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知识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54:23

中医基础知识总结篇1

摘要:研究目的:探讨医学物理课程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构建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医学专业的医学物理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高等专业院校。方法:对高职高专院校及专业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医学人才培养计划进行研究分析,对高职高专及专业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进行调查,结合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国内医学教育现状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明确了物理基础课程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该课程的建设提出了我们的设想。结论:物理课程在整个医学教育中为后续课程提供了必备的基础知识,为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对高等专业医学人才素质教育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医学物理教学;人才培养目标;素质教育

一、医学物理学与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基础科学,它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医学物理学是医学和物理学两大学科结合的产物,是一门边缘科学。现代医学已经广泛地应用了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物理学也十分广泛地渗透到医学科学的前沿领域,发展成一门完善的学科新门类――医学物理学。医学物理学在医学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成为了医学的一门基础课程,也将在高等医学院校中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011年6月25日,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办在学科调整中已经确立,在全国有条件的高等院校中将陆续设立医学物理专业本科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教育,并划归新增设的医学学科门类之一级学科――医学技术学科里。医学物理专业毕业生可授予“医学学位”或“理学学位”。由此可见,医学物理学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医学物理学的教学现状

(1)国内外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医用物理学课程设置情况。笔者考察了多所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设置情况,对各校课程设置的情况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大体上分配如下:

课程设置包括三个部分:①公共基础课程:时事政治、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物理学、高等数学、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占总学时的33%。②医学基础课程: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药理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解剖学等占总学时的34%。③医学临床课程:占总学时的33%。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大多执行三年制教学,学生在校期间毕业实习近一年,学生在校期间,医学物理学总学时为68个学时,与计算机应用基础、医用化学及高等数学等课程相近。

在国外,医学类院校的物理学课程设置,如美国,医学生首先要完成四年本科学位的学习,并完成相关指定课程的学习后方能进入医学院学习。美国Universityofminncsota的医学预科,物理课程设置两学期,周学时为5。3/4为理论课,1/4为实验课。德国UniversityofRegensburg口腔医学院,物理理论144学时。对比之下,就物理学课程的教学学时安排上,国内学校就与国外学校对物理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上存在很大的差距。

(2)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医用物理学课程教学现状。目前,国内各医学院校仍在开设医学物理学课程,由于对医学物理学的不重视,每到要压缩课时,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时,就会把医用物理学作为削减的对象,学时数一减再减,有的专业为了开设新课程甚至完全取消。

由于医用物理学课程总学时的限制,在教学内容上也有相应的删减。只讲物体的弹性、流体的运动、液体的表面现象、振动、波动、静电场、直流电、磁场、电磁感应、波动光学、X射线、原子核与放射性部分章节。以求基本完成教育部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基本内容。由于医学基础课和医学专业课种类繁多,再加上学生对学习医学物理学的认识不足。大多数学生是为应付考试而听课,缺乏学习目标和热情,结果造成了认为该课程抽象、难学。有些学生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偏见,得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教学队伍的流失也是造成医学物理学教学效果下降的一个原因。长期从事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教师与医学专业课教师相比处在较弱的位置,教师队伍建设不受重视。从学历结构上来讲,普遍不高,从职称结构来说,正高一级难以晋升,造成大部分教师认为前途渺茫。极大地影响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造成教师大量流失,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3)高职高专学生对医学物理学与医学的关系的看法。我们通过对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医学物理学与医学的关系的看法,在回答物理学与医学的关系时,学生的回答如下:a与后续课程有关的为52.3%;B.对以后专业学习有帮助的为9%;C.偶尔有帮助的18%;D.基本没用的20.7%。从问卷情况来看,大多数同学对学习物理学对医学的重要性是比较认同的,对后续课程的影响也是持肯定的态度。由于相对于医学基础课程内容较多,专业课门类多等原因,物理学不得不放在较为次要的位置。在提到物理知识、研究方法、技术在医学实践和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时,绝大多数同学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这说明医学物理学对医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三、明确医学物理学在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

(1)保持物理学的完整性和先进性。在选取医学物理学的教材时,要保持物理学的完整性和先进性,合理配置物理学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注重各知识内容的衔接,前后关联。既要讲经典的物理学,也要讲近代的物理学知识,联系前沿,激发创新。特别是在教授光学和电磁学的内容时,要在注重讲清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拓展知识的高新技术和在医学上的应用方面,结合基本物理学知识的教学法上讲述在现代医学技术上的应用。

(2)注重加强物理学与医学专业知识的结合。在讲授物理基础知识的同时,结合该知识在医学中的应用,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如讲到气体和液体的流动时,结合血液的流动、呼吸系统中的气体的流动、血压的测量等流体力学知识。讲到振动和波动知识时,以声波为例子,结合听力的测定,超声波诊断等知识。对X射线的介绍联系到X线透视和X-Ct诊断的医学知识,以及原子核的放射性、波动光学、电磁学的知识用于医学实践和医学研究之中。

(3)注重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物理学知识是几千年来人类知识的结晶,饱含科学的理论和哲学思想,在进行物理学知识教学的同时,要结合物理学的精髓讲述人生的哲理,丰富学生的世界观,把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在教学方法上,注重运用了互动、讨论、讲演报告、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打破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查阅相关参考资料的兴趣和能力,教导学生进行自主讨论与合作研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有利于克服应试教育下养成的被动学习的惰性,培养一种开放式现代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参考文献:

中医基础知识总结篇2

论文关键词:医学生,基础知识

医学生以其特有的就业前景及医生的行业特性决定了其必须具备扎实的功底,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牢靠且能灵活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去。同时,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形势也警示加强医学生基础教育的必要性。我们通过走访调查,分析总结出目前最主要、最具影响力的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医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产生倦怠感

据研究统计,医疗、护理等专业的学生学习倦怠高于计算机、外语等专业,考虑医疗、护理等专业知识繁杂,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且医护行业服务的对象是人,也给从业者带来较大压力,且医学专业学生同样也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这些都使得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倦怠程度较高。此外,部分医学生只注重临床技能,认为基础知识枯燥乏味,而完全忽略了基础课程与临床实践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

(二)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匮乏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

现阶段,医疗纠纷不断,医患关系日趋紧张,除了患者对医生行业的认识不够、舆论压力、媒体偏激的报道等因素之外,医生的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方面,部分医生过分依赖高科技,而忽视传统的体格检查,问诊环节缺少,医患沟通匮乏,医生不能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而单纯凭借化验单、检验报告,往往会导致一些患者病情延误。另一方面,部分医生由于知识的欠缺,在选择检查项目上存在疏忽,不能正确选用特异性的检查,患者花“冤枉钱”的同时也可能会导致错误的诊断结论。

二、医学生加强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基础课程不仅仅包括细胞生物学、解剖学、遗传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病理学等,还应该包括思想政治、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以及英语等方面的教育。医学生充分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优秀的基础知识是医学生思想升华的知识源泉

思想政治、伦理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有助于培养准医学生们高尚的人文素养,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奖助学金、评模评优的有力依据

医学生由于其培养周期和成长过程较长,费用昂贵,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大多数医学生可以在上学期间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取奖助学金,来缓解一部分家庭压力。现行大学期间为促进当代大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各项评优评模的文件都明确要求学生的学业成绩优秀,综合素质较强。医学生只有学好基础课程,才能得到较高的学分,在参评奖助学金时具有超强的实力。

(三)稳固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目前,医学就业形势严峻,医学生们纷纷选择向更高的学历进修。但是,医学研究生考试与其他考试有所区别,硕士论文其专业性质决定其考查知识点综合且理解难度较大。本科期间基础课程的掌握有利于医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做到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有机结合,形成以疾病为主干,贯穿各科内容的复习总线。

(四)夯实的基础知识是临床实践必不可少的条件

有效掌握基础医学,首先,增强医学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助其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其次,提高未来医生的专业水平,降低临床误诊率和漏诊率,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再次,能够为临床中出现的相关现象和问题做一些基础性的实验和研究。同时,可以从病因诱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改变等方面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提出积极有效的治疗和预后措施,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三、强化医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途径探究

(一)个人方面

1.提高自我认识。正确认识医学生的身份、肩负的重任以及基础教育对于自身、患者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观念和理想。这样,才能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并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去。

2.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业成绩的重要条件。医学生在学习过程应针对各科目的学科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勤于归纳总结,巧妙联系前后知识点。

(二)学校方面

稳抓“三风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学生干部在教室学习园地和宣传栏实时更新医学前沿信息,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学院适当安排学习经验交流会或举办知识竞赛、讲座等,以达到知识的共享。教师应一改往日传统的说教形式,在基础课程学习开始及过程中,适当地结合临床内容,由临床问题引出要学习掌握的基础知识,对一些基础理论进行精辟和深入的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增强摄取新知识的本领。

(三)社会方面

实践活动是完善基础知识的重要手段。医院应多开展一些志愿活动或组织生产实习,学生才能把理论知识学得更活,而且记忆持久、巩固。同时,医学生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参加各种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才比较完善和全面,才能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各种能力。

医学生承载着未来医疗卫生发展的希望,应加强基础课程的学习,并不断探究创新。只有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将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事业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玲,沈勤,沈梨芳.医学院校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教育,2013,10(5):199.

中医基础知识总结篇3

【关键词】中医原创思维临床课程教学模式教学评价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针灸推拿学院针普10、针院针英09及针灸康复10、运动10学习《中医妇科学》的本科学生206名,随机分为实验班与对照班,其中实验班110名,对照班96名。两班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研究方法

1.2.1实验班

运用中医原创思维,根据教学内容要求与设计原则编撰符合中医知识及技能特点的学习材料。具体措施如下:

1.2.1.1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首先,科学性原则,中医临床课程的教学设计不但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要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其次,创新性原则,中医临床课程的教学设计应当在遵循中医认知规律与传统的基础上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第三,整体性原则,教学设计应当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挖掘知识的纵横体系,与其它学科的联系,重视整体性与独立性的统一。最后,学生主体原则,教学设计应当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积极探索和发现知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发掘学习潜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2.1.2教学设计的实现

(1)根据教学大纲制定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应当体现以下几点:①教学目标要以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建构;②教学目标要细化、可行,大的目标是小的目标的累积;③把握全局,分步实施,逐渐达到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2)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因素,应当与教学目标相匹配,教学目标应当具备以下条件:①能代表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典型病例;②病例与中医知识的描述要符合中医形象思维的认识特点;③要运用中医经典认识来诠释某一疾病,从中医经典的角度去建构知识;④应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规划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3)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环节,应当做到以下几点:①教学各环节之间要具有连贯性,逻辑性,必须是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设计病案分析、问题解决等环节;②应当处理好各环节之间的衔接,根据学生的学习反映把握好各个教学环节。(4)营造合理的教学情境及探讨活动,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更加接近真实的问题情境,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体验,使教学更加生动。自由度较高的探讨活动能使学生在掌握课程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知识迁移,增加知识面。

1.2.1.3教学内容的选择

病案的选择要有真实性、典型性、过程性和分析性。应做到以下方面:①完整性标准,只有全面掌握病案资料才能进行辩证论治,因此,病案的四诊资料要全面;②典型性标准,病案应以某种典型疾病为主,同时可兼有其他疾病,在症型上应以某一症型为典型表现,同时可兼有其他症型;③实践性标准,选择案例时应以临床实际为标准,选择临床多发并来归属症型;④难易标准:病案的选择要符合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应当以所教授的疾病为准,同时可掺杂其他症型;⑤症型跨度标准,应以发病时间为线索,选择能够说明疾病演变规律的症型,如果没有以发病时间为线索的病案,则可用具备典型症型的病案即可;⑥病案搜集途径,医院是接触各类疾病最多的地方,也是搜集病案的主要途径,不少古代医案也详细记载了各类疾病的病因病机及发展过程,选择这些病案也能体现出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

1.2.1.4教学方案的设计

(1)教学方案的设计,可以从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入手,激活原有的认知结构,将其与所学疾病的病理知识、生理知识相结合,能使学生强化与新知识有关的概念,把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巩固所学知识。(2)应当在解决问题,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总结疾病的病因,病机,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并实现知识的迁移。

1.2.1.5教学步骤的实施

(1)教师介绍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回顾本次课所要涉及到的基本知识,讲解疾病定义,区分容易与该疾病混淆的疾病,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认识。(2)问题汇总,将学生在预习中产生的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汇总;(3)学习知识点,以学生自学为主,带着具体问题去学习教材知识,初步提出对疾病的解决方案;(4)归纳总结,教师对学生的汇报做出点评,由教师对其中的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尤其要注意知识的深度挖掘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5)构建知识网络:学习结束后,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点有了较为全面的把握和认识,形成知识网络结构。

1.2.2对照组采用《中医妇科学》教材节选的学习材料。

两组均进行3次材料学习,每次4个学时,每周一次。

1.3效果评估

用考卷的形式进行评估,测试题包括理解记忆题,分析题,归纳题,知识迁移题和中医临床思维能力题5种,总分100分。并询问实验班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态度。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以X2分析,组间差异以p

2结果

实验班的平均课堂成绩为78.23±9.24分,对照班的平均课堂成绩为46.25±11.44分。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中医原创思维的内涵

中医原创思维脱胎于中国古代哲学与传统文化,具有东方文化特色,是中国灿烂文化的创造性成果,它从本质上区别于西方医学的思维模式。西方医学以“还原论”为基本方法,而中医学则以“整体论”为根本方法,“取象运数,形神一体,气为一元”是中医学思维模式与哲学观的主要内涵,也是中医原创的思维模式,具有理论上的原创性。

3.2新教学模式应当注意的几点

①教学内容难度的把握,要根据学生基础水平的差异来选择合适的病案;②发挥教师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在教学之初,应当使教学模式的转变有一个过程,注意学生的接受性;③重视理论学习,解决实际问题是教学活动的重点,但也会使一些学生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到解决问题上,忽略总结和归纳知识,导致基础不牢。

3.3教学评价

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效果显著,与对照班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因此,可以肯定中医原创思维在临床教学中的作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邢玉瑞.关于中医原创思维方法体系的初步研究[J].中医杂志,2012,53(01):8-11.

[2]王琦.“象数-形神-气”关系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06):1604-1606.

中医基础知识总结篇4

1.1医学课程的设置造成临床知识应用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医学教学的课程设置未能与时俱进,依旧沿袭传统的教学体系,通常是以基础课程为起点,掌握基础医学之后再进行专业课程、临床课程的学习,最后进行实践课程。统观我国高校专科医学课程设置,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由于大一阶段学生侧重学习通识课程,接触的临床知识具有局限性与零散性,临床知识的缺乏决定了医学微生物教学很难真正应用临床知识,否则只会增加学生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难度,久而久之产生厌烦心理,最终起到了南辕北辙的后果。

1.2医学教师专业素质造成临床知识应用的局限性

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要想将医学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中的具体病案相结合,需要教师掌握专门、专业的医学知识与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专科教授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师有一部分毕业于非医学专业或是刚从医学院校毕业,这些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临床实践经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也很难在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应用临床知识。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要想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其专业素养必须放在突出位置。

1.3学制与学时的临床知识应用的局限性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大力改革,医学院校的相关专业的学制与学时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专科医学专业由于具备系统性、知识繁杂、难度大等特点,采用的是三年制学制。现在改革之后增加了一些相关专业的课程,这直接造成学时的减少。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缩短后的学时使得临床知识的应用举步维艰,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

2在医学微生物学理论教学中运用临床知识的有效对策

2.1教师认真研究教学内容,适时应用临床知识

在医学微生物理论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临床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有利于活跃医学课堂氛围,有利于使学生通过具体、真实的病案加深对医学微生物理论内容的理解程度,总而言之,将医学微生物理论教学与临床知识相结合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大有裨益。然而,教师也应当注意,临床知识的应用不是越多越好,病案的引入也不是越多越好,而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恰当、适时引入临床知识。医学微生物学从本质上来说仍然属于带有临床实践特征的基础性学科,因此对于其中理论性强、临床实践性弱的知识点,教师不能一味追求临床知识的应用。而对于一些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的医学微生物学知识。

2.2教师要精选病案,注重临床知识运用的典型性与有效性

临床知识在医学微生物学中运用的目的仍然是为了提高医学微生物学的有效性,临床知识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促进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为此,教师在引入临床知识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接受情况与教材内容的具体情况出发,选择有针对性、有代表性、典型的病案,通过分析研究、小组讨论、反馈总结等环节,使临床实践知识真正服务于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课堂之中。临床知识要难易程度适中,尽量贴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在讨论分析与总结反馈中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2.3加强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丰富教师的临床实践经验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二者教学相长,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尤其是对医学学科而言,医学教学具有严谨性与科学性,与人们的生命安全休戚相关,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成为必然。面对着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教师教授医学微生物学的现状,高等医学院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医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医学教师了解国内外最新医学动态,掌握最新的先进理论成果,充实丰富医学理论素养。除此之外,医学院校要创造多样的机会,搭建良好的平台,使一些教授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师。如医学微生物学教师能够有充足的机会走入临床实践中来,在临床实践中学以致用,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医学微生物学教师只有同时具备顶尖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才能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有效地利用临床知识,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结语

中医基础知识总结篇5

当前,“办什么样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中医药人才”已成为各中医药院校迫切回答和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反思中医药高等教育现状以院校教育为主的高等中医教育存在着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学术争鸣、中医理论没有突破、中医药传统特色优势衰减等弊端。主要包括一下几方面。

(1)在招生取向上,中医专业应招理科考生,还是文科考生?现在主要是招理科考生。中医学特点是要求学生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哲学思辨能力。目前中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薄弱,文史哲和“四大经典”著作教学并没有放在应有的位置上,中医学习脱离了传统文化的根基,大多数学生中医基础文化严重缺乏,文化底蕴不足,往往难以深入学习和把握中医学的精髓和真谛。

(2)在课程设置上,应多设中医课程还是多设西医课程,两者各应占多大的比例?现在高等院校教学中医特色不够突出,西医课程比重偏大,中医课程课时不足,两者约为1:1,且中医课程仅总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约1200学时。中医教育西医化,甚至有的以西代中,中医院校实际上已成为中西医结合院校。中西医各有其宏大的理论体系,本科5年学好中医已经很难,何况两者都要学,结果是顾此失彼,严重影响学生对中医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中医不精,西医不通”,成为中医院校毕业生的特征。

(3)在教学流程上,入学后应先开中医基础课,还是中医基础课与西医基础课同时开?现在中医基础课与西医基础课同时开课,违背了学科知识结构的整体性、系统性和逻辑性。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思维方式相互抵触,扰乱了学生的思维,甚至有些西医授课老师对初学者灌输中医不科学的思想,严重影响学习中医的信心和效率。如此,加之就业压力的增大,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已有很多不相信中医,甚至出现了学历层次越高,越不相信中医的反常现象。

2.中医药学科的特点与教育的特殊性

中医药学植根并孕育于丰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吸取古代哲学、天文、地理、气象、植物等科学的优秀成果,形成了人文与科学相统一并体现东方文化底蕴和思维方式的知识体系。其学科内涵是以医学知识为主体,以调整生命状态为目的,具有多学科交叉,复杂性的学科特点。但中国传统文化素有重人文轻自然的显著特色,面对人体生理和疾病规律等生命现象,中国历代医学家采用中国特有的人文形式进行描述和阐释。如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阴阳”、“五行”等哲学范畴成为构建中医学说体系的核心范畴;“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则成为贯穿中医学说体系的核心思想和理念。正是基于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和思想理论的指导和渗透,才形成了中医学以‘气’为核心概括和描述人体生命活动规律,以阴阳五行作为构建人体生理病理、诊疗治疗体系的基本模型,以“天人合一”思想指导,确立了宏观整体和功能态的思维方式,使中国传统医学结束非系统的自发发展阶段,完成了医学学科体系的建立。

3.中医人才培养目标的变革与发展

中医基础知识总结篇6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医学生知识结构单一,重专业轻人文高校本科教育的主导思想是应试,分数成为衡量医学生专业基础学科学习的优劣标准,导致医学生只注重考试科目的学习,对学科外的其他知识不够重视。[2]同时,医学行业的准入门槛不断升高,就业压力大,医学本科学历已经不能满足大中型城市普通医院的要求,甚至医学硕士学历也不一定能够进入三级医院,考研、考博成为医学生的主要目标。在完成本专业学习的同时,还要复习研究生考试内容,难有余力对其他学科进行关注。(二)国内医学院校对学生的法学知识教育重视不够许多学校或系部不开设法律课程;有的仅作为选修课程由学生自行选择;有的作为一般考查课,仅讲授一些法学基础知识及普通法律知识,而针对医疗实践工作实用性的法律知识讲授很少。笔者所在院虽然开设了《大学生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但授课教师均为非法学本专业的教师,在着重讲授了大学生道德修养方面的内容后,涉及法律基础方面的内容仅占教学计划的四分之一。(三)医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不能敏感发现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法律关系据统计,笔者所在院全日制在校学生大部分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占的比重很高,这批学生的成长轨迹几乎相同,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在父母的呵护下生活,很少接触社会,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从调查结果可知,68%的同学认为法律对自己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关系密切;有32%的同学认为法律对自己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关系不大。由于对法律知识不够了解,导致医学生不能敏感发现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法律关系,从而也就无从谈起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了。

解决的方法和建议

中医基础知识总结篇7

关键词:基础教学实验教学临床实践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c)-0144-02

talkabouttheCombinationmodeaboutthetheoreticalStudy、experimentteachingandClinicalpractice

ChenJiewangXingZhangShaojieQiLianzhienHejirigalaLiKunGaoShang*

(DepartmentofHumananatomy,innermongoliamedicalUniversity,Hohhotinnermongolia,010059,China)

abstract:Basicmedicalcourseistherequiredcoursesandfoundationforeverymedico.experimentteachingisthetransitionphasebetweenbasicmedicalandclinicalmedicine,andtheclinicalworkiscloselyrelatedtobasicmedicalstudy.Basedontheresearchofthecombinationmodeofthetheoreticalstudy、experimentteachingandclinicalpracticetoseekthebestcombinationmodetoimprovetheteachingquality,cultivatehighqulitymedicaltalentsandimprovingeducationallevel.

Keywords:Basicteaching;experimentteaching;Clinicalpractice

早在2005年,教育部就l布了《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同时,教育部批准了大量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作为医学院校,为社会输出高质量医学人才是基本责任和义务,提升教学质量是永恒不变的目标。基础医学是医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是在掌握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2-3],而临床实践是提高医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严谨科学思维的过程,三种教育模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理论学习、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三者结合的优势

基础医学是医学院校教学的根基,其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的整体水平[4]。实验教学是指在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实验技术手段,观察某一现象变化、转化及其动态演变过程,并最终得出实验结果与结论的教学方法[5-6]。而临床实践,是医学生在掌握了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并通过实验手段获得基于理论而来的是实验结论的基础之上,通过进入临床,深入病房的所见、所闻、所感而总结得来的具体经验。

由此可见,基础理论学习、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三种教学手段是每一位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连续贯通的三个阶段,如果基础理论没有掌握好,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就无法得知其真实原理,进入临床实践的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病患病情发生发展过程便无法有理有据的判断,如此,将严重影响病情诊断从而延误病情。如果实验教学出现了疏忽,学生也无法透彻的理解一些现象演变的原因,更加影响对临床病情演变过程的预期心里准备。临床实践不仅是医学生需要经历的学习过程更是最终将理论知识最大化运用的过程,没有理论知识和实验教学的支撑,将无法把在校期间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工作。

2理论学习、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所具备的条件

2.1教师队伍建设

内蒙古医科大学近年为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做了大量工作,除了有效建立督导体系外,鼓励每一位教师外出进修,并通过英才培育、青年创新基金项目及实验室开放课题等激励教师加入实验研究及临床实践教学过程,力求培养一支能够同时承担基础、实验及临床教学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在基础理论教学时灵活介入临床案例,在学生临床实践时及时补充理论知识,在实验教学时应用理论与实践解释相应的实验现象,是每一位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2.2学校现有硬件设施

目前学校已完善一体化教学硬件设施,从人体标本、塑化标本、模型挂图到全自动触摸式多媒体设备、动物Ct等大型仪器设备以及形态学实验中心、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心、临床基地诸多平台供学生实践操作,可充分保证理论学习、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三者顺利结合。

3理论学习、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结合的具体教学方法

3.1明确结合方式

理论、实验及临床三种教学方式的组织与实施需要进行具体的分类与分组。首先根据专业特点以及课程特点确定结合方式,主要按照形态学、功能学等统筹设计。另外还需按照资源数量和班级人数分组进行教学,以确保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到具体实验操作与临床实践中。

3.2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授课过程中,整合理论、实验及临床教学资源,同时优化三种教学方法的结合方式[7]。先在理论教学时灵活介入案例分析,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再结合多媒体图文并茂的形式,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点。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采用互动模式,重点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操作,力求深刻领会理论原理。最后进入临床实践,让同学们熟悉临床工作实际,感受临床氛围,同时结合理论学习与实验教学过程中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将教学效果最大化。

3.3对授课教师的要求

为保证教学进度,稳步提升教学质量,应做到教研室集体备课,学进度,明确教学具体内容。教师应精心备课,用心制作多媒体,完善教案,周密计划教学过程,充分准备教学环节。在上课过程中合理运用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同学们多思考、多提问、多观察,激发探索精神。

3.4对学生的要求

指导学生课前一定要充分预习,可以分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进入理论、实验以及临床的学习,同时鼓励同学们在课堂上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自学能力,提高分析能力。课后一定要及时总结,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切难题。

4理论学习、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结合的教学效果

通过对《系统解剖学》《解剖生理学》以及《药理学》等几门学科的理论、实验及临床实践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证实三种教学相结合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活跃课堂氛围,提升教学质量,同时,明显提升教师业务水平,督促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

总之,理论、实验及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还对教师提出极大挑战,经过这样的学习过程,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都可能产生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张宏颖,孙艺平,曹婧,等.基础医学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12(32):150-154.

[2]秦啸峰,郑群.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继续医学教研,2015,11(29):73-74.

[3]廖林楠,林杰.医学基础课中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研究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25-26.

[4]孙伟伟,肖明.提高基础医学学科青年教师教学质量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9):772-774.

[5]唐雅玲,危当恒,尹蔚兰,等.创建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10):839-842.

中医基础知识总结篇8

 

一、高职医药院校《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伴随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必将对中医药类相关学科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会加剧职业的变动性。[1]改革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医药教育中医药学相关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2]《中医学基础》课程知识内容相当繁杂,与很多学科关联度大,除了指导疾病治疗和药物开发外,还可以应用到绿色养生、预防保健、文化修养等诸多领域。高职医药院校的生源主要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学生都是被动地学习并进行知识积累,而《中医学基础》课程的理论体系辨证思维性强,需要学生通过理性的思维来主动地学习和积累知识。

 

二、高职医药院校《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与方法

 

(一)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导向,确定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中药、中药制药技术、中医保健康复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医学美容技术、护理等专业的学生,课程设置主要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在此基础上确定各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向学生系统地介绍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和必要的基础。因此,《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既要把握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同时更要关注和竭尽全力地服务于学生所学的各个专业,合理优化学生的中医学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进而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需求。

 

(二)把握课程整体性,有针对性地选择具体教学内容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和学习平台,长期以来,中医学基础课程一直选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规划教材,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有统一的授课时数。由于学生所学的专业不同,涉及的学科特点也不同,基于这种情况,必须结合专业的特殊实际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合理恰当地选择教材内容,变教材内容为教学内容,根据不同专业和专业涉及的相关课程,有序确定各章节之间的知识层次和逻辑关系,充分反映课程的整体性。同时还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要有所侧重。

 

(三)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在总结传统的《中医学基础》课程教育教学评价经验的基础上,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要注重课程教学的过程评价,改革以往期末的一次性评价和一卷定终身的不科学考试方法,要科学建立课程考核体系,依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可采用课程论文、课堂发言、分组讨论、阶段性小测验、课后作业、实验课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体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教学和课程考试改革中来,从而保证每个教学环节都能顺利实施。这项考核方式改革彻底打破了千人一卷和千人一面的严重弊端。

 

三、高职医药院校《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效果

 

(一)学生学习效果明显,学业考试成绩突出

 

在《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专业,学生考试合格率明显提升,优秀率比重明显提高,考试平均成绩总体呈上升趋势,这充分说明《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在期末学生评教对教师授课的满意率测评中,《中医学基础》课程授课教师的优秀率达到了95%以上。绝大多数学生对教学改革非常满意,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顺利地完成了学业。

 

(二)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结合专业学习中医学基础知识

 

由于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学生的学习模式也与时俱进,他们能够结合所学专业多角度多维度地去领会知识、掌握技能,注重专业契合度,紧密围绕专业积极撰写《中医学基础》课程的论文,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加强动手实践能力。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力求书写认真、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论据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反映了学生的良好写作能力以及对一些问题上的灵活思辩能力。

 

作者简介:

中医基础知识总结篇9

关键词: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对接;

作者简介:鲜于丽(1974-),女,湖北宜昌人,硕士,副教授。

随着我国健康服务业的迅猛发展,护理人才的需求量在逐年增加,提高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发展规范标准的护理服务的关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深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但目前我国多数中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课程模式创新不足,课程设置多按生物医学模式,以学科为中心,缺乏学科的融合和衔接,导致课程教授出现重复、脱节和遗漏[1]。因此,做好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对接,尤其是专业基础与专业技能课程的对接,是提高中高职护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也是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核心。本课题组拟通过调研护理专业基础医学知识的应用情况,做好护理专业中职与高职基础医学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有效对接,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从事医学教学和临床护理工作的96名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基础医学教师16名、临床护理教学教师22名、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士58名,具有高级职称39名、中级职称50名,初级职称7名。

1.2方法

1.2.1调查内容

(1)调查湖北省部分中、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开设的基础医学课程科目、教材、授课计划、理论及实验学时数。(2)调查基础医学课程授课内容在护理专业课教学及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情况。(3)调查各基础医学课程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的分值和比重。

1.2.2调查工具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为湖北省某高专院校2014年护理专业开设的7门基础医学课程的授课计划,让被调查人员对调查表中每门基础医学课程的授课内容,按自身工作使用情况分很常用、常用、少用、很少用4个级别进行评价。问卷多次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并进行了预调查,反复修改而成,其中Cronbach’α为0.884。

1.2.3调查方法

(1)统计部分中高职院校2014年中职和高职护理专业开设的基础医学课程科目、教材、授课计划、理论及实验学时数。(2)发放调查问卷前,先进行填表相关情况说明,发放96份,收回96份,收回率100%,收回问卷均为有效问卷。(3)整理2011—2014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试卷共8套,请具有高级职称从事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共16名(每门2名),分析各课程在试卷考题所占分值。

1.2.4资料处理方法

(1)统计每门课程授课内容分别被评价为很常用、常用、少用、很少用4个级别的次数及占总评价次数的百分比。如人体解剖学共106学时,53次课,96名被调查者给予评价,评价总次数为53×96=5088次,其中“很常用”的评价次数为1788次,1788÷5088×100%=35.14%,从而得出人体解剖学“很常用”知识占授课内容的百分比。(2)统计2011—2014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试卷中涉及各基础医学课程的分值,通过求百分比来了解各课程在试卷中所占比重。所有数据应用excel2007和spss20.0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部分中高职院校中职与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及学时分布情况见表1

表1数据显示,传统中职与高职的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基本相似,虽然所使用的教材为人民卫生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高职规划教材,但从教材内容、授课学期、理论及实验学时分配比较,中职与高职均有较多的雷同之处。这种课程设置使中职护生升高职后,在知识、技能、素质3人方面没有显著提升,不适合各阶段人才培养需求,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

2.2统计7门医学基础课程授课内容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情况见表2

表2统计数据显示:基础医学课程中很常用和常用知识所占比例排名前3位的课程依次是药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生理学,临床很少用的知识排名前3位的课程依次是遗传与优生、生物化学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人体解剖学排名居中。评价药理学中抗菌药物、病理生理学中发热、缺氧、休克等为很常用的知识的人数均超过80名以上,将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蛋白质的分子组成与结构、核酸的结构等内容被评价为很少用的人数均达到88名以上。由此可见,基础医学课程的部分内容在后续课程学习和临床护理实际工作中确实很少用到。如何优化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整合基础医学课程,删除很少用且偏深偏难的学科知识,是进行中高职课程内容对接的重要方面。

2.3基础医学课程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的分值所占百分比见表3

表3显示,所有基础医学课程在护士资格考试中所占分值不超过30%,其中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所在比例最大,分析原因是这两门课程涉及到疾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用药,其他基础课程如遗传与优生、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生物化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所占分值均很低。因此,中职删除部分基础医学课程,高职删除部分基础课程知识点,对中高职护生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获取执业资格,以及对学习后续临床课程影响不大。

3讨论

护理教育应注重护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注重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应建立以护生为主体,以专业系统知识和核心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观[16]。护理职业教育必须以医院临床护理实际工作需要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任务引领教学实践,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反映到教学中[17]。做好护理专业中职与高职基础医学课程对接,应遵循“必需够用,工学结合”的原则,应按照人才培养的规律,以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为核心,整体设计中高职衔接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课程内容3个方面对接,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3.1课程设置对接

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对接应摒弃传统思想,按工作需要创新和重构,以专业提升和从业需求为目标,进行一体化设置。中职基础医学教育应以护生获取护理执业资格证、中专升大专为培养目标,以“必需够用”的原则整合课程,并重视人文素养的提升[18]。高职教育应以护生从事中高级护理工作和专科升本科为培养目标,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适当加深加宽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并充分将人文教育融入基础医学课程教学[19],加强知识、技能、素质的综合培养[20]。具体对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创新设置见表4。

3.2课程标准对接

课程标准是学时标准、内容标准和结果标准的统一。目前我国尚无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国家应组织护理专家从宏观层面入手,以护理职业岗位任职能力为基础,从知识、能力、素质3个方面制定全国统一的中高职课程目标。并遵循学生从中职到高职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将课程标准与工作标准对接,基础医学课程按照“满足岗位工作基本知识需求和后续课程学习需求”的原则,以“护士资格考试大纲、技能高考大纲、专升本考试大纲”确定课程标准[21]。中职基础医学课程标准应密切联系临床初级护理需要,强调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轻理论重技能。知识目标应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22]。例如人体各系统重要器官的结构、功能与代谢;常见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常见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和常见的病理过程如发热、缺氧、休克等;护理用药的基本常识等。技能应侧重于基本操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改革现有的技能教学方法,多运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23]。例如找出人体的一些特殊体表标志;如何正确测量和判断人体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心率、尿量、血压等;如何正确按医嘱给药等相关知识。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标准应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重知识亦重技能,重点学习从事中高级护理工作所需要的较深理论和较难技术。例如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人体免疫学,心、肝、肺、肾四大衰竭等中专未涉及的较难知识。并尽量避免与中职内容的重复,全面提升护生综合能力。

3.3课程内容对接

中医基础知识总结篇10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信息素养;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1-0042-03

traininginformationQualityofmedicalStudentsinBasicComputereducation//HuShan,LiuYan

abstractinthispaper,wediscussedthereformofthebasiccomputercoursefromthewayofteachingobjectives,coursecurriculumandteachingmodeetc.weshouldtakeintoaccountbothcomputerbasicknowledgeandthecontinuousimprovementofinformationtechnologyinbasiccomputereducation.ouraimistoimprovetheinformationqualityofmedicalstudents,formtheirscientificwaysofthinkingandexpandtheirmedicalresearchcapacitiesusingcomputertechnologyandtomaintainthepersistentvitalityofthebasiccomputercourse.

Keywordscomputereducation;informationquality;medicalstudents

author’saddressZhongshanSchoolofmedicine,SunYat-senUniversity,Guangzhou,China510060

计算机技术已深入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从医院诊疗设备技术的日新月异到医学科研工作的不断创新,计算机技术已成为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从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需求来看,无论是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或者是成为一名医学科研工作者,在学习阶段培养信息素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是拓展未来职业道路的重要手段。

计算机基础是中山医学院医科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接触到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其在计算机基础教育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现实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会共同面对这样的问题:计算机教育是否仅仅局限于计算机工具和软件的使用?如何才能让信息素养在个人的学习生涯中保持持久的生命力?此外,也有学者质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1]因为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如office办公软件或者某种程序设计语言,入学以后能够通过相应的计算机能力水平测试的则不需要参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那么大学阶段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仅仅是对中学阶段所学知识的重复吗?

本文结合上述问题探讨如何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为导向,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信息素养。

1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医科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

目前,中山医学院针对医学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具备信息技术的应用素质与软件工具的综合使用能力。

根据2009年医药类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医药类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设置和基本要求”的指导性纲要文件,提出2+X的课程设置体系,其中“2”代表大学计算机基础(医药类)和程序设计基础两门必修课;“X”包括数据库基础及应用、医学多媒体及其在医学中应用、医学成像及处理技术、医学信息分析与决策等4门选修课。

中山医学院医学专业的五年制本科教学安排中,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总学时为90学时,其中理论课和实验课各占45学时。该门课程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年开设,主要包括3部分内容:计算机文化基础(包括网络基础知识、office办公软件应用等)、数据库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针对这些教学内容,在教学工作中总会有一些问题。

1)如果单纯从课程内容来看,大部分是进行普及性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已被统一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等级考试体系之下,如何形成具有医学特色的教学体系?

2)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理论知识不断膨胀,而教学时数却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如何才能通过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平衡这两方面的关系?

3)由于学习过程中所运用的软件的时效性,会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质疑,如何克服这种只针对软件工具的学习方法,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为导向,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医学生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良好的信息素养的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遵循3个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