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劳动教育特色课程方案十篇劳动教育特色课程方案十篇

劳动教育特色课程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25:36

劳动教育特色课程方案篇1

一、我校的美丽风景——综合实践课程

我校一直注重综合实践课的研究,在综合实践课程的研发方面,开展了一系列较有成效的探索。

(一)、打造了高素质的综合实践教学团队

精心挑选了研发热情高、能力强的老师组成了学科团队,研发小组独立承担了综合实践教学部级课题,积累了真实而丰富的第一手的研究资料,申请了国家记者站,创建了综合实践网站,逐步成为全国综合实践教育界小有名气的研究阵营。

(二)、完善发展了综合实践1153实施方略

我校老师主编的综合实践资源包,已经被国家教育部综合实践教材编写中心出版发行,作为全国通用的综合实践资源材料,先后研发了24个实施体系。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拓展性与研究性学习的活动。

二、倾听花开的声音——心理健康课程

学校校本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立足德育工作的生长点,智育和德育的结合点,扎实而稳妥地开展工作,大大丰富了课程资源。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探索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我们开始了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的应用尝试,这一形式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同时,也开展了班主任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我们开展了多期班主任的团体心理辅导。包括《为生命加油》、《重塑心灵》、《关注健康·关爱生命》等,增强了班主任工作的幸福感,提升了班级管理水平。

(二)、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课程内容

我们掌握了绘画、冥想、放松训练、系统排列等心理辅导技法,使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不断丰富,实用性更强。我们研究了《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在中学生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的省级课题。学校安装了心理管理系统软件,对部分班级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便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

三、万紫千红总是春——校本课程研发

校本课程研发,一直是我校特色创建的重要内容。挖掘本土资源,提炼我校的课程文化,构建校本课程体系,也是我们的梦想。

(一)、成立研发小组,完善研发方案

按照《2012年劳店镇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启动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实行“决策小组—执行小组—评审小组”三级管理,精心打造研发团队。学校抽调了在学科教学与研究方面有见地、有思想的教师,担任课程研发的主力军,实施跟踪听课、指导,学生问卷等方式,确保课堂受欢迎,内容有价值,课程有意义。

(二)、拓展课程领域,创新活动形式

学校先后将《礼仪在我心中》、《走进名人》纳入校本教材,将《别了,中学时光》纳入离校课程,把《看我英姿飒爽》纳入入校课程。学校启动了校本课程研发工作,设计了包括“名人论坛”、“回味从前”、“科技创新”等在内的12门课程。校本课程实施选课走班的教学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选取相关的课程学习。

四、沐浴经典阳光——阅读课程

让阅读成为一门课程,也是我校努力的方向。书香校园最真实的场景就是书声琅琅,书香扑鼻。我们在阅读课程研发方面,创新工作,实现了人人有书读,人人乐读,阅读经典,积淀智慧。

(一)、设置图书驿站,自由阅读最精彩

学校将图书室内的图书按照年级特点,分配到各个班级。在教学楼走廊墙壁上,统一放置图书,设立了“图书驿站”,让学生自主管理,自由取阅,用书籍“装饰”的墙壁,别出心裁,实现了阅读的常态化。

(二)、执行阅读考级制度,力促书香校园建设

根据初中三年中学生必读篇目的要求,在每个学期都对在校生进行集中的阅读等级考试。考试由相关学科教师根据阅读范围,命制考级题,统一检测。考试通过的同学,将获得相应的等级认证,直至等级考试全部结束。

五、体验汗水的味道——劳动课程

劳动创造了财富,劳动创造了美。我校将劳动打造成一门课程,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成长的快乐。

(一)、开辟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的劳动有声有色

学校将每周二、周五设为劳动日,这两天的第八节课是劳动课,学生根据设定的任务开展劳动。学校在校园内开辟了绿色菜地,统一规划了菜畦,采购了种类齐全的菜种,让学生自己耕种,自己管理,自尝劳动果实。同时,学校根据男女生比例及学生自身特点和兴趣,科学设置了食堂帮工、洗菜卖饭、修剪花木等十多个不同的劳动岗位,将每个学生落实到岗,指定专人进行指导。

(二)、建立劳动日记,出台劳动管理考核办法

为了见证同学们的劳动成果,每个班级都建立了自己的劳动日记,学生通过个人日记、班会课、校刊征文等形式分享劳动心得。学校还出台了劳动课程的考核办法。成绩考核内容分为劳动态度、出勤情况、劳动任务完成情况三个方面,劳动成绩分为优秀、及格、不及格三个等级。

六、风景这边独好——体育特色课程

学校改变了统一的课间活动方式,创新而成了体育特色班级活动,并研发了体育特色项目的课程。

(一)、每个班级根据自己的实际,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体育特色项目,要突出特色项目的育人功能。班级要制定特色班级建设工作方案,有明确的建设目标、步骤、措施、实施细则。

劳动教育特色课程方案篇2

1.“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理论研究基础

我们应该首先明白校本课程的属性和地位。我们所说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实际上是指同一国家课程方案内的三种相对独立的课程类型。校本课程是我们课程改革的必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以课程门类的形式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列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课程方案对三类课程的具体设置体现了三级课程管理思想,也就是对“谁来决定儿童的课程”进行了合理的安排,使国家、地方与学校分享不同的权利,承担不同的课程责任。之所以说校本课程是相对独立的,主要是从“谁”即课程开发主体来说的。校本课程是指学校组织教师(主体是教师)或其他人士根据相关的政策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求而开发的课程,它属于动态管理课程。形成特色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最高境界,当然,特色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是在整合学校实际资源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立足本校,形成体系,像经营品牌一样打造自己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最忌讳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学校创新并长足发展的强劲动力。

2.“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色发展研究方向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独特方面,如何充分地发挥学校、教师的自身优势形成自己校本课程,并与学校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将是校本课程特色发展的方向。农村小学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为培养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所必须的人才和新型农业科技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我们学校特色建设的发展方向,在培养具有科学素质、实践能力、研究习惯和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上做文章。每个学校都自己独特的资源和环境,通过认真的研究的探讨立足本地实际,在农作物种植、管理、收获、对比和宣传中,加大挖掘力度,不仅学生的劳动习惯、研究能力、实验精神和科学意识得到提高,而且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实践和实验的积极性,开拓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使的办学特色建设与校本课程开发之路的紧密结合是学校长足发展的最强动力支持。

3.“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价值研究取向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有必要的价值,它的成功与否关键是它能否有适合本校学生实际发展的需求。有的学校可能学校学农实验基地,通过多年的种植管理和研究实验,我们可以开发了“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我们的实践活动上升一个新的高度,形成自己特色的“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课题,我们的资源丰富,应该以研究主要是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论述和儿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当前劳动技术教育现状为背景,以社会、家庭、学校为反馈点,以学生劳动技术素养为着眼点,通过访问、座谈、观察、操作比赛等多种形式进行研究、开发、利用,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关心经济发展、会传承地方特色劳技、具有开创性的现代人。从而开发和探索一套既体现基础教育性质和素质教育精神,又与学校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劳技教育资源体系,形成一校一品牌的劳技教育特色课程,学生以此校本教材为载体。通过实践、操作、活动、体验,掌握一般的劳动的知识与技能,形成劳动习惯、劳动技术素养和劳动情感,服务于产生、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1)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探索一套既体现基础教育性质和素质教育精神,又与学校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劳技教育资源体系,形成劳技教育特色。以劳动来传承和弘扬地方劳技人文积淀,促进乡土经济发展。

(2)通过劳动校本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劳动与技术问题,形成亲近技术、热爱劳动的情感,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劳动技术意识。

(3)通过劳动活动,了解从事劳动与技术活动必须具备的品格和态度,能够安全而负责地参加劳动与技术活动,在劳动中初步具有与他人进行技术合作、技术交流的态度与能力。

(4)通过体验和探究实践,会进行简单的乡土劳动技术学习,初步形成科学的精神与态度及其对技术创新的意识;具有初步的技术探究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

(5)通过教学实践,注意拓展劳动与技术学习的视野,初步形成与劳动技术相联系的乡土意识、经济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伦理意识、审美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关热爱家乡的意识。

(6)面向农村,面向未来,服务家庭,注重发展,探索一条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新型劳动后备军的新路子。

4.“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实施手段

有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明确了研究价值,于是我们就应该在建设和实施方面做出了详细的实施方案,通过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建设,以下两个价值取向。

4.1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研究能力是新课程学生能力培养的高级目标,通过科学课程的实验体系,为学生研究搭建了崭新的研究平台。应该建立五个研究平台.(1)参与劳动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和热情。(2)科学研究平台:包括观测植物种子发芽率的研究,植物种子发芽时间和发芽效果的研究。种植研究:研究用何种种植工具和其种植后的效果。管理研究:农作物的田间管理,研究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的情况以及使用矮壮素对不同作物的影响。对比研究:通过种植对比实验,得出学生的研究结果,写出学生自己心中比较好的农作物品名。(3)专家验证平台:学生的研究成果经过专家的验证和有经验农民的指导,总结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与专家验证是否存在的误差,从而指导学生的研究方法和内容。(4)品种多样研究平台:不仅对自己研究的对象进行研究,还要对相关的物种或者品种进行研究,拓宽研究空间。(5)收获喜悦平台:实验的研究归根结底是让学生享受劳动成果的喜悦,体验成功的价值,从而使学生逐渐形成研究意识,最终形成品质,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高质量的基础。如:土壤湿度和墒情的研究、新科技农药的使用与研究、农作物病虫害的预防研究、抗倒伏的研究、农作物品质的研究、产量的研究、新品种开发的研究、市场营销的研究等等,每项研究都有观察记录,学生通过日记交流、研究感想和图形资料的对比等多种途径进行。学生还可以成为“科技种田”的小小宣传员,为当地农民增产增收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这些研究看起来很难,但是将它融入实践,通过学生亲自的观察、对比和专家的指导等研究手段,是予教于乐、乐中有趣的学习手段,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激发,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最佳学习方式。

4.2实践能力的形成。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现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差,吃苦耐劳的品质明显下降,我们要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伴随着学校科学的学生实践评价体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在研究实践中如:耕地、播种、锄草、施肥、田间管理、收获、营销、测量、调查、生产、观察、记录等等,学生知道了什么时间播种,什么时间施肥;玉米还有哪些可以开发的途径和用途,还能研究出哪些新产品,使其产生更高的经济价值,学生在实践中产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是学生积极参与研究实践的极大动力。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实践意识得到形成,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

当然,我们的研究应该按照学校事先研究的步骤进行的,校本课程不仅有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还要有研究思路和自己特有的实施方案。我们按照全员参与,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

劳动教育特色课程方案篇3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工作部署,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以城带乡,城乡优势互补,推动乡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工作目标

推进我区大学区(学校)支援乡镇学校发展,拓展我区大学区服务区域,扩大我区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到2022年,建立科学的大学区(学校)支援乡镇学校管理模式,确保我区对口支援达到全覆盖;到2025年,健全大学区(学校)支援乡镇学校的有效运行机制,乡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城乡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差距明显缩小。

三、工作路径

重点采取“城区学校-乡镇学校”协同发展的路径。由市教育局确定城区大学区(学校)与县域支援框架,教育局具体实施,“一县(区)一案”因地制宜,构建特色协同发展的教育共同体。

四、工作任务

(一)共建育人体系,提升德育水平

我区学校与乡镇学校结对建立党建工作联盟,合力推进党建“强基领航”行动和“三早”育苗工程,构建形成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最大化党建平台。鼓励共上联合党课、共过主题党日、共办党务培训、共商党建课题等,切实提高乡镇学校党组织建设水平。(责任部门:党办)

充分发挥矿工墓、市博物馆、东丰县农民画馆、东丰县解方将军纪念馆、东辽县民俗博物馆等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和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与自然资源的重要育人作用。以学生德育社会实践基地为载体,开展综合实践教育;以相关节庆和纪念日活动为契机,适当组织城乡师生相互参与,促进双方交流与学习,促进城乡文化交流与融合。深化课程育人,广泛挖掘身边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开展城乡德育课交流,推广德育工作典型经验,加强品德修养教育,适时开展“城乡手拉手”活动,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责任单位:德育办)

(二)加强教学支援,提升智育水平

开展乡镇学校及教师调研,了解乡镇学校及教师需求。利用国培、省培项目,名额分配向中心校及村小倾斜,侧重培养乡村教师;各级骨干教师培养适当向乡村学校倾斜,选拔优秀乡村教师,为其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开展教学视导工作,进行课堂教学诊断,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不断提高。依托市级名师工作室、省市骨干教师等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责任部门:人事科、进修学校)

(三)共同开展活动,提升体育、美育水平

大学区(学校)优秀体育教师到乡镇学校指导体育教学及交流活动,结合我区实际,开展“十万学生逐雪嬉冰工程”、校园足球、冰雪替代项目等特色体育活动。联合开展城乡体育活动,每2年举办1次全地区综合性学生运动会,展示特色体育成果,以教会、勤练、常赛为措施,引导学生增强运动意识,养成运动习惯,提高身体素质。

加强美育课堂教学,组建城乡艺术教师联盟,开展音乐、美术教师基本功展示,组织城市优秀艺术教师指导乡镇学校开展艺术教学及交流活动。每年组织开展1次全区学生艺术节系列活动,集中优势打造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和美育特色校,充分发挥城乡学校和社会资源建设艺术教学实践基地作用。以教会、勤练、常展为措施,引导学生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责任部门:体卫艺科、进修)

(四)共享优势资源,提升劳动教育水平

充分发挥乡镇的劳动教育资源优势,依托相应田地、山林等,创建一批学农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到乡镇参观学农。依托劳动实践基地,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新模式,发挥校外教育场所的优势,为学生的研学实践、劳动教育等教育活动提供有安全保障、记录详实和评价完善的活动服务体系。

建立一支稳定的劳动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完成既突出区域性特点又兼顾城乡课程资源共享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探索劳动教育课堂教学规律,建立劳动教育好课堂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增强热爱劳动的情感、提高劳动能力。(责任部门:教育科、进修学校、德育办、后勤管理中心)

(五)强化开发应用,提升信息化水平

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优化教育信息化基础硬件环境,逐步更新教育信息化设施基础条件,推进我区网建设进程,实现教育数据信息、教育资源等安全、快速传输。加快“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步伐,利用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督导评估系统基础上,逐步完善我区教育云平台中教育管理、教师研修等相关功能模块的建设,实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融合发展。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载体,以“三个课堂”实施为途径,通过强化信息技术教师交流共进、优秀网络空间评比、课题研究、学科网络微课评选等活动,使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有效弥合,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我区教研微信公众号,建立我区各学科网络群,通过在线集体备课、网上教学研讨及培训等形式,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责任部门:信息中心、进修学校)

(六)创新管理思路,提升治理水平

大学区(学校)校长和干部对乡镇学校点对点支援,指导乡学校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树立公平的教育观和正确的质量观,建立健全现代学校制度,加强校际间的学习和交流,分享先进管理经验,推广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办法。逐步创新教育共同体的管理思路、方法和运行模式,促进乡镇学校规范办学、科学管理,推进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责任部门:教育科、人事科、法规科、进修学校)

五、工作要求

(一)建立统筹机制。坚持区级统筹、,要将大学区(学校)支援乡镇学校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相关工作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制定工作方案,细化支援措施。建立定期联席会议机制,确保对口支援工作取得实际成效。

(二)健全保障机制。在政府统筹领导下,把城市大学区(学校)支援乡镇学校工作作为推动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促进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和载体,积极争取财政支持,保障支援工作顺利实施。

劳动教育特色课程方案篇4

abstract:professionaltrainingeducationqualityevaluationandmarketfeedbackandinteractionmechanism,isakindofgovernment,schools,enterprises,socialparticipation,evaluationandidentificationofimprovementoftheformativeassessment,evaluationandmonitoringtheunityofscientificsystem,fullrange,polymorphoustype,itreflectsthewholeprocesstrainingintheprofessionaltalents.CharacteristicsofHigheroccupationeducationdecided"occupation"isthecoreofitsteachingquality,strengthentheanalysisofthepresentsituationofteachingqualityevaluation,processbasedontalentcultivation,theexistingproblemsandputsforwardsomemethodstosolvetheproblem,foreducationandmarketfeedbackmechanismofinteraction,professionalconstructionachievementsreachedthreemeet:meetwithpeopleunitsofpersonnelrequirements,tomeetthebasicrequirementsoftheteachingofeducationespeciallythehigheroccupationeducation,meetthestudents'selfimprovementanddevelopmentrequirements.

Keywords:personneltraininginteractivemechanismofhigheroccupationeducationevaluationmarket

中图分类号:H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教育质量评价与市场反馈互动机制,应是一种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共同参与,鉴定性评价与过程改进的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与监控相统一,全方位、多形式的科学体系,它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教育是以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要来实现其价值的,并以社会需要参照来构建自己的目标体系。因而,教育与社会需要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动发展的关系。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人才,来满足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所以,研究人才培养的教学教育质量评价与市场反馈互动机制,将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教育质量评价分析

1.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评价分析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组织教学和进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是学校对教学教育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性文件。区域性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学校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构建起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办出特色,高职教育才能树立特色化的办学目标,主动适应区域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现状问题是人才培养方案是在调整、是在改革,但是大家都没有注意到突出区域性特点,不能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

2.专业课程标准的质量评价分析

⑴校企合作,共同协商制订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分析、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基本思想及做法的载体,是一门课程最基本的教学文件,其基本内容包括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主要任务描述、课程学习目标描述、课程能力标准要求、课程主要内容、学习者能力测试指导、教学资源配置等。

3.课程设计质量评价分析------要有高职特色,重点放在“职”上

⑴把课程从知识讲授型为主,变成知识应用型为主。

⑵把课程从以理论为主,变成以能力训练为主。

⑶把课程从学生被动听讲,变成学生主动参与操作,积极参与新知识探索为主。

⑷把课程从教师讲解为主,变成由教师积极引导、创造学习的环境条件为主。

⑸把课程评价标准从教师讲好为准,变成以学生学好(有兴趣、能力有明显提高)为标准。

4.课程考核质量评价分析--注重考核方式改革

4.1考核标准与内容

(1)建立以体现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准;

(2)按课程模块考核,内容包括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

(3)考核结果达到知识点达标率85%;技能达标率100%;态度达标率100%。

4.2考核方式与主体

(1)采用笔试+口试、真题设计+答辩等多样考核评价方式,开卷、闭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根据课程特点,采用校内教师、现场专家、学生考核评价相结合,也可以是学校、企业与社会考核评价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方式,各种评价主体有明确合理的比例分配。

二、市场反馈运行机制分析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和高职教育市场之间会形成一个循环的流动体,高职学校的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谋职,劳动力市场根据供求实现人力资源在社会生产和服务的各行各业中的配置。高职教育对劳动力市场需求能够准确预测、灵敏适应,使受过高职教育者完成学业后都能够找到适当的工作岗位,这是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的理想状态。然而,现实中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现实关系和这种理想状态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偏差。社会的人才需求,与高职教育之间严重脱节,目前城镇规划专业大多数课程的教材不是高职专用教材,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知识到企业也脱节。同时由于教育培训年限的存在,教育系统对信号做出的反应总滞后于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目前我们还没有成熟的市场反馈机制,造成培养与就业之间巨大矛盾。

强化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教育质量评价和市场反馈互动机制建议

高职教育同社会需要、市场需求的结合程度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它的教育质量如何要接受社会的评价,特别是用人单位的评价。以市场标准取向的前提下,实现高职教育质量的鉴定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的互动统一。内部评价是由高职院校自己为主导进行的评价,学校根据自己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评价质量目标的适合度。外部评价是指政府、社会评估机构和用人单位等对学校的评价行为,其评价内容主要是办学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的质量、办学条件、办学特色等。

1、建立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

建立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引入第三方独立机构,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等。成立由校内非就业工作部门、人员组成的第三方机构,对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认真开展校内第三方评价,自我杜绝就业造假,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水平和就业数据质量。同时,要自行引进得到政府、学术界、商业机构和社会公众共同认可的、有良好公信力的第三方专业教育测量评估机构,对本校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就业率、就业质量和就业结果等情况进行第三方评价,将第三方评价结果上报相关行政部门,并向社会公布。

2、建立为毕业生择业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网络化平台

建立毕业生就业的网络化平台。主要是由高校收集、存储、查询毕业生择业信息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信息,并且适时地将二者沟通,以帮助人才市场上两个主体,即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见面,实现毕业生与人才市场“对接”。其实,人才市场既不缺人才,也不缺岗位,缺的是引导。解决的办法一是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的建设,为广大劳动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就业信息服务,促进求职者跨区域流动。二是高校应该发挥服务功能,摈弃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分散、网络脱节等现象,加强就业指导。因为很多用人单位是通过私人关系等非正式渠道来招聘所需人才的,显然,这种聘用方式对于没有或很少社会关系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是很不公平的。因此建立网络平台,工作招聘和求职的信息免费对所有的招聘者和求职者开放,双方都可以在其中各取所需。该区建立既可以促进效率,大大降低工作搜寻成本,使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双方得到更好的匹配,也可以促进公平。

3.建立需求导向型的高等教育体制

从教育系统与劳动力市场互动的机制来看,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供给导向型的高等教育体制是阻碍学校与劳动力市场互动,造成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根本原因。随着高等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大学生人数增加,学而无以致用矛盾的暴露,出现了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困难。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在于利用劳动力市场提供的信号,也就是说,社会上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首先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信号反映出来,进而教育部门按照这种信号进行学科、专业和教学内容的调整,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建立这样一种市场信号生成机制、传导机制和调整机制,就是建立需求导向型的高等教育体制。这种体制为高等院校与劳动力市场进行信息沟通提供了前提条件。高校在这样的体制运行下必然会主动与劳动力市场取得联系,它们在获取市场信息的同时也向市场传达着自己的信息,如此良性的信息传送终究会改变因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人才结构失衡。

总之,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人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信号反映出社会上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研究人才培养的教学教育质量评价与市场反馈互动机制,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有效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1]《基于人才培养过程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探讨》吴家礼2011

[2]《素质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研究》王耀詹克波荀振芳1999

劳动教育特色课程方案篇5

关键词:高职教学教学理念思想

一、切合实际、准确定位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点是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这不仅需要一大批技术创新人才,也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从劳动力市场来看,能适应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非常短缺。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形势和任务,给高职院校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是企业增加利润空间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的运用,促使企业的生产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企业生产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必然会带来企业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也呈现出专业化的趋势。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应以就业为导向,按就业地区、就业行业、就业岗位确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按劳动力市场需求及学校资源确定办学规模。具体来说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办学定位。

㈠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属于“能力为本、立足就业”的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面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经济发展的挑战,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应是尽可能地提高受教育者适应社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能力,为个人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为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突出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在培养目标上,应定位在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继续教育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位置上。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要体现在实用性、技能性、职业性。

㈡教学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某种生产、服务技能的培训教育。高职院校应以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制定教学计划;依据岗位描述、职业知识和能力的提升而组织理论和实践教学;着眼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选择、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和构建课程结构,形成的课程体系应体现职业能力的要求。所用教材应具有高职特色,体现专业特点。教学环境除必须的课堂、实验室外,还应有设备齐全的不同专业的实训场地,实训场地应模拟成生产现场。为了有效、直观地开展教学,依托企业办学或校企联合办学是最为理想的办学形式。在这样的办学形式下,企业可为学校提供技术咨询、兼职教师及实习场所,学校可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使学生毕业和就业实现无缝对接,还可为企业提供岗位培训及继续教育服务。

㈢办学层次。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中,传统意义上以学术型和工程技术应用人才为代表的尖端创新人才与设计规划人才的需求相对来说是少量的,面对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处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链末端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应根据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层次结构需求变化的需要,理智地确立在专科层次上,走实用型的路子,培养应用型人才。

二、设置特色专业、职业教学体系

从评价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上说,没有专业特色就没有质量。因为,没有专业特色就不会受到社会的欢迎和接受。特色是高职院校生存的根本,品牌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保证。在劳动力市场竞争日趋激励、就业人口日益增多的今天,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树立特色化、品牌化办学意识。以特色求生存,以品牌求发展。

㈠以社会需求为方向,精心建设长线专业、不断开发短线专业。高职院校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面。人才培养是否有特色,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上。在实践中,应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和本学校的办学资源,精心建设、培育长线专业,细心开发短线专业,保持一定规模,争取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品牌。

㈡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建立适合学生就业的教学体系。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是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目标的根本保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就业教育,毕业生要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要有实践能力强的特点。要突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这一特色,在教学体系上就必须消除“学科中心”,强调“能力中心”,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科学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以“会用”为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专业知识面宜宽不宜窄,便于学生就业具有适应性;必要的基础知识要深,最新发展的科技知识要广,动手操作的能力要强。

三、以就业为导向

高职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不能用学术取向与标准来规范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必须转到“知识+能力+素质”的评价上来。普通高等教育的本科教育质量观是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学术水平的高低来评价。而同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观应是以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效率、创新能力及技巧来定位。

㈠以学生掌握的职业技能为第一要素。实践教学工作在完成培养目标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程设置上应以实践教学内容作为基础来设计其他教学课程和相关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主要包含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实验,主要是验证规律及熟悉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模型。实训是对实际问题的课程化处理,实训的设备应领先或至少相同于实际使用的水平。实习是实践环节的最高层次,实习必须在生产现场进行,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傅的有效指导下,去获得生产(工作)经验,特别是那些不能用语言传达的体验性经验。通过实习,可以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综合的、全面的训练。

㈡以学生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根本来评价。创新人才是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素质教育最核心的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不仅作为一种智力特征,更作为一种性格素质、综合素质,会使学生获得主动改变自己和环境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知识,学会总结并寻求规律性的技能,创造出技巧和绝活。

㈢以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作为唯一衡量标准。在大学生就业逐步走向市场化的条件下,就业率的高低既取决于大学生自身价值观的导向,又取决于社会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认同程度,而后者更具有主动性。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确立人才培养的市场化观念和人才培养的竞争性观念,使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就业、创业的竞争力。毕业生受到社会认同和用人单位欢迎,应该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工作追求的目标。高职院校应结合自己的实际传统、优势、特色,制定能被社会认同的高质量技能人才的质量标准,形成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标准体系。

四、改革课程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

㈠改革课程体系的重点是突出课程体系的实用性。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与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课程更多地承担着传授职业技能和职业经验的任务。课程体系的实用性就是高职教育这一特征的必然要求。只有突出了应用性,才能体现其职业性。一方面,要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体系为中心,这就要求高职课程内容要打破学科界限,使内容组织服从于所要解决的职业领域问题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强调课程模式的实践性,要求在高职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使学习者有充分的机会将专业知识与职业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其职业适应性。

㈡以提高就业率为标准进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取决于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计划,是为专业人才的培养直接服务的。由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强调知识、技能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不应刻意追求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应强调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使传授的知识是综合性的,并能发挥出最大效能。为社会发展服务和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完整实现,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当然也是课程设置的落脚点。从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的理念出发,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应更多地考虑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在理论课程的安排上,应以学生能学懂、够用为度;在实践课程的安排上,应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专业技能学习和训练的条件,使学生在完成学业时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五、改进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㈠教学方法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学习目的普遍有较清晰的认识,知道通过在校学习应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以便于毕业时能顺利就业。教与学是一对对立统一体,如果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则是内因。学生的素质,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好坏。为此应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引导,通过各种途径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在专业课的教学上,采用案例教学方式,通过案例分析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技能训练上,以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内容为准绳,以模拟的生产现场为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

㈡开展分层次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高职院校的生源基本来自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其特点是入学的文化知识素质参差不齐,高中毕业生生源的职业技能基础几乎是空白。为此,可以通过科学的设计与安排,把其他可以利用的时间利用起来,以生活化的形式把一些内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学生传播与渗透,使之积极参与,这不仅可缓解教学紧张的矛盾,还可以达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育效果。

㈢建立完善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方法体系。教学工作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掌握专业培养目标规定的知识,而且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培养出学生自学习惯和广泛涉猎知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上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大力提倡启发式、交流式、讨论式、案例式、自学指导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课程教材的编写,要力求改变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和学术性的弊端,使编写的教材让学生能看懂、能研习。不仅如此,课程教材要重视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习后,不只是得到必须的科学知识,而且要获得宝贵的学习研究方法。这样做,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尊重学生认识主体的地位,发挥他们作为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学生平时不注意知识的积累,到期末死记硬背复习内容,导致学习不扎实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从期初到期末始终处在紧张的学习状态之中,不断养成自学习惯。

参考文献:

[1]李克东,谢幼如.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檀传宝.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劳动教育特色课程方案篇6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劳动关系;运用;评价

《劳动关系》是为适应中国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劳动关系基本理论、劳动关系主体、劳动关系运行以及劳动关系矛盾的处理等内容,是一门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综合叉学科,应用性是其主要特点。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凸显其应用性特点,而多元化教学方法是培养劳动关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笔者以内蒙古财经大学《劳动关系》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多元化教学法在《劳动关系》课程中的应用。

一、多元化教学法简介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方法选用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说:“现代课堂教学的鲜明特色乃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乃是有意识地选择某一课题的主要教学方法,所选的教学方法要能很好地解决教学和教育中的任务”。多元化教学法是对单一的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的改革,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仅是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多元化教学就是在满足社会需求的要求下,根据学生特点和课程特点,多个教学主体参与、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多种教学资源在多种教学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的综合方法。

课堂教学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手段,直接影响到高等教学质量和大学生能力。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把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列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因此,多元化教学法的应用,是我国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的要求,同时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要求

二、多元化教学法在《劳动关系》课程中的应用

多元化教学客观上要求教师对知识融会贯通,掌握较多教学技巧。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上、课下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目标,主讲教师有必要根据课程特点和课时安排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以程延园主编的《劳动关系》(2011年版)教材为例,将《劳动关系》课程主要内容划分为“理论”和“实务”两部分,课时各占一半。其中,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劳动关系导论、劳动关系理论、劳动关系制度和劳动关系主体等内容。在理论部分着重以课堂讲授的方法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当前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的基本制度和一般规律。实务部分主要包括劳动法、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劳动争议处理等内容。在《劳动关系》教学设计中,关于劳动法、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等内容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与学生共同掌握。为激发学生对案例的学习与研讨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每个知识点来设计案例,案例尽可能挑选能反映我国现实问题的、最前沿的、最具代表性的真实素材。例如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同工同酬问题、女性权益保障问题、加班费问题、工会职责问题等。在案例分析过程中要注意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起引导和指导作用。在班容量允许的情况下,把学生分成3—5个小组,对案例结论持不同意见的,可以相互辩论。老师再对学生的讨论发言及案例分析结果做出点评和总结。情景模拟主要用于劳动争议处理和三方协商机制等内容的教学中。比如:模拟因劳动合同履行而发生了纠纷,可以让学生充当当事人、调解员、仲裁员、法官等角色,充分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培养他们判断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的考试方式也不再以死记硬背为主。

三、教学效果评价

在《劳动关系》课程中引入了多元化教学方法后,为了考察它的教学效果,进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评教活动。学生评教主要是针对内蒙古财经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4届共168位授课学生进行了学生教学效果评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5.6%的学生认为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88%的学生赞成这种教学方法,认为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而且与传统方法相比,这种方法讲授后所学到的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比较深刻。通过多年的从教实践,笔者认为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最明显的优势是激发了所有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几乎存在10%~15%的学生上课不听讲。但这种方法行之有效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学相关知识,对于没有养成自学习惯的学生而言,这种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不明显。

四、多元化教学法在实践运用中的限制因素

多元化教学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但是目前在我国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在应用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实践中存在许多限制性因素。

(一)政策导向

目前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政策导向使得大部分教学一线的老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中。比如内蒙古财经大学对专业教师发论文有奖励政策,根据论文所刊登期刊的级别不同,每篇论文的奖金在2000元~8000元,主持课题有科研经费。在高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评审条件中,也把科研放在了头等位置,而对教学的要求仅仅是完成工作量而已。

(二)教学行为惰性

多元化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作为教师,多元化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技巧,不仅要熟悉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了解其实践运用。但在现实中,有相当数量的教师教学内容陈旧、对本专业最新研究成果缺乏了解,对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更是知之甚少。而学生都是“应试教育”的产品,早已习惯了“满堂灌”的被动教学方法,而多元化教学要求学生有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而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面临学生诸如“不愿自学”、“懒于思考”等惰性表现。这种教学中存在的惰性严重影响了多元化教学的开展。

(三)学校的硬性规定

学校的硬性规定使得多元化考核学生的方式较难实施。传统教学认为只有通过正式的期中期末考试,才是考核学生学习成绩的最好方式,而且试卷题型必须按照学校统一的模板要求,比如必须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计算题、案例分析题等,每种题型的分值不能超出一定的比例,出题教师还得付标准答案。这种统一硬性呆板的要求,对于以专题调查、专题分析等这类开放型发散式、无标准答案的考核方式无法进行,这无疑阻碍了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应用。

(四)课时的限制

在课堂中进行案例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活动,无疑会占用较多的时间。在课时一定的条件下,会给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例如,内蒙古财经大学《劳动关系学》目前是34课时,在有限的课时约束条件下,对于案例谈论和情景模拟只能有选择地进行。

五、总结

多元化教学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我国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倡导方向。多元化教学法的应用不该是教师个人的行为,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部和人社部应改革目前高校专业教师职称评审条件,地方教育部门和高校应该出台鼓励政策,学校教务处改变传统的硬性要求,为多元化教学提供宽松的条件,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学生加快适应多元化教学方法。只有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才有更广阔的空间,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曦等.大学多元化教学方法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1(4)

[2]丁芝华.影响教学改革的大学生惰性学习心理刍议[J].广西教育,2009(9)

[3]杨建国.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指标对比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1)

劳动教育特色课程方案篇7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后疫情时代;护理学;思政教育

1引言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造成了重大冲击。虽然疫情的管控下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此过程中出现的教条式管控、失职失责和资源调配不当等问题反映了部分医护人员的社会服务理念和思想道德素质仍有待提升[1]。鉴于此,通过思政教育加强医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职业精神,为未来培养技术与品德兼具的医疗卫生人才就成为后疫情时代医学教育工作者的致力任务。护士不仅是医疗机构的主体,更是公共卫生服务的中坚力量。在防疫工作中,核酸采样、静脉采血、生命体征监测等操作涉及了大量人体解剖学知识。解剖学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入对夯实护理学专业医学生医风医德和社会服务意识基础具有重要意义[2]。在本研究中,课题组通过在消化、呼吸、泌尿和心血管系统教学中对护理学专业医学生实施特色思政教育,有效培养了其友善、担当和敬业品格,受到医学生一致认可。

2护理学专业解剖学思政教育的创新与实践

2.1内容创新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基础课,这一受众的广泛性和知识的基础性决定了该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应遵循以知识点为主线进行设计。考虑到这一因素,我们以原有在各专业教学中统一使用的思政教育方案为基础,并在消化、呼吸、泌尿和心血管系统中针对护理学专业特征重新设计了思政教育方案,以避免因过度加强人文教育导致思政与知识内容脱轨。护理学专业医学生未来的工作地点不仅在医疗机构内,还要经常参与医疗机构外的公共卫生医疗活动。在后疫情时代及未来,将有更多的护理工作者加入流行病防治工作。因此,针对上述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组以友善、担当和敬业为核心方向,结合解剖学知识点,从护理工作者和护理对象双向角度,在“情绪劳动-需求”“角色定位-期待”“敬业能力-反馈”等维度为护理学专业医学生创新性地设置了解剖学特色思政教育。

2.2教学实践

以2021级护理学专业1~6班(186人)为对象,在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人体解剖学上述四个章节的理论与实验教学中嵌入了特色思政教育。消化、呼吸、泌尿和心血管系统涵盖人体大部分器官与结构,为护理学专业医学生重点学习章节。相较于临床医学专业,护理学实践操作与此四个章节知识联系密切,如临床医疗经常使用的静脉输液、吸痰术、心肺复苏、鼻饲、气管插管术和导尿术,以及社会卫生活动涉及的生命体征测量、采血和咽拭子标本采集等。重要的是,这些护理操作不仅是防疫工作中的常用医疗技术,更是一种医疗工作者和患者的隐流媒介。在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能够快速接受和重视思政教育,并将其有效地与解剖学知识融合学习,课题组以“通过娴熟的专业技能与高尚的道德品质塑造完美职业形象”为出发点开展工作。首先,我们从学生自身角度就如何养成敬业能力并通过情绪劳动达到工作目标来定位职业角色,使其认识到职业素养与专业知识的同等重要性。然后,我们以角色期待、情绪需求和敬业反馈作为患者评价医疗工作者的指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友善、担当和敬业在其工作中的重要性。这种方法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有效衔接起来,在培养技术与品德兼具的医疗卫生人才中发挥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3评价与反馈

为评估该思政教育方案的适用性与实施效果,对参与教学的186名护理学专业医学生开展问卷调查。问卷采用客观和主观问题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前者占比70%,后者占比30%。内容包括思政教育评价、思想品德素质和专业知识学习3个部分。共发放问卷186份,回收有效答卷178份,有效回收率95.7%。统计结果显示,84.27%的学生对情绪劳动表现出高度关注,并表示这是其之前并未重视的问题。80%的学生认为思政教育有效培养了其职业责任感,使其敬业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此外,有126名学生认为教师能够将思政内容有效融入专业知识教学。其中,109名学生表示思政教育可以进一步增强其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而多达139名学生从中意识到高质量的专业技术水平是提升其与患者隐流质量的基础。总体而言,79.21%的学生认为思政教育方案与护理学专业契合度较高,11.80%的学生认为思政教育素材和主题相关性有待改善,75.84%的学生思政教育总体实施效果较为满意。

4讨论

劳动教育特色课程方案篇8

一、加强劳动教养场所环境和教育模式的创新

坚持“注重实际、把握要害、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实用精炼”的原则,科学选择和确立适合劳教人员特点的教育矫治形式、内容,对劳教人员进行教育,想方设法激活他们的思想,极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强化教育效果,有效实现对他们的教育、熏陶教化和矫正,从而切实教育矫治质量。

(一)以课堂教育为主,提升教育工作整体水平。

一是确立课堂化教育的主导地位。课堂化教育是适合劳教人员特点、固定教室和时间、由教师集中授课,被实践证明的一种有效的主导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规范和落实教育工作,提高教育矫治质量。二是夯实教育矫治基础工作,落实好实施课堂化教育所需的设施、经费、场地、时间和人员。加强教育矫治基础工作,大力开展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统一规划、编写实用的新教材和教学大纲,建立多媒体教学体系,构建心理矫治工作机制,完善职业技术教育网络,设置各级教育专项基金、健全教育专项基金管理、使用机制,确保开展课堂化教学的专门教室、设施、设备满足教学需要。三是根据劳教人员的罪错成分、恶性程度、年龄结构、民族特点、文化基础、学习需求灵活设置教学科目,确立教育矫治内容,并进行合理编班。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设立基础必修课科目、分类教育科目和若干选修科目,以班级为单位实施教学,教学班人数能够保证教学效果,进一步探索符合管理工作模式改革的教学方式。四是课堂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根据劳教人员实际情况,掌握程度分为了解、识记、运用和理解四个层次,将基础必修课科目、分类教育科目和若干选修科目的内容设置。

(二)在教育中加强思想行为渗透式教育。

在目前劳教经费紧张、场所安全压力突出、生产模式相对滞后的情况下,为了使生产、管理、教育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在开展课堂化教育的同时,以具体的教育活动和具体直观的活动内容为教育载体,将系统的教育目标体系和抽象的教育内容分解、转化成具体的项目分类、具体的教育活动和具体直观的活动内容,实现教育工作的活动化和活动具体化。譬如,通过主题教育、影视教育、案例教育等将思想政治、法制道德、宗教政策、风俗习惯和家庭美德等方面的通俗理论与经典实例与汉族和少数民族各自的传统文化、发展历史和经典史例教育有机糅合,强化对劳教学员的法制观念和道德意识教育;通过读书看报、写日记周记、文化辅导、知识竞赛等具体活动,加强对劳教学员的文化知识教育。从而加强对劳教学员潜移默化的思想行为的渗透式教育,使之与课堂化教育、习艺劳动有机结合、相互作用,易于文化基础、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各异的劳教学员的普遍接受和理解,更有利于强化教育效果和提高教育矫治质量。

(三)创新帮教,全面提升教育矫治质量。

一是突出个案矫治。各劳教场所应结合实际建立健全个别教育的谈话制度,积极探索建立个案分析制度、集体会诊制度、挂牌攻坚制度、重点顽危确定转化制度、交流评比制度等相关制度,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考核奖罚办法,将个别教育向个案矫治深化,进一步提高个别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有效性和规律性。尤其,加强个案分析,其主要对象为危顽、难改造人员、“三类”等典型的重点人员和其他行为表现异常突出的典型学员。二是强化分类矫治。根据各自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尤其社会治安形势、违法犯罪特点和各类劳教人员违法原因、矫治方向、行为特征、思想实际、改造特点、群体和个体典型案例、管理策略、矫正方式、教育内容、转化方法、分类矫治规律等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突出分类教育主题,建立攻关课题,深挖教育转化规律,从不足或失败中总结成功经验等具体措施,强化吸毒、三类、、多进宫、外省籍、难改造等重点人员的分类教育矫治,全面提升教育矫治质量。三是切实加强延伸性的社会帮教。目前,许多劳教场所社会帮教,仅限于帮教的社会有关团体和社会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和社会志愿者的捐赠、讲座、参观、联欢等活动,以及亲属的会见、谈心、通信等形式的帮教,劳教人员改造中出现的一些诸如家庭破裂、家庭困难、子女就学就业、照顾老人、劳教人员解教后安置就业、进行操守保持综合监督治理等深层次问题都没有有效解决。四是以地域和民族特点分类,突出和创新地方少数民族劳教学员的分类管理分类教育的特色。由于西北、西南等省份的少数民族较多,具有很强的民族特点。他们各自都有着特定的民族文化、历史传统、宗教习俗和民族心理。对少数民族的劳教人员,在遵守国家的劳教政策、法规和基本执行模式的基础上,还应当根据他们特定的民族文化、历史传统、宗教习俗、民族心理和劳教场所的实际情况,运用灵活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措施,强化、创新具有地方少数民族特色的分类管理教育工作,从而更好的体现人性化特点,并进一步提高教育挽救质量。

二、加强劳动教养人员“心理矫治”工作的创新

(一)开展“个别教育”和“心理矫治”的创新。

劳动教养场所收容的劳动教养人员较90年代相比,日趋复杂,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法纪观念、行为方式等均受到社会现实的影响,有的已经在心理上表现为“病态”,如“恋物癖”的劳动教养学员,他们见了什么东西都想据为己有,有着强烈的“占有欲”,对这样的劳动教养学员,如果不对其进行心理矫治,他们有可能发展为所内作案,继续违法犯罪。应该说,每个劳动教养场所都有患有心理疾病的学员,这些人心理表现为畸形发展,有一些已表现为变态,不单对场所的安全造成了威胁,也给场所的教育改造秩序带来了极大的阻力,对这部分人要进行“个别教育”和开展“心理矫治”的创新。

(二)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

开展心理矫治之前,要对所有劳动教养人员进行一次心理测试,判断他们是否患有心理疾病的可能性,这样可以做到公平,也便于后期工作的保密性。目前这方面的测试方案也有很多,常见的有SCL—90,wm2000等心理测试软件。测试完以后,可以将“有问题”的测试结果与被测人员过去的档案及现实表现结合起来,分析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可能原因。然后再制定严密的矫治方案,在进行心理矫治时,可以改变以往由大队干警包干的做法,改为心理专家或由有一定相关知识专业的社会热心人士,社会团体等来所进行心理咨询,便于对有心理疾病的劳动教养人员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开展心理矫治的同时也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劳动教养人员中普及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教会他们如何面对挫折、减轻压力,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等等。使他们自己能够解决一些因生活中的种种困难而产生的心理问题,这种授人以“渔”而非“鱼”的做法,不但可以节约资源,而且可以提高对劳动教养人员心理矫治的效率。

三、多样化管理模式的创新

(一)建立和完善教育机制。

一是建立入所严管封闭专队。对新入所劳教人员,组织为期一个月的入所教育训练。期间,开展适应性教育矫治,进行服教生活指导,进行劳教法规、劳教人员守则、内务队列、所规所纪、安全生产、心理健康、禁毒知识等内容的入所教育,帮助劳教人员分析其违法行为的性质、后果以及被决定劳动教养的法律依据,使其认识所犯罪错,明确矫治目标和努力方向。二是落实“6361”制度。坚持每周一下午全所集中上课教育,另半天由大队组织开展教育活动。凡全所性的教育,劳教人员必须参加,大队不得随便安排生产劳动。三是对临解教人员,每季度举办集中出所教育学习班,对劳教人员进行巩固性思想教育、前途政策教育、就业形势教育和社会适应性教育,帮助劳教人员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四是针对劳教人员不同罪错性质特点,开展各种分类教育活动,如针对吸毒人员,进行吸毒型教育矫治,积极从生理和心理多方面入手开展禁毒教育;对普通劳教人员进行财产型教育矫治,通过改变认知、行为矫治等方法,矫正导致其违法犯罪的不良心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建立教育矫治质量评价体系。

按照劳教人员教育矫治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坚持目的性、重点性、整体性、客观性、科学性的原则,从法制观念、道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就业能力、文化素质五个方面,分阶段地对劳教人员教育矫治情况进行分析,并据此开展教育矫治工作。

(三)建立一支较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一是配齐配强师资力量,打造一流民警教师队伍。二是形成“教育处、教研组、备课组、教师”层层落实的课堂化组织管理机构,制定《教研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教员工作职责》、《学员守则》等规章制度,使课堂化教育制度化、规范化。三是形成劳教民警专业化管理教育格局,将管理、教育、生产、生活卫生专业民警进行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专兼职教师和心理咨询师专司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

(四)建立检查、考评机制。

坚持了月检查、季考评制度,制定了劳教人员教育工作考评规则和月检查、季考评内容。坚持每月一次的教育工作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每季度检查大队民警个别谈话记录,写出评语;按照考评内容,每季度组织教育工作考评,考评情况作为年度教育工作考核内容并及时通报。通过月检查和季度考评,有效促进了教育制度的落实和教育基础资料的完善。

劳动教育特色课程方案篇9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有关法律法规;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观念;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范办学行为,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大力发展职成教育事业;依法加强对民办教育管理,促进民办培训机构健康发展。

二、主要目标

1、力争20*年初升高的比例达到95%,普职高招生的比例接近1:1。

2、继续创建省级重点普通高中,力争优质普通高中在校生比率达到65%以上;创建省级重点职校1所,启动轻工学校迁建工程。

3、农村劳动力培训1.5万人,预备劳动力培训500人,城镇职工培训1万人次,各类实用技术培训10万人次。招收成人高中学历教育和“双百工程”学员300人。

4、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全面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积极创建艺术体育特色学校。

三、主要工作

(一)进一步推进新课程实验工作,注重学校内涵发展,大力提高普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1、继续做好新课改实验工作。加强宣传,增进社会各界对高中课程改革的认识和了解,取得理解和支持。对六所(瑞十中、*中学、隆山中学、玉海中学、瑞五中、瑞八中)重难点项目研究学校进行调研,督促各校对相应重难点项目的研究成果作好总结。充分发挥*市样本校(瑞九中、瑞中)、*市样本校(瑞四中、瑞八中、瑞十中、云江高中)的作用,及时总结推广样本学校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改革建议等。在*教育信息网上开辟样本校和重难点项目研究学校的成果和问题展示窗口,并召开一次新课改经验交流会。指导各校抓好“三课”(课程、课堂、课外),充分发挥课改样本校、样本课、样本卷的示范作用,迎接*10月份对我市普高进行新课程实验实施情况的调研。

2、注重普高学校内涵发展,努力构建高质量、多模式、开放型、可选择的普通高中教育。加强对学校内部管理的调研,进一步提高普通高中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通过创建省市级重点中学和各类特色学校,提高学校办学层次,稳步提高普高优质教育资源率,力争20*年高考文理科重点率、本科率、上线人数继续提高。

3、建立和健全各层次普高的交流合作机制,进行合作办学尝试,进一步加强联片教研和资源共享工作,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4、制定我市普通高中年度教育管理规范化工作评价量化标准,实施年度考核,督促学校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加强合力扶持,促进我市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1、继续加大对职业学校的招生扶持力度、奖励和助学制度,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切实加强对职业学校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等统筹管理,按规定落实职教的经费,解决办学的场地设施,特别实习设备场地,尝试职校间的联合办学,进一步做大做强职业教育。

2、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的通知”教职成[20*]4号文件精神,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加强学生的实习工作管理,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实习期间,要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

3、认真落实重点职校发展规划,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继续实施对就读民办职业学校的学生发放“助学凭证”,继续对千名贫困家庭的职高学生进行千元资助;按时足额发放职高学生助学奖学金。继续做好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的申报工作。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学校面向社会聘用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对职业教育师资进行培训。落实重点职业学校建设规划,努力完成20*年重点职业学校建设的年度计划。加强宣传动员工作,积极进行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工作,完成年度培训任务。

4、加强职业学校的内部管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推动职业学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强化学校的专业特色建设,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大力推进精品专业。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从严治教,规范管理,做好学分制试点学校的总结工作,争取下半年在我市全面推广。

5、以社区学院为龙头,扎实推进社区教育。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成教创新举措及典型事例,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现场会,学习外地成人教育新经验,树立新理念,营造成人教育的良好工作氛围。进一步加强化技术学校建设,建立以市成人教育中心、市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镇成教中心学校为骨干,以村(居)、企业化技术学校和企业职工校为基础的市、乡、村三级实用型、开放型文化技术教育培训体系。

(三)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努力促进我市民办教育事业健康、有序、稳定的发展。

1、贯彻有关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大力扶持民办教育发展。通过各种形式,进一步宣传党和国家在民办教育方面的方针政策,努力提高全社会对民办教育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及有关文件精神,深入开展民办学校调研工作,不断总结和推广有关民办学校先进的办学和管理经验。探索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新办法,帮助民办学校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2、加强民办教育的常规管理和服务工作,严格招生广告(简章)备案制度,规范办学行为。在“*教育信息网”上公开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校名、地址、办学内容、收费标准、投诉电话等信息。*年还将在网上开设教育招生广告监测窗口,对未经教育局备案的违规虚假教育招生广告随时进行曝光。

3、加强执法力量,提高执法水平,加大对非法办学的查处力度,努力维护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良好的办学秩序。引入评估分级制度,*年开始,我们将对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学校管理、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估,还将不定期地对民办培训机构进行突击检查和明察暗访,并结合年检工作,对全市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机构进行全面的清理和整顿。通过检查评估,对规范办学、富有特色、社会反映良好的培训机构进行表彰;对有违规办学行为的,将扣掉年度评估相应的分数,如情节严重,侵犯学员权益,社会反响强烈的培训机构,将依法取缔其办学资格,并予以行政处罚。

(四)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机制,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浙教基[20*]150号)文件精神,不断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点抓好行为规范、文明礼仪教育,提高学生文明素质,增强责任感。积极探索职业学校学生德育工作的新特点、新方法。深化和完善德育评价制度改革,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以综合评语的有关内容为要求,切实提高每个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2、大力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做好班主任建档工作,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培养工作,开展优秀德育论文和案例评选活动。全面实行和完善德育导师制,深入研究德育导师制的实施情况,充分发挥德育导师制的作用,20*年将对全市高中学校实施德育导师制情况进行督查。

3、加强对学生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书香校园。

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宣传月中,要借助校园标语、校园广播、校园网络、德育课渗透、国旗下讲话、德育相关活动等载体和媒介,做好十七大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工作。积极开展读书教育活动,弘扬“不断创新、敢为人先”的*人精神。

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从校园硬件环境建设着手,各校要有计划地推进校园环境的整治和建设工作,突出本校园的特色。建设“十无”校园,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我局将不定期的对各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检查。加强环境教育,创建绿色校园,环保宣传教育普及率争取达到80%以上,各校要积极参加环保教育学校和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

4、大力开展学生的法制、禁毒和生命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切实普及法律常识,提高学生法制意识,面向全体,关注重点,积极探索中学生违法犯罪预警机制。特别要关注思想困惑、心理障碍、行为不良、家庭情况特殊的学生;学校领导、党员、班主任要带头联系一位特殊学生,开展“一对一帮扶”,并作好有关档案记录工作。我局将对各学校后进生转化工作展开检查和调研。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

根据有关规定,至高中二年级,普遍开设预防教育课程(每学年2课时)。学校开展预防教育学生知晓率达100%。要按照《*市学校预防教育星级化管理办法》的要求,争取80%高中学校创建预防教育星级学校。

根据省教办体艺[20*]63号文件精神,各学校要自觉、主动地把预防艾滋病和性病教育纳入学校健康教育内容,开展性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学生卫生保健意识。要不断丰富和开拓生命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通过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存训练等生命发展的指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人格获得健全的发展。

5、加强和深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市教育局关于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见》,各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符合标准的学校心理辅导室,配备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要为起始年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档案,为及时发现问题和个别辅导提供依据。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站)建设和验收工作,努力争取15%的学校达到一级标准,30%的学校达到二级标准,其他有条件的学校达到三级标准。

6、加强学校体育艺术科技和国防教育,办好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

认真落实上级有关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文件精神,全面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深入人心,大力推行大课间活动,广泛开展有特色的群众性青春健身运动。认真办好20*年全市中小学生艺术节、高中生田径运动会、高中生篮球赛、健美操比赛。坚持面向全体,因地制宜,广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提高艺术课的开课率和教学质量。

认真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稳定的测试制度,加大督查力度保证测试工作正常进行,在20*年9月开学后组织测试和数据整理统计工作,在12月份按时完成测试数据上报工作。

加强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参加劳动的意识,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进一步普及科技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办好20*年(第二十四届)*市学生科技节,提高高中学校的参赛率和参赛总人次,各职高学校要发挥自己技能的优势,提早组织技能课等相关教师做好小发明、小制作、科技小论文的辅导。加强国防教育,抓好高中生军训工作,评选人防教育示范学校。

7、加强学校安全管理,维护校园安全和谐

健全学校安全预警机制和防险救灾应急预案,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安全检查,并做好记录,对提出整改的意见要及时落实整改。加强安全预案的学习、宣传和演练,加强师生员工安全知识教育和应急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提高自救和互救能力。要利用3月份全国“安全教育周”主题教育活动和9月份全省“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宣传月”活动自觉、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珍爱生命,注意安全”,加强防火灾、防溺水、防触电、防盗窃、防中毒、防交通事故等安全教育工作。

继续贯彻落实“公安部八条措施”和“教育部六条措施”,深入开展学校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要依靠各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校园周边环境。要高度警惕校内外侵犯师生人身安全的流氓滋扰、敲诈、勒索、抢劫等事件的发生,如有情况要及时报告公安部门。

建立“平安校园”复查机制,确保校园内治安隐患能及时排除,确保校园内各类矛盾纠纷能及时发现、化解,确保校园内应急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不断提高。

严格执行《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学习贯彻《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明确学校食物中毒事故的责任追究范围与追究原则,加强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防止食物中毒事故发生。完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和安全事件报告制度,认真做好群体性传染病防控工作。

8、加强工作督查机制。教育局将组织有关人员随机到各校开展调研督查工作,重点对已获得市级以上荣誉称号的行为规范达标学校、德育特色学校、文明学校、艺术特色学校、体育特色学校、绿色学校以及德育导师制、体育大课间活动、体育艺术“2+1”项目推行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督查。

(五)以公正、公平、公开为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高中招生制度改革。

以上级有关招生文件为依据,根据我市实际,制定有利于我市教育优质、均衡、协调发展的“高中招生实施方案”,科学落实高中招生计划。改革志愿填报办法,采用中考学业考试成绩公布后考生再填报志愿的办法。坚持公平公正原则,以为考生服务为宗旨,精心组织,严密安排英语口语交际考查工作、体育考试工作、特长生的特长测试工作、志愿填报工作和高中录取工作,以确保高中招生工作能顺利进行。

劳动教育特色课程方案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特征;研究创新

一、课程目标:体现职业性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在类型上属于职业技术教育,是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职业性。“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源动力,是高等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性的定向教育,是从职业岗位出发而不是从学科出发,是给予学生从事某种职业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实用型人才,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特点。第一,在当前我国面临改造传统工业、开拓新兴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以及产业结构变化、劳动力转移、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等任务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将随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及人才结构的发展变化而作相应调整。第二,高职学生在校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职业岗位所应知应会的知识能力,都是与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必然使用或即将使用的。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与培训中,培养培训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无一不是以掌握岗位技能为目的,无不把目标与劳动市场的需求,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际需要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职业教育课程这种定向性的特征,要求采用职业分析的方法来制定相应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二、课程内容:体现应用性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目的在于从事职业的准备教育,一种以学习为将来的职业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教育,要求学以致用,学以谋生。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应体现应用性:第一,在课程内容上强调直接经验的获取,强调具备从业能力所必需的基本职业技能的训练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知识的传授,强调规范、价值和事实的主导作用。职业实践所需要的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是课程内容的重点。而针对这些技能所进行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态度或行为方式的培养,是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因此,在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时,紧密围绕典型的职业活动,有目的地将专业知识按心理认知规律展开,同时兼顾学科理论的逻辑顺序,这将使得课程内容更加实用,也更具有职业教育特色,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更加扎实。

第二,强调职业教育课程的应用性,并不意味着否定课程的理论性。作为系统的学校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职业培训,理论基础知识反映了自然与社会的普遍规律,常常是相近职业或某职业群的共同理论基础,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学习专业理论技术和实践技术的前提。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在智能结构上要具有较强的现场性与综合性,同时也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要能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生产现场的实际问题,保证教育对象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

三、课程组织:体现整体性特点

传统学校模式的高等职业教育,其课程实施是一种对课程内容进行的报告式、描述式的诠释,往往只有观察和思考但缺乏实践行动。传统企业模式的高等职业教育,其课程实施则是一种对课程涉及的职业活动进行的演示式、模仿式的学习,往往只有行动但缺乏对行动的修正即反馈。因此,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实施是一个开环教学系统。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则要求构建一个闭环教学系统,即把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整合起来。这表明课程实施、评价以及学生相应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包括观察、思考、行动和反馈的整体系统。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整体性的特征,实质上是职业活动系统整体性的反映。职业活动的整体性要求劳动者对职业活动具有计划、实施和评价的能力,所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课程组织以实践为中心。这种以实践为中心的综合,不是强调简单操作技能的训练,而是强调课程要紧紧围绕切合实际需要的技术运用与开发活动,综合安排多种课程成分。具体地说,在课程成分方面,它强调高职课程同时有情境设置、学生活动安排、技术信息呈现三种要素;另外它强调课程单元要同时具备明晰具体的学习目标、结构完善的学习内容,以及与目标一致的简便而又不失效度的评价方案。这种以实践为中心的综合不是片面强调固定化简单操作,而是注重开放性的高水平的技术学习与运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强调职业教育课程的整体功能,并不意味着忽略课程的阶段性,即计划、实施和评价的局部功能。

四、职业能力:体现融通性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不断更新、提升一线劳动者素质的任务,高等职业教育关注的焦点是尽可能提高就业者适应社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能力,满足社会对就业者越来越高的学历学识要求和职业能力要求,为个人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应体现融通性特点:第一,体现变通性特点。即学生能“以一技之长为主、兼顾多种能力”,既能掌握一类职业岗位共同的专业理论,又能在此基础上,在相近职业岗位范围内发生能力迁移,实现上岗不需要过渡期,转岗亦不需要过多的再培训。第二,体现融通性特点。即学生既具备职业领域的方法和能力,又具有社会活动能力,且能将这两种能力运用自如。这些能力包括科学的价值判断能力、处理资源的能力、社会交往与互动的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第三,体现潜通性特点。即学生应具备今后多次创业和广泛就业的潜在素质,包括创新精神、良好的个性品质、善于学习以及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个人的职业角色的变换,得益于每个人的潜在资质。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都处在剧烈的变化之中,这种变化不仅导致产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而且导致新的产业、新的行业、新的职业不断涌现,不同职业岗位的内涵处于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中。因此,越来越频繁的岗位变动和职业流动,需要劳动者对不同劳动岗位有更强的应用能力和就业弹性。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将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变化需要。

参考文献:

[1]王伟廉.高等学校课程研究导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8.

[2]黄慧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m].南

京:南京理工大学,2004.

[3]李海宗.高等职业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杨文明.高职项目教学理论与行动研究[m].北京:科学出

版社,2008.

[5]穆晓霞,陆霞.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经济

研究导刊,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