投标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但是,目前我国的高校还有一少部分存在着一些问题,形成了资金的投入与得到的效益不成比例,甚至出现了违规违纪现象,给国家的资金、资产和学校的利益造成损失,也损害了学校的形象。本文根据我国现行的《招投法》与《政府采购法》结合高校情况,提出一些高校招投标管理的一些想法。

一、招标采购过程中的基本原则

1.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招标活动是面向社会开展的,面对的是广大潜在的投标人和相关的管理和监督部门的。招标活动关系到招标人的实际利益、投标人利益,同时也涉及到国家利益、公众利益等。为了能正确的处理好各种利益,在招标活动中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到阳光作业。在招标活动中,从招标信息到最终产生中标人都要遵从该项原则,保证工作的透明度,维护广大的利益。但在招标过程中涉及到违反原则、与法律法规相悖的事情要坚决抵制、绝不手软。

公开原则是指所有的投标人均享有同等机会、权利和环境。有利于增大投标人的参与范围,客观加大竞争力度,有利于招标人节省资金,增加性价比。并且增强了监督的力度。

公平原则是指在招投标过程中要做到工作透明,坚决抵制暗箱操作。在各个方面要统一标准,对待各个投标人一视同仁,不排他、不歧视潜在投标人。

公正原则是指在招投标活动中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标准进行评标。要做到公正,就是要在公开、公平的基础上根据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坚持择优的原则正确合理的评出中标结果。

高校中,在从招标公告之日起就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要使该项原则能够充分体现在招标过程中。

2.诚实与竞争原则

在招投标的过程中,所有有关人员都应有诚实的态度,抱着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想法,在法律的范围内,以符合各自的利益为目的实现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竞争是能够维护各方面利益的平衡,通过竞争,才能使招标采购活动在范围内获得最大的利益并能把握住采购产品的技术以及质量的。

二、对高校招标采购工作的几点思考

1.高校的招标采购工作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关键的一点是招标采购制度的建立、健全。制度的制定本身就是对活动的保障,是能否将工作落到实处的关键,招标采购活动同样如此。高校在制定本校的招标采购制度时应根据我国办法的《招投法》与《政府采购法》以及本省颁发的相应的法律法规,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并且以文件形式发放至高校内的各个系、部。高校内任何单位都不能以任何理由不按招标采购制度程序进行采购活动。

2.招标文件的制定。在招标文件的制定过程中,必须不能带有倾向性和排他性,要公平的对待每一位潜在投标人。这是为了能够体现竞争原则的基本条件。例如在仪器设备招标文件中,技术性文件是招标文件的核心部分。比较容易出现的现象是,仪器设备使用部门为了能够购买到自己比较理想、比较熟悉、用着顺手的仪器设备,在制作技术参数时往往出现存在指定货倾向某一种品牌的技术参数。这就不经意间造成招标文件的倾向性、排他性。这样的招标文件如果正式的发售出去,就会使许多潜在投标人产生了没有投标的兴趣,缺乏了招标活动的竞争性,甚至为招标部门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这就要求招标采购的管理部门,在接收使用部门提出招标申请、技术参数要求时,要认真的审核技术参数,必要时要联合使用部门共同进行充分的市场考察和论证,了解行情。最大化的减少技术参数要求中的带有倾向性、排他性的参数,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带来利益最大化。

3.监督机制贯穿招标采购活动。在各个高校中,要建立纪检监察、审计和采购管理部门共同执行招标采购活动。这样能够充分发挥有效地监督机制,才能重点抓好采购范围的确定、选用采购方式,采购程序等的监督,提高招标采购的透明度,确保各项制度的落实,为体现”阳光作业”提供必要的保障。应从采购开始的环节就进行监督,坚决杜绝在招标过程中可等出现的弄虚作假、围标串标等现象的发生,把招标活动体系纳入系统化、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

4.加强招标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要做好招标采购工作的管理,一支纪律严明、素质过硬、业务精湛的队伍是不可缺少的,要做到这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4.1首先招标管理人员必须强化法制观念的学习,提高自身道德水平、清正廉洁、严以律己。招标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要不断地学习,紧跟时代的步伐,努力创新,不断地更新自己的业务知识。

4.2招标管理人员处理要学习业务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商务谈判能力和网络知识,随着网络叫代的到来,物资采购会逐渐实现网上采购。

5.加强信息及档案管理管理。高校内的采购管理部门要全面了解学校现有物资的情况,并且了解市场动态。在招标活动中,要了解现行市场上一些公司的经营状况,排除一些在采购活动中存在不良记录的公司,提高招标采购的效率。再有,学校的招标工作的档案属于商业机密,应有专人负责整理保管,并做好登记,如有外单位需要查看,必须按规定执行必要地的审批手续。

高校招投标管理办法篇4

【关键词】廉政风险防范;高校;招投标

“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是指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将“预防腐败”的工作理念和风险管理理论、质量管理方法应用于反腐倡廉建设,围绕行政审批或管理事项的工作岗位和重点工作环节等可能发生腐败的廉政风险点,科学评定廉政风险等级,采取有效的预防和监控对策,切实预防腐败行为发生的一种科学管理办法。廉政风险可分为“五类风险”、“四个环节”,可应用于廉政风险防范的各个方面。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政府和学校不断加大办学投入力度,扩大办学规模,增加物资采购和各类工程建设项目,公开招投标方式被高校在各类物资采购和工程建设项目中广泛采用。随着高校自主使用资金范围的增加,经理管理层面的廉政风险日益扩大,加强管理愈加紧迫。

一、高校招投标活动中的主要风险点

高校要以市场经济主体的身份进入市场主体活动,可能面对多个方面的监管风险,目前,多数招投标活动中的风险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确定评标项目时利用多种方式规避招标。如将项目分解,化整为零,减小项目预算等以各种理由规避招标。

(二)在编制招标文件时利用文件内容设置障碍和限制,如指定货物品牌、厂家或编制的招标文件带有技术倾向性,有意设置排斥性条款,有目的造成流标,或招标文件直接依照个别投标人的条件“量身制定”。

(三)在招标信息的过程中,信息时间不足,范围、形式不合规定,甚至在工作中泄露标的。

(四)投标人不正当竞标。采用借用资质、挂靠、虚报业绩、人员资格作假等方式骗取中标;投标人相互串通进行围标;工程转包;对中标人进行恶意投诉。

(五)权力标、关系标等因素导致中标结果不公正。领导干部利用职权非法干预招投标工作,或招标工作人员、评标专家不遵守相关规定,进行权钱交易等。

目前根据相关规定,达到规定数额的项目都要报省市的政府采购中心进行统一采购。高校本身在一定范围内不再进行自主招标。但实际上,高校校内主管招标部门仍然要承担一部分招标工作。同时,对统一采购的项目,最大的风险点在于验收环节。由于招标主体和使用主体的不一致,许多情况下高校无法对招标的情况进行参与,对购买到的物资只有在送货时才能确定。而由于目前招标合同等法律文书缺乏更严谨有效的制订和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招到”的和“想招”的不一致,甚至完全不符合要求。退换货成本高,验收人员风险高,这也造成了国有资源的浪费和流失。

二、影响高校招投标监督工作有效开展的因素

招投标活动是一项经济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法律行为,其工作程序必须符合我国《招标投标法》的规定,从开始编制招标文件、招标信息到开标、评标、定标,整个过程是一个完整的法律活动。从风险点管理的过程来看,影响招投标监督的因素主要有:

(一)缺乏具有实效性的监督措施

根据我国招投标法第七条的规定,招标投标活动及其当事人应当接受依法实施的监督。有关行政监督部门依法对招投标活动实施监督,依法查处招标投标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在高校招投标实际操作过程中,介入招标监督的多为纪检监察部门。对于纪检部门履行职责的方式,多按照本单位的规定,没有明确实施细则。这就导致纪检人员可能在对某个项目的前期情况完全不知情的前提下,被邀请参加已经启动的评标程序,在此前的许多环节中,并没有进行相应的监督。这种在个别环节上的监督,使监督的力度和监督权在招投标活动中的行使大打折扣。

(二)监督人员专业知识缺乏,人手不足

随着招投标工作所涉及到的业务领域不断扩大,纪检监察人员在相应领域专业知识和人力上的不足越来越明显。由于在招投标过程中需要贯穿的法律性和技术性都很强,要同时实现程序合法和内容合法的监督,难度很大,加上实际上高校纪检部门工作人员并不多,很多情况下都只能以部分程序监督代替内容监督,权力真空环节给权力寻租提供了存在的空间。

(三)缺少监督体系,相关部门工作上配合难度增加。

招标工作完成以后的重点在于验收付款阶段。由于许多高校缺少相关制度,没有在验收、使用、保管、财务、审计等相关部门之间形成严格的工作流程,各部门之间对于同意付款的标准存在不一致,容易导致验收单据或付款手续造假等漏洞出现。

三、用风险点控制的方法制定对策

针对高校招投标工作中查找出的风险点,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进行防控:

(一)确定招标项目

招标项目由单位或个人提出后,应经过规定程序进行申请,然后进行前期论证、领导审批后交招投标办公室审核。有的高校没有前期论证环节,项目提出后直接交领导审批。项目申请是否合理,论证小组成员组成是否合规,论证是否充分、民主,是否符合客观要求,是否有外部因素影响,预算是否超出实际等,都是廉政风险点。

(二)确定招标方式

根据招标投标法规定,招标可分为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根据政府采购法规定,采购方式包括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以及国务院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认定的其他采购方式,公开招标是政府采购的主要方式。招标方式的确立决定了后续的步骤中人为操作空间的大小;特别是邀请招标的方式可操作范围非常大,选择何种招标方式或采购方式都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同时也比较容易被忽视。

(三)正确编制招标文件

招标文件的内容,可以明确招标人对招标项目的内容、性质、要求等,是中标后双方订立合同的基础,是投标人准备投标文件和参加投标的依据,同时也是评标的重要依据。招标文件的编制应根据竞争性、公开性和公平性的原则,内容正确、翔实、严密、客观、规范。现实工作中,通常由使用部门对质量、技术指标等提出要求,招投标办公室或招标负责编写招标文件。在编写招标文件时,有可能出现“量身定做”的情况:如刻意设定投标条件,以确保关系人顺利进入或排除某些潜在投标人;在技术指标,特别是关键性技术指标上设定排他性条款,致使多数投标人不能参与;设定一些不合理的废标条件,把不愿其参与的投标人在评标开始就废掉;制定不合理的评分方法,通过打分途径使特定人中标,等等。这些通过制定或修改“比赛规则”制造出来的廉政风险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往往导致对投标人的排斥或对投诉难以查证。因此,作为招投标办公室或监督部门,必须对招标文件进行全面的审查和论证,避免或减少此类招标文件的存在。

(四)广泛招标信息

为了保障竞争的公开性与公平性,防止暗箱操作,招标信息的公开方式、公开程度和公开范围至为重要。目前,许多高校的招标公告虽然按照招标采购要求在校园网、公告栏、招标信息平台等位置公布,但许多时候信息停留时间短,报名时间短。很多情况下,社会公众难以知晓该信息或来不及制作投标文件应标,没有达到公开的效果。同时,机构是否按要求把应当公告的信息正确、及时也无人监督,导致投标人达不到要求而流标。一些招标项目因为“投标人不够三家”而将本应公开招标的变为邀标或询价,有的项目为了凑够三家投标人而产生陪标、围标等现象。为了避免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廉政风险,高校应当统一招标信息的渠道,并对外宣传相对稳定,如在校园网上公告告知等。同时,对于招标的公告应当设专人管理,并对情况进行记录。

(五)严格资质审查

目前,借用大型企业资质,挂靠、临时租用大型企业名义参与投标的现象非常普遍。另外,即使真正具备资质的投标人来投标,能否通过资质审查也是一个问题。如果一个项目的招标程序合法规范,但中标人取得该项目后却没有实际履行能力,必然导致转包、分包等现象的出现。在资质审查的环节,除了要求投标人提供合法资质证明以外,招标工作人员还可以通过各地工商红盾网等进行信息查询。特别是应当对投标人近几年的业绩和信用情况进行特别注意。

(六)随机抽取专家

高校对自主招标项目,应当设立独立专家库,应当随时充实能认真、公正、诚实、廉洁地履行职责的合格评标专家,人员应当包括物资、建筑、设备、工程、法律、财务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在抽取专家时,应做到随机、客观,应避免长期选用一批人参与评标工作。减少打招呼、讲人情现象的出现。

(七)开标、评标

开标、评标工作是招投标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开标过程一般比较规范,对于评标过程则难以保证。制度层面上存在制度不够健全、制度落实不够、现有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等。实践中则存在监督表面化,形式大于内容,流于形式等。制度缺失和缺少对评委的有效约束是评标过程中的主要风险点。这对这一风险,要求开标和评标中尽量减少可操作性的条款,减少灵活性,降低人为因素的比重。

(八)合同签订

合同是约束招投标双方权利义务的主要法律文件。其主要风险点在于:别有用心的招标人或中标人把合同条款制定得简单,为今后获取利益留有空间;对招投标文件的条款内容有意无意出现漏项、规格不详、附件遗漏等,为补充合同内容埋下伏笔;三是签订无违约责任或违约责任较轻的合同;四是签订变更招标实质性内容的合同;五是在预付款、项目结算上做文章,把本应按审计结算的写成按固定价格结算。要避免这些风险点,必须严格对合同文本的审查,中标文件一般须作为合同附件进行固定,合同条款应当进行规范和格式化,须经过法律顾问审查。

(九)标后管理

签完合同以后的环节称为标后管理。对合同后的监管,目前普遍存在着“真空”,较多的风险表现在,变更合同、增减工程量、降低材料质量、以次充好、拖欠工期、竣工不验收或验收走过场,验收时中标产品与实际到货产品的型号和规格不符,在结算审计上做文章,等等。要做好标后管理的一系列工作,需要学校内各相关部门的配合,尤其是物资使用部门和国资管理部门。应当对资产进行统一的管理、收取,严把验收质量关,严格审查合同与交验物资的相符程度,严格审计程序等。只有对标后管理严格做到风险把控,才能真正将招投标工作完全落。

高校招投标管理办法篇5

【关键词】高校;招标采购;资产流失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办学规模扩大,高校每年投入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的经费少则几千万元,多则上亿元,高的甚至达到几亿元。目前,在工程建设招投标和物品采购过程中,由于招标采购环节存在的漏洞和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使一些承包商和供应商高价中标,或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随意增加工程量,给学校造成巨大的损失。

一、招标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资产流失的主要表现

(一)在基建工程招投标过程中的违规操作,导致高校资产流失严重

由于基建工作专业性很强,与社会的联系紧密而又广泛,涉及工程的勘探、设计、招投标、监理、验收等诸多环节,因而常常会产生个别干部或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收受、索要贿赂,从而出现违规操作的行为,造成高校直接经济缺失。

1.不按规定程序进行招投标

一是不具备招标条件就招标或开工建设,导致中标金额大于工程概算。按规定,工程项目达到一定投资额,必须经有关部门审批和核准才能进入招投标程序,但仍有许多高校未经项目审批部门审批及核准就进行建设或无立项批文即招标。

二是应公开招标的项目不招标或规避招投标,在建设过程中随意增加工程量。根据有关规定,工程造价达到一定标准,必须进行公开招投标。为了规避招投标,有的领导便利用职权,将工程支解,化整为零,使每项工程都达不到要求,从而可以通过议标的方式指定施工单位。有的学校故意拆分或隐瞒部分工程,仅将部分项目实行招投标,然后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通过工程变更的形式随意增加工作量。

2.项目审批部门不依法履职

按规定,基本建设项目超过一定规模,属于政府的特大项目,一般需要经上一级项目投资领导小组讨论批准,并进行公开招投标。但有的项目审批部门不依法履职,将需要公开招标的项目核准为自行、邀请招标或不招标,有的只作招标备案。

(二)在大宗物资采购过程中违规操作,导致高校资产流失严重

由于此类采购与商品市场联系紧密,市场经济的千变万化和复杂性使采购面临诸如购货渠道复杂、价格差异较大、质量良莠不分以及厂商形形的促销手段等因素,个别当事人在大宗物资采购过程中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拿“回扣”,为个人或小集团谋取不正当利益,致使采购价格偏高、成本增大和资源浪费严重。一是公开招标比例严重不足,招标单位在选择商家、产品、地域等方面范围小,专用设备的生产厂商数量少,无法形成品牌竞争等,导致最终的采购价格偏高。二是项目建设缺乏健全的资金投入决策管理机制,特别是对于重大经济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权责不清,对要求高校的贷款项目论证不充分,造成投资决策失误、资金浪费现象,加重了还本付息的压力,增大了高校的债务风险;三是教学仪器设备采购缺乏计划性,分散采购、重复采购和盲目采购的现象时有发生,致使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率不高,加剧了财务收支矛盾,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

(三)投标人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包括围标、串标、挂靠投标等)获取高额利润,使学校蒙受损失

1.暗结利益同盟。一是投标人串通招标单位谋取投标资格,窃取相关标底,在评标中打高分等,从而变相抬高工程造价,造成高校直接经济损失。二是投标人串通中介机构套取标底价格,使投标价格和标底价格相互接近,谋取中标。三是投标人串通招标管理机构谋取相关保密内容,套取专家姓名,在评标过程中给投标人所在的公司打高分,使其顺利中标。四是投标人之间暗结同盟。主要表现形式:按潜规则轮流中标,或相约进行陪标、串标,以谋取高额的利润空间。

2.投标缺乏竞争力。招标人为了能采购到自己比较理想、比较熟悉的仪器,在制定技术指标时往往有针对性。带有倾向性的技术指标,使许多潜在的投标人没有兴趣参加投标,缺乏竞争力,导致招标困难。另外,倾向性的技术指标,实质上带有歧视性,不能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

3.合同履行遭遇困难。高校普遍反映在招标过程中以及合同履行中遭遇到种种困难。一是不执行施工承包合同。例如,施工承包合同规定按照招标施工图并对应工程量清单项目内容采用综合单价固定,总价包干形式。但在投标文件制作中,投标人的入围报价(单价)数据计算不准确,不全面。他们为争取业主在前期多投入,往往会在项目综合单价清单上做手脚,通常是将隐蔽工程打高价,在露面及收尾工程打低价,最明显的做法是将基础部分工程量增大,而电线、门窗部分打低价,到支付工程进度款时,施工方会以低价电线、门窗为理由,与业主谈判,或采取停工,拖延工期的方式逼迫业主响应其所提条件,否则按合同单价购买低廉材料及成品,直接造成高校经济损失。二是非法转包、分包。一些具有施工或总承包一级资质的大公司在中标后,便很快将项目转手,导致质量下降。三是随意增加工程。许多高校基建附属项目在招主体承包商时,不作考虑,待主体完成后,直接将附属项目授予主体承包商。例如,校园内的道路、非主体建筑。这种做法,虽然可以节约时间,但毕竟违反了相关的规定,也容易产生腐败。

二、原因剖析

从这几年招标采购实践看,内控制度失缺、监督机制不到位、管理体制多元化、业主地位的特权、人员行业知识低下和招标采购的违规操作,是导致高校资产流失严重,引发财务风险的关键性因素。

(一)内部控制失缺

内部控制制度是高校采购管理的重要手段。由于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失缺,致使高校有关人员在采购中收受回扣、基建工程招标出现暗箱操作等情况。

1.工作机制不规范。大部分高校招标采购管理工作机制仅停留在学校层面上,没有设置工作机构,配备专职人员。目前,高校的招标采购管理过于分散或不到位,容易滋生腐败,不利于加强监督和制约。

2.决策机制不民主。有的高校没有全面推行校务公开与阳光操作,学校在安排基建项目、设备采购等重大事项中,事先不广泛征求民意,不及时公布信息,不让职工参与,不邀请纪检监察部门参与重大事项的决策过程,导致腐败现象的发生。

3.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少高校制订了与采购相关的规章制度,为采购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提供了制度基础。但由于制订的制度本身不完善或存在漏洞,有的甚至与法律法规相悖,或在实际执行中不规范,致使采购工作还存在例如权利过于集中、缺少监管等问题。

(二)监督机制不到位

在招投标过程中,监督人员无法进行全方位监督,主要表现在招投标过程中的介入时间和介入程度。从介入时间上看,纪检部门通常是在评标阶段才真正开始介入监督,而且仅仅停留在评标阶段上。再加上招标活动信息来源滞后,信息反馈不及时,所以此时介入的监督往往流于形式。从介入程度看,招标活动全由职能部门一手操办,如招标信息的、招标文件的编制、评标专家的选定、合同的签订验收等,当进行评标时,纪检部门的人员才能参与。这样会导致招标人员完全可以避开监督人员的监督,在事前或事后进行违纪违规操作活动。

(三)管理体制多元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逐步推进和高等学校办学自的逐步扩大,高校的行政管理体制出现了多元化,有中央直属的“211”工程重点高校,部、省直属高校,也有省部共建、省市共建高校,由于隶属关系和坐落位置不同,使参与招标采购的形式各异。招标采购管理体制不理顺,致使部分权力过于集中,或管理不到位,管理过于分散,容易滋生腐败,不利于加强监督和制约。

(四)业主地位的特权

在招投标过程中,一些高校利用业主地位,人为设置障碍,干预和影响招标的公平性。一是利用招标单位的预审权,排斥潜在投标人。部分高校在招标文件中对投标人的资质要求比较简单,一般只规定投标单位和项目经理资质,对其他内容不作限定。但在实际操作中,招标单位又增加其他条件,如在招标文件之外,要求投标单位作书面承诺,以捐款为由,按中标价的一定比例返还学校,否则不予中标。二是利用招标单位的推荐权力,使其推荐单位直接成为入围单位,增大特定单位的中标几率。三是泄露招标的核心内容,使特定的招标人处于绝对的优势,可以一投即中。四是利用业主代表身份,参加评标委员会进行恶意打分,直接影响评标结果。

三、完善招标采购措施体系制度构想

高校已经是一个巨大的经济活动主体,如何才能防止高校职务犯罪的发生,有效控制和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加强:

(一)完善监管机制

1.上下联动,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建立主管部门监管与社会多方面监督制约机制,使高校的基建、采购等易生腐败环节处于内部和外部力量的双重监督之下;对招标采购人员的日常工作要加强监督,重要的采购行为应有两人以上负责,形成相互监督的机制;建立高校领导干部和重点岗位人员廉政档案制度,定期组织进行考察、监督,对有违法违纪苗头、工作责任心不强、业务能力差的人员,及时调整工作岗位;建立责任追究制,监督失职者的责任。

2.规范招标采购秩序,健全招标采购机制。高校招标工作应参照各级政府归口财政部门管理的模式,归口财务部门负责,设置招标采购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编制年度采购预算;对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大宗物品、项目工程和服务,进行审核,按照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的规定办理政府采购申报手续;负责收集完整的基本建设项目资料送当地财政投资评审中心评审;拟定招投标采购领导小组会议计划,对政府采购规定限额标准以下的物品、项目工程和服务按规定程序校内进行招投标。

3.完善法制教育制度,防漏堵漏。要在高校领导干部进行法制观念教育,定期组织开展党员领导干部参观监狱、观看党风廉政建设专题片等反腐法制教育,并针对高校管理人员的心态,从实际出发,通过法制讲座、岗位培训、谈心等多种教育方式,不断增强高校管理人员的法律观念,使其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二)推行透明采购

高校凡是采购大宗教育装备,均应实行集中招标采购,学校日常采购应由承办部门作市场询价,或由承办人列出采购计划,报学校领导批准,交学校专职或兼职纪检监察审计人员进行数量、技术参数和采购金额进行审核后,按规定程序报政府采购,没有达到政府采购要求的,规定一定额度以上进行校内招标投标,规定金额以下或不在招标范围之内的项目由审计人员审核数量和价格后实施,采购一律由使用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共同采购,防止暗箱操作,防止出现个人说了算和财务、管理人员既签合同又自己单独报账的现象。在工程建设方面,应大力鼓励和提倡代建制,通过专业化队伍实施建设管理,实现项目建设和使用的建、管分离,降低投资成本,提高建设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从而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机率。

(三)切断招投标流程

在整个招投标过程中某一招标项目是由某个部门从编制标书,招标公告,开标,商务谈判及合同签订等全过程操作即为全程投招标。流程切断是指在招投标环节中,为防止人为因素和抑制腐败的滋生,将整个流程分成若干段,各段由不同人员进行负责叫切断流程。这种关系带有排斥性,但也有共性,其目的都是避免不应发生的事情。流程如何切断,它的效率如何,会不会出现其它问题等,这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加以探索,认真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细化政府采购目录

为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建议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在编制集中采购目录时,对高校工程项目、仪器设备和服务采购应“抓大放小”,项目和限额标准的确定不但要符合各地的实际情况,也要与政府采购机构的运作能力相适应,特别要注意按照《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固定资产分类》细分确定教学科研设备的政府采购项目及限额。对于单价高于限额标准的仪器设备原则上必须纳入政府采购,而单价低于限额标准且年采购总量也低于限额标准的仪器设备可由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采购管理制度自行决定采购方式实施采购,节约采购成本。

(五)建立民主、科学决策机制

全面推行校务公开与阳光操作,要以学校工会为基础,建立学校、院系两级由学校职工广泛参与、实施民主监督的常设机构,对招标、采购、基建等重要情况事先要充分吸收社情民意,及时公布学校重大决策的相关信息,利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推进阳光操作。纪检监察部门要参与重大事项的决策过程,并负责对决策运行情况进行随机检查,严防因决策不民主导致腐败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200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2003.

高校招投标管理办法篇6

(一)认真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一是组织全处干部职工学习认真学习了党风廉政建设理论和党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有关决定,贯彻落实学校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的精神,自觉接受监督,增强反腐倡廉意识。

二是严格遵守政策法规,从源头上防止腐败,坚持以预防为主,以身边的案例教育自己,做到警钟长鸣。

三是认真完成了纪检监察部门和校领导交办的来信来访,不拖延,不推诿,亲自处理了4起招投标投诉和一些来信来访。

四是带头遵守物质设备采购纪律和岗位回避制度,本人的家属和亲戚没有参与过学校的招投标和物资设备采购等经济活动,没有接受过影响经济活动的宴请和娱乐活动,没有收受回扣、佣金、宣传费、销售代表费等,没有发生违反商业道德和市场规则、影响公平竞争的行为。

五是建立健全了资产管理和招标采购方面的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良好。几年来,本人先后组织制定或修订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物资设备招标采购实施细则》、《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货物服务招标书标准文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软件采购管理办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招标评审专家管理办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采购与招投标管理办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办公条件配置暂行办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房有偿使用管理办法》等有关规章制度。

(二)增强党性观念,创新工作方法,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

从年8月20日学校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本人按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指示精神,把教育活动作为当前党的建设的中心任务,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把学习《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与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按照“提高党员素质、加强队伍建设、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要求,围绕进一步增强党员意识、执政意识、先进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的目标,严格完成“规定动作”,大胆创新“自选动作”,较好地完成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各项任务。

(三)围绕学校工作大局,认真作好迎评促建工作

迎评促建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评估工作中本人除了负责学校下达给资产管理处的评估指标达到优秀等级外,还在学校成立的九个评建创优项目组中担任教学条件与利用项目组的副组长,为了搞好评建创优工作,项目组按照学校评建办的具体要求,量化、细化了评估指标,形成了教学条件与利用指标体系一览表,包括了1个一级指标、2个二级指标、3个观察点、25个支撑点、148个支撑材料,并且将任务进行二次分配,责任到人,确保评估材料规范、准确,基本完成了资料搜集整理的任务。为了保证评估中的百名学生教学用计算机台数、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及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达到评估规定的标准,本人还多次带领本处室有关同志到各教学单位、实验室了解教学仪器设备的需求和配备情况,对实验室的规划和建设提出了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为“八室三馆”的建设作出了努力。为本科评估增加了新的教学设备支撑,得到了学校的好评。

(四)全面落实政府采购法和招投标法,规范采购程序

一是按照学校财经领导小组的要求,组织拟定了每年的物资设备采购计划和方案,对大型建设项目在实施前组织或参与了项目的可行性论证。

二是坚持集中采购、阳光采购,严格按照学校物资设备招标采购实施办法,组织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在不违反采购程序的条件下,努力提高办事效率。

三是强化各招标工作领导小组的中标决策权,凡是招标项目的中标单位都由领导小组集体决定并在网上公示。

四是在处内建立了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招标投标管理机制,力争参与招投标工作的人多面广,在招投标工作中淡化本处的决策地位,强化本处的工作和服务职能。

五是按照学校的要求严格把好商务谈判关,年9月-年年9月,资产管理处通过商务谈判节约资金600多万元,提高了资金的使用率。

六是进一步完善了招投标管理制度,组织制定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货物服务招标书标准文本》等规章制度和文件。

(五)克服困难,圆满完成了财政部资产清查及审计工作

年年的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是改革开放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难度最大、要求最严、手段最先进的一次。本次资产清查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固定资产,还包括单位、编制、人员、财务等各方面的情况;资产清查的大量原始数据由人工输入后全部由计算机自动生成几十种报表,有一点错误都会使整个工作进程受到影响;清查结果要接受财政部的专项审计,单位领导和清查负责人要对清查结果承担法律责任;学校把这项工作列入了年年的目标管理任务。本人作为资产清查的具体负责人之一,深感责任重大。为了保证资产清查工作的得顺利完成,在资产清查工作过程中,本人带领资产清查小组工作成员,多次召开处内工作会议,部署、研究资产清查和迎接专项审计工作,特别是在最后将各单位上报的清查信息导入报表管理系统,进行表间计算、生成报表、撰写清查报告及相关的报表打印和数据备份和财政部专项审计组在校审计工作期间,能够带头工作在第一线,带领处内职工以处为家,连续作战,保证在财政部专项审计组进驻学校前完成了报表生成工作。在资产清查工作小组全体成员的辛勤工作和共同努力下,年年9月通过了财政部资产清查专项审计,为学校今后对资产进行科学、有效、动态的管理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高校招投标管理办法篇7

一、高校基本建设投资管理与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不能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任意变更基建计划。在基建项目立项时,为争项目、抢时间,部分高校没有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单凭拍脑袋编造可行性研究报告,往往与实际情况差距很大。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任意改变投资规模、内容的现象,待工程竣工完毕后,该项目已不是立项时的项目。还有的投资规模突破概算好几倍,出现严重的“三超”现象:超投资、超概算、超标准。有的项目更是先斩后奏,搞计划外工程,不入学校的资产账,一旦与国家建设规划相冲突,该项目就会被有关方面强行拆除而不能得到应有的补偿,造成学校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2、自筹和贷款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一些商校向教育部申报基建计划时,其申报年度自筹计划往往大于学校财务支出计划,这就从根本上导致了自筹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为了加快基建工程的进度,又往往在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就开工建设,没有很好处理拨款、自筹和贷款之间的关系。

3、工程结算出现商估冒算。在高校基建工程中,施工单位在工程结算上商估冒算问题比较突出,主要有:多计工程量、高套定额、多计材料、设备价格和数量,设计变更增加部分通过现场签证重新计入,而变更减少部分未作调整,重复计算,多计费用等。

4、基建报表虚报和少报基建投资完成额。部分商校在年终财务决算时往往根据实际完成数与计划投资的差额作一些账务调整。如果是超额完成投资,就将其超额完成的部分暂挂“其他应收款”或“应付工程款”中,待下年年初再予调回,如果没有完成投资额,就将其差额部分以虚假附件或根本无附件虚报投资完成额,挂“建安工程投资”和“应付工程款”等科目。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不影响下年度国家拨款,同时也为了年终决算报表的顺利通过。

二、完善高校基本建设投资管理内部控制

针对高校基本建设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完善基建投资管理。

1、建立和完善内部制度控制。如制定基建项目招标管理规定、基建工程质量管理规定、工程监理管理、基建材料、设备采购管理规定等,这些规定经学校领导讨论通过后,由纪委、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组成检查小组对基建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监督,以确保基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2、加强预算控制。高校应成立以主管校长为首的财经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校常委会成员及各职能部门的行政负责人,特别要有财务处、审计处、国资办、基建处、规划办等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参加。财经领导小组负责编制学校的预算并制订年度基建计划。在编制学校预算时,一方面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贷款建设”。但商校实施的“积极发展”方针必须做到建设规模要适度,结构要合理,经费来源要可靠。

3、实行经济责任控制。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规定,高等学校的财务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设置总会计师的学校由总会计师协助校长全面领导学校的财务工作。按照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和机构设置,经济责任制的层次可分为:校长、总会计师或主管副校长、财务处长、二级单位财务负责人和基层财务人员等若干层次,这些层次的人员组成一个职责明确、相互制约、各司其职、运行有序、共同实现学校财务管理目标的群体,校长是该群体的管理者、指挥者、协调者和督促者。

4、加强基建招标管理控制。部属商校基本建设项目基本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招投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人为因素,导致评标过程缺乏公正、合理、透明的程序,往往几个人甚至一个人说了算,招标工作很容易成为少数人自身利益分割的场所,由此出现了在同等条件下不选质优选质劣、不选价优选价高的现象。学校应成立招标领导小组,建立招标专家库,以监督基本建设项目招标工作。招标领导小组以分管校领导为组长,由审计、监察、计财、基建部门等负责人组成,主要负责学校基建项目的具体招标工作、审定招标方案、考察和确定投标或邀标单位、审查评标结果:招标专家库由有基本建设相关专业资质并在省招标中心注册登记的校内专业人员组成,负责向基建招标领导小组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并代表校方作为基建项目招标评委。

5、严格实行合同会审控制。商校基建项目应严格按合同管理,签订的合同条款内容要全面、文字表达要清楚,特别是合同价形式、物价浮动因素、政策调整因素、双方的承诺及主材的供贷方式等都应在合同中明确,以便在合同履行中控制价格。学校还应成立由法律顾问、审计、监察、计财、基建部门等负责人组成的基建合同会审小组,主要负责参与相关基建合同谈判,提出合同审核意见,负责监督合同执行与变更管理,并负责基建过程中的监督、审计和法律咨询工作的聯系与协调。

6、实行造价审计控制。对工程决算实行“初审、终审”二审制度,严格控制工程成本。初审是由基建处工程管理人员和预决算人员对施工单位报送的原始资料如图纸会审纪要、设计变更记录、现场隐蔽工程纪录等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检查,同时对工程量的计取、定额套用是否与标书中要求一致,以及甲方所供设备、材料有无重复计算等进行审查,是为降低工程成本把好的第一关。终审是学校审计处通过招标,选择有资质的中介事务所对工程造价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财务人员据此作为结算依据。

三、完善高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内部控制

财务部门要做到管理规范、运作有序、监督有力,就要建立健全各项财务规章制度,严抓内部控制制度。

1、单独设置财务管理机构,建立会计岗位责任制。根据《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各直属高校应建立、健全与基本建设资金管理任务相适应的基建财务机构,配备具有相应业务水平的专职财务人员,具体负责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并保持相对稳定。各部属商校应单独设立基建财务部门并科学设计内部业务流程和岗位,对资金的请款、拨付、会计凭证的审核、账务的处理、印鉴的保管以及票据管理等按照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建立全方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同时还应公开办事程序、办事制度及原则,接受群众监督。

高校招投标管理办法篇8

招投标产品和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也逐渐走向规范化,从学生校服到学生公寓床上用品的采购都实行了公开招投标制度。学校一般招标产品有学生校服、被子、褥子、床垫、枕芯、床单、被套、枕套、枕巾、蚊帐、毛巾、窗帘等。

招标形式一般为公开招标。招标办拟在某年某月某学校举办学生公寓床上用品供应厂商公开招标会。经招标办进行供应厂商的资格审查,审查供应厂商有关文件的原件并提供加盖公章复印件,相关文件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絮用纤维生产加工能力资格认定证书、产品检验报告、提供招投标产品报价单、拟写中标承诺书(包括价格、质量要求、件数、毁约、保证按时供应、售后服务、对学生的优惠办法等)。

经资格审查符合要求的供应厂商为招标办提供招投标产品的样品,招标办后以编号形式布置招投标样品展室示台,不标明供应厂商名称,由校方和招标办组织成立招标评审小组,评审小组组成成员有校方领导、纪委监察处、技术监督部门、工商管理部门、学生处、学生公寓服务中心。评审小组成员现场根据各供应商提供样品的质量、价格并结合供应厂商的答辩情况,填写各供应商公开招标选票,决定中标供应商,现场公开宣布招标结果。

纺织产品在招标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笔者是伊犁州招标办专家库认定的纤维检验评审专家,通过几年的招标会评审活动,发现了许多问题,就个人观点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1.以价格低做出选择合理吗?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哪有既便宜又质量好的,一分价钱一分货,基本上批发差距是不大的,品牌的话质量好但是价格贵。《招标投标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对中标价格做出明确规定:“能够满足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并且经评审的投标价格最低,但是投标价格低于成本的除外。”这里所指的成本,应理解为投标人自己的个别成本,而不是社会平均成本。

由于投标人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原因,其个别成本有可能低于社会平均成本,但不低于个别成本的价格投标,是应该受到保护和鼓励的,也是符合wto要求的,但如果投标人的投标价格低于自己的个别成本,则意味着投标人取得合同后,可能为了节省开支而想方设法偷工减料,粗制滥造,降低产品质量,给招标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如果投标人以排挤其他竞争对手为目的,而以低于个别成本的价格投标,则构成低价倾销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违反我国《价格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有关规定,因此,投标人投标价格低于自己个别成本的,不得中标。

但是,在当前招投标活动中,评标委员会很难确定某项招标产品的实际成本,尤其是某项投标人的个别成本,也没有更科学合理的规程加以监督约束,使得众多投标人面对“僧多粥少”而无能为力,只能通过盲目压价才能占有一席之地,使得目前学生公寓用品市场秩序较为混乱。因此,寻求如何确定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乃当务之急。

为了确定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需明确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产品成本概念,所谓产品成本是指投标人为完成投标的项目任务所必需的企业生产成本,即包括产品所需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管理费、税金、规费等。二是项目费用中哪些为可竞争费用,哪些为不可竞争费用。

不可竞争费用包括:(1)营业税、城市建设维护税及教育费附加;(2)国家、省财政、物价部门规定的,投标人为承担该招标项目应缴的各种规费;(3)材料及设备费用;(4)法规等规定的其他不可竞争费用。

可竞争费用包括:(1)人工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各种津贴、补贴等);(2)招标人对产品有要求的应付赶工措施费;(3)企业利润;(4)企业管理费用;(5)材料费用;(6)机械费用;(7)其他可竞争的费用等。其中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企业管理费不能低于规定标准。

笔者认为招标书中根据市场价标出限价的最低成本价,这样,可以杜绝因无休止降价等不正当竞争,切实保证招标产品的质量。

2.以独家选购招标产品合理吗?本人认为可采用分段下标书,分别选择,质量优先。纺织产品和絮棉制品是两个类别产品,招标单位要想在招标中真正选择到优秀的投标方,制定科学合理的选择方法是关键。

招标办应当将招标产品细化,纺织品有学生校服、床上用品(床单、被套、枕套)、枕巾、蚊帐、毛巾、窗帘等。絮棉制品有被子、褥子、床垫、枕芯等。

招标办应将以上产品分为5个标段进行:第一标段产品:学生校服;第二标段产品:床上用品;第三标段产品:枕巾、毛巾;第四标段产品:蚊帐、窗帘;第五标段产品:絮棉制品。

产品细化了,才更有利于产品质量竞争,才能使需方选择到最合理最想要得到的产品,这样,也就杜绝了产品独家垄断。

3.产品未经检验合格证明上招标会合理吗?笔者经历了数次招标会,很多投标方的投标产品都无检验报告,无法证明产品的质量,有些根本就是从市场匆匆买回的产品,有些絮棉制品中还掺入了棉短绒,甚至有的展示样品文不对题,和标书要求根本不符,这样的投标方参会不符合要求也不合理。因此,在召开产品招标会前,投标方应先将投标产品进行检验,以验明质量等级为好,这样,在招标会上才有说服力。本人认为未经检验的投标商在开招标会前应积极送检招标样品,质量技术监督的纤维检验部门应积极配合招标会前的产品质量检验工作,及时出具科学、公正、有效、准确的检验报告。

参加招投标的厂商文件必须要有产品标准及要求

为确保招标产品的质量,本人认为招投标的厂商文件必须写明以下技术要求:

(一)纤维制品主要内在质量指标判定依据及标准要求。

1.参照标准:GB18383—2001《絮用纤维制品通用技术要求》;GB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

2.产品项目要求:棉被、棉褥、棉垫填充物品级为6级及以上皮棉。棉被、棉褥、棉垫填充物微生物指标:不得检出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等致病菌。

(二)纺织品主要内在质量指标判定依据及标准要求

1.参照标准;FZ/t62005—2003《被、被套》;FZ/t62007—2003《床单》;GB/t22843—2003《枕、垫类产品》;FZ/t62006—2004《毛巾》。

高校招投标管理办法篇9

【论文关键词】学校基建 财务管理 内部控制

【论文摘要】学校基建工作资金投入大,专业性强,管理要求高,在建筑市场的激烈竞争下,基建投资还存在管理弱化和损失浪费的现象。为了有效使用建设资金,堵塞漏洞,控制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益,学校应加强基本建设投资的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管好、用好各项基本建设资金,提高基建财务管理水平,获得最大的投资效益。

一、学校基本建设投资管理与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基建投资计划变更较大,不能严格按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操作

在基建项目立项时,为争项目、抢时间,部分学校的调查研究不够,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不科学,往往与实际建设情况差距较大。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随意改变投资规模、投资主体的现象。工程竣工结算时,该项目已不是立项时的项目。还有的投资规模突破概算较多,出现严重的“三超”现象:超投资、超概算、超建设规模。个别项目更是先斩后奏,搞计划外施工,增加项目未按程序批准,在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上存在着薄弱环节。

(二)建设资金到位不及时

学校申报基建投资计划时,其申报年度自筹计划往往大于学校财务支出计划,这就从根本上导致了自筹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为了加快基建工程的进度,又往往在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就开工建设,没有很好地处理拨款、自筹和贷款之间的关系。

(三)工程结算出现超预算较多

在学校基建工程中,施工单位在工程结算上超预算问题比较突出,主要有:多计工程量(主要是隐蔽工程)、多计材料、设备价格和数量,设计变更增加部分通过现场签证重新计入,而变更减少部分未作调整,重复计算费用等。

(四)基建财务报表虚报和少报基建投资完成额

部分学校在年终财务决算时往往根据实际完成数与计划投资的差额作一些账务调整。如果是超额完成投资,就将其超额完成的部分暂挂“预付工程款”或“应付工程款”等往来账处理,待下年年初再予调回;如果没有完成投资额,就将其差额部分以虚假附件或根本无附件虚报投资完成额,挂“在建工程投资”和“应付工程款”等科目。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不影响下年度的上级拨款,同时也为了年终决算报表的顺利通过。

二、完善学校基本建设投资管理的内部控制

针对学校基本建设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山东省电力学校和周边高校新校区建设的情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完善基建投资管理的内部控制。

(一)建立和完善内部制度的控制

制定基建项目招标管理规定,基建工程质量管理规定,工程监理管理规定,基建材料采购管理规定,设计变更、设备采购管理规定等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这些规定经有关部门和学校领导讨论通过后,由纪委、监察、审计、合同管理等职能部门组成检查小组对基建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监督,以确保基建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基建的预算控制

学校应成立以主管校长为首的基建财务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校党委会成员及各职能部门的行政负责人,特别要有财务、审计、政策研究室、国资办、基建办、规划办等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参加。财务领导小组负责编制学校的基建预算,并制订年度基建计划。在编制学校预算时,一方面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贷款建设”。但学校实施基建计划必须做到建设规模要适度,结构要合理,经费来源要可靠。通过预算控制解决基建投资计划变更较大、不能严格按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操作的问题。

(三)实行经济责任制控制

根据学校有关规定,学校的财务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设置总会计师的学校由总会计师协助校长全面领导学校的财务工作。按照学校的领导体制和机构设置,经济责任制的层次可分为:校长、总会计师或主管副校长、财务处长、二级单位财务负责人和基层财务人员等若干层次,这些层次的人员组成一个职责明确、相互制约、各负其责、运行有序、共同实现学校财务管理目标的工作机构。校长是该机构的管理者、指挥者、协调者和督促者。

(四)加强基建招标管理的控制

学校基本建设项目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招投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人为因素,导致评标过程缺乏公正、合理、透明的程序,往往几个人甚至一个人说了算,招标工作很容易成为少数人自身利益分割的平台,由此出现了在同等条件下不选质优选质劣、不选价优选价劣的现象。学校应成立招标领导小组,建立招标专家库,以监督基本建设项目招标工作。招标领导小组以分管校领导为组长,由审计、监察、财务、政策研究、基建部门等负责人组成,主要负责学校基建项目的具体招标工作、审定招标方案、考察和确定投标或邀标单位、审查评标结果。招标专家库由具有基本建设相关专业资质并在省招标中心注册登记的专业人员组成,负责向基建招标领导小组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并代表校方作为基建项目招标评委。

(五)严格实行合同会签控制

学校基建项目应严格合同管理,签订的合同条款内容要全面、文字表达要清楚,特别是合同价形式、物价浮动因素、政策调整因素、双方的承诺及主材的供货方式等都应在合同中明确,以便在合同履行中控制价格。学校还应成立由法律顾问、审计、监察、财务、基建部门等负责人组成的基建合同会审小组,会审小组提前介入,从源头参与,保证招投标工作公正、公开、公平进行,防止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现象。在合同会签过程重点控制以下内容:1.审查招投标程序的合法性及操作的规范性:招标、评标、定标实行三分离原则,避免开标、评标、定标过程的主观性、随意性。2.审查投标单位资格和条件的有效性:防止无资质或低资质等级的施工单位承包工程,应通过市检察院对投标单位的资质及行贿犯罪记录进行查询,防患于未然。3.审查招标小组评标办法的合理性:评标办法是评价投标单位的综合指标,审计人员应分析它是否涵盖了业绩、信誉、工期、施工能力(装备、技术、方案、管理、安全)、质量标准、结算方式等关键内容。4.审查工程标底的客观性:审计人员应对标底的工程量计算、定额套用、取费标准、材料价差等内容严格把关,以确保其客观、合理。

(六)实行造价审计控制

对工程决算实行“初审、终审”二审制度,严格控制工程成本。聘请合格的工程监理公司和跟踪审计单位,实现工程建设的专业化管理。初审是由工程监理公司、跟踪审计单位、学校基建处工程管理人员和预决算人员对施工单位报送的原始资料如图纸会审纪要、设计变更记录、现场隐蔽工程记录等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检查。同时对工程量的计取、定额套用是否与标书中要求一致,以及甲方所供设备、材料有无重复计算等进行审查,为降低工程成本把好第一关。终审是学校审计处通过招标,选择有资质的中介事务所对工程进行跟踪审计和造价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财务人员据此作为结算依据。

三、完善学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

在学校基本建设方面,财务部门要做到管理规范、运作有序、监督有力、管理科学,就要建立健全各项财务规章制度,严抓内部控制制度。

(一)单独设置财务管理机构,建立会计岗位责任制,达到相互制约的目的

学校应建立、健全与基本建设资金管理任务相适应的基建财务机构,配备具有相应业务水平的专职财务人员,具体负责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并保持相对稳定。学校应单独设立基建财务部门并科学设计内部业务流程和岗位,对资金的申请、拨付,会计凭证的填制、账务的处理,印鉴的保管以及票据管理等按照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建立全方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同时,还应公开办事程序、办事制度及原则,接受群众监督。

(二)制定完善的财务规章制度

《基本建设资金报销程序及审批权限管理办法》对报销程序及审批权限作了明确规定:大额资金的支付除提供合同外还应提供各监督部门、各级校领导签批的工程支付款会签单,进度款的支付要提供由施工管理人员、预决算人员、监理人员、职能部门负责人签字的工程进度会签单,其他费用支出按规定标准实行定额控制,严格审批手续,避免或减少不合理支出。

(三)加强施工过程管理的控制,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监督体系

为确保学校内部会计制度的切实执行,学校内审计部门应会同基建管理部门、监理公司、跟踪审计单位定期检查工程建设的过程管理,以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的漏洞,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和情况及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或改进控制政策,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纠,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具体的过程管理中还应重点控制以下内容:1.重点控制直接费用的工程量计算和定额单价的套用。工程量不按规定计算,导致工程量增加或减少;错套定额,导致实际工程项目内容与定额内容不符。2.控制变更项目的真实性。在计算这部分工程时要按照甲、乙双方提供的设计变更图纸、临时用工、变更用材、增减项目记载表,跟踪审计人员与现场管理员、监理工程师一起到施工现场勘察,对内容不详的要实地测量工程量,核对与设计变更的内容是否相符,变更内容所套项目不正确的要当场纠正、予以修改并做好签证手续。3.控制材料差价的合理性。(1)要核对材料参考价格的选用与图纸设计是否相符,与市场价格是否相近。(2)在审查这部分决算时应注意材料参考价与实际供应价发生的价差,只调整供应价格的差额,其差额列入工程决算内,不再另计取各项费用。(3)控制工程量。在基建工程审计中,审计人员对总工程量、定额套子目后,对工程量有疑义的要向基建部门和施工单位征询,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修正的意见。然后,审计部与基建部门和施工单位一起讨论、分析、研究并取得一致意见,再调整工程决算的审计结果。(4)控制施工材料的优劣。基建工程所用材料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的好坏,在基建工程中,钢筋、水泥(混合)砂浆、砖等主要建筑材料尤为重要。要严格把好主材检验关口,为确保工程质量,主材要有出厂合格证,并抽出一部分送到市质检局检验。

(四)加强工程款的及时核对

学校财务部门要会同基建管理部门、工程监理、施工单位等部门定期核对工程款的支付情况,防止因工期长、付款次数多而出现错误。对工程尾款的支付,要建立工程、物资质保金支付巡签单程序,要由资产、工程管理部门、合同承办部、合同管理部门、审计部门等相关部门根据使用情况和合同管理情况签署支付款意见,再由财务部门支付工程质保金。

【主要参考文献】

[1]周惠珍.投资项目评估(第三版)[m].东北财大出版社,2005(07).

[2]审计部.电网建设工程投资审计业务指南[S].2006(11).

[3]第三届全国会计知识大奖赛辅导讲座[m].大连出版社,2007(05).

[4]经济法律部.国家电网公司系统规章制度汇编[G].2008(04).

高校招投标管理办法篇10

关键词:独立学院;招生工作;人本管理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独立学院认识到招生工作对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并开始把提高生源质量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来抓。然而,目前仍有不少独立学院对招生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招生工作还普遍存在系统性不强、全面性较差、开放性不够、信息服务不畅、管理松散不科学等情况,。根据独立学院自身特点,加强和改进招生工作,强化管理,不断提高独立学院的生源质量至关重要。

一、普通高校独立学院招生工作的特点

(一)学生全额成本交费,收费较高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强,同时为了提高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级专门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扩招就成为必然。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仅凭政府投资,是不可能完全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从87年国家恢复高考以来,中国就开始走公办与民办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模式,经过几年的发展,民办教育发展缓慢,再加上政策不配套,制度不完善,民办教育的发展举步为艰,因此,新的一种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由此产生---普通高校独立学院,即利用社会投资、公办高校举办、学生全额交费、政府不予拨款、完全自负盈亏的一种新体制的办学形式。

作为新体制办学的独立学院,在关注办学的办学质量与效益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社会各方的压力,首先从办学的本身来说,办学的初衷和主要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人才培养的质量是独立学院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永恒的主题。作为刚起步的独立学院来说,硬件条件,师资情况与传统公办高校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阶段转边的关键时期,高校独立学院的办学质量将备受关注;再加上学费标准是按接近办学成本收费,利用市场化运作,质疑和关注在所难免。没有国家财政拨款要维持高校独立学院办学的正常运转,全额让学生承担培养经费,正是独立学院办学的特点之一。

(二)办学时间较短,社会影响力较小

从传统意义上来理解,判断一所学校办学情况如何,一般从该校的办学历史可大概了解学校办学的基本情况,学校要办好,除有雄厚的资金、大楼之外,还要有大师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大师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是完全靠金钱能够解决的,还要靠时间来磨练、沉淀、影响和深化,要靠一批又一批老师的不懈努力,学生一批又一批的奋斗才能实现的。办学质量的好坏,最基本的判断是学校培养的学生要经得起社会的检验,而检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时间,被社会逐步接纳和认可,最终才会形成社会影响力。

(三)政策不完善,流程不清晰

独立学院是在特殊时期产生的新体制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他没有借鉴之源,就目前全国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就有近十种之多,从投资方来讲,有完全公司投资的,有政府加公司投资的,也有高校自己投资的,有高校加公司投资的,还有政府加国有大中型企业投资等形式,投资来源比较复杂,对于办学只有几年的独立学院来说,要在较短时间规范独立学院的办学形式,明晰工作流程,那是较为困难的事情。综合起来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1)独立学院利用社会投资举办,高收费办学,办学质量难以保证,投资方办学的目的完全是为了赚钱,应该给以限制和控制。(2)独立学院利用社会投资办学,不用政府财政投入,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应该给以大力支持。从以上两种观点可以看出,未形成最终共识的关键,主要是教学质量问题,如果教学质量有保证,教学的硬件、软件到位,那没有理由不支持的。因此,尽快完善相关政策,明确工作流程,是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当务之急,这也是独立学院目前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人本管理在独立学院招生工作中的应用

这里所说的人本管理是指在招生工作中以人为中心,以调动招生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做好招生工作为根本。在组织招生管理活动中,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根本,工作要尽可能地围绕着发挥人的能力和需要展开,组织结构要充分考虑人的需要,管理者应通过做好人的工作,使全体组织成员明确整体目标、个人职责、工作意义及其相互关系等,主动、积极、认真创造性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把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作为重点,充分发挥人在招生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依靠人的力量完成独立学院的招生工作任务。

(一)加强集体意识是招生人本管理的核心

招生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其是独立学院的招生,招生整体任务的完成,最终还是依赖于招办及各系、部、处、室抽调的每一个成员。因此,招生工作人本管理的核心在于重点培养全体成员的共同价值取向;形成一种共识的“群体意识”和高尚的“奉献精神”,这是体现招生工作良好形象的重要标志。

(二)提高领导者的素质是独立学院招生人本管理的关键

招生工作领导者的思想道德和品质、业务水平、思维方式、个人素养和科学管理能力等,直接影响招生工作人员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工作任务的完成。成功的招办负责人要有良好的人格形象一一坚持原则、作风正派、勤政廉洁、依法行政、办事公道、实事求是、平易近人等,以此影响和感召招生工作人员的思想品德和品质的完善。人本管理强调在作为管理对象的整体系统内,人是所有其他构成要素的主体。

(三)学习现代知识和提高自身素质是独立学院招生人本管理的保证

招生工作是一个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是国家选拔和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整个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招生工作人员,要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适应招生管理现代化的要求。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强化自觉的行为能力,这些都是招生人本管理的有力保证。

总之,独立学院的招生是学院生存和发展之本,在加强自身管理,提高办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信息化、现代化技术,来服务与招生工作,在确保招生任务完成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是独立学院打造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李东生.教育竞争与招生工作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张国忠.高校合并面面观[J].中国高校招生,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