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绩效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25:42

保险公司绩效管理篇1

关键词:保险公司绩效管理对策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继续并全面深化改革,对于任何企业来说,要想在未来的市场经济中赢得发展,就必须不断的提升经营管理水平,而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公司绩效管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型企业的重视,笔者在此将以保险公司为例,探讨一下公司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一、保险公司绩效管理的问题及原因

绩效管理是将员工关心的问题――制定目标、评估、员工发展、指导等与企业的效益结合在一起,它反映了员工履行岗位职责的程度,保险公司业在绩效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保险公司将绩效考核简单的当作绩效管理。因而,现行的绩效管理实际上只有绩效考核一个环节,绩效评估与完整的绩效管理处于割裂状态。从整个组织的角度来讲,很多无效的绩效管理操作都在于没有按照组织目标设定绩效目标和绩效评估的重点,公司在设定具体的业务单位或个体的绩效目标时,没有将其放在整个组织的目标之中。另外,公司将绩效评估仅仅视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工具,没有把它视为整个管理过程中的有效工具,因而,公司并没有一个专门的班子来负责绩效管理工作,绩效考评工作仅由行政部门兼管,管理零散且不系统。

第二,保险公司绩效考核定位的模糊。公司主要表现在考评缺乏明确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考评而考评,这样做的结果通常使考评流于形式,管理层和员工都未能充分清楚的了解考核只是一个管理手段,本身并不是管理的目的,因而在实践中,各部门对待绩效考评只是草草应付,甚至把它作为“填表游戏”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公司绩效考核指标缺乏科学性保险公司员工流动率相对较大,同部门员工工作年限与个人素质相差较大不同的员工对待同一个问题的认识可能不一样,对待评审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在考核中还会出现由于个别考核者对被考核者的表现不了解而被动做出评定结果的情况,为统一评价标准制造了阻力。

第三,保险公司绩效考核指标的设置缺乏合理性。公司设定绩效考核指标时,一定要找出对完成公司目标有增值作用的结果和行为进行考核与管理,使员工在达成个人绩效目标的情况下努力完成部门的目标,最终实现公司目标,达到公司效益的最大化。然而公司绩效指标的设定,要么是脱离实际,要么是不明确,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第四,保险公司绩效指标设置缺乏战略性。公司在制定绩效考评指标时,缺乏系统思考,未将考评指标与公司的战略目标、组织机构、职责规范等有机地联系起来,致使组织的战略目标得不到有效的传递和控制,也未将不同岗位的绩效考评指标放于整个组织的目标之中,未按公司的战略目标设定绩效指标和绩效评估的重点,使得公司的绩效考评指标设置存在缺陷,不能体现出公司的战略目标与行业特点。

第五,保险公司绩效考评指标设置缺乏完整性。公司员工绩效指标设置不完整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公司管理者绩效指标的缺失,大多数公司员工绩效指标针对的是基层员工,而对中高层管理者的绩效考评指标不仅模糊,而且缺乏具体的考核方法;公司员工考核指标的缺失,在绩效考核中主要是考核工作行为,没有对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进行全面考核;公司对基层员工的考评指标没有体现岗位的差异,经营指标没有和员工挂钩,从而导致所有员工的个人目标不能统一到组织目标上来。

二、提升保险公司绩效管理对策

笔者从保险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绩效考核的理论和实践,认为保险公司要想在快速成长和高效运作过程中获得保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

(一)完善绩效管理,提升人力资源管理

绩效管理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对人的管理来实现对物的有效利用和合理使用。只有提升保险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才能更好地实现对公司人员的管理,使员工从内心深处意识到自己作为公司的一员,能够认真工作、热情招待客人,才会有持续的客户资源,在帮助公司实现效益持续增长的同时,也达到了个人价值与收入的提升。

绩效管理的重点是为公司服务人员加薪、职位晋升、职位变换提供直接依据,为公司员工培训、职业发展等人事决策提供参考。设定此目的,期望引导高绩效氛围与文化的形成,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实现,即为奖金分配、薪酬调整决策提供直接依据;把绩效考核的结果作为人员晋升决策的直接与重要依据,促进人员晋升的规范性、导向性;根据绩效管理的结果,决定公司服务人员职位调整与培训方案。

(二)健全绩效管理,激励员工发展进步

构建健全的绩效管理,能够激励公司员工不断发展进步,因此绩效管理的根本在于对公司基层员工的管理和考核,通过健全的绩效管理,实现了对公司员工的合理考核,以最大程度的激励所有的员工为公司的进步和发展而提供优质的服务,这样可以帮助自己所工作的公司实现收益最大化。

保险公司构建健全的绩效管理,能够促进和帮助公司员工职业发展、支持对公司政策与重大举措的评估与动态改进。对公司服务人员职业发展的支持主要表现为:帮助保险公司员工认识组织绩效期望与员工个体绩效表现之间的差距;帮助员工了解自己的潜力所在,促使开发自身潜能;使员工明确个人努力与薪酬之间的关系,激励员工积极发挥现有能力。通过对总体绩效状况及员工满意度的评估,可以间接实现对公司政策与重大举措的评估,检验公司政策与举措适应性、有效性,为动态改进提供依据。

(三)提升绩效管理,保障公司持久发展

通过绩效管理的完善和健全,最终实现保险公司持久发展的目标是绩效管理的根本目标。通过绩效管理,有效的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员工不断发展进步,最终一定会帮助公司在市场经济过程中赢得更多的客户,这也是绩效管理的一个最直接的目标,通过公司收入的增加,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实现永久的发展目标。这需要公司要根本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与形势,不断的实现发展和追求,实现最终的目标。

保险公司构建有效的绩效管理,能够进一步完善保险公司的战略管理机制。通过对外部环境和公司自身能力进行客观分析与评估,为战略制定提供依据;其次,发现组织运作体系及人员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寻求组织优化与绩效持续改进的方法,促进公司战略的实施与实现;再者,建立和发展公司内部信息交流平台。传播组织文化,塑造公司的价值观;提高组织学习能力,促进团队的不断发展,为公司战略的实施奠定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对保险公司绩效管理过程的观察,从科学的角度思考分析绩效管理中的各项问题,从而从现代绩效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方面思考保险公司绩效管理的现状分析与解决对策。对于一个组织而言,如何调动组织与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潜力,持续地提高员工的绩效水平是十分重要的。笔者在借鉴很多相关的理论研究和科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学习和研究,以保险公司为分析对象,对绩效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试图进一步理清相关的概念,找到一套促使现代企业发展,不断提高企业核心能力的科学途径。

参考文献:

[1]李达辉.初论绩效管理的理论基础六――兼论系统论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J].成都大学学报,2011(4):86-88

[2]王新建.饭店员工“360度绩效考核办法”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13(4):53

保险公司绩效管理篇2

关键词:公司业绩;保险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

abstract:infact,theperformanceofcorporategovernanceisinfluencednotonlybytheinternalgovernancemechanisms,butalsobytheexternalgovernancemechanisms.thestatisticalresultsofthemutualtermofcorporategovernanceandinsuranceproductmarketcompetitionimplythatthetwogovernancemechanismsareremarkablyinter-replaceable.weshouldattachimportancetothetwogovernancemechanismssimultaneously.

Keywords:firmperformance,insuranceproductmarketcompetition,corporategovernance

中图分类号:F8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10)06-0007-06

一、引言

根据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竞争能够带来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有效的产品市场竞争有助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企业创新。公司治理绩效是衡量公司治理结构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准。事实上,公司治理绩效不仅受到公司内部各个治理机制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影响。mayer(1997)认为公司治理的形式和最优公司治理机制形成的速度都受到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影响,他还特别指出,最成功的公司治理制度可能是将内部机制与产品市场竞争结合起来的制度。产品市场竞争作为公司外部治理的一项重要机制,可以以最经济的方式提供信息,减少所有者与经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减少了企业的成本;另外,在竞争环境下,竞争给企业带来了生存压力,从而也会抑制经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其成本。

我国保险业自1980年恢复以来,得到了极大发展,保费收入平均年增长30%以上,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同时,保险市场主体不断增多,对外开放进程日益扩大。我国保险业的市场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人民保险公司的一统天下,到人保、太保、平安的三足鼎立,再到国有、股份、外资、合资等百余家公司的群雄逐鹿,中国保险市场走过了一个“完全垄断有限竞争寡头垄断型i寡头垄断型ii”的过程。CR4指数由1996年到2009年,降低了30多个百分点,HHi指数降低了3000多点①。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保险业的垄断程度在不断下降,整体的竞争能力在不断上升。但是市场集中度依然很高,根据贝恩对市场结构的划分,可以得出中国保险业仍属于垄断程度很高的寡头垄断Ⅱ型结构。

目前,我国保险公司在优化股权结构、建立公司治理基本框架、完善董事会制度、加强内控和风险防范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出现治理“失灵”:公司架构完整,制度齐全,但在实践中往往形同虚设,“形似而神不似”,没有真正发挥作用。究其原因,目前对于保险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仍然缺乏清晰的认识。从理论上而言,公司治理机制是解决现代公司中由于控制权和所有权分离所导致的问题的各种机制的总称,它包括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本文着重对我国保险产品市场竞争的特点进行研究,以及对公司治理行为和绩效进行探讨,揭示保险产品市场竞争与公司治理交互关系的实质,从而丰富和拓展现有的保险公司治理理论,对进一步完善我国保险公司的公司治理和保险产品市场竞争提供指导。

二、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

(一)产品市场竞争与公司绩效

Hart(1983)将企业分成两种:企业家企业和管理者企业,当两种企业之间开展竞争会降低生产成本。nickell(1996)发现,产品市场竞争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面影响。Cunat和Guadalupe(2004)以美国金融业为样本,研究发现在签订了补偿合同的情况下,产品市场竞争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关系。Caves(1992)、Green和mayes(1991)、Blundell(1995)的研究表明激烈的产品市场竞争和较高的生产率或者生产率的增长相关。我国学者江生忠(2003)、陈宁(2004)、潘正彦(2004)、王颖捷(2004)等进行类似研究,认为我国保险业具有向垄断竞争模式转变的趋势。依据上述分析,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1:激烈的保险产品市场竞争会促进保险公司绩效的提高。

(二)公司治理和企业绩效

国外关于保险公司治理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比较互助保险公司和股份制保险公司治理机制与绩效关系的差别,如Sp11ler(1971)和neumann(1972)、Rapport(1990)、0’SullivanandDiaeon(1990)、Diaeonando’Sullivan(1995)、Ke(1999)等。国内关于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早期主要有刘均(2003)、李琼等(2003)、诸艳霞、黄斌(2005)、李维安(2005)等。2006年初,中国保监会出台了《关于规范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的指导意见(试行)》,在强化股东义务等7个方面提出了对规范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的指导性建议。吴定富(2006)、赵军现(2006)、曹顺明(2006)、陶斌智(2008)等进一步做了理论探讨。总之,国内关于保险公司治理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实证研究比较少,更没有学者结合保险产品市场竞争进行研究。

1.董事会与保险企业绩效。研究董事会治理的有效性主要集中在董事会规模、外部董事人数及比例、两职合一等方面。本文只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董事会规模。在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关系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规模相对较大的董事会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改善。如ocasio(1994)、Changanti等(1985)、Dan等(1987)的研究表明,在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着一种显著正向的系统联系。另一种观点认为,规模相对较小的董事会有利于公司业绩的提高。Lipotn和Lorseh(1992)、Jensen(1993)都认为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关系,规模小的董事会更有效率。在国内,孙永祥和章融(2000)、何卫东和张嘉颖(2002)等研究发现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董事会规模越小,绩效越佳。总结以上观点,本文假设如下:

假设2:董事会规模与保险公司业绩之间存在负向关系。

第二,董事会成员结构。董事会的成员结构主要指董事会成员类型。我国学者王跃堂、赵子夜和魏晓雁(2006)的研究表明独立董事比例和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这种相关性在控制内生性问题后仍然成立。魏刚等(2007)研究发现,独立董事的教育背景对公司业绩并没有正面的影响,同时发现有政府背景和银行背景的独立董事比例越高,公司经营业绩越好。本文认为保险业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行业,这种专业性与复杂性,更多地要求独立董事具有实际的金融从业经验,才能更好地促进保险公司董事会经营决策制定的科学化。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具有金融从业经验的独立董事比例越高,保险公司的业绩越好。

2.股权结构与保险企业绩效。Claessens等人(1997)、Shieifer和Vishny(1997)实证研究表明,股权集中度越高,企业利润率、企业市场价值就越高。Demsetz(1983)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并无内在关系,Holdemess和Sheehan(1988)也认为股权集中程度与公司绩效不相关。对于股东身份及其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的关系,Jensen和meckling(1976)运用理论分析了现代股权分散型公司中两类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认为公司价值随内部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增加。Laporta等(2002)总结认为学术界对政府股东主要存在两类不同的观点:政府股东发展观点与政府股东政治家观点,政府股东发展观点认为政府持股有利于金融体系发展(adrianova,2002),政府股东政治家观点则认为与国有企业一样,国有金融机构的政府股东更多受政治家追求个人政治目标影响,政治家的多政治目标与多重委托等问题共同导致国有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低下(Laporta,2002;Dinc,2005)。国内,许小年和王燕(1999)实证结果表明,股权集中度与市净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张红军(2000)、于东智(2001)、苏武康(2003)等发现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控股股东的存在有助于公司绩效的改善,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关系。杜莹、刘立国(2002)研究表明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呈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认为适度集中的股权结构更有利于公司治理机制的发挥,使公司治理效率趋于最大化。苑德军和郭春丽(2005)发现在法人为第一大股东的上市公司中,股权集中度与公司价值之间存在既符合理论假说又能解释现实情况的倒U型曲线关系。孙永祥和黄祖辉(1999)认为法人股为公司第一大股东时,公司治理好于第一大股东为国家股的上市公司。杨有振等(2008)研究认为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能够优化股权结构,提高经营效率。总结以上观点,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政府持股与保险公司业绩之间存在负向关系。

假设5:股权集中度越高,越有利于提高保险公司的经营业绩。

假设6:境外战略投资者持股有利于提高保险公司的经营业绩。

3.企业家激励机制。Ross(1973)、mirrlecs(1974、1976)、Holmstrom(1979)、Grossman和Hart(1983)等的研究表明通过竞争使薪酬基于相对业绩可以为管理者提供更有效的激励。morek、Shleifer和Vishny(1988)、meConnell和Sevaes(1990)研究表明企业的业绩与管理者薪酬基本正相关。宋增基和张宗益(2002)实证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经营者报酬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发现在中国上市公司中,经理人员持股比例之和的均值与人均持股比例的均值远低于国外公司水平,并且对公司绩效没有显著性影响,而经营者年薪对公司绩效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林浚清、黄祖辉、孙永祥(2003)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高层管理人员薪酬差距和公司未来绩效之间关系进行了检验,发现二者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薪酬差距可以提升公司绩效。

假设7:高管持股有利于提高保险公司的经营业绩。

假设8:高管年度平均薪酬越高,保险公司经营业绩越突出。

(三)公司治理和产品市场竞争的交互关系

Holmstrom(1982)、nalebuff和Stiglitz(1983)研究发现,竞争为委托人提供了信息来源,使激励机制(对经理人的努力)更加敏感,进而促进了公司治理的有效性。Grossman和Hart(1982)、Schmidt(1997)等人认为,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里,经理人员的不努力更容易导致其效用遭受损失。Casadesua-masanell和Spulber(2002)、Fudenberg和maskin(1986)、milgrom、north和Kreps(1982)、weingast(1990)等人认为有了产品市场竞争的比较,经理人市场的信誉机制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因为当股东可以获得有关经理人业绩更充分的信息时,经理人就必须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树立良好的声誉。Fond和park(1999)、Karuna(2005)以及Bettignies和Baggs(2005)研究发现,产品市场竞争与经理人激励正相关,产品市场竞争能够降低股东监督的边际成本,提高努力水平。谭云清、朱荣林(2007)应用Hotelling模型研究发现,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越高,需要的监督水平就越低,激烈的产品市场竞争可以起到监督经理人的作用;产品市场竞争能够识别管理者能力以及提高对管理者努力的激励。牛建波和李胜楠(2008)研究发现当产品市场竞争超过一定程度后,董事会治理对企业价值存在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假设9:公司治理和保险产品市场竞争对提高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具有一定的替代性。

三、样本及实证模型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源自《中国保险年鉴》、《中国金融年鉴》及其相关保险公司网站1999―2008年数据,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样本30个,所有计算过程通过统计软件eviews5.1完成。根据之前的假设,建立如下的回归模型(1)、(2)和(3)。模型(1)考察产品市场竞争对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模型(2)检验公司治理机制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模型(3)将绩效、产品市场竞争与公司治理机制结合起来,检验三者之间内在的联系,在模型(3)中引入公司治理机制和产品市场竞争变量的交叉项,以便探索二者在公司治理中的替代性。相应的变量定义及其计算方式见表1。

Govern=β0+β1Compet+β2Control+ε(1)

perform=β0+β1Govern+β2Control+ε(2)

perform=β0+β1Govern+β2Compet+β3(Compet*

Govern)+β4Control+ε(3)

四、经验分析

由于本文所选取的数据都为时间序列,有必要检验变量的平稳性。通过统计软件eviews5.1,检验结果显示,各变量的水平值在5%的显著水平下都是二阶差分平稳的,因此可以采用协整的方法对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为了在协整关系上得出稳健的结论,本文使用Johansen、Juselius(1990)的极大似然估计法检验两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的结果中可以看到因变量与自变量基本不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为了保证结果的科学性,进行因果关系检验。根据Granger因果检验的判断标准,从检验结果中可以发现各自变量与因变量均存在因果关系,它们的内生性较强;从反向关系来看,因变量的增加对自变量都不存在因果关系。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都是单一的因果关系。

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利用随机效应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结果见表2、3、4。

从表2可以看出,保险产品市场竞争与公司治理机制之间的关系,董事会规模、政府持股比例、股权集中度与竞争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余变量与产品竞争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对模型2的分析,从表3可以得出,董事会规模与保险公司业绩之间存在显著负向关系,即董事会规模越大越不利于保险公司业绩的提升。这个结论验证了假设2。之所以出现该结果,主要是由于董事会规模越大越会降低董事会的执行效率。因此,董事会规模越大,董事会的运行效率会降低,因此不利于保险公司业绩的提升。具有金融从业经验的独立董事比例与业绩虽然正相关,但没有通过统计检验。政府持股比例与保险公司业绩呈现正相关关系且通过显著性检验:保险公司业绩随政府持股比例上升而上升,下降而下降,这个结论与假设3相反。股权集中度与业绩正相关,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境外战略投资者持股不利于提高保险公司的经营业绩,这与假设相反,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高管持股有利于提高保险公司的业绩,保险公司高管持股与业绩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即高管持股有利于保险公司业绩的提高,因为保险公司的高管持股,有利于降低委托――成本,有利于对高管形成激励。该结论验证了假设7。高管年度平均薪酬越高,保险公司经营业绩越突出,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该结论与假设8相一致。

对模型3的分析,从表4可以得出,在加入保险产品竞争因素之后,保险产品竞争与业绩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假设1没有得到显著的验证,其原因还要做进一步分析。董事会规模与保险公司业绩之间存在显著负向关系,假设2通过验证。具有金融从业经验的独立董事比例与业绩正相关且通过统计检验,说明面对日益加剧的保险产品竞争,具有从业经验的独立董事提升了公司治理绩效。政府持股比例与保险公司业绩呈现正相关关系且通过显著性检验,与模型2结论一致。股权集中度与业绩正相关且通过显著性检验,验证了假设5。境外战略投资者持股有利于提高保险公司的经营业绩且通过显著性检验,验证了假设6。高管持股、高管年度平均薪酬均有利于提高保险公司的业绩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该结论与假设7、8相一致。总体上,交互项系数的显著性较高,保险产品竞争和公司治理结构变量间均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也就说,公司治理机制与保险产品市场竞争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即在提高保险企业效率方面,保险产品市场竞争为内部治理和管理提供了一种替代机制。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分析了保险产品市场竞争和公司治理及其相互作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市场具有竞争优势地位的公司往往具有更高的经营绩效,产品市场竞争与公司治理机制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具体而言,我国保险公司股权高度集中,保险产品市场竞争与这种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存在着替代关系,即保险产品市场竞争能够对这种股权绩效的不利影响形成一种制约作用。

我国保险产品市场竞争加剧,但对我国保险企业经营绩效影响不显著,究其原因,与我国保险产品市场的特点有很大关系。经过发展,我国保险市场的完全垄断格局已经打破,基本形成了以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太保、平安三足鼎立为主要特征的寡头型市场。随着市场主体的增加,市场集中程度有所下降,保险市场均衡分布状况有所改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保险市场集中度还处于较高水平。目前美国前四大财险公司所占市场份额总和为35%,法国前十大公司的市场份额总和为43%,德国前十大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总和为38%。而在我国,2007年前三家市场集中度为65%,前十家市场集中度为91%。和世界主要国家保险市场对照,目前我国保险市场的集中度还很高,前三大保险公司的市场集中度是发达国家前五大保险公司市场集中度的2倍到3倍甚至更高。这种市场中,垄断寡头享有品牌、规模、定价等方面的优势,中小保险公司很难与其直接竞争。为争取市场,获得生存空间,很多中小保险公司不得不选择低价经营,以牺牲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为代价换取市场规模。同时,保险产品同质性严重,进一步加剧了我国保险市场的恶性价格竞争。

寡头垄断市场和恶性竞争并存的局面源于我国保险公司产权制度不完善及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根据委托―理论,利润最大化这一目标对于国有企业很少有激励和制约效应,这是由产权制度的性质所决定的,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有更强烈的动机以及更大的可能去追求其他目标,致使企业行为偏离利润最大化目标。源于国有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所造成的企业权利责任上“负盈不负亏”的状况正是促成国内保险行业价格恶性竞争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引入产品竞争因素,外资进入我国保险市场对保险公司绩效影响通过显著性检验。外资入股给我国保险公司带来先进的保险技术、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营销手段,促进了产品的更新,并且起到了显著的市场开发效应等等。总起来讲,境外战略投资者持股具有“引资”、“引制”、“引智”三方面效果,有利于提高保险公司的经营业绩。

保险产品竞争的加剧能够对高管薪酬、高管持股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我国3家最大上市保险公司,净利润从2007年到2008年下降幅度均在60%以上,其中,中国平安降幅居首,净利润从2007年度的155.8亿元下降到2008年度的8.7亿元,降幅高达94.4%。年度薪酬总额降幅最大的也是中国平安,从2007年的2.9亿元降到2008年的4526万元,降幅为84.53%,其前三名董事报酬总额和前三名高管报酬总额均有较大降幅,分别为94.67%、86.67%。

总之,单以公司治理或产品市场竞争因素来解释中国保险企业绩效的变化,都只强调公司治理中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可能存在的其他更加重要的方面,因而都是不完善的。公司治理和产品市场竞争两方面都非常重要,因而都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加强公司治理的同时,也应当建立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在公司治理方面,应进一步规范政府股东的作用;适度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注重吸收境外投资者的先进管理经验与方法;进一步设计更为有效的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探索最优的董事会规模,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尤其具有金融从业经验的独立董事对保险公司治理的影响等等。在产品市场竞争方面,放宽对保险业的进入管制,降低进入壁垒,鼓励民营保险公司和外资保险公司的设立和发展,提高保险业市场的开放度,促进市场有效竞争;培养若干实力接近、多元化经营的大型保险集团或金融集团,加强市场竞争主体的培养;实行产品差异化战略,加快保险市场创新。通过上市、并购,实现保险产业规模经济;调整监管思路,改变监管重点等。

注:

①CR4是行业前四名份额集中度指标;HHi,赫芬达尔指数,是指一个行业中各市场竞争主体所占行业总收入或总资产百分比的平方和,用来计量市场份额的变化,即市场中厂商规模的离散度。

参考文献:

[1]Hart,o.D.themarketmechanismasanincentiveScheme[J].theBellJournalofeconomics,1983,14:366-382.

[2]nickell,petitionandCorporateperformance[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6,104:724-746.

[3]CunatVandGuadalupem.executiveCompensationandCompetitionintheBankingandFinancialSectors.iZaDiscussionpapers,institutefortheStudyofLabor.2004.

[4]JanuszewskiS,KokeJandwinterJ.productmarketCompetition,CorporateGovernanceandFirmperformance:anempiricalanalysisforGermany[J].Researchineconomics,2002,56(3):299一332.

[5]ocasioL.politicalDynamicsandCirculationofpower:CeoSuccessioninU.S.industrialCorporations,1960―1990[J].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1994,31:586一611.

[6]LipotnmandLorsehJ.amodestproposalforimprovedCorporateGovernance[J].Businesslawyer199248(l):59―77.

[7]ClaessensDandpohlG.ownershipandCorporateGovernance:evidencefromtheCzechRepublic,policyResearchworkingpaper,no.1737.

[8]DemsetzH.theStructureofownershipandtheoryoftheFirm[J].JoumalofLawandeconomics,1983,26:375-390.

[9]JensenmCandmecklingwH.theoryofthefirm:managerialbehavior,agencycosts,andcapitalstructure[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76,3:305-360.

[10]thomsenSteen,torbinpedersen.ownershipStructureaneconomicperformanceintheLargesteuropeanCompanie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0,21(5):689-705.

[11]Jensenm.andw.meckling,1976,theoryofthefirm:managerialbehavior,agencycostsandownershipstructure,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3,305-360.

[12]梁英.产品市场竞争对公司治理绩效影响的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保险公司绩效管理篇3

关键词:保费收入;经营绩效;经济附加值;价值创造

中图分类号:F8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972(2007)03-0022-06

一、引言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现代保险业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中国的保险公司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与国外都存在巨大差异。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保险业也随之迅速发展。保险业的发展依赖于保险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主要体现在不断增加的保费收入方面。但是,随着保险公司的股权改革,投保人和投资者不再仅仅关注保险公司的规模及其业务的发展,也开始关注保险公司的经营绩效和价值创造能力。

评价公司经营绩效和价值创造能力的最佳方法之一是通过市场博弈进行市场定价。但是,现阶段我国只有中国人寿、人保财险和中国平安3家保险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其他保险公司仍属于非上市公司。因此,如何评估这3家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以及利用这3家上市公司获取的市场信息来评估非上市保险公司的绩效,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相对估价法的分析框架,用于评估中国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经营绩效与价值创造的内在关系。

本文主要研究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保费收入的增长与公司经营绩效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它有助于我们弄清楚是否存在实现公司经营目标的保费收入增长率。如果保费收入增长较快的公司同样具有较高的eVa(经济附加值),那么保费收入增长率和eVa都可以作为管理决策的依据。第二个问题是最大化诸如eVa这类经营绩效评估指标能否使股东财富最大化?换句话说,是否因为较高的保费收入增长率以及正的eVa,就会增加对保险业进行股权投资的风险补偿率?

二、理论与文献回顾

公司利润是销售收入与成本的差额。因为成本不仅仅是产品的制造成本,还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经营管理成本,所以,销售收入增长的速度与利润增长的速度没有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传统的观点认为,经营绩效与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速度是正相关的,因为公司经营状况良好、流动资金充裕,必然会增加产量、扩展业务。但是,经营规模的扩大不一定会带来更多的利润,甚至会降低微观经济主体的经营绩效。事实上,对公司经营绩效的考量,更多的是对管理层对现金流和成本控制能力的衡量。对销售收入增长与经营绩效关系的研究,可以明确微观经济主体的发展是属于粗放型还是属于集约型,即是侧重于通过销售收入的增长以获取利润,还是侧重于控制成本以获取利润。

由于管理层与股东目标的不一致,导致了成本问题。经营绩效的衡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管理层实现公司经营目标的能力,即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或者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能力。绝大多数公司都会使用各种财务指标来反映公司的经营目标,而最常用的指标包括主营业务收入、销售净利润率,以及总资产报酬率(Roa)和净资产报酬率(Roe)等;这些指标从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两个方面来衡量公司的经营状况。经营者的薪酬激励机制是与经营者是否达到公司经营目标相联系的,而这些指标正好体现了公司的经营目标,因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公司管理层的管理效率和经营业绩。但是,由于忽略了资本成本,这些传统的指标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即它们缺乏一种规范的机制用于确定是否达到了经营目标,也即是否为股东创造了财富。

美国斯特恩•斯图尔特(SternStewart)咨询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一种新的经营绩效衡量指标,即经济附加值(eVa)。eVa的衡量方法与净现值理论密切相关。eVa是减去所有可确定的成本后的净收益,包括股权资本等机会成本。Brighan和Gapenski(1997)指出,会计上的净收益从经济概念上讲被夸大了,这是因为在计算会计上的净收益时,没有扣减股权资本成本。而eVa克服了会计制度的这一缺陷,可以衡量公司的真实利润。[1]

公司的价值取决于未来现金流与资本成本,因为eVa考虑了包括股权资本在内的投资成本,所以从理论上讲,eVa是与股东财富创造直接相关联的绩效指标。Stewart(1994)指出,将eVa作为财务绩效指标使用,则可以作为如何使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决策依据。[2]因此,eVa的衡量方法是评估绩效、确定战略目标、项目评估和确定薪酬激励机制的有效途径。

Lehn和makhijia(1996)的研究表明,eVa与股价的市场表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而验证了eVa作为绩效衡量指标的有效性。[3]Grant(1996)指出,eVa显著地影响了公司的市场附加值(mVa),这种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源于公司正的资本收益率。[4]peterson和R.peterson(1996)指出,与传统绩效指标相比,附加值指标与股票收益率的关系更密切。[5]

国内学术界对中国保险公司经营绩效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余劲松(2005)采用因子分析法对2001年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无论是盈利能力、资本结构还是偿付能力,我国财产保险公司与外资保险公司都存在较大的差距。[6]杨波、李庆霞(2005)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2000-2003年中资财产保险公司的总体经营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各财险公司经营绩效差别并不显著。[7]王攀(2005)较早地探讨了如何将eVa引入中国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中,提出经营管理应以价值为核心,提高企业效益。[8]本文在此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和panel数据处理方法,引入相对估价法的分析框架,对中国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经营绩效和价值创造能力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深入分析。

三、保费收入增长与公司经营绩效分析

(一)研究方法

本文分两步研究保费收入增长与公司经营绩效的关系。首先,将样本公司分别按保费收入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的升序进行四分位分组,检验几种经营绩效衡量指标的无条件分布。然后,使用样本数据,估计保险公司绩效的多变量回归模型。

本文在用传统的Roa和Roe作为衡量公司经营绩效指标的同时,也将采用基于公司价值的eVa和eVaperCapital(单位资本经济附加值)作为衡量公司经营绩效的指标。由于我国保险公司大多数为非上市公司,因此,本文不考虑保险公司的mVa(市场附加值)。

eVa强调的是资本成本及其重要性,其定义为:

eVa=nopat-CoC=nopat-waCC×tCa(1)

其中,nopat为税后净营业利润,即公司的销售收入减去除利息支出以外的全部经营成本和费用(包括所得税费用)后的净额;waCC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CoC为资本成本;tCa为资本总额,是公司的全部资产减去商业信用债后的净值。

计算eVa的关键是获取保险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其难点是保险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的计算。由于非上市公司没有上市交易的股票,不能通过估算?茁系数的历史值来代替下一时期的?茁值,也不能用回归分析法估测?茁值从而获取股权资本成本,所以就不可能直接计算出非上市公司的waCC。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引入杜江、赵昌文、谢志超(2005)所采用的相对估价法的分析方法,[9]将上市的3家保险公司作为可比公司,将非上市保险公司作为评估的目标公司。先计算出3家上市公司的waCC,再采用相对估价法,用非上市保险公司的资本总额乘以上市保险公司的waCC,从而获得非上市保险公司的资本成本。

(二)实证分析

1.数据

由于我国的保险公司数量较少,并且成立时间不长,因此本文将主要采用2003年和2004年绝大多数中国保险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并从样本中排除了2003年和2004年新成立的保险公司。由于总体样本较少,而且时间存续期较短,无法进行panel数据分析,因此本文仅将两年中的中国保险公司样本合并为一个截面数据样本(共计57个样本数据),进行截面数据分析。本文所需的非上市保险公司的财务数据均来源于2002年、2003年和2004年的《中国保险年鉴》;中国人寿、人保财险和中国平安等3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来源于各上市公司公布的季报或年报,上市公司的市场交易数据来源于雅虎财经网(cn.finance.省略)的香港股市行情报价数据系统。

2.单变量分析

本文根据保费收入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对保险公司进行排序,排在前25%的公司为第一组,称之为第1四分位组(Q1);排在第二个25%的公司为第二组,称之为第2四分位组(Q2);然后依次为第3四分位组(Q3)和第4四分位组(Q4)。针对各分位组的公司,分别求其绩效衡量指标的均值,然后观察均值是否按分位组的顺序逐渐增大,从而确定保费收入增长率(或净利润增长率)与绩效衡量指标是否正相关。

表1是根据保费收入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对所有公司样本进行分组后的统计结果。从表1中可以看出:(1)在所有公司以及各个分位组公司中,Roa、Roe、eVa和eVaperCapital这四个绩效衡量指标的均值均为负值。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2003年和2004年我国保险公司大多数出现亏损,净利润为负值造成的。(2)保费收入增长率(或净利润增长率)的大小与经营绩效的好坏并不是严格对应的,如第4四分位组的公司增长率最大,但所对应的绩效衡量指标的值都不是最大值;第1四分位组的公司增长率是最小的,但相对于其他分位组的公司,其4个绩效指标都表现较好。(3)4个绩效衡量指标所表现出的信息也不尽相同,2个传统绩效指标(Roa和Roe)和eVaperCapital表明第1四分位组的公司经营绩效最好,但第1四分位组的公司eVa值却最小。由于eVa是一个绝对值,所以在与传统绩效指标进行比较时,本文认为用eVaperCapital更恰当。

3.多元回归分析

多变量分析可与单变量分析的结果相互印证,并且可以进一步说明保费收入增长与经营绩效的关系。本文进行分析时,采用多元回归模型:

其中,pm=某种经营绩效衡量指标,在此本文将选用Roa、Roe、eVa和eVaperCapital这4个绩效衡量指标分别进行回归;?滋=回归方程的截距;q=第q四分位组;Dq=根据保险收入增长在第q四分位组中的公司为1,否则为0(q=1,2,3);?啄q=各四分位组的系数,用于衡量在其他因素一定时,各四分位组中公司经营绩效的差异。零假设为第1至3四分位组与第4四分位组的公司绩效没有显著差异,即当q=1,2,3时,?啄q=0;Ci=第i个解释变量;?着=回归残差,本文假设?着是独立的并且分布一致;?茁i=衡量第i个解释变量对经营绩效产生的影响。

解释变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描绘出公司的特征。为了衡量保费收入增长速度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本文使用保费收入增长率作为第1个解释变量。现金及其他有价证券的价值是公司资产流动性的衡量指标,正如opler等人(1999)所得出的结论,公司现金的持有量与经营绩效以及对增长机会的投资能力都显著相关。[10]因此本文将公司持有的现金及其有价证券与净资产的比率作为第2个解释变量。同时,本文用公司总资产的对数值衡量公司规模,作为第3个解释变量。净现金流是衡量公司盈利水平的重要指标,但由于保险公司财务数据的不足,本文用保费收入和再保险收入所体现的现金流入量与净资产的比率作为第4个解释变量,用于反映现金流入水平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程度。最后,本文将固定资产与净资产的比率作为第5个解释变量,用于衡量所持有的固定资产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对于货币衡量的变量,诸如现金及有价证券、现金流、固定资产,本文都用其除以净资产价值,以便对各变量进行标准化。这样处理有两个目的:其一,因为公司未来的获利能力是其资产(而不是所持有的货币资产)的函数,每单位净资产的货币资产价值比货币资产价值本身更能恰当地对不同公司进行比较;其二,用净资产对各种货币衡量的资产进行标准化,可确保回归方程的残差恒定。因此,我们对回归方程的假设更具合理性,回归结果产生偏离的可能性将减小。

表2所示的是所有公司以及对公司进行分组后,5个解释变量的均值。从表2中可以看出,各四分位组保费收入增长率的差异很大。这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一些新兴的保险公司在开设后的几年内业务拓展较快;另一方面,因为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长的差异性较大,所以本文对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长与经验绩效内在关系的研究结果更明确。由于用净资产对现金及等价物、现金流和固定资产进行了标准化,所以各四分位组的这3个解释变量的均值差异并不大。

表3是根据两种不同分组方法对4个经营绩效衡量指标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从对3个虚拟变量的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在评估我国保险公司的经营绩效时,对其进行分组是有意义的。对于多数衡量指标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第1四分位组中的公司绩效与第4四分位组中的公司绩效存在显著差异;但是,第2四分位组、第3四分位组中的公司与第4四分位组中的公司绩效差异的显著性逐渐降低。

从5个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来看,5个解释变量对Roa、eVa和eVaperCapital的回归结果都很好,调整后的R2值在0.4左右,并且F统计量在1%的水平上是显著的。但是,本文设定的5个解释变量无法很好地解释Roe,两种分组方式下的F统计量都不显著。对于其他绩效衡量指标而言,回归结果发现保费收入的增加、公司持有的现金及等价物、固定资产规模的相对比重以及流入公司的现金流量,并不是影响公司经营绩效的显著因素,无法拒绝系数为零的零假设。然而,从回归结果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保费收入增长率并不是影响经营绩效的显著因素,保险公司并没有因为业务规模的扩大而注重对成本的控制,保险公司的利润来源更侧重于单纯地扩大业务以增加保费收入。同时,我国保险公司的规模是影响公司经营绩效的显著因素,在1%的水平上,其系数显著异于零。因此本文认为,我国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保险公司的经营在很大程度上有待完善;相比而言,规模较大的保险公司在经营结构和组织管理上更加规范。

四、经营绩效与价值创造的相关性分析

经理层使用eVa指标来衡量投资补偿和资源配置效率,这与股东价值创造如何联系起来呢?借鉴Bacidore等人(1997)的研究结果,[11]本文假定股东的股权投资与用α衡量的超额收益率相关。所谓超额收益率,是相对于股票市场投资组合收益率而言的,所以本文对超额收益率的研究仅限于3家上市保险公司。当α为正时,股东可获得比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机会成本更高的补偿;相反,当α为负时,股东获得的补偿率不足以弥补承担的风险。因此,本文假设α与eVa正相关。为了检验这种关系,本文应用Bacidore等人(1997)提出的回归模型,并对这个回归方程进行修正,引入了保费收入增长、公司规模和非系统风险。回归方程是对季度panel数据进行估计,时间为2004年第二季度至2005年第四季度。回归方程为:

式中,α=超额收益率的一个向量,其中各元素表示在特定季度一家上市保险公司α的估计值;v=α条件均值的估计值,且在其他因素一定的情况下,用于衡量各上市保险公司经营绩效的差异;?浊=回归残差,假设其服从独立一致分布;eVapC=eVaperCapital,即单位资本的经济附加值;SiZe=保险公司资产总额的对数值,用以衡量公司规模;S.D=估计超额收益率α和?茁系数时,Capm(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回归方程残差的标准差。

对于每个季度的α,本文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并用公司的日收益率与恒生指数的日收益率进行估计。然后,用式(3)对α的估计值进行回归分析,方程中的3个解释变量分别为eVaperCapital、资产和Capm回归方程残差的标准差。使用eVaperCapital,主要是想确定这一绩效衡量指标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解释超额收益率,因为保险公司规模与经营绩效显著正相关。在此,本文同样用公司总资产的对数值衡量公司规模,研究公司规模与公司价值创造的关系。最后,正如Shun和Srulz(2000)所提出的,公司实际的期权价值与公司具有的非系统风险水平正相关。[12]非系统风险变量在统计上具有显著的正系数,意味着股东因承担了公司的非系统风险而获得了一个补偿。这一结论与普遍认同的有效市场是不会为承担非系统风险提供回报的观点存在显著差异。为了评估公司所具有的特殊(非系统)风险对超额收益率的影响,本文在式(3)的解释变量中加入了Capm回归方程残差的标准差。

从表4中可以看出,回归方程的估计结果很好。在不加权情况下,调整后的R2值为0.8544;在加权情况下,调整后的R2值为0.8222,并且两者的F统计量在1%的水平上是显著的。在3个解释变量中,仅有Capm回归方程残差的标准差在1%的水平上是显著的,其他两个变量在通常的水平上都不显著。这说明3家上市保险公司的超额收益率与公司规模和公司经营绩效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是与3家保险公司分别面临的非系统风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就这3家上市的保险公司而论,提高经营绩效并不会必然地为股东创造更多的价值;相反,引入风险管理机制,加强风险管理,降低暴露的非系统风险,可以显著地为股东带来更大的超额收益。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中国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经营绩效和为股东创造财富这三者内在关系的分析,得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结论。

1.由于2003年和2004年我国保险公司大多出现亏损,净利润为负值,所以,本文计算的Roa、Roe、eVa和eVaperCapital这4个绩效衡量指标按保费收入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分组后,四个组的绩效指标均值都为负值。这意味着2003年和2004年中国保险公司的经营绩效整体较差。

2.保费收入的增加、公司持有的现金及等价物、固定资产规模的相对比重和流入公司的现金流量,并不是影响公司经营绩效的显著因素。由于我国保险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还是侧重于扩大业务、增加保费收入,缺乏对成本的控制能力。同时,相比而言,规模较大的保险公司在经营结构和组织管理上更加规范,经营绩效较好。

3.在Roa、Roe、eVa和eVaperCapital这4个绩效衡量指标中,Roe不适合用来衡量中国保险公司的经营绩效,而经过单位化后的eVaperCapital比单纯使用能更好地衡量保险公司的绩效。

4.就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人保财险这3家上市的保险公司而言,经营绩效的提高不会显著地增加股东财富;相反,加强风险管理,降低公司暴露的非系统风险,可以显著地为股东带来更大的超额收益。

参考文献:

[1]Brigham,eugeneF,LouisCGapenski.Financialmanagement:theoryandpractice[m].8thed,Fortworth,tX,Drydenpress,1996.

[2]Stewartiii,BennettG.eVa:FactandFantasy[J].JournalofappliedCorporateFinance,1994,7(2):71-84.

[3]Lehn,Kenneth,anilKmakhija.eVa&mVaasperformancemeasuresandSignalsforStrategicChange[J].Strategy&Leadership,1996,24(3):34-38.

[4]GrantJamesL.FoundationsofeVaforinvestmentmanagers:justintime,eVa!(economicvalueadded)[J].Journalofportfoliomanagement1996,23(11):41-47.

[5]peterson,pamelap,DavidRpeterson.CompanyperformanceandmeasuresofValueadded[m].theResearchFoundationoftheinstituteofCharteredFinancialanalysts,1996.

[6]余劲松.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4):54-57.

[7]杨波,李庆霞.中资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J].企业经济,2005,(10):116-117.

[8]王攀.eVa:构建中国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新模式[J].华东经济管理,2005,(9):150-154.

[9]杜江,赵昌文,谢志超.相对估计法在上市公司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J].财经研究,2005,(8):134-144.

[10]olpert,Lpinkowitz,RStulz,Rwilliamson.theDeterminantsandimplicationsofCorporateCashHoldings[J].JournalofFinanceeconomics,1999,52(1):3-46.

[11]BacidoreJ,JBoquist,tmiburn,athokor.theSearchfortheBestFinancialperformancemeasure[J].FinancialanalysesJournal,1997,53(3):11-21.

[12]ShinH,RStulz.FirmValue,Risk,andGrowthopportunities[m].FisherCollegeofBusiness,ohioStateUniversity,2000.

保险公司绩效管理篇4

在2007年的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措辞激烈地批评国有保险公司高管薪酬过高,内部差异过大。确实,悬殊的薪酬差距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随着“自主分配权”的逐步实施,国有保险公司在确定工资上具有相当大的自,然而一旦薪酬设计不合理、不公平,就必然导致对人才激励效果的缺失。

保险行业与其他金融业的竞争不断加剧,银行业、证券业、基金业和保险业之间的资金互流迹象愈来愈明显。保险行业要想长久地生存下去,必须做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而合理公平的薪酬体系是达到这个最终目的的必要保障。

近年来外资保险公司的大量涌入对国有保险公司的人力资源造成了严峻的挑战。外资保险公司“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和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为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供了坚实保障。因而,国有保险公司在薪酬管理方面树立国际化的薪酬理念并确立与其发展相适应的薪酬策略,迫在眉睫。

现在,国有保险行业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是如何体现人才的最大价值,也就是如何用一种合理公平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促使人才主动地释放其潜力,为出资人也为自己创造利益的最大化。薪酬是吸引和激励人才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怎样确立薪酬体系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事实证明,一套合理公平的业绩考核机制是薪酬体系发挥有效作用的保证。

当今甚为流行的经济增加值eVa(economicValueadded)方法,是一种计算企业真实经济利润的方法,其核心思想是企业税后营业净利润是否能够弥补投入资本的机会成本,而不是单纯地看财务报表显示的会计利润。为此,引入eVa理念确立保险公司业绩考核体系应该成为我国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的有效路径,可最大程度地提高企业效益和投资者利益。

只有将管理层的薪酬与激励对象的业绩相联系,才能促进管理层的经营行为及目标与股东利益之间实现“激励共容”。eVa作为一种近年来在国际上甚为流行的业绩评价标准,已得到诸多学者和大企业的证实。wallance就曾经对40家公司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运用eVa指标作为激励薪酬基础的公司比另外一组以传统财务指标作为激励薪酬基础的公司更能减缓股东与管理层的“委托——”矛盾,前者市场综合业绩大大高于后者。Dutta建立的多阶段委托-模型证明以eVa指标为代表的剩余收益型业绩指标能够满足“激励共容”的要求。因此以eVa指标作为设计管理层报酬的依据是可行的。

一、国有保险公司高层的薪酬现状以及缺陷

现阶段,我国国有保险公司的薪酬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国有保险公司领导者的薪酬水平仍然受限于政府统一的工资政策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保险公司还维持着一贯的工资政策,缺乏个性化的薪酬体系创新。国有保险公司作为国有或者国有控股的企业,老总往往还带有行政政治职位,国有保险企业不可避免地仍然套用行政机关职务、级别工资的薪酬模式,这种模式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已不能维持商业保险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二)错误的人才竞争方式导致薪酬包袱

太和顾问的一份报告显示,由于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使得保险业的竞争十分残酷,高层人员特别是副总一职成了各家保险公司挖墙脚的重点对象,这使得薪酬一路飙升,很多保险公司集团总部高管的收入都可达到上百万元。

国有保险公司负责人薪酬原有一套虽不完善但比较完整的制度规定,但在互挖墙脚的过程中,各保险公司竞相提高待遇,导致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远远超出了应得的水平,脱离中国的现实国情,使各国有保险公司背负了沉重的包袱。

(三)受外资保险公司“高薪出业绩”“高薪养廉”思路的影响

据报道称,有些保险公司的老总故步自封、夜郎自大、比位置争薪酬、好享受,工作上却大搞假数据。事实证明,单纯的“高薪激励”,哪怕在号称“机制最完善”“法律最完善”“竞争最充分”“激励最有效”的美国,也是失败的。而在中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资产是属于人民所有的,任何国有企业人员的收入水平都不能脱离中国的现实国情,这个主要针对的是管理层的薪酬。然而据对重庆保险业高管的调查显示,一个地方分公司老总的年薪甚至能达到70万元,这个数字高得令人瞠目。对还在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国有企业老总的薪酬应该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样一味地效仿外国,盲目的高薪只能将国有控股保险企业推入渐渐衰退的死胡同。

(四)现行的业绩考核体系和激励薪酬,包括奖金和福利等等依托的财务数据并不准确

企业通常会设计一套年度业绩考核制度,以此来确立合理有效的薪酬体系,而业绩考核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建立一个能够量化(精确)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而传统的业绩考核体系依托的财务数据,没有直接联系着股东财富,财务报表显示的会计利润也并非企业的真正价值,所以这种考核制度并不准确,阻碍了企业创造最大化价值的脚步。

二、国有保险公司eVa的引入

(一)建立eVa体系的可行性

首先,eVa是经济利润,不同的保险公司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不受公认会计准则的限制,避免了会计人员操纵利润,其使用者可以获取相对准确的数据,从而降低会计准则引起的经营绩效扭曲程度。eVa的运用就可减少权重设置、计算方法选择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其次,eVa直接反映的是公司价值贡献。以前的考核机制可能需要对各分公司各方面的成绩,包括业务员人数、集体活动次数、保费收入、投资收益等等进行打分排序,以此来进行绩效考评。这种方法对最终考评结果难免会有一定的影响。采用eVa进行绩效考评和薪酬设计是符合公司所有契约关系双方利益的唯一方法。对各分公司和支公司的eVa以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高eVa表示绩效评价结果越好,创造的价值贡献越大,当然管理层的薪酬就越高。

(二)国有保险公司eVa薪酬体系的构建

目前,国有保险公司管理人员的薪酬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岗位工资和年度奖金。其中岗位工资是根据职务的高低确定的,不在本篇文章讨论范围;年度奖金则是根据业绩的好坏来确定的。在每年年末,根据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管理者的业绩,若管理者能达到预期指标的要求,则可获得相应的奖金;若未能达到,就取消奖金甚至受到处分。

保险公司绩效管理篇5

关键词:财产保险公司;企业绩效;影响因素

1引言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的财产保险业也在此过程当中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保费收入不断增加,对社会经济具有了更大的贡献。在财产保险公司发展当中,有很多因素将对其企业绩效产生影响,需要在发展当中做好影响因素把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2财产保险公司绩效影响因素

在本研究中,将主要从产业组织理论角度对财产保险公司发展当中的绩效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产业组织理论,即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市场构造与企业行为,其中,SCp为一种重要的行业分析方式,能够从市场行为、绩效以及结构这几方面做好行业分析,主要通过对市场集中度以及产品差异情况进行判定。市场绩效,即在特定市场环境当中企业通过一系列行为的应用所达到的状态,保险企业市场绩效情况也正是由企业行为与所处市场的结构共同决定的。在该方面,主要存在的绩效影响因素有。2.1市场份额。财险市场集中度以及市场份额情况将对财产保险公司所处的市场结构进行反映,根据其市场份额以及市场集中度的不同,都将因此影响到市场绩效与行为。从其所处的市场结构角度来看,我国财险市场具有较高的集中度,财产保险企业在发展当中存在较大的扩张阻力且市场份额低,在该种情况下,保险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拓展业务,则将同其余保险公司间存在着激烈的价格竞争,不仅将对我国整体保险业市场产生不利影响,且在抢占市场的同时也将对自身的未来长远发展形成负面作用。而在公司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保险公司市场份额也将在此过程当中不断增长,对于不同的财产保险公司来说,根据其成立时间的不同,也将以此具有不同的市场份额。从整个市场角度看来,不同保险公司在经营产品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雷同情况,在没有明确体现出产品差异化的情况下进一步导致保险业的恶性竞争,产品价格战也在此过程当中发展的更为激烈。2.2车险占比。从产品构成角度来看,虽然在不同保险公司当中其在产品方面存在区别,但总体来说,机动车辆保险都始终排在保费首位,除了车险以为,其余保险产品则主要为责任险与企财险。该种产品经营雷同化情况的存在,则使得不同保险企业在传统财险方面存在着更为激烈的竞争。尤其是对于小的保险公司来说,则可能因没有形成独特竞争优势、车险占比过高、保费收入没有形成规模而对企业的绩效产生不利影响。在该种情况下,即需要保险企业能够同当地实际情况与保险需求进行充分的了解与结合,在做好产品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在市场当中的竞争力。2.3市场行为。从市场行为角度来看,市场当中的小财产保险公司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抢占到更大的市场份额,往往同大型保险公司间存在着激烈的价格竞争。对于该种方式来说,虽然在短期内能够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但从长远来看并非健康发展的方式,并非长久发展的措施。只有对现有产品进行不断的优化创新、对公司的客户满意度以及服务水平进行不断的提升,才能够在实现公司知名度提升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长久发展。在中支公司刚刚成立时,在保险人才方面则将具有较高的需求,会出现同其余保险公司当中挖人的情况,并以此在当地形成人才的争夺。对具有从业经验保险人士进行引进,确实能够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效率进行提升,以此不断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但从长远角度来看,也需要能够做好自有人才的培养工作。2.4机动车商业费率改革。2016年,我国财险行业正式进行了机动车商业费率改革。在新的政策环境当中,财险企业能否把握政策要点、优化工作方式,在新的政策环境下获得稳定发展,则成为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关键点。在改革以后,很多情况下车险保费都到了“双0.75”的水平,即自主渠道系数和核保系数都是按0.75的最低标准计算,保险企业多会给出这样的优惠。这将直接影响公司整体保费充足率(衡量保险公司偿债能力的指标),从而可能导致车险承保亏损。如果在发展当中没有适应改革,则很可能因此对企业的绩效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需要在工作当中做好重视与科学应对。

3财产保险公司发展策略

3.1明确市场定位。我国财险市场集中度高,竞争激烈,保险公司要想在该激烈的市场环境当中具有好的发展,即需要做好发展定位的明确,在对自身优势充分发挥的基础上走出一条特色经营道路。在发展初期,要以发展区域为基础,对当地保险市场进行不断开拓,在保险服务网点建立健全的基础上做好保险产品以及人才的创新培养。而在产品结构方面,则需要对地方政府政策性保险需求进行充分挖掘,通过对所处地区需求的针对性研究保证在产品上同其余公司间存在差别,以此在细分的保险市场当中具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即在一个细分领域当中形成经营、经验优势的基础上通过人财物资源的集中在几个产品上形成明显的优势,在对规模效应进行发挥的基础上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发挥。3.2处理多方关系。保险公司在发展初期,要重点做好政策性业务,并在发展当中对公司的结构不断完善。在业务快速扩张期,公司的持续出资能力十分重要,需要能够做好把握。同时,在发展当中需要做好同股东间关系的正确处理,避免出现被过度干预的情况。保险大股东的存在,将对公司发展带来较大的便利,但如果公司在发展当中存在受控于股东的情况,也将因此对公洞利益造成损害。在实际发展当中,需要保证经营的独立性,真正地参与到市场竞争当中,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实现公司经营效率以及治理水平的提升。3.3加强保险监管。为了保障保险市场的健康运行,监管部门需要能够做好财产保险公司的监管工作,保证其能够明确发展定位,符合相关管理办法。对于新成立的保险公司,需要根据公司股权管理办法做好股权结构的优化处理,以此对公司治理进行不断的完善。尤其是对于新成立、在市场当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企业,因公司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为了避免发生系统风险,即需要做好经营产品与经营区域的监管,保障其健康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对财产保险公司企业绩效及影响因素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财产保险公司在未来发展当中,需要能够对这部分绩效影响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以科学发展方式的制定与落实最大程度降低因素影响,实现自身在激烈市场环境的更好发展。

作者:吴珊单位: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眉山市中心支公司

参考文献

[1]王莉莉.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综合费用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6.

保险公司绩效管理篇6

关键词:保险公司;绩效;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1784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848-2007{03)-0074-07

一、引言

经营绩效是保险公司综合实力的体现,随着中国保险业的全面开放,中外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优胜劣汰的竞争结果使得我国保险公司日益关注自身的经营绩效。面对现阶段我国保险业改革和发展中的种种问题,我们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去思考。我国保险公司应如何抓住机遇,变挑战为动力,迅速提高公司绩效,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摆在我国保险业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中国保险年鉴》提供的数据为基础,运用实证方法对保险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对提高我国保险公司绩效有所裨益。

二、研究假设

要提高企业绩效,就必须研究影响绩效的因素。目前关于企业绩效决定性因素问题的理论主要有产权理论、超产权理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本文主要以核心竞争力理论为基础研究保险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该理论认为企业获取超额利润的竞争优势并非来自外部市场力量,而是来自于企业自身的某种因素,即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内生于企业。因此,本文对保险公司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内生因素对绩效的影响。

本文试图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当前影响我国保险公司绩效的因素作出解释,加深对保险公司绩效的认识,从而为保险业提高绩效提供决策依据。目前,国内关于保险公司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还不多见,作为这一方面的尝试性研究,结合我国保险业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考察保险投资、保险赔付、经营区域、保费收入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1、保险投资

据1995年6月瑞士《西格玛》杂志对美、日、德、法、英、瑞士等6国保险公司18年经营绩效的调查结果显示,自1975年至1992年,这些国家除略有几年的承保盈余外,其余每年亏损,但因为每年都有较高的投资收益,故每年税后利润率都保持在5%左右。近年来保险投资在我国保险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在许多公司出现承保利润亏损的情况下,保险投资保证了公司的盈利状况。因此,保险投资的结果直接关系到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这就使保险投资成为保险经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此,笔者提出假设H:扩大保险投资有利于提高保险公司绩效。

2、保险赔付

一般情况下,赔付率越低,保险公司的盈利就越高,反之,保险公司的盈利就越低。但是过低的保险赔付率对保险公司的长远发展同样不利,会造成理赔不合理、赔付不及时、赔付不充分,使得投保人参加保险的目的难以实现,严重影响其投保积极性,导致保费收入减少,而为了保持一定的利润水平,保险公司不得不进一步降低赔付率,如此恶性循环,势必会影响保险公司的健康发展。因此,保险公司在经营中既要重视对风险的控制,降低赔付率,又不能把降低赔付率作为利润增长点来培养。国外的研究结果显示,赔付率与保险公司经营效率正相关。据此,笔者提出假设H2:维持适度的赔付率有利于提高保险公司绩效。

3、经营区域

保险业是经营与管理风险的特殊行业,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风险分散原则。分散经营风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保险区域的合理分散,因为如果保险公司所承保的风险在某个区域过于集中,一旦发生较大的风险事故,可能导致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威胁保险公司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如果保险公司的经营规模越大,覆盖区域越广,那么,一方面,遵循保险经营的大数法则和时空分散法则,分散业务区域,降低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消费者对公司的信赖度,增加投保客户,取得规模效应,提高利润率。由此可见,保险公司营业区域范围对经营绩效具有重要影响。为了证实这一观点,笔者提出假设H3:扩大营业区域有利于提高保险公司经营绩效。

4、保费收入

保费收入是支撑保险公司经营的第一资金来源,也是行业和保险公司考核绩效的第一指标。我国保险产业市场不成熟,一方面,在风险总量日益增多的情况下,消费者的风险与保险意识滞后导致了保险需求大多呈现被动性,大多是在营销员推销下被动接受的。这就造成了保险公司不得不将产品营销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不把精力放在产品开发、风险管理等经营工作上,而是派员工出去拉客户,随之保费收入也就成了业绩的首要考核指标。加上保险产业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对接隔阂,使得保费收入直接成了保险公司效益的主要来源,保费收入的变化也就成了保险公司绩效变化的最主要的内在因素。据此,笔者提出假设H4:保费收入增长与经营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从现有文献来看,除了上述假设中提出的四个影响因素之外,Chadwick和Cappelli(1999)研究了人力资源对保险公司绩效的影响;Cummins、weiss和zi(1999)经过研究认为,直销有助于节省成本,但是没有确凿的证据说明直销比使用人能带来更多的利润;Xie(2003)对美国401家财险公司的效率研究时,发现所有权和公司规模两个变量对绩效有重要影响。为了提高回归模型的拟合度,我们将这三个因素也作为解释变量引入到模型中。

三、研究设计

1、数据选择

为了从较长时期内考察我国保险公司绩效的变化及各种因素对绩效的影响,本文选择成立时间较长的平安保险公司等25家保险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样本期间为1999年2004年,时间跨度为6年,全部数据作为混合样本数据,样本数为152个。所选样本公司资产之和占中国保险业总资产的90%以上,历年的市场份额之和占整个保险市场的90%以上,足以代表我国保险业的总体情况。文中使用的数据是根据《中国保险年鉴》2000--2005年各卷整理计算得出。

2、衡量绩效的指标和方法

在进行深入研究之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衡量公司的绩效。常见的绩效评估方法有沃尔评分法、平衡记分卡法、经济增加值法等,本文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保险公司绩效进行测定。目前,在多指标综合评价经济效益问题的研究中,已有许多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采用主成分分析建立综合评价函数,普遍认为该方法优于其他方法。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Componentsanalysis)也称主分量分析,是由Hotening于1933年提出的。主成分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

数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核心是通过主成分分析,选择m个主成分y1,y2,…,ym,以每个主成分y。的方差贡献率ai作为权数,构造综合评价函数

F=a1Y1+a2y2+a3Y3+…+a4y4+amym

其中,yi(i=1,2,…,m)为第£个主成分的得分。把m个主成分得分代入公式后,即可计算出每个样本的综合评价函数得分,以这个得分的大小排队,即可判断出各个样本的绩效名次。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的关键是设计一套合理的绩效指标评价体系。借鉴现有的绩效指标评价体系,本文拟从五个方面对我国的保险公司进行评价,即盈利能力、承保业务经营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本文所选的10个指标反映了保险公司在经营绩效五个方面的内容。

3、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的绩效综合得分作为被解释变量,来衡量保险公司的绩效。

(2)投资资产比例。为了考察保险投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本文采用投资资产占保险公司总资产的比例作为衡量保险资金运用水平的标志,计算公式如下:

投资资产比例=投资资产平均额÷平均资产总额

(3)赔付率。为了考察保险公司赔付水平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本文用赔付率来反映保险公司赔付水平的高低,对于赔付率的计算,笔者参考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计算公式如下:

赔付率=[赔款支出(减摊回赔款支出)+分保赔款支出+未决赔款准备金提转差-追偿款收入]÷(自留保费-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提转差-长期责任准备金提转差)×100%

(4)经营区域。为了反映保险公司经营区域对于公司绩效的影响,本文采用哑变量来表示经营区域的类型,如果一家保险公司为全国性保险公司,则该指标取1,否则,该指标取0。

(5)公司规模。关于保险公司规模的大小,一般采用保险公司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反映,为了避免变量之间多重共线性,本文采用各家保险公司资产占当年保险业总资产的比例来反映保险公司规模。计算公式如下:

保险公司规模=各保险公司资产额÷保险业总资产额

(6)人力资源。一般认为,在知识金融时代,公司员工的教育程度越高,人力资本的素质越高,其对经营绩效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因此,员工受教育程度可作为保险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之一。本文用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员工占公司员工总人数的比例来表示这一指标。

(7)费用率。为了考察成本费用对保险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用费用率来反映保险公司控制成本能力的高低。计算公式如下:

费用率=[营业费用(减摊回分保费用)+手续费(含佣金)支出+分保费用支出+营业税金及附加+提取保险保障基金]÷自留保费×100%

(8)保费收入。为了考察保费收入对保险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用保费收入增长率来反映保险公司业务增长的速度。计算公式如下:保费收入增长率=(本年保费收入-上年保费收入)÷上年保费收入×100% 上述变量的详细情况参见表2。 4、模型构建

采用线性方程形式分析问题是一种惯用的方程形式,为了检验经营绩效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本文构造了以下模型。

本文的计算过程利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1.5完成。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1、绩效评估结果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我们对1999年至2004年样本公司的绩效进行评估,由于篇幅限制,省略了具体的计算过程,这里仅将各年度样本公司绩效得分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主成份的均值为零,F的均值也为零。在这里,由于所采用的财务指标为经过标准化处理的数据,由此计算的得分有正有负,负数表示该公司绩效水平低于平均水平,正数则表示该公司绩效水平高于平均水平。本文以下如无特别说明,我们在检验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时,均选择我们所实证得到的F值进行检验。

2、回归结果

为了充分论证影响保险公司绩效各因素的重要性,本文应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经过多次逐步回归分析,得到回归估计结果。

(1)各解释变量的容忍度均处于0.6-1之间,方差膨胀因子均在1-1.5之间,都远小于10,因此可以认为各自变量之间基本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2)保险投资资产比例与绩效得分正相关,但不显著;

(3)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经营区域与绩效得分正相关,费用率与绩效得分负相关;

(4)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公司规模、保费收入增长率均与绩效得分正相关;

(5)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赔付率、大专以上学历员工比例与绩效得分正相关。

3,结果分析

综合上述回归分析的结果,对影响我国保险公司经营绩效的因素分析如下:

(1)投资资产比例与经营绩效相关关系不显著,与本文假设1不一致。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政策法规的约束、资本市场环境的制约以及投资管理水平低下,使得投资收益对经营绩效的推动作用不明显。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狭窄,结构单一,投资收益低下,长期以来我国保险公司的现金和银行存款是资金的主要存在形式,这类资产占保险公司总资产的比重平均在50%左右,这种形式的资产根本谈不上资金的投资运用。

(2)赔付率与经营绩效正相关,并且显著,与本文假设2一致。国外保险公司的收益主要来源于投资收益,低赔付并不是其利润的主要来源,国外保险公司赔付率高达80%以上,一些发达国家近年来的赔付率甚至达到了100%,而我国保险公司1999年至2002年的赔付率仅为28.05%。当然,赔付率与经营绩效之间不是绝对的正相关,如果赔付率不断上升,那么公司的经营绩效也会下降,因此,正确的做法是既要控制风险,降低赔付率,又不能把降低赔付率作为利润增长点来看待。

(3)经营区域变量与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呈正相关,这与本文假设3一致。从分散业务区域,降低经营风险,增加投保客户,取得规模效应角度考虑,扩大经营区域的范围势在必行。例如,随着对外资保险公司地域限制的取消,许多外资保险公司积极扩展经营区域,增加网点。中资保险公司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也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例如,天安保险公司自1994年以来,已在西欧、北美、澳洲的5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00多个理赔检验网点;人保、太保、平保等公司也早把业务伸向海外。

(4)保险公司的资产规模与经营绩效呈正相关,并且显著。在保险业中,规模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可靠性和信誉与规模密切相关,尤其像中国这样经济正在快速发展而法律和法规仍不完善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保险业独特的资产负债结构使其往往依赖于公众的信心而生存,“大则不倒”的心理作用赋

予规模以至关重要的意义。关于银行业的规模经济,国内外已经做了很多研究,而对于保险业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是保险公司作为金融企业,与银行业一样存在规模经济。

(5)大专及以上学历员工比例与经营绩效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员工队伍受教育程度越高,保险公司经营绩效越高。按照本文计算的结果,如果受到良好教育的员工比率增加10%,公司绩效将会提高35%以上,这表明保险公司对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极好的回报。保险业作为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企业,其特殊的经营方式需要大量精通精算、投资、理陪等专业人才,从某种程度上说,谁拥有一流的人才,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6)费用率与经营绩效负相关。表明保险公司在经营中成本费用越低,经营绩效越高。我国长期以来粗放的经营模式,已经显现出它的弊端。成本费用的攀升,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保费收入增长和投资收益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如何加强经营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提高成本控制能力,如何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改变恶性竞争现象,是保险公司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

(7)保费收入增长率与经营绩效正相关。表明保费收入对我国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具有重要影响,这与我国保险市场的现实相一致。我国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对接隔阂,使得保费收入成为保险公司效益的主要来源,保费收入的变化也就成了保险公司绩效变化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在我国保险产业市场上出现的“跑马圈地”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利用1999至2004年间的25家保险公司的数据研究了中国保险公司绩效的影响因素。笔者基于核心竞争力理论,假设保险投资、理赔水平、经营区域、保费收入等内在因素对公司绩效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实证分析过程中,本文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绩效分数,而后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确定了绩效的影响因素。通过对中国保险公司绩效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和计量检验,可得出如下结论:

(1)赔付率、经营区域、保费收入增长与经营绩效正相关,即维持适度的赔付率有利于提高保险公司绩效,扩大经营区域有利于提高保险公司经营绩效,保费收入的增长有利于提高保险公司绩效。

(2)保险投资对于经营绩效的影响没有通过实证检验,表明在我国保险投资对于经营绩效的影响非常小,这与国外保险业投资实践情况比具有较大差距。

保险公司绩效管理篇7

关键词:eVa;绩效评价;保险公司

       1 eVa的概念和原理

       eVa是economicValueadded的缩写,中文翻译为经济增加值或经济利润,eVa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公司只有在其资本收益超过为获得该收益所投入资本的全部成本时,才能为股东带来价值。

       eVa的计算公式为:

       eVa=投入资本×(投入资本收益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或者:eVa=税后净营业利润-(投入资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eVa计算关系式看似很简单,但其组成要素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调整过程才能达到eVa计算的要求,以更准确的反映企业的经济价值。eVa不仅仅是一种有效的公司业绩度量指标,而且把市场价值的管理、薪酬激励机制的设计、预算管理、战略规划等有机结合在一起,把股东、管理者、员工的意志和行为最大限度地统一起来。

       2 eVa与传统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相比的优势

       2.1eVa考虑了权益资本成本,避免高估企业利润,能够真实反映股东财富的增加。只有企业的收益超过企业的所有资本的成本,才能说明经营者为企业增加了价值,为股东创造了财富。如果企业的收益低于企业的所有资本的成本,则说明企业实质发生亏损,企业股东的财富受到侵蚀。eVa与基于利润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将权益资本成本也计入了成本,反映了企业在每个会计年度所创造或损失的股东财富数量,从而能够更准确地评价企业经营绩效。

       2.2eVa能有效协调经营者与股东的关系,使两者利益最大化趋同。eVa由于将股东投入资本成本作为考核经营者经营绩效的重要因素,使得经营者必须站在股东的角度去衡量重大项目投资,必须使每一项重要经营决策符合股东利益,必须以股东的思考方式去行动。比如,公司需要新建一栋办公楼,在原有以利润为导向的评价系统下,公司经营层决策时肯定会倾向于使用“免费”的股东投入资金,而不会去负债投资。而采用eVa考核后,股东投入资金的成本要考虑在经营者的绩效评定中,不再“免费”。 

这就迫使经营者要在负债资金成本与股东资金成本间进行比较,选择成本较低方案。这不仅保证了股东资金的最低回报,进而保证了股东权益,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公司经营者的盲目投资冲动。

2.3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eVa的计算过程中对部分会计报表科目的处理方法进行调整,把费用化的科目进行了资本化的调整,避免企业管理人员采取短期化行为,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在保险公司绩效评价中应用eVa时应注意的问题

       3.1培养价值至上的公司文化和经营理念。国内保险行业在近几年的高速发展中,大部分公司已习惯于将市场份额、保费规模等传统目标作为公司经营的重点,但随着粗放经营所带来的风险扩大以及保险公司公开上市后面临股东对公司价值增长的关注,调整业务结构、增加公司效益正成为整个保险行业的共识。这就为公司采取eVa绩效考核,进而真实客观的反映经营成果和公司价值变化等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也同时对保险公司内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者要在公司中实施有效的宣导培训计划,使价值创造的观念深入每个员工的内心,并努力形成一种价值导向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

       3.2计算eVa时调整的项目需要结合保险公司的业务特点。由于各企业所涉及的经济业务不同,以及某项会计事项所表现的重要程度不同,所以每个企业在实际调整时可能涉及的项目是不同的。一般需要进行调整的项目为:研发费用、市场营销费用、培训支出等资本化费用,坏帐准备和投资风险准备等会计准备,营业外支出,经营租赁费、战略性投资(投资项目、在建工程、收购)等等。对于保险公司而言,产品和系统的研究开发费用、趸交产品的首期销售费用以及培训费用等重要费用开支项目在eVa计算时,要由费用化调整为资本化处理,一方面有效避免了会计利润考核指标中的缺陷,合理反映经营者的经营绩效,另一方面,从制度上、考核上鼓励保险公司经营者采取长期稳健的经营举措。

       3.3eVa评价体系要和其他业绩评价指标相结合。eVa虽然弥补了单纯利润考核的缺陷,但作为财务考核指标,其同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无法对对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商誉、无形资产、人力资本等非财务因素予以充分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也无法兼顾到有助于培植企业长期核心竞争能力的非财务指标。在技术、市场和竞争环境存在巨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公司为了能够了解那些会对公司产生影响的因素,更应该倾向于采用多样化的指标,而非采用单一的评价机制。尤其对于保险公司,其经营业务的长期性、内部流程优化的关键性以及客户服务水平的重要性等都要求eVa评价指标和其他绩效评价指标结合在一起,尽可能从多方位、更加完善地考核保险公司业绩。

       总之,在保险公司实施基于eVa的新的绩效评价体系,有利于我国保险业将价值创造作为首要目标,有利于保险公司加强经营绩效管理,使资源配置更加有效,有利于对经营者正确激励,真正提高股东利益。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保险公司的特点,并且要和其他非财务指标结合使用。

参考文献:

保险公司绩效管理篇8

1保险公司财务预算管理的意义及特点

1.1保险公司进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意义

保险公司实施财务预算管理具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首先,财务预算管理在提高保险公司运营效率以及经济效益方面具有莫大的助益。具体来说,通过实施财务预算管理,可以将保险公司的战略目标或计划同公司内部的日常经营管理行为统筹起来,从而使公司日常经营管理与公司的战略目标一致,这有利于提高公司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其次,实施财务预算是协调保险公司内部各职能部门的需要。由于不同的职能部门分管的业务板块不一样,各个职能部门在沟通交流方面面临很大的障碍。财务预算管理某种程度上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因为财务预算管理需要统筹各个职能部门业务开展需求,在进行财务预算的时候,也可以借这个机会将各个职能部门的问题反映出来,有利于各个职能部门有效交流,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冲突。最后,保险公司实施财务预算是加强公司内控的必然要求。为规范企业自身发展,纷纷建立了企业内控制度,财务预算管理更是企业内控制度的重要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保险公司实施财务预算是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趋势的。

1.2保险公司财务预算管理的特点

保险公司因其业务经营的特殊性,其财务预算管理在成本预算管理以及财务收支等方面与一般企业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成本的不确定性。与一般企业不同的是,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其不像一般企业那样,企业运营所需要的成本是固定的,其要投入成本进行产品生产,产品销售后实现利润回收。保险公司往往是先将产品销售,根据理赔金额进行成本计算,也就是说,在产品销售之时,保险公司的成本是不确定的。其次,相比一般企业来说,保险公司财务预算结果也更加复杂。由于业务经营的特殊性,保险公司保单责任期间和会计期间经常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形,因为保单责任和会计期间不一致,保险公司在责任准备金的计提上必须进行精细的估算,在估算的过程中,精算师的经验、素质以及公司经营方式等因素均会对预算结果产生影响,由此导致财务预算结果的准确性存疑。

2保险公司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2.1财务预算编制不科学

财务预算编制作为财务管理的第一步,在整个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从预算管理模式来看,实践中绝大多数的保险公司均采用了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即将经营预算、财务预算以及专门决策预算均纳入了财务管理的范畴。目前来看,保险公司在经营预算、财务预算以及专门决策预算方面的科学性均存在不足之处。首先,就经营预算来说,以保费计划为例,目前保费计划多是由总公司业务部门直接上报或者各级分公司上报,上报数据并未进行新的预测评估,而是根据往年数据进行大致预测后进行上报。由于上报数据不准确的原因,导致年底保费计划预测与实际偏差较大,严重影响了财务预算中固定费用的评估工作。其次,财务预算中的费用预算也存在问题,固定费用和业务费用是费用预算中的两大板块。其中,固定预算、增量预算是固定费用预算常使用的两种方法,而业务费用通常按保费费用率进行预算。问题在于,由于固定预算、零基预算、增量预算、弹性预算等方法常常未被融会贯通使用,导致费用预算的编制往往并不能真实反映预期情况。

2.2财务预算执行不到位

财务预算管理如要发挥真正的价值,除了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外,还必须要将制定好的财务预算制度贯彻执行,如果执行不到位,那么财务预算管理就会成为“空中楼阁”。目前来看,保险公司的财务预算执行效果并不理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其一,对于大多数的保险公司而言,其更看重保险业务的增量,在思想层面就没有对财务预算管理给予足够重视,仅将财务预算管理视为财务部门的事情,与其他部门并无干系;其二,由于保险公司当前专业财务预算人才人员不足的原因,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事实上很难将各职能部门、各业务体系以及各级分公司的预算执行效果监督到位,财务预算人才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预算执行的落地;其三,在财务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了有些业务部门过于看重业务增量而不断地突破保费规模,导致公司预算目标和实际预算执行出现较大偏差。

2.3财务预算执行结果与绩效管理衔接性不够

从促进保险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为了鼓励、督促各部门员工履行岗位职责,提升他们的责任意识,正常的情况应当是将财务预算执行的结果与公司的绩效管理密切联系起来,因为只有让财务预算执行结果与员工绩效联系起来。一方面可以增加员工工作的热情;另一方面员工出于绩效考核的压力也会将预算执行贯彻到位。但是从目前保险公司的预算管理工作开展来说,其并未将预算管理执行与公司绩效考核紧密衔接,即便有些保险公司将预算执行结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由于缺乏相应的惩戒机制,这种纳入也不具有任何实质上的意义。

3完善保险公司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方法和建议

3.1完善公司财务预算管理架构

财务预算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保险公司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取得良好经营效益的有力保障。实现相当规模的保险公司,应成立由董事会领导下的以公司管理层和主要经营负责人组成的财务预算管理委员会或财务预算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审批财务预算方案,监督财务预算实施情况,审批绩效考核意见等。把预算管理从单纯的财务部门分离出来,建立具有一定权威性的专门编制预算和管理预算的架构,将各部门的信息统一整合,形成自上而下信息共享的预算管理网络。

3.2提高财务预算编制科学性

如前文所述,保险公司财务预算编制在经营预算、财务预算以及专门决策预算方面均存在不足之处,预算编制作为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如要提高整个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就必须要提高财务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具体来说,保险公司在财务预算编制制定上要重点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财务预算编制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公司的经营实际,即要考虑公司的经营内容、管理行为以及发展性质等问题。其次,为了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多种预算编制方法来制定财务预算编制。最后,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保险公司应该建立预算目标年中调整的纠偏机制,进而提高财务预算编制的可行性。

3.3强化财务预算执行环节

由于财务预算管理的执行不到位,导致保险公司的财务预算管理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价值。鉴于此,保险公司除了完善现有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在预算管理的执行方面也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鉴于此,保险公司一方面要加强对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度,必须从思想意识层面提高每个员工对于预算管理执行的重视程度,严格要求每个员工落实预算管理制度;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应当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在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对于预算管理执行不到位的责任人员应当予以惩戒。

3.4将预算执行结果纳入考核机制

保险公司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整体效果不理想,预算执行结果与绩效考核脱节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由于财务预算管理的执行怎样对员工的绩效并不产生影响,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保险公司大部分员工不重视财务预算管理的执行。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保险公司必须将财务预算执行结果纳入绩效考核的范围,并安排专门的人员负责相关考核的工作同时,将财务预算指标考核予以细化和量化,以考核的形式敦促相关人员重视财务预算执行,从而实现保险公司各项业务的有序、规范开展。

保险公司绩效管理篇9

一、保险公司管理的特殊性

(一)风险的集中性。没有风险就没有保险。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其产品和服务本身就是社会和经济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物质和利益损失风险。保险公司通过承保活动,集聚了大量风险,这就需要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风险管理技术手段,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合理的分散化处理。同时,保险公司通过建立保险基金的形式,积聚了大量资金,这些资金在保值增值的运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资金管理和运用风险。这就对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成本的后发性。除了管理费用之外,保险业经营的最大成本是保险赔款。保险公司产品和服务据以收费的价格(费率),是根据大数法则,由保险标的过去的损失概率作为基本依据(即纯费率),加上一定的趋势修正系数、营业费用率和预期利润率(即附加费率)确定的。采取的是收费在先、赔款在后的经营方式。因此,建立在历史统计分析基础上的定价,与保险责任期满之后的实际损失赔款成本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一特点,客观上既要求保险公司具备较高的精算(损失率成本预测)管理水平,也要求保险公司具有良好的承保风险标的的同质性选择管理水平。

(三)产品和服务的同质性。保险产品和服务就其形式而言,不具有核心技术的独占性,也不受专利保护,极易模仿。任何一个新的产品和服务举措,只要竞争对手愿意,都可以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引进、移植或改造。因此,由产品的差异化入手打造公司的差异化,在保险行业是极其困难的。保险公司之间的差异化特征,更多的要依靠管理的差异化形成法人行为的差异化,进而通过其理念传播、组织效率、员工行为等方面综合表现出来。

(四)经营的广泛社会性。有风险就有保险。保险公司的客户遍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其经营也随之带有较为广泛的社会性。客户类型和客户需求的多元化,既要求保险公司的客户服务具有更加广泛的适应性,同时又要求保险公司在经营上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显然,这一特殊要求不但是对公司综合管理能力的一个巨大挑战,而且也是对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经营和服务素质的巨大挑战。

(五)经营管理活动的较大弹性。如前所述,由于保险服务对象的情况千差万别,风险事故损失情况各不相同,加之我国现行监管政策要求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只能在注册地的行政区域内开展经营活动,因此,在其经营管理活动中,保险标的承保前的风险评估、发生保险事故后损失金额鉴定等主要环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弹性,使得保险公司在定价管理、成本管理、人员管理和服务管理等具体管理工作上难以全面实现标准化。同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点多面广,管理幅度大,管理层次多,客户及其风险分布存在很多地域差异,这也拉大了保险公司管理的弹性。

二、保险公司管理创新的重点

(一)建立健全与公司目标高度一致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激励和约束机制,是公司实现经营目标的基本保证。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创新,必须坚持为公司目标服务的方向,保持与经营目标的高度一致性。现阶段我国保险公司经营的主要目标,较为适当的定位重点,是在提高资产管理水平的基础上,综合经营、全面发展,而不是急于强调市场细分、精耕细作和品牌战略,必须重点关注以下三个环节:

1.关键业绩指标体系建设。目前,我国保险公司在关键业绩指标体系的建设上,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主要表现在“核算方法不尽合理,财务统计指标所反映的情况与实际经营状况脱节,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缺乏应有的准确性;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缺位,短期行为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因此,有针对性地探索建立符合公司目标要求的关键业绩指标体系,是国内保险公司改善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具体来看,包括两大方面:一是盈利能力指标,包括利润率、赔付率、费用率等;二是发展能力指标,包括保费收入(销售额)、市场份额及其变化趋势等。需要完善的重点在于使其符合保险经营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完全对称的特点,消除会计年度与业务年度的不平衡性,使大数法则在时间上的影响得到合理体现。

2.关键行为标准建设。加强从业人员的行为管理和引导,是公司内控前置、确保经营目标实现的重要一环。找出关键行为,制定行为规范,实施标准化管理,无疑是保险公司防范风险、达成目标的一个有效手段。同时,对执行关键行为标准情况的评价,也可以成为我们区分员工、评价干部、衡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依据之一。具体而言,保险公司在经营活动中需要重点加以约束和调整的关键行为,主要集中在承保和理赔环节上。标准的制定,则主要应集中于有关行为在程序上的合规性,以及在结果上的有效性。

3.公司价值分享机制建设。保险公司以信誉为支撑,其经营具有永续性,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二者都不可或缺。因此,其激励和约束也必须充分考虑这一特点,把公司经营的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同经营管理者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使其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目前,国内已有许多保险公司对高级管理人员实行了年薪制,但限于公司股权结构或资本市场发展水平,国内保险公司至今还没有一家上市,国际通行的以期权期股为重点的长期激励制度尚未建立。总体而言,处于短期激励尚可,长期激励欠缺的局面,而且短期内还难以改变。在此情况下,有必要从滚动养老年金、任期综合奖励等方面研究实施符合现阶段实际的长期激励制度,建立健全公司价值分享机制。

(二)构建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

公司是否能够有效运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结构是否合理。保险公司的组织管理模式,必须符合保险业的特点,从现实的情况出发,我国保险公司组织结构创新的重点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大区执行管理模式。即由总公司在各大区设立总部派出机构或事业部,把原属总公司的部分执行、监督职能前置下移至各大区派出机构负责实施。此举似乎有增加管理层次的弊端,但也有管理幅度适中、执行监督到位、分类指导有效等优势。如果职责划分得当,应当不失为一个有利的选择,值得深入研究探索。

2.资金集中管理模式。这一模式虽已被国内保险公司广泛采用,但集中的程度和效率却各不相同。其中的差异,主要在于科技应用水平和制度安排适应性不同,组织管理模式已不再是主要问题。

3.以渠道管理为主导的销售组织管理模式。这一模式尚未得到普遍认同和广泛采纳。目前,我国人寿保险公司基本采用了按团体、个人、银行等渠道管理为主线划分的销售组织管理模式,但财产保险公司却仍然习惯于主要按产品区分部门,渠道管理职能重叠,效率偏低。由于多数保险消费者在保险需求上都具有综合性,同一个客户往往要购买多个保险产品才能满足其风险保障需要,因而,为了提高销售效率和客户满意度,销售组织结构必须有利于销售活动的多产品并举。同时,各个分销渠道所针对的目标客户群一般都具有特定性,抓住了渠道,也就等于抓住了特定的客户群,其作用和地位不容忽视。以渠道管理为主线组织管理销售活动,既有利于保险公司实现各个险种的联合销售,又有利于保险公司对不同渠道的分销效率进行评估,研究制定不同的分销策略,提高销售组织绩效。因此,销售管理创新在保险公司不仅必要,而且大有可为。

4.以产品为主导的内部经营管理模式。是指保险公司按照各险种的特点划分不同类别,以相似的类别为基础建立管理职能部门,从而对各类产品的适应性、盈利能力进行评估、精算,进而作出恰当的计划、控制、调整决策,并适时提出产品开发需求。保险公司的业务经营管理,主要对象是各销售部门和销售人员,主要任务是在控制整体风险的前提下,促成公司经营目标的达成。随着保险产品体系的不断丰富发展,各险种的专业化程度也日益提高,客观上也需要保险公司在专业化管理上不断创新,以产品为主导划分管理组织,应该是一种有利于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的选择方向。

5.以项目管理为主导的研究发展管理模式。最大的优点是富有效率,便于核算。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这类任务明确、阶段性强、涉及面广的活动当中,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因此,在产品研发、信息技术应用开发及其管理方面,应当逐步推进项目管理制。

(三)以提高客户满意度为导向不断改进业务流程

以提高客户满意度为导向改进业务流程,要求保险公司在业务流程设计上,不仅要考虑自身提高效率、防范风险的需要,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客户的需要,其本质都在于提高保险活动的效率,对双方都是大有裨益的。保险公司业务流程的变革创新,重点在三个方面:

1.提高信息共享水平,是改进业务流程的基础。在客户和保险标的基本情况、当前和历史投保情况、保险标的风险评估及其变化情况、出险索赔情况、产品实际经营状况等信息管理方面,我们改进工作的余地还有很多,通过技术创新推进流程创新的空间仍然很大。

2.整合客户服务部门和流程,是改进业务流程的关键。整合面向客户的部门和岗位,本着内繁外简的原则调整其工作流程,建立集中统一的客户服务平台,既有利于公司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又有利于提高客户服务效率。一方面,在良好的信息技术平台上,通过建立集中的承保理赔审核处理中心,可以把管理和服务活动变分散为集中,变多层为单层,变无序为规范,从而提高服务和管理质量;另一方面,引入网络数字化管理手段,通过建立无边际标准化服务网络终端,可以增强大量一般标准业务处理的快速通行能力,进而大大提高客户服务的快捷性。

3.“集权有道、分权有序、授权有章、用权有度”历来是企业管理追求的一个理想运行境界。目前,在国内保险公司中,基于机构和人员行政职级的授权比较普遍,而基于具体业务操作人员技能、操守的授权授信制度则普遍缺失,造成“外行拍板、内行经办,责权错位、以政代专”等现象大量存在。这既是授权不当的突出表现,也是用权无度的制度根源。要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一问题,首先应当建立类似“文官制度”的技术管理队伍,并使之相对独立于行政管理序列,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相对稳定的业务技术管理人才。其次,应当合理调整授权对象,使行政管理授权与业务管理授权适当分离,把各种管理职权授予具有相应技能的专业人员。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业务处理流程的进一步畅通,才能充分保证公司稳健经营、规范管理基础的稳固。

(四)持续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

1.要从内部组织结构的标准化抓起。如前所述,不同公司可以根据自己确定的不同目标,选择不同的组织结构模式。但同一公司的不同分支机构,则不宜再以“因地制宜”为理由,各自为政,各搞一套。否则,组织内部的协调性、一致性必然受到严重削弱,公司目标的实现就会失去有力的组织保证。

2.要从行为规范入手。正确的程序,是获得正确结果的前提。新的《保险法》颁布实施,对保险公司的诚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险公司加强员工服务行为管理、提高诚信服务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在行为管理方面,尤其要抓住销售服务行为、核保核赔行为、理赔服务行为等与公司经营目标关系最为密切的重点环节,尽快实现统一化和标准化。

3.不能忽视标准本身的简洁性和兼容性。近年来,多数保险公司都不同程度地建立健全了标准化管理制度,不少保险公司或其分支机构甚至通过了iSo认证。但从实施情况来看,普遍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所制定的标准缺乏简洁性和兼容性,掌握执行困难,可操作性较差。因此,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贯彻精简的原则,并及时进行动态调整。

(五)大力加强和改善人力资源管理

1.职业培训管理。培训是满足公司人力需要的最有效的手段。训练有素的员工,是公司最大的资本。目前,舍得培训投资的保险公司越来越多,但“投资”针对性不强、系统性不高、规范性不够却是效果不佳的症结所在,尤其是产险公司,存在的问题就更多一些。要解决好这一问题,首先,应当尽早摒弃“师傅带徒弟”的员工培养模式,着力提高新人培训的标准化和全面化水平,尽快形成合格操作人员的快速培养机制;其次,要把员工培训当作公司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员工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

2.绩效评估管理。员工绩效评估,是公司建立共同价值观、引导人才发展、进行人才筛选的重要基础。保险公司员工门类多、专业广,岗位评价和绩效评估比较困难。从当前的条件来看,比较实际的思路是:全面引进岗位评估和绩效评估的理念;积极训练各级管理人员,使其尽快掌握绩效评估工具的应用方法;按照行政管理、技术管理、业务管理、业务销售等类别,分别建立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分别实施绩效评估。

保险公司绩效管理篇10

关键词:寿险公司;衍生金融产品;业绩效应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10-0072-04中图分类号:F841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epriceofthederivativesisnottheone-variablelinearfunctionoftheunderlyingasset.Despitepositivetendency,whetherthederivativesusecancontributetoriskmanagementornotisstillasuspendingissue.whilethereisalargenumberofstudiesaboutthemotivationandaffectingfactorsofderivativesuse,attemptingtopredicttheinfluenceofderivativesuseuponfirms,fewstudythusfarhasaddressedthequestionofwhetherthereisadirectrelationbetweenhedgingandfirmvaluetowardslifeinsurancefirm.inthispaper,bychoosingamericanlistedlifeinsurancefirmsasresearchsubjectsandapplyingpanelDatamodel,wetestwhethertheuseofderivativesisassociatedwithhigherfirmmarketvalue.theresultshowsthatthereisapositiverelationbetweenthem.thisresearchistoprovideapositivebasisforopeninguplifeinsurancefirm’smarketaccesstoinvestmentafterthestart-upofderivativesmarketinChina.

Keywords:lifeinsurancefirm;financialderivatives;performanceeffect

与一般制造业和金融行业中的其他子行业的商业模式相比,保险业的高负债经营等诸般特性决定了“保险脆弱”的内生性,而衍生金融产品价格也并非标的金融资产价格的一元线性函数,使用衍生产品进行风险管理的效果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虽倾向于正面但至今争论尚存。近年来,保险投资的品种和规模快速扩张,随着股改的完成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步伐也正提速,新的金融衍生产品不久将登上中国资本市场的舞台,在这种情况下,保险机构是否可以介入未来的衍生金融产品市场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宏观衍生产品创新设计、监管规则制订以及微观运用策略规划的逻辑起点。要回答上述问题,实际上首先必须回答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对寿险公司的价值和业绩影响效应到底孰正孰负。国内外现有相关研究大多数局限于从寿险企业参与动机角度间接探讨衍生品金融产品使用的效果(Cummins、phillips、Smith,2001;Hardwick、adame,1999等),即便有不多的几篇(allayannis、weston,2001;Carter、Rogers、Betty,2006;陈炜等,2006)有关参与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对于企业业绩效应影响的正面研究也基本局限于制造业领域,本文就尝试以美国寿险业公司为对象,研究衍生产品的使用和公司价值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美国寿险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运用的业绩效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

本文以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和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美国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自动报价系统(nasdaq)、场外柜台交易系统(otCBB)挂牌交易的32家寿险上市公司2000-2006年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最终获得了203年――公司观测值的共5000个左右观测数据。数据主要通过以下渠道获取1.上述公司公布的annualReport;2.美国公司或者外国(在美挂牌)公司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U.S.SecuritiesandexchangeCommission)递交的10K、20-F或者40-F报告;3.finance.省略公布的公司数据。各个途径数据经过了相互核对,个别数据经电话向上市公司仔细询问,以确保信息准确。

从1990年代开始,SeC、FaSB等美国监管当局就开始规范和不断改进上市公司与表外业务风险有关的金融资产的确认、计量和披露规则,但即使如此我们仍发现不同的寿险公司对于衍生产品的披露口径并不一致,关于企业使用衍生产品的名义价值占资产或负债总值的成套数据无法获得,因此只能使用虚拟变量表示各公司期末衍生产品的使用情况:如果年报披露利用衍生产品是公司风险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公布了当期曾经持有衍生产品并披露具体的公允价值或者名义价值,则不论期末持仓盈利或者亏损、也不论使用规模大小衍生产品使用虚拟变量(DR)取值皆为1,反之则为0。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研究衍生产品仅指各公司披露的远期、期货、期权或者互换类衍生产品,使用信用衍生产品、发行各类保险衍生产品(insurancederivatives)以及作为做市商进行衍生产品交易的情形,都不被认为符合应确认公司已参与使用衍生产品交易的范畴。

(二)实证模型构建

本文采用如下基本模型实证回归衍生产品的运用对寿险上市公司价值和业绩的影响

其中Yit表示寿险上市公司的价值指标,Xit表示各种可能影响寿险上市公司价值的其他变量,Dit表示是否使用衍生产品虚拟变量,其系数即为使用衍生产品对寿险上市公司价值的影响系数,考虑到控制未察觉因素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实证研究采用的方法是时期数较少而横截面个体较多的panelDataFixedeffect方法(Hausmanandtaylor,1985)。下面根据具体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及回归方法不同衍生出不同具体模型,使用的统计软件为eviews5.0。

(三)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的选取及计算

笔者选定的公司经营业绩变量包括净资产收益率(Roe)、总资产收益率(Roa)、每股保费收入(ppS)、每股总收入(RpS)的自然对数。

2.控制变量选取

为分离出使用衍生金融产品对公司价值和业绩的影响,我们需要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参考国内外文献,结合寿险行业的特点,笔者选择了如下可能影响寿险上市公司价值和业绩的指标作为控制变量进入模型中。

(1)公司经营规模。大公司可能存在规模经济,但是大公司也可能存在X非效率等不利方面,因此迄今为止大公司是否能带来高利润率从而提升公司价值和业绩并无非常一致的结论,本文使用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Lnta)来度量该变量。

(2)资本结构。phillips、Cummins、allen(1998)等多篇文献表明,合理的资本结构安排对于保单定价和公司财务安全性进而业绩和外界对其价值评判具不可忽略影响,本文使用负债―股东权益倍数来度量资本结构变量。

(3)盈利能力。本文采用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控制市场对盈利能力强的公司赋予的盈利溢价,因为寿险公司的自留保费收入、给付收入比、费用率、佣金率、投资收益率变化等都会影响业绩水平和市场对其价值评判,而营业利润率无疑综合了上述指标。此外为排除税负干扰,笔者将营业利润还原为税前利润。

(4)成长能力。一般我们用新保单收入增长率来衡量保险公司的业务成长能力,预期新保单收入增长率高的公司市场也会给予一定Q值溢价,但同时投资者往往还会关注新业务中期缴与趸缴保单的结构,因两者利润率不同。我们无法得到所有样本公司保单缴费结构方面的详细信息,因此只能用以下三个指标作为控制变量逐一进入模型,即新业务增长率(假设期缴保单占全体保单比例为100%)、保费收入增长率(假设趸缴保单比例为100%)、总资产增长率。

(5)资金约束状况。我们选择当期是否分红作为是否存在资金瓶颈的变量。如果当期公司分红,虚拟变量取值为1(反之取0),说明该公司当期资金充裕,不会因资金约束放弃一些npV大于零的投资获利机会,当然如果投资者认为公司因为资金充裕而经营风格过于激进,则价值反而无法提升,且也可能因参与的不再限于回报率高的项目而影响整体业绩回报率。

(6)跨行业经营情况。寿险公司的跨行业经营表现在除了销售单一寿险产品外,还提供财富管理、基金管理、各种其他金融产品设计销售、财产保险、再保险等业务,其对公司业绩和价值的影响视情形而定,一般而言企业跨行业经营会由于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效应而使公司业绩和价值提升,但如果超过一定的临界状态可能适得其反。

(7)跨国经营情况。不少理论认为企业跨国(地域)经营可增加公司管理要素和无形资产附加值从而提升价值和业绩,morck、Yeung(1991),Bodnar,tang,andweintrop(1997)等在实证研究中证实了跨国经营与公司价值正相关的结果。跨国(地域)经营预期对寿险公司更加有正面意义,因为很明显不同国家或者地域寿险参数有较大不同,公司可以通过不同地域寿险保单组合降低风险,起到自然对冲的作用。

3.寿险公司各年衍生产品使用情况统计分析

表3给出了随着时间变化美国寿险上市企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情况,很清楚,从公司家数看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者的比例呈明显上升态势,最高的2006年几近80%,而从总资产规模看运用衍生金融产品的寿险上市公司占全部寿险上市公司资产的95%左右,总资产规模占据绝对优势。

二、美国寿险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运用的业绩效应实证检验

(一)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0%水平上显著,以下同。

我们看到,各个模型回归的结果基本皆显示了衍生品使用虚拟变量回归系数为正且高度显著的共同点,系数的含义分别是:衍生产品令其使用者的总资产收益率较未使用者的总资产收益率有25.4%或36.57%的提升效应,令其使用者的净资产收益率较未使用者的总资产收益率有20%左右的提升效应,令其使用者每股保费收入和每股收入较未参与者分别有19.34%和5.15%左右的提升效应。其中LntobinQ-DR系数值与同类对其余类型企业的研究如allayannis、weston(2001)中的约5.3%和Carter、Rogers及Betty(2006)中的10.2%相比偏小,但是却至少证明了衍生产品运用会对寿险上市公司的价值带来非负影响,此外关于这一偏小系数,笔者还将在下文的敏感性测试部分深入分析。其余的各变量也大多数与预想假设符合,例如LnRoa-Di、LnRoe-Di系数为负,说明公司资金充裕之后对于投资项目的选择不一定限于回报率最高的项目,而是满足条件的一批项目,这样项目的平均回报率将下降,进而导致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的降低;LnRoe-Lo、LnppS-Lo、LnRpS-Lo系数分别为0.037、0.024、0.012且高度显著,说明同样在安全性有保障的前提下,财务杠杆运用仍能提升业绩;营业利润率(iBR)在各个方程中的回归结果显示其对总资产和净资产收益率以及每股收入等指标的强烈影响;LnRoa、LnRoe-mi系数为负,表明跨业经营虽然可以提升企业收入和利润总量但未必提升企业经营效益,因为相对于寿险稳定的回报率,财险和其余跨业拓展经营活动收益的波动大得多等。

(二)对实证检验结果的敏感性测试

除基本因素外,笔者以为公司衍生产品使用的业绩效应大小还取决于一些技术因素,例如相关经济变量如利率、汇率、股票价格指数及其他可作为衍生产品标的资产的价格波动越剧烈(波幅大、波动越频繁),则运用衍生工具套期保值的功效越为显著。这一点对于寿险公司尤其如此,一般后者利率越稳定,利差益越大;本文研究区间2000-2006年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年均波幅绝对值不到0.8%(1980年代前后曾骤升至16%以上),从而此段利率平缓变化时期套期保值的功效当然不及利率多变时期。同期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等货币汇率总体不断贬值,使得美国寿险公司在世界主要经济体海外展业收入自然升值,根本就无须套期保值。

影响公司衍生品使用业绩效应的因素还有如衍生产品交易策略运用得当,能产生盈利或者回避风险,给经营运作带来足够不被忽略的正效应,投资者风险厌恶等。

为检验上述部分因素的影响,我们重新修正衍生产品虚拟变量之界定条件,然后再度利用上述模型进行敏感性测试。新DR虚拟变量取值条件即:如果寿险公司年报披露利用衍生产品是公司风险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公布了当期曾经持有衍生品并披露具体公允或名义价值,或虽期末无持仓头寸,但仍可看出当年经营过程中正灵活活跃地运用衍生产品,或者持有结构性存款等具有衍生产品性质的金融资产,则不论(浮动)盈利或者亏损,虚拟变量(DR)取值皆为1,反之即便期末持有衍生工具头寸,但只是偶尔使用且标的资产名义价值小于总资产1%,则虚拟变量取0。

敏感性测试的结果显示除了LnRoa2-DR、LnppS-DR系数略微下调外,其余所有模型中的DR回归系数皆明显升高,其中LntobinQ-DR系数增加到3.18%,意味着市场价值-衍生品使用虚拟变量弹性系数提高了28.7%,提升比例相当之大。这些都证实了对衍生产品的实质性运用能够提升寿险上市公司的业绩和价值。

三、结论及启示

对美国寿险公司的实证研究表明,尽管宏观经济背景和微观公司具体运用情形不同,但衍生品使用对寿险公司价值和业绩的提升效应在统计层面上被证实,这一结果对我国有以下启示:

(一)应尽快推出衍生工具市场

目前正处于人民币-美元之汇率升值阶段,根据亚洲其他国家的经验,这一过程可能持续3-10年,寿险公司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必将走入跨国展业和海外投资阶段,该行动中的币值风险规避要求反过来催生人民币汇率衍生产品进行套期保值的需求,再如由于大量的固定收益类投资,对于利率衍生品种的需求将随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取得实质性进展而将随之增加,故此当前虽股指期货的诞生箭在弦上,但对国外的研究表明各种汇率、利率互换、期权产品等同样是包括寿险公司在内的机构投资者运用较多的品种,应该创造条件加快推出。

(二)衍生品市场的规范运作是保险资金进入的重要前提

本文敏感性测试的结果告诉我们衍生品使用提升寿险公司业绩和业绩效应之大小相对于其被使用的实质规模反应灵敏,而增加使用规模的前提应该是衍生品使用效果能够符合预期。我国制造业企业在商品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不成甚至适得其反的历史案例说明如果衍生品价格与基础金融变量的变动耦合性太低甚至负相关,那么往往无法得到理论保值效果。对于寿险公司这类保守稳健的投资者而言,一个规范有效的衍生产品市场才具有真正意义,否则规模小品种少、投机性强如当前我国权证市场者,保险投资们所能做的只能是裹步不前。

(三)监管配套措施先行

美国寿险公司衍生产品运用的价值和业绩正效应的取得是在美国保监会、证监会、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等机构密切配合有效监管的背景下取得的,这些监管规定的核心包括市场准入、对套期保值行为界定、投资比例限制、决策和风险控制程序等诸多方面。此外,透明度较高的信息披露相当重要,因为大众监督是最好的监督,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只有充分的信息披露才能给投资者充分的信息评估企业投资组合中衍生品的风险和价值。所有这方面的制度设计正是值得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Georgeallayannis;Jamesp.weston,theUseofForeignCurrencyDerivativesandFirmmarketValue[J],theReviewofFinancialStudies,Vol.14,no.1.(Spring,2001),pp.243-276.

[2]Bodnar,G.,C.tang,andJ.weintrop.1997,BothSidesofCorporateDiversification,theValueirnpactofGeographicalandindustrialDevelopment[J],workingpaper6224,nBeK.

[3]Brown,Gregory,2001,managingForeignexchangeRiskwithDerivative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Vol60,401-448

[4]Cummins,J.D.,R.D.phillips,andS.D.Smith,2001DerivativesandCorporateRiskmanagement:participationandVolumeDecisionsintheinsuranceindustry[J],JournalofRiskandinsurance68(1),51--91

[5]Davida.Carter,Daniela.Rogers,andBettyJ.Simkins,2006,DoesHedgingaffectFirmValue:evidencefromtheUSairlineindustry[J],Financialmanangement,Spring,53-86

[6]Georgeallayannis;Jamesp.weston,Spring2001,theUseofForeignCurrencyDerivativesandFirmmarketValue[J],theReviewofFinancialStudies,Vol.14,no.1.,pp.243-276.

[7]Hardwick,p.,andm.adams,1999,theDeterminantsofFinancialDerivativesUseintheUnitedKingdomLifeinsuranceindustry[J],abacus35(2),163--184

[8]HaushalterD.,2000,Financingpolicy,BasisRisk,andCorporateHedging:evidencefromoilandGasproducer[J],JournalqfFinance.55,107-152.

[9]叶德磊.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