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新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06:51

音乐教育新体系篇1

一、新体系音乐教育优势及发展意义

(一)新体系音乐教育优势

新体系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体系的全新探索,展现出的价值与优势显著。新课程标准下,音乐教育逐渐走向多元化与个性化的方向,旨在满足不同群体的要求。通过这样的方式,丰富并拓展学生思维,从而更好的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独特魅力。

新体系音乐教育在教学当中的运用,教师强调的是一种个性化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结合因材施教的方法,在新的教育环境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例如,音乐教学开展中的《十送红军》与《采茶舞曲》两者在音乐形式上就存在显著差异。一个是民歌一个被归类到新民歌的范畴当中。对于这两者开展教学,新体系音乐教育强调在开展前者的教学过程中,前者讲诉关于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做到历史与实践的结合。而对后者则需要依据伴奏的形式进行学唱,感受中国传统音乐之美。可见,新体系音乐教育优势能够为音乐教育提供科学指导。

(二)新体系音乐教育发展意义

新体系在音乐教育当中的具体运用,出发点应该锁定到感性元素层面,继而延伸到整个音乐教育体系当中。音乐课程作为教育阶段的关键学科,其所能够展现出的价值是其他学科无法达到的内容。音乐教育的开展,对培养与增强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作用显著,属于一种全新的形式。从基础入手的素质教育内容,“内心音乐”是新体系音乐的一大特点。新体系音乐教育的发展意义,具体展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传统音乐教学的开展,通常是为了分数以及成绩,学生将音乐学习定义为传统的学科内容,学习热情不高。音乐本就属于美学当中的一种内容,审美特性应该是音乐教育培养的重点。新体系音乐教育在音乐教学中能够发挥出良好的作用,解放天性,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提高学生主动探究过程。

其次,基本知识与技巧掌握。音乐教学实质上是传递知识的过程,当然教育体系也提出更好的要求,即学生懂得音乐鉴赏。新体系音乐教育丰富了音乐的本质内涵,内容涉及到舞蹈、配乐以及节奏等多方面知识,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第三,新体系音乐教育理念在音乐教学当中的运用,无论是在视觉还是在听觉方面都能够对学生进行锻炼。基于感性思维的视角下,感受其中的思维能力以及批判思维。在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新体系音乐教育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新体系音乐教育理念在音乐教学当中的具体运用,需要正确的认识新体系的价值并引入到实践当中,同时在音乐教育环境中进行探索,最终结合民族特点展现出其应用的价值及目标。

(一)了解音乐教育“新体系”并引入实践

新体系音乐教育理念,能够充分调动听觉、动觉、视觉、感觉以及知觉等多方面的感知因素,同时对学生观察力、模仿力、理解力、判断力以及表达力进行处理。在进行节奏练习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锻炼听觉,依据老师发出的指令演奏出拍子,在理解与听教师的拍子之后拍出相应的拍子。音乐作为声音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听觉训练的引导下让学生主动探究音乐当中的内在美,达到对音乐的体验与感知。例如,学生在课堂上读节奏时,声音需要像朗读一样,声音洪亮、咬字圆润、富有情感,让自己以及他人感受到音乐的价值与魅力。当然,完成以上教学手段的操作之后,可全面讲解关于音乐教育“新体系”的相关内容,将其这种新的音乐教育体系理念让学生实现初步的理解,进而更好的发挥出其所能够展现出的价值。

音乐教学过程并非单纯的一种教学模式,而是需要结合拍节奏、背节奏、练气息、内心听辨、唱民歌以及绕口令等一系列的教学全过程。并且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充分做好不同阶段因素的时间掌控,避免音乐课的流程过紧或者太松。引入新的音乐教育体系,在音乐教学中融入游戏,在游戏当中感受音乐存在的魅力。在当前教育体系改革的背景下,音乐教育改革面临着严峻考验。让学生了解新体系音乐教育之后再将其引入到具体实践当中,所能够展现出的价值十分显著。

(二)在学校音乐教育环境中的探索

奥尔夫曾说过:音乐教材首先是“属于学校”的,从而命名为《学校音乐教材》。在探索与具体实践中,强调学校的属性以及所能够表现出的价值,发挥最好的效果。同样,柯达伊的音乐教育体系如果得不到匈牙利政府的支持,也必将无法在校园当中得到全面推广与发展,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之内,对整个匈牙利民族音乐产生深远影响,使其步入到世界先进国家行列中。

学校开展教育根本目标在于对人才输送,现阶段业务教育的探索也使得教育普及率明显提升,为人才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学校教育是一个民族进行国民音乐教育最具价值的部分,学校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对音乐发展高度决定性作用显著。新体系音乐教育环境有助于学校音乐教育走向一个新的发展环境中。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逐渐意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价值。新体系音乐教育在学校当中的运用,也为学校的音乐教育改革探索提供方向及发展途径。

(三)新体系音乐教育结合民族特点

音乐教育新体系篇2

【论文内容摘要】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吸收了三大国际音乐教育体系的先进理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学校音乐教学体系。在新体系背景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内容与策略包括:开展最自然的音乐活动,使用最好的音乐引领儿童打开音乐进阶之门;强调学前音乐教育阶段的感性积累;强调开展音乐综合活动。新体系改革的关键因素是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提高其音乐素养,更新其音乐能力评价标准,树立新的教师观。

一、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由来与发展

21世纪初,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创建了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这是基于国际化的视野,积极研究与探索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学科体系。该体系立足于中国音乐文化,融达尔克罗兹、奥尔夫、科达伊三大国际先进音乐教育体系优长,注重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新体系以“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中国人”为教育理念,以获得感性经验为主要教学目的,以音乐的艺术性为主要教学内容,以音乐实践活动为重要教学方法,以内心音乐联觉为重要音乐能力。

新体系自创建以来,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可。2011年初,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全面启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项目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对全国幼儿园、中小学音乐教师及各类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截至2012年初,该项目已经进行了三期培训,已经培训了6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幼儿园、小学、中学、高校教师。通过培训,学员们了解了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的最新动态与成果,学习了音乐教育体系的理念、方法、内容以及各类教学案例。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内容与策略探索

1.尊重儿童天性,强调最自然的音乐活动

“儿童”一词在拉丁语中意味着“自由者”(liberi)。天真自由、好动好奇、热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教育的责任就是创造适当的环境,保证和促进儿童天性自然发展。

自然的音乐活动必须是儿童亲身参与的。奥尔夫认为儿童参与音乐的方式,必须自己参与,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中。这种行为方式合乎儿童的天性。儿童在其中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音乐创作的积极参与者。自然的音乐活动简单易行,没有人为的附加物,没有繁赘的结构,接近生活、自然及儿童的天性。

自然的音乐活动是“娱己”而不是“娱他”。音乐起源于游戏,从根源上看,音乐就是为了自娱自乐,“心中的喜悦,是儿童生长最重要的因素”①,自然的音乐活动是“零功利”的。音乐活动的成果存在于教育行为过程之中。音乐活动中儿童充分打开的五官、积极运作的联觉、创造性的即兴反应、充分享受的表情,就是音乐活动的成果。把音乐活动做成音乐会形式等娱他性音乐活动,会给儿童增加太多的负担,剥夺儿童内心的快乐。科达伊说:“快乐不是音乐的全部价值,但是没有快乐音乐就没有价值。”

自然的音乐活动强调即兴、开放、游戏化。教师不能把自己的音乐反应全盘强加给儿童,也不需要精心调控活动结果使其表面上变得圆满成功。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一般无法预料活动产生的结果,只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经验进行适当的推测。自然的音乐活动包罗万象,儿童一切可能的操作和表达都是合理的。活动的亮点就是儿童对音乐敏感和个性化的回应。在游戏中,儿童从自我内心出发,用最自然的行为方式与音乐互动交流。

2.用最好的音乐引领儿童打开音乐进阶之门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斯冉怡(borbalasziranyi)明确提出:“音乐教育中只应该使用最高质量的音乐。”②走进幼儿园,经常会听到电声音乐,会发现教师从网络上随便下载一些音乐给孩子听。这其实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音乐教育界一直强调3至9岁是音乐学习的关键期,这其中又以3至5岁最为关键,这一时期的塑造对毕生发展可能达到怎样的高度起决定作用。③因此,不同质量的音乐不仅会影响儿童对音乐风格的偏好、对音乐认知的态度、对音乐审美的能力,还会影响其对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关注程度,甚至会影响到今后的情感发展。音乐教师要给孩子听最好的音乐,上最好的音乐课。

什么样的音乐最好?笔者从多个视角思考认为:

简单的音乐最好。音乐来源于生活,古典音乐大师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生活中简单的音乐信号,如约翰斯特劳斯《维也纳森林故事》里的音乐动机就是布谷鸟的叫声;肖邦《雨滴前奏曲》里淅淅沥沥的雨滴声等。用简单的形式表现形象的音乐。简单的音乐包括孩子利用自身器官发出的音响(如拍手、捻指等)以及儿童借助周围物理条件发出的一切音乐信号。简单的音乐还包括模拟自然界及社会中的音响,例如:下行三度的布谷鸟叫声、由弱到强的风声、由远及近的马蹄声等。

古典音乐最好。古典音乐泛指过去时代具有典范意义的音乐作品。这些音乐经过历史的筛选流传至今,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经典名著虽然不能一下子被人们深刻领会,却是有着丰富营养、高品位、高质量的,是可以用一生去体验、领会的精神食粮。

民族音乐最好。民族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科达依强调,民歌是孩子的音乐母语,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以民歌为基础。歌唱游戏、民间儿童歌曲是发展民族特点、民族潜意识的最好基础。新体系挖掘了大量优秀的民间童谣,如湖南《月亮巴巴》、河北《踢毽》、北京《买梨》等。中国民歌丰富多彩,对于音乐教育来说,民族音乐作品不仅非常需要,而且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3.感性先于理性,学前音乐教育阶段感性积累最重要

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应。科达伊音乐学院院长petererdei对“何时教”进行了明确的定位:“音乐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开始,这样孩子在幼年时期就能抓住音乐的本质。”④因此,学前音乐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感性的积累,不是说教、认知和技术训练。从音乐心理学角度看,音乐的习得是先感性体验后知识技能,反之,体验就会被禁锢。音乐教育应感性先于理性,也是奥尔夫教育观念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学前音乐教育阶段需要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为小学阶段做准备。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把感性体验变成知识是最简单的。比如,告诉孩子某个标记叫做四分音符,时值为一拍,只需要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但在这之前对四分音符的体验却要花费大量时间。学前阶段需要通过童谣、儿歌等作品,运用听、唱、说、创、动、舞等方式进行感性积累。如果机械地以专业音乐教育的初级阶段来代替儿童音乐教育,就是走上了基础音乐教育专业化的道路。

4.以音乐综合活动促进儿童协调全面长远发展

音乐综合活动是指音乐与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集唱、动、创、舞为一体的综合活动。这种综合艺术行为不是机械地用音乐配合某一个动作,或是用动作配合音乐,这两者是自然地结合为一。⑤这种综合活动是听觉、动觉与视觉的相互转化,是从精神意识到肢体运用的相互转化,不同于普通物理肢体的运用。新体系背景下音乐综合活动的目标不是通过短期的训练让孩子学会演唱、演奏几首作品,此类音乐活动更强调远期价值回报,强调早期音乐教育对儿童全面长远发展的影响。

三、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实施的思考

科达伊在《儿童合唱队》中说:“做—个好的教师,要比做—个布达佩斯歌剧院的导演还要重要得多。对于—个不好的导演,失败的只是他—个人,但对于—个糟糕的教师,他会持续失败30年,将会扼杀30批儿童对音乐的热爱。”教师是新体系实施与改革的关键,没有高水准的教师队伍,再先进的理念也无法得到实施和运用,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对幼儿音乐教师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1.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亟须提高

音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这对教师的音乐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一个成功的音乐教育家等于音乐家加教育家。世界最著名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的创始人首先都是音乐家。目前多数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能力相当薄弱,不少教师节奏掌握不好,甚至连音准都有很大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快步伐提高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

2.幼儿音乐教师音乐能力评价的新取向

第一,音乐能力不等于音乐技能,更不等于唱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训练有素的耳朵、良好的内心音乐听觉更重要。以标准的音高、恒定的节拍、良好的音乐审美展示在儿童面前,就提供了很好的音乐条件。学前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感受和表现。感受音乐的基础元素,用儿童最本真的方式表现。这个表现一定不仅指唱,可以是奏、动、说、画、写等游戏方式。

第二,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能力评价标准不要参照专业音乐教育的评价标准。专业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的目标不同,服务对象不同,评价标准也不同。

第三,以多元的视角评价音乐智能。lindacampbell等人认为良好的音乐智能包括“对聆听并反应各种声音感兴趣”等12个方面。⑥

3.幼儿音乐教师新的教师观

幼儿音乐教师不能只是会唱歌、跳舞的教师,在机械模仿声音与动作的同时,还要做一个内心听觉与外在表现高度统一的教师,做一名尊重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教师,做一名能从多维角度解读音乐的教师。

第一,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是耳朵打开的个体。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想要打开孩子的耳朵,教师首先要做耳朵打开的个体,学会欣赏作品。

第二,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是眼睛打开的个体。教师的创造力远不及儿童,应该学会模仿儿童,鼓励儿童的想象力,激发儿童的创造力。眼里有儿童,善于发现儿童,细心观察儿童的爱好与反应,抓住时机给予适当的引导。

第三,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是头脑打开的个体。幼儿园音乐活动不是重复性的再现作品,而是激发儿童感悟音乐的意识,引导儿童个性化的表现。让儿童在获得音乐表现能力、感受能力、记忆能力的同时,有活跃简单的想法,有独立的观察思考能力,培养出最初的音乐思维,使思维更有序、更精准。

目前,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改革正处于初期阶段,以上是笔者对新体系背景下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随着不断深入,改革可能会遇到新的困难。新体系改革是一条曲折而光明的路,“音乐属于每一个中国儿童”应该成为所有幼儿音乐教育者的目标,每一名幼儿音乐教育者都要为之努力。

注释:

①李坦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3.

②④潘琳.“让音乐属于每一人”——“科达伊周北京2005”暨音乐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人民音乐,2006(6).

③廖乃雄.音乐教学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50.

音乐教育新体系篇3

【论文摘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培养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所需师资的工作母机——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在为国家音乐教育事业做出很大贡献的同时,现行的音乐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估体系等各个方面显然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高,制约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我课题组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在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如何突出师范性,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拓宽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改革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内容及方法,进而探索形成有别于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课题,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培养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所需师资的工作母机——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在为国家音乐教育事业做出很大贡献的同时,现行的音乐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估体系等各个方面显然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高,制约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我院近年来,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在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如何突出师范性,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拓宽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改革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内容及方法,进而探索形成有别于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课题,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

为了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路子,我院两次举行“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讨论会”,分学科、分教研室就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如何突出专业特点、拓宽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提高综合性大学资队伍素质与水平等问题进行大讨论,针对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目标和任务,并根据新的形势要求,确定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第一,提出树立培养“社会人”的全新的人才培养观,破除以往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局限于培养“单位人”——学校对学生“三包”:包教、包管、包分配,结果助长了学生的惰性、依赖思想,造成学生竞争性弱、能力不强的做法。

第二,加强教育思想的创新,破除一些陈旧教育教学的观念、制度、做法,总结办学经验,开拓办学思路,大胆创新实践。

第三,不断提出新的、科学合理的目标,在办学规模、学科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管理模式、管理机制上实现新的突破。

第四,在继承和发扬原有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办学途径、办学手段,在稳步推进本科教育的同时,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并以发展网络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研究生教育、复合型的音乐教育为突破,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要的音乐教育优秀人才。

第五,在强调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第六,发挥优势和特点,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培养和造就既能吸收改造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又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新型人才。

二、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面对国内外音乐教育的新形势,经过社会调查和到兄弟院校考察学习,我们对培养目标重新进行科学的定位:即能上好讲台、多能一专、先博而后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校音乐师资、社会教育机构师资以及为音乐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层次培养后备人才。我们不仅应当要求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校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培养目标;能深入地理解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还应要求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审美能力、教育实践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等全面的素质。

培养目标紧扣“以人为本”的宗旨,教育教学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学习,为了一切学生(面向全体)的学习,突出“人本主义”。

三、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改革的思路——重新整合为与培养目标和规格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学科课程设置及课程结构的思路。考研了国内外综合性大学音教的最新动态,结合我院教学实际,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大高新宽全大课堂”的理念:“深”——深厚的基础;“大”——大量的信息;“高”——较高的实践能力训练;“新”——新的艺术视野;“宽”——拓宽的专业口径;“全”——全方位的知识、全面素质的培养。

1.探索有别于传统音乐学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

客观来说,过去一个时期,由于对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致使我们的专业课程教学出现过一些失误。我们发现,在教学上承袭和借鉴的基本上是普通音乐学院式音乐表演专业的一整套教学思想、内容、方法、质量观及评估机制,音乐技术课则长期沿袭传统“一对一”个别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对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音乐教育专业与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招生入学选才的取向也不一致,沿用这一模式,容易将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变成了低水平地重复传统音乐学院专业培养模式了,这是不可取的。众所周知,音乐学院培养的主要是上好舞台的音乐表演人才和音乐创作人才,而音教专业则是培养上好讲台的音乐师资,目标不一致,教育教学就必须突出各自的特点,因此音乐教育专业只能是吸取传统音乐学院教学模式中有利于发展音乐教育专业的东西,而不能全盘照搬。

2.整合与培养目标、规格和教育教学规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我们认为,一名合格的综合性大学音乐本科毕业生,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来看,除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外,必须大大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动口、动手、动体的能力。因此,根据国家教委《关于改革与发展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及《关于下发高等师范专科二年制(三年制)音乐(美术)专业学科课程方案(试行)的通知》精神,参照文化部印发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本科专业教学方案》,尤其是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音乐的《音乐课程标准》之后,对应新的标准提出的教育教学新的理念、新课程的目标、新的教材、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评估要求,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重新整合课程体系,设置了两大类课程:

第一大类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公共文化课;

第二大类是专业课程,并将专业课程的结构分为四大板块:

(1)音乐基础理论及音乐创作、鉴赏知识板块: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歌曲作法、曲式与作品分析、配器常识(含小乐队编配)、中外音乐史、音乐名著欣赏、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电脑音乐制作等。

(2)声乐演唱知识与技能板块:声乐(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合唱与指挥等。

(3)键盘演奏知识与技能板块:钢琴、手风琴、电子琴演奏、钢琴伴奏编配(含即兴伴奏)。

(4)音乐教育理论与艺术实践板块:教育学、心理学、中学音乐教育法、舞蹈、美术常识、艺术实践、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

此外,为使学生的专长得到进一步发挥,知识面得到拓宽,还将选修课程逐步扩大到100余门,开设了作曲、音乐史论、音乐教育理论、音乐文学、各种器乐演奏、美术常识等选修课和有关讲座。

综上所述,我课题组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坚持了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了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了多能一专、先博后深、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了突出师范性,坚持学习借鉴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体系而有所突破创新……。应该看到,虽然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新的伟大工程等方面,音乐教育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前者也向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不断探索并形成有中国特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2潘懋元著.面向21世纪教育目标研讨会报告

音乐教育新体系篇4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发展;作用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的传播与整个教育改革,尤其与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密切相关。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过程发展至上世纪90年代己从原来的学习和模仿阶段进入到于实践中摸索和积累的阶段。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这十年的发展在持续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被较广泛地尝试着运用于中国各个领域,如中国农村音乐教育、中国儿童基础舞蹈教育、中国少儿电子琴教学甚至于老年人教育等。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的发展

1,学习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主要活动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音协音教委在推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仍发挥出积极作用。1995年是我们学习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繁盛期。1995年6月12日至17日,为纪念“奥尔夫诞辰一百周年”在上海举行大型纪念活动,同时邀请哈特曼先生再次来华在沪讲学,培训学员四百余人。纪念活动还包括由上海乐团于6月17日在上海音乐厅举行专场音乐会,演出奥尔夫名作《卡尔米拿?布拉娜》。从上海乐团十年前将奥尔夫这部旷世之作第一次介绍给上海的听众至此,这是第三次演出,也是最成功的一次。当晚,德国驻沪总领事上台致词,演出由李忠海唱男高音、雷岩唱男中音、俞佩敏唱女高音,童声由上海好小固合唱团演唱。这种高度渲染的舞台效果,除了带给人们感官上的满足之外,还激发人们作哲学思考,这正是奥尔夫所追求所希望的。除各种演出外,中国代表还在会上作示范教学,得到了高度赞誉。借奥尔夫诞辰一百周年这一机会,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进程又迈进了一大步。

2.奥尔夫协会指导下的师资培训

中国音协从1989年6月批准成立奥尔夫协会并开始筹备工作后,于1991年正式成立奥尔夫协会,会员李姐娜、曹理、赵佳梓、郁文武、许卓娅、吴国本、李燕治、朱崇慧,李姐娜任会长,并发展了首批会员410人。至90年代末的近十年间,该组织举办了三届年会,会员达八百人。奥尔夫协会一直致力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的推广和普及工作,为了将该体系与中国国情及音乐文化结合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实践和师资培训。

除了长期的奥尔夫师资培训班,各类短期的奥尔夫师资培训活动也在大面积地进行着,如河北、北京、深圳、汕头、包头等地把奥尔夫音乐教育列入了每期的再教育内容中;上海音乐学院,作为中国介绍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发源地,则经常利用假期举办奥尔夫培训班活动。培训班形式的增加,说明我们中国音乐教育界对借鉴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需求,也可看出,中国奥尔夫师资力量在不断的增强中。

3.相关书籍的理论研究

起步期内,对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相关书籍的研究仅以翻译为主,而到了发展期,这一研究更深入一层,除了在期刊上继续翻译国外有关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文章外,如《中国音乐教育》1992年4月发表的由陈平翻译,洛伊斯?乔克西、罗勃特?阿勃拉姆逊、阿冯?吉莱斯皮、大卫?伍兹(美)著的《奥尔夫教学法》等。书籍方面则更多地出现了相关的专题介绍,如刘云翔、魏煌所著的《音乐教育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出版);曹理、缪裴言主编的《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4月出版)等。在这些书籍中,对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总体把握,如奥尔夫生平(包括求学、创作及教育)、教学内容(有的书籍中将教学内容分为“嗓音造型、动作造型和声音造型”三个方面)、教学方法(包括如何进行节奏、律动、歌唱、语言节奏、乐器合奏、即兴创作等训练)等都有较全面和准确的论述。而对各种课例的具体分析(包括引用国外教材和自选中国本土教材)和比较则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色之一。虽然这类书籍对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介绍和梳理虽然未必尽善尽美,却也是这一历史时期我国音乐教育界研究该体系的成果体现(不难看出,其中己出现与中国本土结合的趋势)。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十年,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传播与实践的发展时期,这是个积累的过程,相关书籍的理论研究也必将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深入和完善。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对我国教育的作用性分析

21世纪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国际间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迫切需要处于基础地位的“教育”,在培养和造就新世纪高素质人才方面做出积极响应。而要在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加强美育工作则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作为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学校艺术教育,在新世纪的教育改革事业中被委以重任,积极地寻求着新发展。

回顾上世纪末的近二十年,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的发展己经对我国的音乐教育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面对新世纪所提出的要求,在中国发展相对成熟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又将如何实现它在中国的价值意义?在此,选择本世纪几个较突出的热门问题出发,将该时期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发展的作用做出研究。

1,丰富了基础音乐课程改革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步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此后的近二十年改革中,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国家的政策支持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了成果:在教学内容上,改变了以往以唱歌为主、识谱为辅的单一模式,使之初步成为集唱歌、乐理(包括识谱)、器乐、欣赏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尝试着通过在教学中加入律动、游戏、舞蹈、体育等内容来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主动性,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除此之外,学生得到了更多的音乐教育机会,许多学校都在保证音乐课堂教学的前提下设置了适量的课外音乐活动,为学生所获得的课堂知识提供了实践的机会,有益于对知识的真正吸收。当然,这些成果只在小范围内得以应用,是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借鉴以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为主的国外先进教育体系后所做的尝试和摸索。这些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并未得到系统的梳理,也未将之与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具体内容结合起来作以条理性的说明。步入21世纪后,新一轮音乐基础教育改革的启动为此提供了可能性,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理念在《音乐课程标准》的十大理念中有了明确的条理性说明,被真正融入了中国的教育实际,使其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过程又迈进了一步。

音乐基础教育改革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理念结合在《音乐课程标准》中,可见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对本轮音乐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意义:改革提出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我们就可以借鉴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理念,即让学生在大量能激发其兴趣的音乐活动(舞蹈、游戏等)中感受音乐,并辅之以难度较低的音乐技能要求,使学生在体验、发现、创造、表现、欣赏中体验音乐的真正之美;改革提出要“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我们就可以借鉴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理念,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在教学(不限于器乐教学)中引进打击乐器,其趣味性、可操作性完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自然由此产生;改革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我们就可以借鉴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相同理念,从原本性教育出发,将学习内容由专业化趋势转为全民化,在难度上加以降低,使音乐教学适合全体学生;改革提出要“注重个性发展”,我们就可以借鉴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创造性理念,一改以往的灌输式教学,通过课堂即兴的创编、演唱(奏)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此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改革提出要“重视音乐实践”,我们就可以借鉴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理念,其丰富多彩、注重主体实践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始终体现其重视音乐实践的本质;至于改革提出的“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完善评价机制”等,都可以通过借鉴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创造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来实现,我们更可以在借鉴该体系的过程中实现“弘扬民族音乐和理解多元文化”的目的。因此,本世纪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为音乐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有效地教学方法与手段。

2,为实现民族化和多元化的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

21世纪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同样带动了文化的全球化发展,实现文化的民族化和多元化统一成了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事实上,文化的多元化是在文化民族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脱离民族化而盲目地去追求多元化是不现实的。发展中国家要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实现多元化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当然,要实现多元化,任一国家、民族只有发展本国的民族性东西,才能使自己的优点同样对其他国家和民族具有魅力,从而被吸收、被借鉴,最终成为多元中的一元,真正实现民族化多元化的统一。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新世纪的深入发展,为实现民族化和多元化的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该体系的先进理念被我国音乐教育所运用,为我国的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了方法。而这一切都归功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原本性教学内容和开放性教学体系:“原本性”使其拥有全人类共有的来自生命本源的音乐体验;“开放性”则使其能接受借鉴者对该体系的发展。我国借鉴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过程正是我国音乐教育追求多元化的体现,而该体系所给予我国音乐教育的却不是盲目地照搬,它允许我国从自身的民族特色出发,通过实现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将我国的民族文化通过音乐教育的形式加以弘扬。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丰富的民歌、富有个性的民间歌舞和多样的民族乐器都是中国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遗憾的是,在我国以往的音乐教育中常以西方音乐的专业化教育作为模式,不利于将我国的特色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这样的状态如果一直持续下去,我国的民族文化将面临灭绝的危机。这一问题到了注重多元化发展的21世纪显得更为突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开放性使它能适当地融进各国的民族文化,在壮大自己的同时也发展了别人。新世纪音乐教育改革在理念上应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既使我国本民族的文化得以传承,又将我国本民族文化加以壮大,使之成为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一分子。新世纪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的深入发展为实现民族化和多元化的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

3,拓宽了农村教育改革途径

农村教育一直是我国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可如此重大的问题几十年来却一直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进入21世纪,解决该问题的呼声日渐高涨,如何彻底解决农村教育问题成为本世纪教育改革的战略重点。分析出现该问题的原因,经济上的限制最为本质。一些义务教育发展平衡的国家,其教育经费大都由中央政府统一分配,相比较而言,我国的义务教育经费则全由地方出。因此,由于村的经济落后,地方政府自然难以负担此项费用,最终造成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和教师队伍的严重落后。这些都说明了改革农村教育问题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在此背景下,具有相同问题的农村音乐教育也巫待改革,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此改革中所起的作用便得以体现。

在我国借鉴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前二十年中,就有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大胆提出要将该体系与我国的农村音乐教育改革结合起来,认为应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可以相对地解决我国农村音乐教育的资金问题:富有节奏感的打击乐器就可被用于课堂教学中,这些打击乐器相对低廉的价格是农村经济状况能够承担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还鼓励我们利用自身的地理条件创造发明一切可能的乐器;奥尔夫独创的声势活动更是不需要资金的投入就可被用作乐器来为课堂教学服务。基于农村相对发展的民间音乐,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原本性理念还启发我们运用这些地方特色丰富教学内容,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农村音乐课堂内容相对、枯涩的状况。然而,这些想法只是作为建议被提出来,即便被运用于实践教学中也只是在很小的一个范围进行实验。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新世纪中国的深入发展,证明该体系的确适用于我国的音乐教育改革,这一结果也恰恰证明,之前提出的有关该体系有利于农村音乐教育改革的种种也是可行的,我们新世纪的农村音乐教育势必将在该体系的理论和经验指导下开辟出又一新的途径。因此,21世纪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的深入发展为深化农村音乐教育改革拓宽了途径。

结语

虽然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是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让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更具意义。可以说,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传入是顺应潮流的,必将促进音乐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等。

参考文献:

[1]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王英奎,音乐,没有国界的艺术一参加奥尔夫诞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有感【J】,1995

[3]胡知凡,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蔡克勇,21世纪中国教育的走向【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音乐教育新体系篇5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

目前,学术界对创新型人才的定义还未有统一的共识。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分析和梳理,认为创新性人才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对知识的探索能力,既拥有广博的学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又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深邃的思想和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通过专业知识的积累,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事业中不仅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把握机遇的能力,而且具备逆境中的忍耐力及承受能力。换一句话来说,创新型人才就是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人才培养模式是是高校针对教育目标而设计的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途径以及考核机制等组成的概念,是高校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的基本框架和整体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将教育思想、观念和理论作为出发点,以德育、智育、美育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具体表达为培养目标、规格、方式、方法、过程和途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征。通过对基本特征的分析,创新型人才培养既要求学生具有适应新时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又要求学生拥有全面发展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

二、高师音乐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

从2009年起,高考学生人数呈下降趋势,高师音乐教育自身的特色与艺术教育发展规律之间的矛盾将不断涌现。从今天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很多高师院校增设音乐教育专业追求的目的是什么?各级师范大学(学院)开设的音乐学院(系)在获得社会认可情况下,怎样达成互补而不是相互碰撞,从而和谐均衡发展?这些层次、条件各不相同的高师音乐学院(系)在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中,如何处理好不同类型学生个体的差异,体现多层次的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正确处理高师音乐教育办学质量与就业的矛盾是我们高师院校尚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1、高师音乐教育的特点

师范音乐教育是专门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科研人才目标而设置的。通过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和人才培育方案实施情况等其他要素的分析与梳理,笔者发现高师音乐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高师音乐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和教育科研人才。学生在学习音乐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须学习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高师音乐教育对未来教育人才的培养,并不是以顶尖的音乐艺术人才为培养目标的,这也是高师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培养目标上的区别。因此在教师培养上,各级高师音乐教育应以学生学习掌握中小学教师所需要的各项技能服务。既能体现音乐艺术的专业性,也能融合师范教育的特殊要求。(2)高师音乐教育在培养体系中具备的特点。首先,高师教育是属于分层教育、分类培养。此类模式包括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师范教育知识,既满足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的需要,又能适应精湛音乐技能知识和先进教学理念知识的精英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培养体系中,哪些知识是小学教师与中学教师应该胜任的,哪些技能又是大学教师应具备的,这些内容一直都是高师音乐教育分层培养的研究内容。其次,高师音乐教育教师梯队和教学形式较为“复杂”。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学生的主专业课程由专业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专业都会配备教学与专业技能娴熟的教师梯队,以保证音乐教育的前瞻性。然而高师教育属于分层教育,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所需的知识面较宽,因此,在课程设置中也安排了大量的公共课和理论课,这些课程需要教师采用上大课的班级教学制。再次,教学内容与方法应符合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和专业拓宽方面,不仅要协调处理基础理论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与音乐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而且应将德育和美育融合到专业教学中,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审美能力及文化素养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要围绕音乐教师职责,及时发现学生欠缺也能弥补欠缺解决问题。最后,教学目标以构建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在高师音乐人才培养模式中,课堂教学是基础环节,思想道德教育与教师素养教育应围绕课堂教学展开。因此,课堂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显得非常重要。此外,在学生艺术实践能力培养环节中,构建出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为基础,教师教育、实践教育为核心的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同时积极建立艺术实习基地,鼓励学生以教师的身份顶岗实习,开展义务支教活动等。

2、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高师音乐教育的关系

高师音乐教育不仅要注重分层教育、分类培养,而且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才是高师音乐教育本身的教育优势。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高师音乐教育的关系可以体现为:其一,须立足于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体现高师音乐教育的特点。笔者认为,古今中外音乐艺术教育的每一个阶段中,高等艺术教育既是对受教育者内心情感世界的塑造,又是对其社会责任感、审美理想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但能够满足当代社会对高等艺术教育的需求,而且能最大程度地体现音乐艺术教育在人们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体现音乐艺术教育本身的特点与价值。其二,高师音乐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决定了高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高师音乐教育在分类培养、分层教育中,既满足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的需要,又能适应精湛音乐技能知识和先进教学理念知识的精英人才培养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采用标准,不同层次和规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如何区分,如何构建;若构建新的模式,还应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在教师队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是否满足学习者需求和时代社会的需求。这些问题都是为改变当代高师音乐教育的现状进行的分析,也是教育部门和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高等教育应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变革教育教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师音乐教师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个性,能够自我思考、不断演绎,努力完成音乐的二度创作。

1、转变教育观念,强调创新意识

理念是转变的先导。学生在传统教育中能够获得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知识,能够运用所学到的专业技能解决某些问题,但同时其思想会受到局限,创新思维会受到禁锢。创新教育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理念,通过系统化的训练与学习,不断加强创新精神和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提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必须以发展受教育者的潜能为基础,通过系统化的训练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要有前瞻性,应制定出适合时展需要的办学理念。

2、改革教学方式,改善教学内容

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最重要的是受教育者,是接受高等音乐教育的“人”。他们和时展密切相关,这种“需”与“求”的关系不应出现冲突。此外,“一专多能”是目前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但是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并未完全体现“一专多能”的特点。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灌输式”教学,实现向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课程设置要重视基础教育和专业知识的结合,扩大公共艺术选修课的范围,合理地设置与调整音乐学科的新发展、新成果,鼓励受教育者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转换教师职能,提高教师素质

高师教学内容、方式上的改革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在对受教育的培养上起着关键作用。因此,顺应时展的音乐教育需要创新型的音乐教师,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提升自身修养和素质,不断强化自身的艺术创新能力。音乐教师不仅要求具备出色的专业技术水准,而且要求利用综合学科知识提高自身艺术修养,能够更新专业知识,引领音乐发展潮流。如何使高师音乐教师达到教师角色的专业化的标准?笔者认为,第一,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应随着培养目标的提升不断提高;第二,在了解音乐教育需求的基础上,应结合受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第三,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专业知识结构。教师一专多能、贴近学生,除了教师角色外,而且充当演员和艺术管理者的角色。

4、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动手能力强、舞台实践能力强是创新型音乐人才的重要特点。因此,在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计体系中应增强实践教育环节,扩大实践教学占据的比例,积极引导学生组织和参与校内外舞台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申报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促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目前的实施情况中看,实践性教学环节能突破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凭借探索性与实验性的特点,采用户外教学、舞台教学和多媒体情境体验教学等多种形式,既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取得创新成果。

5.改革考试制度,完善评价体系

音乐教育新体系篇6

关键词:民族音乐;教育;实践;创新;教育模式

音乐文化既是最代表一个民族本质、心理特征和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又是最能反映各个民族文化特质、情感特征,并且可以用直觉感受和交流的具有宏观上相似的世界艺术文化现象。由于生活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比如语言沟通方式、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劳动方式、思维模式等的不同,中国民族音乐将社会思潮、社会现状、人民勤劳劳动等文化以高超的音乐艺术方式展现给世界。中国民族音乐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也在随着各族的生存环境的变化而缓慢地改变。不同民族文化的个性(即特殊性,包含各自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艺术审美等)正是由于上述生存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不同的具体反映。[1]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自身形成的艺术系统的独特性是它保持自身个性,具有民族共同气质的基础。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不仅仅能够使得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艺术得到完整保存,而且能使得民族音乐文化的精神得到更好的弘扬。民族音乐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音乐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民族音乐教育是国民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全面素质教育得以实施的基础内容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情感民族音乐文化审美观念、民族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发展民族音乐文化对于促进我国音乐教学结构的调整、促进音乐实践的开展、建立完善的民族音乐教育模式具有重要作用。

一、发展民族音乐文化,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

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现状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专业化的民族音乐教育师资严重紧缺,并且我国民族音乐教育设备不完善;在音乐教学方法上,主要是以传授音乐技能为主导思想,为应试教育服务。缺乏对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且在音乐教学方向上依旧用传统保守的方法对待东西方的民族音乐教学,缺乏对多元化民族音乐对比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因此造成了我国民族音乐教学模式的死板化,无法在创新中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因此要转变传统的旧的观念,注重多元化的民族音乐文化学习,正确理解民族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逐渐使我国民族音乐教育回归艺术化、审美化的教学方向。教学模式在李秉德主编的《教学论》中被定义为: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例。[2]具体到我国的民族音乐教学中,就是围绕我国的民族音乐教学活动以及民族音乐教学理论并兼顾到民族音乐的地域性特征,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多元化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和时代要求的系统化理论化的音乐教学模式。音乐教学模式是由音乐教学理论转化而来的,是经过音乐教学实践检验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取得最佳效果的教学框架,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操作性。在民族音乐教学中,除了合理选择运用一些常规的教学模式外,还必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构建新型的民族音乐教学模式,有利于民族音乐教育的普及与推广。[3]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促进民族音乐教育的完善和普及。对于建立我国民族音乐教育模式具有长远意义。按照《新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加强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成分,完善中小学的音乐基础教育设施,提高中小学基础音乐的师资力量,制定科学的管理条例,强化教师科研意识,不断把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实现规范化、科学化。是新时代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构建民族音乐教育体系转贴于

民族音乐教育体系是我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培养一批高素质综合性社会建设人才的责任,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促进民族音乐教育发展,在实现对人们的爱国情感、民族意志、创造能力的全面开发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功能。通过对我国民族音乐教育模式的改革,转变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战略,实现我国民族音乐教育以审美为目的的发展,加强基础民族音乐教育的管理,促进和谐社会观念在民族音乐教育中的融合,加大对民族音乐教育的经费投入,构建一支具有和谐社会建设思想的民族音乐师资队伍,最终构建一个完善的具有和谐思想意义的校园民族音乐教育体系。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民主音乐文化体系发展做出贡献。民族音乐文化对于一个民族上的社会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要求,要通过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发展民族音乐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通过发展民族音乐文化,改革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体制,调整民族音乐教育模式,促进学校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三、建立民族音乐教育模式,传承发展民族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学校建立长期有效的民族音乐教育模式。《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应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按照《新音乐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教育模式,不断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实践和创新,促进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完善;修订民族音乐教学计划,整合民族音乐课程;逐步构建民族音乐教育教学评价制度体系,促进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科学和完善等措施,建立科学的民族音乐教育模式,传承和发展我国民族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不同民族文化、音乐的交流及其对中国音乐发展的影响《人民音乐》2000年第5期总第409期

[2]李秉德主编《教育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9月

音乐教育新体系篇7

关键词:民族音乐;教育;实践;创新;教育模式

音乐文化既是最代表一个民族本质、心理特征和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又是最能反映各个民族文化特质、情感特征,并且可以用直觉感受和交流的具有宏观上相似的世界艺术文化现象。由于生活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比如语言沟通方式、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劳动方式、思维模式等的不同,中国民族音乐将社会思潮、社会现状、人民勤劳劳动等文化以高超的音乐艺术方式展现给世界。中国民族音乐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也在随着各族的生存环境的变化而缓慢地改变。不同民族文化的个性(即特殊性,包含各自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艺术审美等)正是由于上述生存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不同的具体反映。[1]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自身形成的艺术系统的独特性是它保持自身个性,具有民族共同气质的基础。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不仅仅能够使得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艺术得到完整保存,而且能使得民族音乐文化的精神得到更好的弘扬。民族音乐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音乐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民族音乐教育是国民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全面素质教育得以实施的基础内容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情感民族音乐文化审美观念、民族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发展民族音乐文化对于促进我国音乐教学结构的调整、促进音乐实践的开展、建立完善的民族音乐教育模式具有重要作用。

一、发展民族音乐文化,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

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现状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专业化的民族音乐教育师资严重紧缺,并且我国民族音乐教育设备不完善;在音乐教学方法上,主要是以传授音乐技能为主导思想,为应试教育服务。缺乏对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且在音乐教学方向上依旧用传统保守的方法对待东西方的民族音乐教学,缺乏对多元化民族音乐对比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因此造成了我国民族音乐教学模式的死板化,无法在创新中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因此要转变传统的旧的观念,注重多元化的民族音乐文化学习,正确理解民族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逐渐使我国民族音乐教育回归艺术化、审美化的教学方向。教学模式在李秉德主编的《教学论》中被定义为: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例。[2]具体到我国的民族音乐教学中,就是围绕我国的民族音乐教学活动以及民族音乐教学理论并兼顾到民族音乐的地域性特征,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多元化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和时代要求的系统化理论化的音乐教学模式。音乐教学模式是由音乐教学理论转化而来的,是经过音乐教学实践检验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取得最佳效果的教学框架,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操作性。在民族音乐教学中,除了合理选择运用一些常规的教学模式外,还必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构建新型的民族音乐教学模式,有利于民族音乐教育的普及与推广。[3]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促进民族音乐教育的完善和普及。对于建立我国民族音乐教育模式具有长远意义。按照《新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加强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成分,完善中小学的音乐基础教育设施,提高中小学基础音乐的师资力量,制定科学的管理条例,强化教师科研意识,不断把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实现规范化、科学化。是新时代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构建民族音乐教育体系

民族音乐教育体系是我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培养一批高素质综合性社会建设人才的责任,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促进民族音乐教育发展,在实现对人们的爱国情感、民族意志、创造能力的全面开发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功能。通过对我国民族音乐教育模式的改革,转变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战略,实现我国民族音乐教育以审美为目的的发展,加强基础民族音乐教育的管理,促进和谐社会观念在民族音乐教育中的融合,加大对民族音乐教育的经费投入,构建一支具有和谐社会建设思想的民族音乐师资队伍,最终构建一个完善的具有和谐思想意义的校园民族音乐教育体系。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民主音乐文化体系发展做出贡献。民族音乐文化对于一个民族上的社会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要求,要通过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发展民族音乐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通过发展民族音乐文化,改革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体制,调整民族音乐教育模式,促进学校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三、建立民族音乐教育模式,传承发展民族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学校建立长期有效的民族音乐教育模式。《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应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按照《新音乐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教育模式,不断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实践和创新,促进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完善;修订民族音乐教学计划,整合民族音乐课程;逐步构建民族音乐教育教学评价制度体系,促进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科学和完善等措施,建立科学的民族音乐教育模式,传承和发展我国民族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不同民族文化、音乐的交流及其对中国音乐发展的影响《人民音乐》2000年第5期总第409期

[2]李秉德主编《教育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9月

音乐教育新体系篇8

对教师来说,由于powerpoint和authorware等课件制作软件的工具化,教师能否掌握现代教学媒体和软件的使用与制作方法已成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的重要一环,因此对新疆地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也被提上学校教师培训的日程。除教师在职进修外,各个学校都不同方式地对教师采取了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措施,这说明学校领导已经开始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建设。但是,新疆音乐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第一、新疆虽然被称为是“歌舞之乡”、“古丝绸之路”,又是多民族聚集地,有着丰富的音乐文化,但由于缺少权威的、系统的、全面的本土音乐课程开发,使得教师在教授本土音乐时,显得无从下手。从相关调查来看,在音乐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使用虽然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但在新疆本土音乐的教学中,无论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还是教学中乡土教材的使用都不尽如人意。第二、音乐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跟不上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在大部分教学过程中,按部就班,对学生愿望关注不够,在使用现代技术方面,即便有条件,但往往怕麻烦,也很少使用,对新疆音乐资源也缺乏研究,没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此外,各学校音乐教师在教学热情上有差别,由于各个学校对音乐的重视程度不同,造成教师的教学热情的差别,这使得一些学校的音乐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对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教授新疆本土音乐缺乏积极性。第三、在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方面,绝大多数学生是喜欢音乐的,也对新疆本土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也喜欢如刀郎之类演唱的流行音乐,学生所感兴趣的内容往往正是教材中所缺失的。学生的这种兴趣取向,为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开展好本土音乐教育提供了依据,因此,我们在设置音乐课程时,对于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指向应充分考虑,并给予合理的引导。在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进行新疆本土音乐的教学的方面,大部分的音乐教师都做得很不够。如何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革新教育理念,选择学生喜欢的音乐内容,在教学方法、手段上吸引学生,为他们学习本土音乐打下良好基础,因而,开发适合新疆本土特点的音乐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新疆本土音乐课程的开发

(一)本土音乐课程开发原则《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区运用电脑网络方面所蕴藏的巨大教育潜力,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音乐。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在影视、广播、网络上学习音乐的指导。”[1]新疆本土音乐课程开发的原则应该是以多元文化价值观为基础,构建双重乐感的教学理念,立足本土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对教育内容进行科学规划,并付诸实践。迄今为止,“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这一概念是对“欧洲中心论”(eurocentrism)最严肃、最明确的理性否定与回应,也是“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Relativism)的进一步发展。[2]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教授认为新疆各少数民族有着丰厚的音乐文化积累,他们在音乐方面有着敏锐的感知力和独特的创造力,这些得天独厚的音乐文化资源,是发展新疆音乐文化教育并形成自身特色的地缘优势。[3]而实际教学中,由于陈旧的音乐文化教育观误导以及对少数民族音乐特质认识的贫乏等原因,我们培养出来了一大批四不像的学生,既对传统的国内外的经典音乐缺少深刻理解,又对本土音乐缺少兴趣,因此,我们要摒弃“欧洲中心论”一元音乐文化价值观,以多元音乐文化价值观为基础,培养具有双重或多重乐感的音乐人才。(二)本土音乐课程开发的目标目前音乐课程改革是课程专家与音乐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的重要课题。这是一个以音乐教育学、课程心理学、课程社会学、课程哲学为主体的课题。课程改革的内容体现在课程设置上,而专家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依据一定的课程目标,这个目标是由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转化而来,并以此来指导课程编制及实施的整个过程[4]。而本土音乐课程培养目标就是以双重乐感理论为指导,培养具有双重乐感的复合型人才。双重乐感不仅是一种心理文化现象,还是一种思维方法和学术理念,是一种旨在建立一种多重而和谐音乐观的范式。[5]新疆师范大学张欢教授的研究《双重乐感的理论与实践》,为我们培养新世纪的多元音乐人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在多元文化价值观中,音乐没有优劣,各民族相互尊重,其音乐文化都是平等的。有了多元的视野,既学习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又学习他民族的音乐文化。汉族学生以学习汉族音乐为基础,同时尽可能的全面学习与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同样,少数民族学生首先要学习好本民族的音乐,从而尽可能地全面了解与学习其他民族的音乐,其中包括汉民族音乐,进而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音乐文化的学习,最终全面深入地了解与学习不同的音乐文化。“双重乐感”理论运用于音乐教育中,就是要把对音乐文化统一性的追求转向对音乐的文化差异性的关注,把以欧洲人听觉为基准的“音感”普遍性转变为破除听觉“偏见”的立场,从单一音乐能力(单一乐感)概念转向双重(多重)音乐能力的实践。[6]新疆本土音乐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建立起多元文化的观念,各民族音乐文化相互体验、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包容。当学习者离开学校时,作为一个和谐的人,他会选择文明的生存、会尊重,会友爱,会顾忌多样性的社会文化存在。在传承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增强文化认同,构建新疆各民族和谐的未来。[7](三)本土音乐课程的内容根据《音乐课程标准》中十个方面的基本理念,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对课程结构、学习过程、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音乐课程结构[8]。在课程内容上,需加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降低课程难度,实行一纲多本。渗透民族文化,注重课程内容的民族性、多元文化性;渗透职业技术教育,注重课程内容的乡土性、多样性;注重课程内容对民族学生的适应性及发展性。[9]在新疆本土教材的编写的内容上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重视教材构成的系统性,并突出新疆音乐的特点。第二,教材应具有较强的资料性。包括歌曲、器乐、创作、鉴赏等方面的内容。第三,图文并茂,要有较好的欣赏效果。第四,重视趣味性,尤其是低年级教材应有精美的插图[10]。第五,要体现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可操作性,制作出方便实用的多媒体课件,开发相关的教学软件等。第六,在课程内容的选编上,要有多元文化的视角,体现出新疆作为多元音乐文化交汇地的区域性特点。教材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在课程结构体系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新疆乡土教材的编写,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编写。从相关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教材内容的编写上,新疆民歌、木卡姆及维吾尔族音乐、其他少数民族音乐、最新通俗音乐都是可选择的内容,其中选新疆民歌的最多。如何在新疆丰富的音乐资源中选择合适的内容,编写出学生喜欢的乡土教材,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新疆师范大学在双重乐感的教学理念下,已编写和开设了《音乐元素与风格训练》、《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概述》、《民歌演唱》等多门课程,为我们新疆本土音乐的教育教学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对本土音乐课程的实施

(一)本土音乐课程开发的实施构想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逐步走入学校、走入课堂,为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效果提供了许多新的可能。因此,积极开发、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整合,促进教学最优化,正逐步在校园得到推广和普及。[11]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多元、文化多元,以及该地区基础教育课程的现状等实际出发,走适合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特点的、本土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之路。[12]本土音乐课程的实施,主要通过校本课程予以实施,而以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等形式加以辅助与补充。在校本课程的开发方面,“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确立为本土音乐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更大可能。课程的资源本身并不具有课程价值,中间有一个转化过程,只有当课程的资源变成鲜活的、动态的、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一体,被利用和转化为课程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才能称其为课程资源,它才具有价值。[13]在大中专院校的专业音乐教育中,积极探索本土音乐课程的开发与设置的方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针对性的开发出具有新疆地方特色的音乐课程;在社会音乐教育方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探索新疆多元音乐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新疆音乐主题资源库的开发建设”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开发建设新疆音乐主题资源库的网站,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不但使新疆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得到保存与传播,还大大增强了新疆音乐文化在社会音乐教育中的认同感。(二)本土音乐课程的开发实施以《音乐元素与风格训练》课程配套设计开发的软件新疆民歌视唱训练系统为例。第一,课程开发:课程开发是指决定课程的过程及其所依据的各种理论取向。[14]由于此前无论是在中小学还是在高校,都没有开设有关新疆民歌视唱训练的课程,因此,新疆民歌视唱训练系统的开发本身就是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课程开发。首先,依据泰勒模式,[15]新疆民歌视唱训练系统课程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学会新疆各民族丰富的民歌的演唱,而且能深刻体会到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新疆音乐文化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类音乐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学习,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其次,在本系统中,录入了有关新疆民歌概况以及新疆12个主体民族民歌的介绍(满族不在列),收录了五百余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乐曲,这是达到教学目的的保证。再次,本系统是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设计开发出来的,它利用计算机技术,结合相关音乐软件,把学习的民歌内容按照民族分类,再把每个民族的民歌按照调式分类,条理清楚,操作方便。本系统已经开发设计完成,结合相关硬件,即可实施。第二,教学设计:格斯塔弗森指出:教学设计包括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指导试验和修改以及评定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16]而新疆民歌视唱训练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是基于新疆丰富的音乐资源、不断发展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以及相对滞后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之上的。依据德国的范例教学模式,首先改革教材,充实根本性、基础性和本质性的内容,使学生借助好的教材,通过范例的接触,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17]。以及在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中提出的“操作学习”的方式,并依据程序教学所要遵循的积极反应、小步子、即时强化、自定步调、低错误率[18]等原则来进行新疆民歌视唱训练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因此,在开发本系统之初,就考虑到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新疆民歌为教学内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第三,课程内容:教学内容包括:①新疆民歌概况。②新疆十二个主体民族的民歌介绍。③包括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达斡尔族、回族、蒙古族、锡伯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等十二个主体民族民歌乐曲五百余首。④民歌欣赏(附加内容)。第四,教学方式:目前在教学大纲中并没有新疆民歌视唱的相关课程,因此,此课程只能作为选修课在正课以外的时间进行,包括晚自习的时间(在中小学以校本课程的形式来实施)。由于新疆民歌视唱训练系统会自动保存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轨迹和时间,可以说是一款自主性很强的学习系统,教师不需要严格固定学生学习时间,只在课堂上做间歇性的指导即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新疆民歌视唱训练系统的设计特性,学生在使用本系统进行学习的时间和方式上完全是自主性的,因此,上课时间灵活自由。第五,课程评价:数字化教学应用于新疆民歌视唱教学的优势表现在方方面面。比如,在以钢琴为教具进行视唱教学时,教师不但会遇到训练音色单一,要不断反复弹奏,无暇顾及学生学习效果的难题,而且无法顾及新疆民歌丰富的乐调体系。在利用新疆民歌视唱系统后,教师可以事先制作好训练内容,上课时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对视唱民歌的曲目进行编程、自动播放,从而使教师在集体训练时可以到学生中去进行近距离辅导。同时,由于训练内容音高节奏准确,可以逐小节、逐句随学生意愿及学生熟练程度任意播放,其速度、音调和示范音色均可随机变化,从而在视唱训练时更可以减轻教师不停伴奏范唱的辛劳。另外,在民歌欣赏环节中不断增加的音频及视频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有益地学习新疆各民族民歌。因此,只要合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系统,教师将会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既省时又省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对于视唱课,一方面,学生的民歌视唱训练融入到了实际的音乐作品中来,这样的听觉训练既可以从整体到局部,又可以从局部到整体;另一方面,学生所获得的是从音色、节奏到音乐情绪,立体多方位的音乐感知。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更好地帮助学生及早适应多元化的音乐发展,并且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和增强实践能力。这样的训练手段同时满足了学生对音色、音高、和声、现代节奏、乐队合奏、协奏、交响作品等音乐要素乃至音乐作品整体的学习。[19]通过使用新的数字化音乐技术手段,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提高了学生对新疆丰富的各民族民歌的认识。过去由于设备的落后,视唱课多着重对音乐的基本属性,即音高、音强、音值和音色的训练,如今有了先进的数字化音乐手段,有了高科技设备和软件所提供的卓越性能和大量信息,这使得像视唱学习这样的基础课也完全有能力承担全面的音乐训练,并增强学生学习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此外,在新疆民歌视唱练耳教学中,合理的运用了优秀的打谱软件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此系统不仅可以在视唱练耳课的课堂教学中使用,还可以在学生的课后练习中广泛使用。如果学习者真正能够按照教师或程序设定的教学要求,利用计算机循序渐进地完成各项内容,其视唱能力和听觉能力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必然会达到视唱练耳教学大纲所要求达到的程度,同时,双重乐感听觉技术训练和音乐本体也得以完美地结合。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带给我们的问题与思考

虽然现代教育技术在新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有一些观念上的错误也制约着现代教育技术在新疆音乐教育中的有效运用。例如有观点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将淡化教师的作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发展,许多过去由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都可以由现代技术设备来完成;另一种观点认为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越好,教学效果就越好。在调查中笔者发现许多有条件的学校投入大量资金购买先进的教学设备,从领导到教师,他们都认为,只要有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就能提高新疆音乐教育教学水平。而一些没有条件地区的教师却更多地去抱怨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却不去革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素质。新疆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配备上也不可能相同,因此,对于具体的音乐课程来讲,复杂而又昂贵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不一定就比简单而又价廉的设备效果好,而且,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与新疆民族音乐资源的结合确实还存在着一些观念、技术等方面的困难。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研究者们的研究结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20]一是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长期以来使用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严重脱离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素质的提高。课程缺乏地域性、民族性特点。二是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生活、民族文化相脱离,民族教育的文化功能未能发挥。学校课程更多的关注以主体民族为对象的内容体系,轻视了少数民族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三是课程内容忽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特有文化背景及由此带来的差异,影响了学生的发展。新疆是多民族聚集地,多元音乐文化特点突出,而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却相对单一,更重要的是,新疆缺乏开发设计符合新疆音乐特点的现代技术设备的高技术人才。例如符合新疆音乐乐律特点的音乐软件等等。这除了我们孜孜不倦的努力以外,还需要国家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管建华先生指出:推行世界多元文化教育在中国已经是迫在眉睫之事,因为,中国已经融入世界。新疆作为多元文化聚集地,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如何对这些民族民间音乐进行传承与保护,这需要有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的新思维。我们采取新的思维,就要搁置一些争议,利用现代技术设备,利用各种方法,把现有的音乐有效的、系统的保留下来。例如,在记谱方面,利用计算机技术,直接对采录的音乐进行音高测定和音乐轨道中的音频波形进行切片处理分析时间。这就解决了影响记谱质量的两个关键性问题:音高和节奏。[21]避免了靠人听觉记谱的误差。再如,利用先进的录音、录像技术,把民族民间音乐保存下来。利用计算机技术及相关软件解决音乐存留的技术问题,它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传统记录音乐的误差。虽然有许多研究者通过田野采风搜集了一些民族民间音乐,但缺乏系统的、全面的、有效的存留。如果能把大家多年来搜集整理的民族民间音乐集合到一起,进行归纳和整理,有了这些资源,我们再去研究和探讨如何继承和发扬的问题,这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有百利而无一害,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新思维为此提供了可能。如果当一种文化在死去以后我们才去给它唱挽歌,并冠以逝去的伟大的文明,不如在它活着时就重视它、珍惜它、弘扬它,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文明才会生机勃勃。[22]我们需要有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的新思维,更需要到实践中去检验。随着政府对新疆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投入速度的加快,探讨现代教育技术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哪些观念的变化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是我们今后一定时间内重点研究的内容,也是我们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和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音乐教育新体系篇9

关键词:音乐教育;课程;教学模式;评价;教材

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然面对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昌盛和科教兴国对人才质量和数量的需求,我们在教育观念与体制、内容与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与规范等方面还存在相对滞后的现象,不能适应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音乐教育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普及与提高中华民族音乐素质水平的重任,必须进行相应有效的改革与充实,尤其是高师音乐教育,其改革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前景,换言之,高师音乐教育必须与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相适应。教育改革的关键是课程的改革,构建符合社会人才需要的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产物,为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更对高师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使命。然高师音乐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表现在课程内容偏、难、旧;课程结构散、乱、差;教学模式与方法单一滞后;使用的教材实用性不强,不符合师范生毕业后的教学需要等方面。加上长期以来,受专业音乐学院办学模式的影响,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着“重技轻理”的倾向,师范性突出不够,忽视对学生音乐教育能力的培养等,致使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着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不相适应的滞后现象。因此,改革当下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并寻求改革的基本路径别无选择。

一、培养目标与定位

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定位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决定教育方向、影响教育全局、体现教育价值的关键。简单地说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这是高师音乐教育必须明确的办学方向。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究竟是什么?如何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定位是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有人提出高师音乐教育应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和《音乐课程标准》实施的要求,要明确培养目标――高师音乐教育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培养“通才式复合型”音乐人才、中小学音乐师资,所培养的师资既要有系统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合理的知识结构,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还要学会相关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并具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相应的教学能力,能更好地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也有人力求从全面贯彻和执行我国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使得高等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更好地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这一着眼点出发,在对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高师音乐教育要培养基础教育所需的复合型音乐教育人才的观点;有人指出要强调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必须从延伸培养目标、扩展通才教育两方面来调整自身的改革意识与行为;也有人附议高师音乐教育的合理定位应立足基础音乐教育,以普及音乐为目标,并正确理解音乐的文化理念,紧扣高师音乐教育的“师范性”,强化音乐教育的文化性,搞清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概念,加强与基础音乐教育的衔接和联系。综观以上的论述,为教育战线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有潜能的音乐师资,是高师音乐教育勿容置疑的方向和目标,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应寻求一种符合基础音乐教育需求的发展道路。然而,从多年高师音乐教育实践可窥探出理论与现实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致使在办学思想理念、模式方法乃至课程设置等均向专业音乐教育看齐,甚至以学生参加音乐技能比赛的获奖情况来衡量学校办学的水平和条件,严重偏离了高师音乐教育的目标定位。这是尤为值得关注的。

二、课程内容与结构

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科目和进程安排,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与结构能优化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现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所设课程科目细、口径小,内容多,知识散乱,重复面广,须进行改革。《音乐课程标准》“提倡学科综合”的基本理念,为高师音乐课程设置和内容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践依据和行为参数。有人说:“要构建新型的综合型音乐专业课程体系,将具有内在联系的某些分科课程内容进行分类和选择,搞好音乐学科内各专业科目的综合,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综合把握能力;增加文化课比重,并提倡文化知识与技能训练的结合,增强技能技巧的文化含量;开发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美学等交叉研究性选修课程,拓宽学生学术视野;增设现代教育应用型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纵向发展。并精炼和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音乐与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把握能力。”王耀华指出:“高师音乐教育是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音乐教育,其课程结构不应求“专”而求“全”,即课程设置不应以专项为主,而应全面发展;不求其“深”而求“正”,即方法正、路子正;不求数量但求质量。把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大致分为一般教养课程(也称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三大类。根据《音乐课程标准》所设立的四个教学领域,设置了能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教学能力的专业必修课程;扩大选修课程,发展学生个性。强调了课程内容安排上要少而精,抓其脉络,求其精华。”一些专家通过对《音乐课程标准》的认真审视,结合《音乐课程标准》对合格中小学音乐教师能力要求,提出了整体构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设想,将其专业课程从整体上分为“必修课程、限定性选修课程和自由选修课程”三个模块。并从各模块的课程设置、课程目标、学分及教学时间上给予了说明。其中专业必修课程包括“音乐基本素养、音乐表现、音乐创作与分析、音乐历史与文化、中学音乐教学”五个领域;并根据声乐、钢琴、器乐、理论作曲、音乐学五个专业选修方向开设相关的限定性选修课程;自由选修课程则依据学校的办学条件和特色开设,学生可结合兴趣爱好和专业选修方向自主选择。这样的课程构建充分体现了《音乐课程标准》中“强调基础教学,注重个性发展”的教学理念。还有专家在课程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提出了要加强基础课,扩大选修课;采用等级制,不用“师范性”划分课程的类别和程度,而是根据学科发展的规律和现代教育的需要进行综合和分化,并将音乐教学法纳入教育课程内容中等观点。不难看出,对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改革与调整已被各专家学者予以广泛关注,但在现行的众多高校音乐课程设置依然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和规范性,课程内容交叉重复较多。各校的课程设置没有统一的依据和标准,甚至于有的学校出现“因人设课”的现象(即根据现有的师资情况设置课程),缺乏整体的布局和安排。我认为要改变这一现状,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需根据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相关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体系方案,使课程结构与内容符合培养基础音乐师资的总体目标。在课程结构与内容的改革上,我同意:“建立最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在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把那些有相对联系又有实效的课程内容加以综合,改掉过去‘繁、难、偏、旧、全’的课程内容,精心选择终生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加强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改变课程结构,使原有学科过于分散、科目过多甚至重复的结构趋于融合。”

三、教学模式与方法

教学模式与方法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法两个方面。现代教学方法要强调教和学活动的辩证统一,从学生是学习主体出发,既要考虑教法得当,更要注意学法和发展能力,因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能力和发展能力。所以让学生在“教中学。学中教”的教学模式,能够突出了高师音乐教育的特点和优势,让学生边学边教,既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锻炼了“师范”技能,极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一改以往重教师讲解、轻学生主动参与,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轻对音乐表现的鉴赏,重教学结果轻教学的审美过程等较为呆板的教学模式。冲破“声乐”概念,实现“个别课、小组课、弹唱课、排练课、合唱课”为一体的声乐授课模式,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有人提出应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开放性远程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增大学习资源和学习信息量,一改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不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要求的现状。也有人认为:“要提倡知识的交叉与渗透,多样化的授课方式相结合,采用个别课、小组课和集体课交叉综合运用的教学模式。”(从高师音乐教育发展20多年来看。以往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音乐学院的翻版,往往过分注重理论讲授和技能技巧训练,忽视应用性的能力培养;重视单向发展,缺乏多面组合。致使有的学生习惯做严格的四部和声不会编配简单的歌曲伴奏;钢琴演奏水平高达lo级却不会进行即兴弹唱;教育理论成绩优异但不会按标准设计教案等,所学的知识技能不能很好地运用于实践。因此,在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改革的问题上关键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问题,彻底摒弃传统的“填鸭式”、“一言堂”等教学模式,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关系。

四、评价制度与方式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衡量、测定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手段,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教育、管理、激励功能和导向作用,评价制度和模式方法的改革是深化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十分重要的环节。《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评价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音乐的潜能,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能力的发展等理念。”高师音乐教育的考试与评价要体现《音乐课程标准》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改革评价方式与手段、评价实施过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评价方式应实现在成绩评定上实现平时成绩和终结成绩相结合,增大平时成绩比重,重过程检查;考试内容上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方法上采用辩论、情景测验、课题研究等多样化的形式等的改革。在教学评价方式与评价标准的革新中要转变忽视学习过程只看考试结果的评价意识,采取随机抽查课堂教学、学生自我评估、师生互评等方式加强平时教学的监督与成果的积累。应该重视学习能力的测评,增加对学生合作能力的综合评定。或者进行模拟课堂教学的考评,考查学生的教学能力,并按照各方面考核的积分比例统筹计算,得出综合成绩的评价机制。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体现教学水平与教育质量的客观主体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因此教学评价也应包括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水平。结合音乐教学实践,我认为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即考试)应以考核知识的应用、技能的掌握和能力发展水平为主,平时的阶段性考试和和期末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由多种考核方式并重。多元成绩评定并存的评价模式为主导;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则应建立相应的教师教学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从专业素质、教学能力、人文素养等多方面进行考核,并以自评、他评、学生评教等形式进行全面的评定。

五、教材建设与创新

音乐教育新体系篇10

关键词:音乐教育 文化传递 课程改革

课程是连接教育宏观和微观的桥梁,课程改革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教育内部从目标到评价的所有环节,而且还涉及到同教育内部各相关系统的复杂联系。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将如何改革?如何选择与确立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与目标方式?如何面对新的世界文化格局?这些对于今天的高校音乐教育来讲,一方面是如何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另一方面是再一次确立新的发展机会。

一、百年回眸

面对新世纪音乐教育课程的改革,首先需要的是“认清历史”,20世纪中国音乐教育与音乐发展出现了四次潮流。第一次是清政府进行的教育体制改革,其标志是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第二次是1922年中国音乐教育开始受欧美影响。第三次是1950年后,当时苏联音乐教育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音乐教育。第四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音乐教育重新转向欧美,如公共音乐教育的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及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等的引入。再加上大批西方音乐家的来访,促进了西方音乐的教学。总之,20世纪西方音乐体系音乐教育的移入,使中国音乐开始了现代音乐教育及追求音乐现代化的历程。

二、对音乐教育课程的评价

德国文化教育学家斯普郎格认为:“教育是文化过程。”文化过程包括文化沉淀、文化传递及文化的再创造三个有机过程。文化沉淀即对以前文化的“保存”;文化传递是使这被保存的文化变成新的文化财富汇入人的生命脉络之中,从而创造新文化。[1]在现代教育中,课程便是传递文化的基本形式,并且有文化发展的使命,中国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包含四个方面:(1)音乐基础理论课;(2)音乐技术理论课;(3)文化共同课;(4)音乐专业课。其中音乐基础理论课有基本乐理课、视唱练耳、民族音乐概论、中外音乐史。音乐技术理论课有和声课、曲式课(限于小型曲式多声音乐分析课。文化共同课有: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哲学、艺术概论、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概论、法律基础、大学语文等。音乐专业方面课主要有:声乐、钢琴、舞蹈、器乐。

转贴于

(1)乐理课,视唱练耳是以西方19世纪音乐体系为基础,没有相对的中国音乐乐理或视唱练耳或音乐体系,这就造成了学生音乐理论观念的单一文化基础。如黄翔鹏先生所讲“所有音乐学生,当他开始接受音乐教育,吮吸基本乐理第一口乳汁时,aBC就把18、19世纪以大小调体系为基础的理论知识,当作普通真理灌输给他[2]“。(2)音乐技术理论课,其内容和体系是以西方19世纪为基础,如和声、曲式等书面音乐创作、演奏及分析理论方式。这是既不包含当今西方音乐教育中的即兴音乐,也没有中国传统即兴技术,如打击乐演奏,古琴打谱的演奏阐述技术。从整体上讲中国地区性音乐风格框架内的音乐技术操作方式没有形成课程,这就造成了中国音乐文化传统及传递的中断。如黄翔鹏先生敏感到:“依赖学院中的教学,我们不能不加以警惕,在全新传承关系中,是否已经孕育着某种丢弃本源的危机?”(3)文化共同课中,政治经济学和哲学以19世纪西方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黑格尔哲学为主;艺术概论是一种泛概论,如果说音乐与文化紧密相关,那么作为培养音乐教育人才的文化课程,就应开设具有机构力的系统文化课程。如:中国哲学史、中国艺术史、中国文化史、西方哲学史、西方艺术史以及20世纪中国、西方种种文化艺术的发展。否则,音乐教育如何能完成“文化过程”的作用?又怎样能体现民族传统与未来发展?由此看来,音乐教育的课程存在着许多问题,它将影响到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

三、中国音乐的课程建设及设置

课程建设必须有其教育思想和价值观作为指导。各民族由于其不同时代沉淀而形成的文化传统不同,而在各种文化传统影响下所形成的课程也各具特色。按西方音乐的构架,我们应有中国的乐理、和声、配器等,但看来中国的本体与西方有所不同,例如中国音乐地方性风格与方言紧密相关,而学校却用普通话在唱民歌甚至戏曲、说唱,这就失去了“审美的真实性”。另外,如果我们仅满足于单一的在钢琴上的“视唱练耳”,那么什么能代表中国音乐语言完整地“听”“读”“说”“写”课程呢?所以中国音乐的课程设置应以其传统音乐为主体,它必须是中国音乐系统知识的传统积累。学习者通过该课程能掌握音乐母语,系统地学习音乐“语法”、音乐形式与创作。

高校音乐教育所设置中国音乐课程与现存西方音乐的课程并行不悖,其课程与现存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自身体系的完整性。(1)音乐基础理论课;中国音乐乐理课、中国音乐概论课和中国音乐史。(2)音乐技术理论课:古琴课、打击乐课、地方戏曲音乐演唱课。(3)文化共同课、中国文化史课、中国艺术史课以及书画欣赏课,这些都能反映古代艺术教育中“琴”“棋”“书”“画”等结合的具有优良文化传统特点的课程,应将其优秀部分纳入文化课程中。

美国音乐教育工作者斯塔拉琪欧认为“音乐可以联系各族人民”[3]。中国是一个多民族人口组成的国家,但目前对多文化音乐教育还没有取得共识。在专业院校中,西方音乐教学和课程在教育中占了重要地位,我们的中国音乐仍处于“单腿走路”的状态,在新世纪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课程安排中,中国母语课程的开设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邹进著山西教育出版社第69页,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