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十篇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十篇

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05:10

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篇1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多终端;会议签到

引言

“十二五”规划以来,高校在校园网基础设施、数字化校园及应用、高性能计算平台及专业队伍等各方面逐步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建设,进一步提升了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提供了高效稳定的计算机网络、高性能计算环境和信息技术支撑平台,大幅提高了高校的信息支撑和科学管理水平,为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些年来,高校的办公自动化需求越来越迫切,高校师生对信息化技术带来的便利越来越依赖。其中,高校会议越来越多,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会议规模也越来越大,加速凸显了现有传统会议签到模式的不足。目前为止,一般高校会议签到都是纸质签到,导致会议开始前,参会人员都挤在一起在签到表上找自己的名字实现签到,操作不便,会前会场一片混乱,效率不高。会后会议管理员会议签到明细及统计情况无法及时提取、汇总,会议统计情况不够一目了然。建设一个有效、快捷、处理简单、提高会议签到效率、深受广大用户欢迎的会议签到系统是高校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建设工作。

1研究意义

随着移动应用技术蓬勃发展,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的逐渐普及,无线网络带宽的不断增加以及成本的不断降低。在这种情况下,移动技术在学校数字化校园中的应用,即建设学校移动数字校园的时机已经成熟。如何应用移动技术扩展出虚拟化的校园,让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都能方便、灵活、有效的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享受校园的数据资源,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扩大学校学术和社会影响力,是移动数字校园建设所需要涉及的范围。

“微信”的使用已经覆盖的全国近80%的用户,“微信公众平台”推出的企业服务账号,针对企业内部环境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它从侧面很好的解决了app在不同手机操作系统上的兼容性问题,为了给予高校师生提供更全方位的信息化服务,提高用户体验,提出建设“微信门户”。

本文的目标是研究“移动端会议签到”,将传统解决方案业务场景,通过碎片化应用改造会议签到服务、变革管理模式、创新移动工作体验,从而提升校园信息服务技术含量,给教师全新的服务感受。

2关键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会议签到的模式也在不断的变迁,经历了从纸质签到到智能签到的变更。现在人们基本抛弃了效率低的纸质签到,都用上了不易代签、效率高、易保存的智能卡签到技术、二维码签到技术、生物识别签到技术。

本文提到的会议签到系统是现有oa自动化办公系统基础上应用扩展和延伸,将依托学校现有的数字化校园系统,以数据中心和各个业务信息系统基础数据为中心,从用户需求出发,整合校内外资源,进一步的将会议管理日常功能可使用碎片化的应用,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动,为教师提供一系列基于查询统计等应用服务。会议签到系统要在高校得到很好的推广和运用,需要实现多终端的考勤签到功能,涉及到的关键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接高校校园卡系统。高校校园卡已用于学校的方方面面,其中主要的两个方面包括校园卡消费及校园卡身份识别功能。高校师生每个人都有且仅有一张代表自己身份的校园卡。会议签到系统对接学校的校园卡系统实现通过校园卡完成自助签到,签到信息及时入库是必须且需优先考虑的方式。目前为止,支持校园卡签到的设备有很多种,但是考虑到稳定、易用、携带便捷,本文介绍的是工业物联网手持终端。会议签到系统实现校园卡签到,需利用该手持终端设备的nFC识别功能,通过设备提供的相关接口,获取数据,完成校园卡签到功能。

(2)在“微信公众平台企业号”的基础上进行高校内部私有化的会议签到应用。通过高校企业号通讯录严格的控制人员的信息,仅在通讯录中的人员才可以进行关注使用平台的功能。集成统一身份认证通过“微信门户”进行“轻”应用的使用,并可进行多角度的信息统计汇总,更方便的为在校教师提供日常工作方面的服务。

(3)在“微信”的基础上进行高校外部人员的会议签到应用。如上所述,本文的会议签到系统是在“微信公众平台企业号”的基础上进行高校内部私有化的会议签到应用。高校内部私有化,对校内师生来说,可以通过内置在会议签到系统里面的“扫码签到”进行签到,而并不需要因为浏览了会议一些比较重要的功能,如:会议详情展示,资料,请假,等一系列功能,而再返回到微信首页扫码。但是,对于校外人员来说,他们就看不到被私有化的会议签到应用,于是只能通过微信自带的扫码完成签到。会议签到系统必须区分开扫码的用户是校内还是校外用户。不能混淆了用户。

(4)多终端考勤设备,用户考勤状态及数据的实时联动。对于参会人员来说,可以通过扫码签到也可以通过校园卡刷卡签到;对于会议管理员来说可以通过扫签、手工签等多种方式帮助参会人员完成签到。因此,会议签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需要考虑到多方式数据的实时同步。

(5)会议签到系统移动端展现通过H5页面的形式展现。为集成在openportal客户端、微信企业号、第三方app等多样的api接口提供技术支撑。

3系统设计

根据浙江某高校的校园网基础设施及信息化建设现状,结合该高校会议签到系统建设过程的研究,遵循“统一架构管理、开放与资源共享、智能与精细运营、绿色与节能减排”的原则,凝练出一套适用于大多数高校的会议签到系统网络拓扑图和功能需求。

3.1网络拓扑图

3.2功能需求

充分考虑到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根据高校现有信息系统和已有数据库情况,以用户为中心、方便易用、给师生以良好的用户体验,满足校内师生迫切需求为宗旨,同时为管理服务人员提供便捷使用的操作界面,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3.2.1pC管理端

(1)系统登录。与高校信息门户集成,使用单点登录技术,使得用户只需通过输入统一身份认证的账号和密码登录高校信息门户之后,即可登入到会议签到系统管理平台。

(2)会议管理。会议管理分为:会议、会议列表、会议签到信息和会议类型四个子菜单,每个子菜单对应着不同的功能。用户可查看自己创建的所有会议列表,并能对会议进行查询、新增、修改、移除、投影等操作。查询,可根据会议名称、主题、会议地点进行全字段模糊查询;新增,可跳转至会议页面;修改,可跳转至会议基本信息页面进行修改会议信息;移除,移除该会议;投影,显示大屏幕投影签到页面。

会议:对于不在oa系统中的会议,可编辑会议名称、会议主题、会议开始时间、会议结束时间、会议需到人数、会议举办地址、会议内容等信息。

会议参会人员:会议参会人员可从通讯录导入(集成校内数据中心,获取校内组织架构)。对于校外参会人员,也可先下载模板,然后对模板进行维护,维护好后,导入到参会人员中。可把已选择的参会人员从参会人员列表中删除,删除后可重新添加。可对已选择的参会人员进行授权,分配模块的管理权限,可增加或减少会议的管理模块使用权限。可把参会人员名单维护到通录中,下次可直接通过通讯录进行人员的维护。

会议资料:可添加、修改会议资料及相关附件。

会议日程:可添加、修改会议日程。

增加模块:可选择是否增加问卷调查、投票表决、意见反馈等模块。

会议投影:可查看会议的投影页面。

会议上墙:可进入到签到上墙页面,签到的信息会动态的显示在该页面,页面上的二维码动态刷新,签到的信息会依次显示。

会议统计:可查看会议的签到统计信息,汇总统计报表。

会议签到信息:可查询每个会议的签到明细,可对签到信息进行导出或修改签到状态。

(3)组织机构管理:包含角色设置、机构及用户设置、角色权限设置。

机构及用户设置:集成高校共享数据中心,同步获取组织机构基本信息。

角色权限设置:可勾选该角色可用模块,达到权限控制。

3.2.2移动端

(1)会议列表。对接学校的企业号平台,关注并通过统一身份认证系统验证的高校企业号参会者点击“会议签到”应用,可浏览到待自己参加的所有会议列表,可浏览具体的会议详情信息。

(2)会议详情。点击对应的会议列表,可浏览会议的基本信息,以及相应的功能模块,如会议签到、会议资料、会议请假、会议反馈、我的二维码。此页面的功能模块会根据管理员的配置而进行调整变化。

会议签到:校内参会者点击对应会议详情页的扫码签到,将扫一扫镜头对准会议二维码,然后进行识别,识别通过后即可完成签到。校外参会者可通过微信的扫一扫,直接进行扫描会议二维码,跳转到基本信息填写页面,信息填写完成,校验参会信息成功后,即可完成签到。

我的二维码:弹出我的二维码,找到对应的会议管理员进行扫码签到。

(3)管理员功能。管理员可在移动端进入到手工签到页面,选择或搜索要签到的人员,点击签到即可完成该参会人员的签到。也可通过“扫签”,扫参会者的身份二维码进行签到。

4结束语

“互联网+会议”概念下的会议签到系统建设,不仅实现了会前(会议发起、参会人员邀请通知、现场会议签到)、会中(资料分发、问卷调查、投票表决、会议反馈)以及会后丰富的多维度统计表的会议全周期管理,也可以为高校提供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建设与应用下,满足教育数据采集要求的多端应用入口。建设移动校园在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引领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学校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田丽,张巍,刘春瑞.校园一卡通会议签到系统的应用[J].计算机时代,2016,1:22-24.

[2]徐锋,许彩娥,厉晓华.基于校园卡的无线wi-Fi会议签到系统[J].中国教育网络,2015,4:69-71.

[3]刘翔,胡,韩书.基于二维码的会议签到系统设计[J].电子器件,2014,5:1013-1016.

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篇2

关键词:数字化;信息化;校园网;校校通;网上教研;视频会议

昌邑市共有8处镇、街道,695个行政村,总人口58万。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17处,在校生73319人,教职工5385人。近几年来,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的开展,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建设思路,采取得力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的紧迫感

在新世纪,以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社会许多领域中正在引发各种深层变革,从而加速了人类迈向信息社会的步伐,也引起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建设数字化教育,促进教育的科学、均衡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1.发展数字化教育具有现实迫切性

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实现现代化,教育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冲击,从教育环境、教育模式到教育理念、教育目标,都在这场冲击中发生着变革。建设数字化,应用数字化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中,构建数字化学校成为实现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随着认识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发现:硬件加软件的校园信息化模式远远不能发挥校园的优势,更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所要求的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对全新教育模式的构建。要想发挥基础设施的作用,促进信息化设施的有效利用,实现学校的统一协调发展,就必须建设数字化学校。即:配齐计算机,建成校园网仅仅是为数字化学校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构建数字化学校成为实现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3.数字化学校建设是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效益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很快,特别是在信息设施建设、信息化配套项目、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前严峻的现实是:信息化设施建设的高投入,并没有带来教育效益的高产出。数字化学校建设正是从改善信息化建设投资结构、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适用的教育资源、建立效益评估长效机制以及建设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是适合我市解决教育信息化应用问题的最佳方案。为此,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措施,扎扎实实做好工作。

二、采取措施,加大力度,扎实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做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一是要从长远着想,制定一个长远而系统的整体规划。二是要把数字化学校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分步、分层次逐步实施,逐渐完善。三是要全体师生积极参入,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加强设施建设,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奠定基础

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我市从4个方面,加强了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一是计算机的配备。通过政府投入、社会各界赞助和厂校共建等方式,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投资4000多万元,配备计算机11000多台,基本实现了专任教师人手1机,学生近10人1机。二是“校校通工程”。从2002年开始,全市共投资近1000万元建设了市教育信息中心和46处校园网,并借助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采取“村校”联建的形式为所有农村中小学建设了现代远程教育系统,2005年我市就高质量地完成了“校校通”工程。三是多媒体投影教室建设。到目前为止,我市共投资近1000万元,先后建起了300多个多媒体投影教室。四是加强软件建设。借助电教教材收费政策,先后投资500多万元,为教育局信息中心、学校校园网配备了办公平台、信息平台、教育教学资源库及资源管理平台、数字图书馆等软件,建起了全市视频会议系统。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为数字化学校建设搭建起了较好的软、硬件平台。

2.强化队伍建设,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提供保障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积极参与、通力合作。为此,我们通过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强化队伍建设。一是建立领导机制。教育局成立了以分管局长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数字化学校工作的领导、组织、管理与协调。二是建立工作机制。市里成立技术保障和建设应用两个项目组,建立了以相关业务科室为第一责任人的项目小组责任制。技术保障组由电教站技术人员和各学校网管员组成,负责网络的安全、维护、更新及软件平台的开发、应用和培训等,为其他科室和学校的数字化建设与应用提供服务。建设应用组由教研室、普教科、政工科、职教科和装备站等业务科室组成。教研室负责教研网站的管理及各学科网上教研工作;普教科主要负责网上学籍管理、中考招生录取及昌邑德育网管理;职教科开展了网上教师学历进修、业务技能培训;装备站开展了信息技术学科网上教研。三是建立培训机制。为抓好全方位的培训工作,我市依托教研室成立了教学研究培训中心;依托装备站成立了信息技术培训中心;依托进修学校成立了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中心。各培训中心在每学期的开始,通过教育网本学期培训菜单,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培训内容,通过面授或网络课堂进行学习,每学期完成60课时的学习内容。在搞好本市培训的同时,我们还组织大量骨干教师参加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和技能培训,参加网管员培训100多人次,计算机制作培训200多人次,机器人教育培训100多人次,信息学奥赛120多人次,教材培训1100多人次。另外,每学年我市都要组织一次全市教职工教育信息化技能大比武,比武分教育行政干部、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管员4个组别,内容涉及数字化管理与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件制作、网站建设、常用软件的使用等内容。通过培训,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提供了保障。

3.狠抓设施应用,增强数字化学校建设的实效性

以数字化学校建设为抓手,本着“边建边用,以用促建”的原则,在抓好信息化常规应用的同时,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采取“面向一线教师,立足教学实际,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建设思路,成立了由装备站、教研室和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资源建设工作小组。装备站负责主题网站建设软件、网站系统的培训、资源建设任务的分工、收集及合格资源的编目、入库和。教研室负责主题资源内容的审查和评比。骨干教师负责组织本学科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制作主题资源。运用阶段性评价和重点点评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完善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先后多次召开点评会和研讨会,解决了栏目设置不科学、资源内容不全面、网站整体质量不高的问题,使主题资源网站建设工作达到了较高水平。在完成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狠抓了主题资源网站应用工作。大部分教师利用主题资源网站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中青年骨干教师利用主题资源网站进行了常态课堂教学,许多学生借助主题资源网站进行了网上自主学习,发挥了主题资源网站在教育教学中作用。

(2)扎实做好网上教研工作。我市在2005年就依托教育信息网建设了教研网站―“昌邑教研在线”。开通了校园网的学校也建立了校本教研网站和学科教研专栏。各学科教研员都建有本学科教研专栏,通过专栏宣传学科课程标准,报道学科教研活动,展示共享教学方法、教学论文、案例、课件、优质课等教研成果。所有教研员和部分教师建立了博客网站,开设网上专题研究,实现了教研员与一线教师之间的随时随地沟通,使上级的教育教学方针、政策能够及时贯彻到基层,同时教研员也能得到来自一线教师的教学信息反馈,发掘教育教学中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推广或纠正,弥补了传统教研模式的不足,提高了教研工作的时效性,促进了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3)开通视频会议,实施网上办公。我市在所有市直学校和乡镇驻地小学开通了视频会议系统,利用该系统召开面向全市的各种会议,有计划地组织了示范观摩课、研讨培训等活动。实行网上办公。教育局所有公文、各科室的通知和有关报送的材料都通过网络进行传送,方便了基层,节约了经费,提高了办事效能。

(4)抓好教育技术软件的管理与应用。在征订方面,分学段、分学科成立了由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教育技术软件征订专家组,每次征订之前,先由专家组成员组织本校本学科教师,通过目录和公司网站了解软件性能,根据教学实际,提出实用的软件推荐意见,由教育局汇总后形成我市的推荐意见。然后由学校根据推荐意见和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本校实际,自主征订。对于大型软件,采取“先试用,后征订”的办法。在管理方面,实行县、乡、校三级管理体制,各学校都建立电子音像室,做到专人管理,专橱存放,制度健全,账目清楚,账、卡、物相符。对教育技术软件的管理使用实行过程性评价,促进了软件的日常管理与使用。

(5)积极开展机器人教育活动。我市专门设立了机器人教学教研组,由机器人教育教研员和部分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负责组织、指导机器人实验室的建设和教学工作的开展。先后共投资120多万元,建成7处机器人教育实验室,6处机器人教育示范校,20多所学校共配备机器人100多台。开展了全方位培训,并按要求开设了机器人教育课程,机器人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有96个代表队分别在国家、省、市获奖。

4.实施课题带动,推动数字化学校的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

“十五”期间,我市在22处市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开展了校园网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资源建设等方面的课题实验。“十一五”以来,又确立了以数字化管理平台、数字化教学平台、机器人教育、校园一卡通等内容的“十一五”课题实验项目,共立项国家、省、市级课题44个。在实验中学、第一实验小开展了“建立学生成长数字档案”的实验研究,便于家长通过网络实时查询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在校学习情况,方便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在第一中学、文山中学开展了“校园一卡通”实验研究,教师和学生可以用“校园卡”在学校内用餐、借书、考勤和身份识别,方便了学校管理。在外国语学校、奎聚小学开展了“家校通”实验,为学校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渠道,教师随时为家长各种信息和建议。90%的学科教师都确立了自己的实验课题,如:“信息技术与阅读兴趣的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多媒体与问题情景设计”等,使全市上下形成了人人有课题,个个搞实验的良好实验氛围。通过课题研究,探索了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的做法,形成了较为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数字化学校建设模式和方法。

5.建立评价体系,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增添活力

建立长效的评价机制是促进信息化设施管理与应用的关键,为此,我市在2004年制定了《昌邑市现代教育技术考核评价办法》,从“校园网的管理与使用”“资源建设与使用”“网络化办公”“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电教软件的管理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建设”“计算机、多媒体的配备”“竞赛及成果”等几个方面都制定了详细的目标要求和评价标准。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结果计入各单位每年一度的综合督导成绩。从2006年开始,为推动创建数字化学校建设,又制定了《昌邑市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评价标准》。从环境建设(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建设(图书、教学设计和课件等)到活动过程(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和办公等)几个环节实行了多元化评价,针对不同类别的内容分别设定了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领导与管理、环境与条件、应用与研究、成果与效益,每一个三级指标均对应一个工作点,都有相应的评估要点及打分办法。如:学校主页、班级主页、教研网页、教师博客和学生个人网页等采取评选的办法;教师信息素养通过技能比赛进行测试,学生信息素养通过信息技术抽考和计算机作品来进行评价。将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工作也纳入了全市一年一度的教育综合督导评估。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促进了信息化设施的管理与应用,激发了学校创建数字化学校的热情,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增添了活力。

三、取得的成绩及建议

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篇3

关键词:数字化信息化校园网校校通网上教研视频会议

**市共有8处镇、街道,695个行政村,总人口58万。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17处,在校生73319人,教职工5385人。近几年来,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的开展,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建设思路,采取得力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的紧迫感

在新世纪,以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社会许多领域中正在引发各种深层变革,从而加速了人类迈向信息社会的步伐,也引起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建设数字化教育,促进教育的科学、均衡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1.发展数字化教育具有现实迫切性

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实现现代化,教育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冲击,从教育环境、教育模式到教育理念、教育目标,都在这场冲击中发生着变革。建设数字化,应用数字化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中,构建数字化学校成为实现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随着认识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发现:硬件加软件的校园信息化模式远远不能发挥校园的优势,更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所要求的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对全新教育模式的构建。要想发挥基础设施的作用,促进信息化设施的有效利用,实现学校的统一协调发展,就必须建设数字化学校。即:配齐计算机,建成校园网仅仅是为数字化学校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构建数字化学校成为实现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3.数字化学校建设是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效益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很快,特别是在信息设施建设、信息化配套项目、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前严峻的现实是:信息化设施建设的高投入,并没有带来教育效益的高产出。数字化学校建设正是从改善信息化建设投资结构、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适用的教育资源、建立效益评估长效机制以及建设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是适合我市解决教育信息化应用问题的最佳方案。为此,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措施,扎扎实实做好工作。

二、采取措施,加大力度,扎实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做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一是要从长远着想,制定一个长远而系统的整体规划。二是要把数字化学校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分步、分层次逐步实施,逐渐完善。三是要全体师生积极参入,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加强设施建设,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奠定基础

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我市从4个方面,加强了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一是计算机的配备。通过政府投入、社会各界赞助和厂校共建等方式,在不到两年的时问里投资4000多万元,配备计算机11000多台,基本实现了专任教师人手1机,学生近10人1机。二是“校校通工程”。从2002年开始,全市共投资近1000万元建设了市教育信息中心和46处校园网,并借助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采取“村校”联建的形式为所有农村中小学建设了现代远程教育系统,2005年我市就高质量地完成了“校校通”工程。三是多媒体投影教室建设。到目前为止,我市共投资近1000万元,先后建起了300多个多媒体投影教室。四是加强软件建设。借助电教教材收费政策,先后投资500多万元,为教育局信息中心、学校校园网配备了办公平台、信息平台、教育教学资源库及资源管理平台、数字图书馆等软件,建起了全市视频会议系统。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为数字化学校建设搭建起了较好的软、硬件平台。

2.强化队伍建设,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提供保障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积极参与、通力合作。为此,我们通过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强化队伍建设。一是建立领导机制。教育局成立了以分管局长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数字化学校工作的领导、组织、管理与协调。二是建立工作机制。市里成立技术保障和建设应用两个项目组,建立了以相关业务科室为第一责任人的项目小组责任制。技术保障组由电教站技术人员和各学校网管员组成,负责网络的安全、维护、更新及软件平台的开发、应用和培训等,为其他科室和学校的数字化建设与应用提供服务。建设应用组由教研室、普教科、政工科、职教科和装备站等业务科室组成。教研室负责教研网站的管理及各学科网上教研工作:普教科主要负责网上学籍管理、中考招生录取及**德育网管理;职教科开展了网上教师学历进修、业务技能培训;装备站开展了信息技术学科网上教研。三是建立培训机制。为抓好全方位的培训工作,我市依托教研室成立了教学研究培训中心:依托装备站成立了信息技术培训中心;依托进修学校成立了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中心。各培训中心在每学期的开始,通过教育网本学期培训菜单,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培训内容,通过面授或网络课堂进行学习,每学期完成60课时的学习内容。在搞好本市培训的同时,我们还组织大量骨干教师参加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和技能培训,参加网管员培训100多人次,计算机制作培训200多人次,机器人教育培训100多人次,信息学奥赛120多人次,教材培训l100多人次。另外,每学年我市都要组织一次全市教职工教育信息化技能大比武,比武分教育行政干部、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管员4个组别,内容涉及数字化管理与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件制作、网站建设、常用软件的使用等内容。通过培训,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提供了保障。

3.狠抓设施应用,增强数字化学校建设的实效性

以数字化学校建设为抓手,本着“边建边用,以用促建”的原则,在抓好信息化常规应用的同时,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采取“面向一线教师,立足教学实际,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建设思路,成立了由装备站、教研室和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资源建设工作小组。装备站负责主题网站建设软件、网站系统的培训、资源建设任务的分工、收集及合格资源的编目、入库和。教研室负责主题资源内容的审查和评比。骨干教师负责组织本学科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制作主题资源。运用阶段性评价和重点点评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完善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先后多次召开点评会和研讨会,解决了栏目设置不科学、资源内容不全面、网站整体质量不高的问题,使主题资源网站建设工作达到了较高水平。在完成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狠抓了主题资源网站应用工作。大部分教师利用主题资源网站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中青年骨干教师利用主题资源网站进行了常态课堂教学,许多学生借助主题资源网站进行了网上自主学习,发挥了主题资源网站在教育教学中作用。

(2)扎实做好网上教研工作。我市在2005年就依托教育信息网建设了教研网站——“**教研在线”。开通了校园网的学校也建立了校本教研网站和学科教研专栏。各学科教研员都建有本学科教研专栏,通过专栏宣传学科课程标准,报道学科教研活动,展示共享教学方法、教学论文、案例、课件、优质课等教研成果。所有教研员和部分教师建立了博客网站,开设网上专题研究,实现了教研员与一线教师之间的随时随地沟通,使上级的教育教学方针、政策能够及时贯彻到基层,同时教研员也能得到来自一线教师的教学信息反馈,发掘教育教学中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推广或纠正,弥补了传统教研模式的不足,提高了教研工作的时效性,促进了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3)开通视频会议,实施网上办公。我市在所有市直学校和乡镇驻地小学开通了视频会议系统,利用该系统召开面向全市的各种会议,有计划地组织了示范观摩课、研讨培训等活动。实行网上办公。教育局所有公文、各科室的通知和有关报送的材料都通过网络进行传送,方便了基层,节约了经费,提高了办事效能。

(4)抓好教育技术软件的管理与应用。在征订方面,分学段、分学科成立了由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教育技术软件征订专家组,每次征订之前,先由专家组成员组织本校本学科教师,通过目录和公司网站了解软件性能,根据教学实际,提出实用的软件推荐意见,由教育局汇总后形成我市的推荐意见。然后由学校根据推荐意见和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本校实际,自主征订。对于大型软件,采取“先试用,后征订”的办法。在管理方面,实行县、乡、校三级管理体制,各学校都建立电子音像室,做到专人管理,专橱存放,制度健全,账目清楚,账、卡、物相符。对教育技术软件的管理使用实行过程性评价,促进了软件的日常管理与使用。

(5)积极开展机器人教育活动。我市专门设立了机器人教学教研组,由机器人教育教研员和部分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负责组织、指导机器人实验室的建设和教学工作的开展。先后共投资120多万元,建成7处机器人教育实验室,6处机器人教育示范校,20多所学校共配备机器人100多台。开展了全方位培训,并按要求开设了机器人教育课程,机器人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有96个代表队分别在国家、省、市获奖。

4.实施课题带动,推动数字化学校的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

“十五”期间,我市在22处市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开展了校园网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资源建设等方面的课题实验。“十一五”以来,又确立了以数字化管理平台、数字化教学平台、机器人教育、校园一卡通等内容的“十一五”课题实验项目,共立项国家、省、市级课题44个。在实验中学、第一实验小开展了“建立学生成长数字档案”的实验研究,便于家长通过网络实时查询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在校学习情况,方便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在第一中学、文山中学开展了“校园一卡通”实验研究,教师和学生可以用“校园卡”在学校内用餐、借书、考勤和身份识别,方便了学校管理。在外国语学校、奎聚小学开展了“家校通”实验,为学校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渠道,教师随时为家长各种信息和建议。90%的学科教师都确立了自己的实验课题,如:“信息技术与阅读兴趣的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多媒体与问题情景设计”等,使全市上下形成了人人有课题,个个搞实验的良好实验氛围。通过课题研究,探索了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的做法,形成了较为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数字化学校建设模式和方法。

5.建立评价体系,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增添活力

建立长效的评价机制是促进信息化设施管理与应用的关键,为此,我市在2004年制定了《**市现代教育技术考核评价办法》,从“校园网的管理与使用”“资源建设与使用”“网络化办公”“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电教软件的管理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建设”“计算机、多媒体的配备”“竞赛及成果”等几个方面都制定了详细的目标要求和评价标准。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结果计入各单位每年一度的综合督导成绩。从2006年开始,为推动创建数字化学校建设,又制定了《**市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评价标准》。从环境建设(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建设(图书、教学设计和课件等)到活动过程(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和办公等)几个环节实行了多元化评价,针对不同类别的内容分别设定了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领导与管理、环境与条件、应用与研究、成果与效益,每一个三级指标均对应一个工作点,都有相应的评估要点及打分办法。如:学校主页、班级主页、教研网页、教师博客和学生个人网页等采取评选的办法;教师信息素养通过技能比赛进行测试,学生信息素养通过信息技术抽考和计算机作品来进行评价。将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工作也纳入了全市一年一度的教育综合督导评估。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促进了信息化设施的管理与应用,激发了学校创建数字化学校的热情,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增添了活力。

三、取得的成绩及建议

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篇4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区域;中小学;政策措施

为进一步掌握南阳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了解县区、学校的应用需求,为下一步工作计划和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依据,笔者一行分别对内乡县和西峡县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研范围

内乡县:县教育信息化部门,内乡初中,桃溪镇初中;

西峡县:县教育信息化部门,一高中,城关镇一小。

二、调研方式

听取县教育信息化部门和学校主管领导汇报、召开座谈会、实地查看。

三、调研情况

近年来,内乡县、西峡县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不断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两县教育信息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010年以来,内乡县投入资金近千万元,新增学生用机1216台,教师用机682台,多媒体设备159套,目前,全县中小学共装备学生用机4377台,教师办公用机2789台,16个乡镇的中心小学包括城区四所小学,都新装备了一个30台以上的标准计算机教室,全县高中及初中三年级班班都装备了多媒体,一部分初中实现了三个年级班班都有多媒体设备。为提高应用管理能力,县教育信息化部门还对教育城域网[1]中心机房进行了升级改造,购买了防火墙,服务器和网上阅卷系统等设备。

西峡县在教育城域网和农远项目覆盖率100%的基础上,强力推进应用工作,上好远教示范课、优质课,多次举办远教培训班和基本功竞赛活动,切实搞好远教资源的应用。对西峡教育网全面改版,增加“局长信箱”和“教师论坛”两个栏目,提高了服务水平。为保障电教设备稳定运行,县教体局协调专业公司全程负责全县中小学校电教设备的维护维修,无论哪所学校的设备出现故障,该公司都能提供24小时内的上门专业技术服务。

今年,在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后,两县都发文件、开会议向学校传达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各项应用管理工作。在走访中,笔者感到多数学校对市里今年的工作安排非常熟悉,有比较明确的工作思路,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

(一)本年度教育信息化工作安排落实情况

1.教育城域网各级机房设备情况调查。两县已对县中心机房和入网学校主要信息化设备摸底排查,并将统计表上报。

2.教育类网站网校前置审批和登记备案。今年两县都没有新的教育网站申请备案,已备案的网站已经按照要求通过了网上预审并提交纸质年审材料,其中内乡县4家,西峡县1家。

3.南阳教育网“教育社区”栏目建设。西峡县5月上报名校1所(已)、名师2人,6月上报名校1所、名师2人。内乡县未报送名师名校材料。

4.组建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评审专家队伍。两县已于6月15日前按照学校类别和学科将有关教师材料报市教育信息化部门,其中内乡县4人,西峡县1人。

5.网络夏令营活动。两县大力组织实施,并定期赛况,督促学校参与,截止6月22日,内乡县、西峡县参赛人数分别达到22814、5061,列所有县区第1名、第4名。

6.网络教学优质课评选、教育信息化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两县正在收集整理网络教学优质课和教育信息化论文,预计6月底前可以上报。

(二)教育城域网设备维护维修机制建立问题

两县认为应尽快出台有关教育城域网设备维护维修工作的文件,明确各单位职责,充分发挥县教育信息化部门的管理职能和学校网管人员的作用,将部分任务、责任分解落实在基层,提高管理效率。内乡县提出因网络设备专业性强、档次高,本地很多公司要么没有能力维修,要么要价太高,建议市里统一联系一个专业维修公司,统领维修工作,以使设备得到及时维修,收费也可以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三)教育城域网入网学校电路租用费收缴问题

市里和联通公司的新协议降低了学校的电路租用费,受到了两县和学校的欢迎,西峡县提出可以按照学校规模、联网终端数划分几个层次,进一步降低规模较小的学校的电路租用费,减轻学校负担。两县都转发了市教育信息化部门关于收缴电路租用费的通知,但没有组织统一收缴,费用由入网学校自筹,县联通公司直接对准学校收取。

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通过本次调研和近两年在工作中了解掌握的情况,笔者认为在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中还存在的以下问题和不足:

(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1.市中心应用平台尚不完善。几年来,在教育城域网建设的基础上,经过数次软硬件投入,教育城域网市中心应用平台不断进步升级,在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核心设备都是05左右的产品,在功能和技术上已难以满足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加上多年不间断运行,服务器等设备已严重老化、性能下降,制约了信息化应用工作的深入开展。

2.县校信息化设施比较落后。教育城域网县区中心机房和学校的网络设备普遍存在陈旧、老化问题,而且没有冗余,一旦出现故障,将导致全县区、全校教育网络瘫痪,严重影响教育教学工作。一些学校的计算机设备也是多年前购买,配置较低、运行速度很慢,完全不能适应工作需要。

3.网络流量剧增、带宽严重不足。虽然城域网总出口和市县互联链路都是千兆带宽,但由于城域网规模巨大,内部联网终端持续增多,越来越丰富的视频及下载应用大量吞噬网络带宽,使网络变得拥堵不堪,上网速度缓慢。

(二)教育信息化应用管理工作不够规范

4.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均衡。不同县区、不同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差异明显,这其中虽然有当地经济社会背景等客观原因,但也与该县区、该学校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有很大关系。以网络夏令营活动为例,多数县都很重视,能够广泛组织发动,取得了不错的活动成绩,而个别县区尽管经济状况和基础设施并不算差,但对此项工作却漠不关心,导致活动参与率很低。

5.网络设备维护维修情况混乱。部分县区与一些等公司签订了维修协议,但维修的主要对象是学校的计算机设备,对于网络方面涉及很少,在网络设备出现问题后,不少学校都是自行联系公司或者个人维修及购买,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也无人把关,随意性很强,使设备的档次和功能性能都难以保证。

(三)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6.建设经费匮乏。没有持续稳定的经费来源仍然是阻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大难题,由于资金短缺,必要的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无力购置,老化、损坏的设备无法更新,即便当初费尽周折花大价钱买来的设备也可能因维护管理麻烦、电费负担太重而被束之高阁,这种现象在经济状况较差的县区尤其严重。

7.信息技术师资力量薄弱。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因为没有固定的人员编制,很多学校都存在信息技术教师不足、专业不对口的问题,使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和校园网管理工作难以正常开展,个别学校的校园网的甚至处于长期无人问津的境地。

五、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并结合县校反馈的意见,对下一步的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出台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县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一是立足南阳实际,制定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建设标准,强化政策导向,突出标准规范,科学合理地进行信息化建设,使之稳定高效,具备一定的先进性和超前性,避免重复性、低水平建设。建立信息化建设项目专项审批制度,校园网工程、中心机房改造等重要项目必须经县教育信息化部门审核、市教育信息化部门审批;二是建立并完善全市教育城域网设备维护维修机制,改变目前各县区、各学校维护维修工作混乱无序、各自为政的局面,坚持全市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工作原则,确立市级主导的设备维护维修技术服务体系,规范维护维修管理,保证教育城域网安全稳定运行。

(二)多策并举,实施经费保障机制。一是要严格按照南阳市教育局、财政局、物价局《关于加强全市教育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应用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将信息化建设应用的各项开支列入教育事业费专项预算,争取财政资金支持,对于信息技术教育费要规范合理使用,不得挪用,加强督导检查,确保专款专用;二是现阶段在财政资金支持有限的条件下,可以采取银行贷款、社会捐赠、引进外资、合作共建等方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市场化机制运作,增强发展活力。

(三)完善应用平台,打造市、县教育数据中心。一是对教育城域网市、县中心机房的软硬件设备进行更新换代,根据现有条件和未来发展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现有设备进行升级或是采购新设备,同时要向电信运营商申请一定数量的公网ip地址,确保每县区至少分配一个;二是增加出口链路,拓宽网络出口,另外也要扩大市、县间链路带宽或是增加互联链路,避免在内部形成网络瓶颈,实现真正的信息高速公路;三是构建的功能齐全、类型多样的应用系统,尽快落实视频会议和办公系统的安装部署,继续充实教育教学资源,在满足网络核心层功能的基础上,为各级教育机构提供网站及其它数据应用服务,不断提高市、县数据中心应用水平和服务能力。

(四)开展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面对现有信息技术教师和信息系统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整体偏低的现实情况,要大力开展培训活动,增强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从计算机操作到网络管理、从课件制作到网站建设等等,凡是大家在信息化应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需求最迫切的知识、技术,都可以进行专项培训。培训时间可以灵活确定,以不扰乱教育教学正常秩序为宜,培训方式可以选择现场集中授课、视频系统授课或网上自学等。建立培训量化考评制度,将培训出勤率和考试成绩与县校教育信息化目标考评及教师绩效考核挂钩,确保培训成效。

六、结束语

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篇5

[关键词]校园网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建设学科整合

随着社会信息化和信息社会化的发展,计算机网络近年获得飞速发展,已经遍布社会各个领域,计算机网络也在教育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校园网是学校内部专用网络,学校的教育可利用网络通信和资源的共享来进行,教育资源的检索、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学软件辅助教育、虚拟会议以及远程教育等,校园网是一个对内对外互联的、彼此独立的系统,为学校的教育、科研、管理提供有效的计算机网络环境。

基于以上认识,近几年来,我们学校广泛了解internet的最新发展和国内外校园网建设动态。利用学校有限资金,分阶段逐步满足教学教研、教育科研和学校管理对校园网的需求。用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态度做好这项工作。校园网建设的本质,是一个开放的工作学习环境的持久形成过程,在科学的教育观指导下,我们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的结合起来。

一、抓住网络资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建设是校园网建设的灵魂这条主线,在校园网建设过程中做了如下工作

1.加强培训提高教师技能、服务于教学

只有培训好一大批熟练使用计算机网络技能的教师,才能充分发挥出校园网的巨大潜能,使校园网建设更具有深远的实际意义,使之更好的为教学服务。为了让教师及时掌握此门技能,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培训。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开办了初、中、高级培训班。根据人员不同分工开办了网络管理人员培训班、领导人员培训班、教学软件应用人员培训班,还聘请一些建网、用网较成熟的兄弟学校教师到我校介绍经验、传授技能。我们还通过各种讲座、示范教学等形式,来提高各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整合能力。

2.广开渠道,发挥网络功能,建好教学资源库

创建一个方便灵活,信息量丰富,适合广大教师使用的教学资源库。为教师提供一个快速获得信息,快速处理信息的便捷环境。我们做了几方面的努力:

⑴建设可供教师学习的资源库

我们把购买的教学资源库结合本校的实际再经二次开发、整合后,充实到教师资源库中。利用互联网下载、克隆各类教育站点的有用信息,分门别类加以整理,供教师学习、评议、分析和讨论。教师自主创作的课件经小组讨论,修改后也收入到资源库中。通过几年的努力,我校的资源库已经初具规模。

⑵建设可供学生学习的资源库

创建学生资源库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多媒体信息和资料,创设了丰富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还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3.以人为本,科研提高

校园网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人力资源自身的提高和完善尤为重要,他决定着校园网的发展趋向。网络的人力资源建设应该是在建网、用网的过程中实现的,网上的合作创新应该成为网络的人力资源建设的最大推动力。

首先,我们十分注重专业人员知识与应用技能的提高。抓好一支高素质的电教师资队伍,我校有专业电教老师5人,尽管他们从事电教工作多年,但还是要让他们采用自学、外出参观培训、听讲座等多种形式,学识网络知识、运用网络知识,以电教老师为基础构建网络教学管理的精英层。

其次,通过全体教师职工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在各学科中发展运用网络的积极分子,使他们在自己的学科应用中起带头作用,同时也能促使网络的建设与应用同学科教学紧密结合。

再次,通过课题研究来促进人力资源的丰富和提高。

二、我校校园网建设的远景设想

目前,我校已建成一个具有初步功能的校园网络,多媒体教学已经进入每一间教室,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校内教育中开始普及和应用。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我们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使信息技术手段融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但是,对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要求,我校校园网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我们的设想如下:

1.制定校园网建设的总体规划

对学校教育教学的网络信息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分年度完成校园网建设实施方案。

2.健全学校各学科信息资源库

在现有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各学科的信息资源库,充分利用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3.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

在建网――建库――建队伍的同步和交叉中,逐渐丰富和成熟我们的校园网,促成师生的应用水平更好的提高,改良并探索新的开放式学习、管理和实验的模式途径。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

4.扩充校园网的功能

我们力争将多媒体教学系统、数字化管理系统、无纸化办公系统和信息化科研系统融合,并入到现有校园网中,实现一网多能。

三、校园网建设中的考虑和建议

1.服务教育教学

要建立明确的教育教学资源组织和使用的总体框架,各网络模块服务于教学和管理的各个过程,显然要更重视和考虑教学应用软件、学校管理软件的选择和二次开发。

2.校园网信息维护、管理人才库的准储备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建立,校园网络管理员和信息员的培训和提高,新设备技术的关注和利用,都需要专门人才,而这里人才的准储备和提高也是校园网本身资源及服务提高的重要方面和可靠保障。

3.对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建议

⑴尽快解决学校间的资源共享问题。实现学校间的信息资源集中建设和共享交流,避免各自为阵的盲目重复建设。

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篇6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我国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面临着新的改革。高校中的党建工作是党的重要工作内容,如何利用现今社会的信息化网络技术实现对高校学生的政治教育是目前热议的话题。本文首先对网络党建工作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概述,然后阐述了网络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并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来构建党建工作机制。

关键词:

网络平台;高校;党建;应用信息化

网络平台在高校学校党建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这一平台的应用,不仅仅能够促进高校党建工作效率的提高,同时,还能促进党建工作透明度的提高,积极促进其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而为党建工作的现代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通过分析发现,现阶段我国高校党建工作在进行网络平台应用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高校党建工作水平的提高,在此,选择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高校学生网络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网络平台是构建党建工作的必然

根据CnniC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上网人数达到6.49亿,通过手机上网的人数是5.57亿,到了2016年网民已经超过9亿用户。中国的手机网民已经形成了很大的规模,并且呈现出不停增加的势头。在广大的网民用户中占比最大的是年龄在20到29岁之间的人,其比例为30%多,其中主要为学生和教师。第二十三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中全面贯彻了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出要加强对高校党的建设,重点加强对校园网、报刊等管理。会议要求必须掌握高校意识的主动权,推进网络建设要采用创新的手段,并采取舆论引导的手段开展党建工作。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加强对高校校园网的建设上,加强对网络文化改革试点工作的开展。

(二)高校党建信息化网络平台的优势

高校是培养一批又一批人才的重要场所,是传授知识和传承中国文化与精神的神圣之地。为了能够顺利的开展我国党的建设工作,高校应该顺应网络时代的发展,充分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党建工作。网络信息化平台为高校提供了更新、更广的教育、宣传、管理和互动平台,摆脱了传统党建教育工作的局限性,使高校党建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党建工作从此更加具有实效性、互动性。与此同时,众多的教师和莘莘学子能借助网络开展政治教育等工作。网络平台的建立有利于实现党建工作效率的提升,满足师生的需求。高校采取网络平台的形式开展党建工作是必然趋势,能进一步拉近高校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这种形式下的教育工作更容易接受。除此之外,通过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可以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对党建工作重要性的认知,积极促进基层组织态度的转变,重视网络技术的应用。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提高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增强党建工作的影响力。

二高校网络平台的发展现状

(一)网络党建平台建设基础薄弱

目前的网络党建工作形式单一,不能充分的吸引师生的关注,缺乏应用性。教育活动无法得到学生长时间的关注,最终影响了工作开展的实效性,所达到的覆盖面狭小。高校对网络党建的重视度逐渐加深,开始探索网络党建工作实施的对策。由于我国的网络技术人员和资金等有限,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党建工作的速度较慢,同时我国目前缺乏精通网络并熟悉党务的人才。

(二)缺乏专业化的网络党建队伍,未能充分利用学生

缺乏专业化的网络党建队伍使工作效率低下,同时对于网络平台的维护和互动也缺乏保障。党建教师队伍大部分是辅导员或教师,工作时间难以保障。很多的高校能够充分认识到网络平台对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建立网络平台,网站大部分是对党知识和要闻的宣传,并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网站未能充分的利用学生,缺乏积极的互动,导致访问量很低,未能实现大面积覆盖。高校网络党建工作不应仅仅局限于网站的建设,应该借助目前覆盖较广的微博、微信等载体开展党的建设工作。

(三)高校学生网络党建机制欠完善

我国网络党建机制还有待完善,缺乏制度的保障。而且目前高校对于制定或出台网络党建方面的建议少之又少,我国网络党建的参与者都处在一种自发的状态,开展的教育活动缺乏规范性和实效性。我国高校学生网络党建工作存在严重的制度缺陷,在技术管理方面存在严重制约,阻碍了网络党建工作的开展。

(四)整体建设层次不清,缺乏整体规划

在进行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大部分高校都在大量投入人力物力进行建设,广泛布点,但是层次不清,发展不平衡。党建网站布局的重复性、任意性比较明显。同时,我们发现,高校在进行这一建设的过程中缺乏对高校情况的认知,导致这一假设缺乏整体规划,进而影响到其建设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现阶段高校在进行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其特色不强,其建设过程中内容并不是十分丰富,这导致党建网站的建设大部分存在重复性,并没有根据其工作的特点进行建设。

三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构建党建工作机制

(一)转变教学理念,形成高校信息化

党建工作的新理念长期的传统组织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工作人员的思想固化,这导致工作人员无法适应新型的工作模式。一旦工作形式发生变化,相应的工作人员就会产生抵制,信息化的党建工作模式实施就会受到阻碍。要全面推行高校信息化党建工作,使这一工作切切实实落到实处,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用信息、重党建”的观念。具体来说,就是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达到改造党建工作的目的。现阶段的大学生对于信息技术都较为熟悉,因此,在进行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较为快速的接受这一工作形式,进而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的工作效率。

(二)把握思想,提高学生工作积极性

高校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信息化党建平台应该紧紧的把握思想的阵地,弘扬积极健康的思想。信息化网络平台应该打破原有只负责发信息和宣传教育的现状,应该将精力放在互动上,设置综合性的网络平台服务,在原来单一的宣传教育的基础之上实现改革和创新。积极开展党员论坛、党建信息评论、网上党支部、党建专题学习交流和优秀党员博客等。同时重视网络和现实的结合教育,开通民主制度的监督工作、网络评议工作和廉政建设。

(三)丰富网络平台,提高网络党建的吸引力

经济和技术发展迅速,互联网时代的推进,让网络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校应借助网络的优势积极的开展党建工作,使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网络的形式进入学生的视野,引起学生的关注。目前高校可通过在网上建立一个党校群来完成学生的学习,并能让学生在闲暇期间开展党建工作。通过在网络上设立QQ群、微信群等形式,形成党建工作教育和宣传的便捷渠道,并建立微博进行高校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提高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四)掌握主导地位,明确高校党建信息化平台的关系

网络凭借自身的互动性、开放性和虚拟性俘获大众,让受教育者的心理防备减小,抵触情绪大大降低,同时能够主动的接触教育信息。随着马克思主义和青年思想渐渐的得到解放,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在不停的发生变化。在高校党建信息化平台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者要明确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认识到自己是教育者的同时也是受教育者,对于过激言论恰当处理,对网络舆情和主导地位之间的关系要明确,在积极参与的同时要做好正确引导。

(五)完善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网络党建机制

高校党建网络平台在逐渐完善自身的发展,应该增强对相关理论的研究,制定出合理、有效并且便于操作的规范制度,能够实现对教育者及受教育者权力的维护和应尽义务的约束。同时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应该不断提高党建教育者的专业素质,增加对党建网络信息化理论的研究。高校应该完善自身的规章制度,加大监督力度,增强对错误信息和不良信息的甄别能力,及时清理网上有害信息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我国必须增强对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正确引导,树立健康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对高校学生的上网行为设立规范,保持纯洁良好的网络环境,实现高校在网络信息化平台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

[2]第二十三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讲话[Z].2015.

[3]方琨,黄启慧.信息化时代高校学生网络党建工作机制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4(03):89-90

[4]王璐,刘文伟.网络媒介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8):101-103

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篇7

【关键词】文件档案管理  规范化  系统化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130-02 

数据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各个单位的文件档案管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和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单位,文件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繁重性以及高校与其他单位的紧密联系决定其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改变工作方式及提高工作效率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 

目前,高校正逐步实现文件档案管理信息化,包括教务系统、财务系统、通知发文、其他各项审批手续等。这些信息是高校进行教学、科研、管理的依据,对高校本身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价值。科学归档、合理保存重要信息关系到高校有价值的历史资料的长期保存。建立健全电子文件档案管理机制,是高校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尤其是文件档案初始信息的管理,作为整个文件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引起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 

高校信息化建设,由于缺乏系统化、规范化,其发展进程缓慢。因缺乏统一规范化的指导,各部门虽都建立了自己的业务系统,但缺乏有效的系统集成,使得信息无法在一定层面上共享,导致各部门间信息的重复录入保存,甚至出现同一信息各部门更新状态不一致的现象,影响信息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严重制约着高校的发展。同时,由于电子文件的数据信息具有易流失、易更改等特点,文件内容、结构和背景信息出现差错的可能性比纸质文件要大得多。高校信息化管理不完善,权限不明确,缺乏监管机制,也是导致信息缺乏准确性的原因之一。另外,受传统归档思想影响,高校更侧重于纸质文件归档模式,纸质文件归档与电子信息化进程不同步的现象也经常出现。 

针对以上问题,对高校文件档案管理提出以下建议。 

一 建立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系统化、规范化管理制度 

实施科学合理的文件档案管理目的在于精确有效的利用以及永久性保存的适时利用。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管理较为混乱,权责不明确,缺乏统一管理的制度标准。 

《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第十六条规定,档案归档实行部门立卷,即由档案材料产生部门进行立卷。档案馆进行归档保存前,需通过数据审核,即部门用户也就是立档人进行确认,确认后才能接收、打印、归档保存。这样可以解决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电子数据与纸质档案不一致的问题。从学校层面建立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范化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能权限,为各部门信息化业务系统的建立提供导向,最好能够提供标准化建设流程及细节要求,使各部门完成信息化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因此,针对文件档案的特点,从档案的形成、收集、整理、归档、保存等各个环节明确相关部门管理规范及职责范围显得尤其重要。 

二 对高校各部门业务系统进行系统化、规范化集成 

传统各部门业务系统的集成方式多为点对点的紧耦合对接方式,当业务系统需要更改或者升级时,就会显得非常脆弱。应根据高校各部门的业务特点,建设集成化的高校档案资源管理系统,在不改变学校现有的应用系统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和电子数据实时归档,解决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现象。 

以江苏某高校为例,其科技部门统计的各位老师的科研成果等信息应和本人的人事信息关联起来,形成以管理服务对象为导向的管理服务模式,这样可以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唯一性。同样,该高校财务报销系统中,实验材料类的财务报销应和固定资产及办公用品等其他类别的报销一样,实现报销进程信息共享并且可跟踪。这样可以避免纸质材料上交后出现无法了解报销进展的情况。尤其是可以避免因报销过程中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导致不符合规范的单据一直处于未被处理状态而错过年度内报销时机。 

三 坚持信息资源的全程管理和前端控制 

现行文件档案管理的质量直接决定其管理的成败,因此要求档案管理部门必须积极进行文件的前端控制和全过程管理。若要防止信息失误、控制差错,需重视信息建立的初始阶段。高校对文件电子格式、数字信息凭证等要求必须在文件形成之初就严格加以规范,以确保档案自身质量及管理质量,避免无意义的重复劳动。只有这样,才能防止电子文件在运行和利用过程中遭到篡改或破坏。同时也可以减少重复作业和滞后作业,优化管理功能,提高系统管理效率。 

四 加强相关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 

人才的选择和培养是管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环节。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水平。所以,一要注意招聘一支有档案管理知识、有档案管理专业技术的人才来壮大档案管理队伍。二要定期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培训。培养电子文件档案管理人才,必须结合实际工作内容的需要,顺应未来发展趋势,紧密联系工作内容对不同层次人才的不同需求,因需施教,注重实效,学以致用。要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以及相关基础知识的培训。例如,财务信息、人事信息、国有资产信息等实际管理工作技能的训练,根据有关要求对文件进行数字化处理、录入、明确阅读权限,适时上传给相关领导进行审核,做好电子文件档案的管理、维护等日常工作。 

具体办事人员素质的提高必不可少,整个管理队伍的统筹调配也需重视。因此,要明确各工作内容的分管领导,确定文件档案的报送员和审核员,文件审核员一般由本单位分管领导或办公室主任、秘书科长等担任,对上报的文件进行审核把关,以便正常开展工作,确保电子文件档案的安全保管。 

同时,根据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定的激励制度可以创造良好的竞争氛围,使相关人员主动提高自身素质,确保文件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 

总之,文件档案管理是高校日常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实行信息化管理是高校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重视高校文件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探寻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是高校管理者应有的姿态。为了保证高校文件档案管理工作的稳定发展,使高校信息化建设走上一个新台阶,我们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建议,结合高校实际情况,不断实践、改进,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刘劲松.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刍议[J].华章,2013(23) 

[2]余红叶.基于文档一体化管理的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分析[J].大众文艺,2013(8) 

[3]符昌慧.高校电子文件归档管理情况分析及对策[J].档案与建设,2015(2) 

[4]向禹.基于Soa架构的高校档案资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中南大学,2013 

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篇8

论文摘要:中学作为实施基拙教育重点单位,校园网的建设不可或缺。本文从实践的角度对校园网的建设实施给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和措施。

一、学校概况及建设规模

1.学校概况

笔者的母校是一所县级重点中学,有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各三栋,学生餐厅、行政办公楼、体育馆各一座,实验楼两栋。学校现有52个教学班,13个现代化的实验室,3个多功能计算机教室,每个多功能计算机教室内配备了80台电脑。

2.建设规模

校园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逐步细化,分步实施。鉴于目前学习、教学和管理的需要和建设经费及利用率的考虑,并非学校的全部楼宇设施都必须架设网络。本次规划校园网的出口干线使用千兆连接分别连接至cernet和internet,目前ip地址按照上网计算机所在位置采取静态分配。校区内部采用100mbps/1000mbps光纤交换网络实现高速互联,光缆连接全校大部分主干信息点,初步规划是在行政楼(单人办公室每间一个信息点,集体办公室至少四个,视具体情况而定),教学楼(每间教室两个信息点),实验楼(每间实验室两个信息点)架设网络,但要为日后宿舍楼,餐厅和体育馆的网络铺设留有接口。www.133229.Com目前餐厅和体育馆可以先只提供闭路电视,待日后完善计算机网络的架设。

二、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面对信息化浪潮,教育部已在2000年10月明确要求,从2001年起,用5-10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逐步提高,新的教育理论不断涌现和完善,社会对学校的要求也不再是原有的“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以教师的教为辅”的新型教学模式,这就要求学校能利用校园网为全校师生提供更多的、可共享的、方便存取的信息资源。因此,校园网的建设既是反映国家教育文件精神的一项举措,又是全校师生发展提高的一个平台,而且一个学校的发展和进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并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目前全校师生正致力于把学校发展成为省级的示范性高中,学生成绩作为一项评估因素已不是障碍,硬件建设也基本满足要求。而要实现学校升级,不仅要发挥学校特色,还要积极学习其他高级中学的先进经验并且要扩大自己的影响,校园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有力的平台。在全国教育信息化的大趋势里,校园网的建设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当前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并日趋成熟,为校园网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因此我们更应该一鼓作气,加大力度进行校园网的建设。

三、总体设计规划

总体设计是校园网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工程蓝图,是搞好校园网建设的核心任务。需要从对象需求分析人手进行一系列的建设计划并最终付诸实践。

1.功能需求分析

由于学校本身是一所普通高级中学,根据学校管理和教学的要求以及要晋升为省级示范性高中这一目标,结合当前教育信息化趋势下,国家对中小学应提供服务方面的一些要求和学校的长远发展需求,确定校园网应提供以下基本服务:

(1)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不仅是学校自身资源,还可以是外界的教育信息资源和其他一些相关资源。

(2)实现图书文献资料检索、借阅自动化。克服以往图书馆作用发挥不到位的情况。

(3)实现学校管理系统的信息化、自动化、透明化和快捷化。

(4)能够建立基于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系统。

(5)可以依托校园网、广域网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

(6)能够创建学校网站,使之成为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

(7)要为广大师生提供宽松、开放、易用的网络环境,比如进行心理辅导、考试心得交流等。

2.网络的服务类型

根据以上功能需求分析,可以初步确定:网络除具有/dianzijixie/">电子邮件(e-mail)、news,bbs等基本功能外,还要具备视频点播(vod)、办公自动化、网上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和远程教学功能。

3.网络拓扑结构

网络拓扑结构是根据应用需求、建设目标和学校主要建筑分布特点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的。网络拓扑结构如图1.

4.校园网建设技术设计原则

校园网建设技术设计的原则包含了整体的设计原则和分别在技术选型、布线设计、一设备选择及软件配置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一个完整的校园网建设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分成两个环节:网络集成方案设计和信息系统集成。其中信息系统集成是目的,网络集成是手段。网络集成方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结构化布线与设备选择、网络技术及设备选型。

(1)校园网建设的整体原则

①系统性,校园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校园网建设无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网络的规划、设计、硬件建设、软件建设以及网络的使用、扩充等均需要以系统的眼光来看待。任何一项工作都要从全局、长远的角度出发,体现整体最优性。

②先进性,采用先进的设计思想、网络结构、开发丁几具,所选用的网络设备采用成熟的技术,在保证成熟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先进的技术。所采用的标准要统一并支持目前业界最新的网络协议,网络标准应符合国际标准。

③开放性,系统设计应采用开放技术、开放结构、开放系统组建和开放用户接口,以利于网络的维护、扩展升级及与外界信息的沟通。

④灵活性,采用积木式模块组合和结构化设计,使系统配置灵活,满足学校逐步到位的建网原则,使网络具有强大的可增长性;所选用的网络设备具有高扩展性使得用户数量的扩展应对网络影响很小。比如中心交换机应是插槽式的,考虑到未来发展的需求。交换机应有足够的插槽。

⑤可靠性,具有容错功能,管理、维护方便。对网络的设计、选型、安装、调试等各环节进行统一规划和分析,确保系统运行可靠。考虑系统经济性.投资要合理.有良好的性能价格比。

(,2)网络技术选型

千兆位以太网技术以简单的以太网技术为基础,可为网络主干提供1gb/s的带宽,并且它利用自然的方法来升级现有的以太网、工作站、管理工具和管理人员的技能,故方法简单而且成本效益高。

千兆位以太网与其他速度相当的高速网络技术相比,价格低并且设计灵活,故建议采用千兆以太网技术。

千兆位以太网使用的传输介质有光纤、五类非屏蔽双绞线((utp)或同轴电缆。目前,千兆以太网支持单模光纤、多模光纤和同轴电缆。为了保证网络的运行速度,要实现千兆主干,百兆到桌而。

为避免物理网络的束缚引起的网络堵塞,便于管理和节约开支,要根据需要划分相应的逻辑子网,也即vlan,以便网络中的站点可灵活地加人到不同的逻辑子网中。

(3)结构化布线

校园网为园区网,楼群间子系统采用光缆连接,可提供千兆位的带宽,有充分的扩展余地。垂直子系统则位于高层建筑物的竖井内,可采用多模光缆或大对数双绞线。把管理区子系统并人设备间子系统,集中管理。楼内布线包括水平布线和主干布线。水平系统采用超五类双绞线,采用暗装墙内的方式。

在技术标准方面,综合布线系统的结构、性能要符合国内、国际标准和相应规范,并满足各个系统目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仅能满足校园内网络应用的实际需求,同时又与国际互联网等信息高速公路连接。布线系统应采用符合国内、国际标准的名牌布线产品,技术上要领先,同时要经过国内、国际广泛和较长期使用,具有良好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将从目前的实际应用出发,以需求与应用为主,使其性价比更高,实用性更强。

(4)校园网设备选型

硬件是架构校园网的基础,选择硬件产品时,要选择兼容性好、扩展性强的设备,并且在选择过程中综合设备的性能、价格等多方面的因素,而且该设备厂家必须能够提供良好的售前及售后服务。鉴于学校的资金状况,刚刚完成校区建设,因此在建设校园网时要选择好用,够用,适用的网络技术,建议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国产品牌来实现。

①交换机设备的选择

选择可信的技术指标,像交换容量(gbps)、背板带宽(gbps)、处理能力(mpps)、吞吐量(mpps)等众多技术指标,紧紧抓住“满设置时的吞吐量”这个指标。采用分布式的产品模块以满足校园网运行的音频、视频及数据信息量越来越大的需求。确保设备性能稳定和安全可靠,另外要考虑设备冗余能力、散热方式等。最后要确保功能齐全并且易于管理。建议选用思科公司的园区交换机6509,3550和华为公司的汇聚交换机6506以及2403来实现。

②路由器设备的选择

路由器产品在各行业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成为实现各种网络内外部连接、骨干网间互联和骨干网与互联网互联互通业务的主力军。思科系统公司(ciscosystems)是路由器技术的领导者,在因特网上流动的数据大多都会通过思科公司的设备,其中绝大多数是思科公司的路由器。推荐使用cisco1600系列路由器,它是思科公司为中小型网络接人internet而量身定做的,是中小企业和校园网的理想选择。

③服务器的选择

因为要利用校园网传输和存储大量的视音频信息以及数据库的管理等,所以服务器系统cpu要处理能力强,u()处理能力强,系统稳定性高,一般采用4路及4路以上服务器系统,由于数据库系统的高稳定性要求,一般要求使用冗余电源,最好是n+1冗余电源来实现。中学服务器绝对拥有量不高,可采用塔式服务器,其相对比较容易放置。还要求服务器与机柜系统相搭配以易于管理,硬盘与电源多采用热插拔,以便在出现故障时迅速更换。

④传输介质的选择

在中心交换机到各子网的传输介质选择方面,应以应用需求为主,适当考虑成本。由于校园网分布范围较广,在中心交换机到二级交换机之间,线缆以多模光纤为主;如果距离超过多模光纤的极限,需要采用单模光纤作为传输介质。

⑤防火墙的选择

校园网存在内网带宽大、出口带宽小的特点,网络健康状态差的首要表现就体现在出口网关设备性能不足、带宽利用不合理上。传统的防火墙、路由器等产品只能是对内网的流量尽力而为的转发,超出的流量只能丢弃,这样既没有改善网络的健康状况,也没有保障内网大多数用户的利益。

防火墙选择上要考虑以下几点:可使得接人多条宽带线路并用并且互为备份;产品支持策略路由,可以指定学校内的部分客户端只能访问教育网线路,而其他客户端可以按最优路径访问;要优先保证关键应用的带宽并且针对每个ip进行详细管理和流量控制等。建议使用天网流控防火墙,它通过特有的abtq技术,公平合理分配学校的出口带宽,在公平的条件下尽量让学校查询学习资料拥有更多的可用带宽资源。

(5)供电设备选择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ups电源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电力部门中的应用已经非常普及。ups电源不同于一般的稳压电源或电源调节器,它是专为保障计算机及其外设正常工作的保护性电源。一般ups电源是由充电器、逆变器、静态开关、蓄电池、控制器组成。校园网络主服务器(如域名服务器、/dianzijixie/">电子邮件服务器等)和其它主干网络连接设备,因此需要后备时间较长的ups保证供电。选择设备参数如下:ups功率为:40kva,延时3小时;ups通过web方式实现远程监视;;ups通过软件实现网络管理功能;后备电池使用大力神、松下两个任一品牌;主机使用apc。

(6)信息系统集成

信息系统集成指利用网络体系控制信息的有序流动,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更有效地形成、整理、使用各类信息,分成内部信息建设、外部信息建设。内部信息是指封闭在校园内部的各类信息资源,对内部信息的建设包括校园办公系统、校园内部主页、内部电子邮件、多媒体教室、电子图书馆系统、校园ic卡管理系统、内部信息服务系统等;外部信息是指与校园外部相互交流的信息,对于外部信息的建设包括外部主页、电子邮件、远程教学等。

四、网络软件及应用管理

1.安装网络系统软件和基本应用软件

网络布线完成之后还只是“裸网”,需要安装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和应用软件后方可利用。

(1)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软件可以选用windows2000,linux,netware系统。

(2)网络管理系统。本网络中,网络中心采用网管软件对所有网络设备进行全方位动态在线监视与管理,网管人员在网络中心就可了解整个网络设备的运行情况,从而进行整个系统的管理。

(3)数据库系统软件。要求数据库软件能与web服务器做到良好的集成,支持多媒体,支持多种平台,支持多种网络协议,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扩展性;系统运行稳定,有良好的容错能力。

(4)应用软件。在暂不具备自主开发能力的情况下,为提高网络的利用率,宜选用国产校园网管理信息系统,多媒体课件制作系统和von视频点播系统(服务)。

2.网络应用的管理

(1)确定ip;

(2)子网划分。可根据服务要求采用ulan进行子网划分,比如分为办公,教学,科研,后勤,图书馆,宿舍等;并指定ip;

(3)通信协议选择(用tcp/ip);

(4)进行安全管理。主要有硬件安全和软件安全,尤其为后者的安全控制;

(5)其他。随着校园网的投人使用,在其应用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要求承办方免费提供一年的技术指导及系统的维护。

五、网络维护管理

校园网的建设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要使它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必须强化管理,制订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实行按章治校,依规办事。

硬件维护管理包括网络的使用规范、上网的规范、场地的使用管理制度,信息点、教学平台、电子讲台、计算机的管理操作制度,维修保养制度等。

软件维护管理包括网络教室及计算机软件的配置更新规范,教学软件、工具软件的培训推广应用制度,软件的购买、收集、操作制度,光盘、音像制品、素材库软件的使用保管制度等。

此外.还建议学校拟订出一套确实可行的校园网管理机制,防止校园网被破坏,建立设备的使用和保管制度、网络安全制度,以确保校园网运行畅通无阻。并且为了更好地实施上述管理方案,必须充分发动全校的教师,实行全员管理,人人定岗明确,职责分明,有奖有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强化管理的效果。

六、校园网资源建设和人员培训

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求,而且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近年来,随着教育向大众化方向发展,加上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高职院校迫切需要提升教学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1]本文将围绕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展开研究。

一、构建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

信息化建设大大推进了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使得教育理论、教学模式呈现出全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提升了高职院校整体的教学质量。当前,高职院校不断加大信息化教学的探索,努力实现信息化建设与高职教学的融合,提高信息技术服务于教育教学及管理的能力,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的育人水平和人才质量。但是,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教学起步较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尚未完善,人们对于信息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认识不足、研究不到位。目前,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教学理论和教学管理跟不上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步伐,与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质量相关的规章制度也不完善,导致信息化教学质量监控流于形式;此外,高职院校整个信息化教学系统没有从组织结构、任务要求、指定学科的规定与标准等方面着手,没能建立起科学全面的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其后果是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质量难以保障,也极大地影响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甚至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只有认真地分析研究当前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形势,构建科学合理的信息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才能有效保障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的质量,促进信息化教学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构建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内容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就是向社会输送各类合格的实用型技术人才,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效果。目前,信息化教学广泛渗入教育的各个领域,对于高职院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意义重大。本研究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建立起一套健全完善的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是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制定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质量监控的相关规章制度

1.建立教学督导人员的听课和检查制度首先,教学督导人员在听课方面要坚持深入教学一线了解状况,掌握学生的听课状态、学习积极性、教学互动(包括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等方面的信息,收集和反馈有关信息化课堂教学的运行状况,查找课程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通过课件交流、直接对话、分析会诊等渠道开展针对性反馈。教学督导人员提出的听课意见可以用于教师职称评定和评优的重要依据,这样可以更好地推动教师发挥潜在能力,提高教学工作的水平[2]。其次,教学督导人员要做好日常教学运行情况的监督与检查,包括教师的教学情况和作业批改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计划的完成情况,检查并监督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管理、教学内容等,能够从专业的角度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从而更好地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规范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2.构建学生信息员评价制度学生信息员评价制度由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充当信息员的角色;因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还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自身的学习情况十分了解,也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水平有着非常直接和敏锐的感受。学生信息员通过亲身的感受和体验,对信息化教学情况给出客观、准确的评价,从学生的视角对信息化教学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将结果反馈给信息化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通过认真分析学生信息员提供的信息,深入了解并合理运用,一方面积极处理,另一方面做出正确的决策,并将信息处理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提高学生信息员的工作积极性。引导学生信息员参与本校信息化教学质量监控可以使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着更为深刻和细致的了解,不仅掌握信息化教学计划的全面落实情况、掌握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以及教学效果的真实反映,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3.建立同行评议制度同行评议由教研室主任和主管教学副主任以及信息化教学专家或教师共同组成专家评议组,通过集体备课、公开课、试讲、示范教学及观摩课等形式,对信息化教学的手段、内容及管理方法等项目展开评议,肯定其中的成绩,找出存在的问题,进而改善和促进每个学科的教学工作。因此,评议制度中同行互评增加了质量监控,提高了信息化教学的质量,有助于形成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为了保证同行评议的质量,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同行评议机制的建设,不断完善、补充及修正同行评议机制,对评议专家的行为予以约束和规范,提升同行评议的成效。

(二)构建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质量的动态信息收集和反馈系统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要不断加大信息收集和处理的力度,提高信息反馈处理的效率,有必要成立相关的职能部门,如: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主要职能是制定信息化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文件,组织开展信息化教学质量督导工作评价、考核工作及课程评估工作,收集整理并分析质量信息反馈及评估的数据,开发信息化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系统,整合并开发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的评价数据,形成信息化教学质量报告,然后将报告到学校的官方网站或者以教学督导简报的形式刊印,及时发放到学校领导与每位教员手中,形成检查、反馈及处理的良性循环。

(三)构建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质量的科学管理体系建立与运行

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不但能及时获得高职院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工作的反馈信息,而且能客观准确地评判信息化教学中各项工作的质量,促进高职院校信息化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高职院校质量管理体系应该紧跟信息化教学的步伐,与时俱进地构建起一套适合信息化教学发展的质量管理模式。首先,高职院校应当认真分析当前的信息化教学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及就业环境等因素,归纳出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管理方法,从自身实际出发,明确信息化教学管理的目标,进而制定出学校的质量战略,不断改进信息化教学的质量管理方法[3]。通过编制信息化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安排教学进度、加大信息化教学硬件及软件投入等途径,最终实现信息化教学质量的具体化。其次,遵循科学实用、合理规范的原则,有计划、分步骤地制定出行之有效的信息化教学质量体系,应当将信息化教学指挥系统、信息化教学运行系统、信息化教学评估系统、教学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化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等子系统包含在内,不断完善整个信息化教学质量体系的结构与功能,使之更为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必须建立起一套健全完善的信息化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才能满足人才培养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为此,高职院校只有树立起信息化教学质量管理的意识,运用系统的管理方法建立起科学有效的信息化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以促进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发展,才能提升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教学质量,满足当前社会与企业对信息化职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孟俊青.卓资县职业中学化工专业实习实训管理模式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2]杨晓东,杨卓娟.高等学校课堂教学信息反馈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0).

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篇10

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据了解,此次《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中,针对信息化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十二条“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中明确提出了以下内容:

(42)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

2.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联合在京召开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7月18日,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工作下发通知。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建设目标,突出工作重点。“十二五”期间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工作重点是:建设覆盖全国教育的学生、教师、经费、资产等管理信息系统,建成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上述系统“统一开发、分级部署”。2013年重点建设全国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和学生资助管理等信息系统,建成全国学生数据库和教师数据库;2014年重点建设全国学校经费、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等信息系统,建成全国学校经费、资产及办学条件数据库。

二、加强两级建设,推动五级应用。“两级建设、五级应用”体系是工作关键。两级建设是指:在部、省分别建立部级和省级数据中心,建设数据集中、系统集成的统一应用环境。各地要参照《省级数据中心建设指南》,整合本地基础设施资源,于2013年底初步建成统一的省级数据中心。五级应用是指:各类系统均同步统一部署国家、省、地市、县、学校五级应用(其中部级应用部署在教育部数据中心,省、地市、县、学校4级应用部署在省级数据中心),确保数据的准确和完整。

三、强化组织领导,理顺工作机制。“统筹规划、统一建设、集中运行、分步推进”。各地要在教育信息化统筹管理框架下,由教育、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共同建立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领导机制,全面负责本地区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

四、做好整体设计,完善配套制度。《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另文印发)对信息系统和技术路线进行了顶层设计。要结合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工作部署,实现学生、教师、经费、资产及办学条件等各类数据管理的信息化和数据交换的规范化。建立配套电子档案制度,严格规范电子数据管理,通过系统应用和数据电子签章、电子签名等技术手段保证系统数据的全面、及时、准确和安全。

五、健全责任体系,加强队伍建设。各地和学校要指定专门机构,确定专职人员,建立各层次相互配合与补充的系统应用和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各单位要建立健全责任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人,将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作为教育督要内容,强化监督检查。

六、加大推进力度,保证经费投入。各地和学校要加快管理信息系统实施进度,各级财政部门按规定统筹现行相关经费渠道、增加经费支持等方式,做好省级数据中心建设、教育部配发管理信息系统的部署实施和培训应用、信息系统开发与升级、信息安全建设等工作,并将系统建设、系统应用和日常运行维护与服务费用纳入年度预算,保障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的需求。中央财政将对各地信息化建设工作给予适当奖补。

7月31日,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在京召开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系统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加快推进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确保今年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出席会议并讲话。

3.亚太27国官员专家来深研讨教育信息化

11月26日,“2013亚太地区教育信息通信技术高层专家会议”在深圳开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高级官员及亚太地区27个国家的教育部长、专家和行业精英齐聚深圳,就促进、推广和深化教育信息化政策、研究和实践展开多角度对话。

本次会议以“创造良好政策环境,促进可持续创新”为主题,旨在为分享亚太地区各国教育信息化政策、挑战、经验搭建高端对话平台。同时,甄别亚太地区可推广和可持续的信息通信技术模式和创新,考量各国在实施可推广创新方面存在的机会、约束和未开发的资源及其相对应的现有政策、能力和伙伴。此外,会议将从地区角度和国家层面给予支持,为推广学校层面教育信息化创新,提供政策推动的路线图。今年会议主要汇集了教育体制信息化主流中的三类行动者:政策制定者、研究者及实践者。侧重于部长层面的讨论和参与者的反思,促进政策研究和实践之间的对话。讨论将致力于总结和精细化具体的解决方案,提出有依据的政策并实施。

大会由中国教育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和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深圳市教育局承办。

4.《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和《省级数据中心建设指南》印发实施

4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省级数据中心建设指南》。《指南》确定了省级数据中心的建设目标及应遵循的原则,提出了建设的总体要求。在建设内容上涵盖:省级数据中心分类、机房设施、省级教育管理云平台、公共软件平台、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运行维护与技术服务体系等六项主要内容。同时,《指南》为省级数据中心的建设提供了“规划内容与测算方法及参考案例”、“统一规划的国家信息系统一览表”等参考信息。

7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方案包括建设意义与发展现状、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建设任务、总体架构与技术路线、两级建设与五级应用体系、组织与实施等六方面内容。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总体方案》的部署,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统筹规划,积极做好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部署实施工作,保障系统的运行维护和全面应用。

5.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基本建成

在各地共同努力下,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首次数据采集工作已基本完成。这为下一步全国统一学籍号分配和全国联网进行学生跨省转学业务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日,教育部对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截止到2013年11月底的进展情况进行了通报。通报指出,入库率(进入全国系统学生人数与2012年教育事业统计学生人数比)达到90%以上的省份有21个:天津、河北、内蒙古、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兵团;85%-90%(不含)的省份有3个:山西、辽宁、陕西;低于85%的省份有8个:北京(目前最新统计已经达到90%以上)、吉林、黑龙江、江苏、山东、河南、湖北、重庆。

通报要求数据采集及补录工作基本完成的省份要进一步提高入库率,加强数据特别是学生身份相关信息的审核,提高数据质量,减少问题学籍。同时,要做好中小学校基本信息核对和地方自设行政区域信息上报工作,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做到不漏一区一县、一校一生。

6.“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正式进入全面应用阶段

据悉,去年11月正式启动的“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正式进入全面应用阶段,项目配备的设备陆续安装调试到位,配套优质数字资源正式开播,全国近50%的教学点已利用项目配备的设备与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正式开始开课。

为帮助教学点教师掌握设备和资源的使用方法,教育部对全国1000名骨干教师进行了集中培训,帮助各地组建由管理者、技术人员、教研员和一线优秀教师组成的培训者团队,利用暑期对当地教学点教师进行专门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9月2日开学第一天,教育部组织制作的《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特别节目,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并通过网络和ip卫星播发到教学点。同时,教育部还建设项目专题网站,教学点教师、中心校教务人员可以通过登录网站、拨打呼叫中心热线电话、发送邮件等方式进行资源接收、教学应用等方面的咨询。

为确保播发资源切实满足教学点需求,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和一线优秀教师优化资源内容设计,开发出“教师上课”、“学生自学”和“拓展资源”三大部分内容,覆盖小学1-3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音乐、美术和体育8个学科,将通过卫星和网络两种形式结合教学进度分期传输到全国教学点,供广大教学点师生免费使用。

7.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启动

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育部决定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教育部提出,将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名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

教育部要求,各地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和校长培训必修学时(学分),原则上每五年不少于50学时。试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学分认定,推动学分应用,激发教师参训动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本地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新一轮全员提升培训。地市及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专项培训和专题教研,组织开展区域性教师全员培训。健全中小学校本研修管理制度,确保研修质量。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将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重点通过现场诊断和观课磨课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用结合。

教育部依托现有资源,建设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汇聚各地培训课程资源和培训服务信息,建立优质资源遴选机制,推动资源交易与交换。对通用性强的优质资源进行加工升级,启动教师培训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建设工作,利用合作项目引进和开发优质资源,建立优质课程资源库。各地要重点建设典型案例资源,支持中小学与高校及教师培训机构合作,开发微课程资源,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已有平台汇聚本地资源,与国家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教育部要求,各地要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各省要安排专项经费,支持管理平台建设、专项培训、资源开发和能力测评等工作。中小学校要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安排资金,为本校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良好条件。

8.“教育管理信息化・智慧校园建设研讨会”成功召开

9月16-17日,“教育管理信息化・智慧校园建设研讨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隆重召开。本次研讨会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河北省教育厅、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石家庄市教育局承办。来自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相关领导、各类学校主管领导及教师、专家技术人员、业界人士参加了会议,研讨会开幕式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展涛主持。

2013年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关键之年。时值“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视频会议”结束不久,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受到高度重视之际,本次研讨会的适时召开,对明确我国教育信息化未来几年发展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讨会以“教育管理信息化・智慧校园”为主题,以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议题,以构建各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智慧校园为目标,对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和智慧校园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

9.mooCs创新教育模式传统教育面临挑战

近两年,发源于美国的mooCs风暴席卷全球,中国也被卷入这场浪潮中。

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首的高校开始对这一全新的教育模式进行探索和尝试。5月22日,edX(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在线课程项目)宣布新增15所高校的在线课程项目,首次增加了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日本京都大学、韩国首尔大学等在内的6所亚洲高校。据悉,2013年3月,北大《北京大学关于积极推进网络开放课程建设的意见》,致力于推进网络开放课程建设。2013年9月,第一批北大网络开放课程上线,5年内争取建设100门网络开放课程。北大在校生可获得与传统课堂教学等值的课程学分,其他学生可以获得北大提供的学习证书。清华大学除了将在edX上开发出4门在线课程,也将借助加入edX在线教育平台的契机,全面推动课程教学改革。清华大学已成立大规模在线教育研究中心,近期将开发30门新一代在线课程,将传统课堂与在线教学相结合,推行混合式教学模式。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表示,在线教育的出现打破了大学围墙,必须重新思考并重塑大学与社会的关系。

12月7日,刘延东出席第八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开幕式时指出,要借助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等现代技术手段,加快教学法改革创新。近一两年来,大规模、开放式在线教学“慕课”热(mooCs)正在全球范围兴起,很多专家学者认为,这是当代教育面临的一场革命,有利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范围,提高师资效益,激发受众的学习兴趣。要大力提倡和推动孔子学院引入“慕课”教学模式,为各国民众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汉语教学服务。

10.“2013教育信息化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及应用国际论坛”召开

由国际标准化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化研究所、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欧盟标准化与学习标准委员会共同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承办的“2013教育信息化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及应用国际论坛”,11月28日在沪开幕。据悉,我国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将进入“标准研制产业发展教育应用”一体化推进新模式,首批“全国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标准应用与教育创新示范校”,已在北京、上海、重庆、广东、江苏等地展开试点,其中,上海闵行区以40所中小学、80个试验班的规模,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书包试点地区。南京以21所公办中小学试点紧随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