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背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13:34

劳动教育背景篇1

一、改变传统劳技课单纯操作技能训练的做法,融设计和技能训练于一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传统劳技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操作技能的训练,往往轻视学生的设计创新,在劳动与技术教育新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出了应注重技能训练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在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设计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用心选择项目载体,尽量融设计创新和技能训练于一体,教学中注意渗透创新设计的理念,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体验创新的魅力。所以在初一(下)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安排上,我选择承重纸桥和房屋模型的设计与制作作为项目载体,组织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大力加强学生的设计活动。如在承重纸桥设计与制作的过程中,我安排4课时进行设计与制作,其中第1课时进行纸桥的设计,要求每位学生画出设计草图,然后引导学生以作业纸、双面胶为材料进行探讨、研究,学生通过探讨、研究发现,纸桥的造型和结构,直接影响纸桥的承重量;同样的材料,造型与结构不同,承重量也不同。通过探讨、研究和交流,学生的设计方案得到进一步补充、完善和提高,整个设计方案在探索和创新的氛围中完成。第2和第3课时学生以彩色卡纸、双面胶为材料进行纸桥制作,第4课时教师对学生的纸桥作品进行承重评价。在制作过程中,学生还遇到不少问题,通过师生、生生交流、探讨与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技术素养,实现了“爱劳动、会动手、能设计”的新课程目标。

二、注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学习中能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并联系生活、联系实际。

新课程劳动与技术教育非常重视课程与生活、社会以及学生发展的联系,这一学习领域比其他课程更具有开放性和发展空间。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目标与功能的实现,也必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为基本特征,它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显著特点是:实践性特别强,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时,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要结合学校实际,充分挖掘优势,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基本理念和“贴近生活实际”为突破口。如我校初一(上)劳动与技术教育选择《木工》――弹射模型滑翔机的制作为课程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美工刀、手工锯、木锉刀、尖嘴钳等常用木工工具的使用,掌握了502胶、白胶、热熔胶、砂布等一些常用木工材料的使用方法,并以此为基础,综合多学科知识,广泛迁移应用于生活和学习的实际中,如修理课桌椅、班级文具等。对于部分常见的工具和材料,我们也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亲自到商店购买,尽量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会购买工具与材料的过程,这样做能让学生的学习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联系生活实际,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因此我们的教学深受广大学生的一致欢迎,因为我们的教学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实际。

三、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的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新课程改革最主要的原则就是要在教学全过程中真正贯彻“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教育思想。只有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使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注意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注意呵护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真心关爱每一个学生。如:有一次,一位同学制作的飞机模型,不小心被其他同学碰坏了,这位同学难过极了,我除了安慰这位同学外,立即鼓励和引导他把损坏的飞机模型修好,并及时肯定了他的制作成果,这位同学深受感动。教学时,师生、生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共同讨论;学生有任何问题,可以随时举手提问;学生可以和老师一起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技术作品……等等,就是这种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消除了学生对教师的许多不必要的疑虑,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压力,学生就会敢于提出问题,也乐于表现自己,在非常轻松和舒适的环境下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表现出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自由地翱翔在属于他们的广阔天空。

四、注重过程,以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激励和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

劳动教育背景篇2

谢周亮(1974―),男,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开封,475004),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本理论。

一、问题的提出

家庭背景是通过三种途径影响个人收入水平的,一是上代人的竞争结果影响下代人的可观测能力,例如影响下代人的受教育水平,父母的收入水平较高,就有能力支付教育费用,不至于因为交不起学费或因为需要子女尽早挣钱补贴家用而辍学;二是家庭背景能通过生活和学习习惯影响下代人的内在特征,如毅力、勇气、气质等等,这也能影响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果,但是个人的内在特征往往是难以测量的;三是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往往具有较高层次的社会关系网络,在子女求职或晋升过程中可以被利用。这三种途径都能够强化收入阶层的代际传递性,前两种途径有其合理合法的一面,每个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一般都会首先保证自己的子女接受较好的教育,督促后代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第三种途径往往是在就业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使用,当子女的人力资本水平一定时,有“关系”的父母能够为子女安排较好的工作,获得较多的晋升机会,这种情况既有损于社会公平,也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

根据上述家庭背景影响收入的特点和途径,本文主要研究以下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的今天,在控制了教育水平和父辈有关特征等变量时,不同性别、户籍等人群中收入差异的特点;与本人教育水平相比较,家庭背景影响收入差异的程度。

二、相关研究简述

英国学者albert和wayne[1]在研究中首先提出父母所处的职业、行业和学历将对年轻人就业产生重要的影响。LindaDatcher[2]认为利用父母的社会资源可能更直接的获得工作推荐或工作机会的信息,他用父母的教育水平、兄弟姐妹个数、家庭收入等指标来衡量家庭背景。David和Robert[3]利用巴西的调查数据,发现在工资决定方程中加入父母的教育水平因素,会使估计的私人教育收益率下降1/4到1/3,他认为,这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代际流动性较低,家庭背景在决定个人收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Heckman和James[4]的实证结果也表明父母的教育水平每提高一年能使子女的收入增长3%-5%。与就业有关的信息和机会并不只是通过劳动力市场来流动和传递,相反的,它们更多的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网络来传递的,家庭社会关系有助于解决劳动力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信息流动,帮助个人获得就业的信息和机会。[5]

国内学者也就家庭背景对就业或收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岳昌君等[6]利用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课题组200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回归结果显示,父亲受教育年限对毕业生的起薪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文东茅[7]利用同样的数据,以父亲的职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作为衡量家庭背景的指标,发现我国不同家庭背景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及受教育结果均有明显差异,父母的社会地位越高,则拥有的权力越大,社会关系越多,动员和利用这些资源为其子女更快捷、准确地获得更多、更好的就业信息,甚至直接通过关系和权力决定子女的就业。张世伟等[8]使用的数据来自2005年吉林省人口抽样调查,他认为,家庭背景是个人收入的重要影响因素,忽略家庭教育背景会导致个人教育回报的高估,母亲的教育背景比父亲的教育背景对个人的收入更具正面的影响。

可见,人力资本和家庭背景都可以通过就业机会影响个人收入水平。总体来看,精确比较家庭背景因素和人力资本因素对个人收入的影响程度的成果并不多,本文利用有关调查数据,借鉴相关研究对家庭背景的定义和测量方法,以及基于回归方程的收入差异分解方法,就家庭背景和人力资本等因素对个人收入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探讨家庭背景对子女收入的影响程度以及减少个人收入差异的着力点。

三、实证研究及结论解释

(一)各因素对收入的边际影响比较本文利用的数据来自于李路路教授和边艳杰教授主持的200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解释变量为个人月收入的对数,影响因素包括个人人力资本因素和家庭背景因素。其中,人力资本因素包括三个变量,一是个人教育水平,用实际受教育年限表示;二是工作年限,用年龄减去受教育年限再减去5表示;三是健康程度,用自评健康等级表示。家庭背景因素也包括四个变量,一是父亲受教育水平;二是母亲受教育水平;三是父母的职业地位等级;四是户籍类型,城镇赋值为1,农村赋值为0。结合以往学者对于职业地位的研究成果,本文把职业分为五个等级,最高等级为政府部门和大型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赋值为4;中级干部、中层领导和军人次之,赋值为3;专业技术人员再次之,赋值为2;各种服务业工作人员再次之,赋值为1;一线生产人员、体力劳动者和农民为最低等级,赋值为0。将父亲的职业等级和母亲的职业等级合并为父母职业等级,取值为父母职业中较高者的等级。由于性别也是影响收入的主要原因,本文还加入了性别变量,其中男性赋值为1,女性赋值为0,

首先采用mincer的半对数收入决定模型分析各因素对收入的边际影响,经检验模型不存在共线性问题,但具有异方差现象。以预期残差序列绝对值的倒数为权数,利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半对数收入函数估计结果月收入对数回归系数t检验值Beta值教育年限01145376076工作年限00112139028性别02162512023户籍类型02451215013健康水平00481645012父亲受教育水平001587009母亲受教育水平00131017011父母职业地位0076472009常数项4155583调整的R2072样本数2723

注:所有回归系数都在1%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

回归结果的偏回归系数显示,个人教育年限增加1年,平均来说可以使个人收入增加114%。以往关于教育收益率的研究结论一般在10%以下,[9][10][11]相比较来看,本文得到的教育收益率稍高,这可能是由于本文所利用的收入数据包括工资、各种奖金、补贴、分红、股息、保险、退休金、经营性纯收入、银行利息、馈赠等,范围较广,差异会明显拉大;也可能是由于近些年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在同样的家庭背景前提下,教育对收入的解释力度不断增强,以至于使用的调查数据越新,教育收益率相对越大。可以看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教育是解释收入差异的最重要因素。健康水平在调查数据中被分为5个等级,每提高一个等级可使收入提高5%,可见,全面提高居民医疗保障水平,也有利于减少收入差异。

从回归结果来看,男性比女性的收入平均高24%。以往的研究也表明,在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男性工资率高于女性的普遍现象,并且有逐渐拉大的趋势。[12][13]性别工资差异并不完全是人力资本差异造成的,学者们大都认同性别歧视是形成性别收入差异的主要原因。在经济结构调整的今天,与男性相比,女性面临着更高的失业概率、失业女性面临着更低的再就业概率以及更长的失业持续时间,而再就业女性中,她们还面临着不利的职业选择条件和相同职业内更低的工资待遇。因此,消除对女性的歧视,是缩小工资性别差异的重要途径。

当受教育水平和父辈特征相同时,城镇户籍人口比农村户籍人口的收入平均高278%。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差距正在逐步扩大。如果将城镇居民的实物补贴归入城镇居民收入的一部分,那么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还会变得更大。[14]事实上,农村居民没有享受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医疗保险、住宅津贴、企业养老金、失业保险、最低工资保障,以及对学校的财政补贴、教育投资等福利和社会保障待遇,如果考虑上述因素后再来测量城乡差距,则其倍数可能在6倍以上。[15]不断增强的城市偏向政策使得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增长失去了收入均等化效应,高增长创造出来的经济福利并没有通过收入扩散机制,让城乡居民平等地分享这个成果。[16]造成城乡收入差异的原因主要与一些不平等政策有关,如劳动力迁移、城乡人力资本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差异。从社会资本角度来看,城市居民能够使用到更多的社会资源,可以认为比农村居民拥有更优越的家庭背景。

父母的教育水平对调查对象收入的边际影响并不大,大约在1%左右,而父母的职业地位对该调查对象收入的边际影响较大,每提高一个等级,可使收入提高79%。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在欧美等劳动力市场制度较为完善的国家,人们在就业过程中还是会依靠家庭的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关系,通过这些来获得相关的信息和帮助,克服劳动力市场上信息流动的障碍,从而更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

标准回归系数的Beta值是指在假设其他变量不变时,某解释变量变化一个标准差而因变量变化的幅度。从标准回归系数Beta值来看,教育的边际效应最大,其次是工作年限和性别对收入的影响。家庭背景因素对收入的边际影响和健康水平的边际影响比较接近,说明家庭背景也是影响收入的重要因素。

(二)各因素对收入差异的影响程度分解关于个人收入影响因素的分解方法,尽管各因素之间必然会存在相关性,完全分离各因素的影响很困难,但学者们也做出了许多较成功的尝试。Grahampyatt等[17]在Fei,

Ranis,

Kuo[18]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回归方程对收入基尼系数进行了分解。本文利用F-R-K影响因素分解方法,计算每个变量在解释因变量的变异中的相对重要性。

上面的半对数模型容易解释边际效应的经济含义,但半对数模型排除了在劳动年龄内收入为0的样本。考虑到暂时性失业的情况,上月收入为0,年收入也不一定为0。一个人可能临时失业,一般无法忍受长期失业,会努力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关系去找工作。因此,为了分析各因素对总体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的大小,可以把个人年收入的原始数据作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与上同。由于仍存在异方差现象,先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再利用基于回归模型的分解方法对各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分解,回归及分解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年收入的影响因素分解分析年收入回归系数t检验值对基尼系数的解释贡献率(%)教育水平958257290143263工作年限13362117-0105-28

性别23402976001629户籍类型249920180038708健康水平48115470005101父亲受教育水平15312390016299母亲受教育水平14410450014259父母职业地位1745700006111常数项-3532-10090067125影响因素合计0223412残差项0251463总计054100调整的R2079样本数5048

注:各解释变量在1%的水平上均通过显著性检验。

结果显示,各因素对收入差异的解释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个人教育年限、户籍类型、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性别、父母的职业地位和健康水平。

个人教育水平能解释个人收入差异的263%,说明教育不平等仍是当前个人收入不平等的最主要原因,减少受教育水平的差异,提高低收入者的教育水平,是减少收入差异的有效办法。另外,工作年限指标对收入差异的解释为负值,这是由于样本中工作年限与收入的秩相关系数为负值,这说明工作年限已不是造成收入差异的重要原因,年龄越大的人越缺乏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获得高收入的机会和能力,工作年限对收入差距的影响逐渐弱化。

在家庭背景因素中,父母的教育水平可解释收入差异的558%,说明父母的教育水平对收入的影响具有代际传递现象,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不但影响当代人的收入分配,也会影响下一代人的收入分配。由于城镇户籍人口比农村户籍人口具有更多的制度特权、更丰富的信息和广泛的社会关系,户籍类型可解释收入差异的708%,则家庭背景共可以解释收入差异的1378%。因此,父母特征变量也是影响收入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子女较年轻的时候,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父母利用手中的资源影响着子女的就业和晋升。

四、政策含义

家庭背景能够显著地影响一个人的收入水平,特别是市场竞争不充分,就业制度不完善的时候,招聘或晋升的决策人可以为“熟人”谋取好处,家庭背景对个人收入差异的影响程度就会更大一些。当一些人感到没有希望提高社会经济地位时,或者悲观失望,影响个人劳动积极性和整体经济效率,或者对社会产生抵触情绪,影响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可见家庭背景因素对收入差异的影响不容忽视,应尽量健全就业和收入分配制度,促进信息的畅通透明,尽量减少与市场效率相悖的因素对收入差异的影响。

教育水平是当前影响收入差异的最重要因素,社会对教育投资的回报正在逐渐提高,受教育水平越高越有机会进入高收入水平的工作岗位。因此,加强基础教育质量,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质量,使更多的农村居民获得更多的受教育机会,能有效地减少个人收入差异。让人力资本对个人收入发挥决定性作用,不但能减少总体收入差距,还能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般认为,人力资本差异通过劳动效率必然引起收入差异,符合多劳多得的公平原则和激励机制,因此,对于人力资本因素造成的收入差异,过程和结果都不需人为干涉,通过人力资本调节收入差异只能从起点上做文章,尽量缩小人力资本本身的差异,让愿意接受教育的人都有提高自身素质的机会。提高全民的医疗卫生条件和健康水平也是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和减小收入差异的方法。在一定的人力资本差异条件下,所引起的竞争过程和竞争结果的差异,只能靠市场机制来调节。而家庭背景对收入差异的影响方式是复杂的。家庭背景是上代人竞争的结果,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很难受到国家政策的调节,因此,通过家庭背景调节收入差异的方式一般要在影响过程中做文章,健全有关法律政策,使人们在就业和晋升中尽量少受家庭背景的影响,人人都依赖自己的劳动能力公平竞争,这样也会提高人力资源配置的有效性。父母特征和户籍等先赋性因素是后天努力很难改变的,他们对收入差异的解释程度越高,说明市场经济的运行越不完善。随着市场转型过程的推进,对收入分配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个人能力和工作经验等后致性因素,而当转型过程中出现制度衔接漏洞时,可使家庭背景具有更大的发挥作用的空间。当然,家庭背景对信息传递和信任关系的建立也会起到正面作用,因此完全消除家庭背景的影响是不现实的。但是,尽量减少家庭背景因素对收入差异的影响,把它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也是有意义的努力方向。主要参考文献:

[1]albertRandwayneGFamilyeffectsinyouthemployment[J]

nationalBureauofeconomicResearchworkingpaper,1979,no0396

[2]LindaDatchereffectsofCommunityandFamilyBackgroundonachievement[J]the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1982,(1)

[3]DavidLamandRobertFSchoenieffectsofFamilyBackgroundonearningsandReturnstoSchooling:evidencefromBrazil[J]th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3,(4)

[4]Heckman,JamesJ,andHotz,V.Joseph.aninvestigationoftheLabormarket

earningofpanamanianmales:evaluatingtheSourcesofinequality[J].theJournalofHumanResources,1986,(21).

[5]Granovetter,mark.economicactionandSocialStructure:theproblem

ofembeddedness[J].american

JournalofSociology,1985(91).

[6]岳昌君,文东茅,丁小浩.求职与起薪: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4(11).

[7]文东茅.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

[8]张世伟,吕世斌.家庭教育背景对个人教育回报和收入的影响[J].人口学刊,2008(3).

[9]parish,william,XiaoyeZheandFangLi.non-farmworkandmarketizationoftheChinesecountryside[J].theChinaQuarterly,1995,(143).

[10]李实,丁赛.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的长期变动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2003(6).

[11]张车伟.人力资本回报率变化与收入差距:“马太效应”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06(12).

[12]古斯塔夫森,李实.中国变得更加不均等吗[a].赵人伟,李实,李思勤.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13]奈特,宋丽娜.中国的经济增长、经济改革和收入差距的扩大[a].赵人伟,李实,李思勤.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14]魏众.协调各阶层利益关系必须注意解决收入分配差距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10).

[15]薛进军.我国的失业、贫困与收入分配差距[J].中国人口科学,2005(5).

[16]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能消除城乡收入差距吗[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4).

[17]Grahampyatt,Chau-nanChen,JohnFei.theDistributionofincomebyFactorComponents[J].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80,(3).

[18]FeiJ.C.H.,G.Ranis,andS.w.Y.Kuo.GrowthandtheFamilyDistributionofincomebyFactorComponents[J].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78,(1).

FamilyBackground,HumanCapitalandpersonalincomeDisparityXieZhouliangabstract:adoptingthemethodsofdecomposingGiniindexbasedonregressionequation,thispapercomparativelyanalyzesthefactorscausing

indifferenceofindividualincomeanditsaffectingextentonaccountoftheCGSSdatasetof2005.theresultsindicatethatfamilybackgroundistheimportantreasonforthedifferenceofincome,inadditiontoeducationallevel.theperfectemploymentsystemwouldreducetheoperatingscopeoffamilybackground,soastonarrowthe

劳动教育背景篇3

关键词:教育回报率;家庭背景;户籍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152-01

引言

目前,中国存在着明显的收入不平等,而且有扩大趋势,又有着极其注重人情关系的文化传统,在我国,家庭背景对教育回报率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中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在人口流动、劳动力转移和新就业者择业过程中,教育回报率的城市差异发挥着重要。CHip(ChinaHouseholdincomeproieot)数据估计了中国的教育回报率,在城镇地区大概为3.29%,农村地区大概4.02%。他们认为,城乡的教育回报率没有显著的差别,或者说,户口等因素对其工资所得没有显著的影响,甚至农村的教育回报率要高于城镇。关于家庭背景对教育回报的影响的研究目前在我国尽管有很多,但由于数据缺乏以及更新不及时,没有办法考虑能力和家庭背景对教育回报的影响,因而对教育回报的估计可能存在偏差。从国外的研究来看,这种偏差对教育回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许多社会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家庭背景对收入和教育回报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关于这种影响的实证研究却很少,特别是在不同户籍下的家庭背景对教育回报率就更少。从现有文献来看,中国城镇的教育回报率都明显较低,本文大胆提出以下假设:户籍屏障假设,即户籍制度严重限制着出身于农村的人们的社会流动,在此基础上重点考察不同户籍下的家庭背景对教育回报率的影响差异。

根据上述家庭背景影响收入的特点和途径以及城镇化的发展,本文主要研究以下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本文试图运用CGSS(2008)调查数据,利用mincer方程对样本数据进行0LS估计。在控制了教育水平和父辈有关特征等变量时,根据不同户籍人群中收入差异的特点,讨论家庭背景对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个人收入和教育回报的不同影响。

一、计量模型与数据说明

(一)计量模型

现在国际上通用的私人教育收益率主要是明瑟收益率,即教育边际收益率,反应了教育者由于多受一年教育而增加的收入。我们用如下明瑟方程作为我们的计量模型

Lnwage-α+β1×educ+β2×exper+β3×exper2+u

其中,lnwage为收入的对数形式,educ为受教育年限,exper为难以观测并对收入有影响的变量(能力),我们用工作经验表示(即受教育者的年龄一受教育年数-6),u表示均值为零的随机误差项,α、β1、β2、β3表示各变量的回归系数(β1为教育回报率)。我们用父亲的受教育程度作为家庭背景的变量。

(二)数据说明

本调查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CGSS(2008)。CGSS(2008)的问卷调查涵盖了丰富的个体特征信息,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家庭基本情况、教育及工作、性格与态度、社会交往与求职五大部分,基本满足本调查对微观数据的要求。

此次调查范围涉及全国125个县(区),500个街道(乡、镇),1000+居(村)委会、10000户家庭,共6000人。

二、实证分析

本文用oiS对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表一报告了回归分析结果。

从表中可看出,在城市户口下,父亲受教育程度高的的教育回报率反而略低于父亲受教育程度低的,表明了家庭背景在城市户口居民的教育回报率所起作用不大。然而在农村户口下,父亲受教育程度高的教育回报率明显高于父亲受教育程度低的教育回报率,前者比后者高45.45%,可见,家庭背景对农村居民的教育回报率起着显著的正向作用。对于出生在农村的人们,如果家庭背景好,子女将会获得更多的受教育机会。

三、结语和政策建议

本文采用CGSS2008的数据,利用mincer方程对样本数据进行oLS回归。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基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家庭背景对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个人收入和教育回报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对于城镇居民,父亲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对教育回报率没有太大的影响。对于农村居民,父亲受教育程度高的,教育回报率为17.6%,父亲受教育程度低的,教育回报率为12.11%,后者比前者提高45.45%。通过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家庭背景对农村居民的个人收入和教育回报影响更大。对于出生在农村的人们,如果家庭背景好,子女会获得更多的受教育机会。而家庭背景差的,高昂的学费已成为一个很大的负担,使得贫困家庭没有动力在子女身上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因此,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对农村居民的教育支出,让农村的孩子有更多的受教育机会,起到人力资本积累的作用。

参考文献:

劳动教育背景篇4

城市化进程中基层工会组织的角色扮演与社会和谐

社区治理视角下的社区工会建设

上海社区工会建设的现状和作用

社区工会参与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初探

强化行业工会建设不断拓展社区工会工作新领域

国际金融危机条件下工会维护破产企业职工权益的路径选择——大连开发区总工会处理日资企业“旭染织”破产案的启示

工会资源需求与运用策略研究

关于工会主席“民推直选”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工会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创新思考

坚持完善民主管理积极构建和谐企业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初探

以和谐劳动关系为核心创建和谐企业——以群宇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为例

关于增强高校院级工会活力的实践与思考

独居老人风险防范的应急机制研究

越南工会工作掠闻

上海市劳动模范潘鼎教授

第25次全国工会理论教学研讨会纪要

工会干部培训精品科目介绍——“改革与发展”信息会

着力塑造高效能和谐班组——中国移动上海公司工会

上海市纺织工会——区域性纺织行业集体协商

金融危机背景下工会的两难处境与对策

世博文明和市民参与

以世博会举办为契机大力提升上海职工素质

世博竞赛台账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在世博工程建设中深入开展立功竞赛的实践与探索

在迎世博中努力提升职工服务技能

金融危机背景下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实践和思考

关于上海经济园区工会女职工工作的调研报告

工会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新形势下做好企业工会工作的几点思考

找准症结创新方法推进非公企业工会活力建设

关于工会提升服务能力建设和谐企业的思考

正确认识工会的资源需求Http://

借助职工影响力全面提高工会管理水平

优化民主管理模式共创阳光和谐校园

试论文化软实力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人才流动背景下人事档案社会化管理初探

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学生的就业及对策

2009年上半年工会干部免费教育培训持续扩大

2009年下半年上海市工会干部教育培训一览

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工会

劳模风采——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许迅教授

劳动教育背景篇5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工匠精神职业素养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4-0101-01

“工匠精神”即在工作过程中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在本职岗位上追求完美的精神[1]。总理在2016年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促进制造业升级,努力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我国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以实现我国产业由“中国制造”向“优质制造”的发展。然而,现阶段我国很多领域严重缺少工匠型人才,直接导致“优质制造”的困境,其背后折射出优质的工匠型技能型人才的缺失[2-3]。本文分析了我国职业教育工匠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工匠型人才培养的途径与策略,为现阶段职业教育工匠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一、工匠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中国制造”转向“优质制造”需要“工匠精神”

我国的经济结构转型需要大批服务于社会建设的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然而,目前我国人才市场现状并不乐观:需要大批劳动力的基础性建设行业劳动者文化素质低下,甚至是没有受过系统教育的农民工;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劳动者在专业选择和职业选择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受传统习惯影响或各种压力),进入职场的职业劳动者并非热爱自己的职业,不能脚踏实地的培养精益求精的精神。2.职业教育变革需要“工匠精神”

传统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为了保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适应当前社会需求、满足“中国制造2025”需要,职业教育必须注重职业劳动者精神的塑造与培养,尤其是“工匠精神”的培。

3.职业劳动者需要“工匠精神”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技术应用型人才已不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应的,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从业者在从“成才”到“成人”的培养过程只能使从业者产生从“就业”到“敬业”、从“敬业”到“爱业”的转变,以适应未来各行业工作岗位的需要。

二、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工匠型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

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经历了从技术型向技能型的转变。目前,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人才培养过程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使职业教育在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过程中片面注重技能培养,满足于学生具有“一技之长”,忽略了学生职业素养与人文修养的培养,主要表现在:

1.人才培养中对“工匠精神”的认知不足

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中工匠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形成系统性的研究成果。在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教育者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不足,难以满足工匠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2.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养的机制尚需完善

目前,国内很多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中,脑力劳动者(管理人员)较体力劳动者(技术工人)更受重视,必然影响包括技术工人在内的体力劳动者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为了保障“中国制造2025”的顺利实施,建立科学的“工匠人”职业发展规划,完善其技能评价体系,提高工匠型技能人才的福利与薪酬待遇,构建完善的工匠型人才培养机制势在必行。

三、职业教育过程中工匠型人才培养的途径与策略

1.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教学的全^程

职业教育的特点使得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包括技能、动手能力的培养,还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修养、职业素养(职业意识、职业作风、职业道德以及职业态度)等方面的教育。为此,职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技术技能”和“人文素养”、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融合,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工匠精神”,在工作过程中追求职业技能的优质化、极致化,坚持专研、专注和坚守的良好作风,缔造我国未来的“中国优质制造”。

2.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硬技能”与“软技能”的融合

“中国制造”对职业教育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与过去截然不同的全新要求:劳动者不仅要拥有一定的对复杂性生产的掌控能力,还要求劳动者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高效的团队协作能力、灵活的领导能力,以及生产过程与产品的精益求精精神。这种“工匠精神”将体现在现代制造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与熏陶,改革传统片面重视技能培养而忽视职业素质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文素养与职业道德培养贯穿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学生“硬技能(看家本领)”与“软技能(发展潜质)”融合培养。

3.建立“工匠型”人才培养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

为了培养适合“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新型劳动者,单靠职业院校单方面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的。现阶段,职业院校虽然具有完备的软、硬件教学与实训条件,但真正的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还有一定差距,更缺少企业文化的熏陶。开展校企合作,建立适应“工匠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体系,让学生定期深入企业进行实习实践,感受企业文化,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良好方式。

参考文献

[1]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2):14-17.

劳动教育背景篇6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人文教育渗透策略

通过感性直观的方式表达唯美思想,彰显人生哲理,给人以人文精神的启迪与涵养,这是美术的魅力所在。也正因为如此,通过美术教学进行人文教育才应该成为美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那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进行人文教育渗透呢?

一、通过美术课程的人文背景渗透人文教育

艺术是在生产劳动中萌芽并逐步独立起来的,远古时代,人们在为衣食劳作的过程中,通过对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改造、加工,创造了原始的美,随着工具的改进、富裕劳动力的出现,美术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领域,千百年来,留下了很多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当我们用社会人的眼光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就会透过美的表面审视作品中蕴含的历史文化,而这,正是美术作品的人文精神所在。但是,在实际的美术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美术鉴赏时,却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很少会引导学生触及作品的“灵魂”。教师的引导常常停留在让学生对画面构成的简单了解,评价也是粗浅的。甚至有些教师往往用“画得像不像”这样的标准引导学生评价。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注重美术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渗透。为此,必须利用美术作品的人文背景。例如,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对环境艺术有深刻的理解,可以从这个定义的原始来源去理解,例如,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给出的定义。在此基础上,领悟其新的时代意义:即人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周边人居环境的改造与设计,其反应的是特定时代民众的心理需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教具,可以选择中国人民英雄纪念碑、法国凯旋门与美国华盛顿越南阵亡者纪念碑。这几幅作品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各自的民族文化特点,反映了特定的时代情感。可以把美国华盛顿越南阵亡者纪念碑作为重点进行剖析。因为这幅作品相对年代较近,其创作理念与现代较为接近,容易为学生理解。在这幅作品中,主体建筑鲜明,细节方面诸如姓名墙等便于理解,空间结构独特的,所有这些,都会有利于学生理解这幅作品的人文背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人文精神的濡染与熏陶。

二、通过情境设置渗透人文教育

通过美术课堂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不仅要从挖掘作品的人文背景入手,更要注意营造人文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人文情境中,达到油然而化的理想效果。营造适宜的人文情境不仅要在课前精心设计,更要教师发挥语言艺术、巧妙利用教具与多媒体,使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更加顺畅、审美传达更加到位,达到通过情境在学生内心世界激起人文精神的涟漪、通过师生互动通过表象直达作品人文内涵的理想境界。情境创设的方法很多,诸如现实生活情境、随机游戏情境、现场实物情境、动感音乐情境以及视频情境,等等。还是以“环境艺术设计”这部分内容为例,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要点这个环节的教学时,处理实用性便利性与美观相结合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这样设置情境:先发动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雕塑、公共设施介绍给同学们,在课前要求学生要准备好图片或照片,并做好语言描述的准备。在课堂上,由于有了准备,大家积极性都很高,他们纷纷举手发言,辅之以图片、照片或者实物,甚至同学间互不服气,还互相比较辩论起来。这实际上是一种来自学生的生活情境,这样的情境很容易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会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进行实例分析这个环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动感音乐情境:用“英雄赞歌”“我的祖国”与“马赛曲”等作为背景音乐,利用多媒体以艺术的形式展示中国人民英雄纪念碑、法国凯旋门以及美国华盛顿越南阵亡者纪念碑等作品,无需过多的语言,这种情境本身即有强大的感染力,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作品的情感内涵,这也正是音乐的魅力所在。在此基础上,通过剖析美国华盛顿越南阵亡者纪念碑,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播放课前在网络上下载的《全金属外壳》的视频资料,由于这个视频里面有血腥的镜头,因此做了必要的删减,主要从展示美军训练的残酷与在作战中表现出来的残忍以及英雄的越南人民的英勇反抗、美国国内正义人士的反战声讨等角度组织视频资料。这种有声有画面的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具有强大的震撼力,使学生对战争的残酷、美军的野蛮、对和平的可贵有了深刻的认识。运用恰到好处的情境,使看似平静的画面有了活力,蕴藏在画面背后的人文精神鲜活起来。

三、通过教师人文修养渗透人文教育

教育教学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高级的智力与思想情感的交流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引导、感染学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是在美术课堂渗透人文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人文修养往往起决定作用。只有具有一定人文素养的教师才会有渗透人文教育的理念、有发现人文教育契机的眼光、有灵活进行人文教育渗透的能力。因此,要做好美术课堂的人文教育,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人文修养。首先,美术教师要有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要做一名品德高尚的教师,俗话说,其身正不令而从,一名具有人文情怀的教师,其本身就是最好的人文教育。其次,不局限于美术学科,文史哲都要涉猎,夯实知识基础;最后,研究好人文教育的方式方法,四两拨千斤,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渗透人文教育的最高境界。

总之,片面的就本讲本的美术教育不仅达不到教书育人的教育本真要求,就美术学科而言,也是低层次的教学。只有把美术教学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会把美术教学带入优质高效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古聿浚,李宗儒,中学美术教师人文素质培养[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53-75.

[2]滕守尧,中外综合式艺术教育一百例[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7-114.

劳动教育背景篇7

论文摘要:人力资源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通过分析我国人力资源现论文状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不足,从而提出需要完善的应对措施。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应对措施一、企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中国企业改革开放近30年来,通过实践所形成的管理经验,尤其是对人才的引进、管理及为人才提供、创造条件和发挥才能的环境方面,尽管有许多成功之处,但是面对新的市场环境,我们还是需要以十分清醒的态度来强化新的人才竞争意识。进步来自对瓶颈的突破。卓越成绩的取得来自管理者永不自满的饥饿精神。用人之长,容人之短,知人之所长和用人之所长。管理者应不断创新、吸收、学习新科技、新思维、新方法,引进新人才,来填饱肚子充实大脑,而不是庸庸碌碌无力地“守旧”;闯荡市场,风险重重,所以要居安思危、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树立人才忧患意识,做到人尽其才,而不是盲目地排斥或指鹿为马;要乐于向上、积极进取,营造部门间和谐快乐的氛围,而不是死气沉沉,板着一张长脸,压抑的气氛只会让人才跑掉;要树立“多做事是自我资历、经验、阅历的积累,意味着财富的积累”的务实观,而不是“老实人多做多吃亏”或者“企业不是自家的,干好干坏一回事,多干不如少干,少干不如不干”的唯利观。每一个领导要明白,用七八分精力来挖掘部下的优点,用二三分精力注意部下缺点,这是一个成功管理者最重要的用人原则,因为注意人的短处,只会弱化组织。择其长处而用之,才能使部门工作取得绩效。二、对人力资源的制度性激励管理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激励管理模式具有东西方文化背景方面的适应性和差异性。西方文化强调“契约制度”,而东方文化注重“人伦纲常”,这样在企业人力资源激励管理上的内容有侧重。经济学的制度激励理论与管理的管理激励理论,实际上是企业人力资源激励管理活动在市场经济具体文化背景下的理论放映。东方文化背景下人力资源激励管理的典型形态是日本模式。日本模式的特征是注重“管理激励”,强调员工从业自主权,充分利用了人的“社会性”或“合群性”动机,通过终身雇佣、年序工资、内部晋升和开发培训等,进行人力资源激励管理。西方文化的背景下人力资源激励管理的典型形态是美国模式。美国模式的特征为,侧重“制度激励”,注意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在企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对在职员工进行契约化制度管理。三、我国人力资源存在的现状1.人口素质总体比较低。2000年,我国15岁及以上的文盲人口为8700万人,超过德国总人口。我国15岁以上受教育年限为7.86年,25岁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42年,仅相当于美国100年前15岁以上国民受教育的水平。200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中初中以下的比例占82%,是同时期美国的6.3倍,日本的4.36倍,韩国的2.4倍。而高中水平占劳动总人数的13%,但发达国家劳动人口受教育程度达到高中水平平均占到50%左右,德国达到35%,是中国的4.5倍,连发展较晚的韩国也是中国的3.3倍。差距最大的是高等教育,在中国100个劳动人口中只有5个受过高等教育,这一比例只相当于美国的1/7,英国的1/5。2.教育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由于财政支出的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是91.8%,一些偏远山区只有75%(2001年)的学生按时完成学业。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仅为41.3%,高中阶段

劳动教育背景篇8

【关键词】试论课改提高劳技教学质量

党的十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向全党全社会发出朝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的动员令。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把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极大地振奋了党心,鼓舞了民心。在最近一系列重要论述中,深刻阐明了对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和殷切期望,并对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教育、教育系统更加办好教育、社会各界更加支持教育,做出了新的重大部署,意义十分深远。结合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共同构成了一门新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重点、热点和难点,因此,劳动与技术课教师就需更新教育理念和内容,重新定位,找准教改中的着力点,上好新课程背景下的劳技课。在新课程背景下上好劳技课有哪些具体要求呢?

一、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是上好劳技课的基础。

过去的劳技课是独立设置的一门课程,新课程标准下的劳技课列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这是新课程形态的重大变化。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亲身实践、亲手操作、手脑并用为基本特征,学生通过人对物的程序性、技能性的运作,通过人与人的互动获得丰富的体验,实施操作性学习。它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但劳技教育并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操作技能训练上,还应注重学生对技术原理、科学方法的追思,对技术学习方法的体悟,对良好劳动习惯与技术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力求达到技能掌握、态度养成、能力发展的有机统一。新课程应有新面孔,因此应以信息技术为平台,综合各科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劳技课的兴趣。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学会尊重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创新性,使所有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活动的受益者。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注重对重点和难点进行指导,充分利用学生内部人际关系及学生群体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分工与合作,相互交流、观摩与学习,加强巡视,做到个别指导和集体指导相结合,注意指导过程的科学性和创造性,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个性,注意劳动卫生、劳逸结合,确保学生的安全,认真做好评价工作,方式应灵活多样,以增强学生的信心。

三、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劳技教师要更好地走进新课程,适应进行素质教育教学的需要,改变现有的工作方式,必须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并不断学习新的技能。现代的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并要注重加强教师间的相互交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向综合型的教师、多面手努力。我校一直重视教师在业务理论和技能方面的培训工作。每两周一次的业务学习,每学期都组织一次专业教师说课、汇报课、教案设计竞赛。并由教学主任和骨干教师,根据教师的工作、学习需要,组织专题讲座,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教师在各自的教学中积极进行创新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优化教学过程设计,研究劳技课教学实施的策略。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素质化的重点。课堂教学设计的本质是学习者学习行为的设计和在此基础上的教师教学行为和学习环境的设计。其具体内容包括了确定总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实践、进行教学评价等。劳技课的课堂教学设计可从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入手,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学校现有教学条件及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要求,有所侧重地进行。教学策略是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模式、程序、方法、组织形式和对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的总体考虑。包括教学组织策略、教学媒体和交互方式的选择策略以及教学资源管理策略。教学设计者在制定教学决策时除了要考虑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习者特征。

五、掌握学科特点,探讨劳技课的一般教育规律

掌握学科特点,探讨劳技课的一般教学规律,对加强劳技课的教学管理、提高劳技质量意义十分重大。

1.注意知识性,坚持培养技能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劳动技术课,它有自身内在的知识结构,组成了一个比较严密的知识体系,具有知识性和科学性的特点。但这门课程绝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与技巧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教书不忘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克服单纯的劳动观点,也要克服“为了钱而劳动”的思想认识。只有坚持劳动教育的正确方向,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益。

2.注意实践性,坚持传授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劳动技术课不同于单纯的文化课,它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所以,我们必须拓宽和延伸劳技课的课堂教学形式。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就远远完成不了劳技课的教学目的,劳技课常常以校办工厂,校办农场、果园或挂钓厂以及手工作坊、养殖场、试验田等处为课堂。只有充分利用这些劳动基地来组织教学和进行劳动实践活动,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3.注意趣味性,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劳动教育背景篇9

1.1项目概况

1.2编制范围

1.3编制原则

1.4项目提出的理由与可研过程

1.5主要经济指标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背景

2.1.1文化教育领域消费现状

2.1.2文化教育产业发展现状

2.1.3文化教育产业化背景

2.1.4文化教育产业化的意义

2.1.5大教育理念及大教育产业概述

2.1.6大教育产业与国民教育的关系

2.1.7大教育教育背景下的国民教育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发展大教育产业符合相关法规政策的要求

2.2.2发展大教育产业是提高国终身教育的需要

2.2.3发展大教育产业是提高消费高层次、拉动内需的需要

2.2.4发展大教育产业也是创利和就业的重要领域

2.2.5发展大教育产业消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

2.3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小结

第三章项目市场分析

3.1西部大教育产业园区项目竞争力

3.2项目Swot分析

3.3西部大教育产业园区建设构想

3.4目标市场定位

第四章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

4.1项目选址原则

4.1.1合法性原则

4.1.2合理性原则

4.1.3安全性原则

4.2项目选址

4.3区域投资环境

4.3.1通讯及互联网

4.3.2物流

4.3.3交通

4.3.4通信

4.3.5能源动力

4.3.6人力资源

4.3.7生活配套

4.3.8社会经济条件

第五章项目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5.1发展定位

5.2发展目标

5.3建设规模及内容

5.4功能分区

5.4.1分区原则

5.4.2分区规划

第六章项目工程设计方案

6.1产业园区总体规划

6.1.1总规划原则

6.1.2总平面布置方案

6.1.3道路交通组织设计

6.1.4景观规划

6.2结构设计方案

6.2.1设计依据

6.2.2地震烈度、地震动参数

6.2.3设计荷载

6.2.4结构选型

6.2.5结构主要材料

6.3给水排水工程设计

6.3.1设计依据

6.3.2涉及范围

6.3.3给水设计

6.3.4排水设计

6.3.5管材及连接

6.4电气工程设计

6.4.1设计依据

6.4.2涉及范围

6.4.3供配电系统

6.4.4配变电所

6.4.5低压配电系统

6.4.6防雷保护、接地系统及安全措施

6.5暖通工程

6.5.1设计依据

6.5.2空调系统

6.5.3通风及排烟系统

6.6消防

6.6.1设计依据

6.6.2建筑消防设计

6.6.3消防给水设计

第七章环境保护

7.1编制依据

7.2污染物的治理及环保措施

7.2.1建设期生产的污染物与控制措施

7.2.2运营期产生的污染物与控制措施

7.3环保评价

第八章节能设计

8.1编制依据

8.2设计范围及主要原则

8.3节能措施

8.3.1建筑节能措施

8.3.2电气节能措施

8.3.3给排水节能措施

8.3.4暖通节能措施

8.4节能效果分析

第九章劳动安全及消防

9.1劳动安全卫生

9.1.1危害因素识别

9.1.2安全措施方案

9.2消防

9.2.1消防设计依据

9.2.2建筑防火

9.2.3疏散指示标志及应急照明

9.2.4防烟排烟系统

9.2.5消防报警系统

9.2.6消防灭火系统

第十章项目实施与招投标

10.1建设工期

10.2施工进度安排

10.3招投标

10.3.1招标范围及招标方式

10.3.2招标程序

10.3.3评标委员会

第十一章项目组织管理

11.1项目组织结构设计

11.2项目控制、管理与监督

11.2.1项目控制

11.2.2项目管理

11.2.3项目监督

11.3劳动定员

11.4人员来源和员工培训

11.4.1人员来源

11.4.2员工培训

第十二章投资估算分析

12.1项目投资估算依据

12.2资金来源

12.3投资估算

第十三章财务分析

13.1产业规模预测

13.2主要财务数据预测

第十四章效益分析

14.1经济效益

14.2社会效益

14.3生态效益

第十五章结论与建议

劳动教育背景篇10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145-02

在现阶段的新课改背景下,要全面倡导创新教学,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因此,初中政治作为教育教学的学科之一,教师应当充分把握课堂实践,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抓住改革的衔接,树立良好的教育教学理念,让学生更好的在初中政治中进行理性思维以及对想象能力的有效培养,以此来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

一、兴趣是关键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唯一动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一定的激发兴趣的教学方法。在日常的初中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尽量采用有趣的导入形式来进行教学。所谓趣味是吸引学生的良好途径,有趣、和谐的课堂不仅能让学生学得开心、愉悦,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灵性,让学生发散其思维,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例如:在讲解“礼貌”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类似的环境,如巧遇教师的这样一个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应当如何处理呢?再如:教师在讲解中,应当向学生仔细说明所谓礼貌是什么,怎样才算是礼貌的打招呼,为什么要进行礼貌的行为习惯。这样的教育教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言传身教,也是一种良好的新课导入形式。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多媒体、视频以及图画来进行新课导入,这样能顺利的将学生代入课堂教学的情境中。教师在进行初中政治教育教学中,可以采取各种幽默的语言来进行教育教学。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以幽默的语言来进行教学,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更有兴趣,尤其是初中政治教学,其本身的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乏味,如果教师讲课再是枯燥乏味,那学生学起来就会毫无兴趣,因此教师应当用幽默的语言来进行教学,让初中政治课更加充满趣味,并以此来提升初中政治教学的教学效果,以及有效地提升初中政治课的教学质量。所谓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现代学生之所以对初中政治学习食之无味,主要是被应试教育所束缚,因此,在现代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务必让学生改变这一观念,真正理解政治教育的宗旨,全面地感受初中政治的良好魅力。

二、生活化的初中政治教学

在初中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生活化”的教学,正所谓“教育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因而教师在进行初中政治课程教学时应当充分落实其教学,彻底的将生活与教学相结合,有效地提升教育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在初中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在讲解“礼貌的重要性”这一章节时,大多数独身子女并不能充分理解礼貌是什么?什么样的行为规范才算是礼貌?他们往往会单纯的认为说谢谢就算是礼貌,但是礼貌的范畴并不仅限于此。这样教师可以为学生举例一个学生熟悉的例子,让学生间进行相应的情景模仿,让学生亲眼看看何为礼貌,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到礼貌的重要性,然后从学生本身拓展开来,让学生彻底的明白礼貌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形式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需要教师主动地将学生引入积极思维问题的状态中。例如:教师在讲解法律时,教师当堂进行法律讲解,让学生来判断是非对错,学生有的说“对”,有的说“错”,此时有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不是对就是错,是不是有其他角度来看待整个问题呢?”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法律角度的思考,此时,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时学生会以极高的热情进行教学内容学习。这样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教学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激发其求知欲,并且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样能有效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再如:教师在初中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在讲解“劳动的可贵”这一章节时,大多数城里的学生并不能充分理解劳动是什么,什么样的活动算是劳动。他们往往会单纯地认为打扫家务就是劳动,但是劳动的范畴并不仅限于此。这样教师可以为学生举例一个学生熟悉的例子,把学生带到学校旁的乡间,让学生亲眼看看农民进行劳动,看谷子和麦子是怎么被打出来的,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农民的重要性,然后从农民本身拓展开来,让学生彻底地明白劳动的重要性。正如人们常说的“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实践于生活,学习于生活。课堂仅仅只是学习的一小块地方,而课堂上,我们进行的不仅是学习,更是生活!所以,快乐愉悦的生活,才能让学生热爱学习、认真学习。活跃初中政治课堂,体会政治带来的快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初中教育教学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政治教育教学应当充分积极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全面地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更加有效的教学情境,让教学更加生活化,倡导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逐步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教学角色,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初中政治教育教学的目的,以此来提升初中政治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明凤.有效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11,(35).

[2]叶晓燕.试析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海外英语,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