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建议十篇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建议十篇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09:56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建议篇1

近年伴随国家对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大,其经历过一段起点低、速度快、成效大的发展历程。当下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主要由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组织形式等部分组成,农商行是农村金融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发展农村经济,支持区域发展,在新农村建设、扶助区域中小企业发展、区域商业商贸等方面要加大力度,而农商行就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虽然已经看到农村商业银行的整体发展成效,然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还存在很多问题,发展状况不平衡、经营中也面临诸多风险和其他外部不确定因素,所以研究农商行的发展模式及成长性影响因素,对保持农商行的积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商行发展模式

1.维持本土经营模式。本土经营模式可以描述为,在农村商业银行的注册地借助本地资源坚持开展经营活动是指农村商业银行坚持在注册地所在县(市)域开展经营活动,依托本地资源,结合辖内经济发展特点及客户需求,开发适合本地城乡经济不同层次需求的金融产品,全力打造“接地气”的银行。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农商行可以在尚未饱和、还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本地市场充分发挥自身熟悉的地缘、人脉、口碑等等优势,同时在充分调研市场的基础上,深挖客户需求,优化整合资源,得以在扩大资产规模的同时控制经营风险,最终实现地方的经济发展与自身的体量扩张达到共同发展的双赢状态。

2.设立异地分支机构。银监会颁布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行政许可实施办法》逐渐放宽对农村商业银行跨地域经营的监管限制,在制度上打开了农商行设立异地支行的大门。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降低了农商行的经营风险,使农商行实现了服务区域多样化和地域客户所属行业的多元化,并能根据当地经济特点推出特色产品吸引更多优质客户。

3.直接参股模式。直接参股模式可以描述为,农商行直接向异地农村金融银行机构投入资金,通过参股的方式输出管理,与被投资农村金融银行机构以股权合作为基础逐步平稳开展有序经营工作,实现了跨地区经营。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农商行可以借助被参股、控股机构在当地成熟的各项资源迅速融入当地金融市场,扩大业务辐射范围,并能较短时间内打开品牌知名度。然而这种模式更适合具有较强资本实力和资本补充能力即大而强的农商行,从而实现长期持续的股权合作模式。

4.兼并重组模式。新设合并模式是我国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兼并重组模式的主要实践手段,该过程中注销原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法人资格,申请共同组建一家新的农村商业银行,同时被注销机构的股东(社员)所持股份按照清产核资确定的各方净资产,比照合并后新设农村商业银行股金每股净资产的一定折算率转换为新设银行的股份从而成为新银行的股东。好处是通过兼并重组,原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尤其是资质相对较差达不到银监会组建农商行的机构,可以迅速实现在整合区域内的跨越式发展,做大做强。

5.发起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模式。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以有效拓展异地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并且借助银监会和政府的地方性支持力度较大,较之设立村镇银行跟容易实现。相对于直接设立异地分支机构来说,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比较容易,因为有银监会和各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对于农商行来说,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可为将来发展为控股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金融控股集团积累经验。然而村镇银行的设立是一个新的考验,农商行需要考虑设计有利于日常管理的股权结构。

三、农商行成长性影响因素

1.政府宏观政策。由农村信用社改革而来的农村商业银行,与政府及政策导向息息相关,最初的定位就是服务“三农”。所以在农商行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农商行的改制,农商行也加入到市场竞争中,自然有任务和利益之间的矛盾,同时,政府的过度干预和过度的优惠政策对农商行造成的依赖性会让其失去独立性,进而失去其自有的成长动力,制约其发展。

2.资本因素。农村商业银行是特殊的金融组织这一实质决定了对农商行资本约束的必要。资本约束的核心是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同时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也决定了银行的资本规模和质量,风险贯穿银行的资本及其经营和成长。所以为了确保农商行持续健康稳定的成长,要有必要的风险管理和资本约束。

3.金融创新。商业银行在自身领域内通过重组创新变革经营涉及的各种要素,做出包括调整、变革、发展、创造和引进在内的一系列金融活动,为使自身利润最大化即金融创新。金融创新能够帮助提高农商行的市场竞争力,可以开拓新的市场和业务范围,其次,通过创新的金融产品帮助农商行有效的规避和分散风险,从而增加其?营的安全性。因此,金融创新对于推动农商行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4.管理能力和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是企业成长保持长青的基石。管理能力与其他推动农商行成长的资源相互关联,只有整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更大的效用,帮助农商行提高市场效率和发挥优势。而人才是每个企业的核心,人力资源管理让人力资本得到更好的配置,让组成的每一位员工都能得到自我发展从而带动银行发展,为农商行提高竞争力。管理能力和人力资源管理都是企业内部资源,这具有独特性,不可复制性,同时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能为农商行的成长发展提供不断地推动力。

四、对策建议

1.明确市场定位,争取政策支持。农商行的核心优势在于“三农”,应始终坚持为“三农”服务,从而构建自身核心竞争力。农商行在明确市场定位时要重新定义“三农”:从支持传统农业到支持农业创业及现代农业;从支持农民到支持中小企业、大农户甚至大型农业企业;从支持传统农村到支持新农村建设等。同时农商行要积极争取包括财政补贴、减免税、监管优惠政策、获得政策奖励等在内的政府支持,从而提高自身资金配置效率,促进成长,更好发挥功能。

2.强化全面风险管理。强化全面风险管理,需要做到:建立风险管理治理结构,成立风险管理组织或风险管理委员会,并建立独立的风险评价、监督及决策机构;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农商行可以先熟悉各个部门的业务从而制定风险管理的方案,并建立风险考核制度;建立风险评价体系,提高风险衡量、管理技术,农商行可以建立风险信息数据库,同时加强与银监部门的沟通,并且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建立银行风险文化,农商行要将风险防范意识凝聚成每一位员工的价值观,深入到每一个业务细节中;加强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3.加强金融创新。从农商行的现实情况来看需要加强金融创新:金融产品的创新,农商行要通过对市场的详细调研分析,研发推广更适合市场和客户需求的金融新产品,比如多功能的银行卡等;金融服务创新,服务以客户为中心,探索更新的服务方法,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如设施的升级等;经营理念创新,农商行要立足商业本质,解放传统思想,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集权化等方向;建立长效创新机制,要不断地探索新的创新模式,让创新成为一种常态,并且坚持以人为本的创新体制,从而推动农商行的不断成长。

4.完善管理机制,建设员工队伍。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必须建立符合现代商业要求的经营管理机制,加强内部控制,提高管理经营效率,需要依照农商行自身特点和风险管理要求,建立全面的管理机制并不断完善;在管理过程中,要职责分明,规范操作,同时保证管理的透明度;制定管理评价系统,对管理结果反馈并总结修正。同时农商行应坚持以人为本,引智引才,提高员工素质,强调后备干部储备,加强员工内部轮岗制,推行全员的绩效考核,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并对员工实行分级培训的制度,从而加强员工队伍的建设,推进银行发展。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建议篇2

“银保农合作新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农村经济合作发展模式。在这个模式下,银行业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农村种植大户或者农村养殖大户三方联手,以银行确保贷款资金供应、保险公司负责提供农户生产经营保险服务、区县政府设立担保公司提供贷款担保、农户生产经营风险损失得到有效补偿为前提条件,以联手合作,共同发展“农村大户经济”样板,培植农村种植、养殖等产业集群为主要载体,以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动转让为政策动力,以实现农业集约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市场化销售为主要路径,以探索农村土地等资源要素逐步向能人、向大户集中,培养“新型农业产业资本家”以及新型农业工人为基本方向,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增强农业抗击风险能力,促进农村农业产业分工进一步细化为有力手段,以推动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入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引导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为最终目标。

这种新模式建立的前提是须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形成一个由银行负责贷款资金供应,区县担保公司负责贷款担保,当地政府提业发展补贴基金或者给予适当资金扶持,保险公司负责农户生产经营风险赔偿,“农村大户经济”农民负责规模生产经营,政府部门负责协调服务,农业技术部门负责技术指导,当地农产品销售商家负责提供农副产品销售市场,集产供销等多个环节为一体、配套成龙的产业链条和现代化市场农业规模经营的新型经济发展组织。

“银保农合作新模式”的主要特点

一是对象及范围不同。一般意义上的银保合作是银行帮助保险公司保险业务,保险公司按照合作协议支付银行保险费用。而新模式不是简单的银行与保险部门之间的合作,而是涉及到银行、保险、农户、政府、农业技术部门和当地农产品销售商等多个方面的合作,涉及面广、范围大、对象多。二是地域不同。目前银保合作一般都在城市,而新模式的合作地域主要是在乡镇农村,同时涉及城市、城郊、城郊结合部。三是内容不同。目前的银保合作大部分是业务,而新模式的合作内容主要是涉及“农村大户经济”的生产经营风险损失补偿赔偿和贷款担保问题,以确保银行贷款资金安全,农户生产经营有可靠保障,风险可控。四是形式不同。新模式的合作形式主要表现为一方与多方合作、多方与多方合作,交叉合作,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支持,也相互制约,机制较为健全。

“银保农合作新模式”的做法

新模式的主要做法应当有以下步骤。第一步:政府确定对象,银行、保险公司共同选点试验。第二步:由银行派出信贷人员和客户经理与当地政府一道深入试点农户,开展蔬菜种植面积、规模养殖品种、经营规模、投入成本、管理费用、基础设施建设、销售产量、收入等的分析测算,进行项目评估论证,作出是否可行的决策。第三步:由当地政府、银行机构、保险公司就“农村大户经济”的规模、具体的保险产品、保险收费标准、政府与农户对保险费用的分摊比例、风险损失补偿等情况进行保险项目评估论证,总体原则是各方对保险费用的分摊比例均能接受。第四步:当地政府、银行机构、保险公司联手协助乡镇及村委会解决好“农村大户经济”发展的土地征用、养殖房屋建设、土地转让、合同签订、价格商议等有关问题,确保农村土地依法、合规、有序、正常流动转让。第五步:在多方签订合作协议的基础上,做到银行贷款、保险手续直接在农家院坝现场办理,一步到位。同时其他相应的多方合作协议也要签订与完善,实行规范运作。第六步:银行机构要加强信贷管理,从严防范风险,特别是要重视、加强贷后管理工作,监督好资金使用。第七步:把好产品销售关,一方面要督促“农村大户经济”农民按照合同协议,确保产品符合质量要求;另一方面要督促当地商家或收购部门做好市场销售服务,确保产品销售畅通,维护“农村大户经济”农民利益。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建议篇3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改革问题建议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发展战略不明确

全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按国家宏观政策组建联社、合作银行或商业银行。对于基层的信用社来讲,他们缺乏对自身及所处的经济环境的清醒的认识。牌子变了,内部体制如何及时转变,以后的发展方向如何,对于这些问题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思考。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具有金融空间结构效率方面的比较优势:(1)体制完善、经营灵活;(2)扎根于地方,网点多、人脉熟;(3)信贷资产质量优;(4)农村金融格局的调整为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通过以上对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优势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定位不在于和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争业务、抢客户,而在于要充分发挥其地方性银行的地域优势、网点优势和决策优势,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为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2.市场定位不准确

综观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各家商业银行在目标客户的选择和业务拓展方向上存在趋同化现象:一是没有基于市场竞争的行业分工,业务范围与经营领域基本一致;二是金融产品的设计上不存在互补,相互的替代性和模仿性很强;三是在客户选择上大都将目光投向国家垄断性行业、大型企业集团、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等,而对于与农相关的产业及中小客户群体兴趣不大。这是一种定位误区,虽然在某一层面上形成了充分竞争,但既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造成了金融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同时也导致了对弱势农业,农村经济中非国有企业、个体农户的金融约束。

由于发展方向不明,自身的定位也就模棱两可,市场定位不准,一是会偏离实现国家宏观金融政策下的信用社发展目标,二是会偏离自身发展的正常轨道。

3.经营管理体制落后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管理、财务管理、干部人事管理、固定资产购建、现金管理、统计管理、薪酬管理等各个方面缺乏有力的管理制度,缺乏保障制度落实的机制,缺乏监督制度执行的措施,特别是缺乏对高管人员的有效监督,使农村信用社产生内部道德风险,成为形成大量不良资产、亏损挂帐、历史包袱的重要原因。

二、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积极开展联合与并购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股份制的治理结构已经形成,但与之相对应的决策链、管理链、业务操作链还需进一步理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激烈的同业竞争,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要本着审慎经营和稳健发展的观念逐步完善内控制度、风险管理制度、监察审计制度,并建立与银行发展策略和价值理念相一致的薪酬机制、考核机制、晋升机制、岗位流动制度等一系列激励约束机制。

2.正确确定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一般都组建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所面临的农村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农村经济已不是单一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均衡发展,伴随着乡镇企业“改制”,私营经济和股份经济成分大幅增加,大多数农民己经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向城镇集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主体。

面对农村经济和地方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支农观念,调整信用社时期的市场定位,由原来的支持“三农”扩展到立足于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和个体民营经济,服务优质客户。

3.制定符合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发展要求的发展战略

建立健全规范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管理的科学化,是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向现代金融企业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与目标相适应的智力结构应包括:有效的董事会、监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和制约;独立的风险控制、审计、薪酬委员会;独立、市场化和专业化的管理层。其中,独立、相互制衡是控制风险的关键。虽然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都建立了“三会”制度,但离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在职权的划分、职能的发挥、职责的承担上仍需进一步规范。

4.优化农村金融机构的基本企业队伍建设

市场环境在改变,竞争对手在进步,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服务对象更是在不断成长与发展。面对客户的改变,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员工也必须发生相应的转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才不会在工作中面对客户的需求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是要转换思想观念,改变原信用社框架下一成不变和循规蹈矩的工作方式;二是要不断加强学习,确立不学习就要被淘汰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三是要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业务技能,在工作中寻求创新和突破;四是切实加强人才引进,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将直接关系到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除提高员工的素质外,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还应大力引进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努力提升现有管理团队的管理水平,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引进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

5.进一步与市场经济接轨,发展农村客户群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客户群体的成长,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原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范围越来越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结算弱势更成为制约其业务发展的瓶颈。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经营领域受区域的局限,无法跨区域设置经营网点,结算渠道也不象全国性商业银行那样畅通无碍,而客户的需求是不受区域限制的,如果在某个环节上无法达到客户的要求,客户资源就有可能会流失。

因而,通过产品创新,凭借网络联结将经营的触角向区域外延伸,就成为在现有政策限制下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挽留客户资源的次优选择。

三、结束语

在中国,农信社改革是采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模式还是选择合作制的形式,是由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农信社自身的特征所决定。两种模式并没有优劣之分,关键是要选择最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改革模式。只有确定了改革的方向,决定了改革的正确路径,整个农信社的改革才能有成功的前提。

中国农信社改革任重而道远,在改革的进程中,会遇到种种问题,在理论的指导下,只有不断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才能将中国的农信社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使其成为中国农村金融的一个支撑,扶持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建议篇4

关键词:农商行;公司治理;政策建议

随着2009年河北省银监局出台《河北省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工作指导意见》,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改制组建成为农村商业银行工作也全面展开。截至2016年末,河北省开业农商银行32家。但由于按照股份公司制运行的经验不足,由农村信用社的合作制形式到改制成为农村商业银行的股份制形式后,农村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改制成为农商行后遇到的问题

(一)公司治理方面

农商行改制成功后,虽然是按照公司治理相关制度运行,但其对《公司章程》和相关制度要求的执行还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比如,相关会议虽然都按期的召开了,该提交相应层面审议决定的事项也提交了,但限于专业素养、利益诉求、思路视野等因素,在决策质量上还有差距。

个别监管政策规定与法律法规或制度条例有抵触,执行起来容易产生分歧。比如,关于职工董事的产生,《公司法》第108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中的职工代表由公司职工民主选举产生”,无须经股东大会表决。这一点在《全国金融系统职工代表大会条例》、《河北省职工代表大会条例》等条例中也有理论支撑,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第45条第5款则规定“股东大会对每位董事候选人逐一进行表决”,在工作实际中容易产生模糊认识。

市场化运作与行业管理的矛盾较为突出。农信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产权结构明晰。股份公司就应当按照市场化的规则来运作,要拿股权来说话,而行业管理恰恰就缺少这张最有力的“底牌”。

(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

首先,风险识别、评估和计量手段还较为落后。现有的it系统只能做简单的数据积累,未能提供出逻辑分析数据,没有专门的风险评估、计量模型去考量风险程度,也缺乏能够准确进行风险识别的科技系统。

其次,风险转移手段较为单一。限于业务规模较小、业务品种不够丰富,农商行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的缓释和转移手段还比较单一,不能实现全方位的风险转移。

再次,内部控制手段仍需继续加强。目前,大部分农商行虽已建立了远程集中授权中心、监控中心和金融操作风险实时预警系统,但对资管、理财等新型业务仍然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暂未实现内部控制评价的信息化和科技化。

(三)对农商银行的政策扶持弱化,导致财务成本增加

农村信用社改制组建农商银行特别是合并组建市级农商银行以后,原先享有的很多国家政策扶持不再享有。一方面是存款准备金率大幅提高。依据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现行执行政策,农村信用社与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执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差距扩大到了5.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是税负大幅提高。2016年5月1日实施营改增后,农村信用社可选择简易征收政策,增值税征收率3%,市级农村商业银行则执行一般计算方法,增值税税率为6%。

二、政策建议

(一)从严审核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资格

股份公司的基础是股份,所有者是股东。股东的经营管理水平、出资目的、持股意愿等因素非常关键。2016年1月份召开的2016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就“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重组改制”做出了部署,这项工作还将大力推进。从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健运营和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建议银行监管部门:一是对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资格的审核从严掌握。指导改制筹建机构把好市场准入关,严格审查发起人的资金来源和实际关联关系,对谋求短期利益、企图恶意控制等行为要关紧闸门。二是引导和鼓励改制机构引进战略投资者。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信社改制组建的农商行遇到的主要瓶颈主要有三个:①科技信息系统的支撑跟不上;②专业人才的匮乏;③传统思维模式下薪酬激励的不完全市场化。突破三个瓶颈最简单、最高效的途径就是引进战略投资者,特别是引进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对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宜实行差别监管

大型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较长,管理经验丰富,在风险防控和内部控制等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中小机构特别是农商银行成立时间较短,在这些环节普遍比较薄弱。建议监管机构对中小机构的监管应当有所区别,多进行管理上的疏导、指引,帮助加强与大型商业银行的交流沟通,从而推动中小机构实现观念的转变、模式的创新和风险管控水平的提升。

(三)在中央层面帮助呼吁争取政策支持

目前,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基本上是单兵作战,农商银行虽有省级联社帮助争取,但仍缺少中央层面争取政策的话语权。随着银行业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具体政策措施的出台,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更加迫切需要政策支持。国务院总理1月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促进企业脱困和产业升级时表示,支持金融机构做好呆账核销和抵债资产处置,完善不良资产批量转让政策。在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时,建议银监会多为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争取些优惠政策,因为在中央层面,银监会就是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娘家人”。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建议篇5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电子化计算机网络安全和建设

一、目前景泰县农村商业银行电子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现状

景泰县属西部贫困地区农业县,全县85%的财政收入来自于农业和农村。2015年财政收入仅为41108万元,相比发达地区农村经济还有很大差距。1995年以前,全县12个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都为手工操作,服务手段的不给力,使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近年来,景泰县农村商业银行发展飞速,在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狠抓硬件建设、人才培养和技术指导,使全县的农村商业银行的电子化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二)存在的问题

1、对电子化的发展认识不足

一是在营业网点的建设上,不以提高科技技术为主,而仍以传统经营手段为主,靠增加人员等粗放手段来增加业务。二是电子化发展意识浅薄,主动性不强。三是资金投入力度不大。近几年来,景泰县经济发展迅速,农村商业银行也迅猛发展,但对电子化的发展投入资金不足10%。

2、职工素质低,技术性人才匮乏

由于西部地区贫苦,农村商业银行一直沿用手工作业,电子化发展相比南方沿海城市起步非常晚,技术人才和计算机专业人才非常短缺。就算进入银行,办实事的人特别少,经验又不足,不足以马上胜任,使电子化的发展缓慢无比。其次,广大职工的素质不高也是制约农村商业银行电子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农村商业银行大多建设在农村,山高皇帝远,无法形成有效地管理,使员工为所欲为,增加员工培训难度,使农村商业银行的电子化发展困难更上一层楼。

3、计算机网络建设滞后,综合业务处理系统功能有待进一步升级

就拿县上的计算机覆盖率来说都无法达到全部覆盖,更别说乡下的那些地区的计算机网络建设了。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今天,别的地区的乡村土特产成为网络平台的香馍馍时,我县的农民还在为村里啥时候能用上计算机而苦苦奋斗。二是配置的业务处理系统功能不够完善,硬件系统、操作系统、数据系统三大平台应用混乱,导致使用效率较低,如当今的银行的网络银行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东西,而在这里还远远未实现通用,不能满足经济市场的发展需要。

4、安全防护问题

检查和调研中发现,计算机病毒仍然是最大的威胁,大部分的计算机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病毒侵扰。当计算机出现错误和存在病毒时,工作人员没有经过安全部门的同意就擅自做主带着带有敏感数据的机器去大街上修理,更是一种不负责任且无法谅解的错误,职工在计算机安全的意识中还处在初级水平。

二、对农村商业银行电子化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一)尽快完成网络化建设

在网络建设上和各大运营商合作,加大资金的投入,尽快地把网络化建设搞上去。在软件平台的选择上要争取一步到位,符合将来电子商务发展要求,让人民真正的感受到电子化发展真正的存在在自己的身边。

(二)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农村商业银行电子化发展的紧迫性

农村商业银行的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作用,在制度和资金等影响电子化发展的地方给予大力的支持,把农村商业银行的电子化发展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充分认识到电子化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创新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管理

创新管理制度,不能墨守成规,要随时代进步而不断调整,要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学习南方发达地区的管理制度,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规范农村商业银行的电子化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的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防范机制,提高管理水平确保业务数据和客户信息的安全,全面提高计算机安全防范水平。

(四)加快对员工素质的提高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

对业务操作人员要先培训后上岗。既要进行金融法律法规和金融基础知识的培训,也要对计算机的专业知识进行培训。其次,对计算机的管理人才既要重培训,又要注重引进。由于农村商业银行起步晚,农村商业银行应该抓住这一时机,积极引进技术精、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这样既节省了培训费用,又提高了工作的效率,提高电子化的发展速度。

(五)建议与五大行结成战略联盟

农村商业银行既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劣势。优势是面向农民,面对人群广。劣势是区域性强,没有全国的结算网络。现在农村商业银行的客户的经营发展已经不局限在当地,为了抓住这些能带来经济发展的大客户,要积极和大银行合作,大银行的结算网络大,只要能和他们合作,大银行铺好的路,农村商业银行就可以借他的路走,借以机会学习他们,发展壮大自己,使自己本身在市场竞争中更具有优势。

总结:总之,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产品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和认可,在对金融领域的渗透过程中,通过加速全球一体化市场的形成,变革金融运作机制和模式,提高金融行业的成产效率和交易效率,对金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高科技创新、制度的完善,使农村商业银行的电子化更贴近百姓,贴近市场的发展需要,为人民带来财富,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更上一城楼,使农村商业银行从真正意义上变为老百姓心中的“百姓银行”。

参考文献:

[1]程欢,程凤艳,陈诚,杨晏忠.协同学理论在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金融电脑,2011(11).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建议篇6

(一)农发行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的行为边界

就支持城乡统筹发展而言,农发行应将信贷支持重点放在具有明显公益性、非经营性且难以依靠自身经营实现收支平衡的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放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上;以政府主导,实体承贷、预期收益权抵押为主要运作方式。也就是说,农发行支持城乡统筹发展,必须把握好以下原则或政策尺度:一是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性银行的主要职能是配合政府解决市场失灵或弥补市场缺陷,尤其对城乡统筹中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建设项目,首先要列入政府规划、政府立项,项目建设和运营也必须由政府控制或主导;二是必须具有典型的公益性、非经营性特征,一般商业性银行和社会资金不愿投入而为了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又必须投入的项目,亦即重点扶持社会效益好,但自身效益低、投资周期长、资金回收慢、风险较大的项目;三是必须围绕“农”字做文章,不打“球”,不与商业银行争“地盘”。应将大中城市郊区、城乡结合部、产业集聚区、城中村改造中的农村土地整治和农民集中住房建设以及县域城镇建设等作为主战场。

(二)农发行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的着力点

强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是农业政策性银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就信贷支持着力点而言,应主要围绕以下领域来展开:

1.农村土地整治和农民住房建设。农村土地整治,主要支持农村土地整治复垦开发、农村村庄(含城中村)整治、土地收储整理开发等;农民集中住房建设,主要支持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与改造、农村危房改造、棚户区和泥草房改造等。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支持农村路网、电网、水网、信息网和农村能源建设。农村路网,重点支持农村(包括县域城镇、城市郊区)公路、水路、公路场站、码头建设等;农村电网,重点支持农村户户通工程、农村气化工程、农村电网建设等;农村水网,重点支持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等;农村信息网,重点支持农村邮政、电信、广播、电视、信息等网络建设;农村能源,重点支持水能、风能、热能、太阳能、沼气、天然气、生物质能等。

3.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改造、农业生产基地开发与建设、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包括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等。

4.园区现代农业项目。重点支持迁入园区和产业集聚区的粮棉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骨干加工企业,非粮棉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加工企业、农业物流体系、现代观光农业、农业小企业以及纳入农发行业务范围的其他涉农企业建设。

5.县域城镇建设。重点支持城镇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和环境设施、便民商业设施、农民集中住房改造工程建设。

(三)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信贷支持方式

依据萨缪尔森公共品类型划分理论,结合天津、北京、安徽、河南等地的探索实践,农发行在支持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中应主要采取“收益权抵押型”信贷模式;待有关配套政策和补偿机制到位后,再实行“政策支持型”、“政府保障型”和“财政补偿型”等运作模式。

1.对政府主导的非经营性项目,主要以国有独资或控股的规范的实体公司或事业法人作为承贷主体。具体贷款方式又分为三类:

实体公司承贷,实体公司建设。即贷款主体是政府认可的国有独资或绝对控股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承担项目建设的管理职责,并在借、贷、管、还各环节建立比较完备的管控机制,财务规范,内控到位。这类实体公司全面负责项目融资和建设等投融资工作,集融资和项目建设于一体。

项目公司承贷并负责建设。政府控股的实体公司只负责项目的管理工作,一般不承接银行贷款;项目公司作为实体公司的全资或绝对控股的二级公司,全面负责项目融资和项目建设等投融资工作,贷款由二级项目公司具体承贷并负责监督使用和管理。

事业法人承贷并负责项目建设。目前使用最多的是以土地储备中心或政府成立的土地整理中心作为承贷主体,用土地储备证作抵押或整理后土地的预期收益权作为质押;贷款主要用于土地整治以及农民住房集中建设等项目。如天津市分行2009年以来先后向7家土地整理中心审批发放贷款33.8亿元;河南省分行2010年以来也先后向3家土地储备中心审批发放贷款6.2亿元。

2.对政府主导、收益能够覆盖贷款本息的经营性项目,农发行可以直接向市场化运作的公司提供贷款支持或采取银团贷款方式予以支持。

以项目预期收益为基础的抵质押贷款方式。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利用市场杠杆,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城镇建设发展规划的条件下,招标引入投融资主体,采取回购或授予特权许经营权、市场化经营方式(如Bt、Bot),吸引民营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标的投融资主体以盈利为目的,以项目的预期收益为基础,或将项目预期收益权设为质押品,或用企业的其他资产作为抵押,向银行取得贷款,筹集资金后开始项目建设和运营。近年来,国家开发银行委托代建贷款模式即类似于上述运作模式。由国家开发银行依托政府与受托方签订委托代建协议,受托方负责项目建设和投融资。在筹集资金时,受托方以应收项目资产回购款为质押,向银行申请贷款;项目建成后,政府通过分期回购方式收回,银行从回购资金中收回贷款本息。农发行也可借鉴这种运作模式,大胆创新,对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中的经营性公司发放抵质押贷款,实现信贷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多元化。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直接承贷的运作方式。比如,河南省长垣县支行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向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河南省宏力集团有限公司贷款1.1亿元,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政策性资金支持”的模式,由河南省宏力集团公司负责承贷,集团公司的房地产作为抵押,还款来源主要是整理后产业集聚区土地预期收入返还和财政每年拨付的专项补助资金。同时,公司与当地政府签署土地预期收入返还和财政补助资金还款协议,按年度划拨到集团公司在农发行开设的账户上。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当前情况下大多数地方承贷主体选择困难的问题。

银团贷款方式。城乡统筹发展中资金需求庞大,受规模等条件限制,往往一家银行难以承受,选择银团贷款方式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最近,河南省分行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发放农村道路建设中长期银团贷款50亿元,其中农发行贷款40亿元,以国家每年向河南拨付的补贴资金作为还款来源,既解决了承贷主体选择难的问题,又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

四、若干配套政策措施

(一)外部配套政策

1.建立财政扶持机制

支持城乡统筹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且中长期贷款居多、用于农业农村公益性项目居多、非经营性项目居多、产出效益慢且低的项目居多。如果没有财政支持,农发行一方面难以选择承贷载体,另一方面缺乏可持续发展动力。为此,一是建议国家从经营性基本建设投资或国有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定比例,设立“农业投资发展基金”,对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性贷款给予适当补贴,包括利差补贴、因自然灾害等因素形成的贷款损失补偿等;二是建立资本金补充和风险拨备机制。建议以2010年末的资本充足率为基数,由中央财政按不低于8%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一次性注资补足。如果中央财政一次性注资有困难,可以通过免征农发行所得税、账面利润全额转增或发行次级债券等方式补充资本金;三是完善风险拨备机制。建议提高农发行贷款风险拨备税前提取比例,由现行的1%提高到3%,以增强化解涉农贷款风险的能力。

2.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和金融扶持政策

目前,国家对农发行没有实行税收减免政策;人民银行对农发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贷款利率与商业银行执行同样标准,不利于农业政策性银行开展新农村建设信贷业务。建议对农发行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分开考核,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给予税收减免或税收返还政策。同时,实行有别于商业银行的差别准备金政策,降低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并对农发行支持城乡统筹等新农村建设规模单独安排信贷计划。

3.建立适合农业政策性银行特点的监管体系

农业政策性银行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在监管标准上也应与商业银行有所区别。建议:一是实行差别监管。对农发行开展的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分开管理,分类监管。对政策性贷款业务,主要监管其是否履行政策性银行职能,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对商业性贷款业务,可参考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办法,把信贷风险防控放在首要位置;二是科学界定农发行的贷款分类标准。目前存在的焦点问题是对政策性贷款的分类标准上,监管部门与农发行是两个口径。应结合政策性银行的特点和即将实施的十二级分类标准,把政府部门认定、本息有保证的政策性贷款,不管是否逾期,一律纳入正常贷款范畴,变两个口径为统一的单一口径,便于农发行考核和管理。

4.理顺并归并各类财政支农资金由农发行统一拨付

目前,我国中央级直接分配、管理农业财政资金的部门达9个之多。根据国务院赋予农发行“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职能,建议对中央和地方各类支农资金进行整合归并到财政部门统一管理,并由农业发展银行结算与拨付,以增强农发行的支农主导作用,加强对支农资金的监管。

5.抓紧出台农业政策性银行相关法律法规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政策性银行依法合规开展业务显得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重要。建议抓紧出台《农业政策性银行法》或《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条例》,使农发行业务经营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6.建立外部激励约束机制

随着农发行支农力度尤其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力度的加大,建议国家对农发行建立有效的外部激励约束机制。围绕促进政府支农政策目标的实现、信贷资金安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银行经营业绩等方面,对农发行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将考评结果同员工收入、费用安排等挂钩,并在财务费用的管理使用上借鉴商业银行收入费用率管理方式,逐步建立一个良性的费用约束机制,并赋予一定的自,以促进农发行的可持续发展。

(二)内部配套措施

1.建立与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合作机制

一是要高度重视与地方政府和财政、土地、规划等部门的沟通与合作,积极向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宣传解释农发行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的有关政策要求,促请他们在项目规划、实施、承贷主体及信贷资金管理等方面与农发行密切配合,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金融生态环境;二是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做好政府融资平台的清理规范工作。对于清理整顿后保留的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要促请政府增加公司资本金,形成现金流,产生净收益,使融资平台公司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实体公司;三是促请政府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偿还债务的基金,专户管理,以防止因项目收益无法如期实现或实现的收益不足等因素导致农发行信贷资金损失的情况发生;四是要不断改进客户营销和服务工作,主动介入项目规划编制、建设方案、融资方案制订等前期工作,积极培育优质项目,纳入项目库管理,并结合农发行实际,选择适当的贷款品种和贷款期限,整合信贷资源,做好信贷支持工作。

2.完善信贷管理制度,优化办贷流程

围绕支持新农村建设,党中央、国务院及总行先后下发了一系列文件。这一系列政策规定前后变化较大,尤其对非经营性项目的承贷主体及贷款管理等方面都提出新的要求。基层行在办理此类业务时,对政策和规定的把握困难,需要总行尽快对上述规定进行梳理整合,对办贷流程和信贷管理系统进行修改完善。尤其是要尽快在Cm2006系统中增补新科目,增加新的管理模块,调整授权授信规定,减少办贷中间环节,加强上下级行和前、后台之间的衔接,以提高办贷效率,推动新农村贷款业务顺利开展。同时,要大力推进金融产品和管理创新,探索“四荒地”抵押、土地储备证抵押、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转让与农业土地经营权和承包权抵押的方式方法,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

3.调整和完善新农村建设贷款科目

为了加快推进支持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贷款业务有效开展,农发行要抓紧调整和完善相关会计科目。具体思路为:一级科目应在“政策性贷款”项下设立“新农村建设贷款”科目,与“粮油贷款”和“棉花贷款”等科目平行。“新农村建设贷款”项下再设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业开发贷款”“农村土地储备整理贷款”“农民集中住房建设贷款”“县城城镇建设贷款”“农业科技贷款”等二级科目。至于三级子科目的设置,可在现有基础上相对归并整理即可,个别可根据需要作一些补充完善。

4.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建设新农村银行”品种形象

加强“新农村建设贷款”产品的对外宣传工作,使之成为农发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主打产品,彰显农发行“建设新农村银行”的品牌形象。加强与媒体的合作,由总、分行统一制作电视宣传片等形式,推介农发行的企业形象和信贷产品;制定统一的宣传标识及宣传标语,印制信贷产品宣传手册,在社会各界广为宣传。农发行网站要开辟“新农村建设贷款”专栏,进行深度宣传。定期举办支持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和涉农单位相关人员出席,进一步扩大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社会影响。

5.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员工队伍素质。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建议篇7

【关键词】金融会计支付结算银行卡

银行卡助农取款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夯实农村农业发展基础的重要举措,是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推动农村支付结算“快通工程”建设的重点工作。自2011年开始在全国范围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业务以来,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为解决农村居民小额取现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为在农村地区深入推广银行卡应用、普及金融知识疏通了渠道。

一、工作现状

以南京为例,自2011年起,南京地区金融机构在当地人行的组织领导下,多措并举,稳步推进银行卡助农取款工作,为构建一条支农、惠农、便农的“支付绿色通道”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农村支付环境的改善,截止2012年底,南京地区已完成助农取款服务点在县区行政村的全面覆盖,在454个行政村共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950个,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的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各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组织下,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举措有:

一是高度重视,积极推动。各级人民银行和涉农银行金融机构高度重视银行卡助农取款工作,统一思想认识,将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宣传纳入到本年度的重点工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做好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宣传和推广工作。为促进工作深入开展,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对先行的助农取款推广工作进行了现场调研,对其试点商户进行了现场考察,对其取得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和肯定,为在全辖启动银行卡助农取款工作和设立金融知识宣传站奠定了基础。

二是因地制宜,制定宣传方案和推广目标。当地人民银行制定了《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宣传活动方案》,召开由申报收单机构的参与银行参加的座谈会,共同商讨,达成共识。明确了全面的阶段性工作目标,如到2012年3月底前首批助农取款服务点(各银行每县区不少于1个)挂牌,2012年6月底实现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行政村覆盖率达到50%;2012年底前实现农村乡镇和行政村的全覆盖的奋斗目标,并将目标按照业务量分解落实到人民银行各县支行和3家分行指定收单银行,突出重点,各负其职。

三是举办揭牌仪式,纵深推进助农取款业务全面规范发展。为了推进银行卡助农取款业务在的全面普及,实现全市农民取现不出村的便民、惠民目标,当地人民银行举办了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暨金融知识宣传站揭牌仪式。邀请上级行领导和当地政府领导为首批16家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暨金融知识宣传站揭牌。接受授牌的16家商户是各参与银行精心挑选出来的,具有经营规范、信誉良好、热心服务农户的特点,对于全面开展助农取款服务推广工作将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

四是精心制作宣传折页,使宣传内容更贴近乡村居民。在走访区、县商户的调研中了解到广大农户最想听到的宣传用语是农民的语言,当地人民银行精心制作了“银行卡助农取款宣传折页”和“支付结算知识宣传折页”7万份,分发至各商业银行和人民银行县支行,图文并茂,通俗易懂,银行机构和商户普遍反映良好。

五是及时编制简报,反馈推广工作动态。为及时反馈辖内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工作动态和宣传情况,及时传达上级行对银行卡助农取款推广和“快通工程”建设的工作要求,当地人民银行每周编制工作简报,通过邮箱发送至助农取款服务开展银行及辖区人行县支行,通报交流助农取款工作经验和做法,起到了较好的上传下达作用。

二、困难和障碍

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对服务“三农”、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助农取款服务点作用,将金融知识普及到田间地头,渗透到农村千家万户,在广大农村村民和金融机构之间搭建起无障碍沟通和交流的桥梁。但由于现行制度和管理的制约,进一步推广助农取款服务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障碍。

(一)服务点现金支付能力有限

根据有关规定,助农取款服务每卡每日累计最高取款金额不超过1000元(含)人民币,现金来源,主要是商户的营业款和备付金。由于助农取款服务点主要设在无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和atm机的乡村,这些地方经济条件较差,商业也不发达,商户的日均营业额有限,仅靠服务点日常营业收入和自身的备付金显然不够,尤其是对集中取现的需求无法满足,存在因为现金不足拒绝持卡人取现的情况。

(二)服务点利益缺失,影响了助农取款服务的长效发展

经调查,在行政村具备较强经营实力、经营规模并管理规范的商户如百货公司、电信和移动运营商网点等很少,主要以便民店、小超市为主,营业人数少,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日均经营额在1000元左右。按照人民银行的政策要求,助农取款属于公益性质的服务,银行对开展的“紫金快付通”业务采取了完全免费的政策,对商户虽然有一些奖励措施但是并没有明确的代办费用,只能以通讯费名义给予补贴。而商户则从自身利益出发,认为替银行办事却没有收益,而且还有一定的风险,属于“白辛苦”。加上其他金融机构的短期刺激政策,无形中提高了商户心中的“价码”,给正常的商户补偿机制带来了困难。

(三)助农取款业务尚未实现联网通用,受理银行卡的范围单一,业务具有排他性

由于助农取款服务是一个全新的银行卡业务,目前完成服务点商户拓展的银行基本都从受理本行卡着手开展推广业务,目的是促进本行卡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提高自身在农村的业务份额。由于各行开发的业务平台目前只能受理本行发行的银行卡,不能受理所有银联标识卡,持有他行银行卡的人无法享受到取款便利。各银行总行与银联合作开通的助农取款跨行交易,目前还在系统开发阶段,预计年底才能有所突破。助农取款“联网通用”的优势远未发挥,降低了助农取款服务效能,制约了业务发展步伐。

(四)宣传力度不够,针对性不强

农村居民由于地域限制与外界接触较少,对银行卡等新型结算工具和结算方式了解较少,而银行在支付结算宣传方面内容较为单一,宣传面窄,针对性不强,相当一部分农村居民对银行卡应用知识的了解还处于初级阶段,对助农取款认识不足,对商户的信赖度也不够。从各行实际情况来看,业务数量上升缓慢的主要原因就是宣传不到位。

(五)助农取款业务发展存在行际发展不平衡

目前,在南京地区开展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银行有紫金农村商业银行、高淳、溧水农村商业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和农业银行,但各行助农取款业务发展极不平衡,总体来说,当地农村商业银行助农取款业务量占到总业务量的90%以上,其次是农行、中行和邮储银行。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村地区客观存在银行卡普及率不高,农民偏好存折取现的问题,一些银行布放的poS只能接受银行卡,无法满足农民存折取现的现实需求。二是有的银行对商户仅仅配备一台电话poS,也没有配套奖励和补贴,商户积极性不高。三是部分银行为规避风险对商户配套要求过高,阻碍了商户发展步伐。如要求商户必须设置店堂监控,在农村地区能满足条件的商户寥寥无几。而具备一定实力满足条件的商户,大多集中于集镇中心,离银行网点距离近,助农取款便民的作用发挥不大,仅限于银行关闭歇业时的临时紧急取款,业务量增长缓慢。

三、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长效商户激励机制

建议人民银行会同当地政府和银行三方面统一安排对参与“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特约商户给予补贴和奖励政策,从而从根本上打消合作商户的疑虑,也避免商户互相攀比银行激励补贴政策现象的发生。

(二)尽快出台银行开展助农取款相关优惠措施以降低银行费用支出

如联合电信部门为特约商户在刷卡交易费用方面提供优惠套餐,减少商户和银行的通讯费支出。结合市民卡整合各项补贴的发放,尤其是新农保和新农合,由于涉及每个农村居民,将是助农取款的主要服务内容,如果能将给予农民的低保、医保、涉农补贴、扶贫贷款发放进行归集整合,实现“一卡通用”,“一卡多能”,不仅会给农村居民带来方便,也便于银行拓展业务,弥补助农取款服务投入的不足。

(三)加快银行系统改造,及早实现跨行通

人民银行应敦促各银行提高对助农取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采取措施加快内部系统的改造,克服技术障碍,实现对他行银行卡的全面受理,真正发挥银行卡联网通用的功能。针对性改造农村电话poS平台,满足农民存折取现的现实需求。

(四)引入专业收单机构实施规模经营

目前申报成为收单机构的银行机构,除农村商业银行外,其他银行在农村布设的服务点寥寥无几,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从而更加制约了业务的发展步伐。因此,建议积极引入拉卡拉等专业收单机构进入农村地区银行卡应用领域,发挥拉卡拉业务发展模式(即把本来只在大商场存在的poS终端普及到连锁便利店、小商店甚至普及到家庭)的经验优势,支持其拓展poS机小额取现等新的业务方向,布局农村poS应用网络,以规模经营效能平衡先期投入成本,形成良性循环的长效经营机制。

(五)加强业务宣传,积极推广银行卡特别是借记卡的应用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建议篇8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农村支付环境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3)04-0056-03

一、运城市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现状

运城是山西省传统农业大市,素有“山西粮仓”之称,耕地面积800万亩,全市农村人口313万人,占60.5%。一个便捷、畅通、稳定的支付服务环境,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尤为重要。据人行运城中支调查,2009年以来,运城市、县两级人民银行和各涉农金融机构密切协作,扎实开展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工作,特别是小额支付转账电话“村村通”工程、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全覆盖,彻底改变了农村金融基础服务设施落后的状况。全市农村地区金融支付环境大为改观,服务水平取得长足进步,基本满足“三农”经济发展的需求。但仍需加强和推进。

(一)农村支付网络体系建设情况

调查显示,目前运城市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和村镇银行四家涉农金融机构所有网点均接入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人民币银行账户管理系统、公民身份证信息核查系统、反洗钱大额和可疑交易监测系统,基本实现了全市农村地区支付系统全覆盖。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向农村地区全面延伸和覆盖,开通了农村资金支付清算的高速公路,有力地支持了全市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二)涉农金融机构网点设立情况

截至2012年12月末,运城市涉农金融机构网点数量共有466个,遍布全市农村各个乡镇,其中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和村镇银行网点数量分别为44个、357个、64个和1个,占比分别为9.45%、76.61%、13.74%和0.22%。广大农户可通过遍布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办理支付业务。

(三)农村地区现代化支付设施和工具建设情况

目前,运城市农村地区的非现金支付设施主要有以下五大类,分别为atm自动取款机、助农取款服务poS机、小额支付转账电话机、特约商户移动poS机以及“全民付”社会化代收电费(以下简称“全民付”)机具。非现金支付工具目前主要有农业银行的“惠农卡”,农村信用社的“信合通福农卡”、“林权卡”,邮政储蓄银行的“农民工特色卡”、“绿卡通福农卡”等。截至2012年12月末,全市涉农金融机构共发放助农取款银行卡228.79万张,涉及农户101万户,设置助农取款服务点3300个,安放助农取款poS机3300台,转账电话8778部,atm机103台,涉及乡镇133个,行政村3197个,覆盖率100%;共安装电力“全民付”机具200台,乡镇覆盖率达到了100%。

二、金融支持农村支付服务环境优化成效显著

(一)减少了资金周转环节,满足了农业生产的资金需求

政府补贴资金通过人行国库直接支付方式发放后,大大减少了资金周转环节,各类涉农补贴资金通过国库直拨到农户,实现了当日拨付、当日到账。据统计,仅2012年,运城市就发放各类涉农直补资金1380万多笔,金额达57亿元,及时解决了广大农民春种、夏收、秋播、冬管等生产资金需求,较好地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二)解决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资源供给不足问题,改善了农村地区支付环境

据调查,截至目前,运城市涉农金融机构发行的各类支农银行卡已覆盖了辖区的133个乡镇,3197个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惠及全市300多万农民,有效弥补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白,解决了农户“存款难、取款难、借款难”的现实问题。

(三)减轻了银行网点柜面服务压力,节约了银行成本,拓展了银行业务

农村地区现代化支付设施和工具的使用,减轻了银行柜台服务的压力,节约了银行成本,同时也增加了银行收益。以临猗县信用联社为例,2012年1-12月,该社共通过柜台办理存取款业务18.75万笔,同比下降15.73%:以农行运城分行为例,截至2012年12月末,该行通过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共吸收存款金额2.8亿元,共增加中间业务、利息等收入13.29万元。

(四)优化了农村金融服务,提升了金融机构的社会形象

辖区人民银行和各涉农金融机构深入开展的优化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工作,特别是小额支付转账电话“村村通”工程和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全覆盖工作的完成,有效缓解了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供应不足的矛盾,大大改善了支付服务的基础设施条件,金融机构便民服务能力大大提高。据人行运城中支对10县1000户农民问卷调查显示,在回答“你对金融部门推广‘村村通’工程如何评价”和“你对金融部门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做法如何评价”的选项中,选择“很满意”和“满意”的农民占比分别高达99.1%和98.9%。同时,人行运城中支“国库直拨”做法,得到了总行国库局和省、市两级政府领导的肯定。省委书记袁纯清、市委书记白云和市长王安庞都亲临市人行听取惠农直补工作汇报,并对人民银行推出的安全、高效直补系统给予了高度评价。

(五)非现金支付水平显著提高

2012年1-12月份,全市农村信用社通过助农取款银行卡办理金融业务6.87万笔,金额3293.64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10.51%和108.29%:截至12月末,全市农行村村通转账电话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分别达到26.5万笔和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3.85和45.84%。特别是山西银联“全民付”的布放、使用工作,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截至12月末,山西电力公司运城分公司共成功安装电力“全民付”机具200台左右。共完成电费代收368366笔,金额达3884.15万元。

三、金融支持农村支付服务环境优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工作尚不到位,农村居民对新型支付工具认知度有待提高

由于目前的宣传不到位,大部分农村居民对银行卡、转帐电话、poS机、atm机以及助农取款机等新型农村支付结算方式还了解的不深不透,尤其是近年来农村地区年轻人多数外出打工,留守村里的老年人绝大多数对传统的现金支付方式“情有独钟”,而对新型农村支付结算方式心存顾虑,担心交易出错给自己资金造成损失。

(二)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难以形成政策合力

在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过程中,缺乏自上而下由政府、电信等相关部门联合协作和相应的优惠政策支持,难以形成政策合力。目前在地方形成的“政府推动、人行指导、银行承办、相关部门参与”工作协调机制尚不完善,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业务仅靠银行业的力量难以取得预期效果,迫切需要出台相关的支持政策。

(三)银行卡品种和业务创新与“三农”实际需求有差距

如:目前农行的“惠农卡”虽然受到农村居民的普遍欢迎,但由于受农行授信条件过于严格、授信手续比较繁琐、授信额度限制较多等因素制约,造成农村地区“惠农卡”实际获得授信的机会较少。

(四)服务商户进行取款交易产生的电话费和现金垫支无统一标准

通过转帐电话转款会产生电话费,而目前有关部门还没有明确的收费标准,服务商户执行难度较大,普遍认为如果收费低了,感觉都是左邻右舍往往碍于面子不便收取,收的高了,农民又不愿支付(目前运城市服务商户收取手续费一般在2元左右)。同时由于取现金垫支,服务商户要求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的周转金,目前这方面也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

(五)服务点激励机制不到位,影响了助农取款服务的长效发展

据调查,目前在运城市行政村具备较强经营实力、经营规模并管理规范的商户如百货公司、移动和电信等运营商网点很少,主要以便民服务店、综合小超市为主,营业人员少,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日均经营额一般在1000元左右,但需承担较大的义务,收益极其有限,影响了助农取款服务的长效发展,

(六)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公众认知度较低。业务经营模式单一

调查发现,由于万荣县汇民村镇银行开业时间还不到两年,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社会的认知度较低。同时,受多年前农村基金会等机构关停退出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农民仍然心有余悸,对新设农村金融机构未来发展信心不足,不放心去办理相关业务。另外,目前村镇银行的业务仅限于存、贷款、汇款等传统业务,而电子银行、电话银行、银行卡业务、外汇业务、投资理财、担保咨询等广受客户欢迎的新型业务因受客观条件限制均无法开办。

四、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新型支付工具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认知度

各涉农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加大对新型农村支付结算方式的宣传力度,建议除通过媒体宣传、柜台宣传等传统方式外,可采用将有关知识改编为小品、相声、现代戏等农民喜闻乐见的节目进行下乡宣传,努力提高广大农民使用银行卡等新型支付工具的意识:各级地方政府要积极关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要利用各种形式做好宣传和推介工作,让社会各界深入了解国家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意义,促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业务的顺利开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要利用各种媒体加大业务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公众的认知程度。同时,要积极服务于“三农”发展,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出台优惠支持政策,提高各方参与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积极性

地方政府应协调推动电力、电信等有关部门联合出台有关支持文件,给予涉农金融机构及服务点相应的优惠政策支持。如在电费、网络线路租用费等方面给予涉农金融机构及服务点一定的优惠政策,以提高其参与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积极性。

(三)规范服务收费标准,平衡好农户、收单机构、金融机构三方利益关系

建议人民银行总行、中国银联等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明确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收费标准及形式,切实平衡好农户、收单机构和金融机构的利益关系,努力实现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收费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四)建立外部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农村支付服务建设环境

一是建议政府设立“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专项资金,用于对农村各服务点的补贴和奖励:对服务点商户有信贷需求的,金融机构应当予以信贷支持。并提供优惠利率,或由政府提供全额贴息,调动服务点商户积极性。二是对收单机构给予财政性存款奖励,将政府各种涉农补贴,农村基础养老金发放交给开办助农取款服务的金融机构承办,以激发其参与的热情。三是金融监管机构研究制定涉农金融机构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奖励办法,为该项业务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创新金融产品,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各涉农金融机构要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在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推出与自身管理相适应、与“三农”融资需求相匹配的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向广大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超市、农资服务社等农村经济实体提供“小额、分散、方便、适用”的信贷产品,不断满足农村地区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建议篇9

内容摘要:为了更准确地把握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变迁的方向有必要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变迁进行客观描述。本文分四个阶段对其进行了阐述,并初步归纳了每个阶段的特点,为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变迁农业银行

农村金融体系对农业和农村发展起着巨大支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业银行的体制经历了多次变动;而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与改革也并非一帆风顺。现阶段农村金融体系还存在不少问题,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

初步形成阶段(1949—1957年)

在此阶段,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了农村金融管理部门,然后建立了农业合作银行,接着中国农业银行成立,指导和扶助农信社,农村金融体系初具雏形。

(一)中国农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1951年5月,第一届农村金融会议确立了农村金融工作的基础地位。第二届全国金融会议提出了筹设农业合作银行(农业银行的前身)的提案。农业合作银行于1951年7月建立后,并没有在全国建立各级分支机构,基层农村金融工作仍由各级人民银行管理,农业合作银行对各级农村金融部门没有直接隶属关系,未能发挥其应有作用,1952年被撤消。农村金融工作由人民银行的农村金融管理局负责。

中国农业银行于1955年3月再次成立。建立后,扩大了各项农村金融业务,加快了农村信用合作事业的发展,壮大了农村资金力量,更好地支持了农业生产。但是,由于人、农两行并存,出现了一些矛盾。1957年2月,人民银行总行认为:两行的工作很难划分,特别是县级以下工作更难划分;两行分别设立,需要大量增加机构干部、增加基本建设和费用开支。1957年4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撤销中国农业银行的通知》,农村信贷工作由人民银行统一负责办理。

(二)农村信用社的推广与调整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试办信用合作组织,打击当时盛行的高利贷盘剥农民的现象。1954年2月全国第一次农村信用合作社会议对农村信用工作提出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对当时信用社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信用社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为此,1955年对信用社进行整顿巩固。

此阶段只有农村信用社一直存在,基本上保持了合作制的性质。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主要作用;而农业合作银行与农业银行都在建立的两年之内撤并,未发挥其应有作用。

曲折发展阶段(1958—1978年)

(一)经济建设曲折发展时期的农村金融

1958年,人民银行总行先后三次召开重要会议,组织发动了银行工作的“”。1958年8月,金融工作全国第一次现场会议肯定了对商业收购资金采取充分供应和“实物存款”方式。1958年10月,全国财贸工作会议拟订了“两放、三统、一包”的财贸管理体制,将农村财贸机构下放给。始于1959年1月的营业所下放工作给金融活动带来极大混乱,同年4月中共中央把农村银行机构收回,不再下放。

1963年11月12日,农业银行在北京成立。第三次成立后,在全面安排支农资金、建立贫下中农无息专项贷款、对农贷资金实行基金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是当时的农业银行并没有以真正的金融中介形式存在,经营范围十分狭窄,没有自有资金来源,1965年12月2日又不得不与人民银行合并。

1958年信用社的业务经营与管理基本上都下放到公社和生产大队。信用社的人权、财权、资金使用权全部下放,独立性丧失,国家银行对它的有效领导也随之削弱。1962年与1958年相比,信用合作组织的存款由40亿元降至28亿元,贷款由25亿元降为15亿元。

(二)“”时期的农村金融

1966年开始的“”使农村金融事业遭到了巨大损失,冲击了银行对信用社的领导,使不少信用社制度荒废,业务停顿,信用社的经营出现困难,农村高利贷又逐渐浮头。1973年全国有盈余社4.9万个,盈余7300万元;亏损社4.1万个,亏损2300万元。

1977年底,国务院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又作如下规定:“信用社既是集体金融组织,又是国家银行在农村的基层机构”。双重性质显然混淆了国家银行与合作金融的本质区别,使信用社变成了国家银行的基层机构。

公社化和“”均对农村金融体系发展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信用社业务经营曾一度陷入停顿与衰退,最后成为农业银行的附属物,失去了原有的合作性质;农业银行没有以真正的金融中介形式存在。农村金融体系就转变为单一的国家所有制、单一的国有银行。与此同时,农村高利贷现象也就非常严重了。

全面改革阶段(1979—1996年8月)

1979年3月中国农业银行总行正式成立。1979年10月,邓小平强调:“必须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1979年10月,农业银行总行行长会议对信用合作“官办”体制的弊端作了认真的剖析。1982年底,信用合作社“既是、又是”的双重管理体制被否定,合作金融组织性质得以重申。1984年6月,农业银行总行并经国务院批转的报告指出:必须把信用合作社真正办成集体所有制的合作金融组织。农村信用合作基金会于上世纪80年代末在四川省率先成立。

1989年,农村金融开始治理整顿。受“双紧”方针影响,农行和信用社面临了一些新问题。1993年12月,《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标志着国家专业银行开始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1994年4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组建后,农业银行向其转让了政策性业务。

本阶段取得如下成就:恢复了信用社合作金融的性质;初步理顺了农业银行、信用社之间的关系,农业银行对信用社按照政策上领导、业务上指导、具体工作上放权的原则;中国农业银行于1979年第四次成立并向商业银行转变;民间信用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深化改革阶段(1996年至今)

以1996年8月《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为标志,农村金融体系进入深化改革阶段。

(一)农村信用社

农信社改革的核心是把农村信用社办成由社员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服务的真正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不再受农业银行管理,业务管理改由县联社负责。1996年底,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1997年6月,在人民银行系统建立了农村合作金融监管机构,具体负责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金融监管和行业管理工作,并按照合作制原则对基层信用社和县联社进行规范。截至2002年年末,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1.98万亿元,各项贷款1.39万亿元。其中,农业贷款达到5563.6亿元,法人机构4万家。

(二)中国农业银行

1997年农业银行向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不良资产。至此,农业银行经历了“一分一脱一剥”的重大改革。199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确定“各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及县以下)机构,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以后,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国有商业银行日渐收缩县及县以下机构。截至2002年末,农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1.91万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8660亿元;各项存款余额2.48万亿元,有分支机构5万多个。

(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粮棉购销主体的多元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量明显下降,以购销信贷为主的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资产业务也出现规律性明显下降。据农业发展银行统计,2002年,放开粮食购销市场的8个主销区省份,农业发展银行的粮油购销贷款比上年下降56%。

(四)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从1986年恢复开办以来,邮政储蓄余额快速上升,截至2002年末,邮政储蓄余额达到7369亿元。2007年3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已经正式成立。此外,1999年在全国范围内撤销农村信用合作基金会,并对其进行清算。

通过不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逐步形成了正规与非正规金融并存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建议篇10

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是经中国银监会批准,由境内自然人、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依照《公司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行政规章以发起设立方式成立的股份制地方银行机构。农村商业银行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实行一级法人、统一核算、分级管理、授权经营的管理体制,自主开展各项业务,为股东谋求最大的经济利益,同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区域分为个人银行业务、企业银行业务和电子银行业务这3部分。

2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的问题

作为成立时间较短的农村商业银行,在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深度开拓市场方面仍面临着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具体包括理财产品单一、中间业务创新、业务管理和风险控制在内的内部问题和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竞争对手的压力及消费者选择的外部问题。

2.1理财产品单一,小额贷款风险多元化

农村商业银行由于受科技水平、金融产品研发人才匾乏因素的影响,金融创新的层次相当低,范围也窄,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创新少,在中间业务创新方面,远远落后于各大国有银行。特别是在个人理财业务方面,开办时间短,处于起步阶段,开发的产品构成单一,附加值低,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财品牌,没有针对客户的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另外,农户缺乏偿还意识。由于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掌握的金融知识匾乏,信息来源也较少,所以很多农民对于信贷理念认识不深。

2.2中间业务经营范围小、品种相对少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局限在一般性结算、汇兑、代收代付领域,都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开办品种单调,用户单一。虽然大多是不收任何费用,但缺少具有特色的拳头产品类型。对于主要利用经济财务、市场信息技术、相关法律咨询和专门人才培训及企业顾问,为客户提供高质量和高层次的中间业务品种欠缺,有的则很少涉及或没有参与,特别是理财与保险箱等金融衍生类工具基本上还是空白。

2.3利率市场化迫使存贷利差收入空间变窄

20巧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7%,较去年同期回落,工业生产处于低位运行,投资、消费增速减慢,国内总需求相对不足。在我国总信贷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央行放开贷款利率管制使银行竞争加剧,将导致贷款市场利率降低,加之某些农村商业银行为吸收存款,实行一年内存款利率上浮到顶,吸储成本提高,存贷利差收窄趋势将不可避免。利率市场化后,会出现储户、银行和贷款方力量的对比,市场的博弈。3农村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针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收稿日期]2015一11一24合完成股份制改革较早的农商行的成功经验,给出以下对策。

3.1发挥农商行的优势推出优势品牌

农村商业银行可将客户群体需求差异化这一理念考虑进去,并在提供相关支持理论的同时,多提出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性建议。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地方金融的主力军,为个人理财业务开展带来了极大便利,形成了巨大的基础优势。可根据农副产业的特点,开发与之适应的不同期限的小额贷款业务,在改善农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的同时起到支农作用。

3.2重新认识中间业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从完成改革比较早的张家港、常熟、江阴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中看出,全力以赴推进个人金融业务的创新是农村商业银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农村商业银行可从以下几方面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一是改进现有的零售银行管理模式,按集中作业和专业化操作要求,提高员工对中间业务认识的高度,增加他们参与中间业务的积极性。

二是进行业务经营模式的创新,按照零售银行业务定位,创新业务方式,拓宽营销渠道,增加服务内容。

三是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尽快填平补齐产品和服务品种,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服务三农和自身条件,进行原创型的产品开发。

3.3建立健全分类定价机制,制定差异化贷款利率

农村商业银行需对优质客户、重点产品实行差异化贷款利率,以增强市场适应性。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制度办法,明确贷款定价依据、方法及定价流程、程序和授权事项;另一方面加强系统支撑,加快公司及个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建设,为利率定价提供数据保障。李克强总理再三强调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型升级,农村商业银行应抓住契机,优化资源配置,向实体经济倾斜,调整信贷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