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标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01:48

高中化学标况篇1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落实情况

在高中教育中,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实现人的发展,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的情感发展。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价值观与情感态度有着重要的作用,情感因素的因素往往是一种隐性因素,具有巨大的潜在能量。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高中教学的课堂中到处充斥着“应试教学”和“填鸭式教学”的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往往忽略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传授,更忽视了情感目标与价值观的评价。为了了解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现状,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来进行了解。

1、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方法

选择我市10所普通高中100位高中教师为调查对象,使用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的形式,对教师所理解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方法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00分,回收89份,回收率为90%。

2、调查结果

2.1教师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解

从表1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受调查的教师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系的认识都正确,但是,选项4的比例仅有60.7%,从这一方面可以说明有60.7%的教师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认识依然停留在表层,也有一些教师(21.3%)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认识比较模糊,因此,在下一阶段,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

从表2中可以看出,受调查的教师对于化学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认识较为理想,但是2和3的选项相对较低,这就说明,受调查的教师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理解还有一些偏差。

2.2教师对化学教学内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认识

从表3和表4中的数据能够看出,大多数受调查的化学教师对于化学实验、化学史、化学元素、活动课、新授课中都蕴含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内容,但是对于复习课、化学计算、讲评课、习题课等比例的选择较低,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多数教师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认识还有一些偏差。实际上,在化学的授课过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是不同课程、不同内容的侧重点有着一些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把握好这一点。

在现阶段的化学教学中,教师更加善于使用正面的教学素材对学生进行教育,宣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作用,但是对于反面教材中蕴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却并没有进行应有的宣传,此外,还有一部分教师未将化学学科看做自然学科的中心学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教师对于化学教学价值观认识的偏差。

3、讨论

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现阶段下,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性,因此,从这一层面而言,新课改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但是,在细节方面,一些教师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认识还有一些偏差,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新课改执行的时间相对较短,这就导致很多教师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认识还停留在理论层次,并未对其进行一种深层次的研究,因此,在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时也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此外,在一些教师的潜意识当中,并未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列入化学教学的教学目标之中,虽然这并不会影响的学习成绩,但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情感态度的养成和价值观的塑造。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应试观念的影响,教师在备课时将主要的精力放置在学生学习分数的提高上,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未来阶段下,教师需要在备课中融入学生的发展,从而全面的发挥出学生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结语

化学教学是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虽然经过了多年的改革,大多数教师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已经有了正确的影响,但是由于传统应试教育思想观念的作祟,化学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弊端,为此,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式,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朱纷,薛春兰.中学化学教学中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途径[期刊论文].化学教育2011,06(02)

[2]相佃国.高中化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落实情况的调查[期刊论文].化学教育2012,02(02)

高中化学标况篇2

2007年5月《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出台后,伴随着一系列政策的落实,我国已建立了涵盖奖、贷、助、补、减等多种措施并存的较为完善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1]。2011年,国家财政对学生资助工作的投入增长至691.15亿元,比2006年的53.86亿元增长了12倍[2];2010-2011年全国累计资助贫困学生1.56亿人次,资助金额1836.76亿元,资助学生人数与金额创历史新高,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已成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财政投入最多、资助范围最广、资助力度最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实惠最多的一项制度安排[3]。在这种形势下,深入分析作为分配资助资源前提和基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认定指标体系具有更加紧迫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现状分析

各高校根据政府的相关指导意见[4],在实践中综合运用了多种方法进行认定。由于指导意见的某些条款显得过于笼统,标准不明晰,操作性不强,指向度不明[5],导致大学认定过程普遍存在着认定标准难以确定、地方政府开具的证明可信度下降等问题,最终无法获得学生家庭收入的可靠数据,只能根据学生提供的基本背景信息来测评其需求[6],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把评议简化为“票选”的现象[7]。

目前国际上美国、日本等具备完善税收机制的国家,可以较为准确的掌握学生家庭的经济收支,均采用公式法计算并认定资助对象;菲律宾、尼日利亚等发展中国家则更倾向于搜集一系列的分类指标来补充或调整家庭收入和资产以使结果更为准确公正。我国学者也在理论上提出了层次分析法[8]、参与式贫富排序法、古典模糊综合评价方法[9]等探索性的认定模式;也有部分学者基于各种因素提出了量化指标体系等认定方法。但总的来看,还存在操作过于复杂、可实现性差、指标涵盖范围不够等种种问题。

二量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所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4]。从教育部的官方权威解释来看,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一种定性描述,无法量化,难以界定,比较模糊,可操作性不强。家庭经济困难与否本身涉及很多定性化的指标,没有十分明确的界限和清楚的外延,不存在绝对的困难与不困难的区分。因此本文构建量化指标体系,将定性化的指标加以定量化,然后采用topSiS法进行排序,最后得出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排序,为各类学生资助项目的资格认定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一)指标体系设计

指标体系构建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致性、科学性、可比性、可行性、动态完善性原则。鉴于此,在充分考虑资助工作实际需要,依据以上基本原则,综合使用了问卷调查、辅导员老师访谈、学生代表座谈等调查研究方法,构建了如下表所示的评价指标。

本指标体系主要分两大部分,学生自评指标和资助评议小组互评指标。自评部分由学生本人自行填写申报,主要是个人和家庭的基本情况;互评部分由班级学生资助评议小组根据学生日常表现打分,主要涵盖学生经济状况的外在表现和遵规守纪、感恩励志等具有教育引导意义的内容。总体思路是相对客观直接的内容由学生自行申报,通过核对档案、电话、实地抽查走访、互相比对印证等手段来确保真实性;主观性较强的项目由评议小组在限定范围内确定等级打分,同时根据资助育人的要求适度增加了感恩励志、诚实守信、自强自立等方面的内容。

(二)运用topSiS方法的处理步骤

topSiS法是一种根据有限评价对象与理想化目标的接近程度进行排序的方法,是在现有的对象中进行相对优劣的评价。topSiS法是一种逼近于理想的排序法。运用topSiS法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就是通过计算各学生各指标分数分别与所有申请助学金的学生中最贫困情况、相对最富裕情况进行比较的差值,并将该学生与最贫困情况的接近程度作为评价值进行排序。所谓所有申请助学金的学生中最贫困的情况,指各指标分数均为各项指标的最贫困的分数。而所谓相对最富裕的情况,指各指标分数均为各指标下的最不贫困的分数。若某同学的各指标分数最接近于最贫困的情况同时又与相对最富裕的情况差距最大,则该学生被评为家庭经济情况最贫困的学生。

第一,对学生各项分数做标准化处理。对各指标下的所有学生分数值做标准化处理,即用各指标下各学生的分数与该指标下的最低分数的差值比上该指标最高分、最低分差值的比值,作为标准化后该学生该指标下的分数,从而标准化后的分数均在0~1的范围内。

第二,计算加权分数,根据指标体系给定的权重,与标准化分数做乘法处理即得到各学生的加权分数。该指标体系下,所有学生加权分数的最小值,即为最贫困学生,所有学生加权分数的最大值,即为最富裕学生。

第三,计算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和最贫困、相对最富裕情况的接近程度。即为该学生各指标下加权分数与最贫困情况的各指标分数的差值的总和。各学生家庭经济请况与相对最富裕情况的接近程度,即为该学生各指标下加权分数与相对最富裕情况下各指标分数的差值的总和。

第四,最终排序。排序依据学生经济情况和最贫困,相对最富裕情况的接近程度来确定。即由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与最贫困情况的接近程度比上该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与最贫困、相对最富裕情况之和的比值作为综合评价值。分值越小,贫困程度越严重。

三与指标体系相配套管理举措

学生经济困难量化评估指标体系的正常运行,需要有与指标体系相适应的配套管理举措。首要的任务是建立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库。高校学生工作人员应该在大一新生入学就及时进行档案库建设,结合自评指标体系的观测点,认真登记所有学生的相关信息,建立完备档案资料。及时进行更新,对应突发事件等变化因素造成经济困难及时补充登记。利用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加强核查、抽检,例如重庆市高校的“三进三同”活动,东北师范大学的贫困生实地走访核查活动等。学生量化指标评定体系会带来海量数据分析,高校应积极主动进行信息化建设,实现实时数据统计和智能分析等功能,在现有人力物力条件下为量化指标体系的运行创造条件。此外,还应在学生中开展广泛的富有成效的诚信教育,引导学生诚实守信,一诺千金,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同学之间互相关爱、友善、礼让的传统美德,使真正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帮助,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和谐环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2008年学生资助工作报告[R].2009/3.

[2]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2012年新闻通气会介绍2011年全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开展情况[oL].教育部网站

[3]教育部财政部有关负责人.2012年8月31日就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答记者问[oL].中央政府网站http:///gzdt/2012-08/31/content_2214286.htm

[4]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07]8号).

[5]郭菲,赵存东: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实施办法及动态管理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

[6]魏建国.中国现行高校学生资助政策评估[R].中国教育财政政策咨询报告(2005-2010).

[7]福州高校学生上台晒贫困票选贫困生引发争议[n].中国青年报,2011-10-2.

高中化学标况篇3

关键词:教育地理信息;地图可视化;初探

一、教育地理信息的内涵

教育地理信息是指表征某些教育信息数量和质量的空间结构、分布规律、时间序列、属性特征的独特信息,它兼有教育信息与地理信息的双重属性,是教育信息中教育机构信息与地理信息中人为信息的有机结合,如图1所示。

教育地理信息实质包含三个层次内容,即教育空间信息、教育时间信息、教育特有属性信息。教育空间信息是表达教育类事物(现象)空间分布和空间位置关系的信息,如普通高校招生数的空间聚集分布情况。教育时间信息是表达教育类事物(现象)在时间序列上动态发展变化的信息,如改革开放30年来普通高等学校生均图书册数的增长情况。教育特有属性信息是表达教育类事物(现象)自身特有性质以及与同类或关联事物(现象)之间关系的信息。

二、教育地理信息的模式

本文结合教育地理信息的三个层次,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地图集》为例,提出教育地理信息的两个维度,即指标表达维度与时间序列维度,结合两个维度综合表达教育空间信息、教育时间信息和教育特有属性信息,由此建立教育地理信息的模式,如表1所示。

三、基于表达模式的实例设计

1.单一指标单年份――表达教育空间信息

如图2所示,以单一指标单年份的形式表达学生模块中的教育空间信息。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生在校生数即为单指标单年份的数据。在地图可视化表达过程中,采取分级比率方式,以象形点状符号表达在校生数,同级别之间的差异性通过统计图排序的形式表达。

2.拟合指标单年份――表达教育空间与特有属性信息

如图3所示,以拟合指标单年份的形式表达教育空间信息和教育特有属性信息。在教育空间信息的地图可视化表达方面,以堆砌式点状符号表达各地区单位GDp在校生数这一拟合指标的空间分布情况;以等值区域法表达各地区人口密度的分布情况。在教育特有属性信息的地图可视化表达方面,通过在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生在校生数与GDp两个指标的综合分析,拟合出单位GDp在校生数承载量这一指标,用于反映各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对当地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生在校生数培养的贡献率。

3.多指标多年份――表达教育空间、时间与特有属性信息

如图4所示,在教育空间信息的地图可视化表达方面,以分区统计图的形式表达三个年份“211工程”高等学校博士生在校生数的空间分布情况;以等值区域法表达各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博士生在校生数中“211工程”高等学校博士生在校生数所占比例的分布情况。在教育时间信息的地图可视化表达方面,以扇形统计图式点状符号分别表达2000年、2003年、2006年三个年份的发展变化情况。以条形统计图和圆环统计图结合的方式表达2000―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博士生在校生数的年际变化。在教育特有属性信息的地图可视化表达方面,通过普通高等学校博士生在校生数、211工程”高等学校博士生在校生数、设有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博士生在校生数三者之间的层层包含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在时间上的动态变化综合反映博士生在校生数的自身特有性质。

高中化学标况篇4

【关键词】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炎症因子作者单位:464000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t2Dm在临床检查的过程中,同时还结合有炎症情况,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等往往存在异常升高的情况,在治疗过程中,常规胰岛素治疗的效果对糖尿病症状的有效率较高,但对患者的炎症因子治疗改善情况不大,在本次研究过程中通过胰岛素强化治疗,加强胰岛素的使用量,观察患者的临床炎症因子改善情况,具有较强的临床参考意义。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本次研究当中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收治的t2Dm患者106,其中男56例,女50例,年龄38~71岁,同时抽取我院体检正常的患者100例,其中男50例,女50例,年龄39~72岁,所有患者的肝肾功能检查均正常,没有严重感染或是应激情况,患者当中没有恶性肿瘤或是使用甲状腺激素、类固醇类药物的情况。在治疗的过程中t2Dm患者为治疗组,正常体检患者为对照组,两组见的年龄、性别情况没有明显的差异。12治疗方法在治疗中治疗组患者按照糖尿病患者常规治疗,同时在患者护理当中每天饭前30min给予患者短效胰岛素治疗,起始使用量为03U/kg~05U/kg,强化治疗2万U,在治疗过程中统计患者的药物使用量及每天血糖检测数据,根据患者的胰岛细胞功能情况在治疗后改用胰岛素30R治疗或口服药物治疗,控制患者的饮食,保持护理治疗过程中的运动程度。完成治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炎症因子等方面的检查指标情况,观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临床效果[1]。13观察指标在本次研究当中,主要的观察内容就是患者的血糖指标(FpG、2hpG、Hba1c)和炎症因子(CRp、tnFα和iL6)的指标变化,检查过程中的操作标准按照临床操作规范进行。14统计学方法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

在治疗当中对患者的各种指标数据进行多次检测比较,在治疗之前,两组患者的指标差异性较大,治疗组患者的各种血糖、炎症因子等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而体重等体征情况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的比较情况见表1。

在治疗完成之后,治疗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明显,与治疗前进行相比较,患者的各项指标特别是炎症因子变化更为明显,强化治疗的效果非常显著,详细的比较情况见表2。

完成强化治疗之后,治疗组患者的血糖指标明显下降,而炎症因子的下降情况更为明显,与治疗前患者的指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t2Dm在临床上的检查当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患者的炎症因子高于正常指标,在治疗的过程中,胰岛素治疗联合血糖控制可以对患者的情况取得有效的改善,但在临床治疗当中,常规的胰岛素使用量对患者的炎症因子改善情况并不明显,患者的指标情况仍然较高,而这种情况也必然会对患者的血糖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患者的在治疗完成之后血糖容易升高,控制情况不易掌握[2]。

在本次临床治疗观察当中,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较为明显,在临床观察指标统计当中,治疗前与对照组患者的差异非常明显,各项指标数值比较大,p

高中化学标况篇5

关键词量化方法层次分析高校党员发展对象

1用量化方法确定发展对象的必要性及科学性

1.1用量化方法确定发展对象的必要性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把优秀大学生凝聚到党的队伍和事业中来,是高校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重大举措。部分高校在考察确定发展对象时没有严格的量化体系,受主观影响比较大,采用量化方法确定党员发展对象,保证党员发展质量,做到科学客观、公平公正。

1.2用量化方法确定发展对象的科学性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①运用层次分析法,解决了高校确定党员发展对象的合理量化问题,具有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等特点。

2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发展对象的指标构建

运用层次分析法求解发展对象各项指标的权重,首先要确定各项指标。确定为发展对象的学生应满足以下基本条件:政治立场坚定,入党动机纯正;主动按期向组织汇报思想及学习、工作、生活等相关情况;学习成绩优良;生活作风良好,自律性强;工作积极,保质保量完成相关任务;积极参加或参与校、院及班级各项集体活动;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好,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强;团结同学,尊敬师长,群众基础好;遵守校纪校规,无任何违纪行为;接受培养人的指导和帮助,态度认真、诚恳,进步快;培养考察期在一年以上;参加党校培训且获得结业证书。本文将以上这些内容归纳为以下五个指标:即学生学业表现,学生民意测评,思想政治及组织纪律表现,学生工作及活动参与情况,特殊贡献及获奖情况。

3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发展对象的模型建立、求解及检验

运用层次分析法,求解出确定发展对象各项指标权重的过程中,需遵循以下步骤:建立层次模型,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权重,进行一致性检验。

首先建立该问题的层次模型,最上层是目标层,中间是指标层,最下层是对象层其次,由高校党员发展工作的专家对各项指标进行赋值,并根据高校确定党员发展对象的指标构造判断矩阵,两两比较各项指标(如图2所示)。

再次,运用matLaB求解出各指标的权重:

=0.5161,=0.0337,=0.1184,=0.2635,=0.0684

为学业表现的权重,为特殊贡献及获奖情况的权重,为学生民意测评的权重,为思想政治及组织纪律表现的权重,为学生工作及活动参与情况的权重。

在确定发展对象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现实表现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打分,从而根据各项指标求得的权重()和各项指标的得分(),利用以下公式求得每个学生的最终得分()。

=。

最后,对该模型进行检验与评价,也就是对层次分析法进行一致性检验。根据层次分析模型的一般方法,利用以下公式求出矩阵的特征最大根:

=

再计算一致性比例:

=

高中化学标况篇6

【关键词】财务管理状况评价;财务管理状况评价指标;高校

中图分类号:F23;G4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3-0096-05

一、高校财务管理状况评价的研究现状

(一)文献综述

在深入推进教育改革的新时期,教育发展正从单纯注重数量扩张向注重质量和效益转变,稀缺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及使用效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高校财务管理状况评价指标体系”亟待完善。评价财务管理状况需要理论指导评价的操作与实践,更依赖于基于理论的变量指标和指标体系,从某种意义上看,后者尤为重要。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变量指标和指标体系,纯粹的评价理论或依据只是一纸空谈。

国外对高校财务管理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1)在英国,1985年英国的贾勒特报告将高校绩效指标分为三类:内部指标(学校方面的特征)、外部指标(高校所设置的学科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和运行指标(学校的资源利用率)。1986年,英国副院长和校长协会与大学拨款委员会(CVCp/UGC)联合工作小组将绩效指标划分为输入指标(指高校可利用的资源、人力和经费情况)、过程指标(指高校可利用资源的使用率情况)和输出指标(指高校最终取得的成绩与产出)。卡伦(Cullen)补充为“3e”指标,即经济指标、效率指标和效益指标。英国副院长和校长协会与大学拨款委员会联合工作小组编制的《英国大学管理统计和绩效指标体系》(Cave&martin,1988)比较有代表性,该指标体系中运用了不少财务指标。(2)在美国肯塔基州,由教育质量、教育培养、机会均等、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协调与倡议精神等25个指标构成的高等教育绩效指标体系成为该州政府拨款的依据,体现了公平和效率的原则(肯塔基州高教委员会报告,1995)。(3)澳大利亚的高校重视经费的使用效益,运用系统的财务预算管理和费用包干等措施,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StephenBernstein,1999)。(4)在荷兰,绩效评价是政府分配教育经费和对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每个大学都进行自我评价,并聘请相关专家组成评价小组来评价该所高校的教学科研等各项活动。评价:在过去三十多年里,绩效评价已成为西方高校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提高了财务管理的科学性,但评价指标体系中很多是非财务性指标和定性指标,难以量化,可比性也比较差。另外,有些指标体系具有地域性,难以普遍推广。

国内对高校财务管理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探索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1)90年代中后期,原国家教委财务司组织专家制定了《教育部直属高校财务综合评价分析》、《教育部直属高校财务管理状况分析》两套高校财务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从财务运行绩效、财务发展潜力、财务综合实力、财务管理状况等诸多方面,运用具体指标对高等学校财务工作作出评价并进行排序。(2)南京大学的施建军等(1995)把财务运行绩效分为:总经费效益、事业发展效益、科技成果效益、产业发展效益与对外服务效益。(3)1998年高等院校财务评价系统研究课题组在《高等院校财务评价系统研究报告》中,建立了以运行绩效和风险分析为核心、以财务综合实力为辅助的高校财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5大部分共18个指标。(4)杨周复等(2002)精选了高校财务运行绩效、综合实力和财务发展潜力三个子指标体系共38个指标。(5)2007年,刘国永与江苏省财政厅合作设计了《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包括高等教育资源投入、高等教育产出与效果以及高校发展能力3项,二级指标13项,三级指标26项。(6)2009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了《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该评价体系由14项投入指标和16项产出指标构成。(7)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刘敏(2012)将高校的利益相关者划分为国家、高校管理者、捐赠(投资)人、教职员工、学生及其家长,对资金绩效、教学绩效、科研绩效、财务发展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我国学者建立的指标体系中只考核定量指标而未考核定性指标的文献占总文献的70%以上,主要运用了总量、比率、差值等考核手段。在构建的定性指标中,不少难以横向比较,不够科学无整,或者不具可操作性,如黄颖(2012)提出的办学层次、学科范围、国家办学条件评价结果等,齐红(2010)提出的学生培养质量、学校办学实力等指标。

纵观国内外研究成果可知:(1)对高校财务管理状况指标体系研究的必要性是共同的,但是具体理论依据有所不同或者有所侧重;(2)从产权性质看,西方高校的产权性质与我国高校有较大差异,不能把西方理论直接照搬过来;(3)从时间上看,有的研究时间较早,不适应现代社会的特点;(4)从指标适用性看,有的研究适用范围较小;(5)从指标构成看,有的偏定量研究,有的偏定性研究,没有把定性与定量结合好;(6)从变量指标设计的内容看,侧重于绩效与风险。现有的对高校财务管理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校财务绩效指标体系,而绩效指标体系重点是投入与产出的对比结果,对其投入结构,特别是运行的过程很少关注,使得资金投入后如何运用成为一个“黑箱”。这种事后评价有一定意义,但是也有很大局限,既不能及时对运行加以控制和调整,也不能深刻说明造成绩效好坏的运行原因。因此,需要在一定的制度环境约束条件下,对高校资金投入、运行和产出全过程的财务管理状况进行评价,并特别注重对运行过程的评价,使之成为“明箱”。财务管理绩效评价和财务管理状况评价的区别见图1。

(二)研究意义

通过上级管理部门的财务巡视、专项检查、财务评价等形成的资料与数据,对本区域内的教育发展规划、教育经费使用单位的绩效评价、今后的经费核拨以及经济责任均有重要的参考应用价值。

1.编制教育发展规划与计划的依据

高校财务管理状况指标体系的应用结果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预算资金安排、基本建设项目、资产管理、对外投资等提供基础性的数据资料。

2.经费使用单位绩效评价的依据

高校财务管理状况指标体系强调过程监管,有利于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和现代高校制度相适应的、以标准定额为基础的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机制,并将预算执行作为考核内容,使预算安排更科学,经费使用更加追求效益。

3.确定下一年度经费核拨的依据

高校财务管理状况指标体系应用过程中形成的数据与结果,可作为下一年度高校预算安排和经费核拨的重要依据,同时这也是落实以绩效管理目标为核心的绩效预算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

4.经费使用单位经济责任的依据

高校财务管理状况指标体系强化经费使用全过程监管,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方向、使用及效果实施严格的监督管理。如发现教育经费被贪污、挤占和挪用,对因管理不善、控制不严等造成经济损失的有关人员要追究相应责任。

5.各高校强化自身财务管理的依据

高校财务管理状况指标体系的应用结果,可以使各高校了解自身在同类型高校中所处的位次,有了可以参照的目标和标准,通过对比分析,更全面地了解本校财务管理状况,为进一步改善财务管理状况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高校财务管理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一)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包括3e原则、系统性原则、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原则、可操作性原则。(1)3e原则主要是在指标设计时要兼顾经济指标、效率指标和效益指标的原则。(2)系统性原则是从总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强调各指标之间的系统性。(3)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原则强调在指标设计时既要有定量指标又要有定性指标,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构成完整的指标系统。(4)可操作性原则是强调指标的可操作性,特别是对定性指标的运用与操作问题。制定的指标以相对数比例和程度为重点,使主观感觉客观化、分散经验系统化,便于测量和社会监督。

(二)评价指标设计的依据

高校财务管理状况评价指标的设计依据主要是“三法两制度”。“三法”指的是《会计法》(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5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5号)、《预算法》(2014年8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2号);“两制度”指的是《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8号)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修订)》(财会〔2013〕30号)。

另外,考虑到具体指标的实际情况和特殊性,还参照了《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2010年4月6日教育部令第29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1999年主席令第21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2011年国务院令第613号)等共27个相关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

一级指标的具体设立依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8号)中的一级标题(包括财务管理体制、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与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成本费用管理、财务清算、财务报告与财务分析)。本课题研究中的一级指标将《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一级标题中的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成本费用管理、财务分析8个项目完全保留;考虑到与预算管理的对应性,将“结转与结余管理”设定为“决算管理”;考虑到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和组织的实际情况,将“财务管理体制”设定为“财务管理制度与组织”;考虑到公办高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清算管理的特殊性,故将“财务清算”项目舍去。因此,本课题初步得出的一级指标项目共有10个,包括预算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成本费用管理、偿债和发展能力、决算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财务管理制度与组织。一级指标的最终确定还结合了德尔菲法应用的结果,具体内容见表1。

(三)评价指标设计的内容

1.指标的设计内容

(1)指标选取的方法。主要包括德尔菲法、专家座谈会法、实证研究法。德尔菲法是采用背对背的通信方式征询专家小组成员的评价意见,经过若干轮征询,使专家小组的评价意见趋于集中,最后得出相应的评价指标及其权重。专家座谈会法主要采用面对面的方式征询专家小组成员的意见,经过多次交流和讨论,最后得出能反映大家最终意见的评价指标。实证研究法是将评价指标运用到具体的高校当中,先行先试,根据运用的结果和反馈的情况进一步修正和完善评价指标。

(2)指标体系构成。根据高校财务管理状况评价指标建设的原则和依据,对指标进行比较和选择,从而构成高校财务管理状况评价指标,分为:一级指标(包括财务管理制度与组织、预算管理、决算管理、专用基金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成本费用管理、偿债和发展能力10方面),二级指标(包括财务管理组织、财务管理制度、重大制度方面、财务监督、财务管理特色、预算编制与调整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预算执行情况、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决算报表质量、执行约束力、专用基金管理情况、专项资金管理情况、收入合法合规性、收入结构管理、国库集中收缴规范性、“三公”经费和会议费控制管理、支出合法合规性、支出结构管理、国库集中支付规范性、资产管理的合法合规性、对外投资管理、资产使用的效率性、负债分类管理、负债规范管理、费用按用途核算情况、成本核算细化情况、偿债能力管理、财务发展能力28个指标),以及三级指标(45个)。

(3)指标的测算。测算财务管理状况评价指标的基本思路是:首先,确定每个指标的权数;其次,给出每个指标的评价标准;再次,设计指标的计分方法,并计算出每个指标的分值;最后,按年度进行综合,得出一个总体结果。

(4)指标的解释。逐一对财务管理制度与组织、预算管理、决算管理、专用基金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成本费用管理、偿债和发展能力10个方面的具体指标进行解释,包括具体指标的公式、内涵、评分标准、评分细则等。

(5)指标的结构化。需要对上述指标进一步归类整理,形成指标体系。

2.评价说明

评价标准是评价工作的三大要素之一,是评价对象优劣的具体参照物和对比尺度。定量评价标准由标准值和与之对应的标准系数组成。评价标准可分为优秀、良好、中等、较低和较差五个档次。得出总体的评价结果后要对其进行解释说明,使各高校在后期的财务管理过程中知晓其应改进的方向与目标。

三、高校财务管理状况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研究方法

(一)德尔菲法

在指标的选取和比重确定上,将德尔菲法应用于本研究。选取的专家既包括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上级财政管理部门的领导,也有高校财务管理专家学者,更多的是来自高校的校领导和财务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进行评价指标与权重值的设定时均按照标准的德尔菲法操作,通过若干次的专家问卷调研与讨论,确定出高校财务管理状况评价指标。然后进一步统计专家评分结果,得出相应的权重值,以保证评价体系的客观性与科学性。最终得到的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了10个一级指标、28个二级指标、45个三级指标以及各自权重。运用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评价内容,对主观性指标进行了量化处理。

(二)专家座谈会法

本研究得到多次专家座谈会的决策意见支持,专家来源于教育部财务司经费监管中心、上海市财政局、上海市教委及高校领导班子和财务部门。部分座谈会的核心内容如下:2014年10月30日和11月6日的两次专家座谈会,对重要指标、权重值、指标的应用性和操作性作了讨论;2015年3月召开了一次专家座谈会,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反复的修改与完善,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最后形成了现有的高校财务管理状况评价指标。

(三)实证研究法

该指标已经在上海市22所地方高校和8所部属高校试行,从试行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反映的情况来看,效果良好,具有进一步推广的可行性和实践性。

四、高校财务管理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

(一)高校财务管理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内容

经过德尔菲法、专家座谈会法和实证研究法的运用,以及对相关文献、法律制度的研究与分析,最后确定了10个一级指标、28个二级指标、45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具体内容见表2。

(二)评价结果的应用方案

根据上海市属高校财务管理状况评价工作的结果,应用方案如下:

1.评价结果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上面向高校财务信息使用者

高校财务管理状况评价结果最后统一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上面向高校财务信息使用者。高校财务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各市属高校。高校财务信息使用者可以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查询到其管理所需的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对不同使用者赋予不同的查询权限,在做到有针对性的同时又保障相关财务信息的保密性。

2.采取警示、约谈与警告制度

对总分排名最后一档的高校予以警示,可告之这些高校的财务管理评价状况结果,警示高校加强对财务管理状况的各项管理工作。对一级指标评价以及三级指标(如对外投资收益率、预算执行率等重点关注指标)连续三次进入后三名的高校采取重点约谈与警告,约谈内容主要涉及如何加强高校的财务管理、如何进一步做好审计整改工作等,警告内容可涉及如下年度再次排名进入后三位则减少财政拨款等。

3.作为拨款考虑的因素之一,主要是专项或绩效类的拨款

将每年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状况评价的结果作为后期拨款考虑的因素之一,主要是将其与对高校的各种专项或绩效类拨款情况相挂钩,以激发高校后期强化对财务管理状况的重视与管理工作,提高高校经费的使用效率。

五、结语

高校财务管理状况评价是对高校整体财务管理工作的一次系统性评价,高校财务管理状况需要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结果。本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依据“三法两制度”等,采取德尔菲法、专家座谈会法和实证研究法设计出高校财务管理状况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应用方案。根据高校财务管理状况评价的试行反馈,其效果良好,具有进一步推广的可行性和实践性。

【参考文献】

[1]宋慧晶,王同孝,孟凡斌,等.高校财务风险评价与预警[J].财务与金融,2014(1):42-46,50.

[2]李梦苏,贺强.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3(6):108-111.

[3]张静.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企业研究,2014(6):77-78.

[4]黄臻,易罗婕.我国高等教育投入公平性与教育整体效率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21-25.

[5]胡学忠.高校财务管理具体环境的特点及应对策略[J].江苏高教,2011(6):53-55.

高中化学标况篇7

【关键词】高中英语学困生转化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001

世界以和平、包容的姿态打破全球格局的界限,而语言促进了全球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在时代潮流下,我国主张开放,主动融入全球化的进程。由此,不同语言之间的学习与交流,就显得格外重要。英语作为国际通用的语言之一,因此,转化高中英语学困生,以此来提高我国高中英语教学有效性的任务,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一、兴趣激发策略

英语与我国本土语言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二者的差异性较为突出。对于部分学生,特别是发展较为滞后地区的学生而言,英语较为陌生,在其学习生活中缺乏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初次接触英语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会对其整个的英语学习造成影响并长期影响下去。学生将英语视为一门功课,而非一种语言。学生无法将对英语的热情转化为有效的动力,去解决英语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英语问题的堆积,又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由此周而复始,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高中阶段,要想学困生重拾英语的兴趣和热情,就需要教师的帮助。学困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激发,可分为两种途径。一种是教师的直接激励,另一种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增强动力。第一种,教师直接激发法。当今教育教学尤为注重学生,因而提出“赏识教育”。其主要方法,就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给予其表扬和鼓励。学生都希望获得认可,特别是在英语学习中较为落后的学生,他们更渴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赞扬和肯定。若教师予以激励,在外界的认可和鼓励下,学生在内心逐渐点燃自信的火苗。教师的直接激励要持之以恒、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微小的进步都应该予以鼓励。第二种,间接激励法。教师应主动了解学困生情况,谈话分析、总结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问题。以此来让学生主动认识到其学习状况,主动进行自我转变。这类学困生,一般而言其英语水平不差。但由于一段时间的不认真、学习松懈,从而导致其英语学习情况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针对这部分学困生,高中英语教师不应该在教学中直接批评,而应该单独与学生交流、沟通。找问题、提方法,让学生自我修正。

二、指导学习方法策略

高中英语的学习,并不能单靠教师的讲解,而应该让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运用。传授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索英语语言才是最成功的英语教学。教学要依靠一定的教学方法、遵循基本的教学原则。而学习更是如此,有效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保障。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英语兴趣的基础上,要想持久增强其学习内驱力,就得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获得取得进步。所以,改善高中学困生学习英语的方法,让其拥有有效的方法去学习,是第二个重要的转化策略。

比如,积累词汇,教师在了解学生已拥有词汇量的基础上,研究学生记单词的方法技巧,制定出学生每天的识记任务、达标检测途径、优化识记的策略等。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又如,在高中英语学习中,语法是学困生遇到的一大难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到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对于高中英语语法,教师要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让学困生理解并掌握,并且制定适宜的作业,让其巩固提升。在此基础上,针对学困生易混淆、易出错的问题,再予以有效的讲解和指导。一部分学困生正是由于学习方法的不当,致使其英语学习水平不能有效的提升。经常会有学生期待把英语学好,并且其学习极为用功,但是学习结果却仍不尽人意。所以,教师应关注研究学困生的英语学习方法。教师还应该努力研究教材,吃透知识点,在研究中总结反思,归纳出一些高效的学习技巧和金点子。此外,由于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运用性不言而喻。让学生在运用中领会、掌握高中英语知识,体会学习英语乐趣。通过英语,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亦不失为学习英语的有效方法。突破英语教学的课程属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使用英语语言,发挥英语的价值和魅力。

三、制定学习目标策略

高中英语学困生的转化在激发学习兴趣、运用有效方法的基础上,需要制定综合的学习目标,以此实现转化的持续有效。学习目标,可以让学生的英语学习更具方向性,对学生自我有一个约束力和控制力。在学生内心有达到目标的冲动,以此唤醒、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首先,在制定出长远目标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小目标,将英语学习问题逐个击破。其次,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转换之后,可以适当提高学生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能够循序地提高。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的英语学习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做无用劳动。目标的制定以及实现的过程,都是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实现一个个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成就感,并将其转化为更强大的学习动力。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给予学困生适宜的学习压力,以触动其努力学习。而且,一定的学习压力也不会给学困生的英语学习增添过重的负担。学习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学习的阶段性,更要注重英语知识模块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薄弱之处。

高中化学标况篇8

关键词:经济困难学生量化

一、贫困生的概念

所谓高校贫困生1,是指在国家招收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中,由于家庭经济,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学生。这里所说的"教育费用"主要是指学杂费(学费、住宿费、教材费等)、生活费(伙食费、衣服更新费等)2。贫困生又分为一般贫困生和特困生,按照教育部文件的解释"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是一般贫困生。从以上解释来看,教育部对贫困的理解是一种定性描述,没有量化界定的标准。我们知道,对"贫困"概念的理解受空间和时间限制,它没有一个概念所应有的内涵和外延,它是不断变化的,这样导致了"贫困生"概念本身也是模糊的3。因此在技术层面上,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情况下确定一个学生是否"贫困",是一线学生工作者首要面对的难题。

二、当前高校的通行做法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高校在实际的困难大学生认定工作中,主要依靠的是困难生提供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以及当地民政部门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同时采取日常生活调查的方法,或观察困难生日常穿着,或在困难生班级内小范围召开评议会,或是日常的谈话等,这些做法都是由高校自行确定,并明文规定将不适当消费行为或称为高消费(这也是主观判断的结果,即与我们认为的与困难生概念不符的消费行为,值得商榷),如购买mp3等高档娱乐电器、高档时装或高档化妆品等;有不良考勤记录、抽烟、酗酒经教育不改等情况的学生,不能认定或取消其困难生资格4。因此,目前大多高校对困难大学生的认定工作还局限于传统的、凭借经验的、主观式的定性判断上,从而导致了高校困难大学生认定工作科学性不高,指导性和实践性不强,可比性和可行性不高。

(一)困难生认定依据材料的规范性和真实性问题

目前通行的做法是由主管老师审核由学生提供的生源地民政部门、乡镇、街道、村出具的贫困证明。由于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各地区、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各地方开据的证明材料标准不一;其次,存在地方政府的相关工作人员对贫困生家庭经济情况审查不严格的情况。本人曾遇到这样的情况:大一新生一名同学提供的各项材料符合学校要求并通过了审核,但在认定结果公布后,其班级同学联名反映该生的高消费行为与其困难生资格不符。在后来的调查中,该生承认其抱有的侥幸心理,以及地方民政部门审核不严的情况存在。而这些困难生认定重要的依据,学校是无法进行核实的;更严重的情况,一些家长可以利用其社会资源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得虚假贫困证明,导致高校中"伪贫困生"的存在,而这种情况,学校在审核过程中也是难以甄别的。

(二)学生诚信意识的缺失

诚信意识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学生诚信意识淡薄是这一问题的具体表现。非贫困大学生申请贫困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诚信观念的缺失,而导致诚信观念缺失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经济利益的驱使。

由于国家对贫困生的大力资助,贫困生能得到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其他方面能够得到许多实在的好处。在这种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家庭并不贫困的学生纷纷想方设法地准备申请材料通过学校审核来获取各种资助资源。学校对生源地政府不具约束力,生源地地区政府的认定并不承担相应的责任,常出于乡土人情,出具没有公信力的贫困证明。高校对这类情况一是存在甄别过程中的困难,二是对应处理措施力度与奖助学金数额相比不足以遏制此类学生的侥幸心理,这样就助长了这一学生群体的不道德行为。

(三)认定过程缺乏科学性和程序性

困难学生认定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填写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以及学生所在地的各基层组织(包括村、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等)的证明材料。通常的做法是以《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的审核、与学生谈话了解情况以及日常观察等方式进行认定出所谓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6。这种做法的缺陷在于,认定的整个过程完全依靠老师的主观判断,经验成分居多,而判断的过程中各种因素都有可能影响最终的认定结果,比如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填写表格时的考虑等,尤其在对条件相近的多份表格进行筛选时,不同的时间也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因此,主观判断的做法明显缺乏程序性和严谨性,导致困难生认定过程重复进行而效率低下。

三、大学生困难程度量化的指标体系

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量化测评指标的设计思路,是尽可能将与一个家庭经济来源相关的各种因素进行分类和细分,然后赋予相应的权重。申请认定的学生只需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和填写,根据填写的结果计算得出的权重分数作为判断该学生家庭经济是否困难的主要依据。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大大减少老师(尤其是对于新入职尚无任何经验的老师来说)主观判断上的失误,简化操作过程,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也可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整个困难生认定工作过程,避免学生可能对教师在认定过程中操作的公平性上存疑。

考虑到影响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特殊因素,我们把特殊情况单独作为一个一级指标,包含了烈士子女(接受民政部门救济的)、孤儿和身体残疾学生3个二级指标。赋予烈士子女和孤儿这两个指标的权重是最大的,身体残疾这一指标则作为普通指标对待,具体操作中可以根据情况而定。

考虑到教师在主观判断过程中的各种不足以及学生情况的差异,我们将学生家庭情况分为7个二级指标(家庭双亲情况、家庭经济类型、父母健康状况、父母劳动能力、父母年龄、兄弟姊妹数、赡养老人情况)51个观测点,7个二级指标相对独立,每个观测点相互独立。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学生的生源地状况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学生家庭经济的困难程度,因此将其作为一个一级指标,并细化为农村(这里的农村指的是学生父母是有自有土地的农民,我们认为,单纯依靠农业的农民虽收入不高,但基本上不存在温饱问题,在收入水平相近的情况下,乡镇或城市居民面临的经济压力更大,因此这一观测点的权重要比生源地为城市和乡镇的权重要高)、城市和乡镇、国际级贫困地区3个观测点。需要注意的是,指标中没有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区域,原因在于,我们认为学生不论来自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都不能反映其实际的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地区间经济发展存在差异,消费水平也存在差异,其最终的认定的结果应以学校所在地的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来确定。事实上,各高校在确定困难生家庭收入及消费水平时也是以学校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数据而不是以学生生源地的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作为依据。

其他情况或称其他突发情况作为一个一级指标,是考虑到学生本人或家庭在近期内(1一2年内)遭遇的各种情况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情况。由于这一指标包含的内容较广,细化起来有难度,因此这一指标不做过多细分,只是列出可能出现的情况,具体操作中主要由学生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填写,而后由老师根据填写内容赋予权重。

从试行的结果看以下几方面还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1.测量指标设定的合理性

(1)部分指标需进一步细化并避免重叠

(2)语言表述要合理,不能引起歧义

2.权重分配的合理性

(1)观测指标间的权重分配

(2)观测点的权重分配

3.如何保证学生填写内容的真实性,以及避免指标内容表述上的模糊性

4.测评的指标应是动态的评价过程,随着时间推移能否做到有效跟踪值得商榷。

5.测评结果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实际情况,但仍需要考虑其他因素,综合评价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程度。

1考虑到"贫困生"一词可能带有的歧视性争议,文中的贫困生、特困生都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或困难生、特别困难学生。

2《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07]8号)。

3张青林.大学生贫困认定中的困惑及应对策略[J].科教文汇,2011(8月下旬刊):181-182

4许敏范勇杨春艳.论高校贫困生的认定及后续管理[J].教育与职业,2011(26)

高中化学标况篇9

某医药大学a医药博物馆经市文化局批准、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备案的中医药博物馆,该馆集史、医、药为一体的中医药专业性博物馆,创建于1996年,馆建筑一共1医史类、药史类、制药类、标本类、少数民族医药类、佛道教医药文化类。藏品有古医书12000册、瓷器282件、青铜器60件、汉砖145块、植物化石50块、文献资料10000份、标本4000份。其中部分为稀世珍宝,如“青花风鳞研钵”、“古铜炼丹炉”、木刻或活字印刷的古医书、新石器时代的“碾药槽”、西周“青铜熏炉”、汉朝“巫医诊疗器”等。中国医学史展厅收藏收藏品较为丰富,历代医史文物展品1235件、远古线装医学方面典籍956种以及近代中医方面书籍报刊资料15600册。整个展览厅以我国医学的发展脉络为主线进行布展,共分为中国医药学的起源、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医药学的新发展、中国医药学的新成就等七个部分。展馆布展科学合理,细致观展可对中国医药的发展有清晰的脉络,因而该馆对推动我国中医药文化的弘扬和普及具有重要的作用意义。

二、a医药博物馆审计情况介绍与分析

该大学设立a医药博物馆的目标建立中医药研究、教学、科普平台,向海内外展示我国中医药国粹之精华,让国际社会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中医药内涵,提升中医中药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从而促使国内行政管理部门和社会民众对中医药的重视和利用,带来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的新机遇,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向前发展。审计署在《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绩效审计,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本文拟对a医药博物馆的支出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方面实现目标的程度建立绩效指标体系,通过套入分析和评价,从而发现该馆在财政支出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是能够反映财政支出结果可量化、可衡量的各类指标体系,包括绩效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体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按内容可以分为基本指标和绩效指标。a医药博物馆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审计结果如下: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基本指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基本指标包括资金落实情况相关指标和项目组织实施情况指标等方面,具体指标计算方法如下:

(1)资金情况指标:一是资金落实情况指标。资金的落实情况包括资金到位的比例和到位的时间的快慢,资金的到位比例越高、时间越快,则表明资金落实情况指标效果良好。

二是实际支出情况指标。实际支出指标衡量拨付资金的使用情况,资金使用与原定计划是否相符以及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等内容。

三是资金管理情况指标。资金管理情况包括资金管理制度的健全度以及依据制度进行管理的有效性,制度越健全、管理效率高则资金管理的情况良好。

(2)项目组织实施情况指标。项目组织实施情况指标包括项目组织情况指标和项目管理水平指标两个部分。一是项目组织情况指标。项目的立项是否规范,项目的招投标是否符合规定,项目的竣工验收是否合格是项目组织情况是否良好的重要标志。从立项倒竣工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监控的重要环节。

二是项目管理水平指标。项目的相关管理制度是否健全以及相关管理制度是否有效执行是一个项目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项目绩效指标项目绩效指标包括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等指标。

(1)项目经济性指标。项目经济性指标主要是衡量一个单位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以尽可能少的支出获得尽可能多的资源。经济性指标包括公开招投标率、预算超支率、预算完整性、财政支出范围情况和财政支出审核情况等。一般而言公开招投标率越高,经济性支出越高;预算超支率越高经济性支出越低;预算完整性越高经济性越高;财政支出范围情况和审核情况越规范越具有经济性。

(2)项目效率性指标。项目效率性指标主要用来衡量耗一定经济资源所产出的效用的高低,用来审查是否高效地管理和利用资源。项目效率性指标一般包括工期目标完成情况、每年接待参观人次、开展科普活动频率、信息化管理水平以及科普管理水平等。项目按工期进行,完成工程进度符合计划要求说明效率高;平均每年接待参观人次越多、开展科普活动频率越高说明项目效率性越高;重视信息化建设,发挥信息化的优势,信息话管理水平高,同时表明项目效率性高;科普管理制度完善有效率,项目效率性也越高。

(3)项目效果性指标。项目效果性指标指博物馆开展的活动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该指标包括项目验收合格情况、馆藏情况、接待参观群体范围、社会满意度情况以及社会影响力情况等。项目验收合格情况考核项目验收质量是否符合合同规定;馆藏情况反映馆藏是否丰富,该指标是反映博物馆实力的一个基本指标,馆藏的多寡直接决定服务的范围和质量,馆藏越多、范围越广效果越好;接待参观群体范围是否不断突破,如不断突破说明效果越好;社会满意度高或低和社会影响力大或小也直接影响项目效果性,社会满意度越高、社会影响力越大则效果越好。

三、a医药博物馆审计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a医药博物馆的支出用基本指标和绩效指标进行详细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和启示。

(一)审计结论通过对a医药博物馆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指标进行分析后可得出,a医药博物馆财政支出符合国家财经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严格贯彻各项方针政策,各项指标均表现良好。资金到位率100%,资金落实及时,资金到达项目单位的时间符合有关规定;支出内容与立项计划内容的相符,资金支出是否符合资金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相关资金管理办法健全、执行情况有效;项目立项是否符合程序和规范,项目调整情况符合规定,项目验收合理;项目的相关管理制度健全;公开招投标率为100%,预算无超支率,财政支出审核符合规范;完成工程进度符合预期,每年接待参观人次高,信息化管理水平高;馆藏情况丰富,社会满意度高。a医药博物馆在向国内外展示了中医药国粹,推广和普及了中医中药文化,提升中医中药的影响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绩效评价结果为优秀。

(二)审计启示完善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推进博物馆业务不断深化。通过对a中医药博物馆的绩效审计,深入的了解了博物馆的业务内容,收集了详尽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后,得到了一些启示。

(1)审计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要做好审计工作,要事先对被审计对象进行深入的摸底。掌握翔实的信息资料,这样可以起到事办功倍的效果和提高审计的质量。审计前调全面了解和掌握有关资金活动和相关政策、法规、制度等情况。必要时还应借助外部专家的力量。

(2)在实施绩效审计的过程中做到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在审计的过程不仅要全面的审查财务方面的完整的情况,同时对财政资金的管理、组织和效益等诸多重点的方面和环节须特别对待,深入审计,充分发挥绩效审计的优势,达到审计的效果。

(3)绩效评价指标设计使用合理。绩效评价指标设计要能够客观反映出本审计单位的情况,不需要太复杂,也不能太简略,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结合,客观评价审计对象。

(4)绩效审计“三性结合”。绩效审计中经济性指标、效率性指标和效果性指标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并根据审计目标有主有次。审计应该尽量侧重效果性指标的审计,将重点放在项目目标的实现上,检查经济性和效率性更多为衡量是否有助于实现项目目标。

参考文献:

[1]厉国威:《西方国家开展政府绩效审计情况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问题》2006年第8期。

高中化学标况篇10

从高职院校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概念和特征出发,浅析了目前高职院校预算精细化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高职院校预算精细化管理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

高职院校;预算;精细化管理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我国2013年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国民生产总值4%的比例,高校财政性拨款大幅度增加,生均拨款大幅提高。2013年湖北省实现了高校本科生均拨款达到12000元。目前,我省公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参照公办本科院校生均拨款模式为“运行保障综合定额经费+事业发展专项经费”模式。”运行保障综合定额经费”是维持学校正常运转所需要安排的支出,一是人员经费,二是公用经费。原则上人员经费基本持平,公用经费体现差异,引入学科调节系数,本科12个大类学科,高职院校按照专业相似的原则,按大类将相应学科整合成8大类分别与本科相关对应。由于我省高职院校学生较多,规模较大,再加上近些年生均拨款大幅度提高,资金进出流量大幅增加,这些需要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管理制度,提升教育经费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和执行相互制约机制,做好预算精细化管理工作,实现财务科学化管理和资金最优化配置。

一、高职院校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概念和特征

精细化管理理论最早起源于日本20世纪50年代,它是一种科学高效的企业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强调,落实每一个环节的管理责任,将责任明确化和具体化。它以科学管理为基础,以细致执行为特征,以风险可控为前提,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国际准则和标准为指引,促进职工敬业、认真做事,从而达到减少和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的一种管理方式。高职院校预算精细化管理,是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应用于高职院校预算管理之中,运用信息化、专业化和系统化管理技术,建立健全高职院校预算编制和执行工作规范、流程、责任制度和评价机制,明确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岗位职责,完善预算管理流程岗位责任体系,加强各部门与财务处协作,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实施各环节预算管理,避免粗放式的预算管理,从而提高预算管理水平的一种方式[1]。它是通过不断优化预算管理手段、深化预算管理内容、拓展预算管理领域,将预算管理融合到学校的各个方面,以预算管理带动学校总体管理水平的提高。预算精细化管理对每一项具体的业务都建立起一套相应的开支定额标准,将预算管理延伸到学校的各个领域,它着眼于宏观,落实于微观,是消除失误和创造价值的有机结合,细到消除一个环节的失误,大到学校发展规划。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精细化预算管理的重点在于“梳、理”,成功在于“精、细”。精细化预算管理要实现四大特征:精、准、细、严。“精”是目标精确,“准”是数字准确,“细”是执行细化,“严”是监控严格。它的核心在于,实行预算刚性的制度,规范人的行为,强化预算责任的落实,以形成优良的预算执行文化。

二、高职院校预算精细化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一)预算编制粗放,没有统一的科学定额标准

目前,有些高职院校对预算编制工作不够重视。他们认为预算是财务处的事情,由财务处编制学校预算,各部门不参与预算编制。在预算编制程序上,财务处既未了解经费申报部门工作性质,人员及业务量大小等情况;也未与其沟通和交流部门工作安排和规划。在编制方法上,采用“基数+增长”的粗略估算方法,缺乏了解具体业务和针对性量化分析以及每一项具体业务所需经费多少的科学论证。在编制内容上,没有细化支出科目,上级主管部门没有统一制定科学的学校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目前,高职院校公用经费定额标准是参照省直部门日常公用经费单项定额标准表执行。然而,省直部门与高校工作性质不一样,业务有区别,高职院校有自己的办学业务,而省直部门是公务活动,没有收入与对应支出业务,高职院校参照省直部门日常公用经费单项定额标准表是不科学的。目前急需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与财政部门一起制定科学的统一的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公用经费定额标准表。

(二)预算精细化管理不强,预算管理体制不健全

预算精细化管理是以预算、控制、考核为核心内容建立的一套完整科学的内部管理系统。高职院校预算精细化管理是将学校实际情况和学校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对学校整个经济活动进行全程控制和管理,并实行考核和评定业绩。目前,高职院校普遍没有精细化的预算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更没有日常规范细化的操作流程,只有总预算管理总制度。预算精细化管理不强,预算管理体制不健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预算意识淡薄。

学校各部门对预算不够重视,事前缺乏对预算要求,预算任务以及预算目标的深入了解,在工作中预算意识不强,实际工作与预算脱节,导致预算执行部门普遍处于“事后被动买单”、“事后照单全收”的地位和状态。

2.预算刚性不强。

由于工作的计划性不够和将来工作存在多种不确定情况,导致在日常工作中随意增加和调整预算项目、调整追加经费预算情况随时发生,擅自扩大预算经费支出和随意提高开支标准、混淆开支渠道的现象,致使大大降低预算的严肃性,削弱了预算的权威性。

3.没有兑现预算奖惩制度。

预算节约没有奖励,预算超支没有惩罚,随意超支,对预算执行结果不重视,项目绩效评价结果与下年度项目安排和资金分配脱钩,没有把当年预算执行情况运用到下一年的预算编制中。

(三)重视控制经费开支标准,忽视资金使用绩效评价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开支标准审核报销各种支出,严格根据学校下达给部门和院系经费指标来控制使用,对经费日常支出报销管理工作很重视,财务报销审核注重票据真实性,而对票据合理性没有关注,比如:高价购置设备和高价购置设备后闲置不用也成为合理报账内容。对日常公用经费使用效益情况基本不进行绩效评价,不重视日常公用经费使用效果,对日常公用经费没有进行有效监督和反馈,只是对较大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评价,这样,不利于充分发挥学校资金的最大效益。

三、高职院校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措施

(一)运用科学的预算编制机制和定额标准,使预算编制精细化

部门预算编制不仅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而且也是一项细致、复杂的工作,要做好部门预算编制工作需要做好以下四点:第一,认真做好预算编制前的准备工作,了解经费申请单位的下一年工作安排以及具体内容、人员和业务量等情况,采用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与其一起商定与工作计划配套的支出预算;认真分析上年预算执行情况,核实各类基础数据。第二,运用科学的预算编制机制。通常部门预算的编制每年8月布置,经历“二上二下”程序,在第二年三月份正式下达,“一年预算半年编”。科学的预算编制机制应该是:校长主管,全员参与,院系主体,财务承办;规划为要,事业为重,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充分民主,科学决策,谋求绩效,阳光公开。第三,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定额标准。财务处结合学校情况,在执行新《预算法》和遵照上级有关规定前提下,与相关职能部门一起制定出适合学校的科学预算定额标准,建立统一的开支标准,做好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的区别划分。例如:对人员支出预算实行定编定员定额管理,人员经费通俗地讲就是基本工资和津补贴,应按人事部门、财政部门核定的项目和标准来办,超出了批复的项目和标准都是违反有关规定的,不能纳入预算编制中。对日常公用支出预算由财务处与相关职能部门一起结合省财政预算编制手册规定的定额标准,同时参考同类高职院校的水平,根据本校过去的实际情况与今后学校发展规划,相应编制日常公用支出预算。日常公用支出预算可以结合学校情况,分析支出结构和上年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合理调整。教学业务费定额标准由教务处来制定,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和财力对学校特色学科和重点学科建设经费可以适当地调增,专业课程建设经费定额标准由教务处和二级学院共同来制定,设备定额标准由资产处根据学校目前资产配置情况和学校发展规划综合考虑来制定,图书定额标准由图书馆来制定,维修定额标准由后勤基建处制定。在制定定额标准时应考虑通过日常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手段来降低消耗,适当调减对应的定额标准。第四,建立项目数据库管理系统。对项目预算实行先立项、专家论证分析,校长办公会审批后进入项目库管理。在编制预算时,根据轻重缓急、学校发展规划和资金情况来安排当年项目预算。对每个项目支出实行规范化、程序化管理并采用零基预算编制的方法纳入当年预算管理。

(二)借鉴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制,实现学校预算精细化管理

实现预算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是加强对预算管理的组织领导,建立一套科学的预算管理制度和流程。学校日常每一项业务,每一项业务流程,每一项工作,每一项工作细节,都需要制度来规范和考核,而不是每一个人主观随意做事。通过制定精细化的制度和流程来实现预算精细化管理,我们首先考虑怎样制定可执行的精细化制度,这是最为细致也是最大的难点所在。制度、规范不仅要齐全,还要有适用性、可操作性,易于掌握和理解,特别是要不断更新,适合新业务的需求。通过严格的预算管理制度来实现预算精细化管理。学校预算精细化管理是把办学三大基本要素人、才、物融合在一起管理学校经济活动,通过人来规划和安排财和物的运行方式——资金流和业务流,以及通过把权利和责任落实到相应的责任人身上来实现人、财、物的统一管理。学校全面预算是全方位的,同时也是系统的,主要包括业务预算、财务预算和资本预算三部分,三者有机联系在一起。

1.业务预算

业务预算是指为培养学生而发生的业务和相关管理活动而发生的在计划期内的各项具体活动预算。它是反映基本业务活动的预算,包括教学预算、教学辅助预算、科研预算、行政保障预算、后勤服务预算等。编制和执行好业务预算需要财务处与教务处、各学院、科研处、行政部门、后勤部门等相关部门深入沟通交流各部门预算年度的各项工作业务,与其工作规划安排相对应的资金,与部门一起根据各部门具体工作计划商定编好业务预算[3]。业务预算是做好学校预算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业务预算做好了,相应的收入预算、支出预算才有保障,反之预算精细化也就不可能实现。

2.财务预算

财务预算包括收入预算、基本支出预算、项目支出预算、负债预算和净资产预算。它是综合反映业务流与资金流的关系,资金流随业务流走,编制财务预算一定要结合具体业务预算对应编制,财务预算是规划资金量和事业成果的预算。

3.资本预算

资本预算是反映学校教学基本业务活动之外的特殊业务的预算,它是大资本预算概念范畴,通常包括投资及其收益预算、房屋及建筑物预算、通用设备预算、专用设备预算、大型房屋维修预算、银行贷款预算、经营收支预算、附属单位缴款及对附属单位补助预算等等。要做好资本预算需要市场调研、资产核查和充分论证以及报送审核等程序。高职院校在做好业务预算、财务预算、资本预算基础上,把三者结合实行全方位预算管理,做到全员预算、全过程预算,实现全面预算管理。

(三)建立预算执行的绩效考评体系和奖惩制度

预算执行是预算管理的重要一环,为了保证预算执行率和资金使用效益高,学校要建立预算绩效考评制度和奖惩制度。如果不实施预算执行绩效评价制度,预算就会流于形式。从总体来看,预算执行情况是反映学校利用现有资源,适应社会和市场变化办学能力的检验;从局部看,是学校内部各二级预算部门帮助学校实现整体办学目标所做出贡献的检验。目前,高职院校预算考评一般都是从预算管理角度进行简单考评,主要考评预算执行情况。一是财务预算执行率,就是把年初预算与年终决算相比较,总体考核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的情况。二是项目预算执行情况报告,重点说明项目预算执行的效果,对项目所产生的短期和长期效益没有分析。高职院校在进行预算管理考评的基础上,应该建立业绩评价、价值评价、效益评价三种评价于一体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4]。该种评价体系侧重预算产生的价值、效益、业绩评价。业绩评价主要考察“花了多少钱、做了什么事”;价值评价主要考察“钱是否花在该花的地方、是否做了该做的事”;效益评价主要考察“事情做得怎么样,钱花得省不省”。在三种评价尺度的关系中,业绩评价是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基础性评价方式,即学校按照预算安排做了什么事、做了多少事;价值评价则集中体现了学校预算绩效评价的核心内容,也是对学校进行绩效评价的用意所在,是不是做了该做的事、花了该花的钱;效益评价体现了学校的投入产出比,即做得怎么样,之所以放在最后作为补充评价手段,是因为学校的大多数工作成果是一个预算年度看不到效果,在当年看到效果的工作只是少部分[5]。为了更好地执行绩效考评体系,学校还应该建立预算绩效奖惩机制,将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于下一年度部门预算编制中,对绩效评价好的项目,在部门预算安排时优先考虑;对绩效评价较差的项目,没有可行性研究和绩效目标的,在部门预算安排时应严格把握,并减少项目资金安排,实现预算资金下拨与绩效考评结果优劣挂钩;对超过一定期限仍未使用完的项目资金进行整合调整或者收回上缴;对预算绩效评价好的部门负责人给予一定奖励,并尽可能使二级单位部门的预算绩效评价作为干部考评的一项指标,提高二级单位部门负责人对预算绩效管理的认同和重视,从而提高二级单位部门的预算绩效水平,真正实现预算精细化管理。

作者:徐彩萍单位:湖北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乔春华.论高校经费精细化管理.教育财会研究2012(2):4—11.

[2]肖薇.王义.公立高校财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研究.教育财会研究2012(4):10—16.

[3]王丽平.我国高等学校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框架设计.教育财会研究2011(5):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