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监测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18:57

生态监测的特点篇1

所谓生态环境监测,就是利用环境监测技术和生态学理论,监测生态系统条件及条件变化和环境压力下的反应和反应发展的趋势,从而更好地获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和显示格局的数据与认识,给整个生态环境的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就生态环境监测的特点来看,其最为主要的特点就是有多样性的监测对象,常见的生态环境监测对象主要有植物、动物、农田、海洋、森林、湿地、湖泊、物候、气候等,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将其监测的全面性体现出来,并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式才能以精准的数据为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技术和数据上的支持。

2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内容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生态环境监测的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因而为了更好地强化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就必须切实掌握生态环境的监测内容,才能更好地完善广东省的生态环境。

2.1划分生态类型。在整个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为了更好地确保生态环境监测成效,首先就必须对生态类型进行划分。在划分过程中,常见的划分方法主要是根据生态定义、生物和非生物的影响分子所占比例以及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决定论和区域的划分。就广东省而言,由于广东省具有较大的国土面积,所以不可能统一地采取某一方法进行划分,在选择划分方法时,应紧密结合广东省的环境保护实践,对生态类型划分做到因地制宜。就广东省来看,其生态环境应划分为虎城市人口密集型、偏远山区分散型和海洋型的生态环境系统,并在划分过程中切实注意以下五点:一是地理区域分布的特点;二是区域内的地质气候存在的差异;三是主要与次要影响分子的结合;四是经济发展与环保工作之间的和谐统一;五是人与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

2.2选择生态环境监测方法。在划分生态类型的基础上,还应针对性地选择监测的方法。而在监测过程中,虽然只采取监测环境系统定环境影响分子的方法,从而得到环境指标特征和数据,但是由于存在的测量标准较多,所以在确定监测方法时,应切实考虑到以下因素,即监测的指标、策略、设备承受范围、时间间隔、时间记录、数据等,尤其是应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同时加强对数据报表的管理,才能更好地确保其监测水平达标。

2.3选择生态环境的监测仪器。我国的监测工作目前已经形成了初步的体系,并且采用不同类型的设备进行监测。如一部分选择大型的设备进行监测,还有一部分部门则是采用小型的监测设备。在选择生态环境的监测仪器时,应紧密结合以下三点原则进行:一是仪器的灵敏度一定要高。仪器的灵敏度很容易受天气的影响,在进行地理环境的监测时,仪器的灵敏度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仪器的灵敏度高的时候,才可以保证数据的准确度;二是测量方法,在进行监测的时候,需将测量方式简单化,这样有利于测量的有效进行;三是小体积,仪器方便于监测。

3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不断完善

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态环境监测中,应切实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3.1对生态状况的监测情况进行及时的汇报。对监测数据的处理是整个监测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只有将数据整理后,才能从整体上观察出环境的变化状况,从而为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证据,监测年报的定期上报就是其中一种数据处理方式。所以在生态监测工作中,应及时编制生态环境监测年报,并在整个年报中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生态状况的数据进行专业的分析;二是估计生态环境的发展,为接下来的环境污染防治提供措施;三是结合实际提出改善建议,制定计划,逐步实现由监督性监测向指导性监测转变。

3.2建立生态监测信息库。信息库的建立有利于数据的整合和分类,从而为以后的监测工作提供有利的数据资料,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进行。这就需要监测人员及时收集各种监测数据,将监测的数据纳入省环境监测数据库之中,并对图形图像数据进行归类和整理,从而为监测时间的确定、时间间隔的确定和监测的地点以及数据结果的分析奠定坚实的基础。

3.3采取科学高效的方法加强生态环境的监测。一是加强地面现场调查,利用科技设备对环境破坏严重的地区进行考察实践;二是研读航空低空照片,采用先进的小型侦察设备在平流层进行实况监测;三是利用卫星在高空进行监测,不仅节省开支降低成本,而且监测结果良好,但是在检测前应进行商讨做好评估,考虑好备案,以防出现突发状况。

4结语

生态监测的特点篇2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国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之一,对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有着自身的要求和特点,也有着一定的区域特色,不同的环境区域面临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不同现状,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手段。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作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部分,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还缺乏比较充足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所以也在不断摸索进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正在进行,这对促进我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进步有着积极的作用。笔者在工作中深刻认识到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也将自身工作经验进行了认真总结与提炼,现将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的相关内容进行论述。

网络布局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奠定了基础

水土保持环境生态监测网络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时候要注意网络的整体性与系统性,而且还要兼顾到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根据区域差异来建设合适的水土保持环境生态建设网络。水土保持环境生态监测网络的建设有着相应的原则,首先就是要确保自然水系与行政区划是相统一的;其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要兼顾微观监测与宏观监测相结合;再者,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要注重整体与特殊性相结合;最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要将治理与保护相结合,避免先破坏后治理的观念。我国很多省市都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中秉持了这些原则和理念,根据省市之间的区域性来开展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以促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发展,以保证我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的进步。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注意事项

2.1、重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是整个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工作的正常开展以及成效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应该全面客观认识水土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以便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采取适合的措施来促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的重点工作主要是宏观区域水土流失的阶段性变化,根据对区域水土流失的监测结果进行科学合理分析,进而为水土保持工作的下一个环节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制定下一步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策略。在进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的时候要注意监测工作的全面系统性,不能只是将监测工作停留在水土保持工作的完成状况上,也不能只是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数据复核,而是要将水土保持工作中的预防保护与治理相结合,正确处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相关内部矛盾问题,以促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完善,提高我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水平。

2.2、客观处理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问题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的工作不仅涉及到自然环境的划分,也关系到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工作配合。不同的省份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应的监测工作管理内容,有些省份会规定一般省级的监测公告要在5年更新一次,这一个周期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报告要展示出该省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的相关数据。例如某个省份展示的监测数据就可以显示出这个省份的侵蚀面积和侵蚀级别,其减少幅度大体上是南部大于北部,而国家和省份水土保持的资金重点反而不在侵蚀面积和侵蚀级别较高的地方,这就使得水土保持的效果很难实现。很多省份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那是因为水热条件比较好、植被恢复比较快,这些水土流失的情况在影像上也可以体现出来。不同的省份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决定该省区域应该间隔多少时间对数据进行采集,进行系统监测、评价并公告值得认真考虑。如果间隔的时间太短,那么就可能会导致监测投入的问题,以至于治理的效果不太明显;如果间隔的时间太长也会影响到监测工作的意义。因此,不同的省份在开展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时候也要注意监测时间的间隔问题,根据省份自身的特点和情况来决定适当的间隔时间,尽量确保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效果和意义。

2.3、正确处理监测数据

利用遥感手段可以监测到水土流失的面积、分布和程度等数据,但是如果要分析出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保持效益等数据,就需要采用一定的观测或调查来取得。在实际的监测工作中,点源数据得出的结果会与实际情况比较接近,但是在一些省级行政区域公布的水土保持公告中没有体现出点源数据的重要性。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正确处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中的点源数据和面源数据关系和在公告中所占的比例,尽量将点源数据和面源数据的优势都充分发挥利用起来,这样不仅可以完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利用体系,而且也可以保证我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客观真实性。

三、结束语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对我国实现社会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十分重要。本文论述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相关内容,着重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论述,希望可以促进我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邹燕莉.水土保持监测档案管理研究[期刊论文].中国水土保.2012(7)

生态监测的特点篇3

关键词:Googleearth生态监测

生态环境的退化是目前全球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它不仅使自然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而且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因而生态环境的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传统生态监测方法有监测周期长,可靠性较差,精度相对较低等弊端,而新兴的“3S”技术又存在操作过程复杂,标准难统一,受操作人员的影响较大等局限。与之相比,Googleearth(以下简称Ge)具有操作简单、费用低、省时省力、精度高等优点。因此,将Ge应用于生态监测的优势尤为显著。

1.Ge及其应用概况

Ge是由Google公司于2005年6月推出的一款全球卫星地图集成软件,其影像是卫星影像与航拍数据的整合。Ge上的全球地貌影像的有效分辨率至少为100m,通常为30m,最高可达0.6m,即最高精度可以达到5年前军用级水平。目前,其数据更新一般少于三年。

根据苗放等人的研究[1],Ge有以下显著特点:先进和主流的技术,免费的高分辨遥感图像,标准统一、开放,功能强大而操作简单。正是由于Ge有如上优点,现在它已被广泛地运用于交通导航[2]、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3]和森林防火信息管理[4]等诸多领域。

以孟凡写[5]的研究为例,当Ge运用在地质勘察中时,可运用其快速定位及地标应用功能轻松地圈定勘查区位置范围,运用其图层信息区快速地浏览勘查区位置范围,还可运用其影响贴图功能自制勘查区三维立体地质图。

可以说,应用Ge不仅省时省力,更由于其在进行实验和调查研究时有助于操作人员对待测地点的宏观状况的把握。因而将Ge应用于生态监测无疑为工作人员减少了负担,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数据的可靠性。

2.生态监测概况

生态监测是在地球的全部或局部范围内观察和收集生命支持能力数据,并加以分析研究,以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具有综合性、长期性、周期性、复杂性和分散性等特点。从生态监测的对象及其涉及的空间尺度,可将其分为宏观生态监测和微观生态监测两大类。宏观生态监测的监测手段主要为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而微观生态系统监测是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对某一特定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聚合体的结构和功能特征,以及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进行的监测[6]。

目前,国内外应用的生态监测方法有地面监测、空中监测和卫星监测,以及以“3S”为首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随着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3S”技术成为近几年生态监测工作着研究的重点,并显示出其快速准确的突出优点,是宏观生态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7]。然而,运用“3S”技术进行生态监测时,环境因子类型越多、分类越细,解译的准确度也就越难以保证。制约详细程度和精确性的主要影响因子,一是客观因素,主要包括信息源的质量,如遥感数据的时相、分辨率、准确程度等;二是主观因素,主要有操作者的技术、经验,如专业知识、解译水平等[8]。

3.Ge应用于生态监测的思考

由于在现有的生态监测手段中,传统的检测手段存在费用高、精度低、可靠性差和监测周期长等不足之处,而新兴的“3S”技术又存在标准难以统一,操作过程较为复杂等局限。另一方面,Ge则兼备地理信息直观、方便快捷易操作、标准统一、分辨率高等优点。因此,Ge的应用就可以解决生态监测过程中遇到的诸多不便与难题。

当应用Ge进行生态监测时,不仅可以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森林草原覆被变化、贫瘠土地荒漠化等进行监测,还可以利用其附加功能总结分析其发展变化的趋势,进而制定相关的预防治理措施,同时也为相关管理部门制定相关的环境法规、进行相关环境决策提供了直观便捷又科学可靠的有力依据。此外,对于已经受到污染遭到破坏的土地和水体,Ge也可以监测其宏观的恢复情况,方便科研工作者及时地制定下一步治理方案。

另根据郑泽忠等人[9]的研究,将Ge与新兴的“3S”技术相结合,更可以克服常规的手工或半自动化监测方法中效率低、难以采集实时数据等缺点。将“3S”和Ge相结合,可以利用Ge具有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优点,在室内对低分辨率遥感影像中不确定地物通过共同的地理坐标进行补判,提高解译精度与效率,获得清晰直观的地理信息。

此外,由于Ge尤其是其专业版具有添加新地标、查看历史数据和快速测量面积等功能,在进行室外地面监测时,还可以根据监测需求制作地图、科学定点,为实地考察提供方便,避免了布点的“机械性”。

4.结语

将Ge运用到生态监测中是一项意义深刻且极具价值的研究工作。首先,Ge为实验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的保障。此外,Ge免费提供高分辨遥感图像,具有统一并且开放的标准,功能强大而操作简单,地理信息生动直观等优势,将其运用于生态监测更便于对生态环境的宏观探察。将其与传统的地面监测、空中监测等方式相结合能为监测的宏观把握,如定点定位、距离和面积测量等提供便宜。将其与新兴的“3S”技术相结合,能够提高地理信息的直观性,通体提高解译的精度与效率。

总而言之,将Ge运用于生态监测能够满足监测的特点,完成生态监测的任务,便于监测人员调查今昔数据,监测生态环境的现状,研究其变化趋势,更能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者和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可以预见到,随着人们对Ge研究的不断深化以及Ge本身的发展完善,将Ge运用于生态监测必将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苗放,叶成名,刘瑞等.新一代数字地球平台与“数字地球”技术体系架构探讨[J].测绘科学,2007,32(6):157—159.

[2]刘冰,石奉化.Googleearth在旅游、导航中的应用探讨[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4):25—28.

[3]李娟,郝志刚.基于Googleearth虚拟地球平台的旅游规划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2010(1):130—133.

[4]张冬有,王潇.Googleearth在森林防火信息管理中的实现方法[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3):59—62.

[5]孟凡写.“谷歌地球”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J].煤炭技术,2008,27(7):130—131.

[6]奚旦立,孙裕生.环境监测[m].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35—337.

[7]鞠东辉,邢洁佳,王芳.浅析环境监测工作中的生态监测[J].科技与生活,2010(7),212.

生态监测的特点篇4

关键词: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关键内容发展设想

1.我国湿地现状

湿地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生产力很高,在提供人类必需的动植物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和水平衡、调节气候、降解污染、提供珍稀动植物栖息地和保存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是一个湿地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湿地类型多、面积大、分布广,有天然湿地2500万hm2,以稻田和池塘为主的人工湿地4000万hm2及绵延的海岸湿地。

由于对湿地保护认识不够,人类违反自然规律的开发利用活动,使湿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降低了湿地生态功能,湿地面积迅速减少。目前,湿地受到的威胁的种类和程度日益加大,约40%的重要湿地受到中等程度或更严重的威胁,而且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增加,威胁会继续加大。威胁主要来自资源的过度利用、湿地围垦和开垦、泥沙淤积、环境污染、水利工程建设、引进物种的干扰、城市化和旅游业发展等。

2.我国湿地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意义

我国政府对湿地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极为重视,尤其是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后,为履行公约的义务和应尽的责任,做了一系列的保护工作。为掌握我国湿地类型、分布、结构和功能等,我国首次进行了宏观湿地资源调查。目前我国湿地定位监测研究较少,尽管一些部门已建立了若干个监测站点,但各站点多是独立的,缺乏统一的操作规程和技术方法,数据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建立湿地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定期提供动态监测数据与监测报告,分析变化原因,提出全国性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对策与建议,为国家湿地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充分发挥湿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3.湿地监测和评价的技术关键

湿地定位监测就是数据采集、储存、分析处理这一过程在时间上的循环与反复。因此,湿地定位监测工作量大,涉及的内容广泛,监测数据应具有连续性、可比性,即信息的空间和时间序列兼有。

湿地生态环境评价办法则为综合评价全国湿地生态环境现状,所选湿地监测指标基本上都能定量描述,并通过专家打分系统,即下级指标对上一级指标贡献,分层逐级综合,专家给出各个打分区域对应的湿地状况,由此湿地实际状况得到整体反映,湿地的发展变化趋势得以预测。最后,掌握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情况,分析影响其现状的主导因子,制定有利于湿地三重效益发挥的决策方针,从而使湿地生态系统更加健康发展,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4.湿地公园监测的内容

湿地公园是具有湿地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功能的生态型社会公益性主题公园。湿地的监测涉及自然环境因子、湿地生物多样性动态变化情况、湿地开发利用和受威胁情况、湿地管理变化情况、湿地周边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及不同湿地类型特有的专项指标。

在湿地监测研究方面,重点是对恢复后的湿地进行监测,一个监测项目的实施过程可被简化为以下四个步骤。

确立监测目标选择监测手段选择监测方法分析和解释

湿地资源监测的技术指标包括那些容易发生变化的湿地自然因子(水文和土壤因子)、湿地生物多样性动态变化情况、湿地开发和受威胁的情况、湿地管理变化情况、湿地周边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4.1湿地自然环境监测

湿地自然因素是湿地目前状况潜在表现,也是决定湿地发展最重要因素。湿地生物多样性指标从根本上反映湿地现状和发展趋势,也是湿地自然因素的外在表现,是湿地生态系统的“指示剂”,能够完全地、比较直观地反映湿地生态系统的状况,并预示其发展趋势。

4.2湿地生物多样性监测

生物多样性指标包括植物种的数量、植物种群数量、指示植物种的数量、指示植物种群数量、水禽种数及主要水禽种群的数量、兽类种数及种群数量、两栖类种数及种群数量、爬行类种数及种群数量。

4.3湿地开发利用和受威胁状况监测指标

湿地受威胁状况指标和湿地保护与利用指标是湿地生态系统受到的正负两方面的干扰,从湿地生态系统现状来看,湿地退化根本原因是严重人为干扰,人为干扰是湿地发展的决定因素,人为干扰程度决定了湿地现状。干扰指标主要有保护区级别、征占面积、污染程度、湖泊富营养化等,并主要掌握在湿地区进行的各种开发活动的内容、范围、强度等情况,且具体指标依据当地情况而定。

4.4湿地保护和管理监测指标

了解湿地管理机构的变化情况、各种湿地保护规章、条例的颁布实施情况、采取的湿地保护行动。

4.5湿地周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湿地利用状况指标

社会经济指标主要是经济效益,包括监测年度湿地周边乡镇的人口、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主要产业变动情况等。

5.湿地监测技术发展设想

5.1充分利用最新技术手段

湿地的定义范围十分广泛,加之湿地特有的特性,如沼泽湿地从地面难以接近、湿地植被较为矮小、明水水体特有的反光性等,只有依赖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3S技术)和专家预测预报系统才能高效、及时而准确地进行长期监测。

监测的主要技术随着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卫星遥感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生态环境监测的各个方面。卫星遥感监测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卫星接收地面反射光谱后将它以数据信息的形式发回地面,数据信息经计算机处理后以图像的形式表示出来或者直接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得到关于地表物状况的信息(例如植被类型、生物量、土壤类型等)。

微观信息则以固定观测点观测获取。在一个特定的项目地区,实地勘测可以提供更加详细的结构和功能信息,包括对生态栖息地结构、水质和水文、动物种群,以及野生动物和鱼类对环境污染程度的测定,如:土壤、单个有机物、水的物理和化学属性如果不进行实地勘测就无法有效进行测定。单个植被和植物种群在很大程度上也需要进行实地勘测。

生态监测的特点篇5

坚持不懈推进环境信息化工作,打牢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基础

环境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环境保护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环境保护部在推进环境管理转型中把“信息化”作为重要内容,要求环保系统在推进环境信息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手段服务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青海省环境保护厅坚持“顶层设计一体化、系统开发一体化、网络建设一体化、数据管理一体化”原则,通过全面整合、普遍共享和充分利用环境信息资源,建成了全省生态环保云平台和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中心,对污染源监管、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环境风险监控预警和事故应急管理等核心业务系统进行数据集成、分析和挖掘,提高了环境管理信息化水平。一是自我加压打基础。2013年以来,青海省环境保护厅将信息化建设作为环保基础性的重要工作来抓,积极争取省级专项资金3500万元,结合省环境监测科研业务综合楼建设,实施综合信息化项目,建成了560平方米中心机房及配套辅助设施、310平方米环境应急指挥中心和160平方米视频会议中心,中心机房配置60个标准机柜,采用了全国领先的节能制冷技术,建设了安全高效的供电保障系统,获得了“2016年中国数据中心标准化示范项目优秀政务类数据中心奖”。环境保护业务专网实现了市(州)到省的100mmStp、县到市(州)的30mmStp专线带宽,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站点和重点污染源具备1~10mB带宽接入专网的条件,并建成了“万兆主干、千兆桌面”的内部局域网,形成了“一个顶层框架、一个管理平台、一个数据资源中心、一张基础地图、一个调度指挥中心”的青海环境预警预测、监控监管、决策指挥信息化体系。二是抢抓机遇建平台。按照青海省政府和环保部推进“互联网+”行动及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要求,青海省环境保护厅主动承担了建设“大美青海生态云”任务,依托已建成的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中心,实现虚拟数据中心的动态扩展、系统整合、资源调配、批量部署和统一管理,进而构建了“资源共享、集中管理、动态管控、业务感知”的智慧it基础架构。目前,环保云平台由8台8路12核服务器、虚拟化管理平台和高速存储系统组成,可达到800核CpU计算和5.4万亿次浮点运算能力,100tB高速数据、600tB空间数据和1pB视频存储能力,有力支撑了生态环境监测监管、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环境风险监控预警等工作。三是整合资源重应用。坚持“破除数据孤岛、整合信息资源、统一管理平台”原则,将全省生态环保数据及60个业务应用系统进行云化迁移部署,并拓展吸纳相关部门、科研院校、企业和互联网关联环保数据,实现了生态环境数据上下联动、互联互通,对水、大气、土壤、噪声、固体废物(含危险废物)、核与辐射、自然生态等环境信息数据进行汇聚,深入挖掘应用价值,建立涵盖生态环境监测、污染源在线监控、移动执法、工业园区风险监控预警等方面的环境管理应用系统,为准确预测研判环境形势、及时环境监测预警预报信息、有效开展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提供支撑。特别是在全国率先建立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业园区有毒有害气体预警监测体系,对西宁市3个工业园区16家化工及重金属企业涉及的14种有毒有害气体、32种大气重金属和类金属污染因子进行24小时在线监控,实现大气突发环境事件监控预警、环境风险防范关口前移的目标,作为全国首个试点项目得到环保部充分肯定,在环保部在青海召开的“中荷突发环境事件环境风险和环境影响评估专题研讨会暨示范项目启动会”上受到国内外专家高度评价。

强力推进站网建设,打造独具青海特色的生态监测评估预警体系

在生态环境保护上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生态监测评估,着力在搭建体系、构建网络、服务决策上下功夫。一方面,依托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坚持“部门联动、整合资源、优势互补、系统集成、信息共享”,充分整合环保、水利、农牧、林业、气象等部门资源共同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建设了由26个综合站点、1152个基础站点和220个跟踪站点构成的地面站点监测网络,确定了地面监测、遥感监测、人类活动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工程成效评估、生态系统综合评估6大类150余项监测评价指标,初步建成了“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评估预警体系。从2005年开始,陆续开发建立了全省以中分辨率为主、重点生态功能区局部地区高分辨率识别的影像库,搭建了生态监测综合数据服务及共享平台,开展了三江源区生态本底和一期工程生态成效评估、青海生态环境十年遥感调查与评估、年度生态环境状况遥感监测与评价,对30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监测评价考核并将结果作为财政转移支付的重要依据。近年来,充分利用国产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在重点生态敏感区域开展人类活动变化、地分布等环境遥感监测,积极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服务。另一方面,针对青海生态环境的特殊性、生态地位的重要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按照重点生态保护区域自然景观及雪豹、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中华对角羚、黑颈鹤、青海湖裸鲤等多种珍稀野生动物和水生生物典型活动区域分布特点,在全省规划了近40个观测点位,采用短中长光程、高清视频、音频连线、数字化网络实时传输、统一平台管控的方式,建立了“青海生态之窗”远程高清视频监控和展示解说系统,可近距离观测研究典型区域生态类型、自然景观、野生动物以及生物多样性,在全国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率先建成“远距离、大范围、全方位”的精确观测系统,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监控预警体系。2016年8月23日,在视察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时,青海省委省政府利用“生态之窗”向总书记汇报了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保护建设情况,总书记通过远程视频音频系统实时察看三江源等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并与基层干部和生态管护员进行现场视频交流,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之后,中编办、国家发改委、环保部、中科院、清华大学等有关部委和科研院所,广东、湖北、新疆、、云南等省(区)环保部门及国内部分主流媒体,共有90批600人次前来考察调研。省党政领导20多人次前来指导工作,省直机关工委党校将其作为省直部门党员干部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公安部门将其作为环保联合执法警务人员培训基地,省环保部门将其作为公众生态环保科普基地,通过环境日、公众开放日等重要节点,向大专院校、中小学校、社区居民开放,“生态之窗”已成为宣传推介美丽新青海的重要窗口。

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谋划

生态监测的特点篇6

关键词:3S技术;生态环境;监测;应用措施

以相关特点的角度来说,3S技术主要涵盖了RS技术、GiS技术、GpS技术。3S技术是上述三种技术的统称。从当前的发展情况而言,3S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重视,并且被运用到很多不同的行业领域当中。对于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来说,通过在具体的监测工作过程当中应用3S技术,一方面,能够快速得到高准确度的空间地理信息;另一方面,也发挥出显著的核心技术支撑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当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过程当中,需要紧密结合具体的生态环境与相关资源的情况,以便科学运用监测技术,充分发挥出3S技术良好的作用。鉴于此,系统思考和分析3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应用的有效措施显得尤为必要,拥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与实践价值。

13S技术特点的介绍

3S技术主要包含了遥感监测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及全球定位技术,针对以上三种监测技术,能够依次以GiS、RS、GpS技术进行表示。以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以信息技术作为技术支撑的3S技术日渐凸显出显著的应用效果,可以将此项技术应用到数据信息的获得、地理数据信息的分析以及决策工作的落实当中。目前的3S技术,借助其中的GpS技术,可以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的功能,快速、实时地得到相应的空间信息,在这当中,主要涵盖了地面控制站、卫星网以及相关接收机设备等。而在地理信息系统当中,主要包含了城市环境科学、遥感测绘学、微机科学及信息科学等不同方面的内容。而遥感技术,则主要指的为那些特定的地物可以实现精准探测的一项技术。该技术不但拥有十分广泛的覆盖范围,而且信息更新的速率也十分快,所以,针对多类型、远距离地物的准确辨识非常有利。在最近几年,有关技术人员开始研究将以上三种技术进行有效融合,基于此,科学构建一个较为系统、合理的3S生态监测工作面体系。所以,运用3S技术,可以以自动化的形式,完成对相关空间数据信息的实时更新,同时将有关区域中的生态环境改变状况准确地呈现出来[1]。

2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内容的说明

一般而言,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包含了众多不同方面的内容:河流、农田、海洋、森林、气候、湖泊以及湿地等。在这当中,各个生态系统均拥有不同的多样性特征,不但涵盖了环境、生物资源相关指标的变动情况,而且人类活动的变动轨迹也包括在其中。实际上,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内容主要以宏观与微观生态监测工作为主。所谓宏观生态监测,主要针对的为生态系统相应的监测单位很大,不过需要维系在一定的区域区间当中。进行宏观生态系统监测工作的过程当中,通过应用先进的遥感技术、生态效果图技术,将原来的自然生态系统当作底图,基于专业性数据分析的前提下,构建科学的地理信息系统。同时,实施区域的选取和划分过程中,需要把区域生态的调查、生态环境的统计与分析方式等融入到宏观生态监测工作的具体内容当中[2]。微观生态监测的监测单位较小,指的为将生态监测中心当成监测工作的重要前提,通过应用物理学与生物学等不同方面的理论知识,科学分析不同的生态系统情况,与此同时,微观生态监测工作的内容还包括了针对生态监测工作过程当中的不良影响、污染治理以及环境质量具体情况的评定等内容。

33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应用的有效措施

3.1做好区域生态环境监测工作

为了增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效果,应该做好区域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将3S技术有效运用到区域生态环境情况的监测和评价工作中,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的效率。开展区域环境质量情况的评定工作过程当中,需要把相关地理信息和土壤、大气、水以及噪声等不同的环境监测数据予以融合,并借助GiS软件空间分析功能模块,完成针对区域环境情况的评价任务,并确保一定的客观性与准确性,真正将区域环境的污染与空间分布的状况加以呈现出来。例如,在xx湖泊区域生态环境当中,运用了3S技术中的遥感本底监测方式,准确绘制出生态环境的分类图,并构建相应的生态环境数据库,以便获得良好的监测效果。实际上,对于我国的长三角与珠三角等区域,同样能够运用3S技进行城市生态、湖泊生态环境质量情况的科学监测[3]。

3.2注重对当地水资源的科学监测运用

3S技术监测当地水源的过程中,可以将当地所处特定时间内的水量、水质的特点情况加以体现出来,以便保证不同数值的准确性。并且,应用3S技术,能够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出具体的排污口、污染源的分布情况等信息。所以,借助先进的3S技术,可以迅速得到生态环境的监控结果,基于此再科学明确水体污染所波及的具体范围地区情况。比如,对于富营养化,抑或沼泽化的当地水体来说,一般运用3S技术能够完成监测的任务,保证监测的准确性。所以,通过上述研究与分析,从中不难获悉,注重对当地水资源的科学监测可谓至关重要。

3.3加大对生态灾害的监控和预测的力度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相关部门人员通过应用3S技术完成针对不同地区灾害的有效预测与监控的任务。在此过程当中,主要将多样化的生态灾害作为主要的监测对象。比如,对于森林荒漠化、严重的病虫害等情况来说,可以应用3S技术进行系统、深入地灾害监控工作。并且,通过借助3S监测技术,可以有效避免出现土地盐碱、荒漠及水土流失等灾害情况。依靠具有一定实时性特征的生态灾害监控方式,能够实时获得所在区域气象和水文的相关资料信息[4]。

3.4确保城市生态环境情况监测的合理性

实际上,3S技术很早便应用到城市生态环境情况的监测工作当中,并且获得了良好的监测成效。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3S技术已经具备很高的成熟度。进行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监测过程当中,需要构建GiS平台,同时得到更加全面、完整的RS监测相关资料信息,得到大气污染具体的污染源信息情况。同时,应用3S技术可以进行多光谱摄影监测工作,特别对于污染颗粒情况来说,借助红外成像的方式,能够得到相关区域的热污染强度与分布情况,运用定量分析与图像处理的方法,发挥出污染预警的作用[5]。

生态监测的特点篇7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RS技术;GpS技术;

GiS技术近年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对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的破坏,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森林植被锐减,土地沙漠化严重,沙尘暴及雾霾天气增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人们越来越重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国家也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并通过生态环境监测来了解和掌握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影响,从而更好的指导我们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1生态环境监测的概述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环境监测工作越来越重要,其作为环境保护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对生态环境进行监测,能够有获得重要的数据资料,以来引对环境质量及受污染程度进行判断,从而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及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生态环境监测主要是利用各种生态学方法和手段来监测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功能,通过对生态条件及变化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有效的反映环境压力及环境变化的趋势。相较于城市环境卫质量监测及工业污染监测,生态环境监测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主要是对人类活动对人类所处的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进行监测,以草原、湿地、湖泊、海洋、森林、农田、气候及动植物等作为生态环境监测的对象。可以说生态环境监测是在环境监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环境监测的理论和实践作为其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生态环境监测能够为更深层次的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服务,从而制定出生态环境规则及生态设计方案,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2生态环境监测技术

生态环境监测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在具体监测过程中会受到来自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动植物生存规律及环境周期性变化等。在生态环境开展的早期,监测工作都是由人工来完成,监测人员在利用简单监测工具的同时还需要通过肉眼的仔细观察来监测环境的变化情况,这样所获得的监测效果较差,在问题发生后才能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不利于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近年来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主要依赖于科技手段和利用先进的监测仪器来完成监测作务,而且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3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有效的提高了生态环境监测的水平。

2.1RS技术

遥感技术在我国生态环境中的应用,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迈向了新台阶。特别是部分省市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的成启运,更是为我国环境部门注入了新的活力。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进行应用,可以通过卫星实现远距离的监测,通过被测范围内物体电磁波信息的变化来对监测物体的状态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及时将监测到的信息进行反馈。在遥感技术应用过程中,能够在高空通过对物体进行扫描和拍摄,提高了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和快速性,能够对森林覆盖面积、植被生长状况、空间环境污染及气温闭环等进行监测,以此来推测出环境的变化趋势,并制定具体的处理方案。利用遥感技术有效的实现了人力资源的节约,实现监测的高效性,监测数据准确度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2.2GRS技术

GpS全国定位系统在陆、海、空三大领域都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它的三维导航能力和定位能力非常强大,是全新一代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区别于RS遥感技术之处在于,GpS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动态地跟踪被监测物体的状况。这一技术在监测动物及海洋生物生活习性中有着很大的作用。检测人员首先需要在被检测者的体内注入特殊的晶片,然后将动物放生。在几个月甚至长达几年的时间内,检测者都可以跟踪到动物的行踪,从它的迁移情况,可以掌握到该种动物的习性,外界环境变化是否影响到动物的生活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探究在以前是非常困难甚至无法完成的,通过GpS全球定位系统我们就可以了解不同生物的内心世界,甚至能够看见另外一个神奇的世界。GpS全球定位系统除了能够跟踪动物,还可以跟踪无生命的物体。监测人员可以监测某一地区的汽车数量,推测出这些汽车的尾气排放量,过多的尾气排放量对环境和人类身体将抗有着很大伤害,如果已经达到上限的话,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进行管制。

2.3GiS技术

GiS地理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大型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它通过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后方数据库和管理员四部分组成,GiS地理信息系统中包含每一种地形、地理环境所存在的性质(这些性质由先关地理研究人员提供),管理员将搜集到的地理信息输入计算机数据库内,GiS地理信息系统将能够将这些信息与原有的地理信息相比对,分析总结出所需要研究的这一地区的地理信息特点。GiS系统还可以将这些信息模拟成图像信息,供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地理环境特点。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现今已经应用在生态规划、地理资源管理、农业农田管理、灾害监测等多个领域。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很适合应用这套GiS地理信息系统。

结束语

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起步较晚,但在近年来却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而且我国也特别重视生态环境监测人员的培训,从基础教育方面开始重视人们环保意识的培养,同时为专业环保技术人员制定了相关的培训机制,并积极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装备,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水平,而且生态环境监测成果也为其他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更重视环境破坏预防及对环境的改善,通过3S技术和地面监测相结合,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全面审视生态质量,考虑全球生态质量变化,在生态质量评价上逐步从生态质量现状评价转为生态风险评价,以提供早期预警;在信息管理上强调标准化、规范化,广泛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以此来更好的实现对我们生存环境的保护。但生态环境的改善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生存环境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绪良,王树德,张朝晖等.GiS湿地生态环境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10(13).

[2]谢庆剑,杨再雍,李明玉.生态监测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广西轻工监测分析,2010.

生态监测的特点篇8

【关键词】大型水电厂设备;远程状态监测;远程故障诊断

我国电力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导致了发电企业将设备可靠性的提高与维修成本的降低作为了其经济效益的考核指标之一。当前,水电厂对于设备的检修采用的是定期制度,这种检修的制度一方面盲目性较强,另一方面对设备的故障只能够事后检测,不能够提前防范。因此,本文提出了远程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实现设备可靠性的提高与维修成本的降低,提高发电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水电厂设备状态监测和诊断现状

当前,我国常规的水电装机容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位,而且状态检修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对设备监测与检修工作进行了探索。国内外当前的设备监测与诊断系统大都是包含多个在线监测系统,但是各个系统之间只是单纯的叠加,并不能够形成集成化设备监测与诊断平台。当前,国外已经开发出了可集成化的系统平台,如美国本特利内华达的3500系统+System1系统,瑞士的Vm600系统,芬兰Rovsing公司的Dynamics系统等。

二、系统构建

(一)规划目标

对大型水电厂来说,实现设备的状态检修,需要通过检测和诊断系统来实现,在各个监测点都会安装子检测系统,这些检测系统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检测诊断网络,并且以中心诊断层向外散发,逐渐扩散到各个子监测点,再由子监测点向外散发到用户的访问层,这不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型变电站监测与诊断体系,同时也在水电站布下了全覆盖的动态检测网。

在构建系统时,应该充分考虑电站选址的实际情况,综合其他机组的参数、引进设备的特点、电站所在位置的地理环境特点等内外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好水电站设备的选型,对整个结构体系有全面的把握,最终确定检测的对象,以及采取的监测方法,建立起对大型水电站的远程实时监控体系,使水电站时刻在动态监测系统的监测与保护中,维持各设备的正常运行。

实时在线监测系统能够有效的对各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评估,若设备处于非正常的状态,则系统能够及时的发出警报,提示工作人员系统存在设备漏洞,需要进行维修。另外,该系统还具备初步诊断故障的功能,系统中带有各项设备的历史运转记录,并且能够综合设备的特征来进行综合评估,初步诊断出故障产生的地点、故障的类型、产生的原因、造成危害的程度,甚至初步预测出故障可能的未来走势,为维修人员的维修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阶段实施步骤

首先,对当前的各监测点系统进行整合,以中心诊断层作为整个监测系统的核心,将各个子系统连接在一起,最终能够形成一个全面的、开放式的,并且分层分级的监测网络,对水电站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

其次,在安装好各监测子系统之后,需要综合当前机组状态监测技术的发展程度,应选择适合该变电站系统架构的监测技术来对各项指标进行监测,如发电机气隙、机组噪声、GiS局放、机组稳定性等等。在前期试验阶段,可先选择一台机组进行实验,在确保无误之后再扩散到其他机组上,并最终形成一个全面囊括各子系统的监测体系。

三、监测与诊断系统的结构

依据上文中系统构建目标,大型水电厂设备远程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的构建机构如图1所示。

图1大型水电厂设备远程状态监测

与故障诊断系统结构图

(一)电站监测层概述

所谓的电站监测层其主要是由厂级数据服务器和监测装置等两个部分组成,其主要职责通过整合各个装置的离线监测数据和在线监测数来分析出系统所需要获取的数据,然后将整合之后的数据通过统一的格式向服务器进行发送。厂家数据服务器则主要被用于储存各个厂家的各种监测数据。

(二)中心诊断层概述

所谓的中心诊断层主要是负责数据接收、储存、发送数据等功能,整个过程中主要实现了为系统提供各种数据的分析和诊断。

四、监测与诊断系统的建设模式

(一)数据存贮与数据传输所采用的模式

表1子系统测点参考数量

序号内容测点数

1空气间隙16

2线棒振动5

3振动摆度7

4电气绝缘4

5磁场强度2

6水压脉动6

7空气气蚀7

8常规参量32

在对水电厂的数据进行监测的过程中,其检测的内容包括机组稳定、水轮机效率、环境噪音、局部放电等方面,会设置多个机组监测点(如表1所示)。如果将水电厂的所有监测数据进行统计之后将会出现非常庞大的数据量。如果采用实时传输的方式,则需要庞大的网络配置才能够进行,而且在数据的存储方面也非常困难。水电厂的这些监测数据具有突变量不大的特点,因此只需要提取其中的特征数据就能够满足监测的需要,将这些数据按照统一的数据格式进行传输与存储。

在监测与诊断系统对数据进程存储的过程中,实时数据库由于其高压缩比及分布式的特征而非常实用。对于特征参数而言,所有的数据服务器都需要全部保存的,而波形数据则不同,厂级数据服务器需要对原始的波形数据进行完整保存,但是诊断中心则只需要保存部分波形数据,在必要的时候能够对厂级数据服务器中的波形数据进行实时召唤,从而是实现对多个电站设备状态进行集中的监测与诊断。

(二)监测与诊断系统安全模式

设备远程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中的安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网络安全,需要参照各种相关的规定以及电厂外接系统的实际情况,对系统中的数据需要进行横向的隔离与纵向的加密。

五、总结

状态检修指的是通过对水电厂设备的状态进行监测,并在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检修的项目进行安排。这种检修方式比较具有针对性,而且能够对设备的故障进行提前的防范,能够有目的的进行检修,从而提高检修的效率。本文对大型水电厂设备远程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的构建进行了阐述与说明,系统通过该系统来使水电站设备的可用率得到提高,使设备的维修成本得到降低,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真正促进水电厂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顾倩,陈思明,李思思,等.基于低碳理念的水电厂设备管理方案的规划研究[D].浙江大学,2012.

生态监测的特点篇9

【关键词】环境监测;生态环境;数据处理;质量控制;应用分析

环境监测是一种现代化监测方法,运用物理和化学等科技手段对环境中存在的污染物进行连续或间断的分析和监测,并根据分析和监测结果对所监测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估。正确的监测结果能准确分析出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并及时、准确的反映现场生态环境质量和动态趋势,为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提供科学的资料和理论依据,从而使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

1.生态环境相关概念及生态环境领域下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

1.1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监测的概念

生态系统通常指地球表面非生物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的生存关系,其中环境的质量是整个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部分。依据生态学理论基础,对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人为作用造成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组成部分和各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生态学研究,可以对生态系统环境的生态质量进行综合性评价。

运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在多种角度和尺度下研究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度量,是生态监测的主要内容。生态环境监测的对象与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质量监测的对象不同,与工业污染源监测的对象也不同,它着重的部分是大区域、宏观性的生态环境问题。

1.2生态环境领域下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

我国虽然疆土辽阔,环境资源丰富,但很多地方的生态环境还没有得到完好的开发和保护,生态环境系统处于非常不稳定、脆弱的状态。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当对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监测,保证生态环境系统的安全。生态环境监测的分析监测主要包括生态环境系统自身条件、条件变化以及对外界压力的反映和趋势。监测手段可以及时的发现环境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威胁,防止环境恶化的同时消除可能发生的环境隐患。

2.生态环境领域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应用意义

同生态环境恶化和破坏监测技术相比,生态环境领域环境监测的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依据为生态环境的发展过程,其监测的范围不大,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态监测范围也会越来越广,由微观变为宏观。3S技术的出现展现了其准确、快速和宏观的技术特点,它可以对生态环境系统进行遥感监测和调查,完整的做出环境领域内环境监测的评估方案。GiS技术系统能对各种生态环境系统进行环境威胁预测、预报,从而有效的防止环境的恶化。方法操作性强、技术路线统一、规划要求准确、指标体系完整是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通过水土保持、产量预测、灾害预报和资源调查等总结环境监测的经验,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全面开展打好基础。

环境问题会造成生态环境系统的破坏,也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很大的威胁和伤害,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保护环境要先从环境监测做起。生态环境监测利用现代技术对环境中的污染因子进行综合性监测,分析污染原因和污染现状,将环境的质量和发展形势展现出来,有利于更好的保护环境和利用环境。

3.“五性”因素对监测数据质量影响分析

3.1监测数据代表性的影响

监测数据代表性是指在具有代表性的时间、空间分布上,根据规定的要求及确定的目的获得可反映典型环境特性的数据。任何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都不可能是非常均匀的,如果监测数据没有代表性,就不能真实反映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环境质量水平、规律及变化趋势,这样的数据结果一是会误导公众,使社会、公众对环境监测质量不认可,二是会误导政府,给政府对环境的管理决策带来偏差。造成环境监测数据代表性差的原因是:监测布点选点不当,没有代表性;其次是布点数量不够,获取的信息不完整。

3.2监测数据完整性的影响

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就是按照预期计划取得有系统性、连续性或周期性环境数据的特性。完整性表示数据的总量可以满足预期要求的程度或数据收集足够、全面。同代表性类似,数据不完整的后果也不能真实、有效反映环境质量水平,造成“以偏概全”的片面结论,招致公众不满、使环境管理部门不能作出正确决策。引起监测数据不完整的原因有布点数量不足、采样次数少以及检测分析、数据处理不完整,如测试项目不全、漏测、辅助参数不完整等问题。

3.3监测数据准确性的影响

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即测量结果与客观环境符合的程度。准确性一般以监测数据的准确度来表征,并采用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的绝对误差或相对误差来表示,反映了该方法或系统所存在的系统误差或随机误差的综合指标。评价准确度可通过标准样品分析、测定加标回收率及不同分析方法的比对来确定。

3.4监测数据精密性的影响

监测数据的精密性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平行性、重复性与再现性。精密性以监测数据的精密度表征,主要反映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随机误差的大小。精密度一般用极差、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等表示。精密性反映了分析结果的稳定性,精密度越低,随机误差越大,检测数据的稳定性越差。

精密性与准确性有着密切关系,精密度好才可能准确度好,精密度差不能判别数据的准确度。

3.5监测数据可比性的影响

监测数据的可比性表示在环境条件、监测方法和表达方式等可比条件下所获得数据结果一致的程度。可比性既可以在不同实验室之间对同一样品的监测结果进行比较,也可以对同一实验室分析相同样品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还要求在时间、空间上可比,并实现国际间、行业间的数据可比。监测数据的可比性是评判监测质量的重要标志,如果没有可比性,那么监测质量的高低、数据的准确程度都无从谈起,更罔论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国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了。

4.监测数据质量控制措施

4.1耗散结构理论概述

耗散结构理论是比利时人普里高津(ilyaprigogine)所创立的理论,旨在解决开放系统远离平衡态的有序问题,该理论一经推出即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该理论认为一个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当外界作用于系统的条件达到一定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发生突变(非平衡相变),系统就可由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新的状态。

4.2传统质控模式的缺陷

传统的环境监测质控系统是封闭的静态控制模式:监测站长质量负责人质量控制员项目监测组长监测分析员。该系统虽然分工明确且简单有效,但监测数据的控制主要依赖于质量控制员,其他人基本上是履行签字手续,很难对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进行有效监督,对数据的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纠错也难做到,一些伪数据也不容易被发现和剔除,因而这种控制方式是不完善的,存在很大漏洞。

4.3质控系统的改进和优化

为了改变传统质控模式的不足,按照耗散结构理论就应打破封闭的系统模式,引入反馈、监督和交流机制:一是接受外部监督,允许社会对监测数据质疑和复检。二是经常性地与同级或上级环境监测部门交流,进行监测数据可比性的分析,找出不足,及时改进;通过交流更新知识及获取环境监测新技术、新方法。三是强化平面控制,在系统内部不断制造非平衡状态,通过非线性作用使系统产生涨落,促进监测人员互相交流和监督,提高技术水平、减少或消除系统误差,使监测分析的准确性和精密性得到持续改善。四是耗散结构理论非常重视信息的畅通,系统应按照信息加工原理,使进入的信息经过甄别,信息释放的同时也向信息源反馈信息,促进信息流得到良性循环。

4.4加强监测数据的审核

为保证监测数据质量,应加强对数据的审核:一是完善三级审核机制,除了质控审核外,重点加强项目分析组(室)和质量负责人这两级的审核。二是通过检查样品采集原始记录审核数据代表性。三是进行数据完整性审核,重点在采样是否符合规范、分析方法是否符合监测目的、辅助参数是否完整。四是审核数据的准确性和精密性,着重审核加标回收样、比例平行样、密码样、密码平行样、校准曲线、空白试验值、方法检出限等。

5.环境监测相关技术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分析

环境破坏的速度不断加快,使得生态环境监测相关技术水平应当越来越高,监测范围越来越大。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工作既复杂又系统,而且在监测过程中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监测周围的多种因素都可以影响监测的结果。传统的监测手段主要是通过手工操作仪器设备进行监测,结果通过人工分析计算。现代化技术的融入,使环境监测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5.1RS技术应用的分析

卫星是RS技术应用的核心内容,利用卫星对监测范围内的电磁波信息进行监测,分析得到结果并对结果进行总结和反馈,电磁波的变化可以反映出环境质量的现状和环境发展趋势。RS还可以对所监测范围内的物体进行高空扫描拍摄,具有信息采集速度快、采集准确度高等特点,尤其是遥感物体。如果要对监测范围内的空气污染程度、植物生长状况、气温闭环和森林覆盖面积等进行监测,则可以利用RS遥感技术,对所监测范围内森林的覆盖面积进行监测,利用卫星拍摄判定森林面积是否减小、是否遭到破坏以及采取何种措施进行预防和处理。根据所监测森林上方空气的温度来判定该地区森林是否会发生自然灾害以及自然灾害的类型,并针对突况作出最佳的补救措施和方案,保护生态环境不受到破坏。

5.2GpS技术应用的分析

生态环境监测GpS技术是一种监测环境新型技术,的它的特点为实时定位和导航、监测精度高、遥感技术可以分析出数据的空间坐标,并构建图形图像数据库,在数据库中用图形图像表示传感器和平台的观测与位置。在生态环境领域范围内,GpS技术不同pS技术,它可以对被监测物体进行实时的、动态的监测,监测其所处的环境和状态。比如,利用GpS技术可以对城市中所有汽车的数量进行实时监控,并根据此信息判断城市中汽车尾气排放量的多少。合理运用GpS技术应用不仅可以对生态环境进行实时监测,而且还可以利用监测结果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判定,进而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

5.3GiS技术应用的分析

GiS技术拥有计算机化系统,是当前地理信息数据库中规模最大的系统,它包含了存储管理、分析应用、空间信息输入和结果输出。GiS技术应用不仅具有数据库功能,还具有辅助决策功能和空间分析功能,可以准确、快速的进行动态监测和空间分析等宏观决策管理。根据监测环境的地理信息,GiS技术能准确分析被监测区域的地理特征,从而可以对生态发展和地理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以及自然灾害预警和预测等。GiS技术能更准确、更真实的进行生态环境监测。

6.结束语

环境监测技术应当覆盖整个生态环境领域、贯穿整个生态环境系统评价,一方面准确、及时的反映出环境质量状况、污染状况和发展形势,另一方面为环境规划、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为生态环境治理奠定良好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科]

【参考文献】

[1]高华,杜艳雷.环境监测与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J].科技资讯,2011(15).

[2]傅晓娜,宋倩.环境监测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职教论坛,2009(S1).

[3]姚琳琳,方小萍.浅谈我国环境监测技术[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09).

生态监测的特点篇10

摘要:根据多年中医证候学和亚健康研究基础,基于预防监测网络,以流行病学研究为基本方法,遴选具有较高研究水平和基础较好的亚健康监测与研究单元,研究面向社区人群健康状态的监测内容、监测方法及其标准,对推进亚健康研究和相关干预手段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亚健康中医;监测网络

中图分类号:R-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3-0639-02

健康是一个多维的立体结构,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功能、角色功能及个人的总体感受,每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彼此相连、互为因果。而游离于健康与疾病之间存在的“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也就应运而生了。但由于亚健康状态尚无器质性损害,而又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临床表现多为自觉症状,并呈多样性和不典型性,现代医学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手段和客观的疗效评价指标,从而给临床诊治和研究带来了困难。

中医学对亚健康早有认识,《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有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所谓“未病”、“未乱”就是指疾病前状态,或某种疾病的征兆,是质变为疾病的量变积累过程,也就是所说的亚健康状态。现代医学所关注的是人体器质性、病理性改变,而中医学的优势在于它的认识论、方法论更加注重研究人体的功能反应状态,其临床干预往往也是对人体“功能态”的诊断和治疗。

针对我国目前亚健康尚无系统监测工作的现状和基于中医证候学基础上亚健康流行特点与趋势,有计划、连续、系统地开展亚健康监测与控制方法的研究,是加强我国亚健康预防控制的重要技术保障,是有效开展预防和治疗亚健康状态工作的重要内容。针对亚健康概念的内涵,充分发挥中医健康观的优势,通过对亚健康范畴研究,阐明亚健康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研究亚健康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及量表。在前期亚健康状态与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指标、人体生理功能指标相关性以及中医证候类型与体质学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亚健康人群的基本特征及中医辨识与分类标准、指标和方法,为进一步对亚健康人群进行个体化预防和干预提供指导。

1研究要点

基于社区亚健康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和质量控制的研究在我国起步尚晚,特别是社区亚健康监测方法及监测标准的制定研究,包括亚健康监测标准的信度及科学性研究、亚健康监测方法的可执行性研究等领域存在空白。从这一研究来说,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

(1)制定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学诊断标准,以四诊和其他诊断方法为基础,选定若干组相应证候群,对有持续3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而无明确疾病诊断或有明确诊断但所患疾病与目前不适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状态的相应人群进行诊断监测,同时研制《社区亚健康状态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对亚健康人群社会生活情况、饮食习惯、心理等相关因素进行亚健康相关性研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总结大样本亚健康流行病学研究的组织实施办法,质量控制及数据处理等具体经验,为亚健康监测和中医“治未病”临床研究提供技术平台。形成行之有效的诊断监测标准,推动亚健康的深入研究。

(2)基于中医证候学基础上亚健康流行特点与趋势,有计划、连续、系统地开展亚健康监测与控制方法的研究,是加强我国亚健康预防控制的重要技术保障,是有效开展预防和治疗亚健康状态工作的重要内容。针对亚健康概念的内涵,充分发挥中医健康观的优势,通过对亚健康范畴研究,阐明亚健康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研究亚健康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及量表。在前期亚健康状态与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指标、人体生理功能指标相关性以及中医证候类型与体质学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亚健康人群的基本特征及中医辨识与分类标准、指标和方法,为进一步对亚健康人群进行个体化预防和干预提供指导。对亚健康的影响因素、症状和中医证候特点、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同时通过科学的监测方法,了解区域亚健康流行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掌握亚健康流行规律和趋势,确定行之有效的监测标准和方法,形成《社区亚健康人群监测标准和监测方法规范》。

(3)基于社区亚健康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和质量控制的研究在我国起步尚晚,特别是社区亚健康监测方法及监测标准的制定研究,包括亚健康监测标准的信度及科学性研究、亚健康监测方法的可执行性研究等领域存在空白。建立亚健康监测网络,系统对于亚健康人群实施监测和预防,基于实践基础上的预防干预手段及效果评价研究对于科研及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极具意义和价值。建立亚健康监测网络构架,在已有的预防监测网络的基础上设立1~2个省级亚健康监测示范城市。依托各省市健康教育所,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和其它相关单位培养相应的健康教育工作者,亚健康监测及健康管理人员,开展规范化亚健康监测和评价工作。

2构建思路

按照工作进度的要求,亚健康监测网络的构建工作应分为3个阶段实施,即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的监测方案设计阶段;结合中医临床、医学心理学、医学营养学、运动医学及其他学科基础上的全面监测实施阶段;基于资料统计分析基础上的监测标准和方法评价分析和总结阶段。

2.1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的亚健康监测方案设计阶段

以中医临床证候学及医学心理学为基础,确定亚健康的诊断监测标准;制定、编制科学合理的能够反映中医特点的《健康人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在调查问卷基础上,研究亚健康所构成中医证候的特征,选择若干项特定症状和指标,建立、修订和完善亚健康中医证候诊断和监测标准,研究调查问卷和监测模型的信度、效度及灵敏度的评测,同时依托预防监测网络,建立亚健康人群诊断标准、调查程序及筛选方法,制定亚健康状态人群监测采集、管理、质控方法及相关职责;并制定相关人员培训及管理方案。

2.2结合中医临床医学心理学及其他学科基础上的全面监测实施阶段大样本证候调查队伍的组织、培训和考核;实施大样本调查;建立亚健康人群证候学中医诊断及监测系统;监测方法和修定与完善监测内容

2.3基于资料统计分析基础上的监测标准和方法统计分析和评价总结阶段针对我国健康前移战略的目标需求,结合中医“治未病”的思路,在研究亚健康基础数据库的信息内容及其收集方法与标准的基础上,研究亚健康基础数据库结构、数据收集和数据管理的共性技术和方法,初步建立我国一体化亚健康基础数据库。包括:样本资料收集后的整理工作,样本信度的分析评估工作,亚健康监测资料的流行病学分析工作,亚健康监测网络运转及管理状况的评估分析工。

2.4监测方法的研究内容及其拓展配合第一阶段监测网络的建立,在其工作开展的同时,进行亚健康监测方法的研究工作,例如中西医亚健康监测方法的对比性试验分析及评估,中医亚健康监测方法的可行性分析工作,亚健康监测方法的实施及其意义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