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研究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08:17

审计研究现状篇1

【关键词】审计会计风险

一、引言

审计定价是指注册会计师提供审计服务的价格,在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术界近年来展开对审计定价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本文首先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然后对当前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最后对研究方向和前景进行展望。

二、审计定价研究现状

(一)审计定价的模式。

1.审计模式的类型

(1)低价进入式。赵保卿(2007)认为低价进入式的审计定价方式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为了招揽客户、扩展自身业务,在接受业务委托初期,制定低于审计成本的价格,并期望长期借助于长期审计来弥补低于审计成本的损失这一过程。

(2)引入做市商机制。龙振海(2011)将证券市场运行中的做市商机制借用到审计定价中,分析了这一定价模式的具体应用步骤,从而构建了一种新的审计定价模式。

2.审计定价模式的悖论。胡波(2007)指出了审计定价模式的悖论,即审计产品的准公共产品性质与私人定价模式的不匹配,同时分析了审计定价模式的相关影响。

(二)审计定价的计量。

学术界对审计定价的衡量主要通过审计费用和审计费用率两个指标来衡量。李补喜和王平新(2005)认为审计费用率能更好地反映审计定价的特征。

(三)审计定价的影响因素。

1.风险因素与审计定价

审计定价中面临多重风险。一是监管风险。刘继红和周仁俊(2007)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发现监管风险是影响审计定价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是财务风险。江伟和李斌(2007)分析了财务风险与审计定价呈正相关关系,但会随着预算软约束的增强而减弱。三是审计风险。李明辉和郭梦岚(2010)分析了审计风险与审计定价存在显著关系,但是对审计定价的解释力有限。邱学文和吴群(2010)分析了重大错报风险对审计定价的影响,认为综合重大错报风险系数与审计费用率呈正相关,同时在审计定价中还要充分考虑客户由于经营风险和舞弊造成的重大错报风险、被审计单位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

2.审计环境与审计定价

审计环境包括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等。一是政治环境。陈小林和潘克勤(2007)分析了审计定价与政治关系呈负相关;二是法律环境。陈小林和潘克勤(2007)、王良成和陈汉文(2010)认为审计定价会随法律执行力度、行政监管和法律制度改善的增强而提高,三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公众、行政部门的监督。张建平和余玉苗(2013)认为审计定价随着媒体对上市公司的负面报道的增加而提高。李爽和吴溪(2004)研究了监管信号会提高了审计定价。四是区域差异。林川等(2011)、冯均科和李清丽(2007)发现了异地审计与审计定价呈负相关。

3.会计师事务所与审计定价

王良成和陈汉文(2010),刘笑霞、李明辉和吕伟(2012)认为审计定价随着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的扩大而提高。李明辉、张娟和刘笑霞(2012)发现事务所的合并对审计定价有显著影响,当事务所发生合并后,会提高审计定价,但是新设合并与吸收合并对审计定价没有显著影响。

4.公司治理与审计定价

公司治理是用来管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决定并控制企业战略方向和业绩的一套机制,它分为外部治理机制和内部治理机制。一是外部治理机制。田冠军、杨兴龙和李志强(2011)发现了外部治理在审计定价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治理效应不明显,部分重要的外部治理风险因素没有反映到审计定价中。二是内部治理机制与审计定价。肖作平、徐玲玉和陈雨薇(2011)以2005~2009年沪深上市的非金融上市公司样本为经验证据,得出了现金流量权与控制权的偏离度与审计定价呈正相关,同时得出了最终控制人为政府的上市公司审计费用较低。林川等(2011)、刘明辉和胡波(2006)认为Ceo兼任董事长或者副董事长时,会提高对被审计单位风险评估水平,进而使得审计定价越高,然而胡连(2007)基于a股上市公司2001~2003年的数据分析认为董事长和总经理合二为一时,会加大成本,使得审计定价下降。郭梦岚和李明辉(2009)分析了股权集中度与审计定价呈倒U型关系。

5.内部控制与审计定价

张敏和朱小平(2010)通过实证分析后发现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越多,审计定价越高。张旺峰、张兆国和杨清香(2011)发现内部控制质量对审计定价之间存在着不显著的负相关性,合理的公司治理机制可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整体质量,从而降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收费。

6.审计定价的其他影响因素

影响审计定价的因素还有行业专家才能、募集资金(孙鹏、张继勋和孙岩,2008),被审计单位财务重述(胡南薇和曹强,2011)、企业成长性(林川等,2011).

三、研究评述

学术界对于审计定价问题的研究主要从审计定价模式、审计定价的计量以及审计定价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和实证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对审计定价的影响因素方面,从事务所本身、被审计单位的治理结构、内部控制以及外部环境等多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形成了许多一致的结论。但是,对审计定价策略、审计定价的市场反应等方面缺乏深入的研究,这些将是关于审计定价的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陈小林,潘克勤.法律环境、政治关系与审计定价[J].财贸经济,2007,(13).

审计研究现状篇2

【关键词】审计环境绩效审计

一、环境绩效审计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1、环境绩效审计的概念

进入二十世纪后,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提高,开始对环境绩效进行研究,而我国审计署从1998年才开始探索环境审计。由于对环境绩效审计研究得较晚,因而目前的研究仍不完善,而各国对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也不同。

在国际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中列示的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包括:对政府监督环境法规执行情况的审计、对政府环境项目的效益进行审计、对其他政府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审计、对环境管理系统的审计、对计划的环境政策和环境项目进行评估等。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指审计组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被审计单位在环境资源利用方面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所进行的审计。

而在我国,不同学者对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也有所不同。本文采用陈希晖和邢祥娟对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即环境绩效审计是指审计机关通过检查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经济活动,依照一定的标准,评价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循环状况和发展潜力的合理性、有效性,并对其效率、效果表示意见的行为。

2、环境绩效审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www.133229.Com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美国和加拿大的企业开始进行环境审计,八十年代扩展到了欧洲,之后亚太地区各国也开始重视环境审计。1993年前后,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了“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制定了is014000标准,该标准的核心是建立全员职工参加的环境管理体系及其审计,并已于1995年通过了主要相关文件。1995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第十五届大会——开罗会议对环境审计进行了研讨,并制定了有关环境审计定义的框架。到目前为止,主要发达国家普遍完善了环境法规,强化了环境审计制度。2001年6月间,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环境审计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研讨会重点研讨旨在为亚洲各国开展环境审计工作提供指导和草稿的《环境审计指南》,为今后亚洲各国更好的开展环境审计工作创造有利条件。2001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所属的环境审计工作小组向各成员国印发了《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重点阐述了环境绩效审计的五项内容:一是对政府执行环境法规情况的审计;二是对政府环境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的审计;三是对政府其他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审计;四是对环境管理系统的审计;五是对计划的环境政策和环境项目进行评估。

具体来说,环境绩效审计的国外研究现状一般有以下九个方面:即环境绩效审计的概念和本质的研究;环境绩效审计动因的研究;环境绩效审计立法情况的研究;环境绩效审计主体的研究;环境绩效审计内容的研究;环境绩效审计程序的研究;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环境绩效审计准则的研究。

(2)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审计署从1998年开始探索环境审计。在同年的机构改革中,国务院批复了审计署的改革方案,将环境审计列为审计监督的重要职能之一。2003年至2007年我国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成立财政审计、环境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协调领导小组,合理调配审计力量,统筹安排审计工作。近年来,审计署已在国内组织开展了部分城市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审计、46个重点城市排污费审计、国有土地出让金审计、水利资金审计、生态林建设资金审计等多项环境审计。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当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开展的环境审计及绩效审计中的若干项目,如天然林保护资金、退耕还林试点工程资金的审计,排污费的征收、污染治理费用审计;末端治理的环境工程如污水、垃圾处理工程绩效审计,国际协议的环保项目的绩效审计问题属于环境绩效审计范围。

目前,我国的环境审计还处于探索阶段,环境绩效审计更是刚刚萌芽,但已有一些学者对此开展了理论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具体来说,环境绩效审计的国内研究现状一般有以下五个方面:即对环境绩效审计定义的研究;我国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必要性研究;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研究;环境绩效审计的方法研究;环境绩效审计的实证研究。

二、辽宁省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现状

辽宁省于1998年开始探索环境绩效审计,虽然探索还处在初级阶段,但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

1、在理论方面

环境会计的提出,为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由于环境会计的发展比较缓慢,同时也减慢了环境绩效审计理论的发展。

有很多学者将环境经济学与会计学相结合进行研究,为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如魏桂霞提出了加快建立环境会计、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她提出,所谓环境会计根据传统会计学的理论和方法,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以有关环保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确认、计量、记录环境资产与负债,以及环境污染、防治、开发和利用的成本与费用,分析环境绩效与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会计分支。在我国建立环境会计,有利于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因此,在我国建立环境会计是必要的。

(1)建立环境会计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基本战略目标的要求。在旧的发展模式下,人们只注重经济的发展,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坏着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从全球来看,经济已经入不敷出,正在像未来借债,所以,人们迫切希望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就要求人们建立环境会计,发展一条以循环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2)建立环境会计是我国严峻的资源环境现状的要求。虽然我国的经济在快速的增长,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针对这种局面,为了合理利用资源,防止污染,环境会计学便应运而生。

(3)建立环境会计是我国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由于“十一五”规划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就要求企业实行一种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新的增长方式,这也同时要求需要一种新的理论为基础,而环境会计理论正是符合这种要求的新的理论。

环境会计理论的提出,显示了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有了一定高度的认识,逐渐认识到有效的治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环境污染的重要性。因此,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可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污染的治理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的一种理论,而环境绩效审计正是基于这种原因而产生的。它是环境审计和绩效审计相结合的产物,用于对环境的保护和对污染治理的力度的审查和监督。

2、在政策方面

审计局也制定了许多方针政策,以便更好的从资源环境的利用和治理方面进行审计,近一步强化环境审计。在进入2009年后,大连市审计局就制定了围绕五个方面强化环境审计的政策。政策指出,为了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对近年来开展的环境审计项目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近期该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要围绕五个方面进一步强化环境审计工作。

(1)加大对新建项目环境测评工作的检查力度。要对新增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进行跟踪审计,及早发现在项目立项、工程建设等环节中存在的环保隐患,促进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防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促进国家环保政策的有效落实。

(2)强化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审计。把促进县、乡(镇)规划的工业园区的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审计重点,把向农村转移的生产型企业纳入审计监督范围,客观评价园区(企业)对农村生态、农村环境的影响;重点关注农村产业布局规划、环境综合整治、土壤污染防治、农村面源污染等工作。

(3)重点监测钢铁、化工等高污染企业搬迁改造项目。在监督检查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搬迁改造的同时,重点关注是否安排了与生产规模相配套的环保治理资金,配套的环保设施与项目主体工程是否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4)继续加大对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环保设施的审计力度。在对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环保设施的建设使用情况审计中,关注环保设施建设与城镇经济发展的配比性和环保设施布局的合理性。揭露环保设施建设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污染物处理能力和循环利用率,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5)加大对环保主管部门的审计力度。强化对环保资金分配和环保主管部门内部管理机制的监督,把绩效审计的理念贯穿始终,促进环境主管部门提高行政效能,推动环境保护工作深入开展。

这五个方面的确定,加大了对生产中环境问题的监督和检查的力度,更全面的规定了审计的内容,使环境绩效审计工作更有效、全面的开展。

3、在实践方面

辽宁省省政府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个通知,成立了各种环境审计的试点和部门,使环境绩效审计工作更有效的开展起来。

2001年9月,国家环保局印发了《关于开展清洁生产审计机构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清洁生产审计机构的试点工作。辽宁省贯彻了国家环保局的这个通知,分别在大连市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辽宁省清洁生产中心、辽宁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抚顺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沈阳环境科学研究所和本溪市清洁生产中心进行试点工作,其审计的内容包括:水运设备制造业,自然环境、园林管理业;电力、煤气生产和供应业,医药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金属冶炼及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煤炭采选业,土木工程建筑业,装修、装饰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这次的试点工作基本涵盖了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污染的各个行业,在《行业清洁生产审计指南编写大纲》的指导下,积极的对这些试点展开审计工作,提高了清洁生产的效率。

辽宁省政府批准成立了辽宁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是隶属省环保局领导的事业单位。本中心主要承担省、市政府批准限额管理建设项目的评估、咨询,接受省、市环保局委托的对大、中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竣工验收、回顾性评价进行技术评审,引进外资的环境工程项目及利用省污染源治理专项资金立项评估,搜集、交流环境工程方面信息。聘请有突出特长的技术专家组成顾问团,确保委托任务高质量完成。它还将环保指标完成情况与部门的绩效审计挂钩,并把污染物排放总量分解到各区县政府并落实到各重点排污单位,将总量削减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审计部门的绩效审计,并作为区县(市)领导班子环保政绩考核核心指标,成为领导干部奖惩、升迁的主要依据。

三、辽宁省环境绩效审计的不足及建议

1、辽宁省环境绩效审计的不足

(1)对于审计人员来说,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观念仍占主导地位,对重大违法违纪问题投入工作量比重过大的格局在短期内难以改变,易受外部审计环境的影响,现行审计体制的挑战等都影响了绩效审计的开展,而环境绩效审计是在绩效审计的基础上开展的。因此,在绩效审计没有真正发展的基础上开展的环境审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环境绩效审计,这样,就影响了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

(2)由于辽宁省环境绩效审计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还没有一个系统先进的审计方法。现在的审计方法还没有突破财务审计的思维框架,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原有的财务收支审计思维和相应的技术、方法已不能适应全新的环境绩效审计需求。在对一些环境专项审计资金中,虽然资金性质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内容,但审计方式还是从资金到资金财务收支审计模式,主要关注资金使用效益,较少关注业务管理问题和政策执行情况,对环境法规体系、环保政策的建立和执行情况的审计仍缺乏应有的关注。

(3)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论准备不足。环境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和实务尚处于萌芽阶段。对于一些基本的问题,如环境绩效审计的主体、范围、标准、方法等都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环境绩效审计还没有一个操作性比较强的审计指南。而作为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储备,开展这项工作的困难就很大。

2、加快辽宁省环境绩效审计发展的建议

(1)深刻认识绩效审计的重要性及在环境绩效审计中的核心地位。一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要求开展绩效审计。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得已逐步健全和发展,公共财政框架也已逐步建立,人们对加强公共资金使用情况监督的要求增多,对提高资金、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对了解质询政府为什么花钱、怎样花钱、花钱的效率怎样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因此,开展绩效审计是必然的要求。二是突出环境绩效审计工作是审计机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将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任务。这些都要求审计机关在审计工作中更加关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效率效果,关注环境与资源保护政策的落实情况和目标实现情况,关注环境与资源安全,及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加大环境绩效审计力度。

(2)要以传统的财务为基础,探索适合环境绩效审计的特定的方式方法。要改变以往财务审计单纯查账的方法,要针对生态、环保资金投入“点多、面广”和政策性强等特点进行审计,注重以下环节:立项环节着重检查立项依据的充分性、合理性;资金分配环节注重检查资金拨付的及时性、足额性;使用环节着重检查资金使用的合法合规性;资金管理环节着重检查财政和主管部门与项目相关的管理制度、措施的健全性及其资金管理和财务监督检查的有效性;验收环节着重检查项目完成进度、项目质量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建成后是否得到充分利用,后续管护措施是否健全有效。

3、要加强理论研究,注重人才培训

(1)应跟踪国内外环境绩效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方向,及时掌握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审计方法,及时总结环境绩效审计的经验,逐步建立起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论框架、作业规则与报告标准,使环境绩效审计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为环境绩效审计打好理论基础。

(2)必须加强现有审计人员培训力度,引进熟悉环保知识、环保技术的专门人才,充实审计队伍,为搞好环境绩效审计工作打下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万玻:关于环境绩效审计若干问题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8(1).

[2]王如燕、丁日佳:环境绩效审计研究成果评价[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20).

[3]吴立群、王恩山:环境绩效审计有关问题初探[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5(5).

[4]张文华、钱凤:我国环境审计初探[j].中国青年政治学报,2002(5).

审计研究现状篇3

【关键词】资源环境审计实际成果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国经济呈现飞速增长态势,这飞速发展无疑是建立在资源的过度开采、消耗,生活环境的污染基础之上。“雾霾”、“pm2.5”、“碳排放”等与环境污染相关的新词汇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8806.30亿元,而2008年我国该项投入仅为4937.03亿元,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我国在环境治理上的投资增加了78%。显然,经济不合常态的迅猛发展与资源环境已然成为几近对立的两个方面,由此,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势在必行。

一、资源环境审计内涵及理论基础

(一)资源环境审计内涵

资源环境审计是审计机关,审计部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以披露有关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资源环境状况及环境经济责任鉴证为目的,对有关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环境管理系统相关的经济业务活动所披露的信息进行真实性、合法性的审计监督工作。

(二)资源环境审计理论基础

1.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前社会需要,同时又不削减或牺牲子孙后代需要的发展。区别于其他发展观的是,可持续发展是涉及“自然―社会―经济”多方面协调发展,不以破环自然生态为手段以求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有机结合,即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前提下,避免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追求经济社会稳步发展。若要对当前社会中的生产部门在生产过程中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就需要政府部门采取一定措施,资源环境审计就是其中之一。

2.环境资源价值理论。环境自然资源其本身具有生态性价值和消费性价值双重性质。环境资源价值理论是建立在自然资源价值的基础上提出的,指的是生态环境在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什么作用、具有怎样的意义。作为当今社会主要生产材料的自然资源本身是有限的,近年来更是由于过度开采逐渐呈现空心化现象,甚至有些地区开始出现资源枯竭现象,生态坏境恶劣,如甘肃白银由于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当地水土流失,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等生态问题,这些环境问题的产生正是由于生产工业大肆发展所导致的,但最终也制约了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成熟。减少自然资源消耗,拓展其使用用途,使有限的资源环境发挥最大的价值。

3.公共受托环境责任。受托责任关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进,呈现出各时代不同的特征。受托环境责任正是受托责任关系时展的新产物,同时也是资源环境审计的产生基础。企业既是自然资源环境的消耗者同时也是环境的破坏者,因此,政府对企业的监督考核,不再局限于经济业绩,环境业绩也已成为重要内容。为避免资源环境破坏浪费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大的公共资源使用问题,公共部门主动承担起了保护环境的责任,我们称之为公共受托环境责任。

二、我国资源环境审计现状

(一)我国资源环境审计目前取得的成果

1998年审计署正式成立资源环境审计司标志着我国正式出现资源环境审计。与其他对财务收支,经济效益的审计相比,发展时间较短,发展也相对缓慢。可以说,目前我国的资源环境审计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而在这不到20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在资源环境审计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1.资源方面。通过对土地、林业、矿产、水等重要资源的审计,揭示了某些地方在开采利用过程中出现的资源开采无度,保护制度过于松懈,违法违规的严重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引起国家有关部门重视,推动相关检疫局错的推行,促进了资源管理制度的健全完善和对资源的保护利用。

2.环境方面。通过对重点流域(海域)水环境、空气等生态环境的审计,暴露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以破坏生态环境、危害人民身心健康为代价的严重问题,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环保工作开展,促进生态环境重点工程建设。

(二)当前资源环境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资源环境审计方面人才的匮乏。资源环境审计是近几年来兴起的新型审计,我国审计署虽已设立资源环境审计司,但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由于自然资源环境有限、稀缺的特点,造就资源环境审计的特殊性,这就要求从事资源环境审计的人员既要掌握传统财务、审计方法,又要具备环保、自然Y源有关的专业知识。受制于传统审计方法、思想模式的审计人员则只能求助外部相关专家的帮助,给审计造成造成极大的不便甚至困难。

2.审计重点集中于资源环境资金的应用,忽略其他审计项目。我国对于资源环境的审计内容仍以资源环境专项资金为主,这使得资源环境审计受到一定的思想、范围的限制。审计人员将审计重点放在资金上,这也就造成审计人员可能忽视其他审计项目,导致审计失效的结果。除了对资源环境专项资金运用情况的审计,对政府环境项目效益的审计、对计划推行的环境政策和环保项目的评估,对已实施的资源环境保护行动的数据进行审核等也应作为资源环境审计的重点。

3.现行资源环境审计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缺乏充分审计依据。我国现已初步形成包括宪法、相关细节性法律以及相应的行政法规、规章和地方性法规所构成的保障资源环境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不仅在保护和综合治理生态资源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为审计机关开展资源环境审计提供了参考依据。但同时,我国专门性资源环境审计法律法规极少,甚至可以说是空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及由审计署制定的《中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等审计法规中尚未涉及资源环境审计有关内容和具体实施办法等,致使审计人员在资源环境审计过程中可能因缺少审计依据,无法获取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阻碍资源环境审计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进行。

三、结束语

总之,社会经济发展与与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已经出现激烈的矛盾,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建立有效的资源环境审计机制,是维护资源生态环境和谐,破解当前经济与环境矛盾的重要手段。正视我国在资源环境审计方面的不足,有效实施资源环境审计,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荣.浅谈如何破解当前我国资源环境审计的困局[J].财经界(学术版),2015.

[2]刘洪海.资源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动因[J].商业经济研究,2016.

[3]崔君平,鲁梅.基于自然资源与环境价值理论的绿色会计研究[J].中国商论,2015.

审计研究现状篇4

[关键词]内部审计;现状;对策;商业银行

[Doi]10.13939/ki.zgsc.2016.29.093

1存在的缺陷

1.1内部审计的范围未能全覆盖

自我国开设内部审计部门以来,开展了经营审计、绩效审计、合规性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种类。经营审计是经济性、效率性、建设性的审计,因此银行各部门是否履行其职,能否达成目标都成为经营审计的监督对象,比如审计公司业务部或个人金融业务部等的操作流程。绩效审计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对政府及其各隶属部门的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及资金使用效益进行的审计。

1.2内部审计的模式不够规范、方式方法比较单一

现如今盛行的做法是,上级行下达审计任务有少数项目在改进全行整体经营管理方面考究不足,比较片面,且制定的审计重点,审计事项,审计要求和方式方法等不足以有力体现审计目标。接到任务后,执行部门匆忙中组建审计组,确定临时组长及组员,仓促赶往被审计现场,以至于完全没有时间精力仔细考虑审计组织的人员的知识结构做到合理分配以及顾虑到其他相关性原则等细枝末节性问题由于准备阶段缺乏认真调查及分析易出现的风险和难点,加之对审计人员的培训不够充分,常常给审计双方造成尴尬局面。

内部审计是商业银行重要的一环,然而审计不规范,审计方式不当等问题都严重影响着审计结果的质量。审计人员存在专业知识水平不足,审计技能低下等问题,导致内部审计结果的准确率下降。众所周知,内部审计的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方法的适用范围都有所不同,正确选择审计方法是确保审计结果科学准确的前提。此外,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的过程中过多地掺杂个人主观因素,缺乏理智科学的判断,严重影响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应当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它必须经过重重的审核,然而,不少银行并不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操作,导致审计结果无法真实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在不同的时期,商业银行应当根据其自身发展和审计需要选择一种或者多种内部审计方法对其业务进行评价。内部审计往往需要审计人员提前收集大量的信息,并且确保信息的真实有效性,只有选择恰当的审计方法,才能使审计结果具有公信力,而不正确的审计方法只能适得其反。

1.3审计质量低位徘徊,不能引起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现实行的现场审计为何往往会使检查流于形式,无法切中要害?其原因在于将被审计单位与部门的操作流程及做法与现有制度进行简单对照和就事论事已成为一种惯性。对待一个问题发生的起因,若不能深层次、全面性、动态化地悉心分析研究,没能听取管理层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那么一切多为空话和桃花,不具有参考价值,没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自然无法引起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内部审计是为了监督商业银行的经营,为了进一步完善银行的内部管理。遗憾的是,如今不少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并未真正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审计完全变成一种循例操作,而未能发现银行存在的问题。然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和管理层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致使内部审计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审计工作缺乏实际性,商业银行管理层视而不见,从而导致内部审计出现的错误无法得到及时纠正。

2改进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建议

2.1强化内部审计范围的覆盖面

逐渐提高对人力资源,新业务,经营效益等方面的重视度,对其进行专项审计,高度重视能够覆盖全行各个部门机构,岗位人员的建议、信息交流、帮助培训、协调工作等,有利于满足发展对内部审计的需求,全面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

内部审计针对不同的行业表现出不同的审计内容,审计对象包括实物、账务、规则以及责任等。审计方法包括分析法、审阅法、抽查法、顺差法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通过对银行开展的各项业务进行评价,确定其是否符合规定,遵循程序并且正在实现组织机构的目标。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内部审计范围较窄的问题,审计重心完全向银行业务偏移,而极少关注银行内部工作人员的审计。事实上,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并非仅仅局限于业务的审计,而是应该包括人力资源,银行效益等多方面的审计。审计范围较窄,银行内部问题未能及时被发现,从而导致经济效益无法提高。

2.2优化审计模式,进一步改进内部审计方式方法

一是建议在实施审计项目的具体过程中,适当地运用询问,观察或者调查问卷以获得初步印象和资料有助于确认被审计单位与部门的相关业务操作是否依照规章制度及运行流程。而有技巧的面谈可以带给合作审计过程良好氛围,使过程感到轻松自在,减轻压抑感或者进展,能够更好地为审计内容提供信息。二是要彻底改变原有的理念即重事后管理,轻事前防范,重个案查处、轻全面分析,重基层操作人员管理、轻管理层员管理,认识并重视内部审计的积极作用。商业银行内部更为重要的是一种客观的评价和咨询活动而不局限于监督纠错。

商业银行作为一个金融机构,其运营也必然是存在风险的,重视内部审计有助于商业银行及时发现经营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方式,首先,必须确保商业银行所采用的内部审计方法是正确的;其次,规范内部审计流程是确保审计结果准确的基础。无可置疑,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的经营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能够帮助银行完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内部审计是对商业银行各项业务进行评价的一个过程,对内部审计进行有效监督,有助于及时发现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马上采取纠正措施,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该技术也被应用到银行的内部审计中,无可否认,审计系统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工审计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从而提高审计的准确度和效率。

2.3建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保证制度

由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专业实务框架”第1300条“质量评价与改进程序”可知:首席执行官应建立并坚持开展具有涵盖内部审计活动的所有方面并能连续监控内部审计活动的这样效果的程序。然而想要做到100%的审计检查面是不切实际的,并且想要让审计技术和审计人员业务水平、素质的提高总是先于审计业务的发展也是不切实际的,再加上许许多多潜在因素,审计风险总是在所难免。因此,为实现审计目标需要对审计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进行全面监督。

尽管审计风险是必然存在的,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手段降低商业银行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审计技能迫在眉睫,审计人员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素质直接影响审计的最终结果。此外,内部审计结果应该是一个科学的判断,不应受到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晓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若干问题研究[D].贵阳:贵州财经学院,2010.

审计研究现状篇5

[摘要]在中国证券市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内部审计已成为证券公司防范内部风险,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利益的重要途径。证券公司作为资本市场中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中介机构,生存状况和发展情况直接影响到资本市场的健全和发展程度。本文从多个角度就我国证券公司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影响证券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不利因素,并提出若干改进建议。

[关键词]证券公司;内部审计;问题;措施

经过20余年改革与发展,中国证券公司已取得全球瞩目的成就。据报道,中国证券业2006年上半年收入231亿元,纯利123亿元,中国证券业在近年将会实现盈利,扭转前几年的亏损局面。但中国的证券业还处在非常关键的阶段,资本市场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中国证券市场持续低迷,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缺乏信心,尚未形成完善的、稳定的运营机制。为了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监管部门应重视对证券公司的审计监管,而证券公司更要加强内部审计,以保证资本市场和市场经济健康与持续地高效运行。

一、加强证券公司内部审计是经济稳健发展的迫切需要

证券公司属于高风险行业。近几年,中国证券公司已出现透支挪用资金、法人投资者以个人名义炒股、编报虚假申报材料、出具虚假证明文件等一些违法、违规行为。2002年以前,我国高风险证券公司被处置还属于个案,2002年8月以后,由于市场低迷,证券公司连续几年出现全行业亏损,多年积累起来的风险集中爆发,因重大违规行为受到处置的证券公司数量急剧上升。到2006年7月,不足4年时间就有34家高风险证券公司被处置,证券公司面临行业建立以来的第一次系统性危机。在证券违法犯罪案件中,证券经营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超过半数,显示在证券公司取得良好经营业绩的同时,自身的内部控制有待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2008年4月23日,国务院总理签发国务院522、523号令,《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条例》。

21世纪国内证券公司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在重新“洗牌”中经受到严峻的挑战。如何防范和化解风险,既是监管机构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证券公司不能回避的责任。《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第133条规定,“证券公司应设立监督检查部门或岗位,独立履行合规检查、财务稽核、业务稽核、风险控制等监督检查职能;负责提出内部控制缺陷的改进建议并敦促有关责任单位及时改进。”约束、自律作为证券公司获得良好信誉的前提,也是券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操胜券的法宝。证券公司内部审计是对公司经营活动全过程进行的监督,目的是防范风险,纠正违规,加强内部控制,保障证券公司健康发展。证券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对于公司的规范经营负有重要责任,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程度直接影响证券公司的长期生存与稳健发展。因此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已成证券公司当务之急。

二、我国证券公司内部审计现状与问题

目前,证券公司普遍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但内部审计工作现状与其重要性并不相适应,内部审计还远没发挥其应有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范围有限,未覆盖到各部门、各环节。证券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应实施全方位审计,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审计范围并没有覆盖各部门、各环节。例如,有的证券公司只注重对营业部和分支机构业务活动的合规性、合法性的监督,而未涉及到对公司总部的重点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的审计,如投资部、资产管理部、财务部等。有的证券公司虽然开展了针对这些部门的审计,但在审计实施及出具审计报告时有所顾忌,不能客观反映真实情况。总体来说,内部审计部门代表公司对下属营业部的稽核审计工作比较容易开展,对总部其他同级部门或投资部等重要部门实施审计则有一定难度。

(二)内部审计重视财务、淡化管理。证券公司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在运转过程中极易发生各种风险,近年以来被处置的高风险证券公司数量之多史无前例。而我国证券公司的内部审计大多将主要精力放在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审查及监督上,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报表、账簿、凭证及相关资料,内部审计的职责集中在“查错防弊”上,很少对公司管理做出分析、评价和提出管理建议。事实上,证券公司发生或产生错误与舞弊等问题不限于财务部门,更多的是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也并不仅限于“查错防弊”。把审计重点局限于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上,不利于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

(三)重事后检查,轻事前、事中控制。内部审计部门在事后监督检查,主要是财务数据的检查方面比较到位,而在事前和事中控制方面所起的作用还远远不够。事后检查只能发现已经发生的问题,而如何防微杜渐、亡羊补牢才是问题解决的关键。严格来说,制定、执行制度并不是内部审计部门的主要工作,但内部审计人员由于工作的关系,可以深入基层,掌握第一手的资料,有机会了解内部控制方面的薄弱环节,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可以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议。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证券公司内部审计重在事后发现问题,忽视了对可能产生的风险或不安全隐患的防范与分析,对于事前、事中控制的关注远远不够。

(四)内部审计技术落后,审计效率不高。综合治理后,证券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业务种类不断增加,证券公司内部审计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而部分证券公司审计手段比较单一,基本上还是采用现场审计方式。证券公司规模扩大后,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不足以及财力、物力的限制,使得内部审计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甚至会影响到审计报告的及时性。现有审计手段远不能适应业务活动的节奏和风险控制的要求,审计效率不高,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监督评价和提供增值服务的作用。

三、影响证券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制约因素

(一)内部审计部门缺少应有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灵魂,也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必要条件。内部审计人员只有具备应有的独立性,才能客观地实施审计,才能作出公正的、不偏不倚的评价。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内部审计职业实务标准》中,对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地位作了明确规定,核心内容有3条:内部审计机构应置于组织内部的较高层次,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其隶属关系和领导层次的高低,领导层次越高,独立性和权威性越高;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应直接向组织内的最高决策层负责并报告工作,从而保证内部审计活动的实施;内部审计活动不受其他职能部门或个人的干扰。同时,按照规定证券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对董事会负责,独立于证券公司其他部门,对公司所有部门、所有环节实施监督。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部门虽然名义上归董事会领导,与内部其他部门处于基本平级的地位,内部审计人员的绩效考核与晋升等还要受制于公司其他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的缺失必然会导致审计范围受到限制。

(二)对于内部审计职能的认识急需深入。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重新修订并已于200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内部审计职业实务标准》,将内部审计定义为:一项为了增加价值和改善运营所进行的独立的、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运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及公司治理过程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新定义中突出内部审计的“咨询”、“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及公司治理”功能。这种内部审计不同于传统的“监督导向型”内部审计,而被称之为“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从现实来看,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人员多是在实践中摸索和成长起来的,内部审计的理论基础并不扎实,对于内部审计职能的认识不够全面。在审计过程中,内部审计部门往往重监督评价,轻控制和服务。主要审计力量集中在财务数据的事后检查方面,对于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不够重视。在为公司经营管理提出建议,发挥服务职能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

(三)非现场稽核手段应用不够充分。证券公司目前内部审计手段还比较落后,基本上采用现场稽核方式。综合治理完成后,证券公司数量减少,规模扩大,营业网点不断增加,证券公司内部审计的工作量越来越大,传统审计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近年来,证券公司逐渐建立了集中的交易监控系统和集中的财务监控系统,通过将交易监控和财务监控连通运作,实现了交易数据和财务数据的互相核对。环境的改变为非现场稽核审计的实施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非现场稽核手段应用不充分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效率和效果。非现场稽核成为了证券公司在现阶段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研究课题。

(四)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较低,复合型人才匮乏。目前,我国大部分证券公司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准入标准和考核机制,内部审计人员的岗位要求不明确,难以保证内部审计队伍的素质。内部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通晓财会知识、审计理论、法律知识,还必须掌握电脑知识,并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当前相当一部分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电脑知识,业务知识面较窄,加上日常工作相当繁忙,缺乏专业培训,专业能力下降,不适应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工作任务要求的需要。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缺乏复合型人才,影响了内部审计作用的有效发挥。

四、改进我国证券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措施

(一)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只有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并在证券公司内部位于比较高的层次,才能确保内部审计意见、结论和建议的公正、客观、权威和有效,真正发挥公司最高决策层的参谋和助手作用。为保证证券公司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仅是名义上,实质上内部审计机构也要置于董事会或监事会领导下,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直接对董事会或监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任免,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评价与考核,要直接由董事会或监会事决定。内部审计机构的年度审计工作项目计划、人员计划及财务预算要提交最高管理层和董事会备案。内部审计机构每年一次或在必要时多次向最高管理层和董事会提交工作报告。

(二)全面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与权威性。内部审计作为证券公司治理结构中监督、反馈系统的核心,客观上要求内部审计为公司提供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如果内部审计仍局限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就无法满足这个要求。因此,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必须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公司内部的管理、决策及效益服务。内部审计的职责应从审查和监督向评价与咨询方面拓展,其作业范围不应当局限于财务领域,而应扩展到公司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

(三)充分利用非现场稽核审计手段。限于现场审计的成本、人力等方面的制约,现场审计和检查的频率不可能很高,一般一年一次或者更长,这种频率目前无法满足风险管理的要求。随着证券公司各项业务电子化、网络化程度提高,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通过采集被审计单位柜台系统、财务系统、日常监控系统以及被审计单位历年审计的历史数据等信息,借助内部网络查询、筛选、记录、分析等,对被审单位实施非现场稽核审计。覆盖全面的公司内部网络,可为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证券公司营业部开展非现场稽核审计创造条件。

审计研究现状篇6

[关键词]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审计内容;现状;对策

abstract:tobuildaresource-savingandenvironment-friendlysocietyisalong-termobjectiveofthedevelopmentofcirculationeconomy.pilotprojectsofinternalenvironmentalauditweresetup,sincethen,Chineseenterpriseshaveaccumulatedacertainexperienceinboththeoryandpractices.However,theimplementationeffectofrelativeprotectionlawsandregulationsisnotstrongenough.Besides,thereareotherproblemssuchasnosupportfromthemanagement,singleauditcontentandpoorperformanceoftheauditors.enterprisesathomeneedtostrengthenauditworkandpromoteexecutiveforceofenvironmentaladministration,seekforsupportfromthemanagement,broadencontentsofinternalenvironmentalauditing,andenhancemanagementovertheauditors.

Keywords:enterprise,internalauditenvironment,auditcontent,situation,respondingstrategy

经济全球化与新型生态文明观的兴起要求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负有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义务。企业环境管理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进一步深化,对于提升企业形象、平衡自身利益与环境公益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企业环境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部环境审计,在全世界范围内,它己被许多的企业采用,以此来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在相关环境政策和标准之内,加强环境保护,以此来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可是,现在我国企业的环境审计理论和实际研究尚处于试点探索阶段,为企业保驾护航的效果尚不明显。本文对企业实施内部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一、内部环境审计概述

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是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依据法律法规、环境管理政策、环境标准及财务与会计核算准则,对履行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评价,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内容:

(一)环境会计核算信息审计

环境会计核算信息审计,它是通过审查企业以货币表现、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载体,如会计账簿、凭证、报表和其他的一系列相关资料,以此来确定企业的年度财务报表能否公允地反映环境问题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的影响。对于环境资产而言,最主要的就是检查是否多记;而对于环境负债而言,则是检查是否少计。其中最应该引起重视的是“环境成本”的审计,从低碳经济视角看,企业的环境成本审计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强有力地把促进环保的作用体现出来。

(二)合规性审计

合规性审计主要是由审计人员审查企业是否遵守相关的环境法规、政策。企业若违反有关环境方面的法规、法律,就会引起相应的刑事和民事责任。作为内部环境审计中最普遍的一种审计模式,而且引起的后果涉及到法律层面,所以合规性审计一直受到企业各界的持续关注。基于受托环境责任,企业是环境资源的受益者须对环境资源承担良好的经营责任并妥善地向受托人报告职责及完成情况。其具体内容包括执行环境法规、环境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准则、环境制度、环境协议和合约情况。

(三)环境管理系统审计

环境管理系统(emS)是指一个企业达到或使其行为与目标一致,控制其环境风险,并适应外界环境,从而形成组织结构和措施。保证企业的经济行为符合环境法律法规的要求这基于设计环境管理系统。企业环境管理系统根据环境目标的程序和政策应当完全融入到企业活动中,环境管理成为日常的管理过程。

二、我国内部环境审计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效果力度较小

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包括《新环境法》在内,环境保护法律7部及相关的法规20多部,签署318部国际环境条约,再加上地方性的环境法规已经多达600件。然而这些法律法规却没有对企业的环境保护造成实质性外部压力,对于企业违反规定的行为最主要的还是赔偿,而且赔偿金额往往不足以产生震慑作用。法规对企业的惩罚力度小,直接导致实施效果差强人意。如果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会增加企业经营风险以致被迫停业,那企业就会自觉采取内部环境审计以解决环境问题。

(二)未取得管理层支持

由于内部环境审计是自主推行,所以内部环境审计是受到企业的管理者的委托进行的,企业的管理层本应积极响应开展内部环境审计的号召。然而在我国,一部分企业管理层认为“内部环境审计无效,不如支持企业的发展”。根据统计数据可得,70%的我国环境污染来自于工业企业,同时我国大约有7341517个工业企业,数量是如此之多,而愿意内部环境审计的企业是如此之少。

(三)审计内容单一

从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环境审计实践看,单位的审计仅仅重点关注企业是否遵守环境法律法规下环保资金使用情况和执行情况的审计。然而这种审计是属于是属于时候审计,对于减少企业环境诉讼风险能发挥一定作用,但是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环境诉讼风险的降低并不意味着企业经营风险的减少,因此降低环境诉讼风险不应成为企业实施内部环境审计追求的目标。审计内容过于单一,影响了环境审计作用在单位的进一步展开。

(四)内部环境审计人员的素质较低

内部环境审计实施主体的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现状。我国现在大部分的审计人员多是财经院校毕业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大多只掌握了企业管理、财务会计和审计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尤其在审计学科的学习中,很少有审计实务的操作训练和审计思维模式的培养,同时对于环境法学和环境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都是参加具体工作后才开始接触,所以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堪忧。从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角度而言,内部审计人员大多由原来的财会人员转业而来,甚至身兼二职,固定不变的工作环境造成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的环境管理活动了解很少,判断和识别环境风险的能力差,致使审计效果一般。

四、完善企业实施内部环境审计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审计工作及提升环境行政执行力

1.开展对环保机构的工作审计。很多国家的审计工作与环境相关的工作大多在绩效审计的范围内进行的,有些国家,比如英国、巴西的大部分的环境审计是对负有环境责任的政府部门和机构进行的,通过审计可以发现对政府效率和效果评价最有效的是进行环境审计,这能促进机构改进工作。开展的方法有对比审计、对于技术程度高的可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或者专家协助工作。

2.提升环境行政执行力。《新环保法》出台后,我们急切想看到不一样的效果,尤其期待相关执法部门的努力。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再细密的“笼子”,弃之不用也无异于纸上谈兵。执法部门应以《新环保法》实施为契机,加大严格执法力度,必须也是必要。环保部作为法律授权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法行使按日计罚、查封扣押、限产限停、公开约谈等多种执法权力,同时加大处罚力度和范围,处罚裁量数额对于污染企业能起到惩戒目的。

(二)争取企业管理层对内部环境审计的支持

1.加强环境保护与环境审计的教育与宣传。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时代,应当高度重视新闻媒体的作用。促使企业被动或主动提供环境报告的重要因素是环保组织、社会公众。政府除了强制的加强法律外,还更应该调动社会各界做环境宣传和教育,以此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环境责任感,利用舆论的压力,促使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住宅环境的保护,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污染,政府也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和监督,加强向审计人员宣传环境审计的意义、目的、重点、方法等,使得环境审计适应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和我国经济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需要。

2.改变传统成本的观念,加强环境审计意识。企业开展内部环境审计工作最大的阻碍是审计成本与企业利润最大化之间的关系。为了消除这一矛盾,必须改变企业的传统成本观念。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对待环境治理保护项目上的资金安排一直不主动甚至是逃避。若这种现象不能得到改善,环境外部的不经济现象就会持续,企业最终也会受到影响。为了克服这一阻碍,必须加强内部环境审计的研究,加大对环境资源的理论研究。使得企业的管理层明白环境资源具有一定的价值,对于建立价值核算和货币价值核算体系是很有必要的。

(三)拓宽内部环境审计内容

1.加强环境会计核算信息审计。环境会计信息的完善直接影响到环境会计核算信息的质量,同样,环境会计核算信息的质量也能促进环境审计的有效实施。我们要重视财务审计的基础作用,审计的基本目标仍然是审查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有效性和真实性。因此,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首要目标就是财务数据的真实、合法,加强审计的监督作用,同时不断积累审计中发生的问题,加以研究,推动内部环境审计的开展。

2.重视清洁生产审计。清洁审计是环境审计和管理审计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为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节约资源的消耗而实施的审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审计类型。以企业为中心而开展的清洁审计,应从生产流程、生产工艺、设备改造等方面着手进行,是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尽管我国的企业层次多样化,拥有先进环境技术和环保设备的企业和没有任何环保措施的民营企业,采取的环保措施各不相同,但是清洁审计对于所有这些企业都是可以做出的努力。

(四)加强对内部环境审计人员的管理

1.完善选聘和考评制度。在选聘制度的规定上,要由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人员通过笔试和面试应聘者,公平公开地进行选拔。因为内部审计是专业性较强的岗位,在笔试和面试过程中一定要包括审计和环境两个领域,同时要对应聘者现场的审计实务进行测试。在后期每年的工作考评中,也要参照选聘程序,对不合格者进行末位淘汰。

2.加强后续的培训教育。加强内部审计的后续培训教育,企业的管理当局应该重视对内部环境审计人员的培训工作,把环境科学和公共管理作为内部的必修课程,进行定期的培训。企业应鼓励员工自学深造,与时俱进,保持专业胜任能力。

[参考文献]

[1]黎明,但小丽.我国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探讨[J].会计之友,2014(6):110-112

[2]沈航,张黄,刘安民.关于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定位思考[J].财会学习,2016(1)

审计研究现状篇7

关键词: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现状;改进

1.审计委员会在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地位和作用

1.1法律地位

相比美国等审计委员会制度已存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西方国家,我国的审计委员会制度仍是个新生事物。近些年来,我国虽然对如何加强上市公司的财务监督和改进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在制度上和法律上都作了相应规定,但对于上市公司如何规范和健全审计委员会的法律却迟迟未出台。1.2在目前我国公司治理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

审计委员会扮演着“内部”的“外部人”的角色,承担着对公司日常运营进行评价和监督的责任,这对防止公司内部舞弊,提高财务运营效率,改善公司运行效果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就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状况看,审计委员会虽发挥着一定作用,但作用不不是非常显著。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一股独大”现象较为严重,国有股、国有法人股和社会法人股的所占比例较大,但不能流通,流通股相当分散,机构投资者占的比例较少,形成非流通股股东的过分集中,而流通股股东的过度分散,导致上市公司的重大决策权由非流通股大股东掌握。这就使得董事会成了大股东的“代言人”,而设于其下的审计委员会,也由于独立性缺失导致了其并未真正发挥其职能,有相当一部分是“装饰门面”,并未真正起到监督和约束作用。

2.我国审计委员会与上市公司内部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

我国是“二元制”的公司治理模式在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监事会和董事会,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如图):

2.1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

我国对于一个上市公司内部进行财务状况和经营监管机构有两个,一个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监事会,另一个是设立在董事会下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和监事会的职责界限模糊不清。审计委员会和监事会同时负有监管职能,客观上容易形成多头监管,分工不清,不但造成资源的浪费,还会造成相互推诿等问题。这些问题如解决不好,就不能在公司内部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使其监督效率下降。而从现在我国上市公司的监督状况来看,监事会并未真正有效发挥其职能,形同虚设。2.2审计委员会与董事会和股东大会

我国是二元单层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的模式。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董事会与管理层重叠现象普遍,上市公司存在着“内部人控制”现象。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董事会易受大股东控制,代表着大股东的利益。审计委员会作为下设于董事会的一个专门委员会,使审计委员会受到各种外来压力的影响,不能真正独立地行使其职权。由于,审计委员会大多数成员由独立董事组成,而我国上市公司的“一股独大”现象又导致独立董事的选择权被大股东所包揽,中小股东利益很难得到体现,这就严重削弱了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此外,作为外部监督机构的中国证监会很难掌握特定公司和独立董事被提名人的详细信息,因此其对独立董事被提名人的任职资格和独立性的审核也容易流于形式。

2.3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部门

我国很多上市公司都设有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可以为审计委员会有效行使其职能提供大量信息。例如,内部控制系统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公司决策、程序、道德准则的履行情况等。从公司整体组织架构而言,内部审计部门属于公司内部行政管理的组成部分,其受制于管理层,同样也存在独立性确失问题。审计委员会的地位要高于内部审计部门,即内部审计部门必须接受审计委员会的职能监督,并通过审计委员会不受限制地接触董事会。

3.面临问题和改进意见3.1面临问题

通过以上对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现状的研究,笔者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3.1.1审计委员会的法律地位较低。《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是目前我国法律体系中唯一对审计委员会有所规定的一部法律,但也只是说上市公司“可以”在委员会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而非“必须”,更没有详细说明对审计委员会机构设置、人员组成、履行的职责、权利与义务、业绩考核等方面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等的具体规定,仅只是对其职责作了一个简要规定。而在我国《公司法》等重要法律中虽有提到独立董事,但并未提及审计。而在美国,颁布的《萨班斯法》中对审计委员会的职责、在财务报告过程中承担的角色等都有详细而明确的规定。因此,在我国,对于审计委员会制度还未真正形成法律上的制度保障。3.1.3审计委员会制度与我国现行监事会制度职权界限模糊,功能重叠。通过比较审计委员会和监事会的职权,我们发现两者的职权界限非常模糊。对于如何协调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之间的关系,深交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回避了这一问题;上交所《上市公司治理指引》却将财务检查权同时赋予两者,造成双头监管;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则根本没有提及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的关系。这种在职责分工上的不明确,并不是上了双保险,而是为以后工作中产生的冲突埋下隐患,势必影响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和中小投资者合法利益的保护。

3.2改进意见

3.2.1制定具体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审计委员会的法律地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深,我国会计审计制度也应逐步与国际接轨,仅只有《上市公司治理条例》对审计委员会作一规定是远远不够的,在法律的制定上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萨班斯法》,对《公司法》及时做出修改,在法规中对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职责、权利与义务等作出详细的规定。如审计委员会成员的任职时间,任职条件,审计委员会主席的任期、职责等都应该被限定:根据公司规模和风险的不同,审计委员会成员应该一年花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其监管职责,而不仅是一年几次的会议;外部监管机构如何独立地对审计委员会评估;审计委员会如何聘用和解雇外部审计师:审计委员会如何确保舞弊财务报告在公司或股东受到伤害前能被阻止或发现等。通过制定这一系列清楚一致的操作指南和法律条文,消除随意性和模糊性,使审计委员会制度成为明确的法定制度。

3.2.2增强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增强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除了需要法律作为重要的保障,监管机构应该为其明确和规范工作范围,以便监督和控制公司财务报告体系的正常运转之外,就上市公司内部而言,为保持审计委员会精神与形式上的独立性,审计委员会应与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保持顺畅的沟通,以保证信息的及时准确传递,不应与高级经理在发生任何重要的联系,如直接的利益联系,亲属关系等,审计委员会职权的行使应独立于高级管理层。

审计委员会的薪酬也是影响其独立性的一个重要原因,笔者认为,最佳方式是由证监会根据不同的行业性质、规模大小等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考评机制,并根据相应标准进行统一发放,但就目前而言,实行起来还是比较有难度。

3.2.3处理好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和监事会制度的关系。对于立法机关和资本市场的监管层而言,简单抄袭美国萨班斯法案及美国证监会的规定或经验往往会制造冲突,使公司内监督机关监督边界的不清,“多龙治水”一个都治不好,反过来会让公司无法适从。因此,如何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取长避短,建立合理的、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自身的任务,更是我国立法机关和监管机关的重要任务。就目前我国现状而言,在所有上市公司取消监事会制度而以审计委员会制度代替显然是不合理的。原因在于较之审计委员会制度,监事会制度现今已被大多数国人所认同和接受,所以如果要求所有上市公司都取消监事会而以审计委员会代替,在短期内可能不能被大家所认同,而且成本较高。是否审计委员会制度还要考虑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监管支出和监管收益的两者平衡问题,当成立审计委员会的监管支出大于监管收益时,则可能要求上市公司从现有资源中,也许是更有效的监管活动中转移出来;而在原有的公司治理模式基础上进行“深加工”,协调好审计委员会和监事会的关系,合理分配两者的监督权限,从而实现监管收益大于监管支出时,我们则认为成立审计委员会是有必要的。因此,笔者比较认同第三者思路,在当前,我们可以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在这一标准以上的上市公司要求“必须”建立审计委员会,以加强监管力度,而在这一标准以下,则可依据上市公司自身情况,“可以”设立审计委员会。

3.2.4加强审计委员会对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力度。这就要求通过审计委员对内部审计提供的信息进行的二次审计,独立地对内部审计门对内部控制的审核规划加以监管,评价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负责内部审计主管的任命和撤换,评价内部审计质量,审核内部审计章程等方式,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使其工作范围不受管理当局的限制,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

3.2.5加强外部监督机制,规范审计委员会的运行。审计委员会作为公司内部的一个组织,不可能具有完全抗拒“内部人控制”的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在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同时,还应加强外部机构的监督力度,通过注册会计师和国家审计部门等的外部力量,确保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真实反映,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2]美国:《萨班斯法》.

[3]冯萌蒋卫平.从安然事件看美国的审计委员会制度.《证券市场导报》,2002年7月号.

[4]谢永珍.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治理效率的实证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6年9卷,第1期.

审计研究现状篇8

随着证券行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作为证券企业治理和风险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审计,面对数字化、信息化遍及的审计环境,不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将难以胜任证券公司内部审计职责,难于发挥其在组织治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应有作用。因此,充分认识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趋势,加快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对推进证券公司内部审计工作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证券公司信息化情况简介

证券行业是我国信息技术利用最充分的行业之一,1998年以来,证监会、证券业协会出台了一系列刚性技术指导文件,如1998年了《证券经营机构营业部信息系统技术管理规范(试行)》、2000年3月了《网上证券委托暂行管理办法》、2005年4月了《证券期货业信息安全保障管理暂行办法》、2006年8月了《证券公司集中交易安全管理技术指引》、2008年9月了《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信息技术治理工作指引》等等。这块纲领性文件的颁布,推动证券行业实现了由“电子化”向“信息化”转变。尤其是当前,在以云计算为代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金融服务与创新成为现代社会经济的核心,证券业信息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证券行业构建了证券交易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数据仓库、电子商务系统、总部综合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众多的it系统,实现了发行、交易、清算以及管理、决策和风险控制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根据有效a股账户数的粗略统计,2010年a股账户的网上交易户数比例已经达到53.22%,国内的2652家证券营业部均已不同程度地建立起营业部的内部局域网,实现了资源共享、电子邮件、网络打印及财务结算等办公事务的初步自动化,证券公司中eRp的使用率达到10%,CRm的使用率为5%。数据传输网络化、业务电子商务化、管理电子化、服务数字化已成为证券行业信息的主要特征。

三、证券行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现状

1.内部审计信息化滞后于公司it治理战略规划。

根据《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信息技术治理工作指引(试行)》,证券行业各公司均研究制定了符合本公司发展的信息技术战略规划,从战略方向和行动计划两方面,制定了信息技术战略和信息技术行动计划。对信息技术战略如使命、远景目标、中长期目标、策略路线与原则等,信息技术行动计划如信息化项目进程、项目描述和投资收益分析、信息化实施保障措施与资源开发计划等均有清晰明确的规划。但内部审计信息化在其中占有份量却较轻,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忽略,主要表现在:一是存在内部审计的“信息孤岛”现象,在证券公司整体信息化战略规划中,较少考虑内部审计的需求,各业务系统间的数据“各自为政”,数据资源长期缺乏统筹管理、数据条块分离、信息统计口径不一致,部分业务板块信息对审计来说,还处于封闭状态,无法满足内部审计工作的特定需求,从而导致资源共享程度明显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效果。二是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建设的滞后,内部审计信息化只能服从于现有的业务系统架构和流程,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只能通过利用业务系统直接查询数据、嵌入式审计模块、通用审计软件等方式实现,但却受到物资成本和人员培训成本十分高昂的制约。

2.内部审计信息化目前尚缺乏必要的标准和规范。当前证券行业内部审计信息化所参考的标准,主要有国家审计署所颁布的《信息系统审计指南——计算机审计实务公告第34号》,iSaCa信息系统审计准则体系。而内审协会至今未出台适合内部审计信息化,紧扣当今信息技术发展,且指导性和操作性强的相关准则和指南,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部审计信息化的进一步推进。

3.内部审计信息化方面管理层重视程度和投入给力不足。首先,从当前证券行业内部审计信息化推进情况来看,虽然绝大多数内部审计组织积极争取“信息化”,但在实际前行中总碰到来自各方的阻力,困难重重,突出表现在公司管理层形成统一认识,对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往往重视喊在口上,支持写在纸上,却不落实在具体行动上。相比业务信息投入而言,审计信息化投入就是“短腿”,审计信息建设经费投入打折扣,在硬件设备的配置中更多侧重于pC终端的配备,在软件设备的配置方面主要借助流行的办公软件,且内部审计工作必需的支持数据库未构建,内部审计管理系统运营环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4.信息技术在内部审计工作的应用层级较低。当前大多数证券公司内部审计机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一直在低水平徘徊,普遍存在应用不广泛、运用水平差、使用效率低、资源共享不高等问题,有些甚至还停留在“小作坊”、“小儿科”上。在内部审计管理工作方面的应用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文书运转、网络浏览、检索资料等阶段,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审计信息资源进行归集、整理、分析,为审计决策、审计实施提供强有力信息支撑的功能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在业务工作方面的应用也仅仅停留在数据转换、计算分析、查询汇总等低水平上,停留在eXCeL、aCCeSS等常用软件的基本应用阶段,在把计算机信息技术全方位运用于内部审计实务工作、加强全面审计质量控制,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创新内部审计技术方法、研制实用审计工具、探索信息系统审计等方面基本上没有涉足。

5.精通信息技术和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匮乏。审计信息化是一项科技与业务的融合工程,其人员既要精通相关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又要熟知必要的审计、财务、金融、法律等业务知识,如信息系统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通晓信息系统的软件、硬件、开发、运营、维护、管理,而且还必须能够利用规范和先进的审计技术,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检查、评价和改造。而现实情况是,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与现实需求差距较大,真正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人员并不多,既精通计算机应用又熟悉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则更少。人才问题始终是制约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应用的核心问题:一是由于内部审计机构为后台管理部门,员工的待遇偏低,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引不进来。二是内部审计机构现有的骨干人员以点带面的整体作用发挥不够。三是现有内部审计人员固守传统的观念和定性的习惯,信息化意识不强;并且受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限制,在审计实务中对复杂点的数据采集整理、数据结构分析、程序代码复核等应用无从下手,往往绕过计算机而进行手工操作或仅仅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四是未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信息化人才激励机制。

6.内部审计信息化推进过程中面临着新的审计风险。由于证券行业的相关业务信息绝大部分业务数据的机密性,在内部审计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由于内部审计人员信息安全技术掌握程度不同、使用不成熟的审计软件、未安全采集和存储数据等原因,均可能造成业务数据泄露;与此同时,证券业信息系统本身亦存在信息管理人员的道德水平低、信息系统的设计完善程度不够、网络黑客(病毒)的入侵等因素,这些都将给内部审计带来新的风险。

四、证券行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趋势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证券公司出现了差异化创新、特色化经营、开放、多元的行业生态,经营模式正逐步向“大财富管理”和“大资产管理”转型,证券交易系统、门户网站、行政办公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数据仓库、电子商务管理系统、总部综合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的持续构建和完善。引领着证券行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

一是内部审计信息化与证券公司eRp系统的高度协同。随着各证券公司核心交易系统、电子商务系统、oa办公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高度协同、高度智能化,为实现内部审计工作识别组织风险或评价公司经营战略、优化组织运营为目标,对公司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进行独立、客观确认和咨询的内部审计工作,必将处于证券公司战略管理的核心地位,并与所有信息化系统密切相关。而对其提供信息技术支持的审计管理系统、联网审计业务系统、现场审计实施系统等信息系统也必须与证券公司的eRp系统进行高度的协同,才能实现对证券业务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实时监控功能,才能真正实现内部审计工作促进公司优化企业信息管理,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功效。

二是以信息系统审计为代表的it审计将成为证券行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职责。随着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存储技术的发展,证券行业各核心的业务管理系统呈数据大集中趋势,为了更好地治理和控制风险,必须将其内控机制扩展到信息处理系统的各个方面,甚至存在业务数据互通合作其他金融机构等。在对于经营管理的合规性、交易处理的完整性、数据的安全性等,需要内部审计机构对其进行必要的评估和评价,对其所产生信息的真实、合法性作出确认,以判断信息系统是否能够保证资产安全、数据完整及有效利用组织资源并实现组织目标。为此,证券行业监管机构先后出台相关法规提出it审计要求,如《证券期货业信息安全保障管理办法》(证监会82号令)要求,“核心机构和经营机构应当建立信息安全内部审计制度,定期开展内部审计,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信息技术治理工作指引》亦提出“公司应建立内部it审计制度,至少每两年进行一次it审计”。由此可断言,以评价证券公司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稳定、有效、可信的it审计必将成为证券行业内部审计机构的重要职责之一。

三是高效的数据迁移和数据审计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内部审计工作实践。内部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实际就是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充分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数据的采集、模型监测、特征数据的提取、审计流程的控制以及审计项目管理等。从信息技术在内部审计工作之中实际应用来看,数据采集是基础,审计分析评价模型体系以及审计方法库的构建是核心,有效的审计信息化运作流程是手段。而数据采集的根本就是将证券公司各业务系统中的数据,高效、完整、安全地迁移至审计业务系统,并为审计业务系统所识别、使用;因此,成熟高效的数据迁移技术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成为必然。并且,伴随之以系统内部控制测评为基础,通过对电子数据的收集、转换、整理、分析和验证,以判断一个计算机系统是否有效做到保护资产、维护数据完整、完成组织目标的数据审计模式,也将成为内部审计目标的有效实现方式。

四是联网审计与远程审计将在证券行业内部审计实践中常态化。如前所述,随着证券行业创新业务的层出不穷,诸如融资融券、新三板、直投、约定式回购等业务的相继推出,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切实提升审计的实时风险监控能力,要求审计对风险的防控从“事后监督”向“事前防御”和“事中监控”转移;而同时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存储技术等信息技术高度集中的证券行业,各项业务处理呈现了扁平化态势,证券公司诸多业务系统如CRm系统、财务系统、柜台系统、投资管理系统等集成运行,形成了集客户基本资料、交易信息等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在计算机网络系统高度集成的数据平台。从而为一种全新的非现场审计模式——远程审计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内部审计机构通过采集证券公司柜台系统、财务系统、合规监控系统以及对各营业部历年审计的历史数据等信息,借助公司内部网络查询、筛选、记录、分析等信息技术平台,实施非现场的远程审计活动;将大大加快审计速度,提高审计效率,推动审计方法和审计流程创新,提升审计信息化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审计方法体系等建成数据模型,构建以在线审计和实时审计为特征的集约型审计,即联网审计,建立预警机制,进而实现审计关口前移,推动内部审计工作实现“三个转变”。

五是物联网及云计算等信息新技术将推动内部审计信息化新发展。据相关资料介绍,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智能互联网”,其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广义云计算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也可是其他服务;云计算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作为一种商品通过互联网进行流通。有人形象地比喻:云计算是互联网中的神经系统的雏形,物联网是互联网正在出现的末梢神经系统的萌芽。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作为金融机构的证券行业,在自主创新、市场多元化的进程里,云计算模式将成为其信息化整合的“关键武器”,如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证券行业的行情、交易、信息、客户管理、股票池、投资者教育、研报服务等业务集中到统一的平台成为现实。在物联网、云计算推动证券行业金融服务模式颠覆性的创新过程中,承担着防范内部风险、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组织效益的内部审计工作,必须紧跟业务创新的步伐,运用物业网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现审计创新,如建设云审计平台、利用云存储实现数据迁移、运用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进行数据管理等。

审计研究现状篇9

[关键词]两型社会;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审计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2.22.012

[中图分类号]F23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2)22-0021-03

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是规范农村财务管理与监督的重要手段,是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近年来,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中办发〔2004〕17号)、《农业部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的规定》(农办经〔2008〕1号)等文件精神,湖南省各级政府在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凸显出诸多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当期“两型社会”建设进程。文章结合一定的实地调研,认为“两型社会”时期我们应建立以地市级农村集体经济综合审计模式为主导,逐步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农村监督体系,以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监督。

1“两型社会”对湖南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提出的新要求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发展战略对湖南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提出的新要求:①资源节约的要求,这对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实现资源节约,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②环境友好的要求,通过加强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监督,维护广大群众权利,融洽干群关系紧张,从而为构建和谐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创造友好的“审计环境”。

2当前湖南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主要模式的现状分析

2.1“乡镇经管站”内部审计模式

当前,“乡镇经管站”内部审计模式是湖南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中最普遍的形式,其实施主体是县(市)农村经管部门(简称“经管站”),性质上属于内部审计。经过多年的发展,这种审计模式对该地区农村集体经济活动的审查与监督,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湖南农村集体经济复杂化和快速化发展,这种审计模式逐渐凸显出“天生性不足”,具体表现在:①这种以“乡镇经管站”为审计主体的内部审计模式实质上就是让经管站既充当经营管理者又充当监督人,严重违背独立性原则,其审计结论难以保证,严重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②湖南农村工作有一定特殊性,集体经济本身复杂,农民群体差异性大,故“乡镇经管站”的日常经管工作繁重,难以保证审计业务的有序开展;③“乡镇经管站”的审计专业水平有限,兼职人员较多,业务上又接受着“多层领导”,很难摆脱行政手段的干预,审计独立性难以保证。因此从审计的本质特征来看,这种审计模式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很难适应“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

2.2国家审计模式

为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按照传统的行政关系隶属理念,湖南部分地市采取了在县(市)级国家审计机关下设立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机构,这实际上属于国家审计模式。虽然这种国家审计模式权威性较大,独立性和审计专业性强,有助于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但相对也有一定的局限性:①是国家审计准则比较宏观,其基本格局是对本地区预算执行情况和相应综合财政财务活动进行审计,审计范围受限;②是部分县(市)级专业审计人员非常有限,因而审计工作覆盖面窄、连续性差,只是在必要时走走“过场”而已,不能及时全面地反映乡(镇)的经济运行情况;③是这种审计监督属于事后监督,而现实中部分业务却需要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跟踪审计;④这种审计监督与乡(镇)政府实际工作有些脱离,难以保证审计的时效性、真实性和客观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两型社会”的建设步伐。

3“两型社会”时期完善湖南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的对策

上述两种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复杂发展,它已逐渐凸现出诸多问题,尤其是审计力量极其薄弱,审计独立性无法保证,导致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空白依然存在。目前“两型社会”建设蓝图正在湖南地区布展,今后其战略建设模式和经验定会在全国逐步推行,这就要求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更具独立性、权威性、规范性和服务性,则创新成为一种必然的制度选择。本文提出湖南应建立以地市级农村集体经济综合审计为主导审计、逐步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农村监督体系可作为“两型社会”时期建设新农村的改革和发展方向。

3.1建立地市级农村集体经济综合审计模式的构想

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保证,为建设好“两型湖南”,提升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权威性,根据2006年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十条“审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其审计管辖范围内设立派出机构;派出机构根据审计机关的授权,依法进行审计工作”之规定,我们可以假设在改变传统行政隶属关系的基础上,即在各地市审计局专设“地市级农村集体经济综合审计中心”(具体机构体系设置如图1),该中心垂直隶属于各地市审计局,且在各乡镇(街道)直接授权建立审计分中心,其主要目的是减少过多的行政干预,多一些具体的政策宣传与业务指导,以方便对农村集体经济进行财务审计监督与指导服务。这种模式性质上仍属于国家审计,其优势和相关要求表现在以下方面。

3.1.1明确审计主体,树立审计权威

地市级农村集体经济综合审计中心是接受湖南省各地市级国家审计机关的垂直领导,地(市)国家审计机关负责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综合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并授权其各部门及各乡镇(街道)审计分中心履行相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日常审计任务。这种新的行政隶属关系意味着将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确定在国家审计体系范畴,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审计机关是实施新的审计模式的主体,减少部分中间行政隶属关系环节,使得农村集体经济综合审计中心的层次和独立性得到提升,审计权威和监督力度得到加强。

3.1.2明晰审计职责,确保审计独立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任务重,执行难度大,针对性强。为确保审计的独立性,该中心可根据审计业务需要设置相关部门,①农村财政财务审计,职责是对各乡镇的村级财政财务活动进行审计;②农村专项资金审计,主要是对土地出让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情况、救济(扶贫)资金、其他涉农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③农村建设工程项目审计,集中对所有农村建设中达到一定资金规模的项目进行全程跟踪审计;④农村资源环保审计,主要对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浪费情况和环境污染情况进行专题审计,以达到符合“两型社会”建设的具体要求;⑤农村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乡镇(村)主要干部岗位职责履行情况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以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⑥政策宣传与指导,这主要出于农村集体经济的特殊性考虑,且为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政府应更多开展政策宣传与业务指导服务,以减少违规和违法事件发生的频率,达到预防腐败与警示教育之目的。⑦纪检监察,要求整个审计监督工作必须接受纪检监察办和司法部门的监管,以保证审计的合法性。

3.1.3规范审计制度程序,提高审计队伍素质

审计制度作为审计业务的权威性标准,对提高农村集体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防范,维护广大社会公众利益具有重要的作用。各级政府有义务结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和标准,尽快制定包括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准则、审计人员行为规范、审计程序规范、审计报告规范等相关审计制度,使农村集体经济综合审计与服务中心在执行审计业务时有章可循。对于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基本程序可以从审计实施方案、审计通知书、就地审计、调查取证、评审内部控制、出具审计报告、作出审计决定、复审异议等方面进行归纳与梳理。针对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水平较低,提高审计队伍素质,确保审计质量,新设立地市级农村集体经济综合审计中心,可根据授权的审计范围和任务来设定审计岗位和编制相应的工作职责,在人事任免上,该中心负责人应由地市审计机关任免,并向地市审计机关报告工作;其他部门审计人员由市人事局、审计局向社会公开招考,择优录用;乡镇(街道)审计与服务分中心机构人员可利用各省的“大学生村官”和“选调生”等计划进行招考补充,人员编制、经费、业绩考核和业务技能等问题均由地市政府统一协调解决。

3.2逐步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模式的展望

出于探索和创新角度考虑,在借鉴国内发达地区农村审计经验的基础上,可考虑委托注册会计师进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但人们可能首先就会提出最现实的考虑,即谁愿意来支付审计费用,质疑这是否有必要,注册会计师是否一定会接受委托人的委托来执行农村集体审计,老百姓心里都有一本明白账,委托注册会计师来审计,成本相对昂贵,并且农村财务管理水平较低,经济业务相对简单,没有必要请“德高望重”的注册会计师来进行审计。更重要的是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中也缺乏针对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具体相关准则可供注册会计师参考,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难以保证审计质量,注册会计师何必自找“麻烦”。

面对以上疑虑,笔者展望:在“两型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湖南农村与城市融合程度和市场化程度愈加明显,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农民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各级政府要下大决心,逐步可将部分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业务打包给注册会计师审计,这既是农村集体经济受托经济责任扩展的需要,也是注册会计师自身行业发展的契机。其优点在于:①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受托审计,其审计目标更加明确,审计范围不受限制:②会计师事务所是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具有法律效力,其审计公信度较高;③会计师事务所和委托人之间是委托受托关系,不存在其他利害关系,注册会计师的行为受审计准则的约束,其审计公正性较强;④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知识和执业经验丰富,审计程序规范,审计结论更具针对性。具体措施有:①政府要加大宣传与鼓励力度,倡导和鼓励将部分农村集体经济业务委托给注册会计师予以审计,对于承担农村审计试点工作的会计师事务所可给予一定的补偿;②是政府应尽快出台与完善有关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制度,为注册会计师审计进驻农村提供法律准绳;③是明确审计委托人范围,特别应明确全体村民以农村集体资产所有者身份充当审计委托人的地位;④是给予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一定的政策倾斜,鼓励他们开拓农村市场,合理培训审计人员,科学制订农村集体审计方案和程序,以帮助政府降低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与监督成本,推动“两型湖南”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1]桂建平.乡镇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出版社,2002.

[2]刘罡.对农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审计模式的探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3]常茂松.关于注册会计师参与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思考[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

[4]王宝庆.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模式研究——基于浙江实践[J].审计月刊,2008(4).

[5]朱朝晖,陈建萍.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创新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6).

审计研究现状篇10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质量

中图分类号:e2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所谓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和机构。

内部审计是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依法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以及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一种行为。内部审计就像事业单位体内的免疫白细胞,直接抵抗着各种病毒进攻,使机体始终保持旺盛积极向上的状态。内部审计在组织治理结构中,可让事业单位形成权力制衡并促进它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加强对促进事业单位的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我国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作用

我国的审计监督体系主要由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三大版块组成,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是外部审计,承担着重大项目的审计只能是挂一漏万,起一种警示和风向标的作用。内部审计是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的重要补充,是事业单位内控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堵塞机构漏洞、提高机构运行效率的作用。

任何一机构运行要有效率,必须在决策阶段要正确,在执行阶段要务实有力度,作为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在项目的决策阶段,要提出自己的意见,在执行过程中要监督是否违法违规,在项目的收尾阶段,要总结决策与执行过程中的得失,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这样才能保证机构不胡乱决策和瞎执行,保证机构正常运行。事业单位要想在经济运行中平稳前进,内部审计就必须加强。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现状

对目前来说,我国事业单位在从事内部审计过程中主要存在着工作定位不准确、制度不完善及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和有效性等现状,严重影响到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1)内部审计工作定位不准确,目标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经过百年发展,至今已趋于成熟,而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不太成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更是相对滞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应当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经济活动。应当是服从、服务于本单位,应紧紧围绕本单位总体目标为中心开展内审工作。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致使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的内审工作目标与本单位总体目标出现脱离现象,因而削弱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

(2)制度不完善,导致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难以执行。国家现行颁布的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法规中,除了一些行业部门制定的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外,与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相比,国家审计机关没有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定详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具体审计准则和实施细则,这种法规的滞后性,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具体的审计工作时,显得无章可循,出具的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没有法律的强制性,带有强烈的“人治”色彩,因此在执行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设的过程中,常常会遭遇到被执行部门的抵制,使审计意见和建议难以切实落到实处。

(3)内部审计的权威性、独立性和有效性得不到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性质特征决定其领导愈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独立性、有效性愈有保障。但是,目前我国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层次较低,有的受所属财会、办公室、纪委或监察部门的负责人领导;有的受主管财务领导领导。由于内部审计的领导层次较低,缺乏应用的权威性,导致内部审计的结果处理、审计建议的落实等受到较大程度的制约。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难以得到保证,使内部审计工作也只流于形式,大大影响了审计结论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三、加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力度的重要性

(1)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有助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目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不明显,有的内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成为问题和漏洞的保护伞,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效果。通过内部审计,可以科学地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单位管理水平。

(2)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有助于保障国有资产安全,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在行政事业单位中,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不规范的利用国有资产出租、投资的行为,导致大量国有资产收益流失,甚至是国有资产的灭失。通过内部审计,能够对组织资产状况做到心中有数,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有效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3)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有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一直是困扰行政事业单位的一个普遍问题,通过内部审计,可以及时发现资金使用中不合理的现象,严厉查处各种挥霍浪费和腐败行为。通过及时提出审计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资金管理。

四、提高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的措施

(1)加强内控制度审计,从根源上降低审计风险。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保护财产安全,实现经营目标的有效手段。它要求审计人员在进行基础审计时,对每一个审计发现都要从内控制度上找根源,对审计取得的各种基础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实质性测试,它可以起到风向标或导向的作用,引导审计向薄弱环节延伸,查出真相,恢复事物的本来面目,减少审计风险。

(2)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虽然审计风险已为大多数审计人员所熟知,但在实践中,审计风险问题尚未引起审计人员的足够重视,也不知道如何去防范审计风险,所采用的审计模式、审计方法还是原来的那一套做法,这势必使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处于不利的境地。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增强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把审计风险引入到实务工作中,在审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注意审计风险的防范问题。同时,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审计风险模式,事先对审计风险进行预测,从而把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3)提高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素质,防范审计风险。审计风险的控制,归根结底是要提高审计质量,而审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审计人员的素质。而审计人员是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其思想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审计项目质量的好坏和审计风险的大小。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对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起着根本性作用。

(4)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和工具,提高审计质量。要真正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质量。内审人员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改进审计方法,规范审计程序,监督评价并重,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在审计方法上,可以引进目前最先进的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以风险的分析与控制为出发点,以保证审计质量为前提,统筹运用各种测试方法,综合各种审计证据,以控制审计风险。

(5)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增强其独立性。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理论和实务必须认识和解决的问题,是内部审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就不可能进行经常、及时、有效的经济监督。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不能有效保证审计机构和人员组织上的独立性、工作中的自主性和权威性,就不能保证审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因此,从本质上说,只有赋予内部审计真正的独立性,确立内部审计超然独立的地位,从完善机构设置入手,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监督、管理、制约机制,建立新的审计模式,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内部审计的质量。实现内部审计独立性的途径要真正实现和保障内审的独立性,就必须首先保证其内部组织上的独立:实现组织上的独立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1)内审部门应该对单位中一个具有足够权力的领导人负责;(2)内审部门经理必须能和董事会直接交流信息;(3)内审部门经理的任免不能由被监督对象确定;(4)单位应当制定一个正式的章程,以书面形式确定内审部门的宗旨、权力和职责,并获得高级管理层的批准和董事会的确认。

参考文献

[1]张爱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成本控制与效率提高[J].会计之友,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