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音乐教学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04:37

新课标音乐教学方法篇1

关键词:音乐新课标课堂教学

一、当前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生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音乐新课标中明确规定了要提倡素质教育的教育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仅是从教学内容方面还是从教学计划上都做出了新的规定。虽然现阶段各个学校为响应新课标的要求,纷纷开设了音乐课,但是音乐课形同虚设,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学校仍然存在其他课程占用音乐课程时间的状况,偏科现象严重。音乐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专门的音乐教室以及音乐器材,但是大部分的学校并没有设置专门的音乐教室。特别是在学习紧张的时候很难让学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音乐课的学习中去。

(二)教学分离不共鸣

音乐教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一般是按照课本上的内容进行讲述的,但是由于没有照顾到学生的情绪和兴趣爱好,教课的效果往往是不容乐观。教师在课堂上洋洋洒洒的讲课,学生们昏昏欲睡,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共同的价值点和兴趣点,教师的讲课内容并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三)音乐教学多元化步伐缓慢

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学内容比较缺乏新意,教学理念不够新颖,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应当不断的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不断的改进教学方式,将新的教学理念引入到音乐课堂的教学中来。在教学内容方面经常也是一笔带过,并没有教授给学生系统的音乐知识和理论,学生也没有掌握音乐的基本要素。其次,很多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引入了多媒体设备,经常是学生看过听过之后并不能够对讲述的知识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和认识。

二、音乐新课标下的教学方法转变

(一)教学目标上从单向的知识灌输向发散的音乐思维进行转变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的认识到音乐教学对于学生的意义,不仅仅是让同学们学会音乐鉴赏,同时还要学会通过鉴赏音乐来陶冶自己的情操。人们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思维是很活跃的,能够调动大脑内部的很多区域,所以良好的音乐学习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创新能力。所以新课标中规定了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当不断的更新,将原有的传统内容进行替换,选用的新内容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教学方式上不再是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应当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来,不断的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积极性。教师在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述过程中应当改变单方面的知识灌输,更应该注重音乐向多维发散的思想进行转变。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一味地听课,死记硬背一些和弦、音程、调式,这样只有功于应试,无助于音乐作用的发挥。所以,要承担素质教育的重任,有必要进行发散的音乐思维训练,比如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对比、掌握一定的乐器演奏技能,从了解音乐真正向理解音乐迈进。

(二)课程设计上从单一的歌唱向多元的音乐体验进行转变

在进行音乐课程的设计过程中应当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应当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然后是音乐课程涉及的学科应当广泛一些,并且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音乐知识的掌握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学生的素质教育发展,会歌唱不是评判一个人音乐素养的唯一标准,所以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不断的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r,也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以及音乐演奏的技能。新课标的实施,对于学生而言,音乐课应当着重在于音乐的多元化体验,对各种音乐形式都能够涉猎,不仅仅是片面的掌握。音乐的本质,贵在实践,而精于体悟。这里所说的长期目标指的就是完成新课标的要求,短期目标指的是能够通过强化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其中一种音乐形式或者音乐元素,能够使学生增加后续学习音乐知识的信心,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向深层次的方向发展,达到长期目标,所以说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应当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互结合。

(三)教师素养上从专业的音乐素养向全面的教学能手进行转变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音乐内容的学习,教师应当制定出教学计划,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除此之外,还应当不断的学习各种教学手法和教学策略,不断的根据学生的特点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着教学重点,能引人入胜地把各种专业的音乐理论结合在多元的教学实践中。也就是说在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教师除了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以外,还应当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同时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不同的身心发展规律安排自己的教学计划,使学生能够拥有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同时,在讲课的过程中还要深入浅出,便于理解,把音乐课堂变得多姿多彩。

三、结语

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的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不断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来。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接触音乐,达到人格构建重要基石的目的。因此,作为音乐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的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纳吉蕊.音乐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方法[J].才智,2016,(32).

[2]阿依先木・艾则孜.新课标下的中学音乐课堂教学[a].百川利康(北京)国际医学研究院.现代教育教研学术论文集[C].百川利康(北京)国际医学研究院,2015.

新课标音乐教学方法篇2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音乐;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对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视不断加深,要求教师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小学音乐也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一、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方面的需求不断加深,音乐不仅可以提高审美能力,还能陶冶情操。音乐又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课程之一,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音乐教学,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认知,不仅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还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小学音乐教学创新的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去探索音乐学习。如,在学习《童年》这首歌曲中,老师可以布置课前准备作业,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的音乐资料,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了解。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培养了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2.创设情境教学,调动学生的热情

音乐教学情境创设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够使学生更加充分理解音乐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在情境教学过程中,老师应以音乐欣赏为主,不断创设与音乐相关的各种情境,让学生能够积极地投入音乐学习中。比如,在授课《乡间小路》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的画面,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享受,让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师生之间自然就会在良好的互动环境下进行学习,从而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课程在学生的学习中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积极创新多样化的音乐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到音乐知识的乐趣。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教育素质,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新课标音乐教学方法篇3

关键词:音乐新课程;《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教学改革

随着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正在经历着这场变革,并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向前推进。它以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新的内容、新的目标、新的评价等强烈冲击着现有的师范教育体系,使高等师范(以下简称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作为高师音乐学学科的核心课程、基础必修课程,它在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师资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几十年来,我国承袭原苏联的教学体制结构,一直采取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记为载体的被动教学形式。加上又存在该课程与其它音乐理论课、人文类课程以及社会生活联系贫乏的状况,难以使该课程的教学在培养音乐新课程所要求的新型师资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笔者试图依据音乐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总目标以及教学领域的整合与拓展,结合《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的课程性质与目标,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几点个人观点和看法,为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参照。

一、更新教学观念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的摇篮,作为主干课程、核心课程的《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在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与鉴赏水平以及音乐理论素养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笔者认为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是发挥该课程教学效力的前提条件。

第一,确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与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有机联系”的观念。目前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普遍滞后于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尤其是缺乏与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有机联系。这就导致很多课程的教学脱离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规格大小与质量高低,音乐新课程的有效实施与素质教育的顺利推进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第二、确立“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师生互动促进教学”的观念。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功能,学生的主体地位丧失了,成为知识的“接收器”,抹杀了学生多方面的才能。而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不能只注重教师的教,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和扩展学生参与、思考、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主动思维、积极探讨的活跃状态。这样的师生互动局面必定能使西方音乐史这样的“史”课活起来,教学效果也相应得到提高。

第三,树立“教学方法多样化”的观念。以往西方音乐史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四十五分钟独角戏”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今,教师们意识到音乐史论课程的教学也需要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单一的教学方法只会造成教学效果的衰落。为此,笔者建议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如综合、灵活地运用聆听法、多媒体教学法、实践体验法、欣赏法、阅读法、讨论法、发现法、多学科、多视域交融法等。只要学生欢迎又能提高教学效果的就该大胆采用。

二、扩展教学思路与教学视域

长期以来很多高师音乐系科在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中,要么仅仅局限于作曲家和音乐作品的介绍;要么囿于传统思维模式,把《西方音乐史》教学限定于西方音乐历史本身的领域与范畴之内,教学呈线性模式,割裂与其他边缘学科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显然,这种单一的课程教学模式无法达到《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的课程目标,也不能培养出胜任音乐新课程教学的教师。因此,笔者认为应在《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的课堂上扩展教学思路与教学视域。

殊不知,一部音乐史既是音乐形态发展史,更是人类社会的情感史;既要研究音乐艺术的社会意义,也要研究音乐艺术审美价值的意义。因此,在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中就应在文化史、艺术史的大背景下审视音乐风格的演变,认识各个音乐流派,领略音乐艺术的美学特征。也就是说,在讲授西方音乐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音乐自身形态的发展变化,而要把这种变化放在其生长的历史文化背景、艺术的大环境中来考察,把各种影响音乐发展的思潮、事件、观念等因素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的和辩证的眼光看待西方音乐历史发展的全貌。

此外,西方音乐史的教师应跳出单纯以“史”论“史”的局限,做到多种相关学科的融合。如将美术、文学、哲学、风俗学以及社会学等内容适当引入西方音乐史的教学,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如聆听现场音乐会,参观各种艺术展览活动、名人故居、历史博物馆等,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

三、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音乐教育人才,应以基础教育音乐新课程对教师所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是高师音乐院系音乐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其在教学中必须体现“师范性”,即重全面、厚基础而不求其精,重素质、厚创新而不求其深。因此,笔者作为一名教授《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的教师,认为该课程的教学应在教学内容上做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改革,即既要符合大部分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基础较为薄弱的现状,又要有利于他们将来能自如应对音乐新课程的教学。

(一)教学内容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试验稿)》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是一门博大精深的音乐理论课,涵盖了从古希腊至二十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赫赫有名的作曲家层出不穷,经久不衰的音乐名作浩如烟海,各时期、各流派的音乐风格精彩纷呈。可见,如此卷轶浩繁的西方音乐历史、浩瀚无际的音乐作品、纷繁复杂的历史背景都为教师挑选出让学生做出审美观察和反映的音乐作品提供了巨大空间。然而,在西方音乐历史的长河中某些作曲家或作品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由于时代久远以及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诸多音乐表现手段复杂多变等原因,很难让初次接触他们的学生立刻产生审美反映。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该作曲家所处的历史时代、社会背景、人文环境,并借助相关的姊妹艺术(如美术、建筑、雕塑、诗歌等)帮助学生了解该时代的风格特征,进而使学生产生对该作曲家及其作品的审美体验。例如:当讲到巴赫的赋格曲时,可以先让学生感受同时代建筑和美术的风格特征,以此加强他们对复调音乐的感知能力,在此基础上产生对复调音乐的审美体验,领略巴赫作为复调音乐大师的独特魅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给学生播放运用现代手法表现古典音乐的录像帮助学生获得审美理解,提高审美体验能力。例如:迪斯尼制作的一张《幻想曲2000》,其中将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配上色彩斑斓的线条,使得原本高深莫测的复调音乐在流动的线条中变得异常形象、生动。此时的学生在充分感受音乐音响的形态时,也逐步体验到其中丰富的内涵,并从音乐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结合、高度统一中品味音乐,产生审美愉悦,获得全新的音乐审美体验。

(二)从符合学生审美心理的角度出发调整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

大部分教师在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中以时间线索为脉搏,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一直讲到20世纪现代音乐。在此过程中会碰到大量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内容、形式、体裁、题材都非常广泛,而且又具有高度专业化的作曲技巧,如和声、复调、配器、曲式结构等。由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较为薄弱、音乐涵养不深以及音乐分析能力不强的缺陷,在接触到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大型奏鸣曲、歌剧和交响曲时,必然会出现听不懂的现象。为此,我们提倡从符合学生审美心理的角度出发,先给学生讲解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短小抒情的钢琴小品、艺术歌曲,再到大型套曲、奏鸣曲、赋格曲、交响曲等,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之后再回溯到18世纪古典主义时期甚至更久远的时期,最后进入到20世纪的音乐。这样由简到繁的安排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音乐的能力逐步得到增强。与此同时,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审美品味、艺术修养以及理论素养都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而这些正是作为一名合格中小学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四、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的课程目标要求该课程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大量西方音乐文化知识,还必须培养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论文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相当一部分西方音乐史的教师在教学中只会运用“填鸭式”的讲解方法向学生灌输音乐史的知识点,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最终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适应音乐新课程的教学。因此,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采用多学科、多视域交融法

多学科、多视域交融是将西方音乐史与相关的文化、艺术领域结合,例如音乐与文学、诗歌、舞蹈、宗教、美术、电影等,借助这些相关文化、艺术等领域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便于学生从多方位了解作曲家、作品,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而且让繁复艰深的音乐史这样的“史”课更为生动、鲜活,易于学生接受。这样的教学使“提倡学科综合,理解多元音乐文化”的基本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以至于将来能把它贯穿到音乐新课程的教学中。

(二)灵活使用多媒体教学法

西方音乐史的教学内容和范围既庞大又复杂,包括数不胜数的作曲家、不胜枚举的音乐珍品、悠远漫长的历史跨度以及纷繁多变的风格流派等。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若能灵活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围绕特定内容展示丰富的文献资料、图片信息、乐谱和音响等材料对提高教学效果是大有裨益的。例如,在讲授“中世纪音乐”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此时期代表性的教堂建筑图片,如巴黎圣母院、圣斯提凡大教堂、圣马可大教堂、比萨大教堂、科隆大教堂、米兰大教堂等建筑。这些壮观神圣、凝重深邃的建筑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震撼。与此同时,配合播放中世纪的奥尔加农、经文歌等。学生在多种感官参与的过程中获得对中世纪音乐的立体的风格印象,从而充分感受到中世纪基督教音乐文化的灿烂辉煌。

(三)尝试实践体验式方法

《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的教学离不开音乐作品,在强化学生对音乐作品听赏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尝试演唱或演奏作品。例如,为了加深学生对早期复音音乐的认识,除了给学生聆听奥尔加农、第斯康特及经文歌等多声部音乐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分声部演唱。通过亲自参与演唱的方式加深对早期复音音乐的印象、认识与理解。在接触到各种音乐体裁时,如艺术歌曲、歌剧咏叹调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学唱的方式感受它们的风格特征、思想内涵等;像钢琴小品、小奏鸣曲这样的器乐体裁也是音乐专业大部分学生容易把握的,可以鼓励学生演奏作品获得对该作品及其创作者的深刻认识。这与音乐新课标提倡的“重视音乐实践”的教学理念是相符的。

(四)多采用讨论式、互动式方法

讲授法是音乐史课最常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之一,但单纯的讲授法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倍感枯燥乏味,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为此,教师在讲解的同时应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能,善于采用讨论式、互动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谐和的氛围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这种以学生为本、以学生自主、积极参与学习的教学方法的使用,不仅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提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以后会自觉地将这些教学方法运用到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教学中。

结语

在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已走过十多个年头的今天,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也在不断向纵深发展。《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史论课程,作为教授该课程的教师应充分挖掘其培养人才的内在功效,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这不仅体现了音乐新课标的课改精神,也是当前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金亚文主编.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3:23―113.

[2].高师西方音乐史教学的优化途径[J].中国音乐,

2007(3):96―98.

[3]李晶.西方音乐史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音

乐探索,2007(4):107―109.

[4]周炜娟.重新审视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史论课――《西方音

乐史与欣赏》课程教学改革[J].艺术百家,2006

新课标音乐教学方法篇4

摘要:作为新世纪的音乐教师,我们正处在音乐教育改革的转型时期,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要求我们: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有良好的文化科学知识和结构;既要掌握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又能开展科研工作,并且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

关键词:音乐教师;教育改革;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223-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那么,在实施课改后的音乐课应该教给同学们什么?这是备受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是当前音乐教育改革的核心。

当我们音乐教师们欣喜地拿到“新标准”和“新课本”的时候,他们的脸上并没有洋溢出喜悦的笑容。这是因为,对“新标准”和“新教材”的大变革一时无法领悟,感到教学无所适从。的确,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新标准”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从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作了全方位的改革。这对于已习惯了传统音乐课教学的广大音乐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

那么,我们音乐教师怎样做才能成为新课程的成功实践者呢?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一谈我的几点粗浅认识:

1.正确把握音乐教育的特点

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音乐课程标准》把音乐体验价值放在音乐课程价值的首位,指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致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地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进行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一定要具有音乐审美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特征,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对音乐进行表演,使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通过游戏活动来感知、体验、创造音乐;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

2.加强操作方法的探索和训练

观念的转变需附着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操作之上。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对教材的把握情况,对课堂的驾驭能力,甚至教态、精神面貌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素质的培养。而“新标准”恰好给教师们展示了一种新的设计思路,即立足于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改变,关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首选应着眼于对学生学习方式上的研究和改变,改变以往那种只重视“教”,而忽略了学生“学”,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那种教学模式。让学生解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创作学习。其次,应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音乐艺术在培养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地位和作用,使“新标准”所提出的“从学生出发、从学生音乐学习的角度、解决学什么、怎样学、达到什么目标等”一系列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尝试出一套新的方法和经验来。总之,教师要探索并掌握“新标准”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操作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3.具有与姊妹艺术相关的知识

我国早期的“乐教”就是“歌、诗、乐、舞”的综合活动。古代艺术活动中的语言、歌唱、舞蹈都是自然的结合。而今《新课标》中如是写到:“认识音乐与姐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特征。”舞蹈、美术、戏剧等姐妹艺术在本质上与音乐艺术相通,具有相互促进作用。同时国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计划中也提出应将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美术等课程统称为“艺术课”,因此,这次课改除了颁布《音乐课程标准》外,还颁布了《艺术课程标准》,其中就把音乐、美术、文学、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相关知识、文化背景、风格流派融于一堂,形成一个“大艺术”。音乐教师只有熟悉并掌握诗歌、戏剧、影视方面的基础知识,以此触类旁通,使学生逐渐对个艺术共通的特征有所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艺术素质。

4.改变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的创新我国现行基础音乐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直接影响了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发挥,制约着整个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新课程的评价体系改变了原来课程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善教学实践功能,使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我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关注自己的学业成绩,只要学生在课堂上有一个“闪光点”,就给他们及时的鼓励;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中,让学生先自评,然后小组互评,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重视学生的发展过程,不强调结果,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5.要让音乐课变成创造性的音乐实践活动

新课标音乐教学方法篇5

一、转变音乐课程基本理念,促进高师音乐教育实习

高师音乐教学和教育实习的目的应该建立在《音乐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与社会的进程,时代的发展相一致。就音乐教育实习而言,建立一套科学有序、创新务实的完整的教育实体结构,对于实现《音乐课程标准》的四个价值,十个理念,深化高师音乐教育实习改革,具有很大推动作用。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实习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多年来,基本保持着集中实习,又称教育实习或毕业实习。它是属于学校实践环节中的一项内容,在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进行,周期6周时间的教育实习,将实习生分成若干组,每组由带队教师组织,深入实习学校,具体包括:听课、评课、备课、上课、课外活动等内容,由实习学校派指导教师负责实习期间的教育教学工作。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教师的教学是课程改革的创造者和实施者,作为一名未来的人民教师,在基础教育领域,将面临重大挑战。适应新课改,把握新脉博,提前进入角色,领会精神,是我们今后教育实习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

教育实习应该贯穿高师音乐教育的全过程。学生入校后就要逐步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逐渐了解自己未来的工作特点,学习和培养未来教育工作需要的各种知识和能力,面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实践活动是体现师范性的一门重要的综合性课程。

二、以《音乐课程标准》为基础,加强音乐教育实习的宏观指导

新的音乐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实现这些基本目标,需要有一支集教育、教学水平优秀,专业基本功扎实,业务能力强,具有奉献精神的优秀教师。他们来自于我们现在的有志于从事未来基础音乐教育的学生。学校应该为他们创造一切实现梦想的条件,从思想上重视学生的教育实习、从行动上加强音乐教育实习的宏观指导,将整个高师音乐教育实习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高师音乐教育实习是对学生进行职前综合专业训练的重要形式,是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重要环节。然而,教育实体看来是高师音乐教育比较薄弱的环节,要进一步坚持师范特点,加强重视教育实习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要搞好高师音乐教育实习的宏观指导,学校从上到下,从教师到学生,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以教师为中心一贯到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多参与教师教学的全过程,要有新的教学观念;教师要有主体参与意识,强调音乐教育的审美属性,把音乐教育作为美学的一个部分来诠释。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些行为和思想都有利于克服过去封闭式的音乐教育实习办法,从某种程度上,适应了今天音乐教育改革的形势。

三、以培养审美能力、创新意识为目标,做好音乐教育实习的听课、备课、评课

《音乐课程标准》的理论基础指出:“音乐教育不是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不以造就音乐家为己任,它的基本目标是育人,育人是通过美育的方式来实现的,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也是审美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让人类变得文雅充满爱心,让技能技巧的学习过程始终贯穿着学生的情感参与,这是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

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创新精神的基础,每个人的创造能力与其生活经历、思想感情、受教育的方式等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各个历史时期对音乐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要求,当今许多国家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点,《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课程价值的论述,也将音乐教育的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做了全面富于创新的解释,使音乐教育基本的性质显现出来。

实习生听课,是高师音乐教育实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学习形式。在从理论上学习领会《音乐课程标准》的精神后,通过听课了解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常规,了解中小学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情况,学习优秀教师教学的技能、技巧和方法,为自己上课做准备。

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包括上课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主要有:学习《音乐课程标准》、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订教学目标等。认真钻研教材是备好课的基础,教材包括《音乐课程标准》、音乐教科书和有关的参考资料,这三方面内容应系统地加以钻研。《音乐课程标准》是音乐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法规,体现了国家对本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

所谓评课,就是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对执教教师所教的课进行评析,指出其教学中的优缺点,提出改进意见。

听课、备课、评课三位一体,相辅相承、相互促进。通过听课注意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和兴趣爱好、接受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特色和了解《音乐课程标准》反馈的情况。通过备课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设计方案、仔细推敲《音乐课程标准》。通过评课明确《音乐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理念及目标,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实事求是,逐步提高自身的评价能力。学生的评课能力提高了,听课能力也就得到提高,备课的范围广度也就增加了,实际领会贯彻《音乐课程标准》的综合能力也加强了。

四、努力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高师教育实习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课堂上学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听教师讲课,能否乐意地去接受新的知识,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自觉地用脑、用耳、动嘴、动手去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关键在于教师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课程标准》将音乐教育的现状,与音乐教学的特殊性和市场规律阐述得非常清楚即音乐教学不是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音乐学习兴趣,音乐兴趣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是音乐能力的动力催化剂。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兴趣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

高师音乐教育实习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应随着国家教育部新颁布《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作相应调整,不管实习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如何改革,把培养兴趣作为音乐教育实习的重要理念是今后音乐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思维能力的先决条件。有了这个先决条件,就可以及时利用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注意力集中地进行分析、想像、判断等。

在音乐教育实习的过程中,注重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多种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实习学生提早进入角色,是高师音乐教育实习的首要任务和目标。

五、以中小学音乐课程评价为基础,建立高师音乐教育实习评价机制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程的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出发点,着眼于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此次音乐课程的评价理念与以往单纯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考核有很大改进,其中包括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以及对于音乐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进行全面评价。规定了必须遵循的四个原则,即导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具体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音乐学习评价、教师音乐教学评价、课程管理与课程发展评价。从方式、方法上作了具有创新思想和科学全面的详尽说明: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构成四个原则、四个内容、三个方式为一体的音乐课程评价系统,为提高学校音乐教学质量,完善教学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基本保证。

新课标音乐教学方法篇6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策略

在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中,很多教师存在着不正确的教学思想,比如,有的教师很重视音乐理论知识的讲解,但忽略对学生音乐基本素养的教育,表现在对音乐识谱的教育过多,或者欣赏方面的内容过多,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当然,也有教师过于偏重于教唱,就是教师唱一句,学生跟唱一句,在几年中,学生只是学会了几首歌,却没有理论知识的获得,以后还是不会音乐的创作欣赏等,这样的教学模式都不能满足现代的艺术的需要,思想较为落后,不利于学生审美等素质的全面提高。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结合现代社会的需要,对初中音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也有了新的改革指示,笔者对新课改积极响应,认真领会新课标精神,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贯彻在教学中,大胆进行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一、教师与学生做好自己的角色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是课堂主人,学生是被动的学习,而在这种角色定位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很多的信息不能正常的沟通。比如说,在音乐教育中,有很多的音乐专业名词或者术语,这些教师能懂,但是对于音乐知识不多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听不懂,如果教师与学生没有沟通,学生在学习中会因为这些问题有了学习上的障碍和困难。再加上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有些教师没有在教学方法上有正确的认识,认为音乐课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把知识大量的灌输给学生,不管学生是不是能听得懂,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也阻碍了学生的学习进程。所有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学习热情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

新课程标准中是这样定义初中音乐教学的:初中音乐课堂的知识传授要做到系统、正规,给学生专业的音乐教育,不仅学习音乐知识,还要给学生以作品中愉悦与快乐的感受教育,从而情操得到陶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要做到这些,我们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课堂角色,把自己当作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组织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学围绕学生而展开。

为了使新课标的理念得到落实,教师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学习感受与主体地位,给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比如,在《走进新时代》的学习时,我把新课标的时代背景研究透彻,把思考融入教学中,把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探讨,我再给他们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尊重他们的发言,肯定他们的成绩。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激发,在主观上,他们能深入学习,从而课堂了表现出一种活跃的气氛;通过讨论研究,学生对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要歌颂的感情等方面都有了深刻的理解,从而有效掌握知识,这样他们就有了兴趣进行这首歌曲的学习,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积极的参与讨论,音乐课堂教学质量也大大提高。

二、改革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这说明,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它能促使学生对音乐的学习专注性,是提高学习效果的主要方法。新课程标准对音乐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主,让学生对音乐有学习的欲望,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方便,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老师要引导或者帮助解决,这种教学方法是新课程标准下的一个新理念,笔者在这方面作了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1.借多媒体辅助音乐教学

多媒体引入音乐课堂可以代替老师做到老师无法做到的工作,让知识点更加明确,目标更为清晰,学生接受知识也会更为方便,这种教学方式正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所以,作为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老师,要做到教学的时代性,适应学生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灵活起来进行教学。

例如,我在教学《十八相送》一课上,我把多媒体引入到课堂来辅助我的教学,先让学生看一段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里相送的视频。音乐教学传统的方法让学生对音乐失去了兴趣,而这次,都却先让学生运用多媒体看一段视频,学生无疑对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课的一开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调动起来,在观看视频短片的同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调动,充分地了解了梁山伯和祝英台两个主人公的内心的矛盾和想法,当学生理解了这一点,对音乐的背景有了了解,学生们对音乐的理解就会加深,对音乐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再如,在《亚洲之声》一课的内容学习时,我运用多媒体音频配上我们各个地方的风景图片,做到了图文并茂,对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了刺激,他们在音乐学习的同时,还了解了各国的风土人情。

2.多给学生一些鼓励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看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给学生鼓励,让他们受到鼓舞,这样,他才会把学习的信心对立起来,才会主动学习。肯定和鼓励是音乐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方法。教师要充分掌握鼓励的技巧,特别是在语言上加强修炼,在课堂上时时把自己的信心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内在动机,让课堂充满一种“学习味”。初中是学生的一个叛逆期,如果教师的语言过于直白或者过于严肃,可能会触发学生的反感情绪,对学习极不为利。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对他们进行晓之以情的教育。比如,“唱得真好”“大家热情极高”等这些语言带有一定的激励性,学生喜欢听,听了更会表现自己。学生能从老师的语言中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进而喜欢老师、喜欢音乐。

综上所述,在初中音乐新课程大潮下,教师要及时更新理论,领会新课标的精神,认真研读教材,把自己的新想法新教法在音乐课堂上贯彻执行。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音乐素质不断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也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梁兰丁.中小学音乐教学论之(二)――对中小学音乐综合课“综合”部分的思考[J].黄河之声,2013,(20).

[2]孟卫华.在音乐教学中如何能更好的利用多媒体[J].大众文艺,2013,(23).

[3]吴扬.让多媒体教学走进音乐课堂[J].现代交际,2013,(11).

新课标音乐教学方法篇7

【关键词】

一、现状分析教学目标现状分析高中音乐教学对策

1.对教学目标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中课堂教学对学生情感世界的熏陶不够,缺乏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音乐作品脱离实际,教学目标不明确;而且,音乐教学没有升学考试的外界动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便成为他们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没有兴趣的音乐课,则形同虚设。

2.对教学内容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内容繁、难、多、旧,有些教学内容出现过杂、太乱、知识无序的情况,没有突出音乐的艺术特点;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科之间缺乏综合性。

3.对教学方法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单纯的灌输音乐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方法与形式过于外在和花哨,与教学内容相脱节。而音乐的学习过程则是一种对音乐的感受、体验、探究和创造的过程,这些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人们往往采用没有突出音乐艺术特点、与其他学科相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音乐教学,教学过分知识化、理性化,重视教师的讲授,轻视学生的参与体验;重视教学的结果,轻视教学的愉悦过程;重视知识技能的教学,轻视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好。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音乐,可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

4.对教学评价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评价与其他学科教学的评价相一致,都是由于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重分数,轻素质,不仅教学效率低下,而且也增加了课业负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评价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忽视对过程的评价,多“以智商式思维”为理论依据,以纸笔测验为唯一方法的学校评价等等。

二、以多元智能为指导的高中音乐教学对策

教学是学校永恒的旋律,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教育形态,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也将进入新的阶段。由于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面对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指导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高中音乐课堂教学。

1.在教学目标方面

高中音乐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目前我国素质教育的本质意义也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高中音乐课程的性质是:促进学生全面地、有个性的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多种智能,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只要有适宜的课程和学习环境,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课程目标应该面向全体,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兴趣,发展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层面具体表述。多元智能课程的目标就是符合每个学生的兴趣目标,学校重视的不是课程开发,而是人的发展。因此,笔者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实践研究,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目标,即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在教学实践中,音乐作品应该贴近生活,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现、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

2.在教学内容方面

普通高中音乐课的内容应该体现多样化及可能性的特点,应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课堂教学突出音乐的艺术特点。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为理解而教。因为,教学内容可以促进多种智能的发展;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可以发展某种特定的智能,高中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较广的知识面,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觉地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使音乐学习更有趣、更容易。充分体现课堂教学多元化。培养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在教学方法方面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它既包括教师的“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的“学”的方法。随着教学理论的发展和新的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法还将不断出现。多元智能课程的方法就是一种努力发展每个学生的智力强项的方法。“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做到以美育人、以美感人。”多元智能理论进行的“艺术推进项目”认为:“当我们把音乐当作一种智能来看的时候,我们所进行的音乐教育就和音乐教育课或音乐技能训练有所不同了。我们应该本着全面发展的原则,通过表演、欣赏、创作及思考等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积极态度,并理解音乐和学习的关系,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多元智能教学是通过尽可能丰富的教学方法、以学生开启学生的多种智能,已达成有效乃至高效的教学目的。

4.在教学评价方面

新课标音乐教学方法篇8

[论文摘要]本文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对通化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质量现状做了定量分析,反思了目前高师音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2001年7月,我国颁布并实施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这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标志。在这项重大的改革中,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承担着不可替代和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责任,他们是开展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主要力量。高师音乐教育是基础音乐教师培养和培训的主要渠道,高师音乐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基础音乐教师素质的建构。在新课标实施多年的今天,研究高师音乐教育如何适应“新课标”要求下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音乐教育人才、适应基础音乐教育市场的需求、改变传统专业化的培养观念,以及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教学策略等,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质量现状

1.教师音乐专业知识不全面、知识结构失衡。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毕业时由于受所学专业及爱好的限制,在音乐的某一领域很有特长,或在声乐方面、或在器乐演奏方面、或在理论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但偏科现象比较突出;还有的音乐老师在音乐教育教学、音乐教育心理学、新课程标准方面的知识明显不足,对国内外教育思想及相关学科知识特别是姊妹艺术知识、艺术之外的文化知识、民族民间音乐知识等方面明显薄弱,知识结构失衡,不能更好地胜任一线教育教学工作。

2.音乐教师专业基本技能和教学技能参差不齐。调查结果表明,部分音乐教师虽然具有基本的音乐理论和技能,具有某方面的音乐专业特长,但实际教学水平却很有限。如在与教师交谈的过程中,一位教师这样告诉我们:“一支歌,我能唱好,能处理好换气、换声、声带的控制及高低音的处理,但是如何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方面的技巧,我却不知道用什么教学方法”。

3.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与普及程度不够。音乐作为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人文素养、审美情趣为一体的学科,掌握、运用多媒体方法进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调查表明,有60%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从来没有用过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音乐教学,有27%的教师也只是在上公开课时偶尔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而平时很少或根本不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法。这说明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在中小学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一些教师还不能够熟练地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

4.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违背了基础音乐教育的规律。在音乐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由于受师范专业教育的影响,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主动参与;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轻对音乐的鉴赏与理解;重教学的结果,轻教学的愉悦过程;重音乐课程的辅德价值,轻音乐课程的审美价值,从而漠视音乐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及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也导致了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音乐课程审美性和艺术性的丧失。

5.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运用新课程标准。在当前实际教学中,很多音乐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理解得不透彻,也不知道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而只是过分地强调学生学习的结果,忽略他们对音乐体验的过程和参与态度。教师在评价学生的音乐成绩时,主要是看他们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与水平,即仅仅重视音乐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音乐感受力及表现力的培养。

总之,大多数音乐教师都具备一定的音乐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一定的教育实践经验,基本能够根据课本的要求安排、组织一些音乐活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一些音乐教师在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教育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当前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定位不准,即在培养目标上与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要求还没有接轨。

二、反思目前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高技能化的培养模式。音乐师范院校教育分科过细、专业性过强。当一些已毕业或在读的师范生被问及所学专业时,大部分回答的是:我学的是钢琴专业、我学的是声乐专业,而很少有人说我学的专业是音乐教育。从上面的问答,可以看出,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概念还不是十分清楚,也比较模糊,这和我们音乐师范教育专业化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其结果就是淡化了音乐师资队伍的教育职业意识,形成重技能、轻理论、片面追求单一技能提高的学习导向,培养出的部分教师专业技能单一,知识面较窄,导致教师人文素养和知识结构的严重失衡。这与音乐教育对教师教学素质全面化的要求是相悖的。

2.课程设置和内容比例等不尽合理。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强调音乐学科本位,门类过多,追求单科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从而使课程之间缺少横向联系,缺乏互相渗透和整合,课程结构比例失调。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综合文化知识,就会使文化课程形同虚设,无法起到真正提高文化素质的作用,导致学生的人文素质较低。这种以专业音乐院校教育模式办师范音乐教育的做法,难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迫切需要,而与学生将来就业要求不相符合的发展趋势无疑也是对学生前途的一种误导。

3.教学沿用专业院校的方法,没有师范院校特色。在教学中,由于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着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的现象,使学生在专业思想和专业知识的要求上偏离了师范院校音乐教学目标的方向。他们只重视对选修、主修课,及唱、奏技巧的学习,而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不重视,致使学生从事音乐教育的实践能力较弱,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4.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观念不牢固,不能与音乐新课标的需求相适应。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着严重的与基础音乐教育相脱节的现象。高师音乐教育忽视来自基层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声音,没有及时地调整和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为培养适应“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的优秀音乐教师创造条件。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课外辅导、节目编排等方面的能力及相关知识的掌握,与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毕业生到了教学岗位后才发现,由于在学校所学知识和所掌握的能力不够全面,而无法胜任基础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由此可见,高师音乐专业教育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着基础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学质量与水平,影响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三、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几点构想

1.发挥高师音乐教育的引领,建立以地方高校为依托的音乐师资培训基地。作为音乐教师培养基地的地方高校,应在当地各市县建立培训基地,积极干预中小学和社会音乐教育,发展非全日制成人音乐教师教育,为当地在职中小学音乐教师提供有效的业务培训。对中小学音乐教师除了在专业理论、技巧上进行培训外,还要开设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教法等有关课程。结合实际,采取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课堂调查法等更直观、更生动、更具思辨性的教学方法,让学员在观察、体验中增长教学经验,在评价、质疑中反思各种教育现象,在调研、讨论中将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使其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步提高。通过熟悉教材、分析教材、课例研究,加深在职教师和“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对当地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2.高师音乐教学模式应呈现多元化。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建立适合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具体地说,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自我讲解、相互辅导、共同提高,使学生在边做、边学、边练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要致力于把音乐教学作为各种感性体验、探索、发现和认知的手段,从而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内在潜力和综合智能。二是专业教师应到基层学校去挂职锻炼,这样有助于了解基础音乐教育,了解当前中小学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教师。三是要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走出校园,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实习和教育观摩实践,参加社会上组织的一些有意义的音乐实践活动,进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四是要把专业教学内容与情境相结合,把教育原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进行情境教学、案例教学,让学生从入校学习开始,就面临作为一个未来基础教育的教师所应接受的种种挑战,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起作为一个现代合格的人民教师的专业思想。

3.以适应基础音乐教育需要为出发点设置音乐专业课程。在课程地设置和安排上,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既要考虑适合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需要,又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要针对“新课标”内容中的四大“教学领域”和学生实际,以及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与社会发展的现状来设置课程。要改革不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突出学生学习领域内容的整合性和综合性。基础音乐教育应多以活动课为主,要适当增加一些应用型技能课的时数,如即兴伴奏、乐队编配常识、舞蹈编导等,以丰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课外艺术活动的组织能力。

4.高校音乐教师要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新的教育观念是推动教学创新和改革的基础,具备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教育方法和新的教育技术,是新时期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素质的主要标志。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应彻底改变那种把音乐教育仅仅当做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的狭隘眼界,真正把音乐教学作为自主学习、交流和探索音乐艺术的过程。要注意搜集教育信息,了解代表时代特点的教育教学观念、研究成果和教改思路,要主动更新现有的专业知识,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5.立足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体现师范性。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要坚持师范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教育教学要紧紧围绕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进行不断的研究,及时对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进行合理的调整,做到教育教学能够适应基础音乐教育及合格基础音乐教师的要求,真正体现出“师范性”,并在实践中找出与基础音乐教育要求的差距,从调查中了解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明确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制定具体措施,使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真正服务于基础音乐教育,成为基础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坚强后盾。

6.积极构建新的教育实习模式。教育实习是高师音乐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师音乐专业教学目的、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培养合格基础音乐教师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高师音乐专业“师范性”的象征。针对目前高师音乐专业在学生即将毕业的前一学期安排仅一次实习的方式,对此,要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即要将学生的教育实习安排在学生入学到毕业学习全过程的始终。包括教学基本功训练、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模拟教学、教材教法研究、教学实践、教育实习等活动,还包括课内教育实习与课外教育实习、校内教育实习和校外教育实习、有形教育实习与无形教育实习相结合的教育实习方式。这些实习方式以其“长期性”为最大特点,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尽早地进入教师角色。如果这种实习方式能够真正在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教学中实施与推广,将对基础音乐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7.培养学生多媒体网络教学能力。随着时代的前进,多媒体和网络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还要培养学生把传统技能与现代教学技术融为一体、协同互补以及应用开发利用Cai教学课件等能辅助教学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通过电脑网络学习音乐的边缘学科知识,为未来基础音乐课堂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技术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8.充实、完善教材体系。针对目前教材中缺乏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内容介绍的问题,要鼓励高师音乐教师在新课标的引领下,结合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实际对现有教材进行拓展与整合。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各种音乐教育资源,建设富有地方文化特点和校本特色的音乐课程。不断地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和培训,使教材能更适合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孙荣达,从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谈音乐教师继续教育[J],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1,(3)

新课标音乐教学方法篇9

关键词:说课训练审美教育哲学实践教育哲学

能力模块

由于长期受到音乐学院教学体制的影响,目前高师音乐教师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相割裂的现象依然存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校大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相对较弱,致使毕业生到达工作岗位后,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甚至不能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由于教学体系中缺乏培养学生课堂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毕业生对于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基本规范了解不够,出现对整节课的设计缺乏整体把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概念模糊,课件设计喧宾夺主,备课过程中忽略新课标与教参等现象,致使毕业生到达工作岗位后,不能迅速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对真实课堂教学缺乏掌控能力。为了进一步深化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音乐教师教育质量,加强在校生职业技能培养,尤其是对课堂教学综合能力与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高师必须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目标明确、方法得当、有步骤、有系统的课堂教学综合能力训练。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来说,说课训练是架起音乐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的桥梁,是实现音乐教师教育与未来职业对接的最恰当的切入点;通过说课训练,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课堂教学综合能力与教学研究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音乐教师教育与未来职业的无缝对接。

目前,说课训练在部分高师音乐教师教育中已经开展,但出现了很多有待于解决的问题。首先,存在着没有将当前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渗透其中,致使训练目标不明、能力训练定位不准确的现象;其次,存在缺乏循序渐进的系统训练方案,致使方法失当;再者,训练渠道单一,存在着“纸上谈兵”、“花哨作秀”的误区。怎样通过说课训练来使高师师范生建构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具有音乐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迅速完成角色转换,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是高师音乐说课训练的重中之重。本文将从建构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准确定位高师音乐说课训练能力目标,制定循序渐进的系统训练方案等方面阐述笔者的观点,以期与广大同仁共同切磋,以利后行。

一、建构新的音乐教育理念

(一)建立辩证的音乐教育哲学观

“音乐教育哲学在音乐教育学科中占据着统领全局、纲领性的地位。它直接影响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做出怎样的决策,它对于任何即将或已经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人而言,都是职业生涯中的必需品。”①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音乐教育的哲学观点也同样占据着统领全局的纲领性地位,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的教学决策。因此,“全面地了解音乐教育哲学,有助于指导教师做出正确的决策,采取正确的行动。坚实的哲学基础,可以形成教师独特的观点和克服困难的策略。”②“在西方的音乐教育哲学体系中,审美教育哲学和实践教育哲学的辩证结合为西方音乐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③我国音乐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重视音乐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观也是在借鉴审美教育哲学和实践教育哲学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而提出的。因此,建立科学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审美教育哲学和实践教育哲学的辩证结合”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首先要明确的思想认识,并将这一统领思想贯穿在整个说课过程中。

(二)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音乐新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通过为学生提供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在活动中学习最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同时,享受成功的欢乐;在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同时,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充分肯定了音乐教育在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在说课训练过程中,引领学生深入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使其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才能将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教育理念渗透到说课过程中。

二、准确定位高师音乐说课的能力目标

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经过了通识课程、教育学课程、音乐专业课程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专业技能等,但是各种知识是处于零散状态,没有进行统一的整合与运用。而说课是将所学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相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现代教育技术等等各门课程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训练。准确定位说课的能力目标,使说课训练有的放矢,才能避免学生走进纸上谈兵、花哨作秀的误区。根据说课训练的主要内容,可将说课能力分解为:分析教材能力,教法与学法的选择能力,教学设计与板书设计能力,创新与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综合能力等五个能力模块。

三、制定循序渐进的系统训练方案

根据说课训练的五个能力模块,先后按照分析教材能力、教法与学法的选择能力、教学设计与板书设计能力、创新与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的顺序,分阶段、分步骤进行训练,最后再进行综合能力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使说课者明确每个能力模块在理论上“是什么”,在实践中“练什么”,“怎样练”;指导教师要准确定位每个模块的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训练形式以及评价方式,形成循序渐进的系统训练方案,才能使学生的说课能力得到有条不紊的培养。

(一)第一能力模块:分析教材能力训练

第一能力模块训练主要帮助说课者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此模块又可以分解为分析教材与教学内容的整合能力,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能力。

1.分析教材和教学内容整合能力训练

分析教材和教学内容整合能力训练就是培养说课者分析教材的地位、特点、技术要领及其作用,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地区音乐文化特色有效整合教学内容的能力。教材内容的选择一般要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与时代。中小学音乐课课型一般有:综合课、欣赏教学课、歌曲教学课、器乐教学课、创作教学课等。在训练中,说课者首先要对教材进行详细的分析,明确本课题或章节内容是什么课型,处于哪个学段,按照新课标的提示,此学段中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的内容与标准;其次,在整个学段或一个学年的教材系统中,本单元与本节课所处的位置及其作用,明确本节课的重要性、特殊性和它对前后内容的承启及联系;再者,根据音乐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参考教参,进一步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详略取舍,进行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的整合训练。

2.明确教学目标,确立教学重难点能力训练

明确教学目标,确立教学重难点能力训练是说课训练中的核心部分。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所有教学活动的设计都要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进行。指导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音乐学科特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等方面,科学准确地确定出教学“三维”总体目标。

教学目标的具体落实就是将其转化为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是整节课的核心,它的准确认定是说课训练的重头戏。在训练中要指导学生认真钻研教材,阅读各种参考资料,可以根据教参提示,教学内容的特点,教材后面的“思考·练习”题,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特点来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有时是统一的,有时又有区别,应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只有在通晓教材、了解学生生理与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才能直击教学重难点,达到准确确定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此模块训练都要通过具体课例来进行,可以采用分组法进行,通过小组讨论、研究、辩论对具体案例进行练习,在自评、组评的基础上来确定训练效果。

(二)第二能力模块:教法与学法的选择能力训练

第二能力模块主要是培养说课者“怎样教”、学生“怎样学”,并研究“为什么这样教”和学生“为什么这样学”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方式为:自主的学习、探究的学习、合作的学习。在选择教法时要始终贯彻“具有启发性”、“突出学生主体性”、“注重创造性”的原则。中小学音乐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欣赏法、演示法、参观法等)、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练习法、律动法、创作法、游戏法等)、语言性音乐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探究性音乐教学方法(观察、分析、综合、比较、引导等)。说课者要从实际出发,在遵循教学规律与掌握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课型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法。

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德国莱因兰—法耳茨州教育部最近提出了“学生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自主性、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学生主体性的表现,特别在当今的新课程改革中,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因此,选择学法要注意三个方面:一要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哪些困难及其原因;二要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或掌握何种学习方法;三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说明准备创设何种教学环境,以保证教学效果。

此模块训练方式可以采用分组法进行,运用实际体验法,通过模拟真实课堂教学,来甄别最恰当的教学方法。最后在组评的基础上来确定训练效果。

(三)第三能力模块:教学设计与板书设计能力训练

第三能力模块训练是培养说课者对整节课进行设计时的整体把握能力。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各教学环节的程序安排,如怎样引入新课?本课题的教学内容分为哪几个问题?对各个问题怎样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怎样进行音乐体验?怎样进行音乐实践?怎样表现音乐?如何进行巩固练习?如何进行课堂小结?如何实现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转变?等等。音乐教育往往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而不是一种逻辑思维认知的过程,教学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设计都要与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学科有所区别。由于音乐教学的学科特点,课堂程序应当根据课型的需要做合理的安排与调整,对其中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应该精心策划,以保证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要让说课者明确“为什么这样安排”的理论依据(课程标准依据、教学法依据、音乐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要说明课堂导入的合理性与创新性,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怎样运用新课标理念指导教学,怎样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活动之间的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之间的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情操培养之间的和谐统一;更要说明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什么方法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等。总之,一节课各个部分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要理解到位,要注重音乐体验的完整性,音乐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连贯性,教学分配既不能平均用力,也不能失之偏颇,既要重点突出,又要层层递进。此阶段的能力训练可以采用上述说法进行,使说课者有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培养说课者独立设计教学环节的能力。

板书是课堂教学核心内容的逻辑外化形式,被称为微型教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导游图。板书设计是教师必不可少的基本功。板书设计能力训练要使说课者通过了解板书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形式、基本要求,掌握板书设计的主要形式,能够设计布局合理、重点突出,具有启发性、情感性,直观又美观的板书。除了传统板书设计形式之外,还应当使说课者掌握多媒体板书设计方法,利用多媒体板书声、光、色、形、清晰、快捷的优势,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美化视觉的目的。板书设计能力训练可以采用展示法进行,说课者通过呈现不同的板书设计方案来评出最符合训练课题的板书。板书设计形式可以是多种方案,但板书内容一定要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

(四)第四能力模块:创新与现代化教育技术运用能力训练

指导教师在说课教学过程中,要与广大一线中小学音乐教师保持最直接的联系,密切关注基础教育改革趋势,对新课标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所呈现出来的问题进行全面的观察与分析。比如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过分依赖合作式教学法,教学程序趋于形式化,以及音乐审美实践活动远离音乐本体等现象。指导教师要结合基础教育发展变化,即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在跟踪调研的基础上,将最前沿的课堂教学策略运用于说课训练中;同时,及时地介绍国内外音乐教育的最前沿研究动态,从而使在校大学生在教学技能与知识结构方面成为名副其实的“新人”;另外,在说成品课的同时,充分激发学生创新设计教学的欲望,把说课变为展示学生个人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舞台,使学生在创新中逐渐成长,使他们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便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创新性。

现代化教育技术运用最多的是服务于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制作。由于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的优势,扩大了课堂容量,起到了有效辅助教学的目的。在课件制作训练中,要遵循形式设计必须服从教学内容需要的原则,避免走进喧宾夺主的怪圈,而一味地追求新奇与漂亮,使上课的内容淹没在过分突出的背景图案之中;还要避免过分依赖视频效果,从而大大削弱了听觉审美,忽略了音乐本是听觉艺术这一根本命题。

(五)第五能力模块:综合能力训练

经过以上四个能力模块训练,指导教师接下来要指导学生进行说课综合能力训练。首先进行说课观摩活动——说课视频观摩、优秀中小学教师的现场说课观摩,使学生在审视、评议、交流中建立完整的说课逻辑思维;其次,采取分组练习、小组互评的方式,进行小范围实际操作;最后,要求说课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运用讲述法、示范法、表演法进行集中展示,学生在交流与切磋中提升说课能力。指导教师要适时引领学生发现说课中的疏漏和不足,培养他们的教学反思能力,提高学生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

四、结束语

说课能够综合反映出说课者的专业素质、教育理论水平、教学业务能力等,已被普遍运用于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由于说课可以在短时间内对说课者得以全面的了解,已被教育部门广泛运用于教师招聘中。因此,说课训练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都应该是一门必修课,掌握说课技巧,无论是对毕业应聘,还是将来从事教学工作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赵慈琳《音乐教育哲学的批判性思考》,《人民音乐》2009年第10期。

新课标音乐教学方法篇10

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社会竞争力的高素质基础音乐师资队伍,是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我国音乐教学质量的关键。众所周知高等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国民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摇篮。因此,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水平的高低将会影响到基础音乐的师资水平。目前我国的音乐教育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上至党中央领导、教育决策部门,下至普通百姓、各级学校教师,对音乐教育在当代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都有了越来越明确的认识。然而,面对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方兴未艾的改革浪潮,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在总体上却表现出一种徘徊观望的态度,暴露出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脱节现象,并呈现出面对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无所适从的被动局面。随着《全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的召开,面对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新局面、提出的新要求,高等音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一、明确音乐教学的目标

无论哪门课程的建设,都必须明确反映音乐课程本质特点的教学目标。对于音乐教学目标的确立,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不约而同地抛弃了以往把音乐知识技能作为音乐教学首要目标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如美国强调“开发人的潜能,提供创造和自我表现并享受成功的机会”;英国强调“发展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日本强调“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和丰富的感受音乐的能力”我国新音乐课程对音乐教学的总体目标规定如下:培养学生的音乐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在此基础上,新课程标准将音乐教学目标分解为三个方面。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提高音乐审美判断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培养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精神;尊重艺术理解多元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丰富的想象力,保护学生对音乐的独特见解。模仿:学生可以通过模仿,积累感性体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探究: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合作:通过音乐,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调能力。综合: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帮助学生发掘艺术人生的价值。

3.知识与技能目标: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基本技能;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音乐与相关文化。新的教学目标侧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整个教学的过程,这是对长期以来音乐教育只关注知识技能目标的重大突破,同时也对音乐教学提出了高层次的要求。

二、结合基础音乐教育课程,调整高师音乐教学内容

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高师音乐教学内容是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重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将从事基础音乐教育工作,但长期以来我国高师音乐教学与基础音乐教育的严重脱节,致使很多从高师毕业的学生面对中小学音乐教学而无所适从。因此,高师的音乐教育改革应面向基础教育,而且必须面向基础教育。

1.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标准。对中小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正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与重视,针对中小学学生的特点,国家教育部将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标准规定为: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和弘扬民族音乐。

2.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必须具有较为全面的音乐能力,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独挡一面。这些能力应包括:全面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准确的视唱能力;歌唱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键盘乐器的伴奏能力;运用和声、乐理的基础知识分析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合唱指挥和乐队组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一般乐器演奏和舞蹈编排能力等等。

3.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具体内容。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专业课程的设置比重虽然很大,但针对实际运用的课程却不多,大多课程只注重知识的掌握或偏重技能的训练。高师音乐教育的出发点是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而不是专业音乐人才,因此要达到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的要求就必须增加实际运用课程的比重,发展学生“教”的能力。如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试讲”;开设合唱指挥课程;组建小型乐队、舞蹈队。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在实际运用中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现在的“学”为将来的“教”打下良好的基础。

调整、更新教学内容。调整、更新教学内容是高师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是教学目标实现的保证。其中包括:调整课程的设置比例、加强教材建设和改进教学方法等。加强课程设置建设。目前,我国许多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都存在着沿袭或照搬专业音乐院校课程设置的问题,二者在教育对象、教育性质和教育目标上存在很大差异不能一概而论、同日而语。课程设置上音乐教育专业应强调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教育性与师范性,要做到与基础音乐教育紧密相连。在课程设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增加实践性课程和教学法课程。教材建设至今为止专门针对音乐教育专业的教材还很少,这就需要任课教师选择适合于音乐教育专业的教材进行教学,积极要求组织专门人员编写音乐教育专业的材。改进教学方法。音乐教学方法的优劣与音乐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益的高低是直接成正比的。对于有着双重教学目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来说,每一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均应在教学的整体框架标准中实施。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与音乐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还要让他们获得教授音乐的理论和方法,为胜任今后的音乐教学作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