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36:06

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篇1

一、关于艺术品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几种认识

艺术品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问题,历来饱受争议,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强调艺术品的民族性,认为艺术应当重视求同存异中的“异”,即本民族的独特风格;另一种观点强调艺术品的世界性,重视求同存异中的“同”,认为只有被世界认可的艺术作品才称得上优秀的艺术作品。笔者认为,两种观点虽各有道理,但也有不足之处。首先,一味强调民族性的“异”,并不能表明其“异”的优秀;同样,过分强调世界性的“同”,又忽视了艺术品本身。应该说,民族的未必是世界的,世界的也未必是优秀的,只有民族中的优秀作品,才可以经久不衰的立于世界之林。

二、艺术作品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一)带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品在世界中的地位

不可否认,民族特色是艺术品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属性,特别是在世界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作品的民族性更显的尤为重要。

1、民族性是一种独有的创新形式。民族一词非汉语所固有,是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日语中借来的。斯大林曾明确地指出:“每个民族……都有为其它民族所没有的特殊性”。荷兰地处“潮湿的三角洲……地平线上一无足观,空中永远飘着一层迷蒙的水汽”,于是荷兰绘画的色彩美妙细腻,浓厚而丰满。而“意大利……轮廓整齐的女子……令人想起希腊的雕塑艺术”。可见,不同环境所产生的艺术风格是带有各自独创性特点的。

2、创新并不意味着优秀。奥地利艺术史家李格尔认为,艺术没有高低等级的分别,在一个特定的时期中,艺术作品“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变是单一的向前发展”的,而非“高峰和衰落的演替”。优秀作品的评判标准被消解了,我们方才提到的民族性能否作为一种独有的文化形式跻身于优秀之列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首先,艺术创作者与艺术欣赏者对艺术作品感受的差异决定了一件艺术品在不同观者心中地位的不同;观念改变导致对同一件艺术品价值定位的差异。从这个角度,笔者认为,艺术家追求和表达个人情感远比追求社会认同重要。

其次,民族性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广泛,法国史学家兼批评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通过对拉丁民族和日耳曼民族的对比分析,阐明了环境和种族之间不可小觑的关系。

再者,所谓民族性是一种独有的创新形式,是本民族相对于其他民族而言。在这里,我们要对“创新”重新下一个定义:从再常见不过之中生出的优秀民族作品,是民族范围之内的优秀,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优秀。随便拿其他民族的东西放到本民族的圈子里来,是相对本民族而言的创新,但是世界范围内,并不见得优秀。所以,盲目求新的做法是不值得传播和推广的。

(二)世界范围内的优秀艺术作品

既然民族性是一种独有的创新形式,而创新并不意味着优秀,评判优秀的标准虽然多样却又相对稳定的存在,如此说来究竟什么样的艺术才称得上是优秀的艺术作品,什么样的作品才最稳定客观的接近绝大多数优秀作品的判断标准呢?

1、优秀的艺术是民族内的优秀。常言道,“艺术无国界”。优秀的艺术可以在本土之外的各个地方生根成长,那么,什么是优秀的艺术?笔者认为,优秀的艺术作品首先必须是在本民族范围内的高水平作品。艺术作品风格的多元性决定了它们的不可比较性,不同民族的艺术作品在其本土会产生相应的为本土居民普遍认同的评判标准,这个认同兼备了技巧和思想形式,所以,对本民族作品最具说服力的评判形式应该存在于产生这种艺术的民族本身。

2、优秀的艺术为大众普遍认可。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相应的支持者,然而“每个人在趣味方面的缺陷”,会“由别人的不同的趣味加以补足”,这就意味着,“与艺术家同时代的人的批评即使参差不一……也不过是暂时的现象,最后仍会归于一致”,而这个一致便是为大众普遍认可。梵高画作在其生前没有得到人的认可,但后来“别的时代”却承担了“把悬案重新审查”的任务,并“得出一个相当可靠相当合理的意见”,使我们“很有根据很有信心的接受”。

一个观点需要澄清:是否带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更容易发展成优秀的艺术。笔者以为不然。创新并不意味着优秀,而民族的并不就为大众所喜欢,反之为民众所喜欢的艺术则更容易发展成共同认可的(民族的)艺术,其稳定性远远超出了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审美范围。民族性具有滞后性,即大众意识反作用于民族心理并推动其发展变化。受经济、科技、民族融合等一系列因素影响,绝大多数民众喜好并不全然代表定义上相对滞后的“民族性”。

优秀的艺术应兼备技巧性和思想性,二者相辅相成。在油画传入我国的第一阶段,画家们的审美趋向必是技巧性的、“非民族”的,当它与本土文化融合,一种新型艺术随之诞生,它来源于外族,成于本土,是本族独有的艺术形式,同时会形成本民族精神气质契合的评价体系,根据评价体系再选出的优秀艺术作品,才是优秀的艺术。笔者认为,“本民族的艺术作品比非民族的艺术作品更容易发展成优秀的世界艺术”的说法本身还值得商榷。”

三、总结与展望

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篇2

   一、重视优秀民间艺术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腾飞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从语言到服饰,从节日到习俗,外来文化都在强烈冲击传统民族文化。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的孩子的传统民族文化的缺失显得尤为严重,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他们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渐渐淡忘传统文化。针对此,中小学校应在坚持常规教育的基础上,大胆引入优秀民间艺术,把传承民俗文化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点。

   优秀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结晶,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挖掘整理、继承优秀的民间艺术,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当前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艺术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挖掘当地民间艺术精华,将之补充到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形成自身特色。

   优秀的民间艺术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中国传统人文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当地人民审美心理的形成密不可分,其中蕴藏着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秀的民间艺术进课堂或组织学习观摩,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欣赏观摩、参与其中,普遍感受到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有效贴近生活体验和感受,加强对本地区文化和地域文明的了解。因此,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资源,培养一批爱好者和接班人,是广大艺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二、学校艺术教育渗透优秀民间艺术的途径

   课堂上注重民间艺术教育的同时,学校教学大环境也应充满民间艺术文化气息,因为学校的整个环境是一本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无声的教科书,学校应利用教学楼墙壁及文化长廊展示各种民间艺人的作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感受民间艺术的美。除此之外还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入社区,亲身体会优秀的民间艺术。优秀的民间艺术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功能和作用。

   因而,弘扬优秀民间艺术,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艺术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一)艺术课堂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来源于生活实践,同人们日常的生产劳动和生活行为密切相关。民间艺术的实践属性与课程的实践属性自然相契合,这使得民间艺术在艺术课堂中的渗透成为可能。另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具有独特和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作为一种大众的、生活的文化,不仅反映着劳动人民独特的生活情趣,而且代表着本地方群众的审美和生活习惯,是当地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艺术课堂中渗透民间艺术,是吸收民间文化的重要形式,更使教学生活化、趣味性。艺术教师可结合专业优势,有侧重地选择本地民间艺术精华,灵活用于课堂。如美术类,可侧重挖掘农民画、社火脸谱、刺绣香包、编织、彩绘泥塑、剪纸、龙狮灯饰制作等;音乐类,可挖掘地方民歌、秦腔、小曲、民间舞蹈、皮影、民间传说的精华,编写出特色教案,最大限度地运用于课堂,展示独特的艺术教学范例。

   (二)校园环境创建中加强民间艺术的渗透。

   在学校文化长廊的墙上,设计一个完整的本地优秀民间艺术的主题框架,它包括:主题名称——主题由来——主题网络图——主题资料(师生教学活动的照片、学生作品、本地民间艺术文化特色的图片及文字资料)——主题总结。其次,也可以利用教学楼走廊墙壁将学生的绘画作品、剪纸作品、编制作品、陶艺作品等,经过装饰、装裱后展示出来。注重营造教育性、丰富性、艺术性、参与性、操作性、探索性的校园环境氛围,以此充分激发学生探索、创造、表达的欲望,让学生在自然、愉快的环境氛围下表现自我,展示自我,获得自我认同,提高审美能力,发挥其创造性。

   (三)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观参与民间艺术,加强艺术教育。

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篇3

同任何艺术一样,民族声乐本身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永葆其艺术青春。那么,民族声乐究竟应该如何发展创新呢?根据笔者多年来民族声乐的学习与实践,就此谈一点个人浅见,以作引玉之砖。

民族声乐欲求发展,应该在继承民歌优秀的传统上创新。

我国民族声乐中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我国民歌。而我们伟大的中国有56个民族,所以民歌的内容十分丰富,成为我国民族声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

许多民族声乐作品,都直接来源于各民族的民歌,如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朝鲜族民歌《阿里郎》、回族民歌《花儿与少年》、维吾尔族民歌《我们新疆好地方》等等,都堪称民族声乐的经典之作。

许多民族声乐艺术家,都是从民歌中汲取营养,并在继承民歌优秀的传统上发展创新,从而取得卓越的艺术成就的。如著名民歌歌唱家郭颂,就充分吸收了东北各民族民歌的优秀精华,并予以发展创新,从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演唱的《乌苏里船歌》,就是在黑龙江少数民族之一赫哲族民歌的基础发展创新的,他演唱的《丢戒指》、《看秧歌》、《瞧情郎》、《新货郎》、《越走越亮堂》等歌曲,也都是东北民歌的创新与发展,均成为脍炙人口、人人传唱的民族声乐的杰作。

民族声乐欲求发展,应该在继承曲艺优秀的传统上创新。

我国曲艺曲种共有三百余种,其中演唱类占半数以上,曲调优美,内容丰富,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也是民族声乐的宝贵财富。

许多民族声乐的优秀作品,也都是在继承曲艺优秀的传统上发展创新的结果。如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骆玉笙演唱),就是以京韵大鼓的旋律为基础发展创新的,既有传统韵味,又有时代新意,深受广大观众、听众喜爱。又如诗词歌曲《蝶恋花――答李淑一》,也是以评弹的旋律为基础发展创新而成,同样取得令人满意的艺术效果。

黑龙江省的民族唱法女高音歌唱家李高柔,也从曲艺形式之一――东北二人转的音乐中汲取丰富营养,她演唱的民歌《王二姐思夫》、《洪月娥做梦》、《杨八姐游春》等,都直接取材于二人转的同名曲目,并加以发展创新,从而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并曾为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唱,被称为“东北的郭兰英”。

民族声乐欲求发展,应该在继承戏曲优秀的传统上创新。

作为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戏曲,其音乐艺术堪称博大精深,是民族声乐的丰富宝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共有各种戏曲剧种360余种,每一种戏曲剧种都有自己独立的声腔、曲牌等音乐体系,这就为民族声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强有力的后援。

许多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都从戏曲音乐中汲取营养。如歌剧《江姐》吸收了川剧的音乐旋律,歌剧《洪湖赤卫队》吸收了汉剧的音乐精华。

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篇4

论文摘要:民间艺术是根植于民间,是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它既蕴藏着整个民族文化精神,同时又历经了时间的洗礼,显示出强大的无可替代的生命活力。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教育相融合,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能广泛吸收优秀现代的艺术的营养,通过规范的艺术教育途径,使其不断得到发展,创造出更高级的艺术形式。

文化变迁,是人类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任何一个民族都在不断的发展并变化着,它所体现的民族特征的文化特点也会随之变化。文化变迁无关个人情感,而是一个不以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过程。作为文化艺术中的民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也是世代人民所创造、所传播并表现他们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同时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蕴涵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素质,反映着质朴的审美观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所以需要我们珍爱、继承和发扬。

谈到民间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就说明它有可发展的艺术价值,那首先我们就要了解什么是民间艺术,同时它有什么可发展的艺术价值。提起民间艺术我们都会很自然的联想到一些与之相关的概念,如农民、乡土文化、祭祀;具有清新、质朴、稚拙特色的劳动群众创造的艺术作品等内容。例如:装饰建筑物的图案、彩绘、木石雕刻、、陶瓷器皿、竹木器皿;、印染花纹、刺绣、剪纸、织锦、年画、泥塑、皮影、木偶、花灯、风筝、版画等。也可以说民间美术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通俗美术。民间艺术根植于民间,是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它既蕴藏着整个民族文化精神,同时又历经了时间的洗礼,显示出强大的无可替代的生命活力。民间艺术所存在的艺术价值。实际上不但是“审美”意义上的艺术,更是“实用”意义上的艺术,所以它不应被时代所取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下去。下面是我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艺术教育关系的几方面阐述。

一 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民间艺术与艺术教育关系中,艺术教育更强调在可生成的环境中培养学生学习民间艺术所提升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民间艺术崇扬美善,对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培养和道德感的培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多种艺术的自然融合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之一,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使艺术学习变得更自然、更容易、更活泼多样。

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民间的节日、庆典、联欢等活动,这些民间艺术活动都蕴藏着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民间艺术是各种不同文化的符号性载体,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而艺术教育是这些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前民间艺术的传承是通过师徒、父子关系口口相传的传授方式。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大多是没有受过正规文化教育的农民,其创作经验不可能通过文字进行传播,技艺的交流只能通过“口头”这一最为直接俭朴的方式将其技术经验传播给下一代。而学校的艺术教育有其自身的系统,通过学校艺术教育与民间文化的连接,艺术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民间艺术研究成果,根据培养重点,有侧重的选择本地域的民间艺术精华,编写校本课程,进行系统教授。这样可以增进学生对本地区文化和地域文明的了解,加强热爱家乡的意识,对发扬地区文化,传播民间艺术有不可小视的价值。所以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学校艺术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高校的艺术教育当中,江苏大学较早的在民间艺术方面有所研究,在2002年,江苏大学成立了民间美术研究所,该研究所以弘扬民族文化、保护和研究中国民间美术为宗旨,致力于民间美术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将民间美术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绝活技艺融入到教学之中,并以此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各高校在教学中对民间美术保护和发展的认识会较好一些,但也有待于我们重新正确的认识民间艺术的传承在学校艺术术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与价值。

二 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艺术教育的责任

民间艺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优秀的民间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踪迹。挖掘整理、继承弘扬优秀的民间艺术,是现代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推动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许多的民间艺术都在逐渐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所谓“遗产”也正说明了这些艺术文化的传承所面临的严峻问题。继承弘扬优秀的民间艺术,是弘扬民族文化、建设先进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进入二十一世纪,现代的年青人对民族民间文化有所忽视,普遍认为在改革开放推进现代科技社会进程中.我们丢失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许多民间艺术被冷落,由于后继无人,已面临失传消失的危险。

保护民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是学校艺术教育把民间艺术对现代年青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在学校艺术教育中介绍民间美术的教育,使学生了解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不同地域文化的艺术品反映出人类各种不同的价值观、信念及观察世界的特殊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保护与继承本土特色文化的同时提高认识多元文化的意识。同时,学校的艺术教育也是培养一批民间艺术爱好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继承和弘扬优秀民间艺术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高校更有责任通过艺术教育的形式担负起这一重任。

三 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是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的发展途径

民间艺术做为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一,它保持着物质与精神未分化之前的原始状态,包含着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和思维方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并不是要建立在丢失与变异的基础之上,而是要最高限度地保护其原有的面貌。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艺术既要生存,也要有所突破和发展,从而去适应人们不断发展的精神和审美的需求。这就需要学校在艺术教育中挖掘整理,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体制相结合生成更佳传播形式,使民族文化注入新的生命从而得以新发展,在这方面,高校可以利用艺术教育课程的开放性.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长期以来,由于地域性、民俗性、民间化等地方局限性因素的影响.民间艺术普遍不被各个时期的主流文化所接纳,基本靠口传和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传承繁衍发展到的今天,大量的民间艺术珍稀资源,依然为少数民间艺人所掌握,往往难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因而,面对面地向学生进行传授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某一艺术形式的精髓。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民间艺术环境,开展对民间艺术文化的调查,挖掘可开发的民间艺术资源。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寻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与民间艺人或民俗专家讨论它们的艺术内涵;学习创作具有符号性的作品,并将这种艺术与该地区的现代文化联系起来,加深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的深入了解。

民间的文艺活动是民间艺术集中展现的最大平台,一般都由群众自发组织、演出的节目,开展的活动,基本为当地有代表性且为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形式,基本包含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地方戏曲、当地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学习研究这一地区民间艺术的最佳时机和最大平台。对于艺术教育工作的展开应充分利用到这一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活动之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对民间传统文化进全面的了解,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民间艺术的理解,形成对某一艺术表现形式的改进和创作见解,促进民间艺术与现代文化生活的有机融合。

所以,民间艺术一定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做出顺应潮流的改变,在学校艺术教育中要重视民间艺术的民族形式,继承一切优秀艺术的传统,在不改变其原有面貌的同时,将其精华列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在继承的前提下去发展,去革新。同时,也要坚持民间艺术的开放性,积极应对文化变迁,努力加深同现代艺术教育的融合,广泛吸收优秀艺术的营养,使其不断得到发展,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间艺术。

参考文献

[1]王平,中国民间美术通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

[2]杨恩寰,民间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8

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篇5

关键词:艺术设计;民族文化;风格

当今世界的艺术设计伴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把世界日益变成一个地球村”。艺术设计因图形语言的交流便捷和获取信息的优势,及大地推动了艺术设计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发展。

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起步较晚,现代设计教育的年青化和不成熟,使设计教育体系中引用借鉴西方教学内容与方法较多,因而受西方现代设计观念与设计思维的影响较为严重。特别是对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的不够重视与忽略,导致了大多青年设计者民族文化底蕴的匮乏,缺乏自己的思想与创新能力。因而在设计创作中盲目模仿借鉴西方的设计形式风格导致了设计创作只流于表面形式,而缺少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没有自己的文化风格和艺术个性,更谈不上既有民族文化内涵又具中国特色风格的设计。

如何使中国的设计走向世界,创造出中国风格的艺术设计,把握和坚持设计中的民族性,将传统的中国文化内涵与现代的艺术风格有机的结合尤为重要。

我们提倡艺术设计中的民族文化与民族化内涵。民族文化是指该民族成员历代相传的共有价值观、思想意识,它是思想情感、风格习惯、审美情趣、道德观念、宗教信仰等因素的综合。而设计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不仅反映着文化,就它本身而言,也是一种文化和文化的传播形式。

在世界的发展日益呈现多元化的今天,中国的艺术设计应在国际化艺术设计中将民族化的元素进行有益的补充,使本民族的设计文化得到发展,并创立出具有民族化特色的艺术设计风格,在国际艺术设计领域中,提升中国艺术设计地位。

国际主义趋势的同一性,必然形成一种单一、僵化的艺术语言,设计师的个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形成单一性,它必然导致视觉传达效果的削弱,不利于艺术设计的进一步发展。日本在民族风格溶入现代设计中取得了很大成功,日本的设计起步阶段也是西方化盛行,但最终还是回到了传统,创造了极具民族文化风格又是现代设计观念的艺术设计成为了民族特色与现代时尚观念相结合的优秀典范,使日本的艺术设计颇具世界影响力,在日本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是其最重要特征之一。

从艺术的发展史可以看到任何主流艺术或文化的发展都曾受到民族传统艺术的影响和滋养。传统文化艺术能够流传至今,也证实了它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坚持现代设计的民族性很大程度上要求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与借鉴。尊重传统,发扬传统,从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去吸取精华丰富素养,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设计者的必修课。

民族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有共性,又有历史阶段性;同时也具有社会阶层性,民族的多样性。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个性鲜明、千姿百态,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传统民间艺术的亲切感,是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世界的直接接触与碰撞的结果。它即朴实又生动感人。因此,在每一件民间艺术作品中都融入了创作者们对世界、对生命、对社会的理解。它再现了每一代人的生活、观念与情感,成为最直接的艺术之源,所以说传统的民间艺术是最具原创力的艺术。

设计归根到底是为人类服务的,个性化是它的重要特征。设计不仅要有民族性,也要具有世界性,而且世界性某种意义上是民族性的归纳和概括。只有个性的,民族性的东西才能被世界人士所发现并在相互交流中得到认同。同样设计作品的民族性是其具有世界性的前提,这也是我们的中国画、书法、京剧等艺术能在世界艺术领域大放光彩的重要原因。

以我国传统民间彩色剪纸为例,它不仅是融绘、刻、染于一体的工艺美术品,也是极具装饰魅力的设计作品。在造型上,它追求自我完美的中国民族装饰形式美;在构图上,强调对称、均衡、有稳定感;在形式上,通过点线面的对比,色彩的映衬,效果上虚实动静,产生节奏和韵律感;方法上,重归纳和概括,将自然形态规律化,更符合装饰美的要求,手法上,多采用夸张变形,并赋予象征和寓意。用色上,色彩鲜艳,感情色彩浓郁,这些对我们现代艺术设计都起到典范和启示作用。

设计艺术的是在空间中的设计活动,其涉及的内容包括字体设计和插图、摄影的采用,把图形、字体、插图、色彩、标志等以符合传达目的的方式组合起来,用于传达信息及指导、劝说等目的,达到准确的视觉传达功能,同时给观众以视觉心理满足。由于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的某种巧合,以及传统艺术本身的艺术魅力,传统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青睐,特别是那些优秀经典的作品,往往以很高的审美价值引起现代人们的赞叹与兴趣,并对艺术设计起着一定的影响,以致在一些现代设计大师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艺术的踪迹和设计应用的经典范例。

有很多设计师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设计出了成功的作品。例:我国著名艺术设计大师韩美林先生为中国国际航空公司设计的标志就取材于传统的凤纹,该标志简洁有力,三条主线粗重,垂直稳健圆满,每一笔的开端和收尾都处理成尖头,使视感粗中有细、刚中与柔,飘逸的凤纹婉曲秀丽、妩媚生动,头部水平,胸部处理为垂直的线条,整体显得器宇轩昂,寥寥数笔刻画出一个姿势动人的凤纹,表明该公司能够像神鸟凤一样给人们提供舒适的飞行服务和安全保障,该标志属于现代设计中民族化风格的典范之作。再如中国银行的标志,整体简洁流畅,极富时代感,标志内又包含了中国古钱,暗合天圆地方之意。它巧妙地把中国的“中”字和中国传统的圆形方孔币作为金钱象征,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很自然的运用传统寓意,这是民族、地域所拥有的“集体表象”,使设计显示出丰富的想象力与造型上的合理性。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人,就能从中一目了然地解读其标志的内在涵意,这个标志可谓是香港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融贯东西方理念的经典之作,他在对传统民族心理、民族感情的理解和研究基础上,把民族的内核与国际化的语言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统文化素养的深厚积累,对一个中国艺术设计师来说是何等的重要。要创造出中国艺术设计的特色与风格,提升中国艺术设计在世界设计界的地位和影响离开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行不通的。正如我国老一辈设计大师韩美林先生说的一样:“我始终坚信,我的路在中国。”

参考文献:

《装饰》总第117期杨先艺《论设计文化》

《世界平面设计史》王受之中国青年出版社

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篇6

关键词:艺术设计;民族文化;风格

当今世界的艺术设计伴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把世界日益变成一个地球村”。艺术设计因图形语言的交流便捷和获取信息的优势,及大地推动了艺术设计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发展。

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起步较晚,现代设计教育的年青化和不成熟,使设计教育体系中引用借鉴西方教学内容与方法较多,因而受西方现代设计观念与设计思维的影响较为严重。特别是对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的不够重视与忽略,导致了大多青年设计者民族文化底蕴的匮乏,缺乏自己的思想与创新能力。因而在设计创作中盲目模仿借鉴西方的设计形式风格导致了设计创作只流于表面形式,而缺少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没有自己的文化风格和艺术个性,更谈不上既有民族文化内涵又具中国特色风格的设计。

如何使中国的设计走向世界,创造出中国风格的艺术设计,把握和坚持设计中的民族性,将传统的中国文化内涵与现代的艺术风格有机的结合尤为重要。

我们提倡艺术设计中的民族文化与民族化内涵。民族文化是指该民族成员历代相传的共有价值观、思想意识,它是思想情感、风格习惯、审美情趣、道德观念、宗教信仰等因素的综合。而设计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不仅反映着文化,就它本身而言,也是一种文化和文化的传播形式。

在世界的发展日益呈现多元化的今天,中国的艺术设计应在国际化艺术设计中将民族化的元素进行有益的补充,使本民族的设计文化得到发展,并创立出具有民族化特色的艺术设计风格,在国际艺术设计领域中,提升中国艺术设计地位。

国际主义趋势的同一性,必然形成一种单一、僵化的艺术语言,设计师的个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形成单一性,它必然导致视觉传达效果的削弱,不利于艺术设计的进一步发展。日本在民族风格溶入现代设计中取得了很大成功,日本的设计起步阶段也是西方化盛行,但最终还是回到了传统,创造了极具民族文化风格又是现代设计观念的艺术设计成为了民族特色与现代时尚观念相结合的优秀典范,使日本的艺术设计颇具世界影响力,在日本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是其最重要特征之一。

从艺术的发展史可以看到任何主流艺术或文化的发展都曾受到民族传统艺术的影响和滋养。传统文化艺术能够流传至今,也证实了它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坚持现代设计的民族性很大程度上要求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与借鉴。尊重传统,发扬传统,从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去吸取精华丰富素养,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设计者的必修课。

民族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有共性,又有历史阶段性;同时也具有社会阶层性,民族的多样性。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个性鲜明、千姿百态,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传统民间艺术的亲切感,是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世界的直接接触与碰撞的结果。它即朴实又生动感人。因此,在每一件民间艺术作品中都融入了创作者们对世界、对生命、对社会的理解。它再现了每一代人的生活、观念与情感,成为最直接的艺术之源,所以说传统的民间艺术是最具原创力的艺术。

设计归根到底是为人类服务的,个性化是它的重要特征。设计不仅要有民族性,也要具有世界性,而且世界性某种意义上是民族性的归纳和概括。只有个性的,民族性的东西才能被世界人士所发现并在相互交流中得到认同。同样设计作品的民族性是其具有世界性的前提,这也是我们的中国画、书法、京剧等艺术能在世界艺术领域大放光彩的重要原因。

以我国传统民间彩色剪纸为例,它不仅是融绘、刻、染于一体的工艺美术品,也是极具装饰魅力的设计作品。在造型上,它追求自我完美的中国民族装饰形式美;在构图上,强调对称、均衡、有稳定感;在形式上,通过点线面的对比,色彩的映衬,效果上虚实动静,产生节奏和韵律感;方法上,重归纳和概括,将自然形态规律化,更符合装饰美的要求,手法上,多采用夸张变形,并赋予象征和寓意。用色上,色彩鲜艳,感情色彩浓郁,这些对我们现代艺术设计都起到典范和启示作用。

设计艺术的是在空间中的设计活动,其涉及的内容包括字体设计和插图、摄影的采用,把图形、字体、插图、色彩、标志等以符合传达目的的方式组合起来,用于传达信息及指导、劝说等目的,达到准确的视觉传达功能,同时给观众以视觉心理满足。由于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的某种巧合,以及传统艺术本身的艺术魅力,传统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青睐,特别是那些优秀经典的作品,往往以很高的审美价值引起现代人们的赞叹与兴趣,并对艺术设计起着一定的影响,以致在一些现代设计大师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艺术的踪迹和设计应用的经典范例。

有很多设计师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设计出了成功的作品。例:我国著名艺术设计大师韩美林先生为中国国际航空公司设计的标志就取材于传统的凤纹,该标志简洁有力,三条主线粗重,垂直稳健圆满,每一笔的开端和收尾都处理成尖头,使视感粗中有细、刚中与柔,飘逸的凤纹婉曲秀丽、妩媚生动,头部水平,胸部处理为垂直的线条,整体显得器宇轩昂,寥寥数笔刻画出一个姿势动人的凤纹,表明该公司能够像神鸟凤一样给人们提供舒适的飞行服务和安全保障,该标志属于现代设计中民族化风格的典范之作。再如中国银行的标志,整体简洁流畅,极富时代感,标志内又包含了中国古钱,暗合天圆地方之意。它巧妙地把中国的“中”字和中国传统的圆形方孔币作为金钱象征,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很自然的运用传统寓意,这是民族、地域所拥有的“集体表象”,使设计显示出丰富的想象力与造型上的合理性。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人,就能从中一目了然地解读其标志的内在涵意,这个标志可谓是香港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融贯东西方理念的经典之作,他在对传统民族心理、民族感情的理解和研究基础上,把民族的内核与国际化的语言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统文化素养的深厚积累,对一个中国艺术设计师来说是何等的重要。要创造出中国艺术设计的特色与风格,提升中国艺术设计在世界设计界的地位和影响离开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行不通的。正如我国老一辈设计大师韩美林先生说的一样:“我始终坚信,我的路在中国。”

参考文献:

《装饰》总第117期杨先艺《论设计文化》

《世界平面设计史》王受之中国青年出版社

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篇7

一、美术教育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关系

美术是一种文化形态,作为文化承载的重要载体得以保留并延续,无论是造型还是内涵,都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因此,美术学习既是技能技巧的训练,也是文化学习。由此,美术教育应该让学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和理解美术,并通过美术学习来认识和感受文化。但西画技法传入中国以来,中国美术教育就一直受西画写实技法的影响。这种过分注重技术的教育导向导致了美术教育文化性的缺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更是可有可无。虽然这种技术训练是必要的,但如果没有把文化尤其是优秀文化作为美术教育发展的前提,这种教育是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甚至会成为绊脚石。

二、在美术教育中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具体做法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寓意深刻,对锻造人文素养、完善人格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美术教育除了注重知识传播和技能锻炼,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的熏陶不断完善人格修养,实现对人精神世界的塑造。而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淀正是实现这一目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在美术教育方面如何传承和运用这一宝贵的资源是值得我们不断深入研究的。

(一)在美术理论知识学习中培养学生整体和谐统一的思维方式

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要优化课程结构,增强美术知识和相关优秀文化知识教育,将美术知识与审美文化教育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感知能力,培养其和谐统一的思维方式。例如在创作绘画和设计作品中都要遵循和谐统一原则及思维方式。在美术理论知识学习中,把整个作品看做一个目标一致的集体,把作品中的每个元素看做集体中的一员,每一个元素都要服从集体的安排,这样才能创作出丰富有序、和谐统一的作品。有了这样的思维方式在面对复杂的对象和问题时我们即使出了差错也能很快理出头绪,为创作和设计争取时间。这种思维下也产生我们民族一贯的价值取向,那就是把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利益看作不可分割的整体,把家庭、邻里的和谐、国家的统一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同时也是我们民族历久弥坚的思想传统,古人的各家言论也都突出这一原则,如:儒家的修齐治平理论;墨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维旨趣;家的天下尚同的政治理想等等,都是以整体为上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把全局的利益看得高于局部的利益,把整体的利益看得高于个体的利益。这对于中华一体、国家一统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是必不可少。

(二)在美术作品欣赏中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

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崇德重义的文化传统,对于我们抵制物化主义的思想,净化社会空气,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我国教育家蔡元培说:“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可见美术教育在净化人的情感和心灵上的作用。美术欣赏是美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历史上的经典作品让学生学会辩识社会真、善、美与伪、恶、丑,培养其高尚的情操,提高精神境界。如:在欣赏松、竹、梅、兰、菊等植物花卉时,让学生理解美术家赋予它们的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欣赏潘鹤的《艰苦岁月》、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罗中立的《父亲》等优秀的作品时,给学生们讲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仁人志士的故事,学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义利观,推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气节等等,使其心灵在艺术的熏陶中得到洗礼。

(三)在美术创作实践中引导学生汲取优秀民族工艺的养分

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篇8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西部开发生存选择

   我国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的民族音乐遗产。这里我就从这些音乐遗产生存、保护、发展的角度入手对少数民族音乐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及贡献,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的价值及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如何在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等内容进行研究。

   一、少数民族音乐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和贡献

   我国少数民族不仅有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而且有卓越的音乐创造才能。由于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各民族又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是十分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的。

   我国的民族音乐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一方面,少数民族音乐对汉族音乐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汉族音乐的发展又促进了少数民族音乐的繁荣。许多少数民族音乐家为汉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如藏族贵族登者班爵在中原学习汉族音乐,并将扬琴、笛子、二胡、京胡等乐器带到西藏,使汉族音乐广泛流传,同时也促进了藏族古典音乐的发展。

   总之,我国光辉灿烂的古代音乐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少数民族音乐遗产的价值及保护的重要意义我国各少数民族大多能歌善舞,每个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都拥有本民族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优秀而独特的传统音乐文化,有着丰富的民族音乐遗产。如新疆维吾尔族音乐中的木卡姆,回、土、撒拉、裕固等族共有的“花儿”,以及深深根植于西部各少数民族之中的独特曲艺音乐文化等。

   “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是对流传于中国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载歌载舞,是维吾尔木卡姆最重要的特色。舞蹈技巧丰富多彩,集体舞的队形组合、步伐步态,双人舞中的摇肩动颈、闪转腾挪,单人独舞中的叼花顶碗、模拟动物等,形态各异,变化层出不穷。

   木卡姆是维吾尔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街小巷、茶馆饭铺、村镇集市,驴车上、驼队中、篝火边,都飘荡着木卡姆的旋律。她更与民俗仪式息息相关,木卡姆的乐声起处,都是吸引人们聚集的地方。年轻人在木卡姆的乐声中喜结良缘,走过苦难的人民也在木卡姆的乐声中长眠于一生热爱的沙土中。木卡拇伴随着维吾尔人的降生、成长、死亡,与维吾尔人民生死相依。

   “花儿”是流传于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陕西宝鸡以西、四川阿坝一带及西藏部分地区,深受回、东乡、保安、撒拉、土、藏、裕固等民族喜爱的一种高腔山歌。这支由人民自己栽培的民间艺术之花,已深深融入当地各族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与西部各族人民情感相系,血肉相连,成为各族人民田间劳作之余、休息嬉戏时、旅途之中表达喜怒哀乐、抒发个人情怀、寄寓相思之苦的最佳方式。

   面对如此丰富的“花儿”音乐文化,我们更要继续发掘、保护好现有的和蕴藏在民间的原生态形式的花儿资源,传承好各少数民族传统的和优秀的“花儿”,使原汁原味的花儿艺术永远根植于各民族之中,又要积极引导“花儿”向大众化、现代化、产业化方面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花儿”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魅力,使根植于各民族文化沃土的“花儿”世代相传,生生不息,让这朵扎根民间、源远流传的民间艺术奇葩根深叶茂、灿烂芬芳、飘香万里。

   三、现代社会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与发展

   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加上上世纪下半叶我们遭受了一场全民族的大劫难,在“破四旧”极左口号的错误引导下,优秀的民间传统音乐文化遭到了灭顶之灾!于是优秀的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中断、消失、消亡、被遗忘……每日都在发生着。面对这一严峻现状,我们要调动全社会各界力量,要让全社会认识和了解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提高社会各界保护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营造有利于音乐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社会氛围,共同参与到抢救、挖掘、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遗产中去。

   1.加强合作,树立资源共享观念

   我国西部少数民族的民族音乐文化丰富多彩,博大深厚,保护发展工作任务艰巨,单靠文化部门的力量很难担负这一伟大又艰巨的使命,只有联合各界,深入民间、深入生活、深入文化、深入时代,才能进一步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遗产。因此,我们要放眼社会,树立资源共享观念,加强社会科研机构、院校、协会、学会的横向联系和合作,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优势搭建民族音乐遗产保护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平台,加强对民族音乐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和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学科合作、沟通与交流,在时间基础上进行思考、概括、总结,促进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解决保护和发展工作中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2.鼓励投资,拓宽资金投入渠道

   保护发展工作要顺利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投入。面对许多濒危的、急需抢救和保护的民族音乐遗产,财政专项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所以要调动个人、集体、民间组织、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投资民族音乐遗产保护项目的积极性,促进民族音乐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发展工作。鼓励企业、公司投资开发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促进民族音乐文化价值的不断增长,让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活”起来,融入新时代、新生活,找到新位置,活跃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并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3.政府资助,创办各类讲习所

   少数民族中有许多优秀的民间艺人,他们精湛的技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政府应通过生活资助和技艺传承资金资助的方法,帮助身怀绝技的民间艺术大师创办音乐、舞蹈、曲艺等各类讲习所,使喜爱民族音乐文化的青少年,能够有条件集中在讲习所里,接受“原汁原味”的艺术传习,使优秀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篇9

艺术教育在当代素质教育大背景下有着重要意义,中华艺术教育的核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优秀的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需要依靠教育的背景,艺术教育更应该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艺术教育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本文将围绕艺术教育中怎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传承的途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

艺术教育;传统文化;传承途径

一、艺术教育传承的重要性

(一)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象征,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我国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中华文化在世界上有着不可小觑的地位。可以说,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传统,中华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和文学等各个方面,其中最根本的文化是哲学,因为哲学是探讨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哲学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待事物的理解方式和处理方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怎样在当前的社会中继续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怎样塑造共同的精神家园,这是目前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动力源泉在于教育,所以,需要发挥艺术教育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有很重要的意义。通过艺术教育,不仅可以大力宣传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可以从中汲取优秀的文化资源,不断加深大众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激发民族创造力。

(二)建设高校传统文化课程教育体系。党的十报告中提到需要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即“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高校平台进行宣传传播,逐渐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教材中,带到课堂上来,从而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相融合。利用高校文化传播的平台对传统文化传承,完善高校文化教育体系,与传统文化交相辉映,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由此一来,大学生可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而且有助于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保护培养专业人才,共同构建成现代大学传承知识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教育平台。

二、艺术教育传承的方式和途径

(一)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本源、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它是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华民族能够几千年来屹立不朽的根源,因此它也具有很深远的教育意义。一个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美好梦想的渴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倡导的“中国梦”宣传紧紧相关联。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可以展示出中国梦的内涵,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强大的爱国责任感。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根基,通过宣传和普及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可以学习到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解。除此之外,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和谐社会,培养综合性人才都有深远的意义。

(二)建立完整的传统文化体系。根据艺术教育独有的教育方式和特点,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艺术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科学设计教学环节,规划教学内容,把艺术教育的课程安排做到井然有序,突出重点,从而形成一系列有效的教育体系,通过教育平台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高校教育课程建设上,可以对课程体系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从更深的层次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内容上,重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自觉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传统文化内涵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后能够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为社会培养出一批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接班人。除此之外,在教学方式上,可以拓宽艺术教育的领域,可以结合我国多民族特色文化进行艺术教学,把各个地方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融入到艺术教育课程中来,比如,可以在课堂中展示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地方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地方特色戏剧等等,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丰富和完善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课程体系。

三、完善高校教育体系,优化教育质量

(一)规范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艺术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作为教育传播的媒介,同时也是传播优秀文化的领导者,艺术教育质量和水平高不高,取决于教育的师资力量够不够雄厚。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的队伍可以有效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十分重要。一方面来看,搭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平台,对教师定期实施艺术教育培训,从而促进教师在艺术教育中能够有更好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来看,建立优秀的传统文化名人课,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和研究者等等,邀请名人来亲自讲解传统文化,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提高了文化传播的质量。除此之外,可以在高校开设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邀请优秀的高水平的专家型教师进行讲授,把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和传承传统文化相融合,对广大师生产生影响和示范带头的作用,提高教学水平。

(二)建立传统文化的教育评价体系。教学评价在教师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教学评价作为教师教学的一项重要监督手段,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艺术教学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建立传统文化教育评价体系,可以不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性非常重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测评,定期开展监督工作,对优秀讲师进行奖励,鼓励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搭建艺术创作的平台。艺术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进行艺术创作,它能够体现出艺术创造者的思路和其想表达出的情感。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搭建艺术创作的平台,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传统文化的展览馆,充分展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让学生在参观和展览中受到文化的熏陶,还可以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此外,在科技不断发达的今天,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和宣传,将传统文化通过数字网络进行传播,吸引大众目光的同时,可以将传统文化艺术作品融入创新,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从而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良好的社会风气。

四、结语

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教育的传承,我们需要打造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精品来服务社会。高校需要贯彻文化强国的战略方针,拓宽艺术教育的渠道,在集成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更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精品来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这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高校的责任。

作者:刘江婷单位:南昌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传承的途径简析[J].四川戏剧,2016

[2]王洪斌,朱效刚.艺术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式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2014

[3]刘磊.高校艺术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式[J].鸭绿江月刊,2016

[4]王希.艺术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式研究[J].音乐大观,2014

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篇10

【关键词】民族声乐发展历程发展特征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通过不断地吸收优秀文化、摒弃陈旧内容,形成了其独特的表现方式与系统的体系。民族声乐对人们的生活、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其独有的魅力受到人们的喜爱,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声乐将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人们陶冶情操、培育优良品德离不开的艺术。

一、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

1、沉淀期

民族声乐艺术是一个多元的艺术综合体,从其表现形式来看,形式多样,包括戏曲、民歌、曲艺等。可以说,我国《诗经》中对音乐的记载就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滥觞,经过千百年的流传,民族声乐在历朝历代中生生不息,经过时间的沉淀而愈加丰富多彩。

民族声乐艺术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其继承性,通过对上个朝代的继承,经过沉淀,在下一个朝代绽放出新的光彩。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民族声乐艺术逐渐吸收了各地的特征,乐府、民歌、元曲等逐渐成为当时时代的潮流,也是当时民族声乐艺术的代表。

2、发展期

自上个世纪以来,西方文化与我国文化实现了交流与融合,民族声乐从那时起也迎来了创新与发展的好时期。西方音乐中的歌舞剧等使得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吸收其优秀性的基础上结合本土音乐特点实现了发展,在我国音乐发展史上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民族声乐艺术中的音韵美、民族特色在于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显得更为突出,从那时起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作曲家与歌唱家,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特征

1、民族性突出,以本土文化为基础

音乐并不是独立于人们的生活的,相反的是,所有的音乐都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而艺术则高于人们的生活,是音乐的升华。

民族声乐艺术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歌颂人们的辛勤劳动、歌颂收获时具有浓厚的民族性。不同地区的声乐艺术最为鲜明的特征就在于其民族性,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源于我国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其表现内容也是扎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充分地展现了我国不同时代的风土人情与社会环境。

随着西方音乐对我国音乐的冲击,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面临着如何在接受先进音乐理论、音乐技巧及唱法的前提下保证民族性的问题。当前,许多有识之士都呼吁在接受西方音乐的同时,重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民族性,使得民族性始终贯穿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全程,才能确保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会失去自身的本色,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的肯定。

2、原生态特色,重视原生态音乐发展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尽管实现了较好的继承,仍然有部分原生态的民族声乐优秀作品流失,原生态民族声乐艺术逐渐消失。这是由于原生态民族声乐受到人们生活的影响较大,人们在几千年中不断地迁徙、搬迁,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就在人们的迁徙过程中逐渐被人们忘却。另一方面,原生态声乐受到外来音乐的影响较大。我国是人口融合的大国,不同民族之间实现了民族的融合,当前也实现了不同国家之间人口的融合,人口在融合的过程中,原生态声乐也会逐渐改变,面临着失去其特色的危险。

因此,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十分重视对原生态声乐的保护。社会愈加重视对传统民歌等原生态音乐的保护,且部分地区的政府也组织进行了全面的音乐普查,搜集当地的原生态声乐,在对其进行保护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发展,改变原生态声乐中存在问题的唱法,使得原生态声乐艺术更受人们的欢迎与喜爱。

3、重视传承,建立完善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

许多国家或地区的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是在迎来其发展的辉煌时代后则一蹶不振,甚至被他国的音乐艺术所取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其没有很好地进行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只有在传承民族声乐艺术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为了建立完善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学校必须对民族声乐艺术提高重视,从音乐教学的课程设计、音乐器材的提供上,尽可能地满足教师进行教学的需要。其次,教师在进行民族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抛弃传统的枯燥的教学方式,如在教导学生学习蒙古族的民族声乐时,应当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让学生在了解蒙古族同胞的生活习性、语言特征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学习。只有在真正领悟了音乐创作者的生活环境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把握民族声乐的特点。

建立完善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不仅仅是为了民族声乐艺术得到传承,更为重要的是,为了让民族声乐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进步,在当今时代不断焕发出其新的光芒,让民族声乐艺术为人们带来更多的美的享受。

三、小结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世界声乐艺术中拥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经历了多年的沉淀与吸收,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当前,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呈现出多样的发展特征,在吸收外来音乐优秀内涵的同时,也保留着其独特的民族性,且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彰显出其独特的音乐美、艺术美,是当代音乐史上独一无二的瑰宝。

【参考文献】

[1]胡俊贤.浅谈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戏剧之家,2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