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经营一体化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47:29

生产经营一体化建议篇1

关键词:创新;协调;共享;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和2016年一号文件把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和部署。2013年在湖南湘西考察,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概念。“精准扶贫”的难点在农村,关键点也在农村,通过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产值和经济效益,提高农民收入,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精准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问题,这是实现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所以,没有农业现代化,同样无法实现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精神,以及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农村改革的一系列文件精神,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重点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创新农村产权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第二、协调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与土地流转的关系;第三、协调粮食安全与农业绿色发展的关系;第四、协调增加农民收入与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的关系;第五、协调现代化农业生产结构与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的关系;第六、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使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一、创新农村产权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农村产权制度中最重要的是土地产权。18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是改革创新农业的经营方式,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推动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这对于促进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方便引入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产权制度的重点是“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农村土地流转的“三权分置”原则,“三权分置”最早出现在中央文件是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农村土地的“三权分置”,是1978年我国农村继“包产到户”以来的一次重大创新,既坚持了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这项基本制度,稳定了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确认和保护了农民30年的土地承包权,更重要的是通过放活土地的经营权,适应了农村土地流转的现实,通过“专业合作、股份合作、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为“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打开了方便之门,适应了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和2016年一号文件强调,“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由此可见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的重点是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这是由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和“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现实所决定的。“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主要有以下原因所决定:第一,生产要素价格上升使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据农业部数据显示2006年到2013年,我国粮食和棉花的生产成本年平均增长11%到13%,导致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价格高于国际市场,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现实需要;第二,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所引发的城乡结构的重大变化,据统计2014年底,全国2.7亿左右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就业,与此同时,我国的城镇化率从2008年的45.9%,上升到2014年的54.77%,城镇人口已经开始超过农村人口,国家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换句话说,随着农村人口转移城市造成的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必须用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引入农业先进技术,实现规模化的种植,从而在农业劳动力减少的背景下,继续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产量。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解决因劳动力减少而造成的土地抛荒和粗放经营的问题,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农业竞争力,有助于各类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增强农业市场主体的活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协调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与土地流转的关系

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必须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这一点上《建议》与18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可以说是一脉相承,虽然我们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方式,但是一定要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土地流转。因为,目前我国还长期存在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的经济模式:当前大约有80%农民家庭都存在年轻子女外出务工以获务工收入、年龄比较大的父母留守在家务农以获取务农收入的结构。这种半工半耕的经济模式,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客观存在于我国现实的农业生产中。这种经济模式的作用:第一是“中国粮食“十一连增”的基础之一,精耕细作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从2003年到2014年,我国粮食产量保持十一连增,2014年产量是6071亿公斤;第二,老人留守,形成了农民可以进城同时也可以返乡的保障体系。这种经济模式不仅提供了大量农产品,而且为进城失败农民提供了返回村庄的退路,为农业转移人口有序流向城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避免了短时间大规模农业劳动人口转移,对城市造成冲击,因为城市每年所能容纳的新增人口都是有限的,这就为“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赢得了宝贵的适应时间。

《建议》强调“适度”规模经营和2014年11月20日我国颁布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一脉相承的。《意见》强调:“合理确定土地经营规模”,“发挥家庭经营的基础性作用”,“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能搞,不能搞强迫命令,不能搞行政瞎指挥,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和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

所以《建议》强调,我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的前提是“适度”。土地流转要坚持两个前提:一个是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一个是“适度规模经营”。

三、协调粮食安全与农业绿色发展的关系

地者,政之要也,土地是国家立政的根本,因为土地和粮食生产息息相关,保护耕地就体现了党中央对国家的粮食安全高度重视,《建议》指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百姓民生保障的基础,虽然农业作为第一产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在GDp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目前已低于百分之十,但是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不会减少,而是越来越重要,粮食安全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协调好粮食安全和绿色发展的关系。因为坚持绿色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所以《建议》明确提出,要坚持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实施“开展退耕还湿、退养还滩、退耕还林还草,加强草原保护”等,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既保障粮食安全,又保护耕地,提高耕地肥力,促进种地养地相结合,这是为了让农村的土地资源休养生息,促进农业可持续性的发展。

四、创新思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服务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同样离不开城乡协调发展,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人口有序落户城镇,为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进而推动城市的发展,反过来,城市发展以后要为农村发展、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持,比如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和城市户籍人口一样的社会保障待遇。在我国伴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出现的是农业劳动力大规模流向城市,据统计2014年底,全国2.7亿左右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就业,如何更好的让这部分务工经商农民真正融入到城市,在生活、就业、教育、医疗方面无后顾之忧,不但关系到我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成败与否,同时决定着农业现代化的成败。因为如果农业转移人口不能在城市安居乐业,必然影响到我国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顺利推进。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里边,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措施,例如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在城镇有稳定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迁往城镇落户,对于在城镇打工、经商的农民,落实居住证制度,保证其即使不是城镇户口,仍然享有城镇户籍人口一样的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待遇,为了最大程度保障落户城镇农民利益,依法维护其在农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权益。这些新的理念新的措施具有明显的创新性。

五、协调建立现代化农业生产结构和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协调发展。这种协调发展体现在协调“建立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并使农业生产结构实现内部合理并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

一是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此《建议》提出“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建设,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协调建立现代化农业生产结构,首先要立足于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在此农业结构基础上,发展多样化的农业,生产各类农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二是协调建设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现代化不仅体现在生产各类农产品并不断提高其产量,而且体现在建立现代化的食品工业,使食品的生产、销售、流通、储存、消费等各个环节和农业生产相互配合,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建议》提出,推动“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而提高我国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进而提高农民收入,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六、创新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使农民共享农业现代化成果

生产经营一体化建议篇2

[关键词]私营企业家;政治影响;制度化渠道

[作者简介]葛涵,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2

[中图分类号]D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4-0046-0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私营企业家群体的崛起及其对中国政治的影响。本文以修宪为例,考察私营企业家群体介入国家政策过程的制度化渠道,探究私营企业家群体如何与体制内力量互动,从中寻找中国当代政治变迁的机理。

一、政治影响力不断上升的私营企业家群体

(一)新的社会力量

1978年市场经济改革以来,随着私营经济在中国的再生与发展,私营企业家群体逐步发展壮大,开始成长为新的社会阶层,冲击着传统社会结构。他们所积累的资本规模和社会财富在不断增加,逐渐由改革之初的社会边缘群体成长为新经济精英,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成为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1990年底,全国私营企业约9.6万户,私营企业主22万人;2002年登记的私营企业户数243.5万户,企业主人数622.8万人;2005年户数达430.1万户,私营企业主总数达到1109.9万人;2007年,登记注册的全国私营企业达到538.7万户。2000到2005年我国私营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从42.8%上升到49.7%,雇工总量从2011.1万人增至4714.1万人,私营经济占城镇就业的比例从65%增加到75%以上。十五期间,全国私营企业注册资本金额从13307.9亿元增至61331.1亿元,5年增长3.6倍,年均增长35.7%;户均注册资本金额由75.5万元增加到142.6万元,5年增长89.9%,年均增长13.6%。

(二)党国体制下的政治行动者

在改革之前单一化的精英结构下,中国政治变迁的过程是由政治精英特别是高层政治精英主导的,随着私营企业家这一新经济精英的崛起,中国政治格局中出现了新兴力量。私营企业家群体掌握着巨大的社会财富,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劳动就业、提高财政税收等方面起着战略性的作用。对于这样一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新兴社会力量,党和国家对其进行了精英吸纳,通过对社会各阶层中具有较高政治觉悟和代表性的先进人士授予劳动模范、群众团体成员、各级工商联委员、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甚至派以及中国共产党党代会代表等政治荣誉,使这些人士进入到体制内,以此削减新兴社会力量对体制的冲击和对抗。

随着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私营企业家开始活跃在政治舞台上,参与政府政策的制定过程。据统计,1990年当选县以上人大代表的企业主有5114人,县以上政协委员有7238人;到了2006年,这两个数字分别达到23143人和48359人,分别增长了近4倍和7倍。1993年私营企业主当中的党员比例为13.1%;2000年这一数字上升到了19.8%,接近私营企业主总数的五分之一;到了2004年,超过三成的企业主具有党员身份,达到33.9%。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刘思荣、沈文荣、孙甚林等7位非公经济人士作为党代表参加了会议。

国家在新经济精英还没有机会独立代表他们自身利益之前,通过建立体制内的国家一社会互动渠道吸纳了他们,作为理性的经济人,私营企业家群体选择了一种“嵌入性战略”,即利用政治安排的机会、通过制度化的渠道来追求自己的政治与经济目标。

二、从修宪看私营企业家群体影响政治的制度化渠道

2004年保护私有财产入宪这是私营企业家通过制度化渠道争取自身利益的一个典型案例。在整个修宪过程中,私营企业家群体主要通过三种制度化渠道介入了政策过程:一是通过工商联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案;二是通过党代表影响执政党的决策;三是通过人大代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建议。

(一)通过工商联参与政治协商。

中国工商联是有中国特色的商会组织,在社会团体中,私营企业主加入最多的是工商联,2002年加入工商联的私营企业主达总数的79%。截至2006年,工商联会员总数已达到197.3万人。在中国的政治协商体制中,工商联成为私营企业家群体的正式代表,有组织、有秩序地把私营企业家推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作为私营企业家群体的代表,具有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重要问题的政治协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参政议政的职能。

工商联在争取保护私产人宪过程中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早在1997年底,工商联就有了“将保护私有财产写入宪法”的动议。1998年,全国工商联在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将题为“关于健全财产法律制度依法保护各类财产的合法权益”的建议案作为提案递交全国政协。提案建议修订《宪法》中有关私有财产的保护条款,明确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和合法的私有财产同样神圣不可侵犯。2002年全国九届政协五次会议上全国工商联再次提出了保护私产的提案,要求修订宪法中有关私有财产的保护条款,明确国家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2003年3月在全国十届政协一次会议上,全国工商联第三次提交《关于修改宪法完善保护私人财产法律制度的建议案》。

(二)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会议介入立法进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代表人民行使制定、修改宪法及国家各项法律并监督宪法及法律的实施、选举国家领导人、讨论决定国家重大事项的权利。参加人民代表大会是私营企业家介入国家政策过程的一个重要方式,私营企业家代表在人大会议表达私营经济发展的要求,为私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群众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发挥着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进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是私营企业主阶层参与政治的直接方式。2004私营企业主中进入人大、政协的比例分别为18.9%和33.6%。

在修宪过程中,私营企业家代表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个平台提出议案。2003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广东私营企业家代表李林楷提出《关于要求制定和修改有关法律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议案,要求将“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等条文写入宪法,该议案总共得到了39名代表的附议,对2004年新宪法修正案的通过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通过党员代表影响执政党

在中国现行体制下,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政治资源的最大配置者。通过参与执政党的活动,成为私营企业家阶层实现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对私营经济的政策进行调整。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下海经商,由此带来私营企业家内部的党员人数的增加。2001年同志七一讲话中重新评价了包括私营企业主在内的新兴阶层的重要地位,指出私营企业主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并允许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入党,确认了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地位。随后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再次确认了这一内容,为私营企业主得到党内安排提供了可能。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后,大量中共党员成为私营企业主。1993年、1995年、1997年、2000年、2002年、2004年、2006年私营企业家中中共党员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2.9%、16.9%、19.o%、19.9%、26.2%、33.3%和32.2%。随着私营企业家党员人数比例的增长,私营企业家们出席党代会也成为一种必然的现象。2002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在21134名代表中,有刘思荣、沈文荣、孙甚林、咎圣达、蒋锡培、邱继宝、朱湘桂7名私营企业家代表。

中国共产党在整个修宪过程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决定着是否将修宪议案纳入议程。《中央政治局常委会2003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着手进行宪法修改工作。2003年3月2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和部署了修改宪法工作,成立了以吴邦国同志为组长的中央宪法修改小组。4月中央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修改宪法的建议上报中央。同年5月~6月,中央宪法修改小组先后召开六次座谈会,听取地方、部门和部分企业负责人、专家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拟订出中央《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征求意见稿,在一定范围内征求意见。根据各地方、各部门、各方面的意见对中央《建议》征求意见稿进一步修改,形成中央《建议》草案。其中“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一条赫然入目。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并决定提交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法定程序提出宪法修正案议案。2003年12月22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将中央《建议》列入议程,最后顺利通过。

三、结论

生产经营一体化建议篇3

【关键词】新巴塞尔协议银行混合行业经营影响

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业发展国际化的快速发展,银行混业经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政策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新巴塞尔协议对于我国银行混业经营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银行监督和检查中的作用尤为突出。

一、新巴塞尔协议和银行混业经营

经济全球化要求下的金融全球化在世界广泛传播,因此,新兴产业在金融合作中不断发展和进步,在这些产业发展中需要与之发展相适应的制度约束和政策管理,因此,新的协议就会随之而生。银行混业经营和新巴塞尔协议就是这一事实的体现。

(一)新巴塞尔协议的含义与特征

新巴塞尔协议(newBaselaccord),是新巴塞尔资本协定的简称,是由国际清算银行下的巴塞尔银行监理委员会促成的,内容针对1988年的旧巴塞尔资本协定做了大幅修改,以期标准化国际上的风险控管制度,提升国际金融服务的风险控管能力,主要包括三大支柱,即最低资本要求,对资本充足比率提出最低要求;监察审理程序,和市场制约机能。

新巴塞尔协议突破了传统银行业限制,又涵盖了证券化资产和银行持有证券的资本要求,推广了经典的最低资本比例的适用范围;新巴塞尔协议的规则更加灵活、更加动态化,允许银行实行内部评级方法,使新的监管规则有一定的灵活性,鼓励银行在具备充分数据的条件下,采用高级的内部评级方法;新巴塞尔协议重视定性和定量的结合,定量的方面更加精细化,将定量和定性方面进行结合,采用多变量计算,将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引入到风险测量之中,更加符合实际,促进了银行混业经营和资产证券化等新型业务的发展,使银行朝向多服务、精确化发展。

(二)混业经营的含义及其作用

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金融自由化的高速发展,金融服务的项目相互交融,产生了很多新型服务,在这些服务中混业经营则占据着关键性的优势,并且逐步在全球内产生了剧烈的影响,所谓混业经营主要是指商业银行业务(吸收存款合法放贷款)与投资银行业务(发行,包销,销售和兑换公司证券、自营或经纪证券、交易和企业重组等)的结合即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信托业之间业务的交叉和融合。

混业经营对于发展商业性银行具有重大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混业经营有利于降低银行的风险。混业经营可以协调银行中的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利益关系和收支关系。具体地说,在某一个商业性银行中若有某个部门亏损后,可以用其他部门的收入补偿这一部门的损失。第二,混业经营可以增强银行的竞争力。银行可以在市场调节中不断地转变自身的发展方式,调整自身的发展模式,完全迎合市场的需求,这样可以增加银行的自主经营和自主管理。同时,还可以为顾客提供更加全面和周到的服务,为客户的储蓄、理财和生活等方面提供便捷服务,从而也可以通过这种调整推出一些优惠服务,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时,塑造企业文化,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第三,混业经营可以建立良好的客户管理网络,规范客户的使用细则,促使消费者健康消费,从而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的风险。

二、新巴塞尔协议对银行混业经营的影响

混业经营在推动银行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提高了金融体系风险,加大了银行业的监管难度,削弱了银行业监管的力度。但是新巴塞尔协议对于加强银行业的监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新巴塞尔协议使银行混业经营处于较为公开的经营环境中,降低了监管难度

新巴塞尔协议可以采用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市场风险模型法和操作风险高级度量法等方法对银行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风险和利率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这些分析需要很多充分的证据进行论证,并且需要向有关部门进行公开。这些举动都就大大降低了银行业监管的难度,同时也使投资者对于行业中的行情具有一定的了解,加入监管队伍中去。

(二)新巴塞尔协议促进我国金融业不断与国际趋于一致

金融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金融行业的发展直接制约着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和法律建设,尤其是在金融立法方面的成效越来越显著。在我国,新巴塞尔协议对金融业的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在于风险问题、风险权重问题、监管对象的单一性问题等等。但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需要建立健全我国的金融监督和管理制度,同时还要健全法律制度、加大执法体系的建设,不断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不断促使我国的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向国际水平发展,与国际中的发达国家一致。从而促进我国的金融行业的发展。

(三)利用新巴塞尔协议,发展我国的银行混业经营发展模式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巴塞尔协议对我国银行混业经营是具有重要作用的,但是需要我国的相关部门能够逐步建立其与之相适应的发展制度和实施措施,最为关键的还是监管部门的权力问题。新巴塞尔协议本身就是一个国际上约定的具有法律效率的文件,这对于我国进行银行业监管具有指导作用。因此,我国法律部门应该根据相关的精神制定出与我国相适应的法律制度和行业规范。在新巴塞尔协议中就明确指出,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是对各国银行业监管当局的具体要求,允许银行实行内部评级方法,鼓励银行运用内部模型来全面衡量风险。这对于监管当局来说就扩大了自,同时降低了利率风险的管理难度,体现出了监管机构的责任和风险。这就要求监管机构要加大对于信用风险的控制和防范,不断创新出新的解决方案和革新解决方法。

总之,通过新巴塞尔协议作为国际上较为权威的银行监管方面的指导性文件,对于提高我国银行控制各种风险具有重要作用,也是这一协议的核心内容。将这一协议作为我国的经济和金融发展的重要指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还是促进我国不断与世界金融和银行业接轨的重要指南。

参考文献

[1]彭建刚,申俊华.谈新巴赛尔资本协议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在我国的运用[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3(12):29-31.

[2]詹雪竹.新巴赛尔协议下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点及风险管理工具[J].辽宁经济,2007(11):47.

[3]刘世平,申爱华,田凤.基于新巴赛尔协议的内部评级体系建设[J].金融电子化,2006(12):97-100.

[4]吕思颖.现代信贷风险度量模型的比较及实用性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30(5):177-180.

[5]彭莉戈.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下的操作风险管理[J].商业时代,2006,(24):89.

生产经营一体化建议篇4

2006年3月,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了省人民政府提请的《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会后,法制委员会将草案及说明印发市县区人大常委会、省人大代表、省有关部门和地方立法专家库成员征求意见,并在地方立法网上公布,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同时,法制委员会先后赴宁波市、温岭市、台州市、长兴县、余姚市、杭州市萧山区等地进行立法调研,听取基层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的意见;并赴贵州省考察学习外省立法经验;还在杭召开专家论证会,听取专家的意见。此外,还参加了常委会统一组织的安全生产执法检查。7月5日,法制委员会召开省有关部门座谈会,进一步征求意见。根据委员审议意见、财经委员会审议意见、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和其他各方面的意见,法制委员会对草案进行了多次研究、修改,并与财经委员会作了沟通。7月10日,法制委员会召开会议,对草案修改稿进行了审议。现将审议修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条例适用对象。草案第二条规定:“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以下简称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及其相关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有的委员和一些地方、部门提出,按照通常的理解,生产经营单位一般是指企业和事业单位,但是,根据全国人大法工委编写的安全生产法释义的解释,安全生产法所称的生产经营单位还包括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等其他经济组织。为避免条例执行时引起争议,建议对条例的适用对象作出明确的规定。为此,建议修改为:“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简称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及其相关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草案修改稿第二条)

二、关于安全生产工作方针。草案第三条规定:“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有的地方和部门提出,中央和“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应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这是中央关于安全生产工作方针的最新提法,建议条例予以体现。为此,建议在该条中增加“综合治理”的内容。(草案修改稿第三条)

三、关于各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职责。草案第五条、第七条、第三十四条分别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职责作了规定。有的委员和地方提出,为了促进各级人民政府切实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条例应当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主体,承担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第一责任。为此,建议增加一款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草案修改稿第六条第一款)

同时,常委会执法检查组、财经委员会和一些委员、地方、部门提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承担了我省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构成了我省整个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基础。但是,由于安全生产法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权力赋予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所属的部门,因此,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上存在着“有管理职责无管理权力”的问题,既增加了监督管理:工作的难度,也影响了监督管理工作的效果。建议条例在进一步强化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的同时,赋予其相应的行政管理权和一定的行政处罚权。专家论证会上多数专家论证认为,根据宪法、地方组织法的有关规定,乡镇人民政府负有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事务的行政职能,因此,赋予其一定的安全生产行政管理权是可行的。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派出机构,赋予其一定的安全生产行政管理权也是可行的。并且,符合省委、省政府有关农村综合改革的精神。但是,根据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在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已经法定的情况下,未经国务院决定或者授权,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定的行政机关实施,不宜授权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行使。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建立有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中队、管理所、管理站等,可以根据行政处罚法第十八条、第十九条规定,通过法规授权委托的方式,授权行政处罚实施机关可以委托符合法定条件的事业单位行使一定的行政处罚权。为此,建议作如下修改:l、建议将草案第七条修改为第六条第三款,规定:“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根据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需要,建立或者确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2、建议将草案第三十四条修改为第三十五条,规定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实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时,可以行使安全生产检查权、责令改正违法行为权、责令排除事故隐患权、重大事故隐患采取应急措施权、行政处罚建议权等。3、建议增加一款,规定:“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委托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十九条规定条件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实施行政处罚。”(草案修改稿第五十五条第二款)

四、关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草案第六条第一款规定,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财经委员会提出,根据省的“三定方案”,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还直接负责工矿、商贸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一些地方、部门提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是法定的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除法律、法规对消防安全、道路交通安全、铁路交通安全、水上交通安全、民用航空安全等另有规定外,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应当由其实施监督管理。为此,建议增加一项,规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并对本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草案修改稿第七条第一款)

五、关于行业协会。有的委员和一些地方、企业提出,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带有明显的行业特征,应当充分利用各行业协会在人才、知识、服务、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其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作用。为此,建议增加一条,规定:“行业协会应当对本行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规范和指导,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技术咨询等服务,加强行业自律。”(草案修改稿第九条)

六、关于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草案第十八条按照生产经营单位的行业性质和从业人员的人数多少,共区分了十一种情况,对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设置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配备规定了不同的要求。有的委员和一些地方、企业提出,安全生产法按照从业人员人数多少来确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设置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配备,本身就不够科学。条例再增加过多的档次划分,更增加了标准的不合理性。还有一些地方和企业提出,我省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超过三百人的不多,草案规定一般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超过三百人的才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要求过低;也有意见认为,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增加了生产经营单位的运营成本,要考虑生产经营单位的承受能力。为此,法制委员会作了一些调查了解。据

省经贸委和工业普查办公室统计,我省现有企业,总数超过了五十三万家。其中,规模以上(产值五百万)的企业数量在四万一千家左右;从业人员在五十人以上的企业数量在四万二千家左右。另据省安全生产监管局统计,近几年来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事故数和死亡人数占到工矿企业总数的80%以上。综合以上因素,以从业人员是否超过五十人为基础标准来确定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配备,是比较符合我省实际情况的。为此,建议修改为:“矿山、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和使用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单位,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超过五十人的,应当配备不少于两名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前款规定以外的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在五十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超过五十人的,应当配备不少于一名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超过三百人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不少于两名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草案修改稿第十七条第一款、第二款)

七、关于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培训考核。草案对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做了规定,对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考核未做规定。常委会执法检查组、财经委员会和一些委员、地方提出,生产经营单位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但是,在我省的生产经营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着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意识和法制意识淡漠,缺少基本的安全生产知识的问题,从而直接导致了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安全生产条件没有保障、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违法生产与违规操作情况严重等一系列安全生产的隐患,是造成我省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建议条例对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和考核作出规定。也有一些企业反映,安全生产培训确实帮助企业提高了安全生产意识和管理能力,但是,存在着多头培训、培训质量差、收费过高的现象。为此,建议增加一条,规定:“矿山、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和使用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以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经负有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部门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考核不得收费。”“前款规定以外的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具备与本单位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并经负有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部门培训合格。培训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所需经费列入负责培训部门的预算,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省级负有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按照分级分类管理的原则,制定并公布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培训考核大纲,协调培训计划,规范培训行为,保证培训质量,避免重复培训和考核。”(草案修改稿第十九条)

八、关于“三同时”制度。草案第二十三条对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以下简称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作出了原则规定。常委会执法检查组、财经委员会和一些委员、地方、部门提出,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是保障安全生产,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的重要制度。矿山安全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已经对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高度危险行业的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作出了具体规定,实践中主要是执行的问题;而其他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由于缺少相关的安全技术标准,难以界定安全设施的范围和具体的安全技术要求,执行情况一直不好。建议条例对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的实施作出进一步明确的要求,具体办法可授权省人民政府制定。为此,建议增加一款,规定:“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安全标准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并报负有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部门审查;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应当按照批准的设计方案施工;建设项目竣工投入生产和使用前,安全设施应当经负有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部门验收合格;未经验收合格,不得投入生产和使用。具体办法由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草案修改稿第二十三条第二款)

九、关于企业注册安全主任制度。财经委员会和一些地方、部门提出,我省自2000年起推行企业注册安全主任制度,对于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安全生产管理网络体系,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管理,防止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建议条例对企业注册安全主任制度作出原则规定。专家论证会上多数专家论证认为,根据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企业注册安全主任制度属于应当由国家统一规定的资格、资质制度,地方立法不能涉及。建议现有企业注册安全主任纳入到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管理。考虑到我省五十人以下的企业多达四十多万家,不可能每家企业都配备自己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并且,我省现有具有国家规定资格的注册安全工程师只有八百多名,远远不能满足小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需要,因此,建议增加一款,规定:“鼓励生产经营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安全生产中介服务机构或者具有相关专业资格的工程技术人员、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草案修改稿第十七条第三款)

十、关于烟花爆竹管理。草案第三十九条对烟花爆竹的管理作了规定。今年1月21日,国务院已经制定实施了《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为此,建议删除该条规定。

十一、关于法律责任。草案第四十九条至第五十五条对法律责任作了规定。有的委员和一些地方、部门提出,草案过多地引用了安全生产法的条款,可以简化。还有委员提出,条例应当注重规范和限制行政管理权力的行使,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应当作出明确规定。为此,草案修改稿删除了有关重复安全生产法处罚规定的内容,细化了有关国家工作人员、、行为的法律责任规定(草案修改稿第四十九条),并对草案创设的法律责任作了修改与补充。

此外,还对草案的其他条款、文字和条文顺序作了修改和调整。

生产经营一体化建议篇5

站在新的起点上,内蒙古未来的发展备受各界关注。2013年3月7日,人民大会堂内蒙古厅内,镁光灯频频闪动,来自海内外60多家媒体的80余名记者汇集在这里,旁听内蒙古区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君在审议时指出,要找准发展定位,明确目标任务,狠抓工作落实,把党的十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落到实处,努力把内蒙古建设得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美好。

着力建设“五个基地”、“两个屏障”、“一个桥头堡”

内蒙古幅员辽阔,区位重要,资源优势突出,产业特点鲜明,近5年来综合经济实力飞速提升。全区生产总值从2007年的6423.2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6万亿元,增加近万亿元,年均增长15.1%。人均生产总值由3300美元提高到10189美元,进入全国前列;地方财政总收入由835.5亿元增加到2497.3亿元,增长2倍,年均增长24.5%。人均一般预算收入和人均财政支出水平进入全国前列;固定资产投资由4405亿元增加到1.3万亿元,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24.1%。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万亿元,占自治区成立以来投资总量的72%。

新的起点上如何实现新的跨越?去年年底刚刚到内蒙古履新的王君没有贸然作答。这位在山西有着“民生省长”之称的新当家人,通过调研、座谈和调阅材料等多个途径,对内蒙古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

王君认为,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源地,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大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党中央高度重视内蒙古的工作,十分关心内蒙古人民,对内蒙古改革发展稳定寄予了殷切期望。当前,新的历史起点上,内蒙古的发展定位,既要充分体现中央对内蒙古发展的新要求,又要统筹考虑内蒙古的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发展优势。

在这一理论决策的基础上,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又对内蒙古的发展定位进行了充分研究,科学确定要加快建设“五个基地”,巩固和发展“两个屏障”,打造“一个桥头堡和沿边经济带”。

“五个基地”即:一是要充分发挥内蒙古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高水平火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和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全力抓好能源外送通道建设,把内蒙古建成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二是要立足煤炭资源优势,不断完善现有示范技术装备,大力推进国家示范工程产业化,把内蒙古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三是要大力发展汽车制造、工程机械、风电设备、化工机械等现代装备制造业以及云计算、电子制造、生物制药和林沙草产业,把内蒙古建成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基地。四是要依托良好的农牧业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提高乳、肉、绒、粮油等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把内蒙古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五是要加强对草原、森林、沙漠、地质奇观等重点旅游景区的保护和开发,把内蒙古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

“两个屏障”即:一是坚持“美丽与发展双赢”理念,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二是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扎实做好维护稳定的各项工作,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把内蒙古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一个桥头堡和沿边经济带”即:大力实施沿边开放战略,积极推进中俄蒙自由贸易区建设,加快国际通道、对外窗口及沿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沿边开发开放经济带。

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近年来,内蒙古发展势头一直呈上升趋势。但从发展主体看,从2000年到2011年这十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多数超过或接近50%,非公有制经济发育还不够充分。

王君强调,当前和今后时期,内蒙古要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改革发展、富民强区的战略任务来抓,放宽市场准入、强化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要进一步挖掘民营经济的潜力,释放民营经济的能量,加快形成各类企业竞相发展的格局,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他建议:一是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下决心破除阻碍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等体制障碍,凡是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领域都要对民营企业开放,尤其是公路、铁路、市政以及公用事业和社会事业等领域要吸引更多民间资本进入。

二是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全面落实中央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并从各地实际出发,研究制定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全面清理各种歧视性规定,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为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三是把软环境建设作为硬任务,加强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好融资、人才、技术等实际问题,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吸引各类企业来投资兴业。

全力推进小康社会建设

今后五年,是内蒙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巴特尔在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加强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奋力开创内蒙古自治区科学发展、富民强区新局面,为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具体到实践,王君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蒙古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做好“七项重点工作”。一是发挥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协调拉动作用,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构建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三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四是抓好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发展保障能力;五是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持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六是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发展的活力动力;七是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内蒙古介绍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土地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名列第三位。东南西与8省区毗邻,北与蒙古国、俄罗斯接壤,国境线长4200公里。

内蒙古蓝图

今后五年,将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加强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保障和改善民生,奋力开创科学发展、富民强区新局面。

生产经营一体化建议篇6

(一)会议型酒店的内涵会议型酒店通常指的是具有会议功能以及展示设备的酒店,其目的在于为商业洽谈、企业活动、产品展览以及各类会议、研讨提供配套服务与设施,所以会议型酒店在饮食、住宿、娱乐等一些基础功能之上还具备会议空间服务。当前我国对会议型酒店尚无学术定义,一般认为会议型酒店与普通酒店的区别在于会议场地,能够独立承接和举办会议,并且具有适当多媒体设备是会议型酒店的显著特征。酒店从业人士称会议型酒店的主营收入有50%以上来源于会议接待。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在2007年起草了“会议饭店建设与运营指南”,该指南提出“会议型饭店即以会议作为主要市场定位,并且具备相关住宿、餐饮、会议、展览等服务功能的饭店建筑。

(二)会议型酒店的特征(1)住宿特征。会议型酒店的客房数量通常较多,所能接待的住宿人数最少要等同于会议室最大容纳人数;(2)会议功能。酒店内最少搭配一个大规模会议室或多功能厅,以及若干中小型会议室;(3)会议接待收入占主营收入的比例高于一般酒店。具体比例通常不低于主营收入的35%,但并无硬性指标,比例可能会因各地区经济环境与酒店业经营情况而不同。从财务角度来看,会议型酒店总营业收入构成通常以会议为核心,餐饮、客房、娱乐等收入时常被会议服务所带动,传统酒店服务所创造的营收会因会议接待数量而增长或降低,在尚无部级别或普遍认可的会议酒店统计数据的情况下,只能从新闻、杂志、网络等一些信息渠道对会议型酒店发展现状窥得一斑。“中国酒店市场调查报告”中指出,目前会议型酒店在酒店业总收入中占有的比例约为28%左右,低于美国会议型酒店所创造的35%收入份额。每逢大型会议将要在某些地区召开,承办会议的酒店通常也会出现在报道当中,会议型酒店十分注重周边环境,因为会议酒店不但要接待商业人士,某些领导政要、影视明星、体育明星、各类艺术团体也经常会选择会议型酒店入住,因此目前我国正涌现出许多新建或在建的会议型酒店,这无疑让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巨大的投资开销以及占地规模往往给会议型酒店带来了不小的经营风险,会议型酒店的商业资本很少来源于民间,多数由政府投资或半政府投资经营,会议市场不断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支持力度与日俱增。

会议型酒店经常被当作是象征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繁荣的标志之一,只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会议型酒店才会展现其服务价值。会议型酒店同样包含在国际酒店分类标准中,而我国现阶段仍然将其作为新兴的酒店业分支,在所谓的“一线城市”或者经济活动十分繁荣的城市地区可以发现一些会议型酒店的身影,这一类酒店通常具备独特的功能与服务特点,强化会议型酒店发展,非常有利于吸引海内外企业或组织前来洽谈业务,为商业会议、产品研讨、学术研究等一些活动提供空间,会议型酒店能够在短时间内塑造客户对该地区的印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会议型酒店也被注入了活力,在一段时间内会议数量持续增长,使得会议型酒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此同时,党的十提出了“勤俭节约,拒绝浪费”的倡议,会议型酒店政府业务量势必随之降低,消费趋于理性和节约,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整个酒店业必然会迎来新的格局,通过构建战略成本管理体系来优化会议型酒店经营模式,从长远角度来看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二、会议型酒店成本管理问题分析

(一)成本管理误区我国酒店成本管理始终存在一定误区,许多酒店经营者认为降低设备损耗、减少成本支出绝对额即是成本管理的全部内容,并将这两方面定位成本管理的最终目标,但实际工作中所投入的分析力度和财务手段明显不足,过度控制支出,在许多不必要或具有创收潜质的环节盲目节约开支,致使酒店发生成本和效益一同降低的尴尬局面。会议型酒店同样如此,许多会议型酒店陷入压缩开支、效益降低、加强开支压缩、效益下滑更加明显的恶性循环,问题的根源在于酒店管理层对于成本控制的认识过于片面,在强调节约开支的同时还要求提高服务质量,仅重视效益成果而轻视经营过程,这样不但令酒店蒙受损失,而前来消费的客户也很难得到满意的体验,最后逐渐丧失竞争地位,许多地区的会议型酒店甚至出现了寡头垄断的不良市场环境,十分不利于行业持续发展。此外,会议型酒店经常把成本管理范围限制在生产范围,许多成本管理的重要因素没有得到重视,例如资金链、物流、信息管理等,管理要素的大量缺失,让许多会议型酒店的成本管理很难上升到战略高度。另一个误区在于,会议型酒店的成本管理主体非常模糊,长期将成本管理完全交给财务部门,在赋予任务的同时并没有提升财务部门的管理权限,财务人员、酒店经理、业务主管以及服务人员始终处于脱节状态,成本管理目标无法从财务部门传达到基层员工,普通员工完全没有参与到成本管理活动,对于怎样执行成本管理任务以及相关控制方法更是毫不关心,而缺乏成本意识的根本原因则在于积极性的缺失,参与成本控制活动与漠视成本管理在结果上是一样的,积极参与成本控制的员工得不到奖励,而漠视成本控制的员工也不会受到处罚,成本管理在会议型酒店中的执行力度非常弱,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势必要扭转酒店管理层的认识误区,否则成本管理的收效很难有起色。

(二)经营战略深度不足经营战略往往可以决定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而会议型酒店却普遍缺乏经营战略的制定深度,这一现状同样引发了许多成本管理问题,同时也是导致会议型酒店成本管理体系不完整的主要原因。传统成本管理主要着眼于成本控制,在现阶段已经很难应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变化,而且在传统管理模式下企业缺乏一个合理的经营战略。多数会议型酒店依旧沿用传统成本管理体系,在可能产生成本的各个经营环境中严防死守,希望能够最大程度上降低费用,但在实际控制活动中却经常适得其反,例如许多酒店基于成本的考虑,减少会议室各类多媒体设备的数量,选择使用效果较差但价格低廉的会议设备,或者仅仅对大型会议室加强投资,而中小型会议室的相关设施则大幅度缩水,甚至为了平衡支出,在餐饮及住宿环节实施控制,提高菜品和住宿价格,同时降低餐饮及客房质量。酒店业对于细节的要求往往高于其他服务业,忽视细节的经营战略明显缺乏深度,对整个成本管理体系也十分不利,如此一来必将导致客户满意度降低,甚至为酒店招来恶评。任何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都需要进行成本管理,但将成本管理与经营战略相结合,从成本管理角度摸索战略深度,往往能够收获更为明显的控制成效。因此,会议型酒店要想适应复杂的外部环境,就必须提升经营战略深度,摒弃一味强调节约的成本控制手段,让成本管理体系结合经营战略,为成本管理过程提高技巧性。

(三)专业人才匮乏会议型酒店是专业会议服务的主要提供方,但目前人才储备情况却不容乐观,前文所提到的成本控制执行力度低,专业人才匮乏也是该问题的成因之一。与西方会议服务业相比,国内会议型酒店在专业性以及人才队伍方面显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不仅关乎着服务质量,同样对经营战略与成本管理体系构成很大的影响。我国会议酒店起步较晚,专业院校的酒店服务管理课程无法对应会议型酒店业务需求,致使现阶段会议型酒店专业人才断层,许多必要礼仪和服务方法仅仅在培训过程中口传心授,实际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某知名点评网站曾针对50家国内会议型酒店进行过调查,具有成熟、完备、令人印象深刻的会议接待能力的酒店,在其中仅有10家,所占比例为20%;相当一部分调查对象缺乏对服务水平的认识,专业人才匮乏,而且会议型酒店的从业者多数没有专业的服务管理教育经历,人员流动性很强,包括主管级别在内的员工经常出现大的调整,这同时也验证了成本控制得不到执行的根本原因。

三、会议型酒店战略成本管理体系构建

(一)明确战略成本管理体系“战略”是从军事领域逐渐被引入到管理学当中的词汇,它泛指具有全局性关键作用的组织策划活动,企业通过战略定位来塑造产品与服务,在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寻找出路,制定相关营销策略,定位消费者人群。对于会议型酒店来说,战略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引导或决定酒店的全局发展路径,从四个角度来制定经营策略:核心业务、价值创造、竞争对手以及目标客户群体。而在成本管理体系构建中,战略定位使关键的成本控制环节产生差异化,即区分本企业与其他竞争对手之间的经营策略,通过相异于其他竞争对手的成本管理方法来创新,战略分析过程为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广阔视野,使得酒店自身能够明确业务优势,规避经营风险,让成本管理真正发挥出作用。

成本管理体系战略化,实际上是一个重新分析市场竞争环境的过程。优秀的成本管理体系需要考虑许多环境因素,例如地区经济、政治、社会、资源、管理者预期、股东价值以及相应的文化环境等。让成本管理体系上升到战略高度,必须采用合适的方法,将众多影响因素逐一归类,然后展开综合分析。国内外成本管理指导书籍中不断反复强调,想要让成本管理实现战略定位,除了系统分析地区环境外,还要运用合适的分析方法,例如外部环境分析法以及Swot分析等。对于会议型酒店来说,在现阶段市场环境中所采用的优化策略,分析切入点可以从行业环境、竞争程度、营销方式等一些角度出发。

(二)利用价值链分析优化成本管理价值链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正确实行战略成本管理,避免了传统成本管理只关注内部成本消耗,将狭隘的分析视角转为多元化,让源头成本信息趋于完善,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战略定制效果,进而让企业的价值链分析成果优于竞争对手,有利于企业开展成本控制活动,取得更为优越的竞争条件,会议型酒店同样可以利用价值链分析来优化成本管理战略。首先,运用一定的方法取得企业本身及其竞争对手的分析资料,提升酒店经营战略定制起点,从多方面摄取成本信息与相关成本结构,让酒店管理者可以得到更多的基本战略信息,让当前行业市场环境与竞争对手内控信息展现在管理者眼前,并且逐一进行分析,从而加强对价值链中各环节成本信息的了解,进而对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如果会议型酒店想要实行战略成本管理,首先对企业的经营环境进行考察,通过多样化渠道,对酒店上下游的关联方全面审查,让产业信息更加完善,综合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给予酒店动态信息变化,帮助酒店得以制定灵活多变的成本控制策略。在产业框架内所经由的多个价值链环节都存在竞争对手,包括潜在或明显的竞争对手,所以酒店在其中既可以扮演经营方角色,也可以站在客户立场进行分析,因此需要酒店提高自身经营策略深度,对可能产生成本变化的各项因素进行细致周密的综合分析,通过价值链来优化成本管理主要包含以下几种方式:(1)进行上游整合,考虑与供应商发展深入合作关系,控制源头。如果酒店能够与供应商建立可靠的合作关系,便能从源头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为酒店经营过程提供优质的原材料供应,最大程度上节约原材料成本。与供应商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后,以往的供应商利润便可以得到有效节约,公关成本可以均分于酒店经营成本当中,从战略角度来看,掌握可靠的供应商有利于会议型酒店长远发展,这将是一个巨大的竞争优势,可以有效解决前文所提及的成本控制矛盾。(2)获取各类价值信息。在会议型酒店的实际经营过程中,竞争对手的信息往往很难被简单取得,即使要对竞争对手价值链展开评估也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可以抓住某些透明的信息,比如竞争对手所提供的各项酒店服务、会议室布置、多媒体设备、客房及饮食质量等,或者绕过竞争酒店,直接与其供应商或一般客户建立联系,通过这种方式侧面估测竞争对手的内部成本和价值链信息,通过一系列分析和评估来确立本酒店的优势与劣势,扬长避短,考虑进一步加大差异,实施服务差异化战略,对会议市场进行细分,快速占领新的细分市场,使企业得到发展先机。(3)会议型酒店在构建成本管理体系时,同时还应该将目光从外部环境转到酒店内部,对酒店内部价值链进行分析,其中包括原材料、客房消耗品、多媒体设备以及人工费用等,通过对酒店内部价值链分析,将成本控制战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可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例如基础酒店服务、可供选择的特色餐饮、会议服务、多媒体会议设备等,其次还要归纳出对营收价值没有影响的经营活动,例如原材料引进与多媒体设备返修等,以及因质量问题而产生的附加作业。会议型酒店应当有效控制增值经营活动,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会议体验,将成本控制目标纳入到员工奖惩制度,合理规划成本,让员工也能够享受到增值活动所带来的利益,并且分担失败的成本控制责任,促进战略成本管理体系的完善。

(三)重视人才培养专业人才对会议型酒店成本控制所带来的影响十分关键,在选择人才时,酒店应当注重财务人员与服务人员之间的组合。想要构建出色的战略成本管理体系,必然需要一支可靠的财务团队,确保酒店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完整,在这一点上,酒店业与其他行业对财务人员的要求基本相同。在实际工作中,许多酒店的财务部门存在造假账、假凭证等一些弄虚作假的行为,使得会计资料趋于失真,这不但凸显出了酒店业财务管理问题,而且促使这些造假行为滋生的财务人员也同样令人反思。会议型酒店的财务部门与一般企业不同,人员构成与酒店管理者息息相关,但这些所谓的内部会计往往法制观念淡簿、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如果连财务部门也无法完全信任,那么战略成本管理体系仅仅是空谈,因为过多的人员制衡以及违法会计操作,非但不能实现成本控制,反而失真的财务数据会迷惑决策者。另一方面,即使拥有出色的财务团队,成本控制依然需要全体员工来共同执行,当前我国酒店业人才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某些地区甚至难以寻觅到经过专业化学习的酒店雇员,因此各大专业院校应当注重会议型酒店人才培养。

综上所述,会议型酒店只有扭转成本管理误区,通过价值链分析等一些典型方法来构建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才能够从容应对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充分掌握酒店自身优势,在服务水平、设备配置、消费体验等一些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使成本管理真正得以发挥效果,从长远角度促进会议型酒店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卓青,华细玲:《会议酒店的营销特征及策略研究》,《价格月刊》2008年第8期。

生产经营一体化建议篇7

(一)村级集体经济资产情况

目前我镇各村集体经济主要集中在,集体经济总资产约2000万,主要来源分别为集体铺面出租、土地征赔、土地转租等方式。固定资产方面,村主要经济来源为市场铺面、集体土地种植等;村、村主要来源为土地征赔、出租;其余各村均只有集体土地、林地等固定资产,无其他流动性资产。

近年来,在中央、省、州、县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对我镇各村,特别是高半山村基础设施、产业扶持上给予了大力支持。

(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类型

各村在认真总结和借鉴近年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采取资产经营、资源开发、产业互动、服务创收等多种形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1.加快土地有序流转,盘活农村土地存量。土地作为村级集体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村级集体组织最主要的资源。各村充分利用荒山、荒坡、荒田,加快土地流转,合理开发集体土地资源,使土地这一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得到最优配置,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按照“政府引导、法人投资、企业经营、产业化开发”的思路,大力引导各类组织和个人参与土地流转,促进流转主体多元化,使土地流转从以前单一的农户之间的流转向农业企业、工商企业、科技人员、专业大户等参与流转转变,切实提高了土地流转实效。二是根据现有政策规定,按照“自愿有偿、土地集体所有和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签订合同和备案”的原则,采取转包、转让、互换和入股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和使用权。部分村集体统一牵头,招商引资或联合农户参股开发,创办农业基地,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2.村级集体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定量的固定资产,如土地、房屋等。对于闲置的办公楼、厂房、设备等集体资产,以公开招标形式实行买断、租赁经营,或以投资入股形式参与企业经营,提高闲置存量资产的利用率。

3.利用资源优势,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按照“乡抓产业、村抓特色”的发展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结合各村实际,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民建设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大力发展“一村一品”。

同时,创建“支部+农户+协会”等各种服务方式,在种养业等方面为群众提前、产中、产后有偿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农户或养殖户“想的是致富,盼的是服务,缺的是技术,愁的是销路”问题,通过有偿服务的形式增加了集体收入。

4.鼓励村集体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为农户提供生资供应、技术指导、产品销售、商标使用、信息提供等服务。鼓励村集体以土地经营权、资产、资金、知识产权参股由能人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合作社的分配中获取收益。鼓励村集体组建劳务输出、保洁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获取服务性收入。鼓励村集体依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创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在为企业、农户提供服务中获取收益。

(三)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形式

我镇目前村级集体经济参照村级财务管理方式,采取村财乡(镇)管,由镇农经站设立各村统一账户,村集体通过村民大会、一事一议等方式报请镇人民政府,经镇党委研究同意后使用。

(四)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

1.不断强化村级民主管理。按照“五议五公开”(村民建议、村党支部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决议、提议事项公开、审议程序公开、决议结果公开、实施方案公开、办理结果公开)的要求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选择经营方式,签订经济合同。村集体以“三资”入股的,必须把好折股量化关、制定章程关、收益分配方案关、集体“三资”监管关。集体统一经营的项目,必须明确经营者的经济责任,推行资产抵押和经济担保制度,依法签订经济合同,并严格兑现合同,确保集体收益权。

2.逐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落实村企分开的财务管理体制,采取村财乡(镇)管的管理制度。对村集体经济组织下属经济实体的财务推行“会计委派”制度,坚持持证上岗。完善村级资金财务“双代管”制度,规范“双代管”操作程序,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坚持村级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及时、准确、真实地公开相关信息。

3.积极稳妥化解村级债务。全面清理村级债权、债务和担保,对不良债务通过收欠还债、核销减债、拍卖还债、划转冲债、减息止债等多种途径进行有效化解。对村级债务达到一定规模的村,实行动态监测,落实化解村级债务的目标责任制。村级各类组织不得擅自出借资金,不得为外单位和个人提供经济担保,严禁发生新的不良债务。

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一是多数村无特色资源,如牛脑寨、禹碑岭等高半山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村集体经济发展;

二是集体无资金投入,要发展集体经济,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在现有财政和集体经济本就匮乏的情况下难以实施;

三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其收益为合作组织社成员,集体没有提留;

四是即使村上有资源,如河沙、矿产等资源都属国有资源,由县水头公司等主管部门招、拍出去,村上无权参与。

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政策建议

(一)培植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资源开发型集体经济,壮大特色农业经济。鼓励村级组织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领办和创办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示范项目,带动农民发展优势明显和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形成“一村一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把农民增收和集体增利结合起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二)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发展资产经营型集体经济,壮大物业经济。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村集体统一经营农户自愿转让的土地,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结合村庄整治,开展土地整理和宅基地整治、零星自然村迁并,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新增的有效耕地由村集体所有和经营。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可采取自主经营、租赁、抵押、承包、作价入股等方式流转,增加集体资产收益。

(三)发展村级合作组织,发展服务型集体经济。适应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的新趋势,构建公益和经营相结合、专业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村级组织牵头成立各种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等,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协会)+农户”等多种形式,开展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生产经营服务,以有偿、微利的服务方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四)增强村办企业活力,发展异地发展型集体经济。引导村级组织依托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配套兴办各种小型加工、服务等企业,构建企业带动、产业互动格局。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兴办种植养殖型、加工增值型和产品运销型等各种经济实体。同时,盘活存量优质资产,通过流转集体建设用地、依法组建联合投资公司、到开发区和园区兴建标准化厂房等方式,“走出去”创业增收。

生产经营一体化建议篇8

怎样提升会议营销效果?会议营销的前景如何?出路何在?成为医药保健品营销人士探讨的问题。

我们认为市场营销的根本要义是:比竞争者更有效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营销的实质就是需求管理,营销的真正基础是理解消费者,赢得市场的“金钥匙”是又精又准的抓住顾客的心,营销的基本过程是找到与产品相对应的消费者,并采取策略使之成为产品的长期、忠诚消费者的过程。在这个追求个性的时代,会议营销能够精确的锁定目标顾客群,通过提供淋漓尽致的亲情化、个性化的服务,满足顾客需求,激发购买欲望,从而迅速的启动市场。会议营销的互动式的沟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讲是代表着营销的发展方向。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会议营销虽然目前出现了一些问题,但这却不足以影响会议营销的发展前景,问题只是成长中的阵痛,只要能对会议营销正确引导、规范操作,不断的进行升级,就肯定能迎来更为崭新的明天。

在此笔者提出关于会议营销升级的三大方向,与业内人士进行探讨;

一、品牌升级。

当前,医药保健品市场普遍信任度缺失,会议营销中的收单难、上门难、到会难、攻单难等问题归根结底也是没有信任度。营销的根本目的是让消费者对我们的产品或服务产生充分的信任与信心,从而激励他们去购买,最终为我们带来利润,信任度是桥梁,只有建立信任度,消费者才能顺利的接受我们的产品、服务。承载着消费者信赖与安心的品牌将会在会议营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个消费者来说,品牌可以带来希望,可以减少风险,放心选择,帮助实现功能和情感满足,而对于企业来讲,品牌意味着更高的忠诚度,更低的销售成本,更便利的开展营销和更广泛地传播企业有意无意创造的文化。

企业生产的是产品,消费者购买的是品牌,创造品牌价值是提升消费者价值的有效途径,会议营销中创造品牌价值应包括三个方面:使用价值、服务价值和形象。其中使用价值是基础,消费者对医药保健产品的根本需求是消除病痛,恢复健康;服务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延伸,服务价值能够深化使用价值,使消费者获得更大的满足;形象价值满足的是消费者心理和情感层面的需求,它是对使用价值和服务价值的系统性增值,具体包括产品本身的形象、员工形象和企业品牌形象。会议营销企业实行品牌升级的方向是以产品品牌建立使用价值和形象价值,以建设服务品牌打造服务价值,整合产品品牌、服务品牌、企业品牌树立形象价值。

会议营销塑造品牌,所不同于传统营销的是更注重与顾客之间的互动式的沟通,围绕目标顾客的需求,设计本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特点,发展产品或服务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在互动的基础上,规划审视自己的品牌系统、定位、概念及传播。

会议营销的品牌传播首先要增强营销人员品牌意识,赋予营销人员更多的责任,营销人员不仅要销售产品、提供健康服务,更要肩负起品牌形象代言人的使命,消费者是通过营销人员扎实、细致的工作认同产品、接受服务,产生信赖的。品牌传播必须从营销员的一言一行做起,就是说营销员拿起电话说得一句话,到消费者家敲一次门,和大爷大娘的一次对话,甚至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服务,这些都是在做品牌。员工是会议营销品牌建设的关键,我们要将品牌建设融入到日常员工招聘、培训、激励、管理中,从一点一滴中实行品牌升级。

其次,通过系列会议活动提升品牌,会议主题应当凸显品牌传播主旨,好的主题能够有效的吸引目标顾客到会、参会和“消费”。良好的会议气氛渲染,权威性、公益性、互动性的会场感化顾客,使顾客参与其中,在欢歌笑语里消除疑虑,认同品牌价值、产生情感寄托,成为品牌的忠实顾客。

再次,运用大众媒体进行品牌传播,通过大众媒体的广泛传播,能极大的提高品牌知名度,弘扬品牌理念,增强品牌影响力。近期以来,一些会议营销的领军企业,如:中脉、天年等,开展了大众媒体广告宣传,强化品牌传播,有力的推进了会议营销工作的开展。

二、营销观念升级

会议营销中普遍存在的“强迫推销”现象,严重的制约了会议营销的发展。一些从事会议营销的企业,目光短浅,运作不规范,将会议营销做成了“会议推销”,甚至让营销代表紧盯顾客,死缠硬磨,顾客不买产品,就千方百计阻挠,不让离场。这种不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点,强拉硬卖的做法,极大的败坏了会议营销的声誉。每一位会议营销人员都应该记住:顾客买的不是产品,而是产品带给自己的好处,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经指出,“可以设想,某些推销工作总是需要的,然而营销的目的就是要使推销成为多余,营销的目的在于深刻地认识和了解顾客,从而使产品或服务完全地适合它的需要而形成产品自我销售,理想的营销会产生一个己经准备来购买的顾客,剩下的事就是如何便于顾客得到产品或服务……”,推销是建立在有效营销基础之上的活动,没有营销的推销甚至会伤害顾客,伤害市场。很多有经验的会议营销人员都明白,顾客的购买意向是在会前就已达成的,会场攻单仅是解决顾客买多少的问题,会前预热不到位,会场强攻是没有多大效果的。

经过多次会议推销的洗礼,有些老年朋友现在是谈会色变,唯恐避之不及。有一个很朴素的真理,即现在老年人患病率逐年升高,对健康的需求是存在的,不去购买产品,不接受服务,其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在企业本身。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老子说过:“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我们做会议营销,首先要不谈销售,强化公益性,淡化商业气息,组织“健康工程”“康复行动”等活动帮助消费者相信我们:不是买产品的,而是帮助他们获得健康的,采取以“无招胜有招”的策略将顾客的抗拒化解于无形。

在这个充满怀疑的年代里,需要我们以消费者为中心“光说不卖”,向消费者传播健康信息,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指导意见,努力帮助顾客树立能与我们的产品特点相对接的健康消费观念,采取让消费者亲身参与的方法体验产品和服务,确认产品使用价值、服务价值、形象价值,促成信赖,达到满意,进而通过有效的引导,帮助顾客自动自发的接近产品、购买产品。

三、服务系统升级

会议营销的优势之一是能够向目标消费者提供周到的、细致的服务,但是有些会议营销企业的服务并没有促使顾客长期的购买产品。需要明确的是会议营销服务的核心是一种具有亲情化的专家式的健康服务,即给顾客体检、指导用药、健康咨询、推荐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及健康的生活方式等,那种以取悦顾客为目的,类似家政服务的聊家常、打扫卫生、买菜做饭、照顾小孩、疏通管道等,起到的是辅助性的作用,目的是为了融洽关系,让顾客自愿接受我们的健康服务。

会议营销可以讲是贯彻服务理念较为彻底的营销模式之一,整个营销过程也可理解为一种服务,在一次完整的营销循环中,实际上都包括售前服务、售中服务和售后服务三个区段,我们提供的是一体化的全程服务,售前开展健康指导、信息传达,售中开展科普教育、体验,售后进行效果引导、答疑解惑等。会议营销服务系统是循环往复的,售后服务同时又是下一次的售前服务,服务没有终点,顾客满意才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在服务模式的演变中,经历了一对多服务、一对一服务和多对一服务。一对多服务主要是在传统的终端营销模式中,同时服务于非常多的消费者,服务显得相对简单,程序简单、内容简单,这就导致了整个服务流程干巴巴,消费者对终端店的光顾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功力性,这就不会形成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第二层次是一对一的服务,会议营销多是采用的一对一式服务,一对一服务能够满足顾客的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由于是一对一,服务就更有针对性,更具亲情化。但由于这种服务多是建立在个人基础上,采取“打游击”式的方式进行,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容易发生服务断裂。

生产经营一体化建议篇9

【关键词】加油站;安全;评估

1.什么是安全评价

以实现安全为目的.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辨识与分析工程、系统、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危险、有害因素,预测发生事故造成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建议.做出评价结论的活动。安全评价可针对一个特定的对象,也可针对一定区域范围。

安全评价按照实施阶段的不同分为三类: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评价。

2.什么是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评价

2.1安全预评价是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工业园区规划阶段或生产经营活动组织实施之前,根据相关的基础资料,辨识与分析建设项目、工业园区、生产经营活动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其与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的符合性、预测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建议,做出安全评价结论的活动。

2.2安全验收评价是在建设项目竣工后正式生产运行前或工业园区建设完成后,通过检查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情况或工业园区内的安全设施、设备、装置投入生产和使用的情况,检查安全生产管理措施到位情况,检查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健全情况,检查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情况,审查确定建设项目、工业园区建设满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要求的符合性.从整体上确定建设项目、工业园区的运行状况和安全管理情况,做出安全验收评价结论的活动。

2.3安全现状评价是针对生产经营活动中、工业园区内的事故风险、安全管理等情况,辨识与分析其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审查确定其与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要求的符合性,预测发生事故或造成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建议,做出安全现状评价结论的活动。

3.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评价的目的

3.1安全预评价目的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为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以利于提高建设项目本质安全程度。

3.2安全验收评价的目的是对未达到安全目标的系统或单元提出安全补偿及补救措施,以利于提高建设项目本质安全程度,满足安全生产要求。也就是通过检查建设项目在系统上配套安全设施的状况(完备性和运行有效性)来验证系统安全,为安全验收提供依据。

3.3安全现状评价目的是针对生产经营单位(某一个生产经营单位总体或局部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现状进行的安全评价,通过评价查找其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并确定危险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4.加油站建设项目安全评价的法理依据

4.1加油站工程属于危险化学品储存建设项目安全审查。依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2011〕第591号)第二、十二条;依据《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安监总局令〔2012〕第45号)第二、四十六、四十八、四十九、五十条。

4.2加油站的安全现状评价属于带有储存设施的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的评价,应依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二、三十三、三十六条;《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安监总局令〔2012〕55号)第二、五条。

5.安全评价内容

5.1前期准备。明确评价对象,备齐有关安全评价所需的设备、工具,收集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章、规范等资料。

5.2辨识与分析危险、有害因素。根据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辨识和分析危险、危害因素,确定其存在的部位、方式,以及发生作用的途径和变化规律。

5.3划分评价单元。评价单元划分应科学、合理。便于实施评价,相对独立且具有明显的特征界限。

5.4定性、定量评价。根据评价单元的特性,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对评价对象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进行定性、定量评价。

5.5对策措施建议:一是依据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结果与定性、定量评价结果,遵循针对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的原则,提出消除或减弱危险、危害的技术和管理对策措施建议。二是对策措施建议应具体详实、具有可操作性。按照针对性和重要性的不同,措施和建议可分为应采纳和宜采纳两种类型。

5.6安全评价结论由安全评价机构应根据客观、公正、真实的原则,严谨、明确地做出安全评价结论。结论的内容应包括高度概括评价结果,从风险管理角度给出评价对象在评价时与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规章、规范的符合性结论,给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的预测性结论,以及采取安全对策措施后的安全状态等。

6.后评价结果

6.1立项决策评价。加油站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加油站概况、投资背景、地理环境、交通流量、加油站规模以及投资效益预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内容较为完整,对加油站进行了充分的调查,预计年销量多少吨,预计投资金额多少万元,投资收益率预计为百分之多少,投资回收期为多少年。

该站收购时附有收购协议、财产清单、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成品油零售许可证、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长治市郊区计委和经贸委的建站批复、村镇规划选址意见书、村镇规划建设许可证、集体土地使用证、消防三书、加油站网点规划备案表、土地租赁合同等,证照手续基本齐全。

6.2程序合规性评价。该站收购前我分公司组织基建、零管等部门是否进行了调查论证,是否有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否经上级批准后与对方签订了收购协议,然后进行了资产交接,投资程序符合相关规定。

6.3项目实施评价。包含项目建设工期、工程质量、资金支付、竣工验收、审计监督和收购、租赁项目等情况,加油站建设项目工程质量是否严格按照中石油加油站建设标准进行,工程质量符合加油站建设标准要求。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资金是否严格按照资金支付进度进行付款,是否符合资金支付程序,对其投资额是否进行了审核认定,是否符合审计监督程序,对工程建设成本进行了有效的控制。验收过程中是否符合验收程序。是否正式有效的收购协议,收购资金严格按进度进行支付等。

6.4投资成本评价。即列举项目实际投资情况清单。

生产经营一体化建议篇10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16〕37号)、《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皖发〔2017〕27号)、《安徽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申报第三批部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皖农工办函〔2018〕31号)和中共肥东县委办公室肥东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肥东县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东办发〔2018〕26号)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主要目标

以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为目的,以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资源改革为重点任务,以发展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为导向,积极创新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有效破解村务决策随意、权力界定模糊、监管薄弱等村级“小微权力”治理问题,不断探索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乡村治理新模式。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逐步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科学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管好用好集体资产,确保集体资产通过改革实现增值保值,确保农民通过改革拥有长期而稳定的财产性收入。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物质基础,为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

二、方法步骤

(一)全面覆盖。按照“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除2017年阚东、火龙两社区已先行试点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外,今年将产权制度改革范围扩大到全镇所有的17个村(社区),实现全覆盖。

同时,在阚东、石塘、新桥、火龙4个村(社区)开展“三变”改革试点。

(二)时间要求。各村(社区)在8月份均已完成了清产核资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要科学合理安排,倒排时间表,集中时间、精力、人力,将成员身份确认、资产评估量化、股权合理设置、组建机构章程、颁发股权证件、资产运营管理等压茬进行,统筹推进,确保用一个月的时间,即在10月底之前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

(三)改革内容。一是通过清产核资,对公益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与经营性资产分开,并将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登记造册,向镇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部门备案;二是对村(社区)集体所有的经营性资产、资源性资产进行折股量化到人(户),包括房屋、建筑物、机械设备、在建工程等固定资产和货币现金、应收款项、部分现有集体土地经营(租赁)收入等;三是成立村(社区)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革后,今后村(社区)集体所有土地被征用所得的土地征用补偿费,用于追加村(社区)集体资产折股量化总额。

(四)进度安排

1、准备阶段(2018年 9月28日—2018年 9月30日)

(1)宣传培训。各村(社区)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召开不同形式的会议,大力营造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舆论氛围,努力将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内容、方法、政策广泛宣传到千家万户,做到家喻户晓。并积极组织村“两委”班子重点学习相关文件精神,统一思想,精心谋划,全面部署。

(2)成立组织。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建立由村(社区)党组织负责人、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共同组成的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领导组,具体组织实施。各村(社区)应确定专职工作班子,形成“党组织书记负总责,专职人员具体抓,两委班子成员配合抓”的工作机制。

(3)制定方案。依照上级的文件规定,对工作进行细化分解,明确责任,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经村(社区)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上报备案。

2、实施阶段(2018年10月1日—2018年10月28日)

(1)界定成员身份(10月1日—10月10日)。按照“尊重历史、照顾现实、程序规范、群众认可、公开透明、男女平等、宽接受、广覆盖”的原则,明确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石塘、富光、塘西、红光、同合、龙城6个村(社区)和王铁、马集、新联、联建、四合、大庄6个村(社区)及新展、城北、东明、新桥、施集5个村(社区)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的基准日分别为:2018年10月4日24时、2018年10月6日24时、2018年10月8日24时。在广泛征求村(居)民意见基础上,因地制宜制订农村集体资产股权享受人员身份的具体界定办法,成员身份界定易简不易繁,界定办法及界定结果经村(居)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张榜公示无异议后,报镇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部门备案。

(2)建立资产台账(10月11日—10月15日)。根据清产核资的报表,对村(社区)集体所有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进行全面登记造册,严防集体资产流失,明确集体资产的权属关系。对列入折股范围的资产进行资产评估,作为股份量化到成员的依据。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结果要经村(居)民代表会议审议通过,张榜公示,经镇政府审核后,报镇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部门备案。

(3)合理设置股权(10月16日—10月18日)。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制定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计算办法,只设“人口股”,不设“集体股”和“农龄股”;股权设置和量化办法经村(居)代表大会讨论和公示。股权量化原则上实行“生不增、死不减、可继承、可转让(可在股权经济合作社内部成员中转让)”。

(4)组建机构章程(10月19日—10月25日)。在做好资产股权设置、确股到人(户)等工作基础上,召开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大会,讨论通过《股份经济合作社章程》,建立健全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和相关管理制度。组建的村(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持有关资料到县农委办理登记注册,开设银行账户、刻制印章、领购票据,并进行公告。

(5)颁发股权证件(10月26日—10月28日)。筹备印制“村(社区)股份合作社股权证书”,填写颁发《股权证书》并向镇报备股份合作社相关资料。

3、总结阶段(10月29日—10月31日)

对在工作过程中的方案、决议、各种会议记录、股东名册、理事会、监事会人员名单等重要资料进行登记整理归档。并对全程工作进行认真总结。

三、探索路径

一是健全一套制度。建立集体资产股权登记制度,集体资产量化为股权后,由集体经济组织向股东出具股权证书,记载股份信息,作为其参与集体经济管理决策、享有收益分配的凭证。健全集体收益分配制度,明确公积金、公益金提取比例,把农民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落到实处。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在此基础上探索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的具体办法。

二是创新权能拓展。稳慎探索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有偿退出的范围、条件和程序,现阶段只能在本集体内部转让或者由本集体赎回,同时要防止出现持有份额较大股东。鼓励各村(社区)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范围内,制定集体资产股份继承的具体办法,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在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中,探索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农民三者利益分配关系的有效办法。

三是规范产权交易。鼓励村(社区)依托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等平台,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集体林地经营权、“四荒”地使用权、渔业水域滩涂使用权、农业类知识产权、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出租等流转交易。制定产权流转交易管理办法,健全交易规则,完善运行机制,促进农村各类产权规范有序流转,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四是探索发展模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采取市场化方式盘活运营集体资产,可以由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经营,也可以通过承包、租赁、托管、联营、股份合作等方式,由其他主体经营或与其他主体联合经营。支持有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为农户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生产性服务。积极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开发“四荒”等集体资源,发展多种形式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充分利用各类集体资产、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等资源、集体积累和政府帮扶资金等,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培育农业“新六产”,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五是扶持“空壳村”发展。针对集体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社区),通过发展股份合作、特色产业、新型业态、服务租赁等形式,增加集体收入,提高村级集体自我发展和经济保障能力。在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田园综合体试点、乡村旅游发展等工作中,探索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新路径,激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力争到2020年年底基本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社区)实现收入翻番。

四、几点要求

1、强组织重领导。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担当主责,村(社区)“两委”是实施主体。因此,要高度重视,明确工作任务和责任,建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协调机制,加强经费保障,确保改革有序实施和全村(居)稳定。

2、强督查抓推进。严格按照改革的工作程序和环节步骤实施改革,确保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程序落实到各个工作环节之中,建立村务监督委、村民代表等参与的监督机制,全程参与改革监督检查。深入摸排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隐患,及时制订工作预案,妥善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把不稳定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充分发动并依靠农民群众,确保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稳步推进。

3、强改革明纪律。严明纪律,切实防止任何单位或个人利用改革之机低价变卖财产、挪用和转移财产、非法侵占和私分财产、挥霍浪费集体资产等行为。强化对参与改革工作人员的纪检监督,严禁借股份制改革之机向群众“吃拿卡要”等损害群众利益和权益的行为,对改革中出现的违法违纪行为将依法严肃追究相关责任。

2018年9月20日

附:石塘镇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计划安排表

石塘镇2018年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计划安排表(一)

阶段

主要任务

具体工作内容

完成时间

上报材料

镇督查人

村责任人

准备阶段

 9.28

  至

9.30

成立组织

1.镇召开动员部署会.村“两委”贯彻会议并成立领导组

9.29

1.领导组

2.工作计划

3.实施方案

4.请示

5.镇批复

分工干部

卢春贤

叶建华

村书记

村会计

制定方案

2.拟写股份合作制改革决议。

9.30

3.向镇报请股份合作制改革请示。

4.镇给予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批复。

5.制定讨论实施方案。

6.向镇报备领导组及方案。

宣传培训

7.召开动员及培训会(村民组长、党员及村民代表参会)

9.30

8.分别到各村民组召开群众会议:动员、培训、宣传

实施阶段

10.1

10.28

界定成员身份

9.制定股权享受人员界定办法

10.1

10.15

6.股权享受人员界定办法

7.《人口摸底调查统计汇总表》

8.决议公告图片

分工干部

卢春贤

叶建华

村书记

村会计

10.讨论确定“基准日”,公示、决议、公告

11.讨论制定“人口调查摸底表”填写注意事项。

12.填写各村民组《人口摸排调查结果统计表》。

13.填写《人口摸底调查村民组统计汇总表》。

14.人口调查情况公示。

15.人口调查结果决议。

16.人口调查结果公告。

石塘镇2018年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计划安排表(二)

阶段

主要任务

具体工作内容

完成时间

上报材料

镇督查人

备 注

实施阶段

10.1

10.28

清产量化资产

17.建立《集体经营性资产登记台账》。

10.1-10.15

分工干部

卢春贤

叶建华

村书记

村会计

18.建立《集体资源性资产登记台账》

19.邀请县镇有关主管部门领导评估资产、资源

10.5-10.15

9.申请资产资源评估报告

10.评估结果

11.决议公告图片

20.经营性资产清产核资结果公示。

21.经营性资产清产核资结果决议。

22.经营性资产清产核资结果公告。

合理设置股权

23.讨论制定设置股权实施方案。

10.10-10.18

12.股权设置《实施方案》

13.《股东台账》

14.决议公告图片

分工干部

卢春贤

叶建华

村书记

村会计

24.《实施方案》公示、决议。

25.《实施方案》公告。

26.建立《股东台账》。

27.设置确定“股权”。

28.向镇报备股权设置《实施方案》、《股东台账》。

石塘镇2018年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计划安排表(三)

阶段

主要任务

具体工作内容

完成时间

上报材料

镇督查人

备 注

实施阶段

 10.1

10.28

组建机构章程

29.讨论制定《章程》及各项制度。

10.16-10.20

15.《章程》及各项制度

16.股份经济合作社社员、理事会及监事会组织机构

17.选举系列材料

18.有关图片

分工干部

卢春贤

叶建华

村书记

村会计

30.《章程》及各项制度公示。

31.《章程》及各项制度决议。

32.《章程》及各项制度公告。

33.《章程》及各项制度向镇报备。

34.持有关资料到县农委办理股份经济合作社登记注册手续、刻制印章、领取发票、公告。

35.组建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民主推荐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社员、理事会及监事会候选人。

36.拟写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第一届股东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暨成立大会主持词、议程、《选举办法》(菜案)及成立大会筹建工作报告和理事长最后表态讲话稿。

37.筹备印制理事会及监事会的选票。

38.召开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第一届股东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暨成立大会。

颁发股权证件

39.筹备印制“股份合作社股权证书”。

10.21-10.28

19.颁发《股权证书》图片

分工干部

卢春贤

叶建华

村书记

村会计

40.填发《股权证书》并向镇报备股份合作社相关资料。

石塘镇2018年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计划安排表(四)

阶段

主要任务

具体工作内容

完成时间

上报材料

镇督查人

备 注

总结阶段

10.29

10.31

全面总结

41.撰写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工作总结。

10.29-10.31

20.工作总结

卢春贤

叶建华

村书记

村会计

立卷归档

42.设置一间专用办公室,悬挂标牌,配置理事会、监事会办公桌椅及档案柜。购置办公设施及会议记录簿等。

43.对在工作过程中的方案、决议、各种会议记录、股东名册、理事会、监事会人员名单等重要资料进行登记整理归档。

44.对在工作过程中的活动掠影制作图片集。

迎检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