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00:23

现代企业研究篇1

发展方向存在的不足改革策略

1我国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到来,我国现代企业如何在全球经济行业中立足,这成为所有现代企业关心的课题。目前我国企业的发展方向大致可归纳如下几点。

1.1现代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科学化现代企业管理的中心工作要客观地遵循企业资金的运作规律,符合企业的发展方向及远景规划。在现代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过程中,对企业固定资产,所得利润以及负债水平,企业收入,日常支出等等主要的会计要素进行科学严谨地分析,并认真地一一核算,同时在企业最为关键的资金管理方面,比如分配资金,资金运作方面要进行统一的全程监管,清楚每一笔资金的流向,实现科学化管理的目的。

1.2现代企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企业财会管理规范化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其主要发展的方向。其核心内容为企业会计核算系统与方法的规范;另一个方面即为财务管理具体工作的规范化。这样的规范操作下,可以使企业的财务预测,决策,计划,及远景分析实现有据可依,不再似以往那样跟着感觉走。

1.3现代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系统化系统化发展是现代企业走向成熟,真正走入发展轨道的重要标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现代企业就必须将财务会计工作真正完全地实行系统化管理。企业在建立起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以及相关管理系统后,才能够在企业需要决策的时候,高效率而又准确地为企业领导层提供可靠的财会信息,为企业发展指明道路。同时财务管理系统还能帮助和促进会计从业简单而又准确地处理以往较为复杂的财务关系,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还降低了经济成本,从而达到提高企业效益的目的。

1.4现代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电算化在电脑成为21世纪必不可少的主角的时代,所有行业的发展电算化是其绕不过去的一关。企业财务会计管理更是在电算化趋势下,实现了其质的飞跃。以往繁琐而又容易出错的财会计算方法,在实现电算化后,即使没有太多财会经验知识的财务人员也能在很短的时间掌握这些重要的财务技能。企业财务电算化不仅优化财务管理方式,还简化财务操作方法,在加强管理的同时,减少了出错率,提高了管理效率。

2当今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我国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很多管理政策的制定显得非常随心所欲,有的政策的制定甚至直接体现了企业高层管理者的个人喜好,不具备客观现实性。企业的领导对财会的管理工作直接插手的现象呈普遍的势态,财务人员未能认真执行财务相关的管理政策,对于企业领导的安排不能加以甄别,常常是盲目听从并执行行政领导的安排,这样结果就会直接干扰财务会计的正常执行,导致一些操作出现不规范的现象,严重时直接引起财务帐目的混乱。

其次,当前我国企业的经济监督管理体制还处于萌芽状态,虽然理论提出了年代较早,但是要达到比较健全的体制还为时尚早。企业对于财务管理方面的法律意识淡薄,企业管理层对此方面不够重视,致使选用财务会计人员时不注意其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导致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普遍不高,而且在从事其财务工作后也不注重后期职业水平的提高,对于企业的不良资产及呆账,坏账,死账等现象更是束手无策,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些企业经济难题。

第三,我国企业管理相关的研究由于起步较晚,与之配套的管理政策及制度还处于逐步系统化的阶段,制度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够这些成为企业管理的通病。而企业的飞速发展,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发展常常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形成企业经济发展,而财务政策发展滞后的奇怪现象。而且经济行业为了跟上时展的脚步,实际相关理论研究也处于不断专业化和系统化的阶段,会计领域的研究分支较以往呈现出更加复杂,更加专业的势态。对于我国的财务管理政策和制度提出新的要求,而我国目前还未能及时推出与之对应的相关政策法规,这同样使得企业的推行财务会计现代化,规范化显得后续乏力,缺乏政策制度依据。

3应对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不足的改革策略

第一,人才是所有企业发展的中心灵魂要素,缺少这一要素的企业必将是死水一潭,毫无活力可言。而从事企业财务工作的从业人员,作为现代企业中心环节的重要人员,应该积极地运用各种方式,大力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在加强培训力度的同时,也要注重给予其应有的权益。完善相关的人才机制,才能确保企业财务从业人员的专业性与稳定性,加强他们对企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促使他们从内心认可企业,并能自发地为企业作出自己的贡献,真正做到爱岗敬业。第二,建立健全财务会计监督管理机制。企业的行政管理层要做到对财务管理工作适度放权,不能凡财务工作,事必躬亲,那样不仅干扰了财务工作的正常进行,还可能会影响企业日常工作的安排与开展。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如果适度地放权,从事财务管理的人员也能更好地为企业管理服务,在这样良好的氛围里,比较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自我约束能力,同时也健全了财务监督机制,从而达到企业监督,政府社会监管的目的。

4结束语

我国现代企业要想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环境中生存下去,财务会计管理的改革必须严格认真予以实施下去。只能将原有的人才制度与财务管理制度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去伪存真,才能将企业带入一条正确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徐涛.关于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会管理创新问题的研究[J].中国外资,2011.

现代企业研究篇2

关键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研究

经济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为实现预期经营目标,对企业生产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等活动。总而言之,经济管理就是管理者对经济活动的管理过程。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企业经营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经济管理内容日益多样化、多元化,涉及十分广泛的内容和方面,例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企业战略目标、部门设置以及流程优化等,企业必须要加强经济管理,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实现长期发展目标。

1.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经济管理意识不强

目前,国内不少企业管理层对经济管理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和偏误,在落后管理思想影响下,企业经营活动过度追求产出和利润,在生产和销售环节投入了大量资源,而对企业经济管理工作重视不足。在这种管理环境下,企业经营并没有实现预期利润目标,反而在经济环节中漏洞百出,严重影响了企业可持续发展。此外,由于企业经济管理意识不强,职能部门经济管理职责不明晰,严重影响经济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无法收到其实际效果,给企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1.2企业内部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

实际中,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由于缺乏制度规范和制约,企业经济管理工作难以顺利推进。有学者指出,尽管内外部经营环境发生了十分深刻的变化,不少企业却一直沿用传统的经济管理制度,导致企业经营决策与实际情况脱节严重。在制度缺位的情况下,企业内部职能划分和经营目标制定与外部竞争要求相去甚远,严重影响了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

1.3企业内部缺乏经济管理创新机制

有学者通过调查发现,在传统经济体制思想影响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一直循规守旧,没有体现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和发展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环境不断变化,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发展要求,对企业发展形成了严重瓶颈职业。但是实际中,很少有企业意识到这方面存在的短板,经济管理创新意识较弱,严重缺乏现代经营管理体制创新动力。

1.4经济管理组织结构不合理

一直以来,企业都面临着经济管理组织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随着经营环境不断变化发展,企业经济管理组织结构也要相应的发展和变化,才能够保证企业经营决策符合当前竞争形势。总体而言,企业经济管理组织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传统直线式管理架构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形势脱节严重,严重影响了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其次,企业内部经济管理部门设置不合理,部门之前职责界线模糊、职能交叉重叠,严重影响了企业内部沟通协作效率;再次,企业内部控制水平较低,无法充分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最后,经济管理效果十分有限,经济管理部门不能有效把握外部经营环境变化趋势。上述问题都与企业经济管理水平低下有直接关系。

1.5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低下

在实际中,许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严重偏低,员工离职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主要与以下几方面原因有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投入不足,忽视员工个人发展诉求,员工专业技能水平不高,职业素质偏低,上升空间狭窄。此外,由于企业激励机制不健全和完善,该奖励的没有奖励,该惩处的没有惩处,严重削弱了员工工作积极性,导致企业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偏低。

2.提高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有效对策

2.1树立正确的经济管理观念,健全和完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

对于企业来说,建立一套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不断夯实经济管理制度创新基础,是解决企业发展瓶颈问题的有效途径。企业不仅要全面掌握经济管理要点和方法,还要切实提高全体员工参加经济管理制度创新的活力。企业要建立其一套人性化管理制度,关心员工个人发展,让每位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和关怀,不断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有效激发他们在工作中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另外,企业要健全和完善激励机制,赏罚分明,通过物质和精神激励最大程度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现代企业还要建立法制制度,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法律支持题。

2.2健全和完善经济管理制度

首先,企业要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动态,灵活调整自身经济管理策略,保证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与外部经营环境相一致;其次,要高度重视技术创新的作用,将其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通过创新推动经济管理制度发展;最后,要勇于创新企业营销方式和手段,采用最新营销理念制定营销计划,不断提升营销管理效益。

2.3强化建设经济管理组织

强化建设经济管理组织,企业要重新梳理内部部门职能和管理职责,科学分工,权责一致,权利对等,将管理制度落实到每个部门和工作岗位。外部经营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企业要以此为依据灵活调整内部经济管理组织结构,提升组织管理水平和效率。

2.4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要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关键是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推进: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员工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主导者,是企业重要的经营要素。企业要高度重视员工发展诉求,为员工创造良好的个人发展机会,不断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为企业发展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另外,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将企业所有经营环节纳入到监督范围内,及时发现员工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改正。最后,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员工薪酬、岗位调整的重要依据,不断激发员工创新活力。

3.结束语

社会在发展,市场需求在不断变化,企业经营形势也日新月异。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生存发展,必须要高度重视经济管理工作。虽然企业当前经济管理遇到了不少突出问题,但只要树立正确的经济管理观念和意识,全面推进经济管理制度创新,发挥制度的长效性和约束性作用,就一定能够不断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效益,实现企业长期发展目标。(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军,詹慧敏.强化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J].经济研究导刊,2006(04).

现代企业研究篇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企业会计模式的确定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在现阶段,包括各个生产要素的市场体系都有待完善,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模式的特征,作用和内容更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一、企业会计模式在会计模式体系中的重要性

企业会计模式是指企业在国家会计规范指导下,通过设置会计机构和会计业务程序、选拔和聘用会计人员。确定和使用会计方法、从事会计工作、提供会计信息,开展会计管理而形成的企业会计工作体系。

在整个经济活动中,会计模式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会计模式导向、会计规范、会计管理体制、企业会计模式、会计人才管理体系。在五大要素中,会计模式导向是最基本的要素,它处于最高层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会计模式的基本运行走向;会计规范在会计模式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在反映会计模式导向的前提下,指导、约束会计管理体制和企业会计模式,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公正性和相关性;会计管理体制是会计工作能够正常运行的组织保证;企业会计模式是会计模式中涉及实务最多、最为活跃的因素;会计人才管理体系是根据会计管理体制的要求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要素有着制约或促进作用。

企业会计模式自身包含了若干个子系统,与会计实践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会计模式是国家会计模式在本企业范围内的具体体现。

二、我国经济环境对企业会计模式的影响

作为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会计始终处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一般而言,会计的社会环境指的是对会计工作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各种外在因素的总和。在诸多因素中,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以及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企业外部对会计工作的要求等,分别在不同层次上对企业会计模式产生影响,其中以经济制度、经济模式和经济发展水平对企业会计模式的影响最为突出。

(一)经济制度影响着企业会计模式的制定和实施

当前,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构建现代企业会计模式的途径

目前,企业会计模式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不同信息使用者之间信息需求有差异、信息客观性与相关性相背离,会计监督机制与内部人员控制存在矛盾。根据当前经济环境对企业会计模式的要求,以及企业会计模式中现存的三个问题,为了规范企业会计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应从多个方面着手建立企业会计模式。

(一)建立企业会计管理制度

据国家有关法规和制度,针对企业内部经营业务的特点、范围,管理要求和人员素质设计和实施的,用于指导规范会计工作的制度体系,即为企业会计管理制度。

在会计管理制度中,应设置会计机构,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实施会计人员管理。会计机构是组织和实施会计工作的组织,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各有关人员之间,在处理经济业务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管理制度;会计人员是企业会计工作的主体,针对会计人员的有效管理,主要包括会计业务和会计理论的继续教育、会计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和完善。

(二)据实整理会计信息系统

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可靠信息,是企业会计工作的主要目的。因此,企业会计模式设计的主要任务,便是会计信息系统的设置和运行。

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设置包含会计政策、会计信息指标体系、会计信息质量指标、会计信息流程等几个要素的设置和这几个要素之间的有机配合。

(三)完善会计监督机制

完善的会计监督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条件。但监督工作由谁来做。如何做,这又是会计监督机制首要解决的问题。

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分离的体制是解决会计监督机制问题的有效方式。企业内部的会计仅负责运行会计信息系统,提供必要的会计报告和其他信息,内部监督职能由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会计信息的质量则由外部独立审计机构来评价和确认。企业会计人员对企业经营者负责,经营者对所有者负责,,企业会计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共同对会计信息失真承担有关责任。

四、结束语

现代企业研究篇4

[关键词]企业档案管理现代企业企业制度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6-0326-01

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组成部分,是维护企业经济利益、合法权益和历史真实面貌的一项工作,其体制规定了企业档案管理的组织制度和形式,将分级、属地管理和档案行政、现代主管部门管理有机结合。在现代企业档案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和漏洞,亟待找出相应的对策进行预防和解决,以提高企业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使企业制度更加完善。本文以其概述入手,全面探讨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

一、现代企业档案管理的概述

在过去传统的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主要核心是行政部门的管理,这种管理较为单一化和扁平化,而现代企业制度吓得企业档案管理则更为全面和立体,这种管理制度将多个部门多个管理进行结合,其工作核心由从前单一的行政档案管理专项以资产为桥梁的企业资产档案管理。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这对于企业管理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因此现代企业档案管理更多的需要应用科学的管理知识和更高效的技术进行复杂海量信息的管理,这也是区别于传统企业档案管理的特点之一。

二、现代企业档案管理的四大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企业档案管理的作用之一就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参考信息,在当下激烈的商业竞争下,一个企业能否做出正确合适的决策取决于现代企业档案管理能否为企业提供正确无误的真实信息。因此,确保信息的真实性是现代企业档案管理的原则之一,在企业进行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务必要将信息进行过滤筛选,核实其来源的可靠性与真实性。

(二)系统性原则

要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性,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就必须保证其组织架构完整且完善,这也就是系统化原则的体现。这种系统化原则能够使得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更加高效、清晰和规范提高企业查找、读取和保存信息的效率,从而提高企业运作效率。

(三)全面性原则

在市场经济的全新格局之下,现代企业所需要处理和管理的信息范围极为广阔,当下互联网技术日益发达,互联网逐渐接入到商业社会之中,这让企业的贸易范围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扩张,在这种大环境下,企业面临着信息范围广泛、信息成分复杂的严峻挑战,这使得企业档案管理不再仅仅局限于过去单纯的档案收集和整理,其要对各种各样的信息进行全方位的收集和管理。

(四)有效性原则

现代企业的档案管理中一定要遵循信息有效性原则,这种有效性通常被分为两种,信息的时间有效性和价值有效性。互联网时代下,信息通常都具有极高的时效性,许多信息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实时,因此对于现代企业档案管理而言,在信息采集和信息管理上务必保证时间有效性,这样才能高效进行贸易。第二个则是价值有效性,在互联网时代的海量信息下,存在大量的无效信息需要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进行有效的排除。

三、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企业对于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

由于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并不能够为企业直接生成经济效益,许多现代企业对于企业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并不高,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这项工作的存在必要性不大。这种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是企业对于现代企业档案管理的认识不够清晰和深刻,不明确这项工作的职责所在及其重要性。

(二)企业档案管理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落后于时代

许多企业在档案管理工作上缺乏与时俱进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当下,我国已经步入互联网时代,过去传统的企业档案管理制度早已落伍,不再适用于当下复杂且海量的信息处理及采集,并且多数档案管理人员身兼数职,并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中,随着人事调动,其所管理的档案也将发生变动。除此之外,许多企业在当下社会仍旧采用落后的纸质档案管理,这种档案管理对于如今的海量信息而言效率极低,对企业档案管理造成极大的不便。由于当下许多企业对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不重视,导致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缺乏一定的安全保障。

四、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应对策

(一)加强企业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企业需更加重视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完善整个档案管理系统,建立有效的工作机构,加强企业内部对于该项工作的认知和学习,明确其职能和重要性,是企业内部从上到下充分意识到企业档案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通过这样的手段促使企业完善企业档案管理的制度,提高企业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二)加强对于相关人员的专业训练

企业需要加强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训练,定期举行档案管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培训以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使其明确自身职责所在,掌握现代企业档案管理的知识和技能,相关人员务必专职专岗,保证其工作效率。对于企业的老职工,因主要以企业档案管理的技术转化为主,例如:对他们进行相关的计算机培训,使其掌握现代所需的计算机档案管理技能。而对于新入职的管理人员,则首先需要对他们进行最基础的企业档案管理知识的培训,使其明确其中的专业性理论知识,可以采用一帮一的模式,让具有工作经验的老职员带新职员,形成互帮互助的模式和学习风气,全方面提升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三)采用现代化信息化的办公技术,提升工作理念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企业档案管理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过去对于企业档案管理单一的认识已经落伍,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具备与时代同步的工作理念,采用先进的信息化办公方法,将容易腐朽丢失且浪费资源和空间的纸质档案管理转化为高效便捷的计算机档案管理,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培训,运用科学的手段工作,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

(四)加强企业档案管理的安全性

企业档案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必须保证企业档案管理的安全性,才能保证企业安全有效地运作。企业应当建立相应的保密制度,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制度上的约束,以保证其不会在工作过程中将企业档案和信息外泄,一旦发现泄密者,务必严加查办,并给予严厉处分,以保证企业档案的安全性。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信息安全也成为了人们的焦点,企业应当积极普及互联网安全知识,让员工了解和意识到网络安全隐患的严重性,加大it部门对于网络安全工作的工作力度,保证企业档案的安全性。

结束语:

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对于企业的运作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需大加重视,保证企业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有效性,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从而使得整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占据有利地位和极大优势。

参考文献:

[1]成永付.新时期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模式的建构[D].安徽大学,2007.

[2]余青雅.现代企业档案管理模式与创新思维[J].攀登,2005,05:161-162.

[3]郭德洪,王强.现代企业档案管理新理念[J].中国档案,2012,04:68-69.

现代企业研究篇5

关键词:研究所;企业文化;发展;竞争;经济

中图分类号:F272.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32(C)-0157-02

当前,随着产业经济化经济的提高与市场经济发展进程步伐的加快,以及科研组织机构的改革作用深化,我国研究所在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异常激烈。为此,研究所科研组织机构只有改进原有基本职能才能实现向集约化管理模式过渡。而研究所组织机构建立起符合自身科研发展的企业文化可促进这一过程提前实现;大量事实验证,但凡出色的企业组织机构,都是塑造了符合自身经营发展的企业文化,所以科研组织机构更应当建立起或重塑出符合自身科研发展的强势企业文化。

一、研究所重塑企业文化的现实意义及重要价值

所谓企业文化,主要指代企业组织机构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长期形成的固有文化底蕴。这种文化底蕴包括企业文化价值、企业经营特点、企业遵循的战略理念、员工文化精神、职工团队协作势能、以及道德素养和文化内涵等背景作用下的规范行为与精神文明的总和。

同样,研究所的企业文化主要指代像企业一样建立出符合自身的“文化”,并且这种“文化”往往围绕科研建设发展所积极推行并落实于实践之中,以此形成一种本着对研究所组织机构负责、对单位职工负责的和谐工作氛围,使得大家朝着同一规划目标一起奋斗前进,形成一种向心力、凝聚力,最终推动科研组织机构走向全面发展进程道路并使之可持续化发展。因此,现代研究重视企业文化的所具备的现实意义与实际价值十分重大。

(一)企业文化是研究所组织机构的精神支柱

科研单位组织机构所具备的人力资源往往要求较高的文化素质,而企业文化的重塑正好能够使得研究所人力基础所具备的文化素养与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大程度。另外,研究所建立起企业文化也能够使得单位领导清楚自身职责所在,利于改进与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也就是说,研究所凭借塑造出的文化素养能够协调部门之间的人际交流环境,以此才能制造出良好的交流氛围,夯实当代激烈竞争市场形势下的团队势能建设工作,提高更为灵活的交流能力与应变能力。

(二)企业文化能够确保研究所组织机构实现战略规划目标

科研单位文化知识与个体素质水准较高,具备一定的先进思想,且自身行为往往受自身主观能动意识所支配与自我指导。所以在单位内部建立起企业文化能够维系一种团队价值观念,即通过团队的共同协作能够实现同一规划目标;在平时工作阶段往往通过企业文化外放的价值观念实现自我约束,落实具体作业行为,从而使得员工自身自觉主动办事效率大幅度提升,促进了研究所战略规划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科研单位组织机构的战略规划目标实现的思想基础就是建立起丰富创新的企业文化。

(三)企业文化是科研组织机构走向创新的重要基础

研究所的物质基础是科研规模与办公条件,而无形资产就是以高等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人员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比重。也就是说,职工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性潜力发挥往往靠的是人员价值的体现,而人员价值充分体现就要让员工从事某项活动,使其在这项活动上观念承认与认可,以此才能在员工信任的基础之上不断实现自身自我价值,不断开发与挖掘人员内在潜能,最终使得自身创造能力增加与主观能动性提升。而良好的企业文化正是其中的催化剂,能够保障员工工作氛围和谐、积极、乐观。

(四)实现稳定持续化发展的必要因素

科研组织单位基本职能发生改革后,逐步走向以经济效益为主要重心的发展建设进程路线,即追求稳定收益与壮大科研建设规模已刻不容缓。因此现代科研组织单位务必要加强人力基础建设,以此才能顺应形势建设需求的需要,而企业文化正好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是调和作用,能够不断完善研究所工作职工的乐观工作思想。这种思想意识的凝聚往往能够使得在职职工具备主人翁精神,使得大家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团结一致、不断开拓进取,为科研单位事业建设发展而奋斗。

二、构建现代研究所企业文化的几点思考

对科研组织机构而言,尤其是现代研究所组织单位,其工作业务项目范畴不单单指科研生产相关的问题,而是需要建立一种企业文化来凝聚全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意识,并且以这种工作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来创造实现自身的价值。为此,现代科研组织单位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塑造出适合自身的企业文化。

(一)建立人员自我约束工作氛围

科研单位要维护正常的科研生产经营秩序,就需要约束职工的行为,规章制度只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行政手段。而企业文化所具有约束功能,是因为科研单位共同的价值观念可以使职工产生自控意识,达到内在的自我约束,这种约束作用较之规章制度更为广泛、更为深刻、更为有效,能够使得科研单位的工作人员在平时作业阶段的自我约束能力与自控意识提升,利于科研所人力部门及其他部门的管理执行能力充分发挥。

(二)强化导向功能能,引导科研单位实现既定规划目标

企业文化中的导向功能发挥,能够充分挖掘内部职工工作潜力,并使之精神动力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为此,现代科研组织单位应当加大企业文化建设进程工作力度,进而使得员工能够充分利用单位充分利用单位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工作创新,并确立出最终奋斗目标努力奋斗,实现自我价值;在科研生产经营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如何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是领导层十分关心的问题。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要创造出共同的价值观念,在单位中形成一种激励机制,使每个职工所做出的贡献都会及时得到单位的赞赏和奖励,由此激励职工为实现自我价值和单位发展而努力工作。也就是说,企业文化之所以具备能够让科研机构沉浮与兴衰的能力主要是因为它本身的功能对于科研单位来说至关重要与不可取代。

(三)丰富科研单位企业文化

虽然说当前科研单位企业文化在形成之初直至延伸为一种文化底蕴所走的道路还有很远。但是现代研究所企业文化形象的建立,能够让人体会到自身科研单位的知名度、管理体系模式、管理手段、精神面貌,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可与肯定,并且也能够在社会中不断获取壮大自身长期发展的营养,最终使得自身科研组织机构的社会文化进步,即建立一种能够辐射到社会的企业文化以促进科研组织单位不断进步。

(四)研究所企业文化要与人本思想相互渗透、

构建现代研究所企业文化体系的必备指导原则之一就是人本思想的融合。这主要是因为现代研究所科研组织机构的建设与发展必须要加强人力基础,即人力资源是壮大科研规模的实施基础,强调以人为中心,加大人本建设投资输出力度,以培养核心建设型人才为主要目的,以此才能全面提高职工素质;尤其在当前知识经济形势下,加强各个产业化技术深造与学习势在必行,如信息产业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会计电算化体系知识等。也就是说,研究所企业文化的建设必须要结合人力要素全面开展,以人力资源投资建设为主,由思想意识培养为辅,两者相辅相成与和谐促进才能使得科研单位企业文化体系内容不断更新与完善。

结语:对科研单位来说,产品质量已不单纯是科研生产的问题,而是一种文化现象。企业文化不是产品的质量,而是凝聚在产品中的质量意识。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个性化和特色化。企业文化惟有形成个性和特色,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企业文化要能体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和特,唯一的出路就是不断创新。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形成个性和特色,首先要密切联系本单位的实际,其次要突出重点,抓住重点才能突出问题实质,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最终促进现代研究所全面均衡发展。

作者单位: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所简介[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现代企业研究篇6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民营企业困境激励

一、民营企业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民营经济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我国出现的名词,本意是用它区别前苏联和东欧的私有化经济,以保护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健康、顺利地发展。现在,凡是由非国有资本投资举办和由不代表国有资产的民间企业家或经营者经营管理的经济实体,都可以统称为民营经济。因此,民营经济应该包括个体、私营企业,民办科技企业,城乡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以民间资本为主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及合伙企业等。由于民营经济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以民间资本为主的混合型经济,因此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企业就可以称为民营企业。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指的是对人力这一特殊的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从开发的角度看,它不仅包括人力资源的智力开发,也包括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觉悟的提高;不仅包括人的现有能力的充分发挥,也包括人的潜力的有效挖掘。从利用的角度看,它包括对人力资源的发现、鉴别、选择、分配和合理使用。从管理的角度看,它既包括对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范,也包括人力资源的组织和培训。人力资源管理日益成为现代科学管理的核心。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实困境。

(1)“内部人”控制。人力资本,特别是企业家人力资本的稀缺性和重要性人所共知,而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确实是存在许多弊端。据调查,约90%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控制在家族成员中,中高层管理人员约40%是企业主的朋友或家庭成员。而“自己人”的素质不适应专业化的工作,造成企业的低效率。

(2)人员流失严重。由于民营企业的制度安排、利益分配、福利保障、精神文化建设、激励等方面的问题,使其难以留住优秀人才,跳槽现象比较普遍。

(3)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协调的艺术。而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目前一般还在独自为政,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内功修炼不够。

2.研究该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探讨我国民营企业摆脱人力资源管理现实困境的对策,力争为我国民营企业开辟一条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路,使我国的民营企业更加具有竞争优势。

3、当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之间的竞争尤为表现为对人才的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对企业的特殊价值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资资源无法取代的,通用汽车公司前总裁史龙亚弗德说过:“你可以拿走我们的全部资本,但是你把我的组织人员留下,五年内我就能够把所有失去的资产赚回来”。通用电气公司总裁韦尔奇也说:“我们能做的是把赌注押在我们所选择的人身上,因此,我的全部工作是选择适当的人”。这充分说明了人力资源管理对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特殊意义。

三、研究现状

对我国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出现的困境,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决对策:

1.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张学文教授在《民营企业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一文中提出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企业全面质理管理以及参与全球竞争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提出民营企业应在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同时,创设一种高效而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2.浙江工业大学的陈春根认为职业经理体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西方,随着现代公司制度成为企业制度的主流形式,职业经理业已作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主流群体而成为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国内,随着国营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经理人体制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日益被人们所重视。与此同时,经过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粗放型发展,民营企业已成为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力量,尤其在沿海地区,大批经营上规模,具有行业优势的民营企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面对日益国际化的市场竞争,加速民营企业的制度创新,提高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项新的重要课题。在民营企业中引进职业经理人体制,是民营企业摆脱目前人力资源出现的困境,逐步从家族型经营模式向社会化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

3.王晓明在《民营企业如何坚持以人为本》中认为,民营企业在实行经理人制度的同时,也必须加强对普通员工的管理。他指出当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之间的竞争尤为表现为对人才的开发利用。他对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三点看法。第一,民营企业要尊重员工,并且要培养员工的献身精神和忠诚度。第二,民营企业应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第三,民营企业要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4.戴园晨在《民营企业的人才战略》一文中指出,民营企业在克服困境过程中做大做强需要使用外部人才,要使用外部人才就要果断引进职业经理人制度。他在该文中还进一步指出民营企业主对职业经理人的不信任是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最大障碍,并且建议要增加职业经理人的诚信度。

5.谭伟生和刘芳在《民营企业的个性化趋势》一文中指出,民营企业要走出人员流失严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高的困境,就要实行个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个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雇佣合同制;二是完善招聘制;三是引导员工科学设计职业生涯与发展方向;四是设计完善的工作职务。

四、研究的基本内容、方法和创新之处

1.针对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困境,该文从普通员工的管理和职业经理人的引入两个层次提出了几点对策:

(1)对于民营企业员工容易流失的困境,文章提出的主要对策有以下几点:尊重员工,培养员工的献身精神和忠诚度;为员工提供施展舞台,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制度;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建立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机制。

(2)对于民营企业“自己人”缺乏管理现代企业能力的困境,文章提到了引入经理人制度,并对这一制度进行了分析。该文在这一部分阐述了这样一些内容:人才短缺对民营企业的挑战;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特征;民营企业应提高职业经理人的忠诚度;对职业经理人的激励和约束。

2.在研究这个课题时,主要用到了以下方法:

(1)归纳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使用主要是总结事物的特征。文章中许多观点早已有学者提出,但是他们都只说了某一方面,或是说的不完整。在这篇文章中对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2)对比的分析方法。对比的分析方法一般有两种,即静态对比和动态对比。本文的研究主要采用静态对比的研究方法。本文将这一方法使用在民营企业与国营企业的比较分析中。

(3)抽象的分析方法。抽象的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本文将这一方法主要使用在对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困境的分析中,即从复杂的现象中分析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遭遇的主要困境。

3.这篇文章有两个创新。第一是论述角度新。本文从普通员工和职业经理两个层次来进行论述民营企业摆脱人力资源管理困境的对策,在这之前还没有发现类似角度的文章。第二是本文对许多学者的很多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形成了新的观点。

五、研究趋势

1.职业经理人作为民营企业的第一资源,市场化是必然趋势。随着未来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以及民营企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多承袭了传统家族经营模式的民营企业迫切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来实现新的突破,以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在这种情形下,职业经理人制度将被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所采用,职业经理人也将在全社会内的企业中自由进出。

2.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加集中于激励,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加员工的活力,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做到人尽其才,从而加强组织竞争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3、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日益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转变。民营企业将要面对的是新世纪激烈、反常的竞争环境,只有通过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才能保证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有效实现。

参考文献:

[1](美)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中译本第六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

[2]戴园晨.民营企业的人才战略[J].乡镇企业,民营企业.2003年第1期

[3]王晓明.私营企业管理如何坚持以人为本[n].北京科技报.2000年11月5日

[4]陈春根.论职业经理体制在民营企业的推行[J].乡镇企业,民营企业.2003年第二期

[5]谭伟生,刘芳.民营企业管理的个性化趋势[J].人力资源开发.2000年第2期

[6]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7]安鸿章.现代人力资源管理[m].中国劳动出版社.1999年

[8]贺爱忠.21世纪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中国软科学.2000(2):37-39

现代企业研究篇7

现代企业管理精品资源共享课跨校修读学分教学过程,是将现代企业管理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利用纳入到学生自主学习的大系统中进行总体研究,建立以教学课件共享型、教学资料共享型、学习经验共享型和主讲教师讲课视频共享型为主要系统的基本框架,创建精品资源开放课跨校修读学分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以网络通讯技术为手段,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载体,以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学资料、教学课件、综合测验试题库、作业练习题库、案例分析资料库为优质资源,逐步打造和建设满足学生发现式学习、反馈式学习、协作式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教学录像、教学课件、教学大纲、教学方案、试题库系统、答疑系统、同(异)步学习交流、素材资源库、情景模拟实践、管理技能实训、管理实务仿真的精品资源共享平台和运行机制,以培养学生运用网络资源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来设计现代企业管理课程的理论教学和管理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其教学考评体系,使之成为指导高等学校利用精品资源开放课资源完成跨校修读学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机制。现代企业管理精品资源开放课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充分依靠管理学科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平台,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和环境,创新性地运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成为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

二、精品资源开放课的教学过程与特点

(一)突出专业特色,实现育人模式创新

构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项目创新研究和校企互动教学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教学效果、改革培养方式增加实践教学、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升管理创新能力。进而,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教学过程体现到培养方案之中,为有效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科学依据和奠定制度基础。

(二)以职业能力为主导,确定学生能力结构

将管理学科全部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纳入到一个大系统中进行总体研究,优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关系,将课程教学内容构建为基础知识模块、技能知识模块、综合创新知识模块,建立以管理理念熏陶、管理技术运用与综合管理能力养成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和培养方案。

(三)完善教学资源条件,满足应用能力培养要求

由于管理学科实践性很强,且涉及到经济、管理、法律和工程技术知识的相互渗透。因此,必须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管理实务实训中心(eRp实训平台、情景模拟平台、沙盘模拟实训平台)、会计综合实训中心、市场营销综合实训中心、现代管理与电子商务实训中心;建立教师资格+注册职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学生考取注册职业资格机制。由此,强化实践操作技术培养,实现管理实践领域相关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有效结合。

(四)根据管理学科学生实践能力构成,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

根据管理学科学生综合管理能力构成,使课程设计、实验实训、毕业设计更加密切结合企业管理实际,通过管理实务仿真教学,丰富管理实践教学内容,指导管理实践教学的开展和实施。同时,要构建科技创新教学模块,包括创业和创新讲座、商业计划书和创业方案设计、营销方案策划、企业管理沙盘模拟、eRp模拟实训、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实践等等。由此,来启发学生创新灵感和创业思维,培养学生的管理方案设计能力、组织能力、调控能力和协作能力,实现团队学习。

三、精品资源开放课教学方法的应用

(一)利用开放课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性学习

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线来设计现代企业管理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实训教学的培养方案和培养过程,将现代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利用均纳入到学生自主学习的大系统中进行总体研究,建立起以教学课件共享型、教学资料共享型、学习经验共享型和主讲教师讲课视频共享型为主要子系统的基本框架,创建以网络通讯技术为手段,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载体,以现代企业管理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学资料、教学课件、综合测验试题库、作业练习题库、案例分析资料库为优质资源,逐步建设满足学生发现式学习、反馈式学习、协作式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教学录像、教学课件、教学大纲、教学方案、试题库系统、答疑系统、同(异)步学习交流、素材资源库、情景模拟实践、管理技能实训、管理实务仿真的精品资源共享平台和网站。

(二)理论联系实际,强化案例分析教学方法

在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从教师的单向讲课,转变为授课、案例分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式教学,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过程。教师在讲解现代管理原理、方法和技术过程中将采用案例引路、用案例佐证,以及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案例分析教学方法,把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进而启迪和开阔学生管理思维和管理理念,使深奥的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通俗化、简单化,使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企业经营中所面临的管理问题,使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更加形象、生动、活泼,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知识集成,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项目创新研究和校企互动教学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在综合实验、专业成组课、课程设计、创新项目研究、毕业设计等课程教学过程中,由知识积累式教学模式转化为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即针对企业实际和管理过程,由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方和使用方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制定项目实施的可行方案。在大学生研究型学习和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机制下,本方法将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踊跃地参加教师科研实践、企业实践、综合实训、科技创新竞赛过程,将专业知识集成升华为应用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

(四)倡导亲验性学习,应用现场研究教学方法

现代企业管理课程包括战略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危机管理等主要内容,为了使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易于理解和掌握,将广泛运用现场研究的情景模拟式教学方法。通过亲验性学习过程,引导学生逐渐根据情景模拟实践教学过程进入管理者角色,参与到管理问题的分析和处理之中。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因素,缩短课堂教学与管理实践的距离,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培养协作能力,应用团队学习教学方法

为了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理念,培养合作精神和协同能力,需要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运行机制,吸纳年级专业排名前20%的学生或有专业特长的学生,通过学生与老师的双向选择,结成创新团队,打造更高级的创新性学习平台,开展团队学习教学方法。以创新实验计划或者创新项目研究为载体,由本科生及硕士生组成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进行项目或实验方法设计与论证,独立组织实施并进行数据分析、平台设计开发、撰写研究报告的工作过程。学生跟随导师进行研究型学习和创新性实践,尽快进入实验室或者企业感受科技创新和企业实践氛围,通过完成导师科研项目、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创新创业项目,积累科学研究和企业管理经验,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改革考试方法,突出指挥棒的杠杆作用

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发挥考核过程在学习方法运用、专业知识掌握等方面的杠杆作用,将对本课程进行考试方式改革。考试方法改革具体形式可以考虑采用:笔试+课程论文(商业策划书写作)方式、口试+笔试的方式。使学生把课程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从死记硬背转移到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操作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发挥考试指挥棒的杠杆作用和导向作用,进而实现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七)注重知识集成,实现管理方案设计

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知识集成能力的学习过程,综合性地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从实际工作和管理需要的角度启发生学寻找解决管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布置组织结构设计、企业家素质测试方案、管理人员配备方案、经营战略制定、企业文化结构设计、人才激励机制设计、企业筹资方案设计、企业管理流程设计、供应链管理模式设计、市场营销策略设计、产品质量控制体系设计等方面的题目,让学生根据企业背景和素材运用所学管理理论与方法来设计出相应方案,并通过答辩方式来解释和说明方案设计的依据及其实施过程。现代企业管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是按着每个学生做出的现代企业管理课程设计方案或者管理模拟实训方案的设计依据、实施过程的可行性、资源配置优化程度、实施效果分析与评价等等,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完成课程设计或者管理模拟实训方案的每个环节的完善程度进行分项打分,并依此给出课程设计和管理模拟实训课程的成绩。

四、精品资源开放课的实施策略

(一)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重在应用能力培养

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时作为课程重点和对学生进行考查的重点,确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并以此为依据编制课程教学大纲,选定和编写教材,更新教学方法,以其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目的。

(二)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五位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从老师的单向讲课,转变为授课、案例分析与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和企业现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并用;从单纯的理论教学模式发展成为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实训教学和课程设计五位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逐步实现强理论、厚基础、高素质、重能力的育人方式。

(三)借鉴先进管理理念,增设管理前沿与专题内容

注意吸收国内外教育教学先进成果,并不断创新,部分章节融入管理前沿与专题内容。这种教学过程可使学生更多地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感悟西方人的管理思维方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学以致用,密切结合企业管理实践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要求现代企业管理课程论文要紧密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的实际问题进行选题和写作。学生通过广泛收集与社会、经济紧密相关资料来增加知识面度,提高学生科技论文的创新能力和写作水平,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基础。

(五)全面利用课程资源,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程团队制定了现代企业管理资源共享课程各阶段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运用试题库系统和答疑系统来强化教学重点,运用同(异)步学习交流和素材资源库资源来突破教学难点,运用在线学习、团队学习、网络答疑等方式进一步实现资源共享课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六)调动积极因素,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运用师生互动式教学过程,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在资源共享平台上为学生提供课程知识点、试题库、案例库、扩展性学习、资源下载、课程实践,特别是教师讲课视频将会更加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和提高学生将管理理论运用于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建设开放平台,实现模块化教学

根据现代企业管理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实训教学的内容构成,构思和创建主讲教师视频讲授模块、案例分析与情景模拟教学模块、课程论坛和网络学习社区教学模块、管理技能实训与管理实训教学模块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和教学要求,编写出相应教学课件。

(八)依托精品资源系统,提升学习工作效率

现代企业研究篇8

关键词:人力资源 价值链 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9-021-02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

21世纪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企业里最宝贵的资源,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优势,那些能够吸纳、留住、开发、激励一流人才的企业将成为市场竞争的真正赢家。现代企业的成功,归根结底是拥有高水平的管理者和高素质的员工。谁拥有一流的人才,谁就拥有一流的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组织如何保留人才并使其得到发展便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人的才能和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才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充分体现员工的自我价值,既是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保证,也是企业保竞争力的保证。因此,在企业内部引入职业生涯管理将可能是一个解决企业发展动力问题的途径。

职业生涯(Career)源自拉丁文的“路径”之意,是一个人一生中的所有与工作职业相联系的行为和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连续性经历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组织依据自身的发展战略目标。结合员工的能力、兴趣、价值观等,确定双方都能接受的职业生涯目标,并通过培训、工作轮换、丰富工作经验、绩效考核与薪酬福利等一列措施,逐步实现员工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产生以来,在美国和西欧一些发达国家得到不断发展和传播,在我国也获得了一定的推广和发展。其作为经营人力资本的重要手段日益成为企业和员工共同关注的焦点。蕴含着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模式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实践中正成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职业生涯管理有着清晰的“双赢目标”:首先,员工要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科学的规划。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埃德加・H・施恩教授认为:职业生涯发展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地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职业锚)。其次,企业要帮助员工明确自身能力状况,指明未来目标和发展方向,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并在此基础上以培训、薪酬、建立任职资格体系等为保障机制,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提供必要的条件,最大程度地激发员工的潜能,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

二、基于人力资源价值链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比较规范、长期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是一种体现员工与组织双赢的人性化管理措施。在企业实践中。它既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不局限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某一个模块,其有效实施涉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分析、招聘、培训、工作设计、绩效考核与薪酬福利等模块。从我国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看,开展职业生涯活动的系统性很差,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这是因为职业生涯规划开展中往往缺乏相关配套制度和有力措施的支撑,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缺少协同作用,没有统一整合到员工与组织的职业发展中来。因此,我国职业生涯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将组织的需要与员工的需求结合起来,同时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各职能模块的协同作用,确保职业生涯管理的实现,才能最终实现组织的发展战略。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基于人力资源价值链的职业生涯管理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个路径。企业价值链(ValueChain)理论最早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价值链理论认为不同的企业参与的价值活动中,每个价值活动环节都可能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企业经营的本质是通过经营人才来经营客户。最终是经营人,只有人按照岗位职责的要求,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有效地整合人、财、物、信息等资源。形成企业价值。基于这一理论认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的学者们将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中,提出了人力资源的价值链理论。它是指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价值发现、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一体化的环节。价值链本身就是对人才激励和创新的过程。职业生涯管理是组织与员工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从价值链的角度看,它也是个体员工与组织基于组织战略进行价值设定、开发、评价与分配的一个系统化、柔性化和价值增值的过程。

三、基于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构建模式

职业生涯管理系统是员工与组织相互作用、互相配合组成的“需求―道路”活性复杂实践系统,并表现为隐形的个体层面和显性的组织层面,二者相互驱动,共同实现职业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生涯管理的关键在于动态地把握员工的内在职业需求与组织的外在道路,使职业生涯管理活动能够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如招聘、绩效评估、培训及薪酬管理等)有机结合、互相促进。从而发挥效果。员工与组织职业生涯的发展是人力资源各模块管理的归宿和落脚点,其管理过程也是员工与组织彼此需求相互匹配与适应的统一过程。基于此,人力资源价值链的职业生涯规划构建模式的核心就是以人力资源各模块的整合实现职业生涯管理,具体讲就是在企业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将员工的绩效考核与薪酬福利、教育培训、职业生涯通道设计等方面,贯穿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并形成有效的互动,实现对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全方位管理。

第一,以企业战略为指导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企业的经营战略和发展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业生涯发展计划的开展。从理论上讲,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应该是许许多多的员工个体发展目标的集合体,员工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只有与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相吻合,才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反过来,企业在制定经营与发展目标时,只有充分考虑到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才真正找到了目标实现的支撑。因此,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战略目标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使其与组织架构设置、岗位设置和员工晋升、考核等各项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将员工职业生涯真正纳入人力资源管理的轨道,才能实现员工个人和企业协调共同发展的目标。

第二,完善绩效考核与薪酬体系。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可以确保企业战略落地,同时可以促进个体、团队和整个企业的绩效持续改进,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另外,绩效考核是企业实现薪酬分配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培训开发体系设计与管理的重要依据,更是薪酬发放和调整的依据。因此,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与员工个人的绩效考核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程度L的吻合性,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与绩效改进是员工

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参考要素。毫不夸张地说绩效考核是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有效实施的重要推动力,更是以职业生涯规划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索。

第三,建立和完善企业培训体系。企业的教育培训为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起到了补充与促进作用,企业通过不断完善培训体系,建立学习型组织,能够促成和加速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在实践中,企业一方面可以根据员工的职业发展需要开展员工职业规划培训,让企业的所有员工了解为什么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做什么和怎么做,并在具体实施中随时根据需要开展培训和咨询活动,让职业生涯规划得到有效实施;另一方面培训开发工作,可以提高员工工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强化员工对组织的认同,培养员工的客户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使企业和员工真正实现共同成长,这为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

第四,建立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职业生涯目标确定后,员工要把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方案,这就需要企业建立相应的职业通道,即企业通过lt作分析和工作设计,结合企业组织结构体系、薪酬结构,把内部岗位分为例如管理、研究、生产、营销和服务等序列,为员工提供明确的、多元化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职业通道是员工实现职业理想和获得满意工作,或者达到职业生涯目标的路径。目前多路径、多通道的多重职业通道设计成为主要形式,它实现了职务和职能等级的并行,并且在薪酬制度设计上相互衔接和对应,从而鼓励员工在不同的职业发展道路上取得进步和发展。

第五,开展跟踪反馈和指导。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变化过程,因此,在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员工必须不断接受新岗位和层次的变化。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改善素质结构。为此,企业须加强对员工生涯计划实施的跟踪和指导,建立反馈体系,实时通过绩效评估监控员工的岗位匹配程度,定期对其工作进行反馈和点评。对员工与岗位不相匹配的情况,要及时和员工进行探讨、加以修正,帮助其克服存在的不足。监督员工往生涯设定的目标方向发展,最终实现职业生涯目标。

现代企业研究篇9

企业管理以人为本人本管理

一、人本管理概述

(一)人本管理的内涵及特征

所谓人本管理,不同于“见物不见人”或把人作为工具、手段的传统管理模式,而是在深刻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基础上,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热衷于片面追求产值和利润,却忽视了创造产值,创造财富的人和使用产品的人。在生产经营实践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决定一个企业、一个社会发展能力的,主要并不在于机器设备,而在于人们拥有的知识、智慧、才能和技巧。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归根到底,一切经济行为,都是由人来进行的,人没有活力,企业就没有活力和竞争力。因而必须树立依靠人的经营理念,通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去创造组织的辉煌业绩。

在今天以服务竞争、人才竞争、文化竞争为主线的经济环境中,现代企业管理的重心转向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企业人本管理是以刚性的制度管理和柔性的亲情管理相结合,把人视为管理主要对象及企业的最重要资源,通过激励,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员工去实现预定的目标。现代企业管理者必须懂得理解人、尊重人、培养人的“以人为本”管理新模式。企业人本管理如何实施,如何让员工感受到家的感觉,如何让员工不由自主地为企业着想成为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关键所在。

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特点表现在:以人为核心的管理模式,把人置于管理中最重要的地位;尊重人,关心人,以激发全体员工的创造性和能动性;追求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共同实现。

(二)人本管理的方式

在不同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之中的企业,由于行业特点、产品性质、职工素质和管理水平上的差异,可以选择不同的具体管理方式。参考我国一些企业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一些企业的特点,有以下几种可供选择的基本模式:

1.受控式管理

这种管理是指把对人的管理主要看作是通过行政指令、管理规章制度和标准等来限定和约束职工行为,并通过奖惩等控制手段达到提高管理效率和实现生产经营目标。这种管理方式在生产力水平较低、劳动者素质不高、特别是那些新建企业以及管理基础工作薄弱的企业较为适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职工素质的提高,以及企业管理的正规化和制度化,这种管理方式的作用将会逐渐失灵,处理不当还可能产生某些消极作用,甚至影响高素质职工队伍的创新精神、智慧和才能的发挥。

2.自控式管理

这种管理是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优化企业群体行为,使企业职工由被动接受管理逐渐转向主动参与管理,把企业的行政指令和规章制度转化为广大劳动者的自觉行为,把自觉地按照管理规范操作看作是自己从事生产劳动的一种自由与安全的保证。这种管理方式既继承了泰勒的科学管理的优点,又发挥了社会主义企业政治优势的作用,从而使职工严格按照管理要求进行自作、自我检查、自我控制。

3.诱导式管理

这种管理方式主要是注重对劳动者创造和提供发挥其聪明才智的条件和机会,以诱导职工努力工作,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这种管理方式在发挥职工主体作用和积极性方面,比上述两种方式大大前进了一步,但也对企业经营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要求更高,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要更扎实健全。

4.灵活式管理

这种管理方式在国外叫做弹性式管理,是把管理看作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更是一门高超的艺术;不是把对人的管理采取一刀切、一个模式的管理方式,而是针对每个职工的素质、需要和能力的不同,因时、因地、因环境而异,灵活机动、不拘一格,运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激励模式,以达到企业管理的最佳效能。这种管理方式不仅要求管理者具有较高的灵活机动的管理艺术,而且要求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越做越细,多种激励手段运用得当,尤其是企业群体人际关系的协调、企业形象的塑造、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培育等,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对人本管理方式的选择与运用,不能把各种具体方式截然分开或对立起来。各种管理方式往往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由低到高,逐步完善和发展。对一个企业来说,管理者必须从实际需要出发,可以采取以一种管理方式为主的几种管理方式复合并用并随机应变。只有这样,企业和各级管理者才能使管理行为达到最优化状态.

二、美国、日本企业人本管理的成功经验

由于我国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实施人本管理的效果不同,我国与美、日等国还有很大差距,因此美国、日本人本管理中的先进理论及管理实践中的先进经验,应该为我们所借鉴。只有做到“洋为中用”,才能站在理论前沿,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本管理模式,以指导中国企业管理实践。

美国、日本的人本管理模式比较成功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成为主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中“知识型员工”的比重越来越大,员工不再只为了生存而工作,他们渴望能力的充分发挥和更大的发展。人本管理迎合了当今发展的潮流,企业柔性管理是人本管理的一种实践形式,它是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这一方式也融入到了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

(二)遵循企业人本管理的两个重要原理

美日模式的成功,都遵循着企业人本管理的两个重要原理。首先,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特定历史条件的管理模式,并回答和解决好这个环境和条件提出的挑战。在这方面,二者都做了很好的典范。在美国迅速积累原始资本时,强调以“资”为“本”,使员工无条件地以公司的利润最大化为个人和集体的共同目标;随着世界格局的改变和美国地位的提升,随着人的因素对于企业的影响的加大,企业就由“人本主义”代替了“资本主义”,实现了质的提升,并且走在了世界的前沿。其次,成功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获得成功的模式,在环境和条件变化后不一定能继续获得成功。在这方面,日本的模范作用很大。在儒家文化盛行的古代,日本就深切地了解到人的作用的强大,同时,它千方百计地吸收儒家文化的精髓,并且转化为自己的核心理念;当美国的人本管理模式取得重大成功时,日本又细致研究美国的人本管理模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不断完善它,并移做己用。因此,企业如果想要不断获得成功,就必须随时研究外部环境的变化,并在必要时对内部的管理制度做相应的调整和创新。

(三)发挥团队精神,为员工营造成长的工作氛围

发挥团队精神,营造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的组织氛围,规划员工实现自我超越的职业生涯。美、日企业最能吸引员工的措施,除了薪资福利外,就是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为了避免员工羽翼丰满就跳槽的现象,美、日企业都能够做到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关注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工作,营造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的组织氛围,充分发挥团队精神,规划企业的宏伟前景,让员工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憧憬,与企业共同发展,为有远大志向的优秀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实现自我超越的广阔空间。虽然美、日的文化风格并不相同,美国更强调个人风格,而日本强调团队合作,但是随着美日企业的不断改进和推动,并没有与建设良好的团队精神发生矛盾,仍能够使得团队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共同奋斗。

(四)注重员工利益,发挥员工特长

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国际市场竞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速度加快。一方面,在这样的市场环境里,市场调节资源分配的重要性会更加重要,时间也更短,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企业中的人本管理模式是有着很大的优势的,因为它强调员工的特长发挥,它有利于创新和改进提高。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在新的高度激烈竞争、情况瞬息万变的市场上,如果决策不做到高度灵活,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迟钝,其成功也是很难实现的。为了保证分权决策的良好效果,企业的员工必须具有良好的知识和技术素质,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自觉性。为了做到这一点,企业内部在劳动分工、利益分配等问题的处理上,日本的人本管理模式又有着很大的优势,它能够吸收员工参加管理,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听取第一线普通员工的意见,保障员工在企业中的基本利益,同时加强对员工的培训。简言之,要在新的市场条件下获得成功,新的人本管理模式必须吸取美、日的优点;同时克服其不足,使员工既来之则安之,积极认真的为企业工作,去也容易和愉快,发挥市场在调节劳动力资源分配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中国企业在人本管理中的问题

(一)对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认识不足

正当西方企业日益重视人的因素,加强人本管理的同时我们企业的人本管理思想却逐渐淡化。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在淡化。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人本管理的基本要求。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产生了种种消极的影响,尤为突出的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在具体管理中重事不重人,重物质奖励轻精神奖励;二是由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被贬低,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加大。

(二)企业职工的权益受到威胁

企业职工的权益受到威胁。人本管理的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物质利益原则。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含量增加,生产效率提高,以及企业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等原因,企业人员受到大量裁减,一些企业以种种借口和手段侵害员工的实际利益。如:想裁谁就裁谁,不以贡献和能力为标准,而是以企业管理者好恶为标准;不注意改善工作环境,只讲生产效益,不讲员工工作环境,以此来降低成本。

这些实际问题的存在使员工士气受到影响,员工一心为企业,全身心的奉献于企业将成为不可能的事。即使能够完成本职工作,也是不情愿的,久而久之,势必影响企业的发展。

(三)对员工思想行为特点及其现实研究不够

近些年心理学、行为学的发展和传播使我们部分管理者有幸接触到这些理论,然而我们很多企业却未能对自己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具体表现在:

1.对企业环境变化研究不够

邓小平同志曾经预料到,打开窗户新鲜空气进来了,苍蝇蚊子也势必会进来。意思是说,实行改革开放,腐朽落后的东西必然会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因而,对人的思想研究,首先应对客观形势变化因素进行研究,分析这些变化因素会产生什么影响,并积极主动采取应对措施。

2.对员工思想已经或者正在发生的变化研究不够

如怎样解决“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相关人员的思想顾虑;随着科技进步,一些文化水平不高,年龄偏大的员工在想什么;怎样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和工作中的困难等这些问题都缺乏系统性分析,可以说未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正是这些研究不够造成很多矛盾,甚至出现不稳定的社会因素。

(四)对企业文化缺乏了解,重视不够

企业文化具有导向作用、凝聚作用、约束作用、激励作用和塑造企业形象等作用。虽然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积极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从全国企业整体来看,企业文化建设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相当数量的企业对企业文化缺乏了解,有成效地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仍属少数。还有一些企业的领导忽视了企业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培育,忽视了把正确的价值观渗透到企业的人本管理中。在企业文化研究方面,尽管有大量文章、专著发表,但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界定和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尚未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更没有条件形成比较完整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

四、借鉴美、日经验,促进我国企业人本管理的发展

(一)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机制

企业实现人本管理,要建立如下的管理机制。第一,要建立员工技能培训机制。在“科学就是生产力”的今天,人的素质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最重要的资本。现代企业为了产生更大的效益,必须对企业员工进行各种技能的培训,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会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提高员工的素质,也就产提高了企业的生命力。第二,要建立企业民主管理机制。民主管理是指让员工参与企业管理与决策,使员工不再被动接受管理,而是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员工潜能的一种管理机制。民主管理使员工产生信任感、价值感和责任感,员工主动参与管理,会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第三,要建立激励机制。现代企业人本管理主要方式是激励,激励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二种,我认为把这二种激励有效地结合起来是一种更有效的人本管理方法。

(二)学会尊重、关心员工,为员工营造成长的工作氛围

尊重和欣赏员工是对员工进行的感情投资,制度只能约束住人,而情感才能留住人心,在企业内部创造一种家庭式的气氛,营造一种员工成长的工作氛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才能调动每个人的才能,发挥他们最好的潜能。

1.学会欣赏员工

在企业中,要充分地尊重员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企业管理者要懂得欣赏他们的长处,改正他们的短处,并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学会欣赏和尊重员工,是企业走向“以人为本”柔性管理的第一步。当员工向管理者提出工作建议时,你应该尊重他的诚恳和责任心,欣赏他的工作热情和勇气,因为员工的初衷是想引起领导的重视,使自己的价值在工作中得到体现和展示。如果得到尊重和欣赏,这种正向激励作用会促使员工以感恩的心,表现的愈来愈出色,提出更好、更多切合实际的建议,如果管理者换个眼光,从尊重和欣赏的角度来观察员工,就会发现每个员工身上都有不同程度可圈可点的优点和特长,如果将这些优点加以放大,并在团队内部加以传播,就会形成团队精神和共同财富。

尊重和欣赏员工,不要吝惜你的赞美。激发下属的干劲,不需要特意花费很大力气,也不需花费大量的金钱和给予优厚的待遇,有时一句深情的话,一种真诚的关怀,就能使员工真诚的服从你的领导,心甘情愿地拼命为企业工作。如一位刚下夜班的员工碰到领导后,领导如果能对他说声“辛苦了”,或点头微笑,虽然这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动作,就会使员工感到他在企业中或领导心目中有位置,员工的价值也从中得到了尊重和认可。

2.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管理

俗话说:一人计短,两人计长。员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阅历,针对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提出建议,即使其前几个建议都是没有多大用处,但也许最后一个会是给你带来重大成果的建议;管理者要能虚心地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使大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使每位员工都能为企业管理出谋划策,为企业发展尽力。

3.关心员工的成长

人最重要的是做任何事都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和切合实际的目标,明白自己的长处,了解自己的短处,便能踏稳脚步,达到目标,如果员工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得过低或过高,那么他就不可能达到荣誉的顶峰,此时,企业的管理者就要帮助员工从实际出发,制定培养、造就员工成长的、分阶段发展的目标,并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员工沿着既定目标坚持下去,到达胜利彼岸。否则,一旦失去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员工就会安于现状,失去对工作的激情,更不会拥有任何的上进心。

(三)注重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企业实行人本管理,主要的实施者是企业的领导,管理者的决策水平直接影响企业人本管理的实施效果,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决定着企业人本管理的结果。笔者认为,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包括:智慧(智商)、人格(品质)、情感(情商)等因素。首先,企业管理者必须是有智慧的人。在知识经济时代,高学历、高智商成为企业管理者的必备素质。其次,企业管理者需有人格魅力。在这里人格包含有高尚的品格和情操,要当官,先做人。2006年末,甘肃省金昌市和山西省河津市相继出台新的干部选拔任用办法,明文规定:“拟提任干部必须孝敬父母,善待配偶,诚实忠信,不合格者将被一票否决。”试想,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那么怎么会对员工实行人本管理呢?这则消息给我们的启发是,管理者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企业管理者应善于情感管理。这种管理凸显管理者的情商和人本主义理念,最终会赢得员工的爱戴和拥护。

(四)建设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团队

企业能够做到吸引每一个员工都能够直接参与各种管理活动,使全体员工不仅贡献劳动,而且还贡献智慧,直接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如此加大企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使员工形成一个团队,培育团队精神,把企业建成一个战斗力很强的集体。组织有效运营的重要保证。组织本身是一个生命体,组织中的每一个人不过是这有机生命体中的一分子,所以,管理不仅要研究每一成员的积极性、创造力和素质,还在研究整个组织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形成整体的强大合力。从这一本质要求出发,一个有竞争力的现代企业,就应当是齐心合力、配合默契、协同作战的团队。增强组织合力,把企业建设成现代化的有强大竞争力的团队,也是人本管理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创建和谐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制度等。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属于企业人本管理体系中的最新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建设要建立一种为企业全体员工认同的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伦理观和经营管理理念。这就要求企业重视企业精神和价值观的建设,管理手段由硬化管理变软化管理,塑造企业形象,使企业文化不仅吸引员工,而且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推崇。我们在创造企业文化时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吸收先进的现代管理理论,杜绝简单、盲目地克隆,必须构建具有中国企业特色的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现代企业文化。今后,企业的竞争由人才的竞争转变为企业文化的竞争。现代企业只有继承传统并不断文化创新,才能屹立在世界企业强手之林。

五、结束语

不管实际的管理状况如何,“以人为本”终于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它要求企业在管理人力资本时,必须学会尊重、团结人,否则就会成为一个高级人才不断逃离的樊篱。一切公司和组织都不应把员工当成赚钱的工具,而应该把他们当人来看待;一切不尊重人的公司势必将在21世纪波涛汹涌的知识经济浪潮中被淘汰出局。参考文献:

[1]段维龙.企业文化与人本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恩泽.人本管理模式[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

[3]蒋秀青.企业人本管理若干问题研究[m].山西经济出版社,2012.

现代企业研究篇10

关键词: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意义;风险;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2

一、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对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进行研究,就需要明确对其进行研究的意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开展相应的研究行为。具体来说,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对于企业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加强国家的宏观控制。企业是市场经济的血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而为了使其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就需要对其进行宏观控制,为此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行业准则等,以对企业进行更好地控制。而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不但可以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还能更好地配合国家的宏观控制,将企业的情况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这样对于国家政策的制定、调控手段的选择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而逐渐发展并且完善,这不但使得企业的职能分工更加明确,在分工、考核等方面也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加合理,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得到很好地保障。此外,通过会计内部制度的完善,使得企业的目标得以很好地执行、分解,这样就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使企业的经营效率得到提升。

3.保障物资的完整。以往在对财产物资进行管理的时候比较粗犷,不但造成了大量的损耗和损失,也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的效率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而完善的会计内部控制能够使企业的财产物资得到很好地保管和控制,这样就避免了贪腐、挪用等状态的放生,从而使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物资的完整度得到了提高。

4.完善会计资源管理。企业的会计数据并不仅仅为了对过去的情况进行了解,而是为了以当前的会计信息为基础,对当前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控制,并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状况进行必要的决策,而会计内部控制在这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这样就能更好地完善企业业务处理的程序,使企业的职责分工更加完善,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内部控制的风险分析

在分析了会计内部控制的意义之后,就需要对当前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进行深入地分析,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提出具体的措施,使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得到更好地提升。具体来说,当前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风险:

1.会计环境存在风险。在市场经济环境,企业的发展环境更加优越,在这样的环境下,会计信息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现在网络化是当前会计软件的一个趋势,不论是远程报表、远程审计,还是网上采购、网上银行等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当前eRp理念与系统逐渐得到了很好地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不再是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唯一的要素,企业的资金、物流等也都逐渐纳入到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范围之内,企业从现在的趋势来看,其控制的范围还将逐渐扩大,并且呈现出日益复杂化的特征。计算机是以往会计系统工作所必需的工具,相应应用程序的完善固然对会计系统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若是应用呈现出现错误且计算机不能进行识别的话,就会产生新的会计内部控制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保证会计环境的安全性是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职能,为此不但需要对权限进行合理的划分,还需要加强密码登录保护等相关的措施,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高效。

2.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为企业提供决策,若是其存在失真情况的话,企业就难以做出科学的决策,这样就难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财务管理的重要依据就是信息数据,正是因为如此,企业应该对会计信息的掌握渠道给予保证,保证信息的真实、准确,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资金流、物流等相关的运转情况。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等是我国企业存在的一个普遍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其往往不愿对准确的信息进行公布,或是处于个人的目标,制定信息孤岛现象,这样使得相应的财务信息不能及时被企业的高层掌握,使企业的决策存在着很大差误。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的一个现象就是信息的截留,企业的各部门都有可能存在这种状况,还有的部门制定虚假信息,这也使得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难以保证,这将直接导致企业的会计核算存在很大的问题,使得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不能被相关的政府部门、社会、企业等全面地了解。在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上,我国的财政部曾经做过相应的调查,结果现实,存在信息失真情况的企业的比例占到了80%,财务信息的失真,将直接对企业的决策产生的影响,同时也将对社会监督、政府调控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

3.会计监督不到位。纵观现在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事后控制仍旧是其主要的方式,这就使得控制的效果不系统、不理想,难以降低损失、规避风险,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会计内部控制具有全过程性,在控制的事前、事中、事后等三个阶段都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这样才能达到更好地监管效果,更好地保证企业的财务安全,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得到更好地保证。然而,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相关的监督者缺乏必要的了解途径和手段,这使其很难得到很好地发展。且现在很多企业都将精力敬重在时候控制上,这就使得监督工作的开展存在很大的滞后性,一旦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将其解决,使企业面临着严重的损失,这样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的一个情况就是,对于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很多企业管理者也并不能说清道明,而了解相关会计信息的会计工作人员对企业的经营状况的认识又不是很清晰,这样就使得财务管理存在着很大的疏失,会计核算对于财务管理起着主导作用,正是这种监督上的疏漏,使得企业的资金流等得不到很好的控制,从而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三、预防会计内部控制风险的措施

在分析了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之后,就需要找到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种状况,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和管理效果,使企业获得更好地发展。具体来说,主要可以从如下方面来采取措施:

1.完善计算机系统。为了更好地建立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系统,应该从计算机软硬件入手,使系统的授权修改程度能够得以规范,并在系统中增设接触控制程度,使得会计人员只能进入自己职权内的分系统,系统的源程序、技术资料等保密信息不能被其介入,这样系统的安全性就能得到更好的保障。此外,企业还应配置专门人员对相应的电子信息数据进行定期检查,并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备份以及保存操作,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系统的安全。同时,我们还应看到计算机病毒也对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为此,企业的计算机管理员应该及时对系统进行杀毒,并设置防火墙,做好定期的检查,这样才能使会计网络得到更好地保障。只有采用如上的措施,才能更好地防范会计内部控制系统的安全危险。

2.完善会计信息管理。为决策提供数据和参考是会计内部控制重要的作用,然而信息的失真以及传递的不及时是企业会计信息处理存在的典型的问题,这就对企业的决策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在业绩评价、安全性保证等方面都面临着很大的安全威胁。为此,企业应该完善对会计信息的管理,不仅要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还应该在信息的及时性、保密性等方面下功夫,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企业信息分析、决策、共享的效用,使其跟好的转化为对企业战略目标实现有利的资源,提高企业的会计工作效率,更好地从中分析出企业生产经营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除此之外,在信息系统的分析、评价上面,企业应该进行定期的检测,使信息沟通的渠道畅通,从而更好地保证企业管理的要求。在进行信息管理的时候,应该采用信息授权制度,且需要以保密协议的方式来明确员工的工作职责和义务,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信息的安全。

3.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为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是必不可少的,为了更好地降低企业生产经营的风险,需要及时对企业的财务报告等涉及企业信息数据的资源进行分析,并找出企业存在的生产、经营风险,这样才能更好地完善企业的发展。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在企业风险环节的治理上,若是企业在这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疏失的话,则其很难获得相应的发展,从而使其市场竞争力以及市场份额都会逐渐下降。至于企业主要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才能更好地制定相应的规避的措施,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并积极进行风险评估。

四、总结

市场经济是瞬息万变的,只有不断完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不但可以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还能更好地配合国家的宏观控制,其对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保障物资的完整、完善会计资源管理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其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希望能够促进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钱旭峰.基于信息化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以奥克斯集团为例[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20).

[2]王波,卞志静.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1).

[3]苏桐.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研究[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7(02).

[4]杨世鉴.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研究综述[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