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业化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29:07

建筑工业化研究篇1

关键词:预制混凝土pC墙体;建筑工业化设计;住宅工业化;外墙防水技术

中图分类号:tU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1)34-0029-03

长期以来,我国建筑业实行的都是高消耗、用资源去换取效益的方式,原有的分散手工业的生产方式与目前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很不适应,因此,必须改变这种落后的状况,尽快实现建筑工业化。

一、建筑工业化内涵

建筑工业化,就是指用现代大工业的生产方式来建造工业和民用建筑,使建筑业从传统的手工操作为主的生产方式逐步过渡到社会大生产方式的全过程。建筑工业化以技术为先导,将现代工业生产的成熟技术经验应用于建筑业,把不同类型的房屋作为工业产品,分别采用成套的标准构配件和统一的结构形式,用机械化手段生产建筑定型产品。同时按照专业分工,先在工厂集中进行大批量生产,然后再在现场进行机械化的施工和安装。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就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实现建筑标准化和体系化,建筑构配件生产工业化,施工机械化和建筑管理科学化。

二、我国建筑工业化的现状

(一)国外建筑工业化发展过程

国外(以日本和美国等一些发达的工业国家为代表)从20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了构件的工业化生产,发展开放的建筑体系,进入工业化的第一阶段,即依靠提高生产效率加快建设进程。随着建筑数量的增加,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开始由量向质进行转变,行业重点逐渐转移到建筑的性能和质量上,从而进入了建筑工业化的第二个阶段。进入21世纪,国外的建筑工业化体系开始向大规模通用体系转变,建筑工业化更加强调标准化、体系化、专业化,建筑构配件和产品更加注重通用性,住宅模式采用社会化生产和商品化供应的方式,更加强调节能、节水、环保、资源的循环利用等,从而进入建筑工业化可持续发展

阶段。

(二)我国建筑工业化的现状

我国最早提出走建筑工业化道路的文件是在1956年。1966年以前,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建筑工业化主要采用标准设计,也就是采用标准的配件和构件设计,这对促进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到20世纪80年代末,建筑工业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部门,但由于设计与施工脱节,单纯采用标准化设计已经不能与发展需要相适应。因此我们必须走出一条适应我国的建筑工业化道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国产化,不断地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建设普遍还是以粗放型为主,浪费非常严重,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使用大量传统陈旧的技术;建筑标准化工作滞后,相应部件的通用化程度低;并未充分的发挥新部件以及新材料的优越性,新型建筑结构体系仍然处在摸索的阶段,并未达到工业化的要求;节电、节水、节能等先进的环保技术并未有效的形成和推广使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

三、关键技术研究

(一)pC墙体

在许多发达国家由于人工成本很高,工业化生产的住宅不但品质好、施工速度快,甚至比传统的现场施工造价更低,其成熟的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并逐渐成为住宅生产的主流方式,其中用预制混凝土构件(precastcomponents,简称pC)建设的pC住宅以优良的性能在不同国家受到普遍欢迎。

建筑的预制构件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生产的基础构件,是半成品,如板、梁、板墙、楼梯、住宅单元等。预制混凝土外墙(pC外墙)板模板主要采用钢模,钢筋加工后整体绑扎,然后调到模板内安装,混凝土浇筑后进行整体养护。生产过程中的模具清洁、钢筋加工成新、面砖粘贴、窗框安装、预埋件固定、混凝土施工即蒸汽养护、拆模搬运等工序均采用工厂式流水施工,每个工种都由相对少数固定的娴熟工人实施操作。

与传统的现浇结构相比,预制混凝土结构整体现浇的外板,保证了结构构件连接的整体性、连续性,不会因不同材料热膨胀系数之间的差异而引起的砖墙与混凝土接缝处开裂,导致渗水的现象。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众多板块拼接,势必会产生预制板墙之间的水平缝和竖向缝等纵横交错的板块拼缝,从而有可能产生渗漏现象。

(二)pC外墙防水技术

常见的外墙拼接防水技术有三种,一般采用构造与材料防水相结合的方式:(1)水平拼缝排水;(2)垂直拼缝排水;(3)预制窗板窗框防水。

1.水平拼缝防水:在水平拼缝防水技术中常见的防水措施有三种:(1)材料密封防水做法;(2)采用物理防水的方式――空腔构造防水排水;(3)为空心密封条防水。水平拼缝最外侧可采用材料密封防水的做法,将最外层作为材料密封防水层,可选用耐候硅胶等高分子密封胶将拼缝最外侧密封,直接阻止水气进入接缝。拼缝中部是构造形成的空腔,采用的防水方式是分别在上下两块预制混凝土墙板相应的部位设置凹槽,这样在两块板墙拼接时就会形成一个内高外低的空腔。同时可以在空腔的下部也就是在下块板的顶部设置一个排水槽,并将排水管设置在排水槽的近端垂直拼缝底部。在预制墙板的拼接内侧采用的防水措施是在内侧设置空心橡胶止水条。图1为水平拼缝防水技术的示意图:

2.垂直拼缝防水:垂直拼缝防水措施就是设置竖向空腔。节点竖向空腔可以有效的防止水流向内侧,同时也可以通过下部设置的排水管排出流入水平空腔的水。为了使防水更加的安全有效、阻挡渗入的水汽,可以在空心橡胶止水条后部设置现浇混凝土结构。图2为垂直拼缝防水措施的示意图:

3.预制窗板窗框防水:采用铝合金窗框与预制混凝土板浇灌的方法,将pC外墙的外门窗框直接预埋于预制混凝土板中,铝合金窗框与混凝土墙体被一次性制作成一个整体,从工艺上解决了外门窗的渗透问题,大大提高防水性能并可以有效的减少施工现场工程量,同时也提升了房屋的性能,改善了客户的居住质量。

(三)pC外墙尚未解决的难点问题

虽然目前pC墙体得到广泛的认可,应用范围也在逐渐的扩大,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尚未解决:

1.就pC墙而言国内技术的整个系统并未能达到工业化的标准。建筑工业化需要一个完整的设计、生产、运输、施工安装、后期维护的产业系统。每个环节,环环相扣并需要相应的技术、人才及法律法规的相互配合。但国内在这些方面还只是初期阶段。就开发研究需要强大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就这一项目而言,国内现在不管从政府还是企业都还在探讨和博弈中。

2.成本方面的较量。国内廉价的“人口福利”虽然在快速消失,但在建筑这一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毕竟有着强大的劳动力基础。比起花大价钱建造pC墙体的生产场地、从国外进口生产线、高标准的技术人才、运输费用及吊装所需设备及安装限制等,砌块墙体所需要的运输、安装、养护及技术方面所需的投入就倍显其现阶段的优势――所以还是市场限制其

发展。

3.防火及防水配件不成熟。现在国内使用的防火材料不太能满足pC墙体与楼板之间的防火要求及墙体变形要求。还有就是pC墙体四周都需防水胶条,但国内产品一般太易老化,大大降低了pC墙体系统的防水能力,并且胶条的使用周期和pC墙体的使用周期还存在严重不匹配的问题。

4.设计及施工技术的转型未完成。由于国内近30年粗糙的设计要求及粗矿型的施工方法使得国人对精细化和人性化的建筑环境暂时还没有更高的要求。但是随着人们对自己身处环境认知程度的不断提升,对生活质量的无止追求,建筑的“产品”性将慢慢体现出来。

四、对建筑工业化的再认识

(一)结合我国国情,吸取国内外的经验教训

国外目前已有工业化程度很高的建筑工业化体系,但是,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如欧美大量采用的木结构显然并不适合我国的国情。要发展我国的建筑工业化,首先要立足于现有的条件,立足于我国的国情,找准切入点。

(二)标准化和多样化

标准化和多样化是工业化建筑设计中的基本矛盾。工业化建筑与一般建筑一样,需要满足各种规范和标准,同时还必须满足建筑使用功能在个体和规划等方面多种多样的要求。但是多样化的设计,只有建立在标准化的基础上才能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才能加以实施。同样标准化是工业化的基础,工业化不能以牺牲多样性换取标准化。因此工业化住宅应当适应多样性的需求,通过大量标准构配件组合的方式,找到多样性和标准化最佳结合点。

(三)采用新型的结构体系和新型节能材料

采用新型的结构体系和新型的节能材料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重要手段,是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建筑体系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关键所在。比较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建筑,我们不难发现,国外之所以工业化水平很高是因为他们有成熟的成套建筑体系并且有与之配套的成套技术。而我国的建筑技术则仍以单项技术的发展为主,对标准化概念和实际技术不够重视,缺乏标准化和配套化的技术,并未形成成套的建筑体系。因此总结国内外的经验教训,我们应当重点的解决建筑体系的问题,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例如可以采用混合结构或者轻钢结构来逐渐的取代原来的内部围护体系。采用新型节能材料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新型墙体材料的应用和实施节能建筑,符合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保护环境。

五、结语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建筑工业化能够提升建筑业的科技水平和地位,改变传统建筑业的操作方式、施工工艺和人们的观念,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建设成本,还能带动国内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冶金业、建材业、农业和装饰装修等行业的发展,加快实现建筑业的整体现代化。我国建筑工业化目前已取得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当整合各种资源,走出一条适合我国的建筑工业化之路。

参考文献

[1]温可.浅谈建筑工业化与工业化建筑[J].今日科苑,2010,(8).

[2]钱志峰,陆惠民.对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思考[J].江苏建筑[J].2008,(23).

[3]潘志宏,李爱群.住宅建筑工业化与新型住宅结构体系

[J].施工技术,2008,(2).

建筑工业化研究篇2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设计;现状;要点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实行工业化设计和管理后的建筑工程,无论在建筑构架、建设理念方面,还是在运输供给和建筑施工方面,由于现代社会对建筑的质量、建设效率、建设环保节能的追求更高,建筑工业化成为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建筑工业化设计要点分析

(一)建筑模数的利用

(二)建筑结构设计

建筑结构设计就是设计人员对施工建筑的表达。安全性是建筑工程首先需要保证的,在工业化建筑施工前就要对建筑结构体系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核算。常见的房屋建筑结构有砖木结构、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钢结构等,每种结构各有自己的特点,其中砖木结构是以砖墙、砖柱和木屋为主要承载结构的建筑,一般在农村和庙宇用的比较多;砖混结构适宜砖块、钢筋混凝土和屋顶承重构件为主要承重结构的建筑,目前的住宅建设中最为常见;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都是用于大型公共建筑的结构形式。但是这些传统的建筑类型,并不是我国现阶段发展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模式,建筑工业化设计需要的建筑结构体系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分别是全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全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和全预制装配式板柱结构体系等。这些结构形式全采用工厂化的制作,产品质量有保证;外墙装饰面和外墙板同时预先制定减少了现场的装饰工作量,提高了建筑工程的进度;此外减少现场的作业量降低了粉尘和污染比较环保。

(三)建筑图纸的绘制

建筑图纸的绘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步设计阶段,它是在工程开始前针对工程的建设目的、施工方案、平面和结构要求等绘制的参考图纸;第二阶段是施工中为了修改和完善初步的施工设计,对出现的一些变动的再设计。建筑工业化的图纸绘制是根据建筑构建的类型、规格、质量材料等,将其中建造量最大、使用面积广、共性多、通用性强的建筑配件和零部件、设备装置经过综合研究编制而成的标准设计图。建筑工业化对建筑工程的效率、环保、成本和技术都有很高的要求,建筑图纸的准确绘制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建筑工业化的各项要求,将工程的各项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减少问题出现的几率,保证工程的质量。

(四)建筑材料的购置

建筑材料是整个项目工程进行的基础,它与建筑结构共同搭建起整个工程的框架,所以对材料进行科学合理地购置非常重要。现代建筑工程对材料的要求是高强度、轻质量和多功能,而这些材料正是新型建筑材的特点,所以加强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制开发,着重推广高性能、低能耗以及可再生的建筑材料是建筑工业化的要求,更是现代建筑工程的发展趋势。

(五)构造节点的安排

每一项工程的开展都会产生一些交接口,这些交接点就是问题经常出现的地方,所以在交接点材料的使用上必须慎重,既要保持其经济适用性更要保证其安全性。一般而言,在工业化的建筑工程中,各构造节点的施工设计是整个建筑工程的重中之重,因为作为工程的薄弱环节,任何节点出现问题可能导致整个工程项目宣告失败。而构造节点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组件之间的连接点、预制构件和设备管线的组合、建筑构件与预制品的组合等方面。对这些构造节点的设计要从整个工程的大结构下进行,能不设置这些节点就最好少设置,而节点的材料之间的类型和特点也要相适应,在使用这些节点材料的同时,更要注重对这些材料的研发。

二、工业化进程中Bim关键技术分析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和建筑工业化建造工艺都是面向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然而在实际建设中两者被割裂开。设计环节参与人员更加关注建筑信息模型,建造和业主方人员更加关注建筑工业化。美国总承包商协会在2010年的一次调查中发现,只有18%的建造商认为Bim在预制化中起到关键作用。这种割裂的状态需要通过一些系统的研究才能够改善,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对面向建筑工业化发展的Bim标准、Bim构件资源、Bim设计软件和Bim协同平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一)Bim构件

Bim构件技术在新型工业化发展中至关重要。建筑、结构、机电的构件厂商需要将自己的产品规格、可定制化生产能力及其批量化的产品信息以Bim构件的方式,提供到公共资源平台中,设计、采购人员可依据自身的需要,自由选择合适的构件产品,以实践工业化和产业化思想的精髓。

为了实现工业化设计方式,构件需要支持建筑工程的设计、绘图、制作及安装等多功能需求,Bim构件必须包含以下几个特性:一是尺寸参数化。构件的外形尺寸可根据设计的需要进行调整,各种参数间具有自动匹配的特性;二是尺寸模数化。根据产品的特点和相关的产品规范,设置一定的模式,通过模数组合实现尺寸的多样化;三是属性参数化。将关键属性与可变参数关联,实现参数变化的联动;四是包含制造和安装信息,将标准化制造和安装所需的材料、配件、人工信息设置到构件中,实现精确的算量和估价。

(二)Bim软件

在建筑工业化项目中应用Bim,软件是技术落实的关键。目前,全球有上百种Bim软件,包含设计、分析、模拟、算量、可视化、审查、数据管理等专业软件。其中,只有少数能够支持建筑工业化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款软件:autoCaDarchitecture(简称aCa)是欧美常用的设计软件,由于其操作的简易性和灵活性,autoCaD平台受到设计师的欢迎。aCa基于2D/3D相结合的技术,采用标准化、构件化工作模式,设计功能强大,便于多人员、多专业协同设计,是面向建筑工业化的设计软件。

Revit是国内最主流的Bim三维建模和多专业模型综合软件,多专业模型综合能力强,与autoCaD数据有较好的集成性,在设计深化阶段的模型综合和信息集成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teKLa精于钢结构的深化设计,与制造装配结合度高,可以实现数控加工代码的生成,通过iFC格式与其他软件交换数据。

aLLpLan擅长混凝土深化设计,可进行配筋模拟、墙板预制的拆分和加工,可以实现数控加工代码的生成,通过iFC格式与其他软件交换数据。

(三)Bim协同

建筑工业化是采用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开展建设项目的实施,每个项目涉及的产品、专业技术门类繁多,每个项目所承载的信息量巨大,没有合适的信息交换手段,势必无法发挥工业化的优势。结合Bim模型的信息承载能力,以可视化的Bim模型为信息交换方式,实现设计、采购、建造、施工各环节协同作业,是Bim的最大价值所在。

与先进制造业采用pDm/pLm进行产品数据管理和供应链协同类似,Bim可以帮助建筑项目的所有参与方、供应商协同工作,真正实现工业化、全供应链协作的建造方式。由于Bim协同技术对项目的组织方式、项目参与人员专业技能有非常特殊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建筑工业化还没有见到真正的协同工作的案例。不过随着技术和人才的发展,基于信息化协同的工业化建造方式必然会成为行业的主流。

由于环境资源、建筑质量和品质、劳动力资源等方面的影响,我国已进入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新阶段。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化革命中,信息化对建筑工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建筑业走向建筑全产业链信息集成的技术路线,以Bim为核心的建筑信息化技术为建筑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快捷、高效的发展通道。因此,在当前我国建筑工业化与建筑信息模型相互隔离发展的状况下,应当以Bim技术为支撑,推进我国建筑工业化由传统工业化迈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工业化,同时,以建筑工业化为载体,尽早实现Bim在建筑及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制造、施工、运维全过程的集成化应用。

建筑工业化研究篇3

【关键词】建筑企业;施工行为;精细化管理

前言:

在国民需求不端增长的背景下,建筑行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在促进建筑行业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建筑业的市场竞争力度。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状态,推动着建筑企业必须要实现更好的发展与进步,才能提高自身在市场当中的核心竞争力,基于此种需求,以精细化管理为理念的建筑企业精细化管理模式得以构建,建筑业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一、建筑企业精细化管理

建筑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是基于建筑企业常规管理及其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工程管理等多方面内容而形成的,其是建筑企业为了实现效益最佳化,而在各项管理工作中保持最佳效果,以达到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管理成本而进行的一种工作行为。在管理工作中,建筑企业通过将系统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理念付诸于管理措施,以实现管理措施的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状态,进而达到各项管理工作效果的精确化、高效化、统一化管理目标。

在建筑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工作中,“科学定位、精确落实、细化目标、严格考核”是帮助其实现精细化管理目标的重要指导方针。其中“科学定位”是指建筑企业对各个部门、岗位职能的准确定位,对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清晰规范;“精确落实”是指对工作标准的精确落实;“细化目标”是对各个部门、岗位工作目标的充分细化;“严格考核”是指对工作效果的定量考核,奖惩兑现。

二、建筑企业精细化管理作用

精细化管理作为建筑企业当下发展的重要目标,其对建筑企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表现极为突出,本文选择其中两点进行探讨:

1.利于竞争机制下企业的发展

在市场竞争机制下,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得以成立,建筑服务供大于求的情况十分普遍,在这种状态下很多具有一定施工技术的企业在缺乏规模、资本的有效支持下,其发展道路越走越窄,前景岌岌可危。开展精细化管理能够让建筑企业的工作成本大大降低,工作成本的降低会直接影响到建筑项目的投标、承包价格,这使得精细化管理建筑企业在竞争当中的优势得以体现,因为同等建设需求、同等建筑质量的前提下,报价越低的施工企业其中标几率越大。另外,在精细化管理背景下,施工企业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得到提升,这对于建筑企业在竞争机制下的发展起到了重要辅助作用。

举个简单的例子:“a企业为非精细化管理企业,B企业为精细化管理企业,两企业同时投标工程项目C,在同等建设质量前提下,a企业成本预算18.5万,利润1.5万,B企业成本预算18万,利润1.7万”。在这种对比下,工程项目C的业主选择B企业几率必然更大,而B企业在建设过程中所获得利润则比a企业多,这就是精细化管理的优势。

2.促进建筑业质量意识的发展

建筑作为日常生活当中最为基础的设施,其最基本的特性就是质量。在现代化建筑业发展背景下,质量已经成为了建筑企业竞争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资本,如何能够实现对建筑项目质量的保障,成为了建筑企业谋求发展的重要目标。在精细化管理工作当中,其所具备的“科学定位、精确落实、细化目标、严格考核”工作方针,不仅可能帮助建筑企业实现效益上的提升,还能够促进工作质量上的进步。在精细化管理模式支持下,建筑企业的每一项工作都在其规范标准下,做到足够精细,这使得建筑企业的工程建设行为近乎达到完美,那么建筑企业所完成的项目建设质量自然而然也就有所保障,这是利用其它任何方法都无法达到的效果,也恰恰是精细化管理对于建筑企业发展的优势所在。

三、建筑企业精细化管理对策

1.强化全员精细化管理意识

建筑企业要想实现精细化管理目标,单靠管理者的精细化管理思想和精细化管理措施是完全不够的,正所谓意识决定行为,要做到企业全员都能够建立起精细化管理意识,才能够真正的将其作用发挥出来。在这一环节当中,建筑企业除了要积极的进行精细化管理思想教育学习外,还必须要通过建筑工程行为的精细化管理实践来培养起全员的精细化管理意识,因为学习终究只是纸上谈兵,实践才能真正让人进步。在建筑企业工作当中,成本是影响企业效益的关键,因此全员必须要具有成本的精细化管理意识。无论是项目设计,还是项目施工,亦或是后期的维护保养,都必须要坚持成本精细化管理意识,通过最为有效的工作行为来完成工作任务,并将其工作成本控制在最低水平线上,为建筑企业效益提升提供支持。

2.实现施工过程的精细化管理

由于建筑工程建设所包含、涉及的内容较多,所以在工程建设中最容易出现施工浪费的阶段就是施工阶段,想要实现建筑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就必须要着重抓好此环节的工作内容。

(1)材料的精细化管理

在材料的精细化管理当中,第一环节是材料的精细化选择,根据工程项目实际要求,选择质优价廉的施工材料;第二环节是材料的采购与贮存。根据工程项目的建设进度选择材料的采购方式,最佳采购方式是在施工前一天完成材料采购,这样能够降低材料因贮存不当而带来的质量下降风险。如必须要进行提前贮存,必须要根据材料特性进行分类贮存。第三环节是材料的使用。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材料的剩余是必然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实现成本精细化管理,可以在不影响项目质量的前提下,对材料进行最大化利用,以达到成本精细化目标。

(2)劳动力的精细化管理

劳动力的精细化管理主要是对施工人员的精细化管理。在这一环节当中,建筑企业首先要对包括外部聘用在内的所有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掌握,然后根据施工项目的具体工作种类来对施工人员进行工作种类划分,整编成施工小组,并根据每小组的实际施工水平来为其设置每一天、每一阶段的施工任务,以保证施工人员潜力的最佳发挥。因为每一个劳动力都是需要支付施工成本的,所以对其进行精细化管理是必然选择。

3.建立精细化管理考核机制

建筑企业的每一项工作任务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来完成,面对大量的人力资源想要完成精细化管理并非易事,但精细化管理考核机制的有效建立,却能够帮助建筑企业在此方面有所突破。精细化考核机制是建筑企业根据各部门、各项目经理、各施工小队的实际工作能力来设置的考核机制,在此种考核机制的支持下,按时、保质完成工作任务的部门、项目团队、施工小队能够获得嘉奖,未能按时、保质完成工作任务的部门、项目团队、施工小队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这种按劳分配的考核制度能够将精细化管理与每一个员工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对他们工作能力的激发,实现精细化管理目标。

总结:

综上所述,精细化管理作为以“精益求精”为基础理念的管理工作行为,其在建筑行业的发展,成为了促进建筑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从建筑企业当下的发展状态来看,精细化管理正是建筑企业所缺失的能够促使他们进步的关键所在。在这种情况下,发展精细化管理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是具有重要突破意义的。以精细化管理为基础的建筑企业,不仅能够顺应建筑业发展的潮流,还能够在建设行为中获取应得的利益,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满足注定了建筑企业未来发展之路的顺畅与开阔,成功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张与莉.成本精细化管理在东泰项目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3.

建筑工业化研究篇4

关键词: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管理,难点,对策

abstract:informationmanagementinconstructionindustryhasbecomeatrendof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thepaperwillmakesain-depthanalysisonthedifficultyofinformationmanagementinconstructionindustry,thenproposesthesolutionofstrengtheningindustryresearch,followingindustrycharacteristics,adaptingtoindustrycharacteristics,andbuildinginter-disciplinarytalentteam,soastopromotethesolvingofthedifficulty,andpromotethe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ofinformationmanagementmodeofconstructionindustry.

Keywords:constructionindustry;informationmanagement;difficulty;solution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各种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开始融入到各种基础工程建设之中,并逐渐地成为一种社会发展的趋势。然而,在建筑施工行业中,对各种先进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理念和技术的应用,在管理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发展缓慢的趋势。目前,为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建筑施工行业中一些企业管理者已经开始意识应用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并在管理实践中,尝试着用信息化管理的理念和技术来提高企业的效益和服务水平,但是,他们在应用信息化管理于建筑施工兴业的过程中,有担心企业因此而承担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出现了在建筑施工行业中信息化管理难于推进的现象。

一、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管理的难点

在我国,建筑施工行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也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因而具有十分显著的行业显著特点,那就是由生产对象、施工工具以及建设地点的分散而导致离散性;由于生产工具、生产人员不确定而导致的流动性;由于建筑施工行业的标准化建设不够,而导致非标准化以及各种随机性事件频繁发生而导致的突发性等。建筑施工行业这些显著的行业特点,致使各种智能化控制系统不能很好地在建筑施工行业中广泛而有效地采用,更无法像其他行业的管理模式那样,应用先进的计算机自动化、智能化控制来对具备不确定性、特殊性的建筑施工行业进行信息化管理与控制。在利用计算机自动化、智能化等先进技术设备对建筑施工行业进行信息管理的失败案例中,我们往往可以发现,建筑施工行业所采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和模式,不管是从技术上,还是从客服的管理水平上,它们都处于业内的先进高端水平,然而,它们对信息管理系统模式的建构却不能很好地满足客户现实的上的各种需求,与此同时,当这一信息化管理模式不能很好的适应顾客管理需求的情况下,他们又办法从顾客这个角度去一改他们习以为常的管理模式,因此,在建筑施工行业中,利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设备进行信息化管理系统模式的构建处于困境之中。对建筑施工行业进行信息化管理,考虑到顾客的管理需求,过分地迁就顾客势必会使强大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功能上不能很好地发挥,同时,信息化管理系统中也出现了各种技术瓶颈的限制,因而,建筑施工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很多时候处于一种肤浅的层面之上,它们往往成为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管理的难点。

二、建筑施工行业信息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行业研究、遵循行业特性,推进信息化建设

在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的情况下,建筑施工行业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在认识上,应该理性而清醒地认清建筑施工行业的信息化管理之路是一条漫长、艰巨而复杂的道路,其任务很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建筑施工行业要想实现信息化管理的目标,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开展施工管理,在本质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战略,避免各种只求施工速度而不顾施工质量现象的发生,从而为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走得顺畅而持续。同时,在推进建筑行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中,应该保持理性,理性地看待信息看待计算机的信息自动化、智能化技术,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功能不是万能的,不能将其覆盖延伸得过于宽广,而是将其当做一种方便快捷型的管理工具,只有把它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的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地发挥出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智能化、自动化的优势,使建筑行业信息化管理之路走得更为顺畅和持续。此外,在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以推进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企业不应完全的放弃密集型的传统文化管理模式,同时,也不能过分地依赖于传统的文化管理模式,开展滞后管理,从而忽视了信息化管理智能化、自动化的优势,而应该使传统管理模式与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有机地进行结合,最终推动建筑行业信息化管理进程更快地向前推进。

(二)适应行业特点、构建复合型人才队伍,推进信息化建设

当前,建筑施工企业,还应该针对其工业基础与行业标准管理相对薄弱等特点,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放性优势,采取各种措施循序渐进地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建立统一而成熟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以适应当前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的特点。同时,为了避免建筑施工行业休克性的不良发展模式,建筑施工企业首先积极建立自己的业务信息录入系统,然后通过再温和的再学习、再改造等方式对其进行远程操作,从而有效地促进传统管理理念与信息化管理理念的激烈碰撞。最后,为了实现建筑行业信息化建设投入的适度性,建筑施工企业,还应该构建一批复合型的人才队伍。对于复合型人才队伍的构建,建筑施工企业可以采取企业内部人才培养与企业外部优秀信息化管理人才积极引进的方式,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建设,为企业的信息管理提供优质的人力支持。只有通过企业内外统筹、提高企业信息化投入的适度性,才能使建筑施工行业走上多元化、创新化、科学化和系统化的创新、持续发展之路。

三、结语

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推进,把各种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理念、模式积极引入到基础工程建设之中,以成为行业管理发展的一种趋势,而当前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各种难点制约着业内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有效展开,因此,建筑施工企业有必要采取强化行业研究、遵循行业特性、适应行业特点、构建复合型人才队伍等对策以推进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祝连波,穆好新.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源的识别研究[J].施工技术,2011(16).

[2]李恒威.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应用[J].制造业自动化,2011(16).

[3]彭苏勉,姜阵剑.建筑施工企业供应链协同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6).

[4]伊尧国,周俊召,危双丰等.基于3DGiS的建筑变形自动化监测与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工程勘察,2010(8).

作者简介:

建筑工业化研究篇5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本;优化配置

前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建筑业发展势头强劲,相对应的,行业内的竞争也逐步加剧。科技和人才已成为建筑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管理是每一个建筑企业发展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我国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围绕施工项目展开,施工队伍人员配备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缺乏科学管理,面临着人才流失的严峻问题。因此,本文将针对人力资本的配置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便促使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健康发展。

1.西方人力资本相关理论

最早提出人力资本概念的是著名的古典经济学派代表亚当・斯密,他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指出“社会的固定资本包含所有居民或社会成员的有用才能。”19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第一个认识到,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一种资本。他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说:“所有的投资中,最有价值的是对人本身的投资”[1]。进入20世纪,西方经济学界对人力资本的研究出现了新进展。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1906年出版的《资本与收入的本质》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人力资本概念,并将其纳入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中。

较早的人力资本定义是由加里・贝克尔在《人力资本》(1964)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所有用于增加人的资源并影响其未来货币收入和消费的投资为人力资本投资,并指出“对于人力的投资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或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等形成的人力资本”[2]。这一提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沿用至今。

早期的经济学家们通过对人力资本思想的研究,奠定了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基础,开创了人力资本学派。在当代经济理论中,人力资本理论作为新开辟的经济研究领域已在众多经济流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本优化配置的意义

人力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直接关系到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更关系到项目的成本与质量。在影响施工项目建设的诸多因素中,人力资源是最活跃也是最具创造性的因素,目前来说很多项目中的人力资本没有得到优化配置,暴露出相当多的问题。建筑施工企业技术类岗位居多,不同岗位的技术区别度也高,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可以使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得到最大发挥,也必将对提高企业竞争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本配置的现状与问题

由于建筑施工项目大多具有一次性、复杂性和独特性的特点,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团队的人力资本配置管理也呈现出该行业独有的特色。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施工企业人力资本配置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3.1人力资本配置体系不完善。施工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还比较粗放,没有科学的规划和设计,项目的人员、岗位不能根据项目的特点和需求合理配置。企业在人力资本管理不健全的情况下对人员的变化不能及时反应,随意调配施工人员只会降低人力资本的利用效率。

3.2缺乏人力资本的长远规划。施工项目中人员的流动变动几率大,企业如果缺乏系统、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本配置规划,简单地根据项目被动、随意地调动人员,会使施工项目团队很难发挥应有的工作效率。

3.3人力资本的精细化程度不高。现在建筑企业的业务范围已不仅局限于房屋建设,随着行业发展,已逐步扩展到路政工程、道桥工程、装饰装修等,对多类别的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有些企业的人力资本精细化分工不明确,出现项目人员的专业配置与项目需求不一致的情况,最终会导致施工项目管理的混乱。

3.4从业人员人力资本理念欠缺。建筑施工企业除高级管理层大多没有意识到人力资本优化配置的重要性,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育人机制,人力资本的理念也相当缺乏。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无论从数量、种类和技术水平上都是相当复杂而特殊的,管理者如不能重视和丰富自身人力资本的理论和实操能力,将制约整个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4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本优化配置的建议

4.1建立人力资本配置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在人力资本管理体系方面还很不完善,建筑施工企业需要从人才培养、激励制度、薪酬体系、培训制度等各个方面综合梳理现有人力资本体系。始终遵从“人力资本是生产力”,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从企业自身出发,广泛吸收优秀人才,注重培训增强员工个人实力,完善激励机制留住人才,以发挥人力资本的最大效用。综合各个方面,提高企业人力管理体系,完善建筑施工企业综合管理水平。

4.2加强员工系统培训

企业员工来自于各个学校或者各种不同企业背景,其理论知识、道德水平、专业素养等各个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必须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符合资本的培训体系。首先,制定全员培训机制,即每个员工都要接受基础培训,鼓励员工进修。其次,根据各个岗位需求,注重多样化培训,聘请不同行业的专家对各个岗位员工区别培训,加强专业性。最后要注重企业文化的推广。只有令员工接受企业文化,遵从企业精神,才真正做到内部团结,使员工从内心接受企业战略目标对于战略执行至关重要。

4.3注重人才的培养

随着管理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可以得知“经济人”理论已经不符合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开始接受并利用“社会人”理论及更先进的相关理论。总之员工并不单单是为了物质而被动消极的工作,他们有自己的主见与理想,愿意承担工作的压力与挑战,并有能力且愿意完成上司交代的任务,进一步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人力资源的培养不是进入社会才开始的,往往从学生时期就应该开始加强培养,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求。学校需要开始相关职业教育课程,向社会输入合格人才。其次企业也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一流的企业不断促使员工的进步与成长,使员工变为各个方面的人才。

4.4树立人力资本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现在全社会都在倡导的理念。人力和物力是社会生产的最基本要素,也是最基本资源,人力资源作为技术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已经成为当代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行业的知识型人才在逐渐增多,建筑施工企业也在逐步适应这种变化。这就要求施工项目工程人力资源管理要改变过去对人力资源的轻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把人力资本和以人为本理念引入施工项目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中来,既要体现在项目组织与员工之间的互相兼容、共进共赢之中,也要体现在尊重管理、理解管理、关心管理、参与管理、柔性管理等各种管理行为之中。从目前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来看,实现工程项目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必须先转变观念,逐步形成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以人为本一系列现代化理念,这是做好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本优化配置的首要基础。

5.结语

相对于西方先进的人力资本理论,我国的人力资本研究尚且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在建业行业领域,关于人力资本体系整体的研究十分缺乏。本文正是从建筑企业人力资本角度出发,对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建议,改善我国人力资本管理现状,追求精细化人力资源管理。(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大学)

参考文献:

建筑工业化研究篇6

关键词:质量管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环境管理;一体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9-0066-03

1 前言

建筑是人类活动对资源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筑施工应该满足安全健康、高质量和对环境友好的基本要求。国内很多建筑施工企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重视并积极推行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随后,部分企业又相继通过了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但是,在实际推行中,这些企业普遍感到组织实施的工作量很大,不同认证体系的要求各不相同,甚至有相互矛盾的地方。

对于通过了上述三种管理体系认证的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就质量(Quality)、环境(en―vironment)、职业健康安全(HealfhandSafety)进行一体化管理(即:Qes一体化管理)已迫在眉睫。如果能够成功的实现QeS一体化管理,将有利于工程质量、职业健康安全、环境协调发展;有利于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参与:具有明确的QeS的目标及反馈系统;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等。

2 QeS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基本含义

QeS是指质量(Quality)、环境(environment)、职业健康安全(HealthandSafety)的一体化管理。它不是三项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高层次的综合管理,三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QeS一体化管理体系由许多要素构成,这些要素通过先进的、科学的运行模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一套结构化动态管理系统。从其功能上讲,它是一种事前进行风险分析,确定其自身活动可能发生的危害和后果,从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手段和控制措施防止其发生,以便减少可能引起的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的有效管理模式。它突出强调了事前预防和持续改进,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激励机制,因此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是现代企业制度之一。

3 QeS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

3.1 Qes一体化管理体系目标的制定

QeS管理体系对目标的要求如下:

(1)在内部每个相关职能部门和层次,建立并保持文件化的QeS目标。制定目标时应考虑如下因素:①风险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②HSe法律和其它要求;③技术选择;④财务、业务和经营要求;⑤相关方的观点:⑥符合方针对持续改进的承诺。

即在制定QeS目标时,应根据评价出来的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和重大危险源清单。进一步考虑可选择的技术方案、财务和经营要求、方针对持续改进的承诺以及相关方的观点,确定需要优先解决的质量目标、环境目标和职业健康安全目标。要注意,凡是违反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都必须解决。在制定目标时必须首先考虑Qes法律和其它要求。

(2)组织制定的目标要尽可能量化,以便监测与测量,量化的要求视具体情况而定。制定目标时应考虑风险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

3.2 Qes一体化管理体系方案的制定

为确保质量、职业安全健康、环境目标的实现,QeS一体化管理体系要求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方案,各层次质量、职业安全健康、环境目标所对应的管理方案应针对具体的风险及环境影响状况和现有资源配置的能力。管理方案应予以文件化,并包括下列内容:

(1)规定组织的每一个有关职能和层次实现职业安全健康环境目标和指标的职责。

(2)实现质量、职业安全健康、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方法和时间表。也就是说对于确定的环境目标或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应有一个管理方案与之对应。一般情况下,完成了管理方案,目标就应该实现,否则应该及时进行评审,修改方案,以实现目标。

3.3 QeS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制定

在进行不同管理体系的整合时,就注意不同体系要求的有机结合,而不是将它们生硬地堆砌在一起。有机结合的基础就是组织世纪存在的活动,我们应将标准的要求分拆、应用到组织的活动,而不是相反。基于此,建立的QeS一体化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

该模式的建立是以pDCa为框架建立体系的大框架,以组织运作的流程为基础,分析出组织管理体系的大过程,将这些大过程按照pDCa进行组合,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等体系的各自具有不同特点的要求独立编排。这样安排体系结果在整体上具有统一的结构,各管理体系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体系的层次清楚,体系文件之间也更容易建立起相互关系,不仅有利于内部运行,也很方便外部机构的审核。

从图中可以看出,从体系的角度看,一方面,不同体系有相同或相近的要求,就是体系要求、管理职责要求、资源提供要求、测量分析和改进要求,这些相同或相近的要求实质就是不同体系对同一事物的要求;这些可整合在一起。另一方面,不同体系由于要控制的对象不同,对各自控制对象的要求是不同的,如图中的产品实现、环境控制、安全卫生控制等,这部分不宜整合在一起。

4 QeS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实施

当前,QeS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运作与认证已经成为工程建设行业贯标认证工作的一个趋势。QeS一体化管理体系对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起到了十分有益的作用。以下阐述几点一体化管理体系实施的要点。

4.1 结合三个体系运作主线的特点进行系统策划

建立整合型管理体系,主要的基础工作是对三个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与策划。质量管理体系的特点是以过程控制为主线,环境管理体系是以环境因素的识别和控制为主线,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则是以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控制为主线。因此,策划整合型管理体系的思路最好依据三个体系的特点逐一展开。

(1)把识别过程与识别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及危险源结合运作。其步骤如下:①按照施工流程或管理流程将质量过程及活动识别到位;②根据质量过程和活动的内容确定职业健康安全的危险源;③从质量和职业健康安全的相关风险中识别其环境影响。

(2)注意识别并确定质量过程危险源及环境因素的接口关系,包括逐一分析施工、生产活动中的重要因素对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和环境的影响。同时,关注质量、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之间的内在影响,从中辨识出相应的作用和关系,从而为风险或影响评价提供条件。

4.2 围绕特殊过程、关键过程和重要过程进行质量过程、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环境影响的评估

以“关键的少数”为原则,从影响施工活动的过程人手分析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和环境影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应注意,施工现场的准备工作和生产的支持性过程也会产生一些不可接受的风险或重大环境影响因素,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应适当兼顾。

充分关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外包过程识别及控制要求,充分关注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中对分承包方的运行控制要求。在体系整合的策划中关注这些要求,也是建筑行业“总一分包”体制的客观需求。

4.3 合理界定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责、权关系

管理职责的合理确定,是确保“三合一”管理体系正常运作的基础。管理职责应包括两个方面。

(1)最高管理层和一般管理层人员的职责(包括重要岗位员工的职责)。其中,最高管理者(总经理)的职责非常重要,其核心应体现为方针目标的制定和管理评审的实施。建筑企业最好从协调运作的角度建立一个总的管理方针,以此为基础分别设立质量、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的方针,从而制定整合管理体系运作的目标。目标应有一定的可分解性,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之间协调一致,以统一的方式。这样做,不仅便于实施,而且便于测量、分析、改进。

(2)结合建筑企业人员流动频繁的特点,根据管理体系的运作要求确定各级管理层人员的职责。确定职责时,最好以质量职责为主线展开,与质量过程、风险控制、环境因素控制、体系策划相结合,对应各项活动的要求逐一确定职责的内容。其中的关键问题是合理授权,科学地协调三个管理体系职责的接口。

4.4 QeS一体化管理体系运行过程的协调性控制

QeS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运行从策划到控制,都需要进行合理的协调。应妥善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1)处理好各类施工策划文件的接口协调问题;

(2)处理好三个体系运行活动的控制内容,包括作业活动中的策划内容和运作方式的协调。其关键问题是针对质量管理体系的特殊、关键或重要过程进行一体化控制;

(3)处理好企业活动中所需要的书面策划与口头策划的关系;

(4)合理安排资源,协调基础设施及人员素质的配置过程:

(5)建立一体化体系运作的响应与反应的协调运作关系。

(6)注意协调现场运行活动的标识管理。

(7)关注各施工工序转序(过程转换)的协调运作,包括各过程的质量结果,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绩效分析,评审及改进的协调性。

4.5 QeS一体化管理体系运作的测量分析与改进,应把握管理过程内在的有效性

QeS一体化管理体系运作的测量、分析与改进的重点在于管理过程内在的有效性。在实施时,应注意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从顾客和相关方满意度的测量和分析人手,确定测量和分析的基本方式和时间频率,包括测量的内容及分析的重点。其关键问题是寻找适宜的改进方向。

(2)有效地把握一体化体系内审的运作过程。应注意从审核员的培训人手,选择具备三个体系运作经验的人员作为内审人员。一方面,内部审核方案的策划应一体化,最好同时进行三个体系的内审或滚动内审。另一方面,审核人员对不符合项的产生原因应进行分析,针对其原因确定其不符合哪一个体系的标准条款,以便及时改进。

(3)将施工现场的产品验收、工序检验与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的检查测量有机结合起来实施。重点是关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验收标准与施工活动中的工序活动及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运行准则之间的改进情况,包括一致性、协调性、适宜性和有效性。

(4)有机运用管理体系的数据分析。应尽量在分析各管理体系运行绩效改进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体系之间(包括目标、过程、因素之间的协调性)数据的协调性分析。

(5)关注施工现场中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日常检查和测量对象确定的合理性。一方面,应注意对质量管理体系中的监测重点(如隐、预检,交接检等不可接受风险;重要环境因素控制重点)进行验证,以确认是否有监测漏项,是否有多余的测量功能等。另一方面,重点关注可能对管理体系发生重大潜在影响的过程,对其进行安全风险及环境因素的监测。这种监测应是动态和协调同步的。

建筑工业化研究篇7

关键词:项目化;人才培养;建筑工程技术;工作室;教学改革

项目化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项目化教学强调以工程任务为依托,选择、组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完成校企单位或建筑企业或认任课教师所提供的实际项目或虚拟项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工程咨询、工程辅导、工程答疑等服务。学生要想完成项目任务,就不得不认真了解和把握项目内容,为了项目的顺利实施进行策划方案、收集信息、制定方案、组织实施等环节的内容以及处理突发性问题的应对措施和创新性思路的落实,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综合素质,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来讲,一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这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二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高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三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课所占课时比例较大。因此,“工作室制”下的项目化教学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特点非常吻合。

一、创新性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

(一)持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实现专业技能和就业岗位无缝对接。以武威职业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一是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该专业在2012年借助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和国家骨干校建设这两个平台,创新性的实行“1234”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一条主线,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线;二个基础,以培养人文和职业素质为基础;三个结合,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结合、培养过程与岗位流程相结合、课程体系与职业证书相结合;四种能力,以着力培养学生社会能力、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其核心是校企合作,载体是工作室,精髓是实践技能培养,实质是就业创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并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借助工作室强化课程项目系统化设置并引入企业标准。学生亲自参与生产性实训项目,遵从企业操作流程,强化安全生产意识,通过实践操作,突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根据施工员、材料员、监理员、安全员、预算员等相关的职业标准,设置课程体系和选择教学内容,构建出基于项目式的课程体系结构。

(二)建立“工作室”,发挥作用

创建工作室,探索促进教师科研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企业的新体制。依托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在工程预算、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工程监理、地质勘查等方面,成立建筑工程技术工作室,实行工作室主任负责制,在武威职业学院一期扩建项目和武威新能源化工大学校园基本建设规划上提供服务、开展技术革新和新工艺、新标准等服务。通过工作室建设构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机制,有针对性地进行岗位技能与职业修养的训练和培养,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

(三)构建具有创新能力的项目教学意识鲜明的师资队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具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一方面选派年轻骨干教师参加国家土建类培训计划,提升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二是选派年轻教师参加创新创业培训,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而增加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选派专兼职教师进驻建筑企业,提升教实践能力;四是加大力气培养双师型教师。通过上述方式方法,使教师的技能得到了增强,对行业人才需求状况,企业运作流程,岗位职业技能有新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有意识的结合项目任务,开展教学活动。

二、创新性的实施项目化教学与实践的思路

(一)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项目化教学课程目标

继续加强校企合作,依据相关行业标准和工作流程,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各项目课程总体目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适应现代化生产和第一线需要的建筑工程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根据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总体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真实的工程项目或学生竞赛设计任务为载体,实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学内容项目化,校企合作制度化,工作室评价社会化”,充分体现教、学、做一体化职业教育特点。

(二)按工作流程系统化要求,创新构建出基于项目式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通过对建筑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就业岗位进行了分析和定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按照工程项目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等五个阶段,确立了工程项目立项、工程建筑结构设计、工程招投标、工程施工技术、工程验收等几个能力模块,并以此确定课程模块及各课程模块教学的具体目标要求与能力标准;再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载体,根据施工员、材料员、监理员、安全员、预算员等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创新构建出基于项目式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三)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

建立并利用校内外实验实训中心和理实一体化教室,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载体,根据项目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创造性的组建不同的制作小组,开展项目化教学,建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学生按照项目的要求创新地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方式完全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实践中,不自觉的掌握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团结协作、创新思路,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建立健全项目化教学运行机制

建筑工业化研究篇8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资金管控制度;资金结算中心

1、建筑施工企业资金管控现状

有别于一般的生产经营性企业,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经营对象和交付使用的产品均为工程项目。这类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围绕工程项目而进行的,其生产经营过程包括承接项目,项目施工和项目交付及服务,资金投入巨大且项目周期长,因此资金的充足程度和周转能力以及资金运作和融资能力对建筑施工企业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资金管控制度来保障。目前我国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管控制度都不规范,致使企业资金分散,资金短缺,项目成本过高,建筑业市场上低价中标现象严重,建筑施工企业大都存在垫资的情况,而由于企业资金匮乏,使得拖欠工程款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基础建设如高铁、地铁和公路等交通轨道的建设,作为固定资产投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建筑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加剧了建筑业市场的竞争,由于建筑业进入门槛较低,建筑队伍急速膨胀,加之大量低素质的包工队的不断涌入,使建筑施工企业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企业为应对竞争,不惜低价承揽各种项目。一方面由于项目周期长,资金难以迅速回转用于其它用途,另一方面由于高铁事故频发,我国放缓了高铁建设的进程,企业投入的资金难以及时回笼,因此,建筑施工企业承揽的工程项目越多,资金的分散度就越高,资金的投入量也就越多,资金的回笼就越慢,工程垫资和工程款拖欠额度也就越大,因此资金的缺口也就越大,使企业逐步陷入资金紧张的窘境。

2、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资金分散程度高、流动性差

由于建筑市场的竞争激烈,进入壁垒小,企业为避免被挤出市场,不惜低价承揽各种项目,而工程项目大都分散在各个地区,项目资金也分别由各个地区设立的项目部管理,致使资金难以集中管理,导致一些项目因资金匮乏影响工程进度,而一些项目则资金富余,大大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另外由于工程项目的分散,致使总公司难以及时掌握各项目负责人的管理情况以及项目的进展情况,而内部控制制度的缺乏也使得项目负责人得不到有效监督,从而造成部分项目负责人滥用经费的情况。

2.2项目成本增长过快

近年来,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的成本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工程项目的成本以原材料成本为主要构成部分,约占总成本的50%-60%,而人工成本也占到了总成本的20%-25%左右,通货膨胀使得作为主要原材料的钢筋水泥的价格不断上升,而国家对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以及因大批农民工导致的“用工荒”使得人工成本一再提高,给建筑施工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其次,由于企业内部管理者和员工成本意识较为薄弱,相互推诿,各行其是,将成本管理的问题都归咎于财务部,没有积极参与到成本控制活动中来,致使成本难以控制。另外,由于企业缺乏合理的监督考核机制以至于难以有效约束企业内部各个员工,也就难以使员工重视成本控制,从而导致不必要的浪费。最后,由于大量工程项目的低价中标,企业资金匮乏,会使得企业在材料采购过程中因资金不足赊购材料而产生额外支出的成本,同时,资金的缺乏也会使得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停工从而产生工期延误成本。

2.3垫支现象严重

目前建筑市场实行的是招投标的方式,施工企业需要通过竞标来获取工程项目,而建筑市场激烈的竞争使得施工企业之间竞相压价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导致了低价中标的现象,有时企业投标的价格甚至低于预算时的价格,致使企业资金紧张。其次,一些建筑施工企业为了增加获得工程项目的机会,竞相垫支施工,加上很多项目都没有工程预付款,需要自己垫支。另外,施工企业承接的工程项目的结算款须等到项目竣工并待业主验收同意后才能获得,而不开工或是中途停工将带来更大的损失,因此施工企业只能继续垫支,从而使资金的缺口越来越大。

2.4履约保证金期限过长

一般情况下,施工单位中标后须按中标通知书缴纳余约为中标价百分之十左右的履约保证金,如若没有按时缴纳,则视为自动放弃项目,而履约保证金的退还却须等到工程完工、业主验收合格后,但工程项目施工周期长,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而有些业主因自身原因会故意拖延验收时间,使得施工企业迟迟得不到这笔资金,难以充分发挥资金的效用,加剧了企业的资金紧张程度。此外,业主一般要求施工企业采取总包价一次包死的方式,但却不能调整施工过程中发生的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以至于施工企业还要额外承担因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带来的损失。

2.5工程结算款拖欠严重

充足的资金是保障企业经营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前提,尤其对资金需求量大的建筑施工企业而言,资金可以说是企业的命脉。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惜低价中标甚至垫资来承包工程项目,而很大一部分企业并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完成工程项目,因此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借贷资金,使得财务费用不断增加,资不抵债。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工程项目难以及时竣工,也就难以及时获取工程款,致使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只要农民工讨薪,矛头就必将指向施工企业。近年来,政府为保障农民工的利益,不断出台政策要求企业按时支付工资,对施工企业来说,也是很大的压力。

2.6内部资金管理和控制体制不完善

建筑施工企业重产值和工期,往往会忽视对企业内部资金的管理和控制。投标时,片面追求中标率,中标后一味的赶工以缩短工期,忽视工程质量以及工程价款结算和应收款项的收回。一般而言,建筑施工企业的每个大型工程项目都有单独的账簿和单独的项目负责人,由于项目负责人对自己分管的工程项目全权负责,而项目负责人的管理方法等各不相同,因此各个项目的会计核算和提供的会计信息会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企业也没有统一的制度去规范这些活动,这样也就难以确定他们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此外,由于履约保证金的交付以及企业的垫支行为,企业很容易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的局面,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企业往往会选择向银行贷款,项目越多,贷款越多,企业只好借新债还旧债,若是项目亏损企业将难以偿还贷款,财务风险也将越来越大。

除了以上问题之外,建筑施工企业还存在这筹资渠道少而难的问题。面对巨大的资金缺口,企业一般会选择银行贷款,但银行贷款要求企业有良好的信誉担保和经济实力,同时还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还款负担。

3、资金管控制度的改进措施

3.1完善资金管控制度

要想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首先应该完善资金的管控制度。在投标之前,要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和项目资金的到位程度,不能盲目投标;投标后,要建立履约保证金的明细账并明确保证金的返还时间和方式。严格管理那些游离在企业生产经营之外的资金。在应收账款的收回方面,企业可成立催收小组,及时的催要工程账款和保证金以保证资金的及时到账从而保障项目的顺利执行。同时还要加强资金的开户管理,严禁项目负责人以个人名义开户并建立资金统一结算制度。此外还可通过采取全面预算管理的方法对项目资金的运行和相关负责人的活动进行监督。

3.2加强信息化建设,实行资金集控管理

为统一各工程项目的资金管理,避免因资金过度分散造成资金使用效率的地下,建筑施工企业可在其内部成立资金结算中心,实行收支两条线,对项目资金进行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和监督控制,在放权的同时也能对资金进行有效监控。各个项目部统一在结算中心开设结算账户,仅保留日常必备的费用账户,同时还要严格项目部用款制度,根据各个项目部的资金计划对其所需资金采取先审批后使用的方法,并制定规范的资金使用程序,避免不当开支。此外,还要加大工程决算款的催收力度,以提高资金的周转能力。另外,企业还可与银行合作,建立网上银行平台,实行资金的远程管理和监控,并及时掌握各个项目部的资金使用情况,不但能解决资金分配不均的问题、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还能确保资金的营运安全。

3.3加强价值环节的成本控制

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点和盈利点主要在项目管理上,因此必须熟悉程序中的每个环节并加以控制。如组织施工人员和机械设备进场之前就应该按照工程项目的进程和要求安排相应的施工人员和机器设备,避免因人员冗杂造成不必要的开支或是因停工等原因造成机器设备的闲置。其他环节如设计技术交底,审核施工图和现场核对施工图,项目管理队伍和制度的建立,施工方案的编制和现场管理以及工程竣工交验等环节等,都需要进行严格的预算、管理和监督,以减少成本并加强资金在各环节的可控性。(作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

参考文献:

[1]杨晓庄.工程项目管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朱广君.建筑企业价值链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李新宇.加强施工企业资金管理,提高经济效益[J].现代商业,2011(5)

建筑工业化研究篇9

关键词:建筑设计;图像;图像表达

1建筑图像便于人们观看建筑方案的形象,并对其形成判断

建筑图像本身作为应用技术与设计艺术的结合物,是一个涵盖广泛的研究课题。有研究者正致力于建筑工程方面的图像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在保证信息传递完整和准确的前提下,让建筑设计、工程投标及施工等过程更顺畅,让不同知识背景的人都能对建筑图像形成直观和准确地判断。

1.1图像表达和图像处理的主要内容

广义上,图像就是所有具有视觉效果的画面,它包括:纸介质上的、底片或照片上的、电视、投影仪或计算机屏幕上的。国际图像艺术推广机构对图像处理流程的阐述是:图像处理是对图像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使其满足视觉、心理以及其他要求的技术。图像处理是信号处理在图像域上的一个应用。大多数的图像是以数字形式存储,因而图像处理很多情况下指数字图像处理。

1.2建筑工程图是工程项目建设的技术依据和重要的技术资料。

建筑工程图是以投影原理为基础,按国家规定的制图标准,把已经建成或尚未建成的建筑工程的形状、大小等准确地表达在平面上的图样,并同时标明工程所用的材料以及生产、安装等的要求。它是工程项目建设的技术依据和重要的技术资料。建筑工程图包括方案设计图、各类施工图和工程竣工图。由于工程建设各个阶段的任务要求不同,各类图纸所表达的内容、深度和方式也有差别。方案设计图主要是为征求建设单位的意见和供有关领导部门审批服务;施工图是施工单位组织施工的依据;竣工图是工程完工后按实际建造情况绘制的图样,作为技术档案保存起来,以便于需要的时候随时查阅。

2建筑设计领域图像表达形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最近几年,未来主义的建筑设计大师们在建筑视觉方面的影响表现得异常耀眼,无论是库哈斯设计的中国央视新大楼、安德鲁斯主笔的中国国家大剧院、还是扎哈・哈迪德“操刀”的意大利卡利亚里现代艺术博物馆等,都充分展示了设计师们对传统建筑形式的突破,并创造出一些全新的建筑图像表达形式。从他们的设计图像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建筑空间的非物质属性和对文化符号的构筑。

2.1以“图像”和“形象”为中心的视觉文化传播系统构筑了我们新的视觉生态环境

以视觉为中心的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符号传播系统发起挑战。图像化造型是一个显著的特征,这种造型和符号所追求的是引发受众的深层次对文化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想象。库哈斯伦等人执教的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a)在现代世界新的文化形态作为他们作品的主题与造型方面有着很好的尝试。

因此,信息化的后工业社会中,文化的表现与传播形式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现代传播科技构筑了全新的文化传播系统,以“图像”和“形象”为中心的视觉文化传播系统构筑了我们新的视觉生态环境。

2.2当前建筑工程领域在图像表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为加强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国家出台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等法规制度。这些制度通过对各类建筑施工图等图纸进行审查等形式,来保证建筑设计过程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审查合格才能准许施工,能有效保障建筑建成后的使用不会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健康、环保,以及其他公共利益等造成损失。

除施工图外,建筑图还有其他多种形式,手绘建筑表现图就是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手绘建筑表现图是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建筑及室内装饰等设计行业中应用较广的一种图像表现方式。它的目的主要是设计师用来表达设计意图,客观上也是设计师与客户进行项目沟通的桥梁。因此手绘建筑表现图既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门借助图像传达设计思维的语言,正因为如此,其在现今设计行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建筑业的增长速度很快,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建筑图像表达方面主要体现在:其一,无论是设计和施工方,还是客户方,存在着刻意压缩前期推敲设计方案,不求图像表达的准确和美观问题,过于追求建设工期的现象,其中一些建筑施工图在绘制过程中由于欠考虑或赶工期等原因存在一些问题,给设计方、施工方,乃至使用方等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其二,红火的建筑行业也形成了投标环节激烈竞争的局面,部分建筑设计从业人员急功近利,片面强调建筑图像很“炫”的视觉效果,而忽视了深究建筑图像的准确性等问题。

2.3建筑工程行业亟须建立一套图像表现规范,视觉形象统一的模式

在中国,建筑工程图图像表现研究的应用领域,还未形成具体模式,同类研究更是寥寥无几。过去,建筑设计的过程就被看成是一种艺术创作的过程,建筑图像对于建筑师而言就好比战士的宝剑一样重要。那个时候建筑图像主要是通过草图表现出来的。随着工业化时代的推进,科技发展的浪潮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态势。在计算机日益发达的今天,很多建筑师逐渐地关注各种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对图像表达的培养。

建筑工程等行业亟须建立一套图像表现规范,视觉形象统一的模式。使过于专业化的工程图,通过技术与视觉艺术化处理,在保证信息传递完整和准确的前提下,让建筑设计、投标及施工等过程交流更顺畅,让不同知识背景的人都能对工程图形成直观和准确的判断。

3建筑工程图像表达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在建筑设计中,方案图、透视图以及施工图等的绘制是整个设计过程非常重要的阶段。在这些阶段,设计者和图像绘制着密切配合,将头脑中创意构思出的建筑形象逐步由抽象到具象,模糊到清晰,并在位置、尺寸形状上落实出来。这些绘制建筑图的阶段,应该调动设计师的专业知识,在空间组织上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物的用途,满足使用方的功能使用要求;在建筑形象上要配合功能定位,既落落大方,又独具美感,牢牢把握住建筑实用性和艺术性的要求。

3.1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组织建筑设计图纸,是建筑工程图像表达研究的保障

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设计一般划分为三个基本阶段,依组织实施的流程分别为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

三个阶段的基本任务主要是:方案设计阶段主要任务是建筑方案的宏观定性;初步设计阶段主要任务是方案设计的进一步深化,是各专业对方案的宏观定性;施工图设计阶段主要任务是施工图设计的主要阶段,是各专业对(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工程实施的具体量化。

国家有关建筑工程的规范针对建筑施工的表达主要分两个部分,即文字部分和图形部分。文字部分包括:封面与目录、建筑设计说明、建筑施工用料表、门窗表、节能及日照计算书;图形部分包括有:总平面图、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大样详图等。

无论所设计的什么类型的建筑,无论建筑规模大小,均严格按照以上规定组织建筑设计图纸制作,并开展图纸的图像表达制作。这是进行建筑工程图像表达研究的规范性保障。

3.2充分汲取国内外建筑图像表达研究的最新成果,跨学科进行研究是建筑工程图像表达研究的主要思路

通过前文对国内外建筑图像表达方面的介绍和分析,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络对具有典型性和类比型的图像进行试读;对繁杂、复样的表达形式与手法进行概括;对不同应用领域、不同面向的图像,从媒介形式与材料技法的角度进行阐述与分析。以上方式可以采用文献归纳法、图像分析法、综合研究法等方法进行。

同时,研究者还可以充分利用当代艺术、现代建筑理论、计算机数字媒体技术、建筑工程制图等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和互融研究成果,来论述建筑工程投标领域图像表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综合研究的方法避免线性研究的局限。利用计算机软件及图像交互技术,借鉴现当代实验建筑绘画的某些表现手法,进行一系列建筑工程图像设计实践,尝试建立基本的实验模式。

3.3确定研究范围,重点及创新点

对建筑图像的表达研究,首先必须力求准确定义建筑图像的表达形式,站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把建筑设计、投标及施工等环节中各种复杂的、综合的图像视觉关系,通过直观且相对规范的方式表达出来,以起到指导工程实践的作用。研究者宜直接参与到建筑设计工程实践中,跟踪和调研研究成果的优点和不足,及时调整研究内容。

(1)研究范围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部分:其一,建筑图像运用于非构件性符号。它在建筑空间中本身就是一个完整信息载体,发挥着所含信息的传播作用,是以一个单独个体的形式出现的。其二,建筑图像作为功能性构件。它与空间的其他部分共同组成了整体,以此种形式传达空间中所包含的信息。其三,建筑图像运用于建筑结构形态。将图形设计中的构成原理应用于建筑结构形态,使建筑结构具备了图形的因素。

(2)研究的重点。其一,充分调研行业及企业,了解评审专家、设计师、施工人员等对建筑图像表达的看法,总结和归纳建筑设计、投标及施工等对图像表达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二,对国内外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绘制的建筑设计图,在色彩渲染等方面的最新成果进行分析研究;其三,借助设计学科基本理论,分析建筑设计方案图的图像表现在视觉形象构成、图形结构要素等方面的基本模式;其四,相关建筑设计工程投标的标书文件对建筑图像中涉及的材料视觉、触觉等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研究,初步形成研究成果。

(3)研究方式及创新。研究中,可以充分利用当代艺术、现代建筑理论、计算机数字媒体技术、建筑工程制图等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和互融研究成果,来论述建筑工程投标领域图像表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综合研究的方法避免线性研究的局限。

并且,利用计算机软件及图像交互技术,借鉴现当代实验建筑绘画的某些表现手法,进行一系列建筑工程图像设计实践,尝试建立基本的实验模式。

突出应用领域的创新是课题研究的根本课题,重点解决应用层面的几个问题,如工程投标图集过于枯燥,图像不够美观的问题,使建筑工程图的图像表现更加直观;解决工程设计团队与施工团队间沟通不顺畅的问题,使建筑工程图的图像表现更加准确。

参考文献:

[1]李顺.图像处理技术在建筑视图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朱建国.论土建工程图表达能力的培养[J].高等建筑教育,2013(06).

建筑工业化研究篇10

【关键词】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发展概况

1.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概念

建筑节能最初是被西方国家所提出的,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建筑物种能力的散失,现在被广泛引申为建筑物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能源利用率,要在保证建筑物提供舒适环境的基础上,合理整合资源,采用新工艺和新材料,做好建筑的用能系统的管理。

现在看来,国内外对绿色建筑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绿色建筑的理念最早提出是在上世纪60年代,由美国的建筑师提出,首次将生态和建筑联系在了一起。认为生态建筑就是要使得建筑物和周围的环境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使其更好的满足人们的居住要求。

国内的绿色建筑研究学者也对绿色建筑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但是归根到底绿的建筑的实质都是可持续发展。这对绿的建筑的定义是绿色建筑是指为人们提供舒适、安全、方便的居住、工作和生活的空间,同时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能够保证对资源(能源、土地、水、材料)有一个高效率的利用、并且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最低限度的影响。这个对绿色建筑的阐述是比较全面的,它关注的是建筑生命周期内的全过程的节约,重点关注的是如何保证人民的健康并尽量减少环境污染。

2.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2.1政府的积极性不足政府相关部门虽然在一直在倡导发展绿色建筑和做好建筑行业的节能工作,但是目前的建筑行业心态都比较浮躁,开发商关注的重点多事集中在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多数还采用传统的施工技术,使得国家制定的一系列鼓励发展绿色建筑的方针政策很难得到落实。这就要求政府要进一步加大绿色建筑的推广力度,来促进建筑开发企业从事绿色建筑事业的积极性。

2.2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前期投入大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在建筑的过程中必然要采用一些新技术和新材料。这就增加了建筑工程的初期投资。开发商基于初期融资的压力和对建筑建成之后的收益的考虑,从自身思想认识上对绿色建筑者这种模式还不是很认可。这还是开发企业没人认识到发展绿色建筑的核心,忽视了绿色建筑在降低建筑物的运行成本和社会经济效益大这些方面的优势。

2.3科研力量薄弱目前国内建筑技能和绿色建筑尚处在研究论证阶段,成功的工程实例较少。不少建筑施工企业对实现建筑节能的施工技术掌握不到位。过分担心采用新技术所带来的风险隐患,这就导致我国国内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市场很难向前发展。

2.4认识不到位建筑企业普遍对发展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事业积极性不高,认为建筑工程的绿化的程度高、能够节能。就是绿色建筑。从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来看,对绿色建筑的施工技术研究的相对较多,却忽视在经济方面的研究。开发商看不到实际的利益。对绿色建筑的经济性能分析不到位的话,会造成投资者担心成本的回收问题,也会影响到人们对绿的建筑的购买欲望。

3.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的措施

3.1加大科研力量的投入要想使得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发展持续不断的发展下去,必须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掌握关键的核心技术。要保证在研究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方面的资金投入,政府部门和全社会单位都可以参与进来,使得进行科学研究的支出保持一定的增长幅度。要认真的学习国内外的前沿技术。对建筑行业的新技术的发展方向、规划设计和政策法规进行深入研究。

3.2做好建筑节能发展的标准化制定工作要在建筑工程的设计之初就要将节能和绿色建筑的理念引入进来。制定相应的房屋建筑和公共建筑物的节能设计标准。对全国范围内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设计童工设计标准的参考。建筑工程的修建过程是关系到建筑物的节能效果的关键环节。从目前我国建筑节能工程和绿色建筑工程得到的实际信息,可以发现在一些地方的建筑节能设计并没有很好的与设计要求结合起来。制定好建筑技能和绿色建筑的标准化工作就是为了来解决这一矛盾。要特别注意建筑物的采暖设计,要进行系统合理的优化。

3.3加强研发工作目前我们国家在积极的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也是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一个共同主线。对于传统的建筑行业,耗能高、污染大的缺陷。在建筑领域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发展绿色建筑,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大势所趋。要注重培养绿色建筑的研发力量,全国范围内培养一定数量的具有较高能力的绿色建筑设计和施工团队。这将会积极的最近我国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现在绿色建筑设计领域已经进行大量深入的研究。对于绿色建筑的研究要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出发,对于跟建筑息息相关的能源、土地、水资源和建筑材料等要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辩证的认识其中的内涵。努力提高建筑的室内环境,不能只是为了追求节能减排而忽略对人的身体健康的影响,要在保证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前提条件下,尽最大可能的降低建筑物的日常能耗。

3.4注重科学研究和实际经验的积累实现建筑物节能的途径有很多种,可以在建筑物的外墙设置保温层。做好空调系统的设计,使用节能环保的照明灯具和最大限度的利用可再生利用的资源。加强建筑的智能化水平。要将研究的关于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成果及时的运用到实际工程之中。通过实践来对科研成果进行检验,对实际运用情况进行跟踪观测,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改进,从而不断完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技术。做好绿色建筑的设计和咨询工作。设计单位要和是公共单位做好沟通,双方要在绿色建筑要达成的目标上保持一致,并且要对预期的结果进行认真的考核和检验。从一些建成的工程实例上我们可以发现,采用浅层地热能的项目和广泛采用太阳能的项目在节能减排方面都表现出了较强的优势。

3.5加强与国家间的交流和合作国外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方面要比我们国家的起步早。在建筑节能技术上也相对较成熟。我们要在日常的研究工作中注意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改进。尽量少走弯路,尽量使我们自己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技术水平保持一定的优势。

结论

对于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发展要始终立足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要不断促进整个建筑行业不断的进行科技创新,将广大的科研力量发挥出来。使得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事业始终保持较强的增长活力。为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