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干预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34:57

健康干预策略篇1

【关键词】高校干部健康体检常见病干预

为了解学校干部职工健康状态,医院每年对教职工进行分期分批健康体检,今年对在我院体检的471名副处、副教授及以上干部体检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从中找出规律性,提出针对性防治对策,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提高干部、教职工整体健康水平。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高校副处、副教授及以上干部(包括离退休人员)471名,年龄32~89岁(分成六个年龄组:32-39、40-49、50-59、60-69、70-79、70-89),女性158名,男性313名,男:女之比1.98:1。

1.2方法

1.2.1第一阶段辅助检查血液生化检查(空腹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乙肝五项、甲胎蛋白)、血尿常规、腹部B超(肝、胆、脾、双肾)、心电图、胸部X片。

1.2.2第二个阶段请上级医院专家及校医院有经验的医务人员参加体检,对上述受检者询问病史及专科检查,包括:内科、外科、耳鼻喉科、眼科,测量:身高、体重、视力、血压、脉搏,结合临辅助检查作出诊断,部分受检者还需经上级医院加作相应检查以确诊。

1.3诊断标准按照全国疾病调查统一诊断标准进行疾病分类。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常见疾病检出率情况

471名受检者中检出病症44种,异常发现者408人,占受检人数86.62%。有二项及以上异常者362人,占检出异常人数88.73%。前10位异常发现顺位是:高脂血症(54.78%)、眼底动脉硬化(46.92%)、牙结石(21.66%)、前列腺增生(21.66%)、脂肪肝(20.59%)、肾结石(12.53%)、高血压(10.40%)、高尿酸血症(10.19%)、糖尿病(8.70%)、胆囊结石(8.07%)。检出脂肪肝及高脂血症最小年龄34岁,高脂血症各年龄组发病没有显著性但男女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2)即男性高于女性;脂肪肝各年龄组男女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7);血尿酸升高最小年龄32岁,男女差异不明显(p=0.483);眼底动脉硬化、前列腺肥大检出率阳性者全部在40岁以上并随年龄增加阳性率递增,各年龄组发病有明显差异(p<0.05);高血压、胆囊结石各年龄组发病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次检出率较高的有:肝囊肿、肾囊肿、肝功能异常、痔疮、心电图改变、胆囊息肉、肝内胆管结石、过敏性鼻炎等。

2.2不同年龄组患病情况比较

3讨论

3.1本组资料显示,高脂血症、眼底动脉硬化、牙结石、前列腺增生、脂肪肝、肾结石、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糖尿病、胆囊结石检出率较高,这些病症中大多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而且除主要随着年龄而出现生理变化(如:前列腺肥大、眼底动脉硬化)外主要以高脂血症、脂肪肝等生活方式性疾病为主,且呈年轻化趋势。六个年龄组高脂血症检出无明显差异,但男女差异有显著性,应该与受检者工作分工不同和生活习惯有关,常态下男性工作应酬多于女性,并且吸烟、饮酒绝大部分是男性,加上饮食方面因应酬难以节制关系密切;高血压、胆囊结石各年龄组发病差异有显著性(p<0.05),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男、女患病率差别不大,高血压患病率、发病率及血压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升高,高血压在老年人较为常见[4]。胆囊结石也是我国的一种常见病,随年龄增长,发病率也升高,且其发生发展与环境因素也不无关系。

3.2根据体检结果,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3.2.1本组受检者均为脑力劳动者,其中副教授、正教授、院士约占70%;行政干部(副处及以上)约占30%且有部分承担行政、专业双肩挑重任,因忙于科研、教学、工作应酬,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精神长期高度紧张、身心俱疲而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3.2.2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受检者在岗工作或离退休前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多,饮食难以控制,高脂肪、高热量、高盐、高糖饮食多,维生素、纤维素的食用少,营养过剩,加上活动少而致超重、肥胖,造成过多的脂肪沉积在血管壁上,肝内脂肪含量也大量增加,从而导致血脂升高、脂肪肝等。另外,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处理糖的能力下降,因此高能量食物加速糖耐量降低,加重胰岛素功能负荷,促使胰腺衰老,最终发生糖尿病[1]。

3.2.3不良嗜好、行为的影响本组受检者中吸烟和饮酒者较多,大量饮酒也是导致脂肪肝发病率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乙醇的代谢使得正常的肝脏氧化还原失调,使脂肪酸的氧化减少,合成增多,促进了甘油三脂的形成,并堆积在肝细胞内形成脂肪肝[2]。经常酗酒或长期饮酒,嗜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也会刺激前列腺增生。本次体检发现每个年龄组都存在牙结石,无组间差异(p=0.136),应与刷牙方式不当密切相关。

3.2.4离退休受检者不同年龄组异常率高,除生理原因外可能与离退休之后,社会活动减少,经济压力加大,不能很好调整角色行为,心理负担过重、精神抑郁、加上很多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寂寞孤独有关,促使各种疾病发病率上升,严重威胁到离退休干部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

3.2.5部分干部缺乏必要的保健常识,对自身健康不够重视,忙于工作、应酬而疏于保健,小病不管大病拖,延误治疗时机[3]。上述有些病症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加上随着年龄的增加和机体的老化人体各器官的功能逐渐减退,更进一步促使了各种疾病的发生。因此分析、探讨这些常见病症的原因和防治策略,从而最大限度降低这些病症的患病率,促进群体健康,维护高校人文环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3干预策略

3.3.1健康教育利用校园网、广播等开展多形式健教,定期请医学专家进校园进行专题讲座,解读干部职工常见病、多发病发病机制、危害性等相关知识及科学防治策略,帮助教职工掌握健康知识、督促其主动建立健康行为。

3.3.2不良生活行为、习惯干预

合理膳食:改变不良饮食习惯,讲究平衡膳食,少吃高脂、高热量、高盐、辛辣食物,进食适量蛋白、丰富维生素、多纤维素食物,细嚼慢咽,不暴饮暴食和忍饥挨饿,科学生活,健康长寿;适量运动:运动是人类通往健康道路上为自己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运动项目的选择、运动强度应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增强体质、控制体重;调整应酬方式,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与自身健康紧密联系起来,改变吃喝交际,倡导健康应酬,生活与工作规律化、戒烟限酒、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平衡心态:情绪稳定,善于自我调控,保持心情愉快。

3.3.3建立教职工健康体检长效保障机制,完善高校教职工动态健康档案,建立良好的个人与医疗专家的信息互动;与学校各院系协作对离退休干部职工提供更细致的关怀与照顾;24小时提供教职工常见病、多发病相关知识专业咨询,并与校园110联动配合,方便教职工急诊及时就医;建立与上级医院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确保教职工生命安全。

4小结

把高校中老年干部职工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控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但要提高人群整体体质还需从年轻一代抓起。十七大指出:健康是人一生发展的基础。从年轻开始要合理膳食,坚持适量运动,始终保持乐观向上人生态度,戒烟限酒,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及交际应酬,建立良好的遵医行为,增强自我保健意识,真正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保障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维护与稳定健康的高校环境。

参考文献

[1]卢宜芳.573名人员健康体检的结果分析及健康干预.当代护士.2008(7):91.

[2]刘家全,牛玲,郝希春等.淮南市保健干部健康体检结果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5,8(6):494.

健康干预策略篇2

【关键词】小学生接触密切人群 心理健康 教育干预 策略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部门都开始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新任务。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他接触人群的心理健康程度密切相关。什么样的师傅,教出什么样的徒弟;家长性格暴躁,孩子就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班风不好,学生往往也很难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为此,我们认为,要想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必须通过适当的措施对小学生接触密切的人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环境育人,小学生接触的人群健康水平提高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阻碍也就减少了。

一、以学习为入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组织学习。是知识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教师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施者。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首先要教师认真学习,调整心态。只有教师本身心理健康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工作中,我们采取理论学习、问题讨论、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经验总结等方法,丰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为进一步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打下思想认识和理论基础。

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就有了保障。我们把课堂作为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的主渠道。学校各个班级每周都安排有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解和行为干预,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心理、明确自我人生价值观,学习心理问题的应对技巧,自觉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为了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我们还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深入浅出地讲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传授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我们的心理咨询师也为家长开通了热心电话,随时为他们释疑解惑。

二、以宣传为手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1.利用黑板报、广播站和宣传橱窗

学校宣传橱窗开辟每月一期的心理宣传专刊。学校广播站专门开辟了“知心话题”栏目,及时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解决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各班的黑板报要求认真收集资料,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有关栏目,如开学初,设计“展示自我,认识朋友”;考试前,设计“考前心理调节”等栏目。这些做法,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使专刊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健康知识的园地。

2.为家长发放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单

为了使广大的学生家长更多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家庭和睦、子女教育、邻里和谐的重要性,提高家长的综合心理素质,我们经常向学生家长发放心理健康宣传单。宣传单就如何克服不健康心理,如何塑造心理环境,如何缓解情绪紧张等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活动中,许多家长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使自己进一步认识到心理保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向我们保证今后保持一颗健康的心态,同时也要让孩子健康的度过每一天。

三、以活动为载体,渗透心理健康知识

1.“社团活动”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社团活动”,是我们众兴镇中心小学的办学特色。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社团中的一员,让他们的兴趣爱好在社团活动中得到提高和张扬。丰富的社团活动提高了他们的审美修养,使人身心愉悦、积极向上。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风貌。特别是在各种活动中,调整自我融入集体,消除自闭,懂得交往与合作,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2.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书可益智,书可怡情。”读书可以修身养性。研究中,我们通过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引导学生在经典名著和文学作品中接受熏陶,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3.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快乐一辈子。”我校坚持每天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活动内容以体育项目为主,活动采取班主任负责、值日领导监督的方式进行。充分利用每天的大课间活动时间,让学生积极参加不同的体育户外活动,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放飞心情,缓解学习压力。

4.主题班队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各班级充分利用班队活动课,每月进行一到二次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班主任老师根据学期计划及学生的特点,积极有效的开展活动,进行团体辅导,在活动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先后进行了“成长中的我”“培养良好的心理”“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如何交往”“面向社会”“抵抗诱惑”“正确面对人生挫折”“如何自我表现调整”“如何面对考试”“解除考试心理压力和焦虑”等主题班会活动,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四、以沟通为方法,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1.生生沟通

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家长与老师都处于强势,学生即使有怨气,也是敢怒不敢言。心理健康问题的爆发,绝大部分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学生往往就动起粗来,同学之间缺乏必要心理交流。为此,我们通过各种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通过班队活动、心理健康课等平台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

2.亲子沟通

家庭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最亲爱的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父母教育观念、教养方式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逐渐进入青春期,心理上有了逆反的心理。如果这个时期家长行为粗暴、方法简单,学生很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我们积极倡导家长与孩子要平等交流,经常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

3.师生沟通

健康干预策略篇3

关键词老年教师血压心电图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370

老年高血压常具有收缩压增高,脉压增大的特点,目前研究表明脉压增大是心血管事件、冠心病高危的强有力的独立预测因素[1]。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老年心电图也有一定特点,异常心电图检出率较高,早期报导为年轻人的3.1~3.5倍。为此,校医院在2010年对退休老年教职工进行了健康体检,旨在从血压、eCG变化这两方面探讨老年教职工心血管病发病情况及应采取的预防保健措施,以降低老年教师退休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资料与方法

2010年进行健康体检的≥60岁老年教师325例,男208例,女117例。

方法:①血压测量方法:血压统一由固定医务人员测量,按wHo规定的统一方法,采用标准化法,使用台式汞柱袖带血压计,在被测量者坐位静息15分钟后测量右上臂血压。对疑有“白大衣高血压”等者隔日两次复查后确诊。如体检时是首次发现血压增高,休息15分钟再测,测量3次取平均值。②心电图描记方法:由专人FCp-2155型号心电图机,纸速25mm/秒,定标电压10mV,记录前休息30分钟,取平卧位,按常规记录肢体导联及胸导联。心电图由专人手工分析。

诊断标准:高血压诊断及测量标准依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的诊断标准:SBp≥140mmHg和(或)DBp≥90mmHg(1mmHg=0.133kpa)或近2周服降压药血压正常,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心电图诊断标准以黄宛主编的1998年版《临床心电图》为准[2],由专业心电图医师操作、分析。

结果

老年教师高血压病患病情况:体检结果表明,在325名高校教师中共检出高血压124例,患病率38%,其中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108例(男63例,女45例),占高血压总数的87%,新发现16例(男10例,女6例),占高血压总数的13%。男、女患病率分别为35%和44%,性别间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被检老教师中职称是教授的老年教师高血压患病率最高,其次是既往有行政职务的老年教师。

心电图异常变化:体检结果表明,正常心电图仅占74%,而异常比例26%。其中心律失常、左室肥厚、St-t改变居多,心律失常主要表现房性异常搏动、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

讨论

高血压常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其危害极为严重,常致死、致残。本次体检资料可看出,高校老年教师中高血压患病率较高,≥60岁的老年人中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达38%左右。在检出的高血压患者中,87%在退休前既往就有高血压病史。高校老年教师退休前发病率较高的原因可能与老教师退休前承担着教学、科研、管理的重担及工作紧张有关。

本次体检检出12种异常心电图,主要表现心律失常,以房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为主,其次表现为St-t改变。心电图异常占老年人群26%,出现上述心电图异常原因可能与随着年龄增长,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冠状动脉病变及心脏传导系统病变增加有关:①老年人易出现内分泌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平衡失调将会使心肌的快、慢纤维兴奋性失调,使传导速度发生变化,从而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交感神经兴奋,可出现窦性心动过速,而心率快会使心肌耗氧量增高,心肌缺血易发生;如迷走神经兴奋,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②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动脉硬化逐渐发生,血管硬度变大、弹性降低,顺应性下降。这些改变使收缩期射血时由于大动脉可扩张性降低,收缩压增高,加重心脏射血时的压力负荷和心肌耗氧量,导致左室肥厚和舒张功能减退;舒张期不能保持血管腔内压力,舒张压降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因此易引起左室肥厚、器质性St-t改变及各种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异常改变,其中缺血性St-t改变主要表现为St压低交角≥90°并伴有t波改变。

在对高校老年教师健康体检中发现,血压高、心电图异常主要出现在下列人群:①退休前曾是学科带头人,承担多项课题研究并担负行政职务,社会活动频繁的高职称教师;②退休后社会活动减少,经济压力大,不能很好调整角色的教师;③子女婚姻、就业压力大,丧偶等家庭负性事件多的教师;④经常焦虑、易情绪激动的教师;⑤体型肥胖,平时不注重运动、保健的教师;⑥具有烟酒嗜好、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教师。

通过对上述资料的分析和研究,高校老年教师是患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高校老教师的心血管健康状况令人堪忧,校医院亟须开展心血管疾病的综合防治工作,其中包括定期开展退休教职工体检工作,关注老教师的健康变化,进行生活方式、心理调节、合理膳食等方面的指导等,以帮助老教师掌握健康知识、督促其主动建立健康行为。

参考文献

健康干预策略篇4

[关键词]健康素养;健康教育与促进;监测干预;山区居民

[中图分类号]R19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7)01-0124-05

健康素养是以包容地、公平地享有优质教育和终身学习为基础,是范围较广的技能和能力的综合体[1]。我国对健康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对健康素养认识的不断提高和研究的深入,将强化个人健康责任,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引导形成自立自律、符合自身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各种行为因素,提高山区居民自我管理的能力。2013年9月,我院建立^镇一体化紧密型医联体,为进一步了解柯桥区山区居民健康素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大力推进社区健康素养监测与干预工作,制定健康教育策略和措施,本研究拟通过我院近两年来医养结合试点、健康小屋的运行、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开展健康教育课堂和科普演讲比赛、推进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等,进行有效的健康理念宣教与管理,探索出符合柯桥区山区居民特点的基层健康教育模式,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分析总结,为新模式的推广使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1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1研究方法

以文献复习与系统检索方法,收集国内外关于居民健康素养现状、影响因素、与疾病管理的关系、干预效果的分析和评价等相关文献,了解近年来国内外参与式干预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并进行系统的比较和分析。

1.2研究对象

柯桥区平水镇15~69岁,排除外出时间6个月以上的居民。随机定额抽取健康小屋所在地的2个行政村共100名居民进行面对面健康问卷调查,干预1年后再随机定额抽取100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干预前后居民健康素养的三个维度和五类健康问题的得分变化情况。

1.3干预方法

以《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版)》(以下简称健康素养66条)和《重点卫生防病健康教育核心信息》为内容,采取以信息传播、同伴教育、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健康教育课堂、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健康小屋定期开放及参与式教育等主要干预措施的“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具体为:开展12次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12场健康素养知识巡讲、9次义诊咨询等;开展健康场所创建、镇卫生院定期发放健康素养知识宣传片、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健康教育宣传栏每季度张贴健康素养宣传画报、责任医师入户宣传发放有关《健康素养66条》的读本、折页、单页等一系列宣传材料共计12种53379份,入户率100%;加强媒体沟通,并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平面广告等全方位推进健康素养知识的宣传。评估参与式健康教育模式与传统模式的差异。

1.4现场问卷调查

以国家卫生部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为基础,问卷来自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健康素养包括三个维度(健康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及行为素养、基本技能素养),五类健康问题(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素养、慢性病预防素养、安全急救、基本医疗素养);共71个条目,包括健康理念与基本知识(34个条目)、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30个条目)和健康技能(7个条目)。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面对面入户调查,干预前调查时间2015年3月,干预后调查时间2016年3月。

1.5统计学方法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有效问卷100份,问卷有效率为100%。以epiData软件双遍录入数据,核对无误后,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本次调查所获健康素养得分资料为计量资料,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评价干预前后健康素养得分的统计学差异,选择α=0.05作为统计检验水准,p

2研究的内容

按照分层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原则,在平水镇健康小屋所在地行政村,先按2015年各村(居)的服务人口数(包含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经济条件、地理位置分为两类,每类再各随机抽取1个样本村,每个样本村定额抽取50名居民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干预1年后每个样本村再次定额抽取50名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干预前后居民健康素养三个维度和五类健康问题的变化情况。

2.1参与式健康教育模式的试行

2.1.1宣传材料的制作宣传内容包括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素养、慢性病预防素养、安全急救与基本医疗素养等。

2.1.2教材和课件的制作制作统一的《健康素养66条》、《重点卫生防病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健康生活指导员工手册》等授课教材和“精品讲堂”40个课件,将培训手册中重要的信息统一编写到课件中,形成规范的讲课版本。

2.1.3参与式干预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证研究随机选择2个村做为试点单位,每月定期开放健康小屋,开展1次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和健康素养知识巡讲,结合义诊咨询、健康场所创建、健康管理和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等工作,镇卫生院社区责任医生定期发放健康素养宣传画报、《健康素养66条》、疾病防治宣传资料等,强调主动参与的重要性。同时,社区责任医生用统一版本的精品讲堂40个课件对居民实行面对面集中宣教,普及健康素养核心知识,提高居民健康素养。镇卫生院工作人员对每期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和健康教育课堂作跟踪和调研,收集参与者反馈的建议和信息。将试点单位推进过程中收集到的建议和信息做分析归类,修订原《培训手册》和培训课件。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前后自身对照,但前后调查的对象均来自实施干预措施的2个村的随机抽样样本,可近似于前后自身对照。

2.2参与式干预健康教育模式的评价

通过干预前后两次问卷调查,从“供需”双方进一步了解本项目实施的满意度,与传统健康教育模式相比的优缺点,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等。

3结果

3.1健康素养干预的总体效果

干预前,居民健康素养平均得分为(45.89±10.81)分,干预后平均得分为(53.34±10.4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71,p

3.2健康素养三个维度得分情况

干预后居民健康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及行为素养、基本技能素养的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3健康素养五类健康问题得分情况

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居民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素养、慢性病预防素养、安全与急救素养、基本医疗素养的得分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讨论

通过一年时间对山区居民开展健康素养集中干预后,经前后两次调查,山区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明显提高,尤其是健康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及行为素养方面有较大的增长幅度,说明山区居民对健康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及行为素养有较高的需求,通过1年干a,每月发放宣传资料,定期开展健康小屋自助式服务、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和健康素养知识巡讲,结合义诊咨询、健康管理和全科签约服务工作,创新基层健康教育模式,得到了山区居民的广泛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3]。

结果还显示,山区居民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基本医学知识匮乏,特别是基本医疗素养和五类健康问题,通俗易懂的干预效果较好,比较容易被居民接受;而专业性较强的基本医疗素养和五类健康问题,不太强容易被居民所掌握,这将是今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重点[4-7]。本次干预研究表明,需要进一步制作、播放健康公益广告,加大公益宣传力度,不断增加健康科普报道数量,多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途径和方法宣传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让不同文化水平的受众都喜欢听、乐意做。同时,创新健康教育的方式和载体,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提高健康教育的权威性、针对性、准确性和实效性[8,9]。

改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尤其是个体和群体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固化后就很难轻易改变[10]。对山区居民提供健康体检、健康教育及慢性病随访管理的地点主要在乡镇卫生院,应全面提高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水平、技巧和责任心,将健康教育贯穿于诊疗活动的全过程中[11-13]。同时,乡镇卫生院作为健康促进与教育的重要阵地,应坚持预防为主,推进防治结合,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推动健康管理关口前移,发挥专业优势大力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服务。要加强医患沟通和科普宣传,围绕健康维护、慢性病和传染病防治、妇幼健康、心理健康、合理膳食、老年保健等重要内容,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普及合理用药和科学就医知识,提高群众防病就医能力。要深入推进全民健康科技工作,大力普及健康知识与技能,引导群众建立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倡导“人人守护健康”的理念,不断提升全民健康素养。针对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开展符合其特点的健康促进及健康素养传播活动。面向社会宣传倡导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的理念,面向老年人及其家庭开展知识普及和健康促进,结合老年人健康特点,开展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提高老年人群健康素养[14]。

研究表明普遍性的干预措施对提升社会弱势人群健康素养水平的作用可能比较有限,也提示我们目标人群的干预效果与人群自身特点紧密相关,受人群的教育水平、经济水平、年龄等因素的影响较大[15,16]。因此,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要从认真分析目标人群的特点和需求出发,以人群所处的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状态为干预策略制定的指导依据之一,以保证效果为目标,选择适宜性、针对性、可行性、经济性的干预措施和方法,实行因人施教、分类干预。另外,干预工作中还要注意健康信息的可读性对目标人群健康素养水平改变的影响[17,18]。公众对信息的接受,除受个人接受度、判断信息的能力的影响外,还取决于信息本身的难易程度、表达的方式和传播技巧。书面材料是最简单易懂且便于居民使用的,对于低文化素养的人群,内容简单易懂,表达方式生动活泼的书面材料更容易被理解。

本次调查分析了柯桥区山区居民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健康教育措施和健康促进策略提供了依据,有利于针对低健康素养人群开展健康教育监测干预。按照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推进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实施医疗卫生、体育健身、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心理干预等综合治理,有效应对各类健康影响因素。要针对农村人口健康需求,广泛宣传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提升农村人口健康意识,形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5建议和对策

5.1落实“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策略

2013年第八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在芬兰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重点讨论了非卫生行政部门在履行健康的社会责任方面所应承担的责任。如前所述,健康素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19]。因此,提升全社会素养水平绝不仅仅是卫生计生一家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责任。全社会各成员部门均负有健康的社会责任。各级政府和社会成员部门要切实推进“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策略,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科技行动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卫生计生部门要做好协调、倡导,为全社会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提供技术支撑。

5.2大力开展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

以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为契机,以健康促进场所和健康家庭建设活动为平台,大力开展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各级卫生计生部门应充分认识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是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素质、解决当代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要举措,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9]。要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宣传和普及《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大力开展场所健康促进建设,各行各业要结合自己行业特点和优势,打造出一批健康教育基地,成为日常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固定阵地。充分发挥功能单位对社会和家庭的辐射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全社会对健康的关注,推动全社会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

5.3加强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人群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尤其是农村和山区等重点地区,基本医疗素养和慢病防治素养等重点领域,妇女儿童、老年人和青少年、残疾人、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等深入广泛地开展健康素养促进活动[19]。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发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传播资源库,构建数字化的健康传播平台。坚持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重点覆盖农村和山区的原则,不断增加对项目活动和经费投入,加强对健康素养促进工作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力争使更多地区,尤其是农村和山区居民受益。加强学校教育工作与健康促进,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0]。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做好学生常见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加强与教育部门协作,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考核指标,提高大、中、小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开课率和教学质量,从学生时期抓起,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从而去影响他们的行为。中老年人是疾病的高发人群,很多观念和行为习惯已根深蒂固,改变起来会更加困难。此外,老年人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接受信息能力变差。因此,开展中老年人健康教育时,要认真研究中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制订适合中老年人的健康教育核心信息,优化常规的工作模式和技术方法,切实提高健康教育成效。

5.4加强实用技术研究,总结和推广优秀实践

认真研究山区健康题,大力开展适宜技术研究,加强科普信息内容建设,不断创新健康教育工作形式和载体,提升健康教育效果[19]。积极学习国外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先进理论、技术、方法,进行本土化研究,立足实际,勇于创新,在理论指导下开展工作,不断提升实际工作水平。

5.5提升公众健康素养,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这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视,也对全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政府、各成员部门都要履行健康的社会责任,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每个人要做自己健康的管理者,从多层次、多方面促进公众健康素养提升,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6小结

本研究在干预前后两次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参与式干预健康教育新模式,该模式在国内具有创新性。从项目实施过程来看,总体的满意度较高,采取健康教育与促进、开展健康素养监测与干预工作有效果的,应以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和慢性病预防素养为重点内容,以农村居民、老年居民、低教育程度居民以及低收入居民等为重点对象,实行有侧重性、分类指导的健康素养干预策略。总之,我们要从公共卫生的角度,以提高人群健康素养水平为抓手,以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建设为支撑,着力创造健康支持性环境,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努力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促进全民健康和健康公平。

有研究认为有效的健康促进应包含良好的公共健康政策、支持性的健康的结构环境、社区行动、支持健康的社会环境、发展个人技能、支持个人健康决定的环境这6项关键性的行动和策略[21]。在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要积极创建健康的社会支持环境,拟定最佳的健康促进政策和健康教育措施,通过多部门协作,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根据群众需求开展健康教育与促进服务,培育人人参与、人人建设、人人共享的健康新生态。

[参考文献]

[1]佟丽,胡俊峰,侯培森.健康素质与健康素养[J].中国健康教育杂志,2006,4(22):293-295.

[2]王晓杰,林小邀,张骑奔,等.山区农村居民健康素养现状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杂志,2013,25(8):84-86.

[3]姜迎华,吴慧芳,耿倩影.社区居民健康素养干预效果分析[J].西部医学杂志,2014,1(26):110-112.

[4]徐倩倩,陈国崇,王潇怀,等.宁波市2013年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J].浙江预防医学杂志,2015,10(27):1064-1066

[5]杨文燕,尹爱田,吴群红,等.山东省农村居民健康素养评价及其与卫生服务利用的关系研究[J].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4,5(7):33-34.

[6]翟高峰,高洁,何伊莎,等.南京市雨花台区居民健康素养干预效果评价[J].职业与健康杂志,2012,2(8):29-30.

[7]林玲,蔡波,杨自力,等.南通市居民健康素养知识干预效果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杂志,2011,9(18):42-44.

[8]何亮,吴红辉.居民健康素养浅析[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杂志,2012,3(23):114-115.

[9]徐水洋,王磊,杨清,等.浙江省居民健康素养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杂志,2011,23(5):5-11.

[10]陈雅蓉.县级医院引入健康管理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11,12(22):16-17.

[11]刘卫东,俞清,刘林飞,等.江苏省淮安市常住居民健康素养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4,8(2):120-123.

[12]曾庆奇,常春,蒋莹.健康素养与高血压健康管理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46):492-497.

[13]王晓康,闵捷,李晓宁,等.江苏省居民慢性病预防素养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15,10(18):3477-3480.

[14]杨国莉,严谨.老年人健康素养现状、影响因素及健康教育策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1(36):250-252.

[15]虞哲彬,潘佳玲,郭林杰,等.浙江省居民健康素养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杂志,2016,2(28):113-120.

[16]陈蓉姝,谢国祥.2012年江宁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杂志,2014,3(7):70-71.

[17]傅灵菲,余登来,王静,等.上海市浦东新区职业人群健康素养调查[J].环境与职业医学杂志,2012,6(3):66-67.

[18]王孝千.富阳市社区健康教育模式探讨与思考[J].社区医学杂志,2012,11(21):18-19.

[19]姚宏文,石琦,李英华.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现状及对策[J].人口研究杂志,2016,40(2):88-97.

[20]彭元槐,范光,黄超群,等.创建青少年健康教育基地的实践与思考[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杂志,2014,6(21):56-58

健康干预策略篇5

我国医务人员的吸烟率仍处在极高的水平。1996年,全国吸烟行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医务工作者的吸烟率达60%.[1]。上海市卫生局“卫Ⅶ项目”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上海的吸烟率也同样处于较高水平。成年男性吸烟率达65%,已经成为比较严重威胁人群健康和生命的社会问题。在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中,医务工作者吸烟率的下降将会带动普通人群吸烟率的下降。可见在医院推行控烟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对徐汇区2所社区医院的前期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1.8%的医务人员能经常劝说吸烟的病人戒烟,仅有21.4%的医务人员接受过帮助病人戒烟的培训,78.6%的医务人员没有接受过帮助病人戒烟的培训.[2],从中可以看出在医疗机构中控烟的健康促进干预力度亟待提高。

1研究目的

通过健康促进综合干预策略,把医院开发为以健康为主导的干预规划和组织实施的场所;营造有利于无烟医院建设的软硬环境;提高医务人员控烟知识和技能;树立医务人员新形象,带头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控烟氛围;探索医院控烟工作可持续开展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有效降低医务人员和就医者吸烟率,提高医务人员和就医者的戒烟率。

2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为长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长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华东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者。研究方法为首先对医院职工进行控烟教育,然后通过预检台护士健康宣教、门诊医生戒烟劝导以及控烟门诊的设立,对就诊的病人及家属、朋友实施健康促进综合干预措施,最后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评价干预效果。干预时间为2004年5月~2005年8月,共干预471人,收回干预表1028份。所得资料经逻辑校错和手工校对后,通过excel建立数据库、录入、整理,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

从“知、信、行”3方面来评价健康促进综合干预措施在医院控烟工作中的效果。首先是吸烟的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改变情况。在实施干预前,5.4%的门诊病人认为吸烟无害,有11.6%的病人表示对吸烟是否有害健康不清楚(见表1)。而在干预后,100%的门诊病人认为吸烟有害健康,干预前后差异有显著性(χ.2=26.296,p

表1干预前后病人知晓率变化(%)

另外,通过干预,使得病人对一些吸烟相关疾病的认识也得到提高。研究发现,大部分群众知道吸烟与气管炎、肺癌存在密切关系(干预前知晓率高于70%),但是吸烟与胃癌、冠心病以及高血压之间的相关性则不被大部分人熟识(知晓率低于25%)。通过医院健康促进后,使得病人加深了对各种吸烟的相关疾病的认识(知晓率得到普遍提高),见表2。

表2干预前后病人对相关疾病知晓率变化(%)

在态度上,干预对象支持创建无烟医院的比例由干预前的87.6%提高到干预后的94.6%,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χ.2=3.866,p

在行为方面,干预也起到很好的作用。首先是门诊病人,常吸烟者的比例从干预前的82.2%降至干预后的63.6%,相应的非吸烟者的比例也由9.3%提高至21.7%,经统计学检验存在显著性差异(χ.2=11.597,p

表3门诊病人干预前后吸烟情况(%)

5讨论

医院控烟是促进整个社会控烟工作的重要一环,要做好社会控烟工作,医务人员必须以身作则。研究表明,人们普遍存在着遵医心理,如果医务人员能适时、有效地对病人进行有关戒烟的宣教,并以身作则,督促病人偿试戒烟,将会对社会的控烟工作着很大促进作用.[3]。医务人员应抓住病人就诊的时机,正确地引导病人选择戒烟。因此,由于医务人员这一特殊角色,医院控烟在整个社会控烟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以上的观察表明,在医院中推行健康促进综合干预策略,使得干预对象无论是在吸烟相关知识、态度或行为上都有很大改观。通过干预,有效的在医院营造良好的控烟氛围,提高医务人员控烟知识和技能,树立了医务人员新形象,为全社会带了个好头,并有利于无烟医院软硬环境的建设。

无论是从《上海市建设健康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03-2005)》、《上海市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长期规划》等政府文件,还是从研究中得出的民众对创建无烟医院的高认同率,都表明创建无烟医院势在必行。创建无烟医院是实现全民控烟的一场深刻革命。为了人民的健康医院开展控烟活动刻不容缓,医务人员要带头不吸烟,并利用健康教育来干预和劝阻他人不吸烟,塑造自己文明健康的形象,来唤起全民对烟害的口诛笔伐,自觉戒烟和摆脱香烟的困扰。创建无烟医院需要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参与,特别是应当在卫生部门及医院的领导重视和支持下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有检查的进行。

另外,为了达到更好的医院控烟效果,除了使用单纯的健康促进干预外,还要加上行政干预。目前我国控烟运动成效不显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领导对吸烟危害的认识不够,对控烟活动不够重视,措施不得力。法国的一位专家说过:“没有法律做保证,任何一种不良习惯都不会自行消失”,许多人尽管认识到吸烟的危害,一下子却丢不掉这个“恶魔”,这种“行为”与“认识”分离的现象,在控烟问题上尤为突出,这要求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用行政干预的手段来保证控烟活动。

医院控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长抓不懈,才能取得成功。在有关医院控烟和其他健康促进工作实践的报道中,我们常能看到短期内取得明显效果的例子,但对中、长期效果的跟踪监测却相对较少。而事实上取得了短期效果以后,长期效果是否能取得还是个未知数。在控烟工作中,要取得最后的成功,困难可能更大,因为初期的戒烟者中约有半数会重新吸烟。面对这一状况,我们及时将跟踪监测结果告知医院领导,并同医院控烟领导小组商讨下一步的干预措施,进一步强化医院职工的控烟意识,全面落实医院控烟措施和奖惩制度,并将控烟工作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作为主要干预策略。

控烟效果同干预力度成正比,只要控烟工作持之以恒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深化,控烟是可行的;然而尽管目前试点医院医务人员及病人的知、信、行已有明显改善,但要取得医院控烟的全面胜利,还需不懈地努力。

5参考文献

[1]唐雪红,杨功焕.1996年全国吸烟行为的流行病学调查[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0.

[2]符英英,高艾平.社区医院控烟策略可行性探讨[J].上海预防医学,2004,16(11):560-561.

健康干预策略篇6

关键词:高校;师生;健康管理

高职业压力、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使高校群体正成为亚健康的高发人群。目前大学生因肥胖引起的高血压症已呈显著状态和低龄化发展趋势[1]。另据某高校相关调查,教师亚健康发生率高达71.54%以上[2],如果不及早进行干预和控制将引发一系列慢性疾病。高校学生集体生活、人员密集且流动性大,具有传染病流行病学特点。面临传染病和非传染病双重威胁,高校校园健康服务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调查问卷显示,我校师生员工超重、血压高值、高血脂、高尿酸、转氨酶异常等明显上升;校园肺结核、水痘、流行性腮腺炎发生率以及ppD强阳性检出率也明显增高,师生突出的健康问题与全国高校基本相同。在这样的背景下,校医院应积极探索高校人群健康管理,调整医疗服务的工作模式,有效维护和促进师生员工健康。

1健康管理基本概念

陈君石、黄建始专家认为"健康管理是一种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3]。还有专家认为所谓"健康管理"就是对处于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或者疾病状态的各类人群进行健康资料的收集、分析,对健康状态做出评估,提出健康指导建议和方案并监督执行,对健康状态进行维护和控制,并且通过多种方式对亚健康群体实施一系列的健康管理对策,实施以预防为主的干预手段,促使亚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化[4]。具体可以理解为健康管理是基于个人健康档案基础上的个性化健康事务管理服务。以上观点表述不同,但其内涵都一样,就是要将科学的健康生活方式传导给健康需求者,变被动的护理健康为主动的管理健康,更加有效地维护和促进个体或群体的健康。结合健康管理的概念及现代健康促进的相关理论,学校健康管理就是为师生个体或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信息,创造条件采取行动来改善健康。

2高校健康管理的思路

高校有其特殊性,因此立足学校的校情,搭建适合高校特点的健康管理框架。

2.1寻找政策依据任何目标的实现,均需要有政策的支持。依据国家关于学校卫生保健和健康促进相关的政策、规定、通知精神和指导意见等,其中包括《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预防性健康检查管理办法》《健康促进学校工作指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等20余条目作为政策依据,筛选其中符合学校实际的条目进行归纳融合,形成校本健康管理工作规范文本。

2.2明确健康管理理论依据健康和疾病的动态平衡关系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预防医学干预策略是健康管理的科学基础[5]。其核心在于未病先防、已病早治。个体从健康到疾病要经历一个完整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一般来说,是从处于低危险状态到高危险状态,再到发生早期改变,出现临床症状。在被诊断为疾病之前,进行有针对性地预防干预,就有机会成功地阻断、延缓、甚至逆转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程,从而实现维护健康的目的。

健康促进是指个人和家庭、社区以及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改善促进人们实施健康行为的环境,增强人们改善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

健康促进是健康管理的重要手段,其内涵包括健康教育及其他能够促进行为和环境向有益于健康方向改变的一切支持系统。基本策略是制定健康公共政策、创造支持性环境、强化社区行动、发展个人技能、调整卫生服务方向。通过这五个方面工作提升健康水平[6]。

2.3建立联动运行的工作机制高校的健康管理,要覆盖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由于教职员工岗位类别繁多,人员情况各异;学生层次众多,类别不同,因此需建立校医院与学校其他管理部门联动的运行机制,统筹协调健康管理层面,多平台合作提供服务,保证健康管理政策和实施效果相一致,健康管理与推动学校发展相一致。

2.3.1形成完善的学校预警监控体系

2.3.1.1健康体检制度:健康体检是健康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是健康管理内容实施的第一步[7],首先必须建立科学分层、项目合理、有指向性和特异性的健康检查规范和制度,体现健康体检的预警监测作用,动态了解参检人的健康情况,增强过程监控。

2.3.1.2首诊负责制度:首诊医生在接诊后可得到系统对高危人群统一的警示标定,有利于第一时间传染性疾病、潜在疾病、重大疾病发现与追踪,强化就诊环节对危险因素的预警和监测,增强环节监控功能,从而提升健康体检和学校医疗服务工作的内涵和延续性。

2.3.2管理共享平台的搭建在学校健康管理中人力资源是制约工作的因素之一,目前校医院医护人员起着健康管理师的作用,他们不仅承担采集健康信息,查询服务对象各种资料,数据录入健康管理系统,实现全程健康信息管理;还要识别危险因素、进行重点个体疾病危险因素控制,实施个性化健康指导和教育,辅助临床决策。这些工作既需要熟练的应用现代化信息工具的能力也需要不断拓宽的专业知识面来支撑。因此,合理统筹人力资源,大力度培训现有人员的同时,充分利用医学院校特殊的资源优势来补充,搭建起健康管理共享平台,才能真正做到师生健康管理方法更科学,成果更明显。

2.3.3健康管理理念的推广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中曾提出"人类1/3的疾病通过预防保健是可以避免的,1/3的疾病通过早期发现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三1/3的疾病通过信息的有效沟通能够提高治疗效果[6],要使健康管理服务的理念、模式受到师生的重视和认同,首先要强化健康理念,营造校园健康氛围,要通过扩大宣传、丰富管理内容等手段,给每一位师生提供更多获取健康知识的渠道,更多健康自我管理经验的支持。实现知行果的互动循环,促进自我健康行为的改善和提高。

3管理模式初探

3.1模式在学校健康管理实践中,应用健康管理理论,采取综合群体健康管理模式,通过协调不同的健康管理策略来对个体提供较全面的健康管理。即预防(preventive)医学,预测(predictable)医学和个性化(personal)医疗。

健康体检、首诊管理(发现个体、群体危险因素)预警监测(健康问题)追踪随访、干预(高危人群、患者)为一体的的"健康后续管理模式",改变既往健康体检和就诊后缺乏连续服务的状况,形成集重点人群为干预核心,高危人群为预防对象的管理体系,最终向全员健康管理过渡。

3.2基本步骤

3.2.1信息系统建设健康管理服务与其他服务最明显的区别是,它对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的依赖度极高,甚至可以说若无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作为其基本的运行支持,就无法实现规模化的健康管理。

校医院现有HiS系统及健检后健康管理系统为健康管理提供技术平台。通过这两大系统的整合,可获得个体的基本信息、医疗数据、体检数据,建立完整的、动态的师生电子健康档案。其基本架构包括基础资料、健康问题目录、问题描述、周期性健康检查、复检的项目及结果结论、既往病史、就诊记录以及有关个人健康危险因素筛查及疾病危险性评价的信息、转会诊记录、预防接种、患者教育。

3.2.2收集健康信息,了解健康状况,进行健康及疾病风险性评估,即根据所收集的服务对象健康信息,对服务对象的健康状况及未来患病的危险性进行评估;筛选高危人群,对发现的健康问题,首先找出影响健康状况的危险因素,对健康状况及发展趋势作出预测,给出病种(包括传染病)的疾病危险性评价报告,使健康管理者及服务对象都能够清楚地了解健康危险性及疾病危险因素分布[7]。

3.2.3健康干预,有针对性地提供健康干预措施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来获得预防和延缓重大疾病发生,减低疾病的危险因素的作用。具体内容为定期随访、追踪、健康复查、诊断,知己管理、指导医疗等。在实施健康干预措施一定时间后,需要评价效果、调整干预计划和干预措施来达到健康管理的预期效果。

3.2.4提供个体和群体健康教育,帮助师生更有效的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管理个人的健康,实现疾病防控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的干预策略。

健康管理服务引入学校,可以认为是当前学校健康工作的升级。以教师、学生群体为对象的高校健康管理,可以有效减少健康危险因素,预防疾病的发生,降低学生、家长、教职工及学校对医疗费用的支出,降低办学成本,也为师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它对校园和谐稳定及社会影响有重大的意义。

开展健康管理是系统工程,虽然"健康管理后续服务"模式在实际中比较易于操作,但人、财、物方面存在局限性,因而也是导致一些结果不太理想的原因。这些都是有待我们继续研究并解决的关键问题。校医院在长期基层卫生服务中积累了预防保健、医疗及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管理方面的经验;其基础建设、配套环境方面也具备独特优势。但在实际运行中,校医院单方要协调多部门解决问题,感到力不从心,应强调校医院牵头,多平台合作下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机制。

健康是多维的,健康是个人和社会的资源,而资源需要管理。健康资源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主要动力,也是高校发展的主要动力,高校发展的基点在于师生的健康,师生健康是整个学校最珍贵的财富,是影响学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产力要素之一。以学校为基础的健康管理,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健康,这既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7]。也是促进和谐校园构建和实现wHo"人人享有健康"的世界卫生目标需要。

参考文献:

[1]秦双兰,贾卫国,王冬,等.大学生体重超重、肥胖对体质健康状况影响的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2008,22(1):80.

[2]亢元,高校教师亚健康现状的潜在危害性及对策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7(4):18.

[3,4]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40-45.

[5]黄璐.健康管理理念在体检服务中的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12,21(9):856.

健康干预策略篇7

论文关键词:城市,人口将康素质,亚健康,对策

国民健康指标是衡量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2007年1月11日公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把大力提高人口素质、优先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实施人口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并提出“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实施全民健康工程”的口号。同时,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94年提出了健康城市的概念。健康城市是一个不断开发、发展自然和社会环境并扩大社会资源,使人们能够在享受生命和充分发挥潜能方面互相帮助的城市。开展健康城市最重要的特征是使政府、群众、志愿者们通力合作,关注城市的健康,并用更多更好的方法处理健康问题。开展健康城市的目的是通过提高人们的认识,动员市民与地方政府和社会机构合作,以此形成有效的环境支持和健康服务,从而改善环境和健康状况。目前,建设健康城市已成为各大城市发展的目标,而人口健康是健康城市的首要指标。因此,对人口健康素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口健康素质的科学内涵剖析

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之初(1948年)便在其中对健康下了明确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完满(complete)状态。1989年wHo把道德修养纳入了健康的范畴,提出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四个方面的健康新标准,内容包括:“健康者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等是非观念,能按社会行为的规范准则来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想行为。”这就是“健康四维“观念。

世界卫生组织的多维健康概念不但在学术界,而且也在普通人群中得到广泛的认可。健康作为一种完美的境况更应看作是一种理念和追求。健康是多维的,亚健康也必然是多维的。目前,对亚健康状态尚无一个公认统一的定义和判断,国内学者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2006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成立暨首届世界亚健康学术大会”上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亚健康中医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起草小组提出了亚健康状态的最新概念。其概念为: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的诊断标准。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亚健康状态的界定标准:

①排除疾病源因素的疲劳和虚弱状态。

②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病前状态(中间状态)。

③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上的欠完美状态。

④与年龄不相称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生理功能的衰退状态。

二、人口健康素质的结构分析

世界卫生组织(wHo)把“健康”定义为“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理想状况”。由此可见,没病、没痛、没残障,准确来说并不就等于完全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上的良好表现同样是健康的重要指标。同时,世界卫生组织虽然给出了健康定义,但问题是如何解释健康?什么状态可以视为“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理想状况”。因此,我们需要明确到底何为健康,按健康的标准来判断自己是否是一个真正健康的人。

如果把人体的健康水平用一条直线来表征,健康与疾病可谓是直线的两端。健康到疾病之间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图1个体健康水平一维表征图

如图1所示,个体健康水平除了疾病、健康两个状态以外,还有第三状态--亚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一项全球调查结果告诉我们,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经医生检查,诊断为疾病的人也只占20%,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1999年,wHo宣布:亚健康与艾滋病是21世纪人类最大的健康敌人。目前,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已把持续和症状突出的亚健康状态(严重疲劳、肌肉疼痛、失眠等)作为一种疾病来对待,法国把亚健康视为“人类的新传染病”。我国近10年才开始重视和关注亚健康问题,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都出现了亚健康状态在人群中与日俱增的情况。初步调查显示:高级知识分子、企业家、艺术家的亚健康发生率高达70%以上;城市中新兴行业如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it业、新材料业、广告设计、新闻及行政机关等行业或部门人群中高达50%;步入中年的人群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比例接近50%。当前国民亚健康问题加剧,全国老龄人口快速增加,急需进一步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宣传疾病防治及自我保健知识,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亚健康防治,关注健康长寿。

本研究对通过对亚健康状况情况进行的大样本调查,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制的《中国人亚健康测量问卷》,人口健康素质可以躯体、心理及社会功能等三个维度来考察,具体见下图:

图2:亚健康问卷结构

三、提高城市人口健康素质的对策及政策建议

(一)建立动态的心理监测预警系统

随着我国城市进入快速建设期和发展期,我国大中城市也同时迈入了“非稳定状态”的危机高发期,尤其是经济发达沿海城市。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

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做好心理健康,必须建立一个反映灵敏、准确的心理监测预警系统,应对个体及群体心理危机的发生。1.建立专门的心理监测预警机构。

由点及面,由上至下,层层铺开,为预防和处理心理危机,有效地协调多个单位和机构:精神卫生服务机构、综合性医院、公共卫生机构、120、110、热线电话、学校、妇联、青年团、老年人团体、媒体和其他机构;在居委会、社区街道、城镇等部门,由公共卫生医疗部门设立专门的心理卫生机构或专人负责心理监测预警,从而在整个社会编织起一张生命健康的安全保护网络。

2.加快队伍建设。

一方面,政府要整合现有资源,从医疗卫生、教育等行业进行人员选拔,建设一支由心理学专家、公共卫生研究人员及精神卫生控制工作人员组成的心理队伍;另一方面,支持现有人员提升素质,并加快选拔和培养有志于心理工作人员的力度;第三,向不同类型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提供持续的培训,建立心理监测预警的信息队伍。

 3.加快制度建设。

逐步完善和健全社会心理监测预警的法规制度,从制度上规范和保障干预活动的有效进行。尤其对于危害程度较深的突发灾难事故的心理干预,更需要制订周密科学的应急方案,明确宣传部、水务局、农业局、林业局、公安局、教育局、民政局、交通局、气象局、民航局、安全生产监管局、铁路火车站、科协、红十字会等相关部门的责任,建立完善的配套的应急机制。同时,对已经接受心理监测预警介入的人员进行心理动态跟踪。

4.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通过媒体和其他方式获得公众对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工作的支持,提高公众的精神卫生意识,促进有心理问题的人尽早寻求帮助。通过建立医疗、卫生、公安、教育、消防等部门共同参与的救助网络,设立专门网站,定时通告社会注意和帮助高危人群。特别针对压力巨大、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行业,通过讲座、培训、辅导等各种措施,提高心理监测预警的覆盖面。同时,要树立危机预防与干预的理念。思想上,要坚持以人为本,高度认识理解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对象上,要面向全市公民;策略上,要立足预防为主;方法上,要坚持教育性、系统性、常态化。

5.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网络。

心理监测预警,必须动员各方的力量,构筑全方位、多途径工作网络: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市政府—危机干预专家指导小组—社会各类基层部门”等立体网络。

6.提高危机干预的效果。

在危机干预时,需不断评估干预措施是否产生了预期效果,以便随时根据实际需要对计划做出调整和修改,以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二)周期性的开展“心理体检”,将其纳入健康检查体系

通过定期体检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已成为很多人的共识与习惯。不过一个人的健康实力与健康管理范畴还不止于此。wHo关于健康的定义,除了生理健康,还有心理与社会适应力水平,而这两项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生活品质与健康实力。

因此,在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的今天,工作压力、情感困惑、抑郁等已成为困扰现代人的主要“心结”。而一些压力和情绪长期得不到舒解则可以导致躯体化症状:如腹痛、胸闷、背部疼痛、恶心、呕吐、不能耐受某种食物、气促、心悸、头晕、等症状。有调查显示,到医院就诊的患者,超过半数并未见生理性病变,而更多是心因性疾病。因为心理状况隐藏在内心,人们只知道自己心情不好,却很少像身体状况那样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一项调查显示:全国精神疾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调查局部地区各类精神疾病总患病率在14%到17%。然而,实际上到医院就诊的比例,远远低于发病率。

生理体检是为了能够主动掌握身体的情况变化,对可能发现的问题及早治疗。“心理体检”也一样,许多心理疾病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也具有生理疾病所常有的“潜伏期”,如果尽早通过心理测评等手段及早发现,则可以防止心理问题演变成严重的心理疾病,而且有利于生理功能的全面健康。现代医学证明,人体内有一种最能促进身体健康的力量,即良好的情绪的力量。70%的病人只要消除了恐惧和忧虑,病就会自然而然地痊愈;98%以上的疾病会因为心情愉快而出现明显好转。

心理体检并不是生活中的奢侈品而是如跑步、健身一样是日常就可以进行的基础服务“心理体检”应该定期或者根据个人情况不定期地进行,从大健康的概念出发,整合考虑躯体、心理与社会适应因素在健康中所起的作用,在身体体检的基础上,加入心理体检。

(三)增强身心健康的保护因素,减少身心健康的危险因素

1.危险因素

凡引发人们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因素被称为危险因素。如:治安不好、居住环境差、

文化氛围不好等。2.保护因素

凡促进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的因素被称为保护因素,如幸福感、对市民的认同水平等。

(四)加强身心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促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尤其是组织行为改变。诚然,改变行为与生活方式是艰巨的、复杂的过程。许多不良行为并非属于个人责任,也不是有了个人的愿望就可以改变的,因为许多不良行为或生活方式受社会习俗、文化背景、经济条件、卫生服务等影响,更广泛的行为涉及生活状况,如居住条件、饮食习惯、工作条件、市场供应、社会规范、环境状况等。因此,要改变行为还必须增进有利健康的相关因素,如获得充足的资源、有效的社区领导和社会的支持以及自我帮助的技能等,此外还要采取各种方法帮助群众了解他们自己的健康状况并做出自己的选择以改善他们的健康,而不是强迫他们改变某种行为,所以健康教育必须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过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六)建立城市健康促进计划

健康促进的概念比健康教育更为广义。1986年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发表的《渥太华》中指出:“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提高、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这一定义表达了健康促进的目的和哲理,也强调了范围和方法。

《渥太华》并提出了健康促进的五点策略,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健康促进超越了保健范畴,它把健康问题提到了各个部门、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上,使他们了解他们的决策对健康后果的影响并承担健康的责任。

1.健康促进的政策由多样而互补的各方面综合而成,它包括政策、法规、财政、税收和组织改变等。

2.创造支持性环境人类与其生存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这是对健康采取社会-生态学方法的基础。健康促进在于创造一种安全、舒适、满意、愉悦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任何健康促进策略必须提出:保护自然,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及保护自然资源。

3.强化社区性行动健康促进工作是通过具体和有效的社区行动,包括确定需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做出决策,设计策略及其执行,以达到促进健康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核心问题是赋予社区以当家作主、积极参与和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

4.发展个人技能健康促进通过提供信息、健康教育和提高生活技能以支持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群众能更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健康和他们的生存环境,并做出有利于健康的选择。

健康干预策略篇8

关键词:雾霾;防控;健康促进;对策

1雾霾的发生

地球大气是由干洁大气(即干空气)、水汽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态杂质等三个部分组成的[1]。固液态杂质以微粒状态悬浮在大气中,包括气溶胶粒子和污染物质,其中污染物质主要集中在3千米以下的低层大气中,污染物质由自然过程和人为过程造成。雾霾是人类活动过程中大气污染物质和内部构成发生变化而出现的气象现象,能见度低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被称为雾霾天气[2]。雾霾发生范围与强度受气候、地理、大气污染物排放等多重因素影响。大气污染物排放是雾霾形成和发生的主要因素。雾霾天气的出现主要原因是pm2.5浓度上升,pm2.5又称“可入肺颗粒物”,是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的总称[3]。烟(粉)尘是pm2.5的主要来源。2014年我国工业烟(粉)尘排放量为1456.1万吨,占全社会烟(尘)排放总量的83.6%[4]。在遭遇雾霾时,有害物质的垂直高度可从地面延升到空中几千米[5]。高怡等分析了重雾霾过程沙尘气溶胶传输变化[6],认为冬季华北地区出现的雾霾污染是高空西北气流传输的沙尘(较沙尘暴小很多)与较高背景浓度的人为污染物快速混合的结果,当遇到近地面的南向风或东向风传输的水汽后,重雾霾过程随之出现。另外,王咏梅等采用Kendall-tau和相关分析法研究山西雾霾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认为气候变暖对霾和烟幕天气的影响不容置疑[7]。

2雾霾对健康的影响

2.1雾霾对生理健康的影响

英国在1925年发生了一次非常严重的雾霾,前后两个月共造成1.2万人死亡[8];20世纪50年代,洛杉矶多次发生光化学烟雾,很多居民因此罹患疾病[9]。吸附在pm2.5上的重金属元素和有毒有机物是pm2.5毒性的主要来源[10],也影响人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乃至神经系统等,同时与肺癌的发生也有关系。近期研究结果[11]证实了大颗粒物质(pm)暴露可增加哮喘、慢阻肺和肺癌等呼吸道疾病的致病机理,同时在全球范围内首次证实细胞自噬行为与雾霾导致的气道疾病之间的关系。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颗粒物的浓度水平与人的呼吸系统和心肺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对易感人群、儿童和老人。pm2.5浓度水平每增加10微克/米3,引起缺血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病率和肺炎死亡率分别增加2%、3%和4%[12]。pm2.5高浓度暴露对人群急性支气管和哮喘的患病率影响较大,高浓度颗粒物暴露对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和支气管炎影响与内科门诊尤为严重[13]。邢麟等[14]通过分析冬季受雾霾天气影响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疾病老年住院患者流行病学特征,认为空气污染的长期刺激严重时可引起肺心病和心血管疾病,老年群体受雾霾污染的空气在含氧量、气压等均呈下降趋势,容易引起心肌细胞萎缩、心脏泵效率下降,进而导致血管痉挛、心肌负荷加重和心肌供血不足[15]。雾霾污染范围、程度、毒性物质化学成分构成等诸多因素是急慢性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生和加重的主要原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癌、大气污染是由慢性炎症牵连起来的一个疾病三角关系[16],而气溶胶中硫酸盐、黑炭等颗粒物本身就是致癌物质,同时在颗粒物的表面还能吸附大量的重金属,对健康危害很大[17]。pm暴露与机体免疫性疾病有关,影响免疫细胞功能的正常发挥和改变细胞反应机制[18]。

2.2雾霾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源于人口增长、工业发展、资源能源过度消耗等引发的资源禀赋能力下降、环境承载力减弱等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气候变暖、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空气质量成为环境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雾霾污染在内的大气污染,影响着个体和群体的健康问题,包括心理、精神等方面的健康状态。环境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体或者群体对空气污染的知觉主要由生理和心理因素决定,同时受压力、烦躁、焦虑等因素的影响;应激事件的回忆常常与污染知觉联系在一起,压力感越强的人,越可能因为污染而急躁,症状表现在情绪困扰与心理健康方面[19]。空气污染将造成脑的功能下降,自然会影响到人的心理活动、社会行为和对他人的感觉;流行病学研究也显示出空气污染等级与精神病院入院标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20]。空气污染还会增加人们的挫折感,会诱发抑郁、愤怒、焦虑等症状发生,甚至出现精神紊乱。按照中医理论的解释,人的情绪变化直接影响肝疏泄气机的功能,气机不通畅又会影响脾胃功能,所以导致人们出现胸部、肋部饱满胀痛,没有食欲,或者进食后总不消化等感觉[21]。雾霾可被视为一种持续性影响公众身心健康及工作、生活的应激源。人的心理应激反应表现为情绪、情感和行为困扰,如焦虑、忧郁、急躁、易怒、无价值感、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等。因此,雾霾应对既涉及生态环境的治理,又涉及公众心理行为的干预。

3雾霾污染防控策略

3.1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干预策略

越来越多的研究和案例表明,雾霾是影响生态环境、危及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根源。治理雾霾是一场持久战,必须将科学、技术、社会管理联合起来共同应对[22]。为应对雾霾等大气环境污染严峻形势,我国通过经济、行政、法律和生态建设等策略治理大气污染,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大气保护行动,同世界各国一道共同维护全球大气环境安全。

(1)经济社会领域,采取改革、调控、优化和引导等综合措施。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同时,发挥经济领域维系生态环境安全屏障的基础作用和主体作用,以及社会责任和社会行为。积极促进工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2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规划,发展“互联网+”新业态,推动高新技术、服务业、环保等产业领域快速发展。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布局城镇化,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完善资源税制改革,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降低煤炭消费量、提高天然气等可再生能源、电力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例,改善城市能源清洁化率等[24]。全面推广居民用水、气、电阶梯价格等领域改革,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倡导绿色出行、绿色消费方式,推动全民节能减排。

(2)法制环境领域,完善法律、法规、质量和标准等环保法律体系。

2012年2月,国务院新修订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细颗粒物(pm2.5)监测指标,首次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标准。2013年9月,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已于2015年生效实施,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于2016年实施,以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建设为保障,依法依规打击大气污染等环境破坏的违法行为,遏制大气污染加剧的趋势。

(3)生态建设领域,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构建生态安全体系。

学者何爱平等通过“利益—行为—制度—激励”的理论框架分析提出在经济主体行为转变、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激励机制、协调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等四个方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5]。2015年4月,国家印发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把保障人体健康作为环境管理体系建设的核心,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逐渐消除重污染天气,切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同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4)国际合作方面,采取行动共同维护全球大气生态安全。

我国积极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同世界各国一道共同开展全球大气治理与保护行动,发挥重要角色促成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全球气候变化巴黎大会,2015)参会国达成了《巴黎协定》。稳步推进清洁发展机制(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CDm)合作项目,即由发达国家缔约方提供额外的资金和技术,在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实施项目,获得温室气体核证排减量(certificatedemissionreductions,简称CeRS)来抵减量化减排指标的机制[26]。通过国际多边谈判与合作,旨在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实施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控制等行动,保护大气生态安全,维护人们身体健康,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2公共卫生服务领域干预策略

雾霾污染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不可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从国外主要发达国家治理雾霾的成功经验和我国实施治理雾霾污染及大气保护行动策略看,治理雾霾必将收到预期效果。雾霾污染预期在未来十数年内仍会不同程度地在中国发生,因而如何从公共卫生的角度应对雾霾天气显得尤为重要[27]。在医疗卫生体系由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转变的时期,要在开展雾霾的“认知—行为”干预的同时,从疾病预防与控制、健康保险保障、健康保健产业等三方面同步开展雾霾污染等相关环境性疾病的健康促进工作。

3.2.1公众应对雾霾的“认知—行为”干预

环境应激理论认为,控制感是一个重要的应激调节变量。如果公众能够把握更多有关雾霾的信息,就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有效应对将要发生的情况,这种控制感能够减轻雾霾带给人们的应激反应。而应激评估与应对的过程包括初级评价与次级评价。对应激源的评价属于初级评价,对应对策略的评价属于次级评价,增强应对策略也是减轻应激反应的有效方法。因此,公众雾霾应对的策略为:获知更多的与雾霾有关的知识与信息,掌握雾霾应对的可行的策略,增强控制感及应对能力。人们是否会改变行为来避免污染的影响取决于他们对空气污染的性质及危险性的看法以及在健康方面的看法[28]。通过“认知—行为”干预,促进社会组织,以及个体、群体健康行为改善,弥补环境健康陷阱,即:不能因为雾霾污染而在认知与行为上被适应,而忽视或轻视环境性疾病的发生风险。环境教育,是使个体或群体、企业等知晓雾霾污染的实质问题是什么,造成的严重后果是什么,通过做出什么态度和行为可以增强身体素质抵御雾霾污染伤害,以及遏制污染程度的加重趋势,因此需进行环境健康促进教育。提倡人们开展适度体育锻炼、保证充分睡眠、合理膳食、减少吸烟及酗酒等不良行为等,提高健康素质;通过心理素质教育,使得人们具备正确认知雾霾污染的态度,做出积极的社会行为响应。如:实施集中供暖、燃气供暖、机动车辆油改气、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垃圾回收利用等,除改善人们生活方式外,对大气环境的保护和消减雾霾污染也很有必要。提倡人们出行以步行、乘坐公共交通为首选,尽量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频率,为雾霾污染治理和大气保护尽一份力。提倡人们节约利用生活物品,如使用环保购物袋、自带购物袋等,在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改变上,直接或者间接地为防控雾霾污染和大气保护做贡献,进而减少大气污染对健康危害的程度。在行为干预方面,还可以借鉴生态环境心理学中的先行策略与后继策略。先行策略如在公共场所做环保宣传、通过有说服力的消息来改变公众对环境的态度、通过提示牌、大众传媒等让公众明白如何做可以是支持环保的;后继策略如通过奖励支持有益行为,通过惩罚增加行为代价来减少有害行为、通过对能源消耗的反馈,有效降低能源的消耗等。

3.2.2社会健康保健体系的构建

3.2.2.1重视疾病预防与控制能力建设

围绕“预防为主”的大卫生格局建设,发挥疾病预防与控制体系在环境性疾病医疗卫生管理工作当中的基础。从加强人类活动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引起的区域性疾病预防与控制能力考虑,适时修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建标127—2009),加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大气污染病实验室建设和检验检测仪器设备的政府投入力度,增加环境疾病预防工作性经费预算支出,在硬件设施和经费保障上更好地开展环境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从重视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肺癌等疾病相关的生态学、环境学、心理学和医学等学科综合研究与技术运用考虑,加强与科研院所、医院等机构的合作,设置环境污染类相关检验检疫、疾病预防研究等技术岗位,增加人力资本投入,从技术力量和人员保障上有效地开展环境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提高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水平。完善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平台建设,进行综合人口健康管理,统筹疾病预防控制、综合监督等管理,实现人口健康信息数据挖掘和综合分析[29],为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提供基础性信息源、可靠性数据库和有效性载体,进而构建与雾霾污染相关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体系。

3.2.2.2完善健康保险保障政策

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体系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三大基本医疗保障构成为主,且保障范围主要集中到疾病治疗领域,缺乏疾病预防、健康保健等方面的保险保障,应研究将雾霾等环境污染健康教育与促进、健康保健等纳入政策性保险目录的可行性与现实必要性。同时,加快发展商业性专业化健康保险业,尝试第三方购买服务,通过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互相竞争、监督,协同提升环境性疾病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研究制定环境污染对人造成的健康危害的经济与非经济补偿机制,例如:提高因环境污染而引起疾病的医疗报销比例,实行严重雾霾污染天休假或户外工作健康津贴等。

3.2.2.3积极发展健康保健产业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独资建设和经营雾霾污染等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业务活动,引导“互联网+”雾霾污染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新业态的出现,引导市场化的健康服务业、产业集群出现,优先发展使得人们更健康、健美并延缓衰老或防患疾病于未然的保健产业[30]。在环境性疾病高端医疗服务领域,探索专业化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同公共医疗卫生机构、私人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新机制,加快形成公共医疗服务体系为主导,市场化生理与心理服务多维度的健康保健产业发展格局。现阶段,我国从维系生态环境安全、维护人们身体健康出发,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大力推进包括雾霾污染在内的大气污染治理进程。今后,应继续完善疾病预防与控制能力建设、健康保健保险、健康保健产业发展等领域的政策机制,发挥公共卫生领域在应对环境性疾病方面的健康促进能力。

参考文献

[1]包云轩.气象学:南方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2.

[2]杨准.雾霾现象成因初步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4,34:21.

[3]李金岚.论雾霾天气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10:146.

[4]环境保护部.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14年)[eB/oL].

[5]包振虎,刘涛,骆继花,等.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地理信息世界,2014,21(6):17-21.

[6]高怡,张美根.2013年1月华北地区重雾霾过程及其成因的模拟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4,19(2):140-152.

[7]王咏梅,武捷,红瑞,等.1961-2012年山西雾霾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37(10):1-8.

[8]马国顺,赵倩.雾霾现象产生及治理的演化博弈分析[J].生态经济,2014,30(8):169-172.

[9]王腾飞,苏布达,姜彤.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雾霾变化趋势与对策[J].环境影响评价,2014,1:15-17.

[10]孙志豪,崔燕平.pm2.5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概述[J].环境科学,2013,26(4):75-78.

[11]新华网.我国科学家发表雾霾致病机理研究成果[eB/oL].

[12]周广强,陈敏,彭丽.雾霆科学监测及其健康影响[J].科学,2013,65(4):56-59.

[13]谢元博,陈娟,李巍.雾霾重污染期间北京居民对高浓度pm2.5持续暴露的健康风险及其损害价值评估[J].环境科学,2014,35(1):1-8.

[14]邢麟,王巍,余洋,等.雾霾天气对老年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疾病的影响[J].职业与健康,2014,300(16):2277-2279.

[15]洪新如,郑铃,孙庆华.大气污染对心血管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J].预防医学杂志,2008,12(6):459-462.

[16]王广发.大气污染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4,6(2):1-2.

[17]杨福林,高菲.浅谈雾霾天气的环境毒理效应[J].安徽农学通报,203,19(16):98-99.

[18]赵璨,廖纪萍,王广发.免疫调节在颗粒物质诱导气道炎性反应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4,6(2):29-33.

[19](美)保罗•贝尔等.环境心理学[m].朱建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31.

健康干预策略篇9

【关键词】 脑卒中  社区护理  一级预防  

        脑卒中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梗塞。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现均属于出现性脑卒中,脑梗塞属缺血性脑卒中。目前,脑卒中是全世界人口三大死亡疾病之一,成为人类第二大致死原因和首要致残原因。我国现有脑卒中者700万人,每年脑卒中死亡人数达160万人,75%以上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脑卒中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但并不能减少脑卒中的发生率。据国内外研究证明,70%以上的脑卒中是首发事件,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而社区一级预防是基础,最值得关注。脑卒中社区一级预防是指通过早期改变人群不良的生活方式,促使人们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卒中不发病或推迟发病的目的。

        1 干预主体及对象

        1.1 社区医务人员是脑卒中一级预防的主力军  在脑卒中的防控工作中,社区全科医生的作用非常重要。社区医生和辖区内居民关系密切,能及时掌握社区居民的疾病动向,社区医务人员是脑卒中一级预防的主力军。据统计,社区一级预防有效控制危险因素,减少脑卒中患病概率可高达80%。

        1.2 脑卒中社区一级预防的干预对象  国内外一级预防的干预对象一般筛选35岁或40岁以上人群,重点是老年人群。由于脑卒中发病年轻化趋势,国内一般筛选35岁以上人群作为干预对象。干预对象的确定通常筛选暴露于某一种或多种危险因素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房纤颤、肥胖及不良的生活方式(抽烟、酗酒、高盐饮食)等。高血压是引起脑卒中发病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对于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仅次于高血压,通常我们将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作为重点干预对象。

        2 干预方法

        2.1 一级预防干预策略  一级预防干预的实施关键是在于预防策略和长期有效执行。干预模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筛选高危人群进行特殊干预,另一种是针对全社区人群进行干预。即在全人群中,对于无危险因素暴露的个体,进行一般健康教育;对于“易患个体”,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治疗和控制脑卒中的可控危险因素;对于“高危个体”,在一般预防措施的基础上,进行强化干预。通过采用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模式,有效降低脑卒中发病风险。

        2.2 一级预防干预的主要措施是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脑卒中社区一级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社区动员和健康教育使人群获得脑卒中预防知识,了解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危害以及如何预防。健康教育的实施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在社区定期举行健康教育讲座,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居民健康知识宣传小册子、疾病防治知识手册等;设立家庭病床等。

        2.3 向患者或家属讲述有关的医学知识,指出脑卒中的发病时间特点及其机理。在疾病高发季节及时间段注意检测血压、血脂,必要时监测生命体征。出血性脑卒中冬季发病率高,缺血性脑卒中夏季发病率高。冬季,由于寒冷刺激,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血管收缩——小动脉持续痉挛——血压升高。特别是当冷空气侵袭,气温急骤下降,超越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时最易诱发出血性脑卒中。夏季,天气炎热,气温升高,出汗多,血液浓缩,黏稠度增加,毛细血管的舒缩功能障碍,则易诱发缺血性脑卒中。0:00~6:00,人们一般处于睡眠状态,迷走神经兴奋,血流缓慢,血细胞易聚集形成血栓,血栓阻塞血管,致血流不畅,易诱发缺血性脑卒中;6:00~12:00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高,可能与24小时血压峰值为于10:00有关,也可能与这一时间段为一日活动开始,节奏快,变化多,上午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有关。

        2.4 借助医疗手段进行防治:在疾病高发季节或自己感觉有发病先兆时均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最好住院系统治疗1~2 个疗程。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强调高血压患者一定要坚持服药,不能擅自停药、换药和改变剂量,早晨用药一定要准确及时,睡前两小时内不宜服降压药。

        2.5 脑卒中一级干预的重点环节是针对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防治的健康促进活动  脑卒中是多种危险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高血压、主动或被动吸烟、糖尿病、肥胖等为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筛选出并改变单个或多个可控危险因素,是一级预防健康促进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高血压检出率,做好高血压病管理和治疗,是脑卒中一级预防健康促进的首要环节。社区干预策略的实施,在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和治疗率的提升,有效地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3  脑卒中社区一级预防的干预内容

        3.1 积极防治相关疾病  通过健康教育,使人们认识到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为脑卒中的可控危险因素,并意识到危险因素长期存在的危害性。提倡改变生活方式:适度的体育锻炼、减轻体重、限制食盐摄入、戒烟、健康饮酒等。如果生活习惯改变3个月后,血压仍超过140/90mmhg或初测血压超过180/100mmhg,应给予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并坚持遵医嘱用药。

      3.2 合理饮食  饮食结构不合理,尤其是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热量饮食导致血脂血压危险水平升高,是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显著上升的主要原因,故应控制每日饮食总热量,给予低钠、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尤其要控制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who专家委员会推荐采用预防性食谱防治脑卒中,基本原则为:避免体质量过重;控制糖、脂肪、饱和脂肪酸、胆固醇、盐的摄入量;以素食为主,多食豆类及豆制品;少量多餐,以易于消化和清淡的食物为主,且以早、中餐为主,避免晚餐过饱;适量饮用茶水。尤其有脑卒中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做到合理膳食结构,营养素摄入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饮水适当,防止病从口入,减少诱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3.3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改变生活方式在脑卒中一级预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1)控制体质量。减轻体重能间接通过降低血压、控制高胆固醇血症和控制血糖来降低脑卒中风险。(2)戒烟。要尽量避免吸烟和吸入二手烟。(3)限制饮酒。研究表明大量(每天>40ml)饮酒可增加脑卒中发生风险,倡导限制饮酒量。(4)坚持体育锻炼。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预防脑卒中,主要是因为它能控制已知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根据年龄及身体状况选择步行、慢跑、骑车、游泳、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每天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锻炼,对于脑卒中有很好的预防作用。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保持平和心态,节制喜怒哀乐和避免过度劳累、饱餐、用力排便等引发脑卒中的常见诱因。

        据有关研究发现不同性别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的构成不同,男性患者中吸烟和酗酒的比例高,女性患者则肥胖和血脂异常的比例高。提示在进行一级预防教育时,对男性要重点强调戒烟限酒,戒除不良嗜好;对女性应重点强调控制饮食和体质量,纠正血脂异常。

        4  脑卒中社区一级预防的干预效果

        我国开展的社区人群心脑血管病干预研究,在提高社区人群的心脑血管病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水平,促进高血压的检出、管理和控制及减低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水平方面取得明显效果。“中国七城市脑卒中干预实验研究”经过3.5年干预,干预社区脑卒中发病率减少63.9%,病死率减少53.0%。可见,脑卒中社区一级预防干预,可降低人群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降低人群脑卒中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

        5  小结

        随着人们对人类健康与社会发展的双向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对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在脑卒中一级预防中注重多个危险因素的干预,通过健康教育,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根据不同人群需要,采用不同干预方式,如首诊负责制等,有针对性地制定干预重点,并结合患者自我管理模式,更好地控制危险因素,从而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王文.中国降压治疗预防脑卒中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07,36(3):8-9.

[2]廖洪波.社区开展脑卒中临床预防的策略[j].中国康复,2006,21(2):133.

[3]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15.

[4]李亚珍,李晶.社区预防脑卒中的健康教育[j].中国实用医药,2008,28(3):178-179.

[5]吴升平,王文志,等.北京城区居民脑卒中综合性干预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5):2204-2205,2213.

健康干预策略篇10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健康促进;价值;措施

前言

大学生活做为高校生步入社会之前的最后一个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阶段,是掌握和提高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塑造个人品格的重要时期[1]。此时的高校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如能在此阶段掌握科学体育运动锻炼和保持健康的正确方法,获得良好的体质体能基础,树立起正确的体育运动观念并形成良好的运动锻炼行为习惯,则不仅能对其大学时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坚强的身体支柱,而且也有利于其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后继续进行体育运动获得较高的保健水平[2]。

1.健康促进策略的定义

健康促进策略被定义为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该教育活动以教育规律和原理为依据,将体育教育、健康教育中内含的若干要素进行合理而科学的组织和转化,使其具体化为类型各异的体育教育活动,其目的为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的健康知识、树立健康信念、养成终身体育习惯、提高身心发展水平。

2.高校体育教育中健康促进策略的应用价值

2.1将健康促进策略应用于高校体育教育中,可以促使高校体育执教者树立起科学、正确、全面的教育目标,将帮助高校生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习惯做为体育教育目标之根本所在,并促使教师主动自觉地将上述目标落实贯彻于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中,致力于对教育对象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以及对其健康习惯的塑造。2.2将健康促进策略应用于高校体育教育中,有利于在具体的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执教者的激励和引导作用,促使教师将高校生明确定位为体育教育的主体,帮助高校学生获得参与体育运动的主动意识,激发其自觉性和积极性,为高校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积淀知识、信念以及行为基础。

3.健康促进策略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得以有效应用的保障措施

3.1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法规和制度并重在落实,必要时采取强制措施提高实施力度。为了保障健康促进策略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得以有效的实施和应用,国家应制定完善一系列相关的法规与制度,对高校管理层、高校体育执教者、高校学生的体育行为予以监督和规范,以便保证体育教育的落实和人才培育的质量。在法规与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应有相应的监督和评价机制的介入,当发现执行力度不足时,甚至可以采取强制性措施来进行干预。举例来说,国家体育教育的标准条例中明确规定,学校应“保证学生每天获得1小时的锻炼时间”,如果这条规定未能获得切实的落实,就有必要由法律手段来强制执行,否则这一规定的贯彻落实难以获得根本保证。此外,高校体育教育执教者在激发和引导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自主性和开放性、满足大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学习需求的同时,还要注重引导高校生自觉地接受各种纪律和制度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将自已塑造成一个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合格人才。

3.2将体质体能的健康要求纳入我国国家就业准入标准。当前,我国制定颁布的《国家职业标准》是我国择业就业的评价指导性标准,其中对劳动者的职业道德,岗位所需基本知识和技能水平,岗位相关知识水平等均做了较为具体的要求,但对劳动者体质体能方面的要求则多未涉及。

3.3各级相关部门应着力加强相关的行政干预,以政府行为做为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保障。

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发展和体育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各级相关部门的行政干预,以加强执行力度。有必要成立高校体育卫生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其成员由教育、体育以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组成,为了理顺高校体育卫生管理工作的关系,甚至可以考虑配备专职的管理干部组织相关工作的落实。

3.4对常规项目的体育活动进行易化,引导更多的人投入体育健康运动。

将常规体育活动向简单易行的方向易化,引进时尚化、新颖化的健身运动路径,拓展体育运动的各类设施、器械和内容,采取多种措施提供支持和保障,为高校生们营造出一个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的良好环境,引导更多的人投入体育健康运动。选择适合进行易化处理的运动项目,如排球运动、篮球运动等项目,通过对其实施的易化处置,降低了上述运动项目对参赛人数、场地、难度等的标准,使其与高校生的生活更为贴近进而提高其接受度和实施力度。

3.5引入科学合理的目标管理及效果评价机制。

要实现对高校生健康促进活动的有效管理,达到高校生体育教育既定目标,有必要研究探索并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管理及效果评价机制,提高对高校生体育计划实施过程的监控和评价,以便实现对高校学生体育健身运动的科学化管理,促进健康促进策略的实施进程。

结语

健康促进策略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具有多方面的应用价值,因而高校管理层必须充分发挥各种类媒体和宣传途径的宣传优势,广泛传播健康促进知识,加强健康环境的构建工作,丰富高校生的保健知识,强化教育对象的健康意识,深入地实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实践活动,帮助高校生主动自觉地采取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刘永智,倪仲贤.普通高校体育保健生体质健康促进方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科技信息,2013,(36):18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