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十篇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十篇

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37:33

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篇1

摘要:在开发农村保险市场的过程中,不能照搬城市市场的营销策略,应开展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创新。农村保险产品应适合农民的需求,产品设计应考虑农民的购买能力;应健全营销网络,强化营销网点管理;增强人员促销的针对性,灵活运用营业推广促销方式;牢固树立“以保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措施,提供优质完善的服务。

关键词:农村市场;保险产品;营销策略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增加了对养老保险的需求;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保障需求增加;加之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每年都要遭受不同程度的多种自然灾害的袭扰。因此,包括农业、医疗、养老等在内的我国农村保险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在开发农村保险市场的过程中,不能照搬城市市场的营销策略,应开展以下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创新。

一、我国农村保险市场营销现状

(一)营销观念滞后

调查表明,不少保险公司在开拓县域保险市场的过程中,并不是按照现代营销思想去做的,而是按照传统的供给导向型的营销思想去开发市场,即根据企业计划的保费和利润目标,扩张大经营网点,招聘保险员工,从保险公司便利出发选择业务种类与产品供给,建立营销渠道,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营销观念的滞后,使得保险公司在开拓县域保险市场的过程中进展缓慢,效率低下。

(二)市场定位不准

一些保险公司单纯地把市场营销当作市场竞争的一般手段,为了取得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对几乎所有的业务领域、所有的市场机会都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参与竞争。忽视了竞争者的定位状况和目标客户对保险产品的评价;没有通过市场细分来发现市场机会,确立明确的市场定位,并没有将保险公司经营重心放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最终必然导致在市场竞争中无的放矢。

(三)产品开发不够

目前保险公司销往县级市场的保险产品基本上都是从城市到农村的简单转移,没有针对县域居民的专门险种,导致在广大县域销售的保险产品缺乏城乡差异、地域差异和经济发展状况差异。具体表现在:保险险种结构单一,为“三农”量身打造的险种少;产品同质性高,针对性不强,卖点不突出;内容陈旧,创新能力不足;部分保险条款冗长晦涩,使县域居民望而生畏,严重影响到产品的销售。

(四)销售渠道不畅

近年来,湖北省的保险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主要是依靠保险公司机构和人员的扩展,没有重视多元化销售渠道的建立、健全及维护。目前我省保险公司的销售渠道主要是保险公司的推销人员和保险人,电视、电话、银行、邮政、网络及保险经纪人等销售渠道较少。

(五)人员素质不高

一是结构不合理。保险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是保险公司聘请的临时人员,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文化程度不高,素质偏低,特别是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保险训练;二是保险从业人员专业技能不高,缺少专门针对县域居民的销售策略与技巧;三是部分保险从业人员在从事保险营销活动中只顾赚钱,而不注重客户的实际需求,坑蒙拐骗,说假话,不履行承诺的行为和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严重影响到公司的形象;四是保险人员流失率较高,给企业及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如成本过高、服务质量无法提升、严重影响组织绩效、企业口碑不佳等。

二、农村保险市场营销策略选择

(一)发展完善农村营销网络体系

首先,设立一个稳固的营销网络体系,着力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开拓能力强,并且具有农村特色的营销铁军。每个县设立一个农村营销部,根据地理位置每三个乡设一个营销分部,每一个乡设一个营销处,逐步达到每个村至少有一名营销员,这样既方便管理,又能扩大覆盖面,更有利于绝对占有农村市场。其次,通过设立规范化的营销服务网络,使保险服务延伸到广大农村的千家万户,真正把保险进农村,保险进农户落到实处。其三,苦练内功,提高员工素质,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教育员工熟知保险内容,笃守职业道德,坚持客户第一,忠于保险事业。

(二)加大保险宣传力度

宣传工作首先解决农民参保的思想观念问题,农村普遍存在怕老无所养、怕病无所医、怕天灾人祸、怕因学致贫。因此要教育引导农民通过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投资理财保险等,解除后顾之忧,转移风险隐患,达到稳定生活,逐步富裕的目的。

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篇2

摘要:在开发农村保险市场的过程中,不能照搬城市市场的营销策略,应开展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创新。农村保险产品应适合农民的需求,产品设计应考虑农民的购买能力;应健全营销网络,强化营销网点管理;增强人员促销的针对性,灵活运用营业推广促销方式;牢固树立“以保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措施,提供优质完善的服务。

关键词:农村市场;保险产品;营销策略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增加了对养老保险的需求;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保障需求增加;加之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每年都要遭受不同程度的多种自然灾害的袭扰。因此,包括农业、医疗、养老等在内的我国农村保险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在开发农村保险市场的过程中,不能照搬城市市场的营销策略,应开展以下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创新。

一、我国农村保险市场营销现状

(一)营销观念滞后

调查表明,不少保险公司在开拓县域保险市场的过程中,并不是按照现代营销思想去做的,而是按照传统的供给导向型的营销思想去开发市场,即根据企业计划的保费和利润目标,扩张大经营网点,招聘保险员工,从保险公司便利出发选择业务种类与产品供给,建立营销渠道,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营销观念的滞后,使得保险公司在开拓县域保险市场的过程中进展缓慢,效率低下。

(二)市场定位不准

一些保险公司单纯地把市场营销当作市场竞争的一般手段,为了取得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对几乎所有的业务领域、所有的市场机会都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参与竞争。忽视了竞争者的定位状况和目标客户对保险产品的评价;没有通过市场细分来发现市场机会,确立明确的市场定位,并没有将保险公司经营重心放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最终必然导致在市场竞争中无的放矢。

(三)产品开发不够

目前保险公司销往县级市场的保险产品基本上都是从城市到农村的简单转移,没有针对县域居民的专门险种,导致在广大县域销售的保险产品缺乏城乡差异、地域差异和经济发展状况差异。具体表现在:保险险种结构单一,为“三农”量身打造的险种少;产品同质性高,针对性不强,卖点不突出;内容陈旧,创新能力不足;部分保险条款冗长晦涩,使县域居民望而生畏,严重影响到产品的销售。

(四)销售渠道不畅

近年来,湖北省的保险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主要是依靠保险公司机构和人员的扩展,没有重视多元化销售渠道的建立、健全及维护。目前我省保险公司的销售渠道主要是保险公司的推销人员和保险人,电视、电话、银行、邮政、网络及保险经纪人等销售渠道较少。

(五)人员素质不高

一是结构不合理。保险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是保险公司聘请的临时人员,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文化程度不高,素质偏低,特别是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保险训练;二是保险从业人员专业技能不高,缺少专门针对县域居民的销售策略与技巧;三是部分保险从业人员在从事保险营销活动中只顾赚钱,而不注重客户的实际需求,坑蒙拐骗,说假话,不履行承诺的行为和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严重影响到公司的形象;四是保险人员流失率较高,给企业及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如成本过高、服务质量无法提升、严重影响组织绩效、企业口碑不佳等。

二、农村保险市场营销策略选择

(一)发展完善农村营销网络体系

首先,设立一个稳固的营销网络体系,着力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开拓能力强,并且具有农村特色的营销铁军。每个县设立一个农村营销部,根据地理位置每三个乡设一个营销分部,每一个乡设一个营销处,逐步达到每个村至少有一名营销员,这样既方便管理,又能扩大覆盖面,更有利于绝对占有农村市场。其次,通过设立规范化的营销服务网络,使保险服务延伸到广大农村的千家万户,真正把保险进农村,保险进农户落到实处。其三,苦练内功,提高员工素质,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教育员工熟知保险内容,笃守职业道德,坚持客户第一,忠于保险事业。

(二)加大保险宣传力度

宣传工作首先解决农民参保的思想观念问题,农村普遍存在怕老无所养、怕病无所医、怕天灾人祸、怕因学致贫。因此要教育引导农民通过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投资理财保险等,解除后顾之忧,转移风险隐患,达到稳定生活,逐步富裕的目的。

(三)设计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

设计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是实现农村业务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内容。开办农村保险业务,既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使业务富有弹性和灵活性,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又要充分考虑农村的经济现状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原则上要先开发低保费、低保障、责任宽,农民易于接受的险种。重点开发设计一些收费低、保额低、责任宽、保大病的适销对路的

[1] [2] 

文章屋在线编辑整理本文。

新险种,满足农民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解决一人得大病,全家致贫、返贫的问题。险种设计要坚持从农民的购买能力和心理需求等方面来考虑,做到手续简便,交费灵活。在展业模式上,积极寻找切入点,应按照医疗、教育、养老的顺序宣传,走以短险为突破口,以短带长、以长促短,大力发展农村个人业务,实现以直销带营销,以营销促直销的发展之路。

(四)加强农村业务规范化管理

首先要加快电脑网络化进程,形势的发展要求保险公司管理工作必须科学规范,鉴于农村营销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更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在强化员工教育,提高管理意识的前提下,还需要科学管理的手段加以配合完善,只有管得住,管得严,才能有效防范风险,消除隐患,使农村业务得到迅速发展。

(五)依靠政府职能为实现农村业务跨越式发展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篇3

一、保险市场发展现状

(一)机构及从业人员情况

截止2011年末,华坪县合法的保险公司有9家,其中:财险类5家、寿险类4家。保险业机构数24个,其中:支公司5个、营销服务部11个、保险机构及保险分支机构8个。保险从业人员488人(正式员工59人),营销员429人,其中持证营销人员389人,占营销人员总数的90.68%。从调查的情况看,华坪县保险市场从业人员结构主要是由公司正式员工、劳务派遣、地方劳动合同、营销合同用工四个部分组成。

(二)业务规模情况

2011年全县保费收入为17452万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682万元,比上年增长15.33%,而机动车辆险保费收入4736万元,农业保险保费收入85万元;人身险保费收入11770万元,比上年增长19.24%,其中寿险保费收入10606万元。保费收入中,兼业机构保费收入2654万元(其中银行保费收入2128万元)。全年赔款支出4030万元,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1903万元,比上年增长3.47%;人身险赔付支出2127万元,比上年减少59.93%。

(三)保险深度密度情况

2011年全县常驻人口数为17万人,累计生产总值(GDp)343459万元(现价)。全年我县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GDp比重)5.08%,保险密度(人均保费收入)为1040.7元。我县工业经济发展较快,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要高于全省和全市平均水平。

(四)保险产品情况

全县9家保险公司开办的保险产品主要是财产险和人身险两大类,除中国财产保险公司华坪支公司开办的农业保险外,均为商业保险。开办了政策性保险业务的只有中国财产保险公司华坪支公司一家,开办险种是农业保险即能繁母猪保险和农房保险。据统计,该公司2010年、2011年农业保险养殖业能繁母猪保费收入分别是154.34万元、85.3万元;赔付情况分别为155.99万元、44.7万元。保费款项来源由政府承担48元,农户自己承担12元,每头能繁母猪最高赔付1000元。能繁母猪养殖户由保险公司配发的耳镖认定。农房保险2010年未开办,2011年保费收入32万元,赔付9.6万元,每户交保费10元,保费款项全部由政府承担,每户最高赔付5000元,2011年办理农房保险业务3.2万户。

(五)县城保险市场受监管情况

保监会分设以来,华坪县没有保险市场监管机构,为促进保险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2010年由人行引导成立了保险业联席会议制度,协商解决保险业务竞争中存在的矛盾纠纷,通过调查了解,多年来,保险市场直接监管机构从未对本县保险公司开展过展业现场检查。

二、保险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保险品种单一、赔付高、风险大

华坪县9家保险公司中,仅中国财产保险公司华坪县支公司一家才开展了农业保险业务,且业务品种较为单一,仅限于能繁母猪和农房保险两种。据调查了解,该公司于2008年开办能繁母猪保险业务至今,从未获得盈利,其中赔付较高的一次案例记录是2008年,全县发生能繁母猪疫情,赔付额高达624.7万元,而当年的保费收入只为26.54万元,次赔付案曾例入全国重大理赔典型案例。再者,开展此项业务,保险公司投入的人力物力也较大,从认定工作到赔付,工作人员均必须亲临现场具体作业,展业流程较为繁杂。由于农业保险业务赔付高、风险大,一定程度上,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有畏难情绪,使三农保险服务工作难以深入开展。

(二)个别险种风险难以掌控

通过调查了解,结合华坪煤炭产业发展较快实际,全县9家保险公司均开办了煤意人身团体险保险业务,但开办的煤意人身团体险保险业务风险难以掌控。该业务客户主要是县内煤矿开采企业,由于煤矿开采行业本身就属于高风险行业,近年虽经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大力度开展了安全治理工作,安全事故明显减少,但展业风险仍然较高,难以掌控,煤意人身团体险理赔案发生较为频繁,理赔金额也较大。如:2003年5月21日,永兴煤矿发生瓦斯爆炸,21人死亡,3人重伤,华坪县财产保险公司直接赔款90余万元。

(三)市场研发滞后、产品单一,难以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客户需求全方位的保险业务服务功能和品种,现开办的保险产品难以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风险保障的需求。从调查的情况看,本县保险业务结构发展不平衡,产险中机动车辆险,寿险中团体险占较大比重。究其原因主要是:一方面保险公司没有推出具有县域保险特点的产品。另一方面保费过高,远远超过县域广大居民购买能力,还有就是保险条款冗长晦涩,产品不适销,很难激活县域保险需求。如农业保险农民最需要,保险公司却无利可图不感兴趣。三是县城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导致保险产品营销难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从数据统计看,全县保险市场展业较为走好的是机动车险和寿险业务,2011年机动车险保费收入4736万元,占财产险的83.35%。2011年寿险保费收入10606万元,占人身险的90.11%。而相对于一些娱乐场所、餐馆、酒店等公共设施场所,也由于产品单一及主体经营者安全防范意识差等因素,保险服务仍处于盲区状态。

(四)从业人员不稳定,专业人才缺乏

一是保险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来自各行各业,文化程度不高,素质偏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保险业务培训;二是专业人才少,业务技能不高,影响服务质量;三是适合农村保险业务发展、熟悉当地情况、有社会关系的人才比较缺乏;四是多数保险公司采取人海战术扩张业务,对市场的破坏程度很大。主要体现在:一是因保险公司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保险品种及条款不熟悉,在具体展业时没有把产品的条款利益及不利宣传清楚,导致客户认识不到位理赔遭拒赔而引发群体性案件。如2011年中国人寿华坪县支公司发生一起因拒赔引起的就属于展业人员宣传不到位所至。案例为一客户于2010年3月25日在该公司投保康宁定期保险,2010年4月到医院住院,2011年10月客户提交相关理赔资料,保险公司依据保险条款核实后,不属理赔范围而拒赔客户。此事发生后,中国人寿华坪县支公司向地方政府、县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报告了相关情况;二是由于宣传不到位,投保人无法比较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只能道听途说地片面了解保险,一旦因自身利益未能按自己愿望得到理赔时就容易引发纠纷案件,如2008年在永兴思木村能繁母猪疫情理赔现场勘查工作中,保险公司工作人员遭农户殴打案例。

(五)业绩考核体系存在缺陷

目前,上级公司对下级公司的考核体系仍突出强调保费收入,由于保险公司的增加和追求业绩的体制,导致了有些保险公司唯保至上,普遍采取扩招营销人员,物质奖励,人事提拔等各种措施,突击完成指标任务,业务人员受利益诱惑驱使,存在误导客户、同业诋毁等不正当展业的情况。

(六)无序竞争,风险积聚

近年来县域保险市场主体剧增,已形成多头竞争的局面,如华坪县城河东新城区,相距不到300米的范围内集中了9家保险公司,人称“保险一条街”。而保险监管职能从人民银行分离出去以后,保险监管机构只设到省一级,在县乡出现了保险业监管真空。根据调查和平时所掌握的情况,全县保险市场秩序虽没有出现大的系统风险,但由于保险机构多,展业范围有限,竞争激烈,诋毁同业,销售误导等违规问题时有发生,影响了保险市场的有序发展。

三、对策建议

(一)广泛开展宣传,培育保险市场

一是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宣传保险知识,保险条款做到通俗化,努力提高社会公众对保险的认知度;二是避免功利性宣传,突出社会保障作用和农民的需要,树立保险业的良好社会形象;三是积极参与县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政府防灾体系的建设,发生重大灾害事故时,积极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作用,扩大保险的影响,提高群众的风险保障意识,改变自保自救的观念;四是通过建设保险先进村等活动,使保险贴近居民生产、生活,提高保险覆盖面。

(二)加强保险市场监管

保险监管是保证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建议保险监管部门加强对基层保险业的监管,规范、引导保险业的健康发展。一是要严格保险市场准入审查,进一步规范保险市场。发展县域保险业务,必须加强监管,规范经营,逐渐形成竞争有序、布局合理、结构合理的县域保险市场;二是要强化对公司治理和内控建设的监管,强化保险机构自我约束;三是开展合规性检查,对业务经营中出现的“误导、欺诈”事件加大查处力度,保护被保险人的合法利益,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确保县域保险市场健康发展;四是充分发挥保险行业自律的作用,规范和协调保险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避免恶性的费率竞争,各保险公司应以优质的服务来赢得市场份额。

(三)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开发潜在市场

各保险公司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县域经济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优势,根据不同县域的消费水平和需求特点,结合农民的实际购买力和缴费习惯,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发灵活多样、选择范围广的适销对路的产品。在贫困地区,可重点推出低保费、低保额的保险产品,突出保险的保障功能;在较富裕地区,可推出有一定投资价值的保险产品,突出保障与理财的双重职能。另外,开发各类保险产品时尤其要注意保险条款的标准化和通俗化,使其与县域居民的文化水平相适应。

(四)完善营销模式,形成体系化服务

一是重视县级机构发展。各保险公司应制定适合县域的管理办法,探索建立符合县域业务特点的激励考核机制。在制定公司发展战略时,对开展县域和农村业务予以适当扶持,在费用政策、人员任用、业务考核等方面进行适当倾斜,充分调动基层的积极性。二是建立适合的组织形式。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县城,股份制保险公司可以以分公司或营销网点的形式开展业务,对于较为贫困的农村地区,商业保险公司不愿涉足,可以发展合作保险。鼓励发展单位、个人人,扩大保险代办营销渠道。三是争取政策支持,营造发展环境。保险公司应妥善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树立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兼顾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通过大力发展县域保险,为构建和谐社会,支持服务“三农”作出应有的贡献;建议在低收入水平下推行农村保险必须借助政府力量的推动。政府补贴与农民投保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放大了财政资金功用,减轻了政府筹措救灾资金的负担;另一方面也较好地解决了政策性与商业化的矛盾,调动农民、保险公司两方的积极性,促进农业保险良性发展;四是创新服务方式。保险服务水平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客户购买保险产品的积极性。要加强基层网点信息化建设,使现代科学技术为县域保险客户服务体系提供技术支撑。在保证风险管控的前提下,从方便广大客户的角度出发,适当简化承保、保全、理赔等手续,逐渐探索建立符合县域市场特点的,管理有效、服务到位、费用节省、客户满意的客户服务体系和制度。

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篇4

一、切实提高对加快保险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一)保险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社会的稳定器,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社会管理的功能,在发展经济、促进改革、加快开放、稳定社会、造福人民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和再保险市场,积极发展商业养老、医疗保险,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贯彻落实好中央的决定,对于促进我省保险业加快发展,更好地发挥保险的功能和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省保险市场体系不断完善,保险机构迅速增加,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保险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我省保险业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还不相适应,保险业务总量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以及人均保费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公众的保险意识还不强,保险覆盖面不广,保险的功能和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加快发展保险业已成为我省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全局的高度,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加快保险业发展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创造良好环境,采取有效措施,在促进保险业做大做强中有所作为,有所贡献。

二、加快保险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基本目标

(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保险需求作为保险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加强政府引导、统筹规划、科学监管和协调服务,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保险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保险业服务水平,更好地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河北服务。(三)基本目标:到2010年,形成包括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和保险行业自律组织在内的市场功能主体完善、职能定位合理完备的保险市场体系;保险产品更加丰富,保险服务更加到位,保险监管更加有效,保险企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实现由保险大省向保险强省的跨越。

三、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做大做强保险业

(四)积极培育和壮大保险市场。研究制定有关奖励制度和优惠政策,吸引保险机构加快在河北设立法人保险机构的步伐,积极引进包括外资保险主体在内的保险公司在河北设立分支机构;鼓励组建专业保险经纪公司、公估公司、公司,规范发展保险兼业机构;鼓励和支持混合所有制经济、民营经济等多种形式的经济主体参与保险业,实现保险市场主体多元化。

(五)进一步深化保险企业改革。保险公司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切实转变经营机制,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强化内控管理和诚信意识,防范金融风险,努力建设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

(六)扩大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险渗透力。不断创新产品,优化产品结构,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加快农业保险发展,积极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探索我省农业保险发展新思路,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保险产品,拓宽农业保险覆盖面。大力发展人身保险,积极发展补充医疗保险、企业年金、意外伤害保险等业务,探索将商业保险引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积极发展雇主责任险、公众责任险、产品责任险和各类职业赔偿责任保险,特别是做好煤矿、非煤矿等高危行业的雇主责任险和矿工人身意外险以及大型商场、娱乐场所火灾公众责任保险工作。努力推动县域保险市场发展。根据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制定促进县域保险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保险公司开发适合县域消费水平、保费低廉、保障适度的保险产品;鼓励根据县域保险市场的特点,探索新的销售和服务方式,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加强和改善保险监管,防范和化解风险

(七)加强对保险业的监督和管理。保险监管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加强偿付能力监管,加大现场检查力度,依法查处保险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行业宏观管理和指导,切实搞好对保险业运行的监控;建立保险业整体运行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协调解决运行中的重大问题。

(八)防范和化解保险业风险。保险监管部门要加强与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联系,与各相关执法部门建立畅通有效的工作联系机制,主动加强同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管部门、证券监管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监管合力,共同做好金融风险监控、预警和处置工作,全面防范系统性风险。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保险监管部门的工作,及时向保险监管部门通报有关工作情况,加强信息交流,共同做好保险监管工作。

五、切实加强领导,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篇5

产险公司“不想谈”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农业需要保险。但20多年来,我国农业保险(主要包括种植、养殖及房屋等财产)的赔付率是88%,大大高于保险业公认的临界点,农业保险的经营逐渐萎缩直至整体撂荒。

据河南省保监局提供的数据,2005年河南省“三农”保险保费收入20.7亿元,占县域保险保费收入的28.22%,占全省保费收入近9.69%。其中,产险553.23万元,寿险20.69亿元。全省只有人保财险一家公司开展了农业保险,去年保费收入累计为66.2万元,赔款39.85万元。

不只河南,对于全国的保险业来说,农村保险中的寿险和农业险是典型的“长短腿”。

4月29日,《中国经济周刊》致电人保财险河南分公司。获悉来意并请示经理后,公司营销部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经理表示个人不方便接受采访,让记者找“省公司宣传办”。

一番查询后,记者拨通了人保财险河南分公司人力办公室的电话。一位陈(音)姓工作人员请示后向记者转达了经理的意思:农业险现在比较萎缩,滞后,不像别的险那样蓬勃;一年下来,全省保费收入才几十万,还主要是机车险,且国家没有任何政策,所以不想谈。

中国再保险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坦言,农业保险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就是个小市场,不挣钱。国家让做,又不给补贴,所以大家积极性不高。“国家的事儿,国家又不做,保险公司就随便做,能捞就捞点,捞不上也无所谓,反正不是我的主要市场。”

“我们的态度是鼓励但是不逼迫”,河南省保监局局长欧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和整体综合实力决定了农业保险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发展。即便在发达国家,农业保险走的路也相当艰辛。现在看来,美国的农业保险在财产险,乃至整个保险业中的比例也不是特别高。

“面对风险,农业很无奈,克服风险的能力很差。探索农业保险的形式,要积极而慎重”

寿险公司大步走

4月14日下午,河南某县人寿支公司经理赵广辉(化名)刚上班,便有一位老农就索赔案件找上门来。

老人的儿子在一起交通事故中身亡,但因其属于无证驾驶,按规定本应拒绝理赔。“但因为他儿子投保时,本村的保险人,是个电工在兼职做,没有给他说清楚,所以我们向市公司反映后,给予5000元的赔偿。我都为此到市公司跑了两趟,他还不满意,硬要赔他三四万。”

打发走老农后,赵广辉心情很烦躁。“基层公司很不好做,你看他们动不动就跑到我的办公室来。整天处理这些事情,麻烦得很。我现在不求有功,只求无过。”他向《中国经济周刊》抱怨说。

记者问他农民希望的保障内容和喜欢的险种是什么,赵广辉笑了笑说:“农民知道什么?还不是你说哪个好就是哪个好。”

在人的游说下,陈村的一位母亲为女儿购买了两份保险。当记者问她“这些保险是做什么的”时,这位母亲不知如何回答;反倒是她3岁的女儿脱口说:“保险是送报纸的”。母亲笑着解释道,因为经常有人带着一叠叠的资料到家里来宣传,女儿便记住了。

保险公司当然不只“送报纸”这样简单。

记者从中国人寿河南分公司和太平洋人寿河南分公司(简称河南太平洋)了解到,目前县域保险是各公司的核心业务,大家正忙着铺设农村销售网点,发展农村销售人员,抢占农村市场。

据河南太平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介绍,目前公司下辖93个县域营销服务部和47个乡镇营销服务部,县域机构覆盖率为92%。县域保险个险期交业务占总保费的73%。

该负责人认为,虽然目前农村市场存在诚信度低,农民保险意识弱、收入低、人素质低、误导消费者等等不利因素,“但农民没有公费医疗、养老金、退休金,他们对保险的需求程度要大于不利因素的消极影响”。

市场之大,使得增员尤为重要。目前农村保险人约占河南太平洋人总数的70%,“可增员很难,队伍拉不起来,就很难有业务”。

目前销售队伍的素质和农民的合同意识都很差。“许多农民觉得在合同上签个名字没什么事,保险嘛,买了就什么都要保。”而农村的业务门槛又太低,业务队伍的流失量又比城市高。优秀的人不愿意干,劣币驱除良币,造成恶性循环。“如果继续恶搞下去,保险就会变成过街老鼠。当然,改变它是个长期的过程。”

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篇6

[关键词]县级财政新型县域金融体系县级财政金融联动县域经济

近年来,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发展资金短缺、投入严重不足则是其中之一。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表面上看,缺少金融信贷支持是主要的因素并因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隐藏在资金缺乏问题背后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却是县级财政发展的乏力和滞后。这种情况阻止了县级财政与金融的联动,影响了资金的积聚效应,造成了县域经济发展资金的匮乏。因此,探讨县级财政和金融之间的联动机制,对于加强和改善县域经济的宏观调控过程,挖掘、撬动县内外资金,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要求实施县级财政金融联动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县域经济结构不合理,缺少吸引金融信贷的经济增长点,需要运用财政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发挥作用

除东部沿海地区少数县及县级市外,当前我国县域经济仍是典型的农业经济,产业化程度低、效益差;县域工业规模和比重较小,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小,工业的主体以县属中小企业居多,管理粗放、信用差。面对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金融机构在信贷问题上表现出比较审慎的态度,致使一些工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和龙头企业得不到资金支持,贻误了发展时机。作为县级财政,应根据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对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实施财政扶持,增强企业信用水平,消除金融机构对县域金融服务所持“风险大、收益低”的成见,吸引信贷支持。

2.国家金融改革向纵深化发展,导致县域金融服务萎缩,需要运用财政手段进行扶持和强化

从1998年开始,国有商业银行加大了机构改革力度,纷纷撤并基层网点,导致县域金融机构数量大幅度减少;同时国有商业银行上收审贷权,资金集中向大中型企业和城市倾斜,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资金向县域经济投放。农业发展银行则功能单一,主要执行国家的农业补贴政策,对诸如大型农业基础设施、农业高风险投资项目支持甚少。农村信用社又面临规模小、效益差等问题,无法提供正常信贷服务。邮政储蓄只存不贷,资金全部上解,加剧了县域资金的紧张局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无法通过正式金融安排满足资金需求,只好求助于以民间借贷为主的非正式金融安排。同时,县域金融部门创新能力不足,固守传统的业务领域,不适应县域经济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实际。这就要求县级政府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尤其是运用财政手段降低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为各种金融机构在县域增设网点、不断创新金融业务创造条件,调动他们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积极性。

3.大多数县级财政拮据,难以发挥财政的投融资功能,造成财政“缺位”,迫切需要金融支持

目前,大多数县级财政收入过分地依赖于农业税收入和非税收入,造成财源结构单一。随着未来逐步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农民减负政策的实施,县级财政的状况将不容乐观。另外,现行财政体制中由于分税改革引起的财权与事权不一致、上级政府层层挤压县级财政等一系列因素,进一步加剧了县级财政的困难。如此差的财政状况导致事业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县级政府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县属重点工业项目等领域倾斜的资金寥寥无几,无法解决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瓶颈问题,财政“缺位”现象严重,影响了县域经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金融信贷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二、县级财政金融联动的基本思路和着力点

围绕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充分考虑县级财政和县域金融体系建设的现状,欲使财政金融两个手段相互促进、合力联动,应遵循以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发展为主,财政扶持政策推动为辅,实现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以少拨多、以小博大”的基本思路,切实有效地挖掘、撬动县内外资金,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而循环的起点须是财政先行,通过财政贴息、担保、税收优惠、专项资金配套等“输血”机制,激活县域金融体系的“造血”功能,形成县域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流,从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壮大县级财政。着力点应选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立足财情,推动新型县域金融体系的构建

(1)配合当地农村信用社改革改制,培植农村金融主力军。根据国家为农村信用社改革确定的“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扶持,地方政府负责”原则,切实加快县级农村信用社改革。对进行县联社一级法人试点工作的地方,县级政府可酌情采用税收优惠和减免规费来减轻其经营成本,扩大资产规模,完善服务设施,增强抗风险能力。对信用社进行增资扩股或实行股份制银行试点的地方,县财政可拿出一部分资金与辖区内民营资本同时入股,壮大信用社实力,改善信用社资产质量。针对信用社历史包袱沉重的现状,可制定财政扶持政策,妥善处理好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使其在短时间内轻装上阵,承担起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任。

(2)创造条件,吸引活力大、又适宜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到县域设点经营。采取适当财政扶持政策,帮助股份制商业银行减轻营业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在条件具备时,可组建县域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这种机构可由县级财政和国有商业银行、政策银行及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县级分支机构牵头,农村信用社、企业,以及个人等均可出资,采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风险自担、自我发展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主要服务于县域工商企业,增强银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和主动性。

(3)制定相应财政扶持政策,帮助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在县域的分支机构排忧解难,最大限度地争取金融信贷支持。县级政府要帮助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清理大量积淀的不良贷款,在制定涉及银行贷款企业的改革改制方案时,理顺企业与银行的债权债务关系,严禁企业逃避银行债务行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财政扶持的担保公司为企业债务提供信用担保,调动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参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4)多途径培植其他金融机构,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选择符合条件的规模企业,成立财务公司,发挥自身融集资金的能力。发挥银行机构、行业协会等对行业内企业经营资信状况熟悉的优势,创立融资租赁公司,开辟企业融资新途径。在民间资本积累较快的地方,探讨民间金融的实现形式。另外,鼓励保险公司积极从事农业保险业务,证券期货公司提供期货、期权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风险管理和控制手段。县级财政在这些金融机构创建和运营过程中,可视具体情况通过税收优惠、减免规费、财政资金入股资助等措施进行扶持,帮助这些机构尽快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2.借财生势,增强县域企业和居民金融借贷信用水平

县级财政应在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方面做大量工作,解决中小企业信用状况差、信用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可建立财政资金专户或由财政资金牵头、企业自愿入股的多形式、多层次、多元化的担保中心和担保公司,着力改善中小企业金融信贷环境。对于农村产业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县财政可联合农业发展银行的县级分支机构、农村信用联社,共同发起设立农业产业化信用贷款担保服务中心,专门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寻求金融信贷支持。探讨建立县级信用贷款再担保公司,为县域内乡镇村和行业信用贷款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服务,促进县域信用贷款担保机构体系的健康发展。县域中小企业和农村“种、养、加”大户信用水平的提高,必将促进县域金融生态建设,吸引县域金融机构信用贷款的注意力,最终形成县域经济发展资金聚集的“洼地”效应。

3.依靠金融支持,着力解决财政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缺位”问题

依靠新型县域金融体系所带来的充裕的资金流,县级财政可以及早调整支出结构,通过择机退出一些可由社会解决的公共支出领域,有效解决重点公共基础设施和经济结构调整投入不足的现状,实现县级财政向能源、交通、农业等非竞争性政府投资支出领域的倾斜,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县级财政金融联动的配套工作

可以看出,实施县级财政金融联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将涉及到政府、金融业和社会各个层面,需要做大量工作,实施上下配合和社会整体推动。

1.在政府层面,应深化体制改革和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县域财力建设,为实施财政金融联动创造前提条件

实施县级财政金融联动,首先要求财政具备一定实力。为此,县级政府应深化体制改革和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通过加快与经济体制改革配套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撤并职能交叉、运行低效部门和层次,减少财政工资拨款人员;通过推动财政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积极探索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城镇社区建设的运行模式,通过吸收民营资本参与投资和经营,减轻财政支出负担,努力实现财政赢余。同时,加大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突出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培植特色经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增加县级财政收入。国家财政部门也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税收体系。应按照财权与事权相一致的原则,充实县域财源。

2.在金融业层面,应调整和优化金融布局,建立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提高财政金融联动的效力

应针对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所有制结构调整所带来的金融需求变化,按照由金融需求决定金融供给的原则,着眼于资金回流县域尤其是农村,进行一系列的农村金融供给结构调整。中央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应出台相应的监管政策,允许各种投资主体投资县域金融产业,鼓励和引导各种成分、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力度,消除目前县域金融服务逐步弱化的现象,尤其是解决国有商业银行机构、业务萎缩的问题,增加县域证券、租赁、信托、担保、农业保险等服务,形成有利于县域金融机构发展的有效机制。

3.在社会层面,应侧重县域企业和农村信用建设,降低财政金融风险,促进财政金融联动的良性循环。由于财政为企业和农村发展提供了各种形式的扶持,承受了担保贷款替代偿付、配套资金损失、收入减少等风险,同时,信贷金融机构也面临贷款对象的违约风险,这将使财政金融联动失去赖以持续的安全基础。因此,对县域企业和农村信用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在全社会进行信用教育和征信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和农民还贷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福刚,孟宪江.正确认识县域经济的内涵[n].经济日报,2004-03-30.

[2]王保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财政政策[J].求是,2005,(16):39-40.

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篇7

几年的工作实践表明,要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取得大进展、收到好成效,关键要在“创新”“创建”“创造”上找出路、下功夫。以创新思路方法为动力,以创建制度机制为核心,以创造市场客户为目标,统筹规划、合力推动、构建公众参与的社会化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信用建设综合体系,最终惠及千千万万的中小企业。

一、创新思路方法,不断增强雪中送炭的能力

当前中小企业、新农村建设等民生产业是社会、公众热点,电是政府热点和难点,由于中小企业领域存在着制度缺损、信用缺失,金融资源“失血”严重,支持机制日益脆弱,中小企业融资难矛盾不断累积,日益成为全局胜的“瓶颈”问题,严重影响着自治区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

“政府热点、雪中送炭”是开发银行的基本发展战略,开发银行支持中小企业的基本思路是:以开发银行优良的业绩为基础,沿着政府热点难点,用建设市场、建设信用的方法,打通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制度瓶颈,弥补体制缺损,实现政府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目标。几年来,开发银行内蒙古分行按照这一思路和方法,通过与赤峰市、包头市稀土高新区等地政府建立融资平台、管理平台、担保平台、信用协会的“三台一会”模式,累计支持自治区各类中小企业86户,个体工商户和下岗失业人员5054人,涉及农业畜牧业、机械加工、高科技、生物制药、化工、稀土等十几个行业和领域,覆盖了7个盟市、15个旗县区。同时,开行向内蒙古元盛投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发放资本金软贷款15000万元,向乌兰察布市担保平台软贷款2000万元,促进了内蒙古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

开发性金融的实践证明,昨天的社会瓶颈、政府难点经过市场建设、制度孵化已经成为今天的高端产业,如十年前的电力、能源行业:我们坚信今天政府的热点难点,如蕴藏无限活力的中小企业经过我们主动的市场建设和培育电会成为明天的高端和优势企业,市场建设只有沿着社会热点、政府热点进行才能成功,效率才最高,用市场化的方式实现政府的目标与开发银行保持优良的市场业绩可以实现高度的统一。开发银行有信心把支持中小企业等社会瓶颈领域的工作能力打造成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不断增强开发性金融“雪中送炭”的能力。

二、创建制度和机制,搭建支持中小企业的大平台

(一)以“三台一会”为基本模式,以“选供管控”为核心,以风险控制能力建设为首要任务,建立运转高效、风险可控、覆盖各盟市的支持中小企业运行机制和制度

包括以平台机构为基础构建的组织管理体系,以制度为保障的风险控制社会化体系,以人员延伸为支撑的运行推动体系。所谓“选供管控”,就是开行坚持平台的能力和质量建设,“选择”好平台和合作伙伴,不仅向其“提供”资金,还要提供一套管理方法、金融操作技术和需求,帮助平台强化“管理”,“控制”平台可能出现的资金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最终实现融资支持中小企业和提升平台管理水平两大目标,建立支持中小企业长效机制。

在自治区开行的推动支持下,目前,赤峰市、包头稀土高新区、满洲里市、乌兰察布市、兴安盟、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等地政府建立了13个管理、融资、担保平台和信用协会,通过平台发放贷款38100万元,支持了50余户中小企业,如杭锦后旗河套木业等两户中小企业在我行支持后完成了技改,企业效益大幅增长,成为当地税收超500万元企业,受到当地政府的表彰。

(二)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整合行政、金融的资金资源和政策优势,建立合力支持中小企业的联席会议协调机制,实现政府和开行的“优势叠加”

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对分属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具有多种优惠政策或资金支持,如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对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示范企业每年安排资金给予贴息或补贴支持:经委对自治区成长型中小工业企业每年给予资金支持,自治区开行先后与自治区经委、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科技厅等政府部门建立了支持中小企业联席会议协调机制,达成集中各方优势,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强区富民的中小企业的合作意向,近年来,我行支持的一批中小企业如包头华美稀土有限公司、赤峰贺麒铜业有限公司、赤峰天奇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等中小企业同时得到了自治区经委、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等政府部门的贴息和资金支持,帮助这些中小企业解决了资金“瓶颈”制约,加快了发展步伐,取得1+1>2的效果。

(三)将支持中小企业与支持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建立覆盖县域中小企业的合作平台和运行机制。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引擎

我行借助自治区党委、政府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的良好机遇,把支持中小企业纳入与各盟市地方政府的开发性金融合作,并积极推动与各地方党委、政府,经济发展部门、中小企业促进部门、担保系统、共青团、社区基层组织、民间信用协会等部门联合建立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项目的开发评审机制,组建以盟市为单位的项目储备库和专家库,借力搭建了综合融资管理平台,将开发银行的贷款评审、贷款管理工作前移到盟市和县域,已制订完成了一整套合作开发评审项目、审议决策、资金管理监督、贷后管理等操作规程和办法,2006年我行选择和林格尔县和呼伦贝尔新巴尔虎旗作为工作“前移”试点县,仅用一个月时间合作支持了两地的县域经济项目6100万元,取得了“开行制度资金支持――平台管理使用资金――合作优化培育项目――孵化壮大产业――辐射带动周边――造福广大百姓”的放大效应。我行“前移”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和中小企业得到大力支持,今年初以来,我行积极推动,已完成了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综合融资管理平台的建设。近期,我行将通过此模式支持乌兰察布市、赤峰市、巴彦淖尔市辐射到旗县的中小企业贷款1亿元。

(四)从制度建设、信用建设入手,着力建设支持中小企业的金融合作机制

近年来,我行通过搭建与中小金融机构的合作平台,积极推进与各银行间的金融合作,千方百计扩大支持中小企业的渠道。先后与包头市商业银行合作开展了微小贷

款业务,支持了当地30余家微小企业、1000多户个体经营者:与杭锦后旗农村信用社合作开展联合贷款业务支持了当地4家中小企业:与赤峰市城市信用社开展联合贷款业务支持了当地3家中小企业。此外,我行还与部分县域的农信社开展了委托结算业务。支持中小企业的金融合作对推动当地政府和中小企业的信用建设、完善中小企业的风险控制机制、改善中小企业信用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中小企业的肯定。

三、创造市场和客户,激发支持中小企业的新活力

开发性金融的实践证明,市场是可以建设的,优质的客户是可以创造的,内蒙古分行就是从不成熟的市场做起,两年来,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规划,通过主动建设市场、建设制度和机制在支持中小企业等社会瓶颈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开辟了具有开行特色的支持中小企业的方法,培育支持了一批优良的中小企业,同时保持了自身优良的市场业绩。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

(一)根据自治区资源禀赋和产业特征,以抓“板块”为重点,集中支持了“农牧业产业化板块”“科技型板块”“获取境外木材加工板块”“下岗再就业板块”“微贷款板块”等一批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支持了通辽科尔沁牛业、鄂尔多斯四季青公司等农牧业产业化项目13个,带动了周边5万户农牧民从事种植和养殖,创造就业岗位3万多个:支持了包头华美稀土等高科技企业36户,增加产值2亿多元,创造了2500个就业岗位,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支持了满洲里获取境外木材加工企业9户,增加企业产值5000万元,为当地新增税收1000万元。

支持了鄂尔多斯、呼伦贝尔、兴安盟三地6930名下岗失业人员二次创业,并带动了9200人实现了再就业,

采用“技术+资金”方式,与包头商业银行合作开展的微小企业贷款业务,构造了开发性金融支持微小客户的融资体系,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为“穷人”提供平等融资机会的新模式。已为30余家微小企业、1100户体经营者提供了创业贷款。

(二)大力支持自治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完善支持中小企业的市场要素

2004年开行创新模式,在系统内率先支持了第一个担保公司投资参股软贷款项目,向内蒙古元盛投资担保公司意向承诺软贷款10亿元,并发放软贷款1.5亿元,通过元盛担保公司参股支持了自治区11家重点工业园区和盟市担保公司组建,带动了20亿元社会资金流向了近1300家中小企业,发挥了担保资金的“乘数效应”,初步建立起以内蒙古元盛投资担保公司为龙头、覆盖全区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2006年又支持了乌兰察布市担保平台建设软贷款2000万元。

开行还创新方法,在推动自治区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工程中体现信用建设价值,优化担保资源结构,调动优质担保资源实现了跨区域流动,开行先后为担保资源稀缺的赤峰市和满洲里市16户小企业8300万元贷款引进内蒙古元盛投资担保公司、呼和浩特金盛川投资担保公司提供保证担保,使这些小企业实现了“借船出海”。

四、努力开创中小企业发展的新局面,促进自治区和谐社会建设

2007年,自治区开行支持中小企业的总体目标是:以市场建设为核心,以平台建设、融资民主、完善担保体系、发展创业投资和金融合作为手段,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特点,在全方位的视野中,采取差异化的措施,全面推进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就业,活跃经济,支持创新。逐步建立覆盖自治区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使开发银行成为支持自治区中小企业、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县域经济的主力银行。

支持重点:按类型划分为以解决就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成长型、高新技术、创新型、品牌、创意、信息、咨询等高端中小企业。

按城乡特性划分为有区域产业优势的,以产业链为中心,上中下游覆盖;工业园区以促进生产为重点:科技园区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一般社区以解决就业为重点。县域、农村要结合新农村建设,重点解决脱贫和农民致富问题,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

主要措施:1.扩大合作。与各级政府和合作方继续推进中小企业市场建设,带动更多的金融机构和其他各方积极参与到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中来,形成系统合力,弥补金融制度的缺损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市场缺损,建立稳定、高效的中小企业融资市场。

2.机制建设。以“三台一会”为基础,发挥开发性金融的市场建设优势和各级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巩固和完善“开行选平台、建平台、评平台、管平台,平台评项目、管项目、抓回收”的“选供管控”运行模式。通过市场建设推动、孵化和培育平台,实现平台多元化;以民主评议为基础,提高项目筛选、识别能力,完善贷款决策机制:以激励约束为基础完善监督机制、

3.推动建立担保体系,通过软贷款继续全面推进自治区、市、县三级担保体系的建立,特别是要发挥内蒙古元盛投资担保公司在推动自治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制度复制、体制孵化作用、逐步建立起风险防范系统化、组织管理规范化、经营方式市场化、覆盖全区、“金字塔式”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以间接方式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篇8

关键词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

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坚持“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原则。在新的形势下,积极推进县域农行改革与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服务,真正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发挥骨干和支柱作用,是目前农业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最近我们对农行武宁县支行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迪,也引发了对县域农行如何搞好服务“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思考。

一、武宁县“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武宁县位于江西西北部,地处赣鄂湘三省边陲,全县总面积3507平方公里,总人口37万,辖8镇11乡、1个开发区和1个街道办事处。近年来,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财政和农民人均收入同步提高。2007年实现生产总值32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第一产业8.42亿元,第二产业16.64亿元,第三产业7.12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例为26.4:51.4:22.2,结构日趋优化。2007年财政收入2.66亿元,占GDp的8.3%,比上年增长20.7%。其中:一般性财政收入1.75亿元,增长20.7%;财政总收入中税收收入占83%,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亿元,占GDp的46.9%,增长47.5%;民营经济实现税收1.85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69.5%,增长1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亿元,增长15.7%;农民人均纯收入3980元,增长6.9%。

武宁县域经济具有四大特色:①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钨、锑、大理石、瓷土等,现有法人煤矿12户,钨加工企业2户,锑加工企业2户,大理石厂34户。②小水电资源丰沛。至2007年底,全县共建小型水电站97座,总装机容量6.5万千瓦小时,装机容量在5000千瓦小时的有2座,年发电量达1.3亿度。2008年4月份,九江华宁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又在礼溪镇下坊村开工兴建装机容量3.6万千瓦、年发电量1.11亿度的下坊电站,总投资3.6亿元。③森林丰茂。全县有林地面积373.5万亩,森林覆盖率64.1%,活立木蓄积量达773万立方米,林权改革后,林农护林造林积极性空前高涨,林业发展大有前途。④工业园区成果丰硕。武宁县目前建有万福工业园,属省级开发区和省级民营科技园,规划面积2万亩,现已形成节能电器、医药胶囊、矿产化工、玻璃钻石、汽车配件、纺织服装为龙头的六大支柱产业。到2007年底,入园企业达106家,其中投产企业84家;园区工业产值30.5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完成工业增加值11亿元,增长138%;主营业务收入31亿元,增长39.6%;上缴税收4926.6万元,增长90.7%;企业净利润2.35亿元;劳动用工达1.2万人。此外,武宁县位于庐山西海全国风景名胜区,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现已成为全国文明小城镇示范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生态示范县,其旅游业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

二、武宁县农行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农行武宁县支行在省、市分行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股份制改革为动力,紧紧抓住当地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机遇,始终把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作为业务工作的重点,创新思路,创新产品,完善健全政策措施,组织运用资金,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城镇一体化建设,强力助推“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为武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金融服务,实现了社会效益和自身效益的双重提升。到2008年6月末,该行各项存款余额47441万元,比2005年末净增17349万元;各项贷款余额21087万元,其中2006年至2008年6月新放贷款7037万元。特别是2008年以来,武宁县农行加大了有效信贷投放,至6月末已累放新贷款3716万元,其中:法人贷款1850万元,个人贷款1866万元。该行2006年和2007年累计到期贷款4708万元全部收回,收回率均为100%,没有出现新的不良贷款。2007年该行实现各项收入1282万元,其中利息收入541万元、中间业务收入205万元,账面盈余474万元,该行还制定了3年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对“三农”和县域经济的扶持力度,计划2008-2010年净增贷款27400万元。近期,县农行支持“三农”的主要举措是:

一是积极支持优质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武宁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也是各家金融机构竞相争夺的重点市场。武宁县农行按照县委、县政府“全民创业”、“工业强县”的战略措施,实行因地制宜,择优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为优质法人客户提供信贷、结算、汇兑、银行卡等多方面的金融服务。重点支持了aaa级民营企业九江市昂泰药用胶囊公司,使之产、销、利同步提高,成为江西省优秀民营企业。2008年春,县供电公司遭受冰雪灾害损失严重,武宁县农行及时贷款300万元,解决救灾资金困难,使供电公司能及时恢复供电,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好评。

二是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关键在于实现农业产业化。武宁县农行抓住这个关键,着力从结算、现金供应、信贷服务方面,扶持县政府招商引资的重点农业产业化企业。例如,支持船滩镇剿丝厂改制为民营的武宁县凯丽丝业有限公司,年收农民鲜茧25000担,年产优质白丝140吨,产值3000余万元,带动船滩、礼溪、东林、清江四个乡镇的农户种桑养蚕,增加农民年收入达2500万元。又如支持江西晨阳灯业有限公司生产节能灯,取得良好效益,带动工业园区引进节能灯企业12家,人园资金23.83亿元,吸纳农民工1580人,增加农民工年收入2607万元。

三是大力支持新型城镇一体化建设。随着城乡一体化政策的实施,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故土,定居于城镇,开始了新的创业之路。武宁县农行抓住这一机遇,大力拓展住房按揭和个人生产经营贷款业务,仅2008年1-6月就发放个人贷款1137万元,同比增加1026万元,其中,发放住房按揭贷款526万元、个人生产经营贷款502万元、综合消费贷款109万元,帮助农民工定居城镇、建设城镇,从而有助于加快城镇一体化进程。

四是着力为各类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武宁县农行主动适应和引导县域金融市场需求,优化资源配置,为各类法人和个人客户提供业务咨询、投资理财、电子银行、代收代付、消费贷款等一揽子金融服务,引领县域金融服务升级。仅2007年以来至2008年6月,该行发行金穗卡56249张,销售各类基金、寿险产品2990万元,代收各类电话费、水电费、学杂费等1721万元,代付各类资金333万元,开通电子银行3537户。丰富多样的金融产品,使县域广大客户感受到了现代金融服务的快捷方便,巩固了农行与客户的合作关系,也增加了农行业务收入。

三、对农业银行县域支行加强金融服务、支持“三农”发展的几点思考

1、解放思想,观念上要有新突破。首先,要增强机遇意识,夺取发展先机。中央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决定,江西省“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必将迎来新的发展高潮;同时,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明了农行改革的方向,全行上下正在推进股份制改革,“三农”金融业务的经营机制必将更加完善,这些都为县域农行业务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政策机遇和内外部环境。农行县域支行必须抓住这些历史性机遇,解放思想,乘势而上,把业务做强做大,步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其次,要增强竞争意识,发挥农行自身优势。随着wto后过渡期结束和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调整,国内商业银行、外资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政策性银行都将进入农村这个广阔天地,农村金融领域的竞争势必更加剧烈。面对这种形势,农行县域支行必须调整发展策略,充分发挥自己的网络、资金、产品、社会资源等优势,大力拓展业务,占领和农行地位相称的市场份额,在县域金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三是要增强市场意识,提高农行经营效益。必须消除“支农吃亏论”的想法,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随着建设新农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与推进,中部地区县域拥有越来越丰富的客户资源和旺盛的金融需求,有着金融业务的巨大空间,蕴藏着巨大盼潜在商业价值。如果不率先发掘这一潜在市场,县域农行将处于被动地位,难以充分分享县域经济发展带来的无限商机。

2、园地制宜,体制上要有新突破。农行在深化内部机制改革的过程中,要根据我国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特点,构建有利于农行县域支行业务发展的管理机制,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新路子,做到因行施策,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县域农行要充分运用好现有县域服务网络资源,深入分析县域机构撤并与续存的成本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准确把握自己市场定位与竞争优势的基础上,有差别地设置县域机构网点,对现有农村网点布局不合理的,要予以优化调整。要改变把县域机构单纯当作吸存网点的做法,进一步丰富和增强县域机构的服务功能,使之成为资产、负债、中间业务等各类产品的综合性营销平台。在信贷管理体制方面,要适应县域信贷业务特点,推进县域农行业务流程的再造。对于风险控制水平高、业务市场广阔、有效信贷项目多的县支行,应扩大信贷授权,适当放宽基层分支机构的信贷投放自,适当下放优质中小企业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精简业务流程,加快办贷速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要建立合理合规的权责机制,在不违背一级法人原则、有利于风险防控的前提下,既要落实信贷风险责任,也要强化正面激励引导,纠正一些领域权、责、利脱节的现象,充分调动基层员工开展信贷营销的积极性。

3、不断创新,产品上要有新突破。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既是农行的职能,也是农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县域农行要增强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三农”,就必须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满足社会各界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变化,让他们享受到优质的、个性化的、高效率的金融服务,这样业务才会得到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农行与客户“双赢”。目前,我省县域金融产品相对短缺,尤其是贷款品种和中间业务品种较为单一,难以完全满足“三农”经济发展需要。为此,县域农行应根据县域客户特点和特定市场需求,加快“三农”金融产品研发,或根据我省县域经济特点对统一制式产品进行本地化改造,保持在县域金融产品领域的领先和主导地位。要围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城镇化建设、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县域中小企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县域特色资源开发、农户生产生活消费信贷、提供公共金融配套服务等八个重点领域,创新研发贷款产品;围绕银行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保险、基金、同业、个人理财等业务,创新开发中间业务品种。

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篇9

十六大召开后,民营经济迎来了又一个新的发展机遇,贫困地区民营经济发展较快,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近年来,修水县以优化环境为突破口,拓宽民营经济领域,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健康、协调的发展。至2004年8月,修水县民营经济注册资金达到73061万元,民营企业为370户,1—8月份上交税金8532万元,对财政贡献率达到57.6%。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已逐渐扮演“主角”。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贫困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贫困地区县域民营经济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困难更多,问题更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薄。贫困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基础较薄,一是起步水平不高。贫困地区民营经济总量小、企业数量少,民营企业还刚刚由个体、小工厂、小贸易商行等转变过来,企业规模不大,初始积累不足;二是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差。贫困地区一般的民营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档次不高、技术开发能力差。有的民营企业片面追求目标短期化,不惜造假,采取不正当手段进行竞争,在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同时造成了企业信誉的下降;三是政府服务不到位。有些地方在观念上还存在偏差,认识存在距离,不愿放开,不敢放手、放胆发展民营经济。在行政审批、市场准入方面放宽不够,个别部门对民营经济还是另眼相看,检查过多。部门和单位还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状”。在信息的提供、政策的宣传上往往也要慢上半拍。

2、融资难。资金筹措难已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一方面社会上有大量的闲散资金存放于银行无法利用,另一方面企业因资金短缺而不得不放弃一些好的项目、好的产品。其一是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狭窄。民营经济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体,金融机构往往注重内部监控,防范金融风险,不敢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由于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银根紧缩,银行可放能力减弱。商业银行实行的集约式管理,收缩了县级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业务,使原本资金就不足的县域企业饱受更加严重的“失血”之痛;其二是民营企业间接融资难。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为尽量避免资本市场风险,保护资本市场的稳健运营,向社会公开发行证券市场的多为国有企业,民营和中小企业上市困难重重;其三是不正常的融资加大了民营企业的风险。有的民营企业靠供应商、代表商为其融资,形成一定程度的利益共同体,资金成本高,风险大,同时存在法律上的障碍。

3、人才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又是科技中的第一要素,人才缺乏成为民营企业发展中的“硬伤”。贫困地区的县域中,本地一般没有高等学院、高职学院。在本地考取高校的毕业生大部分选择到外地发展,回到本地特别是回到本地企业的极少。高中毕业生、有专门技术的技工,因沿海地区工资高,工作环境好而在外打工。人才外流多,本地企业可选择范围少。贫困地区的民营企业中出现了“技术人才少,营销人才少,管理人才少”的“三少”现象。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劳动力流转无序,有些外出务工人员无法找到工作,但同时又存在贫困地区的民营企业又无工可招的现象。

二、措施和对策

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越是经济发展好的地方,民营经济发展就较快,越是经济发展慢的地方,民营经济发展就较慢。贫困地区县域民营经济的主要差距在民营经济上,但同时,它的壮大潜力和发展希望也在民营经济。如何破解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难题,结合实际实施可行的措施,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

1、转变观念,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十六大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在贫困地区的县域,一般都没有国家大型项目的投入,国有企业少,经济缺乏支撑点,随着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退民进”步伐的加快,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正逐步被弱化,为之相反的是,民营经济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县域经济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在全国范围内必须毫不动摇篮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但在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县域,可以进一步解放思想,在观念上进行重大转变,明确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确立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解除发展民营经济的思想桎梏和观念的束缚。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给予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平等的创业和发展机遇,取消对民营企业发展限制性、歧视性的规定,直至在有些领域可以向民营企业倾斜。要放宽市场准入,降低民间投资的产业门槛,凡法律没有明令禁止,都允许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凡允许外商经营的,都向民营企业开放。引导群众把创造财富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的舆论环境。

2、夯实基础,着力打造创业平台。一是要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政府不要再插手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上去主要是要搞好发展规划,抓好宏观调控,重点在搞好服务,营造为商、亲商、护商、安商的政务环境,提高政府和职能部门办事效率、依法行政水平和办事行为的规范程度。二是要加强改善基础设施。硬环境的完善与否与企业的营销成本、制造成本有着密切的联系,贫困地区地区的劣势在交通上表现更为明显。修水县只有一条等级公路出境,这大大增加了企业产品的成本。2005年即将开工建设的蒙深高速公路将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为修水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带来新的机遇。目前,修水正在加大原有省道、乡村公路的改造力度,大力开发小水电,加快物流、信息等方面的建设,为客商走进来、企业立住足、产品输出去铺平道路;三是要建好工业园区。工业园区是实施大开放的主战场,是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要载体,是发展民营经济的主要平台。无工不富,无工不强。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差距在民营经济,软肋在工业。发展工业,加快工业化进程,重点培育大型民营工业企业是贫困县域的核心发展战略。修水县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整体规划、科学布局、滚运开发、分步建设”的原则,加大了宁州工业园的建设力度,不断增强工业园区产业紧聚能力、就业吸纳能力、环境承载能力。至目前为止,入园企业有48家,全部为民营企业,宁州工业园成为修水民营企业家表演的大舞台,以宁州工业园为基础,充分发挥县域内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着力构筑“修武(公路)特色工业带”。同时,修水着力做大做强私营经济城,为民营经济发展打造新型平台。四是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协调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贫困地区的县域,尤其要注意这点。重视规划,搞好规划,用规划来指导发展。把生态的保护放在第一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正如省委孟书记所说:“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不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的发展,不走先破坏、再治理之路,不做贻害子孙、影响持续发展的事。

3、培育人才,增强民企内在动力。人的要素是第一要素,没有人才,企业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一是实施科技兴县、人才兴县的战略。搞好教育发展规划和职业技术人员培训规划,针对民营企业发展的需要,着重加强基础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在修水来讲,要以职高为中心,科技局、劳动就业局、教育局等机关部门相互配合,建立系统的劳动力培训体系,为民营企业输送合格的劳技人员。二是要实施“回归工程”,吸引我县有资金、会管理、懂技术的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在晓之以情的同时也要晓之以利,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三是要重点培育企业家。企业家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关键所在,每一个成功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背后都站着一位富有开拓精神的企业家。在贫困地区的县域,企业家对带动民营企业和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我县去年组织了龙腾公司总经理卢作贵到日本考察学习,今年又将组织鼎立集团董事长樊孝早到日本考察学习,上半年举办了两期厂长(经理)培训班,培训人数70人。对民营企业家,在政治上要认同,给予一定的政治待遇,让其得到社会的尊重;在政策上要扶持,保障其经济利益,让民营企业家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更好地贡献力量。新晨

4、激活资本,引导民间加大投入。民间具有着巨大的投资潜力,统计显示,2002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8.7万亿元,比2001年增加1.35万亿元,城乡居民实际持有金融资产总量达9.8万亿元以上。2003年,修水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42615万元,比2002年增长5.86%。这些以存款方式汇集于金融机构货币资金,可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机制有效地转化为资本投资资金。城乡居民的货币资金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本身就是民营资本和民营经济增长的过程。一是建立以民营企业、中介机构为主体,以信用登记、信用征用、信用评估、信用为主要内容的信用管理体制。加强对民营企业的资信调查评估,进行事前风险防范;二是要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各类金融机构在贷款政策、贷款利率上要将民营企业与其他企业同等对待,在条件审查、办理程序上要更加灵活便利,努力开展票据融资业务,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债券。要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扩大贷款范围和规模;三是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要在财政预算内安排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鼓励多种投资机构、金融机构吸纳民间资金组建商业担保机构。修水县按照“政府启动、民间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分别于2003年11月至2004年9月份成立了修水县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和修水县赣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由政府出资700万元注册成立,目前已开展了15笔担保业务。赣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由财政注资300万元启动,由民营企业赣宁实业公司350万元控股,另外吸纳了几家民企资金400万元,合计资本1050万元注册成立,今年选择20户以上优势民营企业开展担保业务,担保额度预计可达1个亿以上,将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提供又一新的宽广途径。另外,县财政每年提取当年新增税收的2%,建立了民营经济发展基金;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引资是贫困地区县域解决投入不足的不二法门,民营经济壮大的过程实质上也是招商引资工作成绩不断取得的过程。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招商引资工作,一个县招商引资的好坏,已经成为决定经济发展的关键。政府在招商引资工作中,一方面要注重发展环境的不断完善,另一方面要注重优惠政策的完善和坚持,制定好配套政策,进一步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篇10

关键词:农村,保险,发展

保险具有风险疏散、经济补偿和社会保障的功能。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农民和农村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如何有效发挥保险的救济和保障作用,加快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成为当前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笔者以保险业相对发达的烟台市为例,深入剖析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并就农村保险体系再造问题探讨对策思路。

一、目前农村商业保险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

目前,保险业在部分农村地区已经得到了广泛开展。烟台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金融的快速增长,农村保险市场也得到较快的发展。2006年,烟台市保险费收入411570万元,其中所调查的9个县市合计保费收入接近烟台市总量的一半。全市人均交纳保费633.Z元,同比增加71.2元,保险密度居全省第一,但在保险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缓慢。

(一)机构网点快速增加,营销队伍不断壮大

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优势的凸现,众多的保险公司落户烟台,并在县域大量增设分支机构,直接向广大农村地区辐射,带动农村保险市场快速发展。目前,烟台市有28家市级保险机构,其中财产保险13家、人寿保险9家,共辖设320个分支机构,其中在9个县市共有县级保险机构94家,均设在县城所在地。有的保险机构如中国人寿还在县以下乡镇设有保险代办处,据初步统计,9个县市共有保险网点120多个。随着机构的扩展,全市保险从业人员已达到2.3万人,其中,营销人员达2万多人,形成了一支庞大的营销队伍。

(二)保险产品种类较多,市场份额相对集中

各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适时推出了多样化、个性化的保险新产品,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险需求。据统计,目前,县域保险机构累计开办保险产品110个,其中财产险60个,人身险50个,城乡之间在产品种类上相差无几。从保险产品的市场份额看,人身保险占据绝对多数,人身保险保费收入一般是财产保险的3—4倍,农村市场份额差距略低o-人身保险市场以寿险和分红险占比较大,2006年,烟台市该两类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100736万元和107373万元,占比为31.81%和33.9%;财产保险中机动车险占有较大的比重,2006年,该险种保费收入占财产险保费收入的80.46%。

(三)县域人身保险发展较快,财产保险发展相对迟缓,农业保险几乎空白

近年来,随着保险知识普及和保险营销力度的加大,农村保险市场得到广泛拓展。据对烟台9个县市区的180户农民问卷调查,有127户办理过保险业务,另有35户有办理保险的愿望,分别占调查样本的70.6%和19.4%;所办理的保险种类以人身(寿)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居多,办有该两种保险的分别占全部调查农户的45.7%和43.3%,而财产保险则不足15%。由此可见,在现有的保险品种中,农民对人身健康、养老保险情有独钟。从烟台市保费收入的区域结构,也可以看出县域人寿险业务呈较快的增长趋势。2006年,9个县市全部保险费收入占烟台市的比重为51.8%,同比提高4.6个百分点,其中人身保险占比提高4.7个百分点,财产险占比下降7.1个百分点。在财产保险业务中,农业保险占比微乎其微,全辖只有1个县(市)办理了农作物火灾险,其他各县市均未办理农业保险业务。

二、制约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的障碍因素

(一)农业保险业务萎缩,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有效需

上世纪90年代中前期,人民保险公司的各分支机构专门设有农业保险科,开办的保险品种涉及麦收、特色养殖、水果蔬菜等,但随着保险公司的商业化改革,已不再单设农业保险科,并相继取消了麦收、特色养殖、水果蔬菜等险种,目前烟台开办的仅有农作物火灾、冰雹保险和家庭财产责任保险等几个险种,在众多的近60个财险种类中,涉农险种占比不足10%,品种少、份额低。农业保险萎缩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灾害多、风险大,出险后勘查难、赔付率高,与保险公司的商业化经营目标明显冲突,基于此,诸多保险机构都纷纷退出了农业保险市场。

(二)保险产品设计上的缺陷,与农民的支付能力形成较大的差距

目前大部分保险公司将产品定位于城镇市场,产品设计趋同性较强,普遍缺乏对农村保险市场的研究和开发,少有推出适合农民和农村特点的保险新品种。而农民与城市居民在收入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据调查,2005年,烟台市各县市区农民人均收入较城镇居民普遍要低一半以上,平均收入额要少5000-6000元,将适用城市的保险产品向农村延伸,必然超出农民的消费能力。在所调查的180个农户中,有53人未办理过保险,占调查农户的29%,其中因保险价格偏高而缺乏一定经济能力的有31人,占比为58.5%。产品设计上的偏差,降低了农民的投保意愿。

(三)业务发展不够平衡,市场监管存在盲区

目前,商业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中存在三个方面的不平衡:一是地区间机构设置存有偏差。烟台市全辖共有保险分支机构超过300家,其中占全市人口总数80%以上的9个县市却仅拥有三分之一的保险机构。同时,县域间的机构分布也不平衡,经济发达的龙口市现有保险机构17家,另外还有多家保险公司拟在此设立营销服务部;而人口相当、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另一县(市)只有保险公司6家,该市2005年人均保费收入仅为38元,较烟台市平均水平低524元。保险业务发展状况虽然取决于多方面因素,但机构布局上的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发展状况的失衡。二是展业、理赔质量态度相差迥异。调查反映,保险公司普遍存在重展业、轻理赔的问题,对客户投保和缴费服务热情、不厌其烦,而出险后理赔时则手续繁琐、条件苛刻,个别甚至存在故意刁难的问题。在对保险公司服务满意度调查中,对保险理赔存有意见的占有较大的比重。三是保险业务发展与市场监管不相对称。当前,部分地区保险业务发展势头已接近于银行业,但在市场秩序管理上则与银行业差距较远。目前,保险监管机构设至省级或较大城市,地级以下只有保险业协会,市场监管力量明显不足。而诸多保险公司都实行营销机制,营销人员良莠不齐,为了提高业绩而进行不实宣传甚至相互诋毁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正常的竞争秩序,导致出现大面积的退保问题。2006年,烟台市人身保险退保率为10.81%,同比提高1.94个百分点。

三、完善农村保险市场的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农村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发展环境,决定了其在农业、医疗、养老等方面潜在巨大的保险需求,迫切需要政策的、商业的保险产品为“三农”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为此,就完善农村保险市场、推进农村保险业务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农业保险体系。

鉴于农业生产的风险性和商业保险公司的盈利性特点,建议尽快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推出农、林、牧、渔业各具特色的保险品种。在目前情况下,为提高农民和保险公司办理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增强农业的保障功能,可采取政府扶持与商业运作相结合的农业保险模式,在两个环节发挥政府的扶持作用:人保环节,按照保费的一定比例对农户予以补贴;出险后的理赔环节,按照赔付额的一定比例对保险公司直接补贴。通过适度扶持,降低保险公司亏损,提高农业防灾、减灾和救助保障能力。

(二)规范商业保险公司对农村市场的营销服务机制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保险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针对目前农村保险市场的现状,各保险公司应从三个方面转换经营理念,规范和完善保险营销服务。一是加快农村保险产品研发。结合农村实际,有重点地改造现有保险产品,开发推广新产品,满足农民低保费、低保障、广覆盖的保险需求。二是加强农村保险机构网络建设。合理调整农村保险机构的布局,在网点设置上应适度向偏远农村地区倾斜,增强对农村保险市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三是强化营销队伍培训和管理。营销人员是体现保险公司形象、开展对外宣传的窗口,对其培训,既要具备精良的展业技巧,更要具备过硬的职业操守;对其考核,既要注重保费收入增量,还要考虑保户资源的稳定性。通过把好营销关口,提高保险经营绩效,消除社会各界对保险行业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