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河道生态治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34:43

农村河道生态治理篇1

1?r村河道现状

河道水体污染严重。由于在农业生产中不合理使用农药及化学肥料,加上生活污水没有经过相关处理就被直接排入河道,致使农村河道的水体污染加重,河道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及水体自净能力也不断下降;河道侵占严重。部分地方农村建设问题上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通常为了追逐短期利益,盲目侵占河道,甚至填河修路,造成河道水域面积日益萎缩,防洪排涝能力降低;河道坍塌严重。河道由于汛期水的冲刷及水面机动船的常年船行波冲刷,崩塌严重,同时缺乏对河道的日常维护与保养,河道的防洪减灾、农田灌溉等功能日益下降。

2农村河道生态治理措施

2.1农村水环境生态修复

2.1.1清淤疏浚清淤疏浚的原则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要结合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及财政资金承受能力,同时考虑当地的机械设备配置状况及河道淤积情况,科学制定河道的清淤疏浚计划。

在河道清淤疏浚工程中,要结合河道规划的河底高度与河道断面型式来确定清淤深度,以此确定清淤疏浚工程的规模。对于平原河网区的农村河道要结合区域水系规划确定其河底高程,对没有相关规定的农村河道,要结合上级河道规划确定河底高程。农村河道级别较低,其河底高程可高于骨干重要河道,有通航作用的平原河道,清淤深度要满足通航水深要求;对于山区性河道要结合河道的过流能力确定清淤深度。

2.1.2水系沟通水系沟通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在恢复河道时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破坏河道自然生态;二是对重要河道节点要进行扩大,如对阻碍正常河道水流的桥梁、堤坝等要进行改建或者拆除。

水系沟通工程的主要内容:阻水桥梁的改建,引排水渠道整治,把阻水堤坝改建为过水低堰、涵洞等,拆除无用堤坝,沟通湖泊、池塘、断头河等。河道的水系沟通应该结合当地的土地建设规划,要与当地整体建设规划相互衔接。

2.1.3截污治污农村河道的污染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农业种植过程中使用的农药、化学肥料等造成的面源污染;另一类是农村生活垃圾等形成的点源污染。对面源污染的防治可以从改善传统的耕种方式着手,例如合理使用农业肥料、农药;采取农作物轮作方式,维持土壤的水土平衡等。对点源污染可通过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对生产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后方可排入河道等措施处理。要想截污治污措施行之有效,可在河岸建立缓冲区域,例如建造湿地、森林缓冲带等。

2.2农村河道生态治理

2.2.1河道清障由于河道缺乏有效治理,河道内的违规耕种及违规建造等问题严重,破坏了河道堤坝植被,造成河道过流不畅,进而影响了河势,使得河堤、护岸、护坡等容易坍塌,水土流失严重,最终造成河道淤塞等严重后果,极大降低了河道的防洪排涝效果;人工违规障碍物也影响了河道的正常流水,容易造成局部死水,直接影响河道生态景观。人工障碍物对河道造成的危害远远大于自然淤积,因此农村河道清障迫在眉睫。河道清障主要清理阻水的灌木乔木、违规种植的作物、固体生活垃圾、违规建筑物等。

2.2.2堤防加固对专门用于防洪的堤防,要根据防洪标准进行计算,确定河道的泄洪承载量及洪水水位,依据防洪要求确定堤坝的抵御洪水标准,确定河道的最大泄洪量,同时设计河道的洪水位,对于干支流、上下游的堤防允许泄洪量要相互协调。此外,要结合县(市)河道整治规划对农村河道开展提防加固。

堤线要尽量平顺,不同堤段的连接要采用平缓的曲线,杜绝折线或者急弯。对提防工程的选址也要格外重视,要选在土质稳定的滩岸上进行修筑,同时要结合已有提防及有利的地形,沿高地或者傍山侧布置,避开深水地、强透水地、软地基、古河道。在布置底线时要顺应河道的流向,并尽量设置在建筑物较少的地带,以利于日常维护保养工作的开展。

2.2.3岸坡整治传统模式的护岸工程都采用混凝土等人工材料,近年来,岸坡整治工程主要考虑到安全性及生态环保性。生态护岸技术不仅要满足防洪的安全性能,还要满足环境美化、生态多样性、增强水体自净能力、提高环境美学价值等要求。河道的岸坡是自然动植物群不可替代的栖息地,对增加该地域的生物多样性非常关键。在规划河道岸坡植被时,要综合考虑到河道水位及其变化,尽量选择本土植被,既要考虑到季节变化,又要兼顾到观赏价值,同时注意避免外来植被入侵带来负面影响。

农村河道生态治理篇2

关键词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建议

广德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苏浙皖三省八县(市)交界处,东临杭嘉湖,北倚苏锡常。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县内农村河道既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和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载体,也掌握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农业生产的命脉,与美好乡村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亦密切相关。因此,整治好农村河道、管护好农村河道、美化好农村河道,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1广德县农村河道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1农村河道现状

广德县河湖众多,水系发达,基本形成具有蓄水、排洪、引水、灌溉等综合功能,同时兼有水生态、水环境功能的农村水利工程体系,为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由于农村河道长期没有得到全面有效的治理,加上近几年的经济加速发展、人为破坏及自然因素,导致河道淤积、污染等问题比较严重,不仅削弱了河道的行洪能力,而且制约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甚至影响广大农民的生活健康。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防洪基础设施薄弱

山溪性河流的特点是源短流急,洪水暴涨暴落。大部分河段防洪标准达不到设计标准,还有很多处于不设防状态,防洪能力偏低,遇到较强洪水就可能造成大的洪水灾害。

1.2.2水土流失严重

县内地貌大多为丘陵区,地形起伏较大,地面坡度大,坡面径流系数大。由于过去的疏林以垦代抚、顺坡种植、基础设施建设等人为经济活动,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原本较好的生态基础遭到破坏,极大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1.2.3河道萎缩形势严峻

由于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现象严重,加之早期的无序采砂以及拦河设障、倾倒垃圾、违章建设等侵占河道现象,同时由于多年来未实施清淤整治,致使河道萎缩严重,行洪能力大为降低,对沿河地区的防洪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1.2.4水环境污染加剧

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快速建设,污染物的排放逐年加大。部分乡村截污不彻底,尤其是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在农业生产中,各种氮磷肥的施用,很大一部分通过地面径流也进入了河道;沿岸居民生活以及家禽养殖,排放物无组织乱堆放现象也比较突出,这也严重影响了水体的自净能力。河道的污染,导致水质恶化,破坏整个河道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1.2.5水生态系统脆弱

水环境污染加之保护力度不够,使得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人类过度开发侵占河滩地,剥夺了动植物的栖息地。

1.3成因分析

1.3.1无系统规划,群众意识淡薄

广德县经济发展建设中对农村水系的系统性衔接重视不够,没有系统的水系规划,导致农村水系较为紊乱。另外,河道在广大群众心中长期以来形成的认识就是引、排水,认为河道环境是城市河道美化的需要,农村家前屋后的河塘无需管理得那么严格,保持得那么整洁。当地居民对靠家前屋后的河道乱侵乱填,乱堆乱放、乱搭乱建,靠各家田边的就各自为阵,乱扒乱种。

1.3.2重视不够,经费不足

河道治理一直以大江大河治理为主,农村河道治理的环节较为薄弱。在治理手段上还是以防洪保安为主,对水环境改善等综合治理方面投入不足,不能有效的对污水进行截排和净化,不能很好的对河道进行疏通和清淤等。经费问题成为农村河道环境综合治理和长效管护的瓶颈。

1.3.3管护缺乏

管护队伍未能真正组建运行到位,管理工作缺乏制度化,管理水平专业化程度较低,相应的管理设施未能配套齐全,突出反映在沿河垃圾箱和垃圾中转站的布设未能到位,无法做到集中投放、定期清运,难以杜绝污染源。

2广德县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的必要性

2.1提高防洪标准

农村河道长期淤积,行洪断面明显缩窄,使洪水危害性增强,更容易淘刷岸坡导致崩岸等灾害发生。因此,对农村河道实施综合整治,是提高防洪标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基本要求。

2.2社会主义新农村及美好乡村建设的要求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农村的交通、城镇建设等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现有河道的行洪能力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因此,对县内河段的整治,是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整体水平,改善农村面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及美好乡村建设的基本要求。

2.3旱涝保收,确保粮食安全

加快农村河道疏浚步伐,扩大河道有效行洪能力和灌溉能力,提高区内的农田灌溉保证率,增加旱涝保收面积,避免或降低因洪涝灾害造成的粮食减产,对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3对策与建议

3.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着眼于改善农村水环境,综合考虑治理河段防洪、灌溉供水、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以防洪要求较高的河段为重点,结合当地新农村建设规划、乡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流域、区域水利专业规划相衔接,与美好乡村建设相结合,统筹布局,坚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集中投入,综合治理,长效管理"的原则。

3.2沟通水系、截污治污

应当定期对农村河道进行疏浚,使河道无水变有水,死水变活水,河道水质提高,充分发挥河道排洪排涝的能力。完善村庄居民集中区的污水集中处理装置,及时将垃圾运至合适的位置进行处理,鼓励使用低度、无残留物的农药等综合措施对水环境进行保护,提高河网水系的自净能力。

3.3稳滩固岸、合理整治

护坡护岸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安全实用,便于维护,生态亲水,尽量避免对河道自然面貌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活区河道的护坡护岸主要体现生态性、美观性、多样性,考虑沿河居民生产生活安全和需要,结合河道水景观建设需求,在居民聚集区部分河段设置下河台阶及防护栏杆;生产区河道的护坡护岸主要体现生态性、自然性。

3.4生态景观、人水和谐

对于流经村庄段且两岸岸坡较宽的河段,考虑设置亲水平台,给村民提供临河活动的漫步空间,促进人水和谐;在场地较为开阔、两岸多为浅滩的河段种植水生植物,净化水质,修复河流水体;结合河道河势,于生活区下游布置小型跌水以抬蓄水位,营造山区河道的水环境;迎流顶冲岸段设置挡墙硬护砌,并于墙顶种植藤蔓植物,以改善周边环境。

3.5建管齐抓、全民参与

充分利用各种场合和多种形式,加大对河道环境整治和长效管理的必要性、迫切性和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教育广大群众倡导文明生活风尚,进一步增强爱护河道的主人翁观念、公民道德意识和环保意识。同时,可采用"一事一议"的方法,筹集一定的维护资金,增强村民的成本意识。还可从当地实际出发,制定乡规民约,规范村民的行为,使保持河道清洁畅通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结束语

农村河道生态治理篇3

关键词:农村河道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X1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c)-0134-01

当前农村河道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脏、乱、差”状况,已成为农村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的制约因素之一。2010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实行以奖促治政策,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开展农村排水、河道疏浚等试点,搞好垃圾、污水处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部署;水利部2010年水利厅局长会议提出把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整治作为“十二五”期间民生水利的新领域。遂昌县是浙江农村河道水系治理试点县之一,治理工作坚持“人水和谐”理念,从原来单一的河道砌坎,防洪保安向河道护岸、绿化、清淤、清面、清障、管护并举的综合整治转变,以改善农村河道环境为主,提升河道综合功能,满足河道生态性、群众安全性、亲水性和休闲性等综合需求。

1“四位一体”管理模式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建设越来越迫切,遂昌县立足山区自然资源的优势,因势利导,确立了“经营山水,统筹城乡,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的发展战略。为有效加强河道管理,打造“河畅、水清、岸绿、鱼游、景美”的生态河道,充分发挥河道防洪、生态、景观功能,服务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建设,遂昌探索推行的“县查、乡管、村护”以及融河道保洁、渔业渔政、河道采砂和水域占用管理“四位一体”的河道管理新模式,通过建章立制、落实经费、考核奖惩和群防群治,初步建立起了全覆盖、网格化的河道长效管理新机制。

2“四位一体”管理模式的措施

2.1以建章立制实现河道管理制度化

一是建立县、乡、村三级河道管理组织。县政府专门成立了河道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县水利局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县20个乡镇全部成立了乡镇河道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县内各沿河沿溪村庄共成立了222个河道管理协会,同时组建了199支村级河道保洁、巡查、护渔队伍。二是制定出台了《遂昌县河道管理工作实施方案》、《遂昌县河道管理考核办法》,将该项工作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三是从2009年起每年安排200万元河道保洁专项资金,从2010年起每年又安排200万元河道三禁(禁采、禁占、禁渔)专项管理资金,为“四位一体”河道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2.2以宣传督查实现河道管理常态化

一是加强宣传发动。县水利部门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防汛防台日、春季禁渔期间,通过发放资料、张贴标语、悬挂横幅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大力宣传水法规和开展“四位一体”河道管理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各乡镇积极组织开展“洁净乡村”、“爱我家园”、“保护母亲河”等主题活动,经常性开展河道保洁和卫生清理工作,以点带面,示范引领,促进各地河道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二是加强考核督查。成立了5个“洁净乡村”督查小组,将河道保洁工作作为督点,进行不定期暗访,按考核细则进行量化打分,实行月度排名制。同时,将考核结果与乡镇工作经费安排、领导干部提拔任用挂钩,通过表扬先进,鞭策后进,有效地促进了乡村河道管理工作的开展。三是加强行业监管。设立河道管理举报有奖电话。采取集中整治和重点查处相结合的方式,每周开展两次以上的执法巡查,每月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执法检查,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自开展活动以来,全县上下共投入河道管理经费700多万元,人力3.8万余人次,组织开展了各种河道保洁活动20多次,清理河道垃圾600多吨,查处各类违规行为40多起。

2.3以村民自治实现河道管理长效化

一是融入村规民约。把河道管理工作融入《村规民约》中,由村民代表自行组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相关内容,使其在执行过程中更加具有操作性。村两委依据《村规民约》相关内容,自行组织日常检查、宣传教育和对违约者的处理,达到了群约、群防、群治的目的。目前,全县391个行政村全部制定了村规民约。二是实现村民自治。通过群众自我制定村规民约、自我组织日常巡查、自行组织处罚,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监管、自我预防的作用。各责任村都建立了正常的巡查队伍,利用当地村民情况了解、检查方便、人头熟悉的特点,使检查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村委会依据村规民约对相对人进行合情、合理、合规的处理。三是强化源头管理。全面实施了农村垃圾“户集、村收、乡转运、县集中处理”的办法,大力实施农村改厕改栏,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在偏远乡镇建立了垃圾中转站,每村每户设立了垃圾箱(筒),建立了门前“包环境卫生、包绿化美化、包整洁有序”的“三包”责任制,从源头上保证了河道的清洁和水质安全。

3河道整治的成就

3.1引排能力明显增强

通过疏浚淤泥,拆除坝埂,沟通水系,配套桥涵,有效增强了农村河道的引排蓄能力,减少了有水灌不上、有涝排不出的问题,粮食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疏浚河道57km,护岸67.5km,清障15.7万立方米,筑堰120座,连通水系10.5km,亲水河埠87座,绿化河岸84.6km。防洪减灾效益562万元,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98万亩,新增粮食产量可达104万千克,新增经济作物增产值为188万元。

3.2河道水质明显改善

通过清出淤泥,清理垃圾,清除杂物,控制污水排放,提高了水体自净能力,使得农村河道的水质得到较大改善,农民群众时隔多年后又可以在农村河道中淘米、洗菜、戏水钓鱼,消失多年的人水和谐的景象又重现水乡,不少地方农民群众将疏浚整治后的农村河道称为“健康生命河、致富幸福河、干群贴心河、洁美家园河”。

3.3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农村河道整治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河坡塘埂整治、河岸护砌、植被绿化。绿化了河坡、塘埂,使得农村环境面貌大为改观,很多地方河道疏浚整治结合农村景观河道、休闲广场建设、环境卫生的整治,在村里建起了化粪池、垃圾箱,同时配备专职环卫队伍,推进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投放。种种措施有效改善了农村村容村貌,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通过农村河道整治,在溪边增加新的亲水开放空间与休闲场地,有效改善了水生态环境,保护和延续了遂昌县特有的山水风情,提高了乡村生活品位和质量,改善了农村生活条件。对实现遂昌县“经营山水、统筹城乡,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的总体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海亮.中国农村的水环境问题[eB/oL].中国农村研究网,2003,5,28.

农村河道生态治理篇4

省委组织部、省委农工办、省财政厅、省水利厅联合召开这次现场会,贯彻落实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李源潮书记、梁保华省长关于农村河塘疏浚的批示要求,参观现场,交流经验,表彰先进,对河道疏浚整治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很有意义、很有必要。

昨天,大家参观了灌云县、灌南县、邳州市和铜山县的农村河道疏浚整治现场。今天上午,莉新副省长对前一阶段的全省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作作了总结,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省财政厅副厅长黄晓平宣读了表彰农村河道疏浚先进县的决定;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徐金万结合巩固农村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就河道疏浚工作提出了意见;省水利厅厅长吕振霖通报了全省农村河道疏浚进展情况;徐州、连云港、南京和扬州市水利局作了交流发言。会议开得很好。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受表彰的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

*5年党中央部署开展了农村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求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现实问题。省委、省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基层干部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作出了在全省开展大规模村庄河塘疏浚整治的决策部署。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精心筹划安排,农村党员干部带头参与,广大农民积极响应,超额完成了年度计划任务。去年,省委、省政府又将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列入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和农村新五件实事。我们已连续3年召开现场会,大力推进这项工作。疏浚整治后的地方,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优化了农村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让农民群众亲身感受到了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带来的新变化,亲身感受到了推进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气象,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下一步我们要更加深入扎实地加以推进。农民群众赞成的事、拥护的事,我们就要多干,干出更加明显的成效。

第一,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更大力度地推进农村河道疏浚整治。中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建设现代高效农业,农田水利条件是基础的基础。*河湖密布、沟渠纵横,农村水利建设的一项重点任务是提高河道引排蓄能力。近几年,我省总体上风调雨顺,没有发生特别大的自然灾害。但一旦发生严重的雨涝灾害和旱情,有些地方的农田水利设施还很难避免大的灾害损失。去年江淮之间和淮北部分地区出现的雨涝灾害,除了雨急量大,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河道沟渠排蓄能力不强。我们必须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开展河道疏浚,恢复提高引排调蓄能力,为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供支撑和保障。做好这件事,还能促进水土资源开发,从多方面保障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改善农村环境、保护农村生态,迫切需要更大力度地推进农村河道疏浚整治。近几年来城市生态环境已经开始明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也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问题仍较突出,特别是水环境恶化还未得到根本遏制。据了解,全省393个农村水环境功能区中有三分之二水质达不到水环境功能要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河道长期没有整治,垃圾堆填,淤塞严重。不少地方水脏与水多、水少的问题并存,影响村容村貌和农民健康。这次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和省政协九届五次会议,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发言中要求进一步重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下大力气抓好河道疏浚。推进农村河道疏浚,重现水清、岸绿、景美的农村自然风光,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生存环境,是各地必须花大力气抓好的一项紧迫任务。

第三,营造农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迫切需要更大力度地推进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好的环境可以促进人的发展,人的素质提高又会创造更好的环境。很多地方反映,河道疏浚整治后,村民乱抛乱弃垃圾的现象少了,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强了,对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在河道疏浚的实践中,农村党员干部发挥了表率带头作用,并通过民主协商等办法引导农民广泛参与,增强了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推动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激发了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疏浚农村河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已多次强调,目的就是要动员更广泛的力量,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取得更明显的成效。大家要清醒地认识到,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河塘疏浚总体规划,对照农民群众的愿望,农村河道疏浚才刚刚起步,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去年调查测算,全省仅村庄河塘总淤积土方就达10亿立方米,去年我们清了1.68亿方,今年再清1.5亿方,加起来也就才3亿多立方米。*7年任务目前已完成了77%,进展顺利,但面上进度还不平衡,一些地方还存在工程标准不高、管护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各地要抓紧春节前后这段时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围绕全年目标,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巩固和发展当前农村河道疏浚整治的好势头,能快则快,能多搞的尽量多搞一点。为实现上述目标,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要统筹规划、系统规划。*是平原水网地区,村庄河塘、县乡河道、区域河道、流域河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开展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必须从整个水系通盘考虑,统筹解决好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问题。我们要从群众最关心、最容易见效的事抓起,开展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营造优良的人居环境。同时还要有长远的眼光,根据*河网纵横的特点,盘活整个水系,从整体上改善农村水环境。我们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统筹的观念、全局的观念、系统的观念,进一步完善村庄河塘、县乡河道疏浚整治规划,抓紧做好区域河道、流域河道整治规划的编制,尽快形成全省完整的水系规划体系。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扎实有序推进河网水系建设,做到大中小河道相沟通、相配套,使水通起来、流起来、活起来、清起来。

(二)要综合治理、综合利用。农村河道疏浚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方面密切相关,互动互促。要采取综合性整治措施,发挥多方面综合利用效益。一是打造“清水通道”。建设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水环境是关键。要着力推进清河清塘,同时积极建好涵、闸、泵站等配套工程,沟通水系,提高河道的引排能力和自净能力。苏南有的地方在农村水利建设中,清淤拆坝、建桥建闸,加快了水系沟通和调整步伐,就是很好的做法。各地要从实际出发,经过几年努力,到“十一五”期末,形成河畅水活的“清水通道”。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在清洁水源的同时,按照“组保洁、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要求,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加快推进农村沼气、改厕、改灶、改圈“一池三改”,积极有效防治农业面源、工业污染,集中整治环境脏乱差。二是建设“绿色通道”。大力开展河塘沟渠堤坡植树造林,以地养林、以林护岸,使两岸绿树成荫。要加快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实行河岸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推进合理流转。要科学选择树种,栽树植绿,促进“绿色*”建设。三是开辟增收渠道。淤泥可以出售,水面可以开发,树塘可以承包。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综合开发利用农村河道疏浚后的水土资源,“一土多用”、“一水多用”,以土换资、以水换资,从多方面增加集体和农民的收入来源。

(三)要科学管理、长效管理。农村河道疏浚,规划是前提,建设是关键,管理是根本。河道疏浚整治后,如果管理不到位,过不了几年还是要淤塞,必须切实加强对疏浚后河道的科学管理和长效管理。对事关防洪排涝和城乡供水安全的重要河道,要逐步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建立健全河道的信息数据库,提高对河道的监测能力,为河道的科学调度和动态管理提供依据。要加强建设管理,规范各项制度,确保工程质量,真正让群众放心,使群众满意。要对疏浚后的河道实行分级管理,制定管理制度,落实管理队伍和经费保障,巩固疏浚整治的成果。对村庄河塘要通过资源承包和完善村规民约等方法,落实管护主体,采取分片包干负责,群众自愿参与等多种形式,实现长效管理。

农村河道生态治理篇5

前言:农村河道在广义上面包括了流经或者是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直接为农村生产以及生活服务的河流、小型湖泊淀柳和沟塘。按河流的集水面积、年径流以及河道宽度进行分类,绝大部分都属于中小河流;按水利部《河道等级划分办法》进行划分,农村河道一般为四、五级以下的河道,按行政管理权限区分,农村河道一般是指县级以下的河道。在农村河道中,按流经的地域又分为山区河道和平原河道。农村河道承担行洪排涝、灌溉供水的任务,同时还承接着农田排水和生活污水排放,是农村水环境的重要载体,不但直接关系农村地区防洪排涝安全,同时也是农村环境的主要控制性因素,是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开展农村河道的综合整治是提高农村地区防洪能力、提升灌溉供水保障程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措施。

1、治理标准的确定原则

与大江大河相比,农村河道无论从河道宽度、长度、河流的等级等多个方面都不可相提并论,但是由于农村河道数量众多,并且直接与农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农村河道的治理标准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提出采用的防洪除涝、灌溉排水、环境水质等标准。标准的制定可遵循以下原则。

1.1与骨干河道及上下游相协调的原则。

河流水系是由源头集水区开始,流经各级河流流域,形成的一个连续的、流动的、独特而完整的系统。从河流源头到下游,河流系统内的宽度、深度、流速、流量、水温等具有连续变化的特征,也就是说河流系统中的某一部分发生变化,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水系中有各种大大小小的沟道与河流,根据河道的规模、河道的功能以及在河流水系中的相对位置,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用于综合评判河道的重要性,以便于分类治理与保护。

按照本次规划的定位,农村河道绝大部分都属于中小河流,丘陵山区类型的项目区农村河道一般位于骨干河道的上游,平原河网类型的项目区一般位于流域的中下游。因此,农村河道的防洪标准、水环境整治的标准会对骨干河道、流域内上下游河流产生影响,特别是防洪标准的制定,应统筹考虑流域或区域的总体布局,按照局部服从总体的原则来确定。

1.2与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规划的目的就是要保障和促进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水利作为基础产业,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防洪安全和水资源的保证。由于广大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甚至同一个县域内的不同项目区的经济状况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对农村河道整治的需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别。标准定得过低,不能满足项目的需求;标准过高,不仅规划工程的效益难以充分发挥,而且规划工程的建设还会给当地带来较重的财政负担,实施难度较大。因此,规划标准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协调,考虑到社会经济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发展,规划标准可以适度超前。

1.3前置性规划文件进行相协调原则

针对农村河道进行综合整治规划而言,区域的总体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流域的防洪规划等都属于前置性规划文件,农村河道在进行综合整治规划的过程中,其标准制定应以前置性规划为指导性,但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不会超出上位规划的要求。而对于土地利用总体相关行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相关行业规划等,在满足规划目标的前提下,规划的标准应该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国土资源优化利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角度进行有效的出发,与相关规划进行有效的协调,使制定过程中的规划方案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更具有可实施性。

1.4相关标准规范相协调的原则

全面参与农村河道防洪,治涝,灌溉,供水,环境改善等多个部门和学科的治疗方案,以满足规划和技术专长的需求,国家和相关行业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标准和程序规范,所以在所有地区开展统一的标准,并按照相应的规划和工程设计的各个部门,进行相应的规范和指导。开发基于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规划的相关标准,不仅要保证先进的规划,让编程更加合理和科学,同时也能更好把法律和法规,和区域经济和规划进行有效的对接。

2、农村河道整治类型划分

2.1防洪排涝治理为主

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农业生产活动正常开展的必要条件就是一个区域的防洪排涝安全。所以,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进行考虑的就是水系的防洪排涝功能。通过对项目区现状情况进行相应的分析,对于河道水质相对较好,但堤防护岸存在破损现象、河道淤积所造成行洪排涝能力下降等相关的情况,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应该把重点放在防洪排涝治理上。防洪排涝治理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就是进一步的保证河流的行洪的过流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上保障堤防护岸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且要求堤防护岸有足够的抗冲刷能力,对洪水的威胁具有抵制能力。在一般情况下,流域中上游区域,人口密度相对来说比较较小,经济活动也是不频繁的,相应的河流水质会较好。

2.2生态环境治理为主

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大多数地区都比较重视河道防洪排涝工程的建设,兴修了大量的堤防工程、水闸工程、泵站工程等,河道的防洪排涝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上基本达标。但由于工业企业的发展之后对污染的防治不重视,或者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化肥农药等大量使用,生活垃圾的任意丢弃等等因素,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部分农村地区的河流水质变比较差,水生态环境也开始出现日趋恶化的现象。对于这样的区域在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的过程中,应该把规划的重点进一步的放在生态环境治理上。生态环境治理所关注的重点就是减少人河污染物的数量,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进一步的提高河流水体的连通性与流动性,增加水体的纳污容量以及水体的自净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善河流水质和生态环境。

2.3综合治理

有些县市由于地形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多变,经济发展也是比较不均衡的,县域内的各个乡镇差异性相对来说都是比较大的,所以就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不同乡镇的农村河道现状情况差别也较大,部分乡镇符合以防洪排涝治理为重点的类型区特点,或某个乡镇防洪排涝能力以及河流生态环境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于这样的县市一定要结合实际需要进行综合整治。

3、农村河道在进行综合整治过程中工程措施

3.1进行清淤疏浚工程

进行清淤疏浚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大河流纵比降,对河床高程进行有效的降低,在一定的程度上扩大河道的行洪断面,进一步确保防洪安全。清淤疏浚的要点主要指的就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结合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情况、财政承受能力情况、机械设备配置情况以及河道淤积的不同类型,科学、务实地确定河道湖泊清淤计划。河道的清淤疏浚规模主要指的就是对清淤的深度进行有效的确定,首先就应该明确河道的规划过程中的河底高程与河道的断面型式。河网区和平原区的农村河道底高程可在一定的程度上按照本区域所在流域的水系规划的成果进行有效的确定,对于农村河道一定要进行没有明确规定的相关要求,可进一步的参考上一级河道的规划河底高程确定,在大多数情况下,农村河道的河道等级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规划河底高程可略高于骨干河道和重要河道。针对有通航要求的平原河道而言,清淤深度应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航道等级的最低通航水深要求。丘陵区和山地区之间的山区性河道的清淤疏浚深度可在一定的程度上结合防洪排涝进行有效的分析计算,进一步的满足河道规划标准要求的过流能力的河道断面,结合洪水位确定清淤深度。清淤后的河道的断面型式也要进一步的满足岸坡稳定性的要求。针对于河槽较宽的河道,河滩地不要进行随意的挖除,因为滩地的切除无形中会进一步的增大堤防高度,这样就会进一步的降低了堤防的安全系数,比较容易的造成滑坡失稳。

3.2水系沟通工程

水系沟通的主要目的就是对断头河进行有效的打通、拓宽引排河道卡口段,进一步的增加水体流动性、全面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对河湖水系的调蓄功能进行充分利用,进一步改善水环境。水系沟通的要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恢复河流故道尊重自然规律,同时对河湖水系的沟通也要进行恢复。二是扩大重要节点对河道上阻碍过水的构筑物予以改建扩建或拆除。

3.3河道清障工程

河道清障主要目的就是对河道的过流能力进行恢复,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善河流生态环境。由于河道内违章种植和开垦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河堤植被被破坏,河流过流断面在不断的减小,水流出现不通畅的现象,局部形成回流与冲刷,不但影响了河道行洪、除涝等效益的发挥,同时也会进一步的加大河道内的淤积程度。

农村河道生态治理篇6

2020年前建成标准较高、协调配套的排灌工程体系;引排顺畅、生态良好的农村河网体系;水质达标、水量保证的农村饮水安全保证体系;职能明确、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保障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水利需求,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苏南地区2015年实现农村水利基本现代化,苏中、苏北地区2020年实现农村水利基本现代化。具体目标见表1。

2江苏农村水利现代化的建设标准

我省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主要遵循《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和《江苏省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标准(试行)》。

2.1《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1)灌排设施配套。苏南、苏中圩区、平原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90%以上,淮北地区、沿海地区和丘陵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80%以上。日降雨150~200mm雨后1d排出积水。控制农田地下水位埋深在田面0.8m以下,盐碱土地区在1.2m以下。灌排工程配套率和完好率在90%以上。(2)农田平整肥沃。条田面积淮北平原地区13.33•hm2以上,其他平原地区6.66•hm2以上,丘陵山区3.33•hm2以上。耕层厚度大于20cm,沙土区壤有机质含量20g/kg以上,非沙土水旱轮作区20g/kg以上、旱作区16g/kg以上。实现秸秆综合利用,土壤环境质量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要求。(3)田间道路畅通。机耕路与乡村公路相连接,路面净宽不少于3m,高出田面0.3~0.5m,主要路段硬质化;生产道路净宽不少于2m,高出田面0.2~0.4m。(4)农田林网健全。沟渠路设置防护林带,干支渠和机耕道路两侧配置2行林带,农渠配置1行林带,达到一级农田林网建设标准。(5)生产方式先进。平原地区农业机械综合作业率不低于80%,丘陵山区不低于60%,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6)产出效益较高。种植粮食田块年产1.5万kg/hm2以上,种植其他作物田块纯收入3万元/hm2以上。

2.2《江苏省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标准(试行)》(1)防洪除涝。防洪设计标准达到国家规范,圩区确保解放以来最大洪水不出险。除涝10~20年一遇设计暴雨,农田雨后1d排出,镇区骨干河道水位不超过设计控制水位。(2)灌溉节水。淮北、沿海、丘陵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大于80%,其他地区大于90%;节水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80%以上;大、中、小型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分别达到0.5、0.6、0.7以上。(3)农田降渍。控制农田地下水位在雨后2~3d内降至田面0.80m以下,盐碱土地区1.2m以下。(4)工程配套。灌排降工程布局合理;中沟级以上建筑物配套率100%,小沟级90%以上。(5)水生态环境。农村河道建立轮浚和管护机制,水面率保持不下降,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0%以上。(6)饮水安全。城乡饮水水质分别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农村自来水入户率98%、供水保证率95%以上,集中饮用水源地整治达标。(7)科技推广。推广标准化、系列化配套建筑物,以及生态河道、节水灌溉、农村水利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平台等先进适用技术。(8)运行管理。工程产权明晰,责任主体明确,长效管理措施及运行经费落实;乡镇水利站职责明确,人员经费落实,管理能力和水平适应农村水利发展需要。

3江苏农村水利现代化的主要任务

3.1围绕农业现代化工程,加快推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应进一步加强项目对接,资源整合,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全面加快农田水利设施更新改造步伐,达到“沟渠标准化、设施装备化、灌溉科学化、管理规范化”。一是合理配置各种水源,做到蓄、引、提、调相结合,中、小、微型工程并举;二是合理布局各级引排水渠道,做到引水有门、分水有闸、过路有桥、运行安全、管理方便;三是合理布置灌排渠系建筑物,积极推广装配式建筑物;四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积极推广渠道防渗、管道灌溉、喷灌、微灌、滴灌等节水措施,减少输水损失,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五是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与布局,实现格田成方,集中连片,发挥规模效益。

3.2围绕生态文明工程,加快农村河网水系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江苏现有农村沟河102.4万条(处),其中,县级河道2103条,乡级河道19124条,村庄河塘21.45万条(处),农村生产河道78.8万条。全省现有水土流失面积6279km2,其中,丘陵山区水土流失面积4018km2,平原沙土区水土流失面积2261km2。一是应加快推进河网水系工程。建立农村河道轮浚机制,按照“畅通水系、恢复引排能力、改善环境、修复生态、拆坝建桥、方便群众”的要求,通过河道疏浚、岸坡整治、水系沟通、生态修复等措施,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治理,着力改善农村水环境和用水条件,实现农村河道“河畅水清、功能健全、岸绿景美、人水和谐”。二是应大力实施水土保持工程。丘陵山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地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保护性耕作等措施,进行坡耕地和沟道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清洁小流域建设。平原沙土区以镇村河道或行政村形成的小区域为单元,采取沟、河、渠堤坡植被和工程护坡以及沟头防护工程等措施,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加强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强化对生产建设项目防治水土流失的管理,努力实现“山川秀美”。

3.3围绕幸福民生工程,健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保障体系到2012年底,江苏将全面完成列入国家规划的1776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但由于早期建成的农村小水厂供水设施老化、制水工艺落后以及饮用水安全标准提高等原因导致全省农村还有1400余万人不同程度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应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类指导、积极推进、创新机制、加强监管”的原则,继续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类型、规模及供水方式。水源有保证、人口居住较集中的地区,加快推进区域供水,力争实现同网同质,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民居住分散偏远的地区,建设集中联网供水工程,尽可能提高供水保证率。力争用2~3年的时间全面解决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消除城乡居民在饮用水上的差别。

3.4围绕可持续发展,加快农村水利工程管护体系建设以进一步落实工程管护主体为核心,以明确工程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为抓手,以创新工程管护模式为重点,加快建立适应省情、水情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农村水利工程设施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完善专业化管理、群众管理和社会化管理相结合的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系,确保农村水利工程建得好、用得起、长受益。一是按照“机构健全、职能明确、政策落实、队伍精干、能力提升、服务到位”的要求,从理顺体制机制、落实经费保障、阵地队伍建设、深化事业改革等方面,全面推进乡镇水利(务)站达标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二是按照“自愿组织,民办公助,民办民营,共同受益”的原则,鼓励和扶持农民用水协会组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受益农民群众参与农田水利设施的管护,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农田水利工程管护中的作用;三是积极运用市场机制,通过招标等方式,将农村水利工程委托社会化的专业服务机构进行管理。

4江苏农村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程建一是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以75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为平台,以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现代化灌排渠系和解决“灌区最后一公里”为重点,依据《县级农田水利规划》,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整合各类资源,实行集中投入,连片治理。二是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依据《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总体可研》以及《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规划》,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中心,全面完成24个大型灌区、99个重点中型灌区改造任务。通过完善配套,改造灌区骨干工程,提高灌区灌溉保证率和排涝标准,增加和恢复灌溉面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农村河道疏浚整治项目。以县乡河道疏浚、村庄河塘整治工程以及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试点项目为抓手,依据《2013-2015年农村河道轮浚规划》和《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试点规划》,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整治农村水环境、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按照“恢复引排、沟通水系,拆坝建桥、方便群众,改善水质、修复生态”的要求,建立农村河道轮浚机制和长效管护机制,实现农村河道疏浚和管护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四是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认真开展调查评估,全面核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类指导、积极推进、创新机制、加强监管”的原则,组织实施新一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争取用3年左右时间,再解决140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全面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提高农村生活用水质量和供水保证率,保证人民群众饮水安全。五是农村小型公益设施桥梁建设项目。依据全省农桥建设项目库,严格按照《江苏省省级农桥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对农村小型桥梁进行更新改造,每年更新改造农村小型桥梁6000座以上。六是水土保持工程项目。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坡面治理与沟道治理相结合、田间工程与蓄水保土耕作相结合、治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方式,实行综合治理。

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km2。七是山丘区水源保障工程项目。统筹生产、生活、生态需水要求,合理规划建设水库、塘坝、水井、提水泵站等工程布局,解决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过程中的水资源保障问题。依据《江苏省重点塘坝建设规划》,用5年左右时间,对全省1201座重点塘坝进行加固改造。八是千亿斤粮食产能末级渠系改造项目。依据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围绕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强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和田间工程配套,确保粮食增产目标实现。九是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依据高效节水灌溉规划,按照合理布局、连片推进、规模开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推广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10个,项目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以上,发挥规模效益。十是国土、开发、发改等其他部门涉及农田水利的项目。要依据《县级农田水利规划》和《县域农村水利建设规划》,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加强项目和资金整合,集中连片治理,发挥规模效应。

5江苏农村水利现代化分区治理模式

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要因地制宜,区分各种不同类型,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治理。对丘陵山区。应建塘筑库,库塘相连,建立蓄、引、提、调相结合的“长藤结瓜”工程系统,提高水源保证率。一般稻麦轮作区,亩均蓄水量应达200m3,补水流量0.009m3/(s•hm2)。结合水源条件调整种植结构。亩均蓄水量300m3时,可基本满足山丘区水稻种植要求;亩均蓄水量160~200m3时,可基本满足水旱比3∶7的种植要求。同时以小流域为单位,进行综合治理,大力发展管道灌溉。对平原地区。应实行洪、涝、旱、渍、碱、淤兼治,田、林、路、渠、沟统筹考虑,完善河网水系,加强灌排渠系和条田化建设,合理布置大、中、小沟和田间灌排系统,加强田间建筑物工程配套建设,提高灌排标准。平原河网地区的小型机电灌区,特别是高沙土区,应大力推广管道灌溉;砂土区的大中型灌区,积极推广生态型混凝土衬砌渠道工程措施;高附加值的特种经济作物种植区可推广喷滴灌工程。对圩区。应按照内外分开、灌排分开、高低分开、水旱分开,控制内河水位、控制地下水位、控制土壤适宜含水量的“四分开、三控制”原则,以圩堤达标、泵站更新改造、圩口闸建设为重点,疏浚圩内水系,实现挡得住、排得快、降得下、灌得好。同时,加强田间工程配套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

6江苏农村水利现代化的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一是落实各级政府的责任,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推进农村水利现代化中的主导作用;二是加强部门配合,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协作配合,建立健全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三是强化检查考核,加强对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的监督检查和目标考核,建立“绩效考核、奖优罚劣”的工作机制;四是加大宣传引导,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农村水利、参与农村水利的良好氛围。

(2)加大投入力度。一是切实用好公共财政投入政策,确保当年可用财力的2%~4%用于水利工程建设,对农村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有明显提高;二是落实好从土地出让受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等专项政策;三是用好水利建设基金政策,确保基金用于农村水利建设部分足额征收、管严用好,充分发挥效益;四是深化农村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规范受益群众投资投劳,不断扩大农村水利的投资渠道。

(3)加强建设管理。在项目管理上,推行规划许可制、竞争立项制、专家评审制、绩效考评制,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在资金管理上,推行县级财政报账制、审计监督制、纪检监察制,确保“资金安全、干部安全、工程安全、质量安全”;在建设管理上,全面推行“四制”,以及项目公示制和农民义务监督员制;在工程管理上,坚持分类定性、分级管理,创新管护模式,建立政府补助、受益群众参与、资源合理利用等多种形式的农村水利管护机制。

(4)坚持典型引路。苏锡常地区及苏中有条件地区:加强资源整合、项目对接,以县为单位,打造上规模、集中连片、效益突出、群众欢迎的高标准农田水利示范区。其余地区:整乡整村推进,每个县每年建成2个以上规模化的典型示范片,并逐年扩大规模。同时,认真抓好农村河网水系工程、灌区改造工程、丘陵山区小流域治理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示范典型建设。

(5)坚持科技创新。一是加强科学研究。全面开展农业灌溉利用系数测定分析,农村生态河道治理技术研究,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等节水技术研究,重点进行泵站更新改造和装配式建筑物技术的研究。二是加强技术推广。加大先进实用农村水利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快圩口闸、排灌站、防渗渠道、农桥等工程的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专业化安装。三是加快信息化改造。按照运行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加快建立农村水利的基础数据库和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切实提高农村水利项目管理水平和效率。

农村河道生态治理篇7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农村保洁一体化为目标,全面实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巩固整治成果,扎实开展“四边三化”行动,健全以村(社区)为主体的集河道、公路、集镇、村庄保洁于一体的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制度和督查、考核机制,着力打造优美的农村生态环境。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的综合整治。提高农村垃圾收集处理水平。加强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系统建设和固体废弃物的综合治理,完善“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收集处理机制,确保全覆盖。加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及其管理维护,做到镇有垃圾中转站、村有垃圾收集房、户有垃圾桶,每个村配备保洁员,垃圾有专人收集、专车运输、日产日清。逐步推行城乡垃圾分类收集和有偿服务,推进城乡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制定环境卫生长效管理考核办法,健全长效管理各项制度,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和考核,做到责任明确,措施有力。由镇城乡一体办牵头,定期组织开展农村保洁长效管理工作的检查、监督和考评,落实长效管理各项制度。大力开展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特别是加强集镇、城乡结合部、中心村等人口集聚区的环境管理,加大沿路、沿河、沿线、沿景区的卫生综合整治,加强无证码头和废品收购点的整治力度,有效解决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

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治理。因村制宜地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治理,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扩大污水治理受益面,改善地表水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快实施农村改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庄绿化等项目建设,对农村生活污水有条件纳管的区域,就近纳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没有条件纳管的,推广微动力厌氧方式或无动力人工湿地等节能高效的生态治理模式,有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污染。

(二)加强集镇环境卫生管理。健全集镇的环卫设施,完善保洁措施,强化督查考核。开展集镇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乱搭乱建、乱扔乱倒、乱贴乱画、乱堆乱摆、乱拉乱挂等专项整治。加强对集镇主次街道两侧门牌匾、户外广告等规范设置和破旧建筑整修改造,集中力量清理垃圾堆积物,提升集镇环境面貌整体形象。

(三)开展河道长效保洁。加强小河小浜、湖泊和大河支流的长效保洁工作,重点清理河面漂浮物、清除垃圾、清理非法渔网、打捞畜禽尸体、打捞沉船、整治乱搭建等;健全河道保洁责任制,做到定人员、定河段、定责任、定报酬,努力做到河面无垃圾漂浮物、河中无障碍物、河岸无垃圾的“三无”要求,逐步实现全镇河道“清水畅流、清河靓村、城乡一体、岸绿景美”的目标。

(四)开展公路长效保洁。加强对县、镇村级公路和通组达户道路的环境卫生管理,落实保洁队伍和保洁责任制,加大对公路沿线各类积存垃圾、卫生死角的清理,切实改善环境面貌。抓好公路两侧的洁化、绿化、美化工作,做好广告牌及路牌规范管理和违章建筑清理,使交通道路沿线成为展示美丽乡村形象的景观大道和生态走廊。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镇党政办、镇社管办、镇农技水利服务中心、镇财政办、镇环保、镇爱卫办、镇兽医站、镇行政执法中队、镇新居所等部门组成的大云镇农村保洁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设立由社管办牵头农村保洁一体化管理办公室。建立联席会议,健全例会、督导检查、专项考核等工作制度。各村(社区)要加强领导,切实把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确保环境卫生管理组织到位、人员到位、工作到位。

2.明确工作职责。镇城乡一体办要按照各自职责,统筹指导全镇农村保洁一体化长效管理工作,并具体负责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的检查指导和相关考核工作;农技水利服务中心做好全镇河道长效保洁管理工作的检查指导和考核工作;镇交通部门负责公路长效保洁管理工作的检查指导和考核工作;镇爱卫办、环保和行政执法中队等部门要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分别做好全镇环境卫生长效保洁管理工作的检查指导和相关考核工作。各村(社区)要加强辖区内环境卫生长效保洁管理工作的检查考核,做到每月有抽检、每季有检查、每年有考核,督促和落实整改措施。

农村河道生态治理篇8

一、关于宜居乡村建设。

(一)以“水清、岸绿、景美”为目标,大力推进白鱼河综合治理工作

“水清”。一是从严从实落实“河长制”。将白鱼河按堰口管理分为四段,每段按照“一段一策”原则,安排专人进行日常管理维护,并定期对河段长及巡护员工作进行督查。二是河道清淤。对白鱼河淤泥及河内垃圾进行机械化清理,目前已完成清淤800余米,并配合相关部门对白鱼河河道进行整治,三是水体管理。汛期来临前对白鱼河6处防洪险工险段进行检查,安排专人对险工险段进行日常巡逻维护,同时,全面排查清理河内阻碍泄洪的废渣、悬浮物等。

“岸绿”。一是政府主导。坚持政府主导作用,按照生态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及地质灾害防治相结合,建设沿岸生态屏障。二是引入资本。采取“柔性治水”的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引入1个社会资本,在河岸种植树木,目前已完成河岸绿化种植200余米。三是群众参与。在植树节、五四青年节等重要节日,鼓励带动当地村民、志愿者等100余人参与植树活动,目前已种植树木300余棵。

“景美”。采取“1+3+n”的模式(1即白鱼河生态屏障绿化带,3即3个节点,n即多钟模式、多种资金参与,并带动群众共同参与),依托白鱼河生态景观绿化带,建立以蔬菜、青花椒等农作物种植为主的生态农业核心区,以农耕文化、观光农业为主的农家生活体验区,以亲水娱乐、餐饮休闲、康养为主的农旅结合产业区。目前,通过引进社会资本的方式,第一个节点已经启动,并正在积极对接康养项目。扎实贯彻落实“河长制”,对白鱼河按堰口管理分为4段落实专人进行日常管护,并筹集资金人力对白鱼河麦黄堰至菠萝堰段进行河道清淤和生态河提整治。完成白鱼河左岸800米绿道建设,流转土地100亩,引入项目,以项目带动乡村经济。

(二)采用生态分级净化处理措施,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

在启动院落改造工作前,乡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代表、院落改造承接公司经过调研及宣传,特别是本地如何推进“厕所革命”,进行意见征求及情况摸底。当地农户每人每天平均产生的生活污水大约是250升,每户按3个人算,每户每天产生约750升生活污水,26户每天大约产生19.5立方的生活污水,由于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生活污水直排、雨污不分流且污水管网(池)无法覆盖或建设成本过高等现状,该院落改造中一个重点就是要解决生活污水处理问题。

为有效解决生活污水处理难题,乡因地制宜,结合菠萝堰院落改造,按照“湿地模式、集中处理、生态降解、分级净化”的总体思路,增设污水处理管网,完成院落26户“冲水式”厕所改造,将生活污水集中引入生态分级净化池,通过沉淀、过滤、氧化、水生植物净化等方式,进行净化处理,经处理后的水质可直接用于周边绿化林灌溉。同时,对院边原有沟渠进行改造,将雨水引入院落周边沟渠,并引入流动水源,实现雨水及沟渠水的外部循环,确保院落周边沟渠水质清澈。

二、关于生活水平提高

改造老旧院落外貌,实现老院子穿新衣

通过村民自筹,乡财政补足的方式,耗资40余万对菠萝堰老院子进行风貌改造,全面完成了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升级,配套建设了停车场、景观台等,并通过翻新村民围墙、更换老旧大门、硬化院落内部道路的方式,使院落整体形象焕然一新,形成一幅山水画的新面貌。

三、关于乡风文明善治

(一)增添休闲娱乐设施设备,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增添各类健身器材,石桌石凳等丰富村民生活,绘制“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墙体画,提升院落整体文化气息。

(二)成立议“是”小组,创新院落自治机制

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参与性,经过广泛征集村民意见,最终在菠萝堰成立议“是”小组,由白鱼村党支部及村委指导,在26户村民中推举5名代表成为议“是”小组成员,设置组长1名,组员4民,负责院落日常管理及院落公约执行监督工作。同时,在议“是”小组领导下,经过院落村民会议的讨论,确定了八项通俗易懂的院落公约以及众筹共享的院落保洁机制。

农村河道生态治理篇9

近年来,****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人大的监督和支持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经济社会平稳健康运行。现将工作实施情况及存在问题、建议报告如下:

一、各项工作完成情况及成效

(一)农村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农村公路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道路建设,以解决农民群众出行难为根本,以促进农村人流、物流、信息流,拉动农村生产、消费,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为目的,全面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建设。一是以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为宗旨,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和广大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的重要工程狠抓落实。农村交通道路建设有了较快发展。全镇已基本形成了乡、村互通的交通网络,通行能力不断增强。二是加大对上争取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美丽乡村”建设和整体环境改造工程建设,加快完成“一事一议”村内道路建设、农村公路维修改造工程。截至2019年末全镇13个行政村屯通新建村路工程38公里,农村道路硬化32公里,升级改造工程22公里,有效解决群众出行难题,投资300万元,完成长春屯村、椽子沟村“美丽乡村”工程建设,村屯面貌得到极大改善。三是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健全镇、村两级农村道路管理养护机制,明确管护职责和任务,并配齐人员和必要的办公设备。拓宽培筑路肩,完善农村公路的桥涵、水沟、挡墙、边坡等配套基础设施,重要路段设立导向、警示等交通标识,保证行车安全。加强对超载超限车辆的治理,严禁在公路上挖沟通水,影响公路通行。加强农村道路绿化美化亮化建设,安装太阳能路灯700余盏,栽种绿化树4万余株,全面清理路域范围内的草堆、粪堆、垃圾堆和非公路标志,保持路面常年整洁、无杂物,共清理路边垃圾820余吨,出动2700多人次、车辆838台次,城乡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二)农村生态建设、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一是全面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维,加强退耕还林宣传,完成春季造林10,149亩,迹地更新1,056亩。配合县林业部门整治林业用地种参种药违法行为,有效遏制毁林开荒种地、种药势头。实施封山育林和整治林业用地违法种参种药行为等重点工程建设。二是按照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要求,镇政府制定了工作方案,确定了工作目标。总河长由党委书记、镇长担任,各支流河长由党委副书记、副镇长担任,副河长由各村书记、主任担任。编制了“一河(库)一策”治理及管理保护方案、设立了河长制公示牌。目前,各河长巡河100余人次,清理河道30多公里,拆除沿河厕所5座,清运河道垃圾600余立方米,治理受养殖户污染河道500多米,处罚畜禽养殖污染1人。河长制工作开展以来,我镇基本杜绝向河道倾倒垃圾、违规占河、乱猜盗挖等问题,全镇河库生态系统显著改善。三是按照“千村美丽、万村整洁”的总要求,紧紧围绕“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开展以“三清一改”、“八乱”治理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清洁治理行动。抓典型,示范带动促引领。因势利导,深入挖掘各村特点,精心培育示范样板,如:椽子沟村完成硬化进村主干道13公里,村内巷道10公里;完成改水率100%;改厕40户,新修排水沟渠10公里,村内环境焕然一新。抓联动,上下齐心促提升。推行每个班子成员都对自己所包的行政村环境整治工作负总责,驻村镇干部组成的工作组,指定村书记是本村环境整治第一责任人,每个建设点都推选5-7人组成村环境整治领导小组。目前全镇共投入20余万元,清理生活垃圾1000余吨,清理村内边沟30余公里,村容村貌得到进一步巩固提升。进一步强化了保洁员队伍建设。继续实行村级聘请,镇清洁办暗访打分等方式考核保洁员,做到垃圾日产日清,保洁员全天候上岗。强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目前我镇完成改厕300余户,2019年改室内水冲式厕所75户。同时我镇将加大户厕改造力度,逐步提高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努力实现2020年底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目标。

(三)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着力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优化便民服务窗口布局,根据各单位职能职责,对办事服务窗口进行合理调整布局,将经管土地确权办证、林业林权办证、村建、卫计等群众关注的共性业务单位调整到便民服务大厅一起办公,实施“一站式”服务,有效避免办事群众到处跑、多头问的现象。及时更新行政审批事项和办事指南,按照上级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印发镇便民服务窗口办事指南,对审批事项、法律依据、所需资料、办理流程、办结时限、投诉电话等进行逐一明确,并按照能减则减、能省则省的要求进一步精简办事流程,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和工作不在状态、服务态度差、中梗阻、刁难办事群众等行为实行“零容忍”,发现一起,严肃处理一起,着力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四)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明显改善。近年来,镇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河道疏浚整治规划,加大了政府投入,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投资3800万元,完成英额河上游河提防护工程建设;投资130万元完成11项农村自来水工程;投资150万元新建扶贫解困自来水井5眼;投资3.2万元,完成转湘湖水库输水洞维修工程;维修养护英额门村欢喜岭塘坝;完成长春屯村河道治理顺笼等水利改造工程。

根据县政府统一部署,按照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要求,镇政府制定了工作方案,确定了工作目标。总河长由党委书记、镇长担任,各支流河长由党委副书记、副镇长担任,副河长由各村书记、主任担任。编制了“一河(库)一策”治理及管理保护方案、设立了河长制公示牌。目前,各河长巡河100余人次,清理河道30多公里,拆除沿河厕所5座,清运河道垃圾600余立方米,治理受养殖户污染河道500多米,处罚畜禽养殖污染1人。河长制工作开展以来,我镇基本杜绝向河道倾倒垃圾、违规占河、乱猜盗挖等问题,通过突击整治和长效管理,全镇河道水质有了明显提高,引排功能有了明显提升,村庄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五)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近年来,镇政府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生态农业、千亿斤粮食等项目,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镇高标准农田规模不断扩大,为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投入提供了基础性保障。完成了大林子和椽子沟两个村农业综合开发治理项目;完成转湘湖、大林子、长春屯、新民屯、英额门、孤山子、湾龙背、柳木桥8个村的千亿斤粮食项目。共治理河道修河堤13公里,砌防护墙8000延长米,修田间作业路20公里,修防渗渠5000延长米,改良土壤1万亩,配套各种喷灌200多台套,打抗旱井14眼。项目建成后,项目区内玉米产量每亩从750公斤提高到850公斤、龙胆草每亩产量从300公斤提高350公斤,农民人均增收500元以上,项目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目前,全镇有大型农机具120台套,中药材生产几乎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程度处较高水平。

(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村集体经济发展明显增强。推动中药材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实现“文化+农业+旅游+康养+中医药”的深入融合。引导农业专业合作社发挥作用,提高组织化程度。全镇2019年调减玉米种植面积5500亩,新发展中药材16000亩,药材累计在地面积达到35000亩,年产各种药材8000多吨,实现产值1,5亿元,中药材一项人均收入达8500元。引进安徽亳州群康药业中药材深加工项目,新上切片、切段等加工生产设备,进一步拉伸中药材产业链条,扩大药农收入。继续加强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建设,2018年我镇7个村按要求达到村集体经济纯收入5万元以上任务。椽子沟村龙盛公司不断丰富加工品种,2019年加工中药材130多吨,实现利润10万元;新民屯村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新引进肉牛120头,出售肉牛30头,现存栏90头,新建蔬菜大棚10座,2019年新民屯村村集体分红收益达17.5万元,真正做到了村集体自力更生、自己自足。大林子、崔庄子村,围绕中药材主导产业,筹建中药材初加工厂,目前,两村已加工各类中药材100余吨。长春屯村新发展繁育牛项目,目前存栏10头。湾龙背村建设绒山羊养殖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养殖户+农户方式发展绒山羊产业。英额门村建设1500㎡厂房,对外出租,年租金8万元,壮大村集体收入。大林子村等药材加工厂项目正在积极进行技术改造,提升中药材加工能力。孤山子村改建一处标准化养牛小区,规范粪污处理和改善青贮设施建设,繁育黄牛35头。大石沟村投资120万元建设3000㎡药材加工厂一座。丁家街村投资180万元,建设7000㎡药材加工厂一座。孤山子村成立肉牛养殖合作社,新发展肉牛35头。柳木桥村新建豆油坊,预计年生产豆油2万斤。2020年末力争全镇12个村完成壮大集体经济5万元目标任务。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药材品质,解决药农晾晒中药材难题,镇政府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建设药材初加工厂5家,有效解决中药材晾晒问题,中药材质量明显提升,龙胆草价格每公斤从30元增加到60元以上。2020年我们在原供销社院内建设药材市场,引入住中药材经销商户13家,每天销售额达到10万元,进一步促进了我镇中药材产品流通。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1、乡村道路建设标准不高。虽然我镇的道路通达率很高,但存在标准不高低,村与村之间的道路路面窄,路况差,村组公路多数为等外级公路,抗灾能力低,缺桥少涵的问题比较普遍。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仍然是我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瓶颈,为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人流、物流发展等带来了较大的不利因素。

2、农田水利设施薄弱。一是我镇水利工程设施大部分修建时间长,主体工程设计标准低,水库抗灾减灾能力低。二是全镇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低,特别是山区因蓄水能力弱和排灌设施建设不完善,农业很大程度上仍然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三是因水利设施滞后,我镇的稳产农田不多,农业旱涝保收不稳定,产业结构调整难,农民经济增收困难。

3、社会民生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重。一是农村文化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少,图书室、文化室建设不够完善等。二是全镇13个村委会中文化体育活动场地少,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需求。三是随着一些小学分校点的撤并,许多学生集中到村中心校,中心校的宿舍满足不了撤并后的需要,由于居住比较分散,校车数量不足。四是大部分农村卫生机构房屋因建筑面积、设施不达标需要改造,农村卫生机构缺乏基本医疗设备,难以开展好服务工作。

4、其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好多公益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存在重建轻养现象,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由于养护责任不落实,缺乏后续投入和维护管理,难于发挥其效益。

5、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一是近几年来,财政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增加很多,项目建设资金实行国家、省、市和县的分级配套政策,但前期拆迁站资金的投入量较大,基层财政压力较大,无力负担,严重影响了项目的顺利实施,致使建设进度慢,工程质量相对较差。二是农业建设项目由上级农业主管部门确定,部分村由于享受过小部分政策,不能再申报如农业综合开发、千亿斤粮食等项目,严重影响农业产业发展。

三、意见建议及措施

1、加强协调指导整合各方力量发挥综合效应。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和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部门和人员的参与,为加强协调指导工作,我镇已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并组建项目建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极大地推进了我镇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此项工作更需要县直个部门对新农村建设加强重视,彼此间加强沟通和交流,各项资源形成合力。因此,在下步的工作中,建议必须加强协调指导,通过体制和机制的创新,管理办法的完善、奖惩措施的落实,去不断激励和调动部门的工作热情和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统筹安排各类基建项目、集中使用各种建设资金、提高投资使用效果、发挥综合效应的目的,使农民的生存条件和居住环境得到切实的改善。

2、进一步完善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大多具有小、分散的特点,而各地情况又千差万别,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认真做好各项规划,尤其是镇村建设规划就尤为重要。建设规划要把新农村建设放在首位。制定具体规划前应先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尤其是村庄布点规划要经村民充分讨论,坚持群众自愿原则,按照规定条件和程序选点,并经公示无异议后上报。中心村庄布点规划要整村推进,相对集中,做到规划一个村,完善一个村。建议各部门要围绕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文化科技建设等,结合本部门实际,及早谋划生产发展、安全饮用水改造建设、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要加强规划管理,严格按规划建设,严防建设和整治的随意性。

农村河道生态治理篇10

一、整治目标

以“水清、流畅、岸绿、景美”为总体目标,从2012年起,集中开展全区农村河道整治建设。通过整治,使全社会爱水、护水、治水意识得到明显增强,河道水质得到明显提高,河道生态得到明显改善,努力打造规划布局合理、功能设施完善、引洪排涝畅通、生态环境良好的河道水系格局。

二、整治任务

(一)整治范围

绕城线以外的全区农村河道。

(二)整治方法

农村河道综合整治以“一河一方案整治”为原则,主要分三类开展实施:

1、根据《区河道整治规划》确立八横八纵主要排灌河道为骨干河道。通过骨干河道整治,形成全区防洪排涝、调配水源的主通道。

2.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河道示范镇、示范村等河道综合整治示范亮点工程,把河道整治与村庄建设有机结合,树立精品亮点,打造整体环境优美、人水和谐的农村新环境。

3.以集镇、主干道周边为主,实施其它河道的综合整治。

(三)整治内容

1、护岸:通过新建、整修、补缺、提高、保护等措施,对整治范围内的河道按规划进行护岸、加固。根据河道输水要求和现有实际情况基本确定六种结构断面形式,即斜坡式护岸、叠砌式护岸、木桩式护岸、直立式条石饰面护岸(直立式护岸)、自然坡式护岸和老挡墙整修式等护岸加固形式。

2.绿化:河岸应根据实际情况布置绿化,根据条件可能,建设生态林带,布置休闲景观,修建沿河通河道路,努力使河岸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宜人。

3.清淤:根据河道功能需要和淤积情况,开展河道清淤工作,进一步增加河道蓄水量,提高行洪排涝能力。

4.清面:全面清除河道及岸边堆积的垃圾杂物,改善河容河貌,确保整治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

5.清障:清除河道内阻水障碍物和各类拦渔设施,保障水流畅通。依法制止沿河建房、倾倒建筑垃圾等行为,为河道建设、管理创造外部条件。

三、相关政策

(一)建设、管理主体

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维护、管养均由河道所在管辖范围的镇街、开发区(园区)、农场负责实施,区农水局负责编制全区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年度实施计划以及工程建设管理、技术指导、监督检查等工作,并会同区发改局、财政局参与工程的设计方案会审和各项工程的竣工验收工作。

(二)资金筹措

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建设工程费用实行区财政补助和河道所在镇街自筹相结合。工程前期政策处理费用均由所在镇街承担,工程主体建设费用根据区政府投资审价中心审价按比例补助。其中:

1、骨干河道由区财政补助80%;

2.示范点范围内河道由区财政补助70%;

3.其它河道整治由区财政补助60%;

4.对按期完成年度河道整治目标任务的单位按审核价增加10%补助奖励;

5.围垦指挥部管辖范围内的河道整治,工程主体建设费用原则上由区财政全额补助。

四、工作要求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有关镇街和部门要建立相应的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切实加强领导,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协调配合,切实完成河道整治任务。

(二)统筹规划,规范程序。镇街、开发区河道整治规划应根据实际情况,与全区河道整治总体规划和当地城镇规划相配套。要严格按照区政府关于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对列入政府投资项目年度建设计划的河道应严格规范工程建设程序,必须做到统一设计和方案统一评审,最终方案经区农水局、发改局、财政局会审同意后,由区政府投资审价中心核定工程造价。工程完工经建设单位自验合格后,由区农水局、发改局、财政局组织工程联合验收,建设单位应提交规范完善的施工、监理和质监等工程资料。

(三)建立制度,扎实推进。建立河道综合整治工程例会和现场办公会议制度,及时督促工程进度,协调解决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建立信息联络制度,及时通报工程进展情况。

(四)严格管理,专款专用。切实加强工程预决算和资金使用管理的审计与监察,严格实行专项核算、专款专用,确保河道整治工程成为廉政工程、放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