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经营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46:29

银行经营发展篇1

(一)外在动因

银行全能化除了有其特有的内在动因外,还有许多外在动因:

1.竞争压力加大。一方面大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介入传统的银行金融中介业务,商业银行面临来自非银行机构的激烈竞争,一是非银行机构对传统银行业务的争夺,导致银行生存空间日益狭窄;二是由于直接融资具有许多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证券市场来进行融资而不是通过银行;三是大型企业自己成立金融公司。另一方面我国加入了wto后,对金融业的保护期的日益临近,大批外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将会以合资或独资的面孔进入我国金融业,这些公司大多是全能化企业。它们将会抓住进军中国金融市场的机会,抢占市场份额。在外资金融机构全面进入我国市场,广泛开展各项金融业务之前,应大力强化国内银行的综合经营能力,塑造和培育我国的全能化银行集团,以便使国内金融机构能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与国际金融机构开展竞争。

2.风险的扩大。一方面,分业经营使银行风险进一步加大。我国商业银行只能在狭小的存贷款业务领域从事基本的存贷款业务活动,而目前企业普遍效益不高,致使商业银行或是放款,使不良资产率持续上升,或是为了安全起见,少放贷款,而存差过大,资金浪费,业务收入无法抵补业务支出,再加上对间接融资威胁最大的是直接融资在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断上升,资金“脱媒”现象难以逆转,银行业与证券业竞争的结果是收益好的企业通过证券市场筹资而避开银行,求助于银行的常是些不太好的企业,使得银行贷款风险度提高。另一方面,分业经营制约着银行业的持续发展。在当今世界金融证券化、电子化、信息化和一体化发展趋势的格局下,企业筹资渠道多样化及越来越依靠资本市场直接筹集资金,表外业务成为银行业发展的方向,传统的存贷间接融资业务比重越来越小,在现行的分业经营制度下,完全割裂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只会严重束缚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而全能银行内部可以形成一种损益互补机制。这种内部补偿作用不仅使银行利润收入稳定,而且使银行业的风险得以分散和减少。

3.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的需要。全能银行业务范围广泛,有利于大幅度降低经营成本。体现在:(1)由于商业银行从事多种经营,可将多种类的金融产品广泛地向客户推销。因此,这将大大降低经营成本,使得商业银行在给定的风险水平上获得更高的收益。(2)商业银行可充分有效地利用其经营资源,在多个行业、多种金融工具中进行广泛的资产负债组合,选用最富生命力的金融工具和从事最有利的金融业务,并在各种业务之间进行固定成本分摊,这既降低了单位金融产品的成本,也使商业银行的筹资成本降低。(3)商业银行在与客户的业务往来中积累了大量信息,这些信息可由金融机构整体内的任何部门共享,从而降低经营成本。这就形成所谓的“金融超市”,其成本必将低于多个机构提供时的成本。

(二)内在动因

金融资产的专用性是全能银行迅速发展的内在动因。所谓资产专用性是指对已经投入生产过程的资产进行再配置的难易程度。按照经济学理论,要素存量(资产存量)的重新配置必然涉及一定的费用。随着资产专用性增强,改变旧资产的转换成本和时滞成本会提高。对于金融业,可从资本(可分为现实资本和人力资本)、信息和人员素质这三个方面分析其资产专用性。其中,现实资本在银行业与证券业中主要表现为各种形式的货币,而现金和存款等货币的转换成本几乎为零。至于人力资本、金融信息与人员素质,由于银行业和证券业的服务对象、宏观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高度业务相关等因素,它们的专用性也很低。

在西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目前日益发达的信息技术支持下,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层出不穷,使得各个金融市场日益一体化,促进了金融业各个领域的相互渗透,从而使金融资产的专用性更趋减弱,银行全能化也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发展起来。银行业和证券业的资产专用性很低,造成它们之间进入或退出对方行业并不需要提供高的额外成本,这种很强的要素替代性和通用性,加上金融业在一定程度上的自然垄断性,金融各分支行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要避免向金融业外行业支付过高扩张成本,此时全能银行成为最优选择。

二.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路径选择

现阶段我国的分业经营模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向全能银行转变已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在实现国有商业银行向全能银行转变时,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已制定了《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信托法》、《投资基金法》、《票据法》等金融法规,为我国金融法制化初步奠定了基础。但这还远远不够,今后要借鉴国外经验,加快金融法律体系建设,金融法规的制定既要弥补某些领域的法律空白,又要提高已有法律的立法质量;既要考虑当前金融分业经营和管理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混业经营、防范风险的需求,以及符合国际金融法律法规的标准;既要具有现实性又必须具有超前性。因此我国要尽快制定《期货交易法》等金融法规,完善金融法规体系。同时,还要适时地对《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信托法》等现行法律法规进行修改,修改和完善的主旨是鼓励和保护金融机构的竞争和业务创新,开发新的中间业务品种,鼓励银行、证券、保险之间互相渗透、联合经营,构筑商业银行由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的法律保障。

(二)加强和完善金融调控与监管

全能化经营制度运作的前提条件是,银行本身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和有效的约束机制,金融监管体系完善高效。如果银行自身缺乏约束能力,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不住,何谈全能化经营?“全能化”经营只能是越“全”越“乱”。改革开放以来,在分业经营的条件下,中央银行的金融调控水平和监管能力不断提高,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但是,在混业经营情况下如仍按现行的调控与监管的理论、方法和政策行事,那么恐怕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必须摆正中央银行、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之间的关系。我国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者已经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这是我国宏观调控与监管体系顺应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势的一项变革。在今后的金融监管中,要不断巩固三方监管部门之间的联席会议,贯彻定期协商、信息共享、联合研究、相互和业务创新的原则,待条件成熟后,可考虑建立一个统一的金融监管部门。

(三)加快改革步伐,增强商业银行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首先要对商业银行进行公司法人制度改造,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内部约束机制,建立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机制,全方位控制经营行为,促使商业银行真正进行商业化经营和运作,全面提高综合风险控制能力,这是银行业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其次,积极推行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股份制改造是银行产权制度的再造,它必然引起银行体制的巨大变革,国有商业银行现存的体制都必须进行重大改革才能符合制度创新的要求;再次,加大创新力度。近阶段应大力发展无风险或风险程度较低、不产生直接负债、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中远期可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发展信用性、融资性等带有潜在风险的中间业务和投资业务、信托业务、租赁业务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积极参与资本证券市场运作,适当进行长期风险性投资,以最终实现全能化经营;最后,还要大力改革用人制度。发展全能银行经营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分业经营。它的业务品种多、范围广、服务对象复杂、风险高、业务性质具有综合性、边缘性、多样性的特点,因而银行必须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这就对银行的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四)适度发展金融控股公司

由于美国金融体制结构的变化历程类似于我国,经历了“混业——分业——混业”的过程,从我国国情出发,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通过建立金融控股公司实现混业经营,更具可操作性。金融控股公司这样一种全能银行的组织模式,提供了混业经营条件下降低潜在成本和提高潜在收益的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从一些国家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状况看,金融控股公司无疑是一国由分业向混业转变的最佳切入点,它能够快速实现资源整合。同时,在市场竞争中,金融控股公司具有协同效应和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的优势。还有通过内设的防火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利益冲突和关联交易带来的风险。

银行经营发展篇2

摘要本文通过对工行重点县支行经营情况分析,阐述了推进县支行发展的策略和措施,达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关键词重点县支行

为进一步提升工行重点县支行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县支行更好更快发展,工总行近期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县支行变革的意见,全面启动县支行变革工作。探索有效的县支行经营管理模式,对打造成全行新的盈利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

一、目前重点县支行基本情况

1.营业网点少,服务覆盖面窄,缺少广大客户基础。商业银行为股改上市,在2000年以来,撤并、整合营业网点,使之达到上市的标准,目前大部分县支行机构管理模式都是“一拖一或一拖二”。即支行营业部加另一两个网点,且居于老城区。随着县域的扩大,农村、城镇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县支行网点偏少,赖以立足和发展经营的地盘无法扩大,支行在可持续发展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出现存款基础不够牢固,中高端客户资源缺少的现象。

2.经营自无法充分发挥。经营政策上的宏观调控,使得基层县支行的经营创新途径不多,开拓空间窄小,新业务产品推广使用不尽如人意,影响到经营效益的提高。加上经营者三年一换,出现求稳无风险的管理追求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重点县支行市场开拓欲望。

3.地方政府支持度正变化。有的县政府全面实施县本级公共性资金在各银行机构存放比例方案,要求各单位(财政预算单位)的存款存在对当地经济建设贡献大的金融机构,即按各银行贷款额的占比存放。由于有的支行不良贷款居多,贷款业务被停牌,加上上级分行信贷政策的调整及内部风险控制的要求,无法满足地方经济建设信贷资金需求,县政府大部分新增项目和资源均向发放贷款多的行倾斜,在政府的干涉下,存款被迫转走,支行存款增长乏力。

二、影响重点县支行发展的主要因素

1.经营定位认识不足。大多数县重点支行与城区相比经营效益比较差,有的上级行认为是因为支行网点多、成本高,在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经营战略指导下,一味追求向城市靠拢,过度撤并县级机构及其网点,导致一些重点县支行网点只有“一拖一或一拖二”的现象,县支行的经营立足点往往忽略了地方特色,单凭成本效益高低作为衡量县支行生存和发展价值的唯一标准,不能全面地考核基层县支行所发挥的社会作用和服务价值。

2.核心竞争能力不突出。原因主要有:(1)投入不足,核心竞争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2)优质客户信息来源渠道狭窄,由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真正能达到优质客户标准的不多。(3)优质客户服务比较粗浅,缺乏深层次的维护和挖掘能力。(4)营销体系不健全,缺乏里外配合,没有形成营销合力。(5)新业务推介宣传不到位,缺乏对客户的吸引力,影响了客户使用我行理财产品的欲望。

3.人员年龄老化。人才结构不合理,缺乏活力。目前干部交流轮换聘任制不利于重点县支行的可持续发展,多数经营决策以“短期行为”居多,员工队伍年龄老化且是本土化员工,年龄40岁以上人员占一半以上,加上县支行缺乏留住人才的条件和环境,多年无新员工入行,员工只出不进,高学历、高职称的高素质人才占的比例积少,出现基层行人员结构断层、年龄老化现象,制约支行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重点县支行发展的策略

1.统一思想认识。随着县域经济的日趋活跃,县支行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理解重点县支行改革的战略意义,充分认识转型升级是提升综合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是适应经济、金融环境变化、客户需求变化、解决内部资源约束、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积极策略。

2.要厘清改革发展的思路。重点县支行要结合各行实际,因地制宜的制定发展思路,确定自己的定位,在客户、渠道和服务方面,要放宽眼界,广泛收集信息,深入挖掘客户价值。加大渠道建设,整合运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打破常规,积极探索创新渠道建设新模式,切实提高客户服务和维护能力。

3.要有加快发展的紧迫感。把加快推进经营转型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全力实现新一轮的快速发展。重点县支行要进一步落实好上级行改革政策,在系统内争先、同业中进位,提升社会影响力,打造区域内影响力和美誉度的支行。

四、重点县支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坚持存款立行,巩固重点县支行基础业务。存款是银行生存的基础,尤其是储蓄存款,是基础业务中的中坚,对其他业务具有十分重要的辐射和推动作用。一是要坚持“存款兴行,存款强行”经营方针,实施存款市场领先发展战略,树立全行拉存款的思想。二是以“打造区域第一零售银行”为目标,按照“巩固低端,定位中端,竞争高端”的原则,通过抓网点建设、抓资源整合、抓业务营销、抓优质服务、抓核心竞争力项目实施等措施,促进存款稳定快速增长。

2.积极拓展优质信贷市场,增强支行可持续发展和盈利能力。一是找准支行市场定位及发展空间,把发展小企业贷款、个人贷款和商品贸易融资业务作为支行业务切入点和突破口,推动个金业务产品、电子银行产品、信用卡产品等快速发展,利用这些议价能力强的品种,增强盈利能力。二是以公司法人贷款为契机,择优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学校、医院项目贷款、小企业贷款、贸易融资、促进公司机构业务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增加信贷专业客户经理,加强贷款等业务的营销。

3.抓项目源头,加强公私联动和产品组合营销。一是实行上级行客户经理部和县支行服务客户的名单联动机制。做实财政转移支付及交通、农林水项目的下游客户及政府的征地、拆迁款的二次营销工作,维护好财政、社保、公积金等单位存款。二是大力拓宽中高端客户。结合开展“服务价值年”的活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营销、推介、宣传活动,以理财产品优势吸引中高端客户,达到增存、稳存目的,着力提高客户对工行的忠诚度、贡献度。

4.挖掘客户需求,拓宽中间业务收入渠道。一是继续完善组织架构,进一步加强分行中间业务牵头部门对支行的管理协调职能,强化中间业务数据的支持,深化中间业务品种的推广。二是中间业务着重点放在商品贸易融资业务、个人贷款、小企业贷款和信用卡分期付款等高收益的资产业务上,利用工资、结算套餐等加强信用卡批量发放来推动营销工作;三是拓展中小企业进出口结售汇业务,做大理财业务。

5.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激发支行发展新动力。一是建立重点县支行经营绩效考评办法,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二是通过考核评价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一方面完善和强化机制,另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发展干事情的内在环境和氛围。三是绩效资源配置贯穿于营销岗位及业务岗位过程中,着重考核员工在每项产品营销过程所起的作用而进行绩效分配,以此来调动和挖掘员工的积极性和潜能。

银行经营发展篇3

今天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分行12·26视频会议精神,全面启动“伴你成长——金钥匙春天行动”综合营销活动,借以研究部署全行一季度工作,同时就如何紧紧抓住“两节”契机,创新我行品牌形象,促使各项业务快速突进,也是此次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在新年的第一天,我们就紧锣密鼓组织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局面逼人,压力迫人,希望催人,形势喜人,更是我行新一届班子组成以后,要以新的观念、新的思路、新的举措统领全局,为今年必须实现扭亏为盈这个宠伟目标,而早争主动、早打基础、早出效益、早做贡献,同时确保全行首季“开门红”。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面对困难不气馁,制定目标勇攀登

据初步了解,我行目前面临的困难很多,业务经营要走出困境,员工要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尚存很多技术性原因。就制约我行经营与发展的几个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网点优势已不复存在。目前,我行仅有两个营业网点,与工行、建行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在服务手段方面,由于缺少atm自动提款机,我们的硬件配备又落后于他们。实事求是讲,工行、建行都属于上市银行,内部从上到下已经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先进的管理体系,这方面我们亦存在一定差距。同时,信用社、邮政储蓄又可以通过城乡联动的传统模式,与我们争抢城区业务。过去的经验表明,他们的城区竞争力不容忽视。二是任务差距较大。上年度由于撤并网点,导致我行储蓄存款拉下较大步子。今年,市分行在分配任务时,是在上年度任务的基础上进行累加,就是我们一季度不但要完成今年的任务,还要弥补上年度的差额任务。所以说,目前我们的任务压力很大,对一季度增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三是不良贷款占比居高不下,严重削弱了我行的资产创利水平。不良贷款占比当前为,据测算,约有的不良贷款基本处于睡眠状态,不但不能为增收利息做贡献,而且给我们完成分行的任务指标形成压力。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货币及小额农贷清收工作越来越难。因为农村已经失去机构网点的支撑,加之清贷力量在减员分流后也相应减弱,致使大量散落于农村的小额贷款,长期无人问津,甚至丧失法律时效。四是非生息资金占用矛盾愈加突出。上年度机构人事改革造成存款总量下降,以及经营利润持续大幅亏损等原因,直接导致非生息资金占用在存款负债中的占比,又有了新的攀升,此方面矛盾目前仍然十分突出。五是中间业务增长难以实现较大突破。虽然在营销基金、___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以及交强险、传统财险等方面,进展仍然缓慢。中间业务创收的最主要业务产品,目前主要还只能依靠信用卡结算。讲到这里,我想强调一下。就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交强险等,我们自己的员工绝大部分对此都不熟知,都不会或不习惯使用,何谈向客户推荐呢?其实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发展好了,某种程度上在减轻前台柜员劳动强度的同时,又可以促进这些业务产品的发展。这里要求,在向客户营销推介新的业务产品时,首先我们的员工应该学会使用。原则上,我们要求全行有条件的员工,人人都要开通网上银行,人人都要使用电话银行,自己的摩托车如要缴纳交强险,都应该在我行办理。

综上所述,虽然我们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在当地金融机构中也无多少优势可言。但是,我们有一支能打硬仗、吃苦耐劳、敢于拼搏、永不言败的团结战斗的员工队伍。近年来,历经数次减员分流、优胜劣汰以后,保留下来的都是工作业绩最突出、对农行事业最热爱的优秀团队。只要我们矢志不渝地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思想,在新的一年、新的战场,并在新的班子带领导下,以新的思维为纲领,以新的观念为谋略,以新的举措作保障,团结一心,恪尽职守,顽强拼搏,争创佳绩,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新困难,迎接新挑战,在推动临猗农行这辆大车快速前进的同时,实现个人的理想目标和人生价值。所谓我们的新思维,就是全行上下不分前台后台,不分基层机关,我们都是一线员工,都要面向市场,都要攻关营销。所谓我们的新观念,就是人人都要分任务,人人都要完任务,人人都要创效益。所谓我们的新举措,就是以百分制考核办法,对柜员、收贷人员、保卫人员、客户经理、行政后勤人员,以及行长、主任、司机、勤杂工等全部在岗人员,人人分配任务,人人参与考核。就此,我们结合客观实际,并充分考虑到当前工作面临的困难,几经讨论,纵横比较,认真算账,慎重决策,为我行一季度工作确定了三个大目标:第一个大目标是,增存6000万元,其中储蓄4000万元,对公2000万元;第二大目标为:清贷完成万元,其中小额农贷必须完成万元,另要盘活不良贷款400万元;第三大目标为:业务收入实现万元,其中收息万元,中间业务收入30万元。

二、树立增存新理念,确保实现“开门红”

一年之计在于春。近年来的实践证明,谁抓住了一季度工作,谁就抓住了全年工作的主动权。为此,全行必须以一季度“两节”带来的各种机遇,以开展“金钥匙春天行动”综合营销活动为契机,认真组织,再接再厉抓好“三收一拓展”工作,力争使各项业务取得良好开端。表现在存款工作方面,全行每一名员工,都要牢固树立“总量就是实力,份额就是地位,增存就是增效,增量就是竞争力”的存款新理念,全面分析和研究区域内的资金组织及市场竞争的新动向、新特点,牢牢把握元旦、春节期间市场活跃和社会各类资金集中回笼等有利时机,大力拓展新的领域,努力提高市场份额。今年一季度,省分行加大了对增量市场份额的考核力度,对存款市场竞争力的考核系数拉高到了45,说明省分行对今年的增存工作非常重视。就此,我们要求,全行一季度的存款工作必须做到以下四个“要”。一要树立“服务增值、服务创效”理念,真正把规范化服务工作落实到窗口、落实到柜台、落实到每个员工的行动上,不断加强和改进服务手段和服务措施,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针对元旦、春节前后,各类商户及城乡居民收入相对集中、劳务人员返乡、商品市场交易活跃等季节性特点,认真研究和探索揽存的新对策,突出抓好储蓄存款工作。同时就如何做好我们的服务工作,应在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强。一是文明规范服务意识必须加强。此方面,各部门之间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监督检查,切实将文明规范服务落到实处。就增强文明服务意识,理解文明服务内涵,在此阐明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服务就是一种管理。优质文明服务水平的提高必须依赖于严格、规范、科学的管理,严格规范的管理又能促进优质文明服务水平提高。包括统一着装、仪表举止、文明用语等这些都必须形成制度,成为员工的行为准则,严格执行。另一方面,服务就是一种精神。员工要树立一种爱岗敬业的服务精神,要有文明诚信的服务观念,要有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服务精神。只有树立了这种精神,才会在工作中表现得积极主动。二是产品服务意识必须加强。当前,我们的服务产品可谓不少。各类基金、保险等理财产品,目前开办得十分火爆。一季度,省分行特别强调要加大对“双利丰”个人通知存款,以及教育储蓄的营销力度。这方面,我们尚存巨大潜力可供挖潜。通过挖潜这些新业务产品,拓宽增存渠道,寻求新的发展。三是效率服务意识必须加强。客观上,由于计算机故障、办公高峰时段客户拥挤等现象,造成不能及时为客户办理手续诸类事情仍有发生。就此,做好对办公系统的维护以及对客户的疏导工作,也是提高办公效率的重要举措。我的意见是,“两节”期间,营业部、东街分理处均应由专职人员坐班,为客户提供疏导、咨询服务,在柜台外为客户营造一个良好的办公秩序。下面讲第二个“要”。就是要着力提高对公存款综合营销能力。以资产业务为切入点,积极拼抢集团性、系统性优良客户,努力提高我行的对公份额。要高度重视机构存款业务,以业务为突破口,有效扩大与行政事业客户的合作领域,提高资金留存率。与储蓄存款相同的是,对公存款在“两节”期间也是一个增长的高峰期。特别是企业之间正常的商业拖欠,按惯例也会得到阶段性的清算。因此,在回笼这部分资金中,重点是客户部与营业部应加强协作,深入企业检查督促,确保货款足额归行。三要继续密切同信用社的合作关系,扩大合作领域,力促同业存款保持稳定。四要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强形象建设和“两节”期间的宣传攻势,尽可能全方位、多视角宣传我行的经营优势、产品特点及服务宗旨,全面塑造农业银行新的良好形象。

三、积极培植优良户,扩张规模多创效

面对目前现状,我们必须依靠自身拓展来提高资金营运效益。要以信贷新规则为前提,严把投放质量关,加大贷款营销力度,全力以赴拓展业务市场领域,培植优良客户,达到早投放、早见效。一要主动沟通,继续抓好对临猗、临晋两所学校以及我县的龙头企业——卓里集团、化工行业的排头兵——翔宇公司等优良客户的营销工作,在龙头项目上做大文章,为全行一季度资金营运寻找新的出路。二是转变思路,高瞻远瞩,对丰喜集团临猗分公司,可以做些积极有益的接触摸底。同时,应进一步拓宽视野,高度注重个人质押贷款、消费贷款、贴现、住房等低风险贷款的营销,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营销重点。一季度,在省分行的综合营销活动中,个人类贷款将作为一项战略工程予以实施,借以实现不良贷款的“双下降”。目前,我们应抓紧寻找符合我行实际的客户群体,及早研究对策,确保使个人贷款在一季度有一个较大突破。三要继续建立和完善市场营销的组织保障体系,形成班子领导主攻系统大户,部门主任主攻重点户,客户经理和员工主攻个人精品户的全员营销机制。四要不断开发、培育、挖掘新的客户,逐步建立我行的优良客户基地。对那些负债低、效益好、风险小、前景好的信贷客户,要充分利用“两节”期间,加大营销力度,争取信贷政策,同时做好对现有大客户和重点意向客户进行回访维护,加强沟通,联络感情,为扩大合作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连续奋战清不良,开创工作新局面

近年来,我行不良贷款占比高的不利因素,在绩效考核中,对我行的效益工资影响极大。目前,我行不良贷款实际占比高达,高于全市农行平均水平个百分点。因而说,要想解决我行的发展问题,就必须真刀真枪、真抓实干地解决不良贷款的清收问题。过去的不良贷款清得好不好,毕竟已经过去了。今年的清贷工作,必须要有一个大突破,要打开一个新局面。全行必须面对现实,充分认识整体经营上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利用年初集中回笼资金的有利时机,动员全行员工,早收快收,全力搞好收贷收息。一要清醒地看到,清收工作仍是明年的重头戏,是绩效考核的重点,我行清收旺季是在一、四季度,决不能等待观望,必须坚定信心,在一季度抓出成效。二要对法人客户不良贷款继续实行行长和主任包挂责任制,全行所有信贷人员都要深入重点大户、重点企业进行连续跟踪清收,以点带面,大力推动全行清收管理工作扎实深入开展,在一季度取得新的突破。三要切实发挥资产经营部的专业清收作用,发扬连续作战精神,继续打好清收“攻坚战”。可以对买断、打包清收进行研究和尝试,同时把“散、小、差”贷款作为专职清收人员的主攻对象,继续组织人力抓好清收工作,全面掀起不良贷款清收新高潮,大力开创“散小差”退出工作新局面。

五、转变观念抓营销,中间业务上台阶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就是财富。发展中间业务必须彻底改变中间业务是“副业”的看法和做法,确立“资产、负债、中间业务”共同开拓,协调发展的思想,真正把中间业务当作主营业务来抓。一是以“金钥匙”综合营销活动为契机,加快推动交强险业务的前进步伐。要在总结20*年开展的保险业务经验的基础上,克服困难,进一步挖掘潜力,促使保险业务成为全行中间业务的骨干产品。二要加大对银行卡业务的营销拓展力度,全面提高银行卡收入水平。一方面,要利用贷记卡的推广契机,加大对企业老板、政府官员、个体经商大户的营销力度,并于适当时机,组织人员送卡上门,力争使贷记卡在一季度就迎来发卡旺季。另一方面,做好对“家家利”超市的服务工作,通过为该超市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优质服务,力求将其打造成我行的第三个营业网点。据我们了解,“家家利”是一家经营规模大、实力雄厚的连销店,其开市火爆,产品热销,说明已经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同。自开业以来,该超市以日均三十万的现金流动量,和保持相对稳定的货款存放量,成为各家金融机构的争抢对象。欣慰的是,通过我们及时攻关,“家家利”已经成为我们的贵宾客户。因而,营业部及押运人员要像服务东街分理处一样地为该超市现金回笼做好服务。随后,我们还将组织人员,认真调研,专门为其设计制定一系列特色服务,借以拓宽我们的业务领域,促进中间业务的稳定增长。三要加强维护代收代付业务。在坚持不懈发展工资、代收学费等业务的同时,还要千方百计做好财政资金工作;对与我行建立长期合作的系统客户,要利用“两节”,加强走访,做好对这些客户的维护工作。四是重视对新业务品种的营销,做好基金、国债的代销工作,全方位拓宽中间业务收入渠道。作为一项最具魅力的理财产品,基金业务在西方国家已经发展了多半个世纪,并成为其银行业的一项可与信贷收益相比美的主要业务。20*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基金业务也迎来了一个火爆销售的新局面。去年10月份,央行的消息称,国民储蓄率五年来首次出现月度下降趋势。数据显示,其资金主要流向基金和股市。据有关专家分析,2007年的基金销售将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因而,省分行对基金的销售工作十分重视。不但为此项业务设置了较高的考核分值,而且还分别就对老基金、新基金及申、认购五万元以上的优质客户等,均做了细化及量化考核。就此,要求我们在营销基金业务时,应重点发展一批五万元以上的优质客户。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要做好凭证式国债、储蓄国债及记账式国债的宣传发行工作,借以推动中间业务向深度与广度发展的同时,使中间业务的创收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银行经营发展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策略

2001年4月23日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中指出;“中间业务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英文intermediaryBusiness,意为居间的、中介的或的业务,因此,中间业务也可以称为中介业务、业务。中间业务是银行在办理资产负债业务中衍生出来的,作为一种资产负债之外的和占用银行资产较少的业务,它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一般不能直接反映出来。目前,中间业务在国外现代商业银行业务中已经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起步晚,在经营规模、业务范围、品种和收入上都较为落后,目前阶段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比呈上升趋势,但大部分未超过20%,最高的为中国银行,2008年半年报统计的为18.78%。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发行的《国际金融市场发展报告》,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自1980年以后都呈快速上升的趋势。美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平均从1980年的18.8%上升到1996年的36.5%,到2000年达到42.9%。其中,1998年美国花旗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为79.83%,摩根大通银行更是占到83.16%。欧洲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从1990年的26%上升到2000年的39%;日本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20.4%上升到90年代的35.9%,以每年40%的速度递增。2002年西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总收入的40%-50%,个别银行如Jp摩根、三井住友则超过70%。可以看出,尽管我国商业银行正在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但与十几年前的西方商业银行相比,仍有非常大的差距。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特点

虽然我国各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程度不同,品种数目不一,但是,就已开办的中间业务品种看,基本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支付结算类、银行卡类、类和担保类业务品种是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主体,占品种总数的绝大部分;承诺类、基金托管类、交易类、咨询顾问类和其他类五类业务品种相对较少。

2 一般性、传统性服务品种较多,做的较好,理财性、创新性服务品种少。

3 部分品种发展较快。如借记卡业务、代收代付业务、个人外汇买卖业务等;但是,贷记卡业务、国内信用证、贷款承诺、银团贷款安排、企业管理顾问、财务顾问等业务品种发展较慢,尚处于摸索或推广阶段。

4 部分品种影响较大,市场知名度较高,为客户熟悉,品牌效应显著。

5 在市场先发的情况下,个别银行在个别品种上已形成或拥有自己的优势。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对中间业务的认识不足

我国商业银行长久以来习惯了以存贷款和结售汇等传统业务为主,运用各种手段争夺存款,而中间业务主要是由储蓄和会计等部门完成,相比较存贷业务.中间业务被视为副业。商业银行应该转变观念,认清形势,从银行受益和生存发展的角度,认识中间业务的重要性。拓展中间业务是提高银行盈利能力、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金融业务需求的需要。要从战略上将中间业务作为支柱业务来发展。

(二)品种、功能较为单一

因为意识到中间业务的重要作用,我国商业银行开发了一些新的金融产品,但大多数仍停留在传统的中间业务上。2006年末,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中,结算、、银行卡三项业务的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分别占中间业务总业务量和总收入的84.1%和74.5%。而咨询理财类、金融衍生工具类等新兴中间业务很少。中间业务发展结构不合理。

(三)中间业务贡献度不高

用中间业务业务量与收入之比来反映中间业务业务量与中间业务收入的匹配情况。2006年,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业务量与收入之比分别为10362:1和9590:1,表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创造1元钱的中间业务收入平均需要1.04万元和9590元的中间业务业务量。可见,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效益比较低下,单位业务的创收能力较弱。

(四)同业竞争不规范

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以收取手续费为目的的一种有偿的金融服务性业务。但由于目前法规不健全,收费标准不统一,商业银行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偏离了中间业务的发展方向,以揽存为目的,以牺牲手续费收入为代价,甚至连一些起码的工本费也主动放弃。为了达到抢夺大行业、大客户存款,有的银行不惜血本,投入了大量财力,采取相互压价、提供优惠条件等种种不正当竞争手段来吸引客户,在银行之间形成了一种盲目竞争的态势。部分单位和个人利用银行之间的竞争.趁机提出了一些不利于银行经营的条件,增加了银行成本,增大了银行经营的风险,扰乱了金融秩序。

(五)科技服务与人才素质落后

中间业务特别是新兴中间业务大多数是人力资本和含金量高的业务,它的运作以先进的电子化设备为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中间业务属于高级服务的层面。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处在传统金融服务与现代金融服务之间,实力较强的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仅达到行业性、区域性联网的初级阶段。另外,我国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虽然大部分都具备了一定的学历和专业知识,但精通法律、金融、计算机等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相对缺乏,使得中间业务难以向纵深方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和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三、我国商业银行加快发展中间业务的策略选择

(一)理念更新,进一步提高对中间业务的认识

商业银行要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商业银行的理念。首先。商业银行的管理层面要切实转变经营理念,摒弃中间业务是附属性业务的观念,从发展战略上规划、研发、创新中间业务。最大限度地利用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资产、负债业务资源,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应升华服务观念、健全服务手段、完善服务方式,为发展中间业务打好基础。再次。在创新完善金融服务的同时,宣传“银行中间服务是一种劳动,商业银行在向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支付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根据不同的服务进行适当收费是合理的”等新观念,营造开展中间业务的良好环境。

(二)开发新产品,提高中间业务收入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经营重点是传统的中间业务,这些业务耗费成本大,而收入低,针对这种情况,应积极开发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中间业务。例如,对于咨询类的中间业务,商业银行一般是不收费的,商业银行应改变经营策略,在这方面的中间业务收人是相当可观的。理财类中间业务也是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应侧重的方面,代客理财.不占用自身的资金,风险相对较小,银行不用投入大成本就可以获得可观的收益。类似于这样的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为中间业务的发展营造有利的政策法律环境

与国际接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中间业务发展的必然要求。2001年7月颁布实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中间业务的法规,它的出台填补了我国商业银行法律法规体系的一项空白,对我国商业银行积极开拓中间业务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但该规定中有些条款还不够细化,无进一步的实施细则和相应的处罚措施,因此,需进一步完善,增加其可操作性。同时,《暂行规定》还有待于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如《商业银行法》、《人民银行法》等。完善这些法律法规中关于中间业务方面的经营规则,使之与《暂行规定》完美的衔接起来。在西方发达国家,中间业务能够成为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并驾齐驱的银行三大业务之一,与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分不开的。西方国家《银行法》、《证券交易法》、《信托法》等一整套的体系。对银行中间业务有详细而全面的规定,我们可以从中学习经验,尽快完善中间业务的法律法规体系。

银行经营发展篇5

[关键词]民营银行;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043(2017)03-0008-02

abstract:Comparedwithstate-ownedcommercialbanks,privatebanksinChinahavecharacteristicsofsmallregisteringfund,pureprivateholding,targetingonspecificcustomers,onlineoperationsandsmallamountofeachloan.Learningfromthestartupexperienceofexistingprivatebanks,Heilongjiangshouldsupportshareholdersoperatingthirdpartypayment,consumptionfinancing,smallloancompanies,orcommercialinsurancebusinessesinparticipatinginsettingupprivatebanksintheprovince.inaddition,itshouldpreserveresourcesintermsoftechnology,data,channelandcustomerinanefforttobuildprivatebanksofferingfinancialservicestoentityeconomy,individualcustomers,andsmallandmicroenterprises.

Keywords:privatebank,suggestion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中小企业占国民经济比重逐步上升,民营银行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打破传统银行业的垄断,提高金融业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活跃金融市场,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为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促进民营银行持续健康发展,2015年6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日前转发银监会《关于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民营银行已步入常态化发展阶段。(意见)明确提出,民营银行定位于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三农”和社区,提供高效和差异化金融服务。支持民营银行发挥市场化机制优势,稳步推进业务创新、服务创新、流程创新、管理创新,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普惠金融服务。

一、当前纯意义上的民营银行的运行现状

截止2016年四季度,已经获得批准且正在营业的民营银行有:深圳前海徽众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天津金城银行、上海华瑞银行、浙江网商银行、重庆富民银行等六家。而获得批准还没有开业的银行有:四川希望银行、湖南三箱银行、安徽新安银行、福建华通银行、武汉众邦银行、北京中关村银行、江苏苏宁银行、山东蓝海银行等八家。

总体来看,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民营银行资产总额1329.31亿元,各项存款428.20亿元,各项贷款611.57亿元,拨备覆盖率471.21%,平均不良贷款率0.54%,不良贷款率远低于当前上市银行的1.69%的不良贷款率。

二、当前民营银行经营特点

(一)注册资本总体偏低

和现有的以国有资本控股的银行动辄几百上千亿元资本金相比,民营银行注册资本金总体偏低,目前最高数额为40亿元,最低为20亿元。相比较国有控股银行,差距至少在40倍以上,注册资本低,限制了民营银行的业务规模的放大,制约了其利润规模的提高。注册资本金低也反应了当前民营银行总体抗风险能力较低,这同时也意味着民营银行在日常经营时将更加的审慎,防止给银行带来流动性风险。

(二)股权结构分散,以民间资本控股

当前我国现有大银行中虽然也有很多民营机构投资入股,但往往还是以国家控股为主;与此不同,当前建立的民营银行纯粹以民间资本参与和控股。例如:上海华瑞银行由上海均瑶(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美特斯邦威服饰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持股30%、15%,其他近10家民企参与共同出资。重庆富民银行股东包括瀚华金控股份有限公司、重庆海特环保(集团)有限公司、重庆陶然居饮食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渝江压铸有限公司、福安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宗申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市博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网商银行其股东有:阿里小微金服30%、上海复星工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25%)、万向三农集团有限公司(18%)、宁波市金润资产管理有限公司(16%)、其他股东占比10%以下。这些银行股权结构分散、真正民间资本投入,民间资本真正控股,降低了行政干预,保证了银行经营的灵活性,实现了政企分开,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提高民营银行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

(三)产品针对性强

当前,由于信息不对称,传统大中银行往往都会选择成熟的大中型企业和行业作为业务领域和对象,而大部分急需资金的小微企业由于众多原因难以从大中银行获得融资。与此不同,正在运i的民营银行业务领域和对象往往是传统银行不愿涉足的行业和企业,有效弥补了金融市场的空白,促进了地方经济和行业的发展。例如温州民商银行的“旺商贷”“商人贷”等小微融资产品,就是针对温州小微企业“无物可押、无人愿保”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贷款用途控制、企业信用行为轨迹、企业现金流量跟踪等多种创新方式突破担保瓶颈,为其发放以信用为主的组合担保贷款。天津金城银行推出的“政采贷”就是采用类信用融资的方式,“政采贷”金融产品是基于政采合作,免去了中小微企业抵押、质押及第三方担保,化解了中小微企业信用融资难的问题。而浙江网商银行会选择芝麻分高、与阿里合作时期长,且认可互联网金融服务的用户作为首批客户,之后会逐渐将用户范围扩大到阿里生态体系外。

(四)业务经营手段网络化

与传统银行大量设置物理网点和柜台不同,众多民营银行受注册资本金限制等原因,业务经营时往往在线上完成。例如微众银行由于其获客、风控、服务或将都于线上完成,从而成为我国国内第一家纯粹的互联网银行。在身份验证方式上,微众银行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代替传统“面签”。之所以能够这样这样,是因为微众银行的大数据系统汇集了40万亿条数据信息,而这些海量数据来源于腾讯旗下各类平台,除了微信、QQ等社交网络上的海量信息外,还包括腾讯电商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众多数据,因此微众银行不需要调查信用、上门担保,整个服务完全依托于互联网。浙江网商银行同样不设营业网点和柜台,之所以经营网络化,一是基于大数据的风控能力。阿里小贷业务开展4年多,积累了很多小微金融服务经验,且建立了完善的大数据模型,网商银行已能成熟运用。二是阿里有很多运用场景与非常大的流量,便于网商银行部署产品,丰富用户可触达面。三是技术。网商银行目前采用了“同城双活”,即一个城市两个机房,两机房间可自动转换,即使一个出现问题,系统仍可正常运转,并计划用一年时间建设异地战备中心,实现“异地多活”,保障设备的高可靠性。

(五)单笔贷款额度低,总体经营稳健

传统大银行由于贷款对象大部分是成熟的企业,其单笔贷款额度非常大,几百万上千万甚至几个亿都是很普通,这是由于这些大银行注册资金雄厚,抵御风险能力强。而民营银行由于建立时间短,注册资金本低,因此,单笔贷款额度一般都不高。比如微众银行,截至2016.11月末,该行通过其拳头产品“微粒贷”,虽然累计发放贷款总额超1600亿元,但总笔数超2000万笔,笔均放款只有大约8000元。笔均放款量低虽然会加大了民营银行的工作量,但由于民营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数量处理能力强、对客户了解比较深刻,其经营效果总体来看还是不错的。截至2016.11月末,天津金城银行资产规模165亿元,运营资产总额20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0亿元,其中中小微企业信贷占比80.88%,细分市场信贷占比46%,各项存款余额132亿元,净利润超1亿元。华瑞银行资产规模突破300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6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15亿元,其中小微客户在全部贷款余额中占比54%,不良资产持续保持为0。温州民商银行资产总额已达54.43亿元,向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提供20.15亿元的贷款,共2118户,户数占比高达99.72%,累计发放信用贷款335笔,共计2.87亿元。

银行经营发展篇6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金融服务民营企业工作。上个月,李克强总理专程到某某银行进行考察。作为扎根本土的地方性商业银行,认真落实国家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全力支持民营企业稳健发展,是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具体体现。借此机会,我代表某某银行从“敢贷、愿贷、能贷”三个方面,向各位领导简要汇报一下服务民营经济相关做法。

一、借助政策优势,实现科技赋能,建立“敢贷”的保障机制

民营及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一个客观原因是风险高。因此,有效管控风险、分担风险是关键。某某银行一方面充分借助济南市贷款风险补偿、风险分担和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利用人民银行定向降准释放出的资金全数用于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加快建设线上智能信贷平台,将大数据应用至客户信息录入、授信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等各环节,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实现了授信业务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控。从而,真正为“敢贷”建立起一套依托大数据技术的保障体系。

二、完善内部机制,贯彻尽职免责,实现“愿贷”的工作目标

某某银行不断完善内部绩效考核机制,制定民营企业服务年度工作目标,加大正向激励力度。对服务民营企业的分支机构和相关人员,重点对其服务企业数量、信贷质量进行综合考核。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总体工作部署,结合“便捷获得信贷”专项行动要求,提高对民营企业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将一定额度信贷业务审批权下放至分支机构,在此基础上探索开展贷款的线上审批,对于确实需要集中审批的,要明确内部办理时限,提高信贷业务处理的整体时效。

同时,坚持“为担当者担当”,建立起尽职免责工作体系,提高不良贷款考核容忍度。将授信流程涉及的人员全部纳入尽职免责评价范畴,明确对分支机构和基层人员的尽职免责认定标准和免责条件。对责任人在信贷业务各环节的失职行为进行充分揭示,厘清责任,杜绝出现问题不清、责任不明的情况。并通过设立内部问责申诉通道,为尽职免责提供机制保障。

三、加强产品创新,优化业务流程,打造“能贷”的支撑体系

在机构建设方面,某某银行致力于加强和完善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工作,推动基层分支机构下沉工作重心,建立便民化、小型化网点,扩大金融服务半径,延伸金融服务触角;县域地区根据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设立二级支行,有序实现县域网点全覆盖,提高网点渗透力,不断优化网点布局。

银行经营发展篇7

关键词: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经营策略

村镇银行的发展为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带来了新的血液,村镇银行已成为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新兴力量。然而,村镇银行选择怎样的经营策略来保持其自身优势成为村镇银行发展研究的焦点。为此,国内学者对村镇银行经营策略的选择的研究尤为重视。国内学者关于村镇银行经营策略的选择的研究主要是以介绍国内外优秀的小型银行经验为主。

1美国社区银行的经营策略分析

在发达国家,村镇银行的类似机构是社区银行。社区银行是美国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的创新,现已是美国金融业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主要是由该社区相关组织独自设立,本身的资产规模都不是很大,而且和社区的实际金融需要相关。其规模大致可以分为一千万到五千万、五千万到一亿、一亿到五亿,以及五亿到十亿这四个等级。其主要的客户是当地社区的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社区银行与美国的大型商业银行不同:社区银行不能在非本社区进行存贷款业务。其只能在当地社区开展存款业务和贷款业务,在当地开展金融服务。截止到2009年末,在美国40000多个地区,基本都有社区银行的影子,总额达到8000多家,遍布全国40000多个地区,占到参加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商业银行总数的92.65%。

社区银行在开展业务前,先进行了很好的市场调研,其将自己的目标客户定位的很明确,就是该社区的个人、中小企业和当地的农户。社区银行从一开始就让自己定位为该社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将自己有限的资金力量和工作人员集中在本社区需要资金的具有实力的公司和农户上,这样不但其规模比较小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而且还能化劣势为优势。其不像其他大型银行,社区银行更多的是以质取胜,针对当地社区的实际情况,具有针对性的开发出社区所需要的金融产品。在金融服务这块,美国社区银行由于结构简单,能够向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符合客户特殊需求的金融中介服务。正是由于上面的这些优势,使得社区银行在美国的很多地方,其市场占有额比某些大型银行还高。在资金来源和使用上,美国社区银行很好的防止了社区资金流出社区的问题,其将在社区吸收到的存款主要运用到社区的发展和建设中去,避免了出现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一样的“借农村市场的资金,投资于城市”的问题。社区银行由于身处于社区,其日常经营费用和业务费用就比较低,在利率相等的情况下,它能比大型银行获得多得多的利润。社区银行的工作人员可能本身就是社区的成员,对社区比较了解,在日常的工作中,能够很自然的和社区其他成员建立良好的关系,对社区企业也能从多方面进行了解。社区客户的信息不好收集和信用不好评估的问题,在社区银行面前完全不存在任何影响。这种优势又能使得社区银行在客户贷款核实,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方面。不仅时间上比大型银行有优势,而且产品和服务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社区银行能在美国农村发展壮大,与自身所采取的经营方法有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市场定位具体。

社区银行非常了解自己和大型银行的区别,以及自身的优势。所以它先把市场进行了合理的细分,找到最能匹配自己的客户群体。这就排除了社区银行和大型银行在业务上竞争的可能性。

第二,距离优势。

社区银行和社区的居民更加靠近,能够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由于社区银行的行为有利于社区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完善,社区政府和客户也是支持其在社区中的工作。同时,社区银行的工作人员可能本身就是社区的成员,对社区比较了解,在日常的工作中,能够很自然的和社区其他成员建立良好的关系,其能形成更加稳定的业务联系。

第三,灵活的贷款模式。

由于社区银行的经营活动都集中在该地区,且其结构单一,因而社区银行能够很快地对某个客户做出信贷。又由于社区银行的地区优势,其对客户的征信要求和贷款条件可以适当放宽,从而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好更贴心的服务,尽而增加顾客对银行的忠诚度。而大型银行由于审批程序相对比较复杂,贷款周期长,很难满足社区客户及时用钱的需求。同时社区银行本身就是一家中小型企业,因而其更加容易理解中小型贷款企业的困难和意愿。

图1社区银行经营策略

2社区银行选择经营策略的原因分析

美国社区银行的利润来源如图2所示,上边图显示是美国社区银行净利息收入占资产的比例,下边图显示是美国社区银行非利息收入占资产的比例。将上边每一年的数值除以下边每一年的数值,我们可以看出,净利息收入是非净利息收入的6-7倍和孟加拉国乡村银行的净利息收入与非利息收入比例类似。这说明美国社区银行也主要是以存贷利率差为核心作为其经营的核心。

资料来源:FDiC.

图2美国银行利润来源分析

3研究给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启示

3.1村镇银行等类型的小型银行仅仅依靠存贷款利率差作为经营策略的核心,也可以获得稳定的利润和长久的发展。有研究学者认为利率市场化会对村镇银行的小型银行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①其实不然,我们分析下美国社区银行和非社区银行存贷款利息差。如图3:虽然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实行利率市场化的相关政策,美国农村金融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美国社区银行发展速度一直很快,并且其存贷款利息差一直都优于非社区银行。从贵州省安顺市某家村镇银行2011年到2013年的资产负债表来看,以利差为核心带来的利润是相对客观的。在贵州,我们分析X村镇银行,以利差为核心的业务所带来的收入占到了营业收入的95%以上,并且连续3年都取得了不错的盈利。

图3美国社区银行和非社区银行存贷款利息差

3.2我国村镇银行的竞争压力并不大。有研究认为村镇银行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但是本文在对贵州安顺市的实证分析,发现我国村镇银行的竞争压力其实不大。②如表1,在安顺市,大型商业银行的网点主要还是在当地县城关镇上。而在乡镇的网点,不仅少,而且其主要的网点设立在该县大型的国有企业内,业务的客户群体很少。村镇银行在农村的主要竞争对象是农信社,竞争压力不大。因此,其业务没有多大的创新,基本是在重复和简化大型商业银行在农村的经营策略。这些村镇银行在免费享受银行业巨额利差的利润和政府的优惠政策所带来的利润下,缺乏很强的创新意识。

表12012年正规金融机构在贵州省X村镇银行所在地的

网点设置情况

4结语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存贷款利率差为经营核心在小型商业银行都占主导地位。小型银行可以主要以利差带来的利润维持自身的发展。

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金融意识越来越强,农村金融的改革越来越完善,农村金融这块市场随着经济发展,必然成为众多银行在未来关注的重点,农村金融市场也会越来越完善,我国村镇银行的竞争压力会越来越大,生存环境会越来越严峻。我国村镇银行必须确定自身利润来源的基础,这样才能推出更符合农村金融需要、更能体现村镇银行优势的经营策略。

注释:

①尚玮,王佳,云佳祺:《利率市场化对村镇银行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载《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13卷第6期,第676-679页.

②张丽屏:《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竞争力研究》,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1]吴少新,等.基于Dea超效率模型的村镇银行经营效率研究[J].财贸经济,2009(12):45-49.

[2]嵇正龙.我国村镇银行与孟加拉乡村银行比较[J].农村金融,2010(9):69-71.

[3]陈正玉.社区银行的发展与借鉴张传良[J].中国金融,2011(22):82-83.

[4]刘超.格莱珉村镇银行存贷款业务的特点[J].财会金融,2013(12):223-224.

[5]尚玮,王佳,云佳祺.利率市场化对村镇银行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1,13(6):676-679.

银行经营发展篇8

关键词:wto分业经营混业经营《商业银行法》

中国于2001年11月13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trageorganization,以下简称“wto”),wto的统一规制本身就是不同法域下的法律理念、价值、规则的融合,从这一意义上说,金融“入世”,就是金融法律的“入世”。wto下的《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开放及其立法提出了新的法律性要求,加入wto后,我国的银行市场开放将是全方位的。在外贸业务方面,加入wto时就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的任何地方向任何机构和个人提供外汇服务;在人民币业务方面,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可以在上海、深圳、天津和大连开展人民币业务,到2005年1月1日,取消所有地域限制;从2002年1月1日,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一句话,从2005年1月1日之后,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国民待遇原则,外资金融机构在服务地域和服务对象上已与中资金融机构没有什么两样。[1]中国的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与竞争。然而,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却赋予外资金融机构“超国民待遇”,《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第17条(四)项,允许外资银行从事外汇投资业务,而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下简称《商业银行法》)却明确禁止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行为。从我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对银行业实行的是较为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即银行不得投资于证券、信托、保险这三项业务)。[2]本文拟对《商业银行法》所规定的这一制度,从“两个前提性思考”、“一个折中方针”、“具体制度构思”这几方面展开论证“混业经营”作为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法》的意见。

一、两个前提性思考

最近一段时间,对于我国金融业是实现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人们的争论很激烈。有人主张商业银行应当实行混业经营,认为这样才能提高银行实力有利于银行业的发展;有人则反对混业经营,认为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将给国家金融体系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不利于国家、社会的安定。[3]我认为,在权衡分业与混业孰是孰非时,首先必须提及的是两个前提性思考。

(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和中国加入wto,逐步与国际接轨,我们有必要去关注一下西方国家金融经营体制演进的历史及当今各国的发展趋势。最典型且对中国最具参考价值的应属美国。[4]美国在1933年以前实行的是混业经营,尤其是20世纪以后,随着诸多大型工业的兴起和繁荣及银行业自身规模的迅速扩大,不少商业银行为了分享巨额利润,开始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实力跻身证券市场,积极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另一方面,投资银行不但通过证券业务大发其财,同时也向商业银行渗透,通融短期资金以扩大资金来源。结果,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在业务经营方面的限制被彻底打破,两者最终紧密地相互融合。1929年至1933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给美国的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无论是政府部门、经济学界还是工商人士都普遍认为,商业银行从事证券业务是导致证券市场崩溃,并进而引发经济“大萧条”的主要原因,致使美国与1933年颁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将证券业和商业银行严格分离,并建立起存款保险制度,使美国的“分业经营”制度持续了半个多世纪。20世纪80年代后,为了提高银行的竞争能力和促进资金的自由流动及有效配置,美国出台了一系列放松管制的规定,并于1999年11月4日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正式肯定了银行业的混业经营模式。至于其他银行业较发达的国家,德国一直以其“全能银行”著称,瑞士亦是一直实行混业经营。以前一些实行分业经营的国家如英国、日本,两者也分别于1996年和1998年通过立法明确改革为“混业经营”的模式。[5]混业经营已是世界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中国加入wto后,要有力提高本国银行的生存与创新能力,充分促进资金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不得不关注这一发展趋势。

(二)实行分业还是混业,或采取什么样的过渡措施,还要考虑到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中国的国情。加入wto后,首先必须明确一点,即中国是公认的发展中国家,必须以发展中国家享受权利,同时不能承担超过我国经济金融承受能力的金融义务。我国是一个生产力发展严重区域性失衡的国家,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即使在同一东部地区,不同省市、不同区县的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创新与吸收能力亦差异很大。所以在承认“混业经营”是必经之路的同时,于实行具体方针政策时,不能搞一刀切,而必须采取试点经营、逐步推广、以点带面、逐步发展的方法,具体措施留待下文。

二、一个折中的方针

就我国目前的具体情况,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在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四个行业中,证券业的风险最大(如上市公司的“国有企业病”,限于篇幅,本文不论及)。[6]在选择银行投资方向的时候,2005年之前,可以制定一些行政法规,让银行涉足信托及保险行业,而控制其涉足公司(企业)债券的经营,股票的发行、及买卖等证券业务。等到2005年以后,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和金融业的全面对外开放,再让银行去从事证券业务。这样,既给银行一个投资准备的时间,又能保证金融市场的平稳过渡,并达到wto所提出的要求。

三、具体的制度构思

反观当今世界银行投资制度改革热潮,归纳起来,现各国银行的投资模式主要有三种:(1)全能银行模式(UniversalBankingmodel),如德国的银行全能制;(2)母银行模式(Bankparentmodel),商业银行直接投资控股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这时商业银行已经异化;(3)金融控股公司模式(HoldingCompanymodel),将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共同置于金融控股公司名下,各金融机构相对独立运作,实现混业经营的高级模式。[7]如美国的银行持股公司,银行通过设立银行持股公司,并由持股公司下设与银行并列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来进行投资。我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的规定是对银行投资的限制,而上述三种模式是在银行投资基本无限制的基础上进行的比较。从发展趋势看,银行投资的三种模式的区别正逐渐消失,其基本特点是银行业务的多样化和投资的无限制。如果我国固守银行投资限制制度,将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提高效益和实力,也不利于其参与国际竞争。所以,顺应银行投资趋势是我们必然的制度选择。

当然,上述措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时期。至于具体的制度构思,可考虑以下几方面:

第一,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空间。我国《商业银行法》对银行投资的限制仅是一种相对限制,而非绝对限制。从《商业银行法》第3条所规定的银行业务范围可见,商业银行可投资于政府债券、政策性金融债等部分证券业务,可经营部分信托业务(主要是一些业务)和保险业务。且法律并不禁止商业银行在我国境外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对银行之间的投资也未加限制。[8]在法律明确放开投资限制之前,商业银行一定要积极在上述几方面中拓展业务并设置相应的机构及配套体系,以积累更多的投资经验和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第二,到2005年放开对外资银行入

境的相关限制后,可以着手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城市(如上海),逐步放开对银行业的投资限制。一方面,要以一些发展势头较强的商业银行为试点(如成立于1983年的光大集团,已经成为典型的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集团);另一方面,要严格加强国家有关机关的监管及专业人才的输送,等时机成熟,再将取消限制的政策逐步推广。

第三,至于具体的形式,可以采取银行控股公司模式(类似于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如下特点:其一,由银行成立银行持股公司,银行将继续从事传统的银行业务,其他风险性金融业务由持股公司本身或下设的非银行子公司而不是银行去直接从事。其二,依法设立“防火墙”,防止持股公司的非银行附属机构金融风险侵袭银行。其三,持股公司的附属证券机构不归银行监管机关监管,因为“防火墙”的存在能够有效阻止持股公司金融困难对银行的波及,并且其附属证券公司的业务应由证券管理委员会监管。[9]正是鉴于其这几方面的特征及其所具有的效益提高和风险防范并重的优点,所以,建议在逐步取消对银行的投资限制时,可以采取此种形式。

四、结语

综合以上论述,我认为,随着中国加入wto后,有必要考虑对《商业银行法》第43条的修改,即应逐步取消对商业的投资限制。在未来的3到8年内,前3年应是分业向混业的转变与磨合,也是中国银行业混业体制的立法准备时间;后5年,随着我国金融服务市场的全面开发,应完成从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平行法的修改到混业模式的最终确立,而且这种模式应是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而非别的模式。

至于《商业银行法》中的其他问题,限于篇幅,本文简要提及以下几点:第一,该法中中国人民银行的权限太大。从第3条、第11条、第13条、第18条、第19条、第24条、第62条等诸多条文中可见一斑。[10]]建议法律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具体审查事项及明确、具体的审查程序,以赋予商业银行更多的经营自主权。第二,建议增加对治理结构方面的更明确的规定。银行业的法人治理结构问题在我国比较突出,银行产权仍不够明晰,希望立法者对此有所考虑。第三,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建议增加“银行业务电子化”方面的有关规定,以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第四,随着中国银行业对外的逐步开发,在修改《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的同时,可以考虑在《商业银行法》中增设“外资银行”章节,对外资银行的市场准入、业务范围及监管等问题作专门规定。

“山雨欲来风满楼”,我国《商业银行法》中的相关规定已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前进的脚步。为了促进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使我国不断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我想反思的时刻已迫在眉睫了。

mixedmanagingmodeandtheDevelopmentoftheBankingSectorinChina

LawSchoolofChinaUniversitypoliticalScienceandLawZhengKunshan

abstracts:afterChina'accessiontothewto,thecivilbankwillbefacedwithmoreandmorechallengesandcompetitions.Begorefiguringoutthemanagingmodelofbankingsector,weneedtopayattetiontothefinancialmanagingsystem'sdevelopinghistoryofwesterncountry,besides,wehavetotakethespecialityofChinaintoconsideration.whendealingwiththeconcretemeasure,wecantakeacompromise,letingthebankgetasmoothtransition.aswegraduallydiscardtheconfinationonthebankinginvestment,weshouldchangetowardtheHoldingCompanymodel.atlast,therewillbesomesuggestionsontherecitionsofCommercialBankLaw.

主要参考书目:

《银行法律论丛》,中国银行法律事务部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商法研究》(第三辑),徐学鹿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1月版;

《金融创新与法律变革》,陆泽峰著,法律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银行法前沿问题案例研究》,韩良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郑坤山,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2000级本科生

[1]《加入wto:中国金融法律的反思与变革》,《银行法律论丛》,中国银行法律事务部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31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本法实行前,商业银行已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的,由国务院另行规定实施办法。”

[3]《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杨玉熹,《银行法律论丛》,中国银行法律事务部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3页。

[4]以下有关分业经营在美国演进的历史,本文主要参考了《美国商业银行转变为“全能银行”的过程》、《美国银行业与证券业分合简史》、《美国金融业的分业与混业经营》等文章,论文来源于中宏网资料(网址:macrochina.com.cn),该网站未能提供详细的文章出处。

[5]关于有关国家变革的具体时间,笔者是从魏敬淼老师(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的课堂讲义中获知的,魏老师没有为我们提供具体的出处。

[6]详细的介绍可参阅《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杨玉熹,《银行法律论丛》,中国银行法律事务部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23页。

[7]《从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析中国银行业从分业走向混业的法律演绎》,吴敏,《银行法律论丛》,中国银行法律事务部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0页。

银行经营发展篇9

一、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机构设立地点城中化。村镇银行设立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填补农村区域金融网点空白,支持“三农”建设,完善支农金融服务。但从实际设立的情况来看,多数村镇银行的总部设在县域主城区,下辖的支行设立地点也多位于开发园区或各县的经济发展中心地带。未来发展规划中,部分村镇银行甚至没有在乡镇地区设立分支网点的打算,其管理中心和经营重点明显向县城中心地带倾斜。

(2)注册资本规模扩大化。银监会为引导各家银行到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切实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放宽了准入门槛,规定在乡(镇)、县(市)设立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金最低限额为100万元和300万元。而地方政府却把在当地设立村镇银行作为一种引资项目,希望尽量做大注册资本,以增加信贷投放。同时,主发起人也愿意做大注册资本,以增加单笔贷款额度,但对村镇银行所需承担的资金成本以及业务逐步发展的规律等因素均缺乏通盘考虑。据调查,目前已开业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普遍在5000万元左右,已远远超过最低限额。

(3)发起人选取规模化。主发起人在组建初期征集其他发起人时,只着眼于未来信贷业务的顺利开展,被企业的规模和影响力所左右,导致村镇银行的股东结构单一,规模化民营企业股东和有政府背景的官股成为其主旋律,投资的融资性目的明显,严重忽视了吸收设立地小企业、种粮大户甚者普通农民在当地的宣传力。因此,村镇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相比,既缺乏令农民信服的资金实力又缺少社会认知度,吸储难度很高,由此对村镇银行资金流动性、资本充足率等造成不利影响。

(4)高管人员设置附属化。绝大部分的村镇银行高管人员与主发起行存在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一是村镇银行的董事长大多由主发起人派员担任,经营思路和发展模式容易回到主发起人的经营模式,并最终成为主发起人在农村的一个经营网点,难以处理好法人与分支机构的关系。二是村镇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也大多来自主发起行,在管理行为、制度设立和办事程序上与主发起行雷同,缺乏配合实际情况的开拓创新精神,影响了业务的开拓。

(5)机制建设薄弱化。一是支付结算体系不畅。村镇银行作为独立法人机构,应当新设各项结算信息系统,但大量资金投入会增加村镇银行的运营成本,为减小经营压力,目前绝大多数的村镇银行仍然是依附主发起人的结算渠道来开展业务,效率差且成本高。特别在主发起行是异地机构的情况下,由于支付结算业务的收费高于本地机构,往往会造成客户的误解和不满。二是人力资源配备不足。村镇银行通常整体人员较少,并且缺乏业务熟练的中层管理人员,在开展贷款额度小、覆盖面广的“三农”业务时明显力不从心。

二、原因分析

(1)商业性和政策性存在冲突。村镇银行是基于商业化模式运行的独立法人机构,首先考虑的是投资回报和自身发展,在资本逐利性和规模经济等内在规律的作用下,村镇银行更加倾向于将机构设立在县城中心或开发园区等易于发展的区域,而不是面向农村,不折不扣地履行政策定位。

(2)市场竞争的压力。一是由于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过度依赖贷款增长和存贷利差的发展和盈利模式,使得村镇银行在其发展过程中愈来愈求大求全。主要表现为注册资本不断增加,贷款集中度逐渐提高。在受单户比例控制的情况下,增加注册资本是村镇银行提高贷款额度,争取企业客户的重要途径。二是村镇银行成立时间短,网点少,覆盖范围小,市场认可程度低,与其他类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储蓄存款的增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寻求财政性存款以及单位存款来实现规模扩张显然更加有效和便捷。

(3)经营管理依赖发起行。村镇银行的发起人主要是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日常运行大都照搬发起行的经营、管理体系,虽然是独立的法人机构,却没有自主创新建设的意识。在机制和业务系统建设等方面也完全依赖发起行,没有因地制宜地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的,能够为当地“三农”服务的经营体系和产品体系,导致村镇银行的经营发展渐渐偏离了服务“三农”的政策初衷,不仅没有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补充者,反而变成了传统商业银行同质化经营的参与者、效仿者和竞争者。

(4)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目前,国家对村镇银行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政策不明确,各地区的政策也各不相同。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相比,村镇银行在营业税率、企业所得税、存款准备金等政策上没有额外获得更多的扶持。再加上农户和农业贷款信贷风险相对较高,信贷风险带来的损失难以弥补,村镇银行的支农积极性面临拷问。

三、对策建议

(1)明确市场定位,服务县域,服务“三农”。在目前村镇银行经济规模较小、辐射范围有限的情况下,定位于“服务县域经济”是比较客观和理性的选择。村镇银行应坚定不移地加强政策定位约束,紧密地扎根县域,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吸收县域优质客户。再由县域辐射到乡镇,逐步设立分支机构,并能根据农村市场的实际情况,基于“三农”特色,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提供金融服务。同时村镇银行要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当地企业、居民、农户的认知度和信任度,牢牢抓住县域和农村市场。

(2)转变经营理念,实现差异化经营。一是产品差异化。村镇银行要针对不同客户、不同行业的经营特点和需求特征,积极开发制定适宜的涉农信贷产品。二是价格差异化。村镇银行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利率市场化下的优势,灵活调整存贷款利率,给予不同客户不同的利率和收费标准。三是服务差异化。村镇银行要利用自身的地域优势提供客户更便捷、更贴心的服务,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3)尊重市场规律,选择适度资本规模。确定村镇银行注册资本规模时,既要充分考虑设立地经济条件、人文环境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坚持因地制宜,又要考虑其自身的分红压力、经营需求、股东质量、政策许可及主发起人的现有资本水平等因素。为此,对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在科学测算农村地区资金需求及机构饱和度的基础上,采取市场化方式促进民间资本投资参股,促进规模型村镇银行发展;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设立小型化村镇银行,逐步发展。

(4)加强系统建设,加大金融创新。村镇银行要在借鉴传统股份制商业银行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管理体系,及时掌握当地农村金融服务的具体情况和需求,积极创新,重点开发与自身及所在地区相适应、与“三农”需求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发挥政策定位效应下的社会职责。人民银行要鼓励村镇银行加大先进支付结算服务设施的投入,加快农村支付结算网络建设,利用跨行资金清算平台,努力实现农村结算网点的资源共享,方便农村客户在就近的结算网点办理业务。

银行经营发展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环境;信贷变化与发展

一、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

近年来全球经济金融出现一体化、全球化的趋势,这为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和管理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但这同时也加剧了金融风险的联动和蔓延。特别是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业金融事件、金融危机频频爆出,这些危机的暴发不仅对全球金融业而且对全球实体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给全球敲响了金融风险管理的警钟。就国内的环境而言:

一是我国经济近年来持续快速的增长。多年来GDp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人均收入不断增加,人均储蓄存款和外汇储备处于世界前列,经济的增长离不开信贷的支持,反过来经济的良好增长又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经营条件。

二是我国金融机构体系不断完善。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已初步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金融机构体系。据银监会年报统计资料,我国目前共有法人金融机构近2万家,营业网点18万多个,从业人员270多万人,金融机构种类齐全银行林立。金融机构体系的健全为客户提供了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但同时也加剧了金融业的竞争风险。

三是我国金融市场迅猛发展,商业银行面临金融脱媒的竞争压力。一方面资金短缺的借款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对银行信贷的依赖性降低。另一方面资金宽余的居民个人投资渠道多元化,使储蓄存款大量分流,金融脱媒的出现加大了商业银行业务竞争的压力。

四是我国银行业不断地加大对外开放。一方面打开国门迎接客人,另一方面国内银行走出国门。据银监会统计至2006年底,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外29个国家和地区设有47家分行、31家附属机构和12家代表处。至2008年6月末,有46个国家和地区的196家银行在华设立了241家代表处。有12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了27家外商独资银行,另有24个国家和地区的73家外国银行在华设立了116家分行。金融机构的增加加剧了金融业的竞争,加大了金融业的监管难度,同时也加剧了金融风险的蔓延。

五是我国已基本建立了一套以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担保法、票据法、物权法、反洗钱法等金融法律为核心,以金融行政法规、金融规章和金融规范性文件相配套,多层次、全方位的日臻完善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在保障我国金融体系运行安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新经营环境下银行信贷的重大变化及取得的成果

(一)对贷款规模管理的信贷管理体制发生了变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变革,我国信贷管理体制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变化的主线为:从1953年―1978年期间实行“统存统贷”“差额包干”的管理体制,到1994年实行贷款限额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再到1998年1月1日起取消贷款限额逐步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变化的主线是对银行信贷总量的控制由直接控制为主逐渐的转变为以间接控制为主。具体表现为:

一是计划指导;二是间接调控,人民银行近年反复多次综合采用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来间接调控银行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三是实行比例管理,用存贷款比率不得超过75%,自有资本充足率≥8%,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比率不应高于10%,集团客户最高授信度比率不超过资本净额的15%等比率指标来限制贷款规模。

(二)贷款五级分类法全面替代四级分类法,对贷款质量的考核更加科学

1998年以前我国实行贷款四级分类法,1998年-2004年四级五级分类法同时使用。至2004年1月1日起银监会要求除城乡信用社外各商业银行完全采用贷款五级分类法。五级分类法的采用使银行对贷款风险的识别更科学、更超前,便于银行对贷款的风险管理;另外银行可根据五级分类的结果提取不同比率的贷款专项准备金,使银行提留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充足,贷款拨备覆盖率明显大幅提高。

(三)对贷款利率实行了市场化改革,银行自主贷款定价权增加

1987年以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基本上是官定利率,即以人民银行确定的贷款利率为准,商业银行基本上无利率的决定权。但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贷款利率逐渐走向市场化。至2004年10月29日人民银行决定不再设定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下限仍为基准利率的0.9倍。城乡信用社人民币贷款利率仍实行上下限管理,上限为基准利率的2.3倍,下限仍为基准利率的0.9倍。至此,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已经基本过渡到上限放开,实行下限管理的阶段。

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权,商业银行可根据基准利率的高低、筹资的资金成本、风险程度、期限长短、信用等级、信贷资金供求状况、银行业竞争程度等来确定客户的贷款利率水平,能自主采用多种灵活的贷款的定价方式,同时使贷款利率能更好地覆盖风险溢价。当然贷款利率市场化也加大了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四)商业银行逐渐的建立和完善有多种信贷管理制度和方法

在贷款管理责任制方面,更加专业化、责任明确化、岗位相互制衡化。建立有多种贷款责任制,如不断的建立和完善有:审贷分离制;分级审批制;授权、授信管理制;统一授信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使贷款审批的独立性得到充分的保障;提高贷款审批的效率;强化责任约束;各岗位在贷款风险管理上可相互制衡。

为防范信用风险,维护金融业的稳定,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地规范和建立有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和方法,逐渐地建立起了借款人信用登记、信用评估、信用风险预警、信用风险管理及信用风险规避等多项制度。这些管理制度和方法的建立大大地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五)在贷款业务经营方面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一是贷款期限结构呈现中长期贷款占比增加,短期贷款占比减少的趋势,近年人民币中长期贷款由2003年9月末占比34%,2004年初的占比40.16%提高到2007年8月的48.30%,而短期贷款占比相对下降。

二是在贷款种类结构中,消费信贷占贷款总额的比率明显增加,自1997到2007年9月,我国的个人消费信贷余额从172亿元增至30915.96亿元,占各项贷款的比例也由0.3%上升到11%左右,目前占比仍在10%以上。

三是在贷款投向、投量结构方面,商业银行现越来越注重贯彻政府的宏观意图,研究国家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相衔接,突出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居民消费、节能环保企业、助学贷款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近年特别是对农业及中小企业的贷款投量明显增多。

四是贷款的发放方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贷款方式以信用贷款、银行单独贷款为主,现逐渐以担保贷款为主且还出现了以下一些新的变化:①银团贷款逐渐成为大数额贷款的发放形式。②票据贴现融资成为中小企业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票据贴现融资占贷款融资的比率逐年提高。③中小企业贷款还出现了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它改变了过去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单一企业主体的授信模式,它不仅能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促进了整个供应链的持续稳定发展,而且能保证信贷资金的流动与安全。

(六)信贷资产质量明显改善,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比例大幅双下降

近年来在多方的努力下,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比率逐年双下降。

从上表可看出我国四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从2001年的1.7万多亿元下降到2008年的4208.2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从22%以上下降到2.81%左右。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从2004年的1425亿元下降到2008年的700多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从4.94下降为1.51%,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及比率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这和商业银行在1999年时对不良贷款大量的剥离给资产管理公司有关,同时也和商业银行自身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外部进行严密监管等分不开。

(七)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抵补能力明显增强

主要表现为:一是商业银行自有资本充足率明显提高。自《巴塞尔协议》颁布以来,我国采用了发行特种国债、不良贷款剥离、外汇储备注资、发行次级债券、股改等多种方式多次补充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特别是补充四大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使自有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银行数量不断增加,资本结构也更加合理。至2008年6月我国商业银行自有资本充足率达标家数已由2003年末的8家升至175家,达标银行的资产占比由2003年末的0.6%升至84.2%。至2008年9月末,中国工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行、交通银行自有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6%、13.9%、12.1%、13.8%。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0.5%,城市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3%。自有资本充足率的提高极大的增强了商业银行自身抵御信贷风险的能力。

二是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拨备覆盖率大幅提高。据银监会2009年3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市的四家国有银行2008年三季度,拨备覆盖率在110%-120%左右,股份制商业银行2008年末达到了169%,城市商业银行也达到114%。拨备率的大幅提高也为商业银行自身抵御和防范信贷风险提供了条件。

三、新经营环境下银行信贷的发展策略

1.结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调整信贷结构,优化信贷投入

近年来我国对产业结构进行大量的升及换代的调整,银行信贷应配合国家产业政策实行“有保有压,扶优限劣”的信贷政策。由此关键的是应加强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行业政策的研究,密切关注产业政策走势,及时调整信贷结构,防范信贷风险。应加大对中小企业、三农、灾后重建、助学、就业等的信贷支持,加大对技术改造、兼并重组、过剩产能向外转移、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出口信贷的规模。进一步增加消费信贷的发放,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限制对高排放、高污染及产能过剩的行业发放贷款。

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对客户数据资料的采集建设

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整个监管框架来看,对银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衡量和管理,要建立在大量数据基础上,数据是内部评级体系的生命线。就内部评级初级法而言,要收集和保存客户至少5年的经营管理、财务数据和违约纪录,而对于高级法,则需要更长的时间要求。由此要注重采集反映客户自身经营状况的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与客户内部评级相关的宏观信息等。

3.持续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它涉及较多领域。它包括经济发展水平、金融资源水平、社会信用及法制环境水平等。它需要银行、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在净化金融生态环节中要加强全民的诚信教育,同时应制定严格的惩罚性制度,对不守信用的企业及个人进行必要的惩戒。另也要加快信用信息采集数据共享的建设,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使失信人无处可逃,处处受约束。让失信的人记住:也许你失信后你付出的成本比你获得的收益大无数倍。

4.建立健全商业银行的内控、监管机制

银行信贷风险既有来自外部的,也有来自银行自身内控制度的不完善。近年商业银行大案要案屡禁不止,信用风险、操作风险、违规风险频频出现,说明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还存在一些漏洞。商业银行应从组织机构的设置、决策及高级管理人员的控制、业务流程、会计制度、授权授信审批、合规合法性等方面来加强内部控制。同时也应不断的加大和完善人民银行、银监会、银行业协会等机构对银行业的监管。

5.不断创新信贷业务

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步金融创新的历史,其金融创新表现在金融制度、金融业务、金融工具、金融服务等方面。就我国目前的金融业务创新而言,负债业务创新多而资产业务创新少,引进型的创新多而自主型的创新少。就信贷业务可进一步深化票据贴现业务、并购贷款、贷款证券化、银团贷款、消费信贷、保理贷款业务和理财相关的金融业务及服务的创新等。另也需对贷款的风险管理方法、贷款定价、客户信用等级评定等方法进一步的改进创新。建议给商业银行自身更多的自主创新权,让商业银行为客户量身定做出更多的金融产品及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江其务周好文.银行信贷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李成天荣.利率市场化选择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的实证.金融理论与实际[J].2008(8)

[3]中国人民银行网.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2年―2009年各期

[4]崔文芳.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新途径―供应链金融[J].中国市场[J].2008(6)

[5]中国银监会网站:cbrc.省略200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