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价值提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20:56

资产价值提升篇1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客户价值管理客户资产

近年来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谁能掌握客户的需求趋势、加强与客户的关系、有效发掘和管理客户资源,谁就能获得市场竞争优势。所以,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是企业工作的重点。

从客户关系管理到客户价值管理

现代市场竞争主要表现在对客户的全面争夺,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关系管理反映企业管理模式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从订单管理转向客户关系管理,这是一大进步,而从客户关系管理到客户价值管理更是一次提升。采用价值管理能将管理者的决策重点放在价值的驱动因素上,强调在各个层面上都能做出有利于增加企业价值的决策。客户价值管理的焦点依然集中在客户身上,但企业将不再只为自己谋取价值,还要为客户谋取价值,通过不断向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良好的服务等经营手段,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客户价值管理成为新经济时代企业应对竞争、赢得未来的最佳途径。

客户资产概念提出的意义

随着竞争的加剧,许多企业把客户视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资产。客户资产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各项要素中,只有客户(忠实客户)能为企业持续创造财富。但是不同的客户对企业收入和利润的贡献是不同的。根据二八定律,企业80%的利润是由20%的客户创造的。保持那些对企业有益的客户的忠诚,提高客户维系率,是企业获取长期利润的关键。

客户维系率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应去争取100%的客户维系率;客户维系率的最大化就等于利润最大化。企业利润会随着客户维系率的提高而增长,但是,只能增长到某个点。在这之后,维系率进一步增长不仅没有好处,而且会带来负面作用。

企业必须清楚应该在什么时候停止试图保留更多的客户,而这也正是目前企业的一些营销方法所没有解决的问题。在许多企业里,为了安全起见,企业通常总是平均分配它的投资――分别用来提高顾客知晓价值、建设品牌以及通过忠诚计划来尽力保留客户等等。这其中有些花费因为偏离了它本身的目标而成为失败的投资。

对客户资产价值的认识

不同学者对客户资产概念的理解各有不同,本文在此借鉴拉斯特分析法对客户资产的界定进行分析,这种方法侧重于客户资产的驱动因素。客户资产可以被分解为三个组成部分――价值资产、品牌资产、维系资产,具体解释如下:价值资产,对所有客户而言,购买时的选择受价值感觉的影响,这种价值感觉主要是由产品质量、价格和便利程度形成的;品牌资产,客户对品牌也会有所感觉,这种感觉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非理性的感觉,不能用产品的客观属性来解释(如某品牌的汽车可能被认为是时尚的,或者被认为是经典的);维系资产,客户资产源于客户与企业做交易的选择,对于重复购买的客户而言,客户维系计划和关系培养活动能提高这些客户再次与企业做交易的机会。

客户资产价值的提升

客户资产是由价值资产、品牌资产、维系资产三个部分组成,企业可以通过分别提升客户资产的每个组成部分的价值或是同时提升三种资产的价值来提高总的客户资产价值。

提升价值资产:价值资产来源于客户就质量、价格和便利性等情况对品牌价值的客观评价。企业可以利用两种方法提升价值资产。首先,可以利用客户喜欢的沟通渠道来增加对客户需求的了解,并参照以往与客户联络的记录,从而向客户提供更多他想得到的来提升价值资产,例如,向客户提供更好的质量、更低的价格或者更便利的购物体验。其次,可以通过减少客户必须放弃的与企业交易的东西,比如时间、风险、寻找成本等等。

提升品牌资产:品牌资产表示客户对品牌的主观和无形的评价,其是维系客户和企业情感的纽带。品牌资产有三个特有的驱动要素:品牌知晓度、品牌态度、品牌道德。企业对于这三个要素的把握和完善,才能更好地对企业品牌资产的提升有更强的促进作用。

资产价值提升篇2

自从上世纪90年代D.aaker(1991)提出品牌资产概念以来相关研究一直受到重视,K.L.Keller(1993)提出基于消费者的品牌资产概念则将品牌研究引向深入,特别是从消费者心智角度研究这一问题已成为品牌管理的理论基础。虽然这一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品牌内核的构成。

从营销学角度讲,品牌资产是指相对于一个无品牌名的相同产品和与一个有品牌名的产品在市场营销效用或产出的增量。而产生这一增量的理论有不同的观点,其中基于消费者的品牌资产的观点认为有品牌名的产品市场营销效用是由于消费者头脑中有关品牌的知识与品牌形象发生了变化。那么怎样有效地促进品牌资产增值或使消费者头脑中有关品牌的知识与品牌形象朝向经营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品牌管理的重要任务。

在大众化消费时代企业品牌管理主要是追求品牌知名度,只要有了知名度就能取得成功,特别是在中国市场环境下,因为企业的产品都差不多,消费者看谁知名度高就买谁的,而在小众(分众)化消费时代企业品牌管理所追求的是品牌忠诚度,只有将某个特定的消费群体牢牢地吸引住,让他们有归属感,体验到正是这个品牌代表了我,营销才能取得成功。本文则从基于消费者的品牌资产构成角度,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

策略1:品牌定位,只为目标客户服务

品牌资产增值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客户群概念,建立只为部分人服务的理念。对于企业来说,你的产品并不是卖给所有的人,而是仅限于本企业所选定的目标客户(即要服务的那部分小众)。因此要静下心来认真地研究这部分人的深层次需求,集中有限的资源去做好他们的工作,并根据目标客户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来确定企业产品的差异化特征,从而树立与众不同的品牌形象,形成鲜明的品牌定位。

目前中国企业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仅以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家电行业为例,从市场上的情况来看就很难说清楚甲品牌与乙品牌有什么不同,企业基本上都没有目标客户群的概念,都没有品牌定位的概念,产品也是大同小异。

品牌资产价值体现在哪里?品牌管理目标又是什么?如何让消费者想买某一类产品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某产品的品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想办法把企业品牌的差异化定位植入消费者的长期记忆中,令他们挥之不去,将来一旦有需求,马上想到了某某品牌的特征。唯有这样,企业才能够未来市场上有立足之地,才能赚到品牌的钱。否则企业的广告一停,销量就会下滑,成为只有知名度、没有忠诚度的空壳化品牌,其品牌资产或品牌影响力是有限的。

品牌定位策略实施中还要树立对不同的小众消费群体区别对待的理念。对消费者区别对待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不理解这一点,就根本不理解什么叫市场经济。就像千万元一辆的豪华汽车一样,为什么没有人站出来说不合理?我们应当相信消费者有能力去判断、选择,即使上当受骗,那也是必要的成熟过程。

策略2:品牌形象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

品牌形象是指消费者对品牌的总体感知。企业品牌管理的核心就是塑造消费者心目中正面的品牌形象,以达到增强品牌竞争力,实现企业营销目标的目的。品牌形象的心智模型主要作用为获取和解释信息,过滤和组织信息以及预测结果。是依据消费者有关品牌的推断形成的。这种推断基于外部的刺激或想象是消费者从经验中形成的对产品的信念,这是品牌形象的本质。

人们对品牌形象认识从影响品牌形象的各种因素上开始,如品牌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声誉,并通过体验逐步深入的。品牌形象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功能形象(functional):实用性需求,外在的需求。2象征形象(symbolic):个人与期望的群体,角色和自我形象的联系;将象征意义传递给个人或他人。个人的消费行为能通过产品象征的消费来加强自我概念。3体验形象(experiential):内在的需求,主要动机是从消费产品中体会的快乐品牌形象是一种资产,品牌形象具有独特个性。品牌就是告诉消费者用了该品牌等于什么,能强化消费者的什么意识,能代表什么品位、什么爱好、什么档次、什么身份。我们说品牌是一个符号,企业必须赋予这个符号以内涵,令消费者有归属感,而不是做表面文章。最新的研究认为成功品牌形象必须要具有鲜明的品牌个性。品牌个性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提升品牌资产价值。同时品牌个性塑造就是造就品牌忠诚,也能使品牌延伸策略成功机会增大。因此品牌个性塑造应该人格化,以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应该寻找和选择能代表品牌个性的象征物,使用核心图案和特殊文字造型表现品牌的特殊个性。

策略3:品牌资产必须具有明显的溢价能力

当一个品牌具有鲜明的个性之后,就容易给目标客户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部分人中形成偏爱,成为他们的首选,这时候品牌资产溢价能力开始显现出来。品牌溢价体现在三个方面:用户溢价、供应商溢价、员工溢价。一个没有溢价能力的品牌算不上是真正的品牌,因为没有内涵的品牌不可能挣到品牌的钱,也不可能用同样的成本比别人多挣钱,更谈不上形成品牌忠诚。

用户溢价能力是指用户的价格敏感度降低,为了买一个名牌产品,用户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如一款运动服,有两个版本,一种带有阿迪达斯的品牌标识,另外一种什么标识也没有。除了商标之外,产品是一模一样的,但是价格分别是60美元和40美元。销售人员讲,其实这两款产品是同一个厂家生产的,产品本身没有任何区别,如果你重实惠,就买这套没有标识的,如果你重品牌,就买这套名牌,看你的需要是什么。从这个案例不难看出,名牌运动装具有相当的品牌溢价能力。

供应商溢价能力是指包括原材料供应商和服务供应商溢价。如多年前国内有一家集市场、研发、制造为一体的供应商,面向全球市场提供电子测量仪器产品。此时国外一家著名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找到这家国内供应商,他们提供原材料,为其加工生产半成品。由于这是一家世界知名的大企业,供应商就非常看重这种合作,即使少挣钱也愿意干,对他们来说,有非常重要的长远意义,尤其是为以产品质量闻名于世的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同时可以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结果是有品牌影响力的知名企业从供应商那里得到了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可能比其他企业低10%左右),而供应商得到了名誉和长期回报,从此这些供应商就可以向其他下游企业说,我是某某认证过的合格供应商,产品质量能达到最严格的要求和国际标准,可以令其他用户放心。对于知名品牌来讲,这就是品牌的供应商溢价能力。

员工溢价能力是指对于知名企业来说在员工方面付出的成本比其他企业会低很多。

一个没有溢价能力的品牌算不上是真正的品牌,因为没有内涵的品牌不可能挣到品牌的钱,也不可能用同样的成本比别人多挣钱,更谈不上形成忠诚的目标用户群体。

消费者为什么愿意支付品牌溢价?因为品牌意味着信誉,是一种承诺和保障,品牌企业为了信誉就不会计较小钱,就会对客户负责,对这些企业来说,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品牌形象。而消费者为什么愿意花更多的钱去买品牌产品?为什么愿意支付品牌溢价?原因之一就是品牌意味着信誉,是一种承诺和保障,一旦出现问题,品牌企业与一般企业的差别就体现出来了,因为品牌企业为了信誉就不会计较小钱,对这些企业来说,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品牌资产价值,看一个企业是否有信誉就看他如何处理自己的失误,如何赔偿客户的损失。

资产价值提升篇3

关键词:电信固定资产;盘活;价值

中图分类号:F27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1

随着4G时代的到来,如何高效利用和节约电信设备投资,盘活现有资产,越来越成为各大电信企业关注的重点问题。电信作为特大型国有通信企业,连续多年入选“世界500强企业”,经营业务繁多,涵盖固定电话、移动通信、互联网接入及应用等综合信息服务。在产品多样化的背后,庞大的固定资产支撑是电信企业的固有特色,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占到企业成本的30%。如何从资产购置、建设、验收、转固、淘汰、报废、处置的资产全生命周期着手,抓住重点环节,实现资产管理效益提升,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问题。

一、抓住管理提升突破口

1.工程现场管理不足。对于电信企业,工程项目管理是资产新增和资产退出的关键领域。目前工程管理领域多由中标的施工单位承担,工程管理人员一般以网络开通为考虑要素,对资产管理管控较为薄弱,缺乏价值管理意识,资产转固和验收状况存在偏差,工程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多领多占的浪费的现象,造成账实不符。同时在设备退网时,存在对退网设备随意放置,造成后续清理难、统计难的情况,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和后续库存管理的难度。

2.资源利用率有待提升。在资源占用方面,随着客户的变动,新增、迁移、倒闭,网络设备空闲资源调配,宽带和交换故障端口清理,管道、线路资源利旧成为网络资源管理部门应该考虑的问题,资源调拨的能力直接影响后续资产的投资的追加,网络资产盘活的重点在资源盘活和管控,粗放式的管理必然带来资产的麻木增加和重复投资的浪费,如何调动资源盘活积极性,成为资产管理人员头痛的问题。

3.低利用率、高能耗资产运行。随着电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演进,技术淘汰的设备越来越多,老旧型号设备的淘汰将成为资产清理的重点对象,特别是对于传统交换时期形成的低利用率和高能耗的资产,即大量耗费生产用电,同时占用有限的机房资源空间,这部分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

4.退网物资处置积压堆放。大量废旧物资的挤压,形成库存管理的压力,如何变费为宝,还是直接作为报废资产处置。也是摆在企业管理面前的课题。逐步闲置淘汰的线路资产、设备机架蓄电池、宽带moDem剩余价值能否重新发挥作用,仓管部门的闭环管理价值体现和能力突破,是否还有增长点?

二、相关举措分析

资产管理是一个涵盖企业每个角落的管理工作,更是一项管理的功课。要有力改变资产管理的现状,提升效益,降低企业运营和投资成本,一定要将价值管理工作和资产业务工作具体环节相结合,强化工程财务支撑,嵌入网络运营关键环节,才能实现业财双方的价值共赢。

1.工程现场管理和价值集约管理衔接。针对工程管理的特点,工程建设部门和财务、工程审计部门相结合,督促好新增资产的验收和交付工作,即做到现场管理和价值集约管理相结合,即时的将资产价值管理的要求传达到工程部门,对于可用可不用的资产不使用,及时退回多余的物资和材料,减少企业成本占用;对于机房空间合理摆放,为下次扩容留出空间;在工程退网环节,及时指导施工单位和仓管部门协同一致,避免在机房随意摆放退网设备,直接由施工单位拆除至仓库,一方面有利于资产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避免仓库二次现场清理费用,。

2.通过资源利用的价值管理,激励资产盘活。针对庞大的网络资源,要想利用好现有的每一台设备,节约投资,有赖于县分、地市技术维护人员的及时清理和跟进,如何激发维护人员价值管理的积极性,资产管理人员必须将价值管理概论嵌入网络运营的各个环节,落实网元价值管理。

财务部门和维护部门相结合,建立资源盘活激励体系,将资源的再利用折算为相同能力投资的节约予以通报和体现,让价值管理嵌入网络运营的关键环节。如:在网、下网的空闲设备板卡、机框直接调拨到业务需求旺盛、网络能力紧缺区域。价值评估标准:按调配系统的调配单评估。传输以调配板卡(设备)的投资均价评估盘活价值。交换传统端口以每线320,数据传统端口以每线350,(指交换数据每增加一线所需要投资的价值)。epon窄带板卡板以语音每线150,数据每线180元算。按照节约的成本和投资,完善企业激励措施,提高各专业和层面维护部门工作积极性,如交换、数据县分占获取激励总额*70%,其中调出端占70%*70%,调入端占70%*30%。传输类接入维护中心占70%。通过有效价值管理的传输和体现方式,最终激发维护人员资产管理的积极性,实现企业资产高效运营,有效提升资产利用率。

3.及时清理低利用率、高能耗资产,降低运营成本。根据资源梳理和能耗平台的统计情况,对低利用率高能耗的资产,做到及时清理,及时割接退网。对于暂未安排整体退网项目的部分,也应及时减少机架用电或断电处理。将节约用电落到实处,同时在年底资产报废预算环节,要结合上年底的维护部门各专业资产清查情况,安排报废预算,并对相关资产卡片停止计提折旧,减少折旧成本的增加。

4.转变观念、落实措施、变废为宝。转变回收废旧物资是增加企业负担的观念,仓管采购部门着力做好废旧物资有序的退出、翻新、置换和拍卖工作。特别是针对社会上有再回收利用价值的物资如线缆、电池、铁件等都应及时评估,提前做好拍卖宣传和拍卖组织工作,对于无整体回收价值但仍可使用的电脑等常用办公设备和家具,可报废后低价处置给有需要的员工,避免浪费,同时减少了资产清理成本。做好常规物资的退出工作,不及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长,往往也会给企业带来意外的收获和盘活成效。

参考文献:

[1]罗容.电信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管理体系设计[J].中国外资,2012(15).

资产价值提升篇4

关键词:逆向技术溢出吸收能力价值链

一、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影响

长期以来,各国经济理论研究都认为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价值链地位存在相关关系。但是从不同吸收能力,对外直接投资对该产业的价值链地位提升影响存在差异。影响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对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吸收能力主要为技术进步水平、创能力强弱、人力资本积累程度。因此,研究高技术产业价值链现状及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吸收能力对该产业的价值链地位提升效应,对于明确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高高技术产业价值链地位等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成本发现模型,本文得出两条逆向技术溢出的提升价值链地位的路径:首先,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对东道国的技术学习和经验累积,导致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从而提升价值链地位;其次,本国自身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积累人力资本能有效提升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并与逆向技术溢出相互促进,提升价值链地位。

二、逆向技术溢出促进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设定

首先,根据理论分析,一方面,对外直接投资能实现技术溢出。另一方面,逆向技术溢出能促进高技术企业转向生产高技术复杂度的产品,进而提升产业整体价值链地位,即对外直接投资通过逆向技术溢出这一中介变量间接影响价值链升级。

1、对外直接投资影响逆向技术溢出的计量模型

(二)变量的计算与测度

1、逆向技术溢出

本文借鉴L&p(2001)的模型和研究思路,计算全要素生产率、创新能力、人力资本积累的逆向技术溢出,具体模型为:

[SpiLLft=a=1noFDiatGDpatSnat]

本文选取了G20国成员国41个国家和及香港地区。时间t采用的是2000年-2014年的数据。[oFDiat]代表的是第t年中国对a国的直接投资存量数据,本文采用GDp平减指数对其进行了平减。[GDpat]代表的是第t年a国的国内生产总值。[Sdat]代表的是第t年a国国内研发资本存量。根据公式,可以测算出2000-2014年中国对样本国进行oFDi而获得的国外研发资本存量。

2、出口复杂度

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一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会反映在生产和出口产品的技术复杂度水平上。一般来说,发达国家专业化于价值链中的研发设计和关健零部件生产等技术复杂度较高的环节,而发展中国家则集中于原材料供应、组装和简单零部件生产等技术复杂度较低的工序。依据国际贸易理论,一国出口篮子的价值链地位蕴含着该区域的资源禀赋与复杂技术结构,技术越复杂,则地位越高。

3、全要素生产率

本文通过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利用Deap2.1软件,来测算中国高技术产业各行业从2000年到2014年的tFp水平,并探究tFp的提升与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关系。

三、oFDi逆向技术溢出提升价值链地位的实证结果

(一)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对价值链地位的影响

根据检验结果来看,对外直接投资对逆向技术溢出的估计弹性系数为1.246,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为正,表明对外直接投资(oFDi)与逆向技术溢出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外直接投资程度越高,越有利于逆向技术溢出。对外直接投资对逆向技术溢出的估计弹性系数为0.159,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为正,表明逆向技术溢出与价值链地位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逆向技术溢出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价值链地位的提升。对外直接投资与逆向技术溢出的交叉项oFDi×SpiLL的回归系数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外直接投资能通过逆向技术溢出促进价值链地位的提升,进而有利于价值链升级。

(二)逆向技术溢出、吸收能力对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影响

估计结果显示,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创新能力吸收能力与逆向技术溢出的交叉项的估计系数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为正,这表明技术的进步、创新能力的提高,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使得逆向技术溢出更容易实现转化,并产生规模经济效应,由此激励企业投资行为中的学习和创新导向,从而产生边际产出递增效应,最终实现价值链地位的提升。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章依据前文理论分析得出的研究假设,设计了相关的计量模型进行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外直接投资通过逆向技术溢出推动全球价值链升级。本国自身技术进步、创新能力提升以及人力资源有助于吸收逆向溢出的技术,提高转化率,强化逆向技术溢出对对价值链升级的正向推动效果。此外,研发投入的增加,市场竞争性越强,越有利于技术转化的实现,从而提升价值链地位。

基于以上结论可以提出一下建议:首先,鼓励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其次,提升自身能力,提高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吸收;最后,加大研发投入,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简晓彬,周敏.产业转移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影响[J].中国科技论坛,2013,01:93-99

资产价值提升篇5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财务管理;对策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民币升值形势日趋严峻,危及宏观经济层面,导致企业的财务信息失真、原材料采购成本上涨、筹资环境日趋恶化,对外贸易往来较多的外向型企业深受其害,严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与财务管理活动。本文拟从财务管理的筹资、投资、营运角度入手,逐一分析二者对于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财务管理策略。

1.近年人民币升值的情况

2005年7月21日以来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决定了人民币升值趋势的长期性。从外汇储备来看,随着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和实际外资利用额度的持续扩大,央行的外汇储备率不断创出新高,这为人民币升值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1],未来人民币的需求仍会持续放大,人民币将会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健的升值态势。2011年以来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美元)。

2.人民币升值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2.1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影响

(1)不利于出口,影响产品的销售。长期以来,低成本是我国企业出口产品的最大优势,也是吸引外商来华投资设厂的主要原因。但随着人民币的升值,特别是在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影响之下,美元持续贬值,引发了人民币的快速升值。这对于缓解贸易顺差压力,减缓国内的物价上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具有正面效应。与此同时,人民币升值也抬高了国内企业出口产品的成本,使我国出口的产品价格相对提高。由于出口企业的产品附加值相对不高,主要依靠价格优势占领国际市场,利润率较低。特别是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业,这些产品的核心竞争优势不强[2]。人民币升值以后直接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影响了相对比较优势的发挥,加大了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由于我国出口企业的产品缺乏技术含量、附加值低,随着目前土地资金和劳动等生产价格的不断上升,使企业生产成本高涨,而终端产品又因市场竞争激烈,通过涨价转嫁成本的行为受到制约,只能挤压企业的利润,降低产品出口竞争力。同时,由于销售环节出现问题,也可能会造成存货的积压,导致周转率下降,占用资金过多。这些都将削弱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增大国内市场的竞争程度,从而导致那些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面临破产[3]。

(2)进口原料成本降低,期间费用相对减少。对于原料依靠进口的企业来说,人民币升值可能会使进口原料的价格相对降低,由此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同时,如果企业的一部分期间费用以美元支付,人民币升值也会相对减少企业的负担,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利好。

(3)外币货币性资产缩水,使企业的实际资金减少。由于人民币升值,我国企业拥有的一些外币货币性资产,如外汇存款应收账款等将会相对贬值,使企业的实际资产发生缩水。例如,2011年11月1日,a企业向美国出口一批标价为100万美元的货物,采用赊销的方式,约定5个月后收到美元货款。当时预期5个月后的即期汇率为1美元=6.35元RmB,而4个月后,人民币发生升值,即期汇率为1美元=6.31元RmB,那么企业将损失4万元RmB。

2.2对企业筹资的影响

由于人民币升值后,国外企业对我国的直接投资成本会提高,这可能使我国企业的外币权益性融资减少,相应的负债融资可能会有所增加,进而影响我国企业的资本结构和筹资成本。在增强财务杠杆效应的同时,如果控制不当,将增加企业的财务费用。但同时,人民币升值后,等量的外币只能换回较少的人民币,对于拥有外币债务余额(如外币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账款)的公司,外债折算为人民币后的汇兑损益将会减少,从而减少财务费用,而财务费用又具有税收挡板的作用,它的减少将增加当期净利润[9]。人民币升值后,拥有外币借款、应付账款等外债的公司将因此受益。在融资渠道上,人民币升值会减缓国内企业到海外资本市场融资的步伐,舍弃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以外币尤其是美元发行公司股票或债券,而更多地选择在国内融资。从长期看,人民币升值将通过资本成本和收入的改变来影响我国企业的资产与负债结构,重新赋予企业不同的成长速度,并使不同企业的经营业绩出现分化。

2.3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将对我国产品造成严重影响。假定进口产品价格不变,但由于人民币升值后,其实际价格降低了,在价格上更有竞争力、进口商品变得便宜,刺激进口增强。导致本国市场上供给越来越多,本国商品和进口商品之间的竞争也越激烈。为使公司的商品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增加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许多公司将会在营销方面投入更多,如扩大产品宣传、增设销售网点等,销售费用将大幅增加,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此外,在企业进行扩张或对某些生产项目进行投资时,可能使实际投资额超出预算范围,或使实际投资收益减少。

3.基于人民币升值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人民币升值对企业有利有弊,企业应当趋利避害,加强销售、投资、融资、成本、汇率等方面的管理,合理规划应对人民币升值的财务管理策略,以保持或提高竞争能力。

3.1销售策略

资产价值提升篇6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财务影响;管理策略

人民币升值是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不可逾越的阶段,不过,人民币升值将对我国经济和企业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人民币呈单边升值的趋势,学术界围绕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因素以及对企业的影响等方面展开了研究。陈雨露教授(2006)对新兴市场国家(地区)本币升值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贸易收支顺差、金融账户顺差、GDp增长率等是影响本币升值的关键因素。人民币升值有利有弊。王耀中、刘志忠(2004)运用绝对优势模型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本币升值有利于提高本国的社会福利,但是,本币升值也会抬高中国制造的成本,削弱我国企业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加剧国内产品市场的竞争性。本文对人民币升值趋势及其对企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对人民币升值的财务管理策略。

一、人民币升值趋势分析

(一)目前的汇率形成机制决定了人民币升值趋势的渐进性

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汇率体制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49―1952年)、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单一固定汇率制(1953-1972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后以“一篮子货币”计算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73-1980年)和2005年7月21日以来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截止到2007年3月14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为12.5%。但是,自2005年7月21日至2007年5月17日,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只有3‰;2007年5月18日之后才扩大到5%。交易价浮动幅度的范围决定了人民币升值的渐进性特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我国经济国际化是大势所趋,我国汇率机制将更趋市场化,人民币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是改革的最终目标。所以,在汇率形成机制还没有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人民币升值将是一个长期的态势。

(二)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决定了人民币升值趋势的长期性

从外汇储备来看,随着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和实际外资利用额度的持续扩大,央行的外汇储备量不断创出新高,截至2007年1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达15282.49亿美元。这为人民币持续升值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从经济发展的演进历程来看,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经济发展将逐渐进入工业化后期,并将进入信息化阶段,生产效率将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将会进一步提升。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性来看,随着环境的治理、节能减排政策的推进、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法律制度的逐渐完善,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十足。国民生产总值仍可持续、快速发展。从经济推动力来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投资和出口的拉动。与美国经济相比。我国消费需求的潜力还很大,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有待于进一步培育、开拓和挖掘。综合以上分析判断,未来人民币的需求仍会持续放大,人民币将会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健的升值态势。

二、人民币升值对企业影响的利弊分析

(一)人民币升值对企业的正面影响

1、有利于降低进口商品的成本。

人民币升值不利于企业产品的出口,但是,有利于企业商品的进口。因为人民币升值将降低贬值外币标价商品的采购成本。如造纸、钢铁等行业的原材料主要以进口为主,对于与之类似的行业来说,无疑将降低其原材料的采购成本,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2、提供了海外投资或并购的机会。

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成本压力将逼迫国内企业向海外寻找更为廉价的资源,以降低企业的制造成本。如20世纪80至90年代,日元升值削弱了日本企业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为抵销日元升值的影响,日本企业将生产基地不断向国外转移。1980-1984年,日本向新兴工业经济体平均每年直接投资约为7.4亿美元,1985-1989年升至25.4亿美元。目前,人民币升值与当时的日本有十分相似,国内企业也可以通过海外投资或兼并方式推行国际化经营战略,这不仅有利于规避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还可以顺势打入国际市场,树立企业自己的品牌形象,人民币升值正好提供了低成本收购或投资海外的绝佳机会。

3、提高了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产品技术升级。

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将渐渐失去。因此,国内企业必须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才能保持竞争优势,否则,竞争的法则将会淘汰那些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小的企业。所以,从战略的角度看,竞争环境的变化将促使企业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科研实力,实现企业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二)人民币升值对企业的负面影响

既然人民币升值具有渐进性和长期性,那么,人民币升值必然会对我国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竞争能力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使我国企业面临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汇率波动风险、资产价格波动风险、宏观调控政策不确定性风险等。具体阐述如下:

1、面临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和国际竞争力下降的风险。

长期以来,低成本是我国企业出口产品的最大优势,也是吸引外商投资企业来华投资设厂的主要原因。但是,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特别是在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影响之下,美元持续不断贬值,引发了人民币的快速升值。人民币升值有利有弊,对于缓解贸易顺差压力、舒缓国内物价上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等方面具有正面效应,但同时也抬高了国内企业出口产品的成本,削弱了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增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程度。特别是对那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影响更大,如纺织行业以及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行业,成本上升压力更大,一些中小企业将面临破产的危险。

2、面临资产价格波动和投融资难度加大的风险。

人民币持续升值预期造成国际热钱流入中国,导致房地产、股票等升值预期较为强烈的资产价格迅猛上涨,进而引发其他资产价格的上涨。特别是在油价居高不下、国际性通胀预期较为强烈的条件下,国内居民消费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不断攀升。宏观调控政策趋紧,这不仅会增大国内企业的运行成本。而且会诱导部分企业盲目扩张,最终造成产能过剩。而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或衰退的信号又会造成资本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大幅波动,这必然增大了国内企业投融资的难度。

3、进出口企业将面临不同的汇率风险。

人民币的升值将对我国企业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不同的影响,对于出口型国内企业来说,人民币升值将会导致美元收入贬值,汇兑损失增加,如出口美国的纺织品、儿童玩具、家电、机械等;而对于原材料依赖进口、销售地主要在国内的企业来说,人民币升值将降低原材料的实际采购成本,汇兑损益将增加,如造纸业。其所用原材料纸浆主要依赖进口。

4、国内企业将面临宏观调控政策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

由于我国奉行人民币渐进式升值的政策,其单日升幅虽然很小,但是其升值趋势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容易造成热钱的流入和流动性过剩的状况。同时,在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远高于一年期存款利率的条件下,如何保持物价稳定是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因此,央行货币政策的调控空间很大。在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预期下,国内企业面临很大的宏观调控风险。特别是房地产、金融等高负债企业的财务压力会越来越大。另外,为了降低贸易顺差、舒缓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政府不断通过税收政策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会使国内企业面临税负不确定性的风险。

三、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财务管理策略

既然人民币升值对企业有利有弊。企业就应当趋利避害,及时调整财务管理策略,以保持或提高竞争能力。为此,企业应当加强销售、投资、融资、成本、汇率等方面的管理。合理规划应对人民币升值的财务管理策略。

(一)销售策略

1、重新布局产品销售市场。

在人民币升值的条件下,国内企业首先应加大拓展国内市场的力度,提高国内销售收入比例;收缩经济衰退迹象明显、本币贬值预期较为确定的海外市场,如美国;拓展经济增长较为明显、本币升值预期较为强烈的海外市场,如欧盟。这样,通过销售市场结构的调整,可以有效规避汇率变动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2、调整产品定价策略。

调整价格是企业应对成本上升和汇率风险的基本策略之一。对于国内市场,如果产品的销量对价格较为敏感,可以采取适当降低价格的销售策略,以提高国内产品的销售量;如果产品销量对价格不敏感。则可以适当提高产品价格以应对成本上升所带来的压力。对于海外市场,如果企业出口产品与进口国同类产品相比价格较低,可以采取适当提高售价的策略;对于新拓展的本币处于升值阶段的海外市场,出口企业可以采取相对低价的销售策略。以打开市场销路,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3、调整信用政策。

本币升值将造成国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可以采取适度放宽信用标准和信用条件的政策,以吸引更多的客户。对于本币贬值的进口国。出口企业可以采取从严的信用标准和信用条件,以提高货款回笼速度。降低汇率风险;对于本币升值的进口国,出口企业可以采取放宽信用标准和信用条件的政策,以促进产品销售。

4、加速货款回笼,针对不同外汇采取结汇或持汇策略。

国内企业应加强应收账款账龄管理,及时催收信用期将到或已到的货款,通过沟通、法律等手段清缴过期账款。以提高海外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对于贬值的外币收入,企业可以采取及时结售外汇的策略。以规避外币贬值所带来的损失;对于升值的外币收入。企业可以作为短期投资的品种,以优化现金结构,降低现金持有成本。

5、加强出口销售合同的管理。

对于出口企业来说。销售合同的管理至关重要。因为结算币种的选择、信用期限、现金折扣比例的确定直接影响到出口企业的汇兑损益。在谈判占优势的条件下,出口企业应当选择具有升值预期的货币作为结算币种,尽量缩短信用期限。降低现金折扣比例;在谈判不占优势的条件下,出口企业应当尽量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货币作为结算币种,尽最大可能压缩信用期限,适当提高现金折扣比例。以达到尽快收回货款、规避汇率风险的目的。

(二)投资策略

1、实施海外投资,提高企业国际化程度。

长期以来,我国的人工成本比较低廉,而类似于石油、电力、水等资源产品的价格受政府管制,其价格也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吸引了很多的外国投资者来华投资设厂。但是,随着新《劳动法》的实施、资源产品价格的改革、环保成本的内部化以及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国内企业的制造成本将会显著上升,中国企业将逐渐失去低成本竞争优势。因此,国内企业应及早布局海外,推进国际化战略。以充分利用其他国家或地区低廉的资源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这样不仅可以规避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而且还可以将海外制造的产品出口到中国,以享受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好处。

2、降低贬值外币资产的投资比例,提高升值本币或外币资产的投资比例。

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以人民币标价的资产将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其价格趋势看涨;而以贬值外币标价的资产将遭到投资者的抛售,其价格看跌。因此,为了有效应对汇率风险及其所带来的价格波动风险,国内企业应及时降低贬值外资资产的投资比例,适度提高升值本币或外币资产的投资比例,以实现投资组合风险与收益的匹配。

3、通过并购,实现企业纵向一体化。

纵向一体化是化解成本上升的重要对策之一。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国内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为了提高竞争优势,企业可以通过并购策略,收购上游原材料企业或下游产品需求企业,以实现企业纵向一体化,提高企业对成本上升的承受能力。因为收购上游原材料企业可以有效控制原材料成本,收购下游产品需求企业可以扩大销售渠道,实现规模效益。

4、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长期以来,物美价廉是中国制造产品的竞争优势之所在,但是。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成本压力将不断压缩出口产品的盈利空间,低成本竞争优势会慢慢失去。因此。国内企业应转变竞争战略,实现低成本竞争战略向技术领先战略的转变。为此,国内企业应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比例,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目前实施的新会计准则和所得税法都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些优惠政策,引进技术人才,提高科研实例。以尽快实现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三)筹资策略

1、提高美元负债比例,降低人民币负债比例。

在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的条件下,国内企业应及时调整不同货币的负债结构。通过提高美元负债在负债结构中的比例,降低人民币负债在负债结构中的比例,企业可以获得美元负债贬值所带来的汇兑收益,达到降低资金使用成本的目的。企业可以利用国外子公司或境外公司的美元融资优势,借助国外金融市场,通过银行美元贷款、发行美元债券、货币互换等方式实现美元负债融资,并要提前或按时偿还人民币负债,以达到优化负债币种结构的目的。

2、适当提高长期美元负债比例,降低短期美元负债比例。

债务期限结构也是影响企业资金成本的重要方

面。在人民币长期渐进式升值预期假设下,企业应适当提高人民币短期负债的比例,降低人民币长期负债的比例,以达到降低人民币负债久期的目的。对于美元负债则相反,应通过降低短期美元负债比例。提高长期美元负债比例的措施,以达到提高美元负债久期的目的。通过不同币种负债久期的调整,以达到降低资金使用成本的目的。

3、积极利用资本市场融资,适时、适度扩大企业规模。

规模效应是应对成本上升的重要举措。在人民币升值期间,往往伴随着股票价格的大幅上涨。公司应把握资本市场的融资时机,发行证券筹集资金,通过内部投资和外部兼并收购等方式,优化价值链,扩大企业规模,降低单位业务量的固定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四)成本管理策略

1、加大海外采购力度,降低原材料成本。

人民币升值和物价上涨导致国内原材料采购成本急剧上升,因此,国内企业应拓宽原材料采购渠道。加大海外原材料进口力度。这样,不仅原材料采购价格有了更多的比较和选择,而且还可以享受美元贬值带来的好处。

2、精简机构和人员,降低人工成本。

扁平而富有效率的组织结构是企业提升竞争能力的重要条件,也是企业降低人工成本的重要举措。在企业运行成本不断上升的条件下。企业应根据国内外企业经营环境的需要,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重整,对业务流程重新进行规划、设计。这样可以精简机构和富余人员,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降低企业的人工成本。

3、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降低税负水平。

为了舒缓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政府会调整税收政策以降低贸易顺差,如取消相关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等。在这种条件下,企业应认真研究税收政策。有效利用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以达到降低税负成本的目的。

4、加速资金周转,降低资金成本。

企业的获利能力取决于资金周转的速度和每次周转的获利水平,在成本上升、投资报酬率趋于平稳或下降的情况之下,加速资金周转成为企业保持或提高盈利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国内企业应当围绕资金管理体制、技术、方法等方面强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周转速度。根据企业所处行业、规模、组织形式选择集权、分权或集权分权相结合等不同特点的资金管理体制。通过企业资金管理网络平台与商业银行的对接,对资金实施及时、有效的管理,降低现金余额、提高资金利用率,节省资金周转时间。选择集中银行法、锁箱法等收款方法以提高资金回流速度。这样,可以充分、有效地使用资金,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成本。

(五)套期保值管理策略

资产价值提升篇7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特色产业集群;升级;机理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04-0043-05

一、问题的提出

一般认为,集群研究最早源于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他把企业或产业在某地的集聚归因于经济的外部性。韦伯则从区位选择的角度解释了产业集聚的成因。而对这种集聚现象定义的波特教授着重考虑了集群对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通过构建六要素的钻石模型,充分证实了产业集群在获取国家、地区及产业竞争优势上的能力。基于波特的理论,我们认为特色产业集群主要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的企业和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合体。它是在特定技术、资源和市场条件下历史演变的产物,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地区企业寻求创新优势和竞争优势的重要组织保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特动力源泉。

波特之后,产业集群成为当代区域经济理论探讨的热点命题,产业集群理论也从不同角度得到丰富。但产业集群的发展是有生命周期的,在某些产业集群兴起和发展时,另一些地区的产业集群却表现出衰退,经济随之下滑,这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产业集群的升级又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和现实发展的需要。目前,集群升级现有文献大多集中在升级动因、升级方式以及升级障碍,多角度提出产业集群升级的途径,论证其可行性及风险因素,探讨解决策略。在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很多研究都分析了全球价值链路径下产业集群升级的可能性以及模式,但是,在选择集群升级途径之前,必须明晰其选择机理,在机理剖析基础上论述内容,才能对产业集群的升级形成指导性的作用。

二、现有文献回顾

波特认为一个产业集群经过10年的发展基本上比较成熟,若不及时升级则可能出现衰退。日本学者Chikashi和Kishimoto认为集群升级可以看做是:一集群内企业提高创新,加强合作;二将企业的生产活动转移到以适应当地集群资源的特点的活动(具有设计能力但劳动力成本高的区域要放弃生产,从事设计),也就是集群通过放弃低附加价值的活动转向高附加价值的活动而达到升级。张辉认为产业集群升级表现在通过两种能力的不断提升使集群竞争力增强,一是学习效用和区域资源利用能力,二是对不利于集群发展的多种因素的经济规避能力。

众多集群理论家认为产业集群升级存在于集群生长的若干阶段中,升级可以促进集群成长,延长集群生命周期,于是从产业集群的若干阶段特征出发,寻求产业集群升级的动力机制和升级路径。克鲁格曼、波特、tichy和斯旺都认为企业集群的成长过程存在某种生命周期形态,存在一个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集群会由于外界和内部的力量丧失其竞争地位,走向衰败,而要保持企业集群竞争优势,延长企业集群生命周期就必然要求在集群成长的各个阶段及时进行升级。Bmso提出两阶段模型,当集群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政府或当地行业协会开始干预集群的成长,向集群提供多种多样的实体服务。Vandijk提出的基于进化理论的五阶段成长模型:地理区位型集群一贸易集散地型集群一劳动分工型集群―刨新型集群一功能齐全的工业区。他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集群进行研究,认为马歇尔式的工业区是集群进化的最高阶段,这样的集群具备自我调整能力,成为长寿型的组织,其研究为产业集群基于不同阶段的升级提供了参考。

还有学者从竞争力的角度论述对产业集群升级的重要作用,这主要表现在集群内企业网络联系增强后集群作为一个整体的优势被体现出来。波特教授从要素出发,构建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结构分析框架;mytelka和Farinelli从功能分析角度认为产业集群竞争力主要表现在集群的创新能力;pekka从集群提高生产率和创新绩效、发挥正的专业化效应、推动正的外部性效应和知识溢出、增强企业间协同作用、占有全球市场等五个方面的能力来理解产业集群竞争力。

特色产业集群作为特定技术、资源、市场条件下历史演变的产物,在产业同质化和价值片段化趋势下,为地区企业寻求创新优势和竞争优势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特动力源泉。我国目前对特色产业集群的研究多集中在依赖自然资源禀赋发展起来的地区,如煤炭、钢铁、石油、羊绒和陶瓷等,这些研究主要论述特色产业集群形成、特征、结构、竞争优势以及潜在的衰退危险,为其可持续发展寻找对策。赵海东阐述了资源型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形成,从资源的概念人手,界定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内涵;彭长生和孟令杰对资源型产业集群的结构和风险进行研究,分析了这类产业集群独特的内部结构带来的衰退风险;杨伟民和秦志宏从动态演变视角揭示了该类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演化过程。更多研究倾向于提出资源型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路径,如张伟根据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结合资源型产业集群的特点,分析并提出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王坤论述了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资源型产业集群成长,分析了资源型产业集群的价值链构成及如何嵌入全球价值链。

通过对产业集群升级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研究者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产业集群升级的依据和途径,但有两个方面还需要完善:一是在提出自己的研究视角时,要特别论述选择机理、机制;二是大多数文献着重对产业集群共性问题的研究,对某些特定地区特色产业集群升级的研究还有待增强和深化。

三、特色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升级机理

特色产业集群升级从本质上来说是由基于特色资源(如自然资源禀赋、传统文化与工艺等)的产业集群转变为创新型产业集群的过程。而嵌入全球价值链升级表现为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获取附加值能力得到提升。因此,特色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升级,即是要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体系促进创新从而使地方集群获取附加值的能力得到提升。基于此,要探讨特色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升级机理,在阐明升级动因、升级规则的基础上,必须分析全球价值链下促进产业集群创新的关键要素,才能为特色产业集群选择合理的升级路径。

1.升级动因

(1)顺应国际分工的趋势。在国际分工和价值片段化分离的大背景下,产业的发展一般都会超出地理区域的限制,在更大范围甚至全球实

现产业结构和价值的空间重组,成为全球价值链上的某个环节。产业集群作为现代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也必须顺应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大环境,在全球价值链下实现自身升级和发展。依靠特定资源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其在区域上集聚的特征往往是全球价值链环节本地化的一种表现。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对于依赖特定资源的产业,表现出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和需求市场的全球化发展的矛盾,为解决这组矛盾,资源型产业的发展也就表现出全球分布的特点,这种全球分布的特点在资源的开采、加工、深度开发、消费市场等方面有可能表现出来。由于资源型产业集群对资源的依赖,通常资源型产业集群的本地化往往靠近产业价值链的前端,即上游的原材料、机械设备、零部件和生产服务等投入供应商多,下游的销售商及其网络、客户较少,而延伸企业如类似产品制造商、互补产品制造商、技能与技术培训和行业中介等相关联企业、基础设施供应商等较多。

(2)摆脱过分根植性产生的路径锁定,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全球价值链的存在,为特色产业集群摆脱地方发展的路径锁定、增强与群外环境的交流和优化地区产业结构创造了机遇,为特色产业集群的升级开辟了道路。特色产业集群由于其自身产业结构的特殊性,更易陷入路径“锁定”带来的衰退风险,除非发生突变性的创新,否则难以逃脱衰退甚至消亡的结果,而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可以实现这种转变。第一,嵌入全球价值链可以增加集群内企业与外界的交流,延伸分工,使得区域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深度、广度以及组织空间经济资源的能力均能够获得明显的提高,当然这个过程伴随着集群企业累积的技术创新。第二,融入全球价值链可以摆脱特色产业集群单向产业结构导致的功能性锁定。资源型产业集群容易形成非常稳定和封闭的企业间关系,这种关系削弱了企业到外部获取新信息的动机,企业墨守成规,而嵌入全球价值链使集群接受外界的冲击,这对资源型产业集群尤为重要,使它由资源型向创新型发展,从而避免资源枯竭带来的集群衰退。第三,嵌入全球价值链可以打破区域行政封锁。曹轩伟指出,资源型产业集群路径锁定主要是受政府政策和当地文化的影响,对中国来说,政策因素起了更多的决定性作用,因此,中国的资源型产业集群比其他国家的同类集群陷入更深的锁定程度。资源丰富的地区政府为了增加本地收入、居民就业以及追逐政绩,通常把资源锁定在本行政区域,左右集群的发展方向,从而导致集群封闭和衰败。而在融入了全球价值链后,集群发展受国际影响因素的冲击,本地政府的掌控能力极大地被削弱,从长期来看,行政锁定的打破对防止资源型产业集群的衰败、促进其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2.升级规则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地方特色产业集群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参与国际分工体系,分享经济全球化的益处,与全球价值链上行为主体互动实现升级。但是,全球化与本地化之间存在一种辩证的矛盾关系:市场竞争要求全球化,竞争优势却必须依附于本地产业;全球化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开放的、高效的知识流动机制和流畅的生产供应链体系,本地化则需要本地企业的合作网络和持续不断的创新动力,以使集群对当地环境产生根植性。因此,地方产业集群升级表现为在全球价值链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嵌入全球价值链体系并不断向价值链高端演进,升级规则也就必然是有利于全球化与地方化的有机结合,使地方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框架下实现升级。

(1)地方产业集群应寻求价值链上与当前发展阶段相匹配的位置,即寻找全球价值链上的合理定位。特色产业集群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优势环节,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如台湾地区的pC产业集群,开始定位在为全球pC产业的旗舰企业提供代工(oem),逐渐发展到边自行设计创新产品,边为全球旗舰企业提供模块化生产(oDm),再逐步形成全球pc产业的物流和后勤基地,最终实现了开创自有品牌(oBm)。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定位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哑铃模式,即定位在设计、营销和品牌上,而把中间的生产制造环节外包出去。另一种是橄榄模式,即专做制造,产品设计、营销和品牌则由跨国公司包揽。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应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选择合适的模式以嵌入全球价值链。

(2)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应在加强区域创新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由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升级。对于我国特色产业集群而言,当前的比较优势就是成本低,在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市场营销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的差距,而且低成本优势很容易被取代而消失,为了不被边缘化,必须向创新优势发展。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资本和技术的累积,而每一阶段合理的定位非常有利于地方产业集群在价值链上的攀升,从而实现从以产品性和工艺流程性升级为主到以功能性升级为主的转换和升级。

3.升级机理

特色产业集群由于自身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区域特色资源优势的弱化以及过度根植性造成的锁定,迫切需要打破集群内部边界,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促进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使其向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变,实现过程升级一产品升级一功能升级―链条升级。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涉及到一系列相关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对建立升级机理模型、选择升级路径具有重要的作用。

(1)创新网络。创新是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关键要素,由于产业集群主体的多元化,创新就不单是某一个企业的行为,而是通过创新系统的主体(企业、科研机构、大学、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构成有效的网络,形成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由四部分构成,即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以及制度创新。创新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单个企业难以支配创新的全过程,因而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就显得十分重要。地方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恰恰反映了外向关联的重要性,对区域创新网络会产生重要影响。全球价值链上的各种标准为创新网络的构建与完善提供了一个新的国际视野,并促进地方创新网络与国际创新网络加强联系,从而实现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

(2)全球价值链治理以及动力机制。产业集群的全球价值链治理主要研究在价值链当中,哪个行为主体来制定规则、怎样监督规则运行、以及怎样仲裁违背规则;而根据治理主体的类型,可以把全球价值链动力机制分为两类:生产者驱动和购买者驱动,在生产者驱动价值链上往往是以大型跨国生产者为中心,在购买者驱动价值链上往往是以大型零售商、市场批发商和品牌拥有者为中心。从根本上讲,全球价值链治理以及动力机制实际上是探讨哪个行为主体是规则的制定者。在产业集群升级中,创新占据着核心地位,因此,创新规则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影响着产业集群升级阶段和路径的选择。

(3)外向关联。所谓外向关联,是指外国跨国公司子公司与当地企业之间通过市场关系长期形成的一种供给方面的契约。全球价值链是整合产业集群外部联系的主要方式,地方产业集群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在开放的环境中加强与外部的交流,尤其是获取了知识的外部通道,从而促进创新的产生。外向关联包括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通常认为后向关联比前向关联对东道国的技术扩散和技术升级更为重要。

(4)升级路径。产业集群升级路径与创新是密不可分的,创新贯穿产业集群升级的始终,升级等同于通过创新来创造更多附加值。全球价值链下的四种升级路径和四种创新――对应,过程创新-过程升级,产品创新-产品升级,功能创新-功能升级,链条创新-链条升级。地方产业集群基于全球价值链上的四种升级类型都是创新的结果。区域创新网络提供的各种创新,能促进这些升级顺利实现。如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能促进地方集群实现过程升级和产品升级;而功能升级和链升级,则要求有多种创新,特别是核心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来共同支持。

因此,基于以上因素分析的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机理模型构建如图1所示:

资产价值提升篇8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预期短期资本流动房地产价格波动

一、引言

2005年7月21日起,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13年2月28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2779,相比2005年2月末的8.0415,已升值28.1%。自90年代以来,除少数几个年份,中国长期保持基本稳定的国际收支“双顺差”(资本项目与经常项目顺差)格局,外汇收大于支的问题造成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在国际市场,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不断高涨使得人民币本身以及以人民币标价的资产(如房地产)预期回报率提升、加之房地产在中国市场的刚性需求和房地产市场的日益国际化,投机心理促使大量游资进入中国以换取超额回报,高涨的房价与汇率已经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2013年2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五项措施来努力抑制上涨的房价。本文在这种情况下,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人民币汇率预期、短期资本流动与房价之间的联动关系就具有了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人民币汇率预期影响房价的机制,采用计量方法对人民币汇率预期、短期资本流动、房价之间的两两联动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

二、文献综述

高波等(2006)结合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观点,提出汇率调整一般通过流动性效应、预期效应、财富效应、溢出效应以及信贷扩张或收缩效应来影响国内房地产价格。陈捷等(2009)进一步指出人民币升值会通过前三个效应影响中国房价。Benson等(1997)采用aRma方法,实证检验了1984-1994年房价指数数据,他们发现加元兑美元的汇率上升加大了罗伯茨地区的住房需求,进而推动房价上涨。具体数据为汇率每上涨10%,房价指数上涨7.7%。miller等(1988)利用特征价格模型,选择1986-1988的夏威夷早期数据作为样本,分析了汇率对夏威夷房价的影响。结果发现,当日元对美元汇率上升10%时,檀香山附近的房价大约会上涨27%,在过去两年平均上涨60%。王世华等(2007)发现,人民币升值预期是中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决定因素,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也会吸引短期国际资本流入。张谊浩等(2007)研究结论认为,除了出于“套利”的动机外,大量短期国际资本流入中国大陆,还有“套汇”的因素驱使。刘莉亚(2008)的研究显示,住宅价格尤其是豪华住宅价格指数的上升主要是因为短期国际资本的大量流入。张斌(2010)也结合2004年3月-2009年8月人民币升值预期和房地产价格变化规律,定性分析了人民币升值预期通过资本市场上的价值重估效应影响资产价格,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高涨同时伴随了房地产价格的高涨。

以上文献为我们考察人民币汇率预期、短期资本流动与房地产价格波动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和逻辑思路,但仍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首先,多数文献在定量分析上考察人民币汇率与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关系时,仅仅考察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忽略了汇率对房地产价格波动的传导效应,这样容易出现伪回归现象。其次,既有文献在衡量汇率指标时,多采用人民币汇率对美元的水平值。由于我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具有很强的控制性,即人民币汇率具有公共选择的特点,因此使用人民币汇率的水平值,难以反映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有鉴于此,本文将从如下两个方面加以完善:其一、本文将着重考察人民币汇率预期、短期资本流动与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关系,以揭示人民币汇率预期对房地产价格波动的资本流动效应。其二、本文将利用人民币对美元的一年期无本金交割远期来作为人民币汇率预期的替代变量。

三、人民币汇率预期对房地产价格波动影响的机制分析

汇率对房价影响的途径,高波等(2006)作过详细的定性分析。他的分析指出,汇率通过流动性效应和预期效应影响房地产价格,具体表现为:当一国货币具有升值预期或持续升值时,境外资金会选择东道国的房地产市场投机,以期获得货币升值和资产价格上涨的双重效益,进而抬高房价。与此同时,信贷扩张效应导致的房价上涨体现为:在固定汇率(或盯住单一货币)制度下(类似于中国国情),因本国货币升值或升值预期而吸引大量外资,为保持汇率稳定,货币当局被动买进外币同时放出本国货币,流动性增加,银行信贷扩张,大量货币进入房市而引起房价上涨。

传统宏观经济学也认为,汇率升值预期会引发短期资本流入,增加基础货币供给这个渠道的基本机制是:汇率升值预期短期国际资本流入基础货币投放增加(商品或资产)价格上涨和经济过热。

本文参考上述逻辑,对中国市场做出以下分析:

一方面,中国长期以来保持着“双顺差”的格局,外汇供给远远大于外汇需求,于是,国际市场上对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很高。为了控制人民币的升值,中央银行必然会进行外汇干预——加大基础货币的发行,这些发行的基础货币流入到房地产市场(比如商业银行放宽借贷条件等),进而造成中国房价的上涨。

另一方面,因为国际市场对于人民币升值预期,资本的逐利性使大量游资进入中国,投资房地产市场,进一步推高了房价,房价的提升又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进而,人民币汇率的升值预期与房地产价格波动形成相互强化的恶性循环。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变量的选取与数据的处理

基于以上理论假说,本文采取实际统计数据,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对我国房价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选取的变量有: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交易(nDF)、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房价(Repi)。其中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交易数据来自于winD资讯系统;选择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用来反映短期国际资本的流动。周庭佐等(2011)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指出短期国际资本流动(DSCF)是广义货币供应量变化量(Dm2)的Granger原因。也就是说,在短期内,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显著引起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于房价,选择用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数(Repi)来进行衡量,它的优点是“同质可比”。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数(Repi)的数据来自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实证检验选用的样本区间为2005年10月~2011年12月,以月度为样本,共75个。本文采用的计量软件是eviews6.0。

(二)单位根检验

本研究首先对各变量进行aDF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变量的平稳性。通过检验发现,lnm2、nDF、Repi均为非平稳变量,我们对各变量进行一阶差分处理,其结果见表1。从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经过处理后的各变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的,同时也都是一阶单整的。

资产价值提升篇9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升级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三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升级轨迹,发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仅为低水平、低层次地融入全球生产的大环境下,仍然处于产业链条的中下游。由于外资企业在关键性价值环节上的垄断行为以及中国地方电子产业集群发展的过度依赖性,导致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生产关系,反而进一步拉大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并降低了自身抗风险能力,所以针对以上问题,我国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迫切需要进行深层次、多方位的产业升级。

1全球价值链的嵌入式发展模式

1.1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全球价值链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核心枢纽,将产业集群连接起来。而全球价值链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把一项产品或服务以概念为起始点,通过研发、生产等多项阶段,最终将产品交付于消费者而获取价值的全过程。一般来说,全球价值链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研发设计、生产、物流、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诸多环节,通过技术、管理、资本、市场、劳动力、自然资源、产品等多方位因素组成,并在全球经济系统中,通过贸易全球化的催化作用,诸多相关企业或单位一同完成一种产品或在国际分工中只从事某一产品某些环节的生产,从而构建一套价值利益体系。全球价值链中各个价值环节在形式上仅是一个连续过程,但在全球化过程中完整连续的价值链条实际上是彼此独立的,在空间位置上通常是离散分布于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另外,彼此分离的价值环节通常具有一定的区域地理特征,即“大离散、小集聚”。

1.2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开始趋于集聚化发展方式,目前已形成的协同发展网络成为相应区域集聚发展的终端产物。一些发达国家处于产业价值链的顶端,并已形成自身品牌,负责制定相关标准和研发新型产品,掌控核心科技和新品研发技术;一些走在发展中国家前列的地区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端,经过时间与技术资源的积累,已具备较好的生产能力,正发展成为诸多关键元器件的生产要塞,并生产部分高端产品和新型产品;而具备一定劳动力的第三世界地区则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主要从事一般元器件的生产制造以及整机的加工和组装。

2全球价值链的产业升级

2.1由于国家区域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价值地位直接决定了其在该产业获得的额外价值,因此想要改善在价值链中的不利地位,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和产业集群必须进行改造与升级,相关专家提供了四种不同方面的产业升级方式:其一,工艺流程升级,即通过对重组生产关系或采用新型技术提高产品产出,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生产效率;其二,产品升级,提高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促进新产品的研发效率,在质量和价格上取得更大优势;其三,功能升级,从生产环节到设计、营销等利润丰厚的环节跨越,改善产业集群在价值链中的影响地位;其四,价值链条升级,将相关产业价值链进行优化,成为具备新时代特征的高产价值链体系。

2.2相关研究表明,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价值链条升级四种产业升级。其中存在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关系。其普遍规律是以工艺流程升级到产品升级,再到产业功能升级,最后到价值链条升级,作为产业升级的核心发展方向。此外,产业升级过程中,随着深化产业升级的各方面发展,附加价值逐步提高,经济活动非实体性或产业空性化程度也得以进一步完善。

3全球价值链下中国的发展战略

通过完善地方合作生产关系,促进投资商投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是我国产业发展的必然途径。同时成立一个学习型集群,通过集群内部交流学习,不断提升集群的整体素质能力,才能保证集群的持续性竞争优势,推动集群不断在全球价值链上不断前进。整体来看,扩展电子信息产业链在中国的布局,才能有效加快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整体竞争力的前进步伐。因此,全球价值链下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升级战略应采取以下三个对策:

(1)政府作为良性互动中枢,推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建立起核心价值链的合作关系。在上世纪末,中国宝岛台湾等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利用发达国家电子信息产业的转型期,迅速发展合作生产关系,为其顺利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一方面,优惠政策可以吸引一部分外资流入,但另一方面,是由于跨国公司与本地企业在技术扩散、创新合作、人力资源培养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才为当地经济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也是保证地方对跨国生产活动长久持续的有效方式。这种具有特定产业内涵的本地化联系纽带将成为地方产业群竞争优势的核心。

(2)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应以学习型集群作为发展目标。通过进一步扩大市场网络,构建产业战略发展联盟,利用外部资源优化集群企业内部发展,通过集群内部交流学习,不断提升集群的整体素质能力,还能不断地增强个人自身能力,并带来行为有效的产业完善。同时要以提升集群的整体素质能力,获得核心竞争力,促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作为根本目标。

(3)拓展电子信息产业链在中国的覆盖面。通过拓展电子信息产业链在中国的覆盖面,可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地区产业群的外包升级奠定良好基础。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已具备相应的规模和实力基础,随着三地生产成本的逐年增高,电子信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将逐渐向中国西部和东北等地区转移,建立一套新的加工制造体系,这样可以保持并稳步增进中国的全球要素配置和全球价值链条拓展。通过以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为规模生产和出口基地,以中西部地区为协作配套基地,使得研发、生产和协作配套等环节相互促进和相互发展,可促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全面升级。

4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由集群带动的地方经济也逐渐融入全球产业网络的大体系下,如果仅单一地从集群内部研究区域产业的竞争优势就难以抓住全球产业整合竞争的大动脉。因此,集群发展要兼顾内部发展与区域外部资源,将区域经济发展纳入宏观的产业网络中。全球价值链理论以一个全新的视角,研究地方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可能性,并以此为基础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姜爱月.全球价值链下我国物流产业集群升级研究[J].物流技术,2013(03).

资产价值提升篇10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制造业;长期影响

一、引言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7月21日公告进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形成了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实现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循序增加。人民币升值问题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人民币汇率存在升值压力的原因与国际间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利益相糅合,既有内部推动,又存在外部压力。从国内看来,我国对外贸易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长期双顺差,以及国外热钱的不断涌入,使我国外汇储备数额巨大,对外汇需求较少。从国际看来,金融危机后美国采取宽松货币政策使得美元贬值,人民币相对升值;美、日、欧盟等国家一直以“不公平的低价”抨击我国的出口品,给人民币升值施压;我国从发达国家进口先进技术与产品受到一定限制也扩大了贸易顺差,外部压力迫使人民币升值。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制造业的短期影响

人民币升值,同样数量的美元只能换取更少的人民币,以美元标价的进口商品的人民币价格下降了,而以人民币标价的出口商品的美元价格升高了。我国内资制造业主要有对原料进口依赖度很高的石油及天然气开采、钢铁、石化等重工业,以及对产品出口依赖度很高的轻工制造业。人民币升值后,前者由于对进口原料的刚性需求,进口价未因汇率变动而明显的下降,企业没有从升值中获得多少实惠。而对于轻工制造业,一方面国内原材料成本价上升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外国进口我国轻工制造品主要看重其低廉的价格,出口价的上升必然严重影响其销量,导致利润下跌。据统计,人民币每升值1%,棉纺织品的利润约下降12%,毛纺织品下降约8%,服装业下降约13%。因此人民币的大幅升值会导致大量低利润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对于外销的企业,它们面临和国内出口型企业一样的问题,成本上升而销售利润下降。为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当中国的廉价原材料及劳动力优势消失后,投资方便从中国市场撤资,而选择投资成本低的国家设厂。但对于内销的企业,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加,人均收入不断提高,中国蕴藏的巨大市场潜力。人民币升值使得他们在国内销售的商品收入可以转换成更多的美元,国内销售带来的利润远大于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成本负担,内销型外资企业反会增加在华投资,这使内资制造业面临的竞争更大了。

三、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制造业的长期影响

(1)促进技术和产品创新,加快产业发展。人民币升值,对内资出口型企业而言,成本上升,产品价格下降。制造行业的全面提升,使中国出口品不再只依赖低价优势,从而增强了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2)减少能耗,节约能源,缓解能源压力,给行业发展更大的空间。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价格伴随人民币升值而上涨,将会使企业越来越注意能耗问题,从而使我国制造业摆脱高能耗低产出的状况。(3)提高工人收入,改善中国廉价劳动力现状。人民币升值使劳动力成本上升,迫于成本压力的中小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而完成创新取得发展的企业在上升的成本下仍能保证自身利润的取得,实现企业和工人的双赢,有利于改变中国廉价劳动力的状况。(4)优化招商引资结构,促进内资企业的发展。部分中小外资企业考虑在中国投资的成本上升,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撤出中国市场,将改变中国当今投资泛滥的局面,为内资企业提供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5)增加国内消费,拉动内需,减小我国轻工制造对出口的依赖。人民币升值,出口品实际价格下降。出口企业和外资企业减少出口,而增加在中国国内的销售,将会增加中国居民的消费,促进内需。一方面改变中国GDp的不合理结构;另一方面也减小了轻工制造品对出口的依赖。(6)以短期失业换取长期就业空间的扩大。人民币升值可以降低我国制造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成本,这有利于我国制造行业加速产业升级,促进制造业的良性发展。长期看来,中国有很大的投资和就业的空间。

我国制造业过分依赖出口和低价优势,长期采用高消耗高投入的生产模式,势必阻碍其长远的发展。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制造业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应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整合产业链,为企业的发展和工人的保障提供政策环境。企业更应把握契机,自主创新,优化生产与销售模式,在挑战中成长,因为优胜劣汰一直就是我们的生存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永宁,郭玉清,赵钧一.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制造业影响[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