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经营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54:55

出口经营方案篇1

一 纳税人进行筹划应该用全面的眼光,准确衡量税负水平

1 纳税人进行纳税筹划,不能分割各税种的关联,不能仅盯住个别税种的税负高低,要着眼于整体税负的轻重。有的方案可能会使某些税种的税负减轻,但从总体上来说,可能会因为影响其他税种的税负变化而导致整体税负增加,因而不具有实际的可行性。

2 纳税人进行纳税筹划时,应注意税收和非税收因素,综合衡量纳税筹划方案。有的筹划方案可以节省不少税款,但是却增加了很多非税支出,如企业销售费用、机构设置费、运费、政府规费等,这种方案的实际成本就应该将税收与非税支出结合起来考虑,经过综合比较平衡后再予取舍。

3 纳税筹划方案应该着眼于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不足税收负担的最小化。如果某个方案的资本收益率最高,但并非应纳税金最少,那么这个方案不应该被否定,也就是说,只要某方案能够在相对成本较低的情况下,促进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我们就没有理由不采纳它。

二 筹划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不具有可操作性的筹划方案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纳税人进行筹划时,应该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弄清楚筹划方案是否具有实施的条件,尽量使筹划方案具有可操作性。例如,对于出口企业来说,如果有自营出口权,一般都会选择自己办理出口的方式进行经营,而不会委托进出口公司进行,因为这种方式有如下好处:

1 企业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获得产品。众所周知,商品每经过一道环节价格都会提高一次,企业自营出口省去了中间环节,必然进货的价格会相对降低。

2 企业税法对于自营出口有优惠待遇,税法规定,有出口经营权的企业自营出口可以享受退税的优惠待遇。但是,懂得管理的人都知道,如果企业自营出口,必然会因为购货与销货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而占用一大笔流动资金。只要企业自营出口一直进行下去,这笔流动资金就会一直被占用,因为旧货尚未销售完,新货又会购进。而且,如果选择自营出口,必然也要求企业专门设立这样一个部门进行管理。专门部门的设立,不仅要求增加相应的费用,而且要求有足够的专门人才,因此,如果企业要选择自营出口,则要看自己企业有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而且,企业还应该看自己有没有足够多的这方面专门人才。如果企业不具备足够的条件,则选择由其他企业更具有可行性。

三、纳税筹划应评估实施新方案时履行法定程序的直接成本和风险代价

纳税筹划不能是静态的纸上谈兵,也不能只言“得”而不顾“失”。例如,有人从税收筹划的角度为一外资房地产公司设计了一连串的重组方案一先分立,后抵押融资,再股权转让,最终进行实际的房地产开发等。众所周知,企业重组会涉及复杂的法定程序和手续,诸如股东(大)会决议,向社会公告、结清欠税、债权担保,财务审计、资产评估、验资、工商注册登记、税务登记等,外资企业分立还需报有关部门批准,履行这些程序和手续不但要发生大量直接成本,而且由于时间较长,还可能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和商业形象产生影响,企业更要面临市场变动的风险,这些动态因素是在设计方案时必须加以考虑的。

四、纳税人应该将筹划方案放到整体经营决策中加以考虑

纳税筹划是为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服务的,是一种方法与手段,而不是企业的最终目标。认识不到这一点,企业就很可能做出错误的决定。例如,企业可能为了减少所得税而铺张浪费,增加不必要的费用开支,也可能为了推迟获利年度以便调整减免税期的到来而忽视经营,造成持续亏损等。这种本末倒置的行为,对企业有百害而无一利。对于企业来说,正确的筹划态度应该是以企业的整体利益为重,采取适当的筹划方案。这种方案不一定税负最轻,但却使得企业税后利润最大。而企业其他人员所做的筹划方案,则可能因为其所考虑的仅是本部门的利益最大化,虽然他所实施的纳税筹划方案能够达到其部门的目的,但对于整个企业来说,却有可能造成整体利益的损失。

出口经营方案篇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局,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

为推动网络音乐发展,规范网络音乐经营,切实落实《文化部关于网络音乐发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见》,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文化部关于网络音乐发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见》(文市发[2006]32号),现就加强和改进网络音乐内容审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管理主体和管理对象

(一)网络音乐是指用数字化方式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固定通信网等信息网络,以在线播放和网络下载等形式进行传播的音乐产品,包括歌曲、乐曲以及有画面作为音乐产品辅助手段的mV等。

(二)从事网络音乐产品的制作、、传播(含直接提供音乐产品链接方式)、进口等经营活动,须是经文化部批准设立的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以下简称“经营单位”)。

(三)经营单位经营网络音乐产品,须报文化部进行内容审查或备案。

二、进口网络音乐内容审查

(四)进口网络音乐产品是指原始版权为境外自然人、法人和其它组织所拥有的网络音乐产品。进口网络音乐产品,须经文化部内容审查通过后,方可投入运营。

(五)进口网络音乐产品报审单位须为该网络音乐产品在中国内地的直接被授权人。直接被授权人是指直接获得该网络音乐产品的独家且完整的在中国内地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或权的经营单位(以下简称“进口单位”)。

中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网络音乐产品参照进口网络音乐产品报审。

(六)进口单位与境外网络音乐版权人签订的网络音乐进口合同(协议)须符合以下规定:

1.进口网络音乐的授权期应在一年以上(含一年);

2.合同(协议)标的物为音乐产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3.合同(协议)应符合我国《合同法》、《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4.合同(协议)应注明在经文化部内容审查通过后方可生效执行。

(七)进口单位报审进口网络音乐时须提供以下材料,并对所提供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1.进口网络音乐审查申请表(电子版);

2.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复印件);

3.报审歌曲的原文和译文歌词(电子版);

4.网络音乐进口合同(协议)、原始版权证明材料和授权书(复印件);

5.内容审查所需的其它材料。

(八)进口网络音乐产品报审程序。

1.进口单位报审材料中的电子版通过“文化部网络音乐报备软件”(以下简称报备软件,下载网址:)进行报审。按照“报备软件”的要求填写相关信息,并上传到文化部网络音乐审查受理系统。需提交的纸制文件、CD等材料挂号寄至文化部。

2.报审材料齐全的,文化部予以受理,并在受理后20个工作日内(不包括专家评审所需时间)根据专家审查意见做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批准的核发《进口网络音乐产品批准单》,不批准的说明理由。

3.对内容审查有特殊时限要求的音乐产品,进口单位可通过“报备软件”提供的快速通道功能进行申请,文化部在受理后3个工作日内做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

4.对已通过其他相关部门内容审查,并正式出版发行的进口音乐产品,进口单位须提供相关部门的批准文件,文化部核实后准予以网络音乐形式进行传播,并对内容审查程序予以简化。

(九)已批准进口的网络音乐产品在授权期满后需要再次进口的,须重新办理进口手续。授权期内决定终止进口的,进口单位须报文化部撤销其批准文号。

(十)对已批准进口的网络音乐产品在国内进行转授权时,须由原进口单位在转授权行为发生后20日内报文化部备案,被授权的经营单位不再另行报审。备案时须提供以下材料:

1.进口网络音乐产品转授权备案申请表(电子版);

2.文化部原批准文件(复印件);

3.被授权经营单位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复印件);

4.转授权合同(协议)(复印件);

5.报备所需的其它材料。

(十一)在本通知印发之日前未经内容审查的进口网络音乐产品,须按照本通知的要求在2009年12月31日前向文化部报审。

三、国产网络音乐备案

(十二)国产网络音乐产品实施备案制度。网络音乐经营单位应在正式运营后30日内报文化部备案。

(十三)经营单位须提供以下材料,并对所提供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1.国产网络音乐备案申请表(电子版);

2.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复印件);

3.报备歌曲的歌词(电子版);

4.国产网络音乐使用合同(协议)、原始版权证明材料和授权书(复印件);

5.备案所需的其它材料。

(十四)国产网络音乐备案程序。

1.经营单位报审材料中的电子版通过“报备软件”进行报备。相关信息按照“报备软件”的提示要求进行填写,并上传至文化部网络音乐审查受理系统。需提交纸制文件、CD等材料的,挂号寄至文化部。

2.备案材料齐全的,文化部予以受理;并在受理后10个工作日内,核发《国产网络音乐产品备案表》。

3.对已正式出版发行的国产音乐产品,经营单位可提供相应的出版物版号,文化部核实后予以备案并简化备案程序。

四、规范网络音乐经营行为

(十五)经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暂行规定》的要求,建立网络音乐内容自审制度,设置专门部门负责音乐内容的自审自查。经营单位提供网民编创和表演等网络音乐上传服务的,要加强审查,保障其合法性。

(十六)经营单位须在网络音乐产品页面显著位置标注其批准文号或备案文号,不得擅自变更经文化部批准或备案的网络音乐产品的名称等其他信息,不得擅自增删或变更网络音乐产品内容。

五、加强网络音乐内容监管

(十七)各地文化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属地内的网络音乐经营单位的管理,对运营环节中的音乐内容要及时跟踪监管,对从事违法网络音乐经营活动和提供违法网络音乐产品的经营单位依法查处。

特此通知。

出口经营方案篇3

据营口市公安局经保分局局长刘忠民介绍,2003年12月29日上午11时37分,营口市商业银行报案,该银行库存现金少了2389140元,而该行营业部出纳科科长兼库管员胡威也失踪了。营口市经保分局接到报警后,感觉事态重大,立即向市局领导汇报。营口市公安局局长朱良明确指示:立即立案侦查,侦破此案。

警方通过走访、排查了解到,胡威今年38岁,在单位表现一贯不错,同事关系和睦。他大约是在12月27日离开营口的,与他同行的还有营口市一酒店的足疗小姐毛秋峰(25岁,河南人,与胡威关系暧昧)。毛秋峰离开营口前,曾用别人的身份证到银行办理了一张全国通用的信用卡,经查,毛秋峰的信用卡内款额巨大,胡威和毛秋峰有重大的犯罪嫌疑。为了减少银行的损失,12月31日,营口市经保分局依法将其冻结。

与此同时,营口市经保分局了解到胡威与毛秋峰两人已到北京,12月30日凌晨1时30分,追逃组一行8人离开营口直奔北京。到达北京后,追逃组干警经过一天的侦查,了解到胡威已离开北京南下,他们不辞辛苦继续跟踪,于31日午夜到达云南。

在云南警方的配合下,确定胡威、毛秋峰可能要到西双版纳的边境地区。为了争取时间,追逃组改乘飞机,提前到达西双版纳部署警力,进行堵截。他们分析,胡威可能乘客车在1月1日凌晨左右到达西双版纳长途客运站,于是警方在客运站展开周密的部署,对长途客运站的车辆、人员及周围地区进行秘密监视和检查。1日凌晨3时,一辆从昆明驶来的旅游车进入客运站,从车上陆续下来几名乘客,但没有胡威,于是警方上车搜查,发现胡威正躺在车的上铺休息,追逃组的干警猛地扑了过去,将其制伏。躺在对面的毛秋峰一句“大哥,你咋整的”暴露了自己的身分,二人双双落网。追逃组从两个人的身上搜出现金7000余元,两张信用卡。经查卡内共有人民币171余万元。1月3日,犯罪嫌疑人胡威、毛秋峰被押解到营口。至此,轰动营口的携款潜逃案,营口警方仅用64小时成功侦破,追逃组跨越4个省(市),行程数千公里。

出口经营方案篇4

第一条为规范港口经营行为,维护港口经营秩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港口经营及相关活动。

第三条本规定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港口经营,是指港口经营人在港口区域内为船舶、旅客和货物提供港口设施或者服务的活动,主要包括下列各项:

1、为船舶提供码头、过驳锚地、浮筒等设施;

2、为旅客提供侯船和上下船舶设施和服务;

3、为委托人提供货物装卸(含过驳)、仓储、港内驳运、集装箱堆放、拆拼箱以及对货物及其包装进行简单加工处理等;

4、为船舶进出港、靠离码头、移泊提供顶推、拖带等服务;

5、为委托人提供货物交接过程中的点数和检查货物表面状况的理货服务;

6、为船舶提供岸电、燃物料、生活品供应、船员接送及提供垃圾接收、压舱水(含残油、污水收集)处理、围油栏供应服务等船舶港口服务;

7、从事港口设施、设备和港口机械的租赁、维修业务。

(二)港口经营人,是指依法取得经营资格从事港口经营活动的组织和个人。

(三)港口设施,是指为从事港口经营而建造和设置的建(构)筑物。

第四条交通部负责全国港口经营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交通(港口)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的港口经营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港口所在地设区的市(地)、县人民政府确定的具体实施港口行政管理的部门负责该港口经营管理工作。本款上述部门统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

第五条国家鼓励港口经营性业务实行多家经营、公平竞争。港口经营人不得实施垄断行为。任何组织和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实施地区保护和部门保护。

第二章资质管理

第六条从事港口经营,应当申请取得港口经营许可。

实施港口经营许可,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和公开透明的原则,不得收取费用,并应当接受社会监督。

第七条从事港口经营(港口理货除外),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固定的经营场所;

(二)有与经营范围、规模相适应的港口设施、设备,其中:

1、码头、客运站、库场、储罐、污水处理设施等固定设施应当符合港口总体规划和法律、法规及有关技术标准的要求;

2、为旅客提供上、下船服务的,应当具备至少能遮蔽风、雨、雪的侯船和上、下船设施;

3、为国际航线船舶服务的码头(包括过驳锚地、浮筒),应当具备对外开放资格;

4、为船舶提供码头、过驳锚地、浮筒等设施的,应当有相应的船舶污染物、废弃物接收能力和相应污染应急处理能力,包括必要的设施、设备和器材。

(三)有与经营规模、范围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

第八条从事港口理货,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与经营范围、规模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人员、理货员;

(二)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经营设施;

(三)有业务章程和管理制度。

第九条从事港口装卸和仓储业务的经营人不得兼营理货业务。理货业务经营人不得兼营港口货物装卸经营业务和仓储经营业务。

第十条申请从事港口经营,应当提交下列相应文件和资料:

(一)港口经营业务申请书;

(二)经营管理机构的组成及其办公用房的所有权或者者使用权证明;

(三)港口码头、库场、储罐、污水处理等固定设施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竣工验收证(明)书及港口岸线使用批准文件;

(四)使用港作船舶的,港作船舶的船舶证书;

(五)负责安全生产的主要管理人员通过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的培训证明材料;

(六)证明符合第七条规定条件的其他文件和资料。

从事港口理货业务的,应当提供上述(一)、(二)项规定的材料和理货人员名录以及表明其理货员身份的相应证明材料。

第十一条申请从事港口经营(申请从事港口理货除外),申请人应当向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式样附后)和第十条第一款规定的相关文件资料。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三十个工作日内作出许可或者不许可的决定。符合资质条件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发给《港口经营许可证》(式样附后),并在因特网或者报纸上公布;不符合条件的,不予行政许可,并应当将不予许可的决定及理由书面通知申请人。《港口经营许可证》应当明确许可经营的港口业务种类。

第十二条申请从事港口理货,应当向交通部提出书面申请和第十条第二款规定的相关文件资料。交通部在收到申请和相关材料后,可根据需要征求地方交通(港口)主管部门和相关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意见。上述部门应当在七个工作日内提出反馈意见。交通部应当在受理申请人的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许可或者不许可的决定。予以许可的,核发《港口经营许可证》,并在交通部网站或者报纸上公布;不予许可的,应当将不予许可的决定及理由书面通知申请人。交通部在作出许可决定的同时,应当将许可情况通知相关港口的港口行政管理部门。

第十三条交通部和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对申请人提出的港口经营许可申请,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分别做出处理:

(一)申请事项依法不需要取得行政许可的,应当即时告知申请人不受理;

(二)申请事项依法不属于交通部或者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职权范围的,应当即时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请;

(三)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

(四)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五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五)申请事项属于交通部或者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职权范围,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请人按照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应当受理经营业务许可申请。

受理或者不受理经营业务许可申请,应当出具加盖许可机关专用印章和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

第十四条申请人凭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或者交通部核发的《港口经营许可证》到工商管理部门办理工商登记,取得营业执照后方可从事港口业务。

第十五条港口经营人应当按照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许可的经营范围从事港口经营活动。

第十六条港口经营人变更经营范围的,应当就变更事项按照本规定第十一条或者第十二条规定办理许可手续,并到工商部门办理相应的变更登记手续。

港口经营人变更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者办公地点的,应当向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港口经营人停业或者歇业,应当提前三十个工作日告知原许可机关。原许可机关应当收回并注销其《港口经营许可证》,并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第三章经营管理

第十八条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应当保证港口公用基础设施的完好、畅通。

港口经营人应当按照核定的功能使用和维护港口经营设施、设备,并使其保持正常状态。

第十九条港口经营人变更或者改造码头、堆场、仓库、储罐和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等固定经营设施,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履行相应手续。依照有关规定无需经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审批的,港口经营人应当向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条从事港口旅客运输服务的经营人,应当采取必要措施保证旅客运输的安全、快捷、便利,保证旅客基本生活用品的供应,保持良好的侯船条件和环境。

第二十一条港口经营人应当优先安排抢险、救灾和国防建设急需物资的港口作业。

政府在紧急情况下征用港口设施,港口经营人应当服从行政指挥。港口经营人因此而产生费用或者遭受损失的,下达行政任务的机关应当依法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

第二十二条在旅客严重滞留或者货物严重积压阻塞港口的紧急情况下,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采取措施进行疏港。港口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认为必要时,可以直接采取措施,进行疏港。港口内的单位、个人及船舶、车辆应当服从疏港指挥。

第二十三条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制定可能危及社会公共利益的港口危险货物事故应急预案、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旅客紧急疏散和救援预案以及预防自然灾害预案,建立健全港口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体系。

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前款规定制定的各项预案应当予以公布,并报送交通部和上级交通(港口)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四条港口经营人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交通部有关港口安全作业的规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完善安全生产条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等规章制度,确保安全生产。

港口经营人应当依法制定本单位的危险货物事故应急预案、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旅客紧急疏散和救援预案以及预防自然灾害预案,并保障组织实施。

港口经营人按照前款规定制定的各项预案应当报送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和港口所在地海事管理机构备案。

第二十五条港口经营人从事港口经营业务,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交通部规章的规定,依法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为客户提供公平、良好的服务。

第二十六条港口经营人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港口经营价格和收费的规定,应当在其经营场所公布经营服务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使用国家规定的港口经营票据。

第二十七条港口经营人不得采取不正当手段,排挤竞争对手,限制或者妨碍公平竞争;不得对具有同等条件的服务对象实行歧视;不得以任何手段强迫他人接受其提供的港口服务。

第二十八条港口经营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足额交纳港口行政性收费。

港口经营人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港口经营人摊派或者违法收取费用。

港口经营人有权拒绝违反规定收取或者摊派的各种费用。

第二十九条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做好港口行政性收费的征管工作,保证港口行政性收费征收到位,并及时足额解缴。

港口行政性收费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

第三十条港口经营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向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如实提供港口统计资料及有关信息。

各级交通(港口)主管部门和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交通部和上级交通(港口)主管部门报送港口统计资料和相关信息,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建设港口管理信息系统。

上述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当为港口经营人保守商业秘密。

第四章监督检查

第三十一条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对港口安全生产情况和本规定执行情况实施监督检查。并将检查的结果向社会公布。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旅客集中、货物装卸量较大或者特殊用途的码头进行重点巡查。检查中发现安全隐患的,应当责令被检查人立即排除或者限期排除。

各级交通(港口)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和本规定的监督管理,切实落实法律规定的各项制度,及时纠正行政执法中的违法行为。

第三十二条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人员依法实施监督检查时,有权向被检查单位和有关人员了解情况,并可查阅、复制有关资料。

监督检查人员对检查中知悉的商业秘密,应当保密。

监督检查人员实施监督检查,应当两个人以上,并出示执法证件。

第三十三条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将监督检查的时间、地点、内容、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作出书面记录,并由监督检查人员和被检查单位的负责人签字;被检查单位的负责人拒绝签字的,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将情况记录在案,并向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第三十四条被检查单位和有关人员应当接受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不得拒绝检查或者隐匿、谎报有关情况和资料。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经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十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违法所得不足十万元的,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依法取得港口经营许可证,从事港口经营的;

(二)未经依法许可,经营港口理货业务的;

(三)港口理货业务经营人兼营货物装卸经营业务、仓储经营业务的。

有前款第(三)项行为,情节严重的,由交通部吊销港口理货业务经营许可证,并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六条经检查或者调查证实,港口经营人在取得经营许可后又不符合本规定第七、八条规定一项或者几项条件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其停止经营,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吊销《港口经营许可证》,并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七条港口经营人不优先安排抢险物资、救灾物资、国防建设急需物资的作业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吊销《港口经营许可证》,并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八条港口经营人违反本规定第二十四条关于安全生产规定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依法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法给予处罚;情节严重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吊销《港口经营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港口经营人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规定,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进行调查,并协助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第四十条港口经营人违反本规定第三十条规定不及时和不如实向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提供港口统计资料及有关信息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十一条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不依法履行职责,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给予港口经营许可的;

(二)发现取得经营许可的港口经营人不再具备法定许可条件而不及时吊销许可证的;

出口经营方案篇5

一、任务目标和主要内容

实施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作,即在重点地域、品种、环节和企业,通过政府推进,相关部门扶持,依托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加强示范区农业化学投入品综合管理,实施良好的农业操作规范,推行出口农产品标准化种养、生产加工和出口管理,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符合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种植养殖示范区域。随之通过示范带动,以点带面,逐步扩大示范区规模,最终形成大区域或整个行政区划内与国内外标准相一致的种植养殖标准区,达到示范区基地建设与Gap认证和国际认可相对接的要求,促进全区出口农业发展。

(一)建立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作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辖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农业(畜牧)、财政、工商、公安、环保、质监、商务、安监、广电、区联社等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规格为正科级事业单位常设机构,具体负责该项工作的组织协调,以提升示范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二)加强行政执法管理体系建设

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的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办公室)通过有效整合农业(畜牧)、工商、质监等部门的行政执法资源,健全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形成工作长效机制,提高示范区政策法规的有效运行和监督,为示范区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有效、持续完善、执行性强的政策法规体系支撑。

1、由办公室协调检验检疫部门,对涉及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有法律法规政策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整合,为示范区建设提供政策法规依据。

2、由办公室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具体的管理实施办法,并定期不定期组织协调农业(畜牧)、工商等行政执法部门,对示范区政策法规的执行、农业化学投入品的管理使用进行综合治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三)建立健全农业化学投入品控制体系

为创造出口农产品生产良好的用药环境,由办公室主导,商务、农业(畜牧)、工商、区联社等职能部门协调配合,严格控制农业化学投入品的供给渠道,规范农业化学投入品的使用,形成农业化学投入品产、供、销、用全程链式管理模式和有效控制机制,保证农业化学投入品质量安全和规范科学使用,确保示范区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1、对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企业实行登记备案管理

由办公室牵头,联合农业(畜牧)、工商部门,综合国内外标准和使用效果进行筛选评估后,确定示范区内推荐用药名单。对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企业的准入资格申请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颁发准入资格证书,并在示范区进行公布,并对获得准入资格的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企业进行经常性监督检查,重点针对其产品中是否含有违禁药物、主要成份是否有变化进行检查,对有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产品撤销其准入资格。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生产、销售追溯体系,并做好记录。出现质量事故时进行追溯,查明原因第一时间进行纠偏。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企业签订经济责任合同,合同中要注明农产品质量连带责任,风险共担。

2、对农业化学投入品实行专营专供管理

(1)加大对农业化学投入品的专项整治力度。由办公室牵头,组织协调农业(畜牧)、工商、质监等部门联合成立执法队伍,按照国内有关法律法规和进口国要求,对全区范围内整个农业化学投入品市场开展不定期的检查和整顿,全力消除违禁、剧毒药物、无证经营、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现象,为示范区建设创造良好的农业化学投入品用药环境。

(2)强化农业化学投入品的专营管理。由办公室对当地农业化学投入品经营单位进行清理整顿和有效整合,确定面向示范区出口农产品加工企业、基地销售的连锁经营专营店。专营店供货渠道来自农业化学投入品登记备案企业,销售对象是示范区农产品种植加工基地、企业。店内销售人员需经过技术支持组的严格专业培训后持证上岗。专营店须形成完备的台帐制度,建立质量赔偿制度,执行有效的追溯程序。

(3)农业化学投入品的专供管理。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村合作社等应建立完善的采购程序,根据推荐用药名单从获准登记备案企业或专营店直接购买农业化学投入品,同时按要求建立完备的追溯体系、台帐档案、质量赔偿制度。

3、对农业化学投入品实行规范使用管理

农业、畜牧等部门对农业化学投入品的使用进行技术指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村合作社等应建立完善的农业化学投入品选用、购买、保管、发放、使用程序,保证用药安全。要严格遵守安全停药期,在收获前规定期限内停用任何药物。协调市检验检疫局对农产品加工企业使用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如果发现企业不按要求执行,暂停其产品出口。

(四)加强示范区种植养殖基地建设

由办公室牵头,相关部门配合,龙头企业带动,镇街推动,通过制订示范区种植养殖基地推进方案,因地制宜,合理选择,优化出口农产品种植养殖结构,形成规模化种植养殖区,实行标准化管理,推进出口农产品基地建设。

由区政府统筹规划,制订全区示范区种植养殖基地推进实施方案,制订各项扶持、奖惩政策,促进全区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建设,鼓励各镇街结合本地域土壤、水利、交通、种养习惯,成立农村股份制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其上联加工企业和市场、下联农户的纽带作用,与农产品加工出口龙头企业签订种植、养殖、销售合同,统一为农民提供物料、种苗和技术,从而把一家一户的农民联合起来,形成相对较大规模的连片专业种养殖基地,提高示范区内农产品安全性。

龙头企业实施“公司+基地+标准化”的生产模式,由出口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依据其加工出口计划,选择适宜的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确定种植养殖规模、标准。在该基地示范区,通过强化农产品安全生产法制观念和经营理念,推广先进的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和管理技术,严格操作规范,实现出口农产品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基本目标。

由办公室牵头协调市检验检疫局,对种植养殖基地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形成标准化出口种植养殖基地,并向上级有关部门备案。

(五)加强对出口农产品的检验检测

由办公室牵头,将现有的农业(畜牧)、质监部门及企业等已有的检测资源有效整合,针对示范区管理建设特点,建立以农科院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为主,区农业(畜牧)、质监部门和龙头企业实验室为辅的出口农产品检测网络,负责对出口农产品从种植、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无缝隙检验检测,确保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

(六)建立监控、预警、纠偏及评估控制体系

由办公室牵头协调市检验检疫局,对收集的质量安全信息进行分类整理、风险分析,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和企业发出预警。对于发生问题的示范区基地或企业,根据预警信息,立即进入纠偏程序,启动追溯程序,查找生产日期、确定种植养殖基地、备案号、查阅种植、养殖管理记录、检验报告等,分析成因,研究纠偏对策,采取纠偏措施并进行纠偏后评估。评估结果按整改力度、是否到位等因素划分为三级,分别为:合格、基本合格或限期整改,对于不同的评估结果采用不同的措施。

二、组织机构

1、机构组成:

组长:区政府区长

副组长:区政府分管商务副区长,分管农业副区长

成员:区各镇政府镇长、街道办事处主任、区园管委分管副主任,农业(畜牧)、财政、工商、公安、环保、质监、商务、安监、有线电视、区联社等相关部门负责人。

2、领导小组职能:

(1)负责示范区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一部署;

(2)形成定期联席会议机制,安排各相关部门、镇街、企业开展工作,研究、部署示范区管理重大事项;

(3)对有关政策法规修订计划、草案进行审定,并上报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待批准后实施;

(4)对整个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负责对示范区建设办公室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的检查考核,负责对各组成部门、单位工作进度、工作质量、责任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监督考核;

(5)负责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指挥,指导实施纠偏措施。

3、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规格为正科级事业单位常设机构。

主任:

副主任:

常驻人员:商务局3人,农业局2人,畜牧局1人。

非常驻人员:工商局、公安局、环保局、质监局、安监局、区联社各1人。

说明:各镇街、区园成立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各村设立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作联络员。

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履行职责:

(1)对相关政策进行研究分析,向领导小组提报政策法规修订计划、草案、方案、标准,制定示范区建设相关规章、制度及程序;

(2)负责召集小组成员单位及龙头企业参加联席会议,及时通报工作情况和信息,研究开展工作;

(3)整合各部门行政执法资源,协调市检验检疫局,联合区农业(畜牧)、工商、公安、环保、质监、安监等部门统一执法,每年开展4—6次联合执法活动,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并对相关部门的执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4)对全区使用的农业化学投入品组织评估,形成推荐使用农业化学投入品名单,负责审查农业化学投入品的质量,并组织专营备案工作,对符合要求的生产厂家和经营企业发放准入证书;

(5)整合相关部门、单位的检测资源,组织开展监控和验证,制定有关监控、检测、抽检计划,并对检测数据进行汇总,得出监控结论,为追溯、预警、纠偏做好技术支持;

(6)搞好宣传培训和技术咨询工作,加强有关法律法规和国际国内标准知识的宣传指导,制定农业化学投入品规范经营单位标准。对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指导、评审和检查;

(7)发生突发事件时及时向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请示汇报,并按指示协调各职能部门、镇街、区园进行干预、纠偏、应急处理等工作;

(8)建立健全示范区建设工作监督网络、农资销售追溯网络,并实施运行;

(9)完成区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工作。

三、各成员单位履行职责

农业(畜牧)局:负责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负责农药、化肥等农业化学投入品市场的管理整顿,查处经营假冒伪劣农药、化肥及违禁药品行为,组织开展常规执法检查活动;严格审查农业化学投入品经营企业的经营资格和条件,对不合标准的联合有关部门依法取缔其经营资格;定期对农业化学投入品经营及使用单位进行培训,并签订质量诚信承诺书;组织对群众举报案件的查处;负责相关疫病疫情监测预警;负责畜牧业标准化生产的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严格《兽药经营许可证》的发放和审核,依法取缔无证经营;负责兽药及饲料添加剂市场的管理整顿,查处制假贩假及经营使用违禁药品行为,组织开展常规执法检查;定期对兽药及饲料添加剂经营及使用单位进行培训,并签订质量诚信承诺书;负责相关疫病疫情监测预警。

工商分局:负责农业化学投入品流通环节的日常管理,联合农业(畜牧)局搞好农药广告的审查管理。对经营农业化学投入品企业的营业执照的发放,必须通过农业(畜牧)、安监等部门的经营许可,并经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审查后方可办理,严格营业执照的年审工作,依法查处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等违法行为;配合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建立流通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安监局:负责高毒、剧毒农药等危险农业化学投入品的管理整顿,严格农药类《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的审查和发放;定期开展常规检查活动,依法取缔不合格单位的经营资格;定期组织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和安全检查。

公安分局:负责查办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过程中妨碍执行公务、暴力抗法案件,负责查处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过程中的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稳定。

环保局:负责区域内环境检测监控,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组织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定期对加工企业、种养基地等重点区域的大气、水源进行取样检测。

质监分局:负责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领域的产品质量监督,帮助企业制定标准,抓好对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经营单位产品质量、计量器具的日常监督管理,定期组织检查活动。

商务局、有线电视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能,配合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开展执法、检查、宣传等工作。

财政局:负责保证各项配套资金、办公车辆及设备的及时拨付。

区联社:负责本部门经销网点的日常管理工作,组织好农资专业配送工作,严把农资进货关口,为农民搞好服务,接受办公室的有关工作任务,配合办公室对其所属经销单位的监督检测。

各部门要将日常管理资料(包括经营许可证、审查合格证明等相关资料)按时上报示范区管理领导小组。在监督检查、处理案件、抽查、检测、过程中,要严格按法规程序操作,做到执法规范、记录清楚、资料完整,并将结果每月上报区示范区管理领导小组。

四、工作措施

(一)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由办公室统一组织调度建设工作,各成员单位要积极配合,提供优质服务,抽调人员要与原单位工作彻底脱钩,集中办公。有关责任单位要按照本《实施方案》的要求,抓好工作落实。各镇街、区园要明确自身责任,积极开展工作。

(二)政策倾斜,物质扶持

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作是省、市、区三级政府的工作重点,区政府已经通过了该项工作的实施意见,各级各单位要积极配合,职能部门要全力以赴,全方位进行资源、人员、技术、物资整合,全力支持示范区建设。各单位要保证对示范区建设工作的政策倾斜和物质扶持。

(三)规范管理,健全档案

每个监测点都要建立完善的档案,实行规范化管理,保存影像资料,并把建设工作的各种文件、方案、工作记录、作物长势分析、检测结果、工作总结等及时建档立案。

出口经营方案篇6

1月7日,iBm宣布了中国在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的情况下,通过采用iBm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提高生活质量的骄人成果。遍布全国各地的城市正在通过部署iBm智能运营中心(intelligentoperationsCenter,简称ioC),帮助城市管理交通、应急响应等至关重要的城市运营工作,从而提高效率,并为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鉴于中国对智慧城市解决方案需求的日益增加,iBm宣布了以下成功的城市应用项目:

北京市的交通部门计划通过iBm智能运营中心解决方案为北京市建立一套交通运输专用基础架构,以提高应急响应能力。该系统将收集并分析覆盖了北京五环主干道和整个地下交通网络传感器发回的信息。

北京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相关部门负责监督煤矿、其它金属和非金属矿、有害化学物质和工业企业安全。该机构将通过使用iBm智能运营中心整合在10个区县内50多家企业的监测数据。数据分析、路线视图和建模等功能将有助城市预测可能受到影响的地区,并利用跨机构资源进行协调应对和资源配置。

中国建筑材料检验认证中心有限公司(CtC)是一家由政府批准的建筑行业权威检验机构。该机构将通过使用iBm智能运营中心,收集并分析来自北京总部和18个省级检验分支机构的数据,从而了解建筑行业发展趋势,并行业趋势指标以提升其在行业的领先地位。

乐从是世界著名的家具商贸中心,该地区正在通过使用iBm智能运营中心及新型信息技术为促进地区的传统产业转型、区域经济结构化调整提供创新动力,进而提升乐从家具商贸的核心竞争力。

长城金点是一家无线网络供应商,该公司将与iBm一起通力合作,为新型智慧城市项目,如有害气体管控、公共自行车管理、燃气供暖节能系统管理以及其他城市服务等,开发一个以iBm智能运营中心为基础的跨平台应用。

中国经济正在从出口型转变为内需为主导,城市化将是取得刺激投资、鼓励消费及拉动内需战略的关键因素。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报告显示,到2020年中国内地的城市人口将超过8亿,在未来10年内将有1亿多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

与这种经济结构和人口分布变化相对应的是,自从2011年初实施“十二五”规划以来,过去12个月中国公共和私营部门对智慧城市的需求快速增长。随着人口城市化大潮的不断推进,无数挑战也相伴而生,中国各级政府的决策者都在设法应对这些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的难题。许多政府机关纷纷采用了iBm智能运营中心解决方案来支持智慧城市项目,以解决人口增长对城市基础设施造成的影响,并为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更优越的生活质量。iBm智能运营中心解决方案集成了先进的分析软件,能够收集和分析来自城市内庞大资源库中的数据,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从而帮助领导者采取更明智的决策,并主动预测和解决问题,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进行更有效的协调应对。

乐从镇领导指出:“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表示将着重加大新兴信息科技的投入,以促进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我们非常欢迎像iBm这样兼具国际领先战略前瞻和超强技术实力的跨国公司与华南本地的物联网科技明星企业强强联手,实现新兴技术的行业和产业落地,振兴乐从经济,造福乐从民生,以乐从‘智慧家具商贸’为起点,进而打造全方位可持续发展的‘智慧乐从’。”

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表示:“在中国,城市化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人们已经越发深刻地认识到建设更好的城市与经济增长、社会和谐等国家核心目标之间的密切联系。城市是一个整体,其中的各个要素彼此互联互通、相互影响和促进。借助iBm智能运营中心带来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地方政府就能以先进的手段管理城市,促进城市发展。”

自今年年初镇江市了iBm智能运营中心部署计划以来,该项目一直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旨在帮助该市在整体城市规划框架下实时、全面地了解市区交通状况。

出口经营方案篇7

截止6月30日,我所辖区共有各类经济主体11350户,其中内资企业1045户,比去年同期增长40.2%,外资企业105户,比去年同期增长4%,个体工商户10200户。新增各类经营主体773户,与2009年相比减少59%;变更666户,同比增长3.3%;注销224户,同比增加5.7%。个体工商户验照3815户,验照率40.2%,同比减少14.1%。企业年检实检749户,年检率83.6%,同比增加11.3%。办理食品流通许可证120户。查处案件116宗,罚没款70.632万元。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

(一)窗口服务助推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辖区经营业户众多,一年就新发展业户4000余户,给我所注册登记及日常监管工作带来很大挑战。

1、作为分局首个“省巾帼文明岗”的窗口,我所在登记注册窗口全面实行“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模式,推行“六声”的人性化服务新举措,积极打造优质服务的文明窗口形象,做到“资料齐全当场办、资料不齐区别办、紧急项目加班办、重点项目指导办、特殊项目灵活办”。对于优质企业的落户,提前介入,主动上门跟踪服务。由于窗口现有工作人员3人,每天业务受理量都在100人以上,人员少业务量大,经常加班加点放弃休息时间整理资料,有时甚至晚上和节假日加班。

2、在年检验照期间,我所利用镇的电台、电视台及商会的短信平台,年检验照公告,组织执法人员深入辖区主干道开展宣传督促引导,抽调业务精、责任心强的同志,到皮革皮具城驻点办公,为皮革皮具城及周边业户开展现场面对面验照办证服务。

3、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努力寻求破解方法,针对业户证照办理中出现的前置许可、场地备案难办等情况,我所及时向分局及当地政府领导汇报情况,与出租屋管理中心进行协调,在促成区政府形成《关于整顿镇无证照经营问题的会议纪要》的基础上,对除特殊行业以外的经营场所小于100平方米的业户采取先办照后备案的方法,为解决无照经营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从而大大方便了广大经营户,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二)商标战略及助企工作再创佳绩

上半年,共走访服务企业124户,为企业答疑解惑252次,举办商标培训班2期,培训业户42户次,建立商标档案28份,立案查处商标侵权案件57宗,罚没款38.64万元。今年2月,我所辖区两家企业2009年申报的“毕斯曼”等两个商标被授予广州市著名商标称号。由我所共同参与的“皮具”集体商标已上报至国家商标局审批。辖区“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已达16户。

(三)无照整治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截止6月30日,我所已摸查无照经营户1097户,查处无照经营户65户,引导办照524户。

1、争取政府支持。组织执法人员深入企业、村委、相关职能部门调查走访,切实了解辖区无照经营现状及成因,通过调研,形成调研报告,拟定无照经营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积极向分局、镇政府汇报工作思路,争得镇、村两级对我所查无工作的支持与协助。

2、加强协调沟通。在镇、村两级的支持下,在辖区村率先试点推行了以村为主的无照经营专项整治工作模式。积极协调村委,由村委安排专职人员与屋主协调落实出租屋合同等实际问题。同时,组织执法人员在该村现场集中设点办公,引导符合条件业户办理相关证照。通过有效地整治引导,该村仅经济社就引导办照65户,查处无照案件53宗。

3、边摸查边整治。在对原有摸查名单中无照经营业户进行整治的过程中,全面掌握辖区无照经营实情和动态,对新出现、新发现的无照经营业户进行摸查登记。年初,一方面组织执法人员分三组对大道等辖区内12条城区主要干道作为持证亮照经营示范街进行规范检查。共检查经营业户2014户,其中无照125户,有照1889户,现场发现责令改正通知书125份,查处取缔40户,引导办照85户。另一方面在分局安排的无照经营摸查工作中,我所努力克服人手少工作量大的实际困难,积极推行“一卡一书一纸”的工作方法,着力协调村委、出租屋管理中心等部门的配合,在辖区附城村分组分片分阶段实施了无照摸查工作。

4、整合执法资源。依托综合管理站,对涉及前置审批的无照经营业户及时函告相关职能部门,对多次上门促成办照,屡教不改的无照“钉子户”,通过联动执法,联合镇政府整规办等相关部门坚决予以取缔,从严查处。

(四)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目前,我所已建立食品安全监管示范市场5个、示范商场(超市)3个。主动联合相关部门进行了6次大规模的食品安全监管专项整治,出动执法人员956人次,检查食品经营户1452户,各类市场34个,取缔无照经营户83户。

1、由于我所辖区经济户口发展迅速,人员力量不足,加之过去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视不够,致使辖区食品台账及索证索票等工作明显滞后。面对实际,我所组织执法人员深入辖区食品业户了解情况,开展调研,形成调研报告,积极向镇党委政府汇报工作情况,努力争得充分的支持。通过协调努力,镇党委政府最终决定在镇直部门选派7名业务精能力强的工作人员协助我所专门从事辖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2、在辖区监管责任制基础上,对片区进行了调整,设立了市场监管组,专门负责有证市场的监管服务及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该组成立一个月以来,基本对辖区主干道及市场周边食品经营户台账及索票索证进行了一次规范检查指导。辖区食品市场经营秩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尤其是大型商场、农贸市场开办者的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心变强了;食品经营户台账登记、索证索票变得自觉了。辖区内所有有证市场及周边食品经营户台账由原来的80%不规范转变为现在的95%以上规范。

(五)重点行业监管工作获得了新的成效

今年以来,我所对从事危险化学品销售的企业基本上做到了定期实地检查一次,共实地勘查宾馆、酒店、液化石油气等重点经营户124户,联同镇政府整规办、公安、卫生、安监等部门查封取缔无照美容美发店6家,检查液化石油气站点44家,食品加工作坊4家,责令1家河粉加工厂限期整改,查扣涉嫌用于无照经营的冰箱、炉头等一批。检查网吧经营户41户,查处黑网吧30户,查扣主机215台、显示器219台。

(六)消费维权工作赢得了新的赞誉

今年以来,我所切实加强消费教育与监督,妥善处理消费申诉举报,努力改善消费环境,投诉处理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共处理各类投诉203宗,办结率及消费者满意率均达到99%以上。其中金信网线索61宗、区长专线转办27宗、消保科转办20宗、处理12315消费者投诉63宗、接待上门及电话投诉43宗。

(七)联动执法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上半年,经过多方协调,统一规范的皮革皮具城综合管理站顺利挂牌,成为我所设立综合管理站的第一个专业市场,至此我所辖区已建立综合管理站10个,所有综合管理站均做到了“八个统一”。同时,我所在综合管理站管理上实行服务前移,每周三安排专人到站现场办公,提供咨询,发放表格,受理登记,接受投诉、举报等工作。通过综合管理工作站的实施,辖区联合执法力量进一步加大,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八)执法办案质量和水平有了新的提升

为切实维护辖区市场经济秩序,今年以来,我所积极主动寻找案源,突破传统办案模式,严谨细致从严查处违法违章行为,切实加大执法办案力度。在办案中,严格执行市局执法办案相关规定,在案件调查终结报告、行政处罚决定审批表及案管系统中体现适用裁量情况,制定相对一致、相对适当的行政处罚,启用说理式文书。同时,认真学习金信工程等应用软件,开展案件研讨,有效地推进案管系统的使用和完善,案件录入率100%,录入的及时性、完整性、正确率也得到不断提高。至6月30日,我所共116宗。其中商标侵权57宗、无照经营55宗、逾期年检4宗。结案116宗,罚没款70.632万元。

(九)干部队伍形象有了新的改观

我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争优创新”的管理理念,不断提升干部队伍总体素质,着力提升监管执法整体效能。以自学和参加业务培训等形式不断充实执法人员的业务知识和法律知识,让每个人熟悉、熟练工商业务系统的操作和法律法规的运用。在分局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所全体工作人员工作职责,量化了责任分工,建立了《请销假制度》、《信息报送工作制度》、《段管员巡查工作制度》、《门守人员工作制度》等项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各岗位工作职责,做到责到岗任到人。同时,结合实际,我所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以组为单位实施巡查监管及执法办案工作,由组长统一安排协调各段区工作,并定期做好总结汇报,从而在工作上给他们压担子,促成他们早日成长。

二、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安排

今年以来,我所的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定困难、问题和不足,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主观原因

1、由于辖区皮革皮具行业流动性较大且工作量逐年增加,所执法力量相对薄弱。同时,随着皮革皮具产业发展,辖区经济户口数量逐年增加,窗口工作人员明显缺少,服务质量难以提升;

2、现有外来人口已达50多万人,辖区环境、人员较为复杂,工商所现有人手偏少,执法人员疲于奔命,容易出现厌倦情绪。同时,所内人员素质与思想动态参差不齐,影响整体工作效能与合力;

(二)客观原因

1、受部分出租屋备案影响和卫生、环保等前置审批限制,辖区监管情况特殊而且复杂,致使巡查监管过程中出现一些“空白”,无照经营格局难以得到有效改善;

2、执法环境较为恶劣。由于辖区经营业户法律意识普遍不强,对监管过程中的执法行为出现抵触甚而对抗行为。在执法办案过程中经常出现执法人员被辱骂、恐吓、起哄、亮凶器、撕扯等暴力抗法和执法车轮胎被扎破等现象。加之部分出租屋主为逃避出租税充当无照经营户保护伞,查处无照过程中当地群众围攻执法人员的现象时有发生,给监管服务及执法办案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3、由于缺乏必要的协调,部分综合管理站的办公环境较差,联合执法动力不足。这些问题,我所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切实加以解决。: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服务质量,扎实做好窗口服务工作。

(二)帮扶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发展注册商标,支持引导企业争创驰名、著名、知名商标,争创“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三)依托综合管理站,积极主动联合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无照经营专项整治力度,将以村为主的无照整治模式向其他附城村推进,严厉查处无照经营和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

出口经营方案篇8

近几年.我国贸易总额快速增长.2005年我国贸易顺差为1018.8亿美元,成为继美国和德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而2006年对外贸易规模达17606.9亿美元.夕贸顺差达1774.7亿美元。巨额贸易顺差使与中国的贸易摩擦急剧增加,根据世贸组织的统计,从1995年到2005年的l1年间,在世贸组织各个成员所发起的2840起反倾销案中,针对中国产品的案件数高居首位,超过16%。2006年我国共遭遇反倾销63起.而当年全球反倾销案的立案数量为187起。对于我国出口产品频繁遭遇反倾销措施.客观地说.有很多应该被归咎于自身的因素。最主要因素之一是中国贸易量的大幅度增加,贸易顺差增长迅速,尤其重要的是由于国内过度的产能、导致大量对真正市场价格及长期定价策略缺乏了解的生产商涌人国际市场、而激烈的竞争导致产品价格越来越低,出现出口量越大,利润却越少的怪现象。

一、民企不积极应诉反倾销有因

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发现,很多民营企业不应诉出于多种考虑:①相对应于涉案产品金额来讲.高额花费让企业觉得划不来。应诉一个反倾销案的律师费至少为5万美元.而很多民营企业涉案产品的年出口额比这个费用还低。②对于应诉的整个程序和法律规定心里没数,对国际行情缺乏了解。⑧不重视受到调查的市场,存在丢卒保军的心里。④部分企业的出口产品确实存在倾销行为。自知理亏。当然不敢对反倾销调查说“不”。而有部分企业在订单的压力下.没有原则地对外国客户低开发票,也导致在反倾销诉讼中哑巴吃黄连。综合来看,未应诉企业最大的症结在于底气不足,所以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反倾销指控回避、退让。

目前.大型企业因为出口量大.经济实力强.也善于与政府机构进行沟通,政府在要求大企业应诉上也可以发挥一定的影响,所以大型企业应诉率比较高而且胜诉率也比较高。但是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说,为难之处以及要顾虑的地方很多,一方面人力物力所限,另一方面对有关反倾销的信息的缺失。因此,小企业在面临到反倾销的时候,往往是不知所措又求助无门,存在侥幸心理,当然也有搭便车的心理因素,对政府有过分的依赖思想。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小企业不愿意联合起来应诉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即在联合应诉过程中,企业必须要提供生产经营的相关数据.如年产量、上下游关联企业名录、主要原材料的进货途径、产品的销售途径、期末库存量、设备利用率、税前利润、投资收益率和就业人数等敏感信息,而联合应诉的伙伴都是竞争对手,企业对于可能会产生的经营信息的泄漏非常担心所以对联合诉讼抱有消极态度。令人欣慰的是,目前,部分民营企业对于反倾销调查正从以前的畏难情绪逐步走向勇敢面对,对于欧盟、美国及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反倾销案件中的应诉率已大幅提高.在欧盟对我胶合板的反倾销复审中江苏邳州所有涉案的板材企业合力应诉涉案企业逐步提高应对反倾销的意识,积极参与应诉,企业不应诉的原因由过去那种简单的“怕打官司”转变到了权衡经济利益决定是否应诉.民营企业的维权意识正不断增强。

二、有效的应诉机制,是民营企业应对反倾销的基础

对于民营企业来说,一旦被诉倾销,管理层一下子就懵了。他们不知道反倾销调查是干什么用的?他们不仅对世贸规则一无所知.对万一倾销罪名成立的后果一无所知.而且对在国外打官司的高昂律师费望而止步。退却,还是去了解一下如何应对是首要问题。

毋庸置疑,涉案企业首先要积极应诉。按照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如果出口企业不及时向有关反倾销调查当局提供必需的资料,调查当局可以依据其所掌握的现有资料进行裁定。而所谓的现有资料,一般都是依据反倾销调查的申请人所提供的资料,显然,依据这样的资料所做出的裁定,其结果当然会将不利于出口企业。

因此,单独应诉力不从心,联合诉讼才是解决之道。而反倾销措施的后果往往波及到整个行业,应诉时如果各自为战,不但成本高,也难取得好结果。而民营企业相互间凝聚力尚非常缺乏,一盘散沙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在应对反倾销调查的时候,行业协会应该起来率先行动起来,整合行业的力量,形成行业核心,引导民营企业抱成团,要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思想准备,千万不能有利用反倾销来牵制其他竞争企业的私心,而做损人不利己的事情。而且反倾销应诉工作程序衔接进展,需要做的工作不但量大而且复杂,在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需要应诉企业准备大量的资料并按照调查表要求填写并提供。还要留意各份文件之间的前后衔接和对应.

一个能够随时高速运转的应诉机制必不可少,只有事前的准备工作做的很充分,才能制定正确的应诉策略。这样的应诉机制,不但要快速高效将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驻外机构以及进口商有机的组成一个整体,而且还需要相关单位在应诉过程中积极的配合。

此外,在涉案金额比较小的时候,民营企业应该更多地利用反倾销程序中的价格承诺的方式解决。以欧盟为例,价 格承诺可以由出口商提出,只要能够被有效监控,可以取代反倾销税而被接受。但是,欧洲委员会没有任何义务接受承诺,如果它认为承诺不足以消除有损害的倾销行为或者不可行,则可以拒绝接受。一般来说,如果某公司曾经不配合调查,委员会一般不会接受其承诺。因此,价格承诺的做出的前提是应诉.如果企业不愿诉讼或者无从参加诉讼.价格承诺将无法作出.企业就会处于被动。

在应诉之外,针对民营企业出口产品主要是消费品的特点,可以采取以行业协会为纽带,积极游说当地的消费者和公益组织,争取对涉案产品的支持。欧洲委员会的调查主要集中的四个基本方面中,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反倾销措施是否符合更广大的共同体利益。”也就是说,即使存在倾销行为,但如果有明显理由表明反倾销措施在考虑到欧盟相关方经济利益情况下不符合更广大的共同体利益,则不采取。生产商、进口商、用户和消费者可以就措施的必要性发表意见。如果有理有据,欧洲委员会将在向理事会提交的最终提议中纳入他们的意见。所以.争取到相关组织对涉案产品的支持会对反倾销诉讼的结果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支持的深远影响对将来企业在市场上竞争产生无法估量的作用。

总之.民营企业在面对越来越多的反倾销诉讼时,一定不能存在侥幸心理,而应奋起应诉,以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的 合法权益。否则,不仅要承担沉重的反倾销税负担,丢失已有的出口份额与市场.甚至新兴市场也会对我们关上大门。

即使反倾销调查已经结束.对于出口企业来说,并不意味着已成定局.事实上.终裁后,有很多法律程序和途径可 以继续开拓。可以对出口价和内销价进行调整,并提出年度复审.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就有可能启动重新调查,降低反倾销税率。因此,反倾销调查之后,政府、商会和企业都要思考下一步我们该做什么?企业经营中又应该注意什么?如何作一些调整?调整速度要多快?这样的静下心来冷静的思考与总结对于以后应对反倾销或其他贸易措施尤为重要。

三、防患于未然,是解决反倾销的根本之道

反倾销措施在相当长的时间都会是企业出口的主要障碍,对此,我们不能消极应对,而是要先从源头人手,尽可能减少被诉倾销的可能性。

对于民营企业来说,保持良性竞争思维是根本。首先,加强自律,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是彻底与反倾销“隔离”的根本。企业应当避免短视行为,确定质量取胜的品牌策略,防止相互削价竞争。其次.要增强营销的国际性,全方位地开拓国际市场,以降低市场过于集中所带来的风险。再次,民营企业要在符合国际规则的基础上进行生产经营,要对各种贸易救济措施保持敏感性。要建立健全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尤其是适用国际通行的财务管理制度等都可以在反倾销工作中获得优势在出口产品进入某一国市场时,事先熟悉和分析该国有关的法律,有针对性地改变业务操作手法和会计技术,从而降低触犯进口国法律的危险对于可能会产生诉讼的引诱倾销行为保持一定的警惕性,及时采取措施.争取使对方无法提出申诉。最后.如果有迹象表明要对企业出口产品提出反倾销调查时,要与我国相关机构及时取得联系,跟踪该国反倾销政策动向,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对于政府来说.首先也是最基本的.要转变只重视大企业的观念,政府注意力要转向众多的民营企业.针对他们涉案金额不高,不应诉的首要原因是代价太高等.充分调动丰富的人文资源.提供应对之策,如针对民营企业设立反倾销联合应诉基金.以解决出口企业特别是小规模出口企业反倾销应诉资金的来源问题.给予小企业以必要的资金以及技术上援助和支持。其次,建立并完善反倾销预警机制,使企业真正从该预警机制中获得信息和帮助,提高应对各种摩擦的主动性。建立和完善重要产品的出口数量、价格、出口国家和地区监测系统.一旦发现有竞价销售、扰乱出口秩序的情况要及时做出反应和提示。最后,建立和完善反倾销快速反应机制,反倾销诉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四位一体”的配合必不可少,尤其对于民营民营企业来说,来自政府机构、商会和涉外机构的配合对他们至关重要。

对于行业协会来说.首先,要真正承担其竞争情报的收集、协调竞争秩序、沟通组织等职能。其次,在应对外国的反倾销调查中,行业协会可以作为应诉主体以分摊应诉成本,降低应诉风险,提高应诉速度。再次,行业协会可以依照产品行业和出口地区,配合政府建立和完善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对重点出口产品、敏感产品设置动态跟踪评估。最后,充分利用本身丰富的人才资源,组织法律界和贸易界对相关的反倾销案例进行研究和分析,总结经验及教训,以建立一个“反倾销数据统计信息系统”,为今后贸易摩擦提供有效的信息和数据分析。此外,各进出口商会还要主动与国外有关行业组织、公益组织建立良性的交流合作机制。在我们的产品遭遇国外倾销诉讼的时候,可以利用比如“共同体利益”原则来劝说国外组织为我方增加筹码。

出口经营方案篇9

第一条为了加强易制毒化学品管理,规范易制毒化学品的生产、经营、购买、运输和进口、出口行为,防止易制毒化学品被用于制造,维护经济和社会秩序,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国家对易制毒化学品的生产、经营、购买、运输和进口、出口实行分类管理和许可制度。

易制毒化学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可以用于制毒的主要原料,第二类、第三类是可以用于制毒的化学配剂。易制毒化学品的具体分类和品种,由本条例附表列示。

易制毒化学品的分类和品种需要调整的,由国务院公安部门会同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商务主管部门、卫生主管部门和海关总署提出方案,报国务院批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认为有必要在本行政区域内调整分类或者增加本条例规定以外的品种的,应当向国务院公安部门提出,由国务院公安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方案,报国务院批准。

第三条国务院公安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商务主管部门、卫生主管部门、海关总署、价格主管部门、铁路主管部门、交通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全国的易制毒化学品有关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易制毒化学品有关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易制毒化学品管理工作的领导,及时协调解决易制毒化学品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第四条易制毒化学品的产品包装和使用说明书,应当标明产品的名称(含学名和通用名)、化学分子式和成分。

第五条易制毒化学品的生产、经营、购买、运输和进口、出口,除应当遵守本条例的规定外,属于药品和危险化学品的,还应当遵守法律、其他行政法规对药品和危险化学品的有关规定。

禁止走私或者非法生产、经营、购买、转让、运输易制毒化学品。

禁止使用现金或者实物进行易制毒化学品交易。但是,个人合法购买第一类中的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药品制剂和第三类易制毒化学品的除外。

生产、经营、购买、运输和进口、出口易制毒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建立单位内部易制毒化学品管理制度。

第六条国家鼓励向公安机关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举报涉及易制毒化学品的违法行为。接到举报的部门应当为举报者保密。对举报属实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给予奖励。

第二章生产、经营管理

第七条申请生产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并经本条例第八条规定的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取得生产许可证后,方可进行生产:

(一)属依法登记的化工产品生产企业或者药品生产企业;

(二)有符合国家标准的生产设备、仓储设施和污染物处理设施;

(三)有严格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四)企业法定代表人和技术、管理人员具有安全生产和易制毒化学品的有关知识,无犯罪记录;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申请生产第一类中的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还应当在仓储场所等重点区域设置电视监控设施以及与公安机关联网的报警装置。

第八条申请生产第一类中的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的,由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申请生产第一类中的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批。

前款规定的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60日内,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对符合规定的,发给生产许可证,或者在企业已经取得的有关生产许可证件上标注;不予许可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审查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许可申请材料时,根据需要,可以进行实地核查和专家评审。

第九条申请经营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并经本条例第十条规定的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取得经营许可证后,方可进行经营:

(一)属依法登记的化工产品经营企业或者药品经营企业;

(二)有符合国家规定的经营场所,需要储存、保管易制毒化学品的,还应当有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仓储设施;

(三)有易制毒化学品的经营管理制度和健全的销售网络;

(四)企业法定代表人和销售、管理人员具有易制毒化学品的有关知识,无犯罪记录;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条申请经营第一类中的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的,由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申请经营第一类中的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批。

前款规定的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对符合规定的,发给经营许可证,或者在企业已经取得的有关经营许可证件上标注;不予许可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审查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经营许可申请材料时,根据需要,可以进行实地核查。

第十一条取得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许可或者依照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已经履行第二类、第三类易制毒化学品备案手续的生产企业,可以经销自产的易制毒化学品。但是,在厂外设立销售网点经销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的,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取得经营许可。

第一类中的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药品单方制剂,由品定点经营企业经销,且不得零售。

第十二条取得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许可的企业,应当凭生产、经营许可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经营范围变更登记。未经变更登记,不得进行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的生产、经营。

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许可证被依法吊销的,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作出吊销决定之日起5日内通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被吊销许可证的企业,应当及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经营范围变更或者企业注销登记。

第十三条生产第二类、第三类易制毒化学品的,应当自生产之日起30日内,将生产的品种、数量等情况,向所在地的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经营第二类易制毒化学品的,应当自经营之日起30日内,将经营的品种、数量、主要流向等情况,向所在地的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经营第三类易制毒化学品的,应当自经营之日起30日内,将经营的品种、数量、主要流向等情况,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前两款规定的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于收到备案材料的当日发给备案证明。

第三章购买管理

第十四条申请购买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应当提交下列证件,经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的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取得购买许可证:

(一)经营企业提交企业营业执照和合法使用需要证明;

(二)其他组织提交登记证书(成立批准文件)和合法使用需要证明。

第十五条申请购买第一类中的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的,由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申请购买第一类中的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的,由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审批。

前款规定的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0日内,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和证件进行审查。对符合规定的,发给购买许可证;不予许可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审查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购买许可申请材料时,根据需要,可以进行实地核查。

第十六条持有品、第一类购买印鉴卡的医疗机构购买第一类中的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的,无须申请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购买许可证。

个人不得购买第一类、第二类易制毒化学品。

第十七条购买第二类、第三类易制毒化学品的,应当在购买前将所需购买的品种、数量,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备案。个人自用购买少量高锰酸钾的,无须备案。

第十八条经营单位销售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时,应当查验购买许可证和经办人的身份证明。对委托代购的,还应当查验购买人持有的委托文书。

经营单位在查验无误、留存上述证明材料的复印件后,方可出售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发现可疑情况的,应当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

第十九条经营单位应当建立易制毒化学品销售台账,如实记录销售的品种、数量、日期、购买方等情况。销售台账和证明材料复印件应当保存2年备查。

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的销售情况,应当自销售之日起5日内报当地公安机关备案;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的使用单位,应当建立使用台账,并保存2年备查。

第二类、第三类易制毒化学品的销售情况,应当自销售之日起30日内报当地公安机关备案。

第四章运输管理

第二十条跨设区的市级行政区域(直辖市为跨市界)或者在国务院公安部门确定的禁毒形势严峻的重点地区跨县级行政区域运输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的,由运出地的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审批;运输第二类易制毒化学品的,由运出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审批。经审批取得易制毒化学品运输许可证后,方可运输。

运输第三类易制毒化学品的,应当在运输前向运出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备案。公安机关应当于收到备案材料的当日发给备案证明。

第二十一条申请易制毒化学品运输许可,应当提交易制毒化学品的购销合同,货主是企业的,应当提交营业执照;货主是其他组织的,应当提交登记证书(成立批准文件);货主是个人的,应当提交其个人身份证明。经办人还应当提交本人的身份证明。

公安机关应当自收到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运输许可申请之日起10日内,收到第二类易制毒化学品运输许可申请之日起3日内,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对符合规定的,发给运输许可证;不予许可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审查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运输许可申请材料时,根据需要,可以进行实地核查。

第二十二条对许可运输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的,发给一次有效的运输许可证。

对许可运输第二类易制毒化学品的,发给3个月有效的运输许可证;6个月内运输安全状况良好的,发给12个月有效的运输许可证。

易制毒化学品运输许可证应当载明拟运输的易制毒化学品的品种、数量、运入地、货主及收货人、承运人情况以及运输许可证种类。

第二十三条运输供教学、科研使用的100克以下的麻黄素样品和供医疗机构制剂配方使用的小包装麻黄素以及医疗机构或者品经营企业购买麻黄素片剂6万片以下、注射剂l.5万支以下,货主或者承运人持有依法取得的购买许可证明或者品调拨单的,无须申请易制毒化学品运输许可。

第二十四条接受货主委托运输的,承运人应当查验货主提供的运输许可证或者备案证明,并查验所运货物与运输许可证或者备案证明载明的易制毒化学品品种等情况是否相符;不相符的,不得承运。

运输易制毒化学品,运输人员应当自启运起全程携带运输许可证或者备案证明。公安机关应当在易制毒化学品的运输过程中进行检查。

运输易制毒化学品,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货物运输的规定。

第二十五条因治疗疾病需要,患者、患者近亲属或者患者委托的人凭医疗机构出具的医疗诊断书和本人的身份证明,可以随身携带第一类中的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药品制剂,但是不得超过医用单张处方的最大剂量。

医用单张处方最大剂量,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公布。

第五章进口、出口管理

第二十六条申请进口或者出口易制毒化学品,应当提交下列材料,经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商务主管部门审批,取得进口或者出口许可证后,方可从事进口、出动:

(一)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证明(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合格证书)复印件;

(二)营业执照副本;

(三)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购买许可证或者备案证明;

(四)进口或者出口合同(协议)副本;

(五)经办人的身份证明。

申请易制毒化学品出口许可的,还应当提交进口方政府主管部门出具的合法使用易制毒化学品的证明或者进口方合法使用的保证文件。

第二十七条受理易制毒化学品进口、出口申请的商务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20日内,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必要时可以进行实地核查。对符合规定的,发给进口或者出口许可证;不予许可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对进口第一类中的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的,有关的商务主管部门在作出许可决定前,应当征得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同意。

第二十八条麻黄素等属于重点监控物品范围的易制毒化学品,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核定的企业进口、出口。

第二十九条国家对易制毒化学品的进口、出口实行国际核查制度。易制毒化学品国际核查目录及核查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公安部门规定、公布。

国际核查所用时间不计算在许可期限之内。

对向制造、贩运情形严重的国家或者地区出口易制毒化学品以及本条例规定品种以外的化学品的,可以在国际核查措施以外实施其他管制措施,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公安部门、海关总署等有关部门规定、公布。

第三十条进口、出口或者过境、转运、通运易制毒化学品的,应当如实向海关申报,并提交进口或者出口许可证。海关凭许可证办理通关手续。

易制毒化学品在境外与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场所之间进出的,适用前款规定。

易制毒化学品在境内与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场所之间进出的,或者在上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场所之间进出的,无须申请易制毒化学品进口或者出口许可证。

进口第一类中的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还应当提交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出具的进口药品通关单。

第三十一条进出境人员随身携带第一类中的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药品制剂和高锰酸钾,应当以自用且数量合理为限,并接受海关监管。

进出境人员不得随身携带前款规定以外的易制毒化学品。

第六章监督检查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商务主管部门、卫生主管部门、价格主管部门、铁路主管部门、交通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海关,应当依照本条例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加强对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购买、运输、价格以及进口、出口的监督检查;对非法生产、经营、购买、运输易制毒化学品,或者走私易制毒化学品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

前款规定的行政主管部门在进行易制毒化学品监督检查时,可以依法查看现场、查阅和复制有关资料、记录有关情况、扣押相关的证据材料和违法物品;必要时,可以临时查封有关场所。

被检查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材料、物品,不得拒绝或者隐匿。

第三十三条对依法收缴、查获的易制毒化学品,应当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海关或者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督下,区别易制毒化学品的不同情况进行保管、回收,或者依照环境保护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由有资质的单位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督下销毁。其中,对收缴、查获的第一类中的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一律销毁。

易制毒化学品违法单位或者个人无力提供保管、回收或者销毁费用的,保管、回收或者销毁的费用在回收所得中开支,或者在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禁毒经费中列支。

第三十四条易制毒化学品丢失、被盗、被抢的,发案单位应当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并同时报告当地的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商务主管部门或者卫生主管部门。接到报案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立案查处,并向上级公安机关报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逐级上报并配合公安机关的查处。

第三十五条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易制毒化学品许可以及依法吊销许可的情况通报有关公安机关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将生产、经营易制毒化学品企业依法变更或者注销登记的情况通报有关公安机关和行政主管部门。

第三十六条生产、经营、购买、运输或者进口、出口易制毒化学品的单位,应当于每年3月31日前向许可或者备案的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报告本单位上年度易制毒化学品的生产、经营、购买、运输或者进口、出口情况;有条件的生产、经营、购买、运输或者进口、出口单位,可以与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建立计算机联网,及时通报有关经营情况。

第三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协调合作,建立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情况、监督检查情况以及案件处理情况的通报、交流机制。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未经许可或者备案擅自生产、经营、购买、运输易制毒化学品,伪造申请材料骗取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购买或者运输许可证,使用他人的或者伪造、变造、失效的许可证生产、经营、购买、运输易制毒化学品的,由公安机关没收非法生产、经营、购买或者运输的易制毒化学品、用于非法生产易制毒化学品的原料以及非法生产、经营、购买或者运输易制毒化学品的设备、工具,处非法生产、经营、购买或者运输的易制毒化学品货值10倍以上20倍以下的罚款,货值的20倍不足1万元的,按1万元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有营业执照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有前款规定违法行为的单位或者个人,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可以自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日起3年内,停止受理其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购买、运输或者进口、出口许可申请。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条例规定,走私易制毒化学品的,由海关没收走私的易制毒化学品;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依照海关法律、行政法规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违反规定生产、经营、购买的易制毒化学品可以予以没收;逾期不改正的,责令限期停产停业整顿;逾期整顿不合格的,吊销相应的许可证:

(一)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购买、运输或者进口、出口单位未按规定建立安全管理制度的;

(二)将许可证或者备案证明转借他人使用的;

(三)超出许可的品种、数量生产、经营、购买易制毒化学品的;

(四)生产、经营、购买单位不记录或者不如实记录交易情况、不按规定保存交易记录或者不如实、不及时向公安机关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销售情况的;

(五)易制毒化学品丢失、被盗、被抢后未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

(六)除个人合法购买第一类中的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药品制剂以及第三类易制毒化学品外,使用现金或者实物进行易制毒化学品交易的;

(七)易制毒化学品的产品包装和使用说明书不符合本条例规定要求的;

(八)生产、经营易制毒化学品的单位不如实或者不按时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报告年度生产、经销和库存等情况的。

企业的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许可被依法吊销后,未及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经营范围变更或者企业注销登记的,依照前款规定,对易制毒化学品予以没收,并处罚款。

第四十一条运输的易制毒化学品与易制毒化学品运输许可证或者备案证明载明的品种、数量、运入地、货主及收货人、承运人等情况不符,运输许可证种类不当,或者运输人员未全程携带运输许可证或者备案证明的,由公安机关责令停运整改,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有危险物品运输资质的,运输主管部门可以依法吊销其运输资质。

个人携带易制毒化学品不符合品种、数量规定的,没收易制毒化学品,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出口经营方案篇10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倩手”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情况汇报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一、持续开展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工作

我局切实遵照望疫指秘(2021)1号文件精神,全力抓好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工作,以冷链食品特别是进口冷链食品为重点品种,以生产加工、贮存、销售环节冷库为重点场所,以冷链食品集中交易市场、冷冻冷藏库房、商场超市和大型餐饮服务单位的从业人员为重点对象,开展不间断、全方位的排查。

(一)冷链食品排查情况。自3月份以来,我局共检查冷链食品经营户294户次,排查冷链食品137批次,排查出进口冷链食品9批次,收到新采购进口冷链食品报备5批次。上述排查出的进口冷链食品,我局积极联系县疾控部门第一时间进行核酸采样,检测结果全部未阴性。

(二)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使用情况。4月20日,我县已完成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建设。4月21日,我县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正式投入运行。4月25日,710KG进口冷链食品首次完成入仓;经核酸检测合格和预防性消毒,已与4月26日完成出仓。

(三)冷链食品案件查处情况。截至目前,我局共查处冷链食品案件5起。

(四)冷链食品赋码情况。据累计,目前我县冷链食品追溯平台进口冷链食品赋码32批次,所有产品四证一码齐全,全部录入安徽冷链食品追溯平台,辖区市场所通过系统结合日常检查跟踪销售情况。

二、积极开展学校及校园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检查。

为进一步完善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精准施策,提高我县学校及校园周边食品安全水平,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发生,切实保障师生饮食安全,我局积极开展春季学校及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工作。

截至目前,我局个市场所通过开展学校及校园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检查,检查各类学校食堂308户次(含幼儿园),对学校食堂完成全覆盖检查,检查校园周边餐饮单位68户次,县局联合县教育局督查学校食堂6家。

3月18日,安庆市市场局、教体局、卫健委、公安局等四部门联合对我县3所学校及1家校园周边经营户进行食品安全督查,相应督查单位已陆续完成整改工作。

三、积极部署2021年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全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坚持问题导向,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根据《省市场监管局关于印发2021年全省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计划的通知》和《2021年安庆市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我局于3月25日印发了《2021年望江县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截至目前,我局完成2021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54批次,全部合格,并全部完成公示。

四、积极开展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

为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市场销售行为,解决当前保健食品经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落实“四个最严”的监管要求,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经营环境。

我局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整治行动,截至目前,共出动执法人员56人次,检查保健食品经营单位96户次,查处无证经营保健食品案1起,未按要求设立特殊食品专项销售案6起,对在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商家及时责令其整改到位。

五、积极开展农村食品隐患排查

为规范农村食品经营秩序,严控农村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切实提升农村食品安全总体水平,根据省、市市场监管局的工作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我局积极开展农村食品隐患排查。

截至目前,共出动监管执法人员426人次,检查食品经营单位961家次,检查各类市场16个次,立案查处过期食品案件6起,受理消费者投诉举报11件。

六、强化药品安全监管

我局制定了《2021年全县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流通风险防控监督检查计划》和《加强全县药品安全监管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对2021年全县药械安全监管工作进行部署。2021年一季度以来,我局监管人员重点对疫情防控药械、两节期间常用药械品种及其他高风险产品进行了检查,加大全县零售药店巡查力度,对部分零售药店存在的疫情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药品销售记录不完整等问题,责令其立即进行整改。

截至2021年4月底共检查药品经营企业144家次,医疗器械经营(兼营)企业22家次,药械使用单位46家次,出动执法车辆108次,执法人员292人次,责令限期整改药械经营使用单位70家,立案查处11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