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47:57

德育教育的方法篇1

德育教育的几种方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要从中小学的德育工作抓起。学生的活动大多数是以班级形式出现的,所以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先锋者和主导者。每个班主任必须学会做德育工作,掌握好德育教育的方法。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认为以下几种方法还是行之有效的,还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一、以理解、尊重为基础,以爱心为出发点。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分析、处理问题的原则。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中学生的人格尤为重要。作为一个班主任、一个老师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一味的训斥,只能促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更不能用挖苦、讽刺伤学生的心。教师对学生的理想尊重,就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愉快。其次老师要从爱心出发,爱心出发即是进行教育的前提,班主任要关心爱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是预防生铁炼不成钢,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成材。老师有爱心,学生也能更加爱戴老师,有利加深师生的感情,以使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  二、量化管理抓落实   量化管理原来是经济管理中的一种方法,用来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其可行性和操作性也是很强的。叶圣陶说:“无论是改掉学生身上的一个坏习惯,在一开始都要以一定的压力来强制。”量化管理就是在民主的基础上产生一种强化的措施。   心理学还告诉我们,青少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制力,他们不仅是教育的客体,同时又是认识的主体。已具有一定的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因此量化管理,又是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的好形式,量化管理以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为出发点,以《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通过从整体着眼,从细处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达到开展班级德育工作,提高学生德育素质为最终目的。如:中学生守则要求学生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为个迟到问题,班级就是经过点名、登记、相应的处罚,以至培养学生遵守时间制度,自觉安排好上课学习的时间。又如:不乱扔纸屑果皮的问题,班级有检查,罚扫地等管理制度,来克服同学不注意环境卫生的不良现象,促进学生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当然,德育工作除了学校、班级,还要家庭、社会三方面一起来实现量化管理,才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多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班级即是学生的一个大家庭。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也是起了一定的作用。作为一个成功的班主任,首要的工作就是抓好班风的建设,有了良好的班风,可以使学生在外部的影响中的作用是积极向上的。班风好的班级后进生少,就是因为良好的环境促进了后进生的转化,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竞争心理。   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竞争。如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心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为了增强同学们的竞争意识,我们在班级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互帮小组,各小组进行评比,使同学们开展友谊竞争,从小组开展竞争,到好的同学之间开展竞争,中等同学之间开展竞争,较差的同学也不愿落后,使比、学、赶、帮在班级蔚然成风,实际上每个同学都愿意向上的,都愿意成为一个好学生,有竞争就可以不断产生动力,就能激励每个学生不断取得进步,最终促进学生德育素质不断提高。 

王珍妹简介    

德育教育的方法篇2

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是按照体育教学特点进行的。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如何把体育教学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等问题,还需进一步引起大家的重视并进行深入的研究。

人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只能在人类的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通过引导、教育逐渐培养与完善起来,所以学生的思想品德只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影响和学校教育的结果。体育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能影响学生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起积极的作用。

教学是通过教学方法来完成的,教育是借助教育方法来实现的,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又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用教学方法代替教育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学法的研究是比较多的,教育法的研究则还没有受到人们应有的关注,因而在体育教学中,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更加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以下简要介绍几种较为有效的教育方法供参考。

一、规范训练法

就是用制度和规则所指明行为的规范标准来训练指导学生行为,从而收到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效果。体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很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制度和规则要求下进行的。这就为利用制度和规则作为行为规范来教育学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有明确制度和规则的竞赛活动固然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就是非竞赛性的活动也可以制定相应的规则作为教育的手段。例如游戏、教学比赛、各种基本动作的教学,都可以作出某种规定要求学生遵循。此外,除了活动本身所包含的规则之外,还可以就课堂纪律和教学内容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作为学生行为的准绳。要发挥制度和规则的教育作用,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认真执行。否则,规范不能变成行为,反而在心理上出现惰性,导致教育上的失败。因此,要求教师经常观察和判断学生行为,正确的加以强化,错误的加以分化。常用的办法就是适时地给以奖励与惩罚。当然光有教师的执法还是不够的,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对符合规范的行为给予维护和支持,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进行批评抵制,这样学生的道德情感就会上升为道德意识,自然也就会自觉地遵守制度和规则,使个人的行为在符合并遵守规范的前提下,得到认可和发展。

二、集体训练法

体育教师应当在采用集体项目的教学中,例如球类训练,团体操训练等,让学生意识到在集体项目中,不顾集体利益,不与其他队员配合,一味过分“表现自己”,都会给他人、给集体带来损害,将受到集体舆论的批评和指责。由此可见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学生个体的行为与集体荣誉相联系,使他们认识到荣誉来自集体成员的共同奋斗和团结协作,来自个人对集体的奉献和刻苦训练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三、对抗与竞赛训练法

我们培养的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具有时代感和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的精神。而这些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在体育教学中都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因为竞争是体育的突出特点,各项体育运动项目都具有对抗性和竞争性,尤其是在比赛状态中,其对抗和竞争因素体现得更为强烈。它往往使参加者承受高强度的心理负荷和生理负荷,并且还必须在这种强负荷的情况下去争取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意识进行对抗性、竞争性较强的教学与训练,就可以使学生的身心承受力提高,获得勇敢拚搏、顽强进取的心理和行为品质。例如短跑训练,仅在“预备-跑!”这短暂的时间里,为了比别人更准确地抓住起跑时机,学生就要集中全身精力,在一面提高自控能力的同时,一面又要全力准备果断行动,一刹那松劲就意味着难以挽回的失败。在长跑训练中,采用竞赛形式,形成竞争对抗,这就自然意味着学生不仅要坚持跑完全程,而且要有一定速度,使长跑训练实际上变成为一场意志力的较量。

四、表率示范法

德育教育的方法篇3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方法

在小学阶段,学生就应该接受德育教学,这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有益。小学生有着非常强的模仿能力,德育老师只需对学生给予适度引导,就能够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激发。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是非对错也不能够进行有效辨别,老师必须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通过各种方式与措施,强化德育教育工作。

一、小学德育教育现状

(一)教育方式非常单调

我国小学德育教育的方式比较单一,德育教育课程与其他科目并未紧密联系,处于孤立状态,德育教育工作无法渗透、融入于课堂中。在教育过程中,老师大多采用品德评价法、自我教育法、说理疏导法等方式,在品德实践、陶冶情操方面不够重视[1]。部分老师没有意识到丰富教学形式的重要性,采用死板、单调的教育方式,导致学生行为与品德知识无法密切联系。

(二)师资力量缺乏

师资力量缺乏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对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具有阻碍作用。在班级管理中,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学生不愿接受其他人的意见、不愿与他人交流等,导致德育教育工作很难开展。

(三)不重视德育教育环境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上有黄色信息、暴力信息流露,现阶段,很多小学生已经学会了上网,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非常不利,易导致学生思想意识发生偏差。

二、强化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丰富德育教育形式

德育教育工作不能够单纯依靠某学科来实施,它必须渗透于各科的教学中。德育是小学生教育内容中的重要部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很有必要,老师可以采用多种途径实施德育教育,例如经验分享、角色扮演等方式可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德育教育不仅要在课堂上体现,而且在课后也要充分体现,例如学校可以组织社会实践、社团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树立正确的意识。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利用广播电视、板报、宣传橱窗等方式,宣传德育教育内容,指导小学生辨别善恶,教会他们如何与人相处。

(二)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

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学校要营造一个文明校园环境,校园环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自然环境、文化环境,文化环境通过班风、学风、校风表现出来,是无形力量,有利于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精神环境[2]。自然环境包括学生活动、生活、学习等各种场所,通过优化自然环境,可以使小学生保持好的心情,更愿意主动学习。

其次,家庭、社会、学校三者要相结合,小学生受到学校、社会与家庭的影响非常大,若老师、家长能够做好榜样,学生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良性循环,这对于小学生成长有益[3]。

(三)老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

在小学生成长阶段,老师的引导非常重要,若小学生思想道德存在问题,则学生也会受到不良影响,为此,老师必须要重视自身的行为表现,起到表率与带头作用,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老师甚至可以鼓励家长参与学生活动,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4]。

(四)组织实践活动

德育教育不能够单纯依靠说教,学校还需创新教学方式,多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受益。小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都比较简单,他们也渴望丰富自己的生活,学校通过组织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身心放松,另一方面,也能够增加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将品德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养老院送温暖,并鼓励学生将活动内容记录下来,学生还可进入田间劳作,享受劳动的快乐,培养节约粮食的习惯。通过开展这类活动,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结束语:

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施可以使学生个人素质增强,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德育教育工作不能够通过强制说教的方式进行,老师要注重创新教育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老师必须起到带头作用,为学生树立好榜样。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现状,然后探讨了小学德育教育的具体方法,有利于人们对德育教育工作增强了解。

参考文献:

[1]秦文娟,李巍,张立冬.浅谈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29):69.

[2]杜伟珍.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应用小组工作方法的尝试性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34):56-57.

德育教育的方法篇4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基本途径

“德育为首,五育并举”。而今人文意识的复杂化,个性思维的自主化,道德价值观念的市场化,再加上小学生的辨别能力差,可塑性强等特点,都对现阶段的教育形成较强的冲击。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对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实行有效的德育教育方法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思想教育素养呢?

一、小学德育的一些基本认识

从内容上说,小学德育涉及的面非常广,而且十分抽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化抽象为具体,把虚的工作办实。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爱家乡、爱学校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到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

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级德育,也可以通过抓好各科教学,促使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还可以搞好课外校外活动,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外,通过集会、班会、少先队主题队会、社会实践等形式,也都可以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它们都是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仍然还是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中,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领悟和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具体到课堂中,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

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教材,但是大量的内容却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他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即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合理选择恰当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语句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总之,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感受到美好,领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全面的人格,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电教设备,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l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环境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以实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专家认为,道德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其中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可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德育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德育教育中,通过课堂渗透德育,以课堂知识为基础,做到以文传道,以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在“随风潜入夜”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4、创新德育教育载体,丰富德育教育活动

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促使我们在传统德育的基础上,必须寻找多样化的、富有新意的德育载体。针对少年儿童对网络的兴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远程教育设备等现代化设施,建设专门的德育网站,用于学生浏览学习、互动交流、收看音像资料、参与各种德育活动,通过网站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多姿多彩的资源特色,打开网络绿色通道,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网络浏览过程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另外,还可以以活动为载体,融德育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参与活动,这不仅能使学生通过活动展示才艺,还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感悟道德,形成道德意识。

三、开展活动,以实践检验学生

德育教育的方法篇5

关键词:中职教育;德育教育;改革;创新

随着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发展,中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时,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还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中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过渡时期,中职院校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变化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教育以及德育教学,让学生在良好的德育环境下学习成长。

1.德育教育概述

“德”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中生存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个人品质。而“育”做动词解释,指的是培育和教育。现代化下,德育囊括了思想、政治、道德、法律以及心理五个方面,从字面意思上理解,我们可将德育简单介绍为道德教育,而从它所包含的内容上理解,可以详细阐述为对一个人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以及心理上的教育。德育教育最初是针对中等中职院校提出的一个要求,教育局下发的文件中要求中等中职院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指导思想下将学生培养成思想、道德、文化兼备的新时代人才[1]。除此之外,中职院校开展德育教育,应当坚持时代感、针对性、时效性三者结合。从时代特点来看,21世纪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人才层出不穷,需要的人才不再是单方面人才,而是全能型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职院校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不仅有利于学生采用正确的世界观发展观看待世界,更有利于学生从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中脱颖而出。因此,中职院校开展德育教育,既是顺应时展需求,更是为了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为社会提供新时代下的全能型人才。

2.中职教育中德育教育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2.1改革开展方式

中职学校开展德育教学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得到有益的发展。传统的德育教学是通过开展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进行,没有将其运用到与学生有关的实际生活当中,而是让学生觉得学习德育和走程序一样,学完过后即使理解德育是什么,也不会觉得和自己的生活有关系。比如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似的将德育考试的正确答案写在纸上,考完过后就把内容忘了,没有真正了解德育与生活之间的连系,也不会将在课堂上教师讲的知识内容运用到身边的事物上。这是中职学校在传统德育教学模式中表现的严重不足,因此需要对中职学校的所有人员进行德育理念的培养与提高,当中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也是对教职工的德育理念的培养和提高。比如在学校可以在教职工会议上对教职工进行德育教育,并让在校教职工进行相互监督,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到德育学习的榜样;在校园、班级文化宣传栏中附上德育内容,鼓励学生德育发展。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时,都将德育贯穿在整个课堂细节当中。通过在学校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德育对学生的潜移默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地获得更多关于德育方面的认知,相对于传统德育教学的开展来说,更容易让学生去接受。

2.2改革教学内容

中职学校之所以开展德育教学,就是为了通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达到提高学生素质修养的目的。因此,中职学校的德育内容与实际生活应该是紧密相连的,学生在学习德育之后能够将当中的知识内容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这也是德育教育所期望达到的[2]。然而在过去的传统德育教学中,课堂德育教学的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根据课本的知识内容对学生进行解说时过于宽泛,学生不能进行很好的理解,而且课本的例子对于学生来说,也不太容易能够接受。因此,在过去,学生对着德育课本的内容犹如隔山望海、知其字却不知其意,为了能够通过德育考试,不得不进行死记硬背,完全违背了德育教育的意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的内容则不同于过去的传统德育教学的内容,它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教材,还表现在了实际的学习生活当中。通过前面提到对两者开展方式的对比,在“管育并重”的基础上建立德育模式的教育内容还体现在了校园文化生活当中。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课本来对德育进行学习,还可以通过校园生活来进行学习。通过校园生活文化对学生德育方面的熏陶,学生在学习德育时也更容易接受教材里面的内容,对学生在校外对德育内容的运用也更是自然而然的事。

2.3更加全面学习德育

学生对德育的学习需要更全面,这才有利于学生将德育的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德育发展[3]。而过去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发展并没有起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并且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时,没有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开展德育教学,而是笼统将德育教学的内容教给学生,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没有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反而会阻碍学生德育的发展,降低学生对学习德育的兴趣。因此,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模式,是根据过去传统德育模式的不足而改进的新型教育模式。针对前面因为过去传统的德育模式教学没能促进学生在德育方面的发展,因此在开展过程中,应当坚持贴近学生原则,从道德的特点来看,它更多的体现在思想层面,且时时刻刻的围绕在人们身边,既生活化是道德的一个特点,因而职业学校在开展德育中,也应当坚持贴近生活实际。,尽可能让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得到最大化的发展,培养学生成为有思想道德修养的职业技术人才。

3.结束语

德育教育是持续性且长久性的教育活动,中职院校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需结合自身情况、学生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德育教育措施。中职院校开展德育教育不应当生搬硬套他人模式,而是“因地制宜”的制定措施,只有这样,才能顺利且有效的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龙飞.谈中职教育中德育内容的创新分析[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5,37(06):42-43.

[2]沈平.新时期中职德育面临的困境及其有效性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103(14):117-118.

德育教育的方法篇6

一、转变思想观念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德育渗透的前提。让体育教师充分认识到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的份量,以改变教师光抓住智育,忽视德育和体育的旧观念,提倡德、智、体、美等诸育共同发展。

儿童时期正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他们最需要运动,因为通过运动可以提高学生内脏器官的功能,促进体格健壮;同时生长发育正常又能促进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提高学习效率。

二、重视课堂教学勤抓德育

1.课堂常规中进行德育渗透。课堂常规教育是体育教学的要求,建立和贯彻体育课堂常规教育的过程也是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的教育过程。

2.教学内容中进行德育渗透。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学生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如跑、跳、掷、体操、游戏、球类等。在这些内容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往往是游戏,因此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游戏教学中渗德育无疑是最好的捷径之一。

3.结合组织教法进行德育渗透。

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非常重要。因为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在完成各种练习任务时,必须用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圆满完成。如在跳山羊教学中,往往会有不少的学生由于恐惧心理而完不成学习任务,这时作为教师应及时加强保护措施,用行动和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勇敢、果断、不怕困难的精神,消除他们对山羊的恐惧心理,增强自信心。

三、有效渗透体育教学中的德育途径

1.体态潜移默化加强纪律教育、集体主义教育。

体态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中运用比较普遍的一种方法。在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过程中,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广大学生心悦诚服。例如,教学中发现某学生注意力分散,做小动作时,教师漫步走到该生跟前,递个眼神,摆摆手,以示提醒或制止,这要比中止教学,当众直呼其名批评教育效果更好。在队列、队形教学中,教师统一指挥,注意观察每一位学生,教育他们在练习中刻苦认真,遵守纪律,使他们养成动作迅速、准确、协调一致的作风,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在其它项目中也可以通过体态潜移默化实例,让他们意识到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

2.练习实践加强顽强品质的培养。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体育项目本身又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学生可以在耐久跑的实践中磨练意志品质,在艺术体操的练习中得到美的享受,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教师应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有目的的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使学生在体育实践过程中陶冶情操,磨炼意志,体会人生的价值,培养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品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练习都要承受极大的肌肉疲劳,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肌肉活动的直接兴趣,并根据握力的测试证明,让学生认识到自已忍受的练习,将获得相应的回报,使他们在练习中更加刻苦、认真,如做1分钟仰卧起座时,告诉学生,当你做到35次时,肌肉感到酸痛,一定要坚持做下去,否则你的成绩永远只能停止而不能进步,让他们在练习中养成吃苦耐劳的心理品质,又如中长跑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清楚、明白阐述“极点”这一生理现象,在他们练习出现“极点”现象时,鼓励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和意志去战胜“极点”现象,逐步培养他们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

3.竞争激励加强竞争意识培养。

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激励竞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般多用语言刺激、体态暗示、榜样示范等手段,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师运用激励竞争法时,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暂时的胜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更能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因为任何竞争都是有条件的,都必须在规则的范围内进行,否则将受到惩罚,从而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

4.启发诱导加强心理承受能力教育。

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心灵深处的闪光点,适时的加以启发诱导,以促进其转化。例如在篮球比赛中,有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应及时给该学生以恰当的鼓励和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有很大作用的。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指出要害,给予适当的批评,能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平坦的,都有一些坎坎坷坷,当代中学生都是在父母、亲人的呵护下长大,心理上更加脆弱,承受能力更低。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如在测试体育合格项目时,把体育不合格的厉害关系告诉一些体育成绩不合格的同学,使他们从心理上产生压力,然后鼓励他们认真学习、刻苦锻炼,争取补测时能顺利考合格,逐渐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5.良好的言谈举止影响和感染学生。

加强良好风气、互助互爱教育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去的敬业精神,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会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好的形象,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新颖独特的教法,科学合理的分组,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人际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使青少年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如在体育理论课中,可以通过我国奥运健儿为国争光,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不怕苦,不怕累,顽强拼搏的精神,逐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忱及树立远大理想。

6.评价语言中注重渗透。

德育教育的方法篇7

一、围绕道德教育的主题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教育方式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也都有自己的办学风格,所以,在道德教育方面也要探所出一条自己学校特色的道路。例如,可以从校本课程入手,逐渐地形成独具本校特色的道德教育传统。在课程研发的时候,需要反复实验等问题,这些巨大的难题和阻碍的出现,都是正常的,但是一旦成型之后,教学就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这也保证了后续道德教育效果的延续。

二、让教师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价值,转变德育工作理念

传统的德育工作,教师和学生是在一种不平等的情况下进行的,教师高高在上,向学生宣讲一些道德的标准和理论,要求学生如何做,为荣;不怎样做,为耻。这样一种不平等的关系,给学生会带来一种压力感。而且,这样的一种教育模式,也会让学生发现教师如果做了一些违背道德标准的事情的时候,内心产生极大的不协调,从而干扰道德教育的效果。所以,作为小学德育工作者,教师要认识到,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这样言行一致才会让学生真正受到教育。所以,德育工作不是只要学生学会了就可以,这是一种从教师向学生方向的流动。德育教育的效果是自然发生的,而不是强加给学生的。所以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学生所接受的道德教育是潜移默化自然发生的。德育工作不落痕迹自然渗透,让学生内心无声无息中,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教育和熏陶。

三、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关注到学生的情感体验

道德教育工作面对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带有思想和情感的小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正在迅速发展,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越来越多。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对这个社会的认识角度也逐渐变得多元化。所以,在这样的工作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也在发生着情感上的互动和交流。可以说,道德教育要想发挥作用,首先,需要在情感上让学生有所触动,当学生有所触动之后,自然的就能够透过情感了解到背后的态度。而态度的内容实际上反映出来我们对周围的人,世界和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所以,道德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从中有所触动。让学生在体会情感的过程中,能够更加个性化地认识个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

校园环境是小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所处的主要环境。走在校园中,校园文化的布置,校园的整体文化氛围,都会给学生带去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从生活化的策略来说,校园文化如何建设,如何打造,也是整个小学德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不仅要注重自然环境的干净整洁,优雅美感,也要注重文化环境的健康积极向上。充分利用校园的整体环境,进行道德教育的宣传教育活动。小学生所处的校园环境,也是他们每天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所接触的环境。进入小学阶段,学生们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所以,文化环境的打造,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熏陶的影响。尤其避免对学生产生负面的消极影响。在校园环境中,如果发现学生的一些非道德行为,甚至一些教职工的非道德行为,要及时地干预,避免扩大消极的影响。

五、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教育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生活化的道德教育,强调学生作为道德教育接受的主体,学生思考并且实践道德标准,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感受道德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影响。所以,道德教育的效果本身也要从学生主体感受上进行检验,通过学生内在的觉察和外在的表现,综合地进行考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一直得到发挥。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到学生的生活细节,要从学生的生活现实情况入手,进行道德教育。从道德产生效果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入手,多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并且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灵活的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所以,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学生学习主体的内心感受,关注学生的真实感受,并且做出回应,这也是生活化策略在道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体现。

六、重视并加强劳动教育

德育教育的方法篇8

关键词:高职德育自律性教育人文素质主体作用社会生活

一、以人为本,创新高职德育新理念,从教学生学习“做事”转到教学生学会“做人”。

高职院校的德育是塑造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渠道和主要教育手段,通过德育,把学生培养成认知、情感、伦理、审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人,使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也就是将道德教育定位在如何“做人”这个目标上。过去,在这个问题上,一些高职院校由于片面强调技能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忽视道德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地位,造成今天的教育不是以“教学生如何做人”为目标,只是把学生当作一种“学习工具”,从技术、功用、效率的层次,教他们如何做事,把应知应会作为合格人材的标准,把人当成物,造成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缺失,德育成了技能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的附庸。这种被社会戏称为“缺德”教育的后果,必然是导致学生有文化缺教养,有欲望没理想,有目标没信仰,会做事不会做人,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受社会欢迎。因此,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的德育应以人为本,真正确立起以如何“做人”为目标的德育新理念。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提升人的素质,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职业教育的目标固然是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但任何教育都应该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强调德育为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四有”新人。所以我们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德育的最高目标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邓小平在论述德育问题时曾指出:“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发展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学生发展的潜力是无限的。”所以我们应积极探索实施主体性德育模式教育。德育的根本目的是构筑人的精神支柱,我们要根据高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去研究如何启迪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而不是强制灌输理念的客体,真正实现德育课从以社会为本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从以政治为中心到以学生的德育生活为中心,从以老师和课本为依据到以学生的发展为依据的根本性转变。人性化的德育思想,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设身处地地将学生成长遇到的困难与我们所做的工作相结合,促进他们将来更好地健康成长和适应社会。高职学校的学生入学后,对自身的评价不高,有较强的失落感,所以我们就要对他们多加关爱,鼓舞他们树立信心和对成功的欲望,情理交融,收到好的效果。

二、建立开放的德育网络,对学生进行自律性教育。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和普及,互联网作为传播的新媒介,正悄悄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现在和未来几年中,中国上网的主流是青少年学生。互联网对青少年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将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在网络环境中,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学校、家庭以外的未知领域,认识世界的博大精深,结交许多朋友,触及科技领域的最新知识。同样,网络的发展将不断延伸至人的意识形态领域,对尚未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青少年学生影响更甚。网络是把双刃剑,利用得好,它可以成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有效阵地,反之,后果则不堪设想。在这种形式下,学校的德育工作应当以积极的态度适应网络的发展,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因势利导,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新思路,形成学校德育工作发展的新形势、新方法和新途径。

自律型德育主要是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潜能,使学生把一定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需要,从而改变自己的行动。并让学生根据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的目标和要求,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产生积极进取之心,主动接受先进思想和正确行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

三、创新高职德育体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核心问题是不仅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他们既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更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团队精神、乐于奉献,有全局意识的人,也就是使学生要有团队精神。

创新德育工作,还必须从人的综合素质和推进社会文化进步的高度,把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技术,更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促使学生在高雅的人文教育中得到高品位的文化熏陶和完善人格修养,使他们获得全面的发展。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高职德育水平。

学生作为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主体,其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需要在教育者的引导和帮助下不断增强和发展。只有生动活泼的教育氛围才会使其感受到自信、充实和体验到完善自己的乐趣。唤醒学生的修德需要,不仅要靠创新的课堂教学,而且要靠创设各种自我教育的情景,既要以就业为导向,还要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必须讲究时效性。使学生在健康向上的文化气息中得到个性的张扬、合作意识的培养。

五、贯穿于社会生活,培养高职德育素养。

教育界越来越感觉到,德育贯穿于学生生活的始终,德育的土壤和养料在生活中,品德与社会应该从书本走向生活,应该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进入德育的过程中。德育只有在与真实生活、社会相统一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身的目的,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中真实事件的教育价值,把社会基础知识教学与真实的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往过于独立的德育学科体系容易阻断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所以,德育素材是在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出来的,不是简单的道德说教,要把生活化的德育还给学生,把学生兴趣还给课堂。所以,从这一点上讲,品德与社会课程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完善课程实施模式,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在社会大环境中,由于新事物层出不穷,受生活时空和个人因素的制约,教师不能完全帮助学生顺利解决所有道德问题,因而师生通过认真思考和相互交流,在自我判断与分析抉择中有助于实现促进双方的自我成长。总之,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我们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积极探讨有效的德育方法,培养出真正适合社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永军.略论高校思想教育的针对性[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4,(3).

[2]霍尔・戴维斯.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德育教育的方法篇9

关键词:德育;潜移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0

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德育工作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做好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德育教育?我认为,首先要对后进生的成因作深入的分析。概括起来,后进生的成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应试教育与德育教育失衡。只重视学习成绩,而忽视了思想教育,致使个别学生法制观念、伦理道德淡薄,做出违法违纪行为。

2、家庭教育不当。有的家长对孩子放任自流,过分迁就,见到自己的小孩在家“打麻雀”,也视而不见。家长的溺爱和放纵是学生形成不良风气的原因之一。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就采取打骂等不得法的教育措施,使小孩心灵创伤,形成了反叛心理。有的家长对小孩在物质上肯作大量投资,但很少关心他们的精神需求,给学生造成智育重于德育的错误思想。

3、社会风气的影响。金钱主义、读书无用论、江湖义气、投机等,对辨别是非能力差的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

4、个人的信心不足、班集体的友爱氛围缺失等等,都与后进生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

下面根据后进生的不同成因,探讨实施潜移默化法、以点带面法以及兴趣转移法等几种教育对策。

一、潜移默化法

身教重于言教,老师的言行每时每刻影响着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经常融入到学生中去。在与学生一起活动或谈心时,我总是告诫自己,要放下老师高高在上的架子,让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在交谈中,我总是用心地听,并且不时地点头表示肯定。有不同的意见,我也坦率地表示自己的看法。通过老师这种潜移默化的身教,学生会从中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体会到在与人交往时要尊重他人,要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有了这种情感共鸣,就会大大减少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各种心理障碍。

二、以点带面法

挖掘潜力,给予自信,以点带面,全体优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进的学生总有他的的个性特长,如果把它挖掘出来,并创设机会使之成功,对维护学生的自尊和恢复学生的学习信心必定有帮助。根据了解,过去经常违纪的电气化06潘伟祥等五位同学,在实操课中动手能力比较强,于是我就委以重任,经常让他们在教师机上示范他们的作品,五位同学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刻苦训练,终于在参加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紧紧抓住这个好势头,在班上大力表扬了他们,肯定他们的进步,同学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五位同学第一次受到了表扬,尝到了成功的滋味,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鼓励。我继续抓住这个有利时机,不断鼓励他们,我说,你们的成绩不理想,为什么?当时很多学生很快回答我,说:“我们都很愚蠢。”我说:“你们并不愚蠢,看你们反应这么快,就知道你们是很聪明的,你们的成绩不理想,就是缺少了一个‘勤’字,你们看,我们班的五位同学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靠的是勤奋、拼搏,这不是证明了‘勤能补拙’、‘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吗?我充满信心,如果你们在学习上同样发挥刻苦拼搏的精神,那么你们一定会取得好成绩的。”以此来鼓励学生,引导学生。由于我注重挖掘学生潜力,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以点带面,致使我在上计算机课时班的班风有了明显的好转,更可喜的是一批批的后进生有了显著的进步。在参加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中电气化06班只有石健恒一个同学58.5分,及格率在同一起参加考试的几个班中是最好的。

三、兴趣转移法

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既帮助学生充实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自觉地接受教育。我记得,在上电气化06班的课,他们班只有一个女同学,由于男生有一个因精力旺盛而好动的特点,他们下课后,喜欢追逐打闹,这不但影响教学秩序,而且会造成碰撞事故。为此,我经常批评教育学生,但效果不好。我就想,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制止这些不良行为的发生呢?我带着问题与班于部讨论。我了解到我班的学生喜欢打篮球,喜欢讲nBa。于是,我就订出计划,以球赛为突破口,只要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就组织学生在网上看nBa的活动。在那个时候,学生的课余话题更多的是谈论球赛,谈论如何为班争光之事。从而,那些追逐打闹的不良行为逐渐在班上消失了。我还帮助学生总结成功的经验,使他们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由于同学们在活动中有了亲身体会,并能扬长避短,致使他班在风纪、卫生等方面均有所好转。

为了充分发挥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的主体作用,我除组织学生在网上看nBa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还组织学生在网上看象棋赛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在网上看自行车“赛慢”比赛活动,增强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加上学校会开展外出参观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如参观完后,学生会与我分享,他们说:“当今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没有过硬的本领,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参观了戒毒所后,同学们有这样的感慨:看到戒毒人员在铁窗下那忏悔的眼神,明白到吸毒贩毒会扰乱社会秩序,败坏社会风气,又会使人走上犯罪的道路。

从与学生交流中,我看到了学生兴趣转移后在思想上有了进步,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有了提高。实践证明,上述“三法”对转化后进生是行之有效的。当然,对后进生的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以人为本。只要我们教育思想明确,遵循教育规律,不断地查原因,找对策,对后进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和教育,后进生总会有不同程度的转变。

德育教育的方法篇10

任何矛盾的双方既是相互对立又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脱离另一方而孤立地存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比如,氧化与还原就是相互对立矛盾的,但两者又缺一不可,没有氧化就没有还原,相反的,没有还原就没有氧化。当非金属在接触了电子转换成阴离子时就拥有了还原效果,而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转换成阳离子就拥有了氧化功能。量变到质变是化学变化中的普通规律。如:So2-So3,两种物质组成的元素种类相同,仅原子个数比不同而引起质变,二者化学性质有明显差异。

二、注重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

美育是人类按美的规律建造世界、完善自身的重要手段,即美德教育。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学同样能渗透美德教育,让学生在感受、创造、探究发现化学美的同时也拥有了一定的化学素养和化学修养。一切审美都从直觉开始,这是审美的基本特点。化学教学中“以实验为基础”正好与之相吻合。在实验中观察与思考,是中学生学习化学的主要方法。“生活式打比方”的化学美教育,贴近生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例如,新制的氢氧化亚铁被形象描述为:呈现出黎明破晓前“鱼肚白”颜色的絮状骨头,随后它又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通俗的语言描述、形象的比喻,很快吸引住学生,让他们观察得更仔细,感受得更深入。自然而然地氢氧化亚铁的色态、溶解性等物理性质和易被氧化的化学性质很快被学生吸收和消化。化学审美教育既提倡“以真启美”,也提倡“以美启真”。化学教学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体,两者有机地结合,有利于学生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一个西点师完全将烹饪当成是一种艺术,他在做面包的时候,面粉和黄油必须要精良,使用的器皿也要一尘不染,给他打下手的女孩更要眉清目秀。他说缺少了这些条件就没有做面包的灵感与乐趣。他没有把赚钱作为一个目标,而当看着那些能够品尝到美味的人们脸上流露出笑容时他感到很欣慰。其实,在化学教学活动中,化学实验是进行美育教育非常好的教学途径。实验是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一个最直接的“物化”过程,它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整个实验过程充满了美的艺术,严谨、准确、有序的实验设计,实验过程体现化学实验美;实验仪器的艺术形状、整齐排列、合理装置、精确操作和结果的变化,到处充满了化学实验的科学美。它们是科学进步的象征,是科学创造的结果,是美的创造。有很多的化学装置造型优美匀称和谐,如齐普发生器的造型就是十分的美观,它能让学生感受到创造美。化学实验的装置美表现为有秩序、均衡、协调、美观。好的化学装置就好像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总能让人感受到和谐的韵律。化学实验过程中只要遵循科学性和美的规律,就能让整个实验的过程自然流畅,让整个过程具有艺术性。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