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产业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06:04

农业机械产业分析篇1

关键词:农业生产;机械技术;应用

农业是立国之本,农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国家稳定而言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正是因为我国农业水平的不断提升才为其他行业的发展创造出了更好的条件,为了能够更加有效的提升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我们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就必须要不断的提高农业生产中科技投入份额。其中,机械技术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同时机械化生产模式也使得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十分显著的提升,这样也使得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一些缺陷得到了改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

1农业生产设备的机械制造技术分析

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机械技术和其他生产领域当中所使用的设备比较起来具有十分明显的特性,在不同的农业生产工作中,我们所需要的设备也并不完全一致,比如种植过程中所使用的设备、收割过程中所使用的设备等等,同时,不同的农作物在种植和收割的时候对设备的要求可能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我们也可以充分的看到,在农业生产环节当中,所使用的农用机械具有非常明显的复杂性,如果在这一过程中所使用的设备不恰当,就可能会对生产的效率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我国工业生产的起步比较晚,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足。虽然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大部分机械都能完成生产制造,但是智能水平比较高的设备还不能独立完成生产和制造工作,必须要到国外引进,这样也就提高了成本投入。这样也就使得我国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的机械设备还不是十分的先进,单纯为了减少工人的工作量,并没有从本质上提升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水平。

2机制生产制造技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生产中的应用

当前,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农业作为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可持续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对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而机械化水平会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它会使得农业生产的效率大大的提升,此外,对减少农业生产成本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下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对机制生产制造技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生产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的分析和阐述。

2.1生产制造技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在封建统治时期,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已经开始使用犁耙等工具,因此,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在近代时期,我国经历了长达100多a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对我国经济、文化等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尤其是现代化机械设备的使用上,在实际的农业和工业生产中,目前我国机械化程度较低,使得我国的农业和工业生产的效率较低。农业要想可持续地发展,必须减少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而机制生产制造技术,就是使用大量的机械设备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减少人员的工作量,必然会很好地处理好种植和收割等环节。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工业化肥的使用,工业化肥主要的用途就是提高产量,但是,使用工业化肥,会对农作物自身产生影响,人们在食用这些作物后,可能会影响自身的健康情况。因此,近几年人们提出了绿色作物的概念,而机制生产制造技术,刚好满足绿色作物的理念,如果采用机制生产制造技术,整个生产过程都是利用机械设备进行操作,可以避免化肥等的使用,确保整个生产过程的安全性,这样的生产过程才是可持续的,确保在一块土地上,不断地生产下去,由此可以看出,机制生产制造技术,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农业作为人们息息相关的第一产业,一直都是重点发展的产业,尤其是像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可耕地面积比较少,如果要想保证人们有足够的粮食,必须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在这种背景下,相关的专家和学者,从各个角度对提高粮食产量的办法,进行了深入分析,如袁隆平就从水稻的品种上,研究出了杂交水稻,极大的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2.2机械化生产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在农作物度过整个生长期之后就会进入到收割期,所以如果在种植的过程中依然固守传统的生产模式,就会使得农业生产的效率就会大大再将,同时还需要有非常大的劳动投入,农业生产的收入和支出方面比例也不是非常的均衡和谐。为了可以更好的保证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我们在实际的生产当中如果想要更好的保证现代化生产的质量和水平,就一定要将现代化生产的机械设备合理的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比如说我们可以按照生产模式和原理的要求设计播种机、灌溉机和收割机,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可以完全不需要劳力的支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难度大大下降。在作业的过程中,其产值也明显的改善和提升,在此基础上还减少了农业生产中的支出,减少了农民劳动力的使用数量,同时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产增收也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从总体上来说,不断的提高机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水平可以十分明显的促进我国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从上文的阐述当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在当今的农业发展当中,我国越来越重视农业的现代化生产,这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有一定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我国的人口数量比较多,人数还处在不断增加的状态,所以农业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民生质量,只有不断的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不断的加强机械技术的应用,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建设,为我国其他产业的完善提供十分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引入机械化生产模式,在农业生产中实现现代化的生产模式,从农业耕种到农业收割,全部采用机械化操作,从而在生产效率上得到显著的提高。此外,在劳动支出方面,也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节约劳动力的目的,为更好地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基础。总之,合理高效地利用现代化机械设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有效解决农业问题,加强民生建设,并且实现农业的生产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宋岱虹.农业机械化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推广建议[J].农民致富之友,2014(22).

[2]方恩民.农业机械化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推广建议[J].农民致富之友,2013(10).

农业机械产业分析篇2

1.1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

朝阳地区设施农业逐步形成比较科学的发展模式,到2010年,朝阳市完成6.7×104hm2设施农业的建设项目,主要是以蔬菜种植为主,花卉、水果、食用菌和养殖业为辅的种植经营模式。

1.2设施农业生产的规模及效益情况

到2009年末,朝阳地区设施农业的总产量(蔬菜、食用菌、棚果)为270×104t,鲜花7亿支,总产值为65亿元。仅此一项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877元。2009年朝阳地区遭受了罕见的大旱,大田作物基本绝收。但设施农业中占主导地位的蔬菜和花卉种植没有受到旱灾的影响,蔬菜、花卉价格稳步提高,比2008年同期增长了近一倍。2009年种植设施蔬菜的棚户平均效益都达到3万元/0.067hm2以上,最高的种植户收入超过6万元/0.067hm2。

2设施农业机械化的基本状况

2.1大棚的建设

大棚的建设以前有泥垛、土堆、砖砌等,基本上是人工建设,采用的机械很少。现在大棚建设初步实现了机械化生产,而且所建的大棚保温效果好,室内温度要高于其他方式建的大棚。

2.2大棚的设施

在温室大棚果、菜种植中,劳动量较大的环节就是卷帘和放帘,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影响采光时间。现在朝阳地区有近1/3大棚安装了卷帘机。实践证明,使用大棚卷帘机不但减轻了劳动强度,而且增加了光照时间,有利于蔬菜的生长。

2.3蔬菜机械化生产使用的农机具

朝阳地区目前大约有各种园田管理机械300台左右。喀左县机械旋耕推广力度很大,但挖沟、起垄还是手工操作;灌溉全部采用水泵等设备进行,但微滴灌技术采用的很少。

2.4其他机具

田间管理的施肥、植保、育秧、移栽、微滴灌等技术尚待推广应用。声波助长仪等物理农业技术的利用、智能化温室综合环境控制系统等先进的技术和机具尚属空白。

3设施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亟需提高

随着朝阳地区设施农业百万亩(6.67×104hm2)大棚的顺利完成,急需解决的是与其配套的设施农业生产所需机具的研发和推广问题。按朝阳地区6.7×104hm2大棚50%使用大棚卷帘机计算,则需要25万台,每台卷帘机节省人工2h/d,节省人工费20元/d,每年按150d计算,每个棚使用卷帘机可节省人工费3000元,25万个大棚每年可节省人工费7.5亿元,并且每个棚每1d可增加光照2h,增加了蔬菜的产量,相应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如果朝阳地区20%大棚使用机械化输送机和机械化降秧机,可有10万个大棚应用该机具。据考察测算,每个大棚每年运输蔬菜、化肥、农药、秧苗等需支付人工费1300元,降秧需支付人工费6000元以上,合计7300元以上,10万个大棚可节省人工费开支7.3亿元以上。由此可见,提高设施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4设施农业机械化生产亟需研发和推广的机械类型

4.1大棚卷帘机

研究推广在大棚卷帘机上安装摇控设备和定时设备,以及卷帘自动启动和停止设备等,使卷帘机进入自动控制水平,应用更方便,操作更简单,更节省劳动力,可创造更大的效益。

4.2大棚输送机及降秧机

输送机能够完成大棚内蔬菜、化肥、农药、秧苗等的输送作业,降秧机能够根据农艺要求自动完成秧苗的升降机械作业。

4.3大棚自动调温设备

该设备可根据大棚预先设计的理想温度,自动调节大棚膜通风口大小,进而控制棚内温度,以适应不同作物、不同季节对棚内温度的要求。

4.4大棚除雪机

在我国北方冬季有大雪降临,大棚的积雪如果不能及时清除,会造成大棚跨塌,从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亟待研发及时清理大棚积雪的机械设备。

农业机械产业分析篇3

[关键词]山区;小型农业机械;推广;可持续性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的经济命脉,不仅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因此,不断推动农业持续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应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持续推进小型农业机械,尤其是在山区,以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有效的利用小型农业机械来进行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由此可以确定,山区小型农业机械推广持续进行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1推广小型农业机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

1.1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小型农业机械推广最基本的目的就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因为相对于原始劳动力来说,小型农业机械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可以快速的且合理的进行农耕农作,进而将农民从繁重的农活中解脱出来,良好的生活。

1.2有利于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积极落实小型农业机械推广工作,使农村地区小型农业机械逐渐普及,被广大农民群众所应用,如此可以改变农村“靠天吃饭”的局面,而是科学、合理的进行农作物在栽种、管理、培育,促进农作物良好生长,进而收获优质高产的粮食,这必然能够增加当地农民的经济效益。另外,小型农业机械的使用,可以降低劳动力的消耗,可以使农民在进行农耕农作的同时,进行其他经营活动,贴补家用,改变自家经济现状。

1.3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下,推广小型农业机械还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将小型农业机械积极引用到农业生产之中,一方面能够促进主要农作物良好栽种和生产,同时还能带动相关配套服务,进而促进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是不断推进小型农业机械的使用,可以大大降低农业生所消耗的劳动力,如此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会涌入工业或服务业等,为其他行业提供劳动力,如此势必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1]。所以,说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无可厚非。

2山区小型农业机械推广现状的分析

通过对我国山区农业生产实际情况的了解与分析,确定山区小型农业机械推广现状不佳。通过进一步分析,确定主要是以下问题的存在影响了、阻碍了山区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

2.1农业机械的设计制造缺乏针对性

山区农业生产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土地分布零散、单块面积小、地势和地貌复杂、交通薄弱、基础设施少等。要想将小型农业机械有效的应用于山区农业生产之中,就要考虑以上特征,保证其具有较高的适用性,如此才能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是,通过对我国小型农业机械的分析和研究,确定大多数小型农业机械并不适用于山区。这是因为设计师及生产商并未考虑山区农业生产的特殊性,而是满足平原地区农业生产为准进行小型农业机械的设计与生产,这就造成了小型农业机械不适用于山区,相应的山区农业机械普及率较低。

2.2小型农业机械推广难度较大

通过对我国小型农业机械行业发展情况予以了解和分析,确定目前行业内大型农业机械企业较少,都是一些小型的农业机械企业,其机械研发能力有限、生产规模有限、社会影响力较低,致使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难以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让农业机械备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关注,如此将会使广大农民群众对小型农业机械的有效性、适用性产生质疑,如此势必会影响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2]。

2.3农民对小型农业机械认识不足

山区农民接受教育的程度较低,致使自身知识水平较低,加之常年与农耕农作打交道,思想已经固化。此种情况下,农民难以改变思想观念,接受新鲜事物——小型农业机械。因此,在山区进行小型农业机械推广,农户往往持观望态度,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农业机械采购和使用中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

3山区小型农业机械推广的可持续性分析

3.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各个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条件都不尽相同,对农机具的需求自然也就不同。基于此,为了满足各地区农业生产需要,农业机械企业在进行小型农业机械生产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各地区农业生产特点,生产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农业机械,以此来满足山区、平原、山丘等地区的农业生产需求,这对于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3.2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补贴机制

因山区农民经济水平有限,对当地农民来说小型农业机械购置成本较高,进而对农业机械的采购望而却步。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持续存在,影响山区小型农业机械的普及,应当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补贴机制,也就是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和规模,以此来刺激农民消费心理,并且也可以使农民具有购买能力,如此可以促进山区小型农业机械推广与应用[3]。

3.3健全山区农机服务保障体系

处于持续推广山区小型农业机械的考虑,建立健全的山区农机服务保障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农业机械服务保障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农业机械推广效果。正因上文所说农民知识水平较低,对农业机械的应用原理及技术内容不甚了解,因此很多农户都会考虑农业机械操作问题和农业机械维修问题。建立健全山区农业服务保障体系,则可以为农民提供技术保障,使农民可以好无后顾之忧,大胆的采购和使用农业机械。

结束语

基于本文一系列的分析,确定山区小型农业机械推广现状不佳,致使农业机械在山区普及率较低,不利于改善山区农业生产现状。对此,应当通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补贴机制、健全山区农机服务保障体系等措施,来促进山区小型农业机械推广持续进行,为改善山区农业生产现状,为推动我国农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夏向尧.推广山区小型农业机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J].中国农业信息,2015(2):54-55.

[2]吴冬荣.小型农业机械在大石山区的推广与应用[J].中国科技博览,2011(20):32-33.

农业机械产业分析篇4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民收入;差分广义矩估计法;长江经济带

现阶段,我国已经完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正在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迈进。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必经之路,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要途径,也是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长江经济带人口和生产总值在全国的占比均超过了40%,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研究该经济带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对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对农业机械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关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小麦的机械化生产能够提高小麦60%的生产效率[1]。audsley[2]对各国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他发现农业机械化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吕雍琪等[3]根据我国28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运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分析了农业机械化对种植业的贡献效率,发现农业机械化的贡献效率要高于化肥等因素。薛超等[4]运用oLS模型分析了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发现农业机械化能够显著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彭超等[5]根据我国2003—2016年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模型分析了农业机械化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分析农业机械化有助于提高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二是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会改变农业生产模式,将大量劳动力释放出来,造成农村劳动力过剩,进而产生农业劳动力转移。彭超等[6]从县域的角度研究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发现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存在时空变化特征。陈江华等[7]研究发现,农业机械化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周振等[8]根据我国1998—2012年面板数据,先对农业机械化率进行测算,接着用工具变量估计发测算了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吕炜等[9]研究发现,农机购置补贴能够促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卢秉福[10]对西方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并综合黑龙江农业发展实际,指出了黑龙江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三是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Dis-ney等[11]以苏丹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北非地区农业机械化在提高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方面的作用。Sogaard等[12]认为农业机械化能够实现农业集约化发展,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mcCormack等[13]认为农业机械化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具有普遍性,不受地域的限制。孙学涛[14]运用SaRaR模型分析了农业机械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农业机械化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梁天丽等[15]运用C-D生产函数分析了广西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农业机械化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较低。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已有的研究已较为丰富,但主要从全国和单个省份进行分析,缺乏对国家战略区域的研究,且对农民收入增加的时间惯性和农业机械化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内生性问题考虑不足,对农民收入结构的研究也较少。针对上述问题,笔者选取长江经济带各省(市)2005—2019年农业机械化和农民收入的面板数据,运用差分广义矩估计法实证分析该经济带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并进行分区稳定性检验。

1模型选择及变量选取

1.1变量选取

借鉴高延雷等[16]、周振等[17]的研究成果,结合数据的可得性和必要性,选取长江经济带各省(市)2005—2019年农业机械化的相关面板数据,并构建指标体系(表1)。(1)被解释变量。分别选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代表农民收入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代表农民收入结构。(2)核心解释变量。选取农业机械总动力代表农业细节化水平,选取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作为农业劳动力的变量,用第一产业劳动力占地区总从业人员比重进行衡量。(3)控制变量。选取有效灌溉面积代表农村水利发展,选取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城镇化发展水平,选取农村用电量表示农村电力发展,选取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比重表示农业生产受灾率。

1.2模型选择

考虑到农民收入可能具有时间惯性,农业机械化与农民收入之间也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构建模型如下:incomeij=α0+βincomeij-1+β1mechij+β2labij+γcontrolij+δi+tj+εij(1)式中,incomeij、mechit和labij分别表示i个省(市)的第j年的农民收入、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controlit为控制变量,δi、tj、εij分别表示个体效应、时间效应和服从独立同分布的随机误差项,α0、β、β1、β2和γ为待估参数[18]。

1.3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选择2005—2019年长江经济带9省2市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研究该经济带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该研究数据均由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统计年鉴(2006—2020)、《中国住户调查统计年鉴(2006—2020)》《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2006—2020)》整理得来。

2实证结果分析

2.1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结构影响实证结果分析

由于农业机械化与农民收入之间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采用oLS估计和Fe估计会存在偏差,因此采用DiF-Gmm模型进行估计。由表2可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滞后一项对当期可支配收入的影响为正,且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具有时间惯性。农业机械总动力、劳动力转移对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为正,且均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这些变量的增加会对农民收入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滞后一项对当期工资性收入的影响为正,且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工资性收入增长具有时间惯性。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劳动力转移对工资性收入的影响为正,且分别通过了0.01和0.05显著性检验,说明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劳动力转移会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主要原因是:农业机械化会将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生产活动中释放出来,进而促进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滞后一项对当期经营性收入的影响为正,且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工资性收入增长具有时间惯性。农业机械总动力对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影响为正,劳动力转移对家庭经营性收入影响为负,且分别通过了0.01和0.05显著性检验,主要原因是:农业机械总动力能够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进而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而劳动力转移则会降低农村劳动力规模,造成劳动力短缺,进而降低家庭经营性收入。

2.2分区稳健性检验

由表3可知,农业机械总动力对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均为正,且分别通过了0.10、0.05和0.01显著性检验,其中对下游地区影响最大,上游次之,中游最低。原因可能是:下游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基础设施完善,且经济发达,因此农业机械对农业劳动力的替代效应较强,能够带来更大的产出,提高农民收入;上游地区多山地和丘陵且河网密布,机械化作业较为困难。从工资性收入来看,农业机械总动力对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均为正,且分别通过了0.01、0.01和0.05显著性检验。其中,农业机械化对上游地区的效果最好,下游次之,中游最低。主要原因是:上游地区农业发展相对滞后,相对于中游和下游地区,上游农业机械化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较强,因此上游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能够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从而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从家庭经营性收入来看,农业机械总动力对长江经济带上游和中游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影响均为正,对下游的影响为负,且都分别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主要原因是:上游和中游地区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程度较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而下游地区机械化、规模化程度较深,因此下游地区并不能有效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收入。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研究发现

农业机械化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家庭经营性收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农业机械化对下游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效果最好,上游次之,中游最低。对上游地区工资性收入的增长效果最好,下游次之,中游最低。对上游和中游地区家庭经营性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下游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3.2对策建议

农业机械产业分析篇5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补贴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oursocietyisacomprehensivesocialtransformation,ruralsocietyisundergoinganewroundofreform,inbuildingacomprehensivewell-offsocietyandmodernizationofagriculture,agriculturalmechanizationisveryimportantandkey,agriculturalmechanizationresearchmustkeepupwiththesociety,thedevelopmentofthetimes,adheretothepeople-oriented,comprehensive,sustainedScientificoutlookonDevelopment,standinahigherangle,themorein-depthstudyinamorebroadperspective.

keyword:agriculturalmechanization;Subsidies

一、引言

论文在分析我国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深远历史的影响和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新历史阶段的基础上,综合应用了系统分析、回归预测、区域分析、生产函数和制度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思想和方法,结合实际,深入分析了实施农机购置补贴的有利的社会经济等因素;系统分析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制约因素,阐述了实施农机购置补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深入分析影响农机化发展因素基础上,建立了农机化水平发展模型,建立了农机化水平变动与农机净值变动和农业劳动力变动的关系模型。最后,论文建立了农机购置补贴效益分析框架和模型,并以政策发展、制度变迁和技术变迁的视野,简单分析了农机购置补贴的制度经济学意义,论文最后分析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未来发展方向。

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农业机械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在我国,农业机械化促进城市化,并且早于城市化,这带来两种不同的思路,一是以农业机械化研究为基础研究劳动力转移,其着重点在农业机械化;二是以劳动力转移为基础研究农业机械化,其着重点在劳动力转移。

2.农业机械化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樊日文认为农业机械化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刘雪等认为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机械化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3.农业机械化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出增长的贡献率是取决于农业劳动力产出弹性等要素,若单从农业劳动生产率考虑,农业机械化对农村经济的贡献率大小,与由他产生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成正比,与非农产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权重成正比,也跟农业劳动力与非农劳动力的数量比值成正比。

浙江农业补贴新政策,根据前不久出台的《2014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意见》,今年浙江省补贴机具共12大类35小类95品目,较去年增加了1大类、4小类和15品目,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个人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均可享受补贴,更多的购机农民将享受到政策实惠。浙江省农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进一步加快“机器换人”步伐,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浙江省今年重点扶持发展粮食、畜牧、茶叶、渔业、菌果蔬等产业所需的机械,对水稻插秧机、粮食烘干机、畜牧饲养机械、废弃物处理设备等关键薄弱环节的机械设备敞开补贴。不少诸如电子饲喂站、扁形茶加工流水线等产业发展急需的机械,通过向农业部争取,也成功列入补贴目录。大量生态友好型农机被列入补贴目录,是今年政策一大亮点。“生态导向是今年政策指导思想上的一个显著变化,浙江省将围绕畜牧业转型升级、农业水环境治理等,优先发展节地节水、节药节肥、低耗高效、资源化利用等生态友好型农机装备。”据了解,在今年购机补贴目录中,不乏清粪机、固液分离机、沼液沼渣抽排设备、微灌设备等,施肥机、有机废弃物好氧发酵翻堆机等新型机具也被增补进入目录。产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设施装备的保障。今年浙江省将设施大棚作为自选品目列入补贴范围,规定设施大棚原则上应在农业“两区”内建设,按“标配整体”进行补贴。同时,降低起补面积,如单体钢架标准大棚,经济欠发达地区集中建设5000平方米起补,其它地区集中建设2万平方米起补,起补面积均为去年的一半,更多农业经营主体有望获得补贴,从而加快提升农业设施化水平,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三、我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效益

将农机补贴效益分成五个部分:农机装备水平、粮食产量、农业劳动力、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业产业化等,其中农业装备水平包含三方面内容:农机总动力、农机总净值和农机产品结构:粮食产量包括两反面内容:一是农业生产条件,另一是接本增效:农业劳动力包含劳动力数量和结构等两个方面内容:农业生产效益包含单位产出效益和规模效益等两个方面内容。对于农业产业化方面,一是要建立或延伸农业产业链,二是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工业化,三是农业服务的系统化和组织化。

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是一项农业机械化支持措施,效益突出,作用明显,是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的政策支持,有利于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等。因此,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进行全面梳理,深入研究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对社会、经济、政治甚至文化方面影响有着积极而深远的理论、实践价值和政策指导意义。

1.农机总动力和农机总净值的提高

农机购置补贴直接产生的作用是农机总动力和农机总净值的提高,以及农机产品结构的改善,表征为农机装备水平的提高,农机装备水平的提高,直接产生的是农机作业能力的增强,间接的是释放农业劳动力和提高农机工业效益。农机作业能力的提升,提高农机化水平,进而提高土地的集中度,从而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益,释放的农业劳动力,流向是工业和服务业,农机工业效益的提高,增加就业,也就是吸收农机化水平提高而释放出来的农业劳动力,另外,农机工业效益的提高,有利于农机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促进或带动整个机械工业的发展,进而,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农机购置补贴而引致的技术进步不仅是一个内在的因素,也是农机购置补贴影响国民经济中其他产业部门的一个要素。

2.提高粮食产量

农机购置补贴另外一个直接作用是提高粮食产量。农机购置补贴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升了粮食生产综合能力,同时农业机械的使用可以接本增效,一是增加粮食单位产出,另外是减少收获过程中的损失。农机购置补贴的作用和影响还包括转移农业劳动力,以及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业产业化水平,这些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在农机购置补贴效益分析框架中,这些是最后的输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和要素,是沟通农机购置补贴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桥梁。

由上述分析,我们得出,机械购置补贴效益分析不仅涉及到定量模型,也涉及到定性判断准则,这些是分析框架中非常必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农机化水平,农业劳动力变动时间序列模型,这当中涉及农机总动力与农机化水平,农机净值与农机化水平和与农业变动力变动等关系模型,还包括需要建立的一些关系模型,主要是农机购置补贴投入----产出分析模型,因此,可以说农机购置补贴效益分析相对而言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分析框架。

四、结语

对农机购置补贴效益进行分析,有两种不同的分析思路,一是在约定的机械化水平发展目标下,由农机化水平和农机净值关系模型,测算出农机净值的增加值,包括财政投入和社会投入,在中央财政投资与社会投入分配的经验水平下,可以得出中央财政补贴投入,再根据补贴投入----产出分析模型,进而通过产出指标来检验农机化水平发展目标。这个思路的假设前提是:一是由于农机化水平时间序列模型与给定的农机化水平发展目标存在差距,这个差距必须依靠额外的投资才可以弥补:二是中央财政可以无限制的投入,也就是能够满足所有的投入,弥补差距。第二个思路是给定中央财政投资水平,由补贴投入----产出分析模型,测算农业化水平增量中的相关因素,推算农机化水平,根据农机化水平和农机净值变动关系模型和中央财政投资和社会投资分配的经验水平,校验给定的中央财政投资水平。两种思路的差别是给定条件不同,第一种思路是规划发展思路,是理想的思路模型,第二种是评估思路,是现实的思路模型。

参考文献:

[1]卓杰强,杨敏丽,郑诚;广东省水稻产业工程机械化现状与促进措施[J];中国农机化;

2005年06期

[2]王惠萍;田仲林;;欧美农业补贴对世界农产品贸易的影响[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卢荣善;;经济学视角:日本农业现代化经验及其对中国的适用性研究[J];

农业机械产业分析篇6

1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进一步增加农作物产量。不断实现农业机械化,可在进一步改善各类农作物生长环境的基础上确保作物收成和产量的稳定性和增加性。还能确保农作物在播种季节和收割季节得以及时性地种植和收割,利于各农作物的生长,也进一步避免了农作物收成的流失。 

进一步提升农产品产值。产值低下是水产、禽类以及农作物等农产品中初级产品[1]的最显著和最主要特点,但倘若将其通过机械化进行加工,就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其产值。从实际的角度来看,很多地区的农业特产若未经加工和包装就不能被称为商品,无法以正规的商业渠道进行销售,导致许多特产过度堆积而腐烂,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若能将这些农产品通过机械化进行加工,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农产品销售道路,从而在提高农户收入的基础上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农业生产中推行机械化,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传统人力劳动的使用力度,减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项耗费(生产时间等),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得以最大化地提升,从而进一步缩小工农业之间的各方面(经济等)差距。 

2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现状 

农用机械制造业较低端。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农用机械制造业尚未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形成完整产业发展链接(市场研发——规模生产——推广销售[2]),特别是部分小型农用机械制造业尤为显著。这就导致农用机械制造业出现企业力量薄弱和不够专业化的不利局面。最终不仅会使各农用机械在后期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机械的使用寿命,不利于农用机械制造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用机械推广难度较大。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的农用机械生产行业中,大中型农用机械的生产总值仅占据25.00%左右的比率,其余均属于小型农业机械生产企业。而这些小型农用机械生产企业多以生产规模小、企业综合实力薄弱为主,且其社会影响力更是不言而喻,从而导致这些企业在进行市场推广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进一步增加推广难度。 

农用机械设计针对性低。尽管我国经济建设已取得了十分瞩目的成就与发展,我国人民经济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质的飞升,但仍然有很多农村地区经济等各方面因受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普遍落后。而各农用机械生产企业在对农用机械进行设计和推广时并未进行实地考察,从而导致其所制作的农机无法满足部分经济、交通等均较落后地区的使用需求。售后服务得不到实质性的保障,也会大大降低农户购用农机积极性和欲望。 

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实际应用中的主要特点和核心内容是机械化生产代替传统人力劳动[3]。随着我国城市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市就业机会的增加,农业收入有限,便吸引了大部分以青壮年为主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因此,导致农业生产力大量流失。而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不但能够显著性地减少劳动力的耗费,还能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最终实现农作物优质高产的愿景,可对上述问题起到很好的解决作用。 

季节性强是农业生产的显著性特点,各类农作物的生产种植对时间和环境等都有其特定的需求,一旦错过了最佳的播种或收获时期,就极有可能降低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而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确保农作物播种和收获的效率性。如,东北地区小麦收割机的效率是人工劳作的40倍[4]。 

自然灾害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无法控制和伤害性较大的一种因素,尤其像旱灾、水灾以及虫灾等对农作物的侵害性极强。而在抗灾中不断加强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力度,可进一步加快灾后农业生产的恢复速度,从而尽可能地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和损害,确保农业生产的再次发展。 

3结论 

农业生产相关行业尤其是农用机械生产行业应就农机在各区域农业生产中所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进行全面性的分析,并在此前提下制定和實施针对性的有效措施。从而尽可能地将农用机械与农业生产和谐化,以进一步推动农机制造业和农业生产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亚杰.农业机械化在农业中的发展与应用[J].科技展望,2016(36):68. 

[2]杨国柱.农业机械化应用现状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6(20):63. 

[3]袁小西,勾红梅.设施农业中农业机械的应用[J].南方农机,2016(07):38-42. 

农业机械产业分析篇7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影响因素;支持政策

一、导言

现代农业的重要内涵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中国政府已经将发展农业机械化列入国家支持政策,提出走符合国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近几年来,有关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如何发展农业机械化开展了多角度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理论支撑。

(一)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制度的历史变迁

中国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从建国后开始的,伴随着制度变迁发生了重大波折。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以市场需求机制为基本特征,农业机械作为商品进入了流通领域,个体农民拥有和经营农机数量迅猛增长,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注入了活力。当改革的设计目标还远远没有定位在市场经济体制上时,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一系列实践清晰地走在市场化道路上,承包制中的农机户是最早的市场活动主体,农机经营服务一经诞生即按市场机制运作,自买自用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理念已被打破,初步形成了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个体私有私营农机为主导的历史时期。农民成为农机投资与经营的主体。

(二)农业机械的功用

农业机械是在农业生产中代替人力和畜力来进行农业耕作的现代化装备,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了传统农业的劳动强度,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另外,农业机械在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方面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现在的购机者主要将农业机械作为资本品投资购置,用于提供作业服务来获取收入,增收致富。另外,农机的购置还满足了购机户自身的生产、生活需求,如完成自己的农田作业,甚至将运输机械还作为交通工具使用,成为生活水平的一种体现。从一定意义上讲,农业机械在农民中所拥有和使用的程度已成为农民致富、实现小康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和手段。这些都说明了农业机械在我国具有多功能性这样一个独特的特点。

(三)与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机械化的相关性颇有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农村剩余劳动的转移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如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原有农用机械化水平、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程度等因素影响了农机的户有户营发展水平(陈升,1986)。杨敏丽等学者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农业机械化水平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显著相关,农机化作业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下降约1个百分点(杨敏丽,2003)。祝华军利用农机净值建立估计模型得出了农业劳动力转移数量同农业劳均农机净值和劳均耕地面积呈显著的正相关性的结论,即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农机净值增加1元,则全国将有11万农业劳动力被农业机械替代出来(祝华军,2005)。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本文将进行分析。

二、样本数据的选取与变量设置

(一)数据资料的选取

在样本指标选取上按照全面性、简洁性、可操作性原则,参阅国内相关农业机械化与经济发展的文献,选取全国时间序列数据建立模型,选取时段为1983~2006年。这是因为安徽凤阳地区极少数生产队从1978年年底开始试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农村的大范围推行是逐步实现的。1980年1月。全国只有1.0%的村庄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1980年12月为14.4%,到1983年底,97.7%的村庄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林毅夫。1988),因此,本文认为1983年是我国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时间分界点。

本文数据均取自历年《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并进行适当处理,其中,2006年的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是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提供的统计数。同时,本文认为在这个时期以1996年为分界时点,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受到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方式和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和改革的影响,本文也有意考察这个政策变化的影响。

(二)变量设置

本文在度量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时,选取了劳均土地经营规模、农民可支配纯收入、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力转移比率、农业机械产品价格、政策变化等指标作为解释变量。

1被解释变量——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本文关注的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这一概念,对其测算是一个关键,农业部根据耕整地、播种和栽植、收获、粮食、植保和灌溉机械化程度计算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学术界通常取前三项作业机械化程度,按其权重其平均值,但是,这种方法误差很大,业界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计算也颇复杂。考虑到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生产环节差异太大,对机械化要求不同,在此不直接测算各项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而是采用亩均农业机械总动力(pam)的高低来反映农机化发展状况,其高低可以直接测度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这里不考虑农业机械从事非农生产和用于农民生活中的比重,而假定本文所界定范围的农业机械从事的都是农业生产活动。

2解释变量。农业机械的使用目的直接决定其发展的一些因素选择。改革开放前,农业机械以规模经济技术因素投入。主要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劳动强度,影响其增加的因素显然不同于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农业成为一般的资本品,私人投资成为主体,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从事农机作业服务,获得收益,增加收入,而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目的是降低农业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生活舒适性。因而,农民的收入等个体因素均会对农业机械投资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这里设定农机作业价格、作业成本以及单位面积作业收入不变,综合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在计量分析中考虑以下几个:

(1)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本文以农业从业人员的劳均经营耕地面积(pFL)来反映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据有些研究和作者的调查表明,地块平均大小(即耕地细碎化程度)比该指标还要小,更适合用在此处分析,但是系统的统计资料并不完整,无法使用,因此,本文借pFL来反映土地经营规模,规模越大,越能充分发挥农机作业的规模效应,降低单位作业成本、地块间转移成本和交易成本。从农业机械发展的总量上看,一些学者预计的由于受到户营耕地细碎化对农业机械化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似乎并没有出现,其中原因值得研究,难道在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可以背离基本的技术和经济方面的“自然规律”?

(2)农民受教育水平。本文使用农民人均接受教育年限(pFe)反映受教育程度。农民接受教育时间越长,对新技术和信息了解越多,掌握越快,更易于推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装备,会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RpFi)的提高,使农民生活条件改善的主要经济指标,生活舒适程度的提高创造了对农业机械技术的需求,推动着农机作业服务的市场空间不断扩大,带动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农民更加有经济能力投资购置农业机械来开展服务,获得过多的收入。

(4)农业机械产品价格。这里取机械化农具定基价格指数(Fip)来反映其影响,该指数越高,农民增加农业机械投资的可能性会越少。

(5)劳动力转移数量。农业劳动力转移越多,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推力越大,本文采用农村劳动力转移率(RLt)来考察其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

(6)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文中采用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Cap),即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相对比重与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所有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之间的比例这一相对数值来比较研究农业劳动报酬的差别。同时,对其与农业机械化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

(7)有关政策的变化。虽然1983年后农业机械的生产和销售取消了计划经济下的调拨配给制度,并已按照市场化运行,但是农业机械作业所需的柴油、生产所需的钢材等原材料还维持着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价格双轨制状态,因此,该时期内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还维持以物资调拨、平价供应隐性补贴的形式。补贴数据与力度无法按照经济指标来获取统计数据。而市场化改革后,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以财政资金为主但资金分散杂乱,本文认为,此研究期间的国家支持农业机械化的力度不变,本文以1995年为界线设立政策变化虚拟变量(D1)进行检验。

除上述因素外,农业机械化发展还受到国家总体经济发展速度和技术进步率的影响。如GDp的增加,改善了农业机械生产和作业的社会经济环境,有利于政府采取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考虑到与农民人均收入的高度线性相关性,这里仅以RpFi变量进行考察,以避免引进严重的多重共线;国家整体水平的技术进步特别是制造业的技术进步使更多品种型号和更高质量的农业机械得以设计生产,农业生产的需求得以满足,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由于农业机械研发方面的投人数据如R&D投入强度没有相关历史统计对比,而且基础理论研究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滞后期难以量化,故本文对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归入随机误差项。

三、模型构建与分析

(一)模型构建

本研究使用全国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计量分析,以探究以上解释变量因素可能对农业机械化造成的各种影响及其水平,以及它们中间可能存在的其他关系。首先对亩均耕地拥有农业机械动力(pam)和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Cap)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经过取滞后期m=1,2,6分别检验,可以看出,pam不是引起Cap变化的Granger原因,但是,Cap是引起pam变化的Granger原因,因此,回归方程的解释变量中不宜排除Cap。本文采用了普通多元线性单方程形式进行回归分析。

(二)估计结果

本文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模型进行估计,并使用newey-west异方差自相关一致协方差方法校正参数估计值的标准差,结果如表3所示,模型拟合程度较好。除了农民人均接受教育年限(pFe)和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cap)这两个变量外,其他变量都达到了1%和5%的显著水平。但是,农民人均耕地面积(pFL)这一变量的符号与预期并不一致。

对模型估计的具体结果分析如下:

1从模型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受到农民人均纯收入(RpFi)和农业劳动力转移比例(RLt)的显著影响,且都有正向影响关系,影响方向与理论预期一致。农民收入提高了,一方面代表着农民生活水平上的提高。农民租用农业机械代替人工完成部分农田劳动的愿望也会随之增强,而且也更具有经济的负担能力;另一方面,农民收入的提高使的农民有经济能力购置更多的农业机械为自己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和开展对外作业服务赚取更多收入。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数量越多,意味着在相对稳定耕地上从事生产的劳动力越少,越需要更多的农业机械来完成更多的农业生产环节,推动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还受到农业机械销售价格水平的影响。从总体上来讲,机械价格越高,租用农业机械的价格也会高,相对收入较低的农民对其反应越敏感,会较少购置和租用农业机械,这也符合一般的经济规律。因此,价格水平(Fip)对农业机械化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与理论预期也相一致。

3从理论和经验认识上看,农民文化水平(pFe)越高,越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有利于购置和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但从估计结果看,这一影响不很显著;同样不很显著的还有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Cap),理论认为该指标越大意味着农业生产给农民带来的收益会越高。农民从种地中获得的收入比例越高,会从根本上鼓励农民购置和使用农业机械,但估计结果仅在10%的水平显著。

4农民人均耕地面积(pFL)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构成显著的负向影响,这是与理论预期方向不相一致的一个变量,也与众多学者一致认为的耕地细碎化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观点似乎矛盾。但就我国农村现阶段的具体发展状况和农业机械功用而言,这一结果具有现实性。因为农民购置农业机械一方面为他人提供作业服务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大量的小型农业机械,如小四轮拖拉机、农用三轮车等主要是农民自购自用,有的兼用农民生产、生活中的交通工具。因此。这一结果说明农业机械低水平重复投资现象已经出现。

5本文对于政策变化(D1)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的估计结果也是显著的,表明农业机械化对政策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四、结论与启示

从本文对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影响因素分析来看,可以得出以下四点结论,与对相关政策的启示一并总结如下:

第一。农民收入、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增加对农业机械化发展都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内在力量,国家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促进农业增收尤其是种粮农民的收入也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

第二,农业机械的价格水平还是影响农民购置农业机械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农民购置农业机械进行直接补贴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有效措施,可以提高农民的购机积极性,提高新型农业机械的存量水平,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而目前不应将小型的行走动力机械纳入补贴范围,通过下面的结论会更清楚其中原因。

农业机械产业分析篇8

关键词:农业机械;自动化;现代农业;应用;发展

农业现代化进程是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点任务,也是响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关键举措。纵观世界范围内的农业经济发展形式,农业机械自动化都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大量的自动化机械设备开始出现在日常的农业生产中,使得农业经济呈现出新的发展势头。但必须注意的是,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想实现全面化的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到达新的高峰,仍然需要立足于当前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实际,加大技术方面的开发力度,提高自动化农业机械的适用范围与基本效率,为农业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除此之外,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要求也需要信息化管理手段的配合与辅助,这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1农业机械自动化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价值

1.1提高农业生产的工作效率

人工劳动是传统农业生产的主要标志,在传统农业的作业过程中,农业作业对于劳动力的投入极为依托,这既造成了人力成本的过度浪费,也使得农业生产始终难以达到规模化、集约化的目标,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益的取得。农业机械自动化作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表现,将传统的大量人力投入从农业生产中解放了出来,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也优化了农村的产业布局。除此之外,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带动了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依托于便捷化、精密化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更加精准地分析农业活动的现状,基于科学化的分析报告可以形成更加合理的农业生产规划,这对于农业现代化进程来说无疑是一种强大力量。

1.2强化农业机械的维修水平

任务量大是农业生产的普遍性特点,在农业机械自动化高速发展之前,虽然农业作业也借助了一些简单的机械设备,但是机械设备在繁重的工作任务中很容易出现故障甚至失灵的状况,不仅会阻碍农业生产的正常推进,还会为农民带来额外的成本负担。随着农业机械自动化的深入发展,农业机械设备的故障率被控制在了合理的范围之内,且即使出现故障,也可以实现更加快速的维修。现代化的农业自动化机械设备实现了与信息平台的联动同步,系统针对于农业机械的实时状态可以准确、快速地分析出农业机械存在的故障类型,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这大大强化了农业机械的维修水平。尤其是基于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的自动报警技术,使得第一时间的停机检查成为可能,即节约了维修时间,又避免了大量的成本浪费。

2农业机械自动化在现代农业中的具体应用

当前,农业机械自动化与农业生产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客观上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下面结合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实践情况,从系统设计、使用、管理几个板块入手,具体分析其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2.1农机车载计算机控制系统

农机车载计算机控制系统是农业机械自动化在系统设计方面的集中展现,基于这一智能化的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于农机运转状况的实时把控,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及时的引导与调整。如果在农业生产中出现异常状况,可以及时组织相应的调整与补救工作,有效维护农业生产的正常秩序。计算机控制系统实现了自动化技术、网络协议、GpS系统的有机融合,其进行数据处理和传递的效率极高,也可以实现对于农业机械设备的精准定位。

2.2农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

农业机械自动化的推进离不开科学合理的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为农机设备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全时段的数据保障,这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农业信息系统基于统一的管理平台及子系统的构建,可以与各类农业机械设备进行有机连接,有利于把握农业生产的实际状态。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农业信息管理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也得到了很大的保障,这一系统也会随着我国农业机械故障中心的推广而得到更大水平的提升。

2.3农业机械的有效管理

农业机械的有效管理是确保农业自动化机械设备能发挥其优势条件的基础,现代化的农业机械管理主要依托于计算机技术与农业生产的有机融合,这为农业机械设备赋予了更加全面的识别功能,可以应对农业生产中种植、施肥、收割等复杂工序。除此之外,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拓展了农民的信息获取渠道,其可以实时了解当前市场上农产品的基本行情,对于农业机械设备的应用进行相关调整。

3农业机械自动化在现代农业中的发展方向

3.1推动原有农机设备的自动化发展

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完全依靠新技术、新设备的作用,也要综合考虑原有农业机械设备的优化升级。要重点把握应用较为广泛的传统农业机械设备,探寻自动化技术与设备的有机融合,以实现提高作业效率、优化操作过程的理想目标。这一进程可以实现对于大量农机设备资源的有效应用,充分激发了农机设备的使用价值。在推动农机设备自动化发展的过程中,也要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大量的农机设备纳入到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自动化系统中去,提高农业发展的集约化水平。

3.2提高农产品检测与包装的自动化程度

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继续扩大自动检测包装机的应用范围,并利用X线的检测功能准确把握农产品的损伤状况,从源头控制农产品基本质量。在未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知识的普及,农产品检测与包装的自动化程度也必将赢得农业生产行业的广泛共识,可以有效提高现代农业的商品化能力。

3.3提高现代农业的精准化水平

精准化水平的提高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各产业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对于面积广阔、类型多样的农业生产来说,提高精准化水平更是现代农业进程中攻坚克难的重点目标。精准化的要求主要是指对于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的因素进行精细把控,这既包括农产品的基本质量、农业生产程序的规范化程度等,也涵盖了自然因素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例如,河南省郑州市农业气象站开发并应用的针对于农业气象的自动化仪器,实现了对于农田土壤状况及局部气候的实时监测,这为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动力。在未来,大量精细化技术的应用,也可以为农业生产人员选择更加合理的自动化农机设备提供参考。

农业机械产业分析篇9

[关键词]农业生产;农业机械安全;检测技术

1农业机械安全检测问题

1.1农业机械安全检验现状

从目前的工作实践来看,县级农业机械相关部门虽然一直在积极开展农业机械检测工作,但受限于客观因素,农业机械安全检测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现代化农业机械一般属于大型农业机械系列,造价成本一般较高,相应的仪器监测设备价格也较为昂贵,县级农业机械部门的经费有限。此外,一般农业检测仪器设备体积较大,使用时较为费力,而单纯依靠农业机械用户自发性前往指定位置检测存在较大困难。统计来看,每年进行科学检验的农业机械不足年检总量的25%,对于未参与安全检验的农业机械而言,用户自主意愿、检验单位宣传教育等因素占比较大。由此可见,农业机械安全检验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1.2农业机械安全检测问题的提出

农业机械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磨损、故障等安全隐患,进而影响农业生产的安全开展,因此对农业机械定期开展实地安全检验具有积极的意义。为了使农业机械在农忙时期能顺利生产,减少事故隐患,提高农业机械安全技术状态,减少和预防农业机械事故,国家农业部门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指出“实地安全检验是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必要的工作”。而科学进行农业机械安全检验需要有对应的技术做支撑,对当前农业机械安全检验进行分析,然后从农业机械技术上分析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这是本文问题提出的依据。

1.3农业机械技术问题

实践调查发现,当前农业机械技术安全状况普遍不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农业机械技术状况差,由于农业机械的使用时间存在季节性,且适用范围多集中于农业生产中,驾驶操作人员在农忙时为不耽搁使用,一般不会主动检测农业机械安全状况,而农闲时又因为维修成本高等原因,多选择自己进行简单的维护,导致“小毛病不想修、大毛病小修、甚至不修凑合用”的现象较为普遍;二是当前农业生产人群主要是中老年人,他们的农业机械维护与安全检测意识较为淡薄,农业机械技术水平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机械安全检测效果;三是农业机械安全检测技术不规范,日常维护中甚至采用“眼看、手摸、耳听、脚踹”的落后方法,安全检测技术落后,缺乏准确性。

2农业机械安全检测技术应用建议

2.1加强装备建设,提高科学化检验水平

为将科学的农业机械安全检测技术应用到实处,真正实现农业机械安全检测,县农业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农业机械安全检测仪器设备的配备,运用先进的仪器设备提升检测技术的功效。相关部门要提高对先进仪器设备的认识,提升农业机械安全检测技术应用的正规化与科学化水平,并注重提升农业机械安全检验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相关部门还应加大农业机械安全检测相关的资金投入,在拖拉机相关证件、农业机械安全检测技术应用等方面实施科学的减免政策,减轻农业机械拥有者的经济负担,这样才能激发其参与安全检测的积极性。农业机械部门还可联合科研部门、市场机构等,提升农业机械安全检测设备的质量,提高农业机械安全检测技术水平,提高设备使用率,推进农业机械安全检测技术的科学应用[2]。

2.2农业机械安全性能检测设备使用方法

一是要将提升检测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作为基础,制定严格、清晰、科学的标准,使工作人员能准确检测农业机械,并利用检测结果对农业机械进行技术状态分析。还应积极开展农业机械安全检测的相关宣传,并对农业机械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应急处置、故障处理、事故处理”等相关技术教育[3]。二是从技术层面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监测设备计量检定制度,依法开展农业机械安全技术检验工作和业务,对检测设备定期依法进行计量检定。在农业机械安全检验技术的实际应用中,可采取设备检验与人工检验相结合的综合研判方法,提高农业机械检验的准确性。还可将设备检验同技术服务结合起来,向农户提供相关的技术指导,帮助农业机械手调试机具,提供针对性的农业机械维修保养建议。三是要建立农业机械安全检测设备管理制度,以仪器设备作为基础支撑,推动先进检测技术的应用。具体农业机械安全检测设备管理制度内容包括检测人员岗位职责、培训考核制度、行为规范,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制度,农业机械安全检测流程与事故分析报告程序制度,普遍性质量安全问题分析报告制度等[4]。

农业机械产业分析篇10

关键词: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管理;对策

在农业经济生产中引入农业机械,提高了农村地区的生产力,使农业产业朝高效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但是,在农机生产中的安全生产管理问题也必须予以高度关注。

1农业机械的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意义

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管理的意义重大,在进行农业机械的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应重视人为影响因素、机械自身及作业的环境影响因素。对于老旧的农业机械,应该及时进行更新换代,这不仅能够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还能够提高农业机械安生产的安全性。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做好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还有助于改善农业生产效率。

2农业机械的安全生产管理状况

2.1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操作人员缺乏较强的安全意识

农业机械的主要使用地区在农业地区,农业地区中农业机械的操作人员主要以农民为主。由于农民大多数没有接触过完善的教育,所以自身的文化水平有限,对于全新的农业机械这种新事物的理解能力也比较有限。部分农民虽然会操作机械,但是对专业的理论等并不是十分的熟悉,所以在操作中缺乏安全管理意识,极易发生安全事故。有些地区虽然有专业的农业机械操作人员,但是这些农业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并不重视安全问题,缺乏安全意识,这很容易引发危险的安全事故,从而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2.2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管理中的模式相对落后

受到传统文化理念的影响,我国农业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依旧比较落后。当前,依旧依赖单一的、人力管理模式进行。并没有引入现代化的网络、信息等技术完善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因此导致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管理效率较低、质量较差。所以,有必要尽早完善我国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实现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的现代化。

3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管理的对策

3.1构建安全监管机构,完善农机安全生产管理

做好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监管机构的构建,有助于为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在安全生产方针的推行、实施期间,应积极构建安全的监管机构,做好相关部门职责、权限的划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在监管机构内部,要实行安全监督个人责任制,要做好每个环节的精细化管理,降低安全事故发生概率。

3.2实现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的现代化

传统的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高强度的农业生产需求,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逐渐显示出监管力度不到位、不全面、反应不及时等问题。所以,应该加快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模式建设步伐,加快引入计算机设备、网络监控、信息技术等,完善现代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的现代化建设,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3.3增加安全生产的宣传力度

政府与各地区有关部门要提高安全生产力度,为农机操作人员树立安全意识。应积极为农业地区农业机械操作人员普及机械基础知识、操作方法、流程、注意要点等,还要积极开展培训工作,提高操作人员安全操作意识及操作水平;应要求农机操作人员必须通过机械熟练度、规范操作性考核获得相关证书后,才可持证上岗操作农机机械设备,从而提高农业机械生产的安全性。

3.4增加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

只有及时增加安全生产资金投入、优化生产管理水平、积极更新安全生产监管设备、完善人员培训投入等,才能够确保农业机械安全管理的有效性,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要利用各部门相互支持、相互监督的方式,抓住机遇,筹措资金,更新现有的落后管理设备,增加监管人员,提高安全生产监管水平。

3.5优化安全监督工作者职业综合素养

积极优化、提升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管理监督工作者的职业综合素养,有助于改善农机安全生产管理效果。因此,各地区要为安全监督工作者提供培训与考核的机会,从而帮助他们更新安全生产理论、考核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利用、理解效果,优化安全监督工作者的职业综合素养,提高安全监督工作的质量。还应增加安全监督工作者预算支出,做好各地农机事故问题分析,并积极制定预防对策,避免同类问题再次发生。

4结语

做好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管理状况的分析,有助于掌握国内农业生产中机械的使用效果及潜在的问题,通过积极的制定对策、处理问题的方式,必然可以提高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管理质量,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