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资逻辑思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28:26

股票投资逻辑思路篇1

股市中的逻辑有其独特的含义:一是表示股市运行和发展的内在规律,二是表示投资股市所依据的理论、观点和看问题的方法。也可以说,一个是内在的逻辑,一个是思维的逻辑。本文要探讨的是思维的逻辑,而且主要是一些看似不合逻辑的逻辑。

投资股票,每一项操作,即买或卖,都要有逻辑的支持,也就是要有买或卖的理由。作为一个理性投资者,对买卖的股票必须是了解的,而了解的情况必须是确定的,买卖的理由也应当是充分的。那些大师级的人物如巴菲特、林奇等,都是这么做的。这样做是符合关于确定性的基本逻辑要求的。可是在股市中,很多股票的炒作思路却恰恰相反,不是体现确定性这个基本逻辑要求,而是体现了对不确定性的热衷。比如,2011年初,市场突然冒出一个“石墨烯”题材,说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新材料,比黄金还贵。先是中国宝安逆市连续上涨,有些券商和媒体归因于该公司生产这种新材料,而宝安公司却迟迟不表态。后来说它在深圳的一家控股子公司投资开发这个项目,又有传媒说它有石墨矿,后来澄清说正在洽谈收购石墨矿事宜。总之,一切充满了不确定性。而宝安的股价却在这种不确定性中涨了近百分之九十。不过,随着真相的逐步明晰,大幅上涨的股价又慢慢跌回来,即由最高的25.43元跌到了9元左右。去年11月宝安公司公告其控股子公司开发的石墨烯项目取得了重大进展,完成了中试线建设,石墨烯日产量稳定在1公斤以上。今年1月又公告石墨烯相关专利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的进展情况。尽管这个项目的确定性越来越高,但股票的价格并没有多大反应,资金再也没有起初那种炒作热情。这就像带着面纱的美女,朦朦胧胧看上去很美,人们对她很感兴趣。而一旦揭开面纱,见到了真像,噢,原来不过如此,人们的兴趣自然就消退了。这就是那些炒家为什么热衷于炒不确定性的原因,也是一些投资者乐于跟风的原因。

再看看资金对安泰科技炒作的思路。去年11月16日安泰科技公告其与国家电网电力科学研究院签订成立合资公司的框架协议。这是重大利好,公告当日,上证指数大幅下跌62点,而安泰科技则高开高走并一度涨停(23.22元)。但好景似乎只是一瞬间,抛盘蜂拥而出,涨停板随即被打开。当日虽然上涨了2.42%,但留下了一条放量的长上影线。后来安泰科技的股价一路下滑,至今只有11.5元之多。今年2月安泰科技与电科院正式签订了合资公司合同,10月又正式在北京市办理了注册登记手续。这么确定的事项,公司股价却没有什么反应。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一些机构热衷于炒不确定性,炒潜在的利好题材,而一旦利好题材得到确认就是他们出货的良机。因为在利好确定之前,一些机构已掌握了内情,已对不确定性进行了炒作,使得股价上涨了一定幅度。

还有一个最新的典型,也涉及到不确定性,不过它是另一个类型。近两个月,管理层控制新股发行的价格和数量,这本是一件有利于股市健康发展的好事,但却引发了市场对新股的疯狂炒作。首先是洛阳钼业,在a股市场发行价3元,发行总额20000万股,上市首日收盘价9.63元,上涨3.21倍,上市次日涨停(10.58元)。前三日换手率都在60%以上,从第三日开始下跌,走价值回归之路。对洛阳钼业的炒作,虽然觉得疯狂,但由于有一段时间没有新股上市,而且是低价缩量发行,即使炒过头也见怪不怪。但11月2日上市的浙江世宝的炒作可以说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浙江世宝在a股市场发行价2.58元,上市流通盘仅1500万股。首日开盘价15.62元、收盘价18.75元,分别上涨6.05倍、7.26倍,创下新股首日开盘涨幅最大和新股上市首日遭临时停牌最快的记录。上市次日放量跌停,其在香港的H股收盘价2.47港元,折合人民币2.01元,aH股溢价比高达8.4倍。

如此疯狂地炒新股,背后的逻辑无非有两条:一是物以稀为贵。虽然a股市场从总量上来讲扩容的规模大、速度快、供过于求。但近两个月突然减少,而且基本上上市的是低价、小盘股,这就燃起了一些投资者炒新、炒小的强烈欲望。另一条是部分投资者有博傻的心理。盲目地、疯狂地追高,知道自己在做傻事,但总以为还有人比自己更傻,而且认为击鼓传花不一定自己就会接到最后一棒,把自己的希望完全建立在不确定的因素上。这种心态确实需要学一点逻辑。

股票投资逻辑思路篇2

6月底前后,金融市场风云变幻。一些客户甚至半夜给我打来电话,焦虑之情溢于言表,“100多万的货币基金要不要赎回?”“股票被深套了,怎么办?”“原来买的信托产品现在有风险吗?”等等,我一一耐心地回答他们的疑问,并给出建议,因为客户出现恐慌情绪情有可原,这关系到他们的家庭资产的安全和保障。由此得出两个结论:第一,这个市场上的确还存在很多非专业人士去做应该由专业人士做的事情,没有时间、没有精力钻研,却相信自己能做好投资,过程中并不清楚为什么要这么投、不那么投,到头来风险不小;第二,专业人士未必总是正确,关键要判断其在投资过程中,是否有成熟的思维模式和逻辑,并能在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和提炼经验。

结合这次涉及债券、a股等金融多个市场的危机演变过程,可以看到从整顿债券市场开始,到规范银行及信托理财产品市场,对ipo排队拟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大检查,央行对银行间资金紧张局面束手旁观,a股市场出现恐慌情绪,导致断崖式下跌,最后以央行表态、压力缓解告终,一环扣一环,我们似乎真正经历了一次微型的金融危机。

所谓成熟的逻辑就是,形势既然如此严峻,我们不妨去考虑到最坏的情况:高层会不会容忍真的发生一次金融危机?答案是不言自明的:不会。应该说,这只是一场提前布局、有计划的市场整肃工作,或者说是在高层预期范围内的金融市场压力测试。明白了这一点,就不至于在a股快速下跌过程中不知所措,对于短线投资,反倒存在一定的投资机会。我们建议部分客户参与了两件事:债券逆回购和股票指数型基金申购,短期的投资收益就能达到8%以上。

不过,如果只想到这一步,可能还不够。进一步的思考应该是:a股市场能否反弹至先前的水平?是否有支持其反弹的要素?从经济层面看,最新的经济数据显示,我国上半年GDp同比增速为7.6%,发电量、铁路货运量和新增贷款几个数据也印证了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态势。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势头日趋微弱,政府目前必须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调结构、去杠杆成为必然的选择,而这必定会是一个较长期的改革过程。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经济走出困境尚需时日,拐点尚未到来。加之a股市场ipo已暂停了很长时间,重启市场融资功能,已变成一个提上议事日程的必然事件,经过财务整顿的拟上市公司质量有了较大改观,但是这种市场扩容压力仍不容小觑。因此可以认为,从2400点跌至2100点附近并不是“误跌”,而是经济在虚拟市场的反映,整个市场更大可能会是一个反复震荡、确认底部的过程。对于金融各子行业同样如此,市场参与者们必须认识到,先前的局面和环境已经或将会发生大幅度的改变,如果继续采用原有思维的话,必定带来潜在的风险隐患。看清楚了这些,就能处之泰然,不盲目,机会才能在等待中出现。

在投资理财过程之中,厘清自己的投资逻辑很重要。通俗地讲,就是弄清楚为什么投和怎么去投。从实际的情况看,靠投资收益作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只是希望将工作带来的收入,通过投资理财,获得保值增值。如果连自己的思路和逻辑都不清楚,即使是赚钱了,也带有很大的偶然性。

股票投资逻辑思路篇3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CoRpoRateGoVeRnanCe),或称公司治理结构(StRUCtRURe)、公司治理系统(SeStem)、公司治理机制(meCHaniSm),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架构。现代企业制度区别于系统企业的根本点在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或称所有与控制的分离(SepaRationoFowneRSHipanDContRoL),从而需要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机制,用以对企业进行管理和控制。现代企业中的公司治理结构正是这样一种协调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关系的一种机制,它涉及到激励与约束等多方面的内容。简单地说,公司治理结构就是处理企业各种契约关系的一种制度。

财务管理,作为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中存在和运行的一个重要管理系统,其目标直接反映着理财环境的变化,并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适当地进行调整。公司治理的逻辑变了,或者说公司的目标变了,则公司进行财务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必然要相应变化,也就是作为财务运行驱动的财务管理目标也要相应变化。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将产生不同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深刻理解公司治理结构这一南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正确认识公司治理的逻辑,进而科学确定财务管理目标,对于优化公司理财行为,实现财务管理的良性遁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公司治理结构是西方发达国家通行的一个关于公司战略导向的概念。尽管由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历史演进轨迹的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着差异但最近20年来人们在对西方大公司的研究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国际社会对于如何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国家把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当作增强经济活力、提高经济绩效的基本手段。

目前,西方的公司治理结构通常有美国式、日本式和德国式等,各种模式的特点也广受关注,本文不再赘述。但如果仅仅从这种经验的角度去认识公司治理结构,则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也难以把握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趋势。建立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激励企业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以更好地实现公司的目标。但公司的目标,也就是进行财务决策时的目标,是追求股东财富的最大化,还是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在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上,遵循不同的逻辑,将形成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从公司治理结构主体的角度来说,前者不妨称之为"股东至上"模式,后者或可叫"共同治理"模式。两者之间的本质差异在于,公司的目标是只为股东(SHeaReHoLeRS)的利益服务,还是为全体利益相关者(inteReStGRoUopS)或当事人(StaKeHoLDeRS)的利益服务。

"股东至上"模式的公司治理结构,一直广泛流行于西方国家。在这样一种治理逻辑下,股东作为物质资本所有者,其地位是至上的,而人力资本则利小势微,获得授权的经营者只有按照股东的利益行使控制权才是企业有效率的保证。因而这种治理结构的出发点是,作为委托人的股东,如何设置一个最优的可以对经营者行为进行激励和约束的机制,使其为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而努力工作。但是,由于经营者有着不同于所有者的独立利益目标,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条件下,经营者在获取企业控制权方面处于有利地位,在信息非对称的条件下,其自由处置行为往往有损于股东利益。至于债权人、职工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则因在企业中的"声音"弱小,相应的权益自然也难以得到保护,这样就为经营者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创造了有利的生存环境。为了克服这种治理模式的内在缺陷,就需要实现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扬弃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目标并非唯一地追求所有者的资本收益最大化。企业本质上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或者说是一张由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组成的"契约网",契约本身所内含的利益主体的平等性和独立性要求公司治理结构的主体之间应该是平等、独立的关系。这些相互关联的主体,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生产者、消费者、供应商及其他有关利益主体,组成了利益相关者,而企业的效率则需建立在利益相关者平等的基础上之上。在这样一种新的公司治理逻辑上,企业不仅要重视股东的利益,而且要重视其他利益相关者对经营者的监控;不仅要强调经营者的权威,还要强调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实际参与。具体来说,在董事会、监事会中要有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代表(如职工代表、债权人代表),以发挥利益相关者的作用。这样的公司治理逻辑就是"共同治理"模式。

企业还是一种团队生产或长期合作的集合,其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相互依赖,任何一方的随意退出或机会主义行为都可使对方的利益遭受损失。为了保护依赖性资源免于受损,团队成员只有缔结长期合约,以确保一个可预期的利益补偿。而这种多边式的合作模式即共同治理恰恰有助于保持利益相关者的长期合作,从而逐步成为各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现实抉择。

我国近些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着眼点始终是改进和完善政府对企业经营行为的激励和约束,即从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角度出发来构建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具体表现为政府拥有经营者任免权,控制企业的重大决策,监督经营者的行为等。可见,所有者利益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成了企业制度效率的基本标准。这样的改革思路大致可以称得上是"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

在这样的治理逻辑下,我国整个国有企业改革的渐进过程就表现为政府对企业的放权让利以及放权以后对经营者的监控过程。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以后,在设置公司治理结构时也是按照股东资产收益最大化的原则设置激励约束机制。但是,由于政府远在企业之外行使所有者职能,企业内并无所有者代表,不仅激励和约束机制最终难以形成,而且国有资本和政府权力的结合使得经营者可以随意剥夺其他小股东和债权人的权益,企业职工应有的参与决策权、监督权也往往因职工代表大会流于形式而难以实际发挥作用。由于国有企业这种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并没有解决关键的所有者被架空、国有资产受到侵蚀的事例比比皆是,股东权益受到损害的非正常行为屡屡出现。

党中央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提出,"要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逐步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和机制,建立与健全严格的责任制度。要确保出资人到位。"这为了解决公有制经济下独特的所有者缺位问题创造了条件。但要落实这一重要文献精神,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因经营者滥用权力而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以及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的问题,还必须转变企业治理的思路,遵循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共同治理"逻辑。

事实上,我国在"共同治理"方面已有诸多实践,如在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中引入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债权人参与企业行为的监控,实行利润分享制度和员工持股制度等。我国《公司法》还明确规定监事会中应有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公司研究决定听取公司工会和职工的意见和建议等,这些都有助于改善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

但是,在我国将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时,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改制过程并没有按规范进行运作,特别是公司治理结构被严重扭曲。如有的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一人兼任,在避免领导层内部矛盾的同时放弃了制衡;有的董事会成员与经理成员高重合,为内部人控制敞开方便之门;有的对董事会集体决策、个人负责的议事规则不以为然。严格的信托责任制度未能形成等。有些做法连公司治理结构中最基本的要求都未能达到,更不用说长期以来就被忽视的企业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平等问题了。

1998年4月,由29个发达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以根据世界各国的公司治理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来制定公司治理结构的国际性准则。1999年5月,oeCD理事会正式通过了其制定的《公司治理结构原则》,它是第一个政府间为公司治理结构开发出的一套国际标准,并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该原则旨在为各国政府部门制定有关公司治理结构的法律和监管制度框架提供参考,也为证券交易所、投资者、公司和参与者提供指导,它代表了oeCD成员国对于建立良好公司治理结构共同基础的基本考虑,其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

1、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维护股东的权利;

2、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确保包括小股东和外国股东在内的全体股东受到平等的待遇。如果股东的权利受到损害,他们应有机会得到有效补偿。

3、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应当确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并且鼓励公司和利益相关者为创造财富和工作机会以及为保持企业财务健全而积极地进行合作。

4、治理结构框架应当保证及时准确地披露与公司有关的任何重大问题,包括财务状况、经营状况、所有权状况和公司治理状况的信息。

5、治理结构框架应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性指导和对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督,并确保董事会对公司和股东负责。

以上几点是关于公司治理结构最为核心的要素。尽管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并没有单一的模式,但有关国家的实践表明,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必然具备某些共同要素。这些原则就是建立在包容现有各种不同公司治理模式的共同要素之上的。由于该原则考虑到各个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认识到一个公司的竞争力和最终成功是利益相关者协同作用的结果,是来自不同资源提供特别是包括职工在内的贡献。因此,如果这些通用原则也可以叫作"模式"的话,从逻辑上判断,我们大致可以称为"共同治理"模式。

现代公司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缔结的"契约网",各利益相关者或在公司中投入物质资本,或投入人力资本,目的是获得单个主体无法获得的合作收益。共同治理的逻辑正是强调各利益相关者应将公司的适应性能力视作自身利益的源泉,进而发展到由利益相关者共同拥有公司的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分配来相互制约。这种公司治理结构主体的多元化,符合契约主体机会平等的基本思想和现代产权理论的基本内涵,因而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为企业赖以运行的经济环境的一个最直接部分,治理结构确定了企业的目标,并提供了实现目标和监督运营的手段。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服务于企业的目标,当然也是由治理结构确定。财务管理目标制约着财务运行的基本方向,如果看不到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变化,不能适时调整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财务运行机制就不可能合理,进而影响公司治理的效率。

在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逻辑下,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要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为股东带来最大化的财富。也就是说,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在股份经济条件下,股东财富由其所拥有的股票数量和股票市场价格两方面因素决定,在股票数量一定、股票价格达到最高时,股东财富也达到最大,从而股东财富最大化又演变为股票价格最大化。

股东财富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与本世纪50年代以前在西方根深蒂固的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相比,由于它考虑了不确定性、时间价值和股东资金的成本,无疑更为科学和合理,有其积极的内涵。第一,对于额外的风险,要求有更高的预期收益补偿,忽略风险的差别将会导致错误的决策;第二,对于相同的投资报酬,现金流入越早其价值越大,忽略现金流入时间的判别将会导致错误的决策。第三,当公司可以通过一项新的投资提高盈利水平时,如果公司的股东用同样的资金在另一项风险相同的投资中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率,那么只要从股东的利益出发,公司的经营者就会投资于收益更高的项目。可见股东财富最大化与利润最大化相比,优点甚为明显:综合地考虑了风险因素,因为风险的高低会对股票价格产生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因为不仅目前的利润会影响公司股票价格,预期未来的利润对企业股票价格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不仅要提高公司利润,还要权衡股东资金的机会成本,不能因忽视相对比较而损害了股东的利益。

显而易见,由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所决定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只强调股东的利益,而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重视不够。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共同治理的治理逻辑则强调现代企业只有通过为利益相关者服务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从而使企业价值最大化成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在共同治理的逻辑下,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要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这一目标考虑了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或长期稳定发展。由于企业价值的大小可以用企业持续经营期间预期报酬(或自由现金流量)的折现值之和来表示,而折现率又与企业风险相适应,因而只有在风险和报酬实现较好的均衡时企业价值才能达到最大。

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相比,企业价值最大化同样充分考虑了不确定性和时间价值,强调风险与报酬的均衡,并将风险限制在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而且它还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第一,营造企业与股东之间的协调关系,努力培养安定性股东;第二,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关心职工利益,培养职工的认同感;第三,加强与债权人联系,重大财务决策邀请债权人参与,培养可靠的资金供应者,第四,关心政府政策的变化并严格执行,努力争取参与政府政策的变化严格执行,努力争取参与政府制定政策的有关活动。此外,还要重视客户利益,以提升市场占有率,讲求信誉,以维护企业形象等。显然,从经营者理财来说,以上利益相关者都能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影响:股东大会或董事会通过表决决定企业重大经理;债权人要求企业保持良好的资金结构和适当的偿债能力,以及按合约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职工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提供了人力资本必然要求合理的报酬;政府为企业提供了公共服务,也要通过税收分享收益。正是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构成了企业的利益制衡机制,如果试图通过损害一方利益而使另一方获利,结果就会导致矛盾冲突,出现诸如股东抛售股票、债权人拒绝贷款、职工怠工、政府罚税等不利现象,从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损害了企业的价值。

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认为,股东承担了企业的全部剩余风险,因而也应享受因经营发展带来的全部税后收益,即股东持有剩余要求权。与债权人和职工相比,由于股东承担的义务、风险最大,从而享受的权利、报酬也应最大,即股东财富最大化。实际上,现代企业不只是股东才承担风险,其他利益相关者也承担着相当大的风险,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就不能承担着相当大的风险,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就不能承担着相当大的风险,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不能只强调股东才承担风险,其他利益相关者也承担着相当大的风险,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就不能只强调相当大的风险,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就不能只强调股东的利益而不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比如债权人,由于现代企业充分利用财务杠杆而使负债率大大提高,他们实际上已变成与股东共同承担着财务风险;至于企业职工,由于简单的体力劳动越来越少,复杂的脑力劳动越来越多,他们向企业投入了大量专用性人力资本,一旦企业亏损或倒闭,不仅面临投资损失,甚至会危及自己及家人的生存。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真正在企业中倾注心血的其实还是企业的经营者和广大职工,而许多物质资本所有者作为公司的股东常常在资本市场上扮演着"投机者"的角色,他们只关心市场上资本价差所蕴含的套利机会,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并不在意。如果投资的企业业绩不佳甚至破产,他们首先想到的也是"用脚来投票",从而解除相关的利益关系。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企业和发展,物质资本所有者,而且这种依赖性越来越强。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要获得更多的利润就必须有来自人力资本的创新能力。如果没有富有创新能力的经营者和一批忠诚的职工支持,即使要维持企业现状都难以做到。

鉴于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相对地位的变化越来越明显,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在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那种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逻辑必然要求转变,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也需要相应优化。只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到保护和合理的满足,才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股东的财富也才能增加;而企业价值实现了最大化,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则都能有所增加。这样,在共同治理的治理逻辑下,公司财务管理达到了一种良性循环。

现代企业制度是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企业制度。在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公司法》、《决定》及其他有关规定,公司治理结构就是要形成这样的架构:所有者通过法定形式进入企业行使职能,通过在企业内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保障所有者对企业的最终控制权,形成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的激励和制衡机制,并通过建立科学的领导体制、决策程序和责任制度,使相互的权利得到保障、行为受到约束。

公司治理结构受到经济、社会历史传统和国家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没有一个标准模式。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既不能简单地移植国外的现成做法,也不能忽视已有的一些通用性基本原则,特别是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共同治理"逻辑。我国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背景下发展市场经济,可能更应强调利益相关者特别是职工的利益,如果将职工作为治理结构的主体,由于其在企业内部而较为容易地观察到经营者行为,从而将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难以监控经营者行为的难题。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国际资本流动使公司得以从更广泛的投资者中筹集资金。而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是树立市场信心、鼓励更加稳定的长期国际资本流入的一项重要手段。公司能在多大程度上遵守良好的治理结构的基本原则日益成为影响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许多国家已把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安排作为提升经济竞争力的途径。近年来在金融市场的动荡中,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性再一次凸显出来。

当前,在明了公司治理结构作为公司制核心的基础上,认识到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提高经营效率的一个关键要素,进而设置好股东、董事会、经理层、职工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财务管理目标因应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而变化,进而通过财务管理活动在企业价值的增长中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对于保持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没有一整套符合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没有一系列切合目标的科学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我们的现代企业制度就不能真正建立,我们的经济效益就不能稳定提高

参考资料

1十五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9999)

2杨瑞龙"应扬弃股东至上主义逻辑"(中国经济时报19999)

3王化成"再论财务管理目标(财务与会计19993)"

4陈清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企改革的方向"(人民日报19999)

股票投资逻辑思路篇4

考试中逻辑判断题题干必然要给出一些确定的或不确定的条件,然后要求考生根据这些条件快速求解。面对试题,从哪里“撕开裂口”,然后让解析的思路一气呵成,这是快速解析的关键。

当题中已经给出某个确定条件时,这个既定的条件就是切入点,继续搜索与其相关的条件关联推演。然后,把推演的结果再作为确定条件,继续寻找相关条件推演,直到完成求解。这样的方法称做“关联推演法”。

既定条件是指直接断定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或特征的条件。

如:上海人是编程工程师,北京人是翻译。

凡属假设的语句或否定的语句,都不是既定条件。

如:若上海人是编程工程师,则北京人是翻译。(假设的条件未确定)

上海人不是医生。(否定的条件未确定)

提示:

1.有些看似否定的语句,实际是既定条件。

如:甲不是女的。——可知甲是男的。

2.在直观上不能确定的条件,但经过相关关系可推断出既定条件。

如:甲、乙、丙三人分别是警官、检察官和法官,甲和法官是朋友,乙和法官是同乡。——可推知丙是法官。

关于条件能确定,相关做推演这一逻辑判断快速制胜技巧的运用见下文实例。

例1.甲乙丙丁四人的车分别为白色、银色、蓝色和红色。在问到他们各自车的颜色时,甲说:“乙的车不是白色的。”乙说:“丙的车是红色的。”丙说:“丁的车不是蓝色的。”丁说:“甲、乙、丙三人中有一个人的车是红色的,而且只有这个人说的是实话。”

如果丁说的是实话,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82]

a.甲的车是白色的,乙的车是银色的

B.乙的车是蓝色的,丙的车是红色的

C.丙的车是白色的,丁的车是蓝色的

D.丁的车是银色的,甲的车是红色的

答案:C

解析:(1)确定条件是:丁说真话。丁说:“有红车的人说真话”,从这个条件入手,找与“红车”相关的条件推演;

(2)乙说的话与红车相关,乙说:“丙的车是红色的。”可以推出乙、丙都说假话;

(3)根据丙说假话,推出丁是蓝车;

(4)根据乙、丙说假话,推出甲说真话是红车、乙是银车、丙是白车、丁是蓝车。

例2.甲、乙和丙,一位是山东人,一位是河南人,一位是湖北人。现在只知道:丙比湖北人年龄大,甲和河南人不同岁,河南人比乙年龄小。[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97]

由此可以推知()。

a.甲不是湖北人

B.河南人比甲年龄小

C.河南人比山东人年龄大

D.湖北人年龄最小

答案:D

解析:(1)先根据两个与“河南”相关的条件:甲和河南人不同岁,河南人比乙年龄小,可推断:甲和乙都不是河南人,继续推断:丙是河南人。

(2)通过题干中两个“否定的条件”,推断出确定条件“丙是河南人”。再从这个确定的条件入手,找相关的条件推演。

(3)已知:丙比湖北人年龄大,比乙年龄小,可推出D:湖北人年龄最小。如图:

湖北人丙乙右侧为年龄大者

(甲)(河南人)(山东人)

以上排列可见,甲是湖北人,年龄最小。

例3.如果选购了股票,则不能投资期货;只有投资期货,才能投资邮票;或者投资邮票,或者投资外汇;但是最近投资外汇风险太大,不能操作。

据此,可以推出()。[2014年江苏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C类-47]

a.选购股票

B.不选购股票

C.不投资邮票

D.不投资期货

答案:B

解析:(1)整合题干:

①股票不期货

②邮票期货

③邮票∨外汇

④-外汇

(2)由确定条件“-外汇”入手,由(3)、(4)可推知“投资邮票”;

(3)现已确定“投资邮票”,再由(2)、(1)可推出“-股票”。

例4.华仔、荣光和陈龙分别饰演或者甲、或者乙、或者丙三个角色:陈龙第一次与荣光的女友在剧中扮演既幽默又滑稽的角色。剧中甲是舰长的下属,乙是甲的助手。饰演舰长的人扮相最沉稳,剧中有恋人,但在生活中没有。由此可见()。

a.华仔饰演丙

B.荣光饰演丙

C.陈龙饰演丙

D.华仔饰演乙

答案:a

解析:(1)题中能确定的条件是:演舰长的人扮相最沉稳,剧中有恋人,生活中没有;

(2)与“沉稳”和“生活恋人”相关的条件是:陈龙第一次与荣光的女友在剧中扮演既幽默又滑稽的角色。可推知:舰长是华仔扮演。

(3)再根据:剧中甲是舰长的下属,乙是甲的助手,可推知甲和乙都不是舰长,而丙是舰长。

提示:题中“谁是甲”“谁是乙”就无需再推断了。

例5.甲、乙、丙三人,他们的职业有律师、医生和教师。已知:[2014年广东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77]

(1)丙的收入比教师高;

(2)甲的收入和医生不同;

(3)医生的收入比乙少。

请根据上述情况,判断甲、乙、丙分别是什么职业?()

a.甲是律师乙是教师丙是医生

B.甲是教师乙是医生丙是律师

C.甲是教师乙是律师丙是医生

D.甲是律师乙是医生丙是教师

答案:C

解析:从确定条件(2)、(3)入手,可推出医生既不是甲也不是乙。医生是丙。排除B、D。

现在已经确定医生是丙,找与医生相关的条件进行推演。由(1)、(3)可知乙不是教师,因此,乙是律师。

股票投资逻辑思路篇5

投资年限:股票投资21年

收益:1992年的2000元本金,用了8年时间增长为100万元。2002年以后严格按照价值投资理念操作,年复利约30%。

提到陈理,做价值投资的人恐怕都不陌生。作为国内实践价值投资的典型代表,他从1995年开始研究并应用巴菲特思想,是巴菲特思想传播平台“博客巴菲特”的主人。

陈理6月的行程单比较满:6月13日上午他在山东东阿县东阿阿胶的现场股东会了解到管理层对拓展产品线的一些规划,“终于有开发阿胶红枣饮料的想法,作为股东我们之前也一直有这个建议。”6月17日下午他赶到北京参加民生银行年度股东大会,6月18日是承德露露年度股东会,6月20日是同仁堂股东会。

公司调研这件事对普通投资者多少有点门槛,需要时间、精力和财力,而且也可能变成双刃剑——如果只靠在股东会上的感性认识反而会扰乱投资判断。陈理是比较活跃的公司调研者,调研对于他来说是公开信息基础上的一个重要补充,是弄清争议情况的手段。他习惯在平时就把企业最基础的变量列在纸上,“银行的核心变量就是风险控制,这是我最关心的;零售消费则考查管理层能力。”

这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辅助他对公司的竞争优势做出更好的判断。这是他做出股票买卖决策的出发点,“而不是去预测它价格的涨跌。”他非常认可巴菲特所说的:你买的不再是一个股份,而是生意的一部分,你买公司的意义,不是为了在下个星期、下个月或者下一年卖掉它们,而是要成为它们的拥有者,利用这个好的商业模式,将来帮你挣钱。

而他觉得去现场调研的最大好处在于能够与行业里面的权威人士交流,以提高自己对行业的理解和洞察力。

2012年白酒行业整体遇挫,他对最新的情况都不清楚。陈理就把几个白酒公司跑了一圈,从四川宜宾的五粮液、贵州的茅台到江苏的洋河股份。“在五粮液有王国春、茅台有季克良、洋河有张雨柏,他们都算是白酒行业资深专家,多跑一跑、多积累才能形成自己的判断能力,而不是所谓的能获得更多消息。”

除了尽量参加股东会议,还有其他简易的观察方法。陈理选择去一些行业会议、阅读商业类杂志,或者一周逛一次超市,“比如看看持股公司的产品卖得如何,正在销售的是几月生产的,或者加多宝有没有挤占王老吉的柜台。”

2013年3月他去了成都糖酒会,直观感受一是厂家、经销商和投资者对高端白酒一致悲观,二是厂家对经销商的态度变得柔和,三是经销商对中低端产品更有热情。

陈理从这些现象中进一步分析,认为“目前‘行业的冬天’只是针对高端白酒,一旦它们的价格跌到一定程度,消费又反而增加。未来白酒行业也会有两个转变:消费方式转向商务、社会和个人消费为主,从重品牌和营销向重品质回归。长期来说,这对行业都是好事”。

而眼下一致悲观的情绪必然导致市场过度反应,股票出现低估——这正是陈理等待的投资机会。“好股票通常太贵,只有这个时候才能拿到便宜筹码。”他果断在160元附近加仓了贵州茅台,目前低位增持部分已经有20%的浮盈。

不随大流、坚持独立判断是陈理给自己设定的投资纪律之一。2003年至2004年正是国内高科技股的投资高潮,当时市场普遍认为白酒是夕阳行业。而陈理从那个时候就重仓白酒股,持有五粮液、贵州茅台,这得益于他最早的工作。1992年他从四川大学经济系毕业,被分配到省经贸委工作,本身就是与企业打交道。“当时参与了一个调研课题,把四川最好的企业跑了一遍。”他由此潜移默化接触到一些行业信息。

“股票投资与经营企业一样,需要商业洞察力,要对商机保持敏感。”陈理的第一笔财富就得益于这样的敏感性。他开始接触股票时潜在逻辑也是去选择效益好的公司,甚至眼界拓宽到有希望上市的公司,因此有意识地去买原始股或者内部职工转让出来的股份,他称之为“一级半”市场。“我发现四川长虹是当时四川最好的企业,利润占当时绵阳工业企业利润90%,市场份额近1/4,业绩每年增长50%。”陈理在上市前就收了一些股份,成本大概在2元。上市后它股价依然便宜,市盈率非常低,才3倍至6倍,他继续买入。而从1995年至1998年,四川长虹在二级市场上的价格涨了20多倍,算上上市前买入的部分,他的收益有100倍,赚到了第一个100万元。

而他的投资思路其实经历了近10年的摸索和验证,才回归到坚持纯粹的价值投资。他最开始选公司的思路很简单,就看基本面,但到1993年时台湾的吕应钟博士到成都讲课,他系统接受了技术分析培训。1995年在《上海证券报》上看到孙涤教授介绍巴菲特思想的专栏,他才知道价值投资这个词,最早他还买过一本《权威投资理论》,里面有十大所谓投资的权威理论。这期间陈理还尝试了各种投资方法,但基本是在用流行的“基本面选股+技术面选时”思路。

这样的结合让他逐渐发现一些问题,“比如一家公司在低估的时候它的技术形态有可能很难看清,从基本面看该买入,而从技术面分析该卖出。二是技术分析太花时间,得不偿失。我拿20%资金在做,反而大部分时间都在看盘,占用了研究基本面的时间。”最终的收益证明,价值投资的效果比技术分析好,投资心态上也更放松。

他最初几乎直接复制巴菲特四层过滤器的标准选股:是否能理解它的业务;持久竞争优势,即护城河;管理层是不是优秀能干;安全边际,即股价是不是低估。他参考《巴菲特之路》中巴菲特选股的12定律,设计了一个打分系统。

把这些标准转化为严格的操作还需磨砺。2000年陈理投资了电广传媒,“因为特别看好这家中国最有活力的电视台,以60倍市盈率申购,甚至在它跌破增发价格后继续买。”因为没有坚持安全边际的原则,加上后来公司大股东挪用资金,高成长性落空,陈理损失了30%。

此后他逐步按照自己的理解做了一些调整,“中国有些高成长的企业可能还没有到达美国那个很成熟的市场阶段,护城河不够宽,可能还需要回归企业商业模式本质的‘原点分析’,找到它成功的最基本逻辑,弥补巴菲特这种只能发掘一些规模比较大、比较成熟的公司的标准。”如他在1998年东大阿派(后改名东软集团)上市后就买入,因为他觉得除竞争优势外,它的经营模式、企业文化、客户和市场需求都是护城河之外的补充。“对一些大家有争议、看不清的公司,如比亚迪、广汇能源、广州药业、苏宁云商、中国平安等,都可以用这些原点因素来分析。”

陈理主要的投资方式是股票,很早之前还买过可转债,转股套利。他认为很多银行或基金说的“532”资金配置比率,在逻辑上没什么道理。“不应该为了一个特定的比例去做资产配置,投资决策的本质是机会成本的选择。”

他的资产配置思路是首先要把短期资金留出来,解决短期需要和流动性。剩下的资金则根据机会成本配置。“比如现在如果有一些值得长期投资的股票出现低估,我就会放弃其他战术性的投资机会,如债券等。所以本质是要充分把握个人能力圈内的投资机会,而不是一味按照比例追求防御。”

陈理的股票投资组合分两类:70%至80%的核心持仓和不超过30%的非常规投资。“资本市场特别容易走极端,特别是中国这个新兴加转轨的市场,波动更大,股票组合要注意平衡,攻守兼备。”

他的第一步就是先选择能够长期投资、不断带来复利的公司作为核心配置。陈理把这类企业称为帮你赚钱的“复利机器”,是最理想的投资标的。它们的标准是:1.能提供比较高的资本收益,即Roe比较高;2.能够容纳较大资本;3.能够持续实现高回报。陈理觉得这在a股中的典型就是消费股和医药股,比如白酒中的贵州茅台、五粮液;医药四大家族(云南白药、同仁堂、片仔癀、东阿阿胶)、广州药业等。

一旦发现这样的企业,他的核心仓位就长期不动摇地持有,而非不断买卖。但在价格达到高估时他也会动态减仓,比如在茅台260元时他卖掉了一部分,换成低估的民生银行,但核心仓位一直抱牢不动。

他这样长期投资的收益包括:在1999年五粮液上市不久就买进,后来在低位反复增持,直到2007年五粮液股价涨到惊人的100多倍市盈率时才大幅减持,在46元附近开始分批卖出。8年累计获利20多倍,复合回报率近50%。2000年后陆续长期投资了一批优秀企业,如2000年的张裕B,2003年的招行、万科,2008年的茅台等。

但一个长期的难题是好的公司股票通常已经太贵,该怎么办?陈理一是靠判断,二是等待,他觉得大盘恐慌加公司出现坏消息是最好的买入时机。除非这个公司的基本面永久性变坏,才要把核心仓位卖出,如果只是行业或公司的阶段性挫折,反而是补仓的机会。比如白酒行业这几年的调整就不算永久性恶化,“把自己想象成企业生意的合伙人,就不会轻易抛弃。”比如他在2012年就买入了苏宁电器,曾经获利了也没卖,没想到后面利润率下降那么多,股价也一路下跌。“这只是短期浮亏,心态上已判断它值得长期持有,跌下来还要补。”

而其余的小比例资金他用来尝试一些特殊的投资机会,如遇到强势成长企业、跨市场套利。2006年他买入伊泰B,这类有周期性的煤炭行业实际并不符合“复利机器”的标准,但是陈理注意到它当时的产能只有1000万吨,展望是到2010年提高到3000万吨,4年翻3倍,而市盈率才4倍多,典型的又低估又有高成长。“这算偶然的买入机会。”

他在2012年9月就认为a股将迎来“3a级投资”机会,即大盘整体估值处在历史低位;不同的行业严重低估,投资机会众多,足以构建一个适度多元的投资组合;至少能发掘3只十倍股。他看好大消费、大金融、大能源和大信息这四大产业的机会,并已完成战略布局。“不依赖精明的低买高卖,而是利用这四大产业群好的商业模式来赚钱。”

陈理的投资方法

01/投资组合:70%至80%的核心持仓和不超过30%的灵活投资。核心仓位长期持有伟大公司,通过分享它们的生意赚的钱,获得稳定复利。大盘恐慌加公司出现坏消息是最好的买入和补仓时机。

02/尽量多阅读、多调研,了解商业逻辑,以保持自己对行业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03/给自己的六大纪律:1.不投机,一定要考虑安全边际,而不是试图预测价格涨跌;2.不单边做空;3.不能高负债炒股;4.不孤注一掷,相对集中,适度分散,不承担自己不能承担的风险;5.不随大流,坚持自己的判断;6.不可轻易中断核心持股,核心仓位不轻易卖才能锁定收益。

04/核心仓位选股标准:1.能提供比较高的资本收益,即净资产收益率(Roe)比较高;2.能够容纳较大资本;3.能够持续实现高回报。

05/用小比例资金尝试一些特殊的投资机会,如遇到强势成长企业、跨市场套利。

股票投资逻辑思路篇6

至于深港通本身,最大的变化是不再设置总额度。理论上讲,外面的资金一年可以建仓2万亿元的a股。国内资金也可以流出2万亿元。要认识到这个变化,先要重新认识一下股灾之后进来的国家队对市场的影响以及在利率下行阶段对股票估值的影响。

股灾后国家队进来了2万亿元,影响之一就是银行股的K线图跟创业板2013年的牛市走势比较一致。也就是因为国家队锁定了筹码,导致了银行股的股价弹性增加,在配置盘的持续涌入下,银行股屡创新高。

这意味着在一个有每日交易额度限制的通道上进行交易,对于围城外的投资者来说,买入的标的要具有一定的安全边际,能够持续地慢慢地买卖,进而实现投资和收益。

那么如果经过1~3年的时间,纯正的外资通过沪深港通建立了更大的a股头寸,比如2~5万亿元的时候,那么这些资金的策略和思路就会对a股的投资逻辑产生重要的影响,类似于现在国家队持仓对市场偏好的影响。

这意味着未来a股股价的驱动会更多基于股票的内涵价值,而不是围绕博弈的价值大幅波动。

而对于港股来说,深港通的开通主要会提升交易活跃度。真正提升估值的则应该是在香港上市的内资股息率较高、盈利模式长期稳定的白马蓝筹股。因为现在预期无限的资金可以进入港股白马蓝筹,去赚取比a股更高的股息率了。而且港股波动相对a股小一些,估值比a股便宜,还能够规避一定的人民币贬值风险。

另外,从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低利率的环境可能会持续到供给侧改革完成。供给侧改革成功的标志,应该是一场大通胀或者说利率大幅提升。

逻辑比较简单,供给侧改革改的是供给,体现到经济层面的影响就是价格了。供给侧改革其实是在改革经济内部可持续发展的结构。

拿煤炭这个行业举例子,如果要靠市场化的价格变化来引导产能出清,那意味着价格在某个时间段会大大低于中枢价格。一旦产能出清,后续的价格才会逆转,并逐步回升到合适的中枢水平。也就是说供给侧改革若真的成功了,价格应该是上涨的。

股票投资逻辑思路篇7

对必和必拓、淡水河谷和力拓历年的财务、非财务数据、已披露信息中的细节深入研读,可以反思、分析这场牵动太多人神经的跨国商业利益博弈中值得重视和必须正视的行业规律、跨国公司的定价逻辑,关注国际金融资本不寻常的表现,铁矿石已经成为国际金融资本深度介入的利益领域。

运营收益、商业模式和价值规律

运营收益、净收益率

三大矿业巨头是提供初级工业原料的生产企业,按一般商业逻辑普遍认为该产业不属于高赢利领域。但是大宗商品之一的铁矿石已经属于高赢利的行业。现实中企业赢利能力与产品本身的科技含量和制造复杂程度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在特定的时期,没有技术含量的初级工业原料也能为企业实现超高利润(见表1)。

三大矿业巨头业绩特点

必和必拓、淡水河谷已经进入“净盈利过百亿美元的超级公司行列”,2008年全球500强实现净收益超100亿美元的公司是24家。即使在2007年国际金融和经济形式还处于增长期时,也只有37家公司。因此必然会吸引国际金融资本投资和长期持有两拓等公司的股票和重要的股东。

20042008年五年间,三大矿业巨头年平均净收益率都超过20%,淡水河谷更是平均高达35%。力拓公司2008年处理资产减值损失80亿美元,造成公司2008年净收益率低于常年平均水平。总体而言,力拓公司收益率和收益能力比另两家差。对比财富500强企业,连续多年实现净收益率达20%以上的公司也是凤毛麟角。500强中绝大部分公司净收益率都不超过10%。超过20%的公司也只有微软、英特尔等极少数公司,即使当年处在赢利最佳期的国际顶级金融机构也很难达到20%以上的净收益率。

2009年上半年报三家公司业绩都出现大幅度下降,主要矿产资源价格平均跌幅超过50%以上。例如,力拓半年报信息显示,铜和铝的价格与2008年同期相比下跌超过50%、煤炭降幅达60%,铝业出现全行业性亏损,铁矿石业务在公司营业收益的比例明显比常年高。除中国以外的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需求下降的幅度平均达50%。铁矿石以外的其他矿业资源大多处于微利和亏损,严重拖累公司2009年上半年的业绩(详见表2)。

商业模式

资源类企业实现价值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和价格。商业模式和价值逻辑主要也是围绕这两个核心价值驱动因素。三大矿业巨头都是通过高固定资产投资来提高公司矿石供应,预期有能力向市场出售更多矿石原料。当资源价格保持在高位时,企业就实现了绝对商业利益(见图1)。

商业模式决定高固定资产投资。三大矿业巨头历年实现的营业利润、现金流中的绝大部分都投资到新增固定资产、并购有价值的矿产资产的投资中。以力拓为例,20042008年累计新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达222.16亿美元,收购加铝的投资是375.93亿美元,五年累计资本支出超过600亿美元。

新增供货产能:按正常商业逻辑和产业规律推理,持续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一定会增大矿业企业生产、供应能力。可以推断,三大矿企预期矿石供应量和生产能力会持续增大。

增加产能的逻辑:预期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对钢铁产品的长期需求,三大矿业巨头同步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的供应能力,期待将来实现销售收入和净收益同步增加。因此,从全球产业格局和经济结构宏观分析市场预期需求,尤其是新增需求的新兴经济体是公司战略的重点工作之一。

价值规律

矿业企业价值是建立在预期销量和单价同步上涨的信心支持下公司股价走高,股东实现投资性资产增值,同时实现固定资产投资成本的消化和风险转移。

规律一:当两大驱动因素同时看涨时,矿企的利益最大化,能将高固定资产投资向“需求方”转嫁投资成本,实现绝对商业利益。矿企固定资产投资成本可以通过新增供应量和推高价格,向需求方转移投资成本。如果市场没有新增需求消化新增加的产能,矿业巨头的投资成本很难向需求方转移,只能自己承担固定投资成本。

规律二:如果出现市场需求疲软或预期需求下降,矿企首先“保价格”。财务数据显示,三大矿业巨头平均销售价格与供应量是正相关逻辑关系,“量、价齐涨”。如果出现市场整体需求下降时,矿企策略是“保价限量”,为实现绝对商业利益,成熟型跨国公司间不会发生行业内部的价格战。

公司战略,看准新兴经济体发展经济需要大量进口工业原料

公司长期战略和市场定位针对新兴市场国家

三大矿业巨头都是以全球战略布局铁矿石国际贸易的,整体规划、预测全球矿石供需。这也是国际成熟跨国公司市场策略和公司战略的框架下定位公司的发展规划。共同点都认定发达经济体对工业原料的进口需求在持续减少,全球需求增长主要来自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三大矿业巨头给股东提供的公开信息中已经明确提出公司的长期战略和重要的市场定位是针对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按商业逻辑推理矿企公司价值和股东利益与新兴经济体市场需求有直接的逻辑关系。

从宏观经济层面整体、系统分析主要需求国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

“必和必拓向股东提供的信息中明确归纳出目前中国经济结构决定了其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需要依赖进口大量工业原料保经济增长和GDp,导致单位GDp对原料消耗远大于发达经济体。”

投资拉动型经济:投资占中国GDp比重大,基础性建设、城市化发展决定了整个中国市场对钢材需求量的长期预增。当中国为保经济增长推出的4万亿元巨额投资方案后,判断这一定会影响到市场对钢材的需求预增,从而带动铁矿石的市场需求。

资源密集性行业:中国经济结构决定了重化工业和基础设施等行业对资源性初级工业品的需求。预期中国国内一般性工业产品的加工能力和出口量会持续增长,这对铁矿石等工业原料的需要大有影响。

中国新建的大型钢铁生产基地多数布局在沿海地区,对比国产矿,进口矿的物流成本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新建的中国钢企对进口矿的需求会增加。

中国国产矿业对高现货价格的依赖度更高,国产矿开发成本没有优势,规模相对小和分散,地理位置决定了物流成本比进口矿高。“必和必拓2009财年业绩汇报资料显示,该公司推断进口矿占中国全部铁矿石需求比例会上升到70%。”

看准中国需求――2009全球独树一帜

2009年上半年中国进口矿石数量比2008年同期明显增大,从力拓和淡水河谷进口的金额分别增长5.87%和35.85%。对比同期全球主要经济体对矿产品的需求都出现大幅度的下降。例如,淡水河谷向中国以外国家和地区销售的金额比上年同期减少61.32%。力拓公司下降幅度是42.98%。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只有中国一家能保持需求的持续增长,因此中国需求对三大矿业巨头股票价格的走强起到“绝对影响”。“必和必拓给股东的信息披露中重点强调了这一点,原文的用词是absolutelyimpact(见表3)。”

国际金融资本“多重身份”

国际金融资本持有两拓大部分股权,股东趋同明显(见表4a~c)

国际金融资本配置的投资性资产是出于保值和实现资产价值长期增值的目的。国际金融资本早就看准了初级产品的增值空间和收益,大量资金投向初级产品的金融市场中。相对于金属期货产品,铁矿石定价机制相对传统,还没有成为金融产品。但是有投资眼光的国际金融资本早就是两拓的重要股东并长期持有两拓的股票。

摩根大通、汇丰、花旗等国际金融资本在两拓股东中占有重要份额,持股时间长,早在2003年度就是必和必拓主要股东,因此它们的综合影响力对两拓执行管理层在重大战略和经济决策上会起决定性的影响。例如,两拓年报信息中都提到组建西澳大利亚“合资公司”是重要的公司战略,也是为股东实现商业利益最大化。从股东利益分析,两拓之间在今后发生重大经济合作和整合资源的可能性极大。

财务顾问

国际金融机构是两拓公司重要的财务顾问,为资产收购、对外投资、融资提供服务。特别是重大项目的商业方案设计、合约条款的选择和策略上提供专业性意见和指导性的报告。中铝与力拓公司的谈判过程中,摩根大通也担任中铝的财务顾问。

融资发行人和主要券商

摩根大通是力拓公司2009年新增配股发行的主承销商之一,同时摩根大通与瑞士信贷一起担任力拓公司的联合经纪商。

国际金融资本定期向市场传递信息

近期国际投行再次现身,集体唱多铁矿石价格。高盛、美林证券、瑞银、摩根大通等投行又站出来“喊话”,预测2010年全球铁矿石长期协议供货价格可能出现10%20%的上涨。按惯例每年的10月,供需双方为下一年度基准协议价格开始谈判。此时国际投行发出的声音值得“关注”。

反思

为什么经济危机后,大宗商业价格出现深度调整,国际矿企间没有出现为争销售量而大打价格战,反而为共同的利益,表现出趋同的商业思维和价值逻辑?

思维和意识

大部分国内媒体和人士还是习惯性按“国内思维”分析国际矿业巨头的企业战略和商业逻辑。必须正视铁矿石博弈的利益关系十分复杂。以权益利益为纽带构成了西方主流资本间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社会关系。当某个行业或领域长期由国际金融资本持有和控股时,按传统商业模式,尤其是国内型意识和思维已经很难跟上强大对手们的意识和价值逻辑了。

国际矿业资本的逻辑是以实现“绝对商业利益”为商业目标。多年的铁矿石价格博弈,主要供应方已经表现出趋同的商业价值观。

三大巨头之间的默契“密而不宣”,其整体利益是一致的。价值逻辑是在供方整体利益的保证下,独立经济体的利益才能实现最佳。受共同利益的驱动,主要矿石供应方之间不太可能发生彼此为争销售量而大打价格战。

类似国内人士希望看到的三家中能有被分化出来的矿商与中方单独达成协议的设想和期待,不太可能发生在这些成熟的跨国矿企上。尽管主要供应方由各自独立的执行管理层和股东构成,但在价值逻辑和大战略目标上能表现出趋同的经营思路和意识,需要国内企业人反思和必须要正视这些事实。如果始终以国内意识和思维去同成熟的跨国矿业资本进行商业搏弈,被动局面很难出现转机。

反思定价权

任何经济教科书都没有定价权的最权威解释,只是原则上归纳为反应供需关系。现实中的定价博弈决不会完全遵循教科书按原则定价。现实中的定价是市场供需主体对市场的了解、影响和掌控能力的体现。尽管三大矿业巨头年报和公开信息中没有正面解释定价权,但披露的文字细节中流露出矿业巨头如何认知、理解和运用定价权。

“必和必拓BHp理解、认识的定价权”:

in-depthmarketunderstanding深度认知市场。

marketknowledge主导权在于对市场的整体认知。

必和必拓归纳的信息中重点强调了对市场的综合认识和深度理解,这也是争夺所有商品定价权最核心的领域。定价权就是整体信息情报战,包括用户关系沟通、市场分析预测、相关行业发展分析,近期市场动向探测、市场供求均衡摸底、谈判准备与技巧,这些跨国公司都进行了充分的工作,特别是对中国经济形势和相关市场的认识及未来发展预期比中国对手还看得透和远。具体细节如下:

必和必拓信息中披露的主要细节

2009年2月公司已经判断中国钢铁企业“去库存化”已经完成。推断中国主要钢铁企业会增大进口铁矿石数量,对矿商而言是重大利好。结果也验证了必和必拓2009年早期对中国需求的整体判断:

中国需求会先于其他经济体。

中国国内矿对“高现货价格”依赖度更高。

中国现行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模式决定对铁矿石长期高位需求。

专业性、系统性、整体性战略分析和计划报告是国际跨国公司制定公司长远投资规划和重大战略决策的基础。

股票投资逻辑思路篇8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新制度经济学的政治经济学郑伟林

国有企业振兴之路:体制创新、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窦祥胜,陈天慈

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理论透视黄新华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逻辑内涵及当展冯继康,赖昭瑞

关于提高云南烟草产业竞争力的思考刘家贵

论我国失业统计的主要问题及其完善罗建章,何志华

第三方物流——流通业中的新兴业态王克群

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两个问题的再思考肖正根

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及其在我国应用的前景蒋兆斌,田柳

消费信贷证券化模式的国际考察及其评价张建友

我国资本帐户开放的最优制度安排杨文华

外商投资企业在华融资环境分析张烨

CDR的金融创新风险及其防范——以大陆香港两地金融法为研究样本陈慰星

股市波动与政府双重金融政策目标——股市波动的博弈分析秦军,赵玉伟

入世后银行业竞争的新视角——从中资银行的比较竞争优势看中外银行合作前景马喜德

中国股票市场未来发展的政策选择——市场化制度创新的突破口陈梦根,李占猛

机遇:加入wto和我国股指期货交易的推出刘喜勤,李智忠

试论我国政策性金融体系的完善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郭宝宁

放松金融管制推动我国金融自由化单瑜

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必要性和策略王萍萍

我国企业实施股票期权计划的设想杨雪梅

我国中小企业风险投资运作模式构建李林

市场调查十大误区剖析王旭

嬗变中的“苏南模式”乡镇企业偏向种种那张军

私营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状况研究刘银花

建立和完善地方税体系的问题的探讨李丽

电子货币时代的税收框架:一个前瞻性研究王凌峰

新价值论下的我国治税模式创新漆亮亮,项有义

住房社会保障机制的发展研究谢昌浩,阮萍

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张亚梅

养老基金管理的国际经验及启示黄永洪

内部贸易在跨国公司资本运营中的作用及其负面影响郭跃芳,王宇东

wto与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杨增雄

新制度经济学的政治经济学郑伟林

国有企业振兴之路:体制创新、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窦祥胜,陈天慈

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理论透视黄新华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逻辑内涵及当展冯继康,赖昭瑞

关于提高云南烟草产业竞争力的思考刘家贵

论我国失业统计的主要问题及其完善罗建章,何志华

第三方物流——流通业中的新兴业态王克群

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两个问题的再思考肖正根

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及其在我国应用的前景蒋兆斌,田柳Http://

消费信贷证券化模式的国际考察及其评价张建友

我国资本帐户开放的最优制度安排杨文华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外商投资企业在华融资环境分析张烨

CDR的金融创新风险及其防范——以大陆香港两地金融法为研究样本陈慰星

股市波动与政府双重金融政策目标——股市波动的博弈分析秦军,赵玉伟

入世后银行业竞争的新视角——从中资银行的比较竞争优势看中外银行合作前景马喜德

中国股票市场未来发展的政策选择——市场化制度创新的突破口陈梦根,李占猛

股票投资逻辑思路篇9

沃伦・巴菲特曾经说过:“大部分机构投和个人投资者都会发现,拥有股票的最好方法是购买指数型基金,投资者采用这种方法取得的业绩,一定会击败根据大部分投资专家提供的建议进行投资的结果。”牛市中,指数型基金往往表现抢眼,有很高的配置价值。截至2014年12月5日,根据wind泛基金指数阶段表现来看,指数型基金(加权)长短期涨幅均稳定在所有指数前三的位置。然而,许多基金配置与大盘配置差异较大,不能很好地分享大盘上涨行情。那么,投资者购买指数基金应注意哪些问题?

酝酿中的慢牛

现任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博时深证基本面200etF基金及其联接基金、博时上证企债30eFt基金、博时特许价值股票基金经理的赵云阳已经有十多年的基金从业经历,凭借丰富的行业经验,他所管理的这几只基金在2014年都取得了突出的业绩。截至2014年12月9日,博时特许价值股票基金已经取得39.39%的回报;博时深证基本面200etF及其联接基金分别取得36.40%和33.74%的回报;博时上证企债30etF基金取得7.02%的回报。

对于当前市场情况以及未来走向,赵云阳认为,出于对未来中国改革和市场环境的信心,a股市场可能已经酝酿出了长期牛市的土壤,但资本市场各类参与主体的投资理念、逻辑思路以及操作都在改变。一个突出的表现是,量化增强及对冲开始创造收益。市场对通过量化、大数据挖掘获取稳定超额收益的期待突飞猛涨。

市场资金在流入,这已成为现实。赵云阳说:“过去几年,炒股是亏钱的,房价的持续上涨预期使投资者大都倾向于选择投资房产。如今,房价预期发生改变,购房者开始观望,原本打算投资房产的资金逐步进入股市。此外,之前有很多投资者购买低风险、年收益多在5%~6%的宝宝类产品,现在行情起来了,这部分资金也将从这些低风险的产品转移到高风险、高收益的股票类产品上。”

2014年年底,股票行情爆发,市场表现疯狂。赵云阳举例说:“2014年11月底,中金公司研究报告重申‘消灭1倍以下pB银行股,坚定看好a股银行股’的观点,这使许多投资者在2014年12月初疯狂买入。”对此,他认为,随着市场回归理性,资金最终会向估值相对合理的股票流动。

指数化产品受关注

赵云阳告诉记者:“因为市场有效性不强,获取超额收益相对容易,中国投资者更多是习惯配置主动型基金。而在美国,主动型投资很难超越指数投资,其原因在于美国在过去几十年里的持续慢牛上涨以及长期资金的配置。”他认为,随着市场好转,中国投资者将开始关注指数化投资产品。

赵云阳指出,指数化产品具备投资透明化、参与费用低、规模化和流程化的特点,行业、风格、概念及主题逐步的细化极大地方便了投资者的参与和灵活配置。随着投资工具的不断完善,投资者可自行择时择行业,参与进出效率也将提升。“互联网的发展使跨界经营越来越普遍,原来的分类已不足以支持新的选股思路,所以我认为,未来,行业分类体系将进一步优化升级,产品也会向新行业或新主题偏移。”赵云阳说。

中国市场发展到现在,投资者对个股标的挖掘思路也有所改变,不仅关注公司有没有盈利,而且还关注这个公司有没有可能出现爆发期,关注行业拐点。而对于基金的判断,赵云阳认为:“海外市场基金相对基准的偏离度不大,投资理念是围绕业绩基准进行行业或风格的高低配,而中国市场基金持仓相对基准的偏差较大,不能只看业绩基准。”

分级细化助推指数投资

对于最近火热的分级B行情,赵云阳告诉记者,很多人问他:“你周围没有人问过你分级B吗?我周围有很多人在了解。”赵云阳认为,分级基金的崛起对a股的上涨有助推作用。“分级基金主要是被动投资,通过收益分配给投资者提供加大杠杆的工具。在分级基金刚开始发展的时候,很多机构投资者参与a类,这就需要他们买入母基金,然后拆分,卖掉B类份额。早期分级基金的整体溢价机会不多,申购拆分套利机会较少,分级基金规模也不大。2014年开始,分级基金的整体溢价机会增多,吸引套利投资者积极参与,母基金份额快速增长,进而提供市场被动配置的资金来源,对市场上涨提供辅助的支撑。”赵云阳说。

他进一步分析道:“近两年,分级基金的大幅发展促进了指数投资的增加。2014年,市场指数投资优于主动投资,体现在上半年的中证500和近期的沪深300,以及市场热点军工主题、证券主题、非银主题等细分行业的指数化基金上,其规模的快速增长反映出投资者的自我选择。除了分级基金,融资融券余额的快速增加也表明市场资金在加杠杆。这一点从券商的大户开始大量的放杠杆操作也可以看出。”

“2014年推出了很多相关的行业杠杆产品。这些产品的增加幅度很大,且有些品种的成交量超过10亿元,具备投资者参与的流动性支撑,指数化的空间很大。前两年,机构在资金配置上多倾向小盘股,随着成交量的上涨,资金量越来越大,将配置更多的主流指数。”赵云阳进一步分析预测,“2013年,债券投资的指数化出现,包括债券etF等,募集规模也都相当不错。2014年,机构开始布局分级基金,特别是布局细分行业,包括金融地产、非银等。可以预见的是,2015年,各个机构对分级基金将更加细化,将布局白酒、银行、高铁、工程机械等行业,目的是让投资者更方便地进行资金配置。”

对话赵云阳

Q:对于大众投资者来说,指数产品的吸引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a:对很多投资者而言,以前更多配置主动型基金,随着市场好转,指数化投资产品被市场所关注。指数化产品具备投资透明化、参与费用低、规模化和流程化,行业、风格、概念及主题逐步的细化,极大方便投资者的参与和灵活配置。

Q:选择一个合适的指数是指数化投资的关键,哪些板块的指数值得投资者关注?

a:指数化投资产品体现在指数基金、etF和分级基金,有债券指数化和股票指数化。随着股票市场行情的爆发,机构开始布局分级基金,细分行业包括金融地产、非银等。2015年各个机构对分级基金会更加细化,现在市场效应起来了,2015年,白酒、银行、高铁、工程机械等行业机构可能都要布局,投资者也可以加以关注。

股票投资逻辑思路篇10

关键词:证券投资;逻辑推理;实践;人才培养

证券分析之父格雷厄姆指出:“我们最关心的主要是概念、方法、标准、原理以及最重要的逻辑推理能力。我们强调理论的重要性并不因为理论本身而在于它在实践中的价值”。证券投资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投资成功的关键不在于你是否能熟记理论本身,而在于运用理论推导出正确的买入或卖出的决策。

在证券投资教学的实践中,多年来我们一直探索将逻辑推理的教学融人证券投资理论教学中,力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我们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手,通过明确本专业的人才需要的知识结构的界定.制定了一套新的证券投资人才培养方案,其核心内容就是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并通过教学体系的完善与教师队伍的建设来保证其顺利实施。

一、合格的证券投资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知识结构的界定

我国现有的证券投资专业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涵盖了经济学、金融学、证券投资学等领域的主要课程,理论知识覆盖面宽.学生在学完该课程后,基本具备了本专业所需要的理论储备。但是这样的课程设置也有它的局限性.它的缺陷在于:课程设置中没有开设逻辑推理课程.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主要是接受知识.而证券投资的复杂性、多变性决定以前的结论与实践中的演绎过程不一定是一致的。因此加强推导过程的教学是必须的,逻辑推理应该包含在证券投资专业的整体知识结构中。

(二)知识结构的扩展

将逻辑推理知识纳入证券投资专业课程的一部分.是扩展学生知识结构的必然。然而现实中,没有一所高校将逻辑推理列为证券专业的必修课程,由于证券分析的复杂性,理论课程中的结论与实际的证券价格运行有一定的差异性.学生普遍对理论感到迷茫,甚至有些学生开始怀疑证券理论的正确性.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前景充满困惑。为此,课题组成员利用实践课教学、模拟比赛辅导等机会,穿行逻辑推理的教学,并运用推理引导学生进行证券分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解释市场交易行为。在证券投资专业(含金融专业中的证券方向)课程设置中增加逻辑推理课程,扩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必要的。

(三)证券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本科与专科阶段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应为证券投资专门人才,即为证券公司、证券咨询公司、民间投资机构输送投资分析人员、操作人员、客户服务人员等。

最终培养的人才必须像格雷厄姆教授所说的掌握了证券投资领域主要的概念、方法、标准、原理并且具有较高水平的逻辑推理能力。我们并不强调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巴菲特,但是我们必须按照培养巴菲特的方法一样去培养我们的学生,在高风险的证券投资领域,学生只有自身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才能给客户带来更好的收益,为客户规避风险。高水平的投资人员,不仅仅是指具备专业的知识素养的人,而且是指具备运用知识解析复杂的市场能力的人,所以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是知识与能力的结合。而在证券投资领域,逻辑推理能力是实现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价值的首要能力。

二、在证券投资专业开展逻辑推理教学的探索

我们在实践课教学与辅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模拟投资大赛中,以证券投资理论为基础,强调逻辑推理与理论的结合,主动调整教学方案,增加逻辑推理基础知识的教学。

(一)逻辑学基础

限于教学时间,将逻辑学课件发给每一个学生.要求学生在学习课件的基础上,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在课堂以提问的方式检验学习效果。

在逻辑基础教育中,首先强调数理逻辑与概率逻辑的教学,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问,理论与实际的偏差是客观的,理论中包含的“概念、方法、标准、原理”是引导我们进入成功投资的依据,从理论出发,我们的成功将成为一个大概率事件。其次,将逻辑推理具体运用到个股的价值投资分析、技术分析中.引导学生追求高概率的成功投资,而不是每次都成功的投资。

(二)价值投资中的逻辑推理

所谓价值投资.是一种寻找被市场低估的公司股票的投资方式。格雷厄姆是价值投资的鼻祖,其学生巴菲特是最成功的价值投资大师。在价值投资的教学中.仅仅传输格雷厄姆的价值评估方法是不够的.动态看待公司的价值,从未来的角度估量公司的价值才是成功的关键。

价值投资理论本身是正确的,巴菲特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证。而很多人从静态低估的角度买入,结果失败了.理论的缔造者格雷厄姆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他在1929-1933年的金融危机中用过去的数据计算公司价值,事实证明他错了,价值投资理论也曾经因此受到质疑。我们所说的某某公司的股票价值,是一个微观问题,我们的推理逻辑思路是——先引导学生先看宏观经济、再看行业经济,最后才定格在某一个公司(微观)的股票价格上,这样价格是否低估,就不是一个静态的问题了,具体的结果,需要学生根据具体的公司,结合经济学与逻辑学的知识,作出自己的评判。这种评判如果被事实证明是成熟的,就可以上升为一种方法,如巴菲特提倡的贴现价值模型,实际上就是一种量化的逻辑推理。

(三)技术分析中的逻辑推理

技术分析理论中的流派更多.比较流行的技术分析理论有道氏理论、波浪理论、形态理论等。这些理论也属于格雷厄姆所说的“概念、方法、标准、原理”而不是格雷厄姆说的“最重要的逻辑推理能力”。主流的技术分析理论无疑是正确的,是经过市场无数次检验的。但是,作为老师,我们要求学生从技术分析的三大假设前提人手.自己重新推导技术分析理论的逻辑合理性。学生在推导的过程中会发现:技术分析理论中的主流理论是正确的.是符合逻辑的。但是市场上也有一些新的技术分析方法,逻辑思维是混乱的,没有说服力的。

技术分析理论对交易行为具有指导意义.我们要求学生从三大技术分析的假设前提出发.依据主流的技术分析理论,建立符合逻辑的交易原则.并严格执行。如果我们所有的交易行为都是符合数理逻辑或概率逻辑的.那么交易行为成功就是一个大概率事件。技术分析的三大假设前提的核心是:股票的价格是沿着趋势运动的。道氏理论指出:趋势分为长期趋势、中期趋势、短期趋势。好了,我们的问题出来了——如何判断趋势即将发生变化?目前我们已经结合趋势理论与K线理论有一个初步的,符合逻辑的推断,但是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作出判断,而不是告诉他判断的结果。趋势变化的转折点的出现,操作(买人或卖出)决策必须及时执行,成功投资主要是体现在趋势转折点的操作行为上的。

三、成功案例分析

在证券专业实践教学中.建立了以世华财经教学软件为主的仿真实验室,这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证券奥秘的积极性。在2006年-2008年连续三次组织学生参加“世华财经”杯全国大学生模拟投资大赛,并且三次获得优胜,是全国200多所参赛学校中仅有的两所每次都位于前十名的学校之一。我们的成绩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已经毕业的学生有多名现在服务于国内知名的证券机构.他们的专业技能提高主要是通过以下方面获得的。

1.基本技能的巩固。金融学科实践与一般工科实践不完全相同,金融产品的交易涉及盈亏数字较大,不可能冒着较大风险让学生直接参与现实的金融交易。所以基本技能的巩固一般是从模拟交易开始的。

我们充分利用世华软件的模拟交易功能,给每一个学生开立模拟交易帐户。要求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从趋势理论、均线理论、形态理论中找到依据,写好属于自己的操盘日记。强调买人的理由,只有理由充分了,才能做出买入的动作。卖出也是一样。学生在模拟中,加强了对基本理论的理解,知识的根本价值在于使用,活化知识的使用可充分学生所学知识的主旨价值。

发挥年轻学生的学习热情.组织学生参加一年一度的“世华杯”全国大学生金融投资大赛,让学生在比赛中主动运用投资理论与逻辑推理知识,通过比赛成功来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提升逻辑推理能力的热情。

2.逻辑推理教学的展开。(1)基本推理能力教学的展开。我们为实验班级编写普及型的逻辑推理教案,利用商学院提供的开放式教学环境进行教学,利用学生对证券投资的兴趣,要求学生做笔记,完成课后练习,并进行考核。成绩合格者,将参加后面的全国金融投资大赛的相关辅导.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战分析能力;(2)使用与探究。对知识使用效果的检验,是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所在。鼓励学生在使用知识的过程中大胆探究.培养其自主创新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要求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即每一个操作指令完成后,必须写出:操作运用的原理,逻辑推理过程,结论等三个主要步骤。并提示学生过一段时间.再来观察结论的合理性。

3.合作与交流。在实践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员参与,教师适时启发诱导,提示点拨。可将学生分成3—5人一组,自愿组合.选择各组感兴趣的项目。实践性教学过程包括明确任务、协作学习、创设情境等。早期,教师是学习任务的布置者:后期,教师需要转变角色,成为学习方向的引导者。

通过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识.通过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取到“解惑”的作用。合作与交流是多方面的,还包括学生与公司客户的直接接触.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4.展示与评价。通过以上的个别化实践与协作实践,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果。接着让学生充分展示和交流自己的成果.可分阶段,鼓励学生将自己或小组实践成果在课堂上通过电脑、投影等方式介绍给大家,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实践成果,并启发、诱导学生对别人的实践成果进行讨论、评价、纠正错误,补充正确观点,这样,学生不但在展示中获得了成就感,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小组的实践成果,提高了实践创新的能力。最后教师要进行点评给分.一般记入平时成绩,如果是单列实践课,则单列成绩。

四、教学体系的完善与教师队伍的构建

(一)建立单项训练与综合实践相结合的实践课教学体系

1.单项训练是根据培养目标所需岗位基本技能在不同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某一方面或某项基本技能训练,提倡边教理论边做实践的一种教学方式。

我们提倡将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融入价值投资与技术分析的教学实践中,在每一个单项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学生自己依据理论与实例相结合,推导属于自己的结论。

并要求学生对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偏差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

通过对单一的技术分析理论的运用,要求学生从投资决策出发,对现实中的行情变化,推导出买入、卖出或者等待的决策。全面提升学生的决策能力.是每一个单项训练的最终目标。

2.综合实践则是在学习几门相关课程后组织的集中实践教学.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技能,全面提升金融投资的决策水平。目前,我校金融专业已经建成申银万国证券九江营业部、国盛证券九江营业部等实训基地,学生良好的操作能力得到了企业的认可。我们已经建立起一套由实训计划、实训报告、实习评语等组成较完整的实训质量监控措施。

对于参与综合实训的学生,要求学生做好实习笔记.对实训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做好记录。强调综合实训中的问题应该由学生自己解决.由教师最后进行评估。投资中解决问题的正确率.实际上就是最终决策的正确率。是未来学生事业发展的生命线,正确率高是投资决策能力的体现,在证券行业生存、发展,必须提高自己的投资决策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客户,自己在行业中的发展前景才会一片光明。

(二)建设一支适应改革后证券投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师资队伍

证券投资专业实践性教育对教师有特殊的要求.他们必须是集理论性、示范性、职业性于一身,既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高的操作技能,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新型教师。因此,我校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加强现有的教师与证券专业人士的交流,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教学的针对性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我们请证券投资一线的高素质人才走进校园.通过讲座等形式传授他们的经验,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