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市场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32:04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篇1

省绿色食品办公室与区人民政府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就合作组建浙江绿色食品发展有限公司、发展绿色食品事业进行了讨论。双方认为:

1、建设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省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是构建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体系的当务之急。绿色消费是世界性的潮流。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形势良好。浙江是全国的资源小省,经济大省。浙江农业必须走绿色食品产业的道路,浙江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成为全国发展绿色食品的先进省份。目前,浙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尚处于相对滞后水平,迅速构建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体系,尽快形成绿色食品消费交易中心,是浙江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迅速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的关键。这一体系应该由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绿色食品市场、绿色食品开发(或发展)有限公司四部分组成。其中,全省大部分农产品市场都以发展绿色市场为已任,开业在即的丽水市浙西南农贸城更是高举绿色市场大旗。全省开发绿色食品的企业也不断涌现,唯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与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尚未问世。从全国而言,目前只有青岛等城市已建成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

加快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与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两块牌子一个实体),将绿色食品的展示展销与绿色食品的发展培育有机结合,可迅速促进绿色食品市场的发展壮大,从而带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形成。可以认为,加快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仍是构建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体系的当务之急。

2、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丽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从自然条件分析,丽水是部级生态示范区,是华东乃至全国少有的“生物基因库”,是浙闽六大水系之源(瓯江、钱塘江、闽江、飞云江、灵江、交溪),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生态屏障。绿色生态是丽水的后发优势。从产业基础分析,丽水是沿海发达省份中的欠发达地区,是沿海发达地区与wto对接过程中产业梯级转移的Ⅰ级接受地带。在这一生态环境中生产的农产品,从广义而言,均为绿色食品。以此这基础,通过若干年的努力,丽水完全可以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以市场为导向、现代科技为支撑,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具有区域特色,现代化特征明显的“绿色产业集聚谷地”,各种生产要素将向绿色产业集聚,产业结构朝着绿色经济的方向调整,经济战略重点向绿色经济倾斜。在培育绿色食品产业的过程中,势必会带动绿色市场的形成,促进生态旅游业等相关的绿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二、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有限公司框架

1、公司体制:双方决定共同发起并吸收志同道合者参加,组建一家股份制的“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的重任,推动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

2、注册资本:本公司注册资本300万元人民币,林方筹措200万元,陈方筹措100万元人民币。

3、驻地管理:本公司驻地:浙江省丽水市。归口莲都区管理。

4、决策经营:本公司按《公司法》实行规范管理,决策与经营分离。由投资各方选举的董事组成董事会,组成决策层。由经营者组成经理层。林方出任董事长,陈方出任总经理

三、主要业务

1、主要业务。本公司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依托绿色食品市场,集绿色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集绿色食品科研、试验、推广为一体。主营业务:绿色食品基地开发、绿色食品配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绿色食品网站建设。兼营业务:绿色农业观光旅游。

2、经营目标。立足丽水,开拓沪杭。以丽水市莲都区为中心,建立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销售中心、绿色食品生产力发展中心和山水旅游基地;以上海杭州为中心,建立丽水方稳定的绿色农产品销售市场和稳定的观光农业旅游客源网络。对促进丽水市莲都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丽水市莲都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加丽水市莲都区农民收入,扩大丽水市莲都区在上海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促进上海、丽水两地餐饮业、旅游业的发展,都将会发生重要作用。

实现这一经营目标,本公司也可获得应有的利润,成为莲都区仍丽水市最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并争取成为浙江省农业产业化“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之一。

四、实施步骤:版权所有

第一步:2002年组建公司及所属机构,开展基地开发业务、展示展销业务、网站经营业务。

第二步:2003年,实施“一重二侧”战术。一重点:按陈方与上海方有关合作意向者经营的餐饮业的经营额1.5亿元的30%为基础,并努力开拓上海的其它“餐桌市场”,提出所需绿色农产品的订单,在丽水市莲都区为主组织生产配送。第一年销售额确保2000万元,争取3000万以上。二侧:一是积极开拓上海-丽水的旅游观光农业业务,争取实现零的突破;二是积极开拓杭温丽“餐桌市场”,争取实现零的突破。

第三步:在第二步运转成功的基础上,重点扩大杭州市场,精心策划,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三年之内销售额达到1亿元。

第四步:努力开拓市场,争取在三至五年内实现销售额达到2亿元以上。

第五步:在沪杭甬温锡等大城市建立分公司,实现销售额达到3-5亿元。

五、财务预算(略)

六、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之一:充分利用产销差价。通过观察分析,我们认识到,农产品产地收购价与销区市场批发价之间,普遍存在1:1:5到1:2的价格差。也就是说,从产地收购到市场批发,一般农产品价格增长50%-100%,这就是中间环节虽然有5-6道但仍可获取高额流通利润的原因(其中包含部分不合理因素造成的高额利润)。本公司就是要将中间环节减少到最简,获取中间合理的高额流通利润。这是我们将配送确定为本公司主要业务的根据。为了保证实现毛利润40%,本公司产品的定价必须以上海市场批发价为基础。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篇2

【关键词】大连地区绿色物流供应链

一、引言

大连地区大宗农产品与水产品主要是指没有经过深加工的初级农产品与水产品,比如水稻、果蔬、肉类、海鲜等。大连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农产品与水产品生产区域,大宗农产品与水产品地区消费中占据很大的比重。大宗农产品与水产品的绿色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指将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融入到物流与供应链的管理过程中,强调物流管理的绿色化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是以传统物流发展为基础的,能够较好的协调生产资料供应与产品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多元利益关系,进而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大连地区农产品与水产品在供需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也为绿色物流与供应链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市场。

二、大连地区农产品与水产品绿色物流与供应链的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Swot分析对大连地区农产品与水产品的绿色物流及供应链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大连地区农产品与水产品绿色物流和供应链的优势分析。首先,大连地区靠近海域,水资源丰富,同时土壤肥沃,因此境内种植较大面积的水稻与果蔬,海鲜资源也相当发达。由于区域内居民的消费水平呈现持续升高的趋势,因此区域内农产品与水产品的消费量逐渐下降,而牛羊肉、蛋奶等食品的消费量日益提高,因此地区食品结构更加合理。其次,随着现代化高科技技术在农业生产与水产打捞中的应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与水产品打捞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形成,这种模式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地区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尤其是近些年以来,大连地区大宗农产品与水产品在其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相对合理的分配方式。最后,大连地区境内一些大型企业在其整个供应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大宗农产品与水产品供应链的优化,带动了地区绿色物流的发展。

第二,大连地区农产品与水产品绿色物流和供应链的劣势分析。首先,大连地区缺乏统一的物流与质量安全标准,大宗农产品与水产品绿色物流与供应链的管理通常会涉及到农业、工业与商业三部分,而这三部分在产业发展环境、信息传递与物流方面均有不同的标准,导致供应链即便在局部系统中表现的较为优越,但在集成时却展现出很大的困难。其次,供应链内部通通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沟通不畅,从大连地区分析,农产品与水产品的物流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且物流与供应链的不同节点之间也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与信息交流平台,因此不同节点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了解,信息滞后性的消极影响较为突出。再次,大连地区农民的自组织程度相对较低,农村普遍缺乏能够代表农民利益的基本经济组织,导致生产者通常以无组织的形式进入市场,无法充分全面的掌握市场信息,也就无法根据市场需求来安排实际的生产,导致无法介入到供应链系统中。最后,大连地区农产品与水产品的产销脱节以及物流成本问题均比较显著,农产品与水产品的物资基本上处于一种无序管理的状态,供应链出现产销脱节,加之农民缺乏市场营销的基本理念,信息不同进行有效的传递,因此导致产品损耗加重。

第三,大连地区农产品与水产品绿色物流和供应链的机会分析。首先,国内大环境相对优越,中国与世界的接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大连地区农产品与水产品的国际贸易困境,推动了大连地区农产品与水产品市场的扩大。其次,国内外对大宗农产品与水产品的市场需求逐渐增大,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产品的销售。

第四,大连地区农产品与水产品绿色物流和供应链的威胁分析。首先,大连地区大宗农产品与水产品的生产与经营本身存在较多的问题,长期以来,大连地区物流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导致产品的损耗增加,产品在运销过程中成本过高,导致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其次,地区市场体制发育不健全,传统的交易方式不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加之产品的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且保鲜设备有待进一步提高,电子商务发展滞后,无法保证大宗产品的充分销售。最后,外貌壁垒给大连地区产品出口带来严峻的挑战,由于环保技术相对落后,产品质量标准认知不科学,导致大连地区农产品与水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经常被退货,影响了地区声誉与市场的开拓。

三、大连地区发展农产品与水产品绿色物流与供应链的战略价值分析

绿色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是现代化物流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这种发展模式重视从长远利益出发,突出对环境的重视程度。大连地区农产品与水产品绿色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之所以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主要是由于其所需要的收益共享机制没有有效形成,加之农户对绿色理念的认识不足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第一,经济价值。绿色物流与供应链均要求有一定的环境指标做为发展基础和原则,因为规范的环境标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企业选择更加环保的方式来充分的利用资源。虽然维护环境发展会增加一部分成本,但环境的有效改善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与经济机会,因此在绿色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中,首先应该对处于核心位置的供应商设计出合理的奖惩机制,来提高供应商的工作积极性;其次要构建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环境为目标而增加成本的分担性机制,要求客户和供应商分担成本。

第二,社会价值。农产品与水产品的绿色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是一项能够有效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与进步的措施,实施绿色物流管理能够从根本上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升经济发展层次,不断扩大市场需求;另外还能进一步利用工业化发展与经营的理念来经营农产品与水产品,从而构建出更加深层次的供应链关系,推动地区经济的深入与健康发展。

四、大连地区发展农产品与水产品绿色物流与供应链的措施研究

大连地区大宗农产品与水产品的发展应该更加强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发展优势,不断完善绿色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第一,政府部门相关的保障性政策措施。首先,政府部门需要不断完善地区绿色保障机制与标准,制定出符合地区环境标准与生产技术要求的评价体系,要求评价体系要涵盖产品质量、食品卫生标准、绿色市场标准等,以构建更加科学完善的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式。另外政府还需要强化信息建设,提高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重视品牌战略发展,不断推行良好的食品生产规范。其次要重视绿色消费市场的构建,政府部门需要根据国家统一的标准,加强对大连地区市场软硬件环境的建设,保证环境对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性作用;同时还需要不断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比如农产品与水产品疲乏市场、冷藏设施、保险设施等,要强化现代化技术在质量管理中的重要应用,逐步配备有害物质残留检测设备,建立绿色食品专柜,发展连锁经营,提高产品在市场中的销售比例。再次,政府要开辟专用绿色流通通道,协调组织货源,建立产品运输网络,实行多式联运与直达运输,水产品要实行冷链运输,以防止变质及污染,同时还需要强化不同运输工具之间的有效衔接性。最后要建立完善的绿色运输模式,提高大连地区农产品与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建立并完善电子商务环境,积极应用现代化的生产与经营模式,推动农产品与水产品绿色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深入发展。

第二,物流企业的相关管理措施。首先,企业内部要不断完善绩效评价管理体系,从资源的利用率角度出发,不断节约流程时间,提升顾客的价值,并以此为基本标准对绿色物流与供应链能力进行评价。这一绩效评价管理体系应将绿色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同企业的利益结合起来,通过分析企业的收益与资产运营来推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次,强化企业绿色运输管理,积极开展共同配送机制,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内部物流人员、物资、时间等资源的利用,同时还可以采用符合一贯制的运输模式,实现多种运输工具及多区段的衔接运输;再次,企业内部需要强化对绿色包装的管理,企业需要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要求生产部门采用更加简化的包装,或者积极应用先进的技术来开发新的包装材料,实现包装的现代化发展,要求包装实现大型化、集装化、模数化与反复性;再者,企业内部要强化对绿色物流的加工,一方面改变传统消费者加工的模式,引入专业集中加工,实行规模化的发展,比如建立大型的水产品深加工基地等,以降低分散加工导致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还要对消费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料进行集中的处理,以降低废物污染,同时还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益。最后,企业内部要实现对废弃物的物流管理,现阶段,企业内部大量的生产与消费经营模式,很大程度上导致废弃物的出现,因此应当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涵盖生产、流通与消费的废弃物回收、加工与再利用系统,比如水产品加工后的废料可以回收作为鱼饵继续应用于水产品的捕捞等,但这种体系的建立需要重新分析整个供应链系统,另外随着供应链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还需要重点考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因此短时间内形成具有一定的困难,但不久的将来,这种模式一定会实现。

五、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绿色物流与供应链系统的建立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内容,是21世纪物流与供应链发展的新方向。是随着中国与世界交流的增多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参与国际市场分工程度的不断加深,发展绿色物流与供应链体系建设已经不再简单的局限在国内市场竞争中,更加体现在整个国际商场竞争中,因此在现有的物流与供应链体系的基础上,应强化政府引导,不断以保护环境为前提,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适应市场发展的绿色物流与供应链体系。

参考文献:

[1]徐凯波,丛皓.北京绿色物流中可持续供应链的设计及评价体系的研究[J].中国商贸,2011,(3).

[2]王婷睿.基于循环经济的辽宁省绿色物流体系构建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4).

[3]韩松.河南省大宗农产品绿色物流与供应链系统构建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9,(8).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篇3

关键词:农产品绿色营销绿色品牌绿色营销渠道

一、洛阳市农产品绿色营销现状

近年来,洛阳市农业经济发展迅速,农业比重持续稳定增长。2012年洛阳市农业增加值223.8亿元,增长4.6%,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4%。其中,绿色农产品比重增长3.2%,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5%。从总体上来看,洛阳市各类绿色农产品的产量都取得明显增长。

洛阳市大力推进农业绿色产业基地化和规模化,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效益,培育形成了现代烟草、畜牧养殖、花卉果蔬、油料作物、黑色杂粮、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六大农业主导产业。截至2012年年底,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422家,农业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1668家,农业加工企业580余家,产品1500余种。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名牌产品10件,省著名商标51个,农产品原产地认证7个,有机食品认证5个,绿色食品认证4个,无公害农产品106个,无公害生产基地73个,面积达116万亩;经省、市级认定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达35个。

缘于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受到人们的青睐,一些营养价值更高、味道更美的特色农产品相继被开发出来。近年来,洛阳市已形成了以主食、奶业、食用菌、畜禽、果品、中药材、花卉等为主的七大绿色农产品加工体系。

1.以农户和个体经营户为营销主体

洛阳市的一项调查表明,集体运销组织运销的绿色蔬菜只占蔬菜总量的7.8%,加上农户联合运销的也只有12.9%,农民自己运销的占70.1%。目前洛阳市绿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小、产地分散、品种有限、结构单一、档次不高,难于保证满足市场需求,同时由于我国绿色消费市场尚且处于发育阶段,存在着多头经销、分散经营的自然发展状态。非企业化经营,对市场的依赖程度低,承担经济风险的能力低。洛阳市农户众多,他们难以根据市场营销理论的要求开展市场营销活动,难以履行市场营销主体的职能。

2.绿色农产品市场日益受到重视

近年来,洛阳市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逐渐形成,绿色食品需求增加,绿色农产品市场越来越受到市民的关注。人们喜欢购买未施农药和化肥的蔬菜、粮食,崇尚不破坏食物营养成分、没有污染的烹饪方式,关心居室的装饰是否会排放有害气体或辐射,愿意购买无氟冰箱以及使用纸制饭盒代替塑料包装等。同时消费者从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角度出发,自觉或不自觉地承担起保护自身生存环境的责任。

3.品牌和包装策略逐渐被人们认识

随着绿色产品需求增加,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品牌的消费意识逐渐觉醒,生产经营者注重对绿色农产品的视觉形元素如色彩装饰等进行包装,这些绿色农产品的包装往往健康简洁并尽可能说明包装废弃物处理方法,有效推广商品及其品牌形象和企业文化,促进销售的包装,实现现代包装的价值。绿色农产品生产者设计了美观实用的包装,消费者舍不得扔掉,挪作他用,用来盛放杂物、装饰、收藏、养花等。只要包装上的标示存在,就会让消费者时常想到该种品牌的产品,从而强化其品牌形象。

二、洛阳市农产品绿色营销存在的问题

1.假冒伪劣的绿色农产品充斥市场

由于绿色农产品市场不规范,商户的法律意识淡薄,一些不法生产经销商假冒伪劣或者采取掺假混杂、以次充好等不正当手段参与市场竞争,使用“绿色食品”标识欺骗消费者,把“绿色食品”商标直接作为商品名称或者包装使用,造成市场供应不稳定,价格波动大,从而导致绿色营销常常受到来自不规范的市场行为激烈冲击,严重影响了绿色农产品的健康发展。例如,2012年洛阳市的土鸡蛋价格在每千克18元左右,而有些商户把普通鸡蛋当作土鸡蛋卖,从中牟利,他们的售价只有11元左右,这不但伤害了消费者的购买热情,而且严重扰乱了绿色农产品市场的秩序。

2.绿色意识未被充分唤醒

绿色农产品要求每个生产环节都是绿色的,而我国农产品的生产技术人员主要为农民,他们的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在生产过程中只注重提高产量来获取经济利益,忽略了由于农药、化肥、杀虫剂等物质的使用对环境及消费者健康带来的危害。总体上,农产品绿色消费未被充分唤醒,绿色消费需求未被充分挖掘出来。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客观上经济发展程度,相对发达地区消费水平较高一点,绿色消费的需求相对较高,而经济落后地区需求较低,绿色消费市场有限。二是绿色消费的市场环境不成熟、不规范导致绿色消费需求不能被充分挖掘出来,如绿色产品检验、绿色产品标志使用不规范、执法不力,引起绿色产品市场管理混乱,鱼目混珠,最终导致绿色消费意愿下降和消费市场萎缩。

3.绿色农产品价格定位过高

消费者购买绿色农产品时,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例如价格、口味、营养等,不同消费者在购买时所考虑的首要因素不同。影响绿色农产品市场消费的最主要因素是绿色农产品的价格。但是,许多商户对绿色农产品的定位不准确,将绿色农产品视为高端食品,面对的消费者是高收入人群,从而制定高昂的价格,没有考虑到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价格敏感程度,导致了生产和需求的矛盾,阻碍了绿色农产品的普及。

一般来说,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较一般农产品高出约30%,有的甚至高出1倍以上。若其流通环节成本再增加,则其最终价格很可能会高出普通产品3倍以上。在洛阳市大张盛德美超市里,0.5元/斤的普通大白菜成堆摆在蔬菜销售区;在旁边的有机食品专柜里,用保鲜膜包装好的有机大白菜售价为3.58元/斤。

4.绿色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通

由于销售渠道不畅通,绿色农产品滞销严重。以土鸡蛋为例,2011年洛阳市新安县磁涧镇曾因信息不畅,再加上多数养殖户各自为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造成土鸡“养热销冷”。在栾川、嵩县、伊川、汝阳、洛宁等县,“养热销冷”的土鸡养殖户也为数不少。土鸡含脂率低、蛋白质含量高且绿色无公害,而且土鸡蛋也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价格逐年走高。多数养殖户从购种、饲养到销售都是各自为战,这种分散的养殖方式很难形成规模效应,也不利于打造品牌效应。至于销售,大多数养殖户仍采取四处推销的“摆地摊”模式,各自为战,很难有多少卖多少,有些则把希望寄托在主动上门收购的商贩身上。另外,很多养殖户并未进行市场规划,也没有专门的机构帮助养殖户进行销售渠道拓展,这都是造成养殖户养鸡容易卖鸡难的原因。

三、洛阳市农产品绿色营销的合理化建议

1.加强绿色管理,完善绿色标准体系

发展农产品绿色营销,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少不了政府的监管。因此,有关部门必须履行各自职责,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

(1)建立绿色农产品管理法规,为规范绿色农产品市场秩序提供法律依据。严厉打击违法商贩,维护绿色农产品市场的秩序。洛阳市的农产品绿色营销尚处于起步阶段,为大力推动其发展,政府应通过价格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激发农民特别是农业企业的积极性。

(2)加强对绿色农产品生产厂家的抽检、监控,对产品质量不会格的厂家应限期整改或取消资格。加强打假工作力度,对造假者要严惩,通过取缔生产、重罚款等手段来维护“绿色尊严”。

(3)加快完善绿色农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在我国19118项国家标准中,只有45%达到国际标准。因此应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实施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加大认证认可体系建设,积极向HaCCp、Gmp、Gap、欧盟注册认证、iSo9000、iSo14000系列等质量认证和环境体系靠拢,提高检测检疫手段。根据有关“办法”和“规定”,进一步搞好“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名牌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无农药残留放心农产品”等的认定工作。

2.采用清洁生产,绿色包装。(1)农产品绿色制造,即清洁生产。农产品在制造过程中是否注意清洁、卫生、环保,这直接影响了企业形象。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要以有关国家和国际标准为指导,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易分解的农药,科学施肥。研发人员要不断加紧对绿色技术的开发与创新,用有机肥料取代农药化肥,进而开发生产出绿色农产品。

(2)农产品绿色包装。农产品包装设计时考虑残留物对环境的影响,做到易降解、易回收、易处理。目前,塑料包装及一次性饭盒造成的白色污染引起了世界性关注,纸质包装及可降解性塑料对其代替顺应了绿色包装这一时代潮流。产品包装应做到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易于降解处理。洛阳市应积极了解国内甚至国际最新包装技术,并致力于运用到本市绿色农产品的包装上,推动产品包装技术新变革。包装图案要充分体现绿色概念,让消费者联想到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等。

3.加强绿色宣传,培养绿色品牌

广告是绿色农产品营销的一种重要手段,企业应摒弃传统的墙体广告的宣传方式,加大现代广告的投入和宣传,利用新兴的广告模式,如微博广告、视频植入广告等来提升市场竞争力。

农业企业要积极开展绿色促销活动,通过绿色广告开拓绿色农产品市场,例如销售展示、店内演示、品尝、上网宣传等,扩大绿色农产品品牌的影响。在对绿色农产品品牌促销时,除了宣传其核心产品和使用价值之外,应着力强调其绿色环保的一面,突出与一般产品的区别和优势。另外,企业应积极参与绿色环保事业,着力培养自己的绿色形象。

4.选择绿色农产品营销渠道

针对不同绿色农产品的特性,采用科学、卫生、环保的保鲜仓储技术,保证绿色农产品的储藏质量,减少对消费者的健康危害。由于绿色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所以企业应该缩短渠道,以免因渠道过长而增加销售价格,减少销量,造成企业利润的下降。由于洛阳市农产品绿色营销起步较晚,且中间商的绿色意识薄弱,因此有经济实力的农产品企业可以自行建立绿色销售渠道,或者着力培养中间商的绿色意识,使农产品到消费者手中经过的是一条绿色渠道,保证绿色农产品能尽快尽早的到达消费者手中。具体而言,洛阳市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可以根据农产品产业链的延伸和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多寡,选择以下营销渠道策略:

(1)直接分销策略。自己设立绿色农产品专营店,或者在超市设立专卖柜,以回归自然的装饰为标志,招徕顾客,提高销售覆盖面。

(2)特许加盟经营的分销策略。即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者允许他人使用本企业的企业名称或品牌开设专卖店,销售生产者的绿色农产品。专卖店的资本全部由他人投资,但所有专卖店的名称统一按生产企业的名称或品牌命名,统一价格。

参考文献:

[1]刘昌勇.绿色营销—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J].长安大学学报,2002(2):24-25.

[2]施海智.绿色消费及其法制化探析[J].榆林学院学报,2010(2):12-14.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篇4

【关键词】绿色农业经济对策

在2003年10月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主办的“亚太地区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业市场通道建设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绿色农业的概念后,得到了与会代表和亚太经社理事会官员的广泛赞同。引起广泛关注,因而促成绿色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基于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应该归属于农业经济发展的范畴,同时它又是传统农业经济的一种创新,是冲破传统农业经济藩篱的一种全新的农业经济发展形式。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将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更高层次和必然趋势,是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必然产物。细致研究当前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才能够准确分析和判断发展绿色农业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找出症结,才能够扬长避短地探索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1.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1绿色农业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2004年,农业部在黑龙江省开展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试点工作,并于2005年在全国范围正式启动。近年,全国各省市发挥区域优势,结合区域特点,发展适合当地的绿色农业产业基地。据国家农业部网站及中国绿色发展中心介绍,截至2010年底,全国已有340个单位建成绿色食品原料生产标准化基地,种植面积超过0.073亿hm2,生产总量超过1亿t,产品年销售额超过2000亿元,出口额超过20亿美元,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企业总数达6391家,对接龙头企业1256家,带动农户1686万户,每年直接增加农民收入8.4亿元以上。已开发的绿色食品产品包括农林及加工产品、畜禽类产品、水产类产品、饮品类产品等四大类57个小类,覆盖农产品及加工食品的1000多个品种。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0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1000家。仅2010年,全国共有80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绿色食品产品1387种,成为绿色食品发展的新兴主体,有效加快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

1.2绿色农业经济品牌效益不断提高

随着我国绿色农业的不断发展,打造了诸多代表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精品品牌,绿色食品日益丰富和多元化,涌现了一大批绿色食品知名品牌,绿色农业经济品牌效益不断提高。目前,绿色食品标志商标不仅已在国内第1、2、3、5、29~33类等以食品为主的九大类产品上注册,而且在日本、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葡萄牙、芬兰、澳大利亚等11个国家和地区完成注册。2010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100%。在国内大中城市,绿色食品品牌认知度超过80%;在国际上已有法国、芬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4个国家的7个企业22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使用我国绿色食品标志商标,2009年国内年销售额达到3162亿元,出口总额达21.6亿美元,在国际市场日益显现出强劲的竞争力。

1.3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为了引导和规范绿色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已经建立了认证管理基本制度。目前农业部绿色食品相关标准102项,地方标准235项。近年来,我国绿色农业经济以品牌带动龙头企业、促进标准化基地建设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着力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了绿色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各省市陆续培育了一批绿色农业产业化骨干龙头企业,其中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490多家,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190多家,湖南省绿色食品企业140多家。目前,江西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茶生产基地、最大的绿色茶油基地、最大的绿色食品脐橙基地和最大的绿色水产基地。湖南省的天龙米业有限公司和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形成了现代化精米生产线和国内最大的集生产、研发、销售茶籽系列高档植物油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集团;河南、山东、北京等省市的部分地区也因地制宜推进集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体系。

2.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在发展绿色农业经济上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2.1土地资源利用

我国虽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但随着近几年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房地产用地和企业用地不断扩张,耕地面积大幅锐减,据《发展改革委关于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报告》,目前中国耕地面积约为1.2173亿hm2,人均耕地面积(1.38×667)m2,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耕地流失为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发展绿色农业经济设置了客观环境障碍,土地是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基础载体,怎样充分利用好仅有的耕地,是摆在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战略面前的一道天堑。

2.2市场能力适应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3082万t,比上年增长0.4%;201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54641万t,比上年增加1559万t,增产2.9%。尽管在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和推广应用农业科技化耕作技术的支撑下,我国粮食连续7年增产,但农业的生产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要求,农业生产效益并不高。主要是因为农作物生产成本高而品质不高导致农产品销售困难,难以满足消费者对于高品质低价农产品的需求。积极探索农业经济发展途径以适应市场需求,增强农业经济实体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是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关键环节。

2.3农业生产方式

传统小规模农业生产模式是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的无序经营,在这种模式的主导下,农户势必以自身效益最大化来使用土地资源。这种短期效益的索取导致耕地质量的逐年降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不但极大地破坏了土地生态系统,竭泽而渔、饮鸩止渴的掠夺式生产也造成了土地生产能力的不断降低,怎样转变这种生产方式,形成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合理生产方式已经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同时以农户为单位的耕作方式成为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的重要障碍,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不利于集约化、集团化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

3.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几点对策建议

3.1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市场体系建设

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加强科技创新,针对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产、加工、销售及服务问题,加快新技术研发和科研攻关;健全绿色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做好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开展技术指导,为发展绿色农产品提供技术支撑。建立健全绿色农业产品的标准体系,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操作规程、产品质量和卫生标准、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标准、产品包装标准等。完善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立完备的基地建设、环境监测,产品质检和市场监督等管理体系。促进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完善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增强市场服务能力。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保障市场公平和效率。

3.2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

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农业科研院所的作用,根据我国现有耕地分布情况,认真研究并制定详细可行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对绿色农业经济产业的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和科学设计,明确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根据区域间不同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特色,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做到绿色农业产业合理布局。要根据规划制定出台相关的推进措施,来保障规划目标的稳步推进和最终实现,使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较强的操作性,将这一经济发展模式纳入到各建议:

3.2.1中央和省市二级都应加大产粮大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提高对粮食主产区县财政转移支付水平,取消粮食风险基金配套,增强粮食主产区县特别是产粮大县的“造血功能”。

3.2.2建立粮食主产区县与主销区县的利益平衡机制,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实现粮食主产区县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省市)平均水平。

3.2.3建立产粮大县财政奖励动态调整机制。由省级财政部门牵头,会同省级农业、统计等部门建立对产粮大县的动态监测制度,对每年分县的粮食生产等基础数据实行动态管理,根据跟踪结果调整每年产量大县奖励资金量,由中央财政直接转移到县,更好地发挥财政奖励政策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

3.2.4对“地方财力困难有较大缓解”进行进一步界定,督促地方政府在财力状况转好后,将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用于支持粮食生产。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去。将任务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发挥各级政府宣传引导作用,切实转变农户的传统生产观念和思维方式,充分调动广大农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夯实基础、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3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全力提高农业生产实力

绿色农业经济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常规农业向科技农业转变的一次革命,不但需要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生产技术作为支撑,更需要政策的扶持和关键环节的统筹。因此,需要政府各个相关部门通力配合,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为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同时要在生产开发、市场开拓各个环节上给予必要的税收、信贷、财政等方面的支持,营造宽松的发展氛围。要通过减税、减费、补贴、财政转移支付等综合措施加大绿色农业开发与科研的投入,着力打造一支掌握绿色农业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质量认证等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措施的科技人员队伍。为绿色农业生产、加工、贸易和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流通服务,不断增强绿色农业经济实体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绿色农业产品的经济附加值。

3.4规模经营、集约管理,推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要选择客观环境好、生态标准高的绿色农业产品生产基地,根据市场需求选择抗病能力强、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农副产品率先进行试点,以试点引领基地建设,以基地推动区域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建立基地生产、科技院所研发、企业生产销售一条龙的绿色经济产业链条。逐步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品牌,提高产品档次和知名度,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主导促进绿色农业产业优化升级。

结语:

总之,要力求把农业发展、保护环境、增进人们身体健康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大绿色食品的投资力度,扩展绿色食品建设范围,促进绿色农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还须树立环保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循环利用为主要发展方式,以保护农业生态系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地整合农业经济发展的有生资源。

参考文献:

[1]严立冬.绿色农业发展与财政支持[J].

[2]赵艳春.浅谈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J].

[3]杨唐盛,张长厚.浅析绿色农业产业化经济的发展[J].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篇5

关键词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经济

绿色农业是指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工作装备和管理经验,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1],以促进农产品、生态安全以及提高农业综合经济的协调统一为目标,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2]。但是由于受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3]。笔者以济南市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济南市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其发展绿色农业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找出加快绿色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以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

1济南市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济南市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上,大力提倡绿色农业的发展。随着政策扶持和技术推广,济南市的绿色农业生产基地数量逐年增加,并结合现有资源发展特色济南农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典型示范、政策倾斜等措施,从整体上提升济南市现代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济南市坚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以减肥、控药、洁田、修复、循环为技术路线,2015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8.7万hm2,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完成农业有害生物防治面积900万hm2、统防统治面积120万hm2。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630”工程,着力推动多种经营主体和经营方式融合发展,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章丘市、历城区分别晋升为国家和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一区六园”和200个都市农业园区总面积近4万hm2,农高区“四园一校区”重点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彰显,逐步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综合体。2016年济南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36家,是2010年的1.5倍,实现销售收入469亿元。

2有利形势及存在问题

2.1有利形式

2.1.1政策支持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并在制度和政策方面采取了相应措施,且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4]。政府部门的重视推动了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2.1.2旺盛的市场需求推动了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的教育水平有所提升,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喜爱,广大群众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5]。目前,绿色农产品市场总体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形势,从中可看出绿色农业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1.3生态农业及其可持续发展逐渐受到重视。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是促进现代农业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6]。当今社会,注重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已成为一种新的理念和趋势,农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不但改善了济南市环境情况,也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7]。2.1.4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成为必然趋势。绿色农业经济是农业发展的新的转变方式,它有利于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以及实现农民增收[8]。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任务,这为济南市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9]。

2.2存在问题

2.2.1耕地减少。近年来,济南市耕地面积有所减少,2008年济南市耕地面积为360664hm2,而到2014年耕地面积为359725hm2,6年时间济南市的耕地面积减少了939hm2,再加上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污染、过度施肥等原因,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绿色农业的发展速度[10]。2.2.2环境污染影响绿色农业发展。工业中废水、废气、废渣成为发展绿色农业的障碍,造成水域、土壤、空气的污染比较严重[11]。小清河是发源于济南市的重要的农业灌溉河流,近年来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大量排入小清河,远远超出其自净能力,致使小清河严重污染,对济南市农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在农业方面,2005年化肥施用量(折纯量)为197501t,2015年化肥施用量(折纯量)增长到229933t,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农村生态环境受到影响,虽然近几年济南市加大了综合治理工作力度,但是目前仍然阻碍济南市绿色农业发展。2.2.3很难构建完善的市场体系。济南市作为发展绿色农业较早的城市,在绿色农业的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也带动了其他县市发展绿色农业的积极性。但济南市绿色农业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企业与农户的结合还相对松散,缺乏完善的市场共享、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12]。2.2.4专业人才相对缺少。农业人才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13]。近几年来,济南市通过与高校合作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员,但这与农村总人口相比,差距仍然偏大。专业人才的匮乏也成为阻碍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14]。

3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3.1合理规划绿色农业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土地辽阔,各地区环境条件存在差异,各地发展绿色农业的经济资源和条件也有所不同[15]。济南市在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应依据当地自然和农业经济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基础条件,确立合理的发展目标,做好绿色农业的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地发展优势特色产品[16]。

3.2加快绿色农产品开发和体系建设

加快完善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市场体系,并且健全基地建设、环境监测、产品质检和市场监督等管理体系。科研部门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绿色农产品的研发,为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提供技术支撑[17]。

3.3建设并推广绿色农业示范区和龙头企业

建设推广绿色农业示范区,并加大对农业方面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以打造一批具有济南市特色的知名绿色农产品品牌,并利用绿色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及各种媒体,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18]。

3.4强化政策扶持和引导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篇6

关键词:云浮农业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

绿色农产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农产品。其特点是绿色环保,在生产培育过程中强调无污染、原生态,长期食用对人体健康有益。不过绿色农产品的成本较高,市场售价也相对较高。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饮食健康越来越看重,绿色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逐年大幅度提升,发展前景相当广阔,当前我国绿色农产品市场处于起步阶段,知名品牌不多,市场管理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加强地方品牌建设与管理已经成为了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云浮市位于广东省西部,地处亚热带,横跨北回归线,年平均温度22℃,极端最低温度0℃,最高温度39.1℃,气候宜人,是全国年平均温差最小的大城市之一,优良的气候条件为云浮发展绿色农业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当地各级政府也非常重视绿色农业的发展,从2004年起,云浮开始施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绿色农产品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12年云浮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75万亩以上、产量65万吨;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52个。其中,郁南县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评定为“中国绿色食品基地县”,出现了新兴县龙圣茶叶食品有限公司、罗定市稻香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罗定市丰智昌顺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十二岭酒业有限公司和郁南县西江淀粉厂等一批绿色农产品知名企业,红茶(袈裟红)、绿茶(菩提绿)“聚龙米”“亚灿米”等知名品牌享誉省内外。地理条件的优厚加上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云浮市绿色农产品产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为发展地方特色农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总体来看,其品牌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知名品牌不多,“聚龙米”“亚灿米”等知名品牌在广东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但并没有能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其次,品牌塑造和管理观念落后。表现在许多拥有优质农产品的企业不重视品牌建设与保护,导致产品知名度低。再次,品牌管理混乱,市场存在“柠檬现象”:市场上品牌众多,但很多“以次充好”和“假冒伪劣”的品牌。有关市场调查显示市场上有1/3绿色农产品不合格,其实是许多不良商家在以劣质产品冒充绿色产品上市销售。

从宏观环境看,还有两个现象值得我们关注,一是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连续出现的“毒奶粉”“瘦肉精”“苏丹红”“毒胶囊”“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事件已经让国内的消费者成了惊弓之鸟,一旦某一品牌出现负面消息,就会直接导致销售量直线下降,且负面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这对于该企业来说是致命的。另一个现象就是绿色食品市场的快速增长,相关调查显示,2011年全年我国共认证绿色食品企业2683家,产品6538个,同口径分别比上年增长19.4%和21.7%。全国累计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为6622家,产品总数为16825个,同口径分别比上年增长8.3%和7.3%。

这两个现象提示我们,整个行业的发展是非常快的,但竞争将越来越激烈,我国绿色农产品在逐渐进入生命周期的成长期,这一时期品牌是竞争的关键,地方绿色农产品产业的发展一定要注重品牌建设和管理,形成广泛的品牌影响力才能提高企业竞争力。但这个过程中一定不能急功近利,应具备战略眼光,严控质量,规范管理,避免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1走正确的发展道路,利用大品牌带动产业发展

地区产业的发展模式非常重要,云浮属于广东山区,离珠三角中心城市有一定距离,直接抢占珠三角大市场不太现实,各类绿色农产品都需要有影响力的大品牌,通过品牌效应将大城市的中高端消费者吸引过来,打开国内和邻近的东南亚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走大企业创名牌来带动地方产业的发展模式。例如有机大米市场,目前国内的有机大米市场并没有形成粮油市场上“金龙鱼”、方便面市场上“康师傅”“统一”等具有统治力的大品牌,但类似的品牌正在市场孕育当中,对我们来说是机会也是挑战。我们可以结合政府、企业及农户的力量,对现有“亚灿米”“聚龙米”等品牌进行集中培育,使之成为国内甚至国际知名的大品牌,提高产品在珠三角的市场占有率,再结合云浮、罗定优越的生产条件,联合更多农户参与进来,建立大型有机米生产基地,进一步打开国内和东南亚市场。这样不仅避开了地理位置上的劣势,形成规范管理和规模生产,也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使得更多的农户受益。

2严格规范生产管理,确保产品品质,形成良好的品牌美誉度

国内市场正处于特别重视食品安全,对食品安全品牌特别敏感的时期,企业必须把目光放长远,坚决不要触碰食品安全、质量的“高压线”。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必须严格把住产品质量关,一旦某一品牌产品在质量方面出了问题,影响到的不仅仅是该企业,甚至是整个云浮地区、整个广东省绿色农产品品牌声誉。为了提高绿色农产品质量,必须与时俱进,结合即将于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的《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制定绿色农产品标准,并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将安全和质量问题责任落实到个人,加大社会监督的力度,建立一定的管理制度,接纳消费者和相关社会团体进入种植、生产基地了解并监督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同时,企业应长期坚持公关活动,与消费者进行互动沟通、诚信经营、参与环保事业、积极回馈社会等活动都能帮助绿色农产品企业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篇7

abstract:Securityemergenciesincidentsofagriculturalgreensupplychainhaveharmedpublichealthandcausedhugelossestofarmersandenterprises.thecausesofemergenciesareanalyzedfromagriculturalsupplychainincludingfarmer'ssafetyconsciousness,demandandsupplyinformationasymmetryandtest,supervisionimperfectness.onthebasisofanalysisofthecausesandcharacteristicsofincidents,emergencystop-losspoliciesareproposed.Governmentshouldplaytheroleofleadershipandgiveinformationintime,nodeenterpriseofsupplychainshouldalliedandthedetectionandsupervisionshouldenhanced.

关键词:农产品绿色供应链;安全突发事件;成因;紧急止损

Keywords:agriculturalgreensupplychain;securityincidents;causes;emergencystop-loss

中图分类号:F30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7-0256-03

0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也逐渐增强,安全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就会造成很大危害。为了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部2014年印发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方案》,提出对农药使用、“瘦肉精”使用、生鲜乳违禁物质使用、兽用抗菌药等进行专项整治,从源头上保证了公众的食品安全;为了降低农产品突发事件危害,提高应急处置效率,保障公众健康,2014年农业部修订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对突发事件不同等级的处理、组织指挥体系、预测、应急响应、应急保障和监督管理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为了使整个供应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1996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协会在综合考虑了制造业供应链中的环境影响和资源优化利用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在国内学者的定义中但斌[1]的定义较为全面,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考虑供应商、生产厂商、销售商和用户,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流程中,对环境影响最小和资源利用率最高。

近几年学者对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在政府补贴等制度下,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管理决策问题和供应链的实现方式,管理决策问题。如吴绒[2]研究了在政府补贴条件下,政府和企业博弈模型,分析模型在纯策略和混合策略下的最优均衡决策结果,给出了政府和企业采取的最优策略;吴绒[3]还研究了在政府监督下,政府和企业的博弈模型,同样给出了最优管理策略;隋博文[4]设计出在消费者需求、绿色壁垒、政策规制、信息技术、共赢基础等要素驱动下,农产品绿色供应链各流程的重组,并提出管理对策;农村品绿色供应链的实现方式,如谭丹,朱玉林[5]从战略、策略、技术三个层面,设计了协同型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实现模式;如肖亮[6]在分析农产品绿色供应链运作流程的基础上,提出农产品流通的信息体系、物流体系、组织模式等五个层面确保供应链流通模式的有效运转。第二,对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评价,如何开伦,邓小翠[7]从生猪绿色供应链的流程执行、运行、节点企业和绿色水平等四个方面构建了三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神经网络模型对供应链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王勇,游泽宇[8]从业务成本、运营状况、生产质量、客户服务、绿色环保和财务价值六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对“菜联网”绿色供应链评价。第三,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如徐娟[9]等针对生鲜农产品突发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生产风险,提出政府与农户组织相结合、供应链横向联盟、供应链纵向联盟三种应急模式;昝莹莹[10]研究了在涉农突发事件中政府舆论的引导作用。

已有文献研究发现,从农产品供应链的视角研究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文章基本没有,本文从农产品绿色供应链安全突发事件的原因入手,分析造成安全事件的3类因素及安全突发事件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绿色供应链安全突发事件的紧急止损策略,为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突发事件的处理提供依据。

1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突发事件的成因分析

农产品绿色供应链是指通过对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控制,把农产品的采购、生产加工、储藏和运输到最后销售整个过程作为一个整体链条,从而把农户、核心企业、运输企业和分销商联系起来的一个共同体,达到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最优的目的,即实现供应链绿色管理,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农村品质量安全事件,如“红心蛋”、“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等事件,从供应链的角度考虑,是供应链各流程的环节存在问题,按照供应链的流程可以把安全事件的成因分为以下几类:

1.1农产品生产环节,自然灾害及农民意识淡薄造成的突发事件

农业自然灾害引起的突发事件,包括干旱、洪涝、台风、冰雹、雪灾、动植物疫情等,这些灾害给农户造成了危害和损失,如最近的禽流感、猪蓝耳病、香蕉黑霉病等疫情,导致市场上农产品物价偏高。

我国农产品的生产达到规模生产的不多,多为分散小农经济,农民是主要生产者。由于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食品安全意识和绿色环保意识淡薄,使农产品生产环节存在隐患,如“瘦肉精事件”,农户为了提高经济利益,养殖过程中添加违禁药品,导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此外还存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和激素等生产资料的随意使用,这些都带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1.2农产品流通环节,信息流不畅或信息披露不及时造成的突发事件

从农产品的生产到消费者手中,如果没有及时、准确的信息,极易引起农产品的腐烂、变质等突发事件,如流通渠道不通畅、供求信息不对称,特别是生鲜产品从采摘到销售有很强的时间要求,由于农民自身水平限制,销售渠道和方式单一,产销脱节,造成生鲜农产品滞销事件,给农民带了极大的损失。

信息披露不及时造成的突发事件,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微信、微博等各种社交媒体的发达,存在部分个人和媒体为吸引眼球谋求经济利益等目的,杜撰、夸大安全事件的问题,散布虚假信息造成社会恐慌,如“针眼注水蟹”,“烂棉花做大米”等,这些内容引起不明真相的公众转发,像滚雪球一样造成了社会恐慌。

1.3检测技术适用性不强、监督机制不健全

农产品的快速检测和现场应用性不强,我国农产品的安全检测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针对农贸批发市场和农户的便携式检测工具较少,缺乏现场和基层快速检测手段和技术;同时对农贸市场的准入和监督机制不健全,促使有农药残留、生鲜乳添加违禁物质等问题存在安全隐患,也是造成突发事件的因素。

2农产品绿色供应链安全突发事件的特点

第一,传播速度快,安全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借助媒体、互联网、社交平台等传播的速度非常快,会导致公共的恐慌,减少对正常农产品的消费。

第二,造成危害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农产品或变质或滞销,会对供应链上的企业如:农户、核心企业、分销商等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企业和销售商的名誉也会受损,带来无法估量的无形损失。

第三,波及范围广,世界经济已经进入高度一体化阶段,各国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突发事件的发生不仅会波及本国的消费者,对国外市场也会产生影响,造成全球性危机。

3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突发事件紧急止损策略

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突发事件造成的损耗,保障公众的健康,维持正常的经济秩序,减少农户、核心企业和分销商的损失,设计如图1的紧急止损流程图,并提出以下建议来有效预防、应对安全突发事件。

3.1发挥政府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的作用和及时、准确的信息披露

第一做好应急处置工作,2014年1月,农业部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明确了政府部门的职责,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后,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事件进行分析评估,核定级别,开展处置。对不同级别的安全事件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调查事件的原因,采取行政处罚、封存或找回产品,同时专家技术组人员负责评判事件的发展趋势及造成的危害,提供现场应急处置方案。

第二做好信息披露,在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后,公众有恐慌心理,政府披露信息对公众最可信。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既要对公众负责,保障消费者权利,同时又要维护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合法权益如农户、供应商和分销商等,尽量避免事态扩大,造成更大损失。因此政府要及时、准确的披露信息,做好舆论导向作用,做好信息采集、报告和通报,要作到知道多少信息报告多少信息,及时披露,随时披露,信息公开透明。

3.2农户做好横向结盟和纵向结盟,建立有效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我国生鲜农产品大部分由散户独立经营,农户文化水平较低,资金、技术和信息获取能力弱,渠道狭窄,应对突发事件时不能及时有效的降低风险,减少损耗。因此从供应链的视角,农户要做好结盟。

第一,农户和农户间的横向结盟,单个农户经营在应对风险时,能力较弱,农户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可以自发组织起来,建立临时农户联盟或合作组织,实现有组织、有规模的生产经营,同时联盟的结合可以提高议价能力和在供应链中的主动性。

第二,农户和批发市场,农户和超市的纵向结盟,农户和批发市场或者超市建立长期合作的销售关系,可以省去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和渠道成本,同时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如果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可以比较容易的实现追溯体系,减少事态的扩展,降低损耗。通过这种结盟提高了应对安全突发事件的响应能力。

3.3专业机构检测,加强监督管理

突发事件的技术鉴定要由专业技术机构来担任,保证监测结果正确性和可信度,如对生鲜农产品农药残留的检测,要保证监测结果一致性;强化监督执法,对安全突发事件处置中的失职、渎职行为要给予相应的处罚;同时要加强对农户的管理,通过对供应链上的农户、运输企业、销售企业等进行宣传教育培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1]但斌,刘飞.绿色供应链及其体系结构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0(11):1233-1236.

[2]吴绒.政府补贴策略下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决策研究[J].广东农业科,2014(15):215-218.

[3]吴绒.政府规制下的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决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4(9):459-461.

[4]谭丹,朱玉林.基于协同理论的农产品绿色供应链实现模式[J].经济问题,2011(1):88-90.

[5]肖亮.农产品绿色供应链流通模式及运作流程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1):109-112.

[6]隋博文.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流程重组及对策[J].农业研究与应用,2014(5):44-48.

[7]何开伦,邓小翠.基于霍普菲尔德神经网络的生猪绿色供应链评价[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30-34.

[8]王勇,游泽宇.“菜联网”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J].物流技术,2013(4):227-230.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篇8

论文关键词:绿色壁垒,农产品出口,影响,对策

1.绿色壁垒的含义及特征

绿色壁垒是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发达国家凭着自己拥有科技优势,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们的健康为目的,通过立法,制定严格的环保公约、法律、法规和标准、标志等形式对其他国家的商品进入的限制。它体现为两方面:一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在于各国采取的法规、政策以及措施:二是它的性质是以保护环境和人类的健康为由而采取的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其特征表现为:较强的技术性、较大的灵活性、较高的隐蔽性、一定的歧视性、影响的严重性、争议性大等。

2.绿色壁垒对四川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随着四川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出口的发展步伐也随之加快,发达国家为保护其经济利益,对四川农产品的出口制定绿色壁垒,绿色壁垒对四川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主要有:

2.1正面影响

(1)绿色壁垒有利于四川农产品质量的提高,进而使农产品生产企业提高质量认证标准。绿色壁垒促使四川企业积极建立更高要求的质量认证标准,加强其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农业生产的步伐。(2)绿色壁垒可以促进四川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把四川积极发展为绿色农业大省,达到可持续发展。(3)绿色壁垒可以保护和改善四川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绿色壁垒,企业必然会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从而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注意保护环境,采取各种措施,保证其产品不受污染。(4)绿色壁垒有可能会产生创新导向效应,从短期分析,绿色壁垒会导致贸易条件恶化,降低社会福利等不利影响;但从长远看,如果对处理得当,可能会产生创新效应。

2.2负面影响

(1)绿色壁垒降低了四川农产品的出口绩效,随着绿色壁垒的不断扩大和强化,四川农产品的出口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其出口的主要市场份额也在不断减少,同时有被其他发展中国家用其相似性的产品取代的危险。(2)绿色壁垒增加了四川农产品出口的成本,降低了四川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绿色壁垒的实施,使四川农产品出口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提高很多,比如在产品的开发成本、生产成本等。(3)绿色壁垒导致贸易条件恶化,降低农民的收入。发达国家实施的绿色壁垒,导致四川农产品出口经常受到阻碍,从而造成出口价格下降,贸易条件恶化,进一步会导致社会福利下降,从而就会降低农民收入,又会制约四川的经济发展。(4)绿色壁垒对四川农产品的出口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增加了开拓市场的难度。发达国家凭借其发达的经济水平、先进的技术和较高的环保意识,制定了很多严格的检疫标准和技术标准,这些措施使四川处于劣势地位,而且贸易环境会随着措施的变化不断恶化,更加影响了四川农产品的出口。发达国家还制定各种认证,为农产品的进口设置很多障碍,增强了其进入的门槛。增加了四川进一步开拓市场难度。

3.四川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

由于四川在农产品生产上存在很多问题,如检验体系滞后、没有统一质检标准等,造成农产品出口在贸易中经常与绿色壁垒相撞,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必须在这过程中保护好自身的经济利益。必须采取措施来应对绿色壁垒。

3.1政府应采取的措施

(1)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来转变传统的生产模式,逐步向绿色农业的道路发展。地方政府应该把中央政府的政策落实到本地,并提出积极有效的改变策略,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对环境保护具有不利影响的农业生产实施收缩的战略;对那些有利于环境保护如适应环保潮流的农业生产实施扶持战略。(2)政府应积极创建无公害的农业生产基地,提高农产品质量。面对绿色壁垒,要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提高四川出口农产品的产品质量并达到其规定的检验检疫标准。(3)政府应大力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素质和环保意识,促进其有效地接受现代知识、先进技术和信息。政府还应积极开展各种培训,使农业生产者掌握更多的知识。(4)政府应加强对农业金融、保险制度的完善。建立农产品出口信用制度,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使其发展。政府还应通过财政补贴和金融方面的支持来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收入。(5)政府应调整农产品产业结构,完善其出口经营方式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强其国际标准互相认证合作。建立集团公司,提高其专业化、规模化和集团化的水平,加强市场的开拓能力,进而打开四川出口的国际通道。

3.2企业应采取的措施

(1)企业应实施清洁生产方式,生产无公害产品。产地环境是根本的因素,必须加大检测产地的环境,净化产地环境,禁止工业上的“三害”等有毒污染物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中间的投入品是重要因素,必须强化对投入品的监管。(2)企业应积极发展农业创新,提高创新能力。企业应该积极研究新的技术,加大对农业上的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建立科技示范园,提高科技水平,促使农业向科技化发展。(3)实现产品升级和实施市场多元化的战略。农产品应不断提高质量,不断优化产品,实现产品升级,并且要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不断提高规模化、集团化水平,增加开拓市场的能力。(4)企业应对外进行直接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跨国经营,这样就可以绕开绿色壁垒。(5)企业应建立质量监控技术,健全农产品监管体系。在农产品生产、加工等一系列的过程中做好全程监控,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系统。改革农产品的外贸体制,进一步的扩大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经营权,大力发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使农产中在各个环节中的到有效的发展,进而提高其质量,并且达到环保标准,突破绿色壁垒。(6)建立和完善行业协会等中间组织,收集必要的信息,并反馈到企业中,使他们得以改善,通过信息交流避免遭受绿色壁垒。

3.3农业生产者应采取的措施

(1)农业生产者应树立绿色理念,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控制土地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合理选择农业生产的发展模式,不断提高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且不断完善,建立有效的保障体系,实现出口农业的生态化。(2)农业生产者应积极参加农业知识讲座和技术培训,提高其自身的能力和综合素质。(3)农业生产者和管理者要做好自己的事,分工必须明确。生产者要严格按照要求生产产品,管理者必须要做好“把关”与“服务”的义务。(4)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把利益相关的农业生产者紧密联系起来,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的组织能力,建立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体,进而突破绿色壁垒。

【参考文献】

[1]廖松.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与其对策分析,安徽农学通报,2010(16)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篇9

关键词:绿色食品;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对策;陕西宝鸡

发展绿色食品,一是关系到人民身体健康、提高工作劳动效率、促进发展国民经济;二是关系到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绿色技术和产业化的生产;三是关系到增加农产品出口量、多创外汇、提高中国食品著名度信誉;四是关系到农民增收、消费者健体、企业盈利、市场繁荣的群众利益;五是关系到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推进、建设和谐安定社会[1,2]。食品质量安全国家规定了三大类,即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截至2009年底,宝鸡全市共认证无公害农产品43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3个。绿色、有机食品认证较少。因此,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对于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升农业生产效益,推动现代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3,4]。

1发展绿色食品的优势条件

1.1地域优势

宝鸡市地处陕西关中西部,是通往西北、西南的交通枢纽,自然条件适宜种植多种作物、发展多种养殖业。特别是山塬地区工矿企业少、环境质量好、污染源少,具备了发展绿色食品的生产条件。汽车、火车及将建成的民用飞机场交通方便,可通往全国各地,能将产品及时运往市场、将生产资料购回,非常方便农产品营销。

1.2气候优势

宝鸡市属于温带气候,冬夏分明,昼夜温差较大。生产的苹果、猕猴桃、蔬菜含糖量高、色泽亮、品质优,是发展绿色和有机食品的适宜区。优良气候的山区草源多,农区的玉米、小麦秸秆多,质量优,是生产绿色乳肉产品的优质饲草料。

1.3产品优势

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一些规模较大、品质优良的产品带,为发展绿色和有机食品打下了基础。一是北山的奶肉羊、肉牛和核桃基地初具规模。二是渭北塬区旱腰带的百万亩苹果基地已显增收效果。三是渭河、千河流域奶牛、瘦肉型猪养殖基地正在发展。四是渭北塬区设施蔬菜、线辣椒和太白、陇县高山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五是秦岭北麓猕猴桃和秦岭山脉板栗显出了强优产品。六是西山与凤县花椒色泽红亮、品质优良,闻名全国。

1.4龙头企业崛起

据统计,2009年宝鸡市共有龙头企业136家,其中部级5家、省级23家、市级108家,总收入达到76.9亿元,龙头企业将会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1.5科技优势支撑

从目前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生产的科技队伍分析,科研与技术推广力量较强,能够以科技指导生产和产品研发创新,确保绿色产品合格。

2存在的问题

2.1宣传力度不够大

广大生产者对无公害产品有一定的认识,而对于绿色食品,他们还未在头脑中形成印象。因此,就不会在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执行绿色产品的生产标准,只图能卖出去就行,影响了绿色食品的生产发展。

2.2思想认识不到位

农民和加工企业因生产绿色和有机食品投资高、费工多、质量标准高、技术难度大就轻视绿色食品生产。不少部门认为绿色质量安全食品的管理是农业部门管的事,因此很少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还有一些人认为,农产品只要市场能保障供应就行,不必对质量要求那么高,对损害人的身体健康、发展现代农业漠不关心。

2.3集约规模生产少

绿色食品生产实施全程质量控制,目前分户生产难以解决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的问题,造成生产效益低、劳动生产率低、资源利用率低,致使技术规范很难统一执行,无法保证产品质量全部合格,因此限制了生产发展。

2.4龙头企业规模小

宝鸡的果品、乳品加工企业户数较多,但加工量小,形不成全国性大企业,对农业带动力弱,影响产业化发展。

2.5发展资金缺乏

发展绿色食品需要3个方面投资。一是农民缺投资。绿色食品是一项高技术、高投入、高效益的生产。农民生产起步就需要大量资金,再加上农业贷款难,限制了生产发展。二是企业投资少。因农业企业规模小、利润不高,很多企业不敢大量投资,怕出现风险承受不了。特别是农业银行对涉农企业货款限制多、贷款发放少,使企业缺乏资金而不能发展壮大,从而限制了扩大生产。三是政府投入少。在绿色食品发展初期,政府对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的引导扶持资金欠缺。

2.6批发市场不完善

目前宝鸡市蔬菜与果品市场只是过称收费、暂贮收费,贮存保鲜设施、收购能力、市场联络网站和产品外销等相对比较薄弱,市场功能不完善,限制了规模生产。

3发展对策

3.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生产安全

[1] [2] [3] 

的认识

目前应用量大的无公害食品是食品安全质量最低的标准要求,必须逐步升级到绿色、有机食品上。中国的农产品要打入国际市场,提高生产经济效益,必须走生产绿色、有机食品道路,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水平需要和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绿色食品,亟需大力宣传,在宣传内容上,一是宣传生产绿色食品的重要性;二是宣传食用绿色食品的益处,以扩大市场、增加消费人群;三是宣传生产绿色食品的环境条件和技术规范要求;四是宣传产品的质量标准、认证程序等,启发引导农民和企业依法生产合格产品。通过大力宣传,提高干部群众对生产安全食品的认识,进一步促进绿色和有机食品的发展。

.建立统管组织,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

绿色食品的生产与市场管理工作,涉及到农业、工业、工商、卫生、供销、水利、司法多个部门,其产品涉及到农产品、林果产品、畜禽产品、水产产品、加工食品、生产资料多项,在管理中因各行业、各单位互相推诿,不愿出力、出资,使生产责任落不实、市场混乱,影响了安全食品的发展,因此建立安全食品统管组织迫在眉睫。这个统管组织应由名政府领导兼职挂帅,抽调涉农单位的精兵强将组成管理班子,统一指挥。并对原涉农单位明确职责范围,综合协调权力,保障生产、检测、市场管理各项工作到位。对质量安全食品管理队伍,要加强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做好各项工作。对食品加工企业,要引导他们从加工单一产品转向组织生产基地,监督生产技术标准实施,形成生产、加工、经销一条龙的产业化。还要启发企业搞好科技研究,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形成品牌驰名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将企业办大办强。

.壮大龙头企业,以产业化带动生产发展

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的核心,也是绿色食品产业链衔接的重要一环。发展壮大龙头企业,需要以优势产品为基地,以国内国际市场为导向,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龙头企业带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市场与企业连接起来,形成生产、加工、经销一体化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加快绿色食品生产步伐。发展龙头企业应分步走:一是发展数量,先把集约规模生产带起来。重点抓好市、县级龙头企业群的发展。把目前个市级龙头企业尽快发展到~个,进行合理布局,形成农产品加工网络,把出售原料加工成商品来提高生产效益。二是提高质量,把省级龙头企业扩充大。特别是将乳制品、果品、肉制品、蔬菜保鲜的加工企业办大,将优势产品生产带动起来,形成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增强办大,将部级龙头企业办强办大。对部级的龙头企业要给予政策支持。特别要全面落实中央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财政、税收、信贷、进出口等优惠政策。并引导中小型龙头企业向中央、省级大企业合作合并,采用股份方式使企业合并扩大。还要鼓励企业开展科学研究,加快技术创新,掌握产品生产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以科技增加经济效益。在产业化模式上,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新型组织模式。并要引导农民以资金、技术等要素向企业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使农民与企业成为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让农民真正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实惠,激发农民为企业提供更好更多的产品原料发展企业。

.依靠科技支撑,促进增产和质量安全

从农业发展历史来分析,农业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依靠科学技术革新所推进的。因此,要发展绿色农业和质量安全食品,必须依靠科技来支撑才能推动进步。目前影响科技应用与创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农民科技素质偏低,使技术应用操作不到位,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领会和掌握,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再加上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剩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多是岁以上妇女、岁以上老汉,他们的文化程度低、科技知识少,对绿色食品生产认识不足,在生产中不注重环境条件,盲目施用农药、化肥,结果导致产品农药、化肥、重金属含量超标,不能形成绿色产品。因此,加强政府投资力度,对农民进行科技教育、普及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和新技术迫在眉睫。针对生产技术所需,对农民进行短期技术培训,兼顾长远办好职业学校与夜校,坚持经常性对劳动力灌输科学技术和生产质量安全食品知识,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重要措施。二是农民思想观念滞后,对新技术新事物接受缓慢。由于现阶段分户生产,经营规模狭小、农产品商品率低、经营效益低,加之农民以追求个人利益为目标,缺乏生产质量安全食品的公共利益,阻碍了绿色产品的发展。因此,对农民进行道德教育是推广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措施。

.政策资金扶助,保障安全食品尽快发展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篇10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13.045

thoughtsonDevelopmentofGreenFarmsandGreeneconomy

――BasedonaninvestigationofFarmsinQinhuangdaoRegion

LiURong-jia1a,1b,YeBing1a,ZHanGDi2

(1.ChineseacademyofForestry,a.ResearchinstituteofForestrypolicyandinformation;b.ResearchinstituteofForestry,Beijing100091,China;2.QinhuangdaoCityQinglongCountyDawulantownChentaiziVillagepartyBranchCommittee,Qinhuangdao066500,Hebei,China)

abstract:Basedontheconceptanddevelopmentprocessofgreenagricultureandgreeneconomy,afieldinvestigationandquestionnairesurveywerecarriedoutinJiachengplantationcooperative,Xinjitown,ChanglicountyinQinhuangdaoCity.theresultsshowedthattherewerestillmanyproblemsindevelopinggreeneconomyandimprovinggreenfarmsinHebeiprovince.onthisbasis,relevant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wereputforwardtoprovidetheoreticalbasisandreferencefortheestablishmentanddevelopmentofgreenfarmsinHebeiprovinceandmostofChina.

Keywords:greeneconomy;greenagriculture;diversifiedgreenfarm;sustainabledevelopment

近年?恚?“绿色经济”、“绿色农场”等词汇在社会广为流传。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对食品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对生活的舒适度和幸福感的需求不断提高,发展绿色农业成为社会的一种主流驱动,其绿色理念深入人心。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技术落后、农场单一化和绿色经济发展曲折不前等问题。为了解绿色经济发展现状,学习绿色无公害食品的种植技术以及大力宣传绿色农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应对国内农业发展问题,通过对秦皇岛市昌黎地区绿色农场的实地考察和调查问卷分析,提出了发展绿色经济和改善绿色农场的可行性建议,以期为河北省及国内大部分地区建立和发展绿色农场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中国是农业大国,但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人口、资源、环境与工业化、城镇化、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日益显著,人民对生活也提出健康、舒适的高要求。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绿色经济出现如雨后春笋,且受到了全国乃至全球的青睐。绿色农庄、生态牧场和生态园等模式均得到了较快发展。然而,现有的绿色农业只有少数集绿色环境与住宿、餐饮、观光、温泉养生、休闲、娱乐、商务等于一体[1],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绿色农业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在传统绿色经济的基础上,更具创新概念的绿色科技及绿色多元化农场将会有更广阔的市场和更持久的发展前景。

1绿色农业和绿色经济

现代农业的观念是强调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在提高经济功能效应的同时,着力发挥其生态功能与社会功能作用[2]。而绿色农业是指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依靠自然生态生产力及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生产无污染、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3],是发展绿色经济的核心部分。现今,中国农业的生产总值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大部分,农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显得至关重要。早在201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上就提出未来20年深化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倡导绿色经济[4]。2011年联合国环境署提出,绿色经济不仅能够实现财富的增长,而且还会产生更高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5]。绿色农场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经济休闲农场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是一种深度开发农业资源的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的新途径[6]。

随着党的十八大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与普及,中国加速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绿色农场和绿色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户和企业收入也有所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绿色经济的较快发展功不可没。但是,在绿色经济较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日益突出。首先,近年来,绿色经济发展陷入了瓶颈期,科技手段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现有的科技手段无法使绿色经济得到质的提升;第二,作为绿色经济重要的一环,绿色农场单一化的发展模式已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绿色农场的多元化发展亟待普及;第三,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和政府对于农户与企业财政与制度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绿色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第四,绿色经济本应秉承因地制宜、低碳成本、低碳生产和低碳排放的理念,但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发展却产生了有违初衷的利益为先,对绿色环保型经济发展形成阻力。

2调研地概况与调研方法

2.1调研地概况

2.1.1自然条件调研地为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新集镇嘉诚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以下简称“嘉诚合作社”),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地区。针对绿色农场的发展状况对嘉诚合作社的农场进行了为期5d的考察。秦皇岛属于河北省地级市,环境良好,风景优美,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秦皇岛市气候属暖温带,地处半湿润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因受海洋影响较大,气候比较温和。秦皇岛市农业资源种类众多,林果资源丰富,葡萄栽培与种植已有四百年的历史,昌黎有着“中国葡萄之乡”、“中国干红葡萄酒城”之称;卢龙被称为“中国甘薯之乡”;山海关区是“中国樱桃之乡”,适合建设绿色多元化农场[7-9]。

2.1.2社会条件秦皇岛市所属的河北省是毗邻首都的大省之一,是重要的农业大省。近年来,“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发展”的提出引起热议,政府提出在首都北京周边的大小城市结合生态补偿,建构绿色环境,为秦皇岛市发展绿色经济创造了良好社会条件,也是该地区的优势所在。同时,河北省也面临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且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发展阶段,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等诸多问题。

2.2调研方法

对相关农业人员进行访谈,共调查100人次;拟定调查问卷请相关的种植农户、企业员工和市场商人等作答,共发出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97份。调研内容包括了解农业人员在生产、销售及加工等环节的情况;问卷内容涉及填表人类型、各地区种植作物的分类、其对绿色农业与经济相结合认知度以及对牲畜排泄物处理方法等。针对昌黎县部分地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大多是种植农户、企业员工和市场商人。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整理与分析,阐明了嘉诚合作社绿色农场发展的进步性及弊端,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可行性建议。

3结果与分析

3.1政府投入不够

据统计,约64%的调查对象认为当地政府对发展绿色农业的投入不够。而谈到家乡发展绿色农业为哪种类型时,仅有3%的人选择了政府引导,其中乡村合作组织和个人自发的类型不相上下,分别占样本总数的25%和43%,其余则为少数的企业引导和填表者对这项问题的不太了解。张红艳[10]研究指出,黄家沟村农场规划项目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已形成以农耕体验为特色,集现代设施农业、农业观光、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于一体的都市农业项目,可见政府投入在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政府部门对当地绿色农业发展不够重视有3个原因:第一,很多地区的领导部门没有充分利用地理、气候等有利条件,引导广大人农民投身发展绿色农业;第二,宣传力度不够,农业发展地方标准的制定实施尚处在起步阶段,农民普遍还没有绿色农业的意识;第三,很多助农、惠农等有关政策还没有得到全面落实[11]。

3.2龙头企业较少,绿色农产品不突出

问卷调查显示,在发展产品销售渠道中,选择企业统一收购的比重约占31%。这说明在城市和乡镇中,企业及合作社仍发挥着不可小视的作用。但由于龙头企业较少,绿色农产品不突出,很多企业功能不够完善,生产、加工、包装等环节尚达不到优质绿色农产品标准,深加工少,这也在普通农户心中尚未形成一个典范[12]。因此,还需长期加强企业合作社对当地整体绿色农业的带动作用。

3.3经济水平较低,科技手段滞后

农民是农业发展最基本的主体人群,他们面临诸多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有近72%的农民是种植蔬菜、水果,少部分则种植水稻、油料、花卉及药材等。其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业,部分靠外出打工或在本村做工,少数饲养家禽和从事其他[13]。由于农村资金有限,很多农户生产靠手工劳作。近几年,政府加强新农村建设,很多机械化作业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约35%的农户采用了机械化生产手段,但由于经济与文化水平较低,能够运用高新技术生产的仅占6%,这足以看出科学技术的发展还需更大的普及力度,让千万农户也走上科技兴农之路。62%的农户表明,其家庭附近有绿色农产品,其中有40%的人参与到当地农业发展,其产品主要是蔬菜、水果、玉米、板栗等。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当地经济发展是缓慢而稳定的,这是一个保守的回答,农业本是中国发展根本,与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它的发展理应是持久稳定。科学发展更顺应时代潮流,当下经济发展推动农业的创新,经济水平低成了农户们推进农业发展的重要阻力[14]。同时,农民普遍文化水平有限、消息闭塞、信息来源少,这些因素也加大了农民提高收入的困难。即便82%的人对绿色农业发展前景看好,50%的人对发展绿色农业持积极态度,但绿色农业的发展仍存在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0%的人希望政府能颁布有利政策;32%希望能有资金注入,筹集资金;相当的人数希望有劳动技能培训;少部分则希望有产品?_发等项目。

3.4农户环保与可持续利用意识薄弱

问卷调查中涉及到关于农户对于人畜粪便及污水如何处理的问题。25%的人认为可以随意堆放,回答将其放入沼气池资源化与制作有机肥分别占32%和22%,用其他处理方法的则占21%。而对养殖厂禽畜粪便及污水的处理,大部分人则建议入沼气池资源化和制作有机肥,赞成随意堆放的占16%。由此看来,当地农民对采用科学、环保方式处理粪便及污水的意识还比较薄弱。大多数农户选择随意堆放肥料是为了日后使用更方便。

4对策与建议

4.1政府部门加大工作落实与监管力度

政府部门的领导者与决策者应切实将工作落到实处,加大宣传和引导农户积极投身到绿色建设中去。可通过下乡举办绿色主题的文化演出,也可以书面要求的形式向各乡镇下达通知,鼓励农户因地制宜将绿色农业在自家实现。同时,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农药、化肥以及绿色产品的监管力度,以最大限度减少环境污染和影响人类健康为基准,落实以人为本的基本国策。善于发现重用新型人才,用科学技术发展农业,以此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15]。

4.2加强中小型企业及合作社对农户的引导作用

除政府外,中小型企业及合作社对农户的引导作用也非常重要。企业、合作社拥有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硬件设备,经济实力相对雄厚,凭借有利条件走在发展绿色农业的最前端。如在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把关每一种蔬菜和水果的质量,绿色生活要远离激素与农药,希望企业加大研发力度,研制出抗病抗倒伏的优良品种,并扩大生产将种子推广到市面上,让普通农民也以全天然无公害方法种植。规模化治理也是企业发展一个重要优势,与企业的正面引导作用相辅相成,规模化治理也成为企业引导农户避免生产风险的有效途径。

4.3提高农户绿色意识和生产技术水平

经济收益是农户最看重的问题,发展绿色经济的最终目的在于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政府的惠民政策和有效的绿色意识宣传能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户对经济收益的追求目的。培养作为绿色经济主体农户的绿色意识非常有必要,他们也是希望以绿色为理念提高经济收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虽然很多农户受教育水平有限,但现在有很多大学生人才返乡,将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理论落实到实践,并采用机械化手段发展提高工作效率。

4.4推进社会、经济、自然“三位一体”的复合生态系统

推进社会、经济、自然“三位一体”的复合生态系统,需要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建设为主要对象,在一定行政区域内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健康、持续发展、相对独立又对外开放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16,17]。充分利用自然优势是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要促进“三位一体”的整体推进,还需要营造氛围,加大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力度;从点到面,逐步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市场准入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