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初中数学小论文2000字范文9篇初中数学小论文2000字范文9篇

初中数学小论文2000字范文9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37:41

初中数学小论文2000字范文第1篇

多媒体教学可以使讲解的内容更为形象、直观,但是如果整个教学过程都在展示课件的内容,一个字的板书都不存在,学生只顾看大屏幕,看老师演示,不思考问题,不动手操作、训练,就像看电影一样,那么一节课下来,是不会有什么教学效果。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动脑、动手的过程,适当的进行板书、演算、讨论和思考,才能使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和发展过程,若一味的用课件代替板书,将无法体现数学的解题思路、解题步骤,同事也有违学生的认知规律,无法开启学会少年宫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的讲解,仍然是多媒体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占较大的比重。

初中数学小论文2000字范文第2篇

1、运用信息技术导入教学情景内容。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数学问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它们图文并茂展示给学生,并且设置一定的悬念。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情境导入,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去主动的探索和思考。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可感。比如学习三维图形等,学生空间感较差,难以想象该种图形。教师用多媒体可以给学生呈现大量三维图形以及生活中的实物,学生在多种感官刺激下,能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

2、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特点相容合。针对初中数学课堂当中使用信息技术应当充分分析数学学科主要特征,只有清楚地把握两者之间的关联,才能真正意义上将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发挥出来。如果仅仅将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生硬的结合、简单的嫁接,便难以发挥它所应有的作用。教者应根据两者的特点,进行恰当有机的结合。

3、正确把握多媒体计算机的地位和作用。在计算机等辅助教学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来指导学生,给他们精心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学生运用计算机等可以更加便利地获取知识。但是计算机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认知工具和探索工具,对教师而言还是开展教学的辅助性工具。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要适当、恰如成分地运用信息技术,而不能过多地依赖,主次不分,更不能纯粹只是为了赶时髦而去摆花架子。对于教师来说,不能完全舍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比如板书,就不能完全被教师的ppt等课件代替。教师适宜的板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掌握所学内容。作业也不可完全要求学生通过计算机完成,还必须同时考虑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国内,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教育领域当中,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却出现了很多误区,教师和学生并不能真正高效地运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需要广大学者和一线教师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实验、总结和研究。同时,初中数学老师要不断地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将其融入初中数学课堂,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初中数学小论文2000字范文第3篇

数学内容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也可以说,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并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数学特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学习数学。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单靠教师的一张嘴是不够的,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具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特点,能够为教学创设丰富的情境,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的这种优势,促进教学的发展。

例如,在讲“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有效学习其中的难点内容。如,在证明“顺次连接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到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这个命题时,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进行现场演示,为学生展示不同的四边形,进行相关操作,使学生直观上看到得到的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在教师进行演示之后,可以具体某一个四边形,利用几何画板再次进行现场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在拖着四边形一个顶点在平面内缓慢移动的过程中,四边形的形状与对角线的变化的关系,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的测算长度及角度的功能测出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关系、两对角线夹角度数对于四边形形状的影响。在情境展示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理解证明此观点(略)。

初中数学小论文2000字范文第4篇

摘要:教师在教学时经常需要面对不同的学生,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显得非常必要。一些学生到了初三仍对几何证明题书写感到困难,思考时没有明确的目的。本文针对这些情况,充分重视了“定理教学”,采取了先集中讲授再平时渗透的方法,提出了从定理的基本要求出发,通过建立表象、组合定理、联想定理等教学对策,从而使学生具备“用定理”的意识。

关键词:建立表象、组合定理、联想定理

教师在教途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在农村中学,有时由于教学上的需要,往往到了初三,也会出现面对陌生学生的情况。笔者今年就遇到了尴尬:几何证明题学生会证的,却不会书写或书写不完整;知道步骤的原因和结论,但讲不出定理的内容;更多的学生面对几何题在证明时凭感觉。面对着时间紧、任务重,怎么办呢?经过一番苦思冥想,针对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决定狠抓“定理教学”。通过一段时间的复习,学生普遍反映在证题和书写时有了“依靠”,也发现了定理的价值,基本树立了“用定理”的意识。

那么,学生在证题时到底是由哪些原因造成思维受阻,产生解题的困惑呢?我们把它归纳为以下几点:

⑴不理解定理是进行推理的依据。其实如果我们把一道完整的几何证明题的过程进行分解,发现它的骨干是由一个一个定理组成的。而学生书写的不完整、不严密,就因为缺乏对定理必要的理解,不会用符号语言表达,从而不能严谨推理,造成几何定理无法具体运用到习题中去。

⑵找不到运用定理所需的条件,或者在几何图形中找不出定理所对应的基本图形。具体表现在不熟悉图形和定理之间的联系,思考时把定理和图形分割开来。对于定理或图形的变式不理解,图形稍作改变(或不是标准形),学生就难以思考。

⑶推理过程因果关系模糊不清。

针对以上的原因,我们在教学中采取了一些自救对策。

一、教学环节基本要求→重新建立表象→推理模式→组合定理→联想定理

二、操作分析和说明

⒈定理的基本要求

我们认为,能正确书写证明过程的前提是学会对几何定理的书写,因为几何定理的符号语言是证明过程中的基本单位。因而在教学中我们采取了“一划二画三写”的步骤,让学生尽快熟悉每一个定理的基本要求,并重新整理了初中阶段的定理(见附页,此只列出与本文有关的定理),集中展示给学生。

例如定理43: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线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一划:就是找出定理的题设和结论,题设用直线,结论用波浪线,要求在划时突出定理的本质部分。

如:“直角三角形”和“高线”、“相似”。

二画:就是依据定理的内容,能画出所对应的基本图形。

三写:就是在分清题设和结论的基础上,能用符号语言表达,允许采用等同条件。

如:∵△aBC是Rt△,CD⊥aB于D(条件也可写成:∠aCB=90°,∠CDB=90°等)∴△aCD∽△BCD∽△aBC。

学生在书写时果然出现了一些问题:②还表现在思维偏差。我们的要求是会用定理,而有些学生把定理重新证明一遍(如定理5、6);或者在一个定理中出现∵××,又∵××,∴××的错误。⒉重新建立表象

从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原则。“表象”就是人们对过去感知过的客观世界中的对象或对象在头脑中留下来的可以再现出来的形象,具有一定的鲜明性、具体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由于几何的每一个定理都对应着一个图形,这给我们在教学中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我们要求学生对定理的表象不能只停留在实体的'形象上,而是让学生有意识的记图形,想图形,以形成和唤起表象。我们认为,这对于理解、巩固和记忆几何定理起着重大的作用。

教给学生想形象的基本方法后,我们接下去的步骤是用实例引导学生,下面是一段经整理后的课堂教学主要内容:

⑴问:听了老师的介绍后,你怎样回忆垂径定理的形象?

答:垂径定理我在想的时候,脑子里留下“两条等弧、两条相等的线段、一个直角”在一闪一闪的,以后看到弧相等或其他两个条件之一,脑子里就会浮现出垂径定理。

目的:建立单个定理的表象,要求能想到非标准图形。

继续问:看到弧相等,你们只想到了垂径定理,其他的定理就没有想起来吗?

答:想到了圆心角相等、圆周角相等、弦相等……

甚至有学生想到了两条平行弦……

目的:通过表象,进行联想,使学生理解定理间的联系。

⑵问:从定理21开始,你能找出和它有联系的定理吗?

答:有定理22(擦短使平行直线变成线段),定理25(特殊化成菱形),定理27……

目的:一般化或特殊化或图形的平移、旋转等变化,加深定理间的联系。

⑶下面的步骤,我们让学生自主思考。学生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判断,进一步熟悉定理的三种语言、定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学生思考的角度看,他们主要是在寻找基本图形,由于定理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在一个基本图形中往往存在着另一个残缺的基本图形,所以学生大多通过连线、延长、作圆、平移、旋转等手段,也有通过特殊化、找同结论等途径把不同的定理联系起来。

下面摘录的是学生自主思考后,得到的富有创意性的结论。②定理51(一线过圆心,且两线垂直)→定理36(一线平移成切线)→定理47、48(绕切点旋转)→定理50。

③如下图,把eF向下平移(或绕a点旋转),使定理37和50联系起来(有同结论∠α=∠D):

⒊推理模式

从学生各方面的反馈情况看,多数学生觉得几何抽象还在于几何推理形式多样、过程复杂而又摸不定,往往听课时知道该如何写,而自己书写时又漏掉某些步骤。怎样将形式多样的推理过程让学生看得清而又摸得着呢?为此,我们在二步推理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总结了三种基本推理模式。

具体教学分三个步骤实施:

⑴精心设计三个简单的例题,让学生归纳出三种基本推理模式。

①条件→结论→新结论(结论推新结论式)

②新结论(多个结论推新结论式)

③新结论(结论和条件推新结论式)

⑵通过已详细书写证明过程的题目让学生识别不同的推理模式。

⑶通过具体习题,学生有意识、有预见性地练习书写。

这一环节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先理解证明题的大致框架,在具体书写时有一定的模式,有效地克服了学生书写的盲目性。但教学表明学生仍然出现不必要的跳步,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把它归结为对推理的因果关系不明确、定理是推理的依据和单位不明白。因而我们根据需要,又设计了以下一个环节。

⒋组合定理

基本推理模式中的骨干部分还是定理的符号语言。因而在这一环节,我们让学生在证明的过程中找出单个定理的因果关系、多个定理的组合方式,然后由几个定理组合后构造图形,进一步强化学生“用定理”的意识。

下面通过一例来说明这一步骤的实施。证明:连结oB,连结oa交BD于F。

学生从每一个推测符号中找出所对应的定理和隐含的主要定理:

比例基本性质→S/aS/证相似→相似三角形性质→垂径定理→勾股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

由于学生自己主动找定理,因而印象深刻。在证明过程中确实是由一个一个定理连结起来的,也让学生体会到把定理(不排除概念、公式等)镶嵌在基本模式中,就能形成严密的推理过程。此时,可顺势布置以下的任务:给出勾股定理,你能再结合一个或多个定理,构造图形,并编出证明题或计算题吗?

实践表明:经过“模式+定理”书写方法的熏陶后,学生基本具备了完整书写的意识。

⒌联想定理

分析图形是证明的基础,几何问题给出的图形有时是某些基本图形的残缺形式,通过作辅助线构造出定理的基本图形,为运用定理解决问题创造条件。图形固然可以引发联想(这也是教师分析几何证明题、学生证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但对于识图或想象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就比较困难,他们往往存有疑问:到底怎样才能分解出基本图形呢?在复杂的图形中怎样找到所需要的基本图形呢?因而我们从另一侧面,即证明题的“已知、求证”上给学生以支招,即由命题的题设、结论联想某些定理,以配合图形想象。

讨论此题时,启发学生由题设中的“aB是⊙o的直径”联想定理“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90°”,因而连结BC;“过B作⊙o的切线交ae于F”联想定理“切线的性质”,得出∠aBF=90°。从而构造出基本图形②③。

由命题的结论“BF∥De”联想起“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定理,构造出基本图形④。将上述基本图形②③④的性质结合在一起,学生就易于思考了。

这一环节我们的引导语有:“由已知中的哪一个条件,你能联想起什么定理?”、“条件组合后能构成哪个定理?”、“有无对应的基本图形?”、“能否构造出基本图形?”等。目的是让学生树立起“图形+定理”的思考方法,把以前的无意识思考变成有目的、有意识的思考。

三、几点认识

复习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自身实践和领悟才是最佳复习途径,因此在复习时,我们始终坚持主体性原则。在组织复习的各个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出问题让学生想,设计问题让学生做,方法和规律让学生体会,创造性的解答共同完善。

“没有反思,学生的理解就不可能从一个水平升华到更高的水平”(弗赖登塔尔)。我们认为传授方法或解答后让学生进行反思、领悟是很好的方法,所以我们在教学时总留出足够的时间来让学生进行反思,使学生尽快形成一种解题思路、书写方法。

集中讲授能使学生对几何定理的应用有一定的认识,但如果不加以巩固,也会造成遗忘。因而我们也坚持了渗透性原则,在平时的解题分析中时常有意识地引导、反复渗透。

参考资料:

①高三数学第二轮复习的理论和实践孟祥东等《中学数学教与学》2001、3

②全国初中数学教育第十届年会论文集p380、p470

初中数学小论文2000字范文第5篇

摘要:为适应当今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们喜欢你所教的数

学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注重实践探索,并运用多媒体在数学课堂中发挥作用,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

关键词:生活实际多媒体实践

我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已有二十几个年头了,长期以来,数学留在很多学生心里的强烈印象,就是枯燥的计算、刻板的公式、远离现实生活的应用题,初中生学习数学是脱离于生活的一种纯符号的逻辑演绎,学生怕学,甚至厌学。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学生怕学数学,认为数学太抽象,不易理解。而面对新课程的改革的大潮中,被传统教材培养长大,已经非常习惯了传统教材的我,一度也很迷茫,如何才能有效的实施课堂教学?如何让学生从怕学、厌学到不怕,甚至喜欢数学?如何使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呢?以下是我对这一问题的初探。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镇级初中,到我们学校来就读的学生大部分是因为父母出外打工的留守生或因其他原因而无择校机会就近入学的学生,这些原因也就构成了学生从小在学习时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家学习时没有得到来自家长的较严格督促和指导,在面对学习困难时也基本得不到有效帮助,在面对挫折时也很难得到及时的疏导和鼓励,在我的家访中能发现更有一部分家庭,由于父母工作不顺利、或父母离异等原因,家长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失败简单以责骂甚至拳脚对待,或者不管不问,这些都是导致学生怕数学,甚至讨厌数学的主要原因之一。2、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还常常处于“教材是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有时我们把数学与生活的天然联系割裂开来,鲜活的数学异化成了纯粹的符号系统,成了游离于生活之外的另一抽象的世界。这也是学生感觉数学枯燥无味的一大原因。3、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他们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他们对数学概念理解不是按我们成人意志“直接教会学生的”,而是要通过学生的形象思维,借助对客观事物表象的理解后而产生的。单一的接受式教学让学生感觉数学的学习是那样的单调,呆板,毫无乐趣。对于学生的家庭现状我无力去改变,唯一我能做的是改变我的教学方法,去适应学生的要求。于是结合数学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去创设情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创设更多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获得更形象,更生动的感性认识。

我主要尝试了以下做法:

1.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入新课。

在每次新授之前,我非常注重引入设计,在设计如何引入新课时十分注重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实际出发。如在教学“有序数对”概念,我在引入新课时,没有像教材里问学生:你们去电影院看过电影吗?原因在于:我们班里的大多数学生是留守生,其父母长年累月不在家,父母带着自己的孩子到城里电影院看一场电影几乎是一种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多数学生对电影院内座位的编排编号情况并不熟悉。在我们杨河镇,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几年大量兴建套房,我们班大多数学生居住在套房里。于是我这样问学生:你住在几层几号?或你住在几单元几层?学生对于这样的和实际生活紧紧相连的问题,非常熟悉,答案昭然若揭。在此基础之上,再讲解“有序数对”的概念就有事半功倍之效。

2、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告别传统的“小米加步枪”式教学。

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关心下,我校在本学期初已全部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施。在此之前,我已掌握了多媒体的使用方法,还能自制数学课件,这样能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还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如在讲实数的概念时,其中有一个结论“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即是任何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反过来,数轴上任意一点所表示的数是实数。我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制作了直径为一个单位长度的圆在数轴上滚动一周的动画课件,学生们知道,直径为1个单位长度的圆的周长是π,此圆在数轴上滚动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π,学生们清楚地看到表示π的点的出现,啊!数轴上竟然有一个点能准确地表示无理数π,这样学生相信其它的无理数同样也能在数轴上用一个点表示出来。若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讲解,学生们只能是半信半疑。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是学生不易理解的问题,我都想尽一切办法制作课件,帮助学生分析,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的功效。例如,在本学期(七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第十五页有这样一道题:求四块绿地面积之和。为了形象化,我运用几何画板制作了四块地经两次平移成为一块长方形的动画课件,学生们看到经向下,向右两次平移后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减少了2,宽减少了1,学生很顺利地得出四块地的面积之和为S=(a-2)(b-1),这种教学效果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3.注重实践探索

有些概念在教室里讲学生不易接受,若有适宜的环境条件,何不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实际生活中去探索呢?如,我在教学“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一概念时,我并没有在黑板上纸上谈兵,而是把学生带到学校的沙坑旁,先让一名学生跳远,然后现场讲解:什么是起跳线和落脚点,再让其他学生量那名学生跳远的成绩,在量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跳远成绩实际上是指落脚点到起跳线之间的距离。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理解了“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一概念,而且对垂线段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区别与联系也非常清楚。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这是摆在我们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永久的课题,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去创造情境,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多参加实践探索活动,让数学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知识的乐园!

参考文献

_教育部制订。中学数学课程标准

初中数学小论文2000字范文第6篇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也不一定能明白,特别是传统教学中无法用适当的手段去揭示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规律,直观性难,可见度低的课堂教学过程,而计算机的演示功能可对重要教学内容和现象进行展示和回放,学生容易理解,从而收到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如:讲《轴对称图形》这一节,可制作课件,使满足条件的两个图形通过翻折、重叠、闪烁灯系列动画模拟过程,形象生动,让学生反复观察和比较变化前后图形的异同之处,从而体会到对称的性质,使得本节课的重难点得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初中数学小论文2000字范文第7篇

关键词:运动过程数学现象抽象具体兴趣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必然会引起社会很多方面的深刻变化,对教育的各个方面也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巨大影响。如何迎接这个挑战,用信息技术改进我们的教育工作,是我们面临的任务,开展多媒体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多方面的探索,我们感到应用“几何画板”与数学学科进行整合,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几何画板”是教育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研究中心向全国中小学数学、物理教师推荐的优秀教学软件,能在动态变化中保持给定的几何关系,学习、掌握这个软件比较容易,用它制作课件比较简单,既有利于教师制作,也有利于学生进行数学实践与探索,拓宽了创造性学习的渠道。

一、有目的地使用“几何画板”,解决数学教学中的难点

传统的教学方法,经过无数教师的努力,有很多成功的经验,有很好的效果。其中有一些经验在信息时代也可能不会被替代,甚至发扬光大。多媒体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则应当有目的和更有效的解决传统教学中,无法解决或解决不好的一些问题。

1.表现空间图形的不同观察角度

2.表现两个变量之间形象的函数关系

例如:“已知矩形aBCD,aB=4厘米,BC=3厘米,点p为折线BCD上任意一点,设ap与矩形aBCD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是S平方厘米,从点a沿矩形周界且经过点B(或再经过点C),到p的距离是x厘米,试用解析式将S表示成x的函数。”我们能用“几何画板”画出ap与矩形aBCD所围成的三角形,三角形面积会随着p点在矩形周界上运动而变化,在“几何画板”中还能度量出p点的运动距离x与三角形面积S,这些度量值会随着p点的运动而改变,还能显示出S与x函数图象。使“运动”进入数学能生动地表现出来。

3.表现几何图形性质的普遍意义

几何性质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但我们只能从个别、具体的例子入手学习。应用“几何画板”制作课件,较好的解决了这个矛盾。“几何画板”制作的课件能让每个具体的图形运动起来,而且在这个运动的过程中,能保持给定的几何关系。例如:在探究“三角形三条中线交于一点。”这个性质时,我们在一个三角形中作出两条中线之后,再作第三条中线正好经过这两条中线的交点。为了说明这个性质的普遍意义,可再制作一个“动画”按钮,或拖动三角形的顶点,使三角形运动变化,但在变化过程中,这三条中线始终交于一点。这样学生对任何一个三角形都具有这个性质,有很深的印象。

4.表现的事物抽象性,和抽象理论的具体性

广泛的应用性与高度的抽象性是数学的特点,也是学生产生兴趣与学习的难点所在,解决好数学的抽象性问题,是帮助学生克服难点,提高兴趣的关键。在小学“图形的认识”这节课中,用“几何画板”制作的课件,向学生展示的红领巾、手帕等实物,可以移去红色、花纹、布料等非研究对象,从中抽象出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果讲低年级的学生主要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那么高年级学生主要是用具体的形象来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理论,例如:人们在几何教学中常讲“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但同学不一定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于是我们制作一个课件,来演示一个点运动后变成一条线段,一条线段运动后转化成一个矩形,一个矩形运动转化成一个长方体的过程,使学生对抽象的事物有个感性的认识作为理论的基础。

5.表现各种数学现象的运动过程

物体的运动过程用语言与文字很难表达清楚,但用图形能达到一种新的意境。例如:椭圆是用轨迹来定义的,而轨迹是用运动来表现的,我们用“几何画板”制作了到两个定点距离之和为定值的一个动点,并度量出这个动点到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再计算出这两个距离之和,在这个课件中学生能清晰看到动点的运动轨迹,对椭圆轨迹留下鲜明的印象。

二、在学生中开展学习“几何画板”活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及实践与创新的能力

1.“几何画板”是学生进行数学实验的重要工具

现在的数学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计算、演泽等具有根本意义的严格推理的能力,还培养学生预感试验,尝试归纳、“假设——检验”、简化然后复杂化,寻找相似性等非形式推理或似真推理的能力。只有这样,数学课程的创造性气质才算提高。实验方法在数学科学中的作用愈来愈被重视,除了直接观察、假想试验,统计抽样和计算机迭代、数字仿真等方法也日益被采用,成为发现、创造的重要杠杆。而“几何画板”的使用,使学生进行数学实验多了一件有用的工具,使得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进行数学实验成为可能。这种数学实验,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本领的提高,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培养,都将发挥作用。

例如:为了判定垂心在三角形中的位置,我们让学生在一个三角形中作出垂心,然后让三角形任意变换(这在“几何画板”很容易做到),学生观察了无数个三角形与它的垂心,从中发现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垂心的不同位置,概括出垂心在直角、锐角与钝角三角形中的位置特征。

2.“几何画板”列入校本课程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为了有效地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培养学生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我们学校为学生开设了“几何画板”这门课,作为我们的校本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寓教于乐,学生不仅掌握了“几何画板”的使用,而且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了对一些重要数

学概念的认识——如对函数的认识,提高多方面的能力——如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用“几何画板”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经过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我感到要有效的开展这项活动,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⑴学生对“几何画板”操作要有一定的水平,否则学生会因为“几何画板”操作不熟悉而影响了对问题的探究;⑵教师要认真设计一个探究的过程,即把一个大的目标分解成几个具体的小目标,使学生有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开始的时间可以设计得细一点,学生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各个目标之间的跨度可大一点,并要注意这个过程的创造性成份;⑶教师既要有目标导向,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用“几何画板”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用“几何画板”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大大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创新和实践的能力,产生了师生互动的生动教育局面。

例如对下面一个问题,我们作了这样一个尝试:

已知:p(2,3),Q(4,1)在X轴上求一点m,使|mp|-|Qm|最大。

学生由于受函数学习的影响,提出如下解法:设m的坐标为(X,0),则,至此,学生就无法解下去了。

这时我们让学生打开“几何画板”,作出图形,并度量出有关的量(见图一)。

再让学生在X轴上拖动m点,各种度量值(图一)也随着m点的变化而变化,由于在画面上可看|pm|-|Qm|的值,因此学生很快发现,当m在pQ延长线上时(见图二),|pm|-|Qm|最大。经过这样自主的探究学生很快找到解题的方法。可喜(图二的是经过多次练习,这种探究活动已成为学生学习的自觉行动与有效方法。

又例如:我们经常用“几何画板”解决一些带有参数的函数问题,如“f(x)=ax(a>0,a≠1),g(x)=bx(b>0,b≠1),比较这两个函数值的大小。”“已知y=ax2+bx,当a>0,b<0时,顶点p在第几象限;当b∈(-∞,∞)时,点p的轨迹是什么?”这类问题,虽然题目各不相同,但在“几何画板”中的探究过程却几乎是一致的,做多了,有的学生对用“几何画板”探究这类带有参数的函数问题进行归纳、建模:⑴建立参数;⑵建立带有参数的函数;⑶作出函数图象,⑷改变参数,观察函数图象的变化,探究性质;⑸验证或证明探究所得到的性质,或举例否定这个性质。用“几何画板”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通过学生自身的'操作和主动参与,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迅速我始料不及的。

5.开展学习“几何画板”活动,提高了学生应用计算机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几何画板”,不仅有利于数学教学,而且也有利于信息科技的学习。由于“几何画板”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紧密的联系,学生学习了“几何画板”,使计算机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工具而经常使用,这将提高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应用计算机的意识,也将有效的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三、解决师资培训工作中的问题

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学校在数学教学中使用“几何画板”取得一定成果。在教师培训工作中,教师向我们提出很多问题,促进我们去思考、学习,并与广大教师一起探究,促进了多媒体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工作向更广阔,更深入的层次发展。

1.解决教师在操作、应用中的困难

在师资培训中广大教师涌跃参加,并努力用于教学实践。教师在学习中也会发生类似于学生学习中的一些操作性困难,这些困难通过讲解、帮助就可以解决。在教师培训中我们发现教师们碰到的与学生的困难有不同之处,新的困难是教师自已根据教学要求,制作课件时碰到的困难,这实际是对课件结构分析的困难,于是我们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增加对课件结构的分析,帮助教师提高自己对课件的设计能力,制作出符合自己教学要求的课件。

2.解决“几何画板”与其它软件综合应用问题

在培训中老师们提出的有些问题,超过了人教社编写的《几何画板用户指南》与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编写的《几何画板参考手册》中包含的内容,例如:“如何在powerpoint中调用几何画板?”为此我们查阅了一些资料,找到了解决的方法——在powerpoint的幻灯片中制作调用按钮。虽然这看似一个不大的问题,但这个问题解决,将综合发挥这两个软件的长处,有利于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制作出更好的课件。

3.探究新版软件的应用

初中数学小论文2000字范文第8篇

计算机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和做作业。课后,学生可以利用一些辅导软件来巩固和熟练某些已经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辅导软件不仅提供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图象,还有语音解说和效果音响,图文并茂,具有很好的视听效果。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自取进度,个别系统逐步深入地学习,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内容。这种课件能够补充课堂学习的内容和加强概念的学习。交互性、及时反馈和足够耐心的优点使得数学辅导课件非常有用。

利用计算机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可以做成一些智能题库,学生可以用它做题、复习知识。这里所说的题库的智能化,是指系统能根据测试者的应答,测试答题者对于某些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而智能地调节题型、题量,并能在线调出相关知识点的理论讲解,复习教学内容。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充分自主地选择教学内容进行练习,并能及时得到指导,学生也不会产生厌恶情绪。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智能题库随意生成程度不同、内容不同的电子试卷,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考察。

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数学学习呈现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也促使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学习情感和学习态度的培养,展现出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的教学过程。总之,计算机在教育上的应用,特别是数学教育上的运用在刚刚处于开始的起步阶段,现在还没有一套特别适合于数学教育的软件,我们作为数学教师要对各种软件都有一个了解,

在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时,就可以发挥出各个软件的长处,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学学科必会与信息技术实现更好的融合,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初中数学小论文2000字范文第9篇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使学校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数学知识的可视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游戏教学的开展、科学因材施教。

由此看来,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只有将信息技术与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深度融合,才能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数学;学习兴趣

一、寓教于趣,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是教师、讲台、尺子、粉笔组合的教学模式。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厌烦了传统的课堂形式,需要更有吸引力的教学模式来打开兴趣的大门。

而信息技术辅助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图文并茂,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提高记忆力和丰富想象力。

在数学课堂中可以结合插图,视频,恰当地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启发式探索式教学比传统的课堂讲授,更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也能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和独立学习知识,学生的兴趣、能力和效率会越来越高。

创新的教学方式和新颖别致的界面,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初中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寓教于形,实现知识可视化

电影技术从2D到5D的发展使人们更加立体、直观、逼真的感受电影的魅力。

数学学科由其本身的特性所限制,是一门重视抽象思维的学科。

而初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而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他们正处于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到5D电影般的知识呢?传统的教学方法较为死板,直接限制了学生的视听能力,直接导致学生较难理解数学学科中的抽象概念,学生对知识死记硬背,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从而学生会开始觉得学习数学是件枯燥无味的事情,甚至逐渐失去兴趣。

学习知识应当注重学生左右脑结合学习,而传统教学过多使用学生左脑,忽略右脑的使用。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出现,能够辅助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改善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用图、文、声、像多种表现形式刺激学生的感官,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用形象具体的多媒体信息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得学生能够结合左右脑进行记忆和理解,从而快速掌握所学内容。

信息技术传递多媒体信息的特点使知识“可视化”,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提供“直觉”材料,为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的构建提供了必要的感性准备,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三、寓教于情,创设学习情境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育源自于生活。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使数学知识以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方式呈现在一个活泼、愉悦的问题情境中,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巧妙设疑,借助多媒体技术使学生能见其形、闻其声,有动有静,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数学在生活中有许多具体的应用,教材是前人总结生活中的经验以及数学家的定理编制而成,是升华的知识,而学习最终是要用到生活工作中的。

学生有时候会质疑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所以在初中阶段,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增强知识的实用性,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意义的体会。

四、寓教于乐,开展游戏教学

学生爱玩游戏是天性,有时教师应该借助学生的天性开展教学工作。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设计一个数学练习册,不是简单地把教材上的练习题搬到电脑上,而是设计一个小软件,比如“金山打字”就是一个把打字练习和游戏相结合的教学软件。

让学生把数学的练习题当作是一种游戏的方式来做。

比如可以在习题软件上设计出一些有关区分题目难易程度的分类,分出:初级、中级、高级。

学生就能够清晰地知道哪些题目是简单的,而哪些题目是有一定难度的,在做题的过程中可以循序渐进,这样学生能够有一个准确的自我定位。

例如,小王每天生产100个零件,小陈每天生产50个零件,现在共需1200个零件,问小王和小陈配合需要多长时间?(难度:中等)当学生审题有困难时,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的形式来让学生更好地梳理题目中的条件关系和数量关系。

当学生做错题时,教师可以当场给出习题解析,强化训练进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解题思路。

当达到一定的练习量时,可以为他们提供“先不做了”“先休息一会儿”“再做一个新的练习”的选项,劳逸结合,更加人性化。

五、寓教于法,真正因材施教

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及时高效地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包括习题的正确率以及分值分布情况。

这些数据可以进行存档,分析,可以让教师更加充分地了解每个学生各个阶段的特点以便实现学生的“因材施教”。

现代的教育必须结合数据采集,科学分析开展的,而不是拍脑门地因材施教。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年龄增长,环境改变也发生微妙的变化,而一名教师面对一个或多个教学班,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是难以一一捕捉学生的种种变化。

信息技术极大地帮助教学工作的展开,能够洞察到学生微妙的变化,而这些数据能够有效准确追踪学生的'动态,甚至可以利用数据制作折线图分析学生的发展变化,也能让学生对自己有清晰准确的认识,定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总结、自我提升。

如今,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的大环境下,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将呈现出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的重要变化。

教学改革,并不是指照搬照抄他人的经验成果,而是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完成传统教育模式的变革,可视化的教学方式比传统的课堂讲授,更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学生也能从枯燥的抽象知识里获得更多感性的认识,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建立良性循环。

当然,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的结合是把“双刃剑”,在具备上述诸多优势的同时也可能会产生许多弊端。