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信息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59:46

供应链信息管理篇1

【关键词】供应链;信息管理;电子商务;企业竞争力

一、供应链信息管理的内涵

(一)供应链信息管理的概念

信息对供应链的运作至关重要,因为它提供了供应链管理者赖以决策的事实依据。没有了信息,决策者就无法了解顾客的需要、库存数量以及什么时候应当生产更多的产品并发运出去。总之,没有了信息,决策者只能盲目地制定决策,供应链就不可能将产品高效地送到顾客的手中。而拥有了信息,决策者就能进行科学决策以改善公司以及整个供应链的运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信息是供应链最重要的管理要素。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的环节包含了核心节点企业、为核心企业进行货物供应的供应商、承销或最终使用产品的下游单位。

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信息流广泛存在于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并在不同节点企业之间实现共享,以协调和保证供应链的有效运作。在此基础上,可以将供应链信息管理定义为:供应链信息管理就是通过供应链中信息系统,实现对供应链的数据处理、信息处理、知识处理的过程,使数据向信息转化,信息向知识转化,最终形成企业价值。

(二)供应链信息管理的特点

在供应链中,信息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供应链信息来源多样化。供应链信息除了包括来自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之外,还包括供应链各参与企业共享的各类信息。企业竞争优势地获得需要供应链各参与企业之间相互协调合作,协调合作的手段之一是信息及时交换和共享。

2、供应链信息量大。物流信息随着物流活动以及商品交易活动的展开而大量发生。多品种、少批量生产和多频度、小数量配送使库存、运输等物流活动的信息大量增加。零售商广泛应用poS系统读取销售时点的商品品种、价格、数量等即时销售信息,并对这些销售信息加工整理,通过eDi向相关企业传送。随着企业间合作倾向的增加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物流信息的信息量在今后将会越来越大。

3、供应链信息范围广。供应链环境下的信息来源于供应链各参与企业,信息的来源、处理和传输跨越了不同部门和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充分关注供应链各个层次的决策,提供的信息由基层作业部门向管理层以致决策层传递渠道,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

4、供应链信息更新快。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信息产生于各个运作环节。多品种少批量生产,多频度小数量配送等运作模式分广泛使用,要求供应链信息不断更新,而且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

5、供应链信息强调客户服务。在供应链中,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均与顾客发生着信息交流,体现出为顾客提供极为个性化服务的特性。

二、供应链信息管理的重要性

信息是供应链成功的关键,因为拥有更多、更有效的信息,能够使管理者在决策时更加有效。成功的供应链管理是基于整个链条的,把供应链当做一个整体考虑和决策,而不是只考虑某个阶段。通过供应链信息的收集、处理、传输和应用,供应链管理者就有可能根据整个供应链的情况,考虑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所有因素来制定战略决策,使得供应链整体运作效率提高,提升了供应链某个节点或特定功能的因素做出决策。基于供应链一体化的管理和决策,使得供应链整体运作效率提高,提升了供应链的盈利能力,供应链节点企业也在这一过程中获益。供应链信息管理的对象信息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部分,这种分类分别对应着供应链中的不同阶段。

(一)供应源信息。能在多长的订货期内,以什么样的价格,购买到什么产品。产品能被送到何处,订货状态,更改以及支付安排等。

(二)生产信息。能生产什么样的产品,数量多少,在哪些工厂进行生产,需要多长的供货期,需要进行哪些权衡,成本多少,批量订货规模多大。

(三)配送和销售信息。哪些货物需要运送到什么地方,数量多少,采用什么方式,价格如何,在每一地点的库存是多少,供货期有多长。

(四)需求信息。哪些人将要购买什么货物,在哪里购买,数量多少,价格多少等。

供应链管理者运用这些信息作出关于供应链中各种重要的决策。设定库存水平需要来自顾客的下游信息,来自可利用供应商的信息,以及现有库存水平的信息、成本和收益的有关信息。运输策略的制定需要了解顾客、供应商、线路、成本、时间以及运输数量的信息。设施决策既需要了解供需信息,又需要了解供应商内部的生产能力、收益以及成本的相关信息。

制定供应链决策时,有用的信息具有以下特征:

1、信息必须是正确的。对于没有描述供应链真实状况的信息。我们就很难做出科学决策。这并非要求所有信息都百分之百正确,而是要求所有得到的信息描述的事实至少没有方向性的错误。

2、信息必须恰好是必需的。准确的信息常常存在,但这些信息要么已经过时,要么虽然没有过时,但其形式却不适用。要作出科学的决策,管理者需要的是及时且可利用的信息。

3、信息必需恰好是必需的。决策者需要他们能够利用的信息。通常企业里会有大量与企业无关的信息,因此企业必须考虑哪些信息应该保留,以便使宝贵的资源不要浪费在收集无用的数据上。

总之,当决策者拥有良好的信息,使其具有基于供应链决策能力时,他们就能对供应链作出更有效的决策。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在决策时应符合“刺猬理论”,既在不影响整体发展趋势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原则,不断地推陈出新,并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作出适应供应链需求并能够实现供应链和企业利益双重最大化的管理过程。因此,信息管理供应链成功的关键。

三、供应链信息管理的作用

信息和信息管理不仅是供应链每个阶段的关键要素,而且是每个供应链阶段――从战略制定阶段到规划运营阶段制定决策的关键因素。例如,信息及信息分析在供应链战略形成过程中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在最近的生产周期中应生产什么产品。管理者必须明白如何分析信息以作出科学决策。供应链的多种决策问题都需要在信息获取基础上的有效信息管理的支撑,以实现供应链决策的优化和供应链运作的协调。例如:

(一)库存决策。最优的库存策略的选择,需要掌握大量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以获取与决策相关的主要信息,如需求类型、库存成本结构、订货成本等。家乐福公司收集了详细的需求、成本以及供应商信息等,以制定自己的库存策略。

(二)运输决策。供应链环境下的运输决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运输网络、线路、方式的选择和成本、顾客分布以及商品规模信息。家乐福运用信息管理获得了与供应商行动的高度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使其多个运输环节可以实现对接,以达到节约库存和运输成本的目的。

(三)设施选址决策。设施的区位选址需要综合衡量供应链效率和柔性的相关信息,以及需求、汇率等其他影响因素。家乐福的供应商根据家乐福提供的需求信息安排生产,通过需求信息来布局新的商店和货物对接。

在供应链决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信息作为支撑,需要有效的信息管理实现决策的有效性。通过供应链信息管理可以协调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运作,实现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可视化。

【参考文献】

[1]钱芝网.连锁超市物流优化对策探讨[J].商业时代,2005(33):11-12.

[2]李军.论大型连锁超市的物流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6(2):10-11.

供应链信息管理篇2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管理创新

一、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状况

(一)农产品供应链参与主体信息化水平较之前得到明显提升,但各个主体的信息化程度并不一致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农业信息化的支持,使得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水平较之前有了明显提高。大型农产品加工单位、农产品零售单位、农产品物流配送单位和部分专业化批发市场等农产品供应链参与主体的信息化程度明显提升,达到了组织化与规模化的标准。越来越多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供应链参与主体根据自身优势,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水平突飞猛进。然而,还有部分农产品供应链参与主体规模不大,信息化程度也比较低。例如,部分农业合作机构,因为其规模不大、人员受教育程度低,信息处理系统通常局限在几台电话、电脑和简单的信息管理设施。这部分供应链参与主体和规模比较大的供应链参与主体相比较,其信息化程度存在巨大差距,甚至可以说其根本就没有实现信息化管理。当前,规模较大的农产品供应链参与主体所占比重并不高,大多数参与主体的信息化水平较低,导致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综合信息管理水平较低。

(二)农产品供应链信息搜集与信息加工效率取得明显进步,但信息集成度依然很低

信息搜集是供应链信息管理的基本单元,而信息加工被视为信息管理的核心单元。目前我国全部省级农业机构都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大约有95%地级市农业单位、85%的县级农业单位的管理工作与服务工作都实现了信息化,超出70%的乡镇地区设立信息站。据统计,乡村信息服务站点超过100万,农村信息员超过70万人。①这些部门与人员都会定时对与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相关的信息进行采集,然后根据特定的模式对所采集的信息进行加工。然而,尽管信息的采集与加工都形成了相应规模,但信息的集成度比较低。当前,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信息都是通过采集与加工的二次信息,这些二次信息的集成度有待提升。

(三)农产品供应链信息传播机制

初具雏形,但信息利用率不高信息搜集、加工整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信息能以合适的形式传送出去。当前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已经出现了传统媒介和新型传播途径相整合的传播体制,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公布的日期、内容已经可以实时传播。②然而,信息的利用率比较低,特别是在大部分农村地区,源自供应链尾端回馈的需求信息不能及时被农产品生产者所采用。信息利用率不高有多方面原因。第一,信息通过采集加工以后,就会基于固定的信息传送途径进行传播,并没有结合信息应用对象的不同需求采用对应的传送途径,使得信息传送针对性不高,使用价值比较低。第二,信息的传送途径畅通性比较差,以农村地区为例,大部分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传统信息媒介,而传统信息媒介的传送速度比较慢,信息真实性有待提升,而来自新型传送途径的信息,往往需要农民支付一定的费用才能获取信息。第三,大多数信息接收用户忽视了信息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分散的、规模不大的供应链参与主体来讲,其缺少主动接收与应用信息的观念与思想。

二、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供应链参与主体间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即在市场交易行为环节,交易双方所了解的影响交易行为的信息有着明显差距。交易中,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成为受益方,而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利益受损。农产品供应链包括多个交易过程,在任何一个交易过程中都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例如,在农产品供应链的全部参与主体中,位于供应链上游的每个主体,因为有着距离农产品生产端比较近的优势,使得其对农产品供给信息掌握比较充分,而位于供应链下游的参与对象,对农产品需求信息与市场信息掌握比较多。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各个交易主体作为竞争对象,其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心理驱使交易双方都期望掌握更多的交易信息,以保证自身决策的精准性。同时,交易双方又都希望对方掌握的信息少于自身。这种心理导致交易双方采用各种办法隐瞒敏感信息,使得本应该公开的信息变成保密信息。上述因素交叉在一起,使得农产品供应链参与主体间产生信息不对称,使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畅性差、信息滞后明显,产生了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现象,增加供应链的不确定性。

(二)农产品供应链出现信息失真与信息遗失现象

在农产品供应链中有许多信息失真,同时有部分重要的信息遗失。信息失真不仅仅出现了“牛鞭效应”,同时还出现了参与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蓄谋编造虚假信息。③因为信息不能有效分享,供应链中的参与主体在获取下游反馈的需求信息以后,会根据自身的运营状况对需求信息整理、加工,然后将整理加工的信息传送到上游的参与主体中,需求信息在这种从下到上的传送环节会出现各种歪曲,这种现象被称之为“牛鞭效应”。虚假信息是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蓄意伪造的。例如,农产品销售方为了及时把产品销售,往往会在农产品营养与成分弄虚作假,误导消费者,实现自身的目的。重要信息的遗失,从根本上来讲也是由于交易主体的“经济人”存心所为。所有交易主体都期望自身利益最大化,都会刻意隐藏对自身不利的信息,加上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自身监管体制不健全,导致农产品供应链信息遗失情况明显。

三、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创新内容

在企业以创新供应链管理信息为前提来构建以自身为核心的供应链过程中,就能充分地管理供应链各个环节企业的协调性,从而提升供应链的整体运行水平。此外,充分管理供应链的运行也被视为重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容之一。在供应链管理信息创新过程中,供应链的结构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基于供应链信息管理创新思想,农产品的供应从采购原材料、生产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到最后通过各种平台将产品销售到顾客手中,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至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模式。在这个网链式结构中要凸显出核心单位的价值与各个节点单位之间的互利双赢关系。创新供应链管理最主要的特征是,基于高效信息平台,利用供应链整合功能,各个节点单位之间进行技术沟通、非竞争优势业务外包等,构建竞争的整体优势,进而降低农产品的库存量,保证客户对信息的反馈效率。假如将农产品的生产流通组织环节视为一个整体,就会发觉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就是一个完整的农产品供应链过程:农产品种植户—产地市场—运销批发商—销售地市场—零售商—购买者。基于供应链的视角来分析,农产品流通即农产品种植用户到农产品批发商,再到农产品加工用户与零售户的有序链条。通过对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分析可知,当前农产品效率低,是因为农产品的生产集中性比较差,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并没有出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核心单位,同时该核心单位也没有充分体现出其核心地位,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协调性极差,各个环节的单位都是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缺少团结、统一的思想意识,无法与其他单位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因此,笔者创新供应链信息管理的重点是建立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在农产品供应链中,核心单位可以是该链条中一家或者若干家企业。通常来说,部分单位成为供应链核心单位后,很显然该供应链游戏规则的制定都是由该单位来负责,其被视为行业的佼佼者。笔者认为,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核心单位应该是批发市场。通过批发市场来组织、操作整个供应链。核心单位明确以后,就是上游与下游单位的选取与沟通。

四、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创新与应用的建议

(一)政府宏观政策引导

政府机构应该合理筹划,升级产业结构,以此保证市场运行向合理化、规范化等方向发展,充分体现供应链的优越性。④应该意识到创新与应用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模式的重要性,完善物流系统、企业系统和市场系统,推动完善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

(二)发挥行业主管和市场导向作用

把农业视为一个完整的基础产业和竞争行业来经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统一筹划管理并监管农业资金投入、农业土地要素投入与农业投入品、农产品加工制成品等,对农业市场进行规划,发现不法操作要及时纠错,切实履行部门职责。以市场为导向,以完成农业生产与市场紧密对接为宗旨,实现大生产、大公司、大流通与大市场统一协调发展。

(三)充分发挥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的作用

基于供应链信息管理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创新与应用,在产品加工环节,不仅要分析单位内部生产要素的作用,而且要分析供应链对产品成本与服务的作用,将供应商、销售商与农业公司视为一体来分析。基于农产品生产的前提对供应链进行创新,大力发展作为核心单位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比较优势与核心竞争优势,并与供应商、销售商形成战略联盟的关系,使得农业向信息化、集成化、企业化方向发展。

(四)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

供应链信息管理篇3

abstract:withthechangeofenterprisesupplychainsystem,constructionofintegratedlogisticsinformationsystemisthekeytorealizetheefficiencyofenterprises,isalsotheadaptionof"internet+".accordingtothebasictheoryofmodernsupplychainmanagement,thispaperputsforwardaframeworkofintegratedlogisticsinformationsystembasedonsupplychainmanagementinordertopromotethehealthy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ofChina'smodernlogisticsindustry.

关键词:供应链;物流信息;集成;效率

Keywords:supplychain;logisticsinformation;integration;efficiency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6-0086-02

0引言

为了满足工业4.0以及商贸流通体系变革的需要,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物流必然是未来物流发展的方向。物流系统原来依靠储存、搬运、包装以及运输的物流管理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物流高度信息化、适应自动化的需求特点,尤其是在制造业不断升级,商贸、快递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积极构建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信息集成系统是企业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在现代物流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1现代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集成的基本理论

供应链管理是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通过供应商、制造商、仓储以及配送中心等之间的有机组合让整个供应链成本降到最低的管理方式。随着现代企业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供应链管理在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物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贯穿于整个供应链,传统的物流管理只是简单地被划分为某个职能部门管理,物流信息分散在不同的部门中,主要是依赖于相邻的供应链上下游环节进行交流,从而造成信息共享不畅,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互联网+”战略的推动下,物流企业要积极构建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信息集成系统。

现代供应链管理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①物流服务需求方。供应链存在的根本是客户的需求,只有积极构建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才能在物流市场中获得生存的空间。②物流服务供给方。供给方主要是为需求方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或者组织部门,主要是指第三方物流企业。③物流节点。物流节点是产品在生产、中转以及储运的活动场所,该环节对优化整合物流网络具有重要的作用。④物流计划。物流计划也就是信息资源的处理,通过对供应链的管理来实现信息共享。

供应链管理的实现必须要建立在完善的信息资源共享基础上,而信息集成则是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因此在现代物流技术发展的驱动下,构建信息共享的供链物流管理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传统的物流信息共享更多是依赖于上下游的信息资源共享,这种模式一旦某个环节的信息出现失真将会造成整条供应链需求信息的畸变,从而引起供应链效益的降低,因此需要积极构建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信息集成体系,一方面要增加物流信息的透明度,另一方面供应链企业之间要建立合作信任机制,来保证信息的透明度,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而实现上述要求的前提就是要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搭建物流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对供应链中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统一综合管控(见图1)。

2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信息集成系统设计的目标

随着现代物流体系的不断完善,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信息集成系统设计需要满足以下目标:

2.1对供应链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现代物流体系包含多个环节,配送中心、采购中心、供应商以及物流中心等等,任何环节的信息都会影响到物流信息共享的质量。由于长期以来供应链中物流服务累积的海量业务数据信息由于存储在大量分散的管理系统中而不能直接应用于物流服务决策,导致信息孤岛现象越发严重,因此建立供应链信息管理模型和集成平台,整合供应链内相关数据,包括产、供、销、价格、成本、库存、性能指标、需求预测等数据,搭建信息交换、共享、集成平台,集成相关的各种内外部信息。

2.2提高供应链物流的运作效率,实现企业降本增效以物流服务为例,在现代物流服务中包括采购、运输、包装、搬运以及信息管理等,想要在进行企业管理的时候将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理念融入进去,就必然要依赖于互联网技术将整个信息系统延伸到物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大数据技术,利用线性、非线性、遗传算法以及神经网络等多种数据挖掘技术对整个物流信息进行优化配置。最初优化的是物流配送计划,从而将不合理的物流环节或者流程进行调整,以此降低供应链物流的成本支出,压缩订货周期,提高现金流动效率。以配送车辆路径规划为例,现代物流的运输成本在物流企业中占到很大的比例,而车辆路线的规划则是实现低成本支出的重要手段,因此通过对运输车辆路径的网络配置,可以大大提高车辆的工作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2.3实现对物流服务的绩效评估与风险管理运用信息集成技术可以实现对物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数据处理,强化对物流供应链全过程的监管覆盖,实现对各个环节的评价。以农产品物流为例,通过信息集成系统可以实现对农产品的全程监管,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同时在对物流供应链进行全过程的跟踪与监控时,能够及时消除物流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并且可以在风险发生前发出预警信息,实现物流服务的连续性,减低了风险损失。最为关键的是通过设计信息集成平台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现代物流产业背景下,客户对于现代物流企业的要求不再仅仅以运输产品为主,而是需要物流企业拓展深层次的增值服务,实现产业链价值的最大化。例如通过信息集成系统可以实现对产品销售的跟踪,从而为生产企业提供市场需求预测,同时通过物流供应链信息集成系统实现对商品仓储的监控,根据库存结构来调整生产,实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

3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信息集成系统框架设计

物流服务供应链集成商信息管理系统的框架结构使用三层体系的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即B/S模式,三层体系分别为表示层、业务层和数据层(见图2)。

3.1系统数源

系统进行分析处理的基本载体是数据源,同时数据源也是数据仓库的加载来源。图2所示的物流服务供应链集成商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的思想是元数据驱动,它的数据源包括物流服务供应链中的各个参与伙伴的业务数据、手工录入的数据、相关行业数据以及外部宏观数据,这些数据的存在形式多是文本文件或者关系型数据库,因此能够很容易对这些数据源进行清洗,数据格式和数据粒度也能够很容易得到满足。

3.2数据仓库与数据集市

由于在物流服务供应链中每个参与成员的决策需求不尽相同,应从不同粒度、不同维度对数据仓库当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算,从而在数据仓库中得到不同业务领域内的数据集市,比如采购、运输、仓储、配送、风险管理、物流绩效评估、客户关系管理等,以这些较细粒度的数据集市为基础可以对物流服务供应链管理决策和方案制定提供格式标准一致的数据支持。

3.3用户访问

当相关人员通过该系统进行管理决策时,可以基于web页面进行相关操作向服务器端提交服务请求,这些请求可以是多维分析、数据挖掘、报表的统计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服务器接到请求后进行处理并生成相应的web页面返回给用户,服务器中的相关模型和算法担负着对用户请求参数进行处理,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访问底层的数据仓库。

从我国物流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来看,要想使物流信息系统真正成为供应链管理的强有力工具,应该采取以下策略来促进物流信息系统的集成:一是要对供应链中的物流过程重新设计。二是要注重集成化信息系统开发方法论的应用。三是要建立公共信息平台。例如江苏物流公共信息服务与交易平台就是基于满足物流产业链上下游各方的需求,融合了物流信息交易、车货匹配、物流过程可视化、物流金融和公共信息服务等多种功能;还可通过跟踪交易结果、用户投诉等动态信息,为每个用户甚至每部货车建立诚信报告。

总之,本文探讨研究了供应链运作环境下物流服务集成商的信息管理系统设计问题,结合数据仓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物流服务集成商的业务需求等构建了系统的框架结构,旨在帮助物流服务集成商提高对物流服务供应链海量业务数据的利用水平,以辅助相关经营管理决策。

参考文献:

[1]王长明,范志.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信息系统架构[J].信息技术,2012(05).

供应链信息管理篇4

在一种产品生产的供应链中,相关企业围绕同一终端产品或服务,相互达成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了企业之间生产、销售的良性互动,减少了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成本开支。物流是供应链中极为关键的一环,对于整个链条成本的缩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第三方物流公司掌握了物流供需双方客户的信息资源,实现了物流信息的整合,对于物流供需双方的沟通交流和良好物流方案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客户信息的掌握和客户关系的处理是第三方物流公司经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

供应链;第三方物流;客户关系管理

0引言

随着经济科技发展和劳动分工的深化,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步发展成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不仅能够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解决信息不对称以实现供需平衡,消除库存和产能过剩,实现经济的平稳发展。第三方物流作为供应链的物流和信息平台能够为此发挥重要作用。

1供应链分类

供应链按其所服务的客户的物流特性不同可以划分为3种类型:创新型供应链、快速反应型供应链和高效率型供应链。

1.1创新型供应链

也称为研发供应链,不同于快速反应供应链和高效率供应链,它的实施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创新和功能研发上,要求能紧跟市场需求的变化,力求通过最短时间开发新产品并迅速占领市场,与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相适应,强调运营的灵活性和柔性及产品设计更新的独创性;它要求企业要时刻不间断地对消费者需求进行市场调查、把握市场的变动情况,关注客户需求的变化,对企业内部相关产品设计进行及时地独创性开发,并迅速投入市场,实现企业对市场环境变化的灵敏反应。

1.2快反型供应链

也称为生产供应链,顾名思义,是为了实现及时响应客户企业需求,如零部件特供等而做出的迅速供货的供应链运作体系。快速反应供应链的实施,要求产品提供企业要时刻紧跟客户的反馈意见,保持与客户的频繁联系,参与客户在产品使用中的每个具体的过程,并通过自己独立的生产线和运输团队,保证在产品缺货的第一时间接收客户的需要生产出相应的产品、送到客户手中,完成补货,做出及时的反应来应对突发状况。

1.3高效型供应链

也可称为销售型供应链。高效率供应链主要应用于门店的货品配送,实现对于门店供货(如连锁超市)的及时、准确,并优化相关配送路线和相关产品的原料采购、库存、包装、销售、退货等程序,实现成本最低,以期在产品销售额一定的情况下利润最大化。其适用的企业对象具有的特征为产品相似度高、产品销售所获利润有限、同行业竞争激烈。上述三种供应链的搭配使用,能够强化企业对于市场变化的反应,加强企业与客户的交流沟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2供应链的客户管理

企业存在的目的是获得经济利润,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会与客户之间进行交易往来,这种由于经济目的而展开的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某些联系称为客户关系。这种关系因企业与客户的交际内容不同而不同,有的是属于单纯的交易,有的是相互之间的信息往来,也有的是为了单次的接触或是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买卖合同或战略合作联盟。在客户管理当中,企业战略制定的好坏从关键客户的管理可以看出。关键客户的管理表现出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动态匹配的好坏,影响企业战略资源的获取,直接影响着企业利润来源的稳定性,关系着企业的资金周转和今后的市场定位。在B2B市场中,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构建、维护是企业市场竞争力强弱的重要影响因素。客户管理就是实现企业与顾客之间在战略、文化、组织、人员和运营等方面的动态匹配,进而增进客户与企业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为企业盈利和客户满意达成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围绕相同终端产品的企业之间达成一定的合作联盟,通过相互合作,提供客户所满意的产品,组成一种特定的从产品设计生产、流通到最终客户的链式的供应合作伙伴关系,即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在目前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的大环境下,企业之间通过供应链形式的联盟来参与市场竞争,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单纯的单一或少数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步深化的环境下,形成了企业产品供应链条之间的竞争。在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之间信息共享,共担风险,彼此之间联系紧密,以供应链整体利润最优为目标。一方面而言,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建立,有助于资源的合理分配,加强了企业之间的沟通;另一方面,供应链中的企业不再是单独的个体,其战略发展目标要与整条供应链的运作挂钩,相关组织机构的调整和资源分配也对供应链的优化产生了重要作用。

3第三方物流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

供应链管理理论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消除在经济活动中充斥的信息不完全性、不完美性和不对称性。第三方物流可以作为供应链管理实现这个作用的实施平台。第三方物流不仅可以作为供应链的物流平台,而且也是客户管理平台,更重要可以作为供应链的信息平台。物流作为供应链中重要的一环,对于供应链的集约化、高效化及成本的最优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出现,极大地整合了物流中的信息资源和客户资源,有效地加深了物流供应方和需求方的联系和沟通,减轻了物流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和物流相关环节的错位所产生的不必要的损失,实现了上下游企业物流信息的共享和相关物流环节的衔接及不同决策层次的沟通。第三方物流公司掌握有丰富的物流供需双方客户信息资源,能够为客户企业提供的优质物流服务方案。处理好客户之间的沟通和联系、维护老客户、拓展新客户,对于第三方物流公司积累物流服务经验、整合物流资源、提供优化的物流方案及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产能过剩使得供应大大超过需求时,市场销售价格低于生产成本,经济活动发生停滞,企业大量倒闭,员工大量失业,经济活动中的供需不平衡导致经济发生急剧波动,最终导致发生经济危机。在供应链管理理论中,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作用就是通过消除经济信息的不完全、不完美和不对称来最大限度地保持经济活动的供需平衡。基于供应链客户的物流信息管理平台,第三方物流作为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具体操作实现供应链管理关键作用,能够准确及时掌握经济活动中的供需信息,进而实现经济活动的供需平衡。2013年5月成立,以阿里巴巴主导的菜鸟物流作为淘宝供应链的第三方物流智能主干平台,利用淘宝的商流信息和自身的物流信息,能够使得商品和物流的供需达到平衡。

4小结

第三方物流不仅作为供应链的客户管理平台,而且也是供应链的物流信息管理平台,更是供应链中交易的商品货物供应和需求的信息管理平台,进而成为供应链的风险控制平台。第三方物流不仅是发挥物流作用,更能发挥保持供应链中交易的商品货物的供需平衡的作用,并基于其外部效应,将供需均衡扩展到整个经济活动中,消除库存和产能过剩,最终实现经济波动的微波化。

作者:朱国俊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卓.电子商务环境下客户关系管理[J].现代商贸工业,2015(27):61-62.

[2]张明立,罗暖,王伟.关系利益对顾客持续承诺的影响机制研究[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5(04):53-60.

[3]潘石.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研究[J].才智,2012(28):8-9.

供应链信息管理篇5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农产品;网络信息技术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it,moreandmorepracticeshasshownthatthesupplychainofagriculturalproductsshouldrelyonnetworkinformationtechnology.thepaperintroducesthemeaningsandcharacteristicsofsupplychainmanagementofkeysofusinginsupplychainmanagementofagriculturalproductsand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toimprovetheefficiencyofsupplychainmanagementofagriculturalproducts.

Keywords:supplychainmanagement;agriculturalproducts;networkinformationtechnology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有效流通涉及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及质量,涉及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根本利益。供应链管理引入农业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目前,国内外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实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国际经验来看,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利器;从国内现实来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尚处于发展初期,本文力求就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一定的理论探索,为我国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1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涵义

1.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特点。供应链管理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能高效率运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中[1]。供应链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因此,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是追求供应链整体效率化。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供应链整体最优。供应链管理将供应链上的业务和各相关者视为一体,以整体最优为目标。(2)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关系。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佳化优,需要企业间的合作,这种协作关系就是“合作伙伴关系”。(3)供应链管理要求采用系统的、集成化的管理方法来统筹管理整个供应链的各个功能。(4)支撑供应链管理顺利进行的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1.2农产品供应链的涵义及特点。一般而言,农产品供应链即农产品从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所组成的环环相扣的链条[2]。农产品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总成本,增加农产品的效益及附加价值。由于农产品的诸多特性,导致了农产品供应链不同于工业供应链,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参与者众多,系统复杂。在产前、产中、加工、运输、销售和最终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上都有众多参与者,包括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市场、零售终端和最终消费者。另外农产品的数量特别大,品种繁多,各品种的品质特性差别很大,使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衔接问题更加复杂。(2)市场不确定性较大。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分散性,经营者难以取得垄断地位,市场信息极为分散,人们难于全面把握市场供求信息及竞争者、合作者的信息;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农产品上市时如果在短时间内难以调节,会使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此外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限制了农产品在跨区域间和跨季节间的即时调节,这使农产品供应链具有更多的风险。(3)农产品供应链对物流的要求较高。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区域性,而人们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因而需要不同区域间进行流通交易。然而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使流通成本上升,这限制了农产品流通路径。特别是在生鲜农产品,对物流仓储、运输、配送的要求更高。

2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1)市场主体过于分散,缺乏供应链的概念。由于农业产业链的主体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农户,市场意识薄弱,总体素质较低,即使是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是以小业主或个体经营户为主体经营,用供应链的观点考虑农产品的经营是很难实现的事。(2)物流技术比较落后。“新鲜”是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会大大限制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在,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有数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3]。(3)物流成本过高,不利于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建立。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成本仍然偏高,而且很不稳定,运销成本的波动较大。由于农产品具有鲜活性,生产上的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同时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具有消费群体小的特点,造成农产品交易成本较高,容易导致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投机行为,不利于稳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形成。(4)农产品供应链各主体之间信息流通不畅。由于诸多原因,对信息化的意识不强,从而造成我国国内农产品供应链的总体信息化程度很低。国内农产品市场上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各企业之间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以供各企业进行信息交流,造成本应多边共赢的企业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阻碍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取渠道单一,手段缺乏,滞后失真现象严重,赶不上市场变化。这也是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3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应用的关键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农业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在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中,应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的优势,如eDi、GpS、条码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提高供应链运作的效率,也可以增强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交流。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农产品供应链必须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纵向优化,横向集成,并逐渐形成行业、区域性的中心节点,使资源和信息实行共享,整体资源得到优化,并通过实现成员间的连接和与目标终端用户之间的连接,促使各成员共同创建新的利润空间。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过程的跟踪整合管理,可使农产品物流活动的每一环节为了共同的目标保持协调一致,有效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服务水平和效率。首先,应该建立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与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物质技术基础设施包括企业的外部网、内部网、知识库、电子数据库及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在完善的物资技术基础设施上,应用相关的软件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既保障信息提供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及时性,又实现对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目前我国各地政府和大型企业建立了一批农产品专业信息平台,为沟通消费者与生产者、流通环节的联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一个地方或企业必须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搭建与外部信息网密切联系的信息平台,使供应链中的神经系统运转正常。农产品供应商根据信息平台上经销商和零售终端提供的需求信息,向其上游的农户生产信息,生产加工企业、中介组织通过订单向农户收购农产品,这样减少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同时为农产品的销路提供了保证,不仅降低了农产品物流的成本,减少了农产品的损耗,而且有利于促进农业和社会效益。其次,建立不同层次的农产品信息网络,这是实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所必需的技术支持。农产品信息不畅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造成农产品卖出难的主要原因。加强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是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途径。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农产品中介组织,建立农产品生产、流通信息网络,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批发市场、农产品供应四位一体的农产品信息网络,最终形成农村地区农产品信息网络与大中城市及全国的联网。通过信息网络的建设,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对整个农产品的流通过程进行协同整合,降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缩短了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交易效率,减少了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农产品的保值期。农产品供应链成员通过不同层次的信息网络的集成,建立一体化的物流运作体系,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对生产、加工、配送过程中的物流环节进行设计,使农产品物流作业无缝衔接。将物流据点、农产品配送路线、运输手段等网络化,以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减少物流成本。另外,需要建立四个相关信息系统:一是信息管理系统。如收集和传递销往地农产品标准化信息和相关的政策法规。根据这些信息,对供应链全程进行监控,确保农产品跨越非贸易壁垒,顺利进入国外市场。二是信息共享系统。供应链成员共享有关库存、销售、预测、供应链绩效评价等信息,促进成员间信息沟通,有助于供应链成员间的互信与协同。三是电子银行结算与支付系统,使供应链成员能方便地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四是供应技术协同系统。零售终端的poS系统,收集消费者需求的第一手资料,能在第一时间反馈到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中和订单管理系统中,指导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供货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调动农产品的流动。实现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系统的无缝隙对接,加快供应链的营运速度,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农户、农产品供应商及农产品经销商之间的信息系统实现无缝衔接,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柔性,降低了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成本和风险,使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准确及时地到达供应链中的相关节点,使农业生产更有计划性,从而减少农民的市场风险,提高农民收入。最后加快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需强化政府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主导作用,制定农业产品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综合性基础工作,必须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因此政府要在这一进程当中发挥好其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根据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建设方向、目标、重点,并具体落实相应部门实施。要从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树立信息观念,增强信息意识。做好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产品信息化建设,还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包括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在内的动态系统,为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制框架和法律环境,为农业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但是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需要制定的法律法规具备灵活性,因地制宜,有所区别。

4结束语

本文论述了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给出了可行的建议。该建议有利于提高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规模效益。伴随农业问题的日渐突出以及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的整体推进,我们相信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建设也会越来越受重视。同时农业行业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确定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战略,使农产品供应链进一步向系统化、集成化、精益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供应链信息管理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应用研究

一、我国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

供应链管理是对企业所处供应链中的各种竞争力和资源进行集成,并对供应链中的各种运作进行同步化、集成化的管理,从而使企业在快速多变的市场中具备高度竞争力,为客户提供最大价值的一种经营管理模式。本文试从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现状的分析入手,总结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发展应注意的问题,探索促进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发展的对策。在我国,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不容乐观,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信息技术应用的积极性不高。企业之间不愿意应用信息技术来实现信息共享、利益共享,不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小部分利益去争取供应链的最大利益,企业间相互不信任,总想把风险转移给“链”上的其他企业,从而造成供应链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难以取得好的成效。

2.技术落后。在我国供应链管理中支持性技术的应用水平相当落后,而且在推行过程中阻力重重。以物流条码技术的推广过程为例,物流企业埋怨生产企业不给商品印制条码,影响他们建立自动扫描系统,而生产企业则埋怨物流企业不建立应用系统,使商品印制条码费时费钱徒劳无功,物流条码的不规范也给配送带来了极大困难,增加了配货的难度,延长了运输和储存时间,使得成本提高、效益降低。

3.利用网络开展经营活动的企业少。在我国实现上网的企业只占20%~30%,其中多数仅是在网上开设了主页和标注e-mail地址,既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更没有借助网络开展商务活动。有的企业网站长时间不更新信息,成为有名无实的空站。相比之下美国有60%的小企业、80%的中型企业、90%以上的大企业已借助互联网广泛开展商务活动。

4.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成本高。现阶段,我国it厂商主要提供pC机、显示器、终端等产品,能够给企业提供售前咨询、模组化的方案、方案的实施、售后的运营维护等一条龙服务的it厂商少之又少,这是导致企业信息化成本高、建设周期长、后期维护与协调困难的重要原因。

5.企业电子商务进展缓慢。近年来,全球电子商务高速发展,2003年网上交易总额达3.2万亿美元,约占世界经济总量的5%。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还不成熟,现货市场、有形市场还不完善,企业信用差,资金拖欠严重,缺乏配套的信息系统、物流系统、支付系统和制度保障导致大部分企业对应用信息技术发展电子商务不够积极。

二、信息技术应用的作用和可借鉴的已有成功案例

可以说,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提供可靠的支持。根据一项研究报告披露的信息,80%接受调查的管理人员反映,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推进供应链系统中信息共享的关键,在希望减少与销售有关的间接费用企业中,87%的企业计划增加或保持他们当前在信息技术上的投资。

(一)信息技术应用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内部信息化进程大大加快,一方面进行纵向的上下信息传递,把不同层次的经济行为协调起来:另一方面进行横向的信息传递,把各部门、各岗位的经济行为协调起来,通过信息技术处理人、财、物和产、供、销之间的复杂关系,使得管理人员随时掌握自己公司的生产和库存等状况,控制企业的能力从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加强。

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主要作用,首先在于将供应链上的企业紧密地连接起来,使链上的信息路线与产品的物理运动路线相一致,这样各个企业能够共享链上的信息,有效协调各自的行为。另外,信息技术也为供应链企业之间合作开发实施并行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使供应链企业间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加强。最后,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涉及整个供应链企业的经济活动,直接影响供应链企业供应、生产、库存、销售中任何一环的成本。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供应链企业的交易成本,建立与供应商、分销商和客户更快、更方便、更精确的电子化联络方式,实现信息共享和管理决策支持,使供应链企业能以低成本实现共享管理,并能随着管理规模的扩大形成规模管理效应。

(二)可借鉴的已有成功案例

美国的沃尔玛公司在短短几十年间,由一家小型折扣商店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零售企业。在沃尔玛实现短时间发展壮大、超越对手、坐上世界零售企业头把交椅的各种因素中,强大的物流信息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靠自身的、通过通讯卫星建立的基于网络平台的物流信息系统,沃尔玛每年能够满足全球5000多家连锁店对8万多种商品的配送需要,每年的运输总量超过78亿箱,总行程达6.5亿千米,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物流信息系统在沃尔玛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国内企业成功案例也有很多,比如海尔集团、联想集团等。由浙江工商大学和浙江省烟草公司杭州分公司联合承担的2003年杭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物流配送系统”获得了2004年中国物流与采购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全国商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在企业内部网和杭烟配送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通过输入卷烟配送中心零售网点的数量、地理位置、历史需求量等参数,以配送车辆容载量和送货线路工作量为目标函数,系统运行后即输出所有配送网点的不同配送线路划分,指出不同配送线路包含的零售网点个数及名称,输出每日每次配送车辆的调度方案,并在GiS上可视化输出,实现卷烟配送车辆的实时优化调度。

三、实施供应链管理应注意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一)实施供应链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供应链管理的方法很多,但总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信息共享。信息共享是保证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合理配置资源,增强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2.信息的标准化。信息标准的制定,既要考虑到与国际标准接轨,也要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另外,不同行业的供应链,其标准也有所不同。

3.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在供应链管理中,时间的价格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及时的信息分析有助于制定出有效的竞争策略。时间与预测也有很大的关系,快速的反应可以提高预测的可靠性。另外,信息的准确性是做出准确预测和决策的保证。

4.协同与协作。企业的竞争不再局限于企业之间,而是扩展到供应链之间,需要供应链上各个环节进行相互协同与协作。另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internet的普及,消除了信息反馈的时空障碍,使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更加简单,为企业间更好地协同与协作提供了可能。

(二)发展对策

1.加快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实施供应链管理,需要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我国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必须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投资建设信息系统。鉴于国内企业的实力相差很大,各企业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条件,采用适合本企业实际的信息化方案。对于实力比较雄厚的大型企业,可以采用国外著名的SCm软件厂商的高端产品;对于实力一般的中型企业,可以采用国内优秀的SCm软件厂商的产品或采用自主研发的方式;对于实力较弱的小型企业,可先从企业内部的部分信息化做起,等条件成熟后,再推行供应链管理方案。

2.加快核心技术的推广力度。条码技术、eDi技术、电子商务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支撑技术,其应用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供应链管理的成败。针对我国条码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在继续推广商品条码技术应用的同时,不断提高商品条码的应用质量,引导生产企业应用商品条码进行业务管理,改变过去被动应用商品条码的情况,而是让商品条码真正为自己的企业服务。同时还要加大工作力度,在商品包装、运输工具、供应链成员等供应链过程中各实体的有效标识和自动数据采集中应用条码技术,为整个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打下基础。

四、小结

供应链信息管理篇7

1.研究概况

著名的供应链管理专家马力•克里斯托夫认为,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全球化作用不断加深的今天,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力更加激烈,企业要想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提高市场竞争力,必须要与企业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进行合作,从而尽快融入到国际市场竞争中。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提出最早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由p•Gif和D•thoma提出,他们认为: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必须加强与企业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合作,从而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JohnLangley认为供链协同管理不仅要合作企业进行协同和合作,同时要将顾客作为重要的合作伙伴。我国学者赵中平、黄福华等人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出发,认为在信息化背景下,供应链已经不单单物料的供应链,最重要的是知识的供应链,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以及企业性质多元化的出现,单凭物料的供应链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生存、竞争的需要。在促进企业供应链协同中,知识已经成为重要因素。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关键之处在于能否实现知识和信息的共享。供应链协同管理要把市场情况以及客户需求作为管理要点,其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有效的管理,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实现利益最大化,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建立管理机制方面,不仅要建立起企业之间的高度信任,而且要站在宏观角度,实现双赢。作为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要不断引进人才和技术,加大对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力度,将其运用到每一个供应链环节中,对其进行合理规划及控制。

2.供应链管理框架

通常情况下,一个企业的供应链协同管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战略层、策略层以及技术层协同。在整个管理系统中,位于最高层的就是战略层,战略层的侧重点在于战略发展,利用概念模型,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将思想渗透进去,对整个供应链是否协同,采用的分析方法为定量和定性,战略层的主要任务就是对策略层和技术层的范围以及程度进行确定。供应链协同管理系统,处在中间位置的就是策略层,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层,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始终是重要的研究课题,策略层涉及的环节多而复杂,主要可以分为产品设计、生产、采购、需求、库存以及物流等协同策略。技术层的协同体现在技术在商务实现中的应用效果。技术层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网络系统,确保各个环节联系顺畅,通过有效处理,使各个环节都能构想企业的知识及信息。在整个供应链中,技术层是实现前两者协同的必要手段。只有将三者结合起来,互相渗透和支持,才能构成整个供应链协同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

二、供应链协同管理的信息化

21世纪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已经进入到了各个领域,并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信息化背景下,供应链协同管理逐渐实现了信息化,在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上,使信息和知识实现了实时共享,并且将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协同起来,对促进物流管理起到了推动作用,就目前来看,供应链协同管理的信息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实现了信息的实时共享。在一个企业中,信息传递是否畅通在很当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一旦信息传递受到阻碍,很有可能给企业内部管理造成紊乱,对供应链协同管理极其不利。信息分享的信息化保证了信息在分享过程中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提高了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物流成本得以降低,如何使供应链中的各个要素实现一体化,主要还是取决于信息能够及时有效分享到上下游企业,保证信息的使用率,从而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其次,企业之间实现无缝沟通的关键在于信息技术。处在供应链上的企业无论是在信息上、还是在经营业务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企业之间的数据库也各有特点,互不相同。第三,信息技术是信息系统的支撑,就目前来看,对整个管理系统的研究较多,对于物流管理系统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是近年来,在网络购物的带动下,促进了物流管理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物流系统逐渐得到了完善,物流已经成为企业运营的重要环节,随着人们对物流管理的不断重视,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学者投入到供应链协同管理物流管理系统中。

三、基于信息化背景下的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

1.信息化背景下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效应

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如何实现系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之处在于信息共享。系统物流信息化的质量对整个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之间能否实现信息共享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保证其质量,必须将信息化建设引入到供应链协同管理中,这样就能够将供应链中的不同企业有效连接到一起,为信息共享提供了保障。基于信息共享的大背景下,物流协同管理也会给整个供应链管理带来协同效应。所谓供应链协同效应指的就是供应链中的各个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整体效应。通常情况下,当各个系统之间相互作用产生效应时,效应总和对整个系统带来的积极影响将超过各个系统分别对供应链管理产生的影响。我们在对供应链协同物流信息进行分析前,需要先分析其产生的效应,只有如此,才能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对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企业实现平稳运行、利润最大化的重要保障,它不仅能够满足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利益追求,而且,位于供应链中的各上下游企业都能够提高经济效益,营造出互利共赢的局面。因此,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必须加强供应链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在各个企业的共同协作下,实现双赢,进而促进供应链物流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2.信息化背景下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模式

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针对企业内部而言的协同物流管理,另一种是针对企业外部而言的协同物流管理。下面对这两种模式进行分析:(1)企业内部协同物流管理企业的物流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部门,企业中各个部门都有可能涉及物流,比如企业在选购材料之后需要物流部门进行运送,在企业将产品销售给下游企业时,也需要通过物流部门进行运送,可以说,在企业运行过程中,物流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物流的特殊性决定了企业需要通过有效的手段,建立部门和部门之间有效的信息联系,使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完成物流管理的重要任务。站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角度来看,eRp是最为有效的管理模式,不仅能够提高企业内部的物流协同能力,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内部物流管理水平。(2)企业外部协同物流管理企业外部协同物流管理主要出现在供应链上,是企业为了实现物流战略联盟,而产生的一种协同管理模式,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外部协同物流管理成为保障企业稳定运行的重要部分。在信息化和市场经济的宏观背景下,要求企业在必须将供应链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建立供应链管理系统。将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进行有效连接,实现信息共享,保证供应链信息共享全覆盖,通过信息共享这个媒介,将供应链企业联系起来,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达成合作。

3.信息化背景下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架构

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信息化技术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无论是在生活、学习还是在工作方面,人们对于信息化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毫不夸张地说,大部分企业都是在信息化技术上建立起来,一旦脱离信息化,企业将无法运行。虽然我国引入信息化技术的历史较短,但是取得了一些较为瞩目的成绩。就目前来看,物流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就是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管理架构的建立要严格按照“连接、沟通、协同、监控”的原则进行,充分发挥其价值。连接指的就是将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涉及的物流业务连接到一起,进行信息化管理;沟通指的是通过有效的网络手段,保证供应链企业之间实现实时沟通,也就是说,实现信息共享;协同指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信息化手段,将供应链中各个企业和各个部门连接起来,共同协作,从而实现共同目标;监控就是对各个环节的情况进行监控,从而有利于企业了解情况,对于不合理的地方及时调整。关于架构,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这主要是因为企业的实际情况决定的,因此,企业在进行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架构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从而设计出适合自身的管理系统。

四、结语

供应链信息管理篇8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信息共享;意愿冲突

一、问题的提出

供应链管理(scm,supplychainmanagement),是指对参与供应链企业的相关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一体化管理,目标在于通过提高对用户服务水平、降低供应链总体成本,并寻求两者间的适当平衡(因为前两个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矛盾的),从而提高整条供应链及参与供应链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水平。

实施供应链管理,具体可以选择如快速响应(qc,quickresponse),有效顾客响应(ecr,effectivecustomerresponse)等不同策略。但无论实施何种策略(并进而应用某些具体的技术,如:edi,jit,abc等),供应链管理的本质就是通过分享信息,优化各供应链参与企业生产、库存、营销等的决策,所以供应链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就是实现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间的信息共享。

实现供应链上的信息共享主要有三种技术模式,即信息传递模式、第三方模式、信息中心模式,并且都有成功实施的案例。但是在技术条件已然成熟的情况下,我们却发现能成功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仍是个例,相当数量的案例以失败告终,而更多的企业因感到难以克服的困难而依然在供应链管理的门外徘徊。主要原因是,虽然技术条件具备,但各供应链参与者对于共享信息的意愿往往是单向的,即某一方(通常是信息的需要方)希望共享信息,而另一方(通常是信息的提供方)出于种种考虑不愿意共享信息。这种冲突容易导致信息共享彻底失败,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供应链管理自然也就无从谈起。我们不妨将这类问题定义为供应链管理中信息共享的意愿冲突问题。

二、意愿冲突问题的分类和引发这些问题的原因

通过对供应链上不同节点间在信息共享上的意愿冲突问题进行归纳分析,至少存在以下三对供应链参与者之间的意愿冲突问题。

1.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的信息共享问题(此处的供应商可以是批发商,也可以是制造商)。

实现了现代化店铺管理的零售商一般都使用条码、pos机和店铺管理信息系统,实时、详尽、精确地记录了每一位顾客的每一笔交易的品种、数量、价格、规格、折扣、时间等信息。如果供应商能整合各零售店铺的销售数据库成为自己的数据仓库,并对其应用已成熟的数据挖掘方法和软件,就能够得出较可靠的、连续的、时变的、低廉的顾客知识。这些知识对于供应商开发设计新产品,调整市场策略、安排产量分配、调整库存政策等意义重大。供应商的这些应用不但提高了供应商自身的竞争能力,也因为其产品能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而增加了零售商的销售机会。无疑,这是合则两利的好事。

但是,基于以下原因,在国内,现阶段很难说服零售商将自己的pos数据或者其它重要的销售、顾客信息提供给供应商。(1)传统上,销售数据,特别是精确到每一笔交易的详细销售数据,被认为是高度机密的商业秘密,即使是企业内部也需要控制访问权限,更不用说向企业以外透露。这种根深蒂固的认识一时之间难以转变;(2)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可以认为是一种“委托——”关系,根据委托——理论,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人往往能利用这种不对称从委托人那儿得到最大的收益。所以零售商独享销售数据,则零售商对供应商就占有信息上的优势,利用这些信息上的优势,零售商有可能获得额外的好处。比如,可以对供应商提供虚假的商品销售信息,从而要求如推迟付款期限,增加现金折扣等。这些通过信息不对称获取的额外利益一旦在信息共享后将荡然无存;(3)我国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特别是零售企业,抵抗风险和实施长期战略的能力较弱。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零售商趋向于规避风险和获取短期利益。这就如乘数一样,加剧了前述(2)因素的作用力。

2.不同供应商间实现信息共享的问题。

在供应链网链结构中,从核心企业出发,即使对于同一品种,也往往存在多个供应商,它们提供高度可替代的产品。一方面,任何一个供应商都希望能掌握某特定产品全面的市场信息,包括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的销售业绩等数据,以制定合理的策略;另一方面,不同的供应商之间,其本质就是竞争关系,而且随着市场势力向买方转移和全球化趋势,它们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所以供应商在希望掌握竞争对手信息的同时又不希望竞争对手掌握自己的信息。这种互相冲突的要求,如果在纯粹市场的条件下经过博弈,结果就是互不共享信息。

3.最终用户和零售商在信息共享上的矛盾。

现在许多百货业和部分超市业使用诸如会员卡、荣誉顾客卡、贵宾卡等方式,对满足一定条件的顾客给予一定的优惠,或者提供一些增值服务。这种做法初始目的是为了保持顾客忠诚度。但是,很快零售商们就发现现在它们的销售数据库中多了顾客属性(姓名、年龄、性别等人口统计属性),而利用这些增加的属性,零售商至少可以有两方面应用:一是通过挖掘特定顾客的数据,可以针对每个顾客的特定偏好,实施一对一营销;二是通过向供应商提供相应顾客数据,以增加供应商对销售数据分析深度和广度,从而更好地提高顾客服务水平。这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一种重要技术和策略。

但是顾客的消费行为属于个人隐私,大多数消费者不希望(除了炫耀性消费)自己的消费行为为他人所知。同理,消费者也不会希望零售商将自己的消费数据提供给第三方,或者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进行深入分析。由此就产生了零售商希望信息共享和消费者要求保护隐私要求之间的矛盾。

三、问题的初步解决设想

1.不要过于依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几乎所有的供应链管理理论都反复强调供应链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支持、参与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要求各供应链企业高层首先建立相互信任,并由高级管理层向中下级管理层和操作人员逐步渗透这种理念,从而在全供应链上营造起相互信任合作的的氛围。但是这种提法存在以下缺陷:(1)由于它完全依赖于高级管理人员的高瞻远瞩(或者是之间的私人关系),使得这种方法只能应用于少数企业之间,而不是一种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根本性解决方法;(2)如果供应链过于复杂,高级管理人员需要与太多的相关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建立信任关系,则高级管理人员的时间、精力将完全消耗在建立“关系网”中,或者根本就超越了高级管理人员可控制的范围;(3)只是一种概念性质的提法,而不是具有可操作规程的解决方案。

2.分阶段逐步推进信息共享。不应该企盼能一次性达到理想的信息共享状态,可行的是分阶段逐步实施。例如为在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实现信息共享,第一阶段,零售商可以选择部分品种和若干供应商,向其提供由零售商自己对相应销售数据的分析结果,而暂时隐藏原始销售数据;第二阶段,通过绩效分析,在双方体会到初步信息共享带来的好处并建立了一定程度的信任关系后,零售商可以直接向供应商提供相应的原始数据,由供应商直接进行分析,并可逐步扩展分享信息的范围。由于供应商相对零售商更具备对某特定产品的专业性,由其直接分析原始数据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第三阶段,在前两阶段建立的信任基础上,可以施行厂商管理存货,零售商可以取得供货之外的增值服务——存货管理,厂商具备了更大的灵活性,并且双方可以共同获得由提高了顾客服务水平带来销售业绩增加的好处。

3.供应链管理不应改变市场经济所固有的竞争者之间的冲突。供应链管理可以改善供应链中上下游之间合作关系,但是它无助于改变同一产品不同供应商之间的冲突,而且它也不应改变这种关系——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竞争,有竞争就必然有冲突。在信息共享这一点上,供应链应该制定一定的标准,下游的厂商(主要是零售商)应该依据此标准对所有上游厂商一视同仁的提供信息,而不能依据下游厂商的偏好有歧视的提供信息。也就是说,不应该因为实施了供应链管理在增强了某一方参与者的竞争力的同时损害了另一方的竞争力。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是帕雷托最优的基本要求;从博弈论角度看,这是保证供应链处于均衡从而供应链管理得以维持的基本要求;最直接的看,公平竞争的环境可以保证消费者(包括最终消费者和中间厂商)的利益不受垄断势力的损害。

4.必须保护消费者的隐私权。供应链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顾客服务水平,提高对消费者的隐私保护也是提高顾客服务水平的重要方面。现在电子商务领域已经开始应用的一些隐私保护政策,可以为一般商务领域参考。比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和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于1997年联合携手推出了网站信誉服务体系webtrust,提出的网络隐私保护原则主要有:(1)通知。任何组织或机构在收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前,必须收集信息的目的、使用方式、修改或更新信息的途径等给予通知;(2)选择。消费者拥有选择他们的个人信息能否被向第三方公开地权利;(3)安全。收集、保存和使用私人信息的网站实体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避免信息的丢失、泄漏、损毁、更改、滥用和越权读取;(4)读取。消费者能够读取并审查他们的个人数据,并能够更新、修改或删除不准确信息。显然,这些原则在供应链管理隐私保护领域也具有相当大的参考价值。

解决供应链管理信息共享的意愿冲突问题,一方面,要靠企业自身努力;另一方面,解决意愿冲突问题还需要制度的安排,所以还需要立法部门、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在相应领域予以大力推动。

参考文献:

1.haul.lee.informationsharinginasupplychain.technologymanagement,2000.

2.杨红芬,吕安洪,李琪.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风险及对策分析.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

3.唐纳德j.鲍尔索克斯,戴维j.克劳斯.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的一体化.机械工业出版社.

供应链信息管理篇9

0引言

大量的会计信息的偏失导致了供应链上的资金流、物流、价值流等均遭受到了较大的不良影响,并且导致会计信息工作缺乏准确和多目标需求,此外还会造成不完整的工作流程,不能实现价值流的增值,不能计划性的管理企业资源的信息流,因此对供应链的会计信息系统重构展开研究就变成了会计界的研究热点。会计理论的新模式――价值管理为核心的新会计信息系统建立了,成为了新会计理论及方法体系的实践要求。

1会计环境的改变

供应链管理指的是对现实经济生活进行覆盖,并显示了世界经济未来发展方向。现代化企业开始进入了供应链管理全新时期。供应链信息、价值多方面流量间的影响是相互的。上述各流是企业的内外决策者必须要获取和熟悉的会计信息,只有确保了会计核算信息的及时和准确,才可以确保企业物流、价值流、资金流等多方决策是正确有效的[2]。

但实际上多数的企业供应链管理运作绩效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同,主要是因为传统会计模式及供应链管理难以相互适应。目前的会计模式比较陈旧给了企业供应链管理难以突破的瓶颈。

随着会计环境的巨变,具体体现为:

①自创商誉及衍生金融工具出现,货币价值非回归变化以及企业的自身需求;

②企业利好关系的发展使得会计信息质量必须要更高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

③此外行为科学、信息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持续发展同样使得当代企业的生产规模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上述变化导致会计信息系统受到了大量的批判,根本上是由于会计信息系统存在局限性。

实际运行中,在会计账务系统中的大量数据可以反映出实际的运行情况,单纯的依靠一套账务系统计量货币,使用传统陈旧的记账规则,很难实现浓缩和取舍信息,并且容易导致大量有用信息遭到屏蔽。

当前的会计信息系统不能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不能满足现代管理所要求的信息质量标准。信息流要同物流、资金流、工作流等环节紧扣,及时配合,但经济活动进入会计账务系统之前已经被简化为经济业务。很多的经济活动信息被大量的去掉,此外依据会计确认标准实现入账,将会使得很多的业务信息发生滞后,而且会计信息流和业务流两者严重不相符,致使会计信息决策的实用性不大[3]。

2供应链的产生和发展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经营逐渐趋向于无国界化。产品寿命周期更短,产品的品种以及数量在飞速增长,并且客户需求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此外客户对交货期要求的及时性和产品出售及售后服务的期望值也变得更高,需求变得更加不确定。基于该严峻的竞争环境背景,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单纯的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是很难满足市场需求的。因此很多的企业开始寻求新的发展道路,为应对竞争和市场的不定量变化对自身的各方面能力开始进行提升,从而逐渐和上下游企业密切合作,逐步与供应商、销售商、客户等相互之间建立长期的合作战略关系,并且形成了适应时展的全新管理思想,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是指企业和供应商以及供应商的上游供应商,销售商和其下游销售商,直到建立全面完整包含所有的用户关系网[4]。供应链管理使得市场渠道各个层次相互薪酬实行很好的连接,控制供应链内从原料至最终用户的管理思想与技术。

供应链管理属于全新管理策略,其集结了各个企业的目标,增加整个企业供应链的整体效率。供应链管理最初是为了利用对供应链上各成员关系的有效?f调,实现资源配置的高度优化,对供应链上的物流、价值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工作流等实现有效控制,不但可以确保供求关系的灵活和稳定,同时还能在整体上加快产品营销。

3基于供应链管理环境的会计信息系统改进

为满足参与供应链的各层次企业以及程度协作的需求,同时还要参考企业信息的基础结构差异,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将互联网、eDi电子商务等技术作为基础,建立、运作、重构会计系统,支持动态化的企业联盟新会计信息运作系统。

新会计信息系统的结构主要有:开发环境、工具、支撑、系统服务等。构建互联网和其支撑的电子商务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企业的经营资源帮助企业开展有效的经营。选择分布式对象技术Cobra作为多项信息和应用的集成,构建分布式应用平台。对环境开发、服务器和工具做出选择,对更多领域的数据服务、转换、数据储存等进行运用。系统利用对ip、tCp、eDi等标准协议的遵守,确保系统的开放型,用户接口使用浏览器方式,给优化以及实现人机界面的统一提供帮助,同时还要对移动化使用进行支撑[5]。

新会计信息主要的结构为:协同计划、供应链战略规划、全面预算等。战略规划是确保企业战略统一的有效实现,所以是非结构化模块。实际运行中,企业高管人员可以通过综合分析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同时对企业自身的优劣形势实施具体的分析,通过联盟制定企业的共同目标,并且制定统一的供应链战略计划。此外预算以及计划中心必须按照供应链战略来形成,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而协调决算主要功能是计划预算、反馈计划实施;调节计划运行,三者相互之间必须紧密协调。

3.1供应链战略规划

为了有效整合战略控制和运营,必须先找出供应战略的成功实行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并且要对供应战略实行监测。将战略目标转变成战略关键指标,通过供应链执行和监控;并且供应链的各个成员还要及时的调整自身的经营战略,促使自身的整体战略实现有效关联。通常人们都会将供应链绩效评价分别划分为供应链的客户、流程、财务、组织等多项指标,从而对供应链战略实施全面预算,实现对战略造成的价值增值充分展现[6]。

供应链预算在供应链全面预算中是具体的货币表现。主要是利用对跨企业预算编制实现会计和非会计信息的一体化,为战略决策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随后评估并且计划供应链战略方案,根据其创造的价值贡献排列顺序,找出数量有限的关键战略因素,实现非财务及财务驱动因素的密切联系。

3.2供应链协同计划结构

战略计划中必须展现出企业未来的所有全新发展机会,帮助企业对改善经营的机会实行积极的把握。为此必须区分战略行动本质,实施的跨度和资源不尽相同。因此要做好两方面计划,战略计划程序被划分为战略发展和运营计划。其中战略发展计划的程序被落实在突破性发展内。

发展行动计划主要是分析未来公司5年的最新收入来源。战略运营计划则要被落实在具体经营,实现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有效改进。

运营计划的实行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产品和渠道中的消耗成本最大程度压缩,从而提升销售业绩。运营计划的最终目的是在将来的1~2年提高企业业绩。按照两个阶段的计划思路,设计跨企业编制的优化方案。

借助各计划编制法,例如启发式算法、层级分解技术等初步形成大致的计划,随后观察其是否能满足客户需求,保证各项资源平衡,同时要生成一系列和订单交付有关的第一顺序订单子计划以及数据。

在协调计划、子计划、企业实际情况三者基础上,修改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内容,最终回到修改计划,采用计划优化和协调修改计划,在供应链角度基础上实行排程。新计划和子计划的制定人员必须要保持一致,在满足计划时间以及工序要求的基础上,插入全新的计划,充分利用计划外的空闲资源和时间。但是必须要注意,在增加新计划时不能将其直接插入到当前正在执行的计划,以免造成两者的混乱局面出现。

对于企业提出的新计划可以先储存起来,利用企业整体计划内的时间间隔来运行新计划,确保公司可以正常运营并不断得到优化。

3.3供应链全面预算

供应链预算是指供应链战略发展和运行计划的综合货币反应。在编制跨企业预算内,可以将供应链战略转变为可视的价值方式,这对战略预测以及控制都十分有利。预算在关键财务指标内和关键运营指标联系的结果,指的是先导指标及滞后指标转变为同一模式来表示,对企业财务事先的预测和计划能力进行提升[7]。

编制供应链预算前,先要对计划、预算、作业成本等相互间形成紧密联系,对于很关键的财务数据及非财务运营数据实行积极有效的整合,并且对作业成本相关数据实行包含。在作业成本和企业战略、运营、绩效管理等多方面的结合,预算会更准确。

供应链必须是要体现在各层次计划中,例如具体的供应链计划、成员计划、反应计划等,随后基于局部计划编制出新的全局预算。系统存储和传统预算三倍数量的多维数据保持相等,如作业驱动因素、收入、货币资金甚至以上数据重新组合后的数据等。基于对知识库和规则库的提供商,该种强大数据能力可以自动监控各个成本中心和成本中心的运行。

3.4打破财务危机,构建会计主体、非持续经营、币值可变和多种计量单位的基本假设会计理论

供应链管理理论下会计主体是多变的,难以把握的,但是会计工作要对其工作空间范围实行明确。只是,这时的会计工作包含了整个供应链上的全部独立企业的经营活动,虚拟企业存续时间相对而言比较短,因此不用在运用持续经营假定以及??计分期的假定,笔者建议要使用非持续经营的假定实行规范的会计处理方法。

供应链管理下货币风险及会计信息使用者在非货币会计信息方面会增加自己的需求,虚拟企业能在电子处理手段的基础上,对多种计量单位进行运用,分别提供货币化的信息以及非货币化的信息,同时适当的对货币风险的变动进行反映。

3.5体现出会计核算的及时性、真实性、相关性,可比性、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等原则

虽然会计原则遭受了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冲击,其中的一部分原则还需要进一步的修正,但是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根本需求并未改变[8]。

因此建议对传统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及时性、谨慎性等原则进行保留,继续完善其真实性、重要性、相关性乃至配比原则,并且还要在其中纳入可变现价值和收付实现制等,对财务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进行维持。

供应链管理下的财务会计信息仍旧存在主体不确定,经营周期易改变等特点,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建立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必须对上述特点实行充分的考虑。但是会计目标是一致的,主要是会计政策是相同的,在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基础上财务会计信息系统还会受到传统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大量影响。

供应链信息管理篇10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集成系统;市场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363(2017)05-0059-01

1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信息集成系统进程分析

物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的销售协会在1935年提出,欧洲在20世纪末期将其定义为系统内部对于物品或是人员的运输、安排,以达到特定目的的过程,显然欧洲的研究成果是将物流作为了一个系统,因此关于物流的集成问题也随之出现。我国在2001年综合了国际上对于物流的研究成果,将物流的概念定义为物品从供货地发向接收地的过程中,根据接收地的实际需求,把运输、搬运、存贮、装卸、包装、配送、流通加工以及信息处理等行为进行有机的结合,以期达到用户要求的具体过程。该概念不同行为的结合也是物流集成系统工作的体现,将整个物流系统的功能和行为进行放大和细致化的处理。

据调查显示,我国目前工业生产中的直接劳动力消耗成本占总消耗成本的10%以内,其中物流的成本在财务账面的数据显示中占有40%以上的比重,可以说我国企业在物流环节消耗的成本在整个商品的生产资金总额上占有很大比重。在商品的原料采购、系统生产以及线上线下的销售过程中使用的资金仅为1/10,物流上消费的资金却在90%以上,2015年我国的GDp数据为68.91万亿元,2015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0.8万亿元,物流费用占GDp比重高达15.67%。而物流总费用中,管理费用达到了1.4万亿,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12.96%,且同比增长了5.0%。也就是说物流费用降低了一个百分点就能为社会节约将近1000亿元的支出。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物流的服务成本占总GDp数额的15%以上,该占比是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2倍,若能有效地降低物流服务成本在GDp的占比,将为全社会节约大量的资源。在我国的“十三五”计划纲要中,十八次提及了“物流”一词,也提到了“供应链”“物流链创新”等词语,说明了物流业是关于国家经济发展的血脉。纲要也从国民经济发展各个层面规划了发展的重点及要点。

2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信息集成系统设计目标

2.1提高资源整合效率

基于供应链管理下的物流信息集成系统包含着众多的环节和程序,其中采购部门、配送部门、供应商以及物流中心等方面的信息变化都会影响到物流信息集成系统的质量和效率。我国长期以来都处于物流信息的散乱积累结构,因此对于物流信息集中管理的过程十分无力,容易形成信息孤岛和物流决策失效的情况,因此需要企业将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的作用发挥出来,形成供应链管理下的物流信息集成以及资源整合,让供应链和物流系统内的相关数据都得到集成和分享的效果,为相关部门之间的配合和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

2.2落实降本增效的政策

现代物流服务中包括采购、运输、搬运、包装以及信息管理等过程,企业将供应链理论融入到物流系统中必须要使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将信息的交流作用在正确的领域中。大数据技术、线性和非线性技术、遗传算法或者是神经网络等数据模型和挖掘技术的使用,可以将物流信息集成系统的效果发挥到极致,并且将物流过程中的资源和信息进行优化处理,实现其最佳效果的配置和分享。在供应链管理上最需要优化的物流环节是配送计划的设定,相关物流节点需要将不合理的物流流程加以调整,降低不作为的节点和环节所消耗的人力和资金成本,最大限度地压缩产品运输过程的订货周期,提高企业的现金流动效率。以物流过程中车辆配备的情况为例,运输成本在现代化物流中的占比很大,因此对车辆行进的路经进行科学的规划,可以有效地降低物流中运输环节所用的成本,提高车辆运输的效率,实现物流信息集成系统降本增效的加强。

2.3绩效评估和风险管理系统的建立

科学使用物流信息集成系统可以对物流供应链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数据处理的优化,同时实现物流供应链全周期o控的强化,并且对基于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基本的评估。用农产品物流运输的过程为例,物流信息集成系统能够对农产品的流通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管控,对于农产品的主体和运输质量有着明显的提升效果。在进行商品供应链全过程的监控时,相关部门可以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做出有效的防范措施,并且在风险发生之前做出及时的预警和报告,实现供应链管理下物流系统的连续性,同时为降低企业物流风险做出了贡献。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信息集成系统可以通过设计平台与客户进行沟通和交流,企业也就能在了解客户的需求之下为服务对象带来更加多元化的服务项目。在信息化和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客户对于物流的要求也不在以单纯的运输功能为主,需要物流公司提供更深层次的增值服务项目满足其产业链的价值最大化。

2.4物流信息集成系统框架的设计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信息集成系统框架设计有三层不同的体系需要处理,分别业务层、表示层以及数据层。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信息集成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系统数据源、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市、用户访问系统等部分组成。其中系统数据源也是数据仓库的加载来源之一,图1中显示的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信息集成系统其设计思想为元数据的驱动形式,因此,对数据源进行清理之后,其他数据的存在形式也能得到基本的满足。由于系统平台的访问者不尽相同,因此,从不同的角度对数据仓库中的信息进行处理和计算才能完成数据集市的匹配。

3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信息系统集成可以使供应链的管理上升到一个新的平台,而供应链的管理又是目前所有企业管理过程中的核心部分,涉及到企业在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管理的各个环节。使用集成了供应链各节点信息的科学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将对企业资源整合和流程进行更优的控制以及管理,可以为企业的经营状况做出基本的优化,实现物流系统成本的稳定和降低,对于企业整体的成本控制有着明确的贡献,也可以为提高企业在行业经济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提供管理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