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方法十篇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方法十篇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08:07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方法篇1

关键词:歌唱教学方法有效性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演歌唱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可见歌唱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良好音乐素质的最有效方式之一。综观我国歌唱教学的现状,教师“梨园式”教唱、学生喊唱等低效、无效的教学行为仍然充斥着音乐课堂。如何提高歌唱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音乐教学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当前对小学生歌唱教学的要求归结为“唱会歌、唱好歌、会歌唱”三个层面,其中唱会歌是人的本能,唱好歌是一项技能,会歌唱是音乐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如何让学生唱好歌、会歌唱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将情境引入课堂,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歌唱

古人云:“志不强者,则知不达。”良好的情感体验是掌握知识的关键,人的情感体验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音乐课也不例外,情为境生,境为情设。在歌唱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情境引发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心灵上的共振,传递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感应,使学生有感情地表达歌曲信息,从而达到从内心愿意歌唱、喜欢歌唱的目的。如湘教版歌曲《茉莉花》,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能用纯真、甜美的声音有表情地背唱江苏民歌《茉莉花》。新课伊始我以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茉莉花》的视频引出课题,我告诉孩子们这首江苏民歌曾伴随我国歌唱家宋祖英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以优美动听、婉转缠绵的旋律征服了外国人民的心。同时这首歌曲是我们国家在重要事件和相关国际重要场合下的必奏之歌,从而激起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课中我播放了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中国小女孩陈天佳站在大红灯笼上演唱《茉莉花》的视频,孩子们在对奥运会的震撼感受到这首江南民歌给我们带来的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孩子们情不自禁地跟着小天佳动情地唱了起来。此境此情带给学生的一定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激发了学生学习歌曲的强烈愿望。

二、把游戏引入课堂,在互动中感悟歌曲

高尔基说过:“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歌唱教学中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活动就是将音乐和游戏融为一体,在游戏中亲身体验歌曲的语言、节奏、旋律,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歌曲。如在教学《幸福拍手歌》歌曲教学中,我把本节歌曲教学所要掌握的重点节奏写在黑板上,学生根据节奏创作歌词,第一位创作成功的同学扮演火车驾驶员,假如幸福的话就要把火车开到下一站,另一位同学要主动配合接着进行创作。游戏反复进行,同学们相互配合,边表演边回答:拍拍肩、揪揪耳朵、跺跺脚、拍拍胸……整节课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把歌曲所要表现的节奏、形象,表演得活灵活现,展示得更是酣畅淋漓,歌曲演唱轻松惬意,生动活泼。在游戏中孩子们懂得了幸福无时不在、无外不在,这样不仅巩固了其音乐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歌唱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音乐、用歌声自主表达歌曲的艺术形象,尽情展示和演绎歌曲的情感和风格。在歌曲学习中学生学会理解、分析、处理歌曲应是歌曲教学的中心环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游戏和音乐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在游戏体验中用音乐手段来表现歌曲的风格。

三、技巧引入课堂,在训练中唱准歌

歌唱是一门艺术,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歌唱技巧,学生才能将歌曲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表现出来。小学歌唱教学主要以学唱为主,不太侧重于学生乐理知识的教学。但一些基础的歌唱基本技能必须要让学生掌握。如正确的歌唱姿势与呼吸方法和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有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歌唱时要有好的姿势,身体要自然直立,端正,双目向前平视,挺胸收腹,精力要集中,精神要饱满,表情要自然。歌唱姿势不正确势必影响歌唱时的呼吸和发声器官的机能,另一方面要在教学中加强技能的指导,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乐理知识的指导。如乐谱中的音符、强弱关系、升降记号及快、慢节奏的把握等。掌握一定乐谱知识,有助于孩子很好地表现歌曲的意境。低年级歌唱教学侧重于教师的指导,训练学生正确地换气,初步感知歌曲的强弱,能用自然音,按照节奏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中高年级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正确的呼吸方法,科学地发声和准确地咬字等,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选择唱法,着重进行音色的指导,逐步让学生学会从本能的唱逐步转向艺术歌唱,学会表现歌曲的情感。

四、把朗读引入课堂,让学生唱好歌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方法篇2

关键词:新体系;小学音乐;歌唱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音乐课是小学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艺术课,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力、感知力和表现力,还可以使学生在音乐中学会良好的思想品德,同时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当今很多学校中,教师还未跟上新课改的步伐,在教授音乐时,尤其是在歌唱教学时,教学方法非常单一,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长此以往,小学生就会对歌唱失去兴趣。

一、情景教学法,让小学生感受歌曲意境

情景教学法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法,主要运用一些图片和视频以及言语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感知文章或者案例的内容。虽然情景教学法主要运用在语文等科目的教学中,但是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也可以借鉴,以丰富音乐课的教学体系。在歌唱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法时,主要是感知、理解、记忆这三个步骤。

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家乡》这首歌时,教师就可以使用情景教学法帮助学生学习。首先,教师在上课前播放《美丽的家乡》这首歌曲,让学生整体感知歌曲的节奏以及歌词的意蕴。其次,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歌词,在朗读歌词后,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通过的教师的解读,让学生感受歌词里的景色。如:“在家乡有灿烂的阳光洒在你的脸上,质朴的风迎面吹来,绚丽的彩霞悠悠飘在天上,你听见了涓涓的流水声。还有家乡的人们为你讲传奇的故事。”通过这样的言语引导,学生很容易记住,并且很快理解意境。

二、律动教学法,让小学生感受歌曲节奏

律动教学法是瑞士音乐家、教育家达尔科罗兹所创,这种教学法就是新体系中的一种,在音乐教学中具有重大的作用。音乐是一门艺术,它是声音有节奏、有规律的波动而产生的。然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仅仅是单纯地教学生如何唱歌,如何掌握简单的乐理知识,却忽略了音乐具有律动性的这个本质。这种只教授如何唱歌而不结合身体律动的教学方法,对小学生而言,是不全面的。所以,在教学生唱歌时,要让他们知道音乐是律动的,并且他们可以用肢体表达音乐歌曲的律动。

例如,在学习《小螺号》这首歌时,可以运用律动教学法进行教学。爱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在使用律动教学法时,先让学生听一遍歌曲,在听第一遍歌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跟着音乐的节奏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歌曲的律动,这样也容易吸引学生学习歌曲。在第一遍歌曲播放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拿出双手,跟着老师边听歌曲边拍手掌,以加强对歌曲节奏的理解。如:“小螺号”拍一次手掌,“滴滴滴吹”拍一次手掌,以@样的节奏,让学生学唱歌曲的同时感受歌曲的节奏。之后再让学生手、脚和嘴一起配合,让歌曲的律动通过演唱和动作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教授小学生歌唱,不仅对学生艺术感知力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整体平衡有着重要作用。

三、表演法教学,让小学生感受歌曲魅力

表演法教学在音乐教学中并不是特别常见的教学方法,但不可否定的是,这种教学方法对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谈起表演法,想必大多数人会觉得表演法应该多用于戏剧、影视学校中。其实不然,表演法在很多学科中都有运用,比如英语和语文等。在小学歌唱课上运用表演法,要求教师在教授歌曲演唱的同时,也要教授学生如何演唱。除此之外,一些歌曲也可以配上简单的舞蹈动作教授给学生,让学生边唱边演。

例如,在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时,教师就可以使用表演法。首先,在学习这首歌曲前,教师应当在网上找一些关于歌曲的表演视频,并且应当从诸多视频中挑一些比较简单的视频,进行学习。其次,在学完歌曲时,就可以看着这些视频学习,让学生观看歌唱演员的动作,并且模仿。最后,下节课老师教授学生舞蹈动作,并结合歌曲边跳边唱。

随着近年来新体系教学方法的不断推进,各个学科的教学目标、培养方式和教学方法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音乐课的歌唱教学,不能再用以前旧的方法去教。在音乐教育新体系的背景下,要想教好音乐歌唱课,就要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并且教师也要多学习一些才艺充实自己,这样才能在小学课堂歌唱教学中教好学生,让学生对音乐感兴趣。以上是笔者对新体系下小学课堂歌唱教学策略的几点感想,如有不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方法篇3

【关键词】小学低段;歌唱教学;理论应用

一、新课标对音乐课的具体要求

新课标将义务教育阶段的9学年氛围3个学段,小学低段是指1、2年级。[1]小学低段的音乐课教学任务主要是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和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的自然噪音和灵巧形体,采用歌、舞、图片、辩戏等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聆听音乐的材料要短小有趣,形象鲜明。重点任务有四项,即激发和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演唱,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编创活动;培养乐观的态度和有爱精神。

(一)课程性质要体现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

新课标明确了音乐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音乐课程的价值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还能够陶冶情操和启迪智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

(二)新课标音乐课程基本理念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要求教学要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课堂的教学要转变为以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来吸引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小学低段学生中,如果过于强调利用多样的形式,例如看音乐剧(电影)、做游戏等方式,虽然能够使课堂气氛足够活跃,但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收效甚微,教学化会造成学生的“虚假兴趣”,因此,如何把握课堂气氛的度变得非常重要。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在音乐创造方面,小学低段学生也需要纠正和引导,避免出现歌唱基本功不扎实,却努力追求与年龄不符的演唱方式。掌握歌唱基本功,熟悉不同曲种、编曲方式是进行音乐创造的基石,对小学低段学生来说打好基础就是对音乐创造最好的准备。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小学低段学生刚刚接触音乐,教师的引导方向和选曲非常重要。学生不断重复演唱的过程中会加深对歌曲代表的风格、年代感、价值观等抽象概念的感受,对学生未来成长起来的世界观、价值观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新课标要求将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起来,如音乐与诗歌、舞蹈、戏剧、影视等,为音乐课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路。作为初次接触美育的学生,接触更多不同门类的艺术作品有助于为其拓展眼界。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新课标明确了要将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音乐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我校歌唱教学过程中,重点对民族歌曲、爱国歌曲,以及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歌曲进行教授,培养出热爱祖国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的优秀学生,充分展现出文化自信。需要让学生接触到世界各国、各民族的音乐,尊重不同文化,开阔学习视野,理解不同种族、民族的文化多样性。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科教学,都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使得全体学生都能够从义务教育中受益。音乐课也不例外,尤其在国内外各类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涌现的新形势下,歌唱教学也逐渐摆脱了传授式的单一教学模式,慢慢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更加重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以及在音乐活动中的参与度。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兼顾整体的同时,发现歌唱有天赋或者技巧掌握较好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在日常教学中给与更多的鼓励和赞扬。

二、小学低段歌唱教学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新课标对歌唱教学模式的影响

在音乐课程的新课标中,融合了音乐欣赏、音乐编创、音乐表现等内容,组建成了全新的教学模块,要求教师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借用游戏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兴趣。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小学低段学生在歌唱方面选择符合该年龄段儿童身心发展的歌曲,并且以爱国歌曲、儿歌、民族歌曲等节奏简单,旋律优美,活泼向上的歌曲,[2]联系方式采用齐唱为主,选拔优秀学生领唱等方式,穿插合唱、轮唱,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演唱方式。

(二)小学低段歌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作为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启蒙教育阶段,小学低段的歌唱教学遇到的问题比较集中,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成为影响学生音乐学习的关键。这其中,解决学生的音准和节奏感不准的问题至关重要,二者是歌唱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前音乐教育的不够到位。小学低段学生的歌唱教育大多来自幼儿园时期,受限于幼儿园教育的课时短、游戏性强等特点,由于幼儿园儿童年龄较小,很难接受枯燥的歌唱理论教育,因此该阶段学生歌唱专业基础非常薄弱。义务教育阶段普及性。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在入学学生逐年增多的情况下,歌唱教学大班额成为了教学的常态,齐唱、合唱是主要的演唱方法,因此教师很难去掌握学生具体的节奏感和音准感,也就无法对其进行纠正。商业音乐传播的不良影响。小学低段学生受专业歌唱训练很少,能够听到唱到标准音准、节奏感强的音乐较少,相比之下,广场舞、流行音乐、手机小视频背景音乐等大量泛滥的音乐不绝于耳,这种耳濡目染时间久了会导致学生认为这种歌唱方式才比较“酷”,从而忽略正确的发声方式,无法学会正确把握节奏感。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方法篇4

不能说这些学生都是“音盲”或“音高感不强”,因为他们在课上、课下唱许多歌曲时音准是没有问题的,他们在模仿唱流行歌曲时,连相当难的音程也都唱得非常准,说明他们的音高感是相当好的。在实际音乐教学中,学生普遍喜欢唱歌词,不喜欢唱歌谱,许多熟悉的歌曲若让学生唱谱,就感到很困难。这说明学生们用“唱名”来表示音高的这种观念始终没有培养起来,即缺乏使用“唱名”来唱曲调的能力。

识谱教学中学生用“唱名”来唱曲调的重要性

如果从心理的角度对识谱(视唱)的过程(主要是音高的训练)进行分析,视唱有三个心理过程:第一是视觉反应的过程,即用眼看乐谱(识别音符)的过程;第二是听觉反应的过程,即从听觉的印象中“检索”出相应的音高的过程;第三是动作反应的过程,即指挥发声器官或其他动作器官进行唱或奏的过程。当然,这是我们对视唱过程的心理分析,这三个方面是一个不能分开的过程。

上述三个方面当中,视觉反应(第一个过程)基本上属于智力的范畴,与其它过程相比较,它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无论是线谱教学时,让学生掌握音位(第几线、第几间唱什么?),还是简谱教学时,让学生掌握音符的唱名(123唱doremi),这些都属于知识方面的快速反应,对于中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来说并不困难,稍作说明和练习就能够掌握。动作反应(第三个过程)的前提是听觉印象(第二个过程)是否已经熟练地建立起来,如果已经建立了“听觉的快速反应”,那么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动作反应也是并不很困难的,那是属于对发声等器官的控制问题。

这个获得用“唱名表示音高”的观念,在日本的音乐教育理论中,称为识谱教学中的“唱名音程感”的训练。“唱名音程感”是识谱能力的基础。“唱名音程感”的训练是识谱教学的十分重要环节。

因此,在日本小学音乐教学中,要求在识谱教学的初期(或准备阶段,即小学一、二年级)必须进行充分的“唱名音程感”的练习,使学生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牢固地掌握“唱名音程感”,为此,要求小学一、二年级的唱歌教学中大量进行“唱名模唱”和“唱名背唱”。要求在一、二年级音乐教学中将所有所学的歌曲的歌谱全部要进行“唱名背唱”。牢固地、熟练地掌握了使用唱名表示音高的能力,对于以后(中、高年级和初中)的识谱教学是十分有利的。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听到的音乐是歌唱声和乐器声,除了在音乐课上,几乎接触不到“唱名”。如果在音乐课上我们很少进行“唱名”的练习,那么,学生们不掌握“唱名音程感”就是很自然的。

学生普遍缺乏“唱名音程感”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音乐教学中用“唱名”进行歌唱的练习不够。我们的音乐教学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唱名音程感”的训练,以使学生打好识谱技能的基础。这一点,对学习线谱或简谱来说是完全一样的。

训练“唱名音程感”的最好方法

如何使学生获得“唱名音程感”?主要的方法就是:多唱唱名。也就是在歌唱教学中多唱歌谱。具体来说,就是在低年级教歌时的“唱名模唱”,各年级的“唱名背唱”和经常使用“唱名唱歌”(唱谱)。

练习使用唱名,可以用两种方法:一种是结合歌唱等音乐实践活动进行的方法;另一种是专门训练的方法,即使用听音(听辨)、视唱(视唱练习曲)的方法。对于普通音乐教育的中小学音乐课来说,主要是采用结合音乐实践活动的方法,也就是说,在学习唱歌、演奏器乐等过程中,进行“唱名”练习。在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顺带地进行“唱名音程感”的训练,这是一种自然的、符合儿童特点的方法,要尽量少用甚至不用专门训练的方法,因为它容易变成枯燥的、机械的技术操练,学生没有兴趣,效果也不会好。即使稍作一点短时间的专门练习,也必须带有游戏性,以保持兴趣为前提。

训练“唱名音程感”的最佳期

训练“唱名音程感”的最佳时期是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当然在幼儿时期也是很好的)。这个时期的儿童在听觉的辨别力和记忆力方面都是发展得最快的阶段,牢固地掌握音高感,对这个阶段的儿童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用听唱法进行唱歌等音乐教学,在听唱的过程中大力进行“唱名音程感”的训练,为今后的识谱做好准备,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办法在美国的学校音乐教育理论中是早有定论的(30年代的克瓦尔瓦塞的理论),在日本的战后文部省主持的关于识谱教学的实验中(表现在日本音乐学习指导要领的规定)也确认了这一点,现今的实际教学也是这样的。这种作法在我国近年的部分小学音乐教材中也被采用了。

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当中,对于低年级音乐教学中“先不用谱,多唱唱名”这个既有重要意义、而又简单易行的方法,还有不少教师未予以应有的重视。当然,我们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教学改革实验,但是面对我们大面积音乐教育水准偏低和音乐教育研究薄弱的现状,学习借鉴国外现成的经验是必要的。

各年级唱歌教学中都要注意“多唱歌谱”

在低年级没有牢固地建立“唱名音程感”的班级,在中、高年级,初中阶段怎么办?唯一的办法是结合唱歌教学等,有意识地进行“多唱唱名”的“唱名音程感”训练。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必要的“补课”。这种“补课”训练同样必须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法。中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与小学生不同,但也不能采用成人的、专业的那套方法。在许多中学音乐教学中,忽视青少年的特点,采用成人化的、专业化的方法我们应注意避免。

即使在低年级进行了较好的“唱名音程感”训练的班级,也还要进行“多唱唱名”的练习,因为每个教学班里学生个体有差异,即使已经掌握的也需要复习巩固。

器乐教学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唱名音程感”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凡是进行器乐教学的教学班,学生的识谱能力大部分都得到发展。在对大量学生进行识谱能力测验时证明,凡是班上识谱能力量强的学生都是在课余学习乐器的学生。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方法篇5

【关键词】歌唱体验活动;教学实践;音乐情境

随着素质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传统的音乐课堂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音乐学习的需求。因此初中音乐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观念,不断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促使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心聆听,为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奠定基础

在听课过程中,如果听到学生利用歌唱声音将音乐意境表达出来时,那么我们会觉得这声音太美妙了。由于初中学生正处于变声时期,因此音乐教师就会采取专业的方法来让学生练习发音。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让学生认真聆听各种声音,并且要求变声期的男生要控制好声音,与女生一起用统一的音色的歌唱学习素养是感染着每一位学生。同时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反复聆听,将学生参与歌唱体验的感情调动起来,学生通过从力度、速度、情感等方面来控制声音,从而让学生将其所唱歌曲的艺术风格表现出来。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明白了只有养成聆听的好习惯才可以用美的声音唱出好的歌曲。

对于初中音乐老师来说,要指导处于青春变声期的学生按照教材的要求将歌曲中的情感以及艺术形象表现出来。在初中音乐课堂中,教师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让一些有个性的学生来练习教材中选用的中外优秀的歌曲,如何让他们能够感受到这些优秀歌曲中所蕴藏的感情。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数都是00后的学生,他们都喜欢较为时尚的音乐,并且在课余时间他们会经常聆听这些音乐,通过反复聆听他们已经完全掌握了音乐的节奏、旋律以及演唱风格等。由于教材中所选用的歌曲都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以及严谨的艺术思想,并且有一些经典歌曲的创作背景与初中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差甚远,因此初中学生无法感受到经典歌曲中的艺术魅力。面对这种情况初中音乐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教学生感知、理解以及表现音乐。在初中音乐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心聆听来感受音乐中所蕴藏的艺术美。同时初中学生还要借助音乐意境来把握音乐形象,从而为自己后期的演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师要鼓励学生用情演唱,将音乐中的感情表达出来

(一)教师的范唱

通过设计教师的范唱这一环节为了能够激发学生演唱的兴趣。在初中音乐课堂中,教师要以亲和的教态来形成师生融洽的课堂氛围。与此同时教师要以歌曲作品表达的丰富情感为依据来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吸引学生对歌曲音乐的注意力,并且也激发了学生利用自己的歌声将其中的情感表现出来。比如:当要演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这一首歌的时候,教师可以不将标题告诉学生,而是走下讲台,为学生演唱这一首歌。教师的现场范唱,让学生对这首歌有了初步的体验。

在演唱过程中,教师要清晰的歌唱,加深学生这首歌曲的记忆。比如:在“三峡的孩子爱三峡”这一首歌中,有一句歌词是重复出现,然后当这句歌词第二次出现的时候,学生就可以跟着教师哼唱起来,有一部分学生还会跟着音乐节奏摆动起来,教师从学生的表情中可以发现学生已经被教师的范唱感染了,他们已经完全投入到此次歌唱中。这种教学方法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并且激发了学生演唱的兴趣,最终让学生投入到演唱中。

(二)学生的演唱

在初中音乐课堂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要用心演唱。比如:当学生要学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这一首歌的第一乐段的时候,教师首先让学生来回想一下:刚刚老师在范唱的时候,第一乐段的风格是怎样的?此时有的学生回答:第一乐段具有山歌的演唱风格。等学生知道第一乐段的风格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声音将第一乐段的演唱风格表现出来。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让学生反复聆听这几个乐段,让学生感受歌曲中所蕴藏的情感。然后教师再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来进行演唱竞赛,并且为每一个小组录音。当各个小组演唱完之后,教师将录音放给学生听,让他们自己分析自己演唱得是否恰当。在此次演唱竞赛中,每一小组的学生借助自己的演唱将歌曲的情感表达出来,让他们真正感受音乐课堂中的乐趣。

三、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演唱,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

在初中音乐课堂中,教师要利用自身的魅力来进行开展教学活动。在音乐课堂上,老师与学生要一起演唱,这样做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比如:在初中音乐课堂中,教师要利用手机将学生演唱的声音录下来,然后将这些声音传到电脑,再借助多媒体音响将学生演唱的声音放出来。当学生看到自己演唱的视频会非常兴奋,这也增强了学生演唱的勇气。这种唱歌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唱歌的兴趣,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利用优美的声音将歌曲中的情感表现出来。在初中音乐课堂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来进行创作表演,让学生体验到歌曲作品中的艺术情感。比如:当老师要带领学生演唱“北京的金山上”这一首歌曲的时候,由于这首歌曲大部分学生都听过,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安排几个学生上台来表演,其他学生一起合唱,这种教学方法将表演和合唱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该歌曲的兴趣。另外,当学生演唱完该歌曲时,教师要将该歌曲的创作背景告诉学生,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该歌曲中的感情。

总结:

在初中音乐课堂中,教师要引导有个性的学生来演唱经典歌曲,将经典歌曲中的感情、意境表现出来。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有感情的声音来描述音乐形象,促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以提高。在初中教学阶段,通过开设音乐课堂既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艺术修养,还影响着学生的品德以及情操,最终也会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方式。音乐课堂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音乐的乐趣。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方法篇6

关键词:中职教育声乐教学多样化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194-01

声乐教学是师生的真诚合作、默契配合的双边性活动。由于声音具有时间性的艺术特点,除非进行录音,不然会瞬间即逝。笔者在多年的声乐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的内容、不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了启发式教学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先后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

1集体课教学

集体课教学作为声乐小课(一对一)的补充形式,也叫做声乐理论大课。集体课教学包括以下诸方面的理论及其实际运用: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和歌唱发声时的机能状态,歌唱中的喉咙打开,歌唱的合理呼吸,歌唱的正确姿势,呼吸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掌握运用歌唱中的共鸣腔,歌唱中的咬字、吐字、声区的划分及其不同的特征,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发声器官,从而对歌唱发声过程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加强声乐教学法课程也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声乐教法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变声期嗓音训练方法,不同类型的嗓音特点和曲目的选择,歌唱心理状态在教学和演唱中的重要作用等。通过教授声乐理论课,充实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解决各种发音毛病的能力和分析各种声音特性;此外,通过学习学生能较准确的对自己进行定位,明确自己应该注意和侧重的问题,为以后成为优秀的音乐教师奠定良好的基础。

2个别课的教学

个别课是采取“一对一”的授课方式,一周一节。个别课充分体现了声乐教学的最大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嗓音特点、理解歌唱程度和能力,对其发声进行指导和训练,以确定适合学生的正确歌唱方法,在提高专业技巧、技能的同时,使学生的技能得到最大的挖掘,激发学生的歌唱天赋,能更快的得到个性的和谐发展,展示声乐在音乐的表现力。作为中职的学生来说,为了更好的让他们发展自己的声乐空间,一方面要通过自己正确的范唱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另一方面要把自己对歌唱艺术的理解传授给学生。因此,在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掌握基本歌唱方法的基础上,个别课在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3小组课的教学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把小组课的教学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技能的训练为主的小组课,这种方式一般是集体歌唱、练声,在具体教学中主要是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方式能使学生全面掌握歌唱中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学生通过大量接触和浏览声乐曲目等知识,能有效锻炼学生对歌曲的分析及处理能力,提高学习的质量。这种方式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在侧重于以解决共性问题为主的教学中也需要注意个性问题,小组课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扬长避短的原则,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培养其学习的积极性,以促进其快速提高能力,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一个基本的歌唱能力和歌唱技巧。另外一种小组课主要是以教学实践、排练、观摩为主,这种教学方式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给学生提供展示和互相学习的机会,具体教学的内容可以丰富多样,例如,可以把小合唱、重唱、对唱的内容引到课堂的教学中,通过学生小组间的比较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切磋技艺、共同进步的思想意识,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

4多媒体教学

随着现代音乐教育的成长,操作多媒体手艺辅助课堂教学在声乐教学规模中逐渐被普遍地应用推广,多媒体教育手艺的优势是传统音乐教学手段所无法对比的。声乐是布满艺术魅力的声音世界,每一部声乐作品,都能激发人们无数激情的迸发。跟着科学手艺的不竭更新和成长,学生已经不再知足于简单而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而多媒体手艺集图形、动画、声音、词曲等信息功能连系为一体,动感强、容量大、震撼力强,给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以强烈的冲击,能更好地与其他教育手段相链接。多媒体声乐教学也越来越受到教员和学生的喜爱。

运用多媒体辅助声乐教学,一方面需要正视现代教育理论水平、多媒体课件的建造和应用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需要深切揭示现代教育理论、多媒体课件的建造、以及应用的课堂实践和教学调研结合。

5音乐理论与声乐教学相结合

声乐(歌唱)是人们用歌声表述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要学好就必须首先掌握歌唱器官的构造和发声的基本原理,掌握歌唱发声的运动规律。音乐理论知识非常广泛,其中呼吸、练声训练对于声乐的提高紧密相连。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动力和基础。歌唱者的发声、音质及歌曲感情的表达,都与呼吸关系密切。在歌唱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气息的运用和呼吸的技能技巧,合理运用气息和呼吸技能技巧,已充分表达歌曲的思想情感。唐朝《乐府杂录》中就提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呼吸是打好歌唱基础的关键,也是艺术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练声训练也是歌唱中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声方法,还应培养其练声习惯,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练声,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将起到良好的效果。另外,也应该充分重视其它音乐基础理论,如基本乐理知识,视唱练耳,和声与复调,其中应着重强调视唱练耳对声乐教学的重要作用,其主要包括读谱的能力、音高感及音乐感受、听辨能力节奏感和表现力的培养等内容。视唱练耳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协调和协作能力,对于声乐器乐及其他各门理论课程的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学好这些基础理论对歌唱水平和技巧的提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总之,在中职院校中,声乐课的教学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例如,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艺术实践课、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实施多样化教学,从多方面弥补单一授课形式的不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杜黎.音乐教学中歌唱心理因素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95-98.

[2]吴莉莉.浅谈高等师范院校的声乐教学[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5):161-163.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方法篇7

听!我们的学生的歌声是这个样子的――声音干瘪,苍白无力,毫无生气,严重缺乏生命的色彩,毫无音乐所应有的质地和美感。

面对这样的学生群,面对这种现象,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啊!

要想获得美好的歌唱声音,就必须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歌唱的概念和习惯。在经过长时间的观察、问题剖析、问题汇总、深入思考、策略预设和交流论证以后,我与本组其他音乐教师在一次集体备课研讨之后,向学校申报了“唱歌教学中学生正确歌唱声音的养成与研究”的研究题目,作为我们音乐课堂教学研究的主攻方向。

研究课题的确立,明确为我们的指示了唱歌课教学的研究目标,让我们找准了今后音乐课唱歌教学的发展方向和任务。

为了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开展的扎实有效,我带领音乐备课组的其他两位老师经过反复的交流研究,进行了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制定了严格的集体研讨和课堂实施目标及策略。

首先,把研究的目标定向在――突出学生歌唱学习中的正确声音概念的生成;培养学生歌唱中规范的吐字咬字习惯;歌唱气息与共鸣腔体运用技巧的学习与训练;自然松弛的声音概念等四个方面。

根据目标的定向,明确要求每位教师今后进行课堂歌唱教学的工作重点,规范具体操作步骤。要求在课堂歌唱教学中,重点要突出培养学生自然松弛的声音概念与方法;要求学生在歌唱中养成规范地吐字咬字习惯;让学生了解歌唱气息和共鸣腔体运用的基本方法,并进行初步的学习和训练;对于课堂歌唱教学的歌曲选择与拓展内容,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的整合。

其次,更加关注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在课程实施环节的设置方面,把目标、要求、步骤作精细化处理。

教学中发现,大约80%的学生不愿在大众面前放声歌唱,对于张开嘴巴大声唱歌存在独立演唱的畏难情绪。这是一个相当严重和让人感觉不可思议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通过谈心、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适时地进行心理疏导,改进课堂评价机制,并尝试在自己的唱歌教学课上设置如“每周一歌”、“课堂演唱小明星”等小环节,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歌唱的热情。

通过声乐教育理论地学习,组内研讨,示范教学,观看视频资料和鼓励学生观看“中国好声音”、“达人秀”、“星光大道”等众多优秀的综艺类节目,让学生参考典型,进行比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以及良好的张口习惯。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会用耳朵去听辩歌唱声音的优劣,使他们逐渐认识到“唱歌不张嘴”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做法,是对音乐的破坏。这样,经过一系列的心理疏导,学生的心理包袱放下了,自然就能够充满热情地、松弛地进行歌唱了。我们为帮助学生获得圆润柔和的歌唱声音做好了初步的准备。

再次,为了帮助学生巩固良好的张口歌唱的习惯和获得美好的歌唱声音。根据课题研究目标,在唱歌教学与欣赏的教学设计中,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优选与整合,在授课中适当加入课堂练声环节,并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调整练声曲目的选择。

在歌唱时,我会适时地提醒学生上下牙齿自然松开,寻找下巴松松的“掉下来的感觉”;舌尖松松地抵下牙,上腭像个圆圆的房顶;在练唱八度音程时,从低到高,母音不断裂的连起来唱,口咽腔同时从小到大张开。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的学生们逐渐学会了张开嘴巴唱歌,歌唱声音的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强调张口唱歌的同时,根据不同情况把不同难度系数的练声曲目、简易歌曲穿插学练,借鉴诗文诵读表演和相声艺术的基本功“绕口令”等方式,既巩固和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姿态和张口,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规范的吐字咬字习惯。

第四,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源泉。发声的准确,音质的优美和歌唱的表情都与自然顺畅的歌唱呼吸紧密联系。许多歌唱中的缺点和毛病往往都是因不善于运用呼吸造成的。没有正确呼吸支持的歌声,就犹如在海边沙滩上建筑的楼阁。

先后多次拜读学习林俊卿先生的《咽音演唱法》,徐青茹老师编写的《声乐教程》以及乐丁选编的《少儿合唱队练声曲集萃》等优秀的声乐教育理论和参加声乐艺术培训,倾听专家地引领指导,紧扣目标,落实课堂歌唱教学的目标、策略,以夯实自己的声乐教学的理论基础。

在唱歌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歌唱气息的练习,使学生的歌唱获得饱满的气息支持。让学生逐渐体会和掌握歌唱起音前,喉头先关闭向下挡气,造成一种向下的压力,这时声带闭紧。然后开始发音,此时肺中呼出的气息与声带上方的气息相撞,产生一种“咳”、“咳”的声音。这就是科学的起音和呼吸控制方法。并且,在进行发声练习时要提醒学生运用内心听觉,不断地寻找自己最美妙动人的音色。

第五,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单纯的机械式技巧训练,不仅违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也违背学生的学习心理,更失去了音乐教育的价值。只有学生对歌唱艺术有了兴趣,他们才能自觉、认真地唱好每一个音符,充分领会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努力体现歌曲的艺术魅力。

课程标准为底线,以教材和教辅为主要参考依据的前提下,充分依托和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多元化,搜集整合优秀的音乐作品资料,合理搭配,制作成精美的电子课件辅助课堂教学。利用学校先进的多媒体教学网络,高效率的实施课堂教学活动,增强音乐课堂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方法篇8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模块化;课程设置

近年来,由于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各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给高师声乐教学带来了很多新的难题,传统的只注重声乐技巧训练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高师声乐教学了,要能够培养出具有较强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在高师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上就要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进行多层次、多样式配置,即要开设声乐理论课模块、声乐技能课模块和具有“师范性”课程模块。

一、声乐理论课模块的设置

理论来源于实践,但又能指导实践。声乐理论是声乐技能教学的前提与保障,声乐技能课的教学是要建立在科学、系统的声乐理论基础之上,但是长期以来,高师声乐教学在理论这方面基本上都是声乐教师各自为政,在小课或小组课的课堂上单独讲解,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不能完整系统的介绍,同时这样也使得声乐教师要对同一问题进行重复的讲解,造成课时的浪费,增加了声乐教师的工作量。要使高师声乐理论教学规范化、系统化,应该在从一年级刚入学的新生开始上声乐理论大课,集体开课,学。主要授课内容应包括:

1.声乐基础理论知识

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声乐基础理论知识的介绍主要是系统地从理论上进行讲解声乐原理,主要包括:人体的生理结构、歌唱的发声器官、歌唱的姿势、歌唱的呼吸与发声、共鸣、声部的分类、音域、换声点、正确的喉头位置、歌唱的咬字、吐字、歌唱的感情处理等,通过系统地讲授声乐基础理论,使学生不仅能够知其然,而且能够知其所以然。为以后的声乐技能学习打下理论基础,也有利于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运用所学的系统科学的声乐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演唱和教学。

2.中外声乐发展史

中外声乐发展史涉及的范围很广,主要对歌剧和艺术歌曲的发展、多种学派的形成、技术方法和艺术表现的沿革、教学体系的建立,以及理论著作、科学研究进而简明扼要的介绍。

欧洲声乐发展史应该从美声唱法以及歌剧的诞生入手,介绍各个时期美声的演唱风格和特点;各个时代的黄金时期以及各大乐派特征及其代表作品;各个时期音乐代表人物、声乐作品和歌剧、艺术歌曲等及其演唱风格特点。中国声乐发展史可以主要介绍我国近现代声乐的发展。

通过中外声乐发展史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声乐的理解,让学生能够了解中外歌剧以及各种不同风格的艺术歌曲的创作思想和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加深对不同风格、不同地域作品特征的理解,拓宽了学生的音乐思维空间,以便真正把声乐发展与声乐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学有所用。

3.声乐美学

声乐美学课可以看作是音乐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从艺术哲学、艺术心理学、艺术形态学、艺术社会学等角度深入探讨并全面阐述声乐艺术美的总体构成和表现特征。它既从声乐艺术美的“本质论”中总体探讨声乐艺术美的审美特征与功能,又分别阐述声乐艺术美的各构成要素的本体审美特征,使学生对声乐艺术不仅掌握其整体的审美特征而且能掌握其从属体的审美特征,能够全面地揭示声乐艺术美的构成要素,提高声乐理论素质和修养。

4.声乐文献欣赏

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声乐作品和声乐文献,研究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风格特征。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经典声乐作品欣赏,如播放温可铮、周小燕等大师的声乐教学光盘,让学生结合发声方法、作品风格、歌唱呼吸等进行欣赏,也可以针对有关作品、歌唱家及具体的发声方法、歌唱状态、音乐感情处理等方面的分析讲解,使学生在适当的感受和体验中学习声乐,通过声乐文献欣赏,有利于让学生对歌唱的观念有个宏观的把握,能够准确地掌握歌唱方法,正确地演唱作品,自然地表达感情,提高声乐欣赏水平,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

二、声乐技能课模块的设置

声乐技能课模块主要着重发声技能训练,在教学形式上可以采用小组课和小课相结合的形式,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发声技能训练,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每位同学的声音特点和音乐综合素质的不同,制定出不同的教学计划。

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对学生发声歌唱中的气息的运用、共鸣、语言和歌曲的感情处理等方面进行切实有效的训练,并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声音特点,选择适当的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进行训练,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气息、语言和感情处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以便使学生把练声的声音运用到实际歌唱中去,也加深了学生对声乐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以达到对发声技巧能够运用自如。

三、“师范性”课程模块的设置

高师声乐教学近年来,虽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探索,但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仍然有照搬专业音乐院校的痕迹,没有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重技能而轻理论;重技术而轻艺术”的现象,在高师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上没有突出“师范性”。“师范性”课程模块在授课形式上以大课形式,在时间上可安排在大一和大四两个阶段开设,在内容上主要开设以下课程。

1.《声乐教学法》

高师音乐专业很少有学校开设《声乐教学法》这门课程,导致我们的学生只会唱歌而不会教唱歌,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很难适应中小学音乐课堂上唱歌课教学,高师声乐教学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当具有过硬的专业基本功,扎实的声乐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声乐表演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具有一定的声乐教学能力。高师声乐教学应该具有双重任务,即既要让学生能够上“舞台”,更要让学生能够上“讲台”,因为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让学生能够驾驭“讲台”是我们高师声乐教学首先要做到的,所以在高师声乐教学的“师范性”课程模块设置中要开设《声乐教学法》。

高师声乐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唱”,在学生通过几年的声乐学习之后,已经掌握了很多的声乐知识之后,还要培养学生去研究声乐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教”,学生要理智地、科学地学习声乐,而不是那种师傅带徒弟式的传授方法,声乐学生必须要了解声乐教学的理论、教学方法,要知道各种各样的声乐问题出现在哪里,并要能够找到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和手段。开设《声乐教学发》,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2.《歌唱心理学》

声乐演唱的过程是伴随着复杂心理活动的,心理素质的好坏也决定着是否能唱好歌,有的学生一上舞台就紧张,就感觉喉咙发干,手脚出汗,忘掉歌词,严重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等到演唱结束了,这些紧张的现象又没有了。其实声乐演唱和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也是以行为主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并受这种心理活动所支配的。

歌唱的心理活动涉及到认知、记忆、情感、理智和想象等各个方面。歌唱心理学就是利用感觉来调节和支配各个发声器官的肌肉群协调运作。歌唱离不开联想和想象,教师要通过想象去启发学生。歌唱发声也离不开情感,演唱歌曲在正确理解歌曲思想内容时进行感情处理,以达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通过歌唱心理学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歌唱发声的内在规律,以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对心理学相关知识的掌握能够更好地分析中小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以便于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需求来创造性地开展声乐教学。

3.《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

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我们高师声乐教学所培养的学生就要适应“唱”与“教”的实际需要,从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在高师声乐声乐教学中,应将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相结合,找出适合自己的发声方法,唱出自己最好的声音,因为美声唱法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给不了学生亲切感,高师声乐教学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所唱出的歌声,应该是少年儿童所熟悉、喜爱的、能够理解的。要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学以适应,就要有重点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所以,开设《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能够在教材上突出高师声乐教学的师范性,以培养出全心全意为音乐教育事业奋斗的德才兼备的优秀复合型人才。

近年来,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已经开展的如火如荼,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2001年我国颁布了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高师音乐教育要培养出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合格的基础音乐教育教师,《音乐课程标准》是必须掌握的,按照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开设好《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课程,高师声乐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也要与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相结合,选准声乐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标准,使得高师音乐专业的毕业生能够尽快地适应并胜任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基础音乐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德隆.高师音乐教育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杨立岗.声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3]胡钟刚、张友刚.声乐实用基础教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4]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5]金英淑.新时期高师声乐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基本设想[J].《东北师范大学》,2007.

[6]孙磊.高师声乐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6(06)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方法篇9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教学,范唱作用,新课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音乐教师的教育观念、艺术修养、知识结构、业务能力等,都在不断地深化与提升。范唱是小学音乐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富有情感的范唱是通过人声传递的审美情感,它比采用其他的艺术手段更加直观和具体,更能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因而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运用范唱,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把学生带入优美的教学情境,还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这样,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唱歌曲,还能有效地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怎样恰当地运用范唱,发挥范唱最佳的效果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利用录音范唱来激发兴趣

在音乐教学中,除了运用教师的范唱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歌的积极性外,运用录音磁带进行范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歌曲情境,更能帮助学生掌握歌曲旋律,提高音乐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唱《赶海的小姑娘》这首歌时,就充分地用运用了录音磁带进行范唱。上课一开始,我就面带微笑地对学生们说:“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大家想不想听?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感受它的美”,说完以后,马上开始了录音范唱。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歌声一下就激起了学生们的兴趣,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孩子们不由自主动了起来。我接着问学生:“你们能感受出这首歌曲是几拍子吗?”部分学生回答:“2/4拍。”“那么,歌曲中又唱了些什么呢?让我们再来仔细的听一听吧。”紧接着,开始了第二遍、第三遍的录音播放。学生通过反复的聆听,较好地说出了歌词所表达的内容,也初步掌握了歌曲的旋律,从而达到了提高音乐课堂效果的目的。

2.利用教师的范唱感染学生

教师范唱得好与否,不仅决定了一堂音乐课的成败,还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对所学歌曲的感受。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唱好歌曲,首先自己必须投入地去演唱。

例如:我在教唱歌曲《我们的田野》时,就非常注意自己的范唱。在范唱之前,为了让学生对歌曲有正确、深刻的理解,我先简要地向学生介绍了本歌曲在写作上的一些特点,形象地描绘了歌词表达的内容。紧接着,伴随着优美、欢快的录音伴奏,我脸上洋溢着欢快、喜悦之情,并且还根据歌词内容自编了简短、明快的舞蹈动作,再现了田野的美。虽然这时学生还不会唱这首歌,但学生已被老师的歌声所打动,部份学生情不自尽随着老师的歌声有节奏地拍手或点头,脸上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因此,这节课中范唱的运用成为了这一堂课中的一个亮点。又如:在教唱,《快乐的泼水节》这首歌时,课堂上充满了热烈、活跃的气氛。其他学生也都表现出想快点学唱这首歌曲的急切心情。在这节课中,通过教师饱满、热情的范唱,引起了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在听觉上产生了对音乐的热爱,从而对学生情感的投入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为轻松地学会这首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任何一首歌曲都是艺术家情感的产物,它通过艺术家特有的方式来表现,或活泼或忧伤或欢快或悲壮,使人们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白居易曾说过:“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维唱声。”真挚、确切的情感往往更盛于老师的嗓音。范唱时,老师要尽可能把歌曲所包含的美好思想、内在情趣用美的声音表现出来,力求唱得准确、清晰而富有感情,这样能给学生唱歌前的艺术感染,激发学生学习新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利用范唱发挥立体作用

范唱应根据歌曲的需要,有的放矢、灵活巧妙与新歌教学融为一体,发挥它立体的作用。具体说来,可以有以下几种:

3.1新歌教学前进行范唱,学生最容易接受也是其效果。

在学习新歌教学之前,一般教师会对学生进行一些与新歌教学有关的课前训练,再通过一些巧妙的导入方法和作品介绍,使学生对新歌充满了好奇。他们的心里可能在想: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什么歌曲呢?这首歌曲是否好听?在这个时候,教师富有感情的歌曲范唱给学生全身心投入欣赏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我在教唱《小雨沙沙沙》这一课时,首先我利用多媒体把《小雨沙沙沙》这幅图制作成动画课件,再配上动听乐曲、优美的诵读,让学生在静静地欣赏中,初步了解了这首乐曲的表达的内容。紧接着,我一边深情地表演小雨落下的情形,一边用舒缓、悠扬的歌声范唱着《小雨沙沙沙》,这样的一幅柔美、自然的画面,不知不觉把学生带入了境界中。

3.2巧妙的方法来导入,或是运用不同的方法聆听歌曲。

当有一些学生对歌曲的内容不理解,或者唱歌技能与演唱的要求不相适应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单独指出歌曲的内容情节以及旋律上的各种特点,启发学生进行想象,然后再对歌曲作片段性的亲自示范,以起到直观教学的作用。如:在教唱《小鸟请到这里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学习,已基本学会了演唱这首歌曲,但在情感的处理上和声音的演唱技能方面还不能很好地到位。面对这样的问题,我运用分段演唱法,把这首歌曲分成两个部分进行范唱。在歌曲的前部分我用亲切、明朗的声音来演唱,歌曲的后部分用深情、悠长的声音演唱。范唱完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区别这两种唱法的不同。再问学生:“你能像老师一样有感情的演唱这首歌曲吗?让我们比一比,看谁唱得最深情。”最后,通过分段范唱的方法使学生很快地了解了这一教学重点。

总之,作为一个音乐教教师,在音乐歌曲教学中应力求通过范唱这一鲜明的艺术形象诱发学生兴趣,引起美感,产生共鸣,使学生感受美、体验美、鉴赏美,在审美的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提高素质。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方法篇10

以往大家说起音乐课,一般都会说成是唱歌课,教师通过各种手段自然地引入歌曲教学,可唱了两三遍之后,学生并没有掌握,又开始加入乐器伴奏、加入声部等等,学生连演唱歌曲都没有掌握,又怎么能开展好后面的活动呢?这样做使得歌唱本身的魅力完全没有发挥出来。其实,音乐课绝不等同于唱歌课。歌唱在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中,是一种学生们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也是一种能让孩子们直接体验音乐的有效手段。我深刻感受到音乐新课改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巨大冲击和随之而来的变化,即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法更多样化了……?歌唱教学中怎样才能够使学生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呢?下面就这个问题来谈谈本人的一些做法和观点。

1歌唱教学中融入音乐语境

俗话说“言为心声,音为心语”。语言在音乐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音乐艺术的造型基础与创作核心,如果在音乐教学中失去了优美、生动的语言,就会使其变得枯燥无味,失去艺术魅力。

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教学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时要一往情深,教师的语言、神态要充满对音乐的浓厚情趣。同时要按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育对象,精心安排设置好语境,在把握好语感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转移到学习上来,使学生产生高昂的情绪和振奋的心理状态,情不自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肢体语言更是音乐教学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用身体动作配合音乐表达一定的意义,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进音乐的殿堂。它更适合在低年级使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声势语言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可以是发出声响的人体姿势,人体的许多部位,乃至全身的自由活动,都可以做出不同的姿势。这里所谓的“姿势”,是指一种运动状态。因此,“姿势”也可以理解为身体运动的方式。姿势创造出来的声音,就是声势。最常有的声势有:拍手、拍腿、跺脚、捻指,它是世界各国,各民族舞蹈所共有的基本语汇。它对于锻炼学生的听觉能力、反应能力、记忆能力,音高及力度的辨别能力等都有积极的作用。如《一把雨伞圆溜溜》是人音版第十册第四课《四季》里的一首歌曲,2/4拍子,这首歌曲曲调欢快、活泼,歌词十分风趣。歌曲吸收了通俗歌曲的写作手法,表现了儿童雨中共伞嬉戏、玩耍的情趣。歌曲中出现的跨小节切分音、休止符以及连续出现的X.X节奏型和音程的大跳使音乐轻快、跳跃、诙谐有趣。“嘻嘻哈哈”非常口语化,加上下滑音的巧妙运用,生动刻画了孩子们在雨中欢笑的神情。准确地唱出附点、切分、休止符等节奏,唱准确八度等大跳音程是本课的难点,我巧妙的借助拍手、跺脚捻指等声势语言代替附点、切分、休止符等节奏,变难为易,学生们很快融入到主动、互动的氛围中,轻松自然掌握了本课的难点,不仅是唱会歌,而且达到了唱好歌的能力。

教学中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优真的肢体语言,活泼的声势语言,使学生动情地投入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爱学、乐学,愿意带着美好的情感来唱歌曲、欣赏歌曲,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歌唱教学中的听、看与读有机结合

音乐教育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把全部教学活动牢固地建立在听的基础上。听是一切音乐实践活动的基础,听觉感知是学习音乐的先决条件。我们知道人类对事物的认知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听唱模式中,学生首先通过听熟歌曲的调式、调性、节奏及旋律,也就是对歌曲有了一个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歌曲的学习。其中教师的范唱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对歌曲的学习。要想启发学生正确表现歌曲的感情,教师就必须通过范唱,让学生对歌曲有个初步感受,从而融入歌曲的意境之中。如在歌唱教学《小白船》时,要求学生把握歌曲的深沉、宁静富有想象力的意境。于是,我注重教学氛围的营造,用深蓝的底子坠满闪烁的小星,营造一个使人充满幻想美丽的夜空给孩子们。我轻声范唱,很快把学生带进幻想的空间里,更能激发他们的想像,更好的感受音乐的意境。通过这种范唱的引导,学生都掌握了要轻声演唱歌曲,并把握了此曲深沉、宁静、甜美的感情,这种聆听的意境创设引导孩子们进入歌曲的意境当中,学生从哼鸣过渡到演唱环节十分自然,情绪也在教师不断的激发中一步到位,歌曲的学唱环节通过学生的讨论来完成,歌曲速度、声音、情绪、气息连贯悠长的选择,通过反复演唱来达到最好的效果,表现出月亮船在夜空中荡漾的生动形象和美好神奇的意境。

歌唱教学中让学生长时间进行模唱,学生会感到很被动,觉得很枯燥,造成鹦鹉学舌,虽然歌曲学会了,但学生根本没有参与音乐思考,滞待了他们唱歌的兴趣。新课程的音乐教材不仅画面精美,而且在歌曲图谱的设计上更是别出心裁,非常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图谱上可以明确地看出音的高低、长短和歌曲的主题,教师应该尽力调动学生“看”的能力,充分利用好手中的教材。

音乐是一门有声艺术。语言是歌唱的基础与核心。歌唱的基本功体现在咬字、吐字、归韵、收声等方面。要使学生的歌声纯、清、远、美,就必须在咬字、吐字上下功夫。如《童心是小鸟》一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看音乐教材上的节奏朗读歌词,并用捻指、跺脚来代替歌词中的休止符,很有效地进行咬字吐字练习,有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避免学生唱歌时咬字吐字不清楚,字音走样的毛病,以保持原来字音的准确清楚。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细细揣摩,体会歌词的内在韵律,深刻的内涵以及所蕴涵着的丰富情感,通过感情的体验去把握歌词语调、语气的轻重缓急等等。在配上歌曲旋律,让优美的曲调与诗般的语言完美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读出韵,读出情,读出诗情画意,让他们陶醉其中,灵魂得以洗涤,情感得以升华。

3歌唱教学中的姿势与呼吸

歌唱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但目前,歌唱教学很容易被许多老师上成一堂综合课,虽然新颖的教学方法和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轻松愉悦,但学生在歌唱中的表现却难以令人满意。大部分学生不会唱歌,尤其在歌唱的方法和演唱技巧上,没有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包括正确的歌唱姿势,呼吸等等,喊唱、跑调、耸肩等现象非常普遍,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影响了学生对歌曲的情感体验,使歌唱教学在小学阶段的重要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在音乐课标的第四部分实施建议模块中,有了很重要的增补。增加了对演唱姿势、呼吸方法、节奏和音准等方面的要求。这个增加回应了广大老师对演唱这一内容的一些反映,歌唱不只是简单的模唱,唱会就可以了,同时需要要有音乐技能方面的要求,实际上唱歌是一门完整的学科体系,它必须要有姿势和技能的支撑,如果没有正确的呼吸,正确的发声,包括准确的节奏和音准,就不可能唱好歌。反过来如果唱不好歌,也就会影响学生对演唱的热爱和态度。所以我们必须对学生的演唱提出要求,及时调整学生演唱的声音,在唱歌教学中,可直接针对歌曲表现的需要对学生的演唱提出具体要求,比如:如何运用气息,如何表达情感,采取何种声音演唱等等…………同时,我们还应在教学中多强调清唱、背唱和多唱,强调歌曲的风格特点的表现以及强调对声音的指导。如在演唱歌曲《小鸟小鸟》强调声音位置时,我尽量不用“注意头腔共鸣,注意气息控制,两肋扩张,丹田置气”这些学生们不易接受的词,而是形象的说“你的声音就好像在你的头顶上开了一朵小伞花”,这样的引导学生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很快就会找到头上开了一朵花儿的感觉。

对于气息的控制进行“弹唇”训练:双唇闭合,即用气息冲击嘴唇,使它发出“嘟嘟”的声音,一定要使双唇颤动,更要使唇声响亮。“弹唇”训练应体会的内容是:①用小腹肌慢收缩的感觉压迫气息冲击双唇;②使气息自始至终均匀流动,不能一会儿气多,一会儿气少,均匀是最关键的;③体会你的“弹唇”练习,一口气能弹多长时间,这也是控制气息的关键练习。另外,“弹唇练习”也可以作为一个声带按摩练习,帮助已疲劳的嗓音尽快恢复健康。

4歌唱教学中巧妙借鉴现代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