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诊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25:28

中医脉诊的方法篇1

关键词:中医脉诊;现代化研究;对策

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一、中医脉诊的基本特征

中医脉诊具有微观性、辩证性、多维性、个体差异性、时间性和整体性等基本特征。中医脉象的主要内涵在于,在一个多维空间内,同时具备势、形、数、位等基本脉搏要素,具体来看,中医脉诊涉及脉搏的时间因素、波动范围、脉形、走势、节律、频率、力度和脉位等多方面的概念。所以,对中医脉诊进行研究分析,应结合其多维空间特征,对脉象进行综合性的描述。另一方面,因为患者病情通常存在较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的患者在邪正盛衰、病性、病因、病位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而脉象较为复杂。在进行中医脉诊时,应从其脉象的产生机制和表现等出发进行综合分析[1]。

二、中医脉诊现代化研究的困境

所有脉象的产生均具有势、形、数、位等几个方面的属性,以及流利度、硬度、强弱、长短、粗细、节律、至数和深浅等几个方面的特性,各类特性之间相互组合,即成为各式各样、形形的脉象形态。各种脉象的特性和属性均可作为中医脉诊的依据。现阶段,临床上尚未出现一种能够同时反映两种属性的传感器。因为不同属性和特征所使用的设备性能与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其描记方法也各不相同,因此,中医脉诊所绘制出的各种脉象图测量指标参数和波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尚未形成统一的脉象图诊断标准,这就对中医脉诊的临床应用价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相关中医学研究结果证实,很多中医学临床医师都以西医血流动力学和心电图检查方法和原理出发进行研究,并从外周血管压力、血管周围组织结构、血液黏稠度、血液成分、血管弹性等角度出发进行论事,这一研究手段的基础在于生物学信息所导致的人体病理改变,因而并不属于常规的中医学研究范围。中医理论的主要特点在于天人相应的辨证思维,在中医脉诊方面,十分重视空间状态的特征和变化,这与中医学体系的相关规定具有一致性,而其他血液流变学和心血管系统方法无法完全替代[3]。

三、中医脉诊现代化研究对策

第一,建立和完善科学、系统、符合实际的中医脉诊临床研究体系。中医脉诊的现代化研究一方面要符合科学性、方法论和思维方式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还应通过优化整理等方法,实现中医脉诊的规范化发展,并与其他相关学科相互配合、协调发展,切实形成符合临床实际的中医脉诊体系。仅仅依靠患者的脉搏图仪检查结果无法实现全方位的中医脉诊现代化。就现阶段的临床实际情况来看,中医脉诊现代化研究不仅与中西医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有关,还涉及电子工程学、流体力学、物理学、数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因而有必要建立起一套多学科相互协调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中医脉诊现代化研究体系[4]。

第二,增强中医脉诊研究的规范性。中医脉诊研究的规范性是逐渐减少中医临床脉诊主观性影响的主要方法,能够与其他客观化、计量化的脉诊数字技术相互协同,从而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中医脉诊规范化研究并非一蹴而就的事,需要相关中医学临床医师和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逐步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系统,且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较高的脉诊方法,这还需要相关政府中医药管理部门的协同努力[5]。

第三,优化整理中医脉学相关理论知识。中医脉学理论中存在较为丰富的常规形式理论和方法,其常见形式为“如果a那么B”,然而,这一理论形式中,仅有一少部分属于完全的普遍规律,而大部分均属于以概率形式存在的规律,也就是“如果a那么B的几率为百分之几”,另有一部分形式属于偶然的概括,也就是“如果a那么可能是B也可能不是B”。由于规律可以用于为与事实相反的条件提供依据,则上述的相关理论无法成立。若全部医学研究人员都将常规的中医脉学理论当做普遍形式的陈述,就会造成理论与实践不相符的现象。中医脉学普遍形式的全部论述,都应以实际为基础,加以最终的检验,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医学研究人员应从科学性的角度出发,在临床实践中重铸和锤炼中医脉诊的相关知识和方法。

四、结语

按照现阶段的中医学研究结果,临床上尚未形成统一规范化的中医脉诊传感器或是物理量,且对于患者脉象检查的两种属性资料的采集仍然缺乏统一的标准,由此可知,中医学研究人员和临床医师在进行中医脉诊研究时,应从多物理量、多角度出发,通过中医脉诊传感器采集患者的脉象信息。中医学研究人员应从中医学辩证思维模式出发,对中医脉诊的机制和方法进行针对性分析,最终形成灵敏实用、多方面反映脉象信息、特色规范的中医脉象诊断设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符合中医本质的脉图诊断方法,以充分彰显中医学脉诊的精髓。笔者认为,我国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在继续增加中医学科研力量和资金投入的基础上,从根本上转变中医脉诊现代化研究思路,由现有的中医基础理论出发,结合相关学科知识,形成多层次、多方位、多学科的现代化中医脉诊体系,从而真正有效地为临床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闪增郁.中医脉诊信号采集与分析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1):77-78.

[2]葛丽娜.中医脉诊的客观化研究之我见[J].现代中医药,2012,32(2):9-10.

[3]徐刚,魏红,刘明林.关于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的思考[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41-42.

中医脉诊的方法篇2

脉诊是中医重要的诊法之一,具有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长期以来,在中医理论体系及诊疗实践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医一直把脉诊作为探测病因、病位、病性及预测疗效的根据之一,在临床诊病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几千年来,中医一直依靠手指触觉来体会患者动脉搏动时所提供的脉象信息,在判别脉象的属性方面仅停留在一些形象化的概念上。对某一脉象的认识,是以医生指下的体会结合该医生对脉象概念的领会来加以鉴别,缺乏客观指标作为判定脉象的标准,所谓“心中易了,指下难明”,因此,脉诊的客观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概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脉象就像一面镜子,可以反映患者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正消长的情况。历代医家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总结,形成了多种用以表现生理、病理信息的脉象种类,有据可查的就达80余种,目前各种中医书籍上只讲述常用的27种或28种;而且,中医的每一种脉象均有其名称,通常至少有5年以上的经验才可能掌握这种诊脉的基本方法。长期以来,众多医家对诊脉的部位、取脉的方法以及病脉和常脉等做了深入论述,但对脉象客观化的研究一直没有重大进展和突破。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疾病脉象的客观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如果能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对疾病的脉象信息进行提取,并将脉象信息与疾病的生物信息进行关联研究,从而形成开放的脉象理论系统,真正实现发展创新中医脉象理论的最终目的,将为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提供新的理论思想和认知系统。

2脉象信息获取的测量学分析

从测量学的角度来看,传统脉诊中普遍采用的“独取寸口诊法”是医者以自己的手指作为传感器,依靠指端的触觉、压觉、振动觉,对被诊者的脉速以及左、右掌后桡动脉寸、关、尺三部的脉动压力及其分布情况进行检测,并通过指法的变化来检测桡动脉管在受到各种干扰力的情况下的动态变化。由于诊脉以手指为工具、以经验作为判断依据,因此,医者用手指测得的脉象并非是各个被测量的一个精确的数值集合,而是医者在不同的指法下对被测者脉搏搏动时其皮下桡动脉管的各种运动形式的感觉和总体印象。手指脉诊中所采用的传感器性能是不统一、不标准、不恒定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手指脉诊带有主观性,是一种模糊的、不准确的测量。此外,由于被诊者的人体差异以及医者师承经验的不同,使得脉象的辨认和识别缺乏统一、精确的标准,但若从各种不同的疾病中去仔细分析和研究,一定能体会到脉象的复杂分类与不同类型的疾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信息提取的角度看,传统的中医脉诊是采用柔性感传器装置(医生的手指),通过阻尼系统(患者的表皮及皮下组织)对柔性管路(患者桡动脉)以及其中的脉动液体流(患者血流)进行复杂的动力学分析后,经医生比较、综合,最后得到的脉诊结论。事实上,脉诊是一套完整的有机信息提取、处理和分析过程,这也是目前中医脉诊客观化遇到障碍的根本原因之一。现有检测人体中医脉象信息的装置,或是信息量不足(常见的单点式脉象换能器的脉象仪),或是所得到的信息与中医脉诊理论不直接相关(如光电容积脉搏波、阻抗容积脉搏波),或是信息的提取有别于传统方法(如现有的刚性多点阵脉象检测装置)[1]。

笔者认为,要实现脉诊的客观化,首先要求我们必须根据中医药基础理论对脉象进行本质研究,然后采用现代生理学的方法来阐明脉象的形成机制,进而用各种相关的物理指标来量化地描述脉象的特征、分析脉象的信息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脉象的数理模型,最后采用相关的物理传感器来实现脉象信息的检测。总之,针对中医脉诊客观化的研究,应在符合传统中医脉诊方法学的基础上,提取更多、更直观的信息,通过更完善的信息分析与处理,在与中医脉诊实践的相互印证中,逐步实现中医脉诊的客观化。

3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关于脉象的客观化研究现状,一些学者从不同侧面进行了分析与总结。谭氏等[2]认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对脉诊学的理论、诊脉方法、临床诊断和实验研究等方面均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对人体脉搏系统的信息检测和建立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动力学模型,一直是生物力学和生物医学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心脏有节奏地间歇性射血引起主动脉内的压力和流量脉动,由心脏沿动脉向外周血管传播,其传播的波形随心血管系统性能的变化会发生敏感和显著的变化。国内学者根据中医脉诊的原理,研制了种类繁多、性能各异、工作原理不同的脉象传感器[3-7]。利用这些传感器基本上可检测出中医诊脉的各种脉象。另外,在理论方面也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对脉搏波的特征信息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分析方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8-11]。有学者认为,脉象研究要突破上述经验性表象描述的局限、真正与现代数理科学相结合,就必须从心脏运动和动脉管道运动的生物力学特征入手,建立脉象的生理、数理模型[12-13]。

另外,生理学研究表明,脉象主要综合了心脏和血管的舒缩运动、血管管道的弹性振动以及在手指压力的干扰下血流和血管运动的变化所产生的多种信息,是这3种主要运动在寸口处使医者的手指产生的连续时间的空间立体感觉[14]。据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者们对脉象的信息构成进行了研究。李氏[15]概括了脉象的信息特征,认为切脉时浮取、沉取所感受的脉管运动形式是不同的,浮取时感知的主要是桡动脉管壁的位移,而沉取时感知的是压力脉搏波;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医27种脉象各种指感的物理因素作了分析,对脉象的函数表达和曲线族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各种脉象与相应的物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综合地反映了脉象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形态。对脉象的一系列生理、物理研究以及实践都表明,上述各物理量的集合能够较为全面地表征指感脉象的特点。然而,这种表征方式存在着局限性,采用这些物理量只能建立脉象的经验性表象描述,并不能从生理机制上刻画脉象的内在本质。当然,也有学者开始思考利用相对成熟的检测方法进行脉象研究,该研究参阅相关资料,从理论上对脉诊与心电图QRS波的相关性进行论证,结合临床对实际操作进行可行性分析,得出了“心电图QRS波与脉象的联系有密切相关”的结论,认为参考心电图的变化,尤其是QRS波的变化,结合临床辨证施治,有助于脉诊学的研究与发展[16]。

但是,脉象客观化研究举步维艰,不仅仅表现在脉象信息获取技术的局限性上(现有检测人体中医脉象信息的装置,或是信息量不足,或是所得到的信息与中医脉诊理论不直接相关,或是信息的提取有别于传统方法)。由古代中医从全方位对整体脉象的动态描述可以看出,脉象描述参数是多元的,是从整体着眼的,它不仅包含空间函数,还包含着时间函数,是一个综合了时间和空间的多维概念。另外,古人对脉象的论述是与病证结合起来,是熔医、理、脉、法于一炉的。因此,这些研究还是简化的、局部的,在反映系统整体性和规律性方面与实际应用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①对脉象特性缺乏统一的认识,对脉象的表述没有一致的方法。②脉图特征及其分析方法研究多为单一的时域分析方法。由于脉象形成极为复杂,它与血管结构和特性、管外肌肉和皮肤组织、血液特性等多种因素有关,反映的是一个综合的结果,若用单一的时域分析方法来处理采集到的非线性、非平稳的脉搏波信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寻找新的脉搏信号提取方法来研究脉象是非常必要的。③关于脉象、脉图形成机制研究,目前多限于血液流变学、微循环障碍、血流动力学、心功能4个方面,但能够反映心血管状态的病理指标(如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心脏和颈动脉超声、炎症指标、血脂异常等)和脉象、脉图参数的相关性研究报道较少。脉象和心血管状态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索。④目前脉象客观研究还尚未从脉象基本要素的角度进行量化研究,也就是说,还没有学者去探索有哪些生物信息指标或脉搏参数对判断患者的脉位、脉力、脉长、脉宽、脉流利度、脉紧张度等基本要素可以起到量化作用。

4方法探析

笔者认为,开展中医脉象客观化研究必须具备以下2个基本前提。第一,坚持以中医药学基本理论为指导。确立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并贯穿研究过程始终的研究思想,是中医脉象理论现代研究不走弯路并能正确开展的前提和保证。只有坚持以中医药学基本理论为指导,才能使脉象理论现代研究的最终成果既能实现现代语言的科学表述,又能在确定自我主体价值的前提下进行传统与现代的渗透与融合,从而形成脉象理论的开放系统,真正实现发展创新中医脉象理论的最终目的。第二,合理界定脉象理论体系和具体脉象的描述体系。中医脉象理论是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过程中,对脉象特征及脉证关系了解与认识的不断深化,进而加以概括和总结,逐步形成的,是由经验上升为理论的科学模式形成过程。要想验证经验科学所形成结论的正确性,必须回到经验科学的原始材料中去,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和整合,理出中医脉学的理论思想体系,确立具体脉象合理的特征标识,正本清源。

目前,国内外脉象客观化的研究往往是个案式的考察,没有对古代文献的脉象描述进行全面的大规模研究。本研究拟以“中医药文献保障系统”为基础[17],对实验脉象进行穷尽式全面排查,编历出古代文献中与其相关的词语与概念,建立脉象描述体系(脉象特征)。该研究可以基本理清中医脉象构成各要素及其关联关系的基本轮廓。

5相关探索

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与方法,开发研究关键技术,针对中医药传统脉证知识,构建古代脉象数理模型,将该数理模型运用到现代生物医学及现代中医药文献中,并结合多知识源融合的脉象数理模型分析器,挖掘现代生物学、生化学相关关联指标,进而构建现代脉象数理模型,实现脉象的现代数理量化描述,从而形成脉象理论的开放系统,真正实现发展创新中医脉象理论的最终目的。

本课题组现已进行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几点:①开展针对专业文献文本理解的数据基础研究。研制开发中医药文献自动分词和词性标注系统,开展行文架构研究,研制中医药语义词典,为基于大规模真实语料的中医药各项研究奠定了数据基础[17-18]。②研制开发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辅助系统,并利用专业语义词典提供的多种词法及句法结构,进行词性、语义类以及共词排除等多种控制,这在国际上尚未见到相关报道,是对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理论本身的一种创新与发展[19]。③将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应用到中医药脉象客观量化研究领域,为中医药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方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沙洪,赵舒,王妍,等.中医脉象多信息采集系统的研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1):21-24.

[2]谭延亮,游开明,陈列尊,等.脉诊客观化研究新思路[J].四川中医,2007,25(8):21-23.

[3]凌志远,杨大本.一种新型脉搏换能器的研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20(3):79-85.

[4]黄献平,李冰星.BYS14型心电脉象仪与mX811型脉象仪的比较[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19(1):66-67.

[5]曹玉珍,张力新,王超文.三导脉搏波传感装置[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1996,(11):42-43.

[6]梁中庆,阮晓声.光闸式桡动脉搏传感器的研制[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1996,13(1):55-57.

[7]王国力,赵子婴,白金星.pVdF压电薄膜脉搏传感器的研制[J].传感技术学报,2004,12(4):688-692.

[8]罗志昌,张松,杨文鸣.脉搏波波形特征信息的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6,(3):71-79.

[9]胡家宁,阎述池,王秀章,等.脉象人工神经网络分析系统模型[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7,26(2):134.

[10]王炳和,郭红霞.人体脉搏系统传递函数模型的参数估计与脉搏波仿真[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40(8):193-195.

[11]柳兆荣,徐刚,陈泳,等.动脉中血液脉动流的一种分析方法[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3,24(2):205-214.

[12]李晓阳,曾衍均.动脉壁三维含残余应力因素的本构方程[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2,21(1):28.

[13]蔡绍皙,王贵学,欧阳克清,等.关于血管内皮细胞膜张应力累加效应的实验研究[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2,21(1):9.

[14]王东生,雷磊,李新芳,等.从泊肃叶定律看中医脉象形成的机理[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6):5.

[15]李景唐.中医脉象的客观描述和检测[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1,25(6):318.

[16]卢贺翔,李冀.脉诊与心电图QRS波的相关性探讨[J].陕西中医,2007,28(2):181-183.

[17]王振国,刘耀.对古代科技文献信息构建的理论与文法——中医药古文献的开发与利用[J].情报资料工作,2005,(2):32-34.

中医脉诊的方法篇3

关键词:肺动脉栓塞;诊断方法;进展

肺动脉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又称肺栓塞,是由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主干和/或分支引起肺循碍的临床综合征[1]。按发病时间,肺栓塞可以分为急性肺栓塞(ape)和慢性肺栓塞(Cpe)。由于肺栓塞的临床表现的无特异性,且发病率高、漏诊率高、误诊率高[2],因此影像学的诊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肺栓塞影像学诊断方法的最新进展作一论述。

1胸部X线

ape胸部X线主要表现为区域性肺纹理稀疏、纤细、部分消失,肺动脉增宽,心脏扩大,肺不张等[3]。虽然仅仅凭X线胸片不能确诊或排除肺栓塞,但在提供疑似线索和除外其他疾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4]。余桢[5]等实验表明:胸部X线、心电图检查联合应用对于pe的早期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并可作为早期治疗的依据。

2超声心动图

pe超声心动图的直接征象:主肺动脉和左、右肺动脉主干内发现血栓或右心房内,上、下腔静脉内血栓伴右心扩大,肺动脉高压[6]。间接征象:室间隔左移,左心室内径减少,右心室/左心室>0.5[6]。王建平等[7]认为,超声发现pe直接征象的几率较低,不能作为确诊pe的主要检查方法,但能发现一些间接征象。徐黎莎等[8]认为超声心动图可实时监测溶栓情况、血流动力学变化,无创测量肺动脉压,是ape影像学诊断重要的组成部分。

3放射性核素V/Q检查

核素肺V/Q检查,是一种安全、方便、无创性诊断pe的检查方法,具有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高的特点[9]。V/Q显像结果,主要将肺灌注图像与肺通气图像及X线胸片结合分析[10]。其中,肺灌注显像观察肺内血流分布、肺毛细血管床病变的灵敏度很高,可间接判断血管腔内有无栓塞[9]。王峰等[10]实验表明:V/Q显像与Ctpa在pte定性诊断方面符合率高,一致性好,但定位方面存在差异;两者为互补关系。

4Ct肺动脉造影(Ctpa)

螺旋Ct肺动脉造影(mSCtpa)是Ctpa的一种检查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可作为诊断pe的首选方法[11]。例如16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可充分显示肺动脉血栓的大小、分布、范围[12]。其直接征象:部分性充盈缺损、附壁性充盈缺损、中心性充盈缺损等[12]。间接征象:局限性肺纹理稀疏、肺动脉高压、右心扩大等[12]。张伟等[13]认为Ctpa通过rpa,RV/LV等指标可以评估ape患者肺动脉高压的严重程度。周欣等[14]实验证明Ctpa还可以反映肺栓塞后肺动脉的阻塞程度和右心功能的改变,从而反映预后、观察疗效。

5肺血管造影(paa)

肺血管造影,目前临床公认诊断pe的"金标准"[9],其直接征象:肺动脉内造影剂充盈缺损,伴或不伴轨道征的血流阻断;间接征象:肺动脉造影剂流动缓慢,局部低灌注,静脉回流延迟[15]。目前paa仍为一项有创检查,有6%的并发症及0.5%的病死率,应用价值受限,主要适用于临床高度怀疑而无创性检查又不能确诊者[16]。

6磁共振(mRi)

mRi检查具有无辐射、无创伤、无造影剂过敏危险和三维成像的特点,不仅显示血管栓塞导致的低灌注区[17],还可直接显示肺动脉腔内血栓栓子[18]。mRi成像诊断中心型pe的敏感性为86%、特异性为96%;但对型pe检出率低,对段和亚段肺栓塞敏感性不强[19];对安置起搏器的患者也是绝对禁忌证[17]。因此有人认为mRi只能作为pe的二线检查方法[19]。

7结论

肺栓塞具有高误诊率、高漏诊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其及时有效地诊断至今仍是临床医生面临的一个难题[20]。胸片、超声心电图虽无特异性,但联合心电图可用于pe的早期识别和诊断[21]。而paa、Ctpa、核素V/Q检查、mRi已成为诊断pe的有效诊断方法。其中,paa仍然是"金标准",但因其技术要求很高,有一定的危险性,并未得到广泛应用[9]。Ctpa作为一种经济、无创操作性较强的检查方法,比paa更易被患者们接受[22],有望成为新一代诊断pe的"金标准"。核素V/Q检查,虽然安全、方便、无创[23],但V/Q显像易受阅片者的主观影响;其次,对假阴性、假阳性的解释不一致[24]。磁共振造影具有无辐射、无肾毒性等优点,但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不及Ctpa[25]。

参考文献:

[1]祁明伸,窦新民.64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在肺动脉栓塞中的诊断价值[J].2012,33(6):38.

[2]梁启宏.肺动脉栓塞影像学诊断新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6):646.

[3]赵瑞贞,张红漫,葛晖.胸部X线检查对急性肺栓塞的筛检价值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2,5(11):918.

[4]张法明,李晓莹.肺栓塞的诊断及进展[J].2006,12(16):980.

[5]余桢,许梅,刘建军,等.心电图联合胸部X线片对肺栓塞的早期诊断[J].实用临床医学,2010,11(2):24.

[6]宋钧,袁静,杨文鹏.等.肺栓塞的超声心动图诊断[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7,5(6):454-455.

[7]王建平,赵玉华,浦江.肺栓塞的超声诊断价值探讨[J].上海医学影像,2005,14(2):107.

[8]徐黎莎,浦江,陶巨蔚.超声心动图诊断急性肺栓塞的临床意义[J].上海医学影像,2013,22(1):35.

[9]刘德峰,刘建中,胡光,等.放射性核素肺通气/肺灌注显像对肺栓塞诊断价值[J].山西医药杂志,2007,36(11):1011-1012.

[10]王峰,方纬,鲁锦国,等.放射性核素肺显像与螺旋Ct诊断急性肺栓塞的对比研究[J].中华结核医学杂志,2006,26(6):343.

[11]郑剑.肺栓塞的临床X线、Ct诊断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11(6):64.

[12]陈云银.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J].西部医学,2012,24(4):751.

[13]张伟,俞同福,徐海,等.Ct肺动脉成像对急性肺栓塞患者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的评估[J].放射学实践,2013,28(3):327.

[14]周欣,武志峰,周旭.Ctpa对急性肺动脉栓塞程度及疗效的评价[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1,22(7):468.

[15]吴君伟,李凌.肺栓塞的研究进展[J].临床医学,2013,33(3):106.

[16]邹昕,张翠丽,富路.肺栓塞的诊断方法[J].中国急救医学,2007,27(2):159.

[17]张墨洁,常晓悦.肺栓塞诊断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2,18(4):537.

[18],李坤成,赵希刚,等.mRi对肺动脉栓塞血液动力学评价的初步研究[J].中国放射学杂志,2004,38(11):1158.

[19]高媛,秦军.肺栓塞的诊断研究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268.

[20]王华启,李萍,陈腾飞,等.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联合检测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医药论坛杂志,2013,34(3):9.

[21]赵瑞贞,张红漫,葛晖.胸部X线检查对急性肺栓塞的筛检价值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2,5(11):918.

[22]刘琦.Ctpa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治疗后的评估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2):186.

[23]左继红,席斌,沈达炜,等.放射性核素显像对肺检塞及其病因诊断价值[J].医学研究通讯,2005,34(1):54-55.

中医脉诊的方法篇4

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随着社会发展,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医学发展到较高水平的时候,医学的分科,医与护也同时分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更是突飞猛进的发展,建立了具有中医特色的医疗护理,并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

五诊辨证施护整体观的重要性

逐渐建立以望、闻、问、切四诊整体观,在传统的四诊基础上,增加“验诊”,统称五诊。验诊是现代科学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运用,如生化、X线、B超、核磁共振、微循环、微量元素、Ct、基因技术等新技术检验和检测系统,从微观进行动态观察,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称为“验诊”。我认为五诊辨证施护整体观更有利于中医的辨证施护,更有利于中西护理的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中医的辨证施护优势。

辨证施护整体观的具体运用体会

五诊辨证施护法,要求护理人员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负责、亲切耐心、用灵敏的目光,发现前来就诊、或正在住院病人,在神色形态方面的常于变,采用相应的施护方法,称望诊施护。用亲切的语言,询问病人的病痛和需求,从而了解病势的轻重缓急和预后,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护、治疗措施、或帮助患者圆满解决需求的问题等,称问诊施护;用敏锐听觉,发现病人的语音、呼吸音以及从内脏发出的音响声、或呼吸声音等,从中了解病情的顺逆和吉凶,必要时采取的防治措施,或协助病人要求的有关事意等,称闻施护;用熟练的手法和技巧,对病人定时或及时地诊测脉象、或触诊肌、腹等,以观察了解不同时间的常与变,及时准确、动态地观察病人的进展情况,做好辨证施护、或向医生报告病情,采取防治和护理措施等,称切诊施护。根据验诊获取的资料,为临床提供辨证施护的参考依据,称验诊施护。在整体辨证施护中,有时单用一法,如望诊施护,但常二法或多法相结合才能达到准确施护目的。

望诊施护立竿见影:望诊施护的重要,表现在“望而知之为之神”。因为内脏的生理活动或病理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以不同的特征反应于体表,或反应于相关的特定部位。故望诊有“望而知之谓之神”之美称。

闻诊施护技高一筹:闻诊,是凭借护理人员敏锐的听觉和嗅觉来辨别声音、气味的常与变的一种重要诊法。尿毒症患者,病室散发的尿臊味,糖尿病酮中毒,可嗅到“烂苹果”味等,这些不仅有不同的护理要求,而且在生活方面的注意事项,也要告诉患者和家属,共同做好病人的调养和护理。

问诊施护全在功夫:问诊施护,用亲切关怀的语言、耐心询问患者病痛的详细情况和需求问题的解答和实施。问诊,可以解决望诊和闻诊不能解决的问题。护理人员在问诊时除认真、耐心、细致、全面的询问与疾病有关的内容外,还必须使病人感到亲切、温暖和信任感,切忌态度冷淡、语言生硬等。遵循“十问歌”作为参考,有利于问诊施护。

切诊施护重在技巧:切诊施护,包括切脉、触诊和触经穴等。要求护理人员具有纯熟的操作技巧。切脉施护是护理人员用手指触人体有动脉搏动,能反应疾病的特定部位。诊脉象、测脉搏,还是独取寸口脉为好,因寸口脉操作方便,使用范围广。

正常脉:成人一息(一呼一吸合为一息)脉动(跳动)4~5次,每分钟72次左右,但脉率常受年龄影响。病脉:即人体发生疾病之后,引起机体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障碍,阴阳失去平衡等,所形成的脉象称病脉。由于病因不同,机体强弱盛衰等不同,不仅临床症状不同,脉象的种类也不一样。我祖父将二十八脉编成5字歌诀,名为二十八脉歌诀:病脉二十八,浮沉迟数滑,虚实长短涩,芤弦牢濡弱,细伏动促结,洪微紧缓代,疾革散脉全,举手按详查。下面将最常用于辨证施护的四大脉象浮、沉、迟、数的运用,简介于后,供切诊施护时参考。

浮脉主病及施护方法:浮脉脉象:轻取可得,如水漂木,按之稍减而空。主病与施护:脉浮主表。见浮脉,为疾病侵入部位尚浅,或病在上焦,或病证初发。为正邪抗争的反应。多见于流行性感冒、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但应区别脉有力、无力。

沉脉主病及施护方法:沉脉脉象:中取不显,重按乃得,如石投水,必沉其底之状。主病与施护:沉脉主里。见沉脉,为病邪侵犯部位较深,见于脏腑病症。如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中,患何病症,其施护方法各不相同,如肝硬变病人脉见沉弦,若发生呕血,见芤脉(为失血),多为食道静脉破裂出血,在报告医生的同时,并安慰患者不要惊慌,行止血处理,积极进行输血准备等。

迟脉主病及施护方法:迟脉脉象:迟脉一息不足4次,每分钟脉率在60次一下,来去极缓,又称心动过缓。主病与施护:迟脉主寒。见迟脉为寒邪瘀滞,伤人阳气,气血不能正常运行,见于阳虚阴寒病症。但应区别有力与无力。迟脉有力为积冷,寒证,无力为虚证。见迟脉者,多为寒邪内蕴,气血不足,当温阳益气、或针刺足三里、内关、膻中。迟脉心血不足者见于,心肌缺血、传导阻滞者,应让病人安静休息,内服补心丹或调整心律药,并及时将病情报告医生。

数脉主病积施护方法:数脉脉象:数脉,脉动快速,一息6次以上,每分钟脉率在90次以上。成人高于100次/分,为窦性心动过速。主病与施护:数脉主热。数脉,为血脉受热邪鼓动,脉行加速,见于阳证,热证等。当应区别有力与无力。脉证相符者顺,脉象不相符者逆。故有“数脉主阳,主吐主狂,有力实热,无力虚疮,儿童见数,谓之吉祥。”之说。

中医脉诊的方法篇5

【关键词】消化疾病;电子胃镜(内镜);中医舌脉象

消化疾病的发病率占人类系统疾病第一位,此类患者在内镜下不同的病变有不同的病理特征,其中医舌、脉象亦具不同表现和征象。通过对消化疾病患者中医舌、脉象及内镜下临床表现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消化疾病中医中医舌、脉象与内镜下病理类型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检测对象笔者从2005年3月至2009年10月由胃、肠镜检查室、门诊和病房相结合,排除兼有其他脏器严重疾病及资料不全者或内镜下未能确诊患者,共采集符合消化疾病症状患者16800例,调查研究分二个阶段进行,其中第一阶段调查人数为9649例患者,第二阶段调查人数为7151例患者,年龄在15~60岁范围,男、女性别差异不大。

1.2诊断及相关标准消化疾病内镜诊断标准根据《消化道内镜术》⑴作为诊断标准.中医舌、脉象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部级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2]有关舌诊、脉诊的论述进行诊断。

1.3统计学方法数据统计采用判别分析(discriminatoryanalysis)方法,应用SpSS11.5软件完成,p

2结果

调查研究分二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将其内镜下确诊的消化疾病的患者中医舌、脉象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调查。并对消化疾病的舌、脉象客观信息进行检测,通过比较分析消化疾病的中医舌、脉象特点与规律,制定参考指标。第二阶段,通过第一阶段初步制定消化疾病的中医舌、脉象参考指标作为第二阶段诊断标准。给予门诊、住院胃、肠镜检查的消化疾病患者按内镜下诊断方式给予初步模拟内镜诊断,后进行胃、肠镜检查并确诊,用数理统计进行比对分析。

2.1第一阶段先筛选内镜下确诊的消化疾病患者按不同消化疾病诊断分类。后将已分类的消化疾病患者进行传统中医舌、脉象的诊断。统计结果如表1、2。

表1

内镜下消化疾病患者中医舌象统计表(例)

例数

淡白舌红舌降舌青紫舌

白苔黄苔灰黑苔

白苔黄苔灰黑苔

白苔黄苔灰黑苔

白苔黄苔灰黑苔

食管炎51934232719129129750110

食管溃疡19296513175320370050

慢性胃炎4564485189868315112914684489101146

胃溃疡66752253223815831374187245

十二指肠炎38637142727932738153141

十二指肠溃疡270226811655820653432723185439

1

结肠炎4823722372791411625780

溃疡性结肠炎1371157515352351120

基金项目:深圳市宝安区科研立项项目

作者单位:518102深圳市宝安区西乡人民医院

从表1可以看出消化疾病舌象分布特点:在食管病变中的舌象以淡白舌、黄腻苔及淡红舌黄腻、降红舌黄苔为主,淡白舌、淡红舌、降红舌白腻苔次之,并伴有胖大有裂纹的舌形,舌态多无异常,提示患者多为湿热内蕴、阳虚血少,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胃、十二指肠病变中淡白舌、黄腻苔及淡红舌黄腻、降红舌黄苔为主,淡白舌、淡红舌、降红舌白腻苔次之,提示患者也以脾胃阳虚、运化不利、湿阻中焦为主,兼有胃阴不足的证候;大肠病中淡白舌最多见,苔以白腻、黄腻最多,胖大、裂纹最多,舌态变化不大,提示湿热蕴结大肠、寒湿内生、脾胃虚弱。

表2

内镜下消化疾病患者中医脉象统计表(例)

食管炎食管溃疡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溃疡结肠炎溃疡性肠炎

人数51919245646673862702482137

浮脉5235341681

洪脉168187181396285

长脉63501153052

沉脉3217421141

弦脉681947678522865514

迟脉5324561251

缓脉26132784924138327

涩脉217174221394246

数脉219882136309168138317556

虚脉157164271389188

细脉24818733201152811

短脉635714641112

实脉951218762153

滑脉811853263392786517

紧脉9364983232

伏脉62541361561

革脉01810300

从表2消化疾病脉象分布特点可以看出:在食管疾病中以数脉为主,弦脉、滑脉次之,洪脉、缓脉、细脉分布较少,提示食滞、实热、痰饮、诸痛、气机不调。胃、十二指肠疾病中以数脉为主,弦脉、滑脉、缓脉、洪脉、细脉涩脉、虚脉次之,长脉、短脉、实脉、紧脉、伏脉占少数。表明有食滞、实热、痰饮、诸痛、气机不调。大肠病中数脉最多,滑脉、弦脉、次之,缓脉、涩脉、细脉、实脉较少,提示肠道食滞、实热蕴结、痰饮、诸痛、腑气不通。

2.2第二阶段将有消化疾病临床症状患者在行内镜检查前先让患者进行传统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详细记录每位患者舌、脉象。并根据第一阶段研究结果初步制定中医舌、脉象与消化疾病的参考指标作为第二阶段筛选标准,综合临床症状给第二阶段受试患者给予模拟内镜诊断。后再给消化疾病患者进行内镜下检查诊断结果如下。

表3

模似内镜诊断与消化内镜诊断结果比图(例,%)

q模似内镜诊断与消化内镜诊断比对值

内镜例数诊断完全一致诊断基本一致诊断完全不一致

食管炎13491(67.9)34(25.4)9(6.7)

食管溃疡2516(64.0)4(16.0)5(20.0)

慢性胃炎48863674(75.2)1041(21.3)171(3.5)

胃溃疡457289(63.2)130(28.5)38(8.3)

十二指肠球炎651472(72.5)121(18.6)58(8.9)

十二指肠溃疡872685(78.6)136(15.6)51(5.8)

结肠炎10889(82.4)11(10.2)8(7.4)

溃疡性结肠炎1814(77.8)3(16.7)1(5.5)

合计71515330(74.5)1480(20.7)341(4.8)

从表3可以看出:模似内镜诊断与消化内镜诊断完全一致占74.5%,模似内镜诊断与消化内镜诊断基本一致占20.7%,总有效率为95.2%。表明建立消化疾病中医舌、脉象与内镜下病理特征相关性,反映消化疾病观舌识病,以脉测证的可行性。

3讨论

3.1舌苔的变化与消化疾病相关性中医认为:舌苔乃胃气所生,舌之有苔如湿土上生绿苔一样,乃土之苔,湿气上蒸而成。舌之苔,脾胃湿热上蒸而现。在本文研究的病例中淡白舌黄腻苔(41.8%)和红舌黄腻苔(23.0%)出现的频率较高,就消化性溃疡而言,活动期黄腻苔多,稳定期白腻苔多,这是溃疡病患者舌苔的一个显著特点。中医认为腻苔的形成多系阳气被抑,胃中湿浊痰饮不能气化,邪气上溢显于舌而成。溃疡患者多有长期饮食不节,情绪紧张、抑郁、焦虑以及某些外邪侵袭的外在因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情绪异常引起肝失疏泄,影响体内阳气运行,则脾运不及、气化不畅,遂致水湿痰浊内停,气化不行则阳气被遏,水湿痰饮更不得消散,上溢显于舌则成白腻苔,若气郁久化火,水湿痰浊日久热化,则会形成黄腻苔。由此可以看出,消化性溃疡的苔象特点是苔多白腻或黄腻,白腻者多寒、多湿,为阳气被抑之症;黄腻者多热痰,湿热之候。两者的共同机制是:阳气被抑,胃中湿浊痰饮不能气化,邪气上溢现于舌而成。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未完全明了的慢性非特性炎症性肠病,祖国医学将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归属于“痢疾”、“泄泻”、“便血”范畴。其病因为素体脾运不健,复感湿热毒邪;或过食辛辣肥甘,湿热蕴结大肠;或情志刺激,肝郁克脾,脾失健运,使湿蕴肠道,郁而化热,肠道气机失调,气血失和。故脾虚湿蕴是其主要病理基础,湿毒蕴积肠络是主要病理变化,属本虚标实之证。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舌象观察,可反映正气虚实及邪气之盛衰,其表现以湿热内蕴、气虚湿蕴、气血两虚为主。从局部辨证而论,本研究结果证实,结肠黏膜早期呈现湿热型表现,淡白舌黄腻苔其病理变化与舌象相一致,随病程延长,脾肾气血俱亏,湿毒不化,瘀阻肠络,造成肠道气血阻滞,则出现黏膜紫暗,或粗造不平呈细顺粒状增生,假肉形成,或出现肠壁增厚,肠腔狭窄,局部辨证为典型的肠络瘀阻之象,而舌象表现为淡白舌黄苔到红舌黄厚腻苔、降舌黄厚腻苔、严重出现青紫舌灰黑苔。

3.2脉象的变化与消化疾病相关性中医脉诊作为具有两千多年经验的诊断方法,其原理可概括为“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体外在所表现出的种种征象(四诊信息)与内部疾病的本质(证候)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3]。因此脉象的产生、变化与脏腑气血津液,生理病理变化密切相关,疾病的病位、性质、邪正盛衰以及疾病的预后都反映在脉象的变化之中。笔者在5年的研究中,共对9649例患者做为研究,用7151例患者来检验,发现食管、胃及十二指肠、大肠疾病慢性炎症性疾病早期以滑数脉为见,病变日久黏膜糜烂、出血脉象多以弦数多见,特别是返流性食管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肝气不舒或肝气横逆犯胃)、慢性结肠炎(肝气乖脾)以弦数为主。在溃疡病中以弦脉、数脉为主,溃疡出血患者多为细弦脉、濡脉、沉脉。溃疡性结肠炎中多以滑脉、数脉多见。综合表(1)表(2)中可以看出,舌、脉象与内镜相有很大的相关性。

3.3观舌识病、以脉测证与内镜下消化疾病黏膜相的相关性《辨舌指南•辨舌总论》云:“辨舌质可决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深浅。”舌象能反映五脏六腑病变,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望舌可以判断正气的盛衰,分辨病位的深浅,区别病邪的性质,推断病邪的进退。舌质的颜色反映脏腑虚实、气血、盛衰,苔质苔色反映病位深浅,病邪性质。“舌为脾之外候”,与脾胃生理病理关系极为密切,故胃、肠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必然能通过舌象反映出来。王辉,王垂杰,张会永[4]经多年临证探索出脾胃病舌象、脉象所共有的规律,总结出一套“观舌识病”及“以脉测证”的理论。本文重点研究舌、脉象与内镜像关系结果表明,食管、胃及十二指肠、大肠黏膜病变程度与舌象的变化有着内在联系,黏膜红相、充血、水肿,病理改变较轻,以淡红舌为主,脉象为数脉,说明脏腑气血未伤。黏膜糜烂、出血、溃疡、癌变,病理改变较重以红、暗、紫舌为主,具有瘀热的特征,邪气损伤正气,深入营血,热邪迫血妄行,热盛肉腐,气血凝滞,瘀血内停,导致黏膜的如此改变。由此推测黏膜由红相、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溃疡、癌变与舌质由淡红、红、暗、紫呈正相关系。脉象由数滑弦细数濡脉,表明病邪由表入里,由气分转入血分。黏膜红相、充血、水肿病变轻,邪气尚浅,以白苔为主,病邪具有寒湿的特点,脉象表现迟、缓脉居多,这于胃肠被寒湿所困有关。黏膜糜烂、出血、溃疡、癌变、病变深重,舌苔以白厚、黄厚腻、黄苔为主。说明邪气亢盛,深入脏腑,湿浊内蕴,阻滞中焦,郁而化热,阳气被遏,病邪以湿、热为特征。由此可以推测黏膜由红相、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溃疡、癌变与舌质由薄到厚腻,苔色由白苔到黄呈正相关。脉象则由数到弦数或滑数。通过以上观察分析可以概括为食管、胃、十二指肠、大肠黏膜红相、充血、水肿的舌象以淡红舌白苔为主,表示正气未伤邪气不盛病位浅,病邪性质以寒湿为主,脉象以迟、缓脉为主。黏膜糜烂、出血、溃疡、癌变的舌象以红、暗、紫舌白厚腻、黄厚腻、薄黄苔为主,表示正气已伤,邪气亢盛病位深,病邪性质以湿热瘀为特征,病势虚实挟杂。总之“久病必虚”久病多瘀“湿热内停”郁而化热。脉象以弦数或滑数为主。观察舌、脉象的变化能反映食管、胃及十二指肠、大肠黏膜的病变程度和性质对于指导临床辨证、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锡琛.消化道内镜术.江苏科学枝术出版社,1992:2.

[2]朱文锋.中医诊断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37.

中医脉诊的方法篇6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内容大体可分为两大部分:诊法和辨证。诊法即中医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通过四诊收集病情资料。辨证即对所收集的病情资料作出判断,得出证名的过程。在这两部分教学中,我们都适当采用三环节教学法,“三环节教学法”即理论—操作—实训,最后达到更好地服务于临床的目的。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专业思想,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1诊法三环节的应用

第一个环节,是理论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将大量图片、声音、文字、录像等融入到课件中,克服以往枯燥的理论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直观。比如望诊,有大量临床图片(我们已制成图片册),并结合模型,使病理表现一目了然。此外,要重视临床技能的培养,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必须掌握好四诊的基本方法,我们采用理论讲授并放映录像的方式,如:望舌的基本方法、伸舌姿势及切脉的基本方法等,比单纯板书更易接受。

第二环节,是实际操作。教师首先示范,学生在课堂上,每两人一组,按照理论讲授的内容相互操作,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如按照望舌的基本方法及注意事项,互相望舌;按照切脉的基本方法,相互诊脉,教师指点。有疑问的随时举手示意。通过实际操作,学生积极性很高。掌握基本方法后,具体病象,同样,可运用三环节。如讲到病理脉象后,学生进一步操作,先体会脉率、节律等简单的脉象要素,初步判断出每人脉象,此时不强求辨脉准确,逐步体会沉脉、滑脉等常见脉象特征。

第三环节,在实训室实训。在实训室现有条件下,利用舌诊仪、脉象采集仪体会舌诊、脉象客观化指标,利用脉象训练仪体会多种病理脉象。最后学生填写实训报告。

2辨证三环节的应用

第一环节,理论讲授因为本部分多为文字,讲解以板书为主。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加强互动,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指出具有相似特征的证候间的区别,达到理论知识的足够掌握。

第二环节,病例讨论给出临床典型病例,按照诊断思维的过程、方法,判断证名。讨论要围绕辨证依据、辨证步骤、辨证分析、辨证结论四个方面进行。教师注意调动全班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对病例的处理不直接发表意见,但要作充分准备,随时回答学生的疑问。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通过病例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环节,在实训室实训运用wF文锋—Ⅲ中医(辅助)诊疗系统平台,输入病人信息及临床表现,得出辨证诊断、治法、方药,使学生体会证素的含义及诊断的思维过程,了解中医学术的发展。

三环节教学法,极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临床思维,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提高学习兴趣,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增强价值感,符合中医诊断学的课程特点。目前,此方法尚缺乏量化评价结果,进一步将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使我们的教学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人才作出贡献。

中医脉诊的方法篇7

妇女怀孕后,到底是男是女,都想早知道。由于受中国传统观念“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等封建思想的影响,多数人的骨子里都想要个男孩。现在医学发展了,做个B超检查就能确诊。有的孕妇经检查若是男孩则保留,若是女孩则弃之,结果导致初生婴儿性别比例失偏。为此国家明文规定,禁止使用B超做性别鉴定,这样一来有些孕妇便求助于中医。而中医诊病,传统方法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而确定,摸脉诊病只是中医四诊之一。有些人片面的认为中医诊病就是摸脉,摸脉诊病最神秘、最神奇和最准确。所以民间百姓认为摸脉可以测男女。现在互联网上也有帖子,询问此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与体验,那么摸脉到底能否测男女(性别)?

1摸脉测男女,乃遵“男左女右”学说

摸脉测男女,首见于中医第一部脉学专著晋•王叔和《脉经》。如《脉经•卷第九•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第一》云:“妇人妊娠四月,欲知男女法,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又法,尺脉左偏大为男,右偏大为女。”[1]据经文凡是脉象表现为左侧“疾、尺脉偏大”者则诊为男;而右侧“疾、尺脉偏大”者则诊为女。即“左大顺男,右大顺女”,何也?此源于“男左女右”之说。历代医家多宗其说并皆遵从,如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二•妇人方•妊娠恶阻第二》、元•滑寿《诊家枢要•妇人脉法》和明•李中梓《诊家正眼•女人脉法》等,皆有相同、相似论述。《脉经》、《诊家枢要》和《诊家正眼》这三部脉学专著,对历代医家影响巨大,凡为医者皆遵从之,未有超出其左右者,其观点和论述至今仍沿用。上述脉学著作所论是摸脉测男女、“男左女右”之说的理论根据所由来耳!

再如《脉经•卷第九•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第一》云:“遣妊娠人面南行,还复呼之,左回首者是男,右回首者是女也。又法,看上圊时,夫从后急呼之,左回首是男,右回首是女也。”[1]此非以“摸脉测男女”法,而是根据孕妇回首是左是右来判别男女,民间也有流传,据经文之义亦系“男左女右”之说。或用孕妇之夫的是否有核来验证“男左女右”这一说法,如《脉经•卷第九•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第一》云“又法,妇人妊娠,其夫左有核是男,右有核是女也。”[1]此法实属荒诞。上述非“摸脉测男女”之法,在《千金要方•卷二•妇人方•妊娠恶阻第二》[2]也有相同记载。

“男左女右”之说由来已久,实际上是由中国古代哲学阴阳学说取象比类推演而来。

2“男左女右”,实系阴阳学说之推演

阴阳学说是古代哲学范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3]。实际上是一种说理的工具。

根据阴阳学说的理论,宇宙间凡是“阳”气所指向之处,便是功能旺盛之处;喻指事业兴旺、发达旺盛,功成名就的地方,主吉、为正、为顺。如南方气候炎热属火为阳,北方气候寒冷属水为阴。东方为太阳升起之处,主升发为阳;西方为太阳降落之处,主肃降为阴,故东南方为阳,主吉。古代圣人认为“面南而立”即“面南背北”站立则为正、为顺。如古代宫廷建筑、民居建筑等,皆遵“阳南而阴北”即“面南背北”而建,如此则为正、为顺。

就人体而言,“面南背北”站立为正、为顺,则人体之左为东属阳,之右为西属阴。就男女而言,男性刚暴为阳,女性柔和为阴。左为阳,男为阳;右为阴,女为阴,故就有了“男左女右”之说。就气血而言,气主动属阳,血主静属阴。以脉象而论,因左为阳,故左脉属阳主气,左脉疾、左脉大,即气盛为阳,男为阳,故有“男左”之说,即“左大顺男”;右为阴,右脉属阴主血,右脉疾、右脉大,即血盛为阴,女为阴,故有“女左”之说,即“右大顺女”。因此有了“男左女右”之说。此是根据阴阳学说的理论,以气血、男女配阴阳,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来说明男女在生理上有差异,反应在脉象上则形成了“男左女右”之说法。此“男左女右”之说是否真能反应男女生理上的差异,并通过摸脉体现出来,其准确性值得怀疑。

另外,在封建社会由于受“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等夫权思想的影响,皆遵“左为尊为上”、“东为大为首”,故“男左女右”之说,尚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因此“男左女右”之说成为一种习俗,并且形成一种自然规律而客观存在,无论是民间百姓,还是朝廷命官大多遵从沿用。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约定俗成,例子甚多。如公厕中男女厕所的设置、如厕,遵“男左女右”;结婚戴婚戒,遵“男左女右”;还有结婚照像、男女同席进餐以及夫妻二人出席某些礼仪场合等等,皆遵“男左女右”而排序。如果颠倒位置,则有人戏笑。然而若将“男左女右”之说取象比类推演至人体,来解释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现象,则未必皆是[4]。如将“男左女右”学说之客观规律,推演至中医摸脉测男女,其准确性未必皆准确。

3摸脉测男女,不足为据

中医摸脉现独取寸口,亦称气口、脉口,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此处正是桡动脉,是心脏动脉的一个分支。如果客观公正的讲,一般情况下左右桡动脉的脉搏跳动即脉象,在同一个人是一样的,无男女性别生理之差异。妇女怀孕后,当然亦无性别差异。中医摸脉诊病绝对是经验之谈,是从经验中总结出的规律。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很难验证摸脉诊病的准确性,亦更难验证摸脉测知孕妇所怀是男是女之准确性。有哪位学者从统计学角度,客观公正的统计过摸脉测知男女性别的准确性?试问中医前辈、医学泰斗,哪个敢说,我摸脉肯定能确知是男是女?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一般情况下,孕妇所怀之胎儿,非男即女(但亦有双胞胎者、两性阴阳人者等)。既便不摸脉,男女性别比例尚各占一半,若偶尔言中,则信为神手,而广为流传;如此则认为中医摸脉可以测知男女性别,误也。若未言中,则为庸医,或遭诋毁,有谁为此去传颂乎?因胎儿性别之差异,在于外生殖器如的有无,所以B超检查是根据孕妇宫内有无阴影而定性别,但有时也会失准。摸脉测男女,是根据“男左女右”学说而来。而“男左女右”之说,则是根据古代哲学阴阳学说取象比类推演而来,其准确性明白人一看便知,不言而喻。因此,以摸脉测男女的方法不可取,亦不足为据[4]。

4结语

综上所述,摸脉测男女法,其理论根据乃遵“男左女右”之说。而“男左女右”之说,系由古代哲学阴阳学说取象比类推演而来,其规律的准确性未必皆准确。将“男左女右”学说,推演至中医摸脉测男女,其准确性未必皆是,不足为据。

参考文献

[1]王叔和.脉经[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27―228,228,228

[2]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7:19―20

[3]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2

中医脉诊的方法篇8

【关键词】脉象;经脉;筋膜

【中图分类号】R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8-005-2

脉诊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在辨证论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经过两千多年医疗实践和不断总结,中医已形成朴素的脉学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脉诊诊断技术。脉学理论源于《内经》,立论于晋・王叔和《脉经》,明・李时珍的《濒湖脉学》使脉学得到普及和发展。《脉经》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脉学著作,奠定了中医脉学的理论基础,对于世界医学亦有广泛的影响,17世纪便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而流传于国外。脉象是医生切脉时手指感觉到的脉管搏动的形象,它是一项灵敏度较高、综合性较强的人体生理、病理信息。脉象作为中医一项独特的诊断技术,具有简便、无创、无痛的特点而易为患者所接受。

中医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形成了多种用以表征生理病理信息的脉象种类,有据可查的就达80余种,目前各种中医书籍中只述常用的27种或28种。而且中医的每一种脉象均有其名称,通常至少有5年以上的经验才可能掌握这种诊脉的基本方法,诚如汉・王叔和在《脉经・序》所说:“脉理精微,其本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近几十年的脉诊现代研究,在脉象客观化、规范化方面做了许多卓越的工作,虽然这样便于脉诊的易学和推广,但脉象的产生机制如何用现代科学阐述,这方面的研究却相对较少。

1中医对脉象形成机理的认识

中医对脉象形成机理的认识,源于中医的传统理论。中医认为,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心、脉是产生脉象的主要脏腑器官。如《素问・经脉别论》指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意指饮食的营养物质被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心肺的循环,输布内至脏腑外达皮毛,使全身的气血得到调节,所以观察脉象可以了解机体的功能状况。《崔氏脉诀》言:“脉乃血脉,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脉不自行,随气而至。”华佗云:“脉者气血之先,气血胜则脉胜,气血衰则脉衰,气血热则脉数,气血寒则脉迟,气血弱则脉弱,气血平则脉缓。”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又指出:“气如囊,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这些都说出了脉象形成的基本原理。心气鼓动血液循环,是脉象形成的基本条件,并引申出呼吸对血液循环功能的重要影响。总之中医认为,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腑器官,而肺的呼吸和肝的疏泄功能对脉象的形成亦是至关重要的。为何提倡“独取寸口”的脉法呢?寸口是指挠骨茎突内侧的一段桡动脉搏动部位,是手太阴肺经原穴所在部位,是全身经脉之大会,手太阴肺经又与足太阴脾经经气相通。《素问・五脏别论》说:“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所以人体全身气血、脏腑的生理和病理信息,皆可从寸口脉象反映出来。

2现代医学对脉象形成机理的认识

2.1脉象产生的解剖学基础

寸口诊法始于《内经》,详见于《难经》,由晋・王叔和的《脉经》普及推广。寸口(即腕后桡动脉所在部位)以桡骨茎突为中心,对应的桡动脉为“关部”,向前后各行一指(同身寸长度)分别为“寸部”和“尺部”,用寸关尺三部反映上、中、下三焦脏腑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变化。因此,脉诊的对象是心血管系统中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桡动脉,通过触压桡动脉,感知桡动脉位置的浅深、搏动的快慢、节律的变化、脉管的粗细、管壁的弹性、管内血液的充盈度和粘滞度等来反映脉象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以及各种病理变化。

2.2脉象产生的生理学基础

2.2.1心血管系统是脉象产生的物质基础。心血管系统及血液为脉象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心脏搏动的次数和节律与桡动脉基本一致,反映了脉象的快慢和节律的变化,当心脏病变时,心搏次数和节律的改变就能通过脉象反映出来,现代医学早已在临床运用,并进一步发展到用心电图监测替代了人的手指触诊。血管的改变,如血管壁的弹性、血管的粗细,在脉象上直接体现为脉象的弦滑和长紧;血液量的多少、血液质量的好坏,则反映为脉象的大小、滑涩和有力无力等,因此脉象首先反映了心血管系统的生理病理变化。

2.2.2其他系统是脉象变化的调控中枢。心血管系统是人体物质交换的场所,无论是生理的物质代谢,还是病理的不同反应,人体其他系统的各种调控信息,如神经递质、免疫调质、内分泌激素等都直接或间接地汇聚到血液中,并经血液循环至全身,对各系统器官进行调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调控心脏的搏动次数、收缩力度、心脏排血量的多少、血管的紧张度等,从而引起血管搏动次数和节律、血管容量、血管弹性、血流速度等一系列生理指标的改变,而这些改变都直接反映到脉象上的变化。例如脱水、失血的患者,血容量减少,脉象表现为空虚无力。同时,心脏为了维持全身器官的供血会增加搏动次数,因而脉象还表现为急速。又如肝病患者,由于疼痛使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血管壁紧张度增加,同时由于肝功能障碍,肝血窦内皮细胞受损,肝内血液粘滞度增大,两种病理因素的影响使脉象整体表现为弦紧,并随病程长短、体质好坏等个体因素伴有其他脉象,如弦滑、弦缓等表现。

从现代生理学来说,脉象的产生是以人体的心血管系统为中心,在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人体平衡调控系统的作用下,是人体生理、病理状态信息的综合反映,是人体各器官功能的间接体现,因此不同部位、不同器官、不同系统一旦受到病理因素的影响,人体平衡便会出现倾斜,这些系统就会从生理上做出调节,病理上做出反应,而这些功能的发挥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心血管系统及脉象呈现出与之对应的表现,通过切脉,就能推断病因、病位、疾病的发展及预后,并做出相应的治疗。因此脉象正是通过心血管系统这一信息平台,综合来自全身各系统的信息,反映全身的生理病理改变。

3脉象形成的实质在经络

脉诊源于经络脉象是最具有中医特色的征象之一,三指诊脉几乎成为中医学的标志。脉诊属于中医诊断方法的“四诊”之一,虽然说是居于四诊之末,但应当说是最重要的。从大量的历史资料可以证明,脉诊来源于经络,源于经络检查,今日所用的脉诊是古人经络检查方法的一个组成部分。

所以最初它是复杂的遍身诊法,如“十二经诊法”、“三部九候诊法”等等,所诊的位置都在各个经主要可以诊到动脉跳动的穴位上,即诊“脉气”,当时不过是强弱大小等等而已。随着临床的要求,要解决更多的定性问题和探索“执简驭繁”的方法,于是有了“独取寸口脉”。

从《内经》的脉法上反映了经络即血脉的事实。从名义上讲,经可以称之为“经脉”,这见于《灵枢・经脉》等;络可以称之为“络脉”,这在《内经》全书则于名于实尽皆如此。《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这是经络的体系。《灵枢・决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内经》以脉中之有所有者,除可见之实质性的血以外,更主要的是营气,营气主要的表现是脉动,动为气之表现,这里“气”的含义并不宽泛,只指脉的跳动而言。

4经络的实质在筋膜

筋膜在血管的外层形成血管外膜,由绝大多数为纵向排列的成纤维细胞和纤维成分所构成,这一层伴随有血管的疏松结缔组织逐渐结合在一起。静脉壁的平滑肌和弹性纤维组织不及动脉丰富,但结缔组织成分较多,所以结缔组织与血管关系密切。

许多医学工作者都发现经脉线上的血管分布十分丰富。用组化荧光方法研究人和动物的内脏器官(心、胃、肝、膀胱等)和躯体浅、深结缔组织中的结构资料,都可看到小血管周围分布有肾上腺素能和胆硷能神经末梢。它们分布在小动脉、细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前动脉这些阻力血管上,而不分布到容量血管上。在小血管壁上的这些神经末梢,绝大部分属于交感节后纤维。

经络的实质是什么?这一问题一直是困扰国内外生物医学界的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我国生命科学和医学界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学术问题。过去人们曾试图从各种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提出有关经络实质的假说和理论层出不穷,但迄今仍未获得突破性进展。随着现代生命科学与医学科学的发展,这个问题已经成为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前沿问题。回顾对经络本质的研究经历,可以看到最初的解剖学(曾有人将淋巴血管系统误认为经络)、组织学(包括对不同穴位点的组织细胞学观察)、神经生理学(从神经通路追踪和电信号的传导)和分子生物学(包括p物质)及细胞信号转导(Ca2+载体的研究)。纵观整个有关经络本质研究的轨迹,表现为从粗到细、从宏观到微观的发展趋势;研究的另一个特点,是所提出的每一种学说都能解释经络的一部分现象,而未能触及经络的本质。

迄今为止,人类对经络的认识还远远落后于临床实践。我们根据针灸医学的原理、胚胎发育的三胚层原理及发育生物学理论和现代医学生物学的研究结果,结合在数字人研究中的发现,提出了“筋膜学”理论[1-2],认为可将人体总的划分为两个系统:即由九大系统组成的功能系统和遍布全身各处的结缔组织软性支架所构成的支持与储备系统组成。该系统的细胞学组成为以结缔组织中的活性细胞(间充质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粒细胞、成纤维细胞等)为基础;组织学构成为结缔组织;解剖学结构为全身的筋膜支架。该系统通过神经反射调节、神经内分泌调节、神经免疫调节等环节对机体的机能状况、组织修复、细胞活性进行调节,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这也是经络实质在人体形态上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中医脉诊的方法篇9

【关键词】急诊留观室;静脉输液;护理干预

急诊留观室是整个医院急诊量最大,且最为重要的科室之一,主要承担医院每个科室的医疗咨询和临床输液工作。急诊留观室患者通常病情变化快、病因较为复杂,因而护理人员的工作量通常较大,一旦应对措施不合理,则会造成严重后果。急诊留观室护理人员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应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密切监测,定时检查,及时准确地应对突发状况,巩固临床治疗效果,细致耐心地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增强自身实际操作能力,严格执行输液规范。本次医学研究就对急诊留观室静脉输液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临床研究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医学研究选择我院急诊留观室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之间收治的200例静脉输液患者为观察对象,男性121例,女性79例,患者年龄在18岁至72岁之间,平均(56.5±21.4)岁,静脉输液时间在2d至6d之间,平均(3.3±1.5)d。其中,肠炎20例,支气管炎40例,呼吸道感染40例,同时排除交流障碍、精神障碍、肿瘤、围手术期、病毒性肝炎或恶性高血压患者。通过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0例,且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对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静脉输液前护理人员越能够准确评估患者病情,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准确核对患者的诊断情况和客观信息,对患者的静脉输液治疗配合度与接受度、输液方法是否正确、静脉输液适应症、潜在不良反应症状和药物的用量用法等进行全面检查,有序规范地准备输液药品[1]。在调配静脉输液药物时,应确保生物制剂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患者静脉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为患者提供热水等服务,通过电视、宣传画等方式,向患者说明治疗信息、药品价格和疾病相关知识等,从而深化患者对于治疗过程的认识。同时,要对患者健康教育方法进行合理选择,嘱患者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乱开药,对抗生素的应用进行严格控制[2]。加大力度进行急诊留观室静脉输液流程管理,避免发生药物输入错误,对药物类型和剂量进行严格控制,保证滴注、换药等各个环节规范有序。精细化操作过程中,应尽量去除过于繁琐的程序,最大限度缩短操作时间。以和蔼、亲切的态度向患者说明药物的潜在副作用,并寻求患者和家属的意见,从而提高进针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针过程中通过谈话分散患者注意力,以减轻其进针时的紧张感和疼痛感。

1.3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医学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x±s)表示计量资料,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使用X2检验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若p

2结果

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首次静脉穿刺成功率、静脉穿刺次数等观察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急诊留观室静脉输液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随着我国临床医学技术和护理理念的逐步发展,护理工作的范围和内容均有所扩展,专业化的输液护理人员也逐渐成为了临床护理工作发展的主要趋势,这一趋势的形成有助于患者护理需求的满意,以及对于输液过程中各项问题认识的逐步深化。作为护理干预的关键环节,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逐渐受到了急诊留观室输液患者的重视与认可,其主要原因在于,急诊留观室输液患者通常病情较为复杂,自身对于疾病和药物的了解程度较差,容易随意调节药物的滴速,且患者数量较大,流动性较强,一旦治疗效果未达到预期,则容易诱发医患纠纷。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药物急诊留观室输液患者提供系统有效的护理干预,使其形成对于疾病和输液治疗的正确认识,增强自身的疾病预防和保健能力,提高对于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和信任感,加强护理人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保证急诊留观室患者输液过程的顺利完成[5]。

参考文献

[1]罗三妹.门急诊静脉输液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其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07):975-976.

中医脉诊的方法篇10

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重庆市垫江县408300

【摘 要】目的:对行超选择介入栓塞治疗对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取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在2008-2014年所治疗的92例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为观察对象,用放射介入的方法对患者加以诊治。在92例患者中,a组有8例患者采用单纯肝动脉化疗药物灌注,B组有70例患者采用肝动脉碘油栓塞加化疗药物灌注,C组有14例患者采用肝动脉化疗药物灌注加碘油栓塞加明胶海绵颗粒栓塞。结果:C组效果最佳,存活率占86.1%,对肿瘤诊治有效率达78.9%;a组存活率占50.1%,对肿瘤诊治有效率达42.7%;B组存活率占66.9%,对肿瘤诊治有效率占62.8%。结论:为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要选择肝动脉化疗药物灌注加碘油栓塞加明胶海绵颗粒栓塞的治疗方法,可以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超选择;介入栓塞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临床观察

现代化建设不断进步,促使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对于肝癌,医学者研究出较为有效的诊治方法,就是采用放射介入栓塞治疗肝癌,这一治疗方法得到了很多学者的相应。那么,放射介入栓塞治疗对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临床观察有哪些?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资料为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2009~2014年的92例肝癌并门静脉癌栓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70例,女性22例,年龄在30-80岁之间,平均(53.56士3.09)岁,病人都是早中期肝癌患者。92例病人中,有20例患者是在手术后对其进行肝动脉栓塞治疗,有15例是在进行肝动脉栓塞治疗之后将肝癌外科切掉,a组有8例患者为单纯肝动脉化疗药物灌注,B组有70例患者为肝动脉碘油栓塞加化疗药物灌注,C组有14例患者为肝动脉化疗药物灌注加碘油栓塞加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有70例门静脉分支癌栓,30例主干加分支癌栓,15例动脉门静脉瘘,7例动脉肝静脉瘘,13例肝外迷走血管。

1.2方法

超选择介入栓塞治疗是指医学研究者利用Seldinger法行股动脉穿刺插管,造影后明确肿瘤滋养血管情况,超选择插至滋养血管。先行灌注化疗,灌注化疗药物为铂类及羟基喜树碱,阿霉素类等。而后行碘油栓塞,最后使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明胶海绵类及碘油的药量是按照病人肿块大小、分布所决定。

1.3数据处理

将此次研究数据统计下进行研究分析,并作为计量资料来考究,采用平均值及差数显示有所不同,切记p<0.05才能进行比较。

2结果

经试验表明,影响患者病情的内外因素诸多,不容忽视的是肝功能、诊治前后碘油布局等。结果显示本次实验中C组效果最佳,对肿瘤诊治有效率达78.9%;a组存活率占50.1%,对肿瘤诊治有效率达42.7%;B组存活率占66.9%,对肿瘤诊治有效率占62.8%。

3讨论

现如今,绝大多数的肝癌病人,医学者通常利用肝动脉内栓塞化疗的诊治方法。对于肝癌所运用的肝动脉栓塞治疗在一开始饱受人们的排斥,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为病人所带来的疗效也愈发明显,也就受到广大医学研究者的一致认可和推崇。门静脉癌栓减缓门静脉的血流量,加重门脉高压发生且易血行转移。术前运用Ct增强扫描或超声可以明确诊断。

超选择介入栓塞治疗对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不单单是受外界因素影响,还受到肿瘤大小、形态、以及是否有动静脉瘘等本身的牵制。一般情况下,肿瘤>9cm、边界不规则、动静脉瘘形成等,患者的有效率降低,甚至存活时间不会超过半年,即使采用超选择肝动脉栓塞治疗也难以有效控制肿瘤进展;肿瘤体积小、有假包膜、无动静脉瘘的情况下是应用肝动脉栓塞治疗的最佳时机。

经过反复试验表明与实践临床观察,不难看出超选择介入栓塞治疗确实对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有较好的效果。当然,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使所有患者们的病情都好转。此次的研究实验中,我们得知,运用肝动脉栓塞治疗,C组碘油栓塞加明胶海绵颗粒栓塞,结果最为明显,效果极好;B组为肝动脉碘油栓塞加化疗灌注,效果仅此于C组;a组为单纯肝动脉化疗药物灌注,效果根本就不显著。从实验中,我们也就不难得出结论,单纯肝动脉化疗药物灌注治疗肝癌,并不能提高其病情好转的几率,所以日常医生针对肝癌患者是不推荐这种简单、直接、效果却不显著的医治方法的。效果最佳、最为显著的就是加碘油栓塞加明胶海绵颗粒栓塞这一方法,通过对肝癌患者采用这种方法,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在运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碘油的分布、肿瘤自身特点、治疗频率等成因。总之,超选择碘油栓塞加明胶海绵颗粒栓塞要在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肝功情况、有无动静脉瘘等、门脉拴子大小等),确保能够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参考文献

[1]陈冬.放射介入栓塞化疗对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治疗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