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中医理论基础知识讲座十篇中医理论基础知识讲座十篇

中医理论基础知识讲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52:39

中医理论基础知识讲座篇1

1“文献讨论讲座”的由来

“文献讨论讲座”是以国外医学期刊联谊会(Jour-nalclub)为雏形,结合具体实情组织的集合研究生定期探讨前沿期刊和文献的讨论讲座。医学期刊联谊会(Journalclub)最早是由一群医学工作者发起的定期聚会,其目的是严苛评论最新发表的有关基础研究或临床应用的科学论文。后来英国外科医生威廉·奥斯勒爵士以“给那些订阅不起的读者购买并传布医学期刊”[2]为宗旨于1875年在蒙特利尔的麦吉尔大学建立了第一个正式的“期刊联谊会”。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期刊联谊会”被定义为一种教育性质的研讨会,即由一特定人群定期在一起组织讨论近期发表的文献。其通常是围绕一个与临床或基础试验研究相关的特定主题,主要目标是促进某个特定领域的回顾性研究或讨论当前的研究工作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在可能性[3]。现代医学教育中,这种方法又被改进应用于研究生教育中,是欧美大学常用的一种学术交流和教育手段。

2“文献讨论讲座”的组织结构及运行流程

“文献讨论讲座”是以研究生为中心,其目的主要是发掘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并培养其语言表达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活动的核心是充分挖掘参与者的学习潜能,提高其对相关研究的兴趣并加深了解。讲座一般两周举行一次,由所有口腔修复科导师及研究生参加,也可有本科生、临床医师、主要研究者和实验技术人员参加。每期轮流由不同的研究生作为主题或文献报告人,报告由教学秘书整理记录,导师或课题组负责人最后评价并总结。主讲研究生首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或科研兴趣选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以ppt形式与大家分享讨论,以期达到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与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讲座应尽量安排在人员均可以参加的时间段和地点,时间一般是40-80分钟;主讲研究生应将提前一周准备的讨论文献资料发放给参与人员,以确保会议时每个参加人员都能积极参与讨论,并同时鼓励研究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下面即是讲座的基本流程:第一,主讲人介绍(5-10分钟):由主讲人简单的自我介绍,宣布本次的讨论主题,并概要地简述所涉主题的基本内容;第二,主讲人宣讲(20-30分钟):报告人首先对本次讨论主题的研究意义和角度进行阐述,然后按照文献内容,依次陈述文献相关背景,讲解研究设计、实验方法,结果及结论等;第三,发表观点、参与讨论(20-30分钟):待主讲人陈述完相关内容后,一般组织参与者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①文献的前言或问题陈述是否清晰?所选题材是否与临床密切相关?②文献所研究问题或假说是否清楚?文献回顾是否全面且具说服力?是否支持研究目的和问题?③研究设计和数据收集的方式方法?研究的样本量大小和样本的特征?所用的统计方法是否合理?④所得结果否真实可靠,讨论是否全面?所得结论能否应用于各种情况或人群?当然,参与者可对文献的结果和结论进行评价,也可对主讲人的陈述方式方法提出个人意见,主讲人可同时进行解释和补充。第四,总结(5-10分钟):由导师或科室年资较高的医师对主讲人的报告和参与者的发言进行补充、评价和总结,同时对本次讨论文献的知识点、关键点及疑难点作简要陈述与引导;并对报告人的逻辑思维、语言组织和ppt制作等进行全面总结。

3“文献讨论讲座”的必要性

定期组织、带领科内研究生进行“文献讨论讲座”的实践表明,这种方法对口腔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口腔研究生综合科研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助于学生尽快熟悉新的学科领域。同时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讨论技巧、批判性评价技巧的培养也是非常有帮助的[4-5]。就宏观方面说,医学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国家最高层次的精英教育,其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医疗人才和发展学科技术的双重任务。随着口腔医学的飞速发展,对高层次、高质量口腔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需要不断完善教育、教学体制以适应口腔基础医学和口腔临床医学的发展。现行的医学教育体制导致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出现了明显的脱节。基础实验的研究不能及时应用于临床,甚至是对临床无意义的研究,或者只是一味的照搬国外的科研思维,毫无创新意识。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改变现行的教育模式,搭建临床与基础的桥梁,真正实现基础为临床服务,临床为基础导航。现阶段大多数研究生都觉得事基础研究枯燥乏味,不愿从事基础课题的研究,更不用说发现和创造新的科研思维了。而“文献讨论讲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对于相关课题的兴趣,督促学生对该学科邻域进行科技查新,通过讨论不同的参与者进行对话与交流,使不同的经验与思想交叉传递,常形成更深层次上的认识,从而达到科技创新的目的。就微观方面说,通过“文献讨论讲座”的锻炼,参与者可通过对话和辩论,接纳吸收不同的观点,提炼适合自己的信息,完善自己的观点,同时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构建对自己有意义的、新的认知体系,以达到共同进步,这都符合了现代口腔医学发展和教育的要求。与此同时,研究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这就锻炼了学生的统筹和机变能力。在讲座中,学生互相讨论,向老师请教,体现了团队交流合作、团结互助的精神。传统单一的讲授式教育教学方式,注重对普遍的客观知识灌输,强调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使学习结论具有同步性和同一性,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很可能局限学习者的知识范围和研究热情,还可能阻碍医学科技的进步与创新[6];不能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意识,使越来越多的医学生缺乏开拓和创新的精神,导致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而“文献讨论讲座”的教学方式对于扩大研究生知识范围、活跃其思维方式、培养其创新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为研究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供了锻炼的平台,从而为其以后撰写类似学术报告和主持会议打下了基础。同时,通过这种讲座讨论的形式,更加有助于导师对于研究生的全面认识,可以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有助于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科研思路能力的提高,对整个课题小组科研水平的提高也具有促进作用。

4讨论

中医理论基础知识讲座篇2

关键词:医学生;学习方法;讲座;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190-02

近年来,如何培养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国际国内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学校、教师及专家学者开始日益重视学生学习策略的分析与研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正逐渐取代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成为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在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如何正确的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是重点之一。学习方法的指导不仅仅是机械的方法授予和操作演练,而更重要的是通过探索引导,体验学习乐趣,最终形成对学习方法的积极情感和信赖,达到“自主学习”的境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是高等医科院校中医学生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培养目标之一。由于医学基础课程内容繁多,教师在教授课程中难免更重视课程内容和知识点的讲解,但在促进医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方面就会有所欠缺。近年来,昆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提高了对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形成的重要性的认识,通过举办学习方法指导讲座等方式,注重教给学生在学习医学基础类课程时,自身应掌握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理论课程的重难点,提升自我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一、学习方法指导讲座对象

讲座主要面向大一到大三昆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专业学生开设,采用学生自愿参与的方式进行指导,学生可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参加讲座。

二、学习方法指导讲座方案

基础医学院每学期以学院所承担课程为主,选取其中几门公认难度较大的医学基础课程,利用2周的时间,以“教师讲”、“老生谈”、“新生问”三结合的形式开展讲座。首先,由学院选派1名教学效果好、教研能力强的任课教师,针对1门课程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约1小时);随后,由学院选派1名该门课程学习效果好、表达能力强的老生,针对该门课程的学习进行交流(约30分钟);最后,到场师生互动答疑(约30分钟)。

三、学习方法指导讲座方案实施

在三年的时间里,基础医学院共举办学习方法指导讲座6次,课程包括分子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病理学、细胞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生理学、生理学、药理学、局部解剖学等12门课程。

1.优秀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特点讲授学习方法。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聘请优秀教师开设学习方法指导讲座,尝试用以下途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能力:一是讲授该门课程的学科特点,展现该门课程的独特性,重要性,同时介绍该门课程与前沿医学的紧密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往研究表明,临床专业学生对医学前沿的内容兴趣更大。二是以课程大纲为主,帮助学生理清本门课程的脉络结构,掌握课程的重难点,培养学生能够根据课程的知识结构,全面深入地自主学习学习该门课程。三是通过一些学习案例,教授学生一些学习的小方法和小技巧,比如通过口诀的方式,记忆系统解剖学课程中人体骨骼结构位置等。

2.高年级优秀老生传授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指导讲座中,每门课程选取了一名成绩比较优秀的高年级老生给新生传授自己在学习该门课程时的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优秀老生以学生的学习视角入手,根据自己以往的学习经验,将课程的重点难点,学习的方法方式及小技巧一一展现给新生,强调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应该更加重视自己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帮助学生加强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多做习题,注重课堂学习时的听读、笔记和联想等。

3.讲座现场师生互动答疑。该环节强调教师和学生针对课程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由到场学生针对课程难点进行提问,教师由浅入深、层层剖析进行解答。课堂讲解时教师主要以知识点讲解为主,而讲座上的答疑解惑则更突出引导学生针对问题去寻找一个突破口和切入点,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方式,使得学生可以举一反三,以此类推,做到真正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学习方法指导讲座的效果

为了解基础医学院学习方法指导讲座的效果和学生的反馈意见,我们在第三期学习方法指导讲座的同时对其研制了相应的调查问卷,主要从参加讲座目的、讲座开设时间、讲座形式、感兴趣环节、讲座感受等方面设计10个结构性问题和2个开放性问题。(你对自主学习方面的内容有何建议和意见?关于学习方法指导讲座,你有什么宝贵建议和意见?)针对参加学习方法指导讲座的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51份,收回问卷338份,回收率96.3%。

(一)调查问卷主要问题项目及调查学生选择所占百分比

1.关注程度:关注48.6%、一般49.4%、无所谓0.5%、不关注1.5%。

2.参加目的:拓展视野72.1%、为课外学分13%、兴趣所在9.5%、其他5.4%。

3.举办时间:开学三周内33.3%、五周内27.2%、七周内13.2%、都可以26.3%。

4.时间长短:1小时23.9%、1~2小时72.8%、两小时以上2%、无所谓1.3%。

5.讲座形式:专题讲座45.5%、现场解答11.2%、案例分析41.3%、其他2%。

6.成功条件:主讲人32.52%、讲座内容59%、讲座环境5.7%、举办单位2.4%。

7.未参加原因:与上课时间冲突30.2%、与社团时间冲突16.1%、对内容不感兴趣20.4%、觉得没有意义8%、宣传力度不够15.8%、对讲师不了解9.5%。

8.感兴趣环节:老师的讲解74.1%、同学的讲解10.4%、提问与回答15%。

9.满意程度:非常满意24.4%、满意62.9%、一般12.7%、不太满意0%。

10.讲座感受:很有意义43.3%、有点收获49.3%、一般7.4%、毫无感觉0%。

(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1.讲座效果明显,大部分学生表示对自己的学习帮助很大,有利于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问卷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方法讲座的开设非常有必要,希望多举办比较难课程的讲座,并可以根据教学进度设置专题,使同学们学习本课程更加有利。

2.在自主学习方面,教师的指导对学生意义重大。调查表明,学生希望教师可以加强对自主学习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在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一是讲解一下难以理解的重点知识,多提供一些有关自主学习的资料。二是老师应有一定的引导,列出知识主干、重点难点,并适当开展兴趣小组。三是在记忆方面给予技巧、方法指导。

3.学生对学习方法指导讲座满意度较高。学生建议多开设难学课程的讲座,增加场次,多讲解重点内容;讲座中应多增加交流机会,增加师生互动和现场答辩;讲座中注重医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多举实例以引出学习方法,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五、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思考及讨论

学习方法指导讲座的圆满举办及问卷调查表明,培养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要从课堂上加强对课程知识的传授,更应该从课外角度,积极创设支持环境与条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把握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医学生由于平时课程繁多,对专业基础课程难免产生疲倦和应付心态。教师应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将课程的丰富性、独特性展现出来,使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应由传统的知识授予型方式向问题引导型方式转变,通过案例展现等手段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

2.自主学习方法的养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自己掌握一定的自主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进一步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学科的知识架构。(1)课前预习。每次上课前应提前预习本次课程章节的主要内容,做好相关学习准备。(2)学习专注。在上课期间应跟着任课教师的思路走,注重理解和融会贯通任课教师本次授课的重难点内容。(3)技巧记忆。医学课程内容繁多,学生应根据学科和课程特点把握多种记忆方法。(4)知识强化。课下应积极复习,反思、总结和评价自己本阶段的学习进程及效果。(5)沟通交流。遇到知识难点,应积极向任课教师请教,请求答疑解惑。同学间可根据某一知识点进一步沟通交流,以达到强化记忆的效果。

3.创设自主性学习的环境与氛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主体,但同时也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所以应给学生创设自主性学习的环境与氛围。一是创建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应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网络资源,提供相关辅导资料供学生下载。二是教师可通过课外辅导的方式,如举办学习方法指导讲座,开设科研兴趣小组沙龙等,进一步激发起医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和求知热情。三是积极创设优良的学风班风。对班级加强学风建设,让优秀学生带动全班一起学习,共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

参考文献:

中医理论基础知识讲座篇3

名古屋大学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理论性思考力和创造力”。在这基础上名古屋大学医学部制定了“培养富有科学理论性•伦理性•人性的、具有丰富创造力,独创性和使命感的,推动医学研究及医疗的人”的教育目标。本着此教育目标,名古屋大学医学部将本科课程体系分为全学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阶段。

1.1全学教育课程体系

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优势,开设以教养教育为根本的普通课程及实习课程。全学教育课程由理科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基础研讨会(小组为单位的文献资料检索及讨论)、文科教养课程和理科教养课程、语言文化课程构成。与全学教育并进医学部在每周三下午开设了医学入门课程。该课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以英文版《人体医学生物学》(SylviaSmader,2002)为教材,学习医学生物学基础知识(23学时);(2)以临终医疗及心理关怀、医学伦理学等为内容,开设特别讲座,目的是让学生为将来作为医生做思想准备(16学时);(3)为了使学生早接触医学、体验医疗,利用残障者设施、老人公寓及附属医院,开设有临床看护实习课和体验医生一天工作的影子体验课(shadowing,10学时)。全学教育课程安排于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上半年,医学入门课程由医学部施教外,其他课程由大学的教养部施教。

1.2专业教学课程体系

名古屋大学医学部按学科组织了专业课程,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社会医学等。专业课程主要开始于第二学年,大多课程在第四学年结束。具体课程安排如下,第二学年下半年和第三年上半年开设基础医学课程;第三学年下半年开设基础医学科研培养计划(也称基础医学研讨会);第四学年开设社会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第五学年主要是临床实习和临床病理学实习课;第六学年则为选择性临床实习和毕业考试。

其中,基础医学将课程改革前的解剖学、生理学、微生物学等基础科目统编成人体器官的构造、生物体功能、人体与药物、免疫与机体防御等科目,加强了基础科目之间相关知识点的结合。为培养本科生医学科研能力,开设了为期半年的基础医学科研培养计划,学生离开课堂实践实验为主的科研活动。社会医学课程包括环境劳动卫生学、预防医学、法医学、国际保健医疗学、医疗行政学及医学英语。医学英语主要目的是为本科生国外临床研修奠定语言基础、提供相关信息。临床医学课程包括脑外科学、老年科学、小儿科等19门临床科目。临床医学的教学多采用传授型教学模式结合以问题为主的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除以上的必修课课程以外,学生需要完成2~3单位的选修科目课程。选修课程以特别讲座的方式开设,以当下医学前沿、学生高度关心的问题为主要内容开设34次特别讲座,分成a-i为标记的9类话题小组,话题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如2013年开设的特别讲座题目有:心血管外科中人工脏器的应用;救命救急医疗的最新前沿;死亡教育;多种职业协同作用的地区医疗等)。学生需要在9个不同的话题分组中任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6次讲座,满出勤获2单位学分;选9次讲座并满出勤,获得3单位学分。

2特点与启示

2.1重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名古屋大学医学教育注重通识教育,非常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医学教育中的渗透,着力培养学生的多种综合能力。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入人文社科教养课程和理工科教养等通识课程,增强了医学本科生人文社会基本素养,培养沟通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基础研讨会课前指定讨论题目,通过训练学生利用图书馆查找、获取信息,学习处理和总结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利用能力。特别是医学入门课程,让医学专业的学生感受病人、感受医生、感受医院、感受社区医疗现状,促使学生树立将来作一个好医生的追求目标,加强了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的教育。

医学是以“人”为对象的专业性极强的行业,对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要求高。目前,我国医学教育体制从应试教育正向素质教育转变,教育部制定了以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较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解决一定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医学教育目标[2],力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而名古屋大学在医学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开设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融合的全学教育课程的做法值得借鉴。

2.2实施多样化教育模式

日本医学教育方式多样,努力充分带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无论是基础课程还是临床课程,教学授课方式多样化,内容灵活,并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专题讨论会或与讲授相结合的pBL教学法注重培养临床思维,强调实用性知识的传授,激发学生主动摄取知识,同时锻炼学生检索文献、逻辑推理、总结陈述、分析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名古屋大学医学部开设多角度的特别讲座,以获取学分吸引和鼓励学生聆听讲座,促使学生了解当今医疗现状及最新发展,理解社会医疗中医生的作用和职责,触及临床工作中可能涉及的医学伦理问题。这些专题讲座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利于开拓视野,激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

而与日本学生相比,国内医学本科生学习主动性不强,不善于思考和提出问题。课程安排和授课方式的单一,使我们的医学本科生在考进医学院校后容易孤立地看待各门课程。往往是备考阶段死记硬背,强行记忆理论知识,而考试结束就忘记多半,导致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脱钩。我们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学习方式,促使其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大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3重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提倡学生独立思考

日本医学院校十分重视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以必修课形式开设基础医学科研培养计划,给本科生提供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如名古屋大学医学部第三学年下半年停止所有其他课程,仅开设基础医学科研培养计划一门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择导师及研究室,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总结实验结果,并进行发表与答辩。该课程学生为主体,教师看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发现问题及积极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并不注重最终实验结果。另外,让笔者深有感触的是,教师在实验指导过程别注重培养学生的严谨并细致的科研习惯,如实验操作的规范化、严格要求实验记录等。

近年来,我国也在重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但因多种原因,开展医学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学校并不多,提供给学生参与科研的机会很少[3]。多年的“探索性机能实验教学”中笔者体会到,多数本科生动手能力强,对科研活动表现出很强的主动性。建议我国就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改革,将本科生的科研训练和教学紧密结合,给学生提供参与科研活动的条件,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利用和巩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利于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才。

2.4不断完善课程建设,建立开放性管理平台

名古屋大学医学部独立设置专门的教育教学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普通授课教师和学生组成,是在医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听取学生意见的重要场所。委员会鼓励学生经常思考医学课程如何能学得更好,根据提出意见,委员会做到不断发现问题,完善课程体系。另外,名古屋大学医学部面向学生制定了详细的课程导读和课程安排介绍,并公开在学校网页,六学年中的课程安排及要求一目了然。其中,课程导读概括介绍了学生六年间每学年的课程、学分及升学年的必备条件。而课程安排介绍则更为详细,条目清晰地介绍每学年所要学习的课程和安排的特别讲座。课程安排介绍明确提出了课程学习内容、学生应达到的目标、成绩评定方法、教科书及参考书籍或材料、负责教师、教学日历等。

从让学生充分了解、参与课程安排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不难看出,日本医学教育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在明确教育目标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真正做到了有准备的学习。

中医理论基础知识讲座篇4

1开设断层解剖学课程的必要性

1.1影像医学专业是泰山医学院的特色专业

我院放射学院于1994年在国内率先开设了医学影像学5年制本科,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医学影像诊断的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超声、Ct和mRi等是该专业学生所接触的主要诊疗设备,而这些设备均是以断层的方式来诊治疾病,目前,Ct、mRi等的分辨率越来越高,单靠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获取的解剖学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医学影像突飞猛进的发展,现代影像医师迫切需要断层解剖知识。结合我院实际,在医学影像专业开设“断层解剖学”势在必行。另外,放射学院是卫生部放射医师进修培训基地,已工作多年的放射医师,大多没有学过断层解剖学。作为基础回归课程,为进修班的放射医师开设断层解剖学,有其迫切性。再者,我院医学影像专业硕士研究生是我院教学的更高层次,为培养具有更高层次的现代医学影像高级专门人才,为研究生开设断层解剖学,有其必要性。

1.2临床医学教育开设本专业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Ct、mRi的普及应用,Ct、mRi将成为未来诊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临床医学及其各个方向的毕业生在未来的医疗实践中必将大量接触Ct、mRi等检查,熟悉断层解剖学知识有其必要性。

2开设断层解剖学己具备的条件

2.1教材

(1)《断层解剖学》刘树伟主编,1998,人民卫生出版社。该教材文字精练,线条图简明易懂,适合临床医学本科生和医学影像专业的专科生使用。(2)《断层解剖学》刘树伟主编,2004,高等教育出版社。本书系统介绍了人体的横、矢和冠状断层解剖,该教材适合研究生、放射医师进修班和成人教育专生本学生使用。

2.2师资

本教研室有断层影像解剖学博士研究生1名,另有从事断层解剖学研究并参加过“断层影像解剖学学习班”的教师3名,掌握了断层影像解剖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可以胜任本学科的教学任务。还有从事影像诊断的兼职教授和副教授2名,讲解医学成像的基本理论和医疗设备的基本原理以及影像诊断的基础知识。

2.3实验室

本教研室现有成套的断层标本,购买和制作了彩色教学幻灯片,依据初步的教学经验并融人自己的科研成果自己制作了成套的断层解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本院附属医院Ct和mRi室为本实验室提供了大量正常Ct、mRi和少量典型病例的教学片。另外,本院各教室配有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开展断层解剖学的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有力保证。

3断层解剖学教学的实施与体会

3.1研究生的断层解剖学

已为我院6届统招研究生和2届在职研究生开设了“断层解剖学”。总课时为64学时,理论课48学时,实验课为16学时。理论课系统讲解头部和横、矢和冠状断层解剖和Ct、mRi。颈、胸、腹和盆部着重讲解横断层解剖和Ct、mRi。脊柱区横、矢和冠状断层解剖及相应的Ct、mRi。四肢重点讲解六大关节的断层解剖及相应的影像学表现。实验课看断层实物标本和正常及典型病例的Ct、mRi图像。研究生的基础和识扎实并有一定的临床经验。突出:(l)全面和重点相结合,颅脑系统全面讲授,身体其它各部重点讲授横断层,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断层解剖学的精髓和内在规律,为将来临床疾病的诊治奠定坚实的断层解音学基础。(2)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将断层标本与正常Ct、mRi图像融合起来,把握其内在规律和结合点,并结合典型病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成人医学影像专业专升本和专科生的断层解剖学

从2000年开始,已为届成人专升本和四届成人专科生开设了断层解剖学。这些学生多数在临床上工作了多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多数还带着问题来上课。但多年不系统学习,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知识多已遗忘,多数没有接触过断层解剖学。针对上述情况,系统讲授10学时的颅脑连续横、矢和冠状断层解剖。其它部位针对学生普遍感兴趣的焦点开设30学时的专题讲座。讲座应用先复习相关的系解和局解内容,然后是断层标本和正常的Ct、mRi图像,接下来结合典型病例回答同学的问题,最后25分钟进行课堂讨论。这些学生都有多年的工作经验,且多数从事影像诊治方面的工作,因颅脑角剖结构复杂,又在临床工作中经常接触,该部分内容系统讲授有其必要性。其它部位以问题为中心开设专题讲座,形式多样,同学积极参与,互动性好,因而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3.3断层解剖学选修课

全院范围内开设30学时的本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对象为修完系统解剖学的放射学院专科生及修完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的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从2001年开始,已连续开设了4期选修课。有本教研室老师和兼职教师分别讲授断层解剖的基本知识以及影像设备成像的基本原理和影像诊断的基本知识,然后开设6个专题讲座,分别围绕脑沟、回的定位,脑血管的应用和断层解剖,蝶鞍区的薄层断层解剖和常见疾病的诊断,肺段的划分和肺内病变的定位诊断,肝段的划分和肝内病变的定位诊断,前列腺的分区和mRi诊断。考查采用写短篇综述的形式。注重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又要让学生开阔视野,另外还要提高学生对断层解剖的学习兴趣。有兼职影像诊断教师精选典型病例,用断层解剖的基本知识去分析解决临床疾病的诊断,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考查采用写短篇综述可充分调动同学的创新能力,学会用所学基础知识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3.4继续教育培训班开设断层解剖学

作为基础回归课程已为2届放射医师进修班和3届颅脑脊柱临床应用学习班,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设了10-15学时的断层解剖学。重点讲授颅脑的横、矢和冠状连续断层解剖。以专题形式重点讲授临床影像诊断经常使用的断层解剖的基本内容,为影像诊断及外科诊治提供坚实的断层解剖学基础[2]。

现代教学手段为本专业课程的开设提供了有利条件,断层解剖学的教学特点是使用大量的连续断面来说明人体各部各主要器官在连续断层内的变化规律,层面多、连续性强且信息量大,彩色幻灯片和计算机辅助多媒体教学系统恰恰有这方面的优势。另外,网络的普及可使学生利用网络终端在实验室或在家里就可学习和游览断层解剖学内容,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并且可根据当时所学临床课程的内容随时随地进行浏览和复习川。相信随着电子计算机及网络的日益普及,将为断层解剖学的开设提供更多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刘伟树.论人体断层解剖学课程设置问题.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6,(1):18-19.

中医理论基础知识讲座篇5

【关键词】医学生;临床实习;学习;教学;内科

【中图分类号】R16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2-71-03

临床实习作为医学本科教育中的最后环节,是医学生接触临床的起点。该阶段是学业的重要阶段,是从医学基础理论学习向临床医生转变的桥梁和关键时期,期间教育直接关系到学校培养的医学人才质量。在这个阶段医学生须进一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与临床知识相结合,逐步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获得一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入临床工作打下基础。而在内科实习又是临床实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本文章拟通过对医疗系临床实习期学生在内科实习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反映了进入内科后,临床实习生学习学习情况及临床带教现状,分析如下:

1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为遵义医学院09临床专业已完成内科临床实习的80名医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要求同一调查小组的学生在内科实习后考核前完成,采取无记名形式,共发放80份,有效回收73份,回收率91.3%。收取后对有效问卷数据采用excel2007进行统计分析。

2调查内容

人员组成,实习中工作学习的情况,实习生对实习中过程中各种教学方式的感受,实习后对医生这项职业的感受,毕业以后的打算。

3调查结果

一共有33名男生及40名女生参加了本次问卷调查,分别占45%及55%。

对医学生实习期间工作及学习情况的调查发现,实习生在内科各个科室工作时间在6-8小时为4.1%,工作时间在8-10小时及10小时以上的分别占到24.7%和21.9%,而47.9%实习生选择根据科室而定。

在关于实习中哪些教学活动对学生帮助较大时调查中,有65.8%(48/73)的同学选择查房老师的讲解,有32.9%(24/73)的同学选择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选择了每周三进行的小讲座以及学校邀请各种专家进行的讲座的相对较少。而在上述教学方式中哪些需要增强的多选题中查房老师的讲解及带教老师的讲授仍是同学们选择最多的分别占到了41.1%及37.0%除此之外还有同学提出要求希望有心理培训的内容。

而在关于哪些方面希望带教老师带教过程中进一步加强的多选题中,56.2%医学生(41/73)选择了加强体格检查,49.3%(36/73)医学生选择了临床操作,45.2%(33/73)选择了加强问诊的培训,41.1%(30/73)的选择了加强病历书写的培训,34.2%(25/73)医学生希望有更多前沿知识的介绍,但其中还有12.3%(9/73)希望老师能够记住自己的名字(表2)。对于增加哪些培训方式,39.7%(29/73)的医学生选择了科室讲座,而选择结合多媒体,微博和视频教学的同学都是20.5%(15/73),除此之外还有同学提出了希望加强临床经验和实践操作的培训。

对于职业的态度及今后的打算方面,54.8%(40/73)的医学生感觉到压力很大,不知道能不能做好,而27.4%(20/73)的医学生认为这项职业很神圣,希望能做好,另外有9.6%(7/73)的医学生认为目前医疗环境不佳,8.2%(6/73)的医学生没有太多的感觉。而对未来的打算,有61.7(45/73)的同学选择了考研,而其中50.7%(37/73)的医学生是因为压力过大,而11.0%(8/73)医学生参加考研的是由于大家都在考研,还有19.2%1(4/73)的医学生准备直接工作,12.3%(9/73)还没有什么头绪,5.5%(4/73)的医学生决定在毕业后改行。

4讨论及对策

对医学生实习期间工作及学习情况的调查发现,每日工作时间在8-10小时及10小时以上的分别占到24.7%和21.9%,而47.9%实习生选择根据科室而定。说明实习期间工作时间较长,约半数实习生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上,还有近半数的实习生选择根据科室而定也说明了内科各个科室之间客观上存在工作量的差异,这一方面对于实习生而言具有何种影响还不得而知。而关于实习生在工作之外的相关专业知识学习情况时间小于1小时的占到41.1%(30/73),完全不看书的占30.1%(22/73),关于这一点也反应了实习期间部分实习生只注重完成日常事务,没有注意对知识的积累,不利于实习生今后的发展。

关于临床上各种教学方式对学生掌握临床知识影响的调查中,65.8%(48/73)学生选择查房老师的讲解,32.9%(24/73)学生选择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而15.1%(11/73)学生选择了每周三进行的小讲座,4.6%(4/73)学生选择了学校邀请各种专家进行的讲座。上述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查房老师的讲解及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在实习过程中起了最为关键的作用,显示了在实习带教工作中的作用,而这两项的也是医学生特别希望加强的,分别有41.1%(30/73)和37.0%(27/73)希望这两方面能够进一步加强。而内科小讲座和各类专家的讲座比例在医学生的选择中都不高,提示了内科小讲座和专家讲座的形式和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改进,这样才能吸引实习生的参加。关于调查中同学提出的心理培训应该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不少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会感受到较多的压力,而很多时候这些不良的情绪只能自己消化,而进行相关的心理辅导及心理培训有助于疏导及改善这类情况[1],但选用何种形式来进行,如何保证其的效果这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关于带教老师的调查中,实习生提出了关于希望带教老师进一步加强的包括体格检查,临床操作,问诊的培训,病历书写这几个方面培训工作。参照实习手册,这些都是内科实习中对实习生的要求,也反映了这些诊断学的基础知识需要在内科实习中进一步强化,如何让这些基础临床技能培训融入临床工作中应该有更为细致的操作方法,。而也有34.2%医学生希望有更多前沿知识的介绍,反映了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渴求,应该适当举办部分级别较高的讲座,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方面着手,还有12.3%(9/73)同学希望老师能够记住自己的名字,这看起似乎有些荒谬,但是也反映少数带教老师对于带教工作并未重视,记住别人名字应该是一个基本礼貌问题,如果同学的名字都记不住很难相信他会重视对同学的带教工作。

上述调查情况提示我们应该重视内科带教情况。目前内科各个科室有一名专职的教学秘书,负责科室实习生带教工作,他们往往工作多年,有带教经验丰富,但做为科室的中坚力量,又需负责科室查房,各种临床操作、科室总住院医师等较繁重的医疗工作,精力有限,往往主要关注考勤,出科考试等工作内容,而很难直接带教,虽有相关的规定要求减轻其工作负担,以便进一步指导实习生,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很难得到执行。临床上带教老师主要是由规培医生,研究生及住院医来担任。带教老师日常与实习同学接触最多,在带教过程中老师的言传身教往往发挥最为直接的作用[2]。但带教老师可能是有丰富经验的研究生,规培医生,也可能是刚刚毕业的规培医生或实习后马上读研的医生,师资水平不平均。部分带教老师不重视带教工作,仅仅将实习同学作为当成劳动的工具干些日常琐事,未能尽到带教的责任;调查中提示部分带教老师记不住学生名字从侧面反映了这一情况。同时临床上关于带教培训以及评价带教工作机制尚不完善,无法客观的评价带教老师工作情况,也缺乏对带教老师适当的奖惩措施,带教工作仅仅依靠自己的热情,难以促进带教工作的提高。如何进一步发挥专职教学秘书的作用,提高带教老师的带教能力,这些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关于希望在实习过程中增加哪些培训方式的调查中,39.7%(29/73)的医学生实习生选择了科室讲座,而选择结合多媒体,微博的进行培训或教育有20.5%(15/73),还有20.5%(15/73)选择了视频教学,这里可以看到科室讲座是比较受到实习生欢迎的教学方式,在科室学习期间有新鲜的临床经历,有助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补充教材及理论课的不足[3],这也符合记忆曲线的特点。至于微信,微博等多媒体通讯是很多同学联络的日常手段。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它也有成为培训方法的潜力,但是这些方法传播迅速,难以监督,在实际监管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可能需要慎重考虑这一相关问题。而视频以及视频教学在临床中已得以广泛的应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4],但目前内科临床科室应用的并不多。各个科室完全可以收集各种多媒体资料,形成自己的教学数据库,以便实习教学、健康教育等各种场合使用。

在实习一段时间之后,实习生开始对这份职业的有了自己的认知,临床上的经历给了同学具体印象,也开始了对未来规划,其中有61.7%(45/73)的同学选择了考研,其中50.7%(37/73)的医学生是因为职场压力过大而选择考研,而11.0%(8/73)医学生参加考研的是由于大家都在考研的从众心理,这里也可以看到,由于临床上对于医学生学历要求的逐渐提高,本科学历在当前已显的不足,面对压力,六成以上的医学生希望进一步考研,有进一步学习的准备,当然也有推迟毕业,晚一点面临职场压力的考虑以及从众心理的因素,面对医学生考研及就业的压力,我们也应该理解学生的困难,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的方式,给与学生必要的帮助,实习下半学期,适当准假,利于学生的复习。对于部分思想上还不清晰,没有明确目标的同学,应该尽快明确自己当前的目标,

综上所述,目前的我院的内科实习带教工作存在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应从进一步增强带教的师资力量,制定评价带教效果的评价机制,提供包括科室讲座,视频教学等形式不同的教学方式,并可以在此时开始指导实习生进行相应的人生规划,为其考研或就业打下较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祥春,张增国.临床实习期医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策略.中国临床康复.2005.9(16):65,67.

[2]裴大军,陈芳,石宏伟,邹智杰,周佳莉.326名实习护生职业态度及临床带教老师因素对其影响分析.护理学报.2012.(19):29-31.

中医理论基础知识讲座篇6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研究

近年来,大学里的犯罪事件屡屡发生,已经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中医药院校在校学生作为日后医学的后备人才,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刻不容缓。传统的书本式教育已逐渐被学生所厌烦,甚至引起学生厌学的不良现象。本文探讨了中医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其日后走上医学道路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取在我校就读的医学院学生200人作为研究对象。

2.教育方法。通过网络教育、专题讨论式讲座、实践教学等三种途径对入选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具体培训方法如下:(1)网络教育。利用网络教学的手段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进行强化,并利用网络手段使学生学习传统医德和现代中医技术和理论,把相关内容做成教学课件,课件尽可能要求直观、生动、诙谐,在多媒体教室由我校教师及中医院专家对学生进行授课。(2)专题讨论式讲座。针对近年来的中医热点话题,分班展开医德讨论,并与传统的中医文化进行对比,以辩论会的形式使学生自由发言。(3)实践教学。由学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到中医院了解、体会现代医患关系,学习中医技术。由医院资深中医学专家讲述要领,并由学生动手实践中医技能,深化学生的理论修养。

二、研究结果

经过三种方法的教育培训,培训结束后对200名学生中的50名学生进行随机提问、考核,获得了如下结果:第一,学生的各项理论水平明显提高,对职业道德有了更深的认识,并熟悉了网络、多媒体等多种现代教育方式。第二,通过专题讨论式讲座,学生对于许多中医热点话题有了新的认识,对中医传统理论特别是医德在现代社会有了全新的理解。第三,通过去中医院参加实际培训,学生的实践水平明显提高,初步掌握了各种中医学方面的技能。

三、讨论

通过对200名在校中医药专业大学生进行系统培训,结果显示,学生的各方面水平明显提高。现在中医药院校大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书本教育,学生只是停留在表面,对于近年来中医药方面出现的新技术、对中医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新体现不甚了解,所以本次研究引入网络教育,由我校教师和在医院工作的专家共同创作课件。网络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生动,信息准确且及时,利用文字、图像、动漫等视觉方式和幽默诙谐的讲解,使学生了解现代中医学的现状,了解现代医生职业道德的具体内涵,并使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生动地理解授课内容,并让学生在课后写学习体会,以加深对此次网络教育培训的理解。

网络教育结束后,我们对学生分班进行专题讨论式讲座,对于网络教学课件内容以及最近中医热点进行讨论,并让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对比讨论,辩论一度非常激烈,大大激发了学生对于中医学方面知识探索的欲望。在辩论过程中,许多学生对职业道德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实践证明,通过讨论方式的讲座,可活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使师生之间关系更加融洽。这种方式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对于知识的渴望使学生更加有积极性。辩论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加强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

最后,我们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中医院参观学习,并动手掌握各种中医技能,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由于这些学生最终将走上医学岗位,实践能力尤为重要,故应从实践出发,使学生对日后的工作和生活有个初步的了解,使其投身自我分析、自我观察,回到学校后有的放矢地学习理论知识,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针对性、高效性,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日后从事中医工作做了很好的铺垫和准备。

综上所述,开展网络教育、专题讨论式讲座、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中医药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业务水平,值得高校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覃晓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创新的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5(04):30-31.

[2]陈志军.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初探:北京中医药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建设的基本思路[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04):11-12.

[3]刘登科,叶利军.参与式教学法在中医院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中医药导报,2008,14(12):101-102.

中医理论基础知识讲座篇7

立体化教学模式包括:1〉教学内容立体化:即注重课程之间的立体化联系,并实现“理论知识一临床实例一科研成果”三维一体。2〉教学形式立体化:即构建“理论讲授-临床实践-网络教学”的立体化教学形式,包括:理论讲授采用“文字一图片一音像”立体化教学手段及“规划教材一自编辅助教材一专题资料”立体化教材;临床实践建立“临床带教一学生试诊一技能培训一专题讲座”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构建“学习一巩固一提高”立体化的网络信息平台。

1教学内容立体化

1.1课程之间的立体化联系 教学中注重儿科本身理论特点(如稚阴稚阳理论,纯阳学说,三有余、四不足理论……)与儿科临床病证之间的关系,加强横向联系;同时注重儿科课程内容与中医基础课程(如四部经典、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等)、其他专业课程(如内科、妇科等)及非医学类课程(如人文学、哲学、自然辩证法等)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纵向比较。例如讲小儿泄汚病证时,注重联系小儿“肺常不足、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易感受外邪、为饮食所伤的病因特点,中医基础理论中肺、脾两脏的特性及功能讲述小儿为何常发生泄泻;同时注重联系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器清灵,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及中医内科学的知识,说明小儿泄泻在证候特点、证候类型、证候演变等方面与成人有何不同;与西医学秋季腹泻有何相似之处;诊治上应掌握什么规律,有何特点;在讲方剂的运用时,联系《伤寒论》、《小儿药证直诀》相关条文,结合临床经验,讲解如何抓住辨证要点,适时地运用葛根芩连汤、七味白术散等方剂,并根据临床症状灵活加减用药等。这样使学生对中医儿科学有了一个立体的认识,既加深了对儿科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了儿科特点,又巩固了中医基础、中医内科等其他课程知识,有助于临证思辨能力的提高。

  1.2“理论知识一临床实例一科研成果”三维一体化 教学中,在夯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注重将临床资源及系列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了理论知识、临床实例、科研成果三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1.2.1理论知识 理论知识讲授中,突出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如讲小儿感冒时,讲述病因联系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讲小儿感冒不同于成人,具有易“挟痰、挟滞、挟惊”的特点时,联系小儿“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及“神气怯弱”、“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讲述小儿感冒临床常见“寒热夹杂”证时,联系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等等。

1.2.2临床实例 教学中充分发挥临床优势,将临床中搜集的典型案例编写成了《中医儿科学案例式辅助教材》,通过对典型病例的分析、讲解,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临证思辨能力。另外,通过临床音像资料的应用,增强了学生对疾病的感性认识,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离的问题。

1.2.3科研成果 本课程所在教学基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天津市卫生局重点发展学科,天津市重点中医专科、天津市卫生局儿童脑病重点研究室。小儿癫痫、肾病、心肌炎、肺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专病研究为本学科特色优势,相关研究取得了系列成果及奖励。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科及专病优势,积极将系列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不但充实了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通过阐述专病证治规律,补充病因、微观辨证等方式,提高了学生临床应用、应变能力,启迪了创新思维,增强了学生综合素质。例如:1〉在讲授儿科治法强调顾护脾胃的原则时,介绍儿科专家李少川教授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成果“李少川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如:采用健脾和中、顺气豁痰之小儿抗痫胶囊治疗癫痫的经验;小儿“肾病治脾”的学术观点;采用“疏解清化、调理脾胃”法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经验等等。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开拓了视野,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中医临证思辨能力及创新意识。2〉在讲授小儿癫痫病时,介绍小儿抗痫胶囊治疗癫痫尤其植物神经性发作、熄风胶囊治疗强直一阵挛性发作、茸菖胶囊治疗强直一阵挛性发作伴认知损害的病机基础、临床疗效、作用机制;在癫痫的辨证方面,介绍小儿癫痫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微观辨证(脑电图与中医证候的关系)、病因辨证、病史辨证、体质辨证(“热痫”、“湿热痫”证型的提出及治疗)等多种辨证方法及思路,拓宽学生视野,启迪创新思维。

2教学形式立体化

在教学形式上,改变了传统的“三尺讲台、一个教室”的课堂形式,建立了“理论讲授一临床实践一网络教学”的立体化教学形式,实施理论教学夯实基础、临床实践强化技能、网络教学增强互动的多位联动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1理论讲授立体化

2.1.1教学手段立体化 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科临床优势(尤其是小儿癫痫、抽动症、肾病专病优势),将临床资料采集整理,并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临床典型案例的图片、录像制作成课件,运用到理论课堂教学中,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文字叙述,实现了“文字一图片一音像”教学手段立体化。丰富的图表、图片及音像资料,使所学知识更加直观形象,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

2.1.2教材形式立体化 在教材的使用方面,改变了传统的“一本教科书”单一教材形式,编写了案例式辅助教材《中医儿科学》,专病教材《病毒性心肌炎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实用小儿癫痫病学》,专题资料《专题外文资料》,实习指导书《新编中西医结合诊疗全书·儿科》,配套习题集《中医儿科学习题集》、习题试卷等等。实现了“规划教材一自编辅助教材一专题资料”的教材立体化。系列教材优势互补,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2临床实践立体化 中医儿科学为临床学科,针对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科临床优势,建立了“临床带教一学生试诊一技能培训一专题讲座”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临床带教采用导师式带教,1名临床老师带教1—2名学生,手把手进行临床带教,包括病历的采集、诊法的运用、辨证思路、处方的选择、药物剂量、病历书写、医患沟通等等;学生试诊即独立实践,内容包括学生门诊试诊、病房管床、书写病例、参加病例讨论等;技能培训如针四缝、捏脊、推拿、仪器诊断、急症救治等;专题讲座包括专病讲座、临床小讲课等。通过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临证思辨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由巩固一提高一升华一创新,能力由量变到质变,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

2.3网络教学立体化 改变了传统以“教”为主的方法,变为以“学”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立了“学习一巩固一提高”的立体化网络信息平台,方便学生学习的内容包括:大纲、讲稿、教案、课件等;帮助学生巩固、检测所学知识的栏目包括:在线测试、习题集、模拟试卷等;开拓视野、利于学生提高的栏目:如名师点拨、专题讲座、外文资料等。此外,还设有网上答疑、联系你我栏目,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或对教学效果进行交流、互动,以“学”促“教”。立体化的网络教学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增强了教与学的互动。

中医理论基础知识讲座篇8

关键词:学术型研究生;科研驱动;模块式课程;多元考核

一、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科技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生培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创新思维欠缺,创新意识亟待提高,创新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分析其原因,有如下几方面因素。

1.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不高。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基础课程学习阶段为期1年,包括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三大课程体系。目前,我国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不论是公共课程还是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等大多参考国外医学研究生教育。与国外灵活多样的课程设置相比,我国研究生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缺乏新颖、授课内容更新缓慢、教学方法较为单一、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造成课程教学质量不高。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忽视了理论传承和创新,过多注重实验技术培养,且局限于细胞、动物等基础实验,这种传统的培养模式忽略了对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只会做”实验,而不知“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的现象,制约了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研究生培养平台资源不足。国内很多医学院校研究生的培养硬件与软件等条件欠佳,现有实验室仪器设备陈旧,仅能满足一些常规实验,高精尖实验仪器较少。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师生比例失调,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后,由于实验技术人员的缺少及精力所限,往往由学长传帮带,缺乏正规的指导与培训,大部分研究生习惯于理解、接受和掌握现成的知识,很少主动思考和实践,创新意识淡薄,缺乏发现问题、探索新知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缺少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学术活动不够活跃,师生之间也缺乏互动和讨论,研究生获取学科最新研究进展的机会较少,也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3.研究生缺乏个体化培养。研究者应该在学术上都具有极强的个性,对问题的分析和判断有独到的见解,而部分学术型研究生不具备逆向诊断思维与独立判断能力,对已有的学说或学术成果总是采取赞同的态度,不善于将不同的看法和反对意见表达出来。分析研究生个性缺乏的原因发现,从培养方案、教学方法、科研过程和临床能力,研究生能独立操作、思考、得出结论的机会不多。研究生个体化培养方式在传统的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中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束缚了研究生创造力的发展,难以完成从医学生到医学研究者的角色转换。

二、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驱动式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

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指出,要“重视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科研训练,要求并支持研究生更多参与前沿性、高水平的科研工作,以高水平科学技术支撑高水平研究培养”[4]。学术型研究生的素质能力需求特征具体表现为:学术创新能力、复合型知识结构、综合思维能力、科技发展前瞻能力、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主动进取精神、多层次谋划能力[5]。针对当前学术型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改革形势,滨州医学院在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构建新型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将研究生科研素养培养作为医学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采用科研驱动式培养模式,将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科研精神的培养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在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始终将参与科研训练与传授理论知识相结合,通过参与系统化、规范化的培养模式,使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为了能将科研化教学彻底融入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中,我校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导师团队、平台资源及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并对课程满意度进行了学生调查反馈。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设置学位课程群,开展模块化课程教学,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组织课程教学,通过开展专题系列讲座、第二课堂等方式为学术型研究生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融合国内外优秀资源,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确保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得到保障。

三、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驱动式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推行模块式课程体系,将科研引入教学环节

课题组针对我校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存在问题,制订课程改革方案,将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于使研究生掌握开展科学研究所具备的知识体系和实验技能,为进入高层医学人才培养和参与高水平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将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基础课程按照基础理论课程体系与科研专题课程体系的模块形式开设,模块与模块之间、模块内各门课程之间体现培养目标,科学设计课程内容,注重专业基础与前沿进展的有序衔接,使研究生既能扎实基础理论,又能顺利获取足够前沿知识,满足课题研究和做出开创性成果的需要。通过模块式课程体系,可以将高水平科研成果引入教学模块,从课程设置、选课制度、授课方式及教学氛围等方面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打破当前医学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教学与科研相脱节的现象。1.基础理论课程体系教学模块。基础理论课程体系教学模块分为:①通识教育课模块,包括思政类、外语类、计算机类等课程,旨在全面提升思想道德、人文、科学等素养。②医学基础课模块,包括公共医学基础课程,如临床解剖学新进展、病理学新进展、分子生物学、临床基因诊断与治疗等。③医学技术课模块,主要进行技术方法操作训练,如形态实验学技术、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与流式细胞术、细胞培养技术、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基础理论课程体系的教学目的是为培养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掌握科研课题开展过程中所需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巧。2.科研专题课程体系教学模块。科研专题课程体系教学模块分为:①医学前沿进展模块,主要对学科国际学术前沿,尤其是今后学科的发展趋势介绍。②学科教学实践模块,引导研究生参加本科生带教活动,培养研究生独立自主带教和科研的能力。③研究生科研论坛,组织研究生对学科知识及科研活动进行交流汇报,通过互相借鉴学习,吸取经验,在科研学术上互助发展。科研专题课程体系要求以高水平科研为导向,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进行教学转化,使科研活动真正融入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系统、全面的掌握硕士研究生阶段需要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

(二)科研化教学模式,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科研化教学,是指根据研究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差异,把培养科研创新性思维运用于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其本质在于创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6,7]。我校在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学中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改革,将科研化教学不仅局限在课堂上,还可通过查阅文献、课题设计、实验实施、撰写论文及申报课题等多方面指导学生主动求知、独立思考、亲身实践,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研品格,培养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1.借助多样式教学平台实行开放式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讲授方式,借助现代化教学平台,如“慕课”、“微课”、网络教学平台、智能app教学等,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医学基础课模块教学为例,将授课内容以“微课”形式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借助我校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可以兼顾课程学习与科研实验,较好地完成自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医学前沿进展模块中《SCi论文写作》课程采用智能app教学,课前、课堂与课后均能实现师生互动,进行问题解答与互动讨论,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等。同时,通过“慕课”建立课程资源库,将国内外优秀课程资源引入研究生教学,突出学科知识的前沿性、交叉性、创新性和国际性,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和研究进展。2.开展专题系列讲座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更注重培养高素质专业性人才,使其拥有更强的实践和实验技能,扎实的理论基础及推进学科理论向前发展的能力。我校针对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开展了学术专题讲座,紧密追踪学科前沿信息,开拓研究生的科研视野。如医学前沿进展模块,教学主要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完成,组织名家讲堂、学术沙龙、博士讲坛等活动,同时开展小范围讨论会,让研究生与学术专家进行近距离互动交流,专家分享各自科研领域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和科研成果。研究生根据专业特点和研究方向,参加一定场次的学术讲座,完成模块学习任务,紧密追踪学科的前沿信息,有利于自身主动式、探索式学习能力的提高。从广泛性到深入性的专题性学术讲座可以提供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能够充分调动研究生对最新学术前沿动态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建立了学术专家与研究生交流讨论渠道,专家针对学科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指导,保证研究生培养阶段科研选题的创新性,实时解答科研进展中遇到的难题,协助研究生将最新的学术理论和先进实验技术融入具体的研究工作中。3.通过第二课堂体系建设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按照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安排,研究生在完成基础课程学习后,需要进入不同教研室或学科组,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课题的申报和各项工作,还要完成所属学科专业的本科生带教任务。我校每年选拔部分学术型研究生作为导师助教参与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每位研究生指导2—3名本科生组成科研小组,从课题申报、实施到结题等各环节协助指导本科生。我校由研究生带教的本科生科研小组参加省级大学生病理生理学实验技能大赛,并获得了一等奖。这种采用“科研—教学—社团”一体式的培养方式,强调研究生的带教地位,发挥其主体能动性,锻炼研究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今后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应具备的科研素养,使其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术型研究生人才,此外,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并指导研究生参加部级等各项科研创新技能大赛,全面培养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综合实力。我校研究生三位研究生科研成果被第16届人类蛋白质组学会议收录,被受邀作大会报告。

(三)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拓展研究生培养平台资源

国际最新科研成果和学术理论发展的最新趋势大多源自于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贯通。我校在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打破学科壁垒,将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实现不同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的导师互补,采用多位导师集思广益,发挥团队优势,克服单一专业知识面狭窄和科研思维单向的难题,实现教学和科研资源优势共享,为培养复合型高水平学术型研究人才提供保障。我校导师团队建设还采用校内跨学科导师联合、校内与校外导师联合、国内与国外导师联合等多种方式组建导师团队,协同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教师通过现场教学、视频教学、网络课程等方式互动交流,加强以高水平科研为导向进行研究生的导师团队建设,为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提供国内外高水平科研资源。此外,还借助我校工作站、协同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泰山学者岗位建设学科举办与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为研究生提供了解学科前沿、追踪国际科学与技术发展最新动态的最佳学术交流平台。取得了积极效果。

(四)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将科研能力纳入考核指标

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建立适合不同模块特点的考核方式,将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课上评价与课下评价、个人自评与小组互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从内容、形式、目标和指标上进行重新构建,建立覆盖教学全过程的综合评价体系,使考核评价能够体现培养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如通识课教学模块,将调查研究报告、读书汇报和分析报告作为考核依据;医学基础理论模块,以学生在师生互动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测试为考核依据;医学前沿进展模块,以学生参见专题讲座的情况为考核依据;此外,研究生参与本科生带教,参加国际学术论坛等活动也作为考核学生学术科研能力的参考依据。

中医理论基础知识讲座篇9

教学医院的临床医师常常承担多重工作,临床、科研、教学,用于临床实习教学的时间精力有限。科室设立专门的教学秘书,详细制定临床实习教学计划,相对固定的带教老师,强化教学意识,建立统一考核标准,包括出科、操作技能、医德医风等各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教学梯队培养,由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亲自负责八年制实习同学带教,本医疗组内责任心强的高年资住院医师或进修医师、研究生作为补充。由于主治医师常常不参加一线值班,更多负责门诊及二线会诊工作,因此如果能够注意培养本医疗组内责任心强的高年资住院医师或进修医师、研究生的教学意识,作为临床值班、技能操作的具体教学老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助于住院医师本身的发展。此外,对于实习学生而言,临床带教教师是初次接触的临床医师,从医习惯、对患态度、工作作风都将从临床带教老师身上学来,并可能影响未来从医生涯;因此临床带教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医学知识,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自身品质和人格魅力直接对学生产生持久的影响。因此加强教师综合素质培养,强化教学意识非常重要。

2重视床边教学,注意基本功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查房质量

病房是培养医生最好的课堂,床边教学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最好途径[3]。日常三级查房时,引导学生从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中了解症状和体征,根据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帮助他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分析病情,从而更好的把课本知识和实际病例结合起来,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在日常收治病人的过程中还应注意技能培训,虽然八年制实习生经过诊断学学习,对于查体、问诊的规范性都有一定提高,但是带教老师在日常的查房工作中应根据各个患者的疾病特点,一一强调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问诊特点、鉴别诊断思维及病例书写,这样由点及面、由面及点可以增加学生对疾病的认识。同时系统规范实习医师肺部体格检查手法,提高查体水平,并针对不同疾病强调相关阳性、阴性体征所提示的意义。同时要让学生尽快熟悉开检验、检查单、下医嘱等具体工作,特别重视医疗文书的规范书写。呼吸科是一个操作较多的科室,动脉穿刺术、胸腔穿刺抽气(液)术、胸腔闭式引流术等,这些操作只有亲身体验才能学会,老师应该做到在术前讲解、术中指导、术后点评,增加操作规范性。此外,以pBL教学模式为指导建立教学查房制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主动思维,通过问题的自学、讨论到总结,以巩固所学知识,掌握思维方法。临床工作中选择典型的病例设计一系列渐进式的问题,包括基本理论、临床知识等方面,学生围绕病人仔细询问病史、认真体格检查收集第一手资料,同时根据老师提供的病史资料分析、得出初步答案,老师因势利导提供相应指导和补充,同时注意增加指南、循证医学方面内容,作为书本的有力补充。带教老师还可组织学生参加疑难危重病例的讨论,提前通知学生认真准备、踊跃发言,通过病案讨论使学生加深对疾病病例、病理、病生、临床表现、诊治的认识[4],同时有利于学生从老专家、老教授身上学习有益的临床思维和临床经验,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针对呼吸常见疾病、重要检查项目、基础知识开展专题讲座,提高专业知识

在呼吸科实习时间不长,接触的病例有限,单纯靠查房所见,往往会遗漏一些典型的病例、体征、影像学、病理资料。如果每次仅针对呼吸科实习同学开展讲座,听课人数过少,不利于充分利用时间,如果能够在整个内科实习的时间联合其他科室老师一起针对内科常见疾病、重要检查项目、基础知识开展专题讲座,每次常见人数10-20人,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到呼吸科应该包括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机械通气、抗生素临床应用、常用解痉平喘药物、GoLD、Gina等方面,针对呼吸常见疾病、重要检查项目、基础知识开展专题讲座,提高相关知识。

4充分利用paCS系统等教学资源进行影像、病理教学

呼吸内科实习的另外一个难点在于胸部影像学的学习,这需要解剖、生理、影像、临床等多方面知识的结合,而且需要对实物的观摩,我院近年新建的paCS系统极大的方便了教学,利用这种系统老师在任何一个终端都可以及时浏览患者的胸部影像图片、病理图片、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图片,又能够按照疾病种类随时调阅并向学生讲解,方便学生理解原本枯燥、模棱两可、难以理解的影像学描述,增加感性认识。此外,选择典型病例制作教学媒体,更有利于学生系统学习和复习。

5引入循证医学理念,组织读书报告会,培养文献检索分析能力

循证医学(evidencedbasedmedicine,eBm),是一种以证据为基础的概念和模式,其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应在现有的最好的临床研究基础上做出。八年制医学生大多具备一定文献检索能力,主动学习能力较强,针对这一特点,在他们出科前1周,可以根据病区病种和诊疗中遇到的问题,对每一批学生布置论题,也可以由学生自行设计,让学生自己查阅相关的医学文献,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写出读书报告,组织读书报告会,请老师讲评,按照循证医学要求教会他们怎样提出一个可回答的临床问题,怎样利用学过的文献检索查询最新、最好的解决方法,并对获取的信息按照eBm标准进行评价,怎样用评价结果解决提出的问题,指导学生如何将检索结果与病人的病情结合,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此外,医学期刊是医学科研、临床经验的载体,能及时反应医学研究的新进展,指导学生阅读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医学期刊,尤其推荐疑难病例讨论、教学查房、进修查房等栏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医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对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大有帮助[5]。

中医理论基础知识讲座篇10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是科教科老师按照我们的需要和上岗要求安排统一培训,由院各科室主任做了8次报告,包括:

一、医院概况简介。

二、学生治理的有关规定。

三、治安治理的一般常识。

四、医德医风教育。

五、医疗文书的书写。

六、有关护理知识的讲解。

七、院内感染的讲座。

八、手术室的有关知识。

其间科教科的老师还穿插地组织我们到各病房看病历、观看关于医疗纠纷的专家讲座及急救处理方面的录像,让我们对实际的临床工作有了初步了解,为正式上岗工作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