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的发展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30:53

银行的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银行卡支付;三方支付;收单行业

一、银行卡收单业务的定义

银行卡收单业务是指签约银行向商户提供的本外币资金结算服务。就是最终持卡人在银行签约商户那里刷卡消费,银行结算。收单银行结算的过程就是从商户那边得到交易单据和交易数据,扣除按费率计算出的费用后打款给商户。

银行卡收单业务的参与方一般有发卡机构、收单机构、持卡人及潜在持卡人、银行卡组织、第三方服务供应商和特约商户组成。

二、收单业务在我国的发展

相比国外较为成熟的收单市场,我国银行卡产业起步晚于国外40年,跨行清算系统即银联起步晚于国外30年左右。因此,我国的收单业务从行业集中度以及定价机制上拥有自己的特点。

(一)行业集中度

国内的市场虽然刚刚起步,但是由于庞大的前期投入,绝对的资源掌控,行业内的企业数量也相对较少。以上海为例,能进入到银联商务竞争视野的机构为数不多,经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资质认证的,上海市仅有的两家银行卡poS专业化服务公司。而在北京市场,屈指可数的第三方收单机构包括:宇信易诚、汉鑫、承扬、数字王府井(银联参股)以及高和创建等等。

(二)定价机制

目前我国对银行卡poS交易手续费采取的是"一次分配"的办法,即在交易清算时直接依交易模式的不同将商户手续费分解为几个部分,然后分别划转到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和作为转接机构的卡组织的账户上,由分配比例可以具体分析我国银行卡支付平台定价的价格结构。

1.固定分润模式:8:1:1的分润模式

即把从特约商户处收取的手续费按发卡银行、收单银行和信息交换中心8:1:1的标准分配。这一方案给予了发卡银行较大的利益分成,而收单机构的利益分成则较低,这在照顾了poS机被撤银行的利益和心理平衡之外,却忽视了通常作为poS机投资主体的收单机构利益。对收单机构来说,与前期设备购置、商户拓展、安装等大量投入相比,10%的利益分成相对较低,难以弥补收单机构的成本支出。

2.浮动分润模式7:1:X的分润模式

《中国银联入网机构银行卡跨行交易收益分配办法》规定poS跨行交易的商户结算手续费收益分配采用固定发卡行收益和银联网络服务费方式,发卡机构、转接机构(即中国银联)和收单机构的分配比例为7:1:X,即发卡行和银联从交易额中提取的交换费与转接费之比为7:1,收单机构的收益由其和商家以谈判的方式来确定。在这种分润方式下,银行卡的收单机构在开发商户的过程中可根据自身成本、市场需求状况与特约商户协商确定扣率水平。

三、我国银行卡收单行业的主要问题

(一)规模较小、整体服务与成熟市场还有差距

由于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较晚,我国的银行卡收单行业呈现规模较小,整体服务不全面不到位的模式。尤其是对收单过程中产生的极具价值的金融信息既没有整合更没有成为新的赢利点。

(二)收单机构尚未找到合理明确的市场地位

由于大部分非银联系的第三方收单机构只能采取与银行合作的方式进入消费场所,因此这些第三方机构本质上是在承接收单市场的外包业务,他们并不能完全获得收单市场的20%的利润,只能与商业银行一起分享。

(三)交换费与折扣率的地位错位问题

交换费是指在开放式银行卡支付平台下,每完成一笔银行卡支付交易而由收单机构支付给发卡机构的费用。在国绕交换费问题产生了许多争议,使银行卡产业不但成为反垄断机构关注的一个焦点,也成为网络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我国关于交换费的矛盾并不突出,目前我国以行政手段规定7:1:X的分润机制,直接明确了占商户扣率7成的交换费率,市场已经习惯接受这种行政定价,并没有意识交换费率是决定商户扣率高低的关键,反而把定价的焦点集中在如何确定“X”的问题上,从而将整个定价矛盾前置到收单机构和商户的博弈之中。

四、关于我国银行卡支付平台定价的政策建议

(一)产业环境发展策略

根据国际经验,政府借助行政手段和经济杠杆能极大地推动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建议政府及相关的产业主管部门把银行卡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产业来对待,将其纳入到自己的整体经济计划中,同时要积极完善银行卡产业法制建设与风险防范体系,确保银行卡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各方定价改善策略

目前我国发卡行的定价策略相对来说比较单一,不能结合发卡机构的市场定位、产品特征、产品生命周期及组合来进行定价。在我国银行卡市场投入较大、消费者对卡费问题比较敏感的情况下,发卡行必须从卡费结构入手进行调整,外包部分业务,集中精力于发卡、营销等核心业务。通过培育信用卡专业服务机构等众多独立核算的市场参与主体,相互竞争和分工协作,逐步建立以“银联”为跨行主渠道、其他专业服务商为分支渠道的专业化服务体系。

作为受理市场建设的主要力量,各收单机构应与银行卡组织积极合作,努力扩展银行卡的受理领域,最终逐步形成一个数量多、质量高、行业齐全、布局合理的特约商户网络,充分发挥网络规模效应,增加收单机构以及整个行业的收益。同时,收单机构必须加大对商户类型、产品种类、盈利能力等方面的研究,提高自己的定价能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收单盈利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协会银行卡专业委员会,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S].2010.

[2]谭彬.我国银行卡业务的现状与产业策略[J].管理观察,2010,(24).

[3]余雪红.我国银行卡支付平台定价现状研究[J].南方金融,2009,(5).

银行的发展现状篇2

【关键词】网上银行发展现状对策

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便利性,银行的理念是尽最大的努力为顾客带来最好的服务,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飞速发展普及,很多大型的银行推出了自己的网上银行,适应了时展的需求。网上银行作为新型的客户服务方式迅速成为国际金融行业关注的焦点,人们通过网上银行可以轻松地操纵自己的账户,进行转账、查询及管理等各种银行交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网上银行完全打破了传统银行业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所接受。我国网上银行的起步较晚,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取到了较大的成绩,以低成本安全快捷等特点赢得了用户的称赞,但我们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必须加以重视,从全方面探讨从根源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促进我国网上银行健康、安全的发展。

一、网上银行的概念及特点

网上银行又称网络银行,借助客户的个人电脑、通讯终端,通过互联网技术向客户提供开户、查询、对帐、转帐、销户、信贷等传统服务项目,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就能够安全便捷地管理存款及个人投资。网上银行有多种业务品种,其中除了基本业务之外还包括网上购物、个人理财及其他金融服务等。

网上银行具有快捷性、操作性、运行成本低、信息量大的特点。传统银行必须在各地分支机构才能办理银行服务,网上银行处理业务以电脑的处理能力为依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能在全球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进行信息交换,为用户提供金融服务。通过网络,就能得到相应的服务,网上银行不受地域限制,随意操作性强,。网络银行操作迅速,楣丝徒谠剂舜罅颗哦邮奔洹@用网上信息的交互性,及时更新网银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效率非常高。传统银行需要建立分布广泛的营业网点,网上银行没有固定的营业场所和营业人员,降低了运行成本,又实现了环保。除此之外网上银行可以为客户提供大量的信息,服务更标准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网上银行可以及时反映客户的财务状况,实现客户在银行各类账户的信息查询,为客户提供多种形式的交易服务等。网上银行具有很多的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

二、我国当前网上银行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银行业为了吸引顾客也开始推出网上银行政策,虽然我国网上银行事业起步较晚,但是网银用户和交易规模不断增加,通过调查显示我国网银业务具有很大的市场前景,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逐渐尝试网银的各种业务,随着网银功能的不断更新,用户使用的活跃度不断提升。网上银行业务种类逐渐丰富,通过对不同用户需求的不断研究,已经逐渐形成各自品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深化,外资银行已开始进入我国网上银行领域。

随着网上银行的发展,其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的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传统的运营模式不能够适应网上银行的发展需求,网络安全问题阻碍着网上银行的发展,缺乏相应的网上银行监管法律。传统银行运营模式根深蒂固导致其不能够很好的驾驭网上银行,渠道建设与业务发展之间的矛盾比较明显,系统间缺乏横向业务逻辑的共享。国内银行大多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网上银行体系。由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上银行很实现绝对的安全,有的时候用户账号和密码会出现被盗的情况。我国网络上的一些法律还不够健全,缺乏相应的网上银行监管法律,不能满足网民的需求。网上银行的办理方式过于复杂,也给网上银行便捷性大打折扣,其便捷性有待提升。

三、推进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有效对策

(1)优化网上银行的运营模式,更新银行的经营理念,合理的分配资源,提升现有的银行服务水平。从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出发,优化网上银行保障网上银行的便捷性,必须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可以安排客户参与网银业务的开发及创新,真正满足客户的需求,吸引顾客的注意力。为客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及特色化的服务。

(2)加快网上银行的立法程序,加强网上银行的法律法规和监管工作,完善网上银行的立法体系。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对我国网上银行进行监管进行先行的立法保护,提升网上银行的信誉度。正确引导银行有序地开展网上银行业务,结合具体的情况,促进网上银行健康、快速地发展。

(3)创新银行的安全防范技术,强化客户的安全防范意识,建立安全的网上银行风险管理体系。重视科技产品的引进与开发,完善网上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建立起严密的安全防护体系。网银的犯罪手法不断变化,因此网上银行应不断创新技术,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银行的安全防御能力。加大银行的安全监控力度,加强相关的安全防护知识的宣传,提高网银客户的安全防范意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互联网行业目前已经深深的融入到人们生活中来,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正因为这个因素互联网受到了人们的喜爱。网上银行是银行业发展历程中的新事物,适应时展的需求,其特点和优势以及具有广泛的信息资源、独特的运作模式,使得网上银行成为传统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改变了人们对银行经营方式的理解,为人们理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改变了传统银行的竞争格局,为客户提供了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为金融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网上银行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虽然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随着银行经营策略的调整以及环境的完善,提高我国网上银行的竞争和服务水平,网上银行必将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时代。

参考文献:

银行的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村镇银行农村金融风险防控金融监管

为有效解决河北省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较低、金融服务不充分等问题,河北省从2008年开始村镇银行组建工作。经过四年时间的发展,河北省村镇银行的机构数量明显增长,经营规模稳步扩大,信贷支持“三农”作用逐渐发挥,有效缓解了村镇“金融抑制”问题,促进村镇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一、村镇银行发展状况与运行特点

(一)机构数量快速增长

2008年6月13日,河北省首家村镇银行——张北信达村镇银行开业,标志着河北省村镇银行设立步伐正式开启。在经历前期的摸索后,村镇银行设立步伐逐步加快,城市商业银行作为设立村镇银行的主力军,带动农村商业银行、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在9个地市发起设立23家村镇银行。

(二)经营管理情况良好

村镇银行业务发展迅速,资产负债规模呈稳定增长态势,经营状况总体良好,但由于建村镇银行前期投入资金较多,部分村镇银行还未开始盈利,已盈利的村镇银行也大都是经营时间较长,并已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经营模式的村镇银行。

(三)支农效果初步显现

村镇银行遵循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的宗旨,开设多档次的贷款期限,创新担保方式,丰富贷款品种,在满足“三农”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选址多在经济发达的县城

1.受县域金融资源的分布影响,村镇银行均设立在县城,尚未向下设立分支机构,并未真正深入到村镇地区。

2.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选择在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地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环京津及沿海地区成为设立村镇银行的首选。

(五)区域性银行仍为村镇银行发起主力

1.区域性银行成为主力军。由于监管部门对城市商业银行等区域性银行机构跨区设立分行的监管尺度收紧,众多城商行、农商行已经将设立村镇银行作为实现跨区经营的主要途径。

2.省外区域性银行积极性高涨。银监会调整村镇银行组建政策后,外省区域性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积极性大增,开始布局村镇银行网络。

二、村镇银行面临的问题

(一)主发起行参差不齐,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1.主发起行资质不高,管理能力差。

2.异地机构发起设立多,管理难度大。异地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地域跨度大、管理半径长、协调和管理成本过高,不利于机构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主发起行不重视,未进行专业化管理。部分主发起行未设立专门的村镇银行事业部进行专门管理,而是由其他部门代管。

(二)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控监督乏力

1.组织机构不完善,运行效率不高。大多数村镇银行虽已成立了“三会一层”,但部分村镇银行的董事长、行长、监事长由主发起行员工兼任,不是专职人员,也没有常驻在村镇银行,高管人员的缺失,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

2.股本设置欠合理,股份制优势难以发挥。大多数主发起行持股比例高于50%,股权的高度集中可能会使村镇银行成为主发起行的附属机构,丧失决策流程短、经营机制灵活的先天优势,使村镇银行从公司治理到管理模式都难以有大的创新,缺乏独立性和创新性。

(三)吸收存款难度大,存款结构失调

1.机构成立时间短,社会认同度低。

2.网点机构少,覆盖范围小。

3.结算渠道不畅,银联卡发行难。近一半村镇银行没有接入人行大小额支付系统,且村镇银行的账户系统、信贷管理系统不能与人民银行正常联网,不具备开具票据、发行银行卡等基本功能,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制约着村镇银行的发展。

(四)业务发展受限,经营前景不乐观

1.受制于资本约束,业务难以有效拓展。部分村镇银行资本金低于3000万元,受资本充足率、单户贷款占比、存贷比等多项指标限制,注册资本金较小的村镇银行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2.缺乏差别化金融产品,创新性不足。村镇银行业务与当地信用社基本重合,而信用社成立时间较早,占据了先发优势。村镇银行又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金融创新不够,大大降低了在农村地区的竞争力。

3.经营成本较高,可持续经营难度较大。村镇银行经营的业务具有数额小、频率高的特点,所需的高流动性资产比例相对较大,因而资金成本相对较高。同时,由于农业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利率激励机制等相关配套政策尚未到位,金融生态环境不佳等因素,致使村镇银行的商业可持续性存在很多问题。

(五)抗风险能力差,监管力量薄弱

1.信贷风险集中,抗风险控制能力弱。村镇银行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为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农业和农民,而农业和农民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极易形成风险。

2.机构扩容快,监管力量薄弱。由于村镇银行准入门槛相对较低,机构的迅速扩容必将成为发展趋势。然而县域监管力量比较薄弱,随着监管办的整合,部分县已无监管部门,有监管部门的县(市)普遍存在人员少、监管任务重的问题,对村镇银行的监管难以到位,难以取得好的效果。

三、加快我省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一)发挥发起行作用,促进机构发展

1.适度扩大资本金规模。资金雄厚的主发起行要根据业务发展状况,注入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宜的资本金。

2.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网络支持。主发起行要加大对村镇银行电子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使村镇银行依托发起方网络优势,竞争力得到显著提高。

银行的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手机银行;现状;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一、手机银行概述

1.手机银行的定义

手机银行,即移动银行,是指银行与运营商、手机用户、设备供应商、商家、移动服务提供商等进行具体的合作,整合移动通信业务和金融电子化,借助移动互联网这个平台,将手机作为客户终端,向客户提供的一种新型的金融服务方式。

从理论上说,手机银行可以将信用卡业务、代扣代缴业务、转账汇款业务、支付业务、存取款业务、投资理财业务、三方存款业务、咨询业务等各种银行服务进行汇总。客户可以通过手机,销售银行的各种金融服务。与传统的银行服务业务相比,手机银行将银行各种金融服务和通讯领域技术优势进行有机结合,能够大大地降低银行和移动运营商的成本,包含维持银行网点的成本、构建传递渠道的成本、获取金融服务的成本等等。对于客户而言,利用手机的随身携带和随时操作的特性,解决了方便性、及时性等问题。对银行而言,手机银行一方面延长了银行的服务时间,扩大了银行服务范围,另一方面也无形中增加了许多银行经营业务网点,真正实现24小时全天候服务,大力拓展了中间业务。对移动运营商而言,既提升了增值服务,也拓宽了业务领域。

2.手机银行业务的运行模式

手机银行业务的运行模式,主要是以银行为主导的手机银行模式和以运营商为主导的手机银行模式。以银行为主导的手机银行模式,手机银行是指商业银行利用移动网络而提供的手机金融服务。通过将银行账户与手机号码一对一绑定,客户可以通过手机来获取各种支付行为和银行服务。即各个商业银行将柜台上不涉及现金的交易和不涉及实物单据的交易从传统的交易方式向移动互联网的新型业务发展。从银行的视角,在开办银行手机业务中,移动运营商是一个重要的通道,负责提供相应的银行信息服务和银行业务支持。手机客户则通过运营商提供的各种通道能够接触到各种类型的银行服务。以运营商为主导的手机银行模式,从移动运营商角度来看,凭借移动通讯技术、市场网络和客户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移动运营商足以开展相应的手机银行业务,特别是在移动支付方面,商业银行可以成为其开展移动支付业务在金融方面的资金结算后台。这种模式由移动运营商或第三方服务商设立手机钱包,客户首先通过自助设备等渠道将资金充值到手机钱包账户,然后从该手机钱包账户进行支付。

二、手机银行的现状

总体来看,中国目前的手机银行在产品类型、服务水平、市场氛围、销售推广等方面都不够成熟。各个商业银行,包含移动运营商等都在争取市场份额、获取市场地位,新一轮的手机银行竞争日益激烈。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手机支付市场是一个重要的竞争领域。除了各个商业银行、移动运营商加入手机银行业务竞争中,支付宝、快线、财付通等也加入了手机银行业务竞争中。随着手机支付的安全性不断的提高,无论是现场直接支付还是远程支付,使用范围非常广泛。随着各个商业银行和移动运营商的不断推动,未来手机支付业务具有广泛的发展空间。

三、手机银行的发展策略

1.实现各合作方的和谐共赢

在手机银行整体的产业链具体环节中,银行与各种运营商、各个手机用户、各个设备供应商、各种商家、移动服务提供商等进行具体的合作,形成手机银行整体移动支付产业链,产业链各参与方自身的资源和优势不尽相同,唯有采用合作的方式,才能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价值链高效运转,从而实现合作各方和谐共赢的局面,同时,为了进一步发展手机银行业务,合作各方可共同推动普通手机网上银行功能、支付账户互通等新兴合作业务和建立行业标准等方式,共同推进手机银行行业整体业务的发展。

2.立足合理的市场定位

在发展手机银行业务的过程中,各个商业银行需做好市场调研,了解不同层次的客户需求,并将市场进行细致的划分,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出拥有各种服务产品、金融产品、理财产品功能的手机银行,向不同种类的手机银行用户提供差异化的手机银行服务,以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同时可与各商家合作,在各大商场、超市安装了大量的与手机银行业务相关的设备,通过手机几乎可以购买各种商品,以努力提高手机银行的服务水平,树立银行的品牌价值。

3.推动手机支付的研发

手机支付已成为当今手机应用的热点,银行、运营商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均想在这一极具发展潜力的领域抢占市场份额,各种技术解决方案纷纷出炉。在手机支付应用方兴未艾的大环境下,银行应该主动出击,探索多种移动支付方式,如现场非接触式支付、远程支付等,努力寻求可行高效的解决方案,并加强与运营商、设备提供商、软件服务提供商、第三方支付平台等移动支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将手机支付整合到手机银行的功能中,使客户真正做到随处支付,无卡消费。

4.健全手机银行的安全机制

在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的过程中,营造安全的支付平台、良好的支付技术,是确保手机业务交易安全可靠的重要保证。首先,银行需确保支付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转;用户支付的信息安全且保密;用户支付指令具有不可篡改性特征。其次,客户与手机号码需一对一的进行确认和绑定。再次,手机银行业务相应的移动数据网络应拥有较高的安全级别,能够防止黑客、木马的攻击。

在手机银行业务营造安全的过程中,加密认证算法、代码规模的大小以及交易密码长度的选择都是重点。例如整个手机银行系统中采取端对端的加密数据传输方式,在传输交易数据前,手机客户端与手机银行端需改成安全的通道,同时采用账户额度设置、登陆时间控制、登陆地址检测等多种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高立华.手机银行的发展态势及专利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0(20).

[2]吴文忠.手机银行塑造新一代电子支付模式[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0).

[3]郑绮萍.电子支付与网络安全[J].辽宁经济,2010(02).

银行的发展现状篇5

一、私人银行业务的概念与定义

私人银行从来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并非从字面上理解为“私人办的银行”,它不是指银行组织的私有产权属性;也似乎是指向私人或个人提供的银行服务,但其实不然,私人银行是源于对银行业务市场的细分,指以财富管理为核心,通俗的讲,它是一个从摇篮到坟墓的金融服务,是专门针对“高净值”客户提供的私密性极强的服务。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做投资理财产品,对客户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投融资服务。它兴起于西方国家,现已发展成为西方银行业面向社会富裕人士的重要战略服务产品。

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特点与区域趋势

私人银行业务起源于16世纪的瑞士日内瓦,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在16世纪,法国一些经商的贵族由于等原因被驱逐出境,为欧洲其它国家的皇室高官们提供了私密性、卓越性突出的金融服务,在瑞士逐渐形成了第一代私人银行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与演进,私人银行现已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中最为高端的理财服务,是专门为处于财富金字塔顶端的超级富裕阶层服务的,根据客户需求“量体裁衣”提供金融服务,服务涵盖资产管理、投资、信托、税务、遗产安排、收藏、拍卖等广泛领域,由专职财富管理顾问提供一对一服务。

私人银行业务在发达国家发展迅速,已成为驱动银行国际化、占领全球银行业制高点的动力,形成了一系列成熟、完整的产品和服务体系,成为面向高净值客户提供的以财富管理为核心的专业化的高层次金融服务。瑞士是世界私人银行服务最发达的国家,最大的私人银行服务提供者是瑞士银行,Jp摩根、摩根士丹利、花旗银行、高盛、汇丰等著名金融机构提供。

纵观西方同业,私人银行业务具有以下特点:

1、服务对象。面向高净值客户,一般需要拥有至少100万美元以上的金融资产。

2、服务产品。提供信托、投资、银行、税务咨询等多种金融产品服务,甚至包括离岸基金、环球财富保障计划、家族信托基金等其它形式。

3、服务价值高。据国外统计数据反映,私人银行业务的年均利润率可达到35%,利润能达到零售客户平均程度的10倍左右,且远高于其他金融服务。

4、服务方式。私人银行=资产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私人银行专业人员必需具备出色的专业能力、关系维护能力,往往具备工商管理、Cpa、律师等专业资格,在资产管理、证券、税务甚至慈善事业等多方面具有从业经历和丰富经验。

私人银行近年来在亚洲快速发展,据巴克莱银行数据显示,亚洲大约有2/3的资产并非通过私人银行管理,因此,亚洲私人银行业务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花旗集团预计,未来5年内,不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地区私人银行业务将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该地区的私人银行业务仍处于规模分散的局面,瑞银管理的亚洲私人资产总计500亿美元,但即便像瑞银这样大银行的市场占有率也不足9%。瑞信2010年末的《全球财富报告》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及日本的全球第三大财富来源地,并领先欧洲最富裕的国家法国达35%。过去10年,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已推动大部分亚太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家庭财富迅速扩张,最高达全球平均增长率的10倍。毫无疑问,亚洲区域和中国本地必将成为私人银行业务的新兴主市场。

三、私人银行业务在我国的现状

2005年,瑞士友邦银行将私人银行引入我国,其后花旗、德意志、渣打、汇丰等也推出了各自的私人银行业务。国内中资银行中,中国银行与苏格兰皇家银行合作于2007年在上海第一个开展私人银行业务,中国工商银行2008年3月获得国内首张由中国银监会颁发的私人银行业务经营牌照,其它银行也纷纷先后开办了该业务。目前,从客户数和资产管理来看,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行以及建设银行可作为中资行私人银行的第一梯队。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属于第二梯队的。其它银行也跃跃欲试,部分券商也成立了专门的财富管理部门,向“准私人银行”靠拢,第三方机构也是摩拳擦掌,私人银行领域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

分析国内银行加速创办私人银行业务原因,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这项业务本身利润率高、回报优厚,有助于银行实现盈利的快速增长;

二是出于自身战略转型的考虑,特别是在近两年政策调控信贷偏景的背景下,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可以促进转型,提高中间业务的比重,减少对存贷利差的依赖性;

三是布局战略业务的增长点。2010年建行和福布斯中文榜联合推出的《中国私人财富白皮书》中提到,中国高净值人士可投资资产总额将比同期增长4.1万亿,增幅22%,高净值人士将达到38.3万,意味着国内私人银行业务拥有极大的机会。目前,招行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私人银行客户已经超过1万户,户均资产达到2100万元,连续三年保持了35%的增长。

四、目前私人银行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地位不甚明晰

时至今日,我国私人银行的发展差距依然不小。首先,从法律地位上来讲,涉及私人银行准入门槛、经营模式、投资范围、行业标准等多方面。

目前仅有工行和农行拥有银监会颁发的私人银行牌照,但其他机构也同样进行着私人银行业务的经营活动。拿牌当然可以做,不拿牌也可以做,没有成熟的模式,私人银行都还需要探索一段时间,其在法律地位上的尴尬还有待时日。

经营模式和投资产品等方面有待突破,2009年下发的《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理财资金不得投资于未上市企业股权和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或交易的股权;对于具有相关投资经验,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高资产净值客户,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私人银行服务满足其投资需求。除上述不明确的规定以外,没有专门针对私人银行的业务指导办法,也没有明确标准的准入门槛,至于投资范围等更未明晰,操作上、发展上都存在监管法律法规的缺位,容易导致业务发展的不规范。

(二)管理体制的不协调

私人银行业务在管理机构、考核机制、利益分配等多方面仍然不能较好地理顺。面临营销平台共享,分配利益,成本核算,激励约束机制等建立,调动相关业务部门的积极性的大挑战。

一是如有些成本如传统转账、结算和网点服务,很难精确地核算到私人银行的成本中去。

二是管理机构设置上,国有大行一般是将私人银行设置为零售业务部下的二级部门,对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倾向于依靠原有的资源,而招商银行虽然设立了单独的私人银行业务部,但总经理也是由零售业务总经理兼任。

三是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只是门槛比一般个人理财更高一点,对于主流的“欧洲咨询模式”,呈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私人银行与零售部门对高端客户的争夺,难免造成内部“打架”。

(三)业务人才较为缺乏

私人银行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较高,不同于一般理财,私人银行实现的是从“开药铺”到“开医院”的转变,有无好的“医生”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发展。比国外经验来看,一般必须具备aFp、CFp、CFa、eFp资格之一,同时拥有律师、会计师等多方面的能力。

引进人才的途径有二种:一是内部培养;二是外部引进。开展私人银行业务之初,从内部选择、培养人才是第一选择。然而,由于在服务范围、专业能力上差异较大,从现有人员中培养也并非易事。而引进则受员工职业规划、薪酬竞争能力制约,国内银行又不占优势。

只要私人银行业务跑马圈地的速度还在加快,对人才的饥渴现状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持续存在,或许私人银行人才的争夺战才刚刚开始。

(四)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2008年,花旗、汇丰、东亚、渣打等外资行相继在我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中国最初的私人银行市场,几乎被瑞银、苏格兰皇家银行、德银、荷兰银行、花旗等世界顶尖级的大行所垄断。一场金融海啸,压得上述银行喘不过气来,也使得客户选择私人银行投资QDii等产品损失惨重,高净值客户也趋于谨慎。同时,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在提供理财业务之外,仅作为代销的一种渠道,更多是与pe、私募、信托等合作,真正有能力开发、创新私人银行业务产品的少之又少。

五、措施和建议

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是蕴含经营理念、管理制度、技术手段、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人才培训等在内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事情。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西方私人银行业务成熟的管理模式、吸取其成功的运作经验,并依靠对本土市场的资源、关系优势,我国私人银行将逐渐速走向成熟。要加快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笔者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力度,以利规范运作和持续发展。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是私人银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对于我国而言,首先,产品范围扩大的需要。我国目前仍是金融分业经营,但针对私人银行业务在某些发展比较好的地域允许进行试点和突破,有益于私人银行业务发展,不然仍将受制于投资产品、范围。其次,私人银行规范运作的需要。私人银行面向高端人群,提高高附加值服务,对于人员、管理、专业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都有更高层次的要求。

(二)专业打造和引进专业人才队伍。针对目前国内私人银行业务领域高素质专业人才十分匮乏的局面,一方面,大胆引进国外高级管理专业人才,提高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整体服务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精心挑选具备必定金融专业知识、懂得营销技巧、通晓客户心理的优良员工作为私人银行业务人才,并通过“传、帮、带”加大对他们的培养和开发,加快私人银行产品经理队伍、客户经理队伍的建设。

(三)丰富私人银行产品,提供高效优质人性化服务。进一步加强金融市场改革,加强金融市场产品创新优化金融市场结构,推进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服务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政策的限制,目前国内银行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服务由此显得尤为重要。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应在充分认识到私人银行客户需求复杂性、多样性的前提下,应专门为其设定一套快速、方便、高度人性化的服务流程,并且要有足够的安全性,将其与普通银行客户差别开来。摒弃传统的经营理念,树立全新的服务意识;打造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全新经营理念,打造符合自身特色的金融产品品牌。

(四)持续加强私人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建立监控框架。私人银行业务为客户提供的金融产品是基于委托关系的,应当建立健全较为完善的内控制度体系。私人银行业务对于国内银行是一项较新的业务,必须在业务发展的同时加强风险管控,对于三大风险的管理要以戒备为主,立足于完善且严格履行的定性管理基础。国内银行应当着重建立一个风险监控环境以此管理操作风险,制定一套辨认与评估、监控、缓释、度量及报告操作风险的完整流程,并由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或内部把持部门负责监测全部流程的履行。对于流程之中的每一个程序及风险易发点,都要制定专门的操作准则加以预防。一个规范的操作风险监控框架可以同时戒备信用风险及市场风险的产生。

参考文献:

1.《中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及对策》,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王元龙,2007年10月

2.《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丁丁,中国人民大学

3.《私人银行艰难探路》,徐永,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1月

4.《2009年中国私人银行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慧聪行业研究网,2009年6月

银行的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一、商业银行的形成与发展

最初使用“商业银行”这个概念,是因为这类银行在发展初期,只承做“商业”短期放贷业务。放款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放款对象一般为商人和进出口贸易商。人们将这种主要吸收短期存款,发放短期商业贷款为基本业务的银行,称为商业银行。

我国银行的雏形可追溯到明末的钱庄和票号,1897年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第一家中国通商银行开始营业。“户部银行”是1905年清政府创办的最早的国家银行,后称“大清银行”。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成立,并开始发行人民币。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个银行都成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内部一个组成部分。使中国人民银行既是办理存款、贷款和汇兑业务的商业银行,又是担负国家宏观调控的中央银行。

1979年初,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相继恢复了主管中国农村金融业务的中国农业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主管外贸信贷和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从财政部分设出主管长期投资和贷款业务的建设银行。1981年底又成立了负责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及其他境外资金转贷给国内企业的中国投资银行。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发文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同时决定成立工商银行,接办人民银行原有的信贷与储蓄等商业银行业务。1985年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专业银行业务可以适当交叉即“银行可以选择企业、企业也可以选择银行”的政策措施,鼓励四家专业银行开展适度竞争,打破了原有的“统收统支”的“供给制”。1994年相继成立了专门办理政策性信贷业务的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转变创造了有利条件。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四大专业银行为主体,其他各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1995年5月10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明确了商业银行的性质、地位及与其他金融主体间的关系,为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提高资产质量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

目前,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市场来说,国有四大银行规模庞大,市场占据份额相对稳定,处于市场竞争垄断地位,国有化程度高,从客观条件上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性质比较单一。与国外金融机构相比,我国商业银行推出的业务品种相对单一,业务范围较窄,无法满足高端各户快捷、多样、高效的金融服务要求。

近些年,虽然不少商业银行引进国外先进经验,进行业务创新,包括银行理财产品开发、建立金融信息技术平台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等,但受技术和人才资源匮乏制约,金融产品深层次的挖掘短期内那见成效。同时,我国的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受不良资产影响巨大。虽然国家在政策方面给予扶持并由资产管理公司专门对银行不良资产进行多次大规模剥离,商业银行也通过自身提取拨备准备等措施对诸多不良资产进行核销处置。但是受宏观经济的波动、内部经营不善、监管不力、信用缺失以及制度转轨等不利因素影响,使商业银行加大自身运营成本,新的不良资产形成加剧。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随着外部经济周期的变化,商业银行会因此积聚更多的风险。因缺乏对利率、汇率和宏观政策变化所带来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风险的主动预警和自身调节机制,所以防范风险能力有限。无论从体制建设还是技术能力,面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都是极大的挑战。

三、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不仅在盈利结构上,即使盈利水平也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差距。据英国《银行家》杂志历年的“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名资料显示,2005年入选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197家美国银行平均资本收益率为26.3%。2006年全球1000家大银行平均资本收益率为22.7%。其中的20家英国银行平均为26.8%。44家拉美银行平均为33.2%。相比之下,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收益率平均为20.40%。可见,从全球范围看,我国银行业目前的资本收益率还没有达到同业最好水平。促进我国银行业合规经营并保持良好经营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才能融入世界银行业发展的大潮之中。

首先,要强化银行核心业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固有的业务模式和产品并未切合市场需求,而是让市场和客户适应银行原有的业务分工及开展方式,这在银行垄断经营和缺乏竞争时期是可行的,在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竞争已不能适应。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通过对当前市场导向的判断和客户群的分析,根据市场需求选择适合银行自身发展、定位的核心业务流程,强化核心业务,使分工更趋于专业化,提高相关领域专业化水平和工作效率。

其次,加强风险监控机制,提高风险预警能力。就目前而言,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风险控制建设方面较为落后,没有形成完备的风险预警体系,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差,严重影响到我国商业银行营业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由于我国并没有明确规定风险承担的主体。其后果就是导致了金融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对风险管理缺乏紧迫感和积极性,因而造成很多商业银行出现一些漏洞进而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多数银行的风险管理制度仅仅是应付监管部门的监管,这严重制约了商业银行的正常发展。随着自身问题的增多,要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和必须完善风险预警、风险防范和控制的管理体系。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其自身的管理与监督,为此其必须通过采取市场并购等手段实现跨区发展、学习外国经验,建立“风险问责制度”、“风险垂直管理”、“风险与业务平行操作”风险管理体制和建立完善“信用评级机制”等措施保证其自身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银行的发展现状篇7

1.银保合作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加深。国际上按照双方融合程度的不同分为分销协议、战略联盟、建立合资企业及金融集团四种。目前,我国银行与保险公司没有建立长期共同的利益关系,银行保险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银保合作仍是浅层次的初级阶段。合作的空间和潜力还没有得到深层次的挖掘和开发。

2.银保产品的同质化,保险产品创新能力差。各家保险公司在银行销售的保险产品同质化严重,一款产品要适应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需求。这很难适应客户的个性化、差别化需求。银保产品注重储蓄和投资功能,是银行储蓄产品的替代品,轻视了保障功能。银保产品销售受柜台和渠道的限制只能营销与储蓄相类似的趸缴产品。目前。期缴产品在银行的柜台上得到了逐步销售。

3.银保市场上的业务合作模式还需提升档次。目前银保市场上的业务合作模式分为三类:巡点模式、驻点模式及理财顾问模式。巡点模式是保险公司根据网点的客流及业务开展情况配备相应的客户经理,保险公司的客户经理主要负责对网点销售人员的培训,网点单证的交接,保单后续的服务,而对客户的保险销售是由网点人员完成的。这就便于掌控销售环节。控制误导销售的风险。驻点销售就是保险公司的客户经理直接进驻银行销售产品。这一销售模式已引发了大量的客户投诉,对银行的信用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种模式已不被看好。理财顾问是由银行和保险公司共同培养的销售团队来营销,大多以期缴保障型产品为主。这种模式在我国还很少见到。

4.银保合作的信息技术落后,制约了银保合作的步伐。保险公司需要建立功能强大的数据管理系统及自动化水平较高的业务处理系统,将保险公司的信息网络纳入到银行的信息网络里。出于保密性和安全性考虑银行还无法实现与保险公司网络的联网操作。保单的后续维护、保单的查询及保单的退保都无法在银行实现。这就影响了客户购买保险产品的热情和积极性,银保产品在风险防范上也存在着隐患,不利于银行保险的健康发展。

5.保险人才培养相对落后,用人制度上存在缺陷。随着保险主体的陆续进入。保险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保险人才队伍素质偏低,资源有限,后备储量不足,机构扩大与专业人才储备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专业人员的培养、培训还处于较低层次,缺乏科学系统地培养人才体系。受考核激励、资源分配上的影响,保险人员队伍缺乏稳定性,市场营销人员短缺,整体素质偏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银行保险业的有序发展。

6.银保监管滞后。风险管控不健全。随着银保合作的进一步加深,银行保险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法律政策风险,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的监管机构负责银行保险的管理,现行还是分业监管,存在着重复管理和管理脱解的现象。健全企业内控、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四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势在必行。

7.保险公司为扩大销售渠道,往往采取恶性竞争。目前,我国银行保险业务仍以分销协议为主流,合作层次较低,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广泛使用多对多的合作模式,即一家保险公司可以在多家银行销售产品,一家银行也可以多家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这种松散的合作模式随意性强,约束力弱,容易导致短期行为,增加了保单的成本,使投保人的利益缩水。

二、基于我国银行保险业发展出现的突出问题的对策建议

1.产品创新。由于趸缴型产品与银行的储蓄产品相似又利于简单营销有利于客户的理解,所以趸缴产品一直是银行保险的主流。由于趸缴产品内涵价值较低,促使银行保险业产品的战略转型,逐渐形成趸缴与期缴并举的局面,消费者要根据自己的财富状况年龄情况,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不同的保险公司就要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设计出差异性的保险产品,丰富银行保险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

2.渠道创新。目前,仅靠柜台营销发展理财中心、电话直销、网店保险人网上保险,对公客户经理多种渠道参与营销。大力推广涵盖电话销售、短信、邮件等新型的销售渠道,加强售后服务。对保单进行动态管理,提高客户对银行保险的满意度。

3.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实现银保合作的长期稳定。目前,银行与保险公司没有建立长期的共同利益机制,银保合作还是停留在较浅层次上。银行更看重的手续费的提高,销售成本的提高,缩小了保险公司的利润空间,投保人的利益缩水。银行处于合作的主导地位,银行与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也不对称等,这就造成了银保合作的不稳定性,必须建立起对等的约束机制,合理分配收益,分担风险。充分体现竞争主体平等,竞争规则公正,竞争过程透明,竞争结构有效,市场效率提高,长期稳定的市场。

4.加强保险队伍的建设,培养专业人才。加强银行保险业务人员的培训,提高银行保险销售人员的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银行与保险公司联合培养专业的理财顾问,实现设计、推销和售后服务一条龙的服务模式。从各大专院校招收保险专业人才,充实到市场营销中去,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和新产品的培训计划,加强营销人员的考核力度,除对营销业绩量化考核外,还要对职业素养、道德准则进行考核,建立科学的人事管理体系,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认证体系。

银行的发展现状篇8

最初使用“商业银行”这个概念,是因为这类银行在发展初期,只承做“商业”短期放贷业务。放款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放款对象一般为商人和进出口贸易商。人们将这种主要吸收短期存款,发放短期商业贷款为基本业务的银行,称为商业银行。

我国银行的雏形可追溯到明末的钱庄和票号,1897年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第一家中国通商银行开始营业。“户部银行”是1905年清政府创办的最早的国家银行,后称“大清银行”。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成立,并开始发行人民币。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个银行都成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内部一个组成部分。使中国人民银行既是办理存款、贷款和汇兑业务的商业银行,又是担负国家宏观调控的中央银行。

1979年初,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相继恢复了主管中国农村金融业务的中国农业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主管外贸信贷和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从财政部分设出主管长期投资和贷款业务的建设银行。1981年底又成立了负责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及其他境外资金转贷给国内企业的中国投资银行。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发文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同时决定成立工商银行,接办人民银行原有的信贷与储蓄等商业银行业务。1985年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专业银行业务可以适当交叉即“银行可以选择企业、企业也可以选择银行”的政策措施,鼓励四家专业银行开展适度竞争,打破了原有的“统收统支”的“供给制”。1994年相继成立了专门办理政策性信贷业务的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转变创造了有利条件。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四大专业银行为主体,其他各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1995年5月10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明确了商业银行的性质、地位及与其他金融主体间的关系,为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提高资产质量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

目前,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市场来说,国有四大银行规模庞大,市场占据份额相对稳定,处于市场竞争垄断地位,国有化程度高,从客观条件上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性质比较单一。与国外金融机构相比,我国商业银行推出的业务品种相对单一,业务范围较窄,无法满足高端各户快捷、多样、高效的金融服务要求。

近些年,虽然不少商业银行引进国外先进经验,进行业务创新,包括银行理财产品开发、建立金融信息技术平台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等,但受技术和人才资源匮乏制约,金融产品深层次的挖掘短期内那见成效。同时,我国的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受不良资产影响巨大。虽然国家在政策方面给予扶持并由资产管理公司专门对银行不良资产进行多次大规模剥离,商业银行也通过自身提取拨备准备等措施对诸多不良资产进行核销处置。但是受宏观经济的波动、内部经营不善、监管不力、信用缺失以及制度转轨等不利因素影响,使商业银行加大自身运营成本,新的不良资产形成加剧。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随着外部经济周期的变化,商业银行会因此积聚更多的风险。因缺乏对利率、汇率和宏观政策变化所带来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风险的主动预警和自身调节机制,所以防范风险能力有限。无论从体制建设还是技术能力,面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都是极大的挑战。

三、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不仅在盈利结构上,即使盈利水平也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差距。据英国《银行家》杂志历年的“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名资料显示,2005年入选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197家美国银行平均资本收益率为26.3%。2006年全球1000家大银行平均资本收益率为22.7%。其中的20家英国银行平均为26.8%。44家拉美银行平均为33.2%。相比之下,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收益率平均为20.40%。可见,从全球范围看,我国银行业目前的资本收益率还没有达到同业最好水平。促进我国银行业合规经营并保持良好经营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才能融入世界银行业发展的大潮之中。

银行的发展现状篇9

关键词:社区银行;商业银行;发展现状与困境;片区服务;产品创新

一、社区银行的概述

(一)社区银行的概念

在互联网金融和利率市场化的双重冲击下,社区银行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跑马圈地的战场,是商业银行追逐新的利润增长点的产物。在国内,对社区银行有不同的理解,巴曙松认为社区银行是“一个全民专注于为不同的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并与客户保持长期的业务关系”;王爱俭认为“与我国现状和国情比较接近的社区银行概念重点在资产规模、产权结构、市场定位三个方面,认为在我国,社区银行资产规模应该在20亿元人民币,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模式,服务于当地社区经济。”目前对社区银行的认定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资产规模较小,二是主要为本地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提供服务。

(二)社区银行的特点

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和跨国银行占据了巨大的市场份额的背景下,社区银行依然能逐渐发展,得益于社区银行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等方面的特点。

1.区银行资产规模小,组织结构简单,节约了劳动力和机构设置成本,降低金融服务价格。

2.社区银行对社区的居民和企业更为熟悉,能及时获取信息,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减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

3.社区银行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和居民,服务更加全面化和个性化。

4.社区银行在设立过程中,不同于国有垄断投资或纯粹的民营资本,社区银行投资呈现多元化。

二、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困境

(一)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现状

自我国推出了第一个具有社区银行概念的机构――上海农商银行,此后,民生、兴业、光大、中信、浦发等众多股份行都纷纷加入社区银行发展与布局的行列,并开始探索其独特的运营模式。社区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各地,一跃成为政策性银行、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之后的第五大行。

近些年随着缓解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难的呼声日益高涨以及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揽储业务的冲击,在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建立社区银行的必要性日益凸显。社区银行的出现是富有创新与时代性的,但是也存在严重的漏洞和风险。

(二)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困境

1.社区银行的业务开展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国家法律的束缚。《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中小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社区支行和小微支行只分“有人”和“无人”两种模式,其中“有人”网点必须持牌,“无人”则必须为自助,不存在中间形态。《通知》还规定,社区银行一般不办理人工现金业务,这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社区银行深挖小微企业金融需求的能力。

2.社区银行建立的要素筹备困难。选址难,必须与人口基数、面积与价格等多种因素互相协调。人才少,设备跟不上发展的速度,很难将员工自身利益与当地经济联系在一起。

3.社区银行的服务容易被同质化。社区银行的服务内容很难在现有普通银行的服务内容上再创新;由于规模较小,其所能提供的金融产品也大大减少,不利于风险的降低和控制。

4.社区银行缺乏地方政府政策的支持。社区银行的概念并未深入人心,当地政府对于这种新型银行体制的影响缺乏经验,造成了既不支持又不反对的尴尬局面。

三、对我国社区银行走出困境的思考

针对以上对我国社区银行的优势与劣势的总结与分析,围绕以下三个思考要点,对我国社区银行发展的瓶颈提出建议。

首先我国的社区银行在现阶段仍应由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进行牵头。我国金融业实行牌照制度,发展新成立独立分散的社区银行存在较大难度,但在大银行牵头下成立的社区银行,既能够克服民众对社区银行的普遍不信任感,也能够帮助社区银行充分的发挥关系型优势,形成以人际关系为网络的金融服务系统。

其次社区银行应在合作中谋求机会。由于对信息的充分掌握,社区银行能够比大银行更好的预测这些企业的发展前景,所以社区银行应该发挥其信息优势,对周围片区的小微企业提供贷款咨询,积极寻求与居委会以及相应片区政府机关合作,推出便民利民服务。

最后社区银行业务的开展应以服务为中心,以片区居民和中小微型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克服产品同质化,加强金融创新,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服务体验。

四、根据社区银行发展现状及困境提出建议

(一)社区银行可以由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入股成立,二者形成母子关系。一方面社区银行作为子公司,相对于作为大型股份银行的支行来说更加具有资金运用上的独立性与灵活性;另一方面由于其自负盈亏,社区银行的管理者相对于支行的管理者来说更具有积极性。

(二)社区银行可以为片区内居民以及商户提供类似于“一卡通”的联名卡便民服务,具体如下:区内商户协商,让居民能够直接在商户处使用该卡消费;进一步与当地政府机构协商,将水电费、煤气费等费用纳入该卡的刷卡范围。为进一步激励居民和商户使用该卡,可以通过将该卡的消费量与个人消费信贷和小微贷款额度相匹配。

联名卡便民服务的好处有:①扩大银行在片区的影响,增加银行的业务量;②简化支付程序,降低银行的营业成本;③强调了社区银行的服务性质,有利于树立社区银行的形象;④对社区银行来说,该卡的消费信息将成为银行实行交叉销售很好的分析材料:银行通过对个体消费习惯的分析,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每个个体的特征和需求,节约了银行在获得信息方面的其他成本费用。

参考文献:

[1]巴曙松,社区银行能否成为中国银行业放松管制的突破口[J].现代管理科学,2002,(7).

[2]王爱俭,发展我国社区银行的模式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2006(07)

[3]钟伟.中国民营银行宜走社区银行之路[J].上海金融,2004,(6)

[4]晏露蓉,林晓甫,中国社区银行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的可能性分析[J].金融研究,2003,(10)

[5]钱水土,李国文,社区银行机器在我国发展[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2)

[6]翟建宏,高明华,中小企业贷款难与社区发展[J],金融理论与是加班,2006(3)

[7]龙超,邓琨,中小企业融资与社区银行发展――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的启示[J],经济学动态,2011

[8]楚尔鸣,周嫦琦,中国社区银行发展的理论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银行的发展现状篇10

【关键词】银行监管框架发展趋势商业银行影响

一、我国现行的银行监管框架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体系主要由外部监管、社会监管、行业自律、内部监管四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监管当局的监管,这是最高层次;第二层次是社会监管,即由会计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对银行做出评估;第三层次是行业自律,一般由银行业协会监管;第四层次是银行的内部监管,即为银行通过系统的内部控制措施来规避风险,保障安全。

(一)政府部门监管

1.银监会的监管

银监会于2003年4月28日成立,其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审慎有效的监管,保护广大存款人和消费者的利益,增进市场信心;通过宣传教育工作和相关信息披露,增进公众对现代金融的了解;努力减少金融犯罪。

2.国家审计署的监管

国家审计署对商业银行实行外部监管的基本目的也是维护和促进商业银行的安全与稳定。

3.财政部的监管

财政部对商业银行的外部监管主要表现在对商业银行的财务监管上:制定和修改金融会计、财务制度;财政部通过制定和修改商业银行的会计、财务制度,规范商业银行的财务收支活动,维护和促进商业银行安全和稳定运行;对财务制度执行予以监督。

(二)社会监管

社会监管主要是由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按照公认的审计准则,对银行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公正性进行审计,并提出审计报告。

(三)行业自律

行业自律主要是由中国银行业协会来操作。银行业协会实行行业内的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保护行业共同利益并促进行业共同发展。主要是通过建立行业规范、行业标准,指导行业走规范诚信发展道路;通过建立举报监督系统,强化会员单位和行业的自律和互律,并对违规会员单位做出自律性处罚,维护和提高行业的整体利益和社会形象。

(四)内部监管

内部监管是通过一系列组织机构、岗位责任和操作规程,建立一个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管理体系,借以控制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其着眼点在于促进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运行,保证银行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防范经营风险。商业银行内部监控石油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监事会、独立董事等实施的自我监管。

二、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发展趋势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以及现存的监管体系及问题,借鉴各国成功的经验,个人认为我国银行监管的发展有如下趋势。

(一)更加重视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

目前,我国银行监管中社会监管还比较少,英国银行监管当局在监管实际中把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交给社会中介机构去完成,而自己集中精力于风险的辨别。美国的银行监管虽然不要求各个银行必须接受社会监管,但各大银行都委托社会执业机构进行年度审计,以获得公众的认可。

(二)加强网络金融风险的监管

随着服务手段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网络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银证转账等在我国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没有一部与之配套的法律对这些业务进行相应的法律规范,这一方面不利于银行类机构业务电子化的发展,也加大了相应的经营风险。

(三)从分业监管转向混业监管

当前,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全球化的基本趋势,这在客观上推动了金融监管从分业监管转向混业监管。如果说分业监管强调的是对不同金融领域分别监管的话,那么,随着1999年美国《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废除和同时覆盖所有金融领域的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的建立为标志,混业监管已经成为全球金融监管发展的主流。我国为了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中,银行的混业经营也应该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混业监管也是我国银行监管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

三、现行监管模式及未来发展趋势下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鉴于我国银行业的监管现状及其可能的趋势,在金融危机之后不可否认的是对银行业的监管是会越来越严格,一旦商业银行出现违规现象,对其的处罚肯定是非常严厉的。因此商业银行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一方面做到符合现行监管制度,同时也要追求自身的发展。所以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促使银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资本管理体制

次贷危机的重要启示,就是单一资本监管是不够的,所以巴塞尔Ⅲ在提高资本要求的数量和质量的同时,还针对银行的流动性、杠杆率等设置了明确的监管要求。同时,严峻的同业竞争形势对资本实力的要求,决定了建立在先进管理技术之上的专业化资本管理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因此加强资本管理不仅是应对监管的要求,更是关系到银行自身经营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促使银行更加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必须处理好中央银行监管审计、财政部门审计、税务部门审计等外部审计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积极配合中央银行等外部机构的审计;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落实外冲审计的要求,并根据外部审计结果,适时调整内部审计的对象、范围和重点,以共同发挥审计的整体功能。

(三)加强商业银行合规建设

商业银行高风险的经营特性,决定了合规经营的任务始终相生相伴于商业银行发展的全过程。随着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面临金融监管当局更加严格的监管。所有这些,都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不断强化合规经营,加强合规文化建设,以保证整个运行机体能够始终保持正确的运行方向和运行轨道,始终保持最佳的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实现经营管理的风险最小和效益最优化。

(四)做好迎接混业经营趋势的准备

上述已经提及了现在我国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使得各金融机构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交叉性的金融产品,也论证了我国金融机构可能的混业监管。同时随着我国金融业的逐渐开放;以及国内居民和企业基于金融资产需求的有效多元化和综合性,要求金融机构能提供“一站式”的全程金融服务;与此同时,国内证券业的融资困境,银行业的利润空间缩减,以及保险业的投资渠道狭窄与承保能力下降,使得金融各业纷纷呼吁对分业“松绑”,为混业放行。市场需求推动了银、证、保三业的合作和渗透,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做好迎接混业经营这一趋势。

参考文献

[1]姜建清.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战略问题的思考[J].中国金融家,2009(04).

[2]张丽娟.我国商业银行实现综合经营模式选择及监管研究[J].理论界,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