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管理标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08:32

建筑工程管理标准篇1

关键词:标准化管理;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应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分工也越来越明确,管理职位逐渐的被重视,就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管理方法,人们越来越重视管理的重要性。经过不断的发展,我国建筑行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已经逐渐的建立健全,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其中,标准化管理就是一个很好的方面。到目前为止,建筑工程施工行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也呈现出了很多的问题,所以,必须加强对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标准化管理,提高标准化管理的力度,最终使得整个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都是在一个标准化的环境下完成,为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促进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行业的发展。

1、标准化管理方法的简单分析

所谓的标准化管理主要是指:为了可以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以及管理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于那些实际存在或者是潜在的问题而制定的一种规则的活动。将标准化管理应用到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中就是指:对于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指标的控制不仅仅要符合外部的各项标准(法律、法规或其它相关规则),还要符合施工单位内部的各项标准(企业所倡导的文化理念),以内外部的众多标准的要求做为基础的一种管理体系。

标准化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标准。首先:技术标准。技术标准主要是对于所进行的技术活动中那些需要进行统一、协调的事务而制定的技术准则。具体来说,技术标准就是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的科学技术水平,针对那些具有很强普遍性已经重复出现的技术问题,而提出最好的解决办法。其次,管理标准。所谓的管理标准就是施工单位为了能够保证和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实现建筑工程整体的质量目标而提出的对于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以及管理业务起到约束作用的具体标准。对于管理标准按照其发生的作用范围,可以被分成以下几类: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以及部分企业内部的各项标准。在进行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不仅仅要遵循企业内部自己制定的各项标准,还要达到国家标准甚至是国际标准的相关要求。

将建筑工程施工过程进行标准化管理,是传统过程中制度化的最高形式,只有将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工作都很好的标准化,才能使得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可以顺利、有序的进行。

2、标准化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分析

经过不断的发展,标准化管理在建筑过程中已经有所应用,以往的实践可以总结出。对于标准化在建筑过程中的应用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首先,制定好可以准确的反映出市场需求及顾客满意的产品标准;其次,把产品的标准作为基础,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标准化管理体系;最后,把标准化管理进行垂直方向上的推进,采用很多种不同的方式去管理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下面对于标准化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三个步骤进行详细的分析:

2.1制定好可以准确的反映出市场需求及顾客满意的产品标准

市场,是企业能够得以正常运行的载体,如果一个企业没有了市场,那么不管这个企业所生产出的产品质量多好,都不会赢得收益;其次,顾客是企业产品可以换成收益的唯一环节,只有很好的把握好客户的需求标准,才能够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最终换得超额利润。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了解市场的需求标准以及顾客的需求标准是进行标准化管理的基础。在一个企业实施标准化管理之前,首先就是要做好市场方面的调查,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建筑物的要求已经不再是以前那种“住的场所”,现代人们对于建筑物的要求已经逐渐的提高。因此,作为建筑工程的施工单位,在进行施工之前,要进行市场方面的调查,及时的了解客户的最新需求,根据最新的需求来设计建筑工程的施工图纸,将顾客的最新需求当成是施工所要达到的标准及目标。

2.2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

在将整个企业所要达到的目标及标准确立之后,进行标准化管理的第二个步骤就是建立健全标准化的管理体系。以建筑工程施工所要达到的标准作为核心,建立起一系列的标准化管理体系,这可以很好的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温度以及施工效率的有效提高,可以使建筑工程施工单位能够在整个市场上占据很大的份额,最终拥有核心竞争力。流程体系是整个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的一个基础,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要把施工单位的战略方向当成是整个施工单位完整的流程架构构建的依据。此外,引进aRiS流程管理平台去对岗位以及各个岗位上面的职责和表单等要素进行梳理,要确保各个流程的要素都能够可以被进行动态的引用和修改。通过进行统一的、十分规范的建模的方式,对于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各个流程环节以及工作的内容还有各个相关人员的职责划分等内容,所要达到的标准进行描述,要注意所表达的标准清晰、准确,不仅要可操作,还要达到可衡量性。

通过对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各个施工流程的各项要素的分析,可以帮助施工单位优化支护以及岗位职责,还可以对于施工的流程进行改进、提升信息系统的功能,这都能够很好的帮助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各项事情的顺利进行。

此外,还可以通过确定eBmp流程角色体系设计方案,将每一个角色和其岗位职责进行匹配,建立起一个岗位、角色、权限以及流程之间互相联系的网络。对于每一个岗位都有一个明确的标准,都设定好岗位所要解决问题的方法,工作的内容等。这样,一旦出现岗位轮换、员工离职的现象,也不至于导致该岗位无人胜任的现象出现,这也就是达到了消除组织以及岗位变动对于整个建筑工程施工流程带来影响的目标,可以有效的给施工单位组织变革过程提供帮助。

2.3通过多种管理体系保证标准化管理的落实

首先,把流程标准化作为基础,建立起相关的风险管理体系以及控制体系。在对于施工流程体系标准化确定的基础上,找出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把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点以及相关的控制措施和施工中的工艺流程进行很好的匹配,把对风险进行控制的意识贯穿到对于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经营风险以及法律风险出现。

其次,还要建立相关的绩效体系,对于建筑工程的施工达到标准的情况进行考核。在考核的过程中,要把传统的对于施工结果的考核细化到对于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考核,这样就可以将绩效管理推动到过程和结果结合考核的方式,可以很好的提升考核的准确性以及科学。对于考核的结果进行评价,奖优罚劣,可以很好的提升施工人员的积极性,也是落实标准化管理的一个有效的手段。

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加强对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已经成为了整个建筑工程建设的重要策略。标准化管理是一项十分先进的管理方法,在现代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而且得到了很好的成效。想要促进建筑工程施工行业的不断发展,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就要加强对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各项管理,将标准化管理意识融入到企业的内部的各项管理之中,切实的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才能更好、更快的去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

参考文献:

[1]李贵友.谈标准化管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运用[J].硅谷.2013(15).

[2]叶占峰.谈标准化管理模式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运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1(12).

[3]杨万晶.建筑施工管理中质量标准化管理的运用[J].中华民居.2012(04).

建筑工程管理标准篇2

【关键词】工程施工要推行标准化管理

回顾一年来我们在承揽承建施工过程中,实施与推行文明施工及标准化管理,用科学方法管理企业。使项目部年度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得以实现,获得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部借鉴国内同行在文明施工及标准化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在全年施工过程中积极推行取得一些经验。

一.抓好工程管理工作

1.抓好企业标准建设

标准是规范企业和员工行为的尺度和准则,为了规范企业与员工的行为,我们建立和完善工作标准、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其中也含概了服务标准、工序标准、工艺标准为核心的标准化体系。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保证了企业员工工作有标准可依,克服了不科学与盲目性,为了我们施工企业推行全质管理,争创品牌工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抓好对企业员工的质量教育

提高员工的质量素质与技能,是我们面前一项首要任务。为尽快提高员工素质,增强员工的自身的质量意识,适应施工生产的需求:一是增加教育的投入,抽调教员,编写教材,制定教育培训计划;二是坚持岗前培训,坚持企业制定的三级教育制度;三是根据各类不同层的员工实际情况,分类施教,实施教育培训多样化;四是对员工进行质量意识的教育,教育员工,爱岗敬业,以企业为家,鼓励员工上标准岗,干标准活,炼就一支过硬的施工队伍。

3.建立和完善质量信息体系

一是我们建立公司项目部质量信息反馈系统,确立质量信息中心,分口专业负责,对质量信息的管理从收集,经过汇总,贮存、建档、传递,到分析、处理全过程的闭路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并实现了微机化管理,保证了质量信息的畅通;二是质量信息实行分级管理,为使各种信息充分及时有效采用,我们分为项目部——栋号——作业队——作业班组四级管理;三是加强班组质量信息管理,明确班组信息任务,做好原始记录,及时反馈质量信息;四是建立相应的质量信息管理制度。

同时,完善质量信息责任制,明确员工质量责任与工作内容,从而提高质量信息的准确率、利用率、有效率和时效性。

4.注重安全生产

a.主要领导重视安全、标准化、文明施工并定期组织召开安全例会,部署安全工作,落实安全任务,加大安全设施与人员投入,购置新安全设施(如安全网、带、帽及新跳板等)并派专人负责整理、整顿、清扫、施工现场作业区及生活区等。

b.建全安全管理制度,做好三级教育,配齐安管人员,认真坚持走动巡检,发挥安管人员的作用。

c.对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点工序,项目部领导亲临施工现场一线,指挥施工生产,为员工树立良好的榜样与形象,发挥了领导干部应有的作用。

d.注重发挥安全口安管人员的作用,安检人员每天坚守施工现场一线,坚持循环,走动巡查,一个楼,一个楼走,一个楼一个楼查,发现隐患及时处理,走一处查一处,把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中,并都得到了及时的处理,为项目部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

5.注重文明施工

施工现场按管理文件要求围墙采用建筑彩钢板、现场大门、五牌一图、一报两栏,各项各工种岗位责任制、操作规程委托公司标准化办公室统一制作。现场各种机械设备合理布置,提高其使用效率,临时用电按tn-S接地接零,三级配电二级保护系统配置,使其既满足施工生产需要又能保障安全生产。各种材料按进度计划采购进场,合理分类、码放整齐、标识齐全。各作业班组进场前先进行三级教育,使每名员工既熟知操作规程,又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施工现场办公室、门卫、仓库等临时用房统一用彩钢板房,办公室、现场加工区域地面用混凝土硬覆盖,半成品加工区上搭设防护棚,各班组每日施工工完料净,出现的建筑垃圾及时清理,各周转材料分类堆放,生活区,厕所设专人管理,每天清理、冲洗打扫并且按时消毒处理,食堂卫生经卫生监督检查合格,炊事人员身体检查合格并持证上岗,生活区、员工宿舍、食堂、活动室等用房设置完善,体现我公司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

二、精心组织

为了更好地实施精细化管理,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我们立足着眼于细节,抓好细节工作,实现去疏求精,去误求准,去粗求细,去松求严,实现精细化管理:精、准、细、严的目的,确保施工过程管理无缺陷、无漏洞,闭环无边界,认真抓好五e工作。

对每名员工根据所在岗位,明确责任、工作内容、工作范围及所在岗位所制定的管理标准或工作标准、规程等。在责任制定性的基础上,增加了量化的目标值,方便考核,与经济效益相挂钩,用激励政策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的自觉性。具体实施,对管理岗员工实行绩效工资与考核,对一线员工实施计质、计件,体现干好多劳多得。

对每一件事、每一项工程、每一项作业、每一项操作、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施工部位、每一项事物细小环节,细化分工,作到所有事物都有人管,控制不漏项,实施标准不偏航。

对每一处,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合理化分施工作业区、材料堆放区、小件库房区、项目部办公区及职工生活区,各区设专人负责,实施定置责任挂牌管理,做到文明、清洁、卫生、规范化。

对每一物,实施定置标准管理,对施工使用的各类机具与设备,原材料、工具,实施检验、准入、编码、标识、定置、定位,做到科学有序、规范、整齐、并合理配置资源,做到节俭、高效、安全可控。

对每一时,建立全天候、24小时动态责任网,从项目经理、副经理、到施工长,专业作业队长,各口组长,员及班组员工,在所分担的作业区内,行始各人所分担的责任,权力与义务,。并积极开展工作,实施中管理人员循环值班,做到施工过程时时有人在,道道工序有人管,人人都管事,每刻不漏岗。

三、严格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我们注重人的能动性,以人为本,发挥人的潜质。在精心策化、精心组织、精细核算的基础上,优化施工方案,合理配置资源,博采先进施工技术与方法,严格管理、认真考核、做到文明施工、低耗高效,从管理上要效益。具体实施,认真落实精细5S。

今年我们项目部,下大力气对施工现场各生产要素,人、机、物、法、环、安等所处状态,不断进行整理、整顿、清扫、保洁与提高职工素养和施工安全可靠度。

四、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促进企业进步

1、企业不断更新观念、开拓进取、勇于创新、采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企业,是增强企业实力,推进企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建筑工程管理标准篇3

关键词:标准化管理,建筑工程,完善

 

iSo9000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Standardorganization)的关于质量、管理以及认证体系的标准化系列文件。在一系列文件中,阐述了关于如何进行标准化的生产、组织、协调与管理的方法。

一.实施和完善体系是为了加强与世界不同经济管理模式之间的沟通

实施和完善标准化管理体系的目的在于加强世界各国不同经济管理模式之间的沟通,以及不同经济或生产领域间的大范围合作,以促进全球经济发展。

世界各国以及不同的经济或生产领域存在着不同的互补性的优势,然而,对于不同国家以及不同领域,各种管理模式、组织形态以及文化背景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有时相互间的合作犹如互不兼容的计算机软件。因此,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了对于各种合作必不可少的单元要素与程序间的可比性统一原则。

二、标准化体系的理论构成及差异

iSo9000系列标准以系统工程为基本理论。论文参考。

依据系统工程的理论,对于任何宏观事物(系统),均可以进行微观层次的分解,成为在特定组织结构支持下的微观要素的统一体。对于不同的宏观事物(系统)之所以产生差异,是因为:

1.要素相同,但组织结构不同;

2.要素不相同,组织结构也不同;

3.要素不相同,但组织结构同。

因此,对于不同的宏观事物(系统)间存在着的各种交流,有形或无形的,信息或产品,宏观事物的差异性为其交流设置了各种障碍,如不同轨距的铁路网,形成了各种限制。所以,将所有宏观系统的要素与组织结构进行可比性方面的统一化与标准化,既保证要素单元体的可比标准化、组织运行的标准程序化,从而保证有效的与多样的宏观组合的同时,也保证不同系统间可比性的统一,以确保不同体系间的有效交流与合作。

要素单元体的可比性标准化是犹如不同比例模式的立方体单元,经过不同的组织方式,就可以形成不同的宏观效果。整体项目就相当于宏观效果,而其分部分项工作就相当于微观单元,在社会化生产的当代,社会分工使得单元工作由全面社会协作来具体完成成为可能。

三、标准化体系在建筑施工企业实践应用

建筑工程施工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作为投资方的业主、作为执行方的承包商、工程监理工程师、材料供应商、建筑设计师、工程造价师等要进行多边的合作。因此,能否形成相互间可以沟通的外部的基本协调原则以及各部门内部运行体系的可比性的统一,是工程顺利进行与成败的关键。

根据标准化原则的基本思想,对于不同合作各方,要从四个表现方面来加以协调,从而保证“接轨”:启动责任制、程序、标准以及识别系统。

这里是一个典型的工程项目部的组织结构:

在这个典型的组织结构中,各个职务的责任范畴如下:

(一).项目经理

项目经理是一个项目中的全面组织者、管理者、协调者,是所有工作人员的代表。

项目经理直接对公司上级主要领导负责,公司各辅助部门对于项目经理工作要全面配合、支持、保证项目顺利进行。

项目经理在项目工作进行中,负责与合作方(业主、咨询、设计、供应)协调工作。除项目经理外,一般规定项目组中的任何人或部门不能参与此方面工作,除非获得项目经理的同意与授权。

项目经理的一般控制性工作分为三方面:

1.工程进度的全面掌握与控制、及时调整工程进度,保证工程各部阶段及整体按期完成。

2.工程质量的全面掌握与控制、保证从原料、设备、工艺工序、工人及环境各方面上满足标准要求。论文参考。

3.成本投入的控制,保证以最小的投入、最高的效率完成工作内容,同时测算出每一工作子项目的基本消耗、成本。

(二).项目经理办公室与项目副经理

1.项目副经理一般辅助负责项目控制性工作中的一项或有专门的授权范围的工作,如商务与公关等。

2.经理办公室负责处理各种常务行政事物,包括:筹备会议、准备文件、材料、工程信息调查;为专项工程师提供有关技术资料、文件检索;为项目提供后勤保证。论文参考。

(三).现场工程师

当项目经理不能常驻现场时,现场工程师是项目经理在现场的全权代表,负责处理项目组现场事务。

(四).专项部门

1.经营部,从事商务事宜及测算,例如:工程有关商务以及营销活动;测算完成工程量,工料测量;综合测算成本、消耗、以及进行索赔计算;工程近期需求计算。

2.技术部,负责技术指导及协调:施工工艺、工序商讨与制定;施工方案的协调;现场定位与测量;施工质量控制与验收;施工安全监管。

3.合同部,负责合同与档案处理:合同与合同文件处理;各种档案处理与分类保管;各种信息检索与收集。

4.劳务与人事部,负责劳务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组织、协调、保障、培训与考核等行政工作:出勤考核;工资定级分发与考核;劳动保护与检查;工作培训计划;工作人员招聘。

5.供应与保障部,负责项目小组的各种工作所需的材料的采购供应,后勤保障,安全与保卫等。

(五).工作班组

由专业技术工人与劳务工人组成,由技术部进行技术指导,由劳务人事部进行行政领导。工作班组可以由社会专业分包与劳务分包公司来协作完成。

四、完善实施iSo9000系列标准所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首先要保证小范围的,某一层次内的协调与统一。如公司内部,组织内部。

(二)要注意与社会其他各部门的协调与统一,与社会同步进行,不宜过度追求西方国家的管理模式。因为我国普遍管理水平的制约,国外先进的模式不一定都能适用于我们国情,要保证是最好的模式,首先要保证其先进的合理性与适应性。

(三)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关键。制度对于工作效果,犹如堤岸对于水流的效果,是确保工程顺利竣工的防堤。

(四)不能只注意形式化,要认真从公司到基层落实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实质;保证和完善各部门分工去迎接来自世界不同经济的挑战。

建筑工程管理标准篇4

【关键词】建筑给水排水监管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建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对其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特别近年来,楼层越来越高,基础设施的质量保障常有问题发生,这更使得建筑给水排水成为建筑工程中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我国,建筑工程给水排水有专门的监督部门,这为保证建筑给水排水系统具有重要保障意义,近年来,随着关注度的攀升,建筑给水排水监管体系在不断完善,建筑给水排水的能力在不断提高,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问题的存在,只有正确的认识问题,并找到科学的解决方案,才能更好的实现建筑给水排水监管工作,更好的保证建筑给水排水能力。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目前我国的建筑给水排水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专业建筑给水排水监管人才队伍尚未建立

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基础,在建筑给水排水监管过程中,同样需要专业的监管人才,而目前人才的匮乏,人才队伍尚未建立,是建筑给水排水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对于建筑给水排水监管人员而言,不管是建筑给水排水的专业技能,还是监管理论知识,都是应该熟练掌握和应用的内容。根据目前我国建筑给水排水监管的实际情况来看,监管人员的综合能力有待提高,有些监管人员属于专业管理人员,有着一定的管理基础,同时对监管工作也能够有一定的能力,但是这些监管人员多是专业的监管方向的毕业生,对于建筑给水排水技术的了解自然就比较少,这样很难完成建筑给水排水监管工作。有些监管人员来自于建筑给水排水工作岗位,对于建筑给水排水技术有较高的掌握程度,但是监管理论却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同样很难完成建筑给水排水监管工作。不管是缺少建筑给水排水技术,还是对监管理论掌握不足,到直接导致今天建筑给水排水专业监管人员的匮乏,这直接影响到建筑给水排水工作的开展,进而影响到建筑给水排水能力,对建筑安全以及建筑的正常使用都是不利的。所以说,专业建筑给水排水监管人才队伍尚未建立是目前我国建筑给水排水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之一。

针对这一问题,建筑减税排水监管人才队伍建立尤为重要,为此,就要加强对现有监管人员的培训工作,一方面,对于具有专业监管理论知识的监管人员,要增加对其建筑给水排水技术相关内容的培训,使其对建筑给水排水由更深入的认识,这样在监管过程中,才能保证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对于具有较高建筑给水排水技能,但是相关监管理论知识较薄弱的监管人员,要更多的注重对其监管理论知识的培训,使其在监管过程中,能够更多的从监管的角度分析建筑给水排水工作的施工情况,这样对于提高建筑给水排水监管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总之,对于建筑给水排水监管人员而言,要同时掌握建筑给水排水知识和监管知识,这两项内容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的做好监管工作,保证监管效果。

二、建筑给水排水监管标准存在缺陷

建筑给水排水监管标准是建筑给水排水监管的依据,更是建筑给水排水监管工作的主要指导,在建筑给水排水监督过程中,明确合理的标准既可以提高监管效率,也可以保证监管质量,但是目前我国建筑给水排水监管标准还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筑给水排水监管中很多内容不存在标准,二是有些建筑给水排水监管标准不统一。在建筑给水排水监管过程中,监管标准空白,给监管活动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多的,首先,监管人员可能会忽视对相关内容的监管,这样就容易造成建筑给水排水系统疏漏,最终建筑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其次,监管标准空白也是监管人员滥用监管权力,干扰建筑给水排水正常施工,这样,就会带来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施工困难,进而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情况;再次,监管标准空白也很容易造成监管人员工作效率的降低。而监管标准不统一造成的影响也比较多,一方面是不同地区监管标准不统一,会导致建筑给水排水施工活动缺乏明确指导,进而干扰施工,另一方面,建筑给水排水监管标准不统一,也容易给步伐活动提供一定的机会,应县建筑给水排水施工质量。由此可见,不管是建筑给水排水监管标准空白的缺陷,还是建筑给水排水监管标准不统一,建筑给水排水监管标准存在缺陷都是目前建筑给水排水监管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建筑给水排水监管标准缺陷,笔者拟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增加对建筑给水排水监管空白点的标准设定,实现这一点,就要对建筑给水排水工作有全面的了解,对其中与质量以及后期应用有关的所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这样才能够逐一确定监管标准,保证监管标准的全面性,保证建筑给水排水监管的实现;第二,统一建筑给水排水监管标准,由于我国地理面积较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会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制定全国范围内的建筑给水排水监管标准,可能不适应现实需要,比如多雨地区对建筑给水排水的要求就比较高,所以说,可以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地区的建筑给水排水监管标准,总之,标准是为了方便监管活动,也是为了保证建筑给水排水体系的质量,在此基础上统一标准即可。

三、建筑给水排水监管体系不健全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点问题以外,监管体系不健全也是当前建筑给水排水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之一。一个完善的体系可以指导建筑给水排水监管工作顺利开展,也可以保证监管工作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但是目前我国建筑给水排水监管体系还不够健全,这就容易造成监管内容的疏漏,监管效率的降低等,同事体系的不健全也不利于建筑给水排水监管的发展和完善。所以说,健全建筑给水排水监管体系尤为重要,而监管体系的建立,就要求:第一,做好不同监管人员的分工,做好监管工作的分类,这样就能实现岗位和职责的稳定,保证每项监管环节的监管率;第二,做好不同监管环节的衔接工作,保证不同监管工作人员的沟通的畅通性和有效性,这样才能实现监管活动的监管目标。

结束语:

社会的发展让我们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标准要求,不管是衣食住行,还是学习工作,健康的环境都是十分有必要的,而建筑本身就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内容,所以建筑工程的质量尤为重要,做好建筑给水排水监管工作,对建筑工程本身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有重要意义的,面对目前我国建筑给水排水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认真分析,正确对待,这样才能保证建筑工程给水排水监管作用的发挥。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管理标准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问题;措施;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1

目前,我国在建筑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对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甚至直接危及到施工企业的公众形象和经济利益。如果我们要想加强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那么就必须根据其存在的一些问题,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来改善这种状况。

一、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施工部门质量管理意识薄弱。我国有关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技术管理规定和法律法规以及实施标准,都明确地阐述了建筑施工部门的质量管理的规范和操作步骤以及其应该担负的责任和义务。但是仍然有一部分的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法制观念薄弱,法律意识不强烈,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不能按照其操作流程与规定进行操作,不能依图施工,不遵循其规范,缺少有效的技术实施措施,也会出现偷工减料和粗制滥造的情况。这些都是由于质量意识不强烈的表现,从而就会导致建筑工程的质量低,有时甚至会出现工程质量事故。

(二)施工部门的施工方案不完善。施工方案缺乏操作性是指施工方案的制作以及组织设计、施工作业的指导说明等都缺乏有效性、具体性、指导性、科学性、以及针对性等。在建筑工程的实施中,各个工程项目都有各自的独特性质,但是有一些施工部门就照搬照抄其他施工方案,对一些重大的施工方案不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充分的讨论和论证,造成其施工方案的内容空洞,缺乏系统化,不能体现其独特性。

(三)施工部门的检测检验不到位。有些施工部门没有对工程项目的施工材料的提供商进行有效的调查和评估,从而使用了一些不合格的施工材料;在施工材料进场的试验和检测中没有严格要求,也会使用到不合格的施工产品;在建筑工程的实施过程中监控和检验不到位,施工人员为了赶工期推进度,从而忽略了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问题。

(四)建筑市场的准入制度不完善。完善的市场准入制度对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我国的某些地方和企业中,缺乏完善的市场准入制度,导致一些施工单位中出现高姿低能或者有资无能的非正常现象。甚至出现一些借证卖照、无证进行施工、超出规定承包范围的现象,也有一些私自交易、躲避市场管理等现象,这些必然会对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加强质量管理的建议和措施

(一)侧重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目标管理。建筑工程的施工部门应依据该项目实际的质量管理情况,并与我国对施工项目的质量要求的法律法规相结合,同时也融入建筑业一些有效的具有效仿性的质量管理标准,必须将设计部门对施工项目的设计和要求纳入质量管理的范围内来,建立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标准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目标。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目标必须明确阐述和说明建筑工程项目的分项和整体工程、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使用的材料和相关技术、建筑工程施工中的不同岗位以及施工中的工作人员的管理和安排等等的要求和标准。除此之外,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目标应该具体分析不同的施工技术和建筑项目分项工程,根据其各自的特点,确定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监督和控制的重点。施工部门在实施分项工程之前,应该先制定并出示一份相对比较详细的施工质量目标要求,并且严格遵守质量目标要求对施工项目的负责人、质量管理人员以及技术工作人员进行说明,确定各个部门各个人员的具体任务和职责。

(二)加强对建筑项目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部门应该在日常和工作中,强化培养项目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素质和水准,训练施工企业工作人员较强的高水准的施工技术和能力,使施工单位工作人员树立严谨正直的工作态度,提升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素养,并且加强对施工项目质量管理条令和施工人员服从意识的宣传,这样就会有助于提升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作的质量。同时,建筑工程的施工企业也应重视对企业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的培养,确保建筑项目的工作人员都能服从组织的安排,从而使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其管理工作。

(三)加强对施工项目的质量监察和验收。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中,应该加强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监察和验收,确保在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项目的质量以及监察验收工作的效率,以保障整个建筑施工项目的质量标准符合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的要求和建设单位的标准。要想加强建筑施工项目的质量监察和验收,首先,施工单位在质量检测过程中不仅要自检,还要互检,以及交接检验等,在施工项目质量的验收中应该坚持上、本、下工序的操作步骤,将每个施工的具体环节都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确保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达到要求的标准。除此之外,在监察和验收过程中,还应该对项目的分项工程的质量进行监控,从而保障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测项目和工程项目等都能符合质量标准的要求,避免出现较多的返工现象。

(四)强化对建筑施工市场的管理。我国各个地方的各级政府以及建设单位的行政管理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建筑施工市场的管理,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进行有效的管理。不仅要侧重于对建筑市场信息化的监督和管理工作,不断推进信息管理的正规化以及标准化的进程,而且还应该加强施工现场和建筑施工市场的联系。除此之外,要制定完善的招标投标的准入制度和清出制度,强力打击施工人员不到位、违法分包、借证卖照、安全措施不到位等现象。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且要求严格的工作。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施工质量的好差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公众形象,设计项目投资的成败。因此,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管理施工项目的质量,树立一个负责任、工作效率高的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张守领.浅析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策略[J].山西建筑.2008.

[2]蔡华保.对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策略的探讨[J].建材技术与应用.2009

建筑工程管理标准篇6

关键词:建筑经济;经济效益;建筑标准

经济效益就是在经济活动中,以尽量少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使用价值。因为衡量经济效益,不仅要看产品的价值―它所消耗的劳动,更重要的是它的使用价值。只有产品符合社会需要,才能使它的劳动消耗获得承认,才能使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得以实现,这才算是有了真正的经济效益。建筑经济效益就是要为社会提供劳动消耗低和使用价值高的建筑物。也就是在建筑物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安装的全过程,不断降低劳动消耗和持续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一定的质量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满足建筑物质量要求的最佳数量指标,就是我们用以衡量劳动消耗和使用功能的标准。没有标准,就失去了衡量和促进建筑经济效益的依据。作为一个工程师、建筑师和经济师,凭着他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应该考虑如何在建筑工程上实现最佳经济效益。这就离不了建筑定额、标准、规范、规程,等等,通过理论和实践体现建筑经济效益的总结性的标准文件。

1、建筑物的商品性质和使用价值

建筑物是房屋的构筑物的总称。它直接建造在使用地点的土地上,起到住人和载物的作用。它概括了房屋工程、市政工程、交通工程、水利工程等土木工程范畴,是建筑业的产品。建筑物作为商品,有如下一些特点:

1.1群体性。往往由一组不同功能的建筑物组成,发挥总体的作用,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因此,在同一地点,要由不同专业、不同工种、不同工艺交叉生产。不象一般商品,采用比较单一工艺,不受干扰地进行生产。

1.2固定性。每一建筑物都要固定在一定地点的土地上,分散进行生产。不象一般商品能够集中生产,自由运输。

1.3单件性。每一建筑物都要与周围环境结合。由于环境、地基承载力的变化,只能单独设计生产,不象一般商品,同一类型,成批生产。

1.4协作性。每一建筑物从设计到施工,需要很多性质完全不同的工种,协作配合,才能进行生产。不象一般商品,只需要单一或少数工种配合就可以生产。

1.5复合性。很多建筑物都是现场建造和工厂预制相结合的复合体。预制程度愈高,建筑工业化的水平也愈高。不象一般商品,都是在工厂生产组装而成。

1.6预约性。建筑物不象一般商品,可以拿到市场交换,只能在现场根据要求进行生产。因此,选择生产厂家,通过投标、竞争、订约、成交,就成为建筑业物质交换的一种特殊形式。也就是事先要对这项产品的工期、造价和质量提出要求,并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必要的监督。

因此,我们在预约和组织生产建筑物时,必须针对上述建筑所特有的商品性质,采取相应的措施,组织生产和监督检查,才能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筑物的使用价值,是商品所必备的属性,它表现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对建筑物的各种需求。作为建筑物的使用价值,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适用性。任何建筑物首先要满足它的使用要求。例如住宅,要满足居住的要求;影剧院要满足文娱的要求;各类工厂要满足生产的要求;输水管线要满足供排水的要求;水电站要满足发电的要求;码头要满足船舶停靠装卸货物的要求。凡此种种,不同的使用功能,都要求制定一系列专门的建筑标准;(2)可靠性。任何建筑物都必须坚实可靠,足以承担它所负载的人和物的重量、风雪和自然灾害

的侵袭。这就要求根据不同性质的工程结构,制定一系列结构标准;(3)耐久性。任何建筑物都要考虑满足它的使用年限和防止水、火和腐蚀性物质的侵袭。这就要求在建筑材料、构造上制订一系列的标准;(4)美观性。任何建筑物都要根据它的特点和所处的环境,为人类提供赏心悦目、丰富多彩的造型和景观,这就要求对建筑物的型体、装饰、园林绿化等方面制订一系列的标准;(5)经济性。建筑物作为商品,当满足了适用、可靠、耐久,美观等各种要求以后,能否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主要取决于它的经济性。只有做到物美价廉,才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所以也要制订一系列定额、标准作为衡量、控制造价的指标。

2、建筑标准是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的基础

建筑物的使用价值,就在于以符合适用、可靠、耐久、美观等各项要求和符合当前经济上最优条件所制订的各项建筑标准,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因此,制订建筑业的各类建筑标准,就成为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的基础。而这些建筑标准的制订,都是通过科研和生产实践,肯定合理的指标,通过鉴定,以建筑标准的形式,在不同的实施范围,用国家标准、专业标准、地区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形式颁发。建筑标准依其作用的不同,又可分为名词术语、图例符号、模数、气象参数等类基础标准;满足安全、卫生、环保要求以及工期、造价、劳动材料定额等控制标准;试验检侧、设计计算、施工操作、检查验收鉴定、安装技术等方法标准;建筑材料、构配件、设备、建筑机具、模具等产品标准。为了国内外竞争的需要各类建筑品的生产工厂,还可以编制比国家标准和专业标准要求更高的内控标准、超前标准以及等效采用国际标准等等。

建筑企业保证建筑物设计施工质量,除了要依据上述各类技术标准外,还要制订包括计划管理、工序管理、物料管理、机具管理、劳动管理、财务管理等管理标准。

上述这些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不仅是勘察、设计、施工企业据以生产的标准,也是国家据以进行质量监督检查的标准。结合当前建筑业改革的形势,政府部门为了提高建筑经济效益,对建筑业有关标准的修订、颁发、管理,已是刻不容缓。而这些标准的编修颁发工作不是一劳永逸,它要随着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充实、更新。所以每个标准、规范等技术文件,都要落实到编制管理单位长期管理,才能为不断提高建筑经济效益,奠定良好的基础。

3、建筑标准化是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的手段

建筑标准化就是人们在建筑活动中,为了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应遵循的规则,作为指导人们进行建筑实践的依据。建筑物是一个复合产品,它是由多种多样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建筑设备在现场组建而成,往往涉及到几十几百个生产单位。为了组织建筑产品的社会化生产、商品化供应,必须运用模数化、定型化、体系化、综合化等方式,在严密分工和广泛协作的基础上,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因此,建筑标准化工作对提高建筑经济效益起到不可缺少的纽带作用。

3.1模数化。建筑模数是一种选定的建筑标准尺度单位,作为建筑物、建筑成材、建筑构配件、建筑设备等尺寸间相互协调的基础。我国《建筑统一模数制(CB12―73)》规定以100毫米作为模数的基础,称为基本模数;基本模数的倍数,称为扩大模数;基本模数的分数,称为分模数。建筑设计上一切尺寸小至缝隙的留置,大至建筑物的跨度、柱距、层高,均须按规定的分模数、基本模数或扩大模数数列和幅度采用。协调建筑物构造尺寸与建筑成材、建筑构配件和建筑设备相配合,对减少尺寸类型、简化品种,扩大构件制品的通用性和互换性,起到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

3.2定型化。定型化是对大量重复修建使用的各种类型房屋、构筑物、建筑、配件、建筑设备以及施工机具、模具等,结合地区具体条件,经过科学试验和实践检验,通过鉴定编制成系列化的标准图或通用图,编制好定型产品目录,供设计、生产、施工选用,借以提高设计效率、确保设计质量,发展专业化生产和商品化供应,促进建筑工业化水平,获得建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搞好定型设计,必须与有关生产、施工单位密切配合,协调解决每一个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要解决好工业化生产与多样化的矛盾,满足不同类型建筑产品灵活多样组合的需要。

3.3体系化21世纪以来,我国标准化工作,又进一步向体系化方向发展。体系化就是把建筑物组建的全过程,从使用功能、平立面组合、艺术造型、结构布置、材料选择、构配件生产、施工工艺、施工机具、施工组织、技术经济效益等各个环节,进行通盘考虑,综合研究,配套解决,选择经济效益最佳方案,形成从设计、生产到施工的成套技术文件,进行建筑物的设计施工。这对组成专业化建筑体系公司,全面承担规划、设计、生产、施工任务,经济效益尤为显著。目前国内在房屋建筑中已推广的建筑体系有预制框架体系、预制排架体系、升板体系、滑模体系、大板体系、大模板体系、预应力板柱体系、隧道模体系、盒子体系等。

3.4综合化。是目前我国在制定各类产品标准工作上的新发展。综合标准化是指在制定或修订某项产品的质量性能指标、技术条件和参数的过程,通过综合分析和平衡,对所涉及的有关标准,同时进行制定或修订,使各种标准能协调、统一、配套形成体系,以保证标准的顺利实施和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在采用国际先进标准时,在某项标准指标提高以后,其他各项相关标准也必须及时调整,才能适应新发展的需要。例如当前在钢门窗综合标准化的工作中,除了修订钢门窗本身的规格质量标准外,还要确定建筑物门窗洞口的基本尺寸,也要考虑建材生产平板玻璃的规格尺寸,经过协调以后,玻璃的出材率从过去的50%~70%上升到85%以上。而冶金部主管的窗框钢截面尺寸的允许偏差,也要进行协调,才能保证钢门窗的质量。同时轻工部主管的门窗五金配件,也要与钢门窗的规格尺寸,配套制定。只有通过跨行业的协调,才能形成钢门窗综合标准化体系,从而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4、加强质量管理和监督是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的保障

为了达到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的目的,制定各项建筑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只算完成了工作的一半,其次就是这些标准的贯彻实施和监督检查。建筑企业包括勘探、设计、施工和产品生产各单位。为了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需要建立建筑质量保证体系;而各级政府建筑主管部门为了保证建筑物的社会效益,需要建立建筑质量监督体系,实行第三方认证制度。

建立建筑质量保障体系,就是在建筑物规划、设计、施工、维修的全过程,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它改变了过去对工程质量事后检查的消极方式,而代之以生产过程中的积极控制。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全面性、预防性、科学性和推进性。全面性就是以生产的全过程、全企业和全员的管理为内容,把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联系在一起的控制方法;它的预防性就是以预测、预控、预防为主,把影响质量波动的因素控制起来,消灭在生产过程中;它的科学性就是一切用数据说话,把生产活动中反映出来的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以便进行产品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它的推进性就是在企业中建立各种质量控制小组(QC小组),不断通过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循环阶段,推进企业的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持续地提高和不断改善。目前全面质量管理这门管理科学,已在我国一些建筑设计、生产和施工单位中推行,取得良好的效益。

建立建筑质量监督体系,就是对建筑物的规划设计、现场施工过程和各类建筑构配件、设备的生产,制定质量检查、验收、鉴定、评比制度;建立相应的审查、监督、检测机构,根据建筑标准,代表政府对建筑物和建筑构配件、设备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实行第三方认证制度。为了强化政府部门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由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标准局联合颁发了《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条例》,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建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网,设置监督站和检测中心,代表政府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从而把过去以施工单位自检为主,转向以政府监督为主的轨道,开创了我国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新局面。同时,为了加强对设计、施工单位的资格审查,先后颁发了《城乡建筑工程设计单位注册登记审查管理力法》和建筑企业营业管理条例》。这二个文件的颁发,对提高设计、施工质量,将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对建筑构配件和建筑设备的生产质量监督和鉴定、评比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地开展。

建筑工程管理标准篇7

【关键词】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管理;有效措施

0.前言

我国建筑工程一直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创新,致使建筑装饰工程的迅速地发展,然而,目前建筑装饰工程由于其入门过于容易,导致施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以及建筑装饰工程在实际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像是市场竞争规则难以让人遵守,发展没有规范性,管理力度不强。本文分析了建筑装饰工程中存在的施工管理问题,积极探索能够提高其施工质量的有效措施。

1.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管理

1.1工程质量方面的管理

建筑装修工程质量的好坏决定了整个工程的成败。施工单位首先要根据建立起的质量保障体系,对工程的全程进行全方位的监测,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规范要求;对进场所需的各种装饰材料进行检查验证,保证材料严格按照采购合同购买并且这些所购买的材料必须达到质量要求。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其中对建筑装修工程质量造成影响主要有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这些因素的管控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返工与损失等。

1.2工程成本方面的管理

在保证建筑装修工程质量的情况下,节约成本开支是工程追求的目标之一,现如今也逐渐成为衡量建设单位管理水平及其竞争力一个重要标准。建筑装修单位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使获得的利润最大化,就必须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因此,在工程开工之前做好合理的预算,有效控制工程的规模,最终达到控制建筑装饰工程成本的目的。

1.3工程进度方面的管理

在工程质量和成本有效管理的基础上,要提高工程的施工效率,可以从施工进度上来体现。然而一些没有资质的施工单位过于追求利润,由于施工水平、服务能力跟不上,盲目加快施工进度,导致返修返工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制定合理的施工计划,对施工进度事先做好规划,加强监管对于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进行及时纠正,确保建筑装修工程的施工进度。

2.当下建筑装饰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工程造价中存在问题

部分施工单位只顾追求利润,对业主进行欺骗,给行业带来了严重的信任危机。这主要体现在:一是,施工单位愚弄业主企图利用其对行业技术的不甚了解,对一些本应包含在总工程里面的事项列出来再单独的计算价格,从而达到加价的目的。例如,在一些墙面施工中,总项目中已经把墙面抹灰的成本计算在内,施工方却重新给业主列出墙面抹灰单项,从而存在重复造假之嫌。二是,施工方没有根据国家行业标准进行定额预算。国家对建筑装饰行业制定了不同的定额标准,部分施工单位为了争取利润,违背国家标准私自调整建筑装饰材料和施工工人的数量。三是,工程预算的定额缺乏基本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如今各种新型建筑装饰材料充斥市场之中,这些新材料与传统材料比起来可能价格悬殊很大,使得一些建筑装饰工程人员,抓住了空子,利用市场对定额严重高估,从而套取定额。

2.2从业人员素质存在的问题

目前建筑装饰工程行业入门门槛较低,参与施工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施工技术也比较单一,对一些施工项目安全意识根本达不到,直接后果就是极大的提升了对整个建筑装饰工程的安全隐患。目前我国还有一个有效的措施对从事建筑装饰行业人员的素质进行有效的监管,加上目前人员流动性强,从而导致与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势头不相匹配,对单位、企业的发展技术力量的储备也是不利的。所以,一方面我国对建筑装饰工程行业从业人员要尽快制定考核标准之外,施工的企业"单位也要做好自我把关工作,对于那些拿不到从业标准的人员要进行严格淘汰,保证整个施工的质量。

2.3施工组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组织设计是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前夕必须做好的准备工作,而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制定一个可以对工程进度具有指导作用的标准。而这个标准不仅对整个施工进度和施工计划进行控制,还要同业主进行密切的沟通,使装饰时刻达到业主的需求。科学有效的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既是对施工的质量、工序做出保障的基础,也是项目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部分从事装饰工程的单位、企业没有对装饰工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及其计划,施工的一些施工图都没有,更别提一些装饰效果图了,也没有详细明确的施工方案。

3.解决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管理问题的有效措施分析

3.1优化建筑装饰施工管理

不管是建筑工还是建筑后期的装饰工程其施工控制都是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组合、有效流动的进程,而在这个进程中定型的建筑物可能是不变的,而装修过程可能是时刻流动的。在施工紧张时期,同空间同时间的人员、原材料、设备等出现交叉作业的情况下,要合理控制工程的施工进度,优化生产要素的流动,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对施工的质量、成本、进度来提高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管理水平[1]。

3.2明确建筑装饰工程的目标

建筑装饰施工的目标可能会随着施工的进度而发生变化,最终实现工程的总目标,而这一过程中管理活动也是随着装饰工程目标时刻变化的,所以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对当前施工计划和施工目标与实际施工进度不断调整的过程,最终目的是实现实际施工与计划施工达到一致。

3.3全面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

建筑装饰工程管理与其他项目管理比起来大同小异,都需要明确每个岗位的管理责任和管理义务,把总体目标进行细致分解到每一个责任人,使得每一个责任人目标的完成来保障总体目标的达成。而对建筑装饰工程管理,其实对每个参与施工人员的有效管理。所以,建筑装饰工程的施工管理必须要关注到每一个施工成员,激发施工成员的参与性及积极性,提升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这可以通过企业、单位的定期培训来完成,提高他们的施工安全意识及施工的技术水平,从而促进对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管理[2]。严把建筑装饰施工单位的资质审查关,避免技术不合格、素质低下以及具有皮包公司性质的施工单位进入装饰行业。除此之外,国家还应制定更为严格和明确的职业规范,标准化行业准入门槛,杜绝建筑装饰工程中施工人员滥竽充数的现象。

4.结束语

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管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仍有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为了提升工程施工管理水平,要对施工管理项目深入分析,完善建筑装修工程的施工管理的规划和设计,建立监督制度,预防一切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好在施工的各个阶段控制和监督的工作;竣工阶段对工程严格检查。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管理标准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内涵知识体系全生命期管理

一、引言

我国的工程管理专业主要由建筑经济与管理或者建筑管理专业演变而来,在国际范围内其英文名称大多为Constructionmanagement。比如,英国皇家建造师协会(CioB)自1980年推出建筑管理课程,该课程主要包括建筑技术、建筑环境、专业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并把Cm课程作为CioB特许建造师教育框架的基本课程。李世蓉教授,作为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协会2009~2010年度的全球主席,在CioB内部发起了对建筑管理内涵及边界进行重新定义的专题研究工作。

在建筑工业化、专业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由于建设项目本身以及建筑技术、投融资模式、采购方式、运营维护方式等的巨大变化,使得工程管理的内涵和边界变得十分模糊。姚兵(2003)提出建筑管理学应包括建筑工程管理学、建筑业产业管理学和建筑企业管理学三部分内容。成虎(2007)提出工程管理是对工程全生命期的管理,包括对工程的前期决策的管理、设计和计划的管理、施工的管理、运营维护管理等。仁宏(2007)提出工程管理虽然起源于土木工程领域,但是工程管理的内涵和范畴已经显著扩大,凡是与技术管理有关的领域都是工程管理工作的基本范畴。新形势下,如何界定工程管理专业内涵及其知识体系是本文的研究课题。

二、工程管理的内涵

(一)泛工程管理的概念

1.工程

工程,将自然科学的原理应用到工农业生产而形成的各学科的总称。如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冶金工程,机电工程,化学工程,海洋工程,生物工程等。工程的内容包括对于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原材料的选择和研究,设备和产品的设计制造,工艺和施工方法的研究等。其中,工程有时特指建设项目,如三峡工程。有时指一种事业,如希望工程。

按照用途的分类,可以分为住宅工程、公共建筑工程、土木工程和工业工程。

2.工程管理概念

工程管理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实现工程预期目标的过程。尽管工程管理最早起源于土木工程领域,然而,工程管理的内涵和范围已经显著扩大,逐渐渗透到国防、航空、交通、石油化工、采矿冶金、信息等各行各业。如今,工程管理既包括工程建设实施中的管理,也包括重要和复杂的新型产品的开发管理、制造管理和生产管理;还包括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的管理,以及企业转型发展的管理,产业、工程和科技的重大布局和战略发展的研究与管理。因此,凡是与技术管理有关的领域都是泛工程管理的范畴。

(二)教育部工程管理专业内涵

1998年教育部调整本科专业目录时,原管理工程、房地产经营管理、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等四个专业(或方向)归并为工程管理专业,并下设“房地产经营管理”、“投资与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工程承包”和“物业管理”五个方向(见图1)。教育部工程管理专业学科门类属于管理学,隶属于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与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作为该学科下设专业之一。可以看出,教育部所设立的工程管理专业并不能涵盖“泛工程管理”内涵,它并不包含“工业工程”等管理内容。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工程管理专业也并不等于单纯的建筑管理“Constructionmanagement”,它还包括房地产经营与开发等内容。截止至2008年4月,包括本科目录外的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工程造价、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国内高等学校中已有283所设置了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有些院校完全没有工程背景,比如一些财经院校开始的工程管理专业,但多数都立足于土木学院、建筑学院的工程专业开设。因此,国内的工程管理专业多数可以归类为建筑工程管理,即狭义的Constructionmanagement。

三、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框架知识体系

本质上说,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属于一门综合交叉学科,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科学的性质和研究方法为主要特征的专业门类。按照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研究对象分析,其知识体系可以包括建设项目管理、建筑企业管理、建筑产业管理;按照建筑工程管理所涉及学科知识分析,可以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工程与技术(土木建筑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水利工程等)、法学、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等。

(一)工程建设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工程建设法规是调整国家管理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经济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公民在工程建设活动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调整范围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工程建设活动中的工程建设管理关系,如国家建设行政管理机关与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第二,工程建设活动中的工程建设协作关系,这种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如建设单位(发包人)与施工单位(承包人)之间的关系等;第三,从事建设活动的主体内部劳动关系,如订立劳动合同、规范劳动纪律等。从立法层次上,可以分为法律、行政法规、地方建设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四个层次。

工程建设标准是工程建设的技术基础,是建设工程管理的技术依据,受各项建设工程法律法规的约束。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作为建设工程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的组成或支撑,共同构成了建设工程管理的制度体系。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分为推荐性标准和强制性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区标准和企业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加入wto之后,我国也将逐步完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其基本原则是:

(1)对直接涉及公众基本利益的安全、卫生等技术要求和直接涉及国家长远利益的环保、节能等技术要求,按照指令性模式制定技术法规,强制执行。

(2)对不直接涉及公众基本利益和国家长远利益的技术要求,以及为保证实现技术法规强制性要求而采取的途径和方法等,按照陈述性模式制定技术标准,属于非强制性技术文件,推荐自愿采用。

(二)建筑产业管理

广义建筑业指建筑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及参与该过程的各个产业和各类活动,包括建设规划、勘察、设计,建筑构配件生产,施工及安装,建成环境的运营及维护管理,以及相关的技术、管理、商务、法律咨询和中介服务,相关的教育培训科研等。其产品不仅包括实体建筑产品,也包括了大量服务和知识产权,这是建筑业真实的活动空间。狭义的建筑业属于第二产业,包括房屋和土木工程业、建筑安装、建筑装饰、其他建筑业。建筑业管理主要集中在建筑市场管理及行业管理两方面。

广义的建筑市场指建筑产品供求关系的总和,表现为建筑产品、建筑生产活动以及有关机构。建筑市场上的交易物种类繁多,包括咨询服务、勘察、设计、施工、构配件、劳动力、建筑材料、施工机具、运输服务、建筑技术和信息服务等。

1.建筑产品供求机制

建筑产品按照性质可以分为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多数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都属于公共物品或者准公共物品,建筑市场买主可分为政府部门和民间部门(企业和个人),政府向来是最大的买主。

从需求的角度看,社会对建筑业需求具有周期性。短期看,存在繁荣与萧条的更替。长期看,建筑业与工业化和城市化有密切关系。城市化进程呈现S形曲线,建筑业增长速度呈现倒U型。从供应的角度看,建筑业存在建筑工人技能水平落后、咨询设计人员能力不足、承包商提供融资承包等能力不足、建筑产品供给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2.建筑市场价格机制

建筑市场产品定价存在三种模式,市场定价、计划定价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指导定价。计划价格,政府对建筑产品数量、价格均进行管理,典型的定额计价方法属于这种类型;指导价格,政府对建筑产品数量进行管理,而放开价格,通过市场竞争方式确定;市场价格,政府对于建筑产品数量和价格都放开,全部由市场确定。目前,我国主要采取的是指导定价模式。

3.建筑市场竞争机制

为了确保建筑市场有效竞争,政府需要进行大量工作,这些工作包括:

①政企分开,避免行政权力介入市场。

②避免垄断,维护消费者权益。

③反不正当竞争,规避腐败。

④规范招标投标活动。

⑤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4.建筑市场化准入与开放

目前,我国建筑市场采取准入许可制度,即企业资质许可和执业人员资格许可制度,进入我国建筑市场需要具备相应的企业资质和个人执业资格。同时,建筑市场国内开放工作基本完成,并且按照wto规则实施了国际开放。

5.产业组织与市场结构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研究建筑市场的组织、企业的行为和这些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它以建筑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他们的组织形态,这些可以归纳为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效果。当前,建筑产业及市场结构方面存在的显著问题是垄断和过度竞争问题。

6.建筑质量与安全管理

建筑质量与安全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建筑质量不合格是造成人身伤亡的首要因素。过低的建筑寿命也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7.建筑业制度和技术创新

建筑业需要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下大力气突破,利用信息经济学、产权理论等相关研究成果完善建筑管理制度,并在建筑设计及施工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筑能耗偏高是我国建筑业面临的一大挑战,全面推进节能技术、绿色建筑是当前建筑业的发展趋势。此外,还需要解决建筑垃圾、建筑施工造成的生态破坏、噪声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8.建筑行业培训与教育

建筑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建筑业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提供基本的固定设施,建筑质量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如何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切实推动建筑业良性稳定发展是一个基础性课题。完善相关协会组织、开展相关培训和教育是一项基本任务。

(三)建筑企业管理

建筑企业主要包括建筑施工企业、勘察设计企业、工程监理企业和其他咨询企业(招标、项目管理服务企业)。按照西方分类方法,可以分为承包商和咨询类企业两大类。建筑企业管理主要侧重于建筑承包商(施工企业或者总承包企业)的管理。其内容一般包括:

1.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治理机制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建筑业的一项基本任务,国有建筑企业要通过股份制改革实现科学化管理,实现政企分开并提高竞争力和自负盈亏能力,改善经营生产效率。

2.企业发展战略

建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需要确定企业经营业务和发展战略,在经营领域、主营产品、竞争优势等方面打造企业的特色和特点,其中还包括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组织机构等的相应调整。

3.企业经营管理

招投标是建筑企业市场开发以及承揽任务的主要方式,除此之外,其日常经营活动还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机械设备管理、质量安全管理、计划合同管理、工程技术管理等。

4.企业生产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管理全部围绕着建设项目展开,所以其管理以项目现场管理为主,强调项目管理方式,强调项目经理责任制和成本核算制。

(四)建设项目管理

建设项目是在一定空间上的技术系统。它由功能面和专业要素组成。比如,一个校区由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楼、实验楼、体育馆、办公楼等组成。而教学楼提供教学功能,它包括建筑、结构、给水排水、电力系统、消防、通风系统、通信、多媒体系统、语音系统、智能化系统、电梯等许多专业要素组成。这些专业要素不能独立存在,他们通过系统集成共同组合成教学楼功能。

1.了解建设项目环境

比如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自然环境、其他方面等。

2.确定建设目标

除了传统的目标如质量、费用、时间三者之外,还需要关注安全、环保、与环境协调等因素,并且努力确保利益相关者满意。

3.熟悉工程建设模式

这些工程建设模式包括代建制、项目法人责任制、DBB模式,DB模式,epC/turnKey总承包模式,还有以融资为目的的Bt、Bot、tot模式等。

4.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

按照建设程序划分,主要包括决策阶段、建设实施阶段(设计和施工)、竣工投产使用阶段;按照管理主体划分,包括业主方项目管理、勘察设计方项目管理、施工方项目管理、供货商项目管理等。按照管理内容分,包括项目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整体管理等。

四、结论

从学科角度分析,工程管理专业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下设专业,与工业工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并列,属于泛工程管理范畴。从我国开设工程管理专业院校实际情况分析,除部分学校开设房地产经营与开发方向外,绝大多数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对应狭义的建筑工程管理范畴。建筑工程管理主要以建设项目、建筑企业和建筑产业为研究对象,形成了包括法律法规、产业管理、企业管理和微观项目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姚兵.建筑管理学[m].北京: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2]成虎.工程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任宏.工程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建筑工程管理标准篇9

【关键词】标准化体系;建筑施工;管理;关系

引言

施工管理与控制是建筑施工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随着建筑业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张,建筑施工过程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建筑业市场的生存环境和发展质量。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就是为了能够完善每个行业的工作,推行项目管理标准化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管理方式。同时,标准化的管理体系也给每个建筑施工的工作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标准,规范了建筑施工的工序。由于建筑市场的扩张,相对应的管理体系也必然会因此受到影响。因此,要认识清楚标准化体系与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关系十分重要。

1.标准化体系对建筑施工管理的重要性

标准体系将大量重复性工作用最佳的处理方案确定下来。一方面能够使到建筑施工的各个工序严谨有序地进行,使到各级工作人员严格按照管理监控中的要求有责任有目的地去进行建筑施工;另一方面,在遇到一些因为疏忽而需要改进的问题的时候,工作人员能够做到遇事不惊,处事不慌。逐个按照标准化体系的内容进行修改,避免下级人员处事不当的可能,有效地提高了建筑施工的管理效率以及建筑的质量。标准化体系将人与人的关系,部门间关系,工序之间关系用最优方式固定下来。准化不是个别系统过程,是企业全系统各部门协调建设的过程。它有效地解决了政出多门、文件重叠、规章杂乱、衔接困难的现象。

除此之外,标准化体系可以克服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对下级人员的培训方法不全面、不准确、不规范的缺点,这相对于靠个人经验及人际关系来维持各部门实施综合安全管理运作的稳定性无疑要可靠得多。同时,实行了建筑施工的标准化体系管理,能够使企业安全规章结构结合到标准化体系中去,有效地提高建筑施工的质量问题。从而进一步改善建筑施工方面的当前不足,不断优化建筑施工方面的创新工作,有效地提高干部和工人的质量。根据一系列的推测,我们可以发现标准化体系能有效地推动安全生产各个方面的建设工作。实行标准化安全管理能最有效地利用经济、技术及人力资源,对于与生产经营全面交叉的复杂的系统安全工程是一项安全投入少,安全效益高的科学方法。

2.标准化体系下对建筑施工过程的管理

2.1落实施工责任,公开施工信息

若干个分部工程组成单位工程,若干个单位工程组成工程项目。在落实施工责任的时候,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报道标准化工地建设的成果。根据建筑施工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运转要求,公开建筑的施工信息,对整个建筑施工的工序进行责任分工。同时,建立与经济挂钩的奖罚制,确保人们标准化施工、创新安全化的理念,并贯彻建筑施工标准化体系的要求,对原材料、构配件进行合理控制管理,同时,为同行业的企业提供施工过程中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一个渠道。

2.2严格控制建筑施工的工艺

首要的就是要对建筑施工的工艺制定相关的条例、法规,贯彻落实各个阶级人员对施工的责任和要求。根据标准化体系,做好每个施工工艺的记录和监管。严格按照施工操作的规范,把好材料、设备等重要的关节。通过创新手段,彻底扭转问题不能及时发现、缺陷得不到及时纠正、错误重复发生的粗放管理方式,明确衡量好建筑施工工艺的标准,向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方式转变。

2.3文开展QC活动,营造良好施工氛围

量评定的级别单元为分项工程,一般分项工程由多道工序的施工而完成。积极地开展QC的活动,能够保持施工企业高优的工程质量,同时营造了良好的施工氛围,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充分重视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QC小组活动能够保持到建筑施工工艺的安全生产。因此,标准化体系中,我们必须要通过推行全面的质量管理工作,严格控制各个工序的进行,坚持文明管理、文明实施、安全卫生、积极乐观的施工原则。因为目前有很多工程项目分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工程施工必须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同时应推行定量管理,运作安全有序,各管理职能QC小组和施工现场QC小组应密切配合开展活动,以确保高优工程质量,提高工作质量。在施工现场,从保证工序质量入手,优化人流物流,实现工程项目总目标。若干个分项工程组成分部工,要贯彻落实以开展QC活动为主的同时,打造文明的工作环境,以达到促进提高工效和保证质量的目的。

3标准化体系下工序管理点的控制

建筑施工要一次成优、一次合格,对建筑施工的流程等方面要求十分高。在标准化体系下,对工序管理点进行控制也显得十分之重要。各阶段质量分析要纳入工程项目方针和质量目标管理,并实行经济奖惩。在标准化体系中,要坚持对每一个流程的监控原则,保证到工程进行的效率和质量,对每一道工序进行严格的督促与完善。

3.1对建筑施工控制点的管理

对于建筑施工的质量,施工的材料、设备控制等等方面的问题切实要严格进行监督控制。如果是由于违背了标准化体系的内容,导致事故隐患严重或重复出现,有甚至是导致到施工的成本、安全、材料消耗等的重要因素环节的,要坚决依法严肃查处,该停工的停工,该整顿的整顿,决不姑息迁就。同时,对于施工部位,我们需要对其质量特性进行严格的控制,全面落实到标准化体系中去。通过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工作,协调系统中各方面的关系,建立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的环境,实行标准控制,保证目标的实施。对于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施工环节以及新机械设备的使用环节等问题,要求做到保持材料工件堆放有序,道路畅通,从而为确保质量和安全创造良好的条件。

3.2实施控制要点

人机环境系统本质安全化的要求制定安全技术标准、安全管理标准及安全工作标准。制定控制管理点的控制办法,落实控制管理点的质量责任,有奖有罚。要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绘制工程项目总体质量情况分析图表,该图表要能反映动态控制过程和工程项目的实际能力情况。科学管理具体落实到工地的每个环节、每个过程和每个岗位。质量信息反馈中,缺陷频数较多的项目。要注意的是随着施工进度和影响因素的变化,控制管理点的设置应视情况不断推移和调整。通过不断提高所以建筑施工的领导阶级等业务骨干的作业能力,来对建筑施工的实施进行制度化、规范化。控制点的控制实施效果主要表现在施工质量控制水平和各项质量指标的实际情况上。

3.3坚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

通过对建筑施工的工作人员进行控制,从而对施工现场的生产是否安全,施工队伍是否专业,施工质量是否精准,合同拟合是否科学等问题都需要利用标准化体系来严格管理。运用全面改革现场管理方式和施工组织方式,对建筑施工的标准化体系进行整合熔炼、缜密规范。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来管理施工的总体资源,在标准化体系中,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建筑施工,从而改善认得不安全行为以及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漏洞。

4结束语

总的来说,实现标准化体系的管理,能够有效地提高建筑施工的质量。并使到建筑施工的经济收益以及安全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加强建筑施工的标准化体系的管理能够促进建筑施工业的发展。标准化体系与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关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管理标准篇10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建筑行业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结构之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筑行业面临着挑战。为了能够更好地减少公司的工程耗资,增强建筑施工的整体效果,避免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问题。建筑工程企业必须增强了对施工技术管理的认知程度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站稳脚跟。

1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现状

1.1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概述

工程施工技术是建筑公司的核心竞争因素,目前很多建筑公司都重点改进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包括在施工前期所做的准备工作,在工作人员组织、机械调度、到工作日程有关于日程安排、竣工标准等一系列细节进行考量。这其中也包括在施工的过程中对于图纸的确定和施工过程中对图纸的修改、所提交材料是够完整并且具有实用性、工人的到位和施工过程中对于用工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进行提前预测,最后工作结束日,各个指标以及各个步骤的验收与交接。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得以贯穿,有掌控全局的作用。

1.2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现状

(1)对施工图纸的审核力不足。当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常常存在问题,这些问题难以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没能施工技术过程进行科学可行性的管理,导致建筑工程项目不能深入开展,施工图纸不完整,缺乏可行性,对于工期也不能确定。与此同时,建筑施工的整体质量也得不到保障。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前,需要严格的审核施工的图书,保证施工人员依照更规范的图纸进行施工。然而事实上,图纸审核力度经常不足。如果不能及时对施工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发现并提出解决,会延长工期或者降低工程整体质量的严重后果。因此要加强对图纸的审核力度,这种积极作用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中得到充分发挥。(2)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目前的建筑施工企业,各种全面的、完整的、合理的、系统的技术管理制度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上对惩戒制度以及监督制度的不完善,不公平,不仅威胁了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以及建筑施工安全有效保障,也会造成建筑工程施工工作人员与技术管理部门缺少对工作的责任心。缺乏对先进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先进管理技能的学习,在施工技术管理意识的缺失的集中体现是在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中不能按照行业技术管理规定和标准进行工作,对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不重视,从而导致施工技术管理十分的混乱。(3)不重视监督审查职能。图纸资料监察以及工程项目竣工完成后的交接验收是工程项目启动后的侧重点。因为不重视图纸在施工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且缺乏图纸验收的标准规范,使得很多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误差。工程的交接验收虽然只是一个项目的结尾部分,但是仍然在建筑施工技术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检验一个施工队在完成整个施工之后的成果、质量和安全情况,由此看来,施工的完成。不仅是按时将工程完成交接就行了,工程项目也要顺利通过各项指标并且质量安全指标都要达成。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逾期竣工或其他质量问题,都是管理人员对监督审查职能不重视,自己监督审查的职能没有认真执行。

2提升措施

2.1施工准备阶段

主要内容:①尽力完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体系。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体制的完善构建,可以使得建筑施工过程的效果得到有效保障,所以无论是在建筑工程施工准备阶段,还是施工阶段,还是竣工阶段,施工人员都要认真遵守工程建设中的制定的相关技术制度,落实并谨记相关技术法规;②严格审核建筑工程施工的图纸,明确施工意图和保证施工项目的整体质量,是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关键部分;③明确责任。负责整个施工过程中的质量跟进和监督。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必须由负责人对施工现场的数据进行严格复核,并对相关技术做出准确及时的解决方案,并且各个工序的质量控制工作要亲自参与到其中。

2.2施工中

建筑行业中不仅仅包含建筑这个单一的行业,也涉及了其它多种行业。因此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和负责人应该及时交流相关的文件和资料,并且对于每个项目的特点和技术特点做出详细的讲解,及时与下层的施工人员交流与进度询问,确保施工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施工的技术和资料,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避免施工过程中会带来不必要的问题。现在建筑施工技术先进,更加科学人性化,这种理念能在不断竞争中所带来的利润的争夺,但在这巨大的经济效益的背后,对整个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领域也是很大的挑战与历史转变。

2.3竣工阶段

在竣工阶段,发现并结合施工项目的质量及特性,比较测定结果和所签订合同里规定的工程质量目标是否存在较大的差异,实施运用可行、合理的方法,严格检验工程质量是否达到标准,若测定后质量达到应有的标准,那么此次建筑工程施工就可以顺利竣工。如果测定后质量达不到应达的标准,那么就应该找出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作出相应的补强措施。工程施工质量的评定,在每个不同的工程中也都有着不同的标准,很多工程对于最终质量的检验主要是从度量、比较、判断、处理等几个方面进行的,度量一般就是检验工程的质量是否达到标准,将此次工程质量目标与其它同种工程质量的目标进行比较,然后进行质量比较,比较之后,即可判断工程质量是否达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筑工程企业为了稳定、长久、高效益发展,必须加强对施工技术的管理。以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阶段的工程施工活动为出发点,增强技术管理的力度,使建筑业能够长期稳定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发展继续发力。

作者:蓝岳李波单位:长春水务集团

参考文献:

[1]徐洪娟.工程结构的施工技术及质量管理[D].安徽建筑大学,2015.

[2]马霖.如何有效提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J].住宅与房地产,2015,(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