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投资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34:22

基础设施投资策略篇1

[关键词]:保险资金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

一、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的意义

(一)有利于解决基础设施融资问题,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国家从2012年提出新型城镇化开始,统筹推进了交通、通信、能源、等国家重点支持的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以此来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在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关注的就是资金缺乏带来的压力,这已经成为制约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瓶颈问题,保险资金特别是寿险资金的长期性,稳定性的特点,刚好弥补了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资金不足的问题。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资金缺乏的压力,更加快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二)有利于提高基础设施运营效率,优化资源配置

将保险资金的投入,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这些问题的影响,一方面,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的盈利性商业化的经营目标,可以很好地约束投资主体的行为,减少政府投入所带来的盲目性和冲动性;另一方面,商业保险资金的引入,使得企业化模式真正实施到基础设施的运营之中,会进一步提高其运营效率。

(三)有利于拓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提升保险公司竞争力

随着国家对新型城镇化的关注以及“一带一路”新战略的实施,我国对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也进一步加大,这就为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2014年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6.3%,比上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同时,2014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险资金有1.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6.8%,一般基础设施的投资收益率在6%-9%,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较高的收益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整个保险业的投资收益水平,进而提高了保险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二、我国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债权计划的现状

(一)我国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债权计划的投资规模

根据保监会的相关统计数据,2014年年底保险资金发起基础设施投资计划达到1.1万亿元,比年初增长56.8%。以上数据显示,保险资金投资于基础设施的规模不断上升,且2014年相比于2013年同比增长56.8%,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表明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债权计划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

(二)我国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债权计划的行业分布

当前我国保监会允许保险资金参与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交通、能源、通讯、市政、环境保护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而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保险资金参与的行业主要是交通,交通方面的占比超过50%,远远超过其他行业的投资比例。在能源和市政方面也有参与,但对于通讯和环境保护,保险资金则几乎没有涉猎。

(三)我国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债权计划的典型项目

2007年,泰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发起设立“泰康开泰―铁路债权计划”,是我国保险业首单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2011年,“南水北调”工程一、二、三期债权投资计划备案金额合计550亿元,该债权计划是目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行的规模最大的单一基础设施投资金融产品。2014年4月29日,“人保――天津滨海新区交通项目债权投资计划”的本金和利息清算结束,标志着我国保险业第一个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圆满清算结束。

三、对于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债权计划的几点建议

(一)保险公司应深化资产配置研究

保险公司的产品在特点上各有不同,不同的保险资金在性质、时间期限上也会有所差别,所以在进行保险资金的投资规划时,应该根据保险资金本身的特点和所投资的项目的特点来进行相应的匹配,通过很好的资产配置来实现多维度的债权产品配置策略。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规模大,投资期限长,收益稳定,这些特点都正好与保险公司寿险资金的特点相匹配,因此应该将更多地寿险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

(二)保险公司应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

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风险主要是流动性风险。保险公司应尽快建立基础设施项目筛选、风险评估、评审决策、投后管理等债权计划全过程的风险内控体系。在进行投资前,要全面了解所选择的基础设施项目的各方面信息;投入建设以后,要定期与项目的各个参与主体进行沟通,及早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措施,来防范基础设施债权计划可能存在的流动性等风险。

(三)完善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的各方面政策

1、严格限制投资规模和投资比例

虽然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的投资收益率很高,但同时存在的风险也相对较高,应该在鼓励保险公司积极参与投资基础设施的同时,也要严格限制保险资金的投资规模和投资比例。

2、放宽投资领域

目前允许保险资金参与基础设施投资的行业主要有交通,能源,市政,通讯,环境保护5个不同的行业,而根据最新统计数据,保险公司不能投资的制造业、邮政业、电力热力燃气的投资额排名都相对靠前,所以应该进一步放宽对投资领域的限定,允许保险公司投资于这些领域,推动基础设施债权计划更大规模地发展。

(四)加强各监管部门的联合监管力度

保险资金参与投资的基础设施债权计划一般投资规模较大,一旦风险发生,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就需要各个监管部门联合监管,保监会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保险公司投资基础设施的比例、模式、流程进行严格监管;国家改革与发展委员和国家审计部门也应该发挥其各自的职能,真正做到联合监管。

四、结论

国家对新型城镇化的关注及“一带一路”战略的积极推进,使得我国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需求也进一步加大,与银行,证券,信托等其他金融部门相比,保险业可以提供期限更长、供给更加稳定的资金,保险资金成为经济新常态下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而基础设施项目的收益稳定的特点,使其受到更多保险公司的青睐,这种相互之间的匹配与需求,使得保险资金参与的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参考文献:

[1]李画.保险业交出2014亮丽成绩单[n].中国保险报,.2015(001).

[2]任颐.保险资金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大有作为[J].财经界,2013(15):128~129.

[3]于宁,李康.保险债权投资计划的发展与启示[J].金融市场,2014(2):86~88.

[4]金山.我国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债权计划浅析[J].中国市场,2014(33):63~65.

基础设施投资策略篇2

   一、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消除发展瓶颈制约

   按照经济增长理论,在自然资源给定和劳动要素充裕的条件下,资本存量的多寡是促进或限制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一个经济区的发展,核心是招商引资的规模和质量。对于投资商来说,是否对某一地区投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看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是否良好,只有在基础设施完善及其他生产经营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才能引来投资。特别是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供电设施系统,更是现代经济发展和发展外向型经济、吸引外商投资的必要条件,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投资环境的改善比优惠政策还重要。在过去三十年中,中东部地区之所以在全国发展格局中走在前列,这与中东部地区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外商直接投资有直接关系。就甘肃的基础设施建设来说,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水利基础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三方面内容:一是交通运输建设。这包括铁路、公路、航空、管道运输等。甘肃是西北五省区交通运输的中枢,古丝绸之路的咽喉,也是第二亚欧大陆桥的重要通道,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截至2010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11.9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046公里。铁路营业里程2880公里,基本形成了以陇海、兰新、包兰、兰青、宝成等7条国家干线铁路和专用线为支线的铁路网。全省现有民航机场7个,航线近五十条。以兰州中川机场为中心,东西部机场群为两翼,连接全国三十多个大中城市的机场网络逐步形成。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包括城市交通,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互联网建设、绿化、污水处理等。三是水利设施建设。甘肃是我国最干旱缺水的省份之一,水利设施在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甘肃省水利建设投资有所增长,但一直缺乏稳定的投入机制,水利基础设施仍然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综上,尽管甘肃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过去十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中央对甘肃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来讲,基础设施仍然是制约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今后在财税政策方面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来源机制

   根据项目性质可分为纯公共产品性质和经营性两大类,纯公共产品性质是指没有收费机制的项目,如城市排水工程、城市道路、城市绿化等,这类项目建设目的是为了取得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市场调节对其难以发挥作用。经营性项目包括两类,一类是指有收费机制或稳定的现金流入的纯经营性项目(属于私人产品性质),如收费公路、桥梁等,这类项目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实施;另一类是指虽有收费机制和资金流入,但其收益还不足以收回全部投资成本的项目(属于准公共产品性质),包括城市供水、供气、公共交通、污水与垃圾处理等,这类项目可以通过政府适当补贴、贴息或政策优惠来解决。

   1.改革现行城市建设维护税并适当提高税率。城市建设维护税,是指国家对缴纳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单位和个人就其缴纳的这“三税”的税额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税。在我国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公用事业附加是唯一固定的城建资金来源。据有关数据,城建税在基础设施投资中的比重已从2000年的l5%下降到2010年的10%,仅靠城建税收入的增长,远不能适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需要。《城建税暂行条例》已明确了城建税是一个具有专款专用性质的地方税,税收收入越多,城市建设资金就越充裕,城市建设发展就越快。鉴于此,建议国家应改变城市维护建设税依附于商品税的状况,赋予其正式的税收地位,直接以纳税人的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为计税依据,保证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来源。其次,应在城建税改革中适当提高其税率,使城市维护建设有一个比较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

   2.规范城市基础设施相关收费体系。主要是按照有偿使用和服务收费的原则,规范基础设施的收费管理,同时要重点扩大资源性收费范围。

   3.完善公共产品定价机制。由于基础设施产品和服务具有特殊性,总的来说,都属于公共定价范畴。公共定价,即确定公共产品(包括服务)的价格和收费标准,是政府和财政的一项重要职责,以保证公共产品的提供并实施对其管理。受城市指令性价格形成机制和城市居民较低收入水平的约束,我国城市基础设施行业,特别是城市公用事业一直由政府财政补贴维持运营。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着力发挥财政的价格管理职能,合理确定基础设施产品和服务价格,建立规范的价格调整机制和有偿使用制度,以保证基础设施产品和服务的正常运转。

   (二)发挥财政融资的杠杆作用,创新基础设施融资新机制

   一方面国家要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另一方面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广开资金来源的渠道,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多种形式广泛筹集社会闲散资金。例如甘肃公路航空旅游集团近期在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成功注册发行了80亿元中期票据和20亿元短期融资券;获得银行贷款50亿元,实现融资总额150亿元,这些投融资创新举措必将有力地促进甘肃基础设施的跨域式发展,值得在全省今后的基础设施投融资工作中借鉴。同时,要加强现有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和维护管理,充分发挥现有基础设施的作用。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其他中央专项资金要加大对甘肃的投入力度。统筹考虑甘肃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中央投资补助,将部分符合条件的公益性项目国债转贷资金逐步转为拨款。

   二、大力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甘肃自然条件比较严酷,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比较多,但光热资源丰富,发展特色农业比较优势明显。例如马铃薯、中药材、制种业、苹果、酿酒原料、蔬菜等产业,无论是产品面积还是产量在全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近年来农业特色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但与周边兄弟省市相比,差距还很大。甘肃省独特的自然环境,在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具有特殊的优势。甘肃要想在未来的经济社会转型跨越中取得超常规发展,理应把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财税政策方面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一)加大财政对农业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

   大幅度增加投入,确保财政农业投入的稳定增长;在财政投入规模加大的基础上,要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结构,就甘肃省来说,财政投入重点应该是马铃薯、中药材、林果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加快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步伐,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对战略性新型产业来讲,应加大对新能源、生物医药产业的前沿技术研究的投入,加大对农业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的投入力度,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另外,引导金融支持自主创新,政府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各类商业金融机构支持自主创新与产业化,发挥财政资金在激励企业创新中的杠杆作用。

   (二)运用税收政策和制度支持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

   在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建议国家对从事国家鼓励发展的农产品加工项目,在现行规定范围内免征进口关税。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产地农产品初加工的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给予扶持。同时,鼓励农业企业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完善自主创新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甘肃省可以在自身财力充足,中央财税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制定以下财政扶持奖补政策措施,一是对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新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两年内免收省级行政事业性收费;二是对当年新确认为市级、省级、部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在享受上级补助基础上,由省财政分别给予10万元、50万元、100万元奖励;三是对年产值500万元以上并列入规模企业统计的企业,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等三年内新增缴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中省财政实得部分全额返还给企业;在贷款担保、商标认定、产品评奖等方面也给予一系列扶持,通过政策扶持积极引导,使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向规模企业集群,成为具有辐射力和带动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充分利用财税机制,发展新兴产业

   1.运用财税政策调节要素供给。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首先是需要运用政府力量消除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要素制约,通过保障充足的要素供给为其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甘肃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起步晚、规模小、底子薄,需要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引导资源的配置结构与方向。在财税政策运用中,应合理选择所得税与财政投资政策,调节要素投入相对价格,降低其要素投入成本,分担产业创业风险,优化要素供给。

   一是运用财税政策保障人力资本供给。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一大批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建议设立教育专项资金,加大对战略性新兴学科专业建设的投入力度,针对拔尖人才制定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激发人才创新的积极性与活力,形成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

   二是运用财税政策分担科技创新风险。在财税政策运用上,应针对科技创新的不同环节,运用不同的税收工具,有区别地分类制定比现行税制更为优惠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针对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应主要通过财政补贴、以奖方式给予重点支持;在成果应用与转化阶段,应针对成果转让收入进行所得税额减免和税率优惠,着力支持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

   三是运用财税政策降低资源投入成本。可通过财政贴息、发行专项债券等方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融资支持,降低资金成本,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也可通过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所得税优惠方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提供政策扶持,减轻产业税收负担,降低生产运营成本。

   2.运用财税政策调节市场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现期需求低和未来需求高的特征,除了需要政府从供给角度运用财税政策给予有力推动外,还需要政府从需求角度运用财税政策给予有力拉动。从需求方面看,应通过货物与劳务税和政府采购政策改变产品的相对价格,为战略新兴产业造就市场需求优势。一是通过国内货物与劳务税政策直接和间接调节产品相对价格。二是建立拉动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

   三、坚持扶贫开发与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基础设施投资策略篇3

关键词:基础设施;博弈;bot投资方式

1基础设施建设的博弈分析

(1)私人与私人之间的“囚徒困境”博弈。在该博弈中,我们假设让民间私人(企业)都出钱共同来建设基础设施,那么社会福利将增加。问题在于,如果我出钱,你不出钱,那我就得不偿失;而你出钱我不出钱,我就可以“免费搭车”。该博弈的支付矩阵如下:假设参与主体为甲、乙两私人(企业),现投资建设某基础设施,甲或乙单独投资需要支付20个货币单位,甲和乙共同投资则各需支付10个货币单位,每个人都不愿出钱投资则支付0个货币单位。该博弈的占优策略均衡是甲和乙都选择“不投资”。

(2)私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智猪”博奕。在该博弈中,参与主体是私人(企业)和政府,假设社会需要兴建一项基础设施,从私人(企业)角度看,能从该项目中得到5个效用单位,兴建成本为4个单位;从政府角度看,能从该项目中得到8个效用单位(考虑到项目的社会效应),兴建成本为5个单位(考虑到政府的效率问题等)。双方的策略有“主动”兴建和“等待”两种。其支付矩阵如下:

该博弈的结果是没有形成占优策略均衡。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智猪”博弈中,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多劳不多得。如在该支付矩阵中,战略组合(5,3),就表示政府主动修建基础设施获得的效用是3,而私人(企业)等待所获得的效用却是5。同理,对于战略组合(1,8)表示私人(企业)主动修建基础设施获得的效用是1,而政府等待所获得的效用却是8。博弈的结果是政府、私人(企业)都不愿意投资建设基础设施。

综合公共经济学原理和博弈论分析以及现实情况,笔者认为:基础设施建设应该由政府负责,但是不能忽略市场的力量。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政府和市场的最佳组合点。bot投资方式就是我们应选择的路径。

2bot投资方式概述

2.1bot的涵义

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它是政府吸引私人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投融资方式,具体涵义是:政府就某个基础设施项目与非政府部门的项目公司签订特许权协议,授权于项目公司来承担该项目的融资、建设、经营和维护。在协议规定的特许期内,项目公司通过向设施使用者收取费用来回收项目投资、经营和维护成本,并获取合理回报,政府部门则拥有对这一基础设施项目的监督权。特许期届满后,项目公司将该基础设施项目无偿的移交给政府部门。

2.2bot的组织结构及运作方式

bot的组织结构及运作方式如图3。

2.3bot的优点和局限

bot投资方式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一是有利于减少政府直接的财政负担,解决了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中资金不足的问题;二是避免了政府的债务风险。三是有利于提高项目的运作效率。四是可以给民间私人(企业)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五是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及时、甚至超前的,更多更好的基础设施服务。

bot投资方式的局限主要表现在:首先,不是所有基础设施建设都可以采用这种投资方式,只有那些具有营利性的基础设施才可以采用这种投资方式;第二,采用bot投资方式的项目,一般投资额较大,投资周期较长,需要较高水平的管理,项目的风险性较大,对bot项目公司要求很高,需要慎重对待。

3结论

3.1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bot的应用

在bot投资模式这个问题的认识上,首先,我们要看到bot的诸多优点,敢于创新,敢于采用bot模式。bot模式可广泛应用于诸多基础设施项目,如发电厂、公路、桥梁、隧道、机场、港口、码头、铁路、供水、石油管道等。其次,在具体应用时要注意有针对性的选择项目。不是所有的基础设施项目都适用bot投资方式,只有那些具有营利性的基础设施项目才可以考虑采用。项目立项前一定要经过充分论证,要认真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

3.2制订和完善有关bot的法律法规

关于bot的立法目前可以说是还处于起步阶段,这对大力发展bot是一个障碍。所以,要加快研究,尽快出台一部关于bot投融资方式的专项立法,详细界定bot投资的法律性质、特许权的定义,规定bot项目的审批、准入、运作、政府保证、经营期限以及对bot的征收、国有化和补偿问题等,促进bot项目的顺利有序开展。bot立法的基本原则应包括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原则、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原则、国民待遇原则、遵守国际公约及遵循国际惯例原则。

3.3不断优化bot投资环境

目前,我国民间资本进入基础领域的主要障碍是行政垄断。要推进基础领域的改革开放,坚持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审批方式科学化、项目业主竞争化”为主要内容的投资管理方式,让民营投资主体充分发挥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作用。一是要允许民营资本以合资、合作、联合、联营、参股、控股、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经营型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建设。二是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经营主体,给民营投资以公平的竞争机会。三是要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减少程序,提高效率,尽快建立民营投资项目登记备案制度。四是要给予民营投资主体一定的鼓励和支持,如帮助建立畅通的融资渠道、构建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制度等。

3.4加强政府对bot项目的管理和支持

政府要给自己在bot运作模式中的角色进行正确的定位。一方面,该由市场做的政府不要越位;另一方面,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政府不要缺位。具体说来,在bot模式运作中,政府要努力做到:一是科学决策。看哪些项目是必须要做的,哪些项目是可以用bot模式做;二是积极协调,协调各部门的政策和责任,协调公众和企业的利益等;三是完善有关bot的立法;四是加强监管,包括价格监管、资金使用监管等;五是做好服务,为bot项目的建设和经营营造一个好的环境,必要时给与适当的补助和支持。

3.5加快培养和储备bot方面的人才

bot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贸易、法律、金融、技术转让、工程招标、项目管理、工程技术、资产评估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对政策性和技术性的要求都很高,并有着一套独特的运行规则和办法。这就迫切要求由具有经济、政治、技术、法律、财务等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来实施,以确保项目顺利进行。所以,无论是对于政府还是bot项目公司,都需要研究bot项目对人员的要求,着手培养和储备bot人才。

参考文献

[1]戴天柱.中国财政投融资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11).

[2]肖翔,王雁.基础设施bot投融资模式的难点及建议[j].中国铁路,2006,(9).

基础设施投资策略篇4

关键词:公路工程;投标策略;报价策略;报价技巧

一、公路工程投标报价概况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84年,招标投标制度就已经进入我国。尽管相较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完善的投标报价制度,如FiDiC合同条件、复杂科学的招标投标程序等,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是通过三十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中国顺利加入世贸组织的推动下,招标投标制度在中国的各种工程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着眼于此,为了进一步规范各种招标投标行为,我国于2000年1月1日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以法律的权威和手段维护并促进招标投标制度继续发展。

公路作为国家的一项基础工程,在任何国家的工程建设体系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对于中国而言。中国是一个公路大国,截至2008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已经达373.02万公里,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通车总里程增长了3倍多。改革开放之后的公路建设中很早就使用了投标招标制度。1985年建设的京津塘高速公路,由于使用了世界银行的贷款,当时就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招投标制度。以此为基础,我国之后的公路工程建设运作模式逐渐与国际接轨,招标投标制度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一方面国内本已竞争激烈的公路建设市场进一步受到了国际公路建设公司的冲击;另一方面,也为国内建设公司开辟国外市场提供了机遇。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各个建设公司都着眼于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其中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采用合理的公路工程投标报价策略。

二、公路工程投标报价策略

1、投标报价前期相关准备

投标建立在招标的基础之上,一般分为五不同阶段:前期准备、编写标书、递交标书、谈判、签订合同。报价之前需要做好投标前的准备:首先要获得投标的资格,购买标书,然后要组织相关的人员研究招标文件、考察施工的现场、确定工程量等,其中发现问题及时与业主进行沟通;发现没有问题之后,就可以制定公路工程施工的总报价。总报价是投标报价策略的基础,一般由施工成本、利润、税金、风险费用等四部分组成。总报价不是一个固定的价格,因为其中包含着利润和风险费等可变因素在内。这些可变因素的确定则建立在是否中标的基础之上。如何在总报价和中标可能性之间取得平衡,是投标过程中的关键的问题。为了解决此问题,就需要研究投标策略和报价策略。

另外,还要尽可能的了解业主的定标策略。现在的定标策略主要有三种[1]:第一种为世界银行所推荐,即按最低类比价定标:在那些可靠的、理由充分的报价之中,选择类比价最底的报价。这种定标策略有着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加强项目管理、一定程度上促进施工单位改进施工方法等优势,缺点是会出现低价抢标现象;第二种为《公路工程国内招标文件范本》所推荐,即按合理类比价定标:以类比价为基础,类比价最低不低于标底的20%,最高不超过标底的10%。这种策略优势是可以防止一些低价抢标的现象,缺点是有可能因为标底泄露而造成不公平竞争;第三种为《交通部公路工程施工招标评标办法》所规定,同样以类比价为基础,即在合理类比价的基础上综合评标:综合考虑个投标单位投标报价、施工能力、施工组织管理占、质量保证占、业绩和信誉等各方面,并将其量化打分。如果事能够先知道业主的定价策略,则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投标报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投标策略

公路工程投标策略有很多种,一个公司采用何种策略,取决于公司的整体实力和关于此工程的目标。一般有如下投标的策略:(1)盈利策略。即以赚取最大利润为目标。此种策略适用于公司实力较强,且竞标对手相对较弱,优势明显的情况。(2)亏损策略。与盈利策略相对,即以价格优势获得公路工程,其目的往往或为了打入某一市场;或以退为进,造成广告效应。(3)微利策略。即以保本为目标,适当赚取利润。通常在建设市场供大于求之时,企业工程任务不多,而且又面对实力强大的竞标者之时采用。(4)缩短工期策略。即通过一定的措施,如改进施工方案和施工方法来缩短工期。这种策略适用于公路工程工期要求较紧的时候,缩短工期将会在评标过程中得到业主的青睐。(5)优化设计策略。即通过修改业主提供的施工设计中不合理的情况,提出新的施工优化方案。如果设计方案可靠,且能够达到提高安全性、降低工程造价,或缩短工期等目的,中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如在某公路招标工程中,一家投标公司将原来公路穿越填河软土地基区域时所采用的深层搅拌桩法改成了插板排水堆载预压法,不仅提高了工程的质量和安全,而且可降低了一半的成本。于是,这家公司顺利得到了这个工程。(7)附带优惠策略。如果在公路的建设中,不仅能够完成业主的要求,而且另外还能够给业主一些其他的优惠,如提供短期资金援助、赠送设备、提供技术援助等,也可以大大提高中标的可能性。

3、报价策略

在总报价在计算出来以后,并不意味着这个总报价就是交给业主的报价,因为投标人还要考虑中标的可能性和利润率之间的平衡,如果将利润定得太高,很可能就会在竞争中由于价格过高而失败;如果过低,则不能完成公司的投标策略,尤其是考虑到是否盈利目标。因此,在投标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一定的报价策略。

报价策略是投保策略的一部分,在投标的过程中有着关键地位。报价策略一般包括三部分:(1)降低预算成本策略。要使自己的报价具有竞争力,当然是在符合工程要求的基础上越低越好。这就要求施工单位首先要有一个合理的施工方案,在材料、人工、工期等各方面的预算中寻找最佳的方案,减少支出,降低成本。例如公路工程中关于钢筋混凝土中承式拱的建设,上部构造有的采用现浇施工,有的采用预制缆索吊装施工,两种施工方法的报价上有明显差别。选取合适的施工方法就可以降低成本。其次,要充分发挥本公司的优势,将优势直接转化成经济成本,降低预算。但无论如何降低,都得以符合施工要求为底线。(2)确定适当利润率策略。上文提过,如何在中标的可能性和利润率方面取得平衡是投标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那么如何确定合适的利润率,也要有相应的策略。首先确定适当利润率策略要以公司的投标策略为基础,盈利策略、微利策略、亏损策略等对利润率要求各不相同,要以实际情况而定。(3)报价平衡策略。在投标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竞争力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二者是否平衡同样影响着报价的高低以及中标可能性的大小。首先要分析报价的合理性与竞争性;其次,要提前确定好一个调价系数,在竞标过程中可以根据其他竞标者的报价按照调价系数进行调价。

三、报价技巧

确定了投标策略和报价策略之后,在实际的报价过程中,还有一些实用的报价技巧。通过这些报价技巧可以促进投标策略和报价策略的实现。

1、不平衡报价

所谓不平衡报价即保持总报价不变,将其中某些部分的报价定得高于实际价格,与之相应则将其中另外一些部分的报价定得低于实际价格。看似总价没有什么变化,实质上却是对常规报价的优化,可以有效地加强总报价的竞争力,提高中标的可能性。不平衡报价经常采用的方法是:(1)增加实际施工时工程量可能增加的单项工程的报价,同时降低实际施工时工程量可能减少的单项工程的报价。(2)或是增加前期工程的报价,同时减少后期工程的报价;或是增加后期工程的报价,同时减少后期工程的报价。

目前全球都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压力,这种情况下不平衡报价有着一定的优势,一般可以采用增加后期工程报价,减少前期报价的方法。这是因为:一方面,公路工程都有一个长期建设周期,利用不平衡报价可以提早收钱,使资金周转速度加快,流动资金压力减少;另一方面,施工企业提前收回前期工程的款项,可以减少通货膨胀引起的货币贬值,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风险。除此之外,工程中的那些没有工程量、只需填单价的项目,报价可以采用不平衡报价,如可以在报价时将土方运输等的价格增加。对一些未确定价格的项目,如果是承包商承担的,可以将报价调高;如果是业主承担,则将报价调低。

2、多方案报价法

当投标人发现招标的文件之中出现条款不够明确、公正,或是某种要求过于苛刻的情况时,这种风险必然转嫁到投标人身上。投标人为降低风险势必会须提高单价,这样就会导致投标失败。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就可以采用多方案的报价法,即在全面估计投标风险的基础之上,针对那些模糊不明的条款或项目按照不同的标准准备几套不同的投标方案,并进行相应的报价。然后,以多个报价为资本,与业主进行沟通谈判,增大中标的可能性。

除了上面两种报价技巧之外,还有诸如突然降价法,即在报价之前,用常规报价迷惑竞标者,等到投标之时,突然降低标价等技巧。但无论如何,这些只是一些技巧而已。采用新方法、开发新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不断提升企业在公路工程建设的核心竞争力才是降低报价的根本办法。

参考文献:

[1]方国军,张铃.公路工程投标报价编制与策略[J].华东公路,2004,(03)

[2]杨寿福.公路工程投标报价策略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9,(04)

基础设施投资策略篇5

2010年7月5~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今后10年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目标是: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与东部地区差距明显缩小;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与此同时,发改委于7月5日公布今年新开工的23个西部投资项目(铁路、公路、水利、电网等基础设施和煤炭、水电、光伏等能源建设),总计6822亿元,大约是2000~2009年期间120个项目2.2万亿元投资规模的1/3。

西部大开发的动因分析

据规划,2010~2030年是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加速发展阶段”。事实上,今年两会前后中央领导人就对西部大开发战略进行过广泛的调研和讨论,目前中央再次大力宣传并出台措施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的结果。具体来看,国家此次对西部大开发的投入力度将明显超越前期,其可能的原因如下:

一是,西部投资速度加快,产业转移已经启动,西部开发时机成熟。1~5月,西部地区实现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6191亿元,同比增长28.7%。为获取廉价劳动力,提升企业毛利率,电子产品等劳动密集行业已有大举向西部转移之势。富士康、tCL、惠普、英特尔等企业大举投资于重庆、成都等地就是典型的例子。

二是,缩小地方差距,维护地区稳定,和谐发展。2009年全国人均GDp为25346元,西部十省或直辖市全部落后于全国人均GDp整体水平,而且,最落后的四个省份全部为西部地区,贵州省人均GDp仅仅不到全国人均水平的2/5。全国年收入在1196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66%在西部地区。面对如此大的差距,中央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的的政策必然需大力地向西部投入。

三是,西部地区的发展,有助于平滑经济波动,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自然资源来看,西部地区煤炭探明储量占全国的67%,天然气可开采储量占全国的66%,水能可开发装机容量占全国的82%,以及风能、太阳能的潜力都非常巨大。这些资源的挖掘可继续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从消费来看,西部地区的人口占全国27.5%,但是西部地区的消费份额占全国消费市场的份额只有18.4%,扩大内需的潜力巨大。因此,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可为我国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

6822亿元带来什么?

此次公布的总计6822亿元的23个西部投资项目集中于交通(公路、铁路、机场)、电力(光伏、风电、水电和电网)、水利等基础设施行业,所有项目完全符合调结构的政策导向。其中,半数项目已开工,开工项目总规模约为2622亿元。这些项目的建设期多为4~5年,这意味着6822亿元需要在数年“分摊”。

2009年,西部地区总投资达4.2万亿元,23个投资项目规模占其15%,假设平均建设期为4年,则每年可以拉动西部地区投资多增约4%。2004年以来,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在25%~35%的水平,从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来看,预计西部地区投资将继续保持高位。考虑到西部省份投资和资本存量严重不平衡,项目投资对青海、甘

肃、和新疆四个资本存量较低省份的刺激作用更加明显。

象征意义大于实质

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达22.省略

相关链接

西部大开发总体战略及三阶段目标

西部概念:1999年,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出台。西部大开发的范围主要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12个省区市。整个西部地区面积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71%,1999年末人口约占全国的29%,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的75%左右。

战略目标:西部大开发总的战略目标是,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到21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西部。

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可按50年划分为三个阶段:

1.奠定基础阶段。从2001年到2010年,重点是调整结构,搞好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科技教育等基础建设,建立和完善市场体制,培育特色产业增长点,使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初步改善,生态和环境恶化得到初步遏制,经济运行步入良性循环,增长速度达到全国平均增长水平;

基础设施投资策略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投标报价财务管理报价策略

投标方要想在建筑工程招投标活动中获胜,并获得预期利润,除了企业自身具备一定的资金、技术、管理、企业信誉、资质等诸多方面的实力以外,还要针对不同的业务情景选择科学合理的报价方法和策略组合。这一过程必须要对投标报价活动进行财务管理,分析工程成本结构和最优的财务报价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最大程度减少成本开支,提高财务控制水平。

一、建筑工程投标报价概述

早在1984年,国家有关部门就颁布实施了《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暂行规定》,提倡在建筑工程中实施招投标办法。这是因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建筑市场越来越趋于规范化、法制化,工程价格也要相应的越来越完善、合理。政府通过对建筑工程招标投标的管理,使招标单位和施工企业进入建筑市场进行公平交易、平等竞争,以达到控制建设工期、确保工程质量和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1、实施建筑工程招投标管理办法的意义

第一,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建设施工单位的成本,提高了企业效益,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一般可以节约项目投资10%~15%,而且,还有利于缩短工程建设时间,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第二,增强了承包商的经济责任意识,通过招投标的竞争方式,很好地激励了承包商,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更好的完成工程建设任务;第三,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不仅仅是招标单位与投标企业之间处于公平单位,各投标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更加公平。总之,建筑工程实施招投标制不仅提高了双方当事人的效益,而且对构建合理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2、投标报价的影响因素

在招投标过程中,投标报价是核心环节,报价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能否中标和企业的直接经济效益,投标报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三个:(1)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包括人员素质、技术水平、设备水平等方面;(2)建筑市场情况,如建筑材料的价格水平、施工人员的劳务、竞争对手的实力等,市场环境是动态变化的,不同时期的市场状态也直接影响着报价水平;(3)人为因素,如施工单位的工程造价人员,由于他们的业务水平不同,对同一工程的报价也不相同。

3、报价的计算环节

投标报价不是人为设定的,是通过一定的计算程序得到的,报价的计算主要有三个环节。其一,核算工程量,这是核算报价的主要依据,根据工程量的大小确定报价的高低;其二,考虑不可控因素,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突况,在确定报价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适当增加一定比例的费用支出;其三,确定基础报价,汇总企业确定的各项成本费用、预期利润,通过推算标底范围、分析盈亏,做出最后基础,制定标书。

总之,建筑工程投标报价环节是很重要的,处于投标过程中的核心地位,直接影响着施工企业能否中标和经济效益,所以,企业要加强管理,选择合适的投标报价策略,充分发挥财务在报价过程中的作用。

二、财务管理在建筑工程报价中的作用

建筑工程招投标工作中,报价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是各个投标方之间法人实力、组织信誉乃至投标策略和公关技巧的综合竞争和运用。中标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方面,从招标方的角度分析,投标方报价需足够低以形成充足的竞争力来获取盈利机会;另一方面,从投标方组织角度看,报价需要在中标的前提上定得足够高来获得相应的利润。财务管理需要解决投标人预期利润最高时的最优报价问题,同时要考虑竞争对手的报价水平和赢得合同的概率之间的关系。

在招投标过程中财务管理从投资管理、筹资管理、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等方面处理招标企业相关利益主体与竞标企业之间的财务关系,能够在极大的程度上影响企业报价策略和投标结果。通过对项目工程活动的成本分析,参照企业在项目活动成本控制能力强弱,划定合理的与其利润水平,并对各个活动招标价格进行富有竞争力的分配来达成招标方的需求,同时使得总成本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也正是由于财务管理的这些功能和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致使建筑企业越来越重视财务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在投标报价中的应用。

三、财务管理对建筑工程投标报价策略的影响

建筑工程所涉及到的招投标活动一般具有投资大、投资回收期长、风险性高等特点,而投标报价又是招投标活动的核心环节,如果出现失误,就会产生许多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不能中标、丧失承包权利;不能达到预期利润目标、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增加后期施工作业的难度(因为报价金额基本上决定了工程可利用资金的多少);造成一定程度的资金流失、浪费等方面。所以,应该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报价过程中的作用,提高报价水平。

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承包商或施工单位必须加强对工程项目造价的控制,以较少的资本投入获取较大的经济收益,一般制定报价方案的操作流程是:投标——市场——资金——成本——财务——限价,通过财务管理手段,严格控制每一个过程中的资金使用情况,合理分配使用现有资金。第一,市场调查。价格由市场经济规律决定,所以投标报价的确定也需要按照市场行情确定,承包单位在投标前先要做好市场调研,了解掌握建筑市场上的相关价格,如建筑材料、劳动力、建筑设备等,根据调研数据,财务人员要进行相应的计算,确保资金能被充分利用;第二,资金筹划。筹划企业现有的资金,根据现有资金的总额进行合理分配,有助于制定科学的报价方案,提高成功率。例如,企业财务人员参照招标方提供的工程量清单核算完成整个工程所需要的资金总额,生成工程造价表以供投标人员参考,提高资金的利用率;第三,成本控制。中标并不是投标单位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中标、完成建设任务来获取经济利益,所以施工单位必须要严格控制成本费用,以保证企业的利益不被影响,但是,有的投标单位为了中标极力压低报价,最后即使中标也不能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建设任务,反而给企业造成了巨大损失;第四,财务审核。投标单位在报价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严格审核相关的财务报表,避免报价失误情况的发生。财务审核的重点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报价的形式,主要是对报价策略的审核,看是否符合国家相关规定、行业标准等要求;其二,报价的内容,审核报价文件的相关内容,及时修改其中存在经济纠纷隐患的条款。

总之,财务管理对投标报价策略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投标过程中相关活动的财务管理,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各项职能,提高投标报价的水平和成功率,最终保证投标单位顺利中标并获得预期的经济利益。

四、财务分析与建筑工程投标报价策略的选择

在实际的建筑工程招投标活动中,科学的使用报价策略和方法,有助于投标方最后中标并获得预期利润,投标人应该参照财务人员通过计算得到的造价表,对预期收益和风险做出合理的评估,在此基础上制定最后投标报价决策。下面就从实际出发,介绍几种常用的基于财务的投标报价方法和策略。

1、投标报价方法

在实际的建筑工程招投标活动中,结合财务分析而产生的报价策略和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报价方法主要有两种:成本分析报价法和不平衡报价法。(1)成本分析报价法。这种方法以成本预测为基础,所以要尽可能保证预测的准确性,采用这种方法报价需要确定投标总价、成本单价和投标单价,用数学公式表示就是:投标总价=总成本×(1+利润率)×(1+税率),成本单价=直接费+管理费+开办费,投标单价=成本单价×(1+利润率)×(1+税率),公式中所指的利润率是投标方经过分析确定的预期利润率,此外,必要的时候可以考虑一定的风险,提取风险系数。(2)不平衡报价法。这是在投标总价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根据招标文件的付款条件,合理调整投标文件中子项目的报价,在不抬高总价以免影响中标的前提下,实施项目时能够尽早、更多地结算工程款,并能够赢得更多利润的一种投标报价方法。这也是一种降低成本的有效措施,可以帮助投标人提高施工流动资金的周转,更快的回笼资金,获得更多的存款利息,利于更早归还贷款,减少贷款利息支出,降低财务信用风险并提高盈利能力,来达到“早收入早受益”的效果。但是,采用这种报价方法,可能会给招标方带来一定损失,导致低价中标、高价结算的情况发生,同时也可能会因为缺乏量化的评判指标,造成此种方法在实际操作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所以在使用时必须掌握好尺度,否则会弄巧成拙。在同一个投标活动中,不能简单的只使用一种报价方法,需要同时运用多种,以互相弥补,取长补短。

2、投标报价策略

基于财务管理的工程项目的投标报价策略有许多种,不同的报价策略需要搭配不同的报价方法一起使用,简单的介绍一下常用的几种:(1)获得较高利润的报价策略。投标单位在进行投标时,要结合项目特点、施工条件等因素来选择报价策略,以下几种情况就适合使用高利润的报价策略:工程量小、施工条件差;竞争对手少;时间要求急;技术要求高等。(2)低价竞标策略。中标是企业获取利润的前提,采用这种报价策略,先保证企业能够中标,再考虑赢利,如,前期先保证能顺利中标,在后期工程项目中获利,这种策略主要适用于新企业和实力中等的企业。(3)突然降价策略。在报价时,按一般情况报价,等到投标快要截止时,突然降价,这种策略强调时间效应和降价幅度,可结合不平衡比较法一起使用,此外,还要重视报价工作的保密性。

建筑工程项目的投标报价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经济活动,合理的确定报价水平是企业顺利中标和获取经济利益的基础,充分发挥财务在报价活动中的管理作用是科学报价的核心,报价方法和报价策略对投标报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顺利中标的关键。所以,企业在投标报价中,要积极发挥财务管理的各项职能,灵活的选用各种报价方法和策略,提高企业中标的成功率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子愉:浅论工程投标报价的优化[J].企业技术开发,2013(2).

[2]张志:施工单位投标报价策略之浅见[J].科技向导,2013(8).

基础设施投资策略篇7

关键词:广西;区域物流;需求预测;一带一路

一、前言

“一带一路”战略作为我国新时期扩大开放的重要战略,自提出之初就引来全社会的关注。其中西南地区和我国各港口的发展规划成为研究热点。

港口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出海门户,自然成为战略规划的研究重点。围绕着如何充分发挥港口的枢纽优势,许多学者选取连云港、宁波港等重要港口为研究目标,从区位优势、产业特色、人文合作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西南地区东连中部、西接东盟、背靠西部,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成为“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研究的热点。有学者利用国际区域经济的合作数据,分析“一带一路”战略对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论证西南地区的战略地位,提出加强西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等对策意见。广西地处西南地区与东盟的交接处,又拥有西南地区唯一的出海口--北部湾,可见对广西区域物流发展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广西物流需求预测作为广西物流规划的定量依据和决策前提。从运用灰色理论到组合模型,再到支持向量机。许多学者的研究从模型的改进出发,着重于物流需求预测的精确度。对广西物流需求的研究主要借助定量分析工具,却忽略了类似“一带一路”战略这种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因此本文利用系统动力学构建广西区域物流预测模型,尝试定量模拟政策的影响,对“一带一路”战略下广西区域物流需求进行预测。

二、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主要包括系统分析、因果关系图、系统流图、模型验证四个主要步骤。

1.系统分析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才产生区域物流的需求。区域经济的发展又带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物和流业相关人才的增长,而基础设施和物流人才是区域物流供给能力的支柱。区域物流需求和供给共同构成物流市场,物流市场的繁荣再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这些子块的相互联系构成了区域物流系统。但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考虑“一带一路”战略的影响下进行物流需求预测,物流政策子块应重点考虑。因此,广西区域物流系统应包含区域经济子块、基础设施建设子块、物流需求子块、物流供给子块、物流人才子块和物流政策子块。

2.因果关系构建

将系统划分为不同子块后,根据各子块间因果关系进一步细化,便得到因果关系图。本文的因果关系图借鉴广西物流系统动力学相关研究,并在传统广西区域物流因果关系图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1)当物流需求与供给保持平衡时,物流市场的交易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当物流供给跟不上物流需求时,则会产生物流短缺并影响物流市场,从而影响区域经济。因此选取了物流短缺和物流交易量连接物流市场与区域经济。

(2)物流需求除了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内部需求外,重要枢纽区域的物流量还来源于过境物流。因此,将广西物流需求划分为经济需求带动的内部物流需求和连接周边的过境物流。但广西过境物流相关理论研究空白、数据缺乏,很难定量分析。所以选取广西对外贸易额间接反应过境物流量。

(3)根据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指出广西的战略作用主要在于连接东盟和西部,希望成为我国面向东盟区域的国际通道。可见广西将成为面向东盟贸易的“桥头堡”,因此“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广西物流政策将进一步促进广西对外贸易额的增加。

通过上述改进可得因果关系图,如图1所示。

3.系统流图构建

由因果关系图转化为系统流图需要先将相关元素根据VensimpLe软件使用规则转化为可操作的变量和函数,然后根据各变量之间关系转化为流图,见图2。本文为提高预测精确度,选用《广西统计年鉴》1989至2013年的相关数据和wDi数据,并选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单位跟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分析的方法,验证各变量之间关系,推到变量关系方程。

4.模型检验

检验的目的在于考察模型的结构是否正确和牢固,如果输入不同的数据,观察仿真数据结果是否符合期望值。改变不同的参数,观察仿真结果变动反应的敏感度。如过于敏感,则不适合接下来“一带一路”战略影响模拟实验。

(1)结构检验

①方程极端条件检验

令投资增加量和从业人数的增长系数为0(数据文件名为testextreme,原始数据文件名为Current),结果表明实际发生物流量增速迅速下降,基本为零结果如图3。

②变函数为常数

令投资效果系数由表函数变为常数0.1(数据文件名为testinVeffect)投资效果系数为常数时和原值有较大的波动,物流需求量、物流供给能力和物流产业产值有了较大的波动,说明物流产业变化受投资影响较为显著,结果如图3。

(2)行为检验

①参数灵敏度检验

从结果上看,无论需求增长速率发生何种突变,各变量的行为均没有太大差异,只是数值有差别,形状都与原始状态相近,对其他参数测试亦如此,可以说明模型的行为对参数变化不敏感。

三、仿真预测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是物流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广西区政府也将加大物流基础设施投资,同时广西与东盟国家也将更加积极推进互联互通建设,大力开展基础设施项目,促进广西对外贸易额增大。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会吸引大量人才加入,提高物流管理能力,促进物流供给能力。对其相关参数更改后结果如图5所示。

1.“一带一路”是新时期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国家战略,经贸合作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是提升物流供给能力的根本,因此提高广西省的物流投资比例,对于提升其物流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地域方面,广东、广西、云南作为西南地区受到“一路一带”政策影响的重要省份和自治区,都拥有良好的地域条件。从物流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广东作为国内经济和物流发展较为发达的省份之一,其2009年至2013年物流投资占GDp的比重平均为3.6%。云南物流投资占GDp的比重平均约为7%,虽然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在物流建设方面投资力度较大。因此以周边省份投资情况为对比,本文假设广西在物流基础设施投资方面保持原来的投资比例为3%,从2014年起增加到3.6%。

投资比例=0.03+Step(0.006,2014)

2.随着“一路一带”政策的颁布,广西和东盟的进出口贸易额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2002-2014年广西与东盟的贸易额由6.3亿美元增长到198.9亿美元,年均增长33.4%。由于广西和东盟贸易额作为其进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假设2014年以后进出口贸易总额较基准情景增加到40%。

policyoBop=1+Step(0.4,2014)

3.随着“一路一带”政策的颁布实施,广西省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刺激物流业从业人员的增加。因此为了观察长期效果,随着广西和东盟进出口贸易额的提升比例,假设物流业从业人员增加率由原来的0.52,在2014年以后增加至0.728。动力学方程变为:

从业人员增加速率=0.52*policyemployee,

policyemployee=1+Step(0.4,2014)

比较方针前后,物流产业变化:

从数据可以看到,自“一路一带”政策颁布以来,随着广西物流投资比例,进出口贸易,以及物流从业人员的增加,广西物流业有了较大发展。比较两场景变化,2015年在“一路一带”场景下,物流需求量较基准情景提升了13%,物流产业产值较基准情景提升了0.2%。到2020年在“一路一带”场景下,物流需求量较基准情景提升了15%,物流产业产值较基准情景提升了3%。说明在“一路一带”政策的拉动下,广西物流业有了显著提升。

四、小结与展望

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结合协整数据,建立了广西物流需求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检验,确定模型运行稳固性后。通过假设广西物流基础设施投资、进出口贸易额、物流人才数量相关参数变化模拟政策影响。实验表明,自2014年后实际发生物流量以及物流业产值显著增加,供需比相比于基准情景有接近于0.1左右下降。说明物流需求得到一定满足,供需趋于平衡,使GDp增长受物流阻碍减小。

针对实验结果,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将不断促进广西区域需求量增长,但物流市场的需求与供给必须保持平衡。随着东盟自贸区的建设,东盟各国间贸易额不断增长,会促进广西物流需求增长,但相关政府更要注重物流基础设施与物流人才的引进,提升广西区域物流的供给能力。从而充分发挥广西物流市场的潜力,促进物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盟岩.港口“一带一路”:路向何方[J].中国港口,2014,07:2.

[2]吴以桥.连云港:推动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更快发展[J].综合运输,2014,11:65-68.

[3]杨柔坚.连云港:发挥“一带一路”战略中的独特优势[J].宏观经济管理,2014,11:83-84.

[4]戴东生,邓雪.宁波加快打造“一带一路”海陆联运枢纽[J].中国港口,2014,09:27-28.

[5]韩永辉,邹建华.“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与西亚国家贸易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J].国际贸易,2014,08:21-28.

[6]任佳,王清华,杨思灵.构建新南方丝绸之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J].云南社会科学,2014,03:1-6.

[7]李国祥,夏国恩,高荣,李毅.基于属性约简的区域物流需求预测[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3,11:60-63+160.

[8]黄毅.广西物流需求预测[J].经济研究参考,2010,53:62-67.

[9]赵继新,曹斌,覃海洛.广西物流需求预测组合模型[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18:66-67.

[10]黄毅,夏国恩.基于支持向量回归机的广西物流需求预测[J].科技管理研究,2011,02:142-144+150.

[11]廖志高,陈梅.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广西物流的仿真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1,09:99-101+123.

[12]宋卓宁,李军.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广西区域物流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物流科技,2011,04:34-37.

[13]廖志高,许明辉,徐玖平.基于Dea和SD的区域物流有效性评价及优化研究[J].工业工程,2014,04:96-102.

[14]Vensim中文快速学习教[DB/oL].http:///link?url=nt-tzwFlrm2saBjpK72Ykp393jnQ2wphdVqoizezHKUHygDZeJm7mKn_gaL4nnp0daqmFg7jpYqetetY1ifm_Bn8wfv97F9aF0Swv6p

基础设施投资策略篇8

关键词:基础设施;投资;经济效应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0-02

引言

我国在上世纪末期对积极财政政策得到了实施,在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上不断增加,从而对扩大内需以及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根据相关的研究发现,基础设施投资对产出和民间投资有着正影响,通过对基础设施投资的理论分析就能够对经济效应的作用发挥的以明晰化,在当前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加强基础设施投资的理论研究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一、基础设施内涵特征及与经济增长和空间结构的关系分析

1.基础设施内涵特征分析

基础设施是多活动术语的词汇,基础设施是为发展生产以及保证生活供应和保护生态环境创造共同条件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和设施的总体称谓。基础设施所包含的内容也是比较广泛的,例如在经济基础设施以及社会基础设施都是比较常见的,从经济基础设施层面主要是能够直接为生产经营活动提品以及服务的基础设施,这就涵盖着能源供给系统以及交通和业务服务系统等等层面;而在社会基础设施方面则主要是间接为生产经营活动提品及服务的基础设施,这就涵盖着卫生科研以及教育行政管理等系统方面。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投资这一概念也就随之而产生[1]。另外,基础设施的特征也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基础性以及投资、时间上的不可分特征,还有空间的依附性以及自然垄断性特征几个方面。

2.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和空间结构关系分析

基础设施投资和经济增长以及空间结构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首先从基础设施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来看,其对财富的集聚增长有着重要促进作用,也是财富增长的投入和重要手段,基础设施的改善对生产成本减低有着重要作用,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建设公共工程等基础设施是国家应有的职能,基础设施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变化以及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成长的前提条件,而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有着重要责任[2]。对基础设施的发展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加速经济增长就要能够在基础设施的投资上优先发展,而基础设施的发展也能对生产效率增加起到促进作用,基础设施的发展优劣对生产成本高低也会产生影响。

另外,从基础设施投资和空间结构的关系来看,基础设施有着比较典型的空间网络特性,借助空间网络能够使生产要素从一个区域流向另一区域,从而来实现生产要素空间的转移,而基础设施就从客观发展上使得空间连成了一个整体。基础设施的重点特征就是在空间附属性上,能够使得区域间经济发生变化,在经济扩散的效应下产生正的空间溢出作用,并且也能够通过经济集聚效应产生负的空间溢出效应。基础设施的布局也会造成地区间的经济增长率存在差异性。

二、基础设施投资结构以及发展现状分析

1.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分析

从我国的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层面来看,在时间结构方面主要是在某考察期内不同时点投资占这一考察期内总投资比重,经济体制的改革对投资上有了促进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地位也有了相应提高,基础设施投资也受到了经济制度的相关影响。另外,在区域结构方面主要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各地区吸纳的基础设施投资量占据考查范围基础设施投资总量比例,在区域结构上是横向角度对基础设施投资分布情况以及聚集度进行的相应分析[3]。还有你是在产业结构层面,产业投资结构的合理性对国民经济促进作用呈现也有着影响,基础设施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愈来愈大,基础设施水平也不断的得到了提升,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支撑作用。

2.基础设施投资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对基础设施投资结构的相应分析就能够进一步的深化,基础设施投资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投资收到制度的影响比较大,社会注意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基础设施投资的制度结合有着重要关系,故此积极的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制度改善就能够对基础设施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另外在基础设施的区域结构方面还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在中、东、西的地区间水平有着很大的差距,这一现状就会使得这几个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的差距也会进一步拉大。再有是基础设施的投资产业结构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在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下,信息产业在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大,这些新的变化就需要基础设施的投资结构上进行合理化分布,但是实际中在这一方面还需要进行加强优化力度。

三、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效应发展策略

从我国的基础设施投资的发展来看,在总体水平以及具体的构成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投资作为实现经济迅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政府要能在基础设施的投资上加大力度,这对宏观经济运行环境也能得到有效改善。结合我国在这一方面的发展笔者综合性的提出几条建议,希望能有助于经济效应的良好呈现。

面对当前的全面改革进一步深化,就要能够在基础设施的投资方面进行优化改革,在政府投资管理体制的改革方面进行强化,对政府投资决策的科学性要能得到有效提高[4]。从具体的策略实施上要能够确立政府和市场在投资管理层面的分工,在竞争性的领域完全是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实施的决策政府负责宏观及信息上的指导防范,还要能够在政府直接以及间接投资基础设施方面得到加强,政府需要建立财政以及计划和基础设施领域部门,在这些部门间的协调性要能得到有效体现,在行业规划以及长期经济增长要求的协调方面要能得到加强。

对基础设施的投资结构要结合实际进行改善,向着能源以及电力和信息技术等方向上进行倾斜。从基础设施的投资领域层面来看,政府方面要能对以往的依赖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经济的观念进行转变,要能对民间资本进行吸引,在电力以及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上进行加大。再有是基础设施的投资还要能够在连续性上得到有效保持,为能够对基础设施的投资经济增长效应得到最大化的呈现,就需要在基础设施的投资连续性层面有效极爱强,使得经济增长的效应的强度持续化。

另外,要能够建立良好基础设施资本管理的运营机制,对于经营管理的基础设施单位要能把竞争机制和政府管理得到有效结合,加强对基础设施的价格控制。还要能够建立上下级的政府间不同地区间财政投资政策协调机制,对涉及到全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可要求中央财政支出安排。然后在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上要能得到落实,对政府和企业产业准入政策要能进行有效调整,并要适当的扩大企业投资的权限,建立健全的资本市场法律法规等。

具体的策略实施过程中,对基础设施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要审慎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有着滞后性,并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将基础设施投资作为是经济增长的一个手段,就要能建立在对未来经济增长趋势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对投资的内部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能够最大化投入边际产出,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有着促进作用[5]。同时也要能按照各项投资对经济弹性系数大小对投入的方向实施改进,还要能够调整对经济作用相对比较弱的投资内部结构,从而来对产出的效率进行有效提高。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基础设施的投资要能和实际相结合,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强化一定要能在合理的体制以及治理方式保障下进行,只有充分对基础设施投资的整体环境进行了分析,就能在良好的经济效应上得以呈现。此次主要从基础设施投资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结构、发展现状等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对投资的相应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对我国这一方面的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推动我国的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欣,李红昌.试分析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的方向――基于tFp和交通基础设施视角[J].中国商论.2015(25).

[2]邵燕斐,王小斌.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J].技术经济.2015(11).

[3]王良健,李辉,石川.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及其溢出效应与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15(11).

[4]戴美真.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西部五省面板数据[J].当代经济.2015(32).

基础设施投资策略篇9

关键词:湘西;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金融

一、对湘西地区的优势分析

1、湘西是扶贫攻坚主战场,国家对湘西的政策红利将逐年增加,发展机遇历史最好。湘西地区作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1]所列扶贫攻坚的中心区域、省内唯一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覆盖区域、省内唯一的民族自治州,中央政府、省政府对湘西地区的发展给予了重点支持。政策层面对湘西州的倾斜,不断支持湘西州的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

2、湘西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显著。湘西作为重庆、湖北、贵州三省交界处,区域优势明显,搞好湘西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得益于政策的支持,湘西境内上马了高速、高铁等一批重点基建项目,现有的大部分省道、国道都在进行大规模的改造与修建,大湘西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启动“加速度”,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3、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态势强劲,发展前景看好。《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在宏观层面的积极支持各个区域的旅游发展[2],整个旅游态势在未来较长的时期内还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湖南“十三五”旅游业发展研究》提出的发展目标,将为湖南省旅游产业将会带来一个新的黄金十年,这也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的湘西自治州带来了发展契机。

二、湘西地区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现状

根据项目区分理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分为经营类项目、准经营类项目和非经营类项目[3],2015年,湘西州共实施固定资产总投资470亿元,其中国有投资为249亿元,非国有投资为121亿元,占比25%,基础设施投资为170亿元,占全年固定资产总投资的36%,较上年增长25.9。截止到2016年8月,全州共实现20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3%,其中基础设施共实现投资83.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3%。

1、按经济类型对2015年3-8月、2016年3-8月湘西州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分析情况见下表(单位:亿元):

从上表可以看出,2015年3-8月份,州内固定资产投主要以国有投资为主,非国有投资均处于低位,可见,2015年州内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以政府主导的国有资本在进行投资;从2016年3月份开始,非国有资本出现高开低走的局面,3月份单月实现30.82亿元投资,较去年同期增长125.4%,创历史新高,国有投资将处于波浪型增长模式。

2、根据投资方向来对比分析2015年3-8月份,2016年3-8月份湘西州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从以上数据来看,按照投资方向来分,全州固定资产投资2015年、2016年均集中在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上,工业投资不温不火,产业投资出现下滑态势,民生工程稳步提升,技改投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规模有限,房地产开发处于下滑态势。

3、针对不同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模式的融资成本对比分析如下(单位:%):

由上表可得,湘西地区的基础设施项目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特点,当地主要金融机构支持力度有限,融资产品创新不足,产品品种单一,融资租赁与信托等外地金融机构介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较多,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有限,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缓慢,急需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改善投融资环境,促进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三、湘西地区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特点

1、融资主体融资能力有限,政府融资平台职能犹在。州内暂未形成大型的国有控股集团公司,部分由原来政府融资平台转化而来的国有企业虽资产规模较大,但企业的盈利能力有限,公司市场化运营还有一定缺陷,主要依靠财政补贴与资产变现或出租实现现金流,该类企业自身融资能力十分有限。

2、项目建设地方配套资金到位具有不确定性。项目建设地方配套资金的筹措主要与政府的财力有关,地方配套资金的到位与否影响整个项目的实施,如何确保地方配套资金的按时到位,需要政府对地方配套资金的来源、使用、拨付进行明确与规范。

3、还款来源有限,地方财政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资金保障与投资回报机制亟待建立。政府财力有限,如何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投融资效果,就急需对项目还款来源的确定,并建立好资金保障与回报机制,刺激社会资本参与政府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4、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较高。通过政府融资平台实施的融资一般均体现融资贵的特点。

5、基础设施项目回收期长,项目收益相较其他地区低。

6、政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职能定位不清,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

四、对湘西地区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融资建议

1、明确政府投融资职能定位,依法治州,强化政府履约能力,吸引社会资本流入。

基础设施作为公共物品,理应由政府来提供,但随着产权经济学的兴起,这种观念也在发生改变,物品也分为很多类型,有可收费的公共物品,也有非经营性质的物品,并非全部需要政府来进行生产,只要政府对这些物品有一个合理的安排,利用市场的力量完全有可能更好的、更高效率的去完成[5]。因此,重新界定政府在投融资方面的职能异常重要,应该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做好管理、监督、服务的工作,对重大的基础设施项目高度引起关注,以更严、更高的要求去监管和服务它。

2、加大基础设施项目债券融资力度。

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对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启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6],湘西州财力有限,仅凭财政一支,必难以为继;而国发〔2014〕43号文件,赋予了地方政府适度举债的权限,明确了通过发债与推广使用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资金问题;而债券拥有资金成本低,发债期限长,能够激活民间资本,优化资源配置、政府还款压力小等优势,故加大基础设施项目债券融资力度,汇集社会民间资本投资于基础设施项目显得很有必要。

3、建设新形势下政府投融资体制,编制好中长期财政规划,用足、用好现有政策。

按照中央政策要求,政府举债的途径仅为发债与使用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但在举债的过程中是量体裁衣的,湘西应该抓住这轮机会,利用棚户区改造、ppp项目推广、武陵山扶贫等政策,改善湘西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缩短与省内其他地区的差距。利用有利时机,推进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剥离政府融资平台为政府融资职能,练好“内功”,提高社会资本对湘西政府的信心。

4、创新投融资模式,鼓励当地主要金融机构金融创新。

(1)以产业基金引领“投贷”结合,助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产业基金作为近年来新起的一种创新型投资方式,分为股权投资与债权投资两种,银行金融机构利用理财资金投资于建设基础设施项目的项目公司股权,以较强实力的国有公司作为风险承担主体,承担回购责任,解决了项目实施过程中资本金不足以及抵押担保物不足的情况,同时能在项目运作中撬动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从资金链条上能快速推动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此种方式是目前实施国家重大项目、扶持重大产业发展的优先选择方式,能实现1+1>2的良好效果[7],摆脱湘西政府融资渠道单一,融资贵,期限短的困扰,实现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良性发展。

针对湘西州的实际情况,应该集中整合全州各县市资源,对州政府重点支持的行业或项目,全州统一规划、统一投融资,建议以州政府的名义成立重点行业的政府产业基金,实事求是,重点突破,基金规模不求大,但求能实际解决项目资金问题。同时在实施基金范围内的项目时,以州发改委的方式立项,依托州级政府的信誉与实力能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基金内项目的建设。同时吸引多家有实力的社会资本企业参与到基金中来,共同推动产业基金的发展。以全州旅游产业扶贫基金设计为例,介绍一下基金的操作模式与交易结构及流程,具体如下:

(2)以项目收益权进行资产证券化(aBS)。盘活存量有未来现金流的基础设施项目,支持新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3)基础设施融资租赁。基础设施融资租赁是集金融、贸易、服务为一体,具有独特的金融功能,在国际上除传统信贷外的第二大融资方式。它有利于拓宽基础设施投资大规模、长期限、低成本筹集项目资本金的渠道,缓解资金的结构性矛盾,降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负债率。地方政府拥有大量的建设完成的基础设施项目,借助融资租赁公司的融资租赁业务,通过资产的流转可以产生部分增值收益,既盘活了存量基础设施资产,又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又能为政府新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供资金。

五、结论

建设好美丽湘西,需要进行较大规模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不同类型的项目适合不同的融资方式,随着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政府部门在选择项目融资时要结合不同融资模式的优势与不足,考虑各种模式的使用范围、差异性与互补性,适当地进行融资模式的选择。政府还必须大刀阔斧的改革,营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机构改革,让创新型的融资产品能在湘西落地,能走出一条适合湘西地区长远发展的融资道路。

参考文献:

[1]《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2]《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

[3]崔健刘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创新的基本思路[J].开放导报,2012(03):109-112.

[4]梅德平洪霞.城乡发展一体化中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问题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24-29.

[5]陶浩.城镇化中市政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研究[J].经济论丛,2014(03):226.

基础设施投资策略篇10

关键词: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市水业;投融资;机制设计

1引言

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的城市带中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能在经济、科技、文化各方面对周围区域产生相当辐射作用的中心城市。[1]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及其中心城市的跨越式发展,给作为城市发展基础要素的城市基础设施带来了具大的压力,也对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城市水业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点投资领域,以其投资量大、沉淀性强的投资特征在中心城市投资结构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因而,关于城市水业的投融资机制的设计是政府部门的世界性难题。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具有较大的产业规模,先进的科学技术,较健全的经济管理机构,对经济诸要素的输入和输出,流向和流量具有很大的调节作用。因而,它对经济要素的聚扩、转换呈现出大范围、大规模、多层次、全方位、高效率、高效益的特点。所以,结合我国中心城市水业改革的步伐,研究创新投融资机制,开发有效金融工具,将有利于促进城市水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对周边城市也会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

2中心城市水业投融资改革现状分析

我国城市水业改革以投资体制改革为核心。目前,城市水业的投资来源总体上可分两大类:一是不需要考虑资本收益的政府公益性投资,主要指来自税收和行政性收费的投入,二是社会资本通过商业资本市场对水业的投入。而社会资本的商业性融集与使用又有两类实施主体,一是政府,二是企业。

随着城市水业市场化工作的推进,尤其在各中心城市,水业的投融资正发生结构性变化。以各级政府财政为主导的公益性投资模式逐渐被以社会资本为主导的市场收益性投资模式所代替。城市水业发展也由原先计划体制下的技术引导转型为投资拉动。

2.1政府的困境

由于城市水业资金量大、沉淀性强的投资特征以及水资源的战略地位,加之水业与公共利益、环境保护的紧密关联,政府投资(包括以政府为主体的商业投资)在投融资结构中举足轻重。

通常政府资金具有两大来源,即财政收入(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为融资主体的针对社会资本的商业融资。目前,在我国中心城市水业投融资结构中,政府投资所面临的困境可概括为:财政能力不足、中央政府商业融资低效(如国债)、地方商业融资手段缺乏,政府行业监管不力。[7]显然,市场化转型期的中国,地方政府,尤其是各中心城市政府在投融资体制中的能力缺位,严重制约了城市水业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市场化的合理推进。

政府在城市水业的直接财政投入的不足,是伴随着水业迅速发展、要求日益提高的必然。财政能力有限的政府在城市水业的公益性和收益性之间做出了收益性的选择。以收益性特征为基础,政府投资部分更多地求助于社会资本的商业性融集也就成为必然。而对于商业资本,城市水业投资具有基础设施投资的基本特征,对资本有一定的垄断保护、市场风险小、现金流稳定,但是投资巨大、资本沉淀性强、回收期长、回报率较低、政策风险大。

从投资特征我们看到,长期、稳定、融资成本低的资金是城市水业寻求的资本对象。理论上讲,抛开不计投资收益的政府财政投入外,适于水业的资金来源最好运用以政府信誉为基础的成本低、周期长的国债、市政债券和政府专项基金,以及政策性项目融资、国际金融组织和政府援助项目的低息贷款。因此,政府实际上是水业融资最有效的主体。但是,政府作为投融资主体面临效率和体制上的两大制约。首先,中央政府广阔的融资渠道与水业项目的地方性特征严重脱节,致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从根本上讲这是由于我国缺乏有效的中央与地方协调发展、分工负责的投融资机制。其次是财税体制限制,《预算法》严格限定了地方政府的预算权限,使本来国际上作为通行的地方政府水业融资手段——市政债券、地方专项基金不能发行,从而大大消减了地方政府的商业融资能力。

政府的行业监管是水业市场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化后,政府的职能应由传统的企业管理转为行业管理。然而,现实中城市政府对水业管理责任认识不足,忽略了公众责任,同时在体制上缺乏明确的责任界定和严格的责任追索机制。[6]

2.2企业的机遇

政府投资主体的困境虽不意味政府将退出投资主体,但是却为企业主体的商业资本投融资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对公用事业进行开放,允许社会资本进入,客观上加速了中国城市水业改革的进程;同时国家大力推行金融体制改革,鼓励商业金融的创新,将为企业主体开辟广阔的融资天地。

对企业来说,中心城市水业投资的市场机会来自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转型。城市水业在巨大需求背景下的投资拉动特征,使来自国际、民营、其他社会资本得以迅速进入城市水业并成为主角。但是,企业投融资主体比政府投融资主体多了一道致命的政策风险,虽然在市场化的机制和管理的高效上具有优势,但仍不足以化解与政府投资的竞争劣势。因此必须处理好与政府投资的定位与分工。[7]

目前,从业于中心城市水业的企业源于三种主体,具有不同的投资形态。一是传统国营自来水公司、排水公司,基本属运营型企业,只有资本存量,除极少数外基本无投融资能力;第二类是原来工程、技术性企业,多属民营企业,部分企业涉足水业投资,在水业领域的投融资方式以中小型项目的bot形式为主;第三类是来自资本领域的战略投资性公司,它们以企业整体产权收购和tot、bot为主要投资形式。然而,这些水业企业主体的投融资体系存在金融工具单一、融资成本过高等问题,难以适应水业投资特征的要求。在融资结构上,水业融资过度依赖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利率过高,周期过短,难以适应水业设施的收益低,周期长的特点。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畅,不利于降低融资成本。企业主体可利用的政策性融资的量与渠道有限、企业债券和股市融资的门槛过高、股本融资经验不足,融资问题已经成为众多水业企业发展的障碍。

如今,资金因素已经成为战略性项目竞争获胜的关键。因此,对于处在资本拉动时期的我国中心城市水业来说,从业企业应主动抓住机遇,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积极配合城市政府建立适应水业资本特征的投融资战略。

3中心城市水业投融资机制基本原理与设计原则

3.1基本原理

根据经济的长期发展趋势,城市公共部门以及私人部门的资金实力都会逐步得以加强壮大。[3]为此,政府部门需要预测经济发展制定长期的投融资计划。有两种办法可以考虑:其一是在政府部门主导下拓宽融资渠道,从长期发展的角度制定债务偿还计划,不限于只依靠现有税收来投资;其二是向私人部门开放市场,让它们发挥作用,法国、英国和众多东南亚和拉丁美洲国家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一般称为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的伙伴关系(public-privatepartnership:ppp)。在这一体系里,政府部门负责公共事业,同时私人部门也可参与,其融资主要来自于商业银行的贷款、股票市场和企业债券等融资手段(图1图略)。[2]发达国家实施ppp/pfi(privatefinanceinitiative)主要是为了提高效率减少财政负担、消减财政赤字。而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为了融资和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效率。

3.2设计原则

设计区域中心城市水业投融资机制应坚持污染者和使用者(受益者)付费原则,服务于环境保护目标,注重资金效率,兼顾公平(贫富差别和地区差异)。准确界定和切实落实各相关主体的投资事权。政府必须发挥投资主导作用:一是强化环境法律法规,加大实施力度,制定明确的建设计划,增加对水业投资的实际需求;二是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三是通过政策引导,融通社会资金。[5]在引导政策中,关键是切实落实向排污者和受益者收费政策。在解决政府财政困难和提高设施运营效率的政策需求下,要特别注意鼓励政府和污染者以外的投资者参与投资,建立健全的商业融资手段。

中心城市政府是供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者和所有者,在设计水业投融资机制时要先分析建设水业市场的资本供需状况。需求指投资水业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所需资本的预测,供给指地方政府财政能力与融资能力。要考虑并比较每个项目的各种资金来源的可能性。明确年度支出预算,在供需有差距的情况下,确定融资额度。要重点分析从城市地方资本市场融资的可能性。城市地方资本市场也存在着供需关系。需求方指地方政府投资水业对于资本市场的需求量和其贷款能力与资信程度,供给方指是否具有有效的融资手段。可以说地方政府投资水业的资金供需情况决定社会资本的参与程度,是否能够融到所需资金,需要设计具体融资手段与完善配套金融工具。地方政府需要雇用专业的财务顾问进行财务分析、设计融资机制、制定融资计划。

4中心城市水业投融资机制创新的战略思路

建立健全有效的中心城市水业投融资机制,需要明晰战略思路,走一条适合中心城市水业创新发展之路。为此,我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努力:

(1)进一步加大政府投资规模,发挥城市政府主要投资主体的作用,同时还要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担保的特殊作用。中央政府应通过转移支付或加强税制地方自治,积极促进地方城市政府在水业领域的投资、保证地方资本市场的健全发展。如设立投资水业领域的专项滚动基金。同时,城市政府需要改进传统的“基于投入”的补贴机制,实现“基于产出”的补贴。要彻底对投资项目的投入产出进行分析,提高项目的商业运作可能性及运营效益。

(2)完善相关政策,充分利用多渠道的商业融资手段,筹集资金。如银行信贷、债券、信托投资基金和多方委托银行贷款等。[8]其中,应重点利用好银行信贷和企业债券。积极创造条件利用银行信贷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将国家支持环保事业发展的政策与银行信贷的风险管理要求相结合;企业债券的发行符合我国金融改革方向。应配合《企业债券条例》的修改,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使企业债券融资能用于包括环境基础设施在内的市政项目的综合开发。在充分利用现有商业融资渠道的同时,还应将发行市政债券作为新的重要融资渠道。[5]

(3)建立促进水业企业竞争、保护产权的有效制度。水业产权改革是城市水业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水业企业的组织形式,这既是传统企业改革的大事,也是社会资本进入水业的必要条件。政府应积极的进行经济和行政体制改革,要建立、健全有效保护自然人、法人的经济权益的产权制度。要建立规范政府,特别是规范政府与城市水业企业关系的制度,加快建设刺激企业投资动力的贡献与报酬相对称的经济刺激制度,同时要把目前大量产权边界模糊,政企职责不分,内部管理混乱的经济单位改造成为真正的企业。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

(4)健全完善城市水业领域监管职能。[6]政府的行业监管是城市水业市场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水业投资体制改革中的首要任务。被监管对象有两个:地方城市政府即政府投资责任和投资企业。现阶段这两项监管工作都十分薄弱,主要是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的建设与监管工具的开发。目前,在城市水业领域里需要建立一套用于企业的监管的体系,特别是开发绩效管理体系作为有效管理水业行业的手段和工具及时运用到水业领域的监管工作中。

(5)进一步提高城市水业领域政府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当前,城市政府对于供需分析缺乏科学性;对投资资金组成缺乏系统规划,只是从短期的融资角度、从引资的政绩的角度出发,缺乏对于水业领域的投资需要中长期规划与统筹安排;对投资资金管理不规范,需要针对不同的资金类型和资金运用方式,逐步实现政府投资的决策程序和资金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中心城市公共参与机制不完善,民主化程度尚低,缺乏民主决策,不能真实反映公共选择。

(6)吸收外资同时须注意到外资投资所占市场比例与吸引外资政策的导向有直接的关系,引进资金和吸取技术、管理经验是两个主要目的。[8]目的不同需要外资参与的形式也是不同的。在地方资本市场有融资能力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对外贷款或外资在投资方面的参与这样可以避免外汇风险。这在经济危机发生时菲律宾、阿根廷等国都有教训。可以把重点放在引进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系统效率降低成本。目前,威利雅(原威望迪)、苏伊士(包括旗下昂帝欧)和rwe(包括旗下泰晤士)为代表国际三大水务集团均已不同程度地投资我国水业。

5结语

水业领域是我国现阶段的基础设施重点投资领域,也是各国基础设施建设中需要资金最多的行业,公众最为关注的公用事业领域之一。区域性中心城市水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急于求成。投资机制的健全和创新需要城市政府和水业企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参考文献

[1]苗建军.城市发展路径——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任志涛,张世英.城市水业的公私伙伴关系[j].邯郸师专学报,2004,(9):77-80

[3]周晓花.城市水务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浅析[j].水利发展研究,2004,(1):20-21

[4]张允宽等.中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改革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课题组.中国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课题组总结报告[m].北京:2003

[6]傅涛等.城市水业市场化的认识误区与政府角色[j].中国给排水,2004,(1):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