钗头凤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9:12:16

钗头凤篇1

春光短,秋光浅,一丛红叶愁如染。

南楼月,西风雪,东君何处,北方离别。

说!说!说!

人难见,书休看,此时心愫知何限?

黄花节,梨花发,多情无益,有花须折。

绝!绝!绝!

《钗头凤.冷暖自知》

流光转,回头远,冷凝秋水谁知暖?

萧萧叶,翩翩蝶,凄凄难诉,旧愁难绝。

别!别!别!

柔肠断,伤心乱,一场风雨人离散。

云天阔,歌声歇,此情还是,不关风月?

厌!厌!厌!

《钗头凤.红豆》

依依柳,纤纤手,旧欢前事香沉酒。

春情薄,秋风恶,朝云辞去,晚霞如约。

漠!漠!漠!

黄昏后,收红豆,向来缘浅愁长昼。

人如削,心难着,井桐飞坠,教人离索。

怯!怯!怯!

《钗头凤.萍水相逢》

堂前柳,杯中酒,别来惆怅年年有。

情难度,心难著,相逢萍水,不禁漂泊。

若!若!若!

人如旧,春长昼,此情须待黄昏后。

花飞落,听离索,曾经沧海,到头成各。

诺!诺!诺!

《钗头凤.步韵陆游》

分携手,离亭酒,去年时候谁栽柳?

尘缘恶,云烟薄,几回风雨,一场离索。

错!错!错!

人依旧,花还瘦,夕阳如染纱窗透。

心摇落,情担阁,征鸿来了,向谁交托。

莫!莫!莫!

《钗头凤.梦魂何处觅》

烟遮柳,花和酒,向来何处空回首?

云无迹,风无力,流年吹去,日边消息。

忆!忆!忆!

残更漏,双红豆,不知明日黄花瘦。

愁如织,今如昔,夜迷魂梦,也无人识。

觅!觅!觅!

《钗头凤.游园惊梦》

离情久,相思否,此时休问能欢偶?

秋萧瑟,云堆积,时光如剪,少年头白。

惜!惜!惜!

花如绣,人微逗,满园香黯盈长袖。

金风泣,青衫湿,多情无用,一声横笛。

忆!忆!忆!

《钗头凤.流年错》

夜沉着,秋萧索,黯动离忧风又作。

损朱颜,剪眉弯,少年华发,永日无言。

叹!叹!叹!

人情薄,姻缘恶,向来回首流年错。

倚栏杆,彩云间,断鸿犹在,心字难圆。

谩!谩!谩!

《钗头凤.好景不予离人留》

晓风咽,朝云遏,雨后初晴芳草歇。

水空流,恨难收,见来无事,独倚西楼。

愁!愁!愁!

尘缘绝,千山雪,柳丝还系心中结。

思悠悠,赖穷秋,恼人佳景,不予人留。

休!休!休!

《钗头凤.晚秋无寻处》

草凝碧,云无迹,马上单衣寒恻恻。

念瑶琴,动人心,暗随流水,入夜沉沉。

深!深!深!

东坡立,西风泣,有花虽在无颜色。

自难禁,不须吟,凤箫何处?寂寞平林。

寻!寻!寻!

【钗头凤、折红英】

又名《折红英》。六十字,上下片各七仄韵,两叠韵,两部递换。声情凄紧。

【定格】

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平平仄(韵),平平仄(韵),仄平平仄平平仄(韵)。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平平仄(韵),平平仄(韵),中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仄(韵),〖仄〗(叠韵),〖仄〗(叠韵)。

错!错!错!

平平仄(韵),平平仄(韵),仄平平仄平平仄(韵)。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平平仄(韵),平平仄(韵),中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仄(韵),〖仄〗(叠韵),〖仄〗(叠韵)。

莫!莫!莫!

唐琬《钗头凤(世情薄)》

中平仄(韵),中平仄(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仄平平(韵),仄平平(韵)。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平(韵)、〖平〗(叠韵)、〖平〗(叠韵)。

难!难!难!

平平仄(韵),平平仄(韵),仄平平仄平平仄(韵)。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仄平平(韵),仄平平(韵)。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钗头凤篇2

钗头凤

一零年三月九日见日出飘雪之观即赋。

三月初,二月末,南罹朔风梨花落。暗香沁,气微凉。一身独闯,霜已满裳,归念往。

雪且住,花满路,今朝还需僻新途。云轻淡,心犹寒。只恐熹微,难抵缭乱,春意残。

钗头凤篇3

红酥手,黄滕酒,满园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这首词相传是陆游三十一岁时所作,此中还有着一段哀婉缠绵的爱情故事:初时,陆游娶表妹唐琬为妻,伉俪甚笃。但陆游的母亲不喜欢唐氏,强逼陆游休妻。两人被迫分离。此后陆游另娶,唐琬则改嫁赵士程。数年后,一次春游沈园(今浙江绍兴),陆游与唐琬不期而遇,唐琬遣人送酒肴致意。

陆游怅然久之,便在沈园壁上题下这首《钗头凤》词。

词的上片追忆往事:第一、二句说,当时春色满园,宫墙旁绿柳飘拂,你红润白腻的手,为我捧上一杯黄滕酒。词人以一典型情节,写夫妻恩爱,生活和美。“东风恶”四句急转直下,暗点一场家庭变故,“东风恶”,即东风急,喻指母亲相逼,无奈休妻,夫妻欢爱很快就成为过去。几年的分离,“我”满怀相思之愁,往事不堪回首。上片结句一迭连声的“错,错,错。”是词人对自己夫妻情深而又母命难违的悲叹,对自己一时软弱铸成终生大错的自责,深沉哀婉,震撼人心。

下片“春如旧”照应上片的“满园春色宫墙柳”,说春光依然明媚,人却因离别伤怀而白白地消瘦,泪水和着红色的胭脂,把手帕都湿透了。这几句看似写对方悲苦的情态,其实又何尝不是词人内心痛苦的写照。紧接着“桃花落”两句,以景写情,桃花纷纷落下,池阁再也无人游赏,写尽词人心境的凄凉。“山盟虽在”两句,说往日的海誓山盟犹记心间,心中的相思之情却难以传达。最后的“莫,莫,莫!”是识尽愁滋味的“欲说还休”,表达了词人说不尽的痛苦和无奈。

庆历五年春,陆游时年75岁,他再游沈园,睹物思人,倍增伤感,又作《沈园》二首。录其一“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可见陆游不老的爱情和不尽的遗恨。

唐琬《钗头凤》赏析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陆游与离异的妻子唐琬在沈园相遇,在壁上题了一首《钗头凤》,唐琬就和了这首词,不久,她便抑郁而死。

本词与陆游的《钗头凤》感情息息相通,处处呼应。

上片写被迫离异后无限痛苦的心情。“世情薄,人情恶。”开篇两句,由陆词“东风恶,欢情薄”演化而来。陆游以“东风恶”来暗喻他母亲的专制暴虐,对唐琬被遣他敢怒而不敢言,所以措辞也比较委婉。唐琬则不加隐饰,她的怨恨之情溢于言表,这是她的处境和遭遇决定的。“雨送黄昏花易落”一句与陆词“满城春色”和“桃花落”相呼应,她以“花”自喻,“黄昏花落”是说她遭遇不幸,被婆母休弃,离开了陆家。“晓风干,泪痕残”自述她被休以后的生活。“晓风”即“晨风”,晨风吹干泪水,脸上残留泪痕,说明她夜晚经常哭泣。陆词中有“泪痕红鲛绡透”,唐琬即以此相和应。“欲笺心事,独语斜栏”,她想写下自己的心事,又有诸多不便,只好倚着栏杆自言自语。以下连用三个“难”字,这是她对生活的总结,她觉得活在世上做人难,想对不公平的待遇抗争难,甚至想对人一吐心中的苦衷也难。这三个“难”字是她与陆游分手后生活和心情的写照。

下片紧承上片,围绕“难”字,具体叙写与陆游分手后的境遇和心情。“人成各,今非昨。”自从她被婆母驱遣以后,与丈夫各奔东西,她就成了孤单一人了,这日子与从前大不相同了。“病魂常似秋千索”,这句与陆词“一怀愁绪”和“人空瘦”两句相对应,说明她身体不好,又常常生病,加上心情不佳,生活如“秋千索”,摇摆不定。本句用形象的比喻,写了她的身心状况。“角声寒,夜阑珊。”这两句烘托出一种凄清的气氛,说明每当夜深人静,城上响起清冷的号角声的时候,也是她最痛苦的时候。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一方面痛不欲生,一方面还要咽着泪水强作欢笑,为的是“怕人问”,这是从另一个角度写“难”,“难”的程度也更进一层。内心的苦楚写不得,说不得,甚至不能让别人知道,这就更难了,她无可奈何,就只有“瞒,瞒,瞒!”和上片结尾一样,全词收尾是三个独词句,连用三个“瞒”字,与上片的三个“难”字相呼应,更突出了“难”,需知要把痛苦深埋心底,“瞒”住周围所有的人,更是难上加难。

本词为和陆游的词而作,写出一个被封建礼教迫害的妇女的痛苦,情感真挚,字字血泪,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沈园情梦

这两首词出自不同的人之手,却浸润着同样的情怨和无奈,因为它们共同诉说着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唐琬与陆游的沈园情梦。

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出生于越州山阳一个殷实的书香之家,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常随家人四处逃难。这时,他母舅唐诚一家与陆家交往甚多。唐诚有一女儿,名唤唐琬,字蕙仙,自幼文静灵秀,不善言语却善解人意。与年龄相仿的陆游情意十分相投,两人青梅竹马,耳鬓厮磨,虽在兵荒马乱之中,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仍然相伴度过一段纯洁无瑕的美好时光。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种萦绕心肠的情愫在两人心中渐渐滋生了。

青春年华的陆游与唐琬都擅长诗词,他们常借诗词倾诉衷肠,花前月下,二人吟诗作对,互相唱和,丽影成双,宛如一双翩跹于花丛中的彩蝶,眉目中洋溢着幸福和谐。两家父母和众亲朋好友,也都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陆家就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订下了唐家这门亲上加亲的姻事。成年后,一夜洞房花烛,唐琬便成了陆家的媳妇。从此,陆游、唐琬更是鱼水欢谐、情爱弥深,沉醉于两个人的天地中,不知今夕何夕,把什么科举课业、功名利禄、甚至家人至亲都暂时抛置于九霄云外。陆游此时已经荫补登仕郎,但这只是进仕为官的第一步,紧接着还要赴临安参加“锁厅试”以及礼部会试。新婚燕尔的陆游留连于温柔乡里,根本无暇顾及应试功课。陆游的母亲唐氏是一位威严而专横的女性,她一心盼望儿子陆游金榜题名,登科进官,以便光耀门庭。目睹眼下的状况,她大为不满,几次以姑姑的身份、更以婆婆的立场对唐琬大加训斥,责令她以丈夫的科举前途为重,淡薄儿女之情。但陆、唐二人情意缠绵,无以复顾,情况始终未见显著的改善。陆母因之对儿媳大起反感,认为唐琬实在是唐家的扫帚星,将把儿子的前程耽误殆尽。于是她来到郊外无量庵,请庵中尼姑妙因为儿、媳卜算命运。妙因一番掐算后,煞有介事地说:“唐琬与陆游八字不合,先是予以误导,终必性命难保。”陆母闻言,吓得魂飞魄散,急匆匆赶回家,叫来陆游,强令他道:“速修一纸休书,将唐琬休弃,否则老身与之同尽。”这一句,无异晴天忽起惊雷,震得陆游不知所以。待陆母将唐琬的种种不是历数一遍,陆游心中悲如刀绞,素来孝顺的他,面对态度坚决的母亲,除了暗自饮泣,别无他法。

迫于母命难违,陆游只得答应把唐琬送归娘家。这种情形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合常理,两个人的感情岂容他人干涉。但在中国古代社会,母命就是圣旨,为人子的不得不从。就这样,一双情意深切的鸳鸯,行将被无由、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陆游与唐琬难舍难分,不忍就此一去,相聚无缘,于是陆游悄悄另筑别院安置唐琬,一有机会就前去与唐琬鸳梦重续、燕好如初。无奈纸总包不住火,精明的陆母很快就察觉了此事。严令二人断绝来往,并为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彻底切断了陆、唐之间的悠悠情丝。

无奈之下,陆游只得收拾起满腔的幽怨,在母亲的督教下,重理科举课业,埋头苦读了三年,在二十七岁那年只身离开了故乡山阴,前往临安参加“锁厅试”。在临安,陆游以他扎实的经学功底和才气横溢的文思博得了考官陆阜的赏识,被荐为魁首。同科试获取第二名的恰好是当朝宰相秦桧的孙子秦埙。秦桧深感脸上无光,于是在第二年春天的礼部会试时,硬是借故将陆游的试卷剔除。使得陆游的仕途在一开始就遭受了风雨。

礼部会试失利,陆游回到家乡,家乡风景依旧,人面已新。睹物思人,心中倍感凄凉。为了排遣愁绪,陆游时时独自徜徉在青山绿水之中,或者闲坐野寺探幽访古;或者出入酒肆把酒吟诗;或者浪迹街市狂歌高哭。就这样过着悠游放荡的生活。在一个繁花竞妍的春日晌午,陆游随意漫步到禹迹寺的沈园。沈园是一个布局典雅的园林花园,园内花木扶疏,石山耸翠,曲径通幽,是当地人游春赏花的一个好去处。在园林深处的幽径上迎面款步走来一位绵衣女子,低首信步的陆游猛一抬头,竟是阔别数年的前妻唐琬。在那一刹间,时光与目光都凝固了,两人的目光胶着在一起,都感觉恍惚迷茫,不知是梦是真,眼帘中饱含的不知是情、是怨、是思、是怜。此时的唐琬,已由家人作主嫁给了同郡士人赵士程,赵家系皇家后裔、门庭显赫,赵士程是个宽厚重情的读书人,他对曾经遭受情感挫折的唐琬,表现出诚挚的同情与谅解。使唐琬饱受创伤的心灵已渐渐平复,并且开始萌生新的感情苗芽。这时与陆游的不期而遇,无疑将唐琬已经封闭的心灵重新打开,里面积蓄已久的旧日柔情、千般委屈一下子奔泄出来,柔弱的唐琬对这种感觉几乎无力承受。而陆游,几年来虽然借苦读和诗酒强抑着对唐琬的思念,但在这一刻,那埋在内心深处的旧日情思不由得涌出。四目相对,千般心事、万般情怀,却不知从何说起。这次唐琬是与夫君赵士程相偕游赏沈园的,那边赵士程正等她进食。在好一阵恍惚之后,已为他人之妻的唐琬终于提起沉重的脚步,留下深深的一瞥之后走远了,只留下陆游在花丛中怔怔发呆。

和风袭来,吹醒了沉在旧梦中的陆游,他不由地循着唐琬的身影追寻而去,来到池塘边柳丛下,遥见唐琬与赵士程正在池中水榭上进食。隐隐看见唐琬低首蹙眉,有心无心地伸出玉手红袖,与赵士程浅斟慢饮。这一似曾相识的场景,看得陆游的心都碎了。昨日情梦,今日痴怨尽绕心头,感慨万端,于是提笔在粉壁上题了一阙“钗头凤”。

随后,秦桧病死。朝中重新召用陆游,陆游奉命出任宁德县立簿,远远离开了故乡山阴。第二年春天,抱着一种莫名的憧憬,唐琬再一次来到沈园,徘徊在曲径回廊之间,忽然瞥见陆游的题词。反复吟诵,想起往日二人诗词唱和的情景,不由得泪流满面,心潮起伏,不知不觉中和了一阙词,题在陆游的词后,这就是第二首《钗头凤》。

唐琬是一个极重情谊的女子,与陆游的爱情本是十分完美的结合,却毁于世俗的风雨中。赵士程虽然重新给了她感情的抚慰,但毕竟曾经沧海难为水。与陆游那份刻骨铭心的情缘始终留在她情感世界的最深处。自从看到了陆游的题词,她的心就再难以平静。追忆似水的往昔、叹惜无奈的世事,感情的烈火煎熬着她,使她日臻憔悴,悒郁成疾,在秋意萧瑟的时节化作一片落叶悄悄随风逝去。只留下一阙多情的《钗头凤》,令后人为之唏嘘叹息。

此时的陆游,仕途正春风得意。他的文才颇受新登基的宋孝宗的称赏,被赐进士出身。以后仕途通畅,一直做到宝华阁侍制。这期间,他除了尽心为政外,也写下了大量反映忧国忧民思想的诗词。到七十五岁时,他上书告老,蒙赐金紫绶还乡了。陆游浪迹天涯数十年,企图借此忘却他与唐琬的凄婉往事,然而离家越远,唐琬的影子就越萦绕在他的心头。此番倦游归来,唐琬早已香消玉殒,自己也已至垂暮之年,然而对旧事、对沈园依然怀着深切的眷恋。常常在沈园幽径上踽踽独行,追忆着深印在脑海中那惊鸿一瞥的一幕,这时他写下了“沈园怀旧”诗:

其一: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其二: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

沈园是陆游怀旧的场所,也是他伤心的地方。他想着沈园,但又怕到沈园。春天再来,撩人的桃红柳绿,恼人的鸟语花香,风烛残年的陆游虽然不能再亲至沈园寻觅往日的踪影,然而那次与唐琬的际遇,伊人那哀怨的眼神、羞怯的情态、无可奈何的步履、欲言又止的模样,使陆游牢记不忘,于是又赋“梦游沈园”诗:

其一: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其二: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沉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此后沈园数度易主,人事风景全部改变了昔日风貌,已是“粉壁醉颗尘漠漠”,惟有“断云幽梦事茫茫”。陆游八十五岁那年春日的一天,忽然感觉到身心爽适、轻快无比。原准备上山采药,因为体力不允许就折往沈园,此时沈园又经过了一番整理,景物大致恢复旧观,陆游满怀深情地写下了最后一首沈园情诗: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钗头凤篇4

所以,有时甚至会认为,陆游一生渴望征战沙场,是否为了逃避心中那个永久的伤痛。人,在忙碌的时候,会暂时忘却痛苦。只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独自漫步沈园的时候,还是会被无尽的悔恨与回忆击倒,还是会流下那不轻弹的英雄泪,才会明白,他永远都忘不了那个人,那些事……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四十年后,鬓如霜的陆游再次来到沈园。见园林萧瑟,人去台空。回首往事,空生怅然。上穷碧落,下至黄泉,谁诉衷肠?生者肠已断,逝者却无闻。生离比之死别,哪个又更痛苦一些?“十年生死两茫茫”,可这四十年的凄凉却也无处言说。

此身行坐稽山上,犹吊遗踪一泫然。

原来无论时光飘零多少年,一念到她,还是会潸然泪下。

为什么陆游忘不了唐婉?为什么唐婉忘不了陆游?是另娶的王氏不好吗?未必。只是“曾经沧海难为水”。是改嫁的赵士程不好吗?不是。只是“除却巫山不是云”。

只是错、错、错啊。

是错位的人生,是错乱的年代,是错误的选择,让他们错过了一生一世!

也想过“莫、莫、莫”,也想过“瞒、瞒、瞒”,但却是“难、难、难”。是想莫再提,莫怨恨,莫相思,但那阕《钗头凤》暴露了所有的心思,瞒,也瞒不住。

会想,若是陆游与唐婉之间没有那么多阻挠和困扰,若是他们能执手偕老,那会怎样?在那些阴雨连绵,杜鹃清啼的夜晚;在那些号角哀鸣,秋风飒飒的黄昏,半生征战的陆游身边若有温柔的唐婉相伴,他的一生是否就会不同?他是否就会活得快乐一点?

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无论如何,《钗头凤》见证了他们的爱与情。

钗头凤篇5

定格:

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平仄,中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

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平仄,中平平仄,仄平平仄。

钗头凤篇6

三更露

几枝梅花伴寒竹

瘦花骨

冰心赋

繁华风尘

相知怎负

诉、诉、诉

思深处

笔轻触

守得明月如故

阑珊处

怯禁舞

寸缕痴心

钗头凤篇7

红栏杆

小窗轩

雨摧桐叶满阶院

朦胧眼

步珊珊

一枕思绪

夜夜不眠

倦倦倦

雁字远

墨也淡

载载日暮愁相伴

西楼檐

雾澹澹

三樽两醉

钗头凤篇8

清溪泣,雀鸟哀。

西施缘起,明珠误嫁。

错,错,错!

光华绽,群芳妒。几年离索无人知。

人如旧,心非常。

钗头凤篇9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个传统的中国人所推崇的。管理者的素质是一种修养,是为人处世的智慧,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素质。红楼梦中有具备卓越管理才能的人,“金紫万千谁治国,钗裙一二可齐家”。综合薛宝钗,王熙凤和贾探春的特点,管理者的特征可总结如下。

(一)恩威并施

管理不能多恩无罚,仅靠下人的良心是不行的。应该恩威并施,因为管理就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pK。王熙凤评说过家中的奴才:“你是知道的,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们,那一位是好缠的?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说槐地抱怨。‘坐山观虎斗’,‘借剑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油瓶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武艺。”平儿也训过奴才:“你们素日那眼里没人,心术利害,我这几年难道还不知道?二奶奶若是料差一点儿的,早被你们这些奶奶治倒了。饶这么着,得一点空儿,还要难他一难,好几次没落了你们的口声。众人都道他利害,你们都怕他,惟我知道他心里也就不算不怕你们呢。”管理的理想境界不应该是因为权利而生出的对权力的惧怕,而是应该由自身的影响力决定的。凤姐的失误在于威多恩少。在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一回中,凤姐一到宁国府,她就发表了措辞极其强硬的就职演说:“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诸事由得你们。再别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么样’的话,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一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清白处治。”薛宝钗和王熙凤一样,深知管人是要讨人嫌的。但她的处理风格却和王熙凤完全不同,她在就职演说中说道:“我本也不该管这事。就你们也知道,我姨娘亲口嘱托我三五回,说大奶奶如今又不得闲,别的姑娘又小,托我照看照看。我若不依,分明是叫姨娘操心。我们太太又多病,家务也忙。我原是个闲人,就是街坊邻居,也要帮个忙儿,何况是姨娘托我?讲不起众人嫌我。倘或我只顾沽名钓誉的,那时酒醉赌输,再生出事来,我怎么见姨娘?”薛宝钗把自己参与管理说成是身不由己、万般无奈的事情,这样不仅在相当程度上淡化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被管理者的同情。即使是强化治安管理,薛宝钗也不是金刚怒目式的,而是循循善诱,尽可能启发人们的羞耻之心。事实证明,薛宝钗的这套柔性管理确实具有很强的感化作用,人们对此都口服心服。

(二)德才兼备

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要求管理者应是有德之人。下属对管理者的德行进行评价,进而决定管理者所具有的影响力。凤姐所不足的就是德行。她的精明中含着狡诈,泼辣中带有阴险,追求独立的个性中又包藏着权欲和贪心。作为贾府的实际管家人,凤姐并没有以维护家族利益为出发点,她的一举一动都是在为自己的利益打算[5]。兴儿演说荣国府中说:“一辈子别见他才好。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估着有好事,他就不等别人去说,他先抓尖儿,或有了不好事或他自己错了,他便一缩头推到别人身上来,他还在旁边拨火儿。”(六十五回)显而易见,正因为王熙凤的无德,她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权威,有的仅仅是一时的权势而已;靠山一倒,便寸步难行,一败涂地,任凭她再有管理才能也无力回天。

(三)心里口里都来的

1.心理素质结构

(1)上进心上进心就是要求向上、进步的心情。这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首要品质。林黛玉没有。林黛玉擅长写诗,有文学才华,她多愁善感,伤春悲秋,以为爱情便是生活的全部。她从不曾劝宝玉追求“仕途经济”,宝玉也深深感激林妹妹“从不说这些混账话”。薛宝钗、王熙凤、贾探春都是有上进心的,薛宝钗在《咏柳絮》中写道:“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贾探春说过:“我要是个男人,我早走了,到时做出一番事业来,自有我说的,偏我又是个女孩,话也没有我多说一句的。”而凤姐最喜揽事逞强:“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

(2)经济头脑做管理者一定要有经济头脑。宝钗懂得“生计”,且会“理家”,对社会的商业运行非常熟悉。她认得当票(五十七回),知道商人会如何给人参作假(七十七回),她与王熙凤都知道钱的用处,所以凤姐拼命敛财,宝钗使劲散财。凤姐敛财有三条主要途径:第一,下人送礼;《红楼梦》中有三处写到凤姐弄权,弄权铁槛寺、贾芸种树、金钏月例;第二,利用月银放高利贷;第三,当家中顺手得利,比如给凤姐凑份子过生日时,凑的银子多花不了,凤姐就赚下了一部分。宝钗用自家的钱财帮助姐妹,得到了姐妹们的高度赞扬和评价。宝钗帮助史湘云办过中秋螃蟹宴,给林黛玉送过冰糖燕窝,给王夫人送过金钏的装裹衣裳,给袭人送过戒指,还把哥哥从南方带回的土特产分送给每一个人,甚至包括赵姨娘。贾探春作为一个千金小姐,本可只知安富尊荣,但她颇有经济头脑:“我因和他家女儿说闲话儿,谁知那么个园子,除他们带的花,吃的笋菜鱼虾之外,一年还有人包了去,年终足有二百两银子剩。从那日我才知道,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探春在管家期间,兴利除弊,不仅节流,精简不合理的费用,而且开源,把大观园承包出去。(五十六回)

(3)情商高薛宝钗在贾府获得了上下的一致好评,这与她在人际关系上付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薛宝钗白天要到贾母王夫人处去问安,还要承色陪坐,姐妹那隔三差五也要去问候看望,白天几乎没有时间做针线活,每天晚上忙到后半夜。从情感智商的角度来说,林黛玉与薛宝钗相比的确是逊色的。假如在我们周围,有一个像林黛玉那样的人,她(他)只专注于自己的感情,不大注意别人的情绪反应,甚至时常为了“我的心”而开罪别人;另有一个像薛宝钗那样的人,她(他)不动声色地把别人的情绪看在眼里,作出适当的反应———或排忧解难,或慷慨相助,我们会更愿意和谁做朋友呢?

(4)处事灵活研究表明,管理者中外向性格占90%以上。外向性格的人把注意力和能力集中于外部世界,经常而且是自然地被外部的人和事物吸引,更多趋向于参加外部活动。与之相对应的特点就是灵活。他们在根据外部环境调整自己的行为,表现出相当高的适应性。对环境十分敏感,能根据不同情境采取不同行为(随机应变)。宝钗扑蝶是宝钗思维灵活性的最好表现。宝钗在大观园中看到一只美丽的蝴蝶,一路追逐来到一个亭子旁。亭子里两个丫头正在说悄悄话,怕人听见就打开了窗户,宝钗想走已经来不及了,急中生智,遂含笑喊道:“颦儿,你还不快出来,我看到你了!”然后向两个丫头问道:“你们可见到林姑娘了?”两个丫头心惊胆战,生怕悄悄话被林姑娘听去了。宝钗扑蝶一直为人所诟病,认为是她心底狠毒的表现,但是事实上这个事件并不能给黛玉带来什么实质性的伤害。王熙凤的思维灵活性更是功夫非同一般。正如王蒙先生所说:“王熙凤其人虽然没有高水平的战略眼光,个人品德上也颇可非议,但她的精明强悍机变却使她成为能够胜任贾府的日常管理的唯一的、无可替换的人物。”

2.表达能力

(1)口才王熙凤言谈爽利,说话风趣,素日善说笑话,肚内有无限的新鲜趣谈。元宵节家宴上,凤姐要讲笑话,下人们纷纷开心地去叫亲属来听笑话,可见其语言表达能力之强。山东大学张瑞芳教授曾说:“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薛宝钗和贾探春的语言表达能力从她们的诗词水平上就可看出来,宝钗的诗词水平与黛玉难分伯仲,探春的诗词水平虽不如钗黛二人,在贾府的姐妹中算是出类拔萃。

(2)反应快反应快慢与神经系统的活动特点有关。心理学研究认为,王熙凤是典型的多血质气质类型,贾探春是典型的胆汁质气质类型,薛宝钗是多血质和胆汁质的混合型。这三种气质类型都是外向型,精力充沛型。林黛玉是典型的抑郁质气质类型,内向、易倦、孤僻。

(四)雅俗共赏

雅指的是知书达理,俗指的是世俗事情。管理者要做到上上下下都敬服,需要做到两点:

1.懂礼日常生活中王熙凤在贾母面前貌似随意说笑,其实从未离过正谱。贾母说:“我喜欢她这样,况且她又不是那不知高低的孩子,家里没人,娘儿们原该这样。横竖礼体不错就罢,没的倒叫她从神儿似的作什么。”(三十八回)围绕贾母生活所展开的谐趣横生,欢乐活跃的场景,几乎都是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五十四回)的效应。既表现了她对老祖母的一片孝心,又表现了她千方百计讨老祖宗欢心的心计。凤姐在贾母跟前的承欢取乐,是其他小辈所不敢为也不能为的,是她独有的才干———“心眼子“和”巧嘴儿”的绝妙结合。在贾琏娶取尤二姐的问题上,她抓住了“国孝”和“家孝”两重违礼的把柄,牢牢地把握了事情的主动权。

2.懂理理就是道理,做事的智慧。凤姐再强悍,也要讲理,做事情要能堵住别人的嘴,就是俗语说的“天下逃不过一个理字去了”。在秦可卿的丧事上,凤姐的风度无人能敌,“一应张罗款待,独是凤姐一人周全承应。合族中虽有许多妯娌,但或有羞口的,或有羞脚的,或有不惯见人的,或有惧贵怯官的,种种之类,俱不及凤姐举止舒徐,言语慷慨,珍贵宽大,因此也不把众人放在眼里,挥霍指示,任其所为,目若无人”。(十三回)在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见到凤姐时,凤姐的表现既不失贵族少奶奶的身份,更不失热情。“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地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第六回)

二、结语

钗头凤篇10

有一次默写诗歌《钗头凤》,小明就开始胡思乱想了:凤凰好不好吃呢?反正我们食堂的饭不好吃。接着,因为对食堂的积怨而在《钗头凤》后面加了几个字——打饭。小明就开始编写他的《钗头凤—打饭》了。

《钗头凤—打饭》

烧茄子,煮土豆,

色衰香弱味不佳。

菜无味,价不菲,

大师傅说愿者上钩。

走,走,走。

春复秋,人更瘦,

一年掉下多少肉。

几时毕业能解我忧。

愁,愁,愁。

小明正想交上去,突然想到自己写错了,改已是不行的了,只好硬着头皮叫上去。第二天默写作业发下来,小明得的分竟是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