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21:15

德育教育现状篇1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父母多是经历了社会变迁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一些父母觉得他们小时候受了太多的苦,不能再让孩子也承受这些,所以很多父母专注于改善孩子的生活条件,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过度溺爱和宠爱,导致当前大学生多缺乏独立自理能力。另外,很多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导致当前很多大学生极端的自私自利,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和控制能力。

二、高校德育教育有效对策

(一)强化德育教育,全员共同营造德育氛围

高等院校承担着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推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评价人才综合素质重要标准。因此,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将德育教育放在学校工作和学习的首位,学校各级部门要将德育教育作为工作重点居于主导位置,全面发展德育教育,德、智、体、美、劳缺一不可。高等院校强化德育教育,一方面高校强化德育教育意识,积极改进德育教育方式,加强德育教育规范化教学,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大学德育教育讲堂,引导学生的德育意识;另一方面高等院校要将德育教育真正渗透和落实到生活服务、学生管理、专业课教学等工作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形成“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教书育人的综合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成为高校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和共识。同时,高校要将德育教育纳入学校服务、管理、科研、教学中,组织多种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校园活动。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原则

德育教育本质上是塑造、培养学生道德品格的教育活动,应该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在德育教育活动中,教师作为主导者,学生作为主体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德育教育活动,规划教育内容,整理教育思路,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德育教育的趣味性,使学生逐渐喜欢上德育教育课,在生活实践中自觉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逐渐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实现高等院校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推动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三)以理论教育为基础,强化德育实践活动

德育教育现状篇2

(一)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促进子女成才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家长普遍的心理倾向,很多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多于道德规范,每天关注孩子的作业胜过关注孩子的品德培养。人才,是先学会怎样成人然后才能学会怎样成才,也就是说孩子应该首先明白的如何做人;如果没有品德,即使有很高的学问仍然会步入歧途。可见,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有才有德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而有才无德只会对社会的发展起破坏作用。只有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才能促进孩子成才,才能使孩子的聪明才智为社会服务,创造价值。

(二)家庭道德教育关系

家庭幸福家庭道德教育是家庭幸福的杠杆。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许多家长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家庭能否幸福很大程度上由孩子的表现决定。孩子的好与坏,家庭首先尝到甜与苦;孩子健康成长,品德高尚,受到学校及社会各方面的表扬,家长的心里会感到无限安慰,家庭将充满欢乐;反之,孩子不讲道德,在外面做了缺德的事或违法犯罪,整个家庭生活就蒙上了阴影,弥漫着痛苦。

(三)家庭道德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补充

家庭道德教育是基础,学校道德教育是主导,家庭和学校具有统一性,同质同向地向社会输送所需要的人才。学校和家庭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相同的,但两者之间的作用和地位各有侧重点,都是不能缺少的,并随孩子的成长和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其地位和作用呈动态消长。学校道德教育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家庭道德教育的支持。因为孩子入学后大部分时间仍然是在家中度过,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巨大的,是学校老师无法达到的。更重要的是,学校道德教育如果离开了家庭的支持和配合,也很难实现道德教育目标的。

二、家庭道德教育的方法作为家长

首先要认识到家庭道德教育对孩子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运用适当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有效地教育。在新时期,以下几种家庭道德教育方法值得我们参考学习。

(一)实践锻炼法实践锻炼法师指

在家长的指导下,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子女形成的优良道德习惯的方法。实践与锻炼有利于形成儿童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良好品德。品德行为不仅必须在实践中体现,而且必须在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和巩固,才能使品德行为成为自然的、一贯的、既定的品德习惯。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家长要给孩子讲清楚意义,还要帮助他们明确为什么做,这一点对孩子形成一定的品德和自我教育能力更有意义。孩子明确了为什么也能在行动上更持久,使其品德表现更为巩固,他们也会更加乐于实践,更有参加实践与锻炼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明确且严格的要求并及时督促检查,并对实践与锻炼的方法进行具体指导,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和纠正,不管孩子出现好的还是坏的品德行为时,都要及时给与反馈。家长要根据子女的年龄特征和品德状况,选择恰当的方式,有意识地让子女经常参加一些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社会服务劳动和生活自理性劳动等。

(二)说理示范法说理是家长用以理服人的方法

提高子女的认识水平,通过说服教育使子女形成良好品德的一种教育方法。少年儿童由于阅历浅、认识能力不高,不容易分清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等界限,即使能肤浅地辨别。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他们常常做错了事而不自知,即使当他人提醒后,又不知为什么错以及错的危害有多大,仍然常常犯同样的错误。可见要使儿童坚持正确的言行,改正错误,就必须遇事讲清道理,家长要有针对性的、耐心细致地给孩子讲清楚错在那里,为什么错,错的后果是什么以及如何去纠正错误等,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增强他们的道德感、理智感,使他们应该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除了说理外,家长还要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除了家长自己示范外,还可以发挥英雄人物如雷锋、张海迪等榜样的示范感召作用,利用榜样生动感人的事迹和榜样的人格力量打动孩子,使孩子感到可亲、可敬、值得效仿,并发自内心要向他们学习。

(三)品行评价法品行评价法是家长依据一定的品德要求

德育教育现状篇3

现代社会是文明社会,是远离野蛮和暴力的社会。我国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新课改。我们立志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人才。但是目前我国小学中德育教育情况还不是很乐观。本文给出了德育教育的现状,针对这些现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现状;解决策略

衡量人才不能只看他掌握了多少知识,还应看到他的优秀品德。一个优秀的人,一定是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优秀的人。小学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是形成良好的品德的关键时期,我们教师要抓住这个机会。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生成为一个有用的综合性人才。

一、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

1.学校只重视学习知识方面的培养,不重视德的培养。

新课改中规定,教师也要培养品格高尚的人才。我们很多教师也知道要培养,但是实际做却一点都做不到。他们认为学生的职责就是学习,认为教师就是传授知识的,而品格的教育是家长的事情。因此,实际教学中,德育一直都没有引起重视,反而更加的重视升学率。

2.一些德育课程被学校私自删除,改为了语文以及数学课。

新课改中加入了一些关于德育的课程,但是学校为了升学率还是私自改成了所谓的重点课语文课和数学课。

3.德育教育主要体现在了校规校纪上,没有重视他实际的用处—育人。

我们学校认为学生如果能克制自己的行为,不违反校规校纪就是品德好。把行为上表现的好坏作为德育的好坏。但是德育的主要目的还是要在品格上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德育要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以及正确的价值观。

4.学校和家长的交流太少。

处于小学时期的孩子他们的思想很单纯,独立意识还是不够多。往往老师和家长教什么就是什么。可以说小学时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最重要时期。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有时候会很溺爱孩子,这就使得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的不会那么顺利。

二、解决策略

1.学校要重视德育教育。

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比。不能只看学习成绩的好坏。我们这个世界需要的综合性的人才,因此我们要迎合时代的需要,德育教育要从小做起。

2.增加德育教育课程。

在一定的时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小学是人生的起始阶段,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我们要根据《小学德育纲要》来教育学生,一点一点的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

3.德育教育要表现在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

要重视精神的教育,把培养品格作为德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我们学校要认识到德育教育不能只靠背校规校纪,要在日常的活动中顺势进行教育。

4.加大和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

德育教育不是光凭教师就能完成的。有时候父母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要多和家长交流,看看孩子有什么心理变化,然后和家长一起努力,让学生更出彩。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德育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教师要尽自己的努力培养品德高尚的学生。

作者:苏荣秋单位: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二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刘铁.浅谈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教研,2013(9)

德育教育现状篇4

【关键词】高校德育教育现状对策

本文阐述了目前高校德育教育中管理的现状以及采取的对策进行了以下浅谈。

1.目前高校德育教育中管理的现状

1.1高校对德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

目前,从国家对德育的要求来看,把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可以看出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可是从高校的德育现状来看,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甚至不要。特别是在有些高校,为了盲目追求就业率,特别强化学生的技能,而忽视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大问题。对德育课也是毫不手软,砍来砍去,压缩再压缩,甚至有人认为德育课无用。有些德育工作者在工作上也是简单划一,流于形式,应付上级检查,没有把德育工作落实到实处,教育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1.2没有形成系统性、连贯性的德育教育

德语教育大环境高校德育要发挥管理的效能,需要调动多方面的力量,动用各种德育资源,才能完成育人的目的。在德育教育领域,一直存在着一种误区,认为德育是一种单独的教育,它脱离其他各育,脱离学生现实生活。在这种认识下,当前高校德育在管理环境上往往过多地囿于校内,造成了一种封闭的管理体系。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有效机制无法真正建立,高校既缺乏校外德育途径的参与,又不能与外界进行合理的信息交流,对学生德性培育的合力便难以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倒成了一种障碍、一种阻力,社会、家庭对学生的错误引导,阻却了高校的正面教育,弱化了高校的教育功能,导致不能形成一个系统性、连贯性的德育教育大环境。

1.3忽略了学生的日常行为教育,学生行为习惯的主动性培养方面有待加强长期的“高空作业”,导致高校忽略了学生的日常行为教育,忽略了教育学生作为一个普通人应如何面对他人、面对社会的教育。面对学生,高校的教育更像是圣人教育,对于大多数大学生而言,他面前悬挂的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目标,却缺乏必要的具体行为指导,这样,就使受教育者对德育目标产生距离感,甚至造成双重人格。

1.4德育教育方式缺乏层次性与可操作性

长期以来,高校的德育观念存在着一个难以越过的“”,即谁都不敢对德育目标降低要求,似乎德育只能讲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只能讲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当前的德育教育不仅不能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特点出发,而且缺少层次性与可操作性,同时存在脱离社会实际、学生生活实际,目标笼统、过高,内容单一,方法简单,缺乏人文关怀和实效性等诸多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2.采取的对策

2.1健全机构,完善高校德育管理组织系统

高校德育管理,需要有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要建立校、处、班、家庭四级管理网络,明确德育管理的职责。应由校长、政教主任、班主任和家长组成德育领导小组,形成一种垂直的并沟通教导处、总务处和家庭之间的动态管理系统,从而使高校的德育工作做到上下左右联系密切、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从组织上保证大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力实施。

2.2建立“三维”协调,拓宽高校德育教育管理

德育教育管理的有效渠道社会、家庭、高校是实施素质教育加强高校德育的三个维度。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社会大环境对特定阶段的学生,都可能产生积极影响或负面效应,高校和教师的责任是引导选择和扩大积极面,引导抵制和缩小消极面。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学生随时向家庭中的成人学习生活经验、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然而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只有当环境纳入学生主体的认识范围和实践范围,转化为客体因素时,才对学生思想品德产生作用。高校德育作为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高校教育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的德育网络。高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与社会有着广泛的联系,所以高校的德育工作往往受到社会、家庭多种因素的影响。要做好高校德育工作离不开家庭社会的支持,高校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做人,这就必须把课内外、校内外沟通起来,把高校、家庭、社会联系起来,协调好,从而求得德、智、体全面发展。高校确定其德育目标时不能只考虑学生在校表现和要求。大学生终究是在社会中生活,并最终将由学校步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面对纷杂的社会现象,能否分清真假、善恶、美丑,这是对高校德育效果的客观检验。因而在现代社会中,高校已不是学生受教育的唯一场所,还须考虑社会、家庭等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协调好高校、家庭、社会的“三维”力量,探索多种有效途径,促使学生社会化,以加强德育管理工作作全面性、立体化

2.3加强管理,提高德育管理工作人员素质

德育工作者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传播者和建设者,高校应重视对德育教师的培训,着重提高教师德育专业化的能力,特别要重视提省高校教师了解学生的能力、把握德育内容的能力、心理诊断与辅导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德育方法的能力。另外,针对社会转型期德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提升高校德育教师开拓进取、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并建立激励机制,调动他们扎实且富有创造性地做好德育工作,以此提高德育队伍的素质。

2.4注重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管理模式多种多样,但追求的目标都是力争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感与社会道德感,使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德育教育管理必须注重实效性,要使大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留下深刻印象,并持续影响其一生,引领和规范其行为。这就要求高校树立以大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注重和发挥大学生在其自身发展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制订符合大学生发展的德育工作目标,优化德育形式,使德育教育方法更具个性化、综合化和有效化;德育的内容应从“大家”走向“小事”,从远离生活到贴近大学生,“从小事着手”,重视大学生的共同管理与自我教育管理,使大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结束语:

德育教育工作是高校的一项长期的重要的系统工程,高校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真正抓好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于金秀;冯京政;顾晓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王建斌;高校德育教育实效性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09期.

[3]刘玉振;论素质教育与《中国地理》教学改革[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Z1期.

[4]沈海鸿,段红梅;面向新世纪整体推进高校素质教育[J];中国地质教育;2002年04期.

作者简介:付俊龙(1976-)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工商学院教务处讲师,硕士学历,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德育教育现状篇5

第一,德育定位不准。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理论与实践一直存有误区,德育脱离了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能等其他各育、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学校德育从完整的教育中割裂出来,仅靠单独的德育课程、单独学科的德育教师、单独的德育机构来实施德育。学校里所教的德育与现实生活中的德育实际有一定差距,学校德育脱离了活生生的人际关系,学生很难形成实际的道德体验,因而对现行德育很难产生兴趣。第二,德育观念陈旧,德育价值取向偏移,德育手段和方法单一,德育目标不明确等。传统德育的价值取向过多地强调道德规范知识,忽视学生德行和品格的培养。往往是要求学生被动地听从、盲目地服从道德规范的要求,而不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生活。学生只知道背诵道德条文,使学生把口头的道德言说和自己的生活行为相分离。既往的德育不是激励引导学生,而是设法约束防范学生,对学生过多地控制,导致学生形成表里不一的言行方式,德育很难成为一种内在的道德约束、道德自律。第三,德育主体对德育影响缺乏协调性。家庭与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实中,德育教育不一致,缺乏协调性。学校和家庭相分离。家庭是进行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是儿童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领域,父母的一言一行以及家庭生活所进行的活动都对道德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四,德育课时得不到保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学校,课时被压缩、被忽视,甚至在期中、期末考试前被挤占的现象更严重。一课时的内容利用半课时讲完,剩下的课时时间做其他课程的作业,或者不上直接上班主任的课,课时得不到保障。

二、小学德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一,教育者对德育认识不清,德育教育缺乏实践性。教师及学校领导对德育过程的生活化、活动性、情感性等特点认识不够。学校德育仅通过学科德育课程讲授或灌输德育内容,所讲授的德育内容与现实的生活相脱离。在德育过程中,主要以空洞的说教为主,学生没有产生道德体验,德育要求很难达到内化,因而德育实效不高。第二,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和升学的影响,大多数家长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各科教师为了学生考个理想的分数,导致出现了“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过于强调考试分数,孩子在家、在校整天忙于学习、写作业、上各种辅导班,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忽视了德育、体育等其他各育的培养,没有时间和机会参加社会实践。家长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过于偏重智能的训练,而忽视了道德教育,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形成。第三,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在日常的德育教育中,没有可行的评价依据,也没有有效的评价措施,学校既不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不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领导对德育教育重视不够,导致任课教师应付上课,德育教育放任自流。第四,德育教育资源有限,德育教育教师队伍不健全。有一些学校,德育教师是由语文或数学教师兼任,有的是年龄比较大的教师,有一部分是有班主任授课。兼任教师缺乏专业知识,教育精力有限,教学方法单一,致使课程目标的实施力不从心。聘请专门从事小学德育教育的教师,学校认为是浪费经费,浪费人才,不愿过多投资;目前有些刚毕业的大学生,不愿教小学,感觉委屈,大材小用。因此,造成师资力量严重欠缺。第五,当前小学德育实效性低,主要原因是因为小学德育与学生生活相脱节。小学德育应实现生活化,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生活,创设生活化的课堂,以提高课堂效果,组织以社会生活为主题的活动,丰富学生德育情感,让小学德育在生活化中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改善小学德育教育的具体对策

德育教育现状篇6

现代社会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对教育的关注,从家庭到社会,处处可以体现,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学生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我国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中共中央总书记强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央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这既体现了党对青少年一代的厚望,又使我们感受到责任的重大。在目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重视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2中学生德育问题的提出

这代中学生,出生于改革开放年代,成长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时期,所以根植于这一阶段的道德也带有了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千百年来,我们的民族沉积出了许多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经过道德教育,在学生身上延续了下来。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都是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这容易强化人们的金钱和财富意识,产生只讲金钱、不讲道德的错误倾向;也容易引发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道德观的盛行和,为人民服务精神、集体主义原则受到削弱。当一个社会处于转型之中,其道德结构出现调整期的动荡是正常的。而中学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心理、生理形成阶段,缺乏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如果哪一种道德对他们的刺激更强烈,他们就会朝哪个方向发展。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其中很大的比例,在校学生的犯罪率也呈上升趋势。这是不是透露出我们的教育,尤其是担负着“扶植社会良知”重任的德育教育还存在某些缺失呢?如今的学校德育的确有些不足。我们的德育曾经有非常好的经验和优势,但是现在,一方面是社会上屡禁不绝的造假、贩假、腐败等等问题冲击着学校德育的实际效果;一方面是学校德育教学本身流于“高大全”、流于形式,往往是说得太多、拔得太高,但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上,就出现明显落差。

另外,网络技术和网络的迅速发展,正以特有的魅力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冲击和改变着人类几千年来逐步凝结而成的道德体系,为道德进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许多事实告诉我们,每当一种新的技术出现后,它就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当代信息社会技术也不例外,它在促进道德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某些方面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在网络社会中,青少年面对的是一张上天入地的网络,正义、美德、邪恶与丑陋充斥其间,吸纳什么、认同什么全都有赖于青少年的自主选择,否则,在鱼龙混杂的网络道德情境中,青少年难免会陷入道德的迷茫。

然而青少年的自主选择并非是天生的本能,它主要源自于教育引导和青少年的生活选择。

3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面对德育本身存在的问题,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德育应如何做才能有成效?

3.1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在学校,教师是学生最依赖的人,是最重要的师表,是学生最活生生的人格榜样,教师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不能只是道德的传声筒和会说话的教科书,教师应该成为鲜活的、人格丰满的生活者,应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做学生的榜样,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才会心服口服,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比如,禁止学生抽烟而教师却在教室、在公共场合、在学生面前毫不避讳地抽着;严禁学生上课迟到,而教师确常有迟到早退现象。试问这样的德育教育会收到什么效果呢?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特征的体现。没有教师的“身教”,就没有真正的德育,学校教育就不可能实现它的道德目的。

3.2德育重在实实在在、时时刻刻。学校对德育最为强调的就是要“实实在在”——实实在在地贴近学生。人们生活在“生活世界”中,任何离开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都是苍白无力的。如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一种道德教育信念从小予以熏陶,也未尚不可,但要作为一种道德内容或行为去予以贯彻或训练,这就未必会有成效。因为一个人若没有经历过远离祖国或亲友的切身体验,他就很难真正领悟“爱祖国”、“爱人民”的真正涵义。因此,把一些成人世界中都难以理解或做到的道德理念,却叫一些没有任何生活体验的未成年孩子去理解,其起到的只能是事倍功半的作用。为此,对中学生的道德要求而言,其内容应更多地限于行为举止的训练、是非善恶的辨别等,这样一种水平的道德内容才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容易触摸并善于理解和做到的。

德育教育现状篇7

【关键词】德育;新挑战;新思路;新方法

德育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使德育内容内化成青少年的的自觉行动,达到培养合格人才的任务。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在学校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高尚风格,形成青少年求知学习成长修身养德的好风气。下面就德育教育谈几点看法。

1.新时期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革,许多新思想、新问题不断出现,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冲击着学校筑起的道德信念大堤。

1.1负面影响日渐凸显

当代初中生处于相互交流日益扩大、通讯传播不断扩展、社会活动日趋多元化的社会氛围之中,每天都接受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不良行为暴露在我们的面前,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经常出现,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黄、赌、迷信等屡禁不止,更有网吧的“勾引”、社会不良青年的唆使,严重污染着学生稚嫩的心灵。在农村一些学校,传统美德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被削弱了。

1.2违法犯罪行为日益严重

有的学生无视校规、校纪,行为不羁,打架斗殴,只顾自己不顾他人;顶撞老师,把社会的哥们儿义气视为真正的友谊,以做坏事未被发现为荣,以享乐为荣,视偷窃、抢劫行为为勇敢等。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接二连三发生的暴力案件令人触目惊心。

1.3厌学队伍日渐庞大

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抱有读书无用,有钱行天下的想法,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甚至有学生逃课、旷课长达数周。

1.4传统美德信念受到冲击

在学校,学生接受的是正面的、正统的教育,而客观存在的社会阴暗面,又迫使他们被动地、茫然地去感受生活的多重性。这样,社会生活中积极与消极、美好与丑恶、文明与愚昧、先进与落后的矛盾现象,必然使初中生单一的思想产生裂痕,给传统的、单一的说教式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挑战。学校苦心筑起的道德信念大堤,在社会现实面前显得那么单薄和脆弱。

2.新时期探索德育工作新思路,改进工作方式。

2.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健康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以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为目标,是进行德育的基础。要实现学校德育的目标,必须从塑造健康人格的心理教育抓起。

由于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脆弱,存在各种心理障碍:在学习上表现为紧张、焦虑乃至恐惧;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怀疑、孤僻、嫉妒;在社会关系上表现为自卑、失落、冷漠乃至失去生活乐趣,学习、生活上心灰意冷,苦闷烦恼甚至消极怠慢等等。心理辅导老师和班主任要定期对学生心理咨询,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谈话,联系农村中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正反两方面施加影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觉调节情绪。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适当的方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心理都不会失调,都能以积极心态去面对。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支持和补充。在一定程度上扩充和完善了德育所需要的目标和内容,以其自身的优势弥补了德育的不足。

2.2学会感恩,善待他人

感恩,是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孩子的心灵纯洁得像一张白纸,只要我们重视教育,积极引导,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不报,非君子”等古训渗透进孩子的血液中,孩子的感恩意识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增强,并转化成自觉的感恩行动。

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让我们的孩子学会知恩,学会感恩,学会报恩,学会爱与被爱,使他们心更善,情更真。这样的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才是一种全面、完善的教育。

2.3转变观念,突出实效性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我们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即要把学生当人看;要把学生当未成年人看;要把学生当不完美的人看;要把学生当发展中的人看;要把学生当独立发展的人看;要把学生当平等的人看。教师对学生要大爱无私,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平等关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赏识学生的个性特长,给每个学生一个发展的空间,展示的舞台,营造教师与学生心理交融的交汇点。因此,思想道德教育要注重实际,从最基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容一貌入手抓规范,抓活动,让学生有体验,有触动。只有这样德育工作才能显示实效。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在日常德育教育工作中,要加强师生间情感的交流,相互之间要沟通,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让学生潜移默化,动情而移情,升华思想境界,达到预期目标。

2.4有的放矢,增强针对性

学校德育工作既要立足于现实,又要高于现实。以校园为主阵地,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针对不同时段出现的新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活动,突出主题,加强教育,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2.4.1入学教育

新生入学,一切感到新鲜、陌生、好奇,憧憬着很多具有诱惑的东西,这时如果引导正确,从严要求,从严管理,就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美好品质。

2.4.2主题教育

班会课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阵地,主题班会是落实德育教育的重要课程。通过针对性的主题班会,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活动之中,有效地帮助中学生克服各种不良品德行为,把养成教育和基础道德教育落实到每位学生身上。如开展读书活动,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充分发挥阅览室空间,增加开放时间,提供读书活动资料,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读书征文活动、演讲比赛等,人人参与,人人感受,耳濡目染,受到熏陶,提高境界。

2.4.3家庭教育

德育教育现状篇8

一、中学德育生活的含义

1.德育生活

德育生活教学,是将生活中的道德资源利用起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为学生的道德生活指引方向,从生活出发,回归生活的德育教学方式。在过去的德育教?w中,利用的大多为一些传统的教育方式,与生活实际存在一定偏差,而德育生活教育可以弥补这种抽象意义的德育教学形式。

德育生活教学,是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以生活实践为背景,发挥生活中各项因素的作用,拥有清晰明了的范例,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习惯的教学与培养。

2.中学德育生活

中学德育生活,顾名思义,是以中学生为教学主体,结合学生日常生活进行的一种德育教学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再具体一点讲,“中学德育生活教学”是在进行德育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从中学生角度出发,依据其实际生活,将其生活体验作为基础,对出现的一些道德问题进行剖析,以保证德育教学的真实性、生活性以及有效性等等。使德育教学能够归于生活,提升学生的接受程度,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自主形成道德品质。

二、中学德育生活教学现状存在问题

在新时期教育背景的影响下,德育生活教学已逐渐成为学校德育教学的主要方式,大多数中学在此方向上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与发展,并取得一些成果,但在现状来看,当前中学的德育生活教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德育生活教学注重认知忽略情感与体验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德育课堂拟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但在大多数学生的反映中发现,教师的教学目标大多以知识目标为重点,而对生活化技能与价值方面的教学有所忽略,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性及情感体验性。因此常会出现学生能够明白教师所讲的道德知识道理,却缺乏情感认知的现象。由于缺乏实际生活体验,学生的认知与实践难以达到统一。

在德育生活教学中,若不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学生的德育学习只停留在知识道理上,缺乏实践行动与情感体验,难以达到德育生活教学的真正教学目的。

2.制定的德育生活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偏差

德育生活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原有德育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提升德育教学的教学效果。然而由于一些德育教学者对德育的定义范围认识不清,使其涵盖内容较广泛,虽然丰富了德育生活教学的教学内容,但却使德育教学内容理想化,影响了其教学的针对性,导致与学生实际生活产生偏差。

也就是在德育生活的教学中,教师虽然选择了融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进行道德教学,却没能够选择较为贴近学生生活现实的内容,这样是无法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

3.德育生活教学过于形式化

德育生活教学是基于“德育回归生活”理念所产生的一种德育教学形式,其中的重点在于让学生能够将生活中的体验与实践与德育结合起来,通过个人理解和感悟去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一些学校和教师为顺应德育生活教学展开了一系列课外生活实践活动,但会出现只注重活动形式及其新颖性而忽略了活动的实际价值与意义的情况,不利于学生的体验与接受,导致活动完成但效果并不显著。

例如,在植树节,大部分中学会组织学生到附近园地进行栽种树苗的活动,在活动结束时还会表扬植树多的学生等等。但教师和学生有的会把这项活动当成任务来完成,而学校关心的也是学生有没有完成活动,而忽略了关键问题:学生有没有从中得到收获,提高觉悟等等。缺乏对学生情感体会的激发与了解,师生之间互动与交流的机会较少,对于开展的活动只是走一个形式。

三、中学德育生活教学现状形成原因

德育生活教学现状存在问题的成因有很多。如:学校德育生活教学的展开趋于功利化,缺失正确教学理念;德育生活教学的具体工作机制尚不完善,包括学校之间各部门的化合以及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等,仍需提升与加强;德育生活教学的相关教师缺乏职责意识;家庭、社会环境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部分,其德育状况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德育生活教学所涉及的活动缺少后续评价等等。

德育教育现状篇9

关键词:道德高中生分析调查教育方法

高中生的道德优良与否,直接关系到高中生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千万家庭未来生活的幸福程度。为了解我校学生道德现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我们开展了高中生道德现状抽样调研,发现当代高中生的道德状况有了很多新变化。

一、高中生道德现状情况分析

(一)优势

调查显示,我校绝大部分学生思想道德取向积极向上,总体情况令人满意,呈现五大特点。

1.关注时政,具备强烈的爱国之心。调查表明,91%的学生关注当前社会热点和国家时政要闻,98%的学生对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和骄傲。

2.为人善良,拥有博大的仁爱之怀。调查显示,53%的学生有过在车上为“老、弱、病、残、孕妇”让座的经历,表明大多数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

3.尊敬师长,践行忠厚的孝悌之义。调查显示,100%学生对父母、老师的辛勤付出深表感谢,立志要通过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和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4.明辨是非,心存至上的集体之感。大部分学生具有明确的辨别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在学校和集体活动中,学生都愿意为所在集体的荣誉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5.厉行节约,倡导科学的消费之观。大部分学生衣着饮食方面提倡节俭,具有较为理性的经济意识,能根据自身的家庭经济情况采取比较理性的消费方式。

(二)不足

但在调查中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学生在道德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表现为五个方面。

1.缺乏对理想的追求。少数学生对社会的共同理想和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还缺乏一致性,容易萌发急功近利和投机取巧的思想;比较注重当前利益,精明有余而坚韧不足。

2.生活自理能力不强。重智育、轻德育,重说教、轻实践的状况一直未有实质性的改变。家长最关注、最操心的还是孩子的学习,对孩子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培养特长爱好的关注度偏低。

3.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一些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差,经受不住生活的磨炼,经受不起挫折的考验。遇到小挫折就容易产生心灰意冷的情绪。

4.未养成良好的习惯。部分学生迷恋网络短信,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影响到学习;有的学生不愿当“班干部”,不愿为同学服务;有的学生轮到值日时晚到,甚至逃避。

5.自我中心主义盛行。部分学生的自私任性使他们形成了封闭、自私、冷漠的人格倾向,把一己私利的得失视为道德上善恶的唯一标准,表现出骄横、任性的不良个性。

二、高中生道德问题原因分析

高中生道德问题的出现,绝非偶然,产生原因有四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许多父母对子女只要求成绩好,缺乏科学的教育方式,成绩成为他们衡量好孩子和坏孩子的唯一尺度,从而忽视了对孩子“做人”方面的道德品质教育。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思想道德领域存在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标准,比如:诚实守信、见义勇为、爱护环境等是最基本的社会公德。而现实生活中,欺骗失言、见义不为、破坏环境的现象屡见不鲜,容易引发高中生的行为失范。

(三)学校德育的弱化。学校顶不住上级部门升学指挥棒的压力,校长顶不住家长对学生升学要求的压力,教师顶不住升学评估考核的压力,使得学校的德育呈现弱化的特点。

(四)教师言行的不当。有些教师只重教书,不重育人;有的不注意自身修养,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十足的世故和俗气;有的不注意为人师表,只“言传”不“身教”。

三、高中生道德建设的思考与实施策略

加强对高中生的道德教育,必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加强和提升高中生的道德现状。

(一)切实加强学校教育。学校是高中生道德教育的主阵地,要把塑造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贯穿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1)依托课题研究,实施仁爱教育。2011年底,我校的《普通高中实施仁爱教育的策略研究》获准立项为省级重点课题。几年来,我校的仁爱教育已成为我校的一大办学特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下阶段,我校将继续在全体学生中实施仁爱教育,努力培养、拓展学生的爱心,构筑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坚实基础。(2)拓宽德育渠道,加强德育渗透。学校要积极拓宽德育渠道,加强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尤其要在学科教学中注重渗透德育,同时积极引导教师在德育活动和教育教学过程中把爱国激情、做人准则、社会公德、遵章守纪等知识传授给学生。(3)开设心理课程,推进心理教育。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心理课程,并适时地进行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二)努力抓好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基础,必须高度重视。(1)营造教育孩子的良好氛围。长期处于宽松和谐气氛中的孩子,心情愉快,智力提高快;而处于压抑紧张气氛中的孩子,孤僻内向,脆弱忧郁。因此父母要在育儿方面多加学习,努力营造家庭教育良好氛围。(2)搭建了解孩子的畅通渠道。大部分父母常常把自己的希望和爱好强加给孩子,导致孩子消极对抗,从而影响孩子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所以,父母一定要搭建一条与孩子良好沟通的渠道,更好地了解孩子成长中的需求,使他们能更好地认真学习。(3)构筑赏识孩子的成功阶梯。欣赏引导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在日常生活中,做父母的应该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要努力发现孩子的优点,重视孩子的点滴进步,让赏识成为孩子迈向成功的阶梯。

(三)高度重视社会教育。社会教育对学生的道德建设同样重要,要多管齐下。首先,各级政府要把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利用一切政策和法律手段,净化社会环境。其次,新闻宣传、广播影视、文化、出版等部门要大力弘扬代表新时代内涵的典型人物,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最后,政府应积极协调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全社会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合力,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大好局面。

参考文献:

[1]朱小琴.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分析与德育对策研究[J].语数外学习,2012.

德育教育现状篇10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育;案例教学方法;形式;效率

现阶段,我国中职德育教育一直都没有受到很多关注,中职德育教育课堂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呢?才能改变中职德育教育课堂教学现状呢?这都是现今中职德育教育课堂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解剖中职德育教育课堂现状,挖掘行之有效的教学新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这对我国中职学校的学生德育素质教育教学效果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中职德育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现阶段我国中职教育的课堂教学内容

现今我国中职德育教育的主要课堂教学内容有《法律基础与道德修养》《哲学基础》《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等。按照现阶段我国中职教学教育大纲来看,中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时是要学生在“三个代表”重要指导思想下,运用唯物辩证主义观念去学习基本的德育教学课堂知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学生通过中职德育教育课程的学习,灌输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跟世界观。

(二)中职德育教学的教学模式单一

现阶段我国中职德育教育教学模式,仍旧是以教师为教学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中只是被动接受教学所教授的课堂知识。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缺乏创造性的教学模式极其容易使得课堂沉闷枯燥,使学生失去对德育教育学习兴趣。中职德育教育课堂本就是一门重视理解、实践课程教育,教师在课堂上过多教授知识使得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不能达到中职德育教育课堂的目标。

(三)对中职德育教学的误解

一些中职德育教育的教师觉得,中职德育教育课堂所教授的知识,并不能为学生今后找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所以很多教师在进行课程教授的时候会产生敷衍情绪,只是按照课本的要求进行教授,空谈课本上的大道理,并没有将这些课堂理论与实际进行结合,使得中职德育教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二、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有效教学方法研究与应用

(一)树立新课程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将知识进行讲解,使学生完全没有思考的机会,最终导致教师在课堂讲的热火朝天,学生在低下听的昏昏欲睡。这样的情况使得中职德育教学效率低下。现阶段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及时调整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牢固树立新课程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主体,学会尊重学生、欣赏学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讨论,在主动学习过程中获得应该要学会的知识。教师可以适当进行教学任务的分配,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根据实际的任务,创造性完成教师所要求的任务。学生带着问题、教学任务进行学习,就会提高学生学习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的去学习,最终掌握他们所要学习的知识,从而提高中职德育的教学效果。

(二)贯彻多元化教学评价机制

中职德育教学长期以来的教学考核办法是,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知识然后划出考试的重点,学生课下复习知识点,考试考查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阅卷中评知识点,最终决定学生德育课程的成绩。这种考评方法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教学课程的标准要求。学生的德育课程成绩评定应该是要以学生的知识还有能力的结合为标准,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考查。教师需要使学生进行开卷跟闭卷相结合的办法,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教学中具体的调查报告研究、论文讲解等等。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发挥中职德育教育的教学作用。

(三)采用案例法进行教学

在中职德育教育课堂中,学生与教师必须在课堂中进行有效互动,以提高教学的效果。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最大限度使学生和教师进行结合,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就是以基本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假设出一个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小组中进行积极的讨论分析,最后进行问题的总结归纳,使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进行锻炼思考,最终培养他们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学习探讨的习惯。案例教学的教学办法,使得学生与教师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的分析案例,有效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较好解决了教学活动中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还有教师都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作用,教师通过学生之间的的讨论,会使得教师的思维得到一些启发,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有效进行交流沟通、增进感情,真正的实现了中职德育教学的目的。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因为其特殊的声音、画面优势,深受学生的喜爱。多媒体教学对于调动学生学习中职德育教学课程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德育课程兴趣,拓展学生学习德育课程的范围等等,都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完全融入德育课程学习之中。对德育课程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

教育离不开生活,教育为生产生活服务。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些理论为我们阐明了生活和教育的关系。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中职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生活”的原则,因而中职德育课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围绕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组织教学,就会让德育课脱离枯燥的道德说教,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得到提升,课堂就会焕发光彩,课堂教学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

总之,在中职德育教育的课堂中,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对教学进行的改革,善于运用新兴的教学手段,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在中职德育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提升德育课堂的教学实效,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职业道德能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邹芬.中职德育课学生学业评价的探索[J].学园,2014,(9):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