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会议流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48:34

行政会议流程篇1

一、引言――政策的出台及问题的提出

2013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备受社会关注的“单独二胎”终于正式走上政策层面。这是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和完善,也是我国人口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中国“单独二胎”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了独生子女和“一胎化”生育政策的导向和趋势,是中国生育政策的转折点。

作为一项影响13亿人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政府对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一直持有谨慎和保守的态度。历经十年酝酿,无数次专家调研、讨论和测算,“单独二胎”政策才得以出台。那么,“单独二胎”政策何以出台?其中,“单独二胎”政策议程是如何构建的?推动“单独二胎”进入政策议程的关键力量有哪些?笔者拟从多源流模型的视角切入,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二、多源流模型分析框架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

多源流理论最早是由美国政治学家约翰?w?金登在1995年提出来的,该理论试图解释为什么某些问题的议程受到决策者的注意,在议事日程上出现,而另一些则被忽略了。多源流理论认为,在政策系统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源流: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所谓问题源流,指的是问题如何被确认与界定,焦点事件、系统性的指标、对现有项目运行的反馈等都有可能引起政府对某一个问题的关注。政策源流是专家提出政策方案和政策主张的过程。政治源流主要包括国民情绪的变化、民意的反常、选举结果、政府或国会的变动、利益集团的压力运动等。这三条源流之间是彼此独立的,它们的发生、发展和运作都不依赖于其他的源流。但在某一个关键的时间点上,三大源流就耦合到了一起,问题就会被提上政策议程,这个关键的时间点就是所谓的“政策之窗”。“政策之窗”只会短暂开启,稍纵即逝,需要“政策企业家”在政策之窗打开之时成功地将彼此独立流淌的三大源流结合起来,那么该问题上升到政策议程的概率会增加。这就是金登教授所描述的“多源流模型”,是当代公共政策过程分析中应用广泛的理论工具。[1]

在中国,政策过程逐渐成为一种分析中国政治改革的中层理论。[2]多源流理论作为西方公共政策过程分析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工具,对我国公共政策过程分析的解释力究竟如何呢?多源流模型的运用前提是具备一定开放性和多样性的政治系统,经过三十余年的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化程度有了较大的提升,特别是新媒体的普及极大地活跃了公众政策参与,使得当下中国的公共政策过程不再纯粹是“精英主导”模式,政策过程已呈现出相当的开放性,这使得以多源流模型为理论基础剖析中国政策过程具有一定的基础。近年来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多源流模型总体上在中国具备适用性,其关键的区别无非在于识别和控制上述理论模型与中国政治体制规则不一致的因素,以提高理论模型对特定政策经验的解释能力。[3]多源流模型具备方法论的动态性和系统性之特点,其优势在于更全面和历史地看待议程设置发生的原因、过程和后果。[3](130)因此,本文采用多源流理论模型,分析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举措,试图按照多源流理论的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分别进行归类梳理,对政策之窗的开启及三源流的耦合进行分析,试图解释“单独二胎”出台的政策过程,并检验多源流理论在分析中国政策过程中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三、“单独二胎”政策过程的多源流模型分析

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来看,关于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政策诉求很多,但是最终进入决策过程的是“单独二胎”,这既取决于客观事实的性质或严重程度,也取决于公共权力主体确认问题的标准和程序。“单独二胎”能够进入决策过程,依据多源流理论的解释,它是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三者耦合及政策之窗开启的结果。具体分析如下:

(一)“单独二胎”政策过程的问题源流

问题源流是人们在政策活动中对客观存在的、已经被觉察到的社会公共问题的辨认与理解的过程。社会公共问题不会天然地成为政策议题,重要指标、重大突发事件或现有政策的反馈等有助于将一些状况选择性地被界定为问题。在“单独二胎”政策出台这一案例中,问题源流主要源于严格控制生育的人口政策全方面的负面效应以及人口形势的变化,主要是由存在问题、重要指标以及焦点事件构成。

1.存在问题及数据指标

第一,老龄化问题凸显。自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人口生育率和死亡率水平同时下降,人口年龄结构由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到2000年时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8838万人,占总人口的7.0%,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8.87%,同时老年人抚养系数也已经提高到11.9%,[4]据联合国2010年估计和预测的数据,202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3.6%,2030年将提高到18.7%,2040年是26.8%,2050年则高达30.8%。[5]中国老龄化问题凸显及较快的发展速度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强烈影响,将给中国经济发展及养老保障体制带来沉重的负担和严峻的挑战。

第二,劳动力资源萎缩。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在15至59岁之间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3727万人,较2011年减少了345万人。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标志着中国人口结构变化新趋势的开端,并且这一趋势在今后二十年中还将加速推进。预测表明,18-64岁劳动年龄人口从2030年9.1亿快速萎缩到2050年的7.3亿,然后继续加速萎缩到2080年的4.7亿;2030年后平均每十年减少劳力0.9亿,[6]如此之快的下降将造成劳力严重短缺,影响经济的发展。

第三,人口性别比例失调。根据自然规律,男女出生的正常比值应该在103-107之间。历次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的数据显示,1981年我国的出生性别比为108.5,1986年上升为110.9,1989年达到111.3%,1995、2000、2002年更分别高达115.6、116.9、119.9。[7]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总人口性别比为118.06。[8]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调是严格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生育空间狭小与人们生育上强烈男性偏好双重挤压的结果。

第四,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存在潜在风险。根据中国的生命表和生育年龄分布,母亲在40至65岁之间孩子夭亡的概率是1/100左右,这样二胎家庭孩子都夭亡的概率就只有万分之一。相对于二胎家庭,“一胎化”把这个比例提高了一百倍,达到1/100左右。[9]计划生育政策使得独生子女家庭结构成为中国家庭结构的主流,客观上加大了其潜在风险。有学者估计,目前中国的“失独”家庭已逾百万,引起了社会的普遍不安。

2.焦点事件

问题通常并不是因这些指标而自明的,它们需要一些推动力来引起政府内部及其周围人们的关注,这些推动力就是由焦点事件所提供的。焦点事件可以强化对某一问题的某种预先存在的知觉,使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已经“被人们忘到脑勺后边去了”的问题上。同时,焦点事件可以与其他的类似事件配合起来影响政策问题的界定。某类焦点事件数次紧挨着一起发生则可能会使人们意识到某一普遍问题的存在。[10]严格控制的计划生育政策一直饱受诟病,近年来,相关焦点事件一直层出不穷,如2010年“法学教授杨支柱二胎抗争之路”、2012年“陕西镇坪强制流产事件”、“《一个计生委主任的失独之痛》的报道”以及2013年“张艺谋超生门事件”都暴露了计划生育政策推行中基层政策执行者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社会抚养费去向成谜,以及选择性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特权问题。

(二)“单独二胎”出台过程中的政策源流:政策建议如何漂进与漂出

当问题被识别并得到社会中一部分人的关注时,围绕这个问题的解决就会产生许多政策建议,这些政策建议就形成了政策源流。从人员的构成情况看,单独二胎的政策共同体的构成人员主要是学者,相关的政策建议最早也是由学者发起的。从时间上看,关于“单独二胎”的政策建议早在2004年就被提出,却到2014年才进入政策议程,十年的时间里政策建议在政策制定系统中历经了漂进与漂出的过程。

1.“单独二胎”的政策方案的提出

2004年4月,18位人口专家历时两年完成了一份调研报告《关于调整我国生育政策的建议》,上书国家计生委。建议先放开“单独二胎”,然后再逐渐过渡到“全面二胎”。这是首次提出单独二胎的政策建议,关于政策方案形成的建议如田雪原的“三种‘着陆’方案”、[11]陈友华的分“四步走”、[12]曾毅的“二胎软着陆”、[13]桂世勋的“双轨制”、[14]翟振武的“三步走”等。[15]虽然不同政策领域的政策共同体在人员构成与分布上表现出差异性,但政策共同体中的成员都会围绕政策问题提出主张,希望自己的政策建议能得到重视。

2.政策方案的选择历程

卫计委启动调整生育的政策始于2009年,人口专家和学者(王丰、顾宝昌、翟振武等)、法学专家(湛中乐等)、经济学家(梁建章、茅于轼、许小年等)、政协委员(叶廷芳、李崴、王名、刘大钧等)、人大代表(贺优琳、陈佳贵等)不断通过上书国家计生委、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政治局常委,在“两会”提交议案等方式来呼吁放开“单独二胎”政策。在政策企业家的持续努力下,2009年卫计委启动调整生育的政策,并在2010年初的全国人口计生工作会议上获得了突破,国家人口计生委下发的《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思路(征求意见稿)》提到要稳妥开展实行“夫妻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家庭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的政策试点工作,这一方案曾得到原国家人口计生委主要领导的支持,在2010年底经过修改微调后曾提交国务院。但之后一直没有进展,“单独二胎”漂出了决策者的视野。2011年“单独二胎”政策的酝酿接近成熟,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工作会议通过新的“单独二胎”方案并上报国务院,然而政府内外都出现了反对放宽人口政策的声音,如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等人认为,中国应该推行更为严厉的“独生子女政策”;政府机构中的反对者担心生育政策放宽会导致人口突然增加,造成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单独二胎”政策还遭到了几个省份省委书记的反对。反对声音一度占上风,加上之后计生系统重要人事的连续变更,以及2012年十八大召开和随后的国务院政府机构改革众多因素,致使“单独二胎”政策被搁置下来,[16]“单独二胎”又一次漂出。2012年众多学者再次施压,但由于某些政府部门和学界一部分人的反对,生育政策的完善再次停滞不前。2013年两会上,许多代表委员再次提议分省放开二胎,并最终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迎来了“单独二胎”政策的出台。

3.政策方案的选择标准

政策方案的选择历程呈现出“思想在政策源流中四处漂浮的画面”,[10](164)思想并不是简单的漂浮,政策思想幸存的标准――技术可行性、价值可接受性、可承受的费用、预期的公众默认以及在决策者中被接受的合理机会等标准极为相似,“如果一项政策建议一开始不能满足这其中一个或更多个检验标准的话,那么它可能需要重新拟定或者与别的东西结合起来,然后再漂浮。一项幸存下来的政策建议通常都可以满足这些标准”。[10](165)在“单独二胎”的政策过程中,技术可行性和价值判断的共识是政策出台的衡量标准。技术可行性建立在对政策方案慎重的调研和科学的测算上,包括对生育成本、生育意愿、生育率、人口总量和结构、人口变动趋势、以及政策试点结果的判断和测算。但是仅在技术上具备可行性是不够的,隐藏在技术可行性背后对政策出台起着关键因素的是价值的可接受性。价值判断的共识表现在生育政策的适当与适度,不能长期从宏观人口控制出发就决定微观生育政策的选择,要考虑到对家庭发展的长久影响;其次是对人的权利与尊严的保护,允许人们在生育上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再次是社会公平,生育政策不能在生育权利上制造不公平。

(三)政治源流:政治环境有何变化

政治源流是政策议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诸如公众情绪、压力集团间的竞争、选举结果、政党或者意识形态在国会中的分布状况以及政府的变更等因素构成。[10](184)“单独二胎”政策议程的政治源流主要由国民情绪和管理权限划分构成。

1.国民情绪

金登教授认为“在一个国家里有大批的民众正沿着某些共同的路线思考,这种国民情绪以明显的方式经常发生变化,而且国民情绪的这些变化对政策议程和政策具有重要的影响”。[10](186)国民情绪可以被视作一种较为普遍的价值取向与利益诉求,通常是以公众舆论的形式表现出来。强大的公众舆论会对政府公共决策外部形成强大的压力群体,迫使政府不断地关注舆论和民情,寻找解决问题的新路径。事实上,关于中国的生育政策是否应该松动一直是媒体和民众关注的焦点话题,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适度放开二胎政策是很多民众的呼声。

2011年3月8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数据显示,“二胎放开”排在两会话题热榜第二位,纪宝成“调整独生子女政策已经刻不容缓”成为两会代表话题热榜的第一名。2013年1月15日,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王侠在工作会议上“必须长期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的言论”引发的公众关注度也逼近“爆表”,统计显示,21万网友参与讨论和超过2.5万条网友评论。2013年8月媒体“单独二胎”政策有望近期重启的报道引起广泛关注。而10月底,“卫计委否认全面放开单独二胎”的消息再次推动相关舆情热度快速升温。“单独二胎”相关话题一直是媒体和公众比较关注的热点话题。

2.执政党的执政理念

我国执政党是中国共产党,所以党的意识形态对公共政策影响是关键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无论是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是“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中国梦”都力图通过建立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使得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这种执政理念必然要求在今后的政策制定过程中更重视社会公平、重视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和遵循法治原则。过去数年间,社会各界一直在呼吁中央政府反思调整这项政策,而中央政府俯听民情,在政策表述上已经有了明显改变,预示未来政策的调整方向。“单独二胎”的出台,并不是政府向群众“想多生孩子”的意愿妥协,而是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采取的政策措施,反映了我国在调整人口结构上的努力和与时俱进。

3.管理权限的变更:政策调整的主导职能的归属调整

2013年3月,国务院进行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国家人口计生委与卫生部合并成立国家卫计委。新华社授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有“将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研究拟订人口发展战略、规划及人口政策职责划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表述。在国务院办公厅的国家卫计委“三定”方案中,明确“负责完善生育政策”属于卫计委的重要职能之一。中国人口学者何亚福表示:“在部门重组之后,计划生育部门的权力会被削弱。它将不再有制定政策的能力,在中国人口战略上的发言权也会降低”。[17]传递出的信息透露出政府进行计划生育调整的信号和契机。

(四)三源流耦合的实现

从以上分析来看,问题、政策和政治三大源流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然而三流并不会自动实现汇合,汇合的实现还需要适当的时机和政策行动者的推动。

1.政策窗口的开启:十八届三中全会

金登认为在关键的时间点,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汇合在一起,问题就会被提上议事日程,这样的关键时间点就是政策之窗。政策之窗之所以开启是因为紧迫的问题或政治源流中的重大事件,于是就有了问题之窗和政治之窗的区别。[18]通常来说,问题之窗不可预测,例如地震等突发事件等;政治之窗大部分可以预测,例如年度预算安排、常规例会等。我们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政治之窗的开启实现了“单独二胎”政策议程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的汇合。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这35年的改革历程中,每一届三中全会都是非常重要的历史节点,是构建改革框架,做出全面部署的会议,为“单独二胎”的出台提供了契合点。

2.政策企业家与三流耦合

在多源流模型中,三源流的耦合对于政策议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这三种因素中缺少一种,即如果得不到一个解决办法,不能够发现问题或问题不太紧迫,或者缺少来自政治源流的支持,那么该主题在决策议程中的位置就会转瞬即逝。尽管政策之窗可以短暂地敞开一段时间,但是如果没有很快实现这种结合的话,那么政策之窗就会关闭。”[10](230)金登教授认为,问题、政策与政治三大源流独立流淌,它们的结合还少不了政策企业家在政策窗口开启时的登场与软化作用。在“单独二胎”政策出台的过程中,政策企业家通过相关焦点事件唤起公众与媒体舆论的响应,引导媒体和舆论以创造出一种支持和呼吁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社会政治环境,提升“单独二胎”政策方案的可行性和合法性,同时,软化强大利益集团的阻力和潜在的反对强度,促使决策高层对问题的感知,然后使得核心决策者在问题感知与政策行动之间构建其联系。翟振武教授接受《?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呼吁“计划生育政策调整时候已到”。[19]著名人口经济学专家田雪原参加中国网的面对面访谈节目。在张艺谋“超生门”事件中,人口学者,如黄文政和梁建章撰文《张艺谋应拒交社会抚养费》,呼吁张艺谋拒绝缴纳罚款,引发人们对社会抚养费是否合理的思考,并抨击计划生育部门为了部门利益拖延放开生育的时间,需要道歉的是把部门私利凌驾于国家和民族利益之上的计划生育机构。

四、结语和讨论

综合上述分析,“单独二胎”政策议程过程基本符合多源流模型的轨迹,是三源流在政策之窗前耦合的结果,其中社会背景因素(三大源流变化)、行动者因素(政策企业家的软化行动)对政策议程设置的影响在该案例中均得到验证,与多源流模型的内在逻辑具有一致性。同时,多源流模型也为以往“单独二胎”未进入决策议程提供了一种解释。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前,问题源流和政策源流虽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当时的政治源流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十八大及三中全会以前没有因素引发政治源流的变化和政策窗口的打开,即使政策企业家采取过相关的软化行动,依然没有实现源流的汇合并推动“单独二胎”进入政策议程。十八大以后,问题、政策与政治三大源流相比之前发展得更为成熟,政策企业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提供的政策方案的测算和可行性验证更为精准和成熟,促使核心决策者的转变,实现了政策企业家与核心决策者在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取向上的有效链接。核心决策者的权威又加快了原来计划平行流动的三大源流的汇合,决策议程得以设立。可见,本案例的发展与多源流模型的理论分析是一致的。

尽管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政治体制上存在很多差异,但多源流模型在中国同样具备适用性,因为一种政体或一个国家中不可能只有一种议程设置模式,每一种政体下的议程设置方式都是多样化的。[20]中国不断进步的民主化进程使得议程设置过程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开放性,吻合了多源流模型的理论前提。但是,中西方政治体制的不同对政策议程设置依然有较大影响,作为舶来品的多源流理论无法回避中国情境与本土化问题。

(一)源流的独立性问题

多源流理论认为,在政策过程中,三条源流是彼此分离的,每条源流都遵循自身的规律,其发展变化也与其他源流相独立,在出现耦合前相互之间没有任何的交叉和结合。本文认为,在“单独二胎”政策议程过程中,三源流之间是相互依赖的,任何一个源流的改变都将会导致或促使其他源流发生改变,耦合过程的偶然性大大降低,整个过程的目的性和战略性更强。一方面可以从源流的缘起发现,政治源流的发展变化(包括国民情绪变化和管理权限调整)均与计划生育政策出现的问题源流发展息息相关,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的问题的恶劣性让政策企业家感到忧心并进行政策调整方案,促使政府部门尤其是核心决策者感受到政治紧迫性,也促成了管理权限的调整。源流之间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也削弱了不同源流的独立性。同时,这也凸显三大源流呈现出一定的先后顺序,与西方国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多源流理论在我国并非像西方国家那样保持足够的独立性,这也是多源流理论在中国的情境化表现。

(二)源流的重要性问题

与西方政党选举制度不同,我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稳定性较高,竞选利益不是首要考虑,不需要过度逢迎选民的意愿,而可以从长远发展的高度做出政治选择。这就使得问题源流、政治源流中的国民情绪的影响有限,它们取决于执政党对问题源流的判断,执政党往往会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国家权力和长期执政的优势,用足够的时间和投入去引导和改变这种情绪,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问题源流的重要性及国民情绪在政治源流中的影响。其次,执政党处于长期执政地位,对政策连贯性的要求相对较高,不能出现西方选举政治下新党派执政后完全转变政策风向的现象,新政策需要与原有政策有一定的相容性,政策路径依赖和渐进式调整的特点十分明显。这就使得政策源流之于政治源流处于天生弱势地位。无论政策源流中的方案多么完美,它都是处于“被选择”的地位,而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对政府决策具有直接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在影响政策议程的所有变量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三)政策企业家身份的双重性问题

我国的政治体制下部分政策企业家具有双重性身份特点,部分政策企业家既是学者又是“两会代表”,拥有提交议案的权利,他们能够同时活跃于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之中,其在不同源流中的活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协调和整合作用,这与西方国家的政策企业家有着质的区别。这种政治制度的安排有助于政策企业家从政府中打开政策议程的“政治之窗”,为政策企业家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制度性的机会。尽管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性因素在本案例中没有产生关键性影响,但并不能否认这一因素的可能性影响,因为政策企业家最早就是利用这一机会进行软化活动的。这是多源流理论运用于中国的本土化特点。

行政会议流程篇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加大干部交流力度”。《重庆市国家公务员职位轮换(轮岗)实施办法》明确规定:“轮岗交流的重点是担任处、科(股)级领导职务的公务员。从事人、财、物管理,项目、经费审批,在同一职位上任职满五年的,原则上要进行轮岗。”在县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县人大将人大代表提出的“应加大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轮岗交流力度”这一意见,作为议案交办给县政府。因此,开展公务员轮岗交流,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各级干部队伍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建设渝东经济强县步伐、实现富民升位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础工程。在组织深入调研和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今天召开全县公务员轮岗交流工作动员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密结合垫江实际,对全县公务员轮岗交流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各乡镇党委分管党务工作的副书记,县委各部委室和县级各部门的分管领导、政工人事科长(干部)或办公室主任。

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常务副县长XXX同志出席会议并将作动员讲话。

这次会议会期半天。会议的主要议程有三项:一是XX副书记作全县公务员轮岗交流工作动员报告;二是XXX局长就全县公务员轮岗交流工作的具体操作办法进行培训;三是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XXX同志作纪律要求。

下面,进行第一项议程:请XXX副书记作全县公务员轮岗交流工作动员报告,大家欢迎。

(XXX同志讲话毕)

下面,进行第二项议程:请人事局XXX局长就全县公务员轮岗交流工作的具体操作办法进行培训,大家欢迎。

(XXX同志讲话毕)

下面,进行第三项议程:请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XXX同志给大家作纪律要求,大家欢迎。

(XXX同志讲话毕)

同志们,刚才XXX同志就全县公务员轮岗交流工作给大家作了一个比较生动的动员报告,XXX同志就全县公务员轮岗交流工作的具体操作办法进行了具体的讲解,XXX同志还给大家提出了严格的纪律要求。XXX同志的讲话,是会议的主报告。讲话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开展公务员轮岗交流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提出了全县公务员轮岗交流的范围、条件、原则和方法步骤,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操作性。希望全体参会人员按照会议的要求和部署,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就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讲三点意见:

第一,要统一思想认识。各乡镇、各单位会后要向单位主要领导作好汇报,并召开好党委(党组)轮岗交流工作专题会议,制定好本单位的实施方案。要组织本单位全体干部深刻领会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认真学习《国家公务员职位轮换暂行办法》、XXX同志重要讲话和县委办、县府办下发的有关轮岗交流工作的文件,反复宣传干部轮岗交流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育和引导本单位全体干部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上来。

第二,要加强组织领导。推行轮岗交流制度,涉及到干部的升降去留,矛盾集中,难度较大,轮岗交流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领导。各乡镇、部门党委(党组)要建立健全公务员轮岗交流工作的领导机构和具体办事机构,主要领导是轮岗交流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这项工作能不能扎实深入地开展,取决于第一责任人的工作态度和工作决心,也是衡量第一责任人的政治觉悟和工作成效的重要方面;在座的各位分管领导是轮岗交流工作的第二责任人,不仅要积极向主要领导汇报好,争取主要领导的支持,而且要注意具体操作的科学性,实施过程的民主性,切实注重实效,保证质量。

第三,要认真抓好落实。各乡镇、各单位要在认真学习领会本次会议精神的基础上,根据轮岗交流的原则、方法和步骤,结合本单位人员实际,抓紧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轮岗交流实施方案,上报人事局审核同意后再组织

行政会议流程篇3

一、开展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开展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工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主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这个主题,以提高村民自治水平为目标,以公开透明、便民利民、廉政勤政为基本要求,以规范村级事务决策和管理为重点,通过健全制度、统一流程、规范操作、民主公开,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着力打造“阳光村务工程”,切实解决村级事务管理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

推行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要实现以下目标:

(一)村级事务管理制度健全、工作程序设计科学,便于干部执行操作和群众全程监督。

(二)严格按制度和程序办事,村级事务管理规范有序,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得到切实保障。

(三)农村党员、干部按制度规定办事,违纪违法现象明显减少,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得到解决。

(四)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有序参与村级事务管理,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加强。

三、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的重点和主要内容

在开展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工作中,要围绕落实农民群众民利、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着力规范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重点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机制,规范村级主要事项的管理流程。

(一)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机制。坚持把完善和落实村级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工作机制作为开展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凡涉及农民群众利益的村级重大事项,必须按照村党组织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或党员议事会审议、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议以及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的程序进行决策和管理。实行“四议两公开”,要注意抓好三个环节,即议事决策前广泛征求意见,议事决策中充分发扬民主,议事决策后及时进行公开,确保村级重大事项科学决策,符合农民群众的意愿。

(二)规范重点村级事务管理流程。开展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要坚持把农民群众关注的经常性村级重要事务作为流程化管理的主要内容,重点包括:村务公开、村务民主决策、财务审批、村集体“三资”管理、惠农资金发放、救灾救济款物发放、宅基地申请审批、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土地补偿费分配、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最低生活保障费发放、困难群众医疗救助申报审批、集体固定资产、产品物质和资源处置、集体资源项目发包、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集体林木采伐、农村公益事业项目建设、人口与计划生育、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村级党支部换届选举、村委会换届选举、罢免村委会成员(主任)、发展党员等。

各乡镇根据实际,对涉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其他事项,也要纳入流程化管理。

四、开展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工作的方法和要求

(一)区推进“阳光村务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会同区相关部门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农村政策,认真梳理纳入流程化管理的重点村级事务的办理程序,明确每个环节的相关要求,以流程图形式加以固定。

(二)乡镇统一制作重点村级事务管理流程图并上墙公示,对其他经常性村级事务,印制发放流程图宣传手册,确保群众知晓流程化管理的内容和各类事项的办理程序。

(三)村(居)“两委”要严格按照流程图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村务监督委员会要负责监督流程化管理执行情况,对违反流程化管理的,要及时提醒并督促纠正。

五、切实加强对开展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健全工作机制。开展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干部群众关注度高,必须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各级要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联席会议组织协调(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区纪委、区委组织部、区委政法委、区监察局、区经信委、区建委、区教育局、区财政局、区民政局、区卫生局、区计生委、区农村水利局、国土资源分局)、纪检监察机关牵头推动的工作机制。乡镇要实行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包村或包片制度,加强具体指导。乡镇纪委要对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进行监控。村(居)党支部(总支)书记为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村务监督委员会要负责监督村两委是否按程序办事。

行政会议流程篇4

行政听证制度已成为现代行政程序法中的核心制度之一,满足给予当事人以了解权、陈述权、申辩权等古老的自然公正法则的基本要求。该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正,保证依法行政。本文对我国各地现行地方行政复议听证制度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我国一部规范的行政复议听证制度的建立。

关键词

行政复议;听证;回避

行政复议听证制度是听证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许不同法系对听证制度有不同的解释,其共同点都是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决定之前应当听取行政相对人及利害关系人的意见,保证了基本人权的实现。我国的《行政处罚法》第一次规定了行政处罚领域中的听证制度。《价格法》中关于听证的规定开创了我国行政决策领域引入听证程序的先河。《行政许可法》更详细的规定了行政许可中的行政听证。这些关于行政听证的规定,在保障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各部门及地方行政复议听证制度的比较研究,对行政复议听证制度的基本问题得出个人结论,希望对构建统一的行政复议听证制度有所帮助。

一、行政复议听证制度现状

根据我国《行政复议法》第22条规定,目前实行的行政复议原则上采取书面审查的办法。《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虽然规定了行政复议可以用听证的方式进行审理,但并没有规定具体的听证程序。行政复议听证的规定多规定于单行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规章里,如《北京市行政复议听证规则》、《江苏省行政复议听证办法》。在我们实际工作生活中,行政复议听证制度仍存在一些认识不一、标准不同、程序各异、流于形式的问题,制约行政复议听证制度的深入发展。造成这些不同地区、部门适用不同的行政复议听证制度现象的原因大都是因为上位阶法律规定过于抽象,需要下位阶法律的进一步解释和规定。设立行政复议听证制度是行政机关借鉴司法程序构造的一种制度,它不仅有利于行政机关认定事实、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制度,而且有助于提高行政机关办事的公信力和透明度,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因此,行政复议听证制度的设立应当明确具体,否则,听证会只会流于形式,任何流于形式的制度都不会发挥其原本的作用,不仅不能查明事实,反而会延误案件的处理,降低行政效率。

二、行政复议听证的概念

关于听证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虽然在概念的细枝末节会有不同的声音,但是主流还是认同听证概念的主干。我们通常所说的听证是指国家机关在作出涉及公民、法人、其他组织重大利益的行政决定前应当为充分倾听了解民众意见而举办的活动。在一些地方行政复议规定中都有对行政复议概念的规定,博众家之长笔者将行政复议听证定义为行政复议机关在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或利益相关人权利义务的重大行政复议决定之前,应行政相对人的申请或行政复议机关认为有必要时举行的活动。目的是就有关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广泛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以保证行政复议决定合法、合理。关于该概念,我们需注意以下几点问题:第一,需要进行行政复议庭长的案件应当是重大、复杂的案件。关于重大、复杂的界定我们将在下面进行探讨。第二,要求举行听证是行政相对人和利益受影响第三人的权利。第三,行政复议机关认为必要时才举行听证。这样就给予了行政复议机关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该权力的行使基本上由行政复议机关的整体素质决定。行政复议机关素质高,准确理解重大复杂的概念,那么复议案件的解决必然有效,快捷。如果复议机关素质低,滥用复议听证程序,必然会浪费人力物力资源,这便违背了复议制度的宗旨及时、有效。案卷排他性原则是指行政机关按照听证程序作出的决定只能以案卷为根据,不能在案卷以外,以当事人未知悉或未论证的事实为根据。这里的“案卷”指的是听证笔录。案卷排他性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做出复议决定前必须依据听证笔录,而不受外界其他因素的干扰,从而使行政机关独立作出复议决定。行政复议具有准司法性,案卷排他性原则有利行政复议机关遵循公平、公正原则和法定复议程序,通过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辩论,查清案件的真相,然后依听证笔录作出合法、合理的行政复议决定。若不确定案卷排他性原则,行政复议的听证难免会流于形式。《南京市行政复议听证程序规则》对行政复议听证的概念界定相对更具合理性。所以,我们可以参考南京市规定的概念来对其他地方规定加以修正,以确立案卷排他性原则。

三、行政复议听证的适用范围

在对行政复议听证制度的概念进行界定时,各地方行政复议规定大都明确认定复议听证的范围应该是“重大、复杂案件”。地方规定多解释“重大、复杂”为:(一)对案件事实争议较大的案件;(二)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三)案情疑难、复杂的案件。还有解释方法是运用排除法,将不需要举行听证的案件进行例举,如:1.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案件不启动听证程序;2.能通过实地调查核实证据查明事实的案件不启动听证程序,等等。笔者认为根据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的及时、便民原则,运用排除法的方式确定行政复议的适用范围并不可取,还是列举式的方法能够在保障相对人合法权利的基础上兼顾行政效率。既然不能将听证程序适用于所有行政复议案件,那么如何细化确定听证适用范围就很关键,具体来说根据行政复议案件立案前后的时间不同,其标准也可以是不同的。行政复议案件立案前的听证制度在实践中已进行适用,据法制日报报道,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已经在某些案件中进行了行政复议案件立案前听证制度,对28件行政复议案件尝试了听证方式,结果有21个申请人撤回了复议申请,案件得到完美解决。行政复议立案前听证既有利于有效地解决争议,又节省了财政支出。按照大多数地方条例的规定,行政复议案件立案后举行听证程序的范围规定比较简略,笔者认为应当规定得更加具体,以便明确公民权利,限制行政机关权力,因此,我们在确定听证范围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第一,案件的社会影响。案件的处理对社会舆论影响较大的案件应当进行听证,因为听证程序会增加案件的透明度,使公民最大程度的了解事实。防止群众因不明真相而引发骚乱,提前预防事件的扩大。第二,案件的复杂程度。难以查清事实的案件,对事实有较大争议的案件都可以作为疑难复杂的案件。这种判断标准就与行政机关的综合素质息息相关,素质高的队伍的疑难标准是会高于普通队伍的。所以各地方机关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来应对工作。借鉴黑龙江和云南省的行政复议听证规定,笔者建议,可以将行政复议听证范围在各地方普遍规定基础上扩大至:(四)听证申请人为两人或两人以上有独立请求权,对同一或者同类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机关决定合并审理的;(五)对具体行政行为作出依据的法律、行政法规在理解和适用有较大争议的;(六)对提交证据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存在较大争议的,等等。我们还应注意听证一般多采用举行听证会的方式,但在实际中行政机关可以采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四、行政复议听证的通知、回避

借鉴我国台湾地区“行政程序法”对此的规定“通知的作用是告诉当事人关于听证的问题,以备其防备,因此,通知的内容应当保证当事人知悉所有影响其及时有效参加听证的事项。包括:听证的时间、地点和性质;听证所及的事实和法律问题;将作出行政决定的内容;以及当事人程序上的权利。”结合我国各地区行政复议听证程序中关于通知程序的规定,目前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关于通知的规定部分地区并没有对此进行规定,笔者建议采用《行政复议通知书》这一名称,因为该名称简单明了。第二,通知书缺少重要事项的列举。如当事人的不按时参加或缺席听证的后果,对听证事项异议的解决措施等等。关于行政复议案件听证程序中回避制度,目前各地方条例都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对此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我国诉讼法中关于审判人员回避制度的相关规定。因为诉讼法关于回避的规定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制度,借鉴该制度能够最大程度的节约人力物力资源并取得立竿见影的显著效果。实行该制度可以更好的保护行政相对人的权利,防止听证主持人,偏袒一方,使案件得到公正的裁决。

五、行政复议听证的重要意义

行政复议听证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只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行政相对人或利益相关人才会充分平等、有效参与行政决定程序,才能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体会到程序公正,从而对行政决定拥有更高的接受度,对决定才能更加信服,而使行政决定能顺利实施,使矛盾顺利解决。也为行政机关弄清事实,规范行政行为运作,作出合理行政行为,提供了充分的程序保障。行政复议听证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制约行政机关的权利。行政机关在行政复议决定作出时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而复议听证制度的建立使行政机关作出决定时充分考虑行政相对人的意见,并依据听证时做出的书面听证笔录做出复议决定。当人们对复议决定有异议时,也可以查询听证笔录来监督行政机关是否做出明显不合理的决定。由此来规制行政机关权力的行使。

行政复议听证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法治政府的建设。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依照法律的规定行使权力,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利。要求听证是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利,行政机关应当切实保障其权利的实现,履行自己的职责。以此防止行政机关超越职权,滥用权力。通过权利的行使与义务的履行使行政机关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只有各级工作人员能够做到依法行政,才能使法治政府的建设根基牢固。行政复议听证制度在诸多方面还有亟待完善之处,如听证主持人资格规定不明确,听证代表筛选规则不明等。建立和完善行政复议听证制度尚处于方兴未艾的势头,当然在理论和立法上还存在很多障碍,但相信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与研究,会使该制度将更加进步和完善,并推动我国行政复议工作民主化,法制化进程。为我国法治政府的建设添砖加瓦,确保依法治国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发挥其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海坤、黄学贤.中国行政程序法典化——从比较法角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

[2]宋雅芳.行政程序法专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

[3]周东海.对建立我国行政复议听证制度的法律思考.兰州大学法律硕士学位论文.2009.

行政会议流程篇5

1执法评议考核现状

按照《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评议考核规定》的要求,从2010年起,交通运输部每年组织了全行业的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工作。制定了工作方案和评议考核标准,综合采取各省自查、交叉检查、案卷评查、抽取执法人员考试、实地督查、评估打分等方式,针对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执法机构办理行政许可,实施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处理举报投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国家赔偿、控告申诉案件,以及开展执法监督和执法责任追究工作的情况开展执法评议考核。通过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加强交流学习,认真总结成绩和经验,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推进执法队伍建设。但由于目前大多采取的是人工的方式,评议考核过程时间长、成本高、动态跟踪和查询统计分析等难以实现。

2执法评议考核业务流程

依据《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评议考核规定》等文件,创建年度评议考核任务(或者获取上级主管部门创建的年度评议考核任务),进行考评互查分组,并设置评议考核指标,制定考试的计划,设置案件的抽取规则等,在这个基础上,由市县里进行案件的填报,考评组人员按照规则抽取案件,抽取考试人员等,最后对案卷评分、人员考试得分、机构评分等计算出考评综合得分,对考评结果进行公布。评议考核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评议考核流程图

3执法评议考核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分为四个子标准和一个附属标准,具体为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部直属系统)行政执法评议考核表、市县级交通运输部门(部直属系统分支机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表、基层执法站所(队)行政执法评议考核表、社会测评表及附属标准。附属标准是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许可、处罚、强制)案卷评查标准。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部直属系统)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标准侧重于规划、指导、规范等职能的考核。市县级交通运输部门(部直属系统分支机构)执法评议考核标准侧重于其对上级交通运输部门的政策、制度及规定等的落实和对所属执法单位和执法人员的监督培训等职能的考核。交通运输基层执法站所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标准侧重于其在执法规范化要求等方面执行情况的考核。社会测评标准侧重于社会公众和行政相对人对交通运输部门的客观真实评价。附属标准即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标准则是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许可三类具体执法行为的主体程序、证据收集、事实认定、执法结果及案卷归档等方面进行考核。

4执法评议考核信息化应用

4.1执法评议考核信息化需求分析

(1)创建评议考核任务:主要实现评议考核工作的发起、创建本次评议考核任务,包括评议考核的批次、时间节点、评议考核范围等。(2)设置评议考核指标体系:主要实现考核指标体系设置,根据《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评议考核规定》要求,设置评议考核工作的考核指标与评分标准。(3)报送抽查材料:用户报送所有评议考核需要材料的电子版,批量上传案件信息。(4)案卷抽查:执法监督用户依据抽取规则对案卷进行抽查。(5)电子案卷上传:针对评议考核中被抽查的案件,省级或市级执法用户报送案件详细信息和全部电子档案,具体需求与前面已介绍的相同。(6)案卷评分:评议考核执行人员对抽查案卷进行考评。(7)执法人员考试:组织执法人员参加考试,考试成绩作为执法人员所属执法机构的综合评议考核依据之一。(8)分机构综合评查计分:评议考核执行人员对上传综合资料进行考评。(9)考评结果公布:评议考核执行人员对进行综合考评。

4.2系统功能设计

依据《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评议考核规定》的要求,满足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的数字化、网络化、规范化。实现执法评议考核任务的创建、设定评议考核指标、案件抽查与评查、执法人员考试、综合考评等功能。

行政会议流程篇6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审计机关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施办法(试行)》为基础,建立行政执法公众参与制度,保障群众对行政执法工作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深入推进审计行政执法工作民主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确保行政执法权力运行阳光透明、公正高效。

二、主要工作

1、梳理确定审计行政处罚依据和项目。在原有审计行政处罚项目清理的基础上,对现行审计法律法规中的行政处罚罚则进行全面梳理,确定行政处罚实施依据和项目,明确实施主体和职责,稳步推进行政处罚群众公议工作。

2、完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规范行政处罚工作流程,细化、量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标准,并在局网站上公布。

3、健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阳光行使和群众公议相关配套制度,从制度上保障行政执法阳光运行。除《市行政处罚案件群众公议办法》规定的不宜公议的行政处罚案件外,适用一般程序的审计政处罚案件全部实行群众公议。

三、实施步骤

1、前期准备(2012年8月)。一是成立机构,明确职责,研究制定实施方案,迅速启动群众公议推进工作。二是学习传达市本级行政处罚实施主体推进群众公议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认识,明确任务。三是根据法定职责,进一步梳理审计行政处罚依据和项目,修订完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细化、量化标准,进一步完善行政处罚基准制度并公布。四是制定行政执法相关配套业务流程,确保行政执法权力运行阳光透明。

2、全面启动(2012年9月)。在局网站上公布《市审计局行政处罚裁量目录》和相关配套制度、业务流程,按照新建立的行政处罚运行机制开展行政处罚工作,全面启动群众公议工作。

3、常态运行(2012年10月)。开展行政处罚群众公议工作检查评估,总结完善审计行政处罚群众公议工作,整理编印相关资料,推动建立群众公议工作常态工作机制,建立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阳光运行长效机制。

四、保障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开展行政处罚群众公议工作是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阳光运行,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建设效能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的重要举措。为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局行政处罚群众公议工作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副局长、纪检组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具体涉及行政处罚的处室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日常事务。确保行政处罚案件群众公议制度顺利实施。

2、突出重点,规范工作环节。一是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程序;二是做好行政处罚案件的事项登记、调查取证、初步审定、复核审理、处罚告知工作,规范并提交案件卷宗,方便群众公议。

行政会议流程篇7

关键词:多源流模;网络教育;政策

中图分类号:G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219-01

一、多源流分析模型

金登教授在其代表作《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一书中提出根据“垃圾桶模型”的基础上改造形成了政策过程的多源流分析模型。他将该模型引入分析美国联邦政府组织决策过程中,并提出了两个“前决策”过程――议程的确定和可供选择方案的具体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源流分析的模型。

金登教授通过对政策制定者如何分配注意力、如何形成具体问题、如何发现问题、寻求解决办法以及在那里发现的这三个问题进行研究时总结出整个系统中存在三种源流: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问题源流,回答了什么样的问题能够引起政策制定者的关注;政策源流,提出了政策系统中存在的政策共同体;政治源流,包括国民情绪、公共舆论以及执政党。

金登教授认为,当三大源流在一个关键的时间点上汇合到一起的时候,问题就会被提上议事日程,他将这样的时间点称为“政策之窗”。多源流分析模型目前被广泛用于多种学科进行价值判断,以多源流角度分析我国网络教育的发展历程,正是问题、政策和政治三大源流耦合下促使网络教育不断发展、创新,更加符合国民教育的需要。

二、基于多源流理论对网络教育发展的分析

1.网络教育的产生――问题源流

网络教育产生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这一问题源流受到制定政策者的极大关注,并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及寻找解决途径。多源流理论认为,在社会环境中,各种社会问题形成一条政策溪流,问题在四处漂流,但不是所有问题都能被政策制定者关注而上升到政策议程。

目前,我国对高等学历教育和其他非学历教育的需求量很大,但传统的校园数量和规模有限,再加上我国要将高等教育提上普及化议程,使得教育大众化走向普及化,立足于基本国情,若要在全国实现终身教育体系,实现网络教育十分重要。虽然我国在政策方面较早的提出了现代远程教育的相关政策,如1999年国务院就制订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正式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2000年教育部就颁布了《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和《关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为建立新的网络教育格局提供了保证。但对网络教育下形成的学历仍然没有做明确的说明和认可,在实际管理上,网络教育也存在很多很问题。

2.网络教育的发展――政策源流

多源流理论认为,在政策系统中存在着政策共同体。这些政策共同体中四处散发自己的思想。在这种选择过程中,有些思想政策建议得到了重视,而另一些思想则被抛弃”。网络教育出现后存在一些问题,围绕着这些问题的解决,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一些建议,这些建议引起了政策制定者的注意。

在近十年的发展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都把实施网络教育工程作为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并且,据2003年末统计,教育部批准的68所网络学院的在册学员为230万人,表明社会对远程教育的认可及国家对网络教育的重视和肯定;在财政方面,国家给予大力的支持,在网络教育工程投资多达36亿多元,社会投资达10亿多元。然而,由于网络教育政策缺乏预见性,有时出现政策变差,政策无序、无计划等问题,此外,对网络教育认识的转向没有表现在政策文件中,而仅仅表现在教育部领导的讲话里。虽然表明领导层对网络教育的认识跟2002年相比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但缺乏政策的指导,网络教育真正成为提高高等教育的“战略选择”还有待政策的保护。

3.网络教育的变革――政治源流

多源流理论认为,政治源流包括国民情绪、公共舆论、执政党的更迭和党派、意识形态等内容。这些因素在政治领域都能够促使政治家们在考虑问题时调整他们的侧重点,进而影响政策的制定。

我国实现网络教育是十分紧急且必要的。虽然近几年我国网络教育受到重视,网络教学也逐渐融入职业培训、课外辅导、语言教学等多种领域,但从其发展阶段来看,网络教育基本上只是成人教育的一个升级,教高〔2002〕8号文要求“高校网络教育学院要以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为主。减少并停止招收全日制高中起点普通本专科网络教育学生”,对网络学历教育的对象和范围进行了严格限定。

三、“政策之窗”――网络教育的长足发展

经过对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的分析,我国的网络教育应该提高自身在教育、系统中的影响力,扩大教育范围,应当针对我国社会、经济、教育发展中的问题、政策与政治三大源流,作出发展战略的路向调整,打开“政策之窗”,实现网络教育的长足发展。

1.在良性的社会环境下切实政策保障

相对于传统的高等教育而言,网络教育是一个新生的事物。但在经济腾飞的今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党的十六大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网络教育作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的一个重要实现手段,受到国家的肯定和重视。但是,网络教育发展至今,还存在政策保护上的缺失。网络教育仅仅作为成人教育的一个提升,而并非是实现高等教育战略选择的途径。这就需要政府的规范建设以及政策支持。

2.树立服务为本的教育理念

由于教育的实质是知识信息的传播过程,所以丰富的知识信息、优质的服务也是网络教育的生命线。网络教育要取得成功,网络教育要生存和发展下去,关键在于提供高质量的实实在在的服务也就是提高教质量。因此,树立服务为本的理念是网络新时代网络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3.提高网络教学的教育质量

目前我国网络教育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高等网络教育方面。现在,我国已经有67所网络教育学院开设了81个专业、6826门课程,网络教育极大地扩大了社会受教育对象的范围。但是,与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相比,传统教育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来保证教学质量。而网络教育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还处于起步阶段,还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网络教育的质量问题已经成为网络教育发展最大的难题,这需要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实现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增强社会和谐的基础。お

参考文献:

[1]约翰・w・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行政会议流程篇8

【关键词】电子政务;视频会议;多媒体录播

1引言

在“效率至上”的信息社会中,顺应时代要求,加强政府信息化建设,改进工作流程和服务手段,带动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提升内部管理水平成为了国家重要机构势在必行的重要工作,政府内部电子办公已全面向“电子政府”或数字化办公转移。与此同时,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对政府工作效率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中央政府要求各级政府充分利用现代的电子和信息技术加强政务信息化建设,促进政府行政效率和行政能力的提升。

电子政务交换式网络多媒体录播平台顺应“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潮流,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及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先进的网络流媒体技术和信息网络等手段,充分利用已经建设的网络基础建设,与电子政务视频会议系统有效结合,为电子政务建设打造了一个完全符合实际要求的“低成本、大效用”的电子政务信息化平台。

2系统总体设计

2.1设计思想

多媒体录播系统是电子政务视频会议基础平台的延伸,通过该平台实现视频会议、远程培训、视频点播、视频直播等功能。平台在经济适用的前提下,能够平滑扩展,深入推进电子政务,增强平台的整体效能,构建起资源共享、部门协同、沟通顺畅、服务延伸到基层的全新电子政务体系,推动新型政务信息公开和资源共享,促进党员干部、政府机关和公务员工作规范化、服务标准化,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全面促进政府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电子政务视频会议平台和网络多媒体录播平台的建设,将成为政府履行职能的基本手段,成为政府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创新的有效工具,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城市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全面发挥作用,有力支撑效能政府建设。

2.2系统体系结构

如图1所示,整个系统平台由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和多媒体实时录播系统两大系统组成,形成一个有效的备份。当主用视频会议系统出现故障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录播系统将主会场的实时信号直播到各会场,确保会议的正常进行。具体构建模块包括:

系统前台(主会场):主会场也就是视音频采集现场,主要完成视频、音频、计算机动态屏幕信号的采集和编码。摄像机采集的实时视频信号和调音台音频信号,通过高清视频终端编码后打包并通过网络发送到系统后台(中心控制室)。

系统后台(中心控制室):中心控制室可安装在机房,负责完成视频、音频、计算机动态屏幕的录制和直播以及系统的管理维护。中心控制室的mCU将视音频包转发给网内注册终端,控制室视频终端将收到的视音频包解码后送给多媒体录播系统的视音频编码器进行再次编码,并通过局域网发送给录播服务器,多媒体录播服务器为整个录播系统的核心,负责接收编码器发送的会议图像、声音、双流信号(VGa)整合后录制并保存在录播服务器上,同时可以把会议图像、声音、VGa信号实时直播到网络内。服务器内置点播系统,以便用户进行点播回放录制好的会议文件等内容。后台还安装有录播服务器控制台,控制台可以通过ie浏览器管理整个录播系统,主要负责多媒体实时录播服务器的管理维护,完成录制、直播的开启、停止等功能,并可预览实时内容,达到“所见所录”的效果。

系统客户端(分会场):网络内的任意一台计算机可通过ie浏览器或者运行在pC机上的系统客户端软件直接登录到管理中心的多媒体录播服务器(需要管理员授权),可以接收实时的会议直播内容,也可以对录制好的文件进行点播回放,并可投影到本地投影机进行观看。按照接收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

组播接收端:采用组播(multicast)方式实时接收录播服务器的直播内容,采用组播方式时接收端的数量没有限制;如组播需跨越路由器等三层网络设备,需在网络设备上启用组播路由等相关设置。建议在局域网环境中采用组播方式。

单播接收端:采用单播(Unicast)方式实时接收录播服务器的直播内容,无须对网络做特殊设置即可跨越路由器等三层网络设备。建议在广域网等环境下采用单播方式接收。

VoD点播端:通过VoD方式可进行录制文件的事后点播,可在局域网或广域网环境下使用。

2.3功能设计及实现

多媒体录播系统设计具体实现功能。

会议直播功能:可通过单播、组播及组播方式将视频会议中的视频、音频、数据(如ppt文档、word文档、Flash等)内容在网络上进行实时直播,用户可通过ie浏览器或系统客户端软件(Recplayer等)登录服务器实时接收直播的视频、音频和计算机动态屏幕信息。直播功能可满足视频会议系统低成本地向基层机构扩展地需要。

多媒体录制功能:该功能可以将视频会议中的图像、声音、双流数据(如ppt文档、word文档、Flash等)进行同步录制,便于会议存档及会后观摩学习。即可将会议现场的图像、声音和所讲解的报告、讲稿、鼠标操作轨迹以及电子白板上书写的内容等计算机屏幕上所显示的内容同步录制到一个文件中。录制功能可满足用户对视频会议及本地会议全面记录存档的需要。

点播功能:系统内置VoD点播功能,录制后的文件存放在录播服务器上,用户可通过ie浏览器即可点播录制好存储在多媒体录播服务器上的文件,点播可观看到的内容包括视频、音频和双流数据(如ppt文档、word文档、Flash等)内容。录播服务器同时提供了FtpServer功能,用户可以将文件下载到本地播放或上传到其它VoD平台。点播功能可满足用户会后在线观看学习会议、培训的需要。

权限控制:通过用户认证方式实现会议的保密性。直播现场都是一个独立的、相互之间没有影响或干扰,使用观看限制区分观看用户群,只有在授权时才能够观看,没有授权时不能够接收到任何的直播内容。

3系统特点和应用

多媒体录播系统既可配合视频会议系统使用,又可独立使用。从系统稳定和安全角度考虑,录播系统在视频会议系统属于辅助系统的范畴,采用与视频会议核心系统(mCU、终端)间的低耦合设计思路,运行时不占用mCU任何资源,同时即使录播系统出现故障也不会对视频会议系统的运行状态造成任何干扰。

3.1高清视频会议中的应用

电子政务视频会议系统协同办公的建立与扩充可以改变传统的交流方式,行政会议、党务会议、业务会议、决策会议都变成可以随机安排的,既节约了时间又减少了费用,缩短了决策的时间与周期,提高了机关工作效率。而多媒体录播系统,为视频会议起到了有益补充的作用,既可配合视频会议系统使用,又可独立使用于本地会议的录播,设备利用率高,使用范围更广。会议中两套系统同时发送视音频信号,而电子政务会议室操作人员可以选择其中一路信号切换到会场,从而实现两套系统的倒换。

系统的直播功能,将视频会议中的现场内容实时的直播到电子政务各分会场和领导的办公室内,将会议传达到领导桌面,使网内的更多的部门以及人员参与进来,扩大了参会的人数。同时录播系统可以作为视频会议系统的备份系统,在个别会场视频会议终端出现故障无法接收会议的情况下,通过直播功能也能够完整地观看会议。

3.2领导干部培训的应用

加强领导干部素质教育,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大力构筑干部队伍优势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加强领导干部培训,是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需要,是加快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是提升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需要。通过远程视频会议培训的方式,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会议经费,电子政务视频会议系统+多媒体录播系统可以很好地满足党政机关内部培训的需要。培训过程中,不仅在培训现场的领导干部可以清晰的接受主讲人的培训内容(包括图像、声音以及电脑的ppt),分会场的领导干部也可以通过系统平台来观看培训内容,极大地方便了领导干部的学习交流。同时录播系统的录制功能将培训过程同步的录制(包括图像、声音以及电脑的ppt),作为会议资料存档保存起来,为日后会议查询提供依据,也可提供给因工作繁忙而没有时间参加培训的领导干部下载学习。

4结束语

多媒体录播服务平台采用标准的系统架构、实用的应用模式、方便的管理层,实现基于电子政务视频会议音视频的多种应用,具有很强的扩展性。高清多媒体录播系统与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完美配合,实现高清视频会议的录制、直播及点播功能,并满足日常培训的需要,弥补和增强了视频会议的功能,更加完善的达到了党政机关的会议要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果。与此同时,扩大了参会范围和与会人数,最重要的是可以作为视频会议系统的有效备份。

参考文献

[1]黄永峰.ip网络多媒体通信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6.15.

[2]余益民.电子政务技术与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陆敬筠.电子政务技术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沈鑫炎.多媒体传输网络与Voip系统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3.277-287.

[5]张占军.多媒体实时传输协议Rtp[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24(6):43-45.

[6]夏冰,王志奇,郑秋生等.政务终端安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2,(08):29-31.

[7]张明德,郑雪峰,蔡翌.应用安全模型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2,(08):121-125.

作者简介:

杨金铭(1976-),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电子政务。

易兰青(1972-),女,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电子政务网络、安全、视频会议应用等。

行政会议流程篇9

何建钢

同志们:

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今天召开全县公务员轮岗交流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在全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认真落实市委关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5+1”文件精神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的会议。实行公务员轮岗交流,是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运行机制,形成法制完备、纪律严明的监督体系,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各级干部队伍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是防止管理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促进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增强机关活力,发挥整体效能,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

今天,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常务副县长李相忠同志亲自出席会议并将作动员讲话。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各乡镇党委分管党务工作的副书记,县委各部委室和县级各部门的分管领导、政工人事科长(干部)或办公室主任。

今天会议的议程共两项:一是相忠副书记作全县公务员轮岗交流工作动员报告;二是山银局长就全县公务员轮岗交流工作的具体操作办法进行培训。

下面,进行第一项议程:请相忠副书记作全县公务员轮岗交流工作动员报告,大家欢迎。

(相忠同志讲话毕)

下面,进行第二项议程:请人事局山银局长就全县公务员轮岗交流工作的具体操作办法进行培训。

(山银同志讲话毕)

同志们,刚才相忠同志就全县公务员轮岗交流工作给大家作了一个比较生动的动员报告,山银同志就全县公务员轮岗交流工作的具体操作办法进行了具体的讲解。相忠同志的动员报告,站在全县大局的高度,结合我县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围绕提高全县干部的执政能力,对如何做好全县公务员轮岗交流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和纪律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山银同志的讲话,围绕全县公务员轮岗交流工作的实施步骤、方式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了比较具体的安排和说明。请全体参会人员按照会议的要求和部署,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就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讲三点意见:

第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乡镇、各单位会后要向单位主要领导作好汇报,并召开好党委(党组)轮岗交流工作专题会议,制定好本单位的实施方案。要组织本单位全体干部深刻领会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认真学习《国家公务员职位轮换暂行办法》、相忠同志重要讲话和县委办、县府办下发的有关轮岗交流工作的文件,反复宣传干部轮岗交流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大家充分认识到实行轮岗交流是组织实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全面锻炼提高干部素质、增强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要措施,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教育和引导本单位全体干部端正态度,消除各种思想障碍,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上来。

第二,要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各乡镇、各单位要根据轮岗交流的原则、方法和步骤,结合本单位人员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轮岗交流实施方案,上报县委组织部、人事局审核同意后再组织实施。为了保持机关工作连续性,避免产生较大的动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采取“一慢、二看、三快”的做法。一慢,就是不急于确定轮岗交流人员,要在充分发扬民主,召开党委(党组)会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轮岗交流人选,力求准确稳妥。二看,就是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经过认真考核,看其工作表现、看其自身优点,确定轮岗交流的岗位。三快,就是轮岗交流人员一旦确定下来,宣布决定要快,交接工作要快,到新岗位就职要快。同时,要把握“三个”原则,确保交流轮岗工作稳妥有序开展。一是思想政治工作先行的原则。各单位要密切关注轮岗交流者的思想动态,深入细致地做好轮岗交流者的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引导大家把个人的升降去留和此次轮岗交流工作的目的结合起来,把今后的工作需要和对大家的培养锻炼联系起来,把个人的主观愿望和组织安排统一起来,从而增强干部的组织观念和大局意识,确保轮岗交流工作的顺利实施。二是岗位适宜与取长补短的原则。开展轮岗交流,不能单纯为轮岗交流而轮岗交流,而是务求实效,切实达到培养锻炼干部和促进各项工作的目的。轮岗交流面大,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有一个总体的把握,这就是级别、人员与岗位要适宜,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保证工作的连续性,有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因此,要经过深入分析与研究,尽可能使每位同志的性格特长、工作特点和思想素质与其拟任岗位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发挥每位同志的长处和优势。三是优化组合的原则。在干部轮岗交流过程中,要对参加轮岗交流的人员进行优化组合,注重增强其互补性、功能性和开拓性。增强互补性,就是对每个科室的组成人员,在性格特长和相容性上进行优化组合,从基础上理顺关系,使轮岗交流后的人员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增强功能性,就是对每位干部的工作特点、技能特长进行优化组合,保证轮岗后每个科室的工作职能有所加强,发挥作用有所增强,整体工作有所推进。增强开拓性,就是轮岗交流后,每个科室不仅要有完成本职工作任务的本领,还要具有开拓创新的能力,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第三,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推行轮岗交流制度,涉及到干部队伍的升降去留,矛盾集中,难度较大,轮岗交流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领导。各乡镇、部门党委(党组)要建立健全公务员轮岗交流工作的领导机构和具体办事机构,主要负责同志是轮岗交流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这项工作能不能扎实深入地开展,取决于第一责任人的工作态度和工作决心,也是衡量第一责任人的政治觉悟和工作成效的重要方面;在座的各位分管领导是轮岗交流工作的第二责任人,不仅要积极向主要负责同志汇报好,争取主要领导的支持,而且要注意具体操作的科学性,实施过程的民主性,切实注重实效,保证质量。同时,在组织实施干部轮岗交流工作中,各乡镇、部门党委(党组)要进一步增强大局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树立全县一盘棋思想,反对本位主义。凡出现干部派不进、调不出的,要追究单位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责任。被调整的干部要严格服从组织安排,否则,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行政会议流程篇10

为认真贯彻《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步精简会议文件、改进会风文风和规范督促检查活动的通知》,切实改进领导方式、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根据《中共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精简会议文件、改进会风文风的意见》有关要求,经市委、市政府领导同意,现就进一步精简会议文件、改进会风文风和规范督促检查活动通知如下。

一、切实精简会议、改进会风

(一)提高会议质量。会前充分准备、深入调研,组织有关人员研究中央和省委精神、分析把握市情,提出具体、实在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建议。会中部署明确,形成共识。会后加强督查指导,及时跟踪反馈,推动贯彻落实。

(二)减少会议数量。根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对下周重要会议安排进行预告。工作内容相同或相近的会议合并召开;参会人员相同或交叉的多个会议套开或连续召开;能以文电等方式部署或可以新闻媒体通告的,不再召开会议。市级部门召开本系统全市性工作会议,原则上每年只开1次。严格控制举行各类纪念会、研讨会、表彰会。

(三)控制会议规模。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召开的全市性重要工作会议,主会场参会人员一般不超过150人,一般由一位市领导作主题报告,一位市领导主持,会期不超过1天;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召开的有关方面工作会议,主会场参会人员一般不超过80人,一般只由一位市领导作主题报告,会期不超过半天。市级部门召开的本系统全市性工作会议,原则上不请市领导出席。领导讲话时间一般控制在1小时之内。电视电话会议、视频网络会议一般不超过2小时。

(四)严格会议审批。按照雅委办〔〕23号要求,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召开或请各县(区)党委、政府及市级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会议,须经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定,或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准。市级部门召开的本系统全市性工作会议,需请县(区)党委、政府及市级部门分管负责同志参加的,须经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批准。会议承办或主办部门应于会前15日将召开会议的请示及方案送市委办、市政府办审核后报批。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秘书长联席会议要加强统筹协调,确保会议节俭高效、规范有序。

(五)严控会议成本。尽量运用现代通信技术召开会议,需传达至县级的全市性会议和无参观考察、座谈讨论等内容的会议,原则上采用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中央、省委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后,可接着召开全市电视电话会议提出贯彻要求。举办会议要厉行节约,严格控制会议经费,节俭高效办会,不得借召开会议名义发放纪念品;不得组织高消费娱乐、健身活动。

(六)规范会务工作。按照雅委办〔〕27号和雅府委〔〕53号文件要求,经市委、市政府审批同意,并以“两办”名义核发会议通知的会议(含参加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召开的电视电话会),会议相关资料由牵头部门、执行部门或相对应业务部门准备,会务工作按照以下原则办理:

1.市党代会、市委全委(扩大)会、市委常委(扩大)会,以及市委召开的涉及全局工作的重要会议,由市委办公室牵头承办。

2.市政府全体会、市政府常务会、县(区)长会、国务院和省政府召开的综合性电视电话会议、省政府在雅召开的综合性会议等,由市政府办公室承办;以市政府名义召开及涉及政务服务、经济工作、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对外交流、依法行政、环境保护、国防等全市性会议(包括电视电话会议),由对口业务部门承办。

3.市级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由市委组织部、市纪委共同承办。

4.涉及党风廉政建设、纪检监察、作风建设、述职述廉等方面的工作会、座谈会、研讨会、交流会、谈话会等各种会议,由市纪委承办或牵头相关部门承办。

5.涉及党建、组织人事、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干部任免交流、干部考核测评述职、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会、座谈会、纪念会、研讨会、交流会及干部大会、谈心谈话会等各种会议,由市委组织部承办或牵头相关部门承办。

6.涉及意识形态、宣传思想政治、精神文明、新闻外宣、报刊发行工作,企事业单位的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以及纪念活动等方面的工作会、座谈会、研讨会、交流会、纪念会等各种会议和市委中心组学习、事迹报告、政策宣讲、阶段工作组织发动等各种学习会、报告会、动员会等由市委宣传部承办或牵头相关部门承办。

7.涉及统一战线、派、工商联、民营经济、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工作会、座谈会、研讨会、交流会等各种会议,由市委统战部承办或牵头相关部门承办。

8.涉及维护稳定、平安创建、综合治理、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和防邪等方面的工作会、座谈会、研讨会、交流会、汇报会等各种会议,由市委政法委承办或牵头相关部门承办。

9.涉及市直机关的党建、纪检、四好班子建设、机关作风、文娱体育、党建目标考核、换届选举等方面的工作会、座谈会、研讨会、交流会等各种会议,由市直属机关工委承办或牵头相关部门承办。

10.未列入上述会议种类的其他专题会议由牵头部门、执行部门或对口业务部门承办。

11.市委党群系统各工作部门、政府系统各行政主管部门及各类领导小组,因工作需要以市委或市委办、市政府或市政府办名义召开的各种会议,由各有关部门、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承办;会议通知由有关部门、领导小组办公室代拟,由市委办公室或市政府办公室核发。

12.上级各主管部门在我市召开的各种会议(含接待工作过程中的汇报会、经验交流会等)由市对口部门负责会议承办工作。

13.市委或市政府主办,并成立了筹委会的各种重大活动涉及的会议,由筹委办承办。

(七)严肃会议纪律。各县(区)、各部门要严格按要求派员参加会议,不迟到、不早退。对无故缺席会议、随意安排人员顶替参会的,将视情通报,并作为机关效能考核的依据。

二、切实精简文件、改进文风

(一)严格行文规则。属市级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或上级机关是省直部门行文的,由市级部门发文。属议事协调机构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或上级机关是议事协调机构行文的,由议事协调机构发文;调整议事协调机构成员的,由议事协调机构发文;调整由市领导担任议事协调机构组长(主任)、副组长(副主任)的,由议事协调机构代拟,原发文机关发文。联席会议不正式行文,如需正式行文,可以牵头部门名义或有关成员单位联合行文。未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市级部门和议事协调机构不得向县(区)党委、政府发文和要求县(区)党委、政府报文;需县(区)党委、政府知晓的,可抄送有关地方党委、政府;确需县(区)党委、政府执行的,经市委、市政府领导同意后,可冠“经市委、市政府领导同意”由部门(机构)向县(区)党委、政府发文。

(二)规范行文程序。各县(区)、各部门向市委、市政府报送文件(含简报),除领导同志直接交办的个别事项和确需直接报送的敏感绝密事项、重大突发事件及部分涉外事项外,应按程序送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统一办理,严禁多头报送和越级报送,不得直接报送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个人,也不得在报送受文机关的同时又送领导同志个人。属于党委职权范围内的工作,以党委(党组)名义报市委;属于政府职权范围内的工作,以政府或部门名义报市政府;属于市级部门职权范围内的工作,直接报送主管部门。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交办件,承办部门和县(区)应认真办理,并在要求的时限内反馈。市级部门请求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发文的,必须提供代拟稿(含电子文档)及相关的发文依据和背景材料,代拟稿内容涉及其他部门或有关地方职能范围的,要书面征求有关部门或地方的意见后,再送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按程序办理。未经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审核的代拟稿,一般不得直接送请市委、市政府领导签发或提请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

(三)减少文件数量。发文应确有必要,不简单以文件贯彻文件,不把发文的多少作为检查评比的内容和依据。对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普发性文件,如没有新的贯彻措施的,不再发文;凡法律法规已作出明确规定的,一律不再印发文件;现行文件规定仍然适用的不再重复发文;属同一部门、同一类工作、同一对象的,应合并行文,不分别或连续发文。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办公手段,提高公文处理时效。

(四)提高文件质量。文件内容要符合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精神,切合我市实际并与现行政策相衔接,完整准确体现市委、市政府意图,注重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避免片面强调部门利益,避免政策冲突。各县(区)、各部门要加强对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对不符合中央精神和法律法规规定的,有关方面要及时予以修改或废止。文件要突出主题,力求“开门见山”,倡导清新简练的文风,做到措施明确、文字精炼、意尽文止。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工作部署的文件,要切合实际、重点突出,不照抄照搬。除重大决策部署外,市委、市政府文件不超过3000字。

三、进一步规范督促检查活动

(一)进一步规范督查活动的组织。对各县(区)、各部门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的情况开展督促检查,由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目标督查办提出建议方案,按程序报市委、市政府同意后实施。对属于部门职能工作的,由职能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在本系统内自行组织开展督促检查。对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目标督查办参与的重要专项工作,由牵头职能部门提出建议方案,报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审定后实施。不得多头督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